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8-15

浅探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共12篇)

1.浅探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赵小玲

历史课本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第一次正式将课本剧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是在课程改革开始前。那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我开课的选题是:《血肉筑长城》课型:活动课。整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即抗日战场血肉筑长城、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重点有二:

一、台儿庄战役;

二、百团大战。其中,台儿庄战役这个知识点是以课本剧形式出现的。

课前准备工作:全班42位同学分为两大组,各组同学分工、合作,经历了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是一次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学习过程。教师密切关注着准备过程,对选题、排练、同学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课堂效果:短剧内容为池峰城师长招募敢死队员血战台儿庄的情景。短剧演出约5分钟左右。台上同学把敢死队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几句旁白烘托出了战争的残酷性,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则将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渲染,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开课结束后,我感觉本次课本剧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写作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在此后的教学中我偶尔也采用课本剧这一教学方式,如在九年级的《美国内战》一课中,在对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的处理时也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学生自主编排了小品“奴隶制存废之争”。学生在编排和观看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到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的废存,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虽然在教学中课本剧给我带来了甜头但我更多的是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本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增加了学生负担

每个成功的课本剧,需要学生、老师课前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来准备。一般要经过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这个工作量是庞大的。学生在完成各门功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再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允许吗?为了达到老师所预设的效果,这样的付出值得吗?如果同时有几门学科都要求学生编排课本剧,那将是怎样的局面? 2.课本剧关注了少数学生,却忽视了多数学生。新课程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但由于课本剧的特点,每次只能少数同学参与。于是,课本剧往往成了某几个同学的“专利”,多数同学成了观众。于是,教师理想主义的教学目标(如通过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等),成了针对少数人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这少数人。

3.课本剧预设性太强,缺少新的动态生成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课本剧从选题、编排到演出,都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体现出较强的预设性。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这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课本剧是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的成果,它体现的不是真实的课堂,是预设的、虚假的,不符合动态生成的观点。

课本剧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鉴于它在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决定对它进行改进、调整。首先,我对自己提出了“慎用课本剧”的要求,并制定了优化课本剧的几条对策: 1.优化课本剧使用时机:当课本剧的教学效果,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时,才允许自己使用课本剧。

2.优化课本剧教学目标定位:既然课本剧的主要优势在于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因此其目标宜着眼于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宜于其他(尤其不适合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

3.优化前期准备工作:课本剧的准备应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为主,如引领全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才有可能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4.优化课本剧的设计:改变以往预设过多的做法,引进课堂动态生成。即将课本剧的编排、演绎,都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编排课本剧的要求,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都参与到编排和演出中,稍作准备后,即兴演出。演出过程中不追求完美,只追求真实。

5.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评价、引导水准。动态生成,对教师的本体知识要求提高了。表演结束后,我一般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老师或同学评价的形式,肯定和感谢参演同学;二是引领同学以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评价课本剧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

回顾这段经历,我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始终在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密切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时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学方法也同样在不断发展中。现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代表它将永远先进。它需要我们不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去改进、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状况。

二.教师应理性地投入课改,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和学生都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其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课本剧“泛滥成灾”可以看到,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未能把握好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1.关于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因此,新课程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乃至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离开知识的掌握,其他各项目标均无法落实。

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强调能力、方法、情感的目标失衡状况。如课本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但在课改中,却出现了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滥用,这就是教学三大目标把握失衡的结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2.关于过程与结果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因此,新课程的理论中,较强调了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但在改革中,却出现了片面理解新课程理论,只关注过程、完全不管结果的过激行为。如课本剧形式热闹,表面上又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在演出过程中,又达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或能力提高目标,因此便成为部分教师的“最爱”。其实,过多、过滥地使用课本剧,必然会在忽视学习结果的同时,降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关注学习过程”成为空谈。因此,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关于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动态生成。因此,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源是真实。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追求的是完美而非真实,因此预设很多,缺少新的生成。课本剧就是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课堂教学而预设的。我认为,课堂预设是不可少的,但不是不可变的,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机调整。只要教师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使用预设的教学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能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

2.浅探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表演,播音主持教学,互通性,意义,运用

引言

近年来, 各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 该专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情趣等也逐渐提高, 对于主持人来讲, 不能一直保持原有的主持状态, 而是应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作为公众人物, 播音主持掌控者整个节目的节奏以及各方面的融合性, 其不仅要向观众传达信息, 还要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使观众获得感动, 从而使交流更加密切, 因此, 在播音主持的教学工作中, 需要将表演艺术融入其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使其能够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一、探寻表演艺术与播音主持艺术的互通性

简单来说, 表演就是将现实生活通过镜头或者舞台表现出来, 播音主持与表演都是通过传播的方式来实现艺术的表达, 因此, 两者具有很多互通的地方。

(一) 创造性

演员、播音员或者主持人等都在进行着创造性的活动, 根据既定的情境以及相应的文本等进行二度创作, 并且通过多方面的技巧将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出来。具体来讲, 演员在进行角色的扮演时, 是通过声音、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来实现与观众之间的精神交流;主持人或者播音员是通过声音与肢体语言之间的配合来实现信息的传递, 并与观众进行交流, 引导社会舆论。

(二) 真实性与审美性

不管是表演艺术还是播音主持艺术, 在对其进行审美价值的评判时, 都会将真实性作为评判的基础, 真正的艺术品必须是真实的、美的。对于表演和播音主持来说, 其表现的内容都要求生活的真实性, 且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需要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二、表演艺术融入播音主持教学中的意义

