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变脸》教学反思

2024-10-05

艺术《变脸》教学反思(共12篇)

1.艺术《变脸》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同样也是如此, 因其教学手段和方式较之其他课程更为丰富化、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环节之间的设置、先后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 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程序, 也就会产生相应的教学效益。

一、依照规律, 按部就班的程序

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教学, 是美术教学采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 顾名思义就是从学生认识事物的最为基本的规律入手, 引导学生经历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繁琐、从外表到内核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这一教学程序完全尊重学客观的认知规律, 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相应的思维逻辑中逐步走进事物之中, 形成较好的教学效益。

例如在教学《手印指印变变变》, 教师就引导学生采用顺序式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出示全新的不同指印, 并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方向、角度以及大小形状添加新的形象, 掌握指印以及变化的方法。而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运用手掌的指头、根部, 甚至拳头形状进行刻印, 从而形成多彩多样的刻印方法;最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画作中的指印和手印新形象, 将手印和脚印进行巧妙而自然地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加契合认知的新形象。

本案例中, 教师对教学板块程序的设计, 具有鲜明的自然规律, 起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 虽然内容相同, 但学生似乎经历了不同的游戏体验, 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较大的促进和提升。

二、设置悬念, 先入为主的程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如果每一节课都按部就班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话, 就会显得模式过于单一, 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实在得不偿失。再说, 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顺序式的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对教学顺序做出及时地进行调整, 让更多的教学设置引入课堂, 形成多变的课堂教学格局, 以保障学生学习效益的集中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倒装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目标引领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先行出示学生的半成品或者完全成功的作品, 让学生在先睹为快的前提下提升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设置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埋下有效的伏笔, 留下有效的悬念, 也促进学生建立有效的任务驱动。

如在教学《我的地图》一课时, 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进行教学, 而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首先画出了自己家到学校的“地图”, 为学生作出的示范作用, 并借机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最有趣的地方, 比如动物园、游乐场, 并在表述中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地方和建筑物, 从而构建出“我的地图”的轮廓,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绘画中展现自己曾经发生的愉悦经历。

在这样的教学板块中, 学生的绘画作品越发丰富,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一幅作品成了一次游玩的有效印证,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随机应变, 相应安插的程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思想意识不断交流碰撞的对话过程。而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都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 因而教学过程不可能如同教师最初设计的一样一成不变。而一旦发生变化, 就可能形成教学流程的更改。因而,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帮助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的质态,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原有的教学顺序上作出及时调整, 安插相应的教学环节, 适当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 增设相应的教学环步骤, 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从而达成更为臻美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三原色三间色》这一课时, 当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红黄蓝三个原色进行调色时, 有一位学生建议是否可以用黄和绿两种色彩进行调配。此时, 教师并没有因为与自己的教学流程并不符合就断然拒绝,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尝试, 并让其他学生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当颜色呈现出带黄的绿色时, 教师则相机进行引导:三种原色两两调和的时候, 如果某一种颜色的量偏大, 就会形成偏重于这种颜色的间色来。此时,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高涨, 他们纷纷建议再用黄色和紫色调和, 教师依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显然并没有预设黄色与紫色、黄色与绿色调和的环节。但在教学环节中, 学生思维运转积极有效, 他们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教师如果死板而僵硬地将原有的教学思路奉为圣经, 而不敢有丝毫的调整的话, 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满足, 就会丧失学生的学习动力, 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该教师则淡定自若, 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 放手让学生自行安排和实践, 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是源于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尊重与思考, 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质态进行设计。当然, 美术课堂教学的流程也不仅仅局限于此, 而要根据不同的态势以及学生的情况, 进行具体的设计, 才能完全契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摘要:在美术教学和教研活动中, 教师都十分注重教学环节效益的高低, 而对教学板块前后设置的顺序却关注甚少,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的遗憾。因此, 本文从美术教学的流程出发, 提出了“依照规律, 按部就班的程序;设置悬念, 先入为主的程序;随机应变, 相应安插的程序”等三种流程, 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运用, 以期取得不同的教学效益。

2.艺术《变脸》教学反思 篇二

我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中将大量的看、画、做、玩融入活动中,强调体验,丰富学生的感受。本课我使用一段川剧《变脸》的视频导入,一是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变脸这门艺术形式,而是通过观察抓住变脸的要素:色彩、花纹、表情。从而引导学生对变脸的太阳的样子的思考。在引导学生分析范画的环节,学生很快能归纳出太阳变脸的要素:脸型、光芒、花纹、表情。我将教材中的构图分析改为让学生根据作业要求演示出太阳的大小,使学生认识起来更直接、更直观。在出示范画启发构思环节,

我将范画和学生试画的太阳巧妙组合,“变脸”出:生气的、流汗的、可爱的太阳形象。让学生很直观地学习到太阳形象与阳光造型表现的关系。不仅激发出了学生兴趣,而且很快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

作为美术教育的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同样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

3.《变脸》课后反思 篇三

嘉陵小学

黄洁

通过一年级新课程、新教材美术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新理念提倡“过程更重于结果”,美术教育应在参与艺术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得到自主发展的空间,从接受艺术技巧的教育转向接受艺术能力的美术教育。因此,如何让参与学习成为学生真正的自我需要,“激发兴趣、自主参与”教学策略研究成了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变脸》这一课教学中,在讲明制作要求后,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只说了一些这些话:

