五年级美术教学目标(共8篇)
1.五年级美术教学目标 篇一
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2.五年级美术教学目标 篇二
4月, 学校进行了一次教学比武, 四个年轻的体育教师报名参加, 指定的主教材是“投掷实心球”, 指定的水平段是水平三 (五年级) 。听完课后, 对几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梳理与比对, 整理如下表:
随后进行了课后交流, 对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的明确。四位教师的课, 虽然在各自的教学设计中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尝试, 比如在教学中进行了“运动处方教学”和“目标教学”等实践, 在某些环节中也有灵光一闪的亮点, 但总体而言, 这几节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本次教学比武是借班上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陌生, 相互不了解, 执教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情况了解几乎是空白的, 但是四个执教教师中有三个没有去班级中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没有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动作技术基础、学生的学习特点, 这样缺少学情了解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其次执教者也缺少和原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了解执教班级学生在“投掷实心球”教学内容上的教学进度是什么, 目前主要掌握了什么技能, 还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 或者在哪一个技术环节中还没有掌握。
二、从教学的目标出发对问题试分析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多方面的, 有教材选择处理的问题, 有学情的了解和分析不足的问题, 也有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操作不科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尔的, 其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执教教师对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 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不相符
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 应该是在充分研究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之上制定的。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低要求;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尊重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不能要求过高, 让学生觉得目标高不可攀, 也不能够要求过于低, 把学生们之前已经掌握的技能再复习一节课。上述四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无疑是属于后者, 四个班级对“投掷实心球”这个教材在本学期中都已经学习过三、四节课了, 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腰腹协调用力”的问题, 也不是“出手角度不适”的问题, 而是学生“在出手一瞬间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身体, 比较容易冲出投掷线”的问题;所以, 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教学实效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 教学组织与教学目标不协调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应该是相符。“教学目标”是教师定位和设计一节课的核心, 一个目标的确立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情况下, 先解决“为什么教这个内容”的问题, 其次才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就上述四节课来说, 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清楚, “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离开投掷线一定距离, 在投掷实心球出手的一瞬间, 双脚交换向前上方纵跳”, 避免“在出手一瞬间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身体, 比较容易冲出投掷线”, 搞清楚了这个“为什么教”后, 教师就能根据自己确立的教学目标, 紧紧围绕着“目标”设计出自己应该“教什么”, 应该如何去帮助学生“体会并掌握这个动作”。
(三) 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需要出示给学生吗?这个问题一直就有所争论。我们许多教师在上课伊始, 就会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很少会有教师会说“本课我们的目标是, 初步掌握 (或者体验、学会等) ”此四位教师在教学之初也没有对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得糊涂, 教师教得糊涂。笔者认为, 在小学高段 (水平三) 的体育课教学中, 还是应该告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
三、有效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的“三四五”
如何让教学目标更具有实效, 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更容易被教师自我检测和调整, 笔者认为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应该把握“三四五”要诀。
(一) 有效教学目标制定的三个基点
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制定中首先应该把握“学生、教材、教师”三个基点, 缺一不可。
1. 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制定前, 充分了解学生的技术能力、理解力和现有学习水平。在此基础上,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需要怎么样的发展, 教师原本在设想中确立的“预想目标”是不是真的是符合学生需要的, 如果学生已经不需要这样的教学了, 那么应如何去进行调整。基于学生实际, 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特点, 才能够有效达成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各自发展。
2. 基于教材编排的循序渐进。
教材有其特有的编排特点, 不同的阶段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 是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制定的, 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每一个技术动作在不同的水平段的不同要求, 不能够过高或者过低地要求学生。对于“正面投掷实心球”这个教材, 在每一个水平段都是有所侧重的, 五年级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解决出手角度”、“保证出手力度”, 还是“解决全身协调, 有力投掷”, 教师要心中有数, 不能够超越教材系统的编排特点, 更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胡乱进行教学。
3. 基于教师教学的经验沉淀。
教师的经验沉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教材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学习主要存在着什么问题, 可以迁移到目前的教学中, 让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确立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主要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教学, 能够较好地解决难点, 掌握重点, 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所以, 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 注意积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或者失败, 虚心求教, 了解其他同事或者同行在同类教材教学中的一些亮点与遗憾, 供自己借鉴。
(二) 有效教学目标把握的四个要点
1.目标的正确性。
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新课程标准, 要符合该水平段学生的教学要求, 要正确地体现五个目标领域, 不可轻易变动, 致使教学过于随意。
2.目标的具体性。
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明晰的, 是可达成的 (让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达成的) , 是可检测的 (教师针对目标, 能够评价自己教学的效果;学生针对目标, 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在主目标之下, 制定每一个环节的子目标, 通过清晰的活动内容区实现每一个小小的子目标, 这样的目标更加具体。
3.可控性: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相对集中, 不能够过大和过泛。同时, 基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 (一个设计通常要在多个班级中执行) , 应该注意要每一个学生个体 (班集体) 都是不一样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 要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 不要将目标制定得过硬过死, 应该能够根据教学进程和学习的实际情况, 及时微调, 确保教学目标的合适性。
4. 连续性:
我们知道教材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 学生的体能是逐渐提升的, 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 在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 我们也要注意一定的连续性——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之下, 确保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及时调整, 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统一推进, 实现逐步扩展、深化和提高。
(三) 有效教学目标落实的五个注意点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 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逐一落实这些目标, 也即采用什么组织方式去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1.注意达成目标途径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有效达成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途径有许多。就教学方式而言, 要把握演示与讲解的不同作用, 低年级学生, 教师讲得再多也不如演示一遍,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 讲解有时更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就组织方式而言, 要注意集中与分散在学生学习中的灵活转换, 集中练习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分散练习更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而言, 教师还要把握统一辅导和自由探究之间的度, 小学高年级学生适当加大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次数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上述一些达成目标的途径都是有效的, 多种途径的组合, 能够让学生多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 落实教学目标的概率就更大了。
2.注意运动密度设定的科学性。体育学习的特点就是组织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体验动作, 形成一定的技能, 这就需要注意一定运动时间、练习次数的保证。但是, 基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教学中需要注意运动密度的设定, 运动量不能够过大, 这样不仅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技术动作, 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学生的身体机能。
3.注意教学节奏控制的适宜性。教学节奏过快, 学生还没有掌握技术动作, 就匆匆过了一个教学环节, 这样不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定型, 学生也学得很累;教学节奏过缓, 学生会觉得很无聊, 从而会引发学生的自由散漫, 这两者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教学节奏的把握, 总体要注意“高运动密度”、“低运动量”、“较快教学节奏”、“较高昂的情绪体验”。