(一) 促进角色定位, 树立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

作为主持人, 在舞台上不仅要传播信息, 还要塑造艺术形象, 播音主持主要依赖声音表达感情, 但是很多时候也需要表情、肢体语言等的配合, 这就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作为传播的重要环节, 播音员、主持人等代表的是某个集团的整体形象, 而不仅仅是个人, 因此, 动作与形象不能纯粹是自然生活的真实表现, 而是应该将其艺术化, 使形体语言具有艺术形象, 从而带给人美感。主持人的风格和主持状态根据节目类型及其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主持人在节目中都要以节目的传播效果以及观众的需求为目的, 进行传播信息、发表评论等工作。

与表演艺术相似,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应该具有角色意识, 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都与节目息息相关, 因此, 主持人应该通过有意识地控制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例如, 通过改变发音方式、调整音调等方式将生活语言转变为艺术语言, 再如, 将肢体语言调动起来, 包括姿态、神色、手势等, 使表达更生动, 富有活力。通过这些方式, 可以使节目的内容更为丰富, 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 有利于使主持人更好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去

目前, 众多的电视节目, 特别是娱乐节目, 形式更为丰富, 逐渐从单向的传播转变为全民参与, 节目的互动性日益增强, 给人们带来游戏感及趣味感成为现在节目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进行节目主持的过程中, 加强节目的互动性、游戏感等可以使节目的娱乐性增强, 从而增加其可看性。主持人就像一个戏剧表演者, 根据剧本去塑造一个全新的角色, 在节目当中, 游戏感的引入与戏剧表演相似, 主持人需放松自己, 以最为自然最为轻松的心态投入到节目主持工作中, 在投入自己感情的同时将游戏感带入节目中, 并能够收放自如, 随机应变, 从而带领观众深入到节目当中, 从而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节目氛围。

三、表演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讲, 主要培养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化的表演, 因此在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进行表演艺术的教学训练中, 应该与戏剧表演专业有所不同, 其更为侧重于主持方面的表演艺术。

(一) 引导学生适度表演

恰到好处的表演可以优化主持人的主持风格, 与表演艺术中塑造的角色不同, 主持人的表演是展现真实的自我, 将隐藏的那部分特点尽情显露出来。在节目主持的过程中, 若表演过度就会给人一种刻意作假的感觉, 因此, 表演要恰如其分, 把握好分寸, 符合观众的审美, 从而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此外, 表演要根据主持人的性格和个人气质进行, 这样才能使表演更为尺度, 符合主持人的特点以及形象, 从而得到观众的信任和支持, 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

(二) 根据播音主持专业的特点, 合理设置表演艺术教学内容

表演艺术的训练首先要进行解放天性的练习, 学生在没有实战经验的前提下走上舞台通常会因为紧张而惊慌失措。为了应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在进行训练之前, 首先要使他们的思想摆脱杂念的束缚, 改变害怕“当众孤独”以及害羞的缺点。作为解放天性的第一个训练环节, 不应将训练内容设置的过于复杂, 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动作练起, 例如做鬼脸、模仿动物等。

在基础训练之后, 可进行观察力、想象力、适应力、感受力、表现力以及形象感、空间感等的训练, 这些都是表演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感知能力、表现力等都与播音主持的实践密不可分。例如, 在现场环境下, 主持人、播音员等通常会遇到观众反馈等情况, 此时注意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在教学当中, 锻炼注意力的方法很多, 例如, “照镜子”、“观察陌生人的动作”等。此外, 在节目中, 通常会有主持人与主持人、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 培养交流感可以促使节目顺利进行, 并能够及时获得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设计小品, 让学生分组进行面对面的练习, 从而逐渐培养其交流感。

(三) 即兴表演, 锻炼应变能力

主持人与影视演员之间的一个明显不同点就是:在戏剧表演中, 一旦确定了演员的角色就必须按照剧本进行表演, 若表演中出现问题还可以返工, 但是主持人的表演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尤其是在一些直播节目当中, 可能会遇到较多的突发状况。即兴表演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讲就是即兴主持, 对于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锻炼其处变不惊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当中, 可以找一些简单的词语或者指定一些简单的物品, 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剧本表演, 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 可以故意制造障碍或者麻烦等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从而使其做到反应灵敏、处事镇定。

结语

综上所述, 主持人在节目主持的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并将节目的特点演绎出来,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播音主持教学当中, 充分运用表演的艺术与技巧, 根据各节目类型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此外, 有目的性的训练有助于提升主持人的艺术形象, 从而形成良好独特的主持风格, 因此, 必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楠.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学习和积累[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 , 2008, 12:30+40.

[2]朱瑞臣.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中的解放天性[J].青年记者, 2011, 08:52-54.

[3]王珊珊.播音主持专业指导训练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 2013, 05:311.

[4]于晶.社会表演学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16:25.

[5]金婷.表演艺术在播音与主持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2, 25:198.

