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精选7篇)
1.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篇一
人才培养模式及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基于高职教育改革需要,积极探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焦化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及运行管理体系.
作 者:贺建忠 解国辉 苏英兰 He Jianzhong Xie Guohui Su Yinglan 作者单位: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太原,03003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420关键词: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质量
2.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篇二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又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注热点。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反映出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清醒、敏锐和理性认识,同时,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和要求。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可以说,“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由环境保护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湖南省环境保护厅主管的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改革,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与实践,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创业四个方面遵循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环境创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进而培养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该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与“技能”为中心;以“学”为根本;顶岗工作、合理报酬;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双方分段管理,学校全程监控。
2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充分体现“三化”和“四个结合”。“三化”是指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四个结合”是指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订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近年来,工学结合备受重视,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已经逐步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或教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合作的深入,人员管理、资金短缺、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产权归属、技术保密等问题成了工学结合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府没有明确的导向,甚至缺位;二是企业因循守旧,尚处在观望态势;三是职业院校自身支撑合作的资源不足。
3 工学结合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
3.1构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共享平台是工学结合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工学结合之路能走多远,走多好,取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又来源于他们的既得利益。作为学校而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就业安置路径,延展办学功能,减少教学成本等,这些目标要可见可达;对于企业而言,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募集和储备理想员工、获得国家职业培训经费补贴或税负减免、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是其参与工学结合的利益所求;而对于学生而言,能以更少的经费负担(学费、生活费等),学得更好、更多,学得更愉快,顶岗实习的好处多,能够实现良好就业的愿望,
3.2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应对变革,寻求合乎自身规律的务实教学之路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具体做法如下: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职业院校应根据本省和区域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由“劳务输出主导型”向“服务地方产业主导型”转变,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探索构建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要求,探索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要紧贴企业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企业也要积极主动支持、参与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职业院校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遵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要对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展课程重构,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3.3企业要把承担教育责任与募集人力资源结合起来
在与职业院校合作的问题上,企业应该具有战略眼光、树立大局意识,要有为企业界和行业培养人才的意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大局观。虽然企业个体很难在工学结合中获得利益,但整个企业界获得了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企业自身在获得理想的人力资源储备上占有明显优势。既然企业整体获得了职业教育利益,那么就必须承担一定比例的成本支出,这是市场经济规则。
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以努力实现“六个对接”为目标: 一是優化专业布局,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三是重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四是培育教学团队,实现“结构双师”与教学要求对接。五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标准对接。六是整合实训资源,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
5 学院通过工学结合促进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湖南,辐射全国,依托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和行业人才培养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充分发挥环保行业背景优势,对接产业、工学结合,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专业建设与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具体表现以下8个方面:
5.1共同开展课程开发与设计
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研究课程設计,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突出能力本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院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50 门,编写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210 部,立项省级教改课题 50 项,院级教改课题34项,发表教改论文376 篇。
5.2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
各专业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指导,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内容改革,聘请职教专家来院进行指导,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根据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并将环保、生物技术、食品、建筑设计、计算机、旅游管理等行业职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制订了各专业课课程标准,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有机对接,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
5.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深入开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形成了“专业+实训室+服务,校企深度合作”、“专业+设施+岗位,工学紧密结合”;“专业+项目+服务,学做深度融合”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5.4创新构建专业标准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通过联合共建专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质量标准,形成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一致、学习角色与职业角色相适应、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5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被教育部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国内同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标准,成为国内同类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国内同类专业的发展。