学生:“这不知道怎么做了。”

老师:“你再把过程图看一遍。”“有没有你想请教的人?你可以试试。”

学生:“我可不可以这样做?”(如设计不同的形象)老师:“很好,你与别人不同,发明了一个很好的新方法。”

“我做出来了!我做出来了!”当有些同学自己解决了问题,是多高兴、多满足啊!我突然觉得做教师的以前剥夺了他们太多、太多。总把怎么做讲解一遍,哪怕再简单,总怀疑学生的能力,不给他们自主创造的机会,使学生习惯于受命于人,没有一点积极自主的能力,养成了依赖的习惯,把烧好的“美味佳肴”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尽情享用,不烧,他们就没有吃的,最终连找吃的能力也没有。现在想来,不激发学习的动力,只会葬送学生的未来。

4.《肖像艺术》教学反思 篇四

《肖像艺术》教学反思

学生课堂上获取信息容量的多少,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首当其冲就要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这是否就意味着课上学生可以直接享用教师辛苦准备的精神盛宴而无需有所作为呢?答案是否定的。唐代诗人杜牧说得好:“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肖像艺术》一课后,我体会到培养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这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课,我没有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必要的资料,结果课上学生按组选择喜欢的作品进行观察、分析时,有的组提到了表现白求恩的雕塑作品,却不知道白求恩是谁,关于他的事迹更是一无所知,仅凭作品所呈现出的外貌特征来推断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他们只能说出白求恩是个严肃的人,爱思考的人,到底因为什么使他变得严肃,又为了什么在思考却说不出来了。尽管我适时将白求恩的事迹简单明了地介绍给学生,但是能看出他们的心灵触动不大。如果课前我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白求恩的背景资料,他们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情感共鸣。我还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能概括其品质、人格的成语或古诗等传统文化,深化他们的认知,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锻炼,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汇集,他们还要善于分析、感悟。如在了解了白求恩的相关事迹后,他们会用“坚不可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舍己为人”来概括其精神,还可以用《弟子规中》中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说出自己的感受。

5.艺术《变脸》教学反思 篇五

2011年9月我有幸到英国知山大学进行访学交流,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体验, 我发现知山大学同样存在师生比, 基数过大的问题, 他们专职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也达到1:50左右, 而他们采取的是单元课和项目模块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项目课程负责人制。同时, 在课程当中穿插了研讨课 (seminar) ,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山大学传媒系, 每周都安排了一天的tutor time, 学生提前预约导师, 再依次与老师单独探讨本阶段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使老师可以实时了解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进度与情况, 及时调整课程安排。

二、尝试与改变——预约制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英国的教学模式的启发下, 从上学期开始, 我以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为试点, 尝试进行了预约制教学改革。

2-1预约制核心概念的界定

预约制 (Reservation System) 是指由专业教师组成一个课程教学团队, 将教学对象整合为若干学习小组, 教师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植入到问题或者项目当中, 再把项目和问题交给学生, 把讲授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学习。在约定时间和地点, 学习小组逐一与教师团队共同交换项目意见, 教师团队根据每组不同的对象特质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 并利用空间大学城的网络渗透性进行作业提交、网络考试、阶段评价等工作, 实现与学生的实时教学互动, 从而把握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

2-2预约制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 教学内容上, 把课程内容碎片化, 提取当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把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由讲授灌输转化为相应的实践任务, 只引导学习途径和列出参考书目, 并没有标准答案, 。节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完成任务, 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索和总结出课程知识的要点。

其次, 教学方法上, 采用了空间每周即时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习进度进行实时调整。每周集中讲授要点-布置任务-实际操作示范-预约-阶段成果分享。每一次的预约不但是跟学生的一对一交流, 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次考评, 通过问答的形式, 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 在评估标准上, 利用空间点到的方式监控教学过程, 把考勤、参考书阅读、调研报告, 阶段练习等都纳入考核范围, 并在每次预约结束, 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阶段性的评价和成绩。使学生的课程成绩更加公正和全面。

三、实施情况及效果

3-1、这种预约制的教学模式, 把全班学生整合为若干项目合作小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实践, 教师分小组进行教学指导, 解决了师生比的问题。

3-2、分段预约的教学安排, 可以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给予相应的指导, 解决了吃大锅饭, 教师兼顾不到的问题。

3-3、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到课堂组织者的转化,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从而解决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问题。

四、预期的设想

在预约制实施逐步成熟的基础上, 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依托云平台大学城互联网教学空间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

4.1团队教与学

“教学团队”:组织两到三门课程形成项目模块, 其任课教师组成团队, 推行项目课程责任制, 进行跨课程、跨班级的教学。

“学习团队”:把课程转化为课题, 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每阶段课题.一组4—5人组成, 每隔一段时间, 小组要重新组合, 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分析、推理、决策、评估, 然后让讨论成熟组代表发言, 大家一起研讨, 共同分享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4.2.授课形式的改革

打破课程和班级的壁垒, 减少课程周课时量, 延长项目模块的周期。同时完成多门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和完成课题项目。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引入预约式教学, 由统一辅导变为导师点对点辅导。

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从讲授和制定标准的主导者转型到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平台的提供者。

