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共3篇)
1.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 篇一
观薛法根老师《黄果树瀑布》课堂实录有感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难以摆脱由教师充当知识的“权威”者,让学生较被动地“吸收”知识这一状况。这也促使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创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等问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及至读到薛法根老师的《黄果树瀑布》的课堂实录方如醍醐灌顶,如梦初醒。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课文,即把以教师为本体、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好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薛老师打破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艺术效果。薛老师没有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他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方式,在此基础上以学定教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就给学生阅读定下框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出现了教师挖井让学生往下跳的现象。其实,作为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解开对他们思想的束缚,让他们自读自悟。如课堂上,学生自读课文后,只由教师的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就可以引出学生许多精妙的发现。所以,教师应淡化“教”,根据学情来确定教的内容,而这个“教”更准确地说,应是指只重于在学生需要时的“导”:可以导思考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些“导”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由自渎过渡到自悟。
曾有学者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地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地景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地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 薛老师在教授《黄果树瀑布》中,展开师与生、生与生的“阅读对话”,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有助于让学生从中学会阅读。我们可以采用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学习互补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就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他们凭借自己一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辩论以达到求真的目的;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发现问题,再讨论、汇报、交流补充以实现层层破疑;也可以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教师或其他权威言论,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学会阅读与思考同步。这些都可以实现学生自悟能力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人是个体,各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如果让人人都一样,那么这个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去解读,去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主主阅读中鼓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无定法,只要我们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改进合乎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以生为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更重于学,应让学生自渎自悟,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棵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薛法根老师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2.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 篇二
薛老师采用了类似于“抛盘子”的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实际, 瞄准时机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思考, 从而得到能力的提升。
课始, 薛老师首先将文中相关词语竖着排列出现:第一列是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第二列是乌鸦、喜鹊、杜鹃;第三列是鸟的叫声;第四列是梨五杏四等四句农谚。然后按照归类后的词语串进行教学, 在闲聊之中让学生明白几句农谚的意思。而后又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横着读, 第一行“梨树、乌鸦、哇哇、梨五杏四”, 第二行……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们对有联系的词语记忆得更多更快更持久, 同时更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此处, 薛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 让语言首先在学生的嘴上活起来, 为后面讲故事环节巧作铺垫。接下来薛老师开始“抛盘子”了:
一抛——话题引入
师:老师先来讲一段故事, 同学们认真听, 听老师讲故事, 听着听着, 你们也会讲故事了, 信不信?你们听:“有一天, 一只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 它来浇水、施肥, 过了一天, 猴子又来浇水、施肥, 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 猴子又来浇水、施肥, 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会讲了吗?
生:会讲了!
看到这里, 我心里纳闷:“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 天天浇水、施肥, 等着将来吃梨子。”这么简单的几句话, 为什么老师还颠来倒去地说?这薛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到了后面的环节, 我才知道, 这样的重复多遍, 只为在学生心中留下学讲故事的“引子”, 这一设计看似无关痛痒, 其实是化盐入水, 不着一痕。一抛, 高!
二抛——填空完善
仿照例段, 填空。
师:讲得越来越好了, 优秀!比优秀更优秀叫什么?叫“了不得”。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给你一个机会, 这样讲就了不得了!出示:
正当________的时候, 一只__________对猴子说:“________。”猴子一想:“________”于是就___________。
学生讲得声情并茂。
模仿是最深的爱恋, 因为表达的需要, 他们自然会去模仿, 他们的大脑在极速地运转着, “下一句是该谁出场了?猴子又遇到谁了?”学生边琢磨边表达, 最终通过自己的思考, 将这个环节完整地表述出来了。
在领悟课文《猴子种果树》的语言神韵时, 学生的情感移入文本描写的对象上, 这个情感流向需要教师外力的作用, 那就是如下三点:借助纵横比较法;借助想象思维法;借助语言渲染法。如此灵动的主体, 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 并产生移情活动, 文本的语言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同时, 在一个个连续的情境中, 学生进行语言的郊游, 充分享受情境化教学带来的欢乐。二抛, 真高!
三抛——放手讲述
师:讲得真好。比了不得还了不得叫“不得了”。同学们能不得了地讲一讲吗?请大家看着屏幕自己练习一下。 (生自由练习讲)
师:我给你话筒你在上面讲, 我在下面听。 (师说着坐到该生的位置上)
学生讲故事很生动。
师:我要提高一点难度, 下面两段故事, 老师不讲, 你也不许看书, 马上就能讲出来。你能有什么秘诀, 什么办法让所有同学都会讲?