4.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调节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可以确定一个基本目标 (绝大部分学生能力达成的) 和几个附加目标 (满足优秀学生需要的) , 当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后, 就可以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教学实际中, 同时要关注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在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 还需要有一个可以供调节的目标, 因为有时预设的目标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够得到落实, 这时就促使教师必须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 使目标更适合于学生的学习实际。
3.以“五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篇三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自主性弱,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学生进入大学及工作后仍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缺乏创新的激情和能力。在我校大胆改革创新实施新课改以来,我认真学习全国各地名校的先进经验,尝试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学后教,着手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通过多年的新课改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了较为固定的有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自学——展示——反馈”,通过“预先作业——预习展示——师生释疑——练习巩固——检测反馈”五个环节来实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目标。以下为具体诠释:
一、预习作业
这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作业环节,教师提前将预习提纲发给学生,使学生从教师指导学习的策略转变为学生主动选择策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先学后教落到实处,预习作业通过学案的形式来操作,学案内容包括:
学习目标:预习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多元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学习才能变得主动而积极。
指导预习,教给预习方法:简要的指导学生听说训练,单词识记和阅读课文等预习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学会发现和学会思考。例如:单元知识预习,从单词到句型,再到文章,我校英语组都做了具体细致的指导规范:单词预习环节,要求学生首先学会读音规则,能够看音标写单词,看单词写音标,根据单词联想词形转换,要求预习的步骤为先个人自学,再同组交流,后全班讨论,师生释疑。
预习作业:学生在有目标、有指导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先学新知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预习作业的题型可以多种多样,如猜词义,分析句子,归纳段落大意,完成阅读理解等等。
急切追问:在学案上设计一块栏目,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迫切的状态下在课堂上得到启发,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预习展示
老师检查全部或分级抽查部分预习作业,并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预习,强化预习习惯,又可以通过检查分析,对学生预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提炼、归因,然后又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上课以前把重点内容划分成块,分给每个小组具体任务,到课堂上进行重点展示,课堂效率就大大提高。同时,教师可进行个别化的纠治性教学,为正常教学中学习有更大需求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同时让基础差的同学能跟得上,学得进,避免少数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失去兴趣,这样可以让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进行充分的有机结合。
三、师生释疑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行预习内容的讲解展示,老师根据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和困难,在课堂上通过举例、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解决。在这个环节,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先练后归纳,或提供大量实例,让学生自己归纳;以旧带新,加强知识的梳理,让学生融会贯通,提倡学生建立英语知识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问题材料,确保精讲点拨到位,省时高效。在释疑中让学生大胆地思维碰撞,可以生成更多的发散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思考探究。
四、练习巩固
前面的教学环节知识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知识,没有达到运用的层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进一步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对课文或对话中的重点语言点进行有层次、多角度地听、说、读、写、译训练,以达到学知要求;再如通过编对话、表演、朗读、复述、缩写、完形填空等训练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检测反馈
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情,及时调节教学和改进教学,更利于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增强成就感,萌发继续学习的渴望。反馈环节可以起到以下诸多的作用:在检测前小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并对自己较完整的剖析;激励学生自己总结当堂所学知识,借助课件完成当堂作业,适当减轻课业负担;以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依托,设计反馈测试题,检测题课业以试卷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对检测的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每节课的检测短平快地完成有效反馈。
通过新课改的深入实践,“先学后教,预习领先”为前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性大大提高,教师可以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案研究和校本教研中,实现从教书匠向专家型的过渡和转变。
4.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总目标 篇四
一、指导思维:
在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供应的全新理念为引导,依据教研组工作盘算,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养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翻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串于教导教学全进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贯穿于教诲教学全过程。发展配合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才干。
二、学生情况剖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踊跃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教训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必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存在观察、分析、自学、表白、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发的实现学习义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程、断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法令、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和数学综合应用运动等。方程、认识分数、分数的基天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接洽已有的知识教训,经历将实际问题形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阅历摸索和懂得分数的意思、性质和分数加、减法打算办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盘算技巧。
2、让学生在用数对判断位置,意识圆的特色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干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恳求实现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四、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形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格。
3、在意识分数的意思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才能,始终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点。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统计观点,培育统计能力。
五、解决问题:
1、从事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识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同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把持其基本思路跟方法,懂得其特点跟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换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情感与态度:
1、能踊跃加入各项数学活动,感受本人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致。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明数学法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触数学思考的条理性、谨慎性,一直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利用数学知识和措施解决简略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触数学的价值,感想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七、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休会。(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增强根本常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控制好这些基础常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供给丰富的教养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亲密数学与生涯的联系,确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须要,从而达到把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目的。
八、学习方式: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难。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五年级美术教学目标 篇五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单元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有不同的摆法。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重点: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难点:
1.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第2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 的几何组合体,在操作和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但有规律可循,从而体会到摆法的多样化。
2.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知道还原物体时,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搭,在此过程中可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验证加以确认。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从而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想象、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借助空间想象还原、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页、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并能摆出多种摆法,且有规律可循。
