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2024-10-23

高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8篇)

1.高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篇一

一.教学内容

2.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初速度为0,只受重力。(空气阻力很小时,也可把空气阻力忽略)

② ③ ④,粗略计算 取4.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因此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自由落体运动都适用。

(二)竖直上抛运动

1.竖直上抛运动: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的运动。

当 为正时,表示物体运动方向向上,同理,当 为负时,表示物体运动方向向下。当S为正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上方,同理当S为负时表示物体落在抛出点下方。

所以: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从上升到回到抛出点的时间由 所以下降时间

(2)将竖直上抛运动看成前一段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后一段的自由落体运动。(3)将竖直上抛运动看成整体的初速度方向的(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三.重难点分析

(一)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1.自由落体运动的重点和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摒弃那种因受日常经验影响而形成的“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的错误认识。2.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2)a、运用斜面实验测出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符合 的值不变,说明它们运动的情况相同。c、不断增大斜面的倾角,得出。

(2)物体从抛出点开始到再次落回抛出点所用的时间为上升时间或下降时间的2倍:。

(3)物体在上升过程中从某点到达最高点所用的时间,和从最高点落回到该点所用的时间相等。

(4)物体上抛时的初速度与物体又落回原抛出点时的初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同一个位移对应两个不同的时间和两个等大反向的速度。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把下落总高度分为三段,从起点计时通过三段的时间之比为

则三段高度之比为()

B.。C.D.∴ 选D [例2] 如图所示,长悬挂在一长

米的中空圆筒B竖直立在地面上,在它正上方的细杆A,A上端距B下端10米,在剪断A悬线的同时,B以

向上匀速,题目中要求A与B在空中相遇的时间,即从A的下表面与B的上表面接触开始计时,到A的上表面与B的下表面接触结束的这段时间,∴

【模拟试题】 秒。

A.加速度变化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 B.加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

C.加速度减小的运动是减速运动,加速度增加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D.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改变时,速度也同时改变,因此向右运动的物体,有向左的加速度时,运动方向立即向左。

时刻两物相遇 D.时刻两物体相遇

A.5m、5m B.3m、5m C.3m、4m D.1m、4m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的速度跑完了余下的则速度v的大小为()

路程,若全程的平均速度是,B.C.D.,则 和A.当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C.当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时,B.当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动时,D.当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到C点时速度为,则AB与BC两段距离之比为()

A.B.1:2 C.1:3 D.9.如图所示,质点做匀加速运动,由A点到C点,在A点的速度为在C点的速度,在BC段的加速度为

。加速度比较,应该是()

A.C.10.金属片和小羽毛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筒内下落的实验说明()A.同一地点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无关。B.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C.同一地点,不论有无空气,物体下落快慢均与重力无关。D.同一地点,无空气阻力时下落快慢与高度有关。

11.从一座塔顶自由落下一石子,忽略空气阻力。如果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再知下列哪项条件即可求出塔顶高度()

A.石子落地时速度 B.第 末和第 末速度

C.最初 内下落高度 D.最后 内下落高度

12.飞机以初速度为的角)。经过

,加速度(速度方向与水平面所成,飞机的高度下降 m。

13.五辆汽车每隔一定的时间,以同一加速度从车站沿一笔直公路出发,当最后一辆开始启动时,第1辆汽车已离站320m,此时第3辆汽车离站距离是 m。14.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每两点之间有4个记时点,其中OA=0.9cm,OB=2.4cm,OC=4.5cm,OD=7.2cm,求纸带加速度,A点的瞬时速度是

15.一矿井深125m,在井口每隔一段时间落下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落下时,第1个小球恰好到达井底,则相邻两个小球下落的时间间隔是 s;此时第3个小球与第5个小球相距 m。(g取

图象,试回答:

(1)质点在AB、BC、CD段的过程各做什么运动?(2)5秒内质点位移;

17.汽车A在红绿灯前停住,绿灯亮时A开动,以 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以8m/s的速度从A车旁边驶过,之后B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问:从绿灯亮时开始,经多长时间后两辆车再次相遇?。

;<0">

15.0.5;35 16.(1)AB段是匀加速运动;BC段是匀速运动;CD段是匀减速运动

(2)

17.所用时间为18.(1)C;(2)6.0

19.20.;56.25m

2.高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篇二

关键词: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比较研究

一、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现代物理知识比较的必要性

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和进步, 使得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沟通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人才的竞争。因此, 为了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背景下的人才,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进行着教育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我国近年来在教育方面也作了很多调整和改革。如对中学教育从教育目标到教材的修订, 都做了多次的修订和改动, 并为此制定了《学科课程标准》来指导中学阶段的学科教材。而物理作为我国中学阶段学习的自然学科的基础科目, 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调整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 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统计发现, 近年来, 我国高考对于现代物理的考查以及相关知识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多, 因此对比我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与美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知识, 从中分析出两国高中物理的不同之处, 并取其长处, 能够为推动我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和教材的丰富以及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现代物理知识的差异比较研究