生:背出来。
师:不稀奇。
生: (想了一会) 把树的名字换一换, 鸟的名字、鸟的叫声换一换, 农谚也要换一换。
师:真好!谁来试一试? (逐段讲)
学生讲得较流畅。
高手出招, 看似无形暗含形, 看似无招实有招。有了前面的两步引领, 薛老师此时毫不留情地“放手”了, 没有了语言渲染, 没有了填空, 没有了点拨, 学生们会怎么样呢?显然, 这一次抛出的“盘子”相比前面, 难度明显加大, 但随着教学的推进, 我们欣然发现, 先前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学生们会有短暂的一筹莫展, 也会有一点点失误, 但在小心翼翼的努力中, 在薛老师这个高超的“抛者”不经意的笑谈中, 他们似乎明白了其中的规律和奥妙, 一个个依然讲得精彩生动, 文本的语言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了, 他们都稳稳地接住了这个“盘子”。惊叹中我蓦然领悟:学生智慧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 智慧的生长需要足够的空间、时间, 而这些, 薛老师很巧妙地给了他的学生。三抛, 真的高!
四抛——激发创编
师:猴子一连几年没有种活樱桃树, 你觉得这个猴子心情会怎么样?
生:猴子会很失望、难过……
师:我们再来续编一下:正当猴子难过的时候?谁来了?会对猴子说什么?猴子一想, 又怎么样了? (学生练习编故事)
师:老师也编了个故事, 正当猴子难过的时候, 一只狡猾的狐狸来了, 它“嘿嘿嘿”地对猴子说:“猴哥, 猴哥, 你怎么种樱桃树呢?有句农谚, ‘樱桃好吃树难栽’那些鸟都不是什么好鸟, 你听它们的话, 就是上了它们的当啊!猴子一想——
(课终, 薛老师让学生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并续编好故事)
教学活动应该是开放的, 不能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约定俗成之中, 薛老师让人始料不及的“创编续讲”这一“盘子”的抛出, 学生必将调动所有已知来续编这个故事, 文本语言最终嵌入学生生命, 明白了耐心、持之以恒、有主见的道理, 学生的心智在更大的时空中得到舒展。
这个“创编续讲”环节, 给学生, 也给所有老师一个启示:以往“带着问号上课, 画上句号下课”的认识是否应该改变一下?课堂是否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端点?其实, 每一课的结束不仅使他们充满喜悦和满足, 带着收获成长, 更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走向生活, 走向新的思考, 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更广阔的空间, 拓展课堂生活。四抛, 展现创造性, 实在是高!
教学中, 薛老师于闲庭信步的聊天之中, 聊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聊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聊发了学生思考学习的动机, 聊出学生智慧火花的不断闪现, 聊出学生口吐莲花的精彩。他精心“抛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接得住的“盘子”, 每一步都是在学生顺利接好上一个“盘子”的基础上, 仍意犹未尽之时, 不失时机抛出下一个“盘子”, 一个一个“盘子”被他抛得出神入化, 变化多端。
3.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 篇三
我和薛老师也可算是“朋友”关系了:新浪博客上我们互为好友。这次杭州之行得以见到薛老师本人,着实令我窃喜良久。薛老师讲授的是六年级下册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节课我也不久前讲过,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处理这篇简单的议论文的:预习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有关议论文及其要素的相关知识,上课时简要的提及议论文的知识,也是为中学学习议论文铺个石子路;然后重点就是将文中的三个举例论证,我用图表的方式,让学生从发现现象、怎样解决和发现真理三个方面着手填写;最后总结课文中的结论。整个课下来显得很平淡。而今天薛老师同一这节课的构思和章法,真让我醍醐灌顶。
一、重预习
当然,预习并不是课堂上的事情,但是它却是需要老师心中有底的事情。薛老师上课伊始,就问:“预习的时候你都做了哪些事?”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掌握的一些预习的方法与经验,说得都不错。其实这个简单的小交流,也是让学生能在预习方法上有个比对,能更好的改进自己的方法。余下的就是默写词语,都是一些容易出错的词语(这篇课文学生应该已经学过,但依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默写出错),默写后的评其实又是一次学习的过程,通过强调某些字的字形等,让学生加深记忆。
字词是语文的一个基础,是理解文本的先决条件,如此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组织默写并讲评,不能不给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一个反思:语文,汉字是基石,必须要时时抓,将根基打牢方能进益。
二、重质疑
质疑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质疑,科学将不会进步,没有质疑,人生将无从迈步。现在我们的大多时间都教育都是一种权威式的教育,真理只有这个,毋庸置疑。这是错误的。而这篇课文也正是在探讨这个只有质疑才能发现真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拉直变成“!”的问题,这中间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大胆的质疑,没有质疑何来发现?薛老师在解释题目的时候问学生:“你信吗?”看似一个不经意的提问,其实却是一个重磅炸弹:炸的是学生那被我们教育的有些僵化的、缺少质疑的头脑,炸的是我们平日奉之为圭臬的权威主义式教育,炸的是我们这些需要开放自己思想需要以学生为本位的一线教师。
质疑的精神浅尝辄止好多年,需要复苏了。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开始学生的质疑情绪并不高,甚至有些冷场的感觉,但是经过薛老师一再巧妙的激发下,不高变为了激动,甚至是激昂,以至于在课堂将要结束时有个小同学因为还没有发表自己的质疑而感到不快与遗憾。这就是一个发觉质疑精神的经典课堂案例,收藏之。
三、重方法
课堂要交给学生什么?不是内容,因为课本上、参考书上已经白纸黑字写得够多了,而是交给学生方法。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是内容,渔是方法。这个观点自古都被众多的教育家所称道,但却又是常常出问题的环节。比如无休止的对课文思想的解读和拔高,比如摧枯拉朽式的解读文本,将一个支离破碎的内容当成至宝,这些都是红学研究会所需要的工作,我们不需要,适可而止,点到即可。方法至关重要。、薛老师这节课就宛如一场学习方法的群英会,在课堂的不断前行中,各种学习方法的渗透悉数登场:预习方法的交流、大胆质疑的方法、概括文本的方法(三个举例的概括)、理解词语的方法(“司空见惯”典故)、叙述事情的方法(起因-经过-结果)、详略的方法、议论文的要素、词语的前后排列(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辩证看问题,等等,不胜枚举。
简单看来,发放也许是一时的,其实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举一反
三、以一顶百,让方法最大化、最优化,而不是蜷缩在脑海深处韬光养晦。激活大脑,激活方法,世界将更美妙。以上就是我总结出来的“三重”,其实整体看来就是一个重: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周一贯先生在讲座中不厌其烦提到的以“学”为主的生态平衡的语文课堂。其实在很多教育学的著作中都提到,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是处于一个“主导引领”地位的身分,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人翁,一切教育教学都要围绕这群主人翁展开,也就是“主体”的身分。我感觉,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正视现实,把握好自己的身分,将语文教给学生,而不是交给学生语文。这次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课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关注学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来回品读,深入思考,孩子自己提出议论文论据的选用特点,题目和选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他的课是一种深度语文,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没有课件,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激情的场面,一根粉笔,一张嘴。清晰的教学模式,精致的板书和作业设计,简单就是他的教学特色。他就像是一本书,一本韵味无穷的书,一本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活书。他的句句名言值得我去细细品味,品成自己的东西。