3.浅探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课本剧 表演 低年级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足,对学生不信任,留给学生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变少,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于了解这一层面,而失去了深层研究、挖掘的机会,从而在教师枯燥的讲授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和表达外显为“读”和“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注重了这两点,在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从“读”到“说”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形过程——“想”。加之对学生的不信任,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缺乏。而课本剧的表演则让学生参与进来,要想参加表演,想要把课本剧演好,表演前必须要“想”,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由之前简单的“读—说”变成了“读—想—演—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艺术表演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乐于表演。在教学中,利用这一年龄特点,把许多故事性强的课文改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悟。于是我在课堂上运用了课本剧表演来展开语文教学。而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表演中的亮点也随之展现出来。

一、课本剧表演可以将课文中呆板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

我的学生在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中,有“挣断尾巴””摇尾巴”“甩尾巴”和“摆尾巴”几个不同的动作,如果靠教师讲解,学生对这几个动词的区别仍然是云里雾里,于是我让学生进行表演,参加表演的学生用纸板和布料做成的尾巴向其他学生展示了“挣断、摇、甩、摆”这几个不同的动作,这比我机械的讲解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表演的学生一起做起来。而在《两只小狮子》的表演中,扮演勤狮子的程文皓抱着狮子妈妈连撕带咬,而另一位扮演者韦斌洋为了表演到位,在讲台上就地打滚,课文中仅仅“滚、扑、撕、咬”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在学生的表演中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我们却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

二、课本剧表演还可以起到以演促学的作用

因为,要编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理解,吃透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弄清课文的艺术特色,去构思剧本的表演技巧;把握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去研究剧本中人物形象怎样塑造。一篇课文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研读,进而创作出剧本,可以想象对课文的熟知和掌握的程度。另外,要演好课本剧,还必须要求学生说好普通话,把握住人物的语调和语气,把刻画人物性格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手段运用起来,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艺术氛围中,去体验情节的展开、高潮的形成、心态的表露、动作的协调、情感的渲泻,从而有效地消化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在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一文的表演中,我的学生魏蓉扮演的棉花姑娘上场时,浑身上下沾满了碎纸屑,面对大家疑问的眼神,她解释道:“课文中不是说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吗?这些就是那可恶的蚜虫呀!”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用我们最常见的碎纸屑来代替蚜虫,这说明她对道具的运用琢磨了很长时间。接下来,她走到黑板前,垂下手,耷拉着脑袋,那生病的样子像极了。当燕子、啄木鸟、青蛙来到她面前时,她微微抬头,可怜兮兮地说:“请您帮我捉害虫吧!”那微弱的语调中充满了对健康的向往和渴望。而当七星瓢虫吃完了蚜虫后,她慢慢地抬起头,缓缓地举起手,逐渐绽放笑容,这三个动作,将“病好了”这一过程形象、生动而且直观地展现了出来。在这次的表演中,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在于她对课文中棉花姑娘的动作细节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这样的表演比例行公事地向学生讲解课文,更富有艺术魅力,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课本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得到了提高,更加丰富和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三、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次的课本剧表演结束后,学生都纷纷举手,发表他们对表演的看法,不仅指出了表演中的亮点,同时也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不足。如《棉花姑娘》的表演中,学生提到:啄木鸟要飞上场,青蛙要跳着上场,还要用惊奇的语气读:“你们是谁呀?”等等。只有熟悉文本,在表演中认真观看,细心发现,才能找出表演中的不足和亮点,而学生能够指出这些不足,恰恰说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语文的学习中,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在思考,也在学习。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品质的学习,更是美德的养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如果把这些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说教,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而将这一教育融入到课本剧表演中,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说教。如在一年级下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的表演结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要像雄日一样,做个诚实的孩子,而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去欺骗别人。”在二年级上册第17课《酸的和甜的》一文的课本剧表演中,前面两位小猴子的扮演者都是摘了葡萄独自吃起来,而不理会其他的小动物,表演结束后就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老师,我觉得小猴子太自私了,他能摘到葡萄,别的小动物摘不到,他应该把葡萄摘下来和好朋友分享,而不是只顾着自己吃,所以我们不能和他一样,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和领悟到的哲理要比别人口头训诫得到的更深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拥有了表演的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比教师单调的讲解深刻得多,还将乏味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地展现了出来,使学生乐在其中,实现了激活课堂氛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了语文知识,发挥了语文的教育作用。

4.浅探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作者:修水一中新校区 廖琳 时间:2008/9/22 15:29: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03

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平时写作的全部过程似乎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写作,再就是讲评;要么稍变换花样。效果如何呢?通常的情况是学生烦,怨写;教师累,怨改。分析原因,学生烦,来源于头脑贫乏,没东西可感;腹中空空,没东西可写;再加上作文讲评或是理论讲解,或是读范文,或是两者结合; 但是,整个过程仍是教与学脱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

作文是反映客观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并加以语言表达的一种综合能力。因而,要提高作文能力关键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语言文字表现力”。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增添了新的色彩,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说明生活是语文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有 兴趣地走进生活,去认识感受生活,去体味陶冶情趣,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教师也读之乏味。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契机。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上的信息也越来越细化,各类专门的网站,特别是关注青少年成长、大众生活的网站越来越多,这使得网络信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也可以在网络中发现生活、感受生活,提高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第二起跑线这类节目,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感受社会政治文化动态、又可以培养爱国之情和环保意识。分析生活现象,探究事物实质,进而就此进行一些写作训练。只有在“感觉”生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写好文章。

在教完《〈宽容〉序言》时,由“思想观念改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想到一则报道: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退休前是个伐木工人,劳动模范,伐了一辈子树,退休后认识到无休止的砍伐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性破坏,便开始种树,发誓只要在世上多活一天,就要让青山多一片绿色。就此把它制成视频、文字结合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给他们进行作文训练。有的学生发言说:“它反映了人类开始意识到保护自身环境的重要”。我对此观点予以肯定后又进一步启发他们变换角度,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敢于正视并否定自己一辈子的追求这一点去考虑,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社会进步需要观念更新,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观念更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提高,一些原来的观念会显得陈旧甚至是错误的,如果人们抱着固有的错误观念不放,社会就无法进步和发展。这样既复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又能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思考生活。

二、启发学生观察,培养他们想象能力,拓展思维

想象是根据头脑里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想象,缺乏想象力的文章,必然文思呆滞、语言贫乏,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有了想象,笔下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景物才会生动形象、有声有色,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呢?