(一) 现代物理知识内容的相对数量不同

为了更加准确地将我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与美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作对比, 本文采用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的高中物理新教材, 即高中一至三册 (必修加选修) , 而研究的美国高中物理教材是在美国高中常用的物理教材《PHYSICALSCIENCE》, 这本书只有一册, 分为25章, 物理占15章, 此书的其他内容为化学和生物知识。

在《PHYSICALSCIENCE》这本书中, 现代物理知识所占整本书的页数比例大概为16.9%, 而我国的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页数所占整套书的页数比例为13.5%, 这其中有4%左右是为学生的课后阅读以及扩展所准备的阅读材料, 以及打“*”的内容, 此内容为选择性地了解, 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 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上采取“跳过”的方式。因此, 从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的现代物理知识所占整个教材的数量来看, 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内容与中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相差不大, 但是总体上看, 两者所占比例以及重视程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 教材中涉及现代物理的知识点不同

中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主要是介绍原子的知识, 包括结构、模型的介绍, 量子理论、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和狭义相对论、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以及原子核的一些内容, 包括原子核的反应、裂变、聚变等, 并在内容的设置上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 现代物理知识还对激光、纳米技术、液晶材料、半导体、超导材料等物理方面的材料问题、通信技术、航天技术和宇宙星系等现代的科技技术知识进行了介绍, 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在第一、二册的拓展阅读以及打“*”的内容中出现, 只要求学生了解, 而不要求学生掌握;在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 关于现代物理知识涉及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原子核反应、裂变、聚变等, 也侧重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对激光技术、超导材料、半导体及其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也做了一定的介绍和说明, 并对半导体材料尤其是其在计算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了详细的介绍, 但是对中国高中物理教材中提及的现代物理知识中的量子理论、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和狭义相对论等内容则没有提到。

(三) 两国教材中现代物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

在两国教材中现代物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现代物理知识主要以文字方面的叙述为主要内容和呈现方式, 同时结合一定的举例以及应用类比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现代物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尤其是对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的相关概念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等。而美国的现代物理知识部分有很多的插图, 其中彩色的插图所占比例大概在30%左右, 而文字叙述的内容也只占30%左右, 剩下的内容一般以物理实验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由此可以看出, 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更加侧重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研究, 因此对小实验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较多, 而中国的高中物理教材则侧重于学生对具体理论知识的掌握。

三、结语

通过对中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与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在内容设置的数量、知识点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比较, 可以看出中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内容相对较少, 涉及面较广, 而美国在这方面的要求则相对较为灵活且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岩.中美高中物理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及启示[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曾道富, 陈巨.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磁场知识内容的对比研究[J].读与写, 2014.

3.高中物理动量和能量知识点学习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量;能量;知识点

一、前言

动量与能量知识点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动量定理与能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与动能量守恒定律历来都是物理高考试题的热点。但是,与动量和能量相关的题型灵活性高、综合性强以及难度相对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动量和能量知识点时,需要对动量与能量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为物理动量和能量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提供可靠、有效的帮助,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物理动量与能量知识点的学习思路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文所示。

二、动量和能量的概念

1、动量和动能。动量与动能都能够用于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虽然两者都与参考系数有关,但是存在明显的差别,动量属于矢量,动能属于标量,一定质量物体的动能发生改变,其动量也随之改变;一定质量物体的动量发生改变,但是动能不一定发生改变。给定物体的质量为m,其动能与动量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2、冲量和功。冲量用于表示对时间的累积,会对物体的动量产生影响;功用于表示对位移的累积,会对物体的能量产生影响。冲量属于矢量,功属于标量。冲量和功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过程量。

冲量的计算过程表现为:①冲量的定义式表示为I=Ft(公式2),高中物理中该公式只能用于恒力冲量的计算。②按照冲量效果进行计算,根据动量定理I合=ΔP(公式3)。③合力冲量的计算包括两种方法:其一,先对各力F1、F2、F3…的冲量进行计算,然后计算矢量和;其二,先计算各力的合力,然后再利用F合t=I合(公式4),对冲量进行计算。