5.5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一是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实施联合共建,他们的实验室就是学院学生的实训室,他们所承担的较大型的项目也成为了学生的综合实训项目,从方案的设计、现场样品的采集、样品分析到监测报告编制,学生都全方位参与;二是学院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内外环保系统内的各级监测站等联合建设了实训基地40多个。实践教学条件能再现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保证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都能做到现场化,满足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5.6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聘请行业企业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根据专业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总体规划,拟定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学生从事的职业的通用技术技能和支撑课程、职业的核心技术技能和支撑课程、职业能力课程的逻辑结构,以及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对接行业新技术规范,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优化方案的初步意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初步方案,形成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初定稿;继而进行各门相关课程的优化设计,将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课程目标,使相关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接轨,使课程体系更能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结合课程优化,不断修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最后构建出强化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双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形成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互协调的动态管理机制。保证了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工科专业达50%以上、文科专业达40%左右。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专业+项目+服务”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深化“技术服务型”实训教学模式,以学院承担的技术服务、科研项目或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的项目为依托,把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实习任务与完成真实任务的对接,让教师和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能够较好地适应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体验 “做中学,做中教”。学生以顶岗实习方式参与学院承接的技术服务项目和科研工作,如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973”国家酸雨研究课题、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国家重点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全国污染源普查等环保基础工作。充分体现学习任务与生产任务结合,毕业作品与顶岗实习结合,确保了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在半年或半年以上,顶岗实习覆盖率达100%。通过顶岗实习,缩短了就业距离,毕业生表现出较强的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5.7构建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职教集团为依托,构建了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精心选聘行业专家、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形成了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学院常年聘请的兼职教师占专业和实践课教师总数的20%以上,有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占兼职教师的30%以上。学院注重做好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工作,通过邀请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和课程建设,以及采用系部集中办班培训,专兼结对辅导,教研教改活动等方式,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效促进了学院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8建设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主体的多元化,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学院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也离不开行業企业专家的参与。各专业应积极聘请他们参与教学全过程管理,组织他们定期深入课堂,特别是校内实训课堂,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把脉”,采纳他们改进教学及管理的积极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构建全方位的监控客体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客体或监控内容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管理部门的“管”。教师的“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也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则为监控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监控除课堂纪律、听课效果等常规内容外,更应包括学生实验、实习、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院各级管理部门的监控则应包括所有为教学服务的部门,包括财务、后勤、图书馆、网络中心等部门的教学服务工作。
总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探索和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应高职院校办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有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易静.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3] 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8)
[4]石建敏,赵立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5]陈德清,刘安华,高仁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
[6]陈德清.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内容及其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7]刘佳环,陈利.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
[8]陈德清,刘安华.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9)
作者简介:
陈忠(1971— ),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3.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篇三
摘要: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通过对二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共同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机制,该模式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从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需要入手,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了“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体教结合;篮球;后备人才;必要性;
前言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对二者的教育资源给予有机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为目标,共同实施的创新体育教育结合机制 [1]。“体教结合”是我国的重要体育和教育政策,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 [2],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教双赢 [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要想获得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篮球后备人才,有赖于体育系统与中学系统的紧密沟通与良好协作。因而,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体教结合”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育中的必要性,对于统一认识,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促进“体教结合”的顺利实施,为我国篮球竞技体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后续支持,意义重大。
一、“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体育教育的需要
体教结合做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如果获得有效的实施,则十分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繁重课业的束缚,从文化课堂走入体育操场,获得体质体能的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在体育运动中引导孩子们热爱篮球运动,普及篮球运动,提高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基数和素质,让孩子们在篮球竞技运动中体会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接受“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合作、顽强拼博”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学校体育在实施体教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篮球运动的开展来完善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增加学校体育在学生德智体美教育中的比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在确立学校特色体育教育品牌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终身坚持体育运动的健康体育发展进程。
二、“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文化教育的需要
对于一个体育运动员来说,在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的同时,也应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体育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决定了其对教练技能培训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体能和技能进一步开发的潜力、竞技体育时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对其竞技运动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基础文化水平高,则其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较高,能获得更为充分的潜力发掘,从而有利于其快速而高效地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致力于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解决,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化的智体结合型运动员的培养进程,这个进程唯有在学校教育中才能?@得完整顺利的实施。因为学校教育体系教育目标全面明晰,课程体系系统而完善,教育资源丰富而可靠,师资力量全面而雄厚,这些要素构成了学校教育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健康发展的本质属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因而,“体教结合”是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满足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竞技体育界的基本特点就是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性,为了尽最大可能获得篮球体育竞技的顶尖人才,我国当前的篮球后备人才采取的是广泛培训,择优使用的策略,这导致篮球竞技退役运动员成为一个需要后续就业安置的庞大群体。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实际就业能力,这里所指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单纯限定为其所获得的学历,而是外延至其是否具备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否具备适应退役后再就业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还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我国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但受限于就业岗位对文化水平的基本要求,能够符合篮球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准的岗位少之又少,即使勉强就业,运动员也因文化水平素质低而难以胜任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低下给运动员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被迫离职。这就要求运动员文化教育必须回归至校园。