1.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物象,让学生进行联想。如看到蓝色,就想到大海、想到冷静、想到理性。又如,显示两组图:一组是突出自然界中的刚被小孩掐断茎根的小草的枯萎状;一组是战争和疾病中的小孩的恐惧眼神与痛苦神态,并相应配上悲伤的乐曲,再问“史铁生以自己的人生告诉了我们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去联想并思考,生命是脆弱的以及该如何对待生命,而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观更是告诉他们最完满的答案。这样逐渐养成联想的习惯,想象力自然丰富。

2.设计场景,创设氛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一次写作训练中,我截取了这么一个视频片段:“一个人站在门外,一手拎着大包小包,另一只手正在按动门铃”,并除去音频,让学生根据这个片段进行设想,学生反映积极,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如: ①外出回来的主人;②拜访久违的朋友;③好心人正要看望勇斗歹徒、见义勇为的英雄;④ 这人是机关干部,有求领导并给他送礼;⑤某干部正要退还家人收下的礼物等等。这样作文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尽量调动和激发每位学生的想象力。

3.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写观后感。在学过《我与地坛》《勾践灭吴》之后,给学生放电影《我的大学》,让学生思考:怎样面对人生的坎坷和苦难?就“挫折与人生”这一话题自主写作。

4.听音乐,讲故事,以震撼心灵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学完《道士塔》后,敦煌因莫高窟和鸣沙山,如梦一般的美,令人心往神驰。我放了田震《月牙泉》,引起学生对他们的爱,就此让学生想象并写感受。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利用声音、图像及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大胆想象,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冲动,体味快乐

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的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那么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唤起其已有的积极状态,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以激发灵感。

话题作文是近年兴起的又一作文形式,它既不是一种文体,也不是写作范围,从形式上看话题作文属于给材料作文一类,但它不同于一般给材料作文,它通过少量的提示语引出话题,即给出话题的情境、背景、漫画以及图表等,这时便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电视中有大量制作精美意蕴深远的公益广告,如关于环保的“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关于敬老的“妈妈洗脚”,关于诚信的“秤不准是人心不准”等等,无不令人怦然心动,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写出以“环保”、“敬老”、“诚心”为话题的作文来。

此外,我们还可以歌曲来创设作文情境,如以“成功”为话题,可以播放了歌曲《真心英雄》,那铿锵有力的旋律、富有哲理的歌词深深的打动着学生的心,随着感情的宣泄,佳作就能因此诞生。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世界名曲,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这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5.浅探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浦东新区 高南小学 顾晓萍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使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趣,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在最近几年的小学英语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并实践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发现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教学法便是戏剧故事表演。戏剧故事教学法定义:戏剧故事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把词、句情景化、戏剧化、卡通化、故事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量去创造“真实生活”的情境、并让学生藉由扮演戏剧故事中的假想人物角色,来进入浩瀚的故事世界当中,重点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的情况中,让他们在其中去检视与学习更多相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戏剧故事教学法优势分析:它结合了故事教学和戏剧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了空间,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创作戏剧故事时,教材不是惟一的剧本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剧本资源。它不仅本身是剧本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剧本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一.戏剧故事教学法探究

1.挖深挖透教材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大多是在非目的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教材是信息输入的主渠道。教师在设计教案、创设语言情境时常受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呈现的顺序的影响。《牛津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故事、对话,信息量大,牵涉面广,非常适宜改编成戏剧故事剧本。因而教师在创编戏剧故事剧本前,首先一定要注意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或创编语言材料。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出发,选择或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现有的语言水平、理解力的剧本作为教学资源。剧本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剧本的长短、情节的发展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最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多,他们通过剧本学习的是语言,教师要尽量做到逻辑清晰、思路明了。

2.活用学习素材 戏剧故事剧本是否引人入胜直接决定了孩子探索新知的兴趣,所以活用学习素材尤为重要。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去加工,教师手上有多种教材,,把它们消化吸收,寻找以支持教材的资源,如:图片、影视资料、flash动画等,同样的话题和内容可以融会贯通,补充到戏剧故事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3.课外合理选材 英语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联系紧密。新课标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渗透,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以及创设学生“习得”环境,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各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拓展延伸戏剧故事剧本,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增删、整合、重组,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戏剧故事情景创设:

1.精心设计台词,创设矛盾冲突。戏剧故事中要有矛盾冲突或出人意料的转折变化,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戏剧故事之所以具有惊人的魅力就是这种随时发生的矛盾时时紧扣着学生的灵魂。剧本总是通过冲突的提出、展开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由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题。而台词便是体现冲突的基本手段。所以,在创设矛盾冲突时,需要精心锤炼台词,使每个人物的台词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首先,台词必须具有动作性。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其次,台词必须性格化。它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等条件,掌握人物的语言特征。再次,台词要精练、含蓄,力求用最简洁、最浓缩的词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深远的意境。最后,台词要口语化,要浅显,通俗易懂,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