功的计算过程表示为:①按照公式W=Fscosα(公式5)进行功的计算,高中物理中该公式只能用于计算恒力做功。②功的计算利用W=Pt(公式6),如果已知某个力的功率,那么在t时间内做的功就是W,并且时间t内该力的功率是一个定值。③功的作用效果通常根据能量转化量度进行计算,利用功能关系或者动能定理进行功的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力做功与不同能量变化的关系。例如,弹力做功后,弹簧的弹性势能将会发生改变;重力做功后,物体的重力势能将会发生改变;分子力做功后,分子势能将会发生改变;合力做功后,物体的功能也发生改变。④合力功的计算,以质点为研究对象,其合力计算过程包括两种:其一,先对各力所做的功进行计算,然后求代数和,公式表示为W1+W2+W3+…=W合(公式7);其二,先对合力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公式F合scosα=W合(公式8)进行合力功的计算。通常状况,对于由若干物体组成的系统,需要利用隔离法对所有物体所受合力的功进行计算,不能采用整体法进行合力功的计算,特别是系统中物体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因为合力为零,但是合力功不一定为零。⑤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功的计算,一对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发生与消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也存在上述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物体的位移不僅受加速的影响,还受初始条件(初始速度、初始位置)的影响,因此,两个物体的位移矢量不一定相同。

三、动量和能量的规律

1、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动能定理与动能定理都是能够将复杂过程转化呈简单的状态,以便于研究,两个定理都是由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既能够适用于物体的单个过程,也能够适用于多个过程;既能够适用于直线运动,也能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能够适用于恒力状况,也适用于变力状况。在应用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时,需要了解两个定理之间的差别,动量定理屬于矢量方程,通过创建坐标系列出相应的分量式;动能定理属于标量方程,不能够列出分量式。在处理位移问题时,应该采用动能定理,在处理时间问题时,应该采用动量定理。因为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总和为零,因此,动能定理仅仅适用于单个质点,不适用于整个系统,而动量定理既能够适用于单个质点,也适用于整个系统。

2、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用于研究系统或者物体运动变化过程中状态的变化,在进行系统或者物体运动过程研究时,只需要对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改变的结果量进行研究,并不需要对过程的具体变化细节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在求解问题时,只需要了解始末状态能量、动量与力在过程中的冲量。对于一个物体系统,物体系统内部存在相互作用时,需要利用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尤其是相对路程问题,需要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在运用守恒定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条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只受弹力,只有弹力做功,弹性势能与动能之间相互转化,例如,物体在光滑水平面运动时撞到弹簧,弹簧势能与重力势能发生转变,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机械能守恒;其二,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做功,只发生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抛体运动;其三,物体不仅受到弹力作用,还受重力作用,弹力与重力共同做功,只发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动能的转化,例如,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碰到弹簧,对于整个系统而言,机械能守恒;其四,虽然受其他力作用,但是只有重力、弹力做功,例如,物体在恒定拉力作用下斜面上匀速运动,虽然存在摩擦力,但是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同,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②动能守恒定律成立条件,动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整个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者外力合力为零;其二,虽然整个系统外力合力不为零,但是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外力非常小,例如,爆炸过程中,重力作为外力,和内力相比非常小,可以不略不计;其三,整个系统外力合力不为零,但是在某一个方向的分量合力为零,在该方向上可以采用动能守恒定律。

nlc202309090231

3、典型例题分析。为了强化自身对动量和能量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还应该重点对典型例题进行练习,具体表现为:

以弹簧系统为例,弹簧伸缩过程的弹力方向、大小、相连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在整个过程中多种状态参量(动量、冲量、能、功等)都发生了变化,在进行弹簧类问题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弹簧压缩和拉伸变形过程中,当变形量绝对值相同,则表明弹簧的弹力大小以及弹性势能也相同;②需要对和弹簧相连物体内部机械能的变化进行分析,与弹簧相连的物体在做功时,将会发生弹性势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换;③重视对弹簧变形与关联物运动关系分分析。

例1:如图1所示,长木条M的左端固定一个弹簧,弹簧右端和小物块m连接,两个作用面的摩擦力均为零,开始时M与m处于静止状态,同时对m、M施加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水平恒力F1、F2,整个系统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当弹簧大小和水平恒力大小相同时,M、m的动能达到最大值。

B.因为F1、F2分别对m、M做功,因此整个系统的机械能越来越大。

C.因为F1、F2分別对m、M做功,因此整个系统的动量越来越大。

D.因为F1、F2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因此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过程:当F1=F2>kx时,M、m在F1、F2的作用下,分别向左、向右左匀加速运动;当F1=F2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动量和能量知识结构复杂,知识点众多,需要我们对动量和能量的概念、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还应该加强典型试题练习,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如何巧妙的运用动量、能量观点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实现快速、高效、准确解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1] 郑春旺.巧用动量与能量的观点处理高中物理问题[J].高中數理化,2013,(4):29.