4.3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

把大学城空间从独立的网络平台转化为嵌入式的教学平台, 每周课前在大学城上即时更新教学要点、参考书目和时间安排, 让学生提前预习和准备.在课程过程中, 要求学生每周上传学习日志, 汇报课题进展以及所遇的问题, 教师予以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小组之间也可以在网络上定期讨论交换意见。课程结束后在网络上进行成果展示。

6.艺术活动教学反思 篇六

1、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

2、利用树叶、花朵等自然材料与黏土对安康汉江石进行装饰,制作石头娃娃。

3、体验动手创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

活动难点:利用树叶、花朵等自然材料与黏土对安康汉江石进行装饰,制作石头娃娃。

活动准备:

1、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

2、直径为10cm左右的汉江石若干、各色黏土、树叶、野花

3、欢快的背景音乐、ppt课件、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收到了一封邀请函,邀请我们去做化妆师。小朋友猜一猜,我们今天要给谁化妆?(PPT)

师:对了,石头。安康的汉江河有很多的石头,虽然每一个石头的形状和颜色都不一样,但是都很漂亮,人们都亲切的喊它们汉江石。汉江水把它们洗刷的干干净净,它们就在河滩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有一天,来了一群小朋友,她们把石头带回了家。猜一猜,汉江石和小朋友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2、幼儿自由猜测,激发兴趣。

二、基本部分

1、PPT展示变身后的汉江石――各种造型的石头娃娃,幼儿欣赏与感受。

师:那让我们来问问汉江石吧!(PPT介绍带配音)

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视频播放,引导幼儿观察制作石头娃娃需要的材料与方法。

师:看一看,小朋友给汉江石化妆用到了哪些材料?让我们看看化妆师怎么做的石头娃娃。

3、强调制作要点,幼儿分组制作石头娃娃。(背景音乐)

师:孩子们,你想给汉江石化个什么样的妆呢?让我们一起动手操作起来吧!

三、结束部分

1、互相欣赏石头娃娃,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师小结:每个小朋友的作品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学会了为汉江石化妆,在美工区我们还有更多的材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还能为谁化妆吧!

大班艺术《石头娃娃》微课反思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表现的是生活的内容。安康的汉江河边有很多漂亮的石头,我常常听幼儿说去河边玩,捡石头,打水漂。由此,我想孩子们这么喜欢石头,那为什么不用汉江石作为我们创作的素材呢,看着身边常见的事物因为自己的创意而有了不一样的形象是不是更能激起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指南》中关于美术有这样两条目标:

一、感受与欣赏;

二、创作与表达。

在确定活动重难点上,我将感受欣赏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作为重点,尝试利用粘土和自然材料进行创作表达作为难。为了实现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再通过猜想、验证展示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激发幼儿积极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通过想象和交流,直观的视频展示,幼儿会发现,原来还可以把汉江石打扮的这么不一样,潜移默化学会为石头化妆的方法。作为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倡导的是自由表达、个性展示。因此在欣赏不同造型的石头娃娃时,我展示的也是来源于其他孩子的手工作品,更贴合幼儿审美。

实践操作时,我发现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都不一样,根据小孩子的创作情况,关注个别差异,当幼儿遇到麻烦,受到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的干扰时,应该适时提供可靠的支架,让幼儿获得恰当的帮助。这样有助于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提升美术创造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感受是我需要时刻注意的,也要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7.《肖像艺术》教学反思 篇七

本节课属于欣赏评述课,通过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教学中,我一直在强调以形写神,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但自己的引导方式只是一味的提问,看似自己在强调关键,实质上思维很乱。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以形写神只是知道有这个词,而形指什么?神指什么?根本没有概念,更不用谈是否掌握欣赏的方法了。

反思这节课,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想出好的教学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这节课内容比较多,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以点带面,关键是让学生知道形和神指什么,在具体操作时如何做;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程序和方法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大谈特谈。

8.艺术《变脸》教学反思 篇八

音乐新课程的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四项内容。而综合性艺术表演的主要内容包括: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音乐剧、简单的歌剧、戏剧、曲艺片段表演、艺术评价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 到了小学高段, 原来爱唱、爱跳、爱表演的学生都变得不喜欢动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该如何解决呢?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共同探讨、解决吧!

【案例回眸】

上学期, 笔者接到在全市的研修活动中上一次欣赏课的任务, 内容为李焕之先生的管弦乐合奏《春节序曲》。《春节序曲》是一首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第一次试教, 在其他学校借班上课, 当六年级的学生们合着《欢乐中国年》的欢快曲调走进课堂、走进“春节”时, 笔者那颗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心想:嘿嘿, 这个班的孩子们还蛮吃这一套的, 那么快就进入了预设的情境中了。但在接下来分段聆听第一大部分的乐曲, 并让学生随着音乐扭扭秧歌、欢庆春节时, 却出现了笔者在课堂上热情地鼓舞学生进行表演而大部分学生却无动于衷的情况。当时, 笔者很尴尬地继续邀请学生来进行表演, 在笔者的“千呼万唤”下, 总算有女生红着脸扭扭捏捏、束手束脚地进行表演, 而大部分男生则还是原地傻站着不动。

【思考简析】

细细回想, 类似这样的尴尬场面, 在我们小学高段的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 为什么一年级时喜欢唱喜欢跳的孩子, 到了五、六年级往往会“动不起来”呢?

