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

2024-09-29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7篇)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 篇一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中共领导经济建设(农村政策,经济结构等)

◆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革命,改造和建设道路探索)◆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返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中共“一大” 2,中共“二大” 3,中共“三大” 4,八七会议 5,遵义会议 6,瓦窑堡会议 7,洛川会议 8,中共“七大”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返回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返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中共“八大” 4,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3,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5,七千人大会 返回

“文化大革命”时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2)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返回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二大 3,中共十三大 4,中共十四大 5,中共十五大 返回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浙江嘉兴

①内容: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 导工人运动.②意义和影响: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 然一新.返回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①内容: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决定中共加入共产国际, 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②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中共三大”:1923年 广州

①内容: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 共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②意义: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但没有提出党对民 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返回

①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秋收举行起义;毛泽东提出 “政权是有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②意义:为中共指明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贡献.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 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 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4)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返回

①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 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 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遵义会议:1935年1月 遵义

返回

①内容: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意义: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 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 了政治路线问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6)瓦窑堡会议:1935.12(7)洛川会议:1937年秋 陕北洛川

①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②意义:指出了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纲领和基本政策,为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返回

①内容: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党的任务:放 手发送人民打败日本,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②意义: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 准备.(8)中共七大:1945.4—6,延安

返回

①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工作中心是 恢复和发展生产;规定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 面的基本政策;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戒;两个“务必”.②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 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 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伟业.(9)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 河北省西柏坡

返回

◆ 中共历次会议(重点放在内容,地位,影响)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1949年9月 北平

①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进行了选举,决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②意义: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返回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秋,北京

①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返回

(1)中共八大:1956年秋,北京召开

①内容:正确分析国内形势的变法,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经济建 设方针.②意义: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对我国自己的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返回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3)1958年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4)1959年八届八大会议,之后,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5)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 北京

①内容: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②意义: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返回

3,“文化大革命” 时期

(1)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2)八届十二中全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返回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1.12.18—22 北京

①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拨乱反正,审查解决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②意义: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返回

(2)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5)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返回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一,思想建设(党风建设)1,党的历史上两次整风运动

2,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设及拨乱反正 3,党的历史上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 5,认识

4,党风建设,廉政建设

1,党的历史上两次整风运动(背景,内容,影响)(1)1942年根据地整风运动

①背景:1941—1942年,抗战相持阶段,日军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②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③影响: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2)1957年整风运动

①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1957年毛泽东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党开展整风运动.②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③影响:有利于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当时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成为后来党犯错误的根源.返回

(1)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一,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第三,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第四,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返回

(2)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返回

2,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设及拨乱反正

(1)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党的历史上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

(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3)1942年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4)1960年:党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5)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错误批判的人平反.(6)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系统纠正“文革”错误(7)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返回

4,党风建设,廉正建设(1)两次整风运动;(2)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要共产党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3)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就是要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要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返回

5,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风建设的认识(1)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当前主要是防止“左”的错误.(4)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及党的执政能力.(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返回

◆中共自身建设(思想建设,政权建设等)二,政权建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先后建立过哪几类政权 各有何显著特点 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及每一政权所起的作用.(1)政权及特点: ①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②抗日根据地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③解放区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2)原因及作用: ①苏维埃政权:大革命失败,一方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离开革命阵营,只有工农继续革命.形成国共对峙,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及革命的深人.②抗日根据地:民族矛盾上升,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共同目标,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③解放区政权: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后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共领导经济建设(农村政策,经济结构等)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2)特点:革命性和空想性;(3)意义(或评价):反映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但 它是空想,根本无法实行.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生主义(1)内容:(2)特点:进步性和不彻底性

(3)意义(或评价):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不是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1,国民革命时期:领导农民组织农会,达到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2,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3,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双减双交”政策.4,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1,建国初期:1950年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2,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认识

A,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国内主要矛盾.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C,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D,稳定和完善党的农村各项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增加对农业投入,推行优化的经营方式.△ 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哪三条经济建设路线 每一条路线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 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1)三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⑵背景,核心内容,结果: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内容: 结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 中共制定该路线;内容: 结果: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 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 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 经济造成极大困难.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987年)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线.内容: 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 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⑶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 利于生产力发展.返回

8,中国共产党在80年代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请回答: ⑴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分别是什么 依据的最基本国情分别是什么

⑵两次探索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各自主要成果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认识 ⑶两次探索有何异同点

⑴民主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据的最基本国情是: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 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 发展水平落后;⑵成果: 第一次探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 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无论革命 和建设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共两次探索都反映了人民 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说明中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两次探 索都遇到重大的挫折和失误,但中共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⑶相同点: ①都曾照搬苏联经验,走了弯路;②“左”的错误都曾造成过重大损失;③都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④都跟杰出领导人的重要作用分不开;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 情况下进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②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 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 于执政党的地位;

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 篇二

近年来早期阅读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 研究表明, 幼儿在0—6岁阶段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将会影响其未来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我园以“情景阅读”为载体, 试图从教师、幼儿、家长三个层面对早期阅读进行多元的探究。当全区小切口环境创设提上议程, 我们不禁思考, 我们的小切口环境应该创设在哪?当我们的视线从种类繁多的区角中移至到阅读区时, 我们惊喜地发现阅读区正好符合我们研究的主题。