[2] 崔伟健.浅谈“一题多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3,(11):223-224.

[3] 佟玉满.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黄伟,徐高本.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J].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1,(4):45-46.

4.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知识点 篇四

第七章机械能目录

追寻守恒量——能量

功率

重力势能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动能和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一、功

1.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条件:力和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3.公式:W=F S cos θ

W——某力功,单位为焦耳(J)

F——某力(要为恒力),单位为牛顿(N)

S——物体运动的位移,一般为对地位移,单位为米(m)

θ——力与位移的夹角

4.功是标量,但它有正功、负功。

某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

当时,即力与位移成锐角,功为正;动力做功;

当时,即力与位移垂直功为零,力不做功;

当时,即力与位移成钝角,功为负,阻力做功;

5.功是一个过程所对应的量,因此功是过程量。

6.功仅与F、S 、θ有关,与物体所受的其它外力、速度、加速度无关。

7.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即W总=W1+W2+…+Wn 或W总= F合Scosθ

8.合外力的功的求法:

方法1:先求出合外力,再利用W=Flcosα求出合外力的功。

方法2:先求出各个分力的功,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所受各力功的代数和。

二、功率

1.概念:功跟完成功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力(或物体)做功的快慢。

2.公式:(平均功率)

P=Fvcosθ(平均功率或瞬时功率)

3单位:瓦特W

4.分类:

额定功率: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即发动机产生牵引力的功率,P实≤P额。

5.分析汽车沿水平面行驶时各物理量的变化,采用的基本公式是P=Fv和F-f=ma

6.应用:

(1)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时,由P=Fv(P为机车输出功率,F为机车牵引力,v为机车前进速度)机车速度不断增加则牵引力不断减小,当牵引力F=f时,速度不再增大达到最大值vmax,则vmax=P/f。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时,在匀加速阶段汽车牵引力F恒定为ma+f,速度不断增加汽车输出功率P=Fv随之增加,当P=P额定时,F开始减小但仍大于f因此机车速度继续增大,直至F=f时,汽车便达到最大速度vmax,则vmax=P/f。

三、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公式:Ep=mgh

h——物体具参考面的竖直高度

3.参考面

a重力势能为零的平面称为参考面;

b选取:原则是任意选取,但通常以地面为参考面

若参考面未定,重力势能无意义,不能说重力势能大小如何

选取不同的参考面,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不同,但重力势能改变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4.标量,但有正负。

重力势能为正,表示物体在参考面的上方;

重力势能为负,表示物体在参考面的下方;

重力势能为零,表示物体在参考面上。

5.单位:焦耳(J)

6.重力做功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初、末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7.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W=-△Ep

(1)物体的高度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的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的高度增加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的量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3)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力做功无关。

四、弹性势能

1.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弹力的相互作用具有势能,称之为弹性势能。

2.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 W=-△Ep

当弹簧弹力做正功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弹性势能变成其它形式的能;、当弹簧的弹力做负功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大,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这一点与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相似。

3.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势能,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五、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2.动能表达式:

3.动能定理(即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关系):W=Ek2-Ek1

4.理解:①F合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②F合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增加;F合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减少。

③动能定理揭示了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适用范围: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5.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步骤:

a确定研究对象及其运动过程

b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受力情况,弄清各力做功

c确定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初末状态,找出初、末动能

d列方程、求解。

六、机械能

1.机械能包含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两部分,即E=Ek+Ep。

2.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即E1=E2

Ek1+Ep1=Ek2+Ep2

ΔΕK = —ΔΕP

ΔΕ1 = —ΔΕ2。

3.机械能守恒条件:

做功角度: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无其它力做功;

其它力不做功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系统内如摩擦阻力对系统不做功。

能量角度:首先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能量转化,无其它形式能量转化;只有系统内能量的交换,没有与外界的能量交换。

4.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步骤:

a确定研究对象及其运动过程

b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受力情况,弄清各力做功,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c恰当选取参考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d列方程、求解。

七、能量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即。

2.能量耗散:无法将释放能量收集起来重新利用的现象叫能量耗散,它反映了自然界中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高中怎么学好物理 高中物理有哪些好的辅导书

高中物理在高考中的分量不容小觑,可是有些学生对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压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一些关于高中物理的辅导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怎么学好物理

物理物理,物体运动的原理。高中物理是一个大电影,在讲一个故事,80%的故事内容是在讲人类如何通过力来控制世间万物的运动。剩下20%的内容是彩蛋,波、光、热、原四个送分选择题。

因为高中物理用课本去复习基础知识有很多的缺点,所以速度慢而且效率低。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比较高效的复习基础知识的工具,那就是知识结构图。大家可以把一本书的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给画到一张图上,这样的话方面快速高效复习基础知识。