1. 受难为情、胆怯因素影响

十二三岁的少年正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大家知道这一时期少年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 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外界的感受非常敏感, 特别重视感情, 重视旁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 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怕难为情, 羞于在众人面前表演, 担心自己不完美的表现会让自己在同伴面前丢脸, 干脆还是不要表演了!

2. 受追星、逆反心理影响

十二三岁这一时期, 也有心理学家把他们称为“否定期”“反抗期”“危机期”。在这一时期, 有一部分孩子觉得当大部分同学在表演参与这项活动时, 他们有自己的看法, 崇拜明星, 喜欢流行、现代的元素, 喜欢“与众不同”, 吸引大家的眼球, 他不参与是有个性、有能力、“酷”的一种表现。而此时教师如果用一种威胁、恐吓的口气和学生说:“xxx, 你如果再不……, 我就……”可能更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诱发他们的逆反心里, 使事与愿违, 甚至会导致学生和教师对着干的糟糕后果。

3.受教育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是指围绕在周围并给人以各种影响的客观世界。孩子早期的教育环境将直接影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下,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音乐老师都是女性居多, 长久以来就给学生留下了跳舞就是女孩子做的事情的印象。再者, 可能在现行的教材中用女性的柔美表现的内容比较多, 适合男生表演的内容、角色比较少, 所以这些可能都从根本上导致了小学高段学生特别是男生对表演的心理障碍。

刚才我们所说的环境教育因素属于外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在音乐实践中, 环境及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引起学生新的需求, 新的需求与儿童原有音乐心理发展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一矛盾就是推动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我们很多教育者在注重外因的同时, 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也在一定程序上导致了学生的表演障碍。

【反思感悟】

从以上这些思考中, 笔者想到了今后我们在小学高段的表演教学中,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消除高段学生的表演障碍。

1.排除障碍, 选择教学难度适中的目标

心里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 是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要排除小学高段学生的表演障碍, 笔者以为目标要求定位一定要准确。过高的要求容易让学生因为达不到要求而放弃, 过低的要求又容易使学生没有成就感, 所以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合理制定目标要求。同时, 要提高学生自信心, 正确表现自己。在第二次执教《春节序曲》的过程中, 笔者在表演的环节多创设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表演, 如试跳简单的十字秧歌步, 加入简单的打击乐器鼓和钹辅助表演等感受热闹、欢腾的春节, 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一道赞许的目光, 一次善意的微笑, 一句激励的话语, 都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最后, 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这里包括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对他人的正确评价两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多欣赏、多模仿、多表演, 知道自己的优劣势, 扬长避短, 健康地发展自己, 获得成长;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多用宽容、鼓励、激励的眼光和语言来正确对待别人的表演, 而不是用嘲笑、讥讽来评价。

2. 调整教材, 选择添加流行音乐的元素

笔者在不久前做的一次11~13岁儿童音乐发展关系的调查中发现, 有15%的学生觉得现行教材里的内容太幼稚了, 有66.7%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元素。他们喜欢富有时代气息、现代元素的音乐作品。所以笔者在第二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引用了《欢乐中国年》这一节奏欢快、富有时代性的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 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那节课的音乐之旅。面对部分装酷不参加表演的学生, 笔者让他们跟着周杰伦春晚和高俊杰一起表演的《本草纲目》视频表演街舞, 然后跟我们传统的新春祝贺方式扭秧歌对比, 看看有什么异同之处, 也让他们在饶有兴致的氛围中学习并扩宽知识面。

3. 细化角色, 选择符合性别特征的表演

小学高段学生已有明确的性别意识了, 所以在进行表演时应该根据男女生性别特征选择角色、内容, 让女生多表现些柔美、细腻的内容, 男生多表现些粗犷、豪放的内容。在如前所述的案例中, 笔者就对聆听A大段乐曲的方式做了较大的改动:先请女生用手绢花和十字秧歌步表演“姑娘吟唱”的a主题, 再请男生腰系大红飘带用粗犷的东北硬汉形象、动作和女生共同表演尽情舞蹈的b主题。开始学生们还有些扭扭捏捏, 但随着笔者语言的鼓励以及手绢花、飘带等那些道具带来的新鲜感, 紧张、怕难为情的心理渐渐得到了缓解, 随着音乐气氛的热烈欢腾, 学生们在全体总动员的同时, 脸上洋溢起了快乐的微笑……

4、激发需求, 选择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 除了创设好的教育环境因素之外, 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前人的无数事例都证明了主观能动因素对个体成长发展的作用。第二次上《春节序曲》的时候, 笔者为学生带来了指挥家彭家鹏的故事。彭家鹏, 1980年自带行囊到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作曲和钢琴, 由于是自费编外学生, 每晚只有等熄灯后才能静悄悄地溜进钢琴房弹琴, 但声音稍稍大了一点, 就会被人从钢琴房里撵出去, 正是这心酸坎坷的求学经历, 养成了他倔犟好胜的品格, 也正是凭着这惊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 1998年后, 他连续1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指挥“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 轰动了欧洲以及国际乐坛。彭家鹏这样一段激人奋进的故事, 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对欣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春节序曲》的视频充满了期待, 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我们在解决小学高段学生表演障碍问题时, 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作品入手, 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内心有了需求、体验表演的快乐后, 再一点点深入试教其他作品。