二、阅读区创建历程

我们在阅读区创建之路中经历了“一建——一研”“二建——再研”“三建——推广”一系列的过程。

1. 一建——阅读区问题大聚焦

在确定了阅读区作为小切口环境切入点后, 我们进行了班级阅读区的第一次创建, 随后我们对全园12个班级 (小托班5个、中班3个、大班4个) 进行了创建情况大检查, 创建中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阅读区环境

阅读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读书、看书的场所, 阅读区环境的舒适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阅读的心情与态度, 但是在检查中我们单从阅读区设置的环境上发现了不容乐观的问题, 见下表。

(2) 阅读区材料

从对12个班级阅读材料的检查来看, 各班阅读材料相对单一, 基本以幼儿园提供的图书为主, 而且分层不明显, 有些甚至将图书一股脑儿地全部呈现。

分析:我们创建阅读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只是为完成上级的一个任务吗?只是徒增了园本教研的形式吗?当然不是, 我们需要达到的是在这个创建的过程中, 教师与幼儿的双赢。但是从第一次创建的结果来看, 现状不容乐观, 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两个思考:

思考一:如何使阅读区在创建过程中, 让教师有所悟?

思考二:如何使阅读区发挥教育价值, 让幼儿有所得?

2. 一研——阅读区问题大探讨

围绕两个思考, 我们就创建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梳理与指导, 为进一步改善区角环境做好铺垫。为了让各班教师对本次研讨有清晰的认识, 在研讨中有话可说, 我们在活动前进行了各班区角互动观摩活动, 并填写好班级阅读区环境互查表。随后, 笔者以PPT的形式, 图文结合 (各班阅读区角全方位照片) , 通过人人发言, 进行了阅读区创建第一次研讨。

教研实录 (节选)

主持人:前期, 我们根据班级实际进行了阅读区的第一次创建, 现在请各班代表用一两个关键词介绍自己班区角创设亮点。

教师1:图文并茂教师

2:主题衔接教师

3:氛围温馨

……

(因前期有了各班区角的自我亮点记录, 因此当以关键词进行提炼时, 大家都能就班级区角创设思路进行相应的罗列。)

主持人:我们都参观了其他班的区角, 听了主班老师的介绍, 你们更欣赏哪个班的区角或者说有更好的建议供她们参考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提升呢?

教师1:我觉得小二班用废旧材料做的分隔式书架比较有创意, 不仅书放得多而且材料还很环保。但我觉得她们阅读区的摆放位置可以再斟酌一下。

教师2:我比较喜欢大二班的分类摆放图书, 但我发现, 有些书不太适合大班的孩子, 分类时还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

……

(一个人的思路总是狭隘的, 当别人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建议时, 这种意见也许是有探讨价值的。)

主持人:大家刚才说得都很好, 很多的意见和我们上次检查的问题不谋而合, 如位置摆放、材料提供等, 但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教师1:我觉得科学供书很重要, 书要适合本年龄段的孩子, 而且有时不是说把所有的书都放进区角就一定是好, 要循序渐进地投放。

教师2:幼儿园的书太少了, 其实阅读也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 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

(根据前期检查与教研现场问题汇集, 在阅读区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就自然地被大家所发现, 并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互相出谋划策, 直至问题被解决。)

主持人:如果班级阅读区再次进行调整, 可以怎么做?

教师1:我们小一班接下来会对阅读区位置进行适当调整。

教师2:阅读区整体颜色我们尽量往暖色调上靠。

……

(经过自我思考、集体的碰撞与梳理, 教师根据班级实际对阅读区进行的商讨改进就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3. 二建——在改进中反思

在教研组的群策群力下, 各班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提出了更改的意见, 开始了阅读区的第二次创建。

(1) 教研组的互动走访

为进一步验证教师在区角中的改建情况, 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检查, 并在三个教研组 (小四、中一、大四) 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班级作为观摩的现场。

(2) 新问题的再次浮现

案例1:阅读习惯有待改进

小托班观摩的15分钟中, 我们发现进入区角的6个孩子中, 3个不会一页一页有序地翻着看书, 一翻就是好几页;2个只是把书前后翻过, 就马上扔旁边, 前后不到2分钟, 书架上乱成一团……

案例2:阅读兴趣有待提高

中大班孩子中阅读习惯相对较好, 但是孩子的阅读兴趣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大多数孩子进入阅读区后, 随便翻翻书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其他活动, 有的甚至把书撕下折成纸飞机玩。讲解教师也表示, 改建后的阅读区一开始总是热闹非凡,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显得冷清直至无人问津。

分析:针对第一次创建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环境、规则、材料) 等, 教师们都有了很好的调整。整个区角的环境也越发精致、温馨, 但是在以上案例中我们却发现, 教师们更多重视了环境的创设, 却轻视了阅读区真正内涵的建设。我们努力给孩子创建开放、温馨、安静的阅读环境, 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 但是仅仅这样, 够吗?我们不禁自问:

我们创设阅读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单一的阅读区角还能坚持多久?

在孩子阅读过程中教师究竟要给他们搭建怎样的支架?