学校发的高中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一般很基础,只考基本概念和公式,虽然高考不会直接这样考,但做好会把基础打扎实。通过真题提升水平,可以做一些竞赛题提高,高考有时候出题会出乎意料,做一做竞赛题感受一下没有思路怎么想办法得分很有必要。

通过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水准,就好像学美术应该可以提高审美一样。这是为了你自己好,是被你自己的好奇心驱动的。例如学完物理之后你再也不会问为什么乐器会发声,电器为什么会发热,wifi对人体有无危害,为什么汽车相撞质量大的不容易挂,为什么航天器改变轨道需要消耗能量这样的问题了。如果你对自然对宇宙没有兴趣,那么学物理是很难的。不背公式:没事干的时候就用手从基本理论推出所有公式;这个过程中你能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甚至看穿大部分考试题。此外你还可以提高代数和运算水平。这是成为牛人的第一步,任何行业都适用。

高中物理有哪些好的辅导书

《王后雄高考完全解读》,《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的书会把在高中物理上出现的每一个高考考点的做题技巧归纳,综合性较强,适合高考复习使用,如果你对自己要求较高的话,也可以在每一个章节结束后使用,答案详细。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高考专用书,如何让这8年过得更有意义?答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实际上很多的参考书他们的受众、风格、面对的阶段各异,你想通过这本参考书得到一个什么效果,是选择时的决定因素。

如果是在学习高中物理新课阶段: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这本书用者甚广,属习题集,无知识点总结,但是题不错,难度递进。

薛金星的《教材全解》:属于基础题略有提高,有知识点整理,题型归纳,2合1型,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题目相当可爱:比如在一道计算刹车距离的题目中,点拨提高不忘弘扬:由上例可知,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

5.高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篇五

1.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要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意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观察习惯。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意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管装水烧小金鱼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看到水开了,小金鱼还活着。然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试管,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结果85%—90%的学生将小金鱼烧死了。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中有意识地发现了现象的特征,火在试管上端烧上端的水开了,试管下端水温度不高,所以鱼才能活。此实验证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见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

2.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理量测量和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我将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3.掌握理想化模型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条件,研究其基本规律,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实体物理模型: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

②过程模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等。

③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

掌握此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指出理想化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是有条件、有范围、有局限性的抽象,所以在运用时就要十分注意其规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

4.掌握等效思想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材中体现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下面几种:

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化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

②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将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加速度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体运动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总之,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还要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5.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工具,数学方法在物理上的应用很多,如比例,一次、二次函数方程,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及正、负号,数学归纳法,求极值等等。

值得突出提出的是函数图像在物理上的应用,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在力学中有:S-t图,V-t图,振动图象。热学中有:P-V图,P-T图。电学中有:I-V图。可以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导出表示物理规律的函数式;可依据物理图象求解物理量,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论证。

以上所述为研究处理问题的五种基本方法。在平时章节教学中分散训练,贯彻始终,总复习时可分专题总结归纳,以达到条理清晰的目的。

(二)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指导

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在平时老师教学中采用“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法。力图使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学法的训练。“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下面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使自身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1.自学质疑。按照老师下发的单元教学计划,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自学,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写在质疑小本上交给老师。初期为了帮助学生质疑,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提问题竞赛,促进思考。

2.讨论研究。依据的自己疑点及大纲要求确定适当的讨论题目,各抒己见,通过互相争辩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对于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课题,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记录表格和数据处理方法),经过讨论和完善后,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并分析实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不仅发挥学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对自己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3.教师精讲。此课将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整理单元知识(其中包括:概念、规律、方法),指导自己理解重点、难点知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4.习题。针对分析解答各部分习题的关键,精选例题,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2.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善于在自己生活的集体中找到评价的参照物。如回答下面问题:①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兴趣、意志力、心理承受力、心理调节能力)如何?②知识掌握程度(了解、理解、还是掌握?自己属于哪一层?有何障碍?)如何?③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如何?