2.进一步巩固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推测或摆出相应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感受摆法的确定性。在练习中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单元目标: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6.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的思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单元重点:
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单元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课时安排:七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第5页例1。教学目标:
1.通过对除法算式进行观察、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能举例加以说明。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课时
课题: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第6页例
2、例3。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
2.结合实践操作,借助集合图,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 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分别是什么。
3.在抽象概括、总结数学结论的过程中,渗透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有序、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第三课时
课题: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第9页例1。教学目标:
1.利用百数表,通过画圈、画框、观察、发现、总结,在经历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在学习活动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掌握奇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 2、5的倍数的特征和奇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第四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第10页例2。教学目标:
1.利用百数表圈画数,根据提示,通过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归纳举证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课题:2、3、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6-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基础练习题,进一步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和有条有理的思考习惯。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审题中,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4.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应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会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六课时 课题: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第14页例1。教学目标:
1.学生能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再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从而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学生能自主选择方法,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制成质数表,能够辨别质数和合数。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辨别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难点:会辨别质数和合数。第七课时
课题: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第15页例2。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举例、说理、图示等自主探究活动,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在探索两数之和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目标:
1.在学生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单元重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单元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课时安排:十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8页例1、19页例2。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探索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表象。
2.通过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学生能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掌握求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方法。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长方体的初步表象。第二课时
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0页例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探索等活动,得出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这一特征。
2.引导学生从顶点、棱、面三方面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揭示并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在操作和探究过程中,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形成正方体的初步表象。第三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第23页、24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在剪一剪、比一比等活动中,知道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面的大小相等,根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和推理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探究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应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力。
第四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5题、第6题、第8-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2.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并求出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判断和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会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五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7页、2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实验—比较”这一线索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意义,在实物比较中揭示体积的概念。
2.利用比较两个不容易直接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体会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 方米。借助直观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类推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的意义,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第六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29页、30页内容。教学目标:
1.在理解体积意义的基础上,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具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自主根据“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计算出长方体体积,并将其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建立联系,感悟并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的推导过程。
2.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自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教学难点:在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发现长、宽、高与每 行的个数、行数、层数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建立关于公式意义的正确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七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棱长×棱长”就是它们的底面积,引导学生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来计算,理解长方体和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乘。”。
3.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打破对“底面积×高”的理解即“下底面的面积×高”这一定势,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本质,即“长方体或正方体某一面的面积与这个面垂直的棱的长度相乘。”
第八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4、35页例
2、例3内容及练习八第1题和第6 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教学具,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在此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推导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整理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通过对比,加深对度量单位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3.能根据进率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4.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想象和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难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第九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5页例4及练习八第2、3、4、5、7、8题。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 根据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自主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从中感受到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2.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符合现实,可采用不同的换算策略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和检验习惯,使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十课时
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第 38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容积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药水瓶、饮料瓶等,认识容积单位(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要用容积单位升或毫升),明确升和毫升的关系1升 =1000毫升。初步认识度量液体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实际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mL、1L的表象,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即1L=1dm³、1mL=1cm³。