一、追根溯源,渗透文化
他说:“教什么?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
课前,薛老师通过调查,知道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没有依赖于参考书完成预习任务,他表扬了这位同学,提出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
他在讲授“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时,给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他问:“哪些现象司空见惯?”接着问:“什么叫司空见惯?”一生读参考书中的注解。“注解写得太多,我们还要用自己的见解。”有几个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谈这个成语。“司空见惯这个词从哪儿来的?我们要有发问精神。”然后薛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司空和刘禹锡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台下的我们也恍然大悟,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尝过别人咀嚼过的知识之果就算是掌握了知识,学习就只能浅尝辄止。原来学习不能“司空见惯”,要学会质疑,追根溯源。
在这堂课上,薛老师教得轻松,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老师一次次因势利导中不停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用课文中的“无独有偶”来解释为什么不单用一个事例。那为什么用三个事例?薛老师的见解也是标新立异:“古人有云事不过三。”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几个环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给我们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几次读题,匠心独运
薛老师说:“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是可怕的,这样的学生将来不是人才而是奴才!”在薛老师的课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整节课中,出现了几次读题,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很少这样做,而薛老师的这几次读题并不会给人“腻”的感觉,每一次读题都是把学生带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去读。
薛老师在课的开头问:“你认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说得对吗?”生一致认同。师再追问“可是书上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真理,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怎么能说这句话就是真理呢?”“你相信这个观点吗?”他向学生提出,学习要会质疑,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包括课文的题目,我们也可以质疑。
第二次读题是在解决根据课题选材时侧重点不同这个环节。薛老师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让学生看题目,“要证明自己的观点,问号从哪里来?有一百个问号这么多,所以他要把疑问的产生过程写具体,真理又是什么号?真理肯定要写清楚,不然真理就成了谬论。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所以要把问号写具体,要把真理写具体。”请生齐读课题,强调把“问号”和“真理”两个词读重音,从而得出结论,根据这个题目要把起因和结果写具体。
在学完课文后,薛老师让学生再次读题,进一步体会科学的辩证过程。
这几次读题,层层深入,他带领学生从一开始的“完全相信”到“质疑”再到“相信”,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印证了这个课题,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课堂,并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薛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写作指导,轻松扎实
薛老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到不止40分钟的语文。对于议论文的指导,薛老师说:“作者写作的思路就是教学的思路。”
课文有三个事例是论据,薛老师在学生读懂的前提下,问:“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点?”“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学生在他的点拨下,找到了相同点:几个事例的结构都是“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请一生板书)“他们都是从小事中发现伟大的问题。”“他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等,台下的我们不禁竖起大拇指,薛老师的“启发式”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我们把这些当一件事情来写,发现问题是事情的——起因,反复实验是事情的——经过,得出结论是事情的——结果。”(板书)“一般我们写文章,都是把经过写得最具体,哪一部分是写经过的,读给我听听。”生从几个事例中找到写经过的句子,反复读。“为什么经过只用一句话?”生通过研读课题,得出要把“问号”和“真理”写清楚。所以根据此题目,就要把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写具体。最后薛老师举了例子进行对比,“如果要写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哪部分要写具体?”学生能很清晰地判断,根据这个题目要把经过写具体。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文本的结构,最后总结不同的事例证明不同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它的侧重点不同。
薛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教得轻松,学得扎实。这样的写作指导,真令我们叹服。
四、文本解读,尽显智慧
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给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文本的第七自然段已经总结全文,第八自然段看似多余,和薛老师同题异构的陈灌榕老师她把这段舍弃了,认为重复。但是薛老师对这两个自然段却有精辟的解读。
第七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带领学生找出词语,圈画词语,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难。(板书:不难)
第八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读了这段你觉得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也从词语入手,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不易)
接着,把两个自然段连接起来,“发现真理并不难,并不易。这不是矛盾吗?”引发学生质疑,思考,表达,课堂上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教师点拨,“难和易是相对的,两者是辨证的。”让学生领悟到两者的辩证统一,从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板书中的“真理探索并不难,也不易”可为点睛之笔。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正如真理的发现一样,要有“敏锐的发现和敏感的意识,见微知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果没有对文本充分的研读,怎能有如此的潇洒,这一处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极高的教学境界。