2.运用人物对白 体会语言是表达人物情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语言行动是根据角色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并受其支配的。黑格尔说:“行动起源于心灵”。而“言为心声”的道理是通俗易懂的。所谓“言为心声”,很显然是指人的语言是心理行动的直现外观,也就是心里想说的。所以语言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是剧本中角色间相互的对话,也是台词的主要形式。戏剧故事的主体只能依靠他们的对白,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学生才能体会戏剧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学生在老师提供的人物对白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以组长为导演在组内分配角色,模仿戏剧的念白方式,运用合适的音色、语调和变化的语言节奏去刻画剧中人物,再配以简单的动态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3.合理利用资源,搭设戏剧情境 生动形象化的课堂情境能促进师生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信息交流过程。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发学生充分训练,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音乐创设戏剧情境。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故事教学与戏剧结合在一起时,就直接与间接的和音乐发生了关系。在戏剧故事的教学中,课前、课中、教学过程的衔接过渡、尾声都需要音乐。音乐能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教师也可以通过歌曲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唱唱跳跳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其次,道具创设戏剧情境。道具作为表演中的辅助工具,如果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戏剧故事,还能让学生在表演中有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尽快的进入角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桌椅创设戏剧情境。教室的巧妙布置,座位的合理编排等都能给学生以美感。教师应通过潜心营造美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佳境。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桌椅创设情境。

4.设计教学主题,丰富戏剧内涵 在“二期课改”新的课程标准中,既向我们的教学提出了知识能力目标,又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任何剧本中的情景都是生活的缩影,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把构想好的情景融入一个教学主题,在不知不觉中让听者、看者自然领略其寓意,达到渗透情感目标的目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的品格,外化为文明的言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丰富戏剧故事活动教学的内涵。

三.戏剧技巧运用:

目前最常应用于教学的戏剧技巧,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老师入戏:教师扮演某一种情况中的角色,推动剧情发展,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②说故事:叙述某件事情的原因,发展与结果。③戏剧游戏:进行具有戏剧元素的游戏。④静像:以照相或影格的方式呈现一个情况。⑤角色扮演: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即时发挥来解决问题。英语戏剧故事活动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通过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获得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动态式的戏剧故事教学情景,运用合理的戏剧技巧,引导学生开展大量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利用戏剧游戏,创设协作情境,激发合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活动的动力”,一旦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没有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或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课堂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根据学生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的特点,课堂中应该创设新颖多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戏剧游戏,激励学生协作参与情境。生动、形象的戏剧游戏是学生孕育合作学习的土壤。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需要利用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戏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合作的兴趣。

2.合理扮演角色,激发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相互启发 当学生在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群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他们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为了尽快尽好地完成表演任务,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都会希望自己能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运用学过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来帮助组员,他们会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相互讲述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机会,用更多层面,更多角度来理解问题,进而也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牢固地掌握新知识,从而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表演任务。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个体,而是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此时,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提升,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得到了培养。

3.采用竞争机制,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使人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映,求胜动机强烈,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恰当的利用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这样的竞争中,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使每一位组员都有事可做。以小组为胜利者,使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易于成功,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信心大增,小组成员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它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友好和合作的气氛,为学生者提供大量英语的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4.完善的全程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让我们从多个侧面看到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则更能反映出一位学生的英语的综合技能。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特定时间内教学成效的检验,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整合 一个学期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每一位同学总是盼着拿到自己的成绩单,因为学业成绩单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各方面表现行为的一个综合性评定。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每个学生都有多个评价记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我结合了两种评价,以星级+评语的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打造富有个性的成绩单。

6.略谈历史课本插图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六

略谈历史课本插图在课堂中的运用

张再学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中学)

摘 要:现今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是一种在历史教学中非常直观和重要的工具。其中,有人物、历史古迹、历史活动场景等。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不仅可以明显地表现出历史史实,还可以对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消化,对历史课有着潜移默化的辅导作用。所以说,课本插图在历史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运用课本插图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高中历史;课本插图

通过两届高三的教学,笔者认为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激兴发趣,提升理解

历史课本身内容繁杂,如大事年表、时间、人物、历史事件、古迹等,学生难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学习必修1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教师可使用教材的“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每讲一个知识,就示意学生看插图了解其图片及其所规定的内容,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培养情感,提升道德品质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学习必修三第十九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涉及原子弹爆炸成功,大亚湾核电站、太空中的“神舟5号”飞船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这几幅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它们工作的原理、研究过程,()回顾当时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能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相结合可辅助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教材图片进行剪辑演示,让静态的历史插图动起来,进一步呈现现象,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做出提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本插图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记载和描述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它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可以起到理解突破难点的辅助作用。

四、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1.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选修一第二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中,商鞅与旧贵族势力争辩这幅插图,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杰出的改革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秦国统治,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强国,为进一步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商鞅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于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商鞅冲破传统、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2.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学习《世界近代历史》中关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学习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时,利用导言中的那幅图片,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76年10月25日那一瞬间激

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情

景,也体现了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运用课本插图进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深入探讨利用课本插图培养学科能力,无疑可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开辟一块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7.浅探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关键词:无实物,小丑练习,表演教学,人物塑造