3.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并要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进行转换, 从而更好地理解容积和体积的区别和联系。
4.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会合作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容积的意义,能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难点: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一课时
课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第39页例6。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意义及计算的基础上,探索测量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知道用到的策略有两个:一是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二是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基本数量关系是水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总体积。从中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关注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让学生认识到排水法的局限性,从而想到排沙法、测质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教学重点:掌握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第十二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第42页--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梳理和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三课时 课题:探索图形
教学内容:第4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省,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 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单元重点:
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2.使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单元难点:
1.建立单位“1”的概念;建立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性,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课时安排:十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45页、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古人的测量方法,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单位“1”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能知道一个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是由谁决定的。
3.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第二课时
课题: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第49页例
1、例2,50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分一分,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第三课时
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第53页例
1、例2,54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动手涂一涂的方法,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及它们的意义,掌握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以及分类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教学难点:假分数的意义以及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互化。第四课时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第57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第60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会在集合圈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不同的方法探索寻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简单快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让学生在探索与合作过程中,发展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探索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第六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62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巩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在探索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第七课时
课题:约分
教学内容:第65页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掌握约分的一般方法。2.理解“约分”、“最简分数”的概念,学会约分的数学形式。3.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渗透恒等变换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掌握约分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找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进行熟练的约分。第八课时 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第68页例1、69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经历借助集合图,直观感知和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掌握找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动,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找10以内两个自然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九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70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运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2.经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阅读理解、画图等方式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在操作、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将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倍数的问题。第十课时
课题:通分
教学内容:第73页例4,74页例5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并掌握通分的一般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4.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会把两个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教学难点: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第十一课时
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第77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并能熟练正确的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
(三)单元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形,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形,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重点:通过学习活动,理解旋转的含义,感悟旋转的性质和特性。
单元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旋转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第83-84页例
1、例2、例3。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探索旋转的特性及性质。2.会运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第二课时
课题: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第87-88页例4。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平移和旋转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2.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平移和旋转知识借助方格纸完成图形运动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活动,探索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减法 单元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单元重点: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单元难点:
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及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第二课时
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利用直观图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加、减法进行计算。第三课时
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教学内容:第97-98页。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第四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99页例3。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体会图示在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何直观分析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会图示在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渗透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单元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单元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作用,能够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单元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判断。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 104-105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作用、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进一步体会到它们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初步学会简单绘制折线统计图。
2.在读图、画图以及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基于数据做出判断、预测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3.通过对比、选择与应用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逐步领悟到折线统计图更适合刻画连续的数据,发展学生的统计 观念。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作用,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判断。
第二课时