五、作业设计,意犹未尽
同课题的陈老师在课后一下子抛给学生三大题的作业,这似乎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薛老师只布置了一道题“一百个问号中,为什么第一个问号最关键?”将课堂的思辩延伸开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见微之著”,这样的作业效果也不显逊色。
课后,薛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他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他说:“目标有了,方法就有了。”薛老师最后用一句话提醒我们:“至少要用50种方法教一篇课文,而不要用一种方法教50篇课文。”我想此次研讨会要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要针对学情选择合适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科学的精神,这就是教学的真谛。
课听完了,可是让我久久回味的东西还有很多。薛老师的几句经典名言还萦绕在我的耳畔。感谢有这个机会能倾听名师的讲堂。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努力钻研,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教给学生带得走的学习方法。正如薛老师所说,名师的课我们学不来,但是我想名师对于教学的钻研态度,对于教学的那份执着只要我们愿意还是可以学得来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导实录
薛法根
一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主张“这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且说这个主张也是一个真理。你信赖吗?
生:(纷纷答)信赖!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由于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由于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猜疑别人的主张,敢于提议自己的疑问,这是发明真理必弗成缺的灵魂!没有通过质疑的真理不愿定便是真理,而或者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误。
师:对啊!因此,你要敢于猜疑这个主张。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肯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略诞生吗?
生:是不是总共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欢快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明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议这个主张之后是怎么解说这个主张的寄义的?
生:(自由朗诵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诵)
师:明白吗?
生:(纷纷)明白。
师:有题目吗?
生:(纷纷)没题目。(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民俗了,要想有题目都很难。(众大笑)无独有偶明白吗?
生:便是看得多了就不感到奇特了。
生:常常瞥见的事就屡见不鲜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屡见不鲜了。
师:生存中哪些事务你们已经无独有偶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用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用饭。(众大笑)
生:白昼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玉轮。
师:一天又往时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往时的时间从那儿来,又到那儿去。这些形象都是无独有偶的。你们对“无独有偶”的明白是便是屡见不鲜,屡见不鲜。有谁想过“无独有偶”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诧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看待熟练的事物频频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筑工程,相当于而今的建筑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墨客刘禹锡饮酒。酒菜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东风一曲杜韦娘。无独有偶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讥刺官员灯红酒绿奢侈生存的诗,自后就有了“无独有偶”这个针言。领会了吧?
生:(豁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略形成感慨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现什么?
生:“?”表现对这些无独有偶的形象发生了疑问;“!”表现通过继续的探索,终于发明了真理。
生:“?”表现一个接着一个的题目;“!”表现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形成“!”,找到了真理,便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生:这样说便是把一个概括的原理,用直观形象的办法表现,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明白?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明白。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想很新颖,也很容易。
师:这才是你的明白,你的主张。说得多好啊!新颖,容易!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普通易懂、容易了然,让人线人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方才有人问为什么肯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弗成吗?101个也弗成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许多问号,多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许多许多题目。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明进程是很长的,要通过辛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继续探索的求真灵魂。
师:说得都有原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明要履历永恒而艰难的发问、探索的进程。比方“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肯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主张。生:(齐读课题)
二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默读课文,概述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主张?
生:(认真默读,老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述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主张?
生:(读黑板上的概述)洗浴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众笑)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门生快速修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雷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明雷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存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阐明晰些。
生:都是从生存中微小的、无独有偶的形象中发明题目的。
师:这是第一个雷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存当中的故意人。
师:哦,那儿展现他们是故意人呢?