4. 再研——以组为单位对困惑问题的再思考

带着这样的思考, 各教研组分别以论坛、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了分组研讨与交流。

小托班主题: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中大班主题:阅读区如何玩出“创意”与“新颖”, 让孩子兴趣依然?

最终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得出的结论是:在阅读材料上除按年龄特点供书外, 小托班还可以提供布书、海绵书、会唱歌的书等相对夸张的图书, 增加图书的种类;中大班则可以玩玩创意, 让孩子动手自制图书等。小托班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可以由教师领读与陪读;中大班可以和主题、领域相衔接, 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5. 三建——让孩子真正阅读起来

让我们的孩子喜欢阅读, 最终养成爱看书的习惯是我们创设阅读区最终的目标。当我们真正以孩子的发展为核心, 用现代整合的理念去审视阅读区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时, 才切身体会到了阅读区教育价值的丰富, 因此, 第三次创建中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如何挖掘阅读区人文价值上。

(1) 阅读习惯培养——看书意识更显性

在阅读区域及日常活动中发挥教师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 注重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

第一, 教师指导幼儿的看书习惯。

为进一步培养小班幼儿的看书习惯, 老师开始从阅读习惯上加以引导。有些班级除抓实区域阅读, 还将习惯培养渗透到一日教学活动中, 要求孩子一定要坐下来看书, 指导幼儿一页一页地翻书, 不倒看、不撕书。

第二, 教师陪读。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 完全自己看书、读书是不现实的, 他们需要教师的陪读, 在教师对图画书一页一页的讲述中, 建构读书的概念。

第三, 教师引读。

当孩子已基本养成阅读习惯后, 教师就要开始隐退, 逐渐由陪读转向引读。教师的经验是将故事一页一页贴在阅读墙上, 引导幼儿阅读的同时关注画面细节, 为以后自己阅读打下基础。

第四, 从小培养补书意识。

爱护图书的意识应从小开始培养, 各班基本都设置了图书修补角, 并借助分解图让幼儿知道如何正确地补书。

(2) 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足迹更明显

阅读环境只是显性的一个外在因素, 如何才能让幼儿一直保持看书的兴趣, 为此各班教师也在“兴趣”二字上动足了脑筋。

第一, 兴趣吸引——书架上的小秘密。

小中班以颜色鲜艳的各式大小的提示符号引导幼儿将书有序放好, 而大班结合文字更是创意不断。如大四班将水果图一分为二, 一半贴在图书上, 一半贴在书架上, 并将文字也一分为二, 贴在相应的水果图上, 这样一本书看完后, 孩子们放书时就像拼图一样, 需要找到相应的位置才能将书放好 (图书上的汉字两周一换) 。通过这样有趣的方法, 幼儿不仅认识了汉字, 同时还能将书架上的书摆放整齐。

第二, 兴趣吸引——自己动手创新看书方式。

用自己发明的方式看书, 使看书的过程充满更多的乐趣。据教师反映, 这种看书方式投入后, 阅读区变得异常热闹, 特别是投馓子的看书方式让孩子们爱不释手。这样的方式不仅新颖, 而且还有利于孩子间的同伴交往关系。

第三, 兴趣吸引——表演操作材料多样化。

看书的材料不仅仅只是书本, 让孩子以操作表演的形式进行演绎,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天早上, 孩子们边操作卡片, 边说着自创的故事, 阅读区的操作材料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欢笑与乐趣。

第四, 兴趣吸引——视听角。

我们投放了收音机、音乐磁带、故事磁带, 而且在故事磁带上动了一番脑筋, 我们改变了以前只有外买的故事磁带, 变听陌生人讲故事为听熟悉的人讲故事。

第五, 兴趣吸引——与主题衔接。

学习是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与主题衔接的阅读区更能被幼儿所接受。实践证明, 从主题中提炼的故事、古诗继续投放在区角中, 孩子会因为曾经感知过而去反复地操作阅读, 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并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第六, 兴趣吸引——与其他领域衔接。

幼儿的阅读无处不在, 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说, 社会性的区域游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运用语言的妙处。其实我们要求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最终目的不正是让他们在生活中熟练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吗?

(3) 家园配合——阅读让我们共成长

对于早期阅读来说, 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为此我们积极寻求家长的协助, 开展了“图书大制作”, 进一步丰富了阅读区的阅读材料;举办了“秋之韵·阅读节”, 组织家长来园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举行了“我与孩子的阅读故事”征文比赛, 请家长将与孩子间令人动容的阅读故事记录下来, 然后通过论坛、汇报等方式将经验在全园推广……

6. 推广——经验分享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如何使经验得到共享, 为阅读区进一步创建拓宽思路?我们利用幼儿园资源 (我园有两个平行园区) , 开展了两园区园际PP T经验交流活动。

(1) 第一阶段——灵动理念, 经验共享

在阅读区PPT展示评比第一阶段中, 各班教师都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就自己班级阅读区创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策略、取得的效果、形成的特色、幼儿的发展状况等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从P P T展示中, 很多班级教师一路创建的痕迹与理念的更新体现无疑。