一、什是无实物小丑练习

此处所说的无实物小丑练习并不是马戏团的小丑表演, 不是小丑演员在虚拟的环境中以过度的夸张、戏虐的行为吸引观众的注意, 以过分贬低自己博得受众的欢笑。它指的是学生在练习小品时, 小品的构思遵循正常的生活逻辑, 在此基本框架的前提下演员的思维方式跳跃、肢体动作适当夸张, 在无实物表演的情况下借以小丑的肢体语言来行动。

通过下表对比两者结合优势:

(一) 元素方面

(二) 角色创造方面

二、对于元素训练的作用

(一) 松弛与控制

小丑练习丰富的肢体语言不但可以训练演员的形体表现力, 同时有趣的游戏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减学生在表演时的紧张心理, 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 身心才是完全统一的。譬如“传递鬼脸”游戏, 练习的初阶段, 学生们围坐成一个圆圈, 要注意观察上一位同学做的鬼脸样子和感觉, 并模仿下来。在自己觉得已经模仿下来以后, 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成另一个样子的鬼脸, 然后再面对身旁的下一个同学, 让他来观察和模仿。如此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这样的集体练习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当众孤独感。当学生已经可以很自信地做完练习时, 也就是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控制力以后, 根据“传递鬼脸”同样的游戏方法, 就可以让学生加上适当的形体表现, 那么小丑丰富且诙谐的肢体表现力就派上用场了。学生从坐到站, 从站立到在虚拟的规定情景中行动起来, 这样的形体幅度增大的过程导致心理也会产生渐进性的变化。

(二) 注意和想象力

所谓舞台的真实是想象的真实, 演员要去想象, 并带动观众去想象, 共同营造这种假定情境。既然是假定情境, 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的, 是想象出来的, 并且在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 方能持续这种想象。譬如“泡方便面”这个无实物练习, 学生要首先确认自己饿了, 需要填饱肚子 (why) , 在吃不到正餐的前提下去泡吃方便面 (what) , 接下来就需要去行动 (how) , 找到方便面、找到热水、撕开包装、拿出调料、撒调料、倒水 (有时候会引申出没热水等行动阻碍) 等一系列动作。学生要想象出方便面的形状、大小、重量、放的位置, 还有调料包大小、形状并且与方便面对比的大小合理, 怎么撕开等等。学生要在脑海中想到、在眼里看到这些虚拟的物体, 还要行动起来, 行动与想象相结合, 同步发展。一切按照生活的自然规律进行, 但在练习时学生常会忽略生活中细小的动作, 那么加以小丑的行为可以适当地对事物的反应放大, 更明确学生行动的每一个细节。加之小丑练习本身的要求, 做练习时形体要求夸张, 反应要求更大, 对于学生的注意力有更高的要求, 此时学生要了解注意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三、关于适度的夸张

小丑练习中的夸张是适度的放大, 是把细小的事物放大, 把细腻的情感变化放大到观众可以完全看到并感受得到的程度。由于观众与演员的空间距离会导致演员感染力的消退, 距离越远效果越弱, 甚至像皱眉头、闭眼、轻轻地叹气等一些小的动作观众无法看见, 就更不用讲感受演员的情感。譬如一个可怜的乞丐在乞讨, 他的外在形象可以设计, 佝偻的身躯、行动不便的腿脚, 包括沙哑的声音都可以设计得的很明显。但是当他观察对面的行人是否有施舍意愿时的眼神变化、行人手在口袋里细小摸索的动作等, 这些都不好完全照搬生活的逻辑去表现, 如此台下的观众就真是看不见了, 此时适当放大的外化反而更能表现出戏剧效果, 更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但正如我们开始所讲的, 夸张不是一味地哗众取宠, 甚至是无厘头的夸张, 我们仍然要遵循戏剧的的发展规律, 遵循生活的基本逻辑, “带着镣铐跳舞”永远是戏剧表演最令人着迷的条例。

参考文献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 (第二卷)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59.

8.浅探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尤溪县第一中学林芳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用圖像来表示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教材的显著特色。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大力加强图像像系统,因为相当数量的地理知识只靠文字系统是无法表述的,而课本插图,它既是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地理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既起到“教具”的作用,又起到“教材”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加强了活动探究性,加大了信息阅读量。七年级《地理》上册有插图106幅、下册多达157幅,八年级《地理》上册有插图112幅、下册118幅。有关教学实践也表明,对某一信息用图象使人识别要比用语言识别省50﹪以上的时间,这也是当前不少国家或地区许多地理教材大量采用图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面对地理新教材,我们应该了解课本插图的表现形式,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优势,初中地理课本的图象内容很丰富,表现形式也多样,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和分析,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印象,开发学生的智能。利用的到位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因而充分利用课本插图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地理课本中插图的种类很多,根据各种图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不同作用,从而对教材中的图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地理示意图。它是一种简明形象的图形,它一般用

来说明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的成因、演变等。如图1-2水循环示意图。

二、统计图表。地理统计图表是将地理统计资料,通过

进行分析、处理,而绘制成的能够直观形象地表达

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变化特征、对比关系的一种

图形。如图1-4的降水量柱状图。

三、地理景观图。景观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图片。景观图在新教材图表中的比重较大。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呈现河流、山川、植被、地貌等自然地理事物的自然景观图,如图1-7海水侵蚀地貌图,冰川侵蚀地貌图,海水堆积地貌图,图1-8风力堆积地貌图等;另一类是反映诸如城市、交通、工厂等人文地理事物的人文景观图,如我国水稻种植景观图。