以上是掌握物理学习方法的一些做法,我相信只要处理好学会和会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学法指导。对提高学习质量会有成效。

其它的方法也是同理

二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十二、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注:

(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第二册P144〕;(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见第二册P150〕/回旋加速器〔见第二册P156〕/磁性材料

十三、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6.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六

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 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 ,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 ,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牛顿运动定律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 ,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 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3.万有引力因质量生,存在于世界万物中,皆因天体质量大,万有引力显神通。卫星绕着天体行,快慢运动的卫星,均由距离来决定,距离越近它越快,距离越远越慢行,同步卫星速度定,定点赤道上空行。

机械能与能量

1.确定状态找动能,分析过程找力功,正功负功加一起,动能增量与它同。

2.明确两态机械能,再看过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为零,初态末态能量同。

3.确定状态找量能,再看过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转变,初态末态能量同。

电场 〖选修3--1〗

1.库仑定律电荷力,万有引力引场力,好像是孪生兄弟,kQq与r平方比。

2.电荷周围有电场,F比q定义场强。KQ比r2点电荷,U比d是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是矢量,正电荷受力定方向。描绘电场用场线,疏密表示弱和强。

3.场能性质是电势,场线方向电势降。 场力做功是qU ,动能定理不能忘。

4.电场中有等势面,与它垂直画场线。方向由高指向低,面密线密是特点。

恒定电流〖选修3-1〗

1.电荷定向移动时,电流等于q比 t。自由电荷是内因,两端电压是条件。

正荷流向定方向,串电流表来计量。电源外部正流负,从负到正经内部。

2.电阻定律三因素,温度不变才得出,控制变量来论述,r l比s 等电阻。

电流做功U I t , 电热I平方R t 。电功率,W比t,电压乘电流也是。

3.基本电路联串并,分压分流要分明。复杂电路动脑筋,等效电路是关键。

4.闭合电路部分路,外电路和内电路,遵循定律属欧姆。

路端电压内压降,和就等电动势,除于总阻电流是。

磁场〖选修3-1〗

1.磁体周围有磁场,N极受力定方向;电流周围有磁场,安培定则定方向。

2.F比I l是场强,φ等B S 磁通量,磁通密度φ比S,磁场强度之名异。

3.BIL安培力,相互垂直要注意。

4.洛仑兹力安培力,力往左甩别忘记。

电磁感应〖选修3-2〗

1.电磁感应磁生电,磁通变化是条件。回路闭合有电流,回路断开是电源。感应电动势大小,磁通变化率知晓。

2.楞次定律定方向,阻碍变化是关键。导体切割磁感线,右手定则更方便。

3.楞次定律是抽象,真正理解从三方,阻碍磁通增和减,相对运动受反抗,自感电流想阻挡,能量守恒理应当。楞次先看原磁场,感生磁场将何向,全看磁通增或减,安培定则知i 向。

交流电〖选修3-2〗

1.匀强磁场有线圈,旋转产生交流电。电流电压电动势,变化规律是弦线。

中性面计时是正弦,平行面计时是余弦。

2.NBSω是最大值,有效值用热量来计算。

3.变压器供交流用,恒定电流不能用。

理想变压器,初级U I值,次级U I值,相等是原理。

电压之比值,正比匝数比;电流之比值,反比匝数比。

运用变压比,若求某匝数,化为匝伏比,方便地算出。

远距输电用,升压降流送,否则耗损大,用户后降压。

气态方程〖选修3-3〗

研究气体定质量,确定状态找参量。绝对温度用大T,体积就是容积量。

压强分析封闭物,牛顿定律帮你忙。状态参量要找准,PV比T是恒量。

热力学定律

1.第一定律热力学,能量守恒好感觉。内能变化等多少,热量做功不能少。

正负符号要准确,收入支出来理解。对内做功和吸热,内能增加皆正值;对外做功和放热,内能减少皆负值。

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传递是不可逆,功转热和热转功,具有方向性不逆。

机械振动〖选修3--4〗

1.简谐振动要牢记,O为起点算位移,回复力的方向指,始终向平衡位置,大小正比于位移,平衡位置u大极。

2.O点对称别忘记,振动强弱是振幅,振动快慢是周期,一周期走4A路,单摆周期l比g,再开方根乘2p,秒摆周期为2秒,摆长约等长1米。

到质心摆长行,单摆具有等时性。

3.振动图像描方向,从底往顶是向上,从顶往底是下向;振动图像描位移,顶点底点大位移,正负符号方向指。

高中物理易错点大汇总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12.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3.“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4.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二)

1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6.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8.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9.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20.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1.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22.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

23.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24.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25.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26.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27.图象是曲线的不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28.由图象读取某个物理量时,应搞清这个量的大小和方向,特别要注意方向。

(三)

29.v-t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30.人们得出“重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结论主要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31.严格地讲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气阻力影响较小时,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近似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32.自由落体实验实验记录自由落体轨迹时,对重物的要求是“质量大、体积小”,只强调“质量大”或“体积小”都是不确切的。

33.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时题目中不点明这一点,我们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一隐含条件。

34.自由落体运动是无空气阻力的理想情况,实际物体的运动有时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过大,这时就不能忽略空气阻力了,如雨滴下落的最后阶段,阻力很大,不能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35.自由落体加速度通常可取9.8m/s2或10m/s2,但并不是不变的,它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36.四个重要比例式都是从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时,即初速度v0=0是成立条件,如果v0≠0则这四个比例式不成立。