(2) 第二阶段——实地观摩, 经验再享

只听不看, 会不清不楚;只看不听, 会不明不白。我们又在两园区之间开展了双向的互动走访。通过实地观摩, 让每位教师对阅读区创设又有了新的触动与灵感,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收获

1. 教师层面

通过一次次地创建与研讨, 从单纯阅读环境的优化到阅读内涵的构建, 我们的教师学会了思考, 能更深入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关注幼儿阅读, 关注区角创设, 阅读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2. 幼儿层面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我们的阅读要求尽管不同, 但是纵观全园孩子的阅读状态, 我们惊喜地发现不管是小班还是中大班的孩子, 他们看书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 比以前更爱看书了, 待在阅读区的时间也变长了。我们的孩子正逐渐和书成为好朋友。

3. 家长层面

3.《南方都市报》的品牌创建历程 篇三

2006年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南都》获得提名的理由是:大胆接触和报道现实问题,敏锐捕捉、追踪社会时尚与潮流,有思想深度,贴近生活,可读性强。在迅速崛起的《南都》上,人们看到了读者的面孔,他们的笑脸与泪水、恐怖与忧伤,感受到了该报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平易亲民的人文姿态。②

2006年12月30日,由南都举办的“娱乐10年盛典”在广州天河体育馆成功举办,众多娱乐界重量级人物与南都的贵宾们共近6000人一起见证了《南都》创办日报十周年的辉煌历程。

短短十年,《南都》成为报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经营理念广为传唱,“新锐、人文、激情、理性”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回顾《南都》品牌创建历程,发掘其背后的规律就成为兼具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的重要课题。

准确的定位

定位是品牌的核心。它是指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在消费者心智中区别不同的产品、服务品牌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有的放矢的差异化传播。媒体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品牌定位,才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为自己在受众心目中找到生存的空间。

在品牌创建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定位,一个具有区域化和差异化定位的媒体,几乎决定了它的生存和推广的效果,“它是什么?是卖给谁的?”竞争对手是谁,读者如何看待他们,他们的特点和优势各是什么,还存在什么样的空隙和机会等是定位的基本功课。

南方都市报主编庄慎之曾经就“南都在广州新城区比在老城区卖得好”这一观点发表意见:这种情况是符合都市报发展过程的,也是符合它的定位的。它是从一张年轻的报纸发展起来的,需要这个城市慢慢来接受它,广州报业在之前已是相当的发达,它的读者群也是相当的稳定。所以《南都》要被这个城市逐步接纳,也需要一个过程。新城区新锐的、知识程度高的中青年读者对这个接受比较快一些,老城区的老读者恐怕要慢一些。可以说在办报之初,面对中国城市化浪潮中,城市新移民的涌入和城市的扩张,针对广州报业激烈竞争的格局,《南都》就对自己的读者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新锐的、年轻的、知识程度高的城市新移民。

响亮的品牌经营理念

响亮的品牌口号,是媒体市场定位的宣言,是迅速建立品牌认知的有效工具。从1997年开始,《南都》就有了自己的品牌口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适时调整,口号变换与品格提升同步。

《南都》初创时代,不可能提出“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口号,因为它尚未站稳脚跟,做不到“最好”,受众能说个“好”字就满足了。因此,它的口号只能是“南都,看了都说好”。经过几年的努力,《南都》已从“一般”变成“特别”、从“小报”长成“大报”、从“非主流”提升为“主流”,最终将已深入人心、不受时代局限的“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作为每日见报的理念不断推广、强化、巩固、升华。

《南都》曾经提出“从强大走向伟大”的观点,或许可以阐释这一理念的来由。《南都》主编庄慎之是这样阐释伟大跟强大的差别:强大是可以量化的,比方说发行量、广告收入的总量、办报的规模等;伟大是不可以量化的。强大偏向外在的表现;伟大是更内在的。强大往往以规模取胜,它在风格上更倾向追求一种热闹及夸饰性;伟大应该是冷静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且拥有着包容天下的气度。强大通常是处于一种成长期的,在一种高速发展中,也容易变化并追求变化,所以有时会显得比较粗放;伟大是应该建立起,或者说是正建立起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甚至是恒定的价值观,对报纸来说,恐怕也就是它的办报理念。

而后,《南都》又以“改变使人进步”、“主流就是力量”、“成熟源自责任”、“品牌决定价值”的辅助性口号进一步阐释了核心理念。

贴切的形象广告

1997年,《南都》以“新锐、泼辣、刺激、醒目”的小辣椒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经过几年发展,这样的形象给人勇猛有余、大气不足的感觉,与《南都》的成长与发展不相符。如果把报纸比作有生命的人,那么《南都》应该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毛头小伙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他是一个成功的中年男人,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即他要有社会的担当和责任感。

为把“成熟、大气、稳重、有责任感”的新主流媒体形象推向读者,《南都》做了一系列创意新颖独特的形象广告。

“给你一个支点,平衡世界”,这是《南都》在2004年11月推出的30秒电视广告。“给你一个支点,平衡世界”让人很自然地想起阿基米德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短短的一则广告给人的心理认同感却是巨大的,向读者展示了《南都》的能力与目标。