9.《剪纸艺术》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反思

《剪纸艺术》课程的设置,是合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孩童时期是一个人极富创造力的时期,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孩子逐步了解剪纸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提高他们积极动手、动脑的兴趣。剪纸活动既能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同时,手指动作训练能对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使孩子的注意力、观察顺序性得到发展。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的剪纸艺术课程。

一、剪纸艺术教学中的实践感悟:

1、让学生欣赏剪纸作品,体验形式美感,激发学生求知欲。剪纸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美的装饰,而且它同汉字一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表达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反映着民众的生活情感与情趣。剪纸的不同方法,剪纸图案的构图表现可以让学生对剪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欣赏各种不同的剪纸作品,享受纯朴的美感,能引发学生对掌握剪纸艺术的渴求。剪纸活动所采用的材料较简单,学生也易于学习操作。学习中能让他们在观察、欣赏、玩味中体会美,感觉到美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美的再现就产生在平凡的刻剪中,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走进教室,说实话,因为几乎成为惯例,我们要给孩子们进行常规纪律教育,先让他们进入剪纸的世界。结果我做到了,45分钟里,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表现出厌倦的神情,他们和我一起走进了剪纸的世界里,时不时发出的赞叹声和拍手声,让我更有信心了。第一堂课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对剪纸工具的认识和操作,也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小学也剪过,很喜欢,我就邀请他当场来试试,让他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基本的剪纸技能和技法,但在技法中又无不透出学生们自己的创造力。没有一张剪纸作品是雷同的,每一张剪纸作品都是一幅完整的个体。现在回想起孩子们一起制作剪纸艺术作业本时的快乐开心劲,我都能从心里笑出来。我请他们把每次的作业都粘在作业本上,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

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应该是把学生作为整个人来关注,尤其是关注每个学生代表个体的个性、特长、需要、兴趣等。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成功的程度是不同的,而在剪纸艺术课程中,针对孩子个性的差异,我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让他们获得自己最大程度上的成功着手,无论是谁,都可以有自己成功的作品。当他们的求知欲望愈来愈强烈时,他们对作品的精细完美也就自然而然有了提高和认识。

2、让学生尝试,在示范教学中引发学生创造意识。

孩子们都有一颗灵心,经过良好的开发、训练,就会创造出美好的事物——也就培养出善良的心灵。这种开发、训练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们学一点儿“手工艺”,剪刀就是这种“手工艺”中较能挖掘孩子创造思维的一种形式。

虽然我们现在非常提倡让孩子们自己自主的创作,但是在剪纸教学中示范性教学占有很重的比例。往往在示范教学中孩子们能从你的表现过程中受到启发,而每一次的示范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往往同一个技法,剪刀的不同走向,却带来不一样的画面,在示范中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我一般总是提前来到教室,看看他们的作业本,一起欣赏欣赏,和孩子们说说话。

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很重要的,每一次当我在实物投影仪上作示范时,教室里静得出奇,他们好象喜欢屏住呼吸,怕一丁点声音会破坏我的剪刀的走向,我的作品往往会送给最会聆听的孩子。有时我也请学生上来示范,每个孩子都争先恐后上来争当小老师,因为在剪纸课上他们没有课业的负担,他们有的只是快乐和轻松。一次好的示范也会给孩子们的作品创作创造良好的前提。在我们的课堂上没有为哪个学生会因为纪律不好而受到批评,因为每个孩子都在渴求着知识,都在自己不停地创作。这样的课堂氛围也是其他学科中所看不到的,教室里经常是这样一幅景象,孩子们手拿剪刀和纸在悠扬的乐曲中自由地剪着。我一直认为音乐是很重要的,它在孩子们创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让学生学会剪纸,培养剪纸的兴趣。

兴趣是形成创造性的源泉,在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和巩固后,就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我们都知道,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凡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必然会力求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有关方面的知识、技能,并使某种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发展。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剪纸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也就是说,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4、让学生自由创造,逐步体会剪纸的快乐。

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给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直接制约着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学科知识,更应具备相当广泛的教育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反省、反思、探究和改革的态度,对教育科研活动有着强烈的冲动和愿望,对教育工作环境中的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才能很好地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其平台上得以发展。

10.作文教学不妨多“变脸” 篇十

作文教学不妨多“变脸”

耒阳市金华学校 伍慧玲

川剧的变脸绝技,让人匪夷所思:一张脸刹那间可以变幻出十余张之多,真是值得惊叹的艺术。川剧的变脸独树一帜,对作文教学而言,他们那善于表现、富于变幻、让人好奇不已的魅力,让我们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尝试多一点“变脸”艺术,会不会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平添一些意趣,爱上作文,乐在其中?