图1-7 海水侵蚀地貌图 图1-8 风力堆积地貌图

三、分布图。地理分布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和人文事物,以各种不同的符号和注记,在平面上缩小成的图形。它能反映各种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以及空间联系。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那我们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如何使用这些课本插图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利用课本插图便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地理图像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可以把那些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地理插图更直观、更形象、更容易的理解记忆。

学习地理,首先要确定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和范围,这是研究它的地理要素的首要条件,而地理位置的范围都只能在地图上加以确定。运用插图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例如:七年级上册地理中的世界陆地与海洋中的“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几何形状的插图的运用,欧洲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半岛、岛屿,陆上各处离海都不远等水平形态的讲解,可以通过插图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形的分布气候的分布、铁路和城市的分布等。通过读图分析,有利于学生发展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还可利用漫画加深理解教材:在“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中有一幅《苦难的母亲》的漫画,

利用这幅漫画指出全球出生这么多人,个个都要“母亲”来照顾饮水、吃饭、穿衣等等,所以给地球带来了资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等很多问题,在漫画中,把地球比喻为“母亲”,世界上的人口比喻为“孩子”,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密切性,让学生知道人口应该合理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必须与自然资源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相适应。

二、通过课本插图增强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他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才能乐学、会学、勤学。图像比文字更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更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述“死海”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看课文的“躺在死海水面上的游人”这一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利用课文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明白有关于“死海不死”的特点。又如在“森林资源”一节中的《小鸟的悲哀》,

图中小鸟对伐木工人说:“请把我也带走吧!”是什么含义?为什么小鸟会有这样的要求?让学生讨论,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最后指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植物丧失了理想的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所以小鸟要伐木工人把它一起带走,从而让学生知道了对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森林资源应该合理的开发利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引用漫画,容易启迪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总之,地图是地理学习的核心,地理知识的内容是广泛的、丰富的,地理课本的插图既能对课本的文字具有补充、说明、佐证和强化作用,又能表示地理事物或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充分的运用课本插图,那么地理教材就会变得简明易懂,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开阔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视野,引起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地理读图技能,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地理知识时,一定要重视课本地理插图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2]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9月。

[3]梁瑞辉:《课本插图在地理教学中的灵活应用》[J] ,《科技信息》2006年5月。

[4]董树格:《发挥地理课本插图的多重功效》[M],《教育艺术》2009年12月。

[5]常华锋:《初中地理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C],《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2010年5月。

[6]《360教育网初中地理课本插图大全》

9.课本剧表演小结 篇九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工作,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增长知识,活跃校园文化,树立正气,营造清风屡屡满校园的书香氛围。我校在3月23日开展了班级课本剧表演活动。通过课本剧表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文化底蕴,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班集体的建设,营造了书香校园,达到了活动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深入宣传,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根据兴隆中心校读书活动要求,我校及时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课外阅读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我们迅速在全校开展了课本剧活动的动员工作。3月初开启活动,学校张贴和下发校园读书倡议书,随后各班召开读书布置会,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责任,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活动有效、深入、有序地开展,我校成立领导小组,根据活动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分解任务。各班结合本班特色开展活动,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创新活动,为每位学生的成长导航。

学校在活动中,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形成人人读课本,小组写剧本的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活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不断把读书活动推向深入。按照活动方案各班分别召开了动员会、选课文、写剧本、选角色等系列主题班会。他们谈课本的性质,并向大家推荐有感染性的课文;怎样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有序训练;同学们互取所长,增长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更主要的是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培养了良好的班风,也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活动效果与改进之处

(一)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阅读习惯、提升了修养。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课本剧表演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地阅读,认真地体会。通过读书反省自我、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待人教,自能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

(二)班际课本剧表演比赛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加深对课本、对生活的理解,增加与教材、社会的互动,多方位地汲取文化营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兴隆街道课本剧表演比赛挑选人才,选拔了如:方可言、戴禺、魏静仪等一大批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买火柴的小女孩》、《雪孩子》被评为优秀剧本。

(三)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通过开展读书节活动,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嘹亮。课堂纪律好转了,课余学生有事可做了,班级小主人意识增强了,日常行为习惯也规范了。

(四)班级、班主任对“课本剧”各项活动的落实力度差异较大。要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及学生对活动的认识。

(五)班级创新性活动还需进一步探讨如何设计、开展。

我校课本剧表演活动虽已结束,但活动的开展,将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产生深远的意义。读书学习活动是一项长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工程,需要每个师生继续投入极大地热情。今后,我们要在全校进一步深入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与大师对话,与高尚为伍;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视野,陶冶思想,净化灵魂。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人。在全校形成人人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我校校风的进一步转变,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安丰小学

10.课本剧表演作文 篇十

看了我们组表演,总结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效果。

1、演员不投入,没有放开自我,因而入不了戏,体会不了人物当时的各方面。

2、演员的台词记得不牢,让自已在场上卡壳,让自已中断了思维,后面自然就接不上来了。

3、假动作不真,无法做到自已下手多重,给其它的演员造成了一定的皮肉伤。

4、演员的自我克制力太差,容易笑场,而笑场后紧接着又是卡壳。不知道不明确自已的分工。

以上就是我们剧组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制定了解决方针,让演员能扬人之场,避人所短。