生:谢皮罗老师敏捷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刻敏锐地认识到;那位奥地利大夫是感应很奇特,急忙唤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题目的,是故意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雷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通过继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通过屡屡的实行和切磋才找到的真理。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老师牢牢抓住问号不放,实行了屡屡的实行和切磋;波义耳呢,对陆续串的题目,实行了很多次的实行;那位奥地利大夫带着陆续串的疑问,以儿子、内人、邻人为实行方向,实行了屡屡的察看实行。他们都是屡屡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明晰领会!这是第三个雷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明题目,再写屡屡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从写法上去发明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雷同点。同砚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明题目、屡屡实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日写一件事的——
生:原故,通过,结束。
师:对啊!平常写事务,哪一局部要写得具体、具体些?
生:通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原故和结束写得较量具体,通过写得较量容易。
生:每个事例中的通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通过屡屡的实行和切磋”。
师:至于怎么实行?怎么切磋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
生:(渺茫的样子,师指点标题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题目就没有结论。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相关。
生:有这么多的题目才会有这么宏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阐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相关,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方才没有一个题目,怎么或者发明这个主张是不是一个真理呢?(众笑)倘使要证明“工夫不负故意人”,你以为应该将哪局部写具体些?
生:通过局部!把怎样屡屡试验和切磋的进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工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行的进程,就展现不出那种九死无悔的灵魂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差异的主张,所偏重的角度就纷歧样。既然三个事例根本上是雷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许两个弗成吗?
生: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尔产生的。
生:一个事例弗成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尔的,而是一定的了。
师:一个是偶尔的,两个叫什么?
生:一定!
师:没这么快!(众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多如牛毛!
师:对啦!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的吗?
生:俗话说“事然而三”,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掌声)
师:中国古板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广大的见解。中国人证明主张要用中国人的方法!(众大笑)作者说完三个事例感到还不敷,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
生:(朗诵)洗浴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通常的事务。善于“冲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明,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绩。
师:“冲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九死无悔的人。
生:追根求源的人。
生: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明”?哪些是“发明”?
生:洗浴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明;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明和发明有什么差异?
生:发明的用具正本就有的,发明的用具正本是没有的。
生:发明是创造了新的用具。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进贡的创造才称得上“成绩”。发明、发明、创造、成绩,这四个词语表了然科学进贡的条理和巨细。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三 师:通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诵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尚有许多,它阐明科学并不奥秘,真理并不迢遥。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继续探索,那么,当你回答了几何个问号之后,就能发明真理。
师:这一段通知你,“发明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故见得?
生:“科学并不奥秘,真理并不迢遥”,阐明要发明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生:只要……就,这个句子也阐明发明这里本来不太难。
师:并不难!(板书)往下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固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继续探索的才能,不是凭空发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倘使说,科学范畴的发明有什么偶尔的机会的话,那么这种“偶尔的机会”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灵魂的人。
师:这一段通知你,“发明真理”简单不简单?
生:不简单。由于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继续探索的才能,不是凭空发生的”,便是发明真理的才能很难具备的。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阐明发明真理不是那么简单的,是要支付全力的。
生:“只能给”便是平常的人是不或者发明真理的,是不简单的。
师:你是这样的人吗?
生:有一点。(众笑)
师:倘使你是这样的人,那要恭喜你,你离发明真理不远啦!(众笑)发明真理并不易!(板书)
师:(指着板书)你发明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抵触的,一段说发明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明真理并不易。
师: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抵触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你会说不知道。(众大笑)平常人都以为科学发明是科学家历经含辛茹苦的结束,是瞠乎其后、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本来科学发明并不难,你听了会——
生:(接话)感到自己也能发明真理。
生:感到真理就在我们生存当中。
师: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让我们充足豪情地到场科学探索的行列。然则,正当我们满怀热情的时刻,他又说,科学发明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维准备,不会盲目和激动。科学发明并不难,也不易,这便是辩证地看题目,这自己也是一个真理!(众笑)一起读一读这个结论吧!
生:(齐读)
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议了一个主张——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再用的三个事例——
生:洗浴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证明科学发明必要——
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继续探索。
师:最后通知我们,科学发明中的“偶尔机会”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灵魂的人!
师:主张、事例、结论,这是一篇容易议论文的根本要素和机关,阅读这样的议论文便是要支配“主张、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敢于猜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略最终发明真理。陶行知师长说:真理千万万,开始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
生:第一个问号!
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真相来证明!