课 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106-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其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能够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经历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优点,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感悟统计价值,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完整,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判断。第三课时
课 题:复习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108-11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现统计的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的现实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地进行分析、预测。
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判断。
第八单元 找次品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清晰、有条理地表示出逻辑推理过程。
单元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找次品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 111-112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第二课时
课题:找次品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 113-114页练习二十七。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九单元 总复习单元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图形的运动、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数学活动和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单元难点:学生通过梳理形成知识网络。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复习因数和倍数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四幅情境图与P116页1题,P118页1-4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因数、倍数的有关概念,辨析和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辨析和理解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课时
课题: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一幅情境图与P119页5题,P120页6-8题。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
复习重点:能正确地约分和通分、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复习难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三课时
课题: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9页9、10题。复习目标:
1.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
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与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复习难点:培养学生简算意识和应用意识。第四课时
课题: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图形的运动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一幅情境图与P116页2与P117页3题,P119页11、12题,P120页13-16题。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图形的旋转方法,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2.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复习重点:
1.能根据旋转的特征正确作图。
2.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复习难点:综合应用能分清表面积与体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与统计
复习内容:教科书P115页第3情境图与P116页2题(1)P117页第4题及指导学生完成P120-121 页“练习二十八”第15-18题及生活中的数学。
复习目标 :
1.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巩固复式折线统计图,充分了解其优点及绘制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经历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巩固观察物体与统计。4.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复习重点: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6.五年级美术教学目标 篇六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1、师恩难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习作1 教学目标:
1、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
教学
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2、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2、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练习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5、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2. 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6、变色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教学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7、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习作2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练习2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9、推敲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教学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10.嫦娥奔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自为人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学习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情意: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12,伊索寓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我读书,我快乐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习作三:
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教学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13、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习作4: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习惯。
2、学习写板报稿。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板报稿的要求写下来。教学难点:
弄清板报稿与平时的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按照板报稿的格式,写清要写的要素,并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练习4:
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教学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15、鼎湖山听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17黄果树瀑布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16、莫高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习作5:
教学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帅鸽》的片断,领会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写法。认识过渡句的作用并练习运用。
2、学习本文的观察方法,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
3、按作业的要求,抓住外形和动作的特点写好一种动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教学重点、难点:
1、要有顺序地去观察动物,观察中要善于捕捉到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特点;练习写好过渡句。
2、观察和描写要抓住特点,学写过渡句。
17、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20、厄运打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21、诺贝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
3、读通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习作6:
教学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内容,懂得孝敬老人,帮助病残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叙事的基本方法。
2、讨论要点,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又要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具体地写出来。
3、按照要求,选择做过的一件事写下来,做到把经过写具体,动内容写生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难点:把人物的练习6: 教学目标
1、能给不同结构的形声字区别形旁和声旁。
2、能给同类词语进行归类,会辨析学过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区别一组3个句子的不同意思,并仿照例句写句子。
4、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给短文概括段落大意。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形声字的造字特点,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时,语言要简洁。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4、少年王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25、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
教学 的熏陶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习作7: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书大夫”》(扩写),领会扩写文章的意义,要求、方法和步骤。
2、读懂提供的两份扩写材料,领会它们所要表达的中心,明确应当着力扩写的部分。
3、按作业要求在两份材料中任选一个,扩写成一篇记叙文。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扩写”的意义、要求、方法及步骤,弄清扩写文章的要领。
2、围绕要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练习7
教学目标:
1.能给6个多音字组成词语,能说出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能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
7.《桥》教学(适合五年级) 篇七
《桥》(作者:谈歌。选自人教版五下。略)
《“诺曼底”号遇难记》(作者:【法】维克多·雨果。教材文本为苏教版六上《船长》。略)
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笑起来。那个后备役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
万斌生
报忧不报喜的乌鸦,遭到无情的剿杀。
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只乌鸦了,它仓惶逃命,筋疲力尽,落在了悬崖绝壁的一块悬石上。
人们并不放过它。猎捕者们历尽艰辛地追上来,密密匝匝地包围了它。原始的剑弩和现代的火枪织成了天罗地网,一同指向它。
“且慢!”首领发话了“,它死了就绝种了,不能不教而诛。”
接着,首领走上了悬石,对乌鸦说“:只要你答应一个条件,从此以后改掉讲坏话的习惯,像喜鹊那样多多报喜,我们就放了你。”
“这———”乌鸦沉吟着“,如果真有坏事了呢?”
首领还未回答,围猎者们已经怒吼起来:“这家伙真是本性难改!”他们一边怒吼,一边向乌鸦栖身的悬石涌过来。
乌鸦大声喊道:“呱!别过来!悬石要塌了!”