而有效地实施体教结合,则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文化学习的机会,接受全面正规的文化教育,促使其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共同发展进步,以便于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将来向更好更适宜的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就业需求来说,文化教育与专业的运动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能够使运动员同时获得体育与文化教育的“体教结合”模式是满足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四、“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时至今日,竞技体育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斥以巨资完善和优化训练场地、设施,提高教练员素质以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获得数量充足而实力雄厚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因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科学且符合该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是关系到该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以发展做为基本前提,以持续性做为发展动态的实质描述,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性发展。对于我国篮球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决定作用的是高素质智体结合型运动员梯队的良好建设,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已做出了明确指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篮球体育运动是广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运动项目,具有着良好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但目前我国篮球竞技体育的水平与国际上的高水平篮球运动队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的篮球体育后备人才也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涉及面极广,该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体教结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促进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进程,该模式顺应篮球运动员在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方面的具体需求,同时也符合是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深入地开展和实施“体教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困难,推进“体教结合”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潘能权.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119-120
4.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篇四
[关键词]课赛结合;创新;教学改革
引言
近年来,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日益明显。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形式,以卷面考核为目标,较为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实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及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本文以经管类专业一门典型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为例,探讨我校在开展教学改革所做的尝试。
一、“课赛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课赛结合”即学校将教学和专业性的比赛有效对接,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体系,将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国家级、省市级的比赛相对接,将大赛引入课堂,并针对竞赛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使比赛与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二、竞赛环境和现状分析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教育部近年来资助了大量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实践证明,获奖学生在比赛中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在同等条件下会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不少学校把学生竞赛成绩当做认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在竞赛中获得好的名次,老师会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 尖子”,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由于集中训练,这部分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很受影响,而其余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参加到竞赛活动中。大赛受益面狭窄。同时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形式,以卷面考核为目标,较为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项目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大赛引入课堂,改变不同课程之间缺少沟通的现状,建立电子商务课程群,增强课程间的互动重点改革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一面教、一面学、一面练、一面赛,让师生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学中赛,赛教统一、学赛合一,该模式受众面广,可以让更多学生收益。
三、“课赛结合”模式的实施
1.建立电子商务课程群
图1 电子商务课程群
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搭建良好的平台,本项目构建出了金字塔形的电子商务课程群培养体系,分为三级培育过程:第一层为基础模块:由《管理信息系统》《IT项目管理》课程构成,主要培养学生项目管理能力,第二层为应用模块,通过《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站设计能力,第三层为实践模块,通过《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项目基础模块从育苗开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兴趣,应用模块结合课程对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模块结合课程对应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将“课赛结合”模式应用于多课程。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中引入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电子商务》课程中引入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课赛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助金字塔形的电子商务课程群培养体系,最终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在创业意识的激发下,转化为创业行动,进行成果孵化,创造社会效益。通过课程与大赛的对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并向别人学习的开放平台。学生们通过参赛,既可以肯定自己的优势,又能向更优秀的选手学习,取长补短。
3.建立健全竞赛实施机制
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课赛结合”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而及时的课赛对接,热烈的竞赛氛围和长期充分的赛前准备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不断健全“课赛结合”的实施机制是保证该项目持续实施的关键。将比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赛事嵌入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引入校企合作;学校针对学科竞赛,制定奖励措施,建立健全竞赛实施机制,这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4.学生受益,教师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经管学院做了局部试点,效果反馈良好。近四年来,学习《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后,有近400位同学参加了电子商务类大赛、网页设计类大赛,获得省市级奖项30项,国家级奖项10项,详情如下表:
同时,基于“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四年来,参赛学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创项目8项,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4篇,其中dirveit.cn团队在2013年邮储银行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从全国50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本科组冠军,并注册公司开始真正创业。
结束语
实践证明基于“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快捷、有效手段。学生们在各类比赛中获得成功,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同时该模式,强度高、要求严,带动了勤学苦练、严谨求实、刻苦上进的优良学风,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改善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春丽,王乐鹏,王颖.基于“互动、协作、合作”的电子商务课改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158-159
[2]周海霞,吴愚.以赛促教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38-39
[3]闵玉堂,汪小燕,杨小献.课赛结合的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5):100-103
[4]王乐鹏,李春丽,王颖.电子商务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广场,2011,(6).