【下课】
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导后感
薛法根
我不停主张阅读教导有三个不教:门生已懂的不教;门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门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云云,一篇课文在门生预习的根基上,要教的用具就很有限。讲堂教导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结在那些具有焦点代价的教导内容上,而滤去那些正确的空话。课前,我频频会翻阅门生的教科书,察看门生的预习状况。这一次,我发明很多孩童将词语的意思,语段的寄义,以致文章的机关、写法等都逐一作了标注。细问才知道,孩童们手头都有一本《课文详解》,内容之细致较之老师用的《教导参考》,有过之而无不足。在门生与老师拥有同样多的信息,老师能教给门生什么呢?我想,那应该是老师的智慧,从文本中看到门生看不到却很重要的用具。《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容易的议论文,首次教导议论文,一定要涉及所谓论点、论据、结论等知识,而门生已经经历课外资料读懂了。在这样的根基上,我全力让门生熟练的文本变得生疏起来,在门生自以为读懂的地方读出新颖的用具来,从而率领门生进来议论文阅读的新视界。于是,我在讲堂上有了下面的四问:
一问:你信吗?
看待课题的寄义,门生早已理解。但是读完课题,我问门生:你信这是一个真理吗?门生都说“信赖”;再问,门生仍然说“信赖”。这不得不让我们沉思:永恒以来,我们的教导是要让门生“学会信赖”,而不是让门生“学会思考”。我们的门生常常以为课本中、课文中所写的都是正确的知识,是应该学习的,从来少有猜疑和追问。这样的教诲培育的是遵从、听话的“良民”,而不是具有独立思考灵魂的“黎民”,也与本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包含的科学灵魂想违背。倘使我们的门生读了这篇课文,门生只是懂了这样一个“真理”,却未能发生一个猜疑的题目,未能作出自己的判别和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导就离真正的教诲“真理”越来越远,不及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许是一种哀痛。在课尾,我给门生留住了一个待证的“真理”:一百个问号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问!这是一个必要门生用真相来论证的判别。教导,不是将门生心中总共的“?”形成了“!”,而是要让门生发生越发深刻的“?”,找到自己的“!”。我想,这才是必要教给孩童一生有效的用具。相看待明白和接纳科学知识来说,猜疑、求证的科学灵魂,宛如更为重要!
二问:你知道吗?
门生仰仗课外资料,已经大概上明白了文中文句的意思。当讲到“无独有偶”这个词语的时刻,门生很熟练地说出了词语的意思:“见得多了,就不感到奇特。” 然而,门生频频知其然,而不知其因此然,看待词语,格外是耳熟能详的针言的出典,偶然就有追根求源的深入学习。倘使我们的教导停顿在门生已知的根基上,一定失去教导的魅力。我问门生:“你知道这个针言的原因吗?”门生从未想过一个针言尚有好什么原因,因此凝思静听。我关联刘禹锡所作的诗句,给门生叙述了“无独有偶”的故事,既丰裕了门生的观点,又加深了门生对学习的理解,栽培门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格。而这,比明白文句的意思显得更有心义。
固然,作为语文老师,务必对文本的联系知识有更为深入的切磋,要下“诗外的工夫”。看待语文知识,门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所谓“只可意会弗成言传”,然老师务必高出这个层面,到达“语识”的层面,将那些门生说不清道不明的用具,借助科学的观点、原理说得明明白白、分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在讲堂上才或者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而不致于捉襟见肘,乃至黔驴之技。
三问:你较量过吗?
看待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门生一读就懂。然而,却缺少深条理的较量切磋,难以发明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情的分别,也难以发明因差异的主张而选择差异的重点等,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必要老师格外的指导、叙述,门生才会重视。不教,就很简单从笔墨外观滑往时。教导中,我提了陆续串的题目:这三个事例有什么雷同之处?最重要的进程为何只写了一句话?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这样的提问促使门生将阅读的重点从重视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重视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进而重视事例的表达效率和意图上。从中,门生就发明了差异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分别,发明了差异的论点在引用事例时的详略。
议论文阅读是一种明白性阅读,重点在于劝导门生的头脑,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明白,作出自己的判别和间接,这有别于散文等感觉性阅读。什么文体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去阅读,倘使错位,就会陷入阅读的逆境。试想,用体验、感觉的办法去阅读议论文,那就会让门生找不到阅读的偏向。教给门生适合的阅读办法和格式,才略让门生越读越聪明。
四问:你这样想过吗?
