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的话语

2024-07-22

激励学生的话语(通用10篇)

1.激励学生的话语 篇一

1、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亮出你的理想,抓住升学时机;拼出你的实力,品尝成功喜悦。

2、问鼎六月,勤奋为基。

3、健康身体是基础,良好学风是条件,勤奋刻苦是前提,学习方法是关键,心理素质是保证。

4、消沉就角一支单调的画笔,只能给未来涂上一层灰色。

5、胸怀野心,痛下狠心;充满信心,坚定恒心;更加细心,保持耐心。

6、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

7、送你一道考神符,助你走上青云路:可把好运添,能让成功现,有消除紧张之功效,有增强信心之灵妙,愿你好好收藏,保你考试顺利!加油,祝考试成功!

8、扬起生活的风帆,无论是晴天霹雳,还是风起云涌,都去坦然面对,去承受。鼓足勇气,告诉自己。我能行。

9、奋斗者总是诉说着希望,而怠惰者只会宣泄不满。

10、若人人皆每日反省自身,世间又会多出多少君子。

11、宁吃百日苦,不留终生憾。

12、中得三甲走马意,考场气定神也闲。加鞭快马又一里,油满帆航得凯旋。

13、即使没有一个人为你鼓掌,但是你一定要为自己鼓掌,梦想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你一定要当自己最忠实的支持者。

14、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15、不畏艰难,披荆斩棘。

16、养军千日,用于一战。

17、有时候,洒脱一点,眼前便柳暗花明;宽容一点,心中便海阔天空。身边的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睿智与宽容。

18、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19、胜不骄,败不馁,你会越来越优秀!

20、你在期中考试时克服了疾病带来的痛苦,坚持参加了考试,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妈妈非常佩服你,希望你今后更加努力,妈妈会全力帮助你,支持你!让我们一起进步。

21、钢钎与顽石的碰撞声,是一首力的歌曲。

22、奋斗有我,为梦而战!

23、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经历这些,没有掌声,没有援助,没有暖心地问候,只有汗水与泪水,还有嘲笑声和孤独的夜。

24、总有人会赢,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25、开拓创新,争优进取。

26、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27、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28、彩虹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乌云后,成功总在失败后。

29、前程似锦,勇攀书山甘洒汗水放飞心中梦想;志存高远,泛游学海竞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

30、青春也是一样,是看你想保留美好回忆,还是悲伤回忆?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青春是短暂的,知识是无穷的,我们要珍惜青春去学习无穷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必须知道有一种奋斗叫初三。

31、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32、对于15岁的我们来说,有些事情的确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但是没有一件事能决定我们的一生!

33、厉兵秣马,拼一年春夏秋冬;破釜沉舟,搏一生无怨无悔!

34、人生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着困难的时候,要不怕艰险,坚持斗争,这样一定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35、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36、真正努力精进者,不会把时间耗费在负性情绪上。

37、做到位,听到位,订正改到位,考后全会。

38、不管结果怎样,经历过,总会有结果的!中考的朋友们,为你们祝福,也为自己祈祷!愿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想实现的地方!嗯嗯,加油,嗯,加油!

39、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

40、百日冲刺战中考一鼓作气创辉煌。

2.激励学生的话语 篇二

一.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1、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

初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是不成熟的个体, 学生也是有个性差异的群体。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人文情怀和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在课堂中我们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个性特征, 实施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孩子爱说, 我们就要努力的引导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说。我们把他们的话语权还给他们, 让他们放开心扉, 自由的表达所想。真正尊重学生的教学是要在教学中,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优化发展。

2、引发学生话语权的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的确, 教师要想拨动隐秘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的“话语权”这根弦, 就得事先校音定调。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如教授《傅雷家书》时分析父亲形象时, 我设问:当你考砸了的时候, 你的父母通常怎么说?你最想听到他们说什么?一个学生感慨道:每次放学回家, 不管多晚, 父亲总是在家等着我, 陪我夜读到很晚……这无疑打开了学生的内驱力, 有了触动点。

二.有效地调控课堂学生的话语权

1、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灵动课堂, 促成建构式课堂

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灵性四溢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为蓝本, 激发学生的自主体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想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开展, 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过程的构建, 要坚持“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 变既定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精彩处、闪光点、省略处、疑难处, 更能调动学生的言语活动, 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服务。

2、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整体参与性, 区分“话题”与“问题”。

语文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紧扣教学内容的话题, 让学生从中生成许多新的高质量问题, 用思想的触须充分拨动他那根言语活动的情弦的话, 就会产生良性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那样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课堂。