[5]王崇.基于多种方法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研究[J].电子商务,2010,(11).
[6]张慧.电子商务基础的教学改革[J].中国外资,2012,(20).
[7]陈传红.《电子商务概论》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商务,2013,(11).
作者简介
李春丽,山东菏泽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
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41322)的研究成果.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 and Contests Oriented Model for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Li Chunli Pan Hua Wang Lepe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Shanghai Universti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
5.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篇五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模式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19-02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学校要站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产学研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把产学研结合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突破口,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推动产学研结合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是高校与社会各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式。实施产、学、研结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产、学、研结合被当今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培养素质全面、既有理论又有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我国的“中关村”,台湾省的“新竹”等,都是产学合作高新技术开发的成功范例。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三个主体的结合,就必须兼顾三个主体的需要,使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协调发展。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其优势在于有众多知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容易接受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基础。不足在于缺乏雄厚的资金来源;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实践结合较少。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 “产品”,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社会需要,所以,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由企业决定的,只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胜任的。
1学思结合创新型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多数是以专业培养方向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理论性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往往求全、求深;相对而言,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培养较少,在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寻求就业之际会面临很多生产实际问题,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几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特别在产学研基地建设方面更是积极地投入人力、物力,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实践,不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指派专人负责产学研基地建设,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学研基地办学的模式逐步走向正规化。
在产学研基地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结合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现有专用生产设备的资源,安排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将专业课教学与企业现有资源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模具的加工过程、模具的安装调试、设备的传动与结构、维护和保养,在实习现场真实直观的传授知识,弥补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不足,采用互动式的方法,围绕现场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现场分析解决。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将授课方式由传统的纲性化、标准化、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掌握知识向积极、主动和创造学习转变。培育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向实际应用延伸、向技术创新的实际延伸。教学过程也由纯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打破以概念为起点,以理论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知行统一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大学生在学校不断求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地了解自己,每个人究竟适合何种职业?怎样面对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努力寻找合适的职业方向,成了大学毕业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在产学研基地内,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及专业生产设备的研发,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及专业技能,安排大三、大四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习。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与实习生产岗位对接,将企业产品的设计、工艺的改进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作,让学生在企业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互补的工作和实践体验,安排学生在模具装配车间、设备维修车间工作,真实感受模具加工及装配、研配、调模过程,直接参与模具在设备上的调试,以及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加深课堂教学理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强化实际训练。
3践行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最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尽早对社会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决策,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因此,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及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并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各种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正确地面对社会、融入社会,并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与解决基本問题的能力等非认知技能呈待提高。“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与“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
在产学研基地中进行生产实习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是区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涯最直接联系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因此生产实习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教学的总结。可以说,没有生产实习,就没有完整的教育。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生产实习管理的质量。生产实习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及学生的就业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现代化建设。
在产学研基地中进行生产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从产品设计到成品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生产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产学研基地中进行生产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生产实习区别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领会,而生产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向生产向实际学习。通过现场的讲授、参观、座谈、讨论、分析、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来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4结语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值得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积极推广、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这不仅因为其特点鲜明,作用突出,成效显著,更重要的是,借助于高校與社会一体化进程,它在日益的发展、不断完善。产学研教育适合普通高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继顺.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增刊).
[2]宋继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0.