“死到临头,还在讲坏话!”首领恼怒地说道“,杀———”
火枪响了,弓箭射出,乌鸦瞪圆双眼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哗”的一声———
与乌鸦一同坠下万丈深渊的还有首领、猎人、猎枪、悬石……
窗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他们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都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白天,他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选文缘由
我一直很想上《桥》这篇课文,但又怕上。因为在我眼里,《桥》的教学价值与教学难点同样明显。
小说无非教三个方面:人物形象、环境渲染、情节设计。
先说《桥》的人物形象。《桥》讲了一个小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之际,沉着镇定,通过果断而威严的喊话让惊慌失措的群众平静下来,排成一队,通过窄桥的事。
再说《桥》的环境渲染。谈歌善用比喻,巧用拟人。“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就把一场瓢泼大雨、倾盆大雨写得很传神、到位。例如“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一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山洪的猛烈,野马桀骜难驯,一匹受惊的野马就要十几个大汉才能制服,一群受惊的野马,那一番横冲直撞、无法控制的场景跃然眼前。
再说《桥》的情节设计。《桥》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尤其是结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但仔细一想,又合情合理,回读前文,种种疑问,恍然大悟。《桥》的构思把小小说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知道教什么了,那么该怎么教呢?
如果单篇教学,无论是人物形象的感受,环境渲染的体验,还是情节设计的发现,教师在引领上都需要花一些功夫。
若把《桥》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一比较,很多东西立马清晰起来,你不讲自明。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这不正是我们想追求的吗?
例如,把《桥》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内容几乎一样。《“诺曼底”号遇难记》讲了一个游轮的船长在即将船毁人亡的危急时刻,冷静从容,发布明确而具有威慑力的命令,让争先恐后的乘客有秩序逃生的事。当然,大同中有小异。《桥》中的老汉对村民说不排队就退党。《“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说哪个乘客不排队就用枪打死他。乍一看,哪个更有威慑力,当然是以死威胁了。于是,问题就来了,老汉的话并没有以死相逼,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威慑力?这个问题直指人物认识的核心。
而且很多语感好的孩子,在比较中还会发现,《桥》的语言极其洗练,往往单词成句,单句成段,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语句排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这种节奏感继承于唐诗宋词元曲的传统又有所创新,最难能可贵的是,《桥》的语言极具刚性,干脆利落,斩钉截铁,不拖沓,不阴柔,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的,这是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无法体会到的。
比较是最实用的阅读策略,你再拿几篇小小说和《桥》放在一起,你原来不太清楚的小小说的情节设计的特点也变得清晰、明显了。
群文阅读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就是不言自明,或者说教师少讲,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那么教师不是很轻松了吗?不是,教师的辛苦在前,尤其,选文章这件事,其中甘苦,教师自知。
课例呈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能结合语境,比较辨认“没、似、奔、倒”等多音字。
2.通过句子之间的比较,发现文章环境描写的特色及对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3.通过文本比较,深入研读了解老支书的高尚品质。
4.通过文本比较,知道、感受小小说“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处理方式及效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你们自己读懂了什么
师:请你们自由读课文,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朗读)
师:默读更便于思考。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默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天雨非常大,像泼,像倒。这是环境描写。
师:是的,这篇文章里的环境描写挺多。
生:我知道了村里的老汉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师:哦,他在感受、分析老汉这个人。你还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先人后己、以身作则、勇敢……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结尾很特别,我没想到那个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
二、第一次比较:研究环境描写
师:刚才有人提到环境描写。这篇文章很多地方写到了洪水,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画句子。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6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7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8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通过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师:这些句子都是在写洪水,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作者写洪水用了多种方法。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那种恐怖的感觉。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对比”,例如作者写洪水先是到了人的腿部,接着到了腰部,最后把人吞没了。
师:同学们发现作者用了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来势汹汹。你们再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都非常短。
师:是的。我们来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成句子。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写长一点。我们先把它们扩写成两个成语。
生: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师:还可以扩展得更长一些,你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大雨来临的———(出示)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师:你看,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同样写下雨,可以写具体,也可以写简洁;可以用长句,也可以用短句。但《桥》的作者为什 么选择这 样的写法———单词成句,单句成段?