最有名的要算是“品牌决定价值”的系列平面广告。通过《南都》投影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的巧妙联系,把《南都》追求卓越、创造经典、“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雄心壮志诠释得淋漓尽致。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都是世界性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报纸与建筑的巧妙结合象征着《南都》这份一直强调“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都市报正努力成为世界的经典。如果说比萨斜塔让人想到了意大利,埃菲尔铁塔让人想起巴黎,那么《南都》就让人想起了中国。

在内容中融入品牌形象意识

《南都》一开始就以大胆、新锐的姿态屡屡制造话题,造就了一系列经典报道案例,甚至《南都》自己本身也成为事件的焦点。2001年5月,“都市报遭封杀”报道引起全球关注,国内外媒体对事件进行了大面积报道,都市报的品牌知名度全线上升。《南都》的策划速度快、选题准、规模大、冲击力强,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策划,使得都市报与其竞争对手比较起来,更显得活力无穷。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以勇猛出位的新闻报道吸引眼球之余,《南都》越来越注重以理性、权威、多元的新闻评论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报纸的灵魂在于评论。《南都》自2002年正式推出时事评论专版,2006年《南都》再次将时评版扩到两个版,封二版为“社评”版,为专业人士评论,代表报社的立场和态度;封三版或封四版为“来评”版,为平民评论,并注明“本版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评论队伍的平民化也是《南都》言论建设的一大特色。以往,评论员队伍少而精,非一般业内人士所能问津。而今,参与新闻评论的人越来越多,涵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群体,其间有学者、专家等精英阶层,更有公务员、工人、学生等平民阶层。以时评版为契机,《南都》也全面加强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言论建设。而在“来评”版中,平民阶层更是大唱“主角”。新闻评论更加注重从人性、人文的角度关注热点人物、热门话题,以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共鸣。对于读者非常关心而且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的话题,《南都》时评版往往不是推出一两篇评论稿了事,而是集中大密度的连续推出,以期将新闻的社会意义全方位地纵深化。

用特色“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2002年10月,由《南都》主办、推出的中国南方汽车展、国庆房产大联展中,仅中国南方汽车展5天的参观人数就超过了35万人次,在新闻界、行业界乃至政府部门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此后《南都》的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相比起那些容易复制、商业广告气息浓郁的活动,《南都》别出心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举办“华语传媒大奖”系列则成为经典性的活动。为了突出文化含金量,《南都》从2000年起陆续重磅推出一年一度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南都》高层认为:“这一系列的‘传媒大奖’具有很高的定位,我们想把它做成《南都》留给历史的有影响的活动,做成中国文化界的‘诺贝尔奖’。”这是《南都》摆脱大多数都市报纯商业性、一次性的活动策划,而旨在树立品牌的经典的标志性活动。

新生的“华语传媒大奖”在电影、音乐、文学界中的影响力超出最初设立时所有人的预料,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在普通读者心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提高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它的成功让《南都》从那些被打上深深“大众化、市民化、商业气”烙印的普通的都市报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张更有文化品位和更有社会担当的大报。

注释:

①《2005年度媒介单位广告营业额排名》、《现代广告》,2006(7)。

②《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南都获提名》、《传媒杂志》,2006(3)。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新闻系)

4.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党课) 篇四

党课讲稿

在上课之前呢,我想考一考大家——“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建立已有93年。如果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要说他老了,九十几岁的人了能不老吗?但作为一个政党,他仍然保持着青春和活力,仍然具有小伙子的魅力,小姑娘的靓丽和成年人的稳重。否则,我们不会有这么多的青年都想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包括在座的你们,对不对?今天,无论我们是抱着什么目的来参加党校培训,既来之则安,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执政地位是怎样来的,一路走来,我们的党经历了哪些挫折又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我都希望能一一给以解答,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侧重;再加上我资历尚浅,积累有限,讲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党是如何成为执政党的。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为什么这样说,从社会性质上来讲,我们都知道,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双半社会,哪双半?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社会性质就决定了我国在近代史上,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大任务中,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解决前一个任务,中国近代史上的各个阶级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无论是洋务运动的自强也好、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维新变法)也好、旧式的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也好、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暴力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也好,虽然慷慨激烈,却由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方案,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历史雄辩地证明,时代变了,国情不同,欧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在近代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以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就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党是在怎样诞生的。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大会,即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通过了党的纲领即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3名党员,时隔93年,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拥有8571万党员的世界大党,生命力之旺盛可见一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一大召开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上海法租界,一个是浙江嘉兴。为什么会有两个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中共一大是于1921年7月23日晚上开幕。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的住所内。7月30日晚上8时许,会议开始不久,一个穿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李住所,朝室内的各位代表扫视了一周,然后就含含糊糊地说要找王主席,找错了地方,然后转身就匆忙离开了。这一男子的突然闯入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具有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到这个人一定是巡捕房的密探,当机立断建议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赶快离开,只留下李汉俊、陈公博两人。果不其然,代表们撤离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开来两辆警车,巡警迅速包围了李汉俊的住宅,并对李宅进行了搜查。由 于代表们警惕性高、撤离及时,巡捕房的这次搜捕无果,但是他们依然在房子四周布下了暗探,继续对这所房子内的情况进行监视。可见当时的局势有多紧张。