文章最后的结论写了两段话,粗粗看来,也没感到什么。但细细推敲,就发明大有文章:前一段说科学发明并不难,后一段却说科学发明并不易。文章的主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科学发明是不简单的,结果为什么却说是并不难呢?这就有了抵触。而发明这样的抵触,就必要有独到的眼光和特殊的明白力,务必从越发概括的视角来看这两段话,只是停顿在字面的意思是很难有所发明的。老师不这样想,门生自然就不会这样去思考。只有老师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门生才或者取得这样的一种头脑格式、阅读格式。科学发明并不难,是激励人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明并不易,是通知人们探究科学要有准备的头脑,要独立思考,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灵魂。本来,这并不抵触,是一种辩证法。云云教导,门生定有顿开茅塞的感想,阅读就能进来一种赏心悦主意地步。
会不会这样想?能不及这样想?取决于老师的阅读智慧和教导智慧。说到底,教诲因此智慧启示智慧。智慧的语文老师才略创造出慢智慧的语文讲堂,才略教出越发智慧的门生。磨砺我们老师自己的智慧,才略教给孩童一生有效的用具。
《夜雪》听后有感
浮桥小学
顾君津
《夜雪》一诗的教学,一如既往的延续了薛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得轻松,学得扎实”。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就开始了他的课,如此的朴实无华,但他的教学总是充满了智慧,让人回味无穷。
一、独特的开场
薛老师常以幽默的谈话开场,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但此次的开场着实让我们耳目一新,没有任何言语,只见他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写下了今天要教学的古诗《夜雪》,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再读读。很简单的环节,但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今天的教学内容上来,是一节好课的开始。我们也从这儿开始目睹了一个完完整整的教学过程。
二、和谐自然的课堂
虽然他和学生只是初次见面,而且是在诺大的剧院里,可是孩子们丝毫没有害怕的心理,注意力也一直高度集中。薛老师身上有种说不出来的亲和力,他总是微微地笑着,他的头和孩子的靠在一起,倾听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在这和谐中进行。学生也在他的引导下打开了话匣子。似乎个个都是能言善辩的学生。他的课堂总是设计精巧但又看不出一丝设计、充满艺术又不见艺术痕迹的课。此次他执教的《夜雪》又如一场润物无声的大雪,滋润了孩子,也润泽了听课的老师。
三、充满智慧的课堂
他的课堂节奏灵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的调整教学节奏。课堂上的每一个步骤似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是那么顺畅,自然,丝毫没有半点牵强,大概这就是名师的厉害之处吧。无论是哪里的孩子,只要是薛老师课堂上的孩子,思维都是那么活跃,对于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总能说的头头是道。当然这和老师的引导又是分不开的,薛老师总能紧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切入点巧触发,在堵塞点巧疏通,在总结点巧回归。教学《夜雪》时,他设计十分巧妙,主要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的:
1、晚上下雪,诗人在哪里?干什么?
2、诗人睡在被窝里,外面下雪,他是怎么知道的?
3、这是一场小雪,还是大雪?在每行中找找?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然后紧扣诗中的字词来畅所欲言,老师适时进行点拨,学生通过读,悟,交流。对古诗又加深了理解。
四、巧妙的拓展
在课末薛老师巧妙的用白居易的《微雨夜行》作为拓展。他先出示古诗,让学生猜作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点拨“他的诗通俗易懂,连老人和小孩都可以读懂”,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白居易。之后猜诗名,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古诗的内容着手,学生猜的已经八九不离十了,随即老师布置了课后的作业,“这首诗与《夜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后碰到同一诗人的诗歌,或者是同一题材的诗歌都要注意比较,你会发现更多。”因为薛老师主张“从课本读到书本”,课本学习注重学法指导,课外开展大量阅读训练,丰富知识。相信学生以后再诵读古诗的时候一定会多长个心眼。
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这是薛法根老师心中理想的课堂,因此在他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可以感受到智慧的指引,可以让我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先生执教的古诗《夜雪》一课,在准确把握古诗体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将课堂教学分成四个环节:会读——读懂——诵读——积累,每个环节都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并且上一个环节自然地流向下一个环节,最终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体现出教学流程的流动美。
下面就从教学流程的起点、教学流程的疏导与教学流程的终点来细细赏析。
一、起点处悄然无声
流程的起点,是一堂课的开始处[3]。薛老师将起点的教学内容定在“会读”古诗,教学朴实无华,却又指向明确,扎实有效,如草丛中的小溪,悄然无声地流向前方。我们来看他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是一个很特别也很朴实的导入:教师带着学生一笔一画地抄写古诗,写好后让学生检查每个字是否正确,并提醒“衾”和“枕”字的读音,指出“衾”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今”,下面是一个“衣”。这个导入,从流程的上端说,是引导学生走近古诗,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从流程的下端说,是重视识字教学,通过古诗的抄写与生字音形的提醒,为学生后续的朗读、理解古诗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教学的落脚点在古诗的朗读。
接着,薛老师设计了一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指名多人朗读、全班一起朗读。时间虽短,但学生有效地接触古诗达十多次,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的过程。显然,学生有情味的朗读为接下来的读懂古诗做好了准备,教学的落脚点在古诗的理解。
二、疏导处水声叮咚
流程的疏导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节,保证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顺畅地流向流程的终点。《夜雪》一课的教学内容不但是几个大环节间的前承后继,更是在这堂课的整个线路上的连贯落实。在“读懂”环节,薛老师设计了三个指向古诗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从诗中找依据”。这三个问题,层层为基,阶梯上升,在对字句的感受品味中,逐步开发学生的古诗感官,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味诗的意韵。
第一个问题是:“晚上下雪了,诗人在哪里?在干什么呢?”学生对诗中的关键词还缺乏敏感,理解比较粗浅,就睡觉与没有睡觉发生了歧义,此时,薛老师进行了巧妙的疏导:“老师提醒一个词:‘已讶’。‘已’是‘已经’的‘已’。‘已经’,忽然之间,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被子和枕头变冷了。诗人在不在睡觉?”学生顿时领悟。