生:这可能是个人的偏好 。
生:因为文章本身就不长 。
生:这样写,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急迫,很紧张。
师:让我们串起来读读看,边读边感受。
三、第二次比较:研究小说的人物
师:小说读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生: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里面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
(师出示表格)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两篇小说之间有许多相似点。但再比较,我们又能发现它们的一点不同。
生:《“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是以死告诫大家排队,而《桥》中的老汉是用“退党”来警告大家的,我觉得船长的威胁震慑力更大。
师:是啊,大家遇到的危险一样,大家的恐慌一样,然而,在《桥》里,村长并没有像《“诺曼底”号遇难记》里的船长那样,以死相逼,只是以“退党”作为警告,村民却自动排成一队。村长的“警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
(生默读、批注)
生:文中写道“: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是大家都拥戴的,说明平时他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大家信任他,会听从他的安排。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山,这个比喻让我感觉到老汉当时很镇定很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也是一种威胁。
(一生嘀咕:退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
师:很好!对于党员来说,退党是一种耻辱,只有违反了党的规定,犯了重大的错误,才会面临退党的威胁。因此,老汉的这句话无形中震慑着一批党员。
生:老汉让儿子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
师:你看,我们读小说,感受一个人物,就是要这样读,从文字中,从细节里去感受。
四、第三次比较:研究小说的结尾
师:《桥》《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在柏林》三篇文章,内容完全不同,但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它们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结尾。
师:怎么特别呢?
生:这个结尾出人意料。
师:小说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儿子)。
小伙子(他儿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他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他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人物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说明老汉把儿子当作一个普通的小伙子。
生: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师板书:小小说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耐人寻味)
师:今天,蒋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一篇小小说《窗》,但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
(学生投入到猜测结尾的学习活动中,略)
五、总结: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
师: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你看,今天我们通过“比较”,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也明确了小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结尾出人意料。
课例评析
《语文课里更重要的事》是蒋军晶老师发表在《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上的一篇文章。蒋老师在文章结尾处说:“我在想,相对于朗读、讲述、背诵能力,理解、质疑和发现能力难道不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角’吗?为什么不能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去尝试这样新的可能呢?群文阅读或许能够提供这种可能。”
本课将教学直接指向“比较”这种实用阅读策略的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导向,学生学到的是真实的、常用的、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也是群文阅读的一大优势,因为要在短时间内读懂多篇文章,必须要有支撑读懂的真实的阅读方法,比如浏览、速读、跳读、质疑等,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这对传统语文教学是很大的冲击。
本课蒋老师一共设置了三个板块的比较,学生课堂阅读量为4300字以上,我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了教学主体内容(见下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是本课运用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带着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微型小说运用语言进行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情节设置的特点 。 本课的教学结构简单,单位时间内学生阅读量增大,学生对内容及表达方式的理解都是通过比较领悟到的,对结尾特点还通过猜一猜的方式给予学生迁移认知的空间, 这都是常规语文课难以企及的 。 从学生学习效果的层面来检视, 个人认为程度好的学生可能收获比较明显 。 第一个比较板块仅有一个学生领悟到 “ 这样写,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急迫,很紧张 ” 这种表达效果就匆匆结束;第二个板块的比较显然缺乏说服力, 基本是教师下的结论;第三个板块学生领悟非常充分和到位 。 我还注意到本堂课教师的结语: “ 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 。 你看,今天我们通过 ‘ 比较 ’ , 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也明确了小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 结尾出人意料 。” 应该说教师的结语很好地回应了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所获 。
基于这样的课堂观察,笔者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三个板块的比较需要汇聚到一个点形成一个整体吗?个人认为是需要的,否则教学就没有结构的价值,而是散点平行推进。本堂课群文不是重点,借助群文理解《桥》的内容及表达形式才是目的,这是比较典型的参照比较型教学。既然《桥》本身是重点,那么这三次比较就应该汇聚到环境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上,让教学回到文本小小说的文体特点上。蒋老师的教学注意了每个点上横向的比较,如果能对纵向情节的推进做必要的观照就能看到教学的整体效能,教学更能从形式走向本质。
第二,如何比较,需要教方法吗?本课第一次比较是引入名家片段,通过朗读对比发现不同描写方法带来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第二次比较是用表格的方式罗列两个故事的异同,第三次是快速浏览一组文章比较得出小小说结尾的特点,还通过改写比较表达效果。三次比较用了不一样的比较方法:朗读体会表达效果,表格梳理异同,快速浏览发现特点等。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比较”这种阅读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果教师能适时点拨,更能回应本课教阅读策略这样的定位和目标。
第三,课堂学习,需要学生有更深入的发现吗?读毕实录,有一些疑问产生,如群文教学如何解决阅读量大与课堂时间有限的冲突?群文教学如何关注低阅读力学生的发展?群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真正让学于生,通过真实的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让共识真正从学生中、在学生中产生?为何有这些疑问,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文本理解与发现之感,“一生嘀咕,退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这个学生嘀咕的其实是本文最难理解也是理解老汉形象的关键,如果说关键时刻船长靠的是规则服众,老汉则是用多年锤炼出的一个老党员的威望在服众,这样一比较,才能体会出老汉这一形象的力量,遗憾的是这个极具价值的“嘀咕”并未展开来教学。群文是按议题结组的文章群,这个“群”里有编者或教者清晰的价值赋予,在教学中也很容易因为要达成预设的目标而忽略学生的发现。蒋老师说“群文阅读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就是不言自明,或者说老师少讲,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这个“发现”应该被高度重视。