当晚12时左右,大部分一大代表集中在李达的住处,商讨下一步代表大会如何进行的事宜。大家一致认为,上海的风声太紧了,不能再在上海继续进行。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议,会议可以转移到她的家乡——浙江嘉兴继续召开。因为嘉兴南湖游人不多,环境幽静,而且距离上海又不远。这个意见立即被代表们采纳,并且确定会议要抓紧进行,不宜拖延。于是,第二天代表们就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也就是说,要不是因为这条船,我们的党从诞生之时就夭折了。可见,我们的党并不是历史的宠儿,她从诞生那天起就是经历了波折的。在她成立后的几十年之中,更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磨难和考验,仅大的就有三次。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解一下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性会议,看看我们的党在革命的危机关头是如何让转危为安的。这三次转折性会议依次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接下来要讲的三次转折性会议中,我都是从会议背景及原因、会议内容、意义这三个视角来加以阐述的。首先,我们就来看一看八七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一)第一次转折性会议:八七会议

1、召开背景及原因:

○从组织上看,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在汪精卫分共后,瞿秋白和鲍罗廷去了江西(鲍由于蒋等人的清共,被召回苏联),周恩来、李立

三、张国焘又先后奔赴南昌,策划南昌起义,这就使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成了一个空架子,需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另外一方面,国民革命中的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而且党的许多基层组织或遭到破坏,或陷于瘫痪,很显然,要恢复这些组织,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从思想上看,在国民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对国民党妥协退让,走了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国民革命的失败证明这种路线是错误的,而且大革命失败后,党内一些人对革命开始悲观失望,表现出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同时,这也是共产党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缺乏革命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这些都表明共产党需要及时制定新的革命路线,才能领导革命继续进行。

○从外部环境来看,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也主张尽快召开会议。

2、转折的标志: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这是在革命遭受失败的关头,为审查和纠正过去的错误,确定新的革命方针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八七”会议前夕,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必须确定在新的形势下所应采取的方针、路线、政策,必须对过去的斗争进行总结,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这是关系到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大事。

3、会议主要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系统地批判并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

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选出了由翟秋白、李维汉、苏兆征(当时为了强调工人在共产党中的成分,苏兆征加入了领导层)等组成的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周恩来等 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会议指出,“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农民来解决土地问题。会议规定“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族祠庙宇土地”,“对小田主则减租减息”并吸收了大量的贫农雇农、破产农民到队伍中来。会议强调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者在武装问题上的错误,提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通过了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的计划,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一个论断,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简言之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了解了八七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内容,再来分析它召开的历史意义就非常容易了,简单来说就两点:

4、意义: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 挫折后,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①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②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认为这时期革命不能取得成功了;并且意志消沉)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八七会议还是我党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第二次转折性会议:遵义会议

1、会议背景及原因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与前四次相比,同样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为什么这次不能取得胜利?主要是更换了领导人,在错误的领导、错误的方针、错误的政策指导下,使其失败。怎么理解?

其一,是因为这次更换了领导人,第五次反围剿毛泽东被排斥在外,失去了兵权,同样,周恩来和朱德也被排斥在外。而掌握兵权并进行指挥的是一个不懂中国情况的外国人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就像农村的俗语:赶面棒当吹火筒,一窍不通。李德自称是总司令,而总政委博古又是对李德言听计从,所以,这次“反围剿”战争怎么不失败。

其二,错误的方针政策:一是采纳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前4次反围剿我们都是把敌人引进我们的根据地,我们是人熟地熟,同时当时还有地下党员传递情报,里外呼应,我们必然会打胜战。而第5次围剿是敌人分几路进攻我们,我们就分几路进行正面阻击,这样的战术不利于我们打游击,是一种冒险主义。二是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敌人分六路进攻,我们就分六路把守打阵地战,阵地战不是 红军的强项,而我们的强项是游击式的运动战,这样肯定守不住,最后只得撤回江西瑞金,进行逃跑。三是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中央红军总共86000多人,全都表现出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转移时除了坛坛罐罐外都让农民担走,连印刷报纸的机器都一并抬走。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红军虽然突破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前三道封锁线,但那都是蒋介石的杂牌军,很多与中共有一定关系,并鸣枪配合我们,所以我们能够成功突围。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而组建的第四道封锁线对红军来说却很难突破,我们的队伍损失很大,尤其是湘江战役,它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具体说来,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由红一军团过湘江阻击敌人,红八军团扫尾,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掩护中央机关过湘江,当时正好遇到日军的飞机在天上,对我们是实行了狂轰滥炸,炸得我们的士兵成批地死在湘江,那叫一个血染湘江啊!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致使红军突破湘江时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在此次战役中的损失大概在三万人以上,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的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红军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湘江。

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于是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这就使会议召开有了群众基础。

其次,领导层的分化。中央有几个领导人在经过这几次战役之后,开始从左倾错误转到正确的路线上来,尤其明显地是张闻天和王稼祥。王稼祥(政治部主任),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也觉悟起来了。他当时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腹部中弹,在第五次“反围剿”时被收在收容所(专门收留伤病员)成为收容队员,而毛泽东也因得痢疾拉肚子成为了收容队队员,在长征的时候两人都只能睡在担架上,毛泽东就使趁这个机会给王稼祥做思想工作(俗称洗脑)。毛泽东将自己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详详细细地给王主任讲了个遍,苦口婆心地指出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王主任听后觉得毛泽东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站在了毛泽东这边,反对博古、李德的错误方针。同时,周恩来、朱德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湘江战役后,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只有博古、李德等少数顽固派坚持“左”倾错误。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