作文教学的“变脸”,或是角度转换,或是方式创新,一切以教得生动、有效,学得有收获、有兴趣为目标。虽无定法,却有迹可循,在此,我且试着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结合亲历的教学过程,来谈谈这作文教学的“变脸”艺术。

一、变换内容,用鲜活的课程资源激发作文意趣

在新课标中,随处可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当然也包括作文教学资源的“变脸”。

其一,开发特色课内外游戏。哪个孩子不喜欢玩,不会玩耍的学生还能写出体验独特的文章?老师们因地制宜,设计很多简单实用的乡土游戏,组织学生玩“抛石子”“转陀螺”“泥塑”、“沙地画”“赛纸飞机”等,丰富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其二,开展亲近自然活动。大自然是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观察小鸡、小狗等家禽家畜的样子、生活习性;观察水稻、油菜、菜地等植物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随着农时变化,注目特有的劳动场景图:秋收图、种植图等。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美,发现美,写出美。

其三,关注农家农事。新农村建设又是农村资源习作的极好素材,老师们带着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养殖专业户等,出示家乡今昔的照片,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开展“家乡的变化”讨论后,学生的振奋之情自然流于笔端。

变则通,这些作文内容的“变脸”经历说明:只要转变一下思路,作文教学的空间是大有可为的。

二、变换时空,用鲜明的现场体验激发表达需求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小学生涉世未深,生活体验远远不足,经历过的人或事,往往也因为阅历不足,并没有像成人那么丰富的感触。写起作文来,也难免无病呻吟。因此,设计现场作文或唤醒回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使他们“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是极为必要的。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几乎称不上作文指导的作文课:

一上课,我就宣布:“欢欢喜喜吃柚子”比赛现在开始。因为隔着彩色的塑料膜,他们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选柚子,一声令下,各小组就忙开了:用手抠的,用剪刀划的,还有七手八脚帮着按住柚子的,都拿出了武松打虎的架势,脸蛋涨得通红,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不一会儿,各小组陆续把柚子剥好,去皮剔子,塞进嘴里,有的美滋滋地连声称好,也有的愁眉苦脸,大呼“酸死了”。不管如何,柚子很快就吃完了,“战场”也是在笑声中争先恐后地清扫干净。冠、亚、季军诞生了,师生们一起为各组命名:风卷残云之冠军;囫囵吞枣之亚军;狼吞虎咽之季军„„细嚼慢咽之最后一名。无论是哪个学生,无论是哪个组,都一脸喜气,一脸热情。

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写下了这节飘着柚子香味的课,有参与有体会,有内容有感受,习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通过预设或唤醒回忆的“变脸”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参与的兴趣、直接与体验对话,从而使作文过程与观察体验、与合作探究相统一,由此获得“自我发展力”。

三、变换角度,用无限的想象潜能激发创新意识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关于创新,课程标准的叙述很多,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牙膏公司征集提高销售量的最佳方案。有的提出打折促销,有的提出附赠纪念品吸引顾客,从众多方案中胜出的方案只有一句话:请将牙膏瓶口增宽一毫米。“一毫米”,简单易行,不花一分一文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学生作文的要求可以增宽一毫米呢?那将有多少学生不再举笔维艰呢?

例如:在不改变原作基本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改编经典,向文学大师们发起挑战,让独特的创意融入到名著名篇中去,同时又要让文学经典变成笔下汩汩流动的字符,让经典为学生所有,让学生享受经典,创造经典。学生们或是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雪灾中的中国,还救护了受伤的高压线他维修工人,奇特的构思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那份关爱生命和温暖人心的真情,更是让人感到温馨,让人不由得为“温暖无国界”而拍掌叫好。“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必躬亲。”怎样帮助学生练得这寻找“源头活水”的本领?作文教学没有“点石成金”的金指头,只有不拘一格的“变脸”,一招一式地精心研磨。

四、变换教法,用具体的作文指导培养习作能力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觉得,这种重视学习方法的思路是务实的,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应该是兼收并蓄的。

我听过高年级篇章仿写作文课,执教老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就给予了学生确切有效的指导。

第十册《养花》一文,她紧扣“乐趣”二字,从“长知识”、“益身心”、“同分享”、“伤菊殃”四个方面,极尽养花之乐: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学生特别喜欢这篇结构简单,语言亲切的文章。接着,引导学生自拟文题,学生不仅能运用此文的行文结构,还不知不觉地模仿老舍行文的语气,写下了许多极富生活情趣的好文章,不仅形似,还颇有几分神似。

方法培养了,意识加强了,审美的敏感也就相应地提升了,好的句段和章法都会不知不觉地拿来琢磨,拿来为我所用。句子的生动、结构的严谨、手法的新颖,也就尽在这具体务实的指导之中!从而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则可“其文若出吾之手”,进而做到“仿而能作,作而出新”,这源于勇敢的“变脸”之功。

五、变换途径,用小报、博客等放大评改效度

新课程标准提倡“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是互评互改往往流于形式,自评自改也常常因能力和阅历限制,难以实现有作用的“自我批评”。

基于此,尝试用编小报、写博客等的方法,促进学生自评自改和互相评改,从而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作文教师改不如学生改,学生改不如集体改”的境界。

1.学习合理安排篇幅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作文还是习惯,要经常练习。”学生平常写作文随意性大,篇幅、字数随意,而小报篇幅则要求学生简练文字,学会剪辑精华段落。这样对学生概括、提炼语言的能力有了高一层次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2.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

崔峦提出:“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学生平常的作文里的语病、错别字等,一般是依赖老师批改,未能养成认真检查、修改的良好习惯,而办小报的作文是要给同学看的,因而学生都产生了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责任感,每个小组也重视自己将要展出的小报,希望办好小报,展示小组实力和编辑水平。他们的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自然也是用心多了。这正是作文修改和评价的好时机,也是编辑作文小报的目的所在。