37.匀变速运动的各公式都是矢量式,列方程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38.常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但这并不是一定的,也可取与v0相反的方向为正方向。

39.汽车刹车问题应先判断汽车何时停止运动,不要盲目套用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求解。

40.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41.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42.产生弹力的条件之一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但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弹力。

(四)

43.某个物体受到弹力作用,不是由于这个物体的形变产生的,而是由于施加这个弹力的物体的形变产生的。

44.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与物体的重心位置无关。

45.胡克定律公式F=kx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不是弹簧的总长度,更不是弹簧原长。

46.弹簧弹力的大小等于它一端受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受力之和,更不是两端受力之差。

47.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48.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49.滑动摩擦力只以μ和N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50.各种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51.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52.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和正压力有关,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

53.画力的图示时要选择合适的标度。

54.实验中的两个细绳套不要太短。

55.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零。

56.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伸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五)

57.使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平行,避免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弹簧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

58.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时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使用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59.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分力不一定小于合力。

60.三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个力的数值之差,要先判断能否为零。

61.两个力合成一个力的结果是惟一的,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情况不惟一,可以有多种分解方式。

62一个力分解成的两个分力,与原来的这个力一定是同性质的,一定是同一个受力物体,如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静止,其重力可分解为使物体下滑的力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不能说成下滑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63.物体在粗糙斜面上向前运动,并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认为物体向前运动会存在一种向前的“冲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64.所有认为惯性与运动状态有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

65.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不是一种力,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克服惯性。

66.物体受力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为零,速度为零时受力不一定为零。

67.牛顿第二定律F=ma中的F通常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对应的加速度a就是合加速度,也就是各个独自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当只研究某个力产生加速度时牛顿第二定律仍成立。

68.力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无先后之分,力改变的同时加速度相应改变。

69.虽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出,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但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因为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在牛顿第二定律中没有体现。

70.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应用广泛,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局限性,对于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不适用,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六)

71.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加速度a,计算合外力时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不要漏力或添力。

72.用正交分解法列方程时注意合力与分力不能重复计算。

73.注意F合=ma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选择正方向,一般我们选择合外力的方向即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74.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是失去了重力,超重、失重只是视重的变化,物体的实重没有改变。

75.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76.有时加速度方向不在竖直方向上,但只要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也处于超、失重状态。

77.两个相关联的物体,其中一个处于超(失)重状态,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也会比重力大(小)。

78.国际单位制是单位制的一种,不要把单位制理解成国际单位制。

79.力的单位牛顿不是基本单位而是导出单位。

80.有些单位是常用单位而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如:小时、斤等。

81.进行物理计算时常需要统一单位。

82.只要存在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合外力,物体就做曲线运动,与所受力是否为恒力无关。

83.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沿该点所在的轨迹的切线,而不是合外力沿轨迹的切线。请注意区别。

7.浅谈高中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篇七

一、将知识转化为问题情境

将知识转化为问题情境, 这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使学习者建立丰富的、复杂的, 具有高度联系性的记忆表征, 从而能够自主地在自己已有的背景下学习知识, 对具体问题做出解答, 因此着力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设计能对学生的智慧构成挑战的问题就成为积极有效的教学行为了。

1.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与技能融合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应围绕学习主题, 按“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为知识建立概念框架, 在概念框架中寻找某个确定的知识支点, 它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 以便于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这样的支点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较为适宜。它能以“激疑”为起点, 通过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化疑”, 最后导向“成趣”的目标。点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渴盼, 让学生在问题中完善思维体系, 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智慧结构中, 促成智慧升华。探索开始时要由教师启发引导, 再由学生分析。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 对知识综合性、整体性地认识, 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 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 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进行“楞次定律”的教学, 笔者设计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首先将有关概念, 如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 产生电流的条件作为预备知识, 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 记录各种实验条件下的现象。最后让学生分组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讨论, 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能遵循的规律。这样提供学习问题, 给学生一个有力的“脚手架”, 根据教师所给的“把手”, 学生可主动地思考问题, 化解疑难, 学好知识, 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2. 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与技能融合中的运用。

抛锚式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问题, 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事实做为“锚”, 围绕该问题进一步学习。例如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方法进行《远距离输电》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感性认识的前提下, 提出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减少损失功率?为什么采用高压输电?高压输电有何优点?将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锚”, 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去思考。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上述的“问题构建”将知识问题化, 学生可以在这条用“问题”搭建的“桥梁”上顺利通过, 靠近目标。