6.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篇六
摘 要: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教学活动开展是高等学校各学院的工作重点,它们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侧重的方向各不相同。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管理和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必能使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有效拉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成才率。
关键词:专业技能;学生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91-02
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系统中两个独立运行的职能部门,但是因为他们共同的培养对象,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有信息不对称、相互影响等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学生管理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双方管理工作开展的互动与融合。
一、研究背景
高校辅导员面向学生开展管理工作,这种管理以思想教育为主线,具体包括日常行为管理、突发事件处理、课外活动开展、学生党员培养等内容,往往与学院教学活动并无直接关联。同时,课堂教学主要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并无过多关注。可以这么说,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就像是两条平行线,几乎没有什么交点,这种现象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如果能够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对接,一方面,根据专业特点调整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另一方面,将专业技能学习有机的融入各类课外活动中,使其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则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增加课外活动的技术含量,让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组织策划沟通能力的提高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学生就业及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管理模式及在校生状态分析
(一)学生工作管理模型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可用图1加以描述。
由图1可知,在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学院学工系统成员通过学生干部组织,完成对全体同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整个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學生干部实际上站在了学生管理的最前沿,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学生工作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建设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
(二)学生状态分布及分析
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在面临多重选择时,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这段时间是学生思想成熟和目标确定的关键时期,不同的选择会使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群体。根据某高校一项调查结果,可将在校学生进行如图2所示分类。
图2 在校生状态分布图
图2中,全面发展型学生占总人数的16%,这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并不确定,所以采取全面发展的策略,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并能够加入学生干部组织或其他兴趣小组,辅助老师开展工作并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单向发展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1%,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具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提早为自己的目标实现制定计划并付诸行动;得过且过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9%,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具体规划,只是希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比如顺利通过期末考试、顺利毕业等,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及职场生涯中表现平平;学业荒废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除了吃喝玩乐之外,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情,这部分学生几乎没什么专长,专业课程也是门门红灯,大部分无法正常毕业。
很显然,对于前两类学生,他们的大学生活会比较忙碌且充实,较强的综合素质会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和职场生涯中如鱼得水。但他们也有缺点,比如全面发展型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容易“杂而不精”,而单向发展型的学生容易出现“瘸腿”现象,某一个方面能力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遭受挫折;后两类的学生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三、管理与教学有机结合,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及价值观念的关键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策略加以引导和控制,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
(一)大学四年的阶段性规划
1.适应中的大一。大一新生刚刚离开高中时代的高压环境,思想上和身体上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放松和调整,但是这种放松和调整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养成松懈和懒惰的习惯。
首先,改变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通常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其内容基本上围绕大学四年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需要遵守的纪律等方面展开,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的实质。因此,应该让新生入学教育走进专业对口企业,在企业的研发基地或生产线上,通过技术人员的讲解和产品演示,告诉学生他所学习的专业会赋予他们哪些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大家对专业知识的认同感和求知欲。
其次,有选择地保留高中习惯。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自律性较差的缺点,进入大学之后,高中时代的学习压力没有了,学习热情会逐步减退,所以,在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一些高中习惯应该保留下来,比如早操和晚自习制度。
最后,辅导员深入班级和宿舍,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引导教育新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学的适应阶段。
2.学习中的大二。大二开始逐步接触专业课程,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规划已基本确立,这是奠定专业技能基础的关键一年,需要严抓学生的学习。除了正常的课堂考勤外,还应采取一些其他辅助措施。首先,建立专业技能兴趣小组。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由专业老师带队指导,成立不同的专业技能兴趣小组,通过小型项目开发,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继续保持晚自习的传统。强制性的晚自习给了学生一个不得不学的理由,而这种学习会逐步由强制性变为习惯性。最后,树立学习榜样予以表彰。即使是大学生,他们心目中依然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恰当的在班级中给予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以表彰,哪怕只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强化中的大三。大三的学生,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结合大二阶段的专业技能兴趣小组的培养,很多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应在寒暑假及其他一些课外时间,以“时隙”式的方式对“通贯式”的培养教学方案予以补充,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让学生进一步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结合业内各类专业技能的竞技比赛,让学生进一步在实践中学会应用专业技能的本领。
4.实践中的大四。进入大四阶段,本科课程基本结束,在这一年,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将大四学生分批次送入不同的企业,直接参与实践项目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由企业技术人员现场给予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
(二)学生管理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首先,以专业为单位设置辅导员,让学生工作更好地与专业教研室对接,纵向解决学生四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紧密合作,共同为不同学生打造特色培养计划。其次,辅导员走进课堂,尽可能让有授课能力的辅导员亲自参与专业课程授课,精确把握每一名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和表现。
(三)学生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1.调整学生干部队伍工作内容。学生干部队伍在同学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引导性。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干部组織原有工作基础上,强调工作开展的技术含量,并根据专业特点增加工作内容,吸纳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以学生活动开展的形式,在学院推广专业技能的应用,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变成学生干部工作的一部分。一方面,打破学生干部“能力强、学业差”的尴尬局面,树立全新学生干部形象;另一方面,由学生干部自我学习带动大家学习,更好的发挥引领作用。
2.调整学生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加专业竞技项目。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精彩纷呈的学生活动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可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中,应适当调整活动内容,增加学院内专业竞技项目的比例,同时为参加省内、国内竞技比赛遴选队员,以活动的精彩提高大家的参与度,通过舆论引导、学长引路、实际参与、亲身体验等过程,使学生了解自己专业课程的应用领域和学习的价值,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状态决定了学风建设,好的学习状态和好的学风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传统培养模式往往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学生先知学而后知学以何用、重理论而轻实践或重专业技能而轻综合素质等。如果能够在学习开始之前,就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且在整个专业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和活动结合在一起,以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形式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当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活动规则、个人爱好和生活习惯时,对于他们而言,在考试取得高分只不过是向个人理想和目标迈进的附带品,而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最终会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成才率,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成功模式的核心体现。
参考文献:
[1]代晓明,徐晓敏,张曼萍.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40-42.