第二个问题继续培养学生对古诗字句的把握能力,加深学生的古诗感觉:“他既然睡在被窝里,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学生找出了“见”、“闻”、“讶”等词,说出了自己的细致感觉。此时,薛老师又继续调细学生的感觉:“诗人有没有直接写黑夜里的雪下得怎么样?他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学生对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反思,发现这首诗是通过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雪的,于是,薛老师适时地指出:“这就是侧面描写,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触觉、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点到为止,不强迫学生去理解。
第三个问题继续将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引向细腻与丰厚:“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在学生的发言中,薛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讶”、“明”、“重”、“时”这些词,从而感受夜雪的大,体味古诗的意境。我们来看一个片段,从中领略薛老师的疏导之功。
生:从“时闻折竹声”能看出来是大雪。因为只有雪重了才会把竹子压断。
师:压断一根算不算大雪?(生摇头)这里有个关键的词。
生:“时”,时常听见。
师:所以这里是“时闻”,就是不时地听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
这堂课中可圈可点的疏导之处还有许多。正是薛老师对学情的准确估量,巧妙而方向明确的疏导,才使得各个环节的教学顺畅地流向终点,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并获得了各自所能获得的收获,也才使得教学流程如一条欢快的溪流,水珠清亮,水声叮咚。
三、终点处水丰草美
流程的终点,也就是一堂课的结束处[4]。薛老师这堂课的终点,清晰可辨,实实在在,那就是对古诗字句的感受,在古诗字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古诗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古诗细腻、丰厚的路径与方法,自觉地建构语文能力。在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夜雪》后,薛老师又教学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古诗《微雨夜行》,虽只有五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很快会读了、读懂了、并且能熟读成诵了。这个环节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生长,欣喜地看到教学内容的有效达成。这正如水行处,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展现在眼前,让人欢喜不已。
回顾薛老师的这堂课,感受到的是真实、真切,是溪流流过草地时的熨帖,是课堂的和谐美好。从起点处的悄无声息,到疏导处的水声叮咚,及至终点处的水丰草美,整个课堂教学如潺潺小溪般一路舒坦地流淌着,一直流到薛老师所想往的风景绝佳处。
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育,要达到这种最高的教育境界,需要我们用智慧进行不懈地探索。
深入浅出的思想渗透。数学最终学习的是思想方法。课堂上,不能纯粹了为了学习某个知识点而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如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一课,真佩服刘老师人老心不老,依然能带着孩子们欢欣地行走在课堂上,更让我敬重的是,刘老师能在过程中时时不忘鼓励学生中一些好的思想方法和看法,随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还有很多方法、态度等等。
听《找规律》心得体会
盘山县坝墙子学校小学 潘 影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很荣幸,这次能参加“2011年小学数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李卫东、牛献礼、刘德武、徐长青、吉春亚等八位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专家的9节精彩绝伦的示范课和4场精彩的报告。这次活动,对于我们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来说真的受益匪浅,它确实给我们教师注射了鲜活的血液,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上了非常宝贵的一课。虽然各位专家来自五湖四海,所用的教材都是不同的版本,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都散发着各种各样的魅力,他们的课有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真让人折服,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使我学到了不少的经验与知识,使我感受颇多。下面我就刘德武老师主讲的一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刘老师在上课前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学生向老师介绍自己,不但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教者注重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话。
二、设计扣人心弦的教学环节,真正把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以前的数学课堂给人的感觉一般都是比较平淡,没有什么趣味的,但是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数学课堂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也是很有魅力的。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上课的纪律和学生的注意力是老师最头疼的事情。没想到这位老教师别出心裁地借助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让学生猜一猜来引出课题——找规律。整堂课都在猜一猜和游戏中进行的,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吸引住了,一年级的小朋友更是兴趣盎然,整节课学习气氛很浓。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样。
说起这个评价方式,我就觉得比较惭愧,因为我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差不多都是一成不变的,如“不错,很好”等等,而这为老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精妙的课堂评价语言: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习;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我想也应该尽量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让学生在激励中更进一步。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节课中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中教者出现狮子、大象、狮子、大象这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一组里有什么?”接着出现蛋糕、汉堡、冰激凌这样反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一组有什么,有什么办法让人家知道他们是一组的?等等,就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教者就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设计的内容既关注知识,又关注学生的思维。
【薛法根老师教语文的绝招】推荐阅读:
浅析《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人物形象10-01
薛百中学安全工作自查报告08-23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古诗鉴赏10-04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08-12
带教老师工作总结06-27
出科带教老师评语07-02
学生教我当老师08-05
临床带教老师优秀事迹07-22
优秀带教老师推荐理由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