3. 合作性的教学情境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融合的重要保证。

要想获得对知识的多种理解, 建构出知识的多种意义, 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和重组合作性学习的内容, 积极创设合作性的教学情境。目前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内容大多是逻辑演绎式的教学体系, 适宜于讲授, 但对学生的探究, 合作学习不一定适合。为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有利于学生实现合作, 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重组和选择, 使教学内容展现知识产生和发现的过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使学生自发产生合作探究的心理需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 素材要有针对性。

即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 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 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问题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问处, 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有极大的成就感, 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 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

即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学生通过学生努力可以解决, 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 不知如何做起, 从而可能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 结合认知理论,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做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摘要:构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辅相承, 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应该是实现目标的起点。

8.高中物理易忽略的卫星知识 篇八

【关键词】赤道轨道  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  变轨对接

随着神八和天宫的对接以及北斗卫星的逐步发射,卫星问题成为高考热门考点。学生对思路解题和常规知识没有系统的归纳,容易造成知识的错误理解。下面总结了一些易忽略的知识点。

一、卫星的分类

卫星分类很多,若按照轨道划分为:顺行轨道、逆行轨道、赤道轨道、极地轨道等。

1.顺行轨道卫星、逆行轨道卫星

大部分卫星都是顺行轨道卫星。这是因为地球有自转,顺着地球自传方向发射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就可以节省大量燃料,提高火箭的速度或提高航天器有效载荷。航天发射场一般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因为纬度越低,能更有效的利用地球的自传速度。

2.赤道轨道

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的轨道叫赤道轨道。这种轨道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赤道轨道有无数条,但其中的一条地球静止轨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地球同步轨道。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

得到R+h=              ,因T= 24小时,可以求出h=3.6×104km,所有同步卫星在同一个轨道上以相同的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运动。从地面上看,卫星犹如固定在赤道上空某一点,故也称之为静止轨道。

3.轨道平面通过地球两极,这种轨道叫极地轨道

极地轨道和经度线共面,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

不管那种轨道,地球都在轨道的圆心或焦点上。

二、卫星的发射

1.发射过程的加速度会很大吗?

加速度对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影响最大。人体因血液和其他体液的压力分布,人体可承受的加速度在10G左右。现代火箭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电脑控制,运动轨迹更加合理化,升空以后一般是3G的加速度。

2.卫星的瞬时速度可以大于7.9km/s 吗?

卫星的瞬时速度有多大,要首先分析两种速度的区别: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

(1)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就比如站在地面上的人把手中的石头抛出,出手的速度就为发射速度。

若发射速度大于7.9km/s小于11.2 km/s,卫星做椭圆轨道运行,如图所示。发射后,因没有动力,在重力作用下而减速然后返回,整个过程能量守恒(不考虑空气阻力影响),所以回到发射点时候速度大于7.9km/s。

(2)环绕速度

当人造卫星进入轨道而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行时,运行速度就是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这个速度可应用地球对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而确定,由

得                ,由此可以知道当r越大速度越小。由此可以知道,当r=R地时候,v最大为7.9km/s。

我们所谓的最大速度7.9km/s是指圆形轨道的最大绕行速度。

三、卫星变轨对接问题

1.发射高轨卫星一般采用变轨发射的方法

发射高轨卫星,要先发射到低轨,然后过渡到高轨。以发射同步卫星为例:首先利用第一级火箭将卫星送到180~200km的高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该轨道为停泊轨道1。当卫星到达赤道上空A时,第二、三级火箭点火,轨道调整为赤道轨道,同时卫星的速度增加,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而发生离心运动,进入赤道平面内的椭圆轨道2。当卫星到达最远点B时,恰好到达同步轨道3,由于从A点到B点过程,克服地球引力做功速度减小,万有引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需提高卫星的速度,使万有引力恰好提供向心力,卫星就停留在同步轨道3上,如图所示。

2.飞船如何实现对接的

同一轨道的A如何实现和B对接呢?这里绝不能简单的认为,在该轨道上A加速追上B或B减速等A。圆形轨道,根据公式                可知,某一轨道半径r,对应某一固定速率。

(1)v减小时,r怎么变化?

有同学错误认为:根据              ,当v减小,r增大。因为这个公式是所有圆周轨道才遵守的规律。当v减小时,向心力减小,万有引力大于向心力,应朝低轨道运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在低轨道上以更快的速度转动。

(2)A要追上B,需要先减速到低轨道1,在1轨道上转动速度更快,然后在加速回归到轨道2,实现对接。

卫星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在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可以看到还有超失重问题、电影《地心引力》中卫星的坠落回收问题,只有我们多问、多思、多查资料才会真正的掌握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魏晓光 人造地球卫星变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上一篇:广西南宁晟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一篇:高考助威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