1、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想象力也很丰富,对于台词不熟练和假动作不真实这两个问题,可以让演员进行空间想象,然后模仿空间想象里的人或物,实在模仿不了的,我们再来对他进行指导。

2、对于无法克制自已,容易笑场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就是注意的问题,他容易笑场就是容易受外界信息干扰。这一点培养演员的注意力就足够了。他那时侯就知道该注意什么,不该注意什么,他就会在意自已所演的一切了。这样,效果也自然就上去了。

11.表演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5-01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播知识仍然是主要教学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强化,学生的技能得不到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由于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渴望程度大大提高,音乐教师要充分运用更加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表演教学是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抽象的音乐听觉与视觉、运动形式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表演教学促进音乐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发展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能力,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一、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旋律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可以唤起人的情绪,激起某种情感反应,引起人心理上的共鸣。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运用表演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歌曲《今宵难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大型晚会的影视作品或者视频,再教导他们学习歌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好的场景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当他们对歌曲有了更多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表演能力,如:“如果你是这场晚会的小导演,你想要怎样去表演这首曲调悦耳、内涵丰富的歌曲呢?怎样可以表演得更加形象、生动且有趣呢?”学生分小组作准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通过男声、女声、童声伴唱三个声部角色的方式表演。为此,教师将学生分组,采用齐唱伴唱的方式学习歌曲,还给了学生即兴表演的时间,提高学生对音乐和自我的自信心,强化和巩固了师生关系。

二、通过表演,理解歌曲的内涵

表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质的艺术活动。听众既要听演唱者的声音,又要看演唱者的表演,歌曲只有通过演唱者的演唱才能使音符和字变成美妙的旋律、动听的言语。演唱者首先要理解歌曲的表达内涵,才能对歌曲进行再创作,使歌曲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比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唱出了内蒙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了让人民过上自由和幸福的生活,领导人民向封建的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视频,配合画面、苍劲悲怆的马头琴声,唤起学生扼腕叹息的心绪,学生通过小组表演唱的方式,深刻理解了歌曲以《嘎达梅林》的故事内容为依托,描绘出了一幅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英雄画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音乐教师适当运用表演教学,打破被动的“灌输”教育,使学生形象、生动、灵活地融入表演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深入理解音乐文化精神内涵的深远。

三、通过表演,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生的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模式、自我意识、情绪意识、人生观念等在逐步地脱离儿童阶段,走向成熟,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慢慢趋于成熟,其学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发展。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对青少年感受力和潜能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表演教学将音乐艺术通过表演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在音乐课中可加入才艺表演、即兴表演,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如每节课利用3~5分钟请一名同学随着伴奏音乐唱一首歌、跳一段舞蹈。比如欣赏音乐《对歌》之后,教师根据原有的曲调进行歌词创编,找出这首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一问一答式的歌唱表演。笔者首先创编一段歌词,让男女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女同学出谜语,男同学猜,学生对歌时自主加入表演动作,力求将动作、表情、眼神做到位。如笔者唱道:“我们班级谁最美哎,学习成绩谁最好哎,帮助同学做好事哎,做完他(她)还不留名哎。”学生们听了笔者的演唱提示后纷纷自主创编,再将自己创作的歌词唱出来,在唱与创编中了解了民歌的特征,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学习体会。

为了使学生的表演更加出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和艺术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初中生的艺术感觉和对美的敏锐力。当学生将音乐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时,他们所要思考和感受的就不单单是将歌曲唱出来,而是要呈现整个歌曲的情绪和状态,这就需要他们更用心地去体会歌曲本身的蕴涵和魅力,使其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12.浅探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28中创立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先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的, 再经过反复实践验证后所总结出来的。通过推广应用证明效果很好,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有很多学校的都在学习和推广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在我看来, 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 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最核心而有说服力的成功点, 首先表现在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能够促进教学达成预期的目标。其次是表现在学生的在课堂教学的投入度高, 学生基本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积极主动地相互协作, 共同学习。

2.促成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由于运用“和谐互助”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基本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要求, 而且教师在课堂的劳作却又少了很多。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数学课最令人头的疼的就是作业多, 学生做起来累, 老师改起来也累。运用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之后, 许多问题基本上都在学生的互助中解决了, 就用不着像以前那样布置许多作业, 批改许多作业, 师生双方的负担都减轻了。

二、在小学高年级实施“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虽然“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是从初中教学中总结出来的, 但我认为, 也适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理由如下:

1.小学高年级, 特别是六年级, 与初中一年级相差不了多少。在初中一年级适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学高年级同样也是可以用的。“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既然是适合初一年级的, 那么, 与初中一年级相差很少的小学高年级, 同样也是适用的。

2.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本身来看, 在小学阶段算是处于成熟期了, 学生有一定的自制力、能动性,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是能够彼此之间和谐互动, 共同学习的了。

3.“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本身也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微效甚至于无效的情况下研究出来的。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课堂教学确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既然是相通的, 就说明它一定在小学高年级也行得通。

三、在小学高年级实施“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当然, 毕竟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初中学生存在一些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 决定了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不能原原本本地照搬, 而应该在遵循其大方向的前提下, 注意灵活运用。

上一篇:黄淮学院关于申请“教育信息化高等学校试点”的请示下一篇: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阅读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