8.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制定 篇八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合理的定位,进而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在小学低年级,我们教学古诗词还可以仅着眼于“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那么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应把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
什么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就是说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了“读背默”和知道词句意思这几个最基本的认知性目标之外,还应该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笔者认为,以下三个依次提升且彼此关联的目标尤其重要:入境、移情、品味。
一、 入境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古代诗人智慧的产物,它的创作有其规律与特点,用钟嵘《诗品序》的话来说,就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一句话,古诗词的创作讲究心物感应、情景相生。反过来,理解古诗词也可以由此入手,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想让学生真正实现“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目标,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适时引导学生走入古诗词描绘之境——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现后续两大目标的必由过程。
但需要我们弄明白的是,这里所说的古诗词描绘之境并非仅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意境,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提出的:物境、情境和意境。这三境是有层次性的,物境最浅,情境次之,而意境最深,对于学生的理解难易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一旦把入境作为教学目标,就可以由浅入深,依次引导学生由物境再到情境,最后进入意境,如此才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最佳路径,也是他们理解与感悟古诗词的最有效方法。
如教学《渔歌子》这类古诗词时,我们就必须把引导学生入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一旦有了这个目标,教师就会引导学生由进入物境开始: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这对学生而言通常不难,他们很快能“看到”青青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流动的江水、水面的桃花、垂钓的渔人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你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相对而言,渔人垂钓的情境学生也不难进入。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可以说,这种渐次引导学生进入三境的过程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学生进入三境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收获。所以,我们必须把入境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制定下来。
二、 移情
之所以要把“移情”作为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因为相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这些积累对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他们可以将其作为垫脚石从而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对教师而言这些积累将会避免在教学中出现 对牛弹琴式的无奈,让移情成为可能。此外移情是入境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入境达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通过想像把自我情感移入到对象之中,产生代入感,达到我非我的境界,从而实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这就实现了移情。
对古诗词教学来说,能不能引导学生实现移情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该首古诗词教学的最终效果。还是以《渔歌子》教学为例,如若学生一直徘徊在物境之中,那他们只能看到白鹭、桃花等一个个孤立的景物,而无法把它们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如若他们一直徘徊在情境之中,那他只能看到一幅毫无生机的钓鱼图,而无法感受到它的神韵。只有学生真正走入意境之中,他才能心与物应,实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这时他就是那渔人,那种垂钓的悠然自得必然会油然而生,让他们感同身受。可以说,这才是我们教学《渔歌子》这类古诗词时渴望达到的效果,因为一旦学生实现了移情,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实现一半了。
三、 品味
我们教学古诗词是为了使学生学为所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学生仅实现了入境与移情,达到我非我的境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引导他们跳出古诗词的困囿,达到我还是我的境界,以便回头认真审视与品味这首古诗词。
品味是对所学古诗词的一种回味与赏析,它包括对古诗词中字词、韵律之美的品味,如教学《渔歌子》时,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说它用得好?当然,品味还包括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的品味,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创作这首古诗词的主旨进行品味:你觉得作者通过这首词想向我们表达什么?诚然,如钱钟书所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对古诗词表达主旨的品味通常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甚至是前人对这一古诗词的评述等,只要我们引导有方,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有所体察。
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只有真正引导学生去品味了它,才可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全部要求。因而,我们确立“入境”“移情”“品味”这三大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并努力去达成它们,就是为了能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达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
【五年级美术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四年级美术教学目标08-26
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09-29
《色彩的对比》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09-15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方案优秀方案10-29
五年级美术旅游节课件07-26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课件08-17
二○○六年五年级美术教学计划09-04
五年级美术下册舞蹈人物速写教案07-27
岭南版五年级美术教案08-06
江西版五年级美术教案(上册)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