我觉得,无论作文途径如何“变脸”,它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学生,而且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个人网络博客和班级博客群的作用,让学生作品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接受更广泛的大众点评,让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还是批评家,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员,不再是惟一或最后裁定者。网络及时新颖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引导学生把写作延续到校外和课外,让写作成为随时随地的习惯和爱好。

11.变脸——需谨慎而行 篇十一

触及到了法律

吴宇森执导、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一部老电影《变脸》(又称夺面双雄),讲述了一名恐怖分子与一名FBI探员之间的较量,为了复仇,探员利用整容手术和恐怖分子互换了面容,并凭此展开了一系列复仇计划,不论结果如何,都是将整容手术运用到了最极端的领域,一个是“恐怖分子”——匪的极端;一个是“FBI探员”——警的极致。类似的桥段在金庸小说中也多次出现。文学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的折射和前瞻,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犯罪分子为了脱罪而整容的呢?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司法、执法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士,他们回答称:“各种高科技手段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造成妨碍司法公证的实例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整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以此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或者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延缓办案时间。犯罪分子为了获取利益,同时逃避法律制裁无所不用。而‘整容’更多的时候是增加了办案难度、延缓了办案时间,在‘同一认定’的原则下并不会对定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换句话说,不会因为犯罪分子换了脸就能逍遥法外,毕竟他不换不了DNA。但是,随着‘整容’技术的日臻完美,客观上给办案造成了更大的难度,这也是事实。因为,就目前而言,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规定你可以整哪儿,不可以整哪儿,可以动多少。性别不是也一样可以随意更改么?”

这说明,因“变脸”而起的法律混乱已然存在,只是因其影响范围较窄、影响程度较浅而并未引起重视。但似乎这并不是永久性忽略该问题的理由。

夹缝中的道德、伦理

抛开极端地妨碍法律的“变脸”行为暂且不提,生活中因整容而起的道德、伦理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正在面对,或者说是不得不面对的。道德、伦理又不像法律有着非黑即白的分明界限,于大众来讲更是模糊。一方面,被视为时尚最前沿的影视明星们起着“带头作用”,引得众多潜在求美者们跃跃欲试,不能不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面对一个个人工出产的如花美眷时,“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被前所未有的调动起来,懵懂地加入到了科技求美的队伍里。当美丽不再受制于基因,人工丽质一样难自弃的时候,便什么也不能阻挡求美者的“实际行动”了。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求美者的加入“科技求美”的大军,与之相对的却是并不完善的人工丽质的方式。结果就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脸”“撞在一起了”,以人工的方式,同样的“质丽”。电视中、网络上,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美脸”越来越一样了。究其原因也许是同一个派系做出来的“美脸”手术,也就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徒弟,又用着同一部教科书,它外在的表现形式也自然趋于一致。流水线上出产的美女、美男,辨识度低是无法忽略的事实。希望不要等到必须用“大家来找茬”的功力才能分辨出谁是谁的时候,才重视这样的问题。

这其中道德、伦理问题的表现似乎不如法律那么明显,因此更多时候“道德和伦理”也只能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当所有的脸都一样了,尽管都一样符合“三庭五眼”的脸部美学规律,但辨识度降低的同时似乎也弱化了“人”的属性。世界上最美的面容也可以事先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并在电脑上完成绘制成样本,编成整容医师教科书和标准图谱,这样所有的医生都可以“照方抓药”了,无数的美脸实现了批量生产,也许人类“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便又一次毫无预兆地爆发了,或许之后会迎来另一次的“返璞归真”的行动。这不是应了那句戏言,“人生在世,折腾二字”么?因为,最美的样本摆在那里,谁也不能阻止他人去追求;同样地,谁也不甘心被阻止。那句“人,生而平等”被事实上地、机械化地曲解成了“人,生而‘同整’”的外在表象,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插上了技术的翅膀,则变成了“最美之脸,人皆有之”了。

隐而待发的心理问题

一个现实问题,每一个美容医师都很清楚的一点是:求美者这个群体是一个拥有60%—70%心理障碍的群体。因此,尽管新兴了美容咨询师这一行业,但对美容医师的心理咨询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随着降低。原因很简单,美容医师是直接“动刀”的人,比美容咨询师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求美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由生理变化而引发的心理变化。而这些心理问题多数情况下是以“隐”性的状态存在的,有时候还“隐”地很深,“隐”地很久。但作为一个有经验的美容医师,必须具备发掘“隐”性心理问题的能力,于求美者、于自身都是有益的。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整容手术做的成功且完美,但是求美者就是不满意,又说不出来哪里不满意,只是觉得别扭。事实上,这就出现了心理问题,即整形后自我认识的模糊。发现镜子里的那个人似乎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或者是与自己认为的那个自己不一样。然而,这样心理问题爆发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比较容易处理和应变的是术前爆发,制止在摇篮里是最理想的状态。而术后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往往只能以被动的心理干预试图去调节。

据一项调查显示:做了隆胸手术的女性比没做隆胸手术的女性自杀率高三倍。临床上也有这样的案例,双胞胎女孩儿厌倦了彼此相貌相同,以及经常被错认的尴尬,所以一起选择整容。结果却是整容后双胞胎姐妹双双失控,要求整回原来的模样。然而,绝大部分手术是不可逆的,整容易,整回去难于登天。两姐妹今后也许会长时间带着心理上的障碍生活。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而“极端”的表现形式也只是程度上的“极端”,而这种心理障碍事实上存在于每个整形后的求美者身上,只是程度不一,或者处在隐而未发的状态。