3、会议内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 “围剿”的经验教训。

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 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组织上,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又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指挥军事的“三人团”。

这里有一个笑话:前面我们都提到了,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也就是说是个外来汉,听不懂中国话。李德在参加遵义会议时,就坐在房间门口的矮板凳上,由于与会的大部分领导人都反对李德的军事路线,站在毛泽东一边,所以会议开始后大家也都没咋搭理他。当时他就坐在矮板凳上眼巴巴地看到大桌子上坐的领导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他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晓得他们争的究竟是什么,就像丈二的和尚,完全摸不着头脑。于是要求他的翻译伍修权帮他翻译,伍修权也是站在毛泽东那一边的人,对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和红军战略转移途中所作出的错误军事指挥很是不满,于是死活都不给他翻译。气得李德是咬牙切齿,但气归气,气半天还是听不懂他们究竟讲的是啥子。于是只能在那儿抽闷烟耍,他一杆接一杆地抽,会议结束后,只见他面前的烟头像银河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地铺了一地。气了半天不打紧,结果会后他还被告知取销了他在中央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你说他与不郁闷?!

4、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最后,我们在来了解一下中共历史上的第三次转折性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会议背景

1、政治上: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并沿袭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2、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当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最后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6年10月6日,毛泽东接班人,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联同中共元老叶剑英、李先念及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所支持下,在中南海怀仁堂拘捕了四人帮,四人帮被隔离审查,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10月7日,华国锋被选举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但华国锋还是觉得地位不稳。为了巩固自己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及稳定局势,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很显然这个方针是错误的,因为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要不然就不会出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并且,华国锋并没有从文革中吸取教训,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意图延续毛泽东时代的方针路线,并欲藉“两个凡是”阻止老一辈政治家复出。后期华提出要继续进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及展开批判四人帮运动,但批邓运动不得人心。1977 年,邓小平在“永不翻案”保证下和部分中共元老支持下复出,同年7月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并恢复四五天安门事件后被撤销的一切职务。邓小平复出后,对于平反冤假错案有了进一步进展。但由于受到两个凡是限制,大量案件未得到解决,例如震惊中外的四五天安门事件。// 1978年,局势开始转变,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后期新华社亦转发了这篇文章,《实践》一文在全国各地产生巨大影响,全国展开一系列讨论,令长期受到蒙蔽、愚弄、迷信的人们思想解放,导致“两个凡是”开始被人们怀疑攻击。在此背景下,需要召开一次讨论,谋求解决办法,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二、主要内容

● 思想上: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观点。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其中,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三、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我们知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所以,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然,会议还是肯定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但是着重强调了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生机,就要亡党亡国。

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针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坏的情况,指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在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实行民主方法,不能采取压制、打击手段。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决定对现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第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文件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这个文件在经过修改和充实之后正式发布,接着一些重要的农业方面的文件相继制定和发布施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

5.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 篇五

旗帜是形象,旗帜是方向。中国共产党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这面以红色为底色,左上角缀有金黄色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党徽图案的旗帜,伴随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

1921年夏日的一天,在古城嘉兴烟雨迷蒙的南湖一艘游船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崭新政党。初创时,正值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反动统治的黑暗时期,年轻的共产党人还来不及周全地考虑作为一个政党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旗帜在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一定要有鲜红的颜色,一定要体现建党宗旨和党的性质,一定要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共和国的建党方向一致。1922年,党的“二大”决定加入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自然要与列宁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保持一致。于是,各地党组织各自模仿联共(布)党旗的式样自己制作,但具体规格式样不尽相同。

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湘赣边界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为了表示出“我们要高高举起共产党旗子”的鲜明立场,起义筹备阶段首先要设计、制作一面崭新的旗帜。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位曾经赴海外留学的年轻人何长工。他曾经在苏联见过共产国际和布尔什维克的旗帜,那个带有镰刀和斧头的图案就是共产党的标志。这是一面鲜红色的旗帜,旗帜中央缝有一颗黄色的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心是象征工农的镰刀和斧头图案,紧靠旗杆有一条10厘米宽的空白,上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面旗子虽然参照了苏联旗帜的样式,但是又有自己的特色,看起来十分威武。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亮出自己的旗帜,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也是人民军队的旗帜,更是标志着中国革命必将走向胜利的旗帜。身处暴动前线的毛泽东看到这面旗帜,激动地写下了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通告14号——最近工作纲领》,明确指出:“要坚决勇敢地树立工农革命的大旗„„建立工农政权。”“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使红旗,以斧、镰为标志与国际旗同。”这应该是党的领导机关第一次做出的关于党的旗帜的正式决定。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全面独立地着手解决自己的问题。194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了包括党旗样式在内的一系列决议。确定了党旗样式:保留象征工农联盟的镰刀锤头,去掉旗帜上的五角星,旗底色为红色。”