[2]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院(系)教学与学生工作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2):50-51.
[3]李连洁.教学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131-133.
7.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篇七
关键词: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62-02
蓬勃发展的丹阳眼镜业需要大量从事眼镜加工、销售等方面人才,这为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丹阳中专校”)中职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校多年来进行“校企一体、定岗订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使专业建设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眼视光与配镜专业成立了学校与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专业的建设工作,从市场需求预测、岗位能力分析到课程教学全程保驾护航。该专业先后被评为“镇江市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
为更好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眼视光与配镜专业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企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了作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基地,与万新光学有限公司、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明月光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又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两课”构建体系
目前,我国开设有关眼视光专业的学校大多为高校,约70余所,中职类学校相对较少,只有10余所。这些学校相对偏重医疗卫生,对于眼镜的生产、销售涉及不多。江苏省中职类眼视光与配镜(或眼视光技术)专业仅有丹阳中专校1所。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没有直接可供参考的方案,加之丹阳眼镜产业是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因此唯有将专业的特殊性与产业背景有效地链接起来,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本地企业及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0年以来,学校每年组织新生到合作企业现场观摩,使学生对专业和岗位有非常直观印象。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分别接受学生进入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将学生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岗位,并聘请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方式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丹阳中专校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要求,确定了完善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比例,在专业技能课中明确了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比例、专业拓展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并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标准,制订了学生评价标准。在学生完成“两课”学习内容后,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再次进入企业,由企业提供实际的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专业指导委员会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真正实现了“定岗订单”培养。学校2011年为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定向培养了一个班级学生,2012和2013年为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输送了两个班级的学生,2014届学生正在明月光学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构建的“两课”体系,符合“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思路,既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对接了企业的用工需要,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两库”保障内涵
在专业初创期,师资缺乏,教材资源不足,校内实训场所有限,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大影响,校企合作教育有效地解决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并为后期形成专业特色奠定了基础。依托“两会”建立了“两库”——教学资源库与兼职教师资源库,可将企业优秀的培训资源(如课件、讲义、视频等)加工后为我所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眼镜质量检测》和《丹阳眼镜》,共同建设《验光技术》《配镜技术》《眼保健与眼病预防》《眼镜门店营销》等核心课程。校外实训基地变成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学校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销售精英、管理人员等为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兼职教师、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一支校企互通、动态组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能承担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教学或各类实训、实习指导、技术研讨等工作。他们使学生能够学到许多书本和学校教师都没有传授过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
三、“两证”提升质量
学生培养得好不好,关键看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模式,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制订了专业课程评价方案,加强了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把多元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及企业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评价。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拿到学校证书(如毕业证书、中级验光员证书、中级定配工证书、计算机一级B证书、普通话证书等),还要拿到企业证书(学生在实践和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认可证书和奖状)。“两证”的取得,尤其是企业证书的获得,对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与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业的象征,更是学校培养质量的标志。
职业学校教育必须贴近市场需求,以地方产业需求调研为依据,以行业发展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探索“教学做合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化、立体式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推荐阅读:
初中学生英语预习习惯的培养07-07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09-06
浅谈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06-2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09-27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10-28
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探索与研究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