例如,临床上医师中规中矩的给求美者做了整容手术,但从技术上讲,手术没有任何问题。但求美者自身和其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发现面前的这个人不再和蔼可亲了,原来脸上的“神气”也不在了。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整容医师并没有从全局考虑五官以及面部各部分彼此的协调,只是按照求美者的要求做了相应的改变手术;另一方面则是,求美者自身的心理预期大大高出了手术的实际效果,外加上亲朋好友的压力使得手术的效果被“人为的”大打折扣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换个发型还要适应一段时间呢!不同的是,发型换了不满意可以过段时间再改,整容手术后的不满意就很难再做变动了,事实上,很多“整容成瘾者”的问题,多是对手术效果的不满意,进而开始二次整容,效果仍然难令其满意,如此反复,结果只是对求美者自身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因为,任何手术都是建立在损伤机体的基础上的。

变脸,随“心”而动!

12.书法艺术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书法艺术的教学反思

我们立足于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立足于创建有特色的艺术培训中心为出发点,将学生学习书法作为实施素质和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通过讲述书法渊源和字体演变以及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明白书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明确书法是一种反映生命的艺术,是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粹。课程目标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通过书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细心、耐心、静心地维持书写活动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良好的姿势。掌握正确的笔划、笔顺和字体的间架结构。学会正确使用书法用具,并养成整洁的习惯。了解中国字的源流演变和中国文房四宝的文化。培养欣赏碑帖和读贴的兴趣。

1、“选”,即选帖,选字。练字总是从临帖开始的,初学者宜从正书(楷、隶、篆)学起,选择的字帖需做到点画准确正规,字形平稳严整,必须是名家名帖。唐代颜、柳、欧诸楷帖;汉隶《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秦小篆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皆可。其中欧阳询所书的楷书《九成宫》,可谓点画精到劲挺,结构安排合理,间架端庄标准,实践证明,初学者以此入手,易进入状态。但字体选择还应根据各自的兴趣为主。

2、“读”,即对字进行观察、揣摩。“读”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但重要的是“授之以法”,使学生能对字的造型予以初步的观察、分析、领会。可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去“读”,首先对字要有一个总的印象,是长是扁,是大是小,然后由整体到部分,分析字的偏旁结构以及整体字的结构(如汉隶是扁平结构,取横向势,篆书是上下细长结构,取纵向势)。笔顺笔划的长短、粗细,乃至每个笔划起、运、收笔的占格位置或角度;最后总起来重新发现字的突出特点或容易偏差的地方,真正做到“目视,指划,心记。”

3、“摹”,即印字。用透明程度较好的白纸覆盖在范字或字模上仔细描写,好比手把手教字,摹写的字型与所用的田字格或毛笔练习用的米字格相配套,大小相合,力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沉心静气,求质求量,手摹心记。不过这种教学方法一般不采用,只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

4、“临”,即对照着去写,应包括对临和背临两个步骤。对临,这里边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即由帖上的字通过自己的眼、手、心,变成努力所接近的帖上的字,但只有在“读全、读准、读熟”、并有一定时间摹写训练的基础上,写得才越像,效果才越好,掌握得才越快。“临”时应注意做到:临与写的大小相当,先整体后部分;自查自纠,对比校正,养成习惯。毛笔字则需严要求,宁精勿滥,点画应准确精到,结构合理得体,反复性训练,方式方法力求灵活,并做到因材施教,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为主,也要突出对领会接受较快、感受力较为敏锐的学生的重点培养。

书法艺术的教学反思

书法的学习和文化课的学习是一个互补的作用,古人讲:书法养性。这里指的性,是性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心态。就是说学习书法可以培养良好的心态。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心理的反映。我们知道心情保留不住,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人把过去的心情保留下来,只有通过影像、作品等形式记录、保存,所以任何事情的效果都与心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经常通过影像、作品来判断作者当时的背景和心情。在学习中,书法能培养好的心态,好的心态又对学习文化课有很大的帮助,能很用心地学好文化课,文化课的提高,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书法的理解,二者的关系,真是密不可分。

心态的形成,不是生来就会的,心态的培养也需要进行训练,也需要长时间磨练。在训练中首先要先学会上路,而且上一个带有路灯的路,在这样的路走下去,不会迷失方向,很容易地达到目的地。如果上了一条没有路灯路,摸着走,找不着方向,说不定就会掉进了河里。那带路灯的路在哪里?简单地说就在古人那里,那就是书法,古代士大夫们把书法作为必修的课程,通过书法的学习,培养出良好的心态,同时又展现出文化、素质和修养,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很多的名人。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王铎、康有为、于右任等等。这是一条现成的路,是一条从古代走到现代和走向未来的路。

有人说汉字使人聪明,我认为:练书法使人聪明。怎么讲:汉字是艺术,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故事,里边包含很多哲学的道理,其中之一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理念,从而显示了汉字的精深、奥妙与博大。汉字以方的形式存在,在方中得静,汉字在固定的方框中,写出对比、变化、平衡、对称的关系,在静中求动、在动中求静,体现出动静相生的哲学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追求。在书法的变化的过程中,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增强了人是智慧,使人变得聪明。

上一篇:落花的责任的初中作文下一篇:企业市场营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