1945年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抗战的伟大胜利,即将隆重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迎接“七大”的召开,为了让作为中国共产党标志的党旗更加完善,更加充分地反映大多数共产党员的心声,有关部门组成了“党旗党歌委员会”,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征集活动,得到了热烈响应。在短短的征集时限里,230多种党旗图样汇集到委员会。组织者为了便于大家更公正、客观地评判,专门举办了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投票的展览。

应征作品大部分来自基层,有的是用红纸剪贴,有的是用颜料上色,纸张粗糙,工具简陋,有些色彩已因岁月的磨蚀而变得模糊。但透过一幅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质朴笔触,人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些普通党员热爱党的一颗颗赤诚之心。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并没有迎来期盼已久的和平生活,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又把中国重新带入到烽火硝烟之中。

1949年,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场主席台显然经过精心设计,中央挂着毛泽东、朱德的画像,画像左右是两面展开的十分醒目的红旗,旗面上缀有镰刀和锤头,中间还庄重地写着“中国共产党” 2 五个大字。

关于党旗式样及其规范化问题,中央一直很慎重,曾多次提出并逐步形成了统一而明确的规范。1949年6月15日,中央宣传部曾发出“关于党旗问题的通知”,指出:“中共党旗过去无正式规定,现正在拟制中;在未颁布前各地不要自行公布党旗格式尺寸及解释。”1950年,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曾委托钟灵等专家设计了三个党旗的图案,但始终没有选定。

1951年,即将迎来建党三十周年,各地纷纷询问党旗式样问题,中央办公厅曾就此事请示中央,中央领导同志意见,此事需经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此过渡时期,只能沿旧例,仍用“红旗左上角缀以锤头镰刀”的样式,此外并无其他具体规定。6月17日,中央发出通知,“在党中央未正式规定出党旗的统一式样以前,在党的三十周年纪念时,各地仍可按旧例,一律采用左上角缀以黄色镰锤图案的红旗,旗上不另加中国共产党字样或其他记号。”

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尊严,使党旗党徽的制作和使用更加规范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党徽党旗制度逐步得到健全。1996年9月,经中央批准,中央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规定》共12条,对党旗党徽的性质、式样、规格、制作和使用等都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并附有党旗党徽的标准图案和制法说明。至此,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终于有了统一而明确的规范。

2002年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第一次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分别对党徽图案、党旗图案和党徽党旗的性质以及制作和使用做了明确规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党章》郑重地列入这一章内容,对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增强共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央档案馆馆藏中涉及党旗内容的档案从未公布过。2009年,馆内设立特藏室,将馆藏 3 精品集中展示,但仅限对内开放,其中就有1945年开展的党旗征集活动的内容。那些大小不

一、图案各异的应征作品,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6.畅谈中国共产党90年伟大的历程 篇六

九十年前,在中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阔斗争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澎湃运动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1921年到201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时光变迁、万象跟新,艰辛中交杂着回忆、苦涩中蕴含着甘甜,是她让中国人自己改变了中国,现在正走在大国崛起的征程中,带领华夏子孙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1921年7月1日,历史的选择让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在这方舞台上的星星之火无尽光辉,仿如一道曙光划破夜空,在东方闪烁。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就九十岁了,看似步入耄耋之年,但是她却依然青春,永不衰老。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就因为我们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就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因为我们的党有一整套自我完善的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青春的活力。

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7倍;党的基层组织371.8万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9倍。各项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立党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了让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时我们党也是与时俱进发展的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就深深地映衬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精神,着眼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关注庞大农村群体的发展情况,实事求是的为人民办实事,而且将发展拓宽与全球,与世界接轨,让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尽快实现,这就是我们伟大发展的党。就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言,我们就不难看出发展眼光的重要性。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现在一直将民生问题放与重中之重的位置,想人民之所想,办人民想做之事,让人民当家作主,尽力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每一个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在入党动机的问题上都应按照党的这一要求去做,把它作为自已端正入党动机的一面镜子。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失去了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一定会失败。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牢记这一点,永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谋利益,包括群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要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这是共产党人最可贵的思想品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问题,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具体表现,是共产党员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所以,要求入党的同志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衡量是否符合共产党员条件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应该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要知党、爱党、跟党走。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是为了告诫每位党员,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拥有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要求我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能帮助我们跟好的理解党,认识党,直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7.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篇七

一、近代化的含义

关于近代化的含义说法较多,我们通常所说的近代化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必定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点:近代中国前80年的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称为现代化。在此过程中,中国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落后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国家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战争清王朝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洋务派的近代化探索失败。洋务派的探索具体表现在:

1.经济上: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从官办到商办的过程。在此其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领域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具体表现:

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兴起。

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是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进与发展新阶段(1919─1949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在日本侵略下,原有的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妥协退让,对共产党、革命群众进行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

本阶段的基本特征: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三、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特点

1.我国的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2.我国的近代化开始是由地主阶级改革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我国的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我国的近代化一直是畸形发展。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部门结构不合理。

四、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

我国的近代化是各种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影响我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

1.历史原因: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

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5.缺乏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我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晚清时期,从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国家才真正独立起来。

6.客观环境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五、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完成近代化任务。

上一篇:师德师风自纠自查个人总结下一篇:三八节经典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