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出“寿镜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则是一个线性的问题, 如提出“谈谈你眼中的寿镜吾先生”则是一个话题, 两者产生的课堂价值是大相径庭的:前者是问题, 问的结果直接指向了提问者的标准答案, 问者和答者是主动和被动的不平等关系;而后者是“谈”, 导向丰富, 承认课堂教学参与的平等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三.有效地评价课堂生成的学生话语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提问的激励原则告诉我们, 教师在提问时要亲切, 和悦, 有耐心, 要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 从而爱学、会学、乐学。为达此目的, 教师在提问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因此, 评价要以表扬为主, 以鼓励为主, 要客观公正,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3.也说“还学生的‘话语权’” 篇三

还原 “话语权”本义

话语是说话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在社会层面,话语权其实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且不说“怎么谈”,单论“谈什么”,就已经由话语权决定了,一旦决定了“谈什么”,那么也就相应地有很多问题不能谈了,更何况“怎么谈”。至于谈的方式方法、目的意义等,一切都是由话语主体决定的。分析“话语权”及其主体,其中应具备以下两个特质:

话语者一定处于强势地位

任何人都有表达内心情感、观点的想法与需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表达情感及观点的机会与可能,尤其是涉及到左右社会局势发展的关键性舆论。这里面既有普通表达者没有表达的权利与机会,更主要的是,一般人掌握不了解决定话语可信度的重要信息。故而,话语者一定在某方面处于强势地位。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中外历史几千年来,无论是国家的统治者,还是在某领域有独到研究或专长的人,他们在整体或局部,都毫无疑问地处于话语的强势地位,其话语的所谓高屋建瓴,大众群体普遍不具备这个条件。

话语的内容与方式,一定是按照主体预设的方式表达

既然话语者处于强势地位,显然话语者会按照其掌握的信息及表达的需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这里,话语者即使站在非话语者的角度来表达某种声音,那也是一种自身情感的宣泄或受某种观点的支配,正所谓“言为心声”。

综上所述,我们时下经常涉及的学生“话语权”的提法似有不当之处。

一是,学生始终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固然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但就获取知识的必要性与选择性而言,毫无疑问,他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庞大的且尚未建构的,甚至是茫然无知的知识体系,他们谈何“强势”?

二是,学生在接受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身的理解,或再现、或诠释、或运用、或创新,但是,所有这些表达都是基于知识内涵本身而言,学生不可能站在个人角度,表达出与知识内涵相背离的见解,换句话说,学生对知识可以理解,可以运用,但学生并不能站在自身利益需要的角度或审美理解的角度,来重新界定知识的内涵。对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知识好比一座金碧辉煌、花团锦簇的宫殿,他们可以走进去欣赏它,他们可以采撷各自喜欢的知识,并将知识带走,但他们决不能以一己之见或自身好恶对宫殿重新诠释。

因此,在课堂上,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话语权”。

以往所说的学生“话语权”,其实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就课堂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言,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肃性等,不允许也无法让学生享有“话语权”。

其次,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课堂之外,他们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自然也有自身的审美判断和价值思考,可以允许学生有适当的“话语权”,但前提是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对其“话语权”的使用,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否则,在世界观、人生观尚处在形成时期的他们,会因“话语权”的滥用而走入发展的误区。

如何还学生的“话语权”

就课堂的“教”与“学”而言,所谓“还学生的‘话语权’”,其实就是教师努力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主动获取、大胆质疑、努力创新。具体地说,“还学生的‘话语权’”应从以下三点来理解与操作。

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身份,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搭建学生“话语”的平台

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历来强调“为师如父”之尊严、“耳提面命”之教法,老师高高在上(在前),学生怯怯在下(在后),年龄的悬殊,身份的不同,知识的差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始终是一道挥之不去的心理屏障。一种伴着心理负担或心理障碍的思维,必然不能擦出灵动的火花。因此,学生上课大多是唯唯诺诺地听。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走下神坛,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和材料。教师与学生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面对课程知识获得了某种尊严和言说的权利”。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以生为本,尊重人格,积极创造民主的育人氛围。“教师与学生还将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超越自己的个体有限视界,填平‘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鸿沟。”韩愈认为,教师与学生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与学生唯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地位,学生才有获得“话语权”的可能。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营造宽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积极“话语”

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现状,教师传统的“讲授法”“灌输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也解决不了现实中的一些新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之事,教师均要积极放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每一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会创造,达到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这既可避免“越俎代庖”之嫌,又可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收获的快乐。要知道,接受知识的主体是学生,“话语”主体当然也是学生,教师把学生的“表达权” “话语权”侵占,既是愚蠢的行为,也是害人的行为。目前流行的“快乐教学” “成功教学”等等,无不是把学生的“话语权”放在首位的。

对学生的“话语权”要做到适时引导、收放有度、正确评价

正如民主与集中一样,民主要集中,集中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没有集中的民主则会成为无政府主义。同样的道理,建立在“民主”平台上、“自由”氛围里的学生的“话语”,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评价,无法想象“还学生的‘话语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或是言不由衷的跑题言语,或是南辕北辙的错误结论,或是甚嚣尘上消极思想……无论是哪一种后果,就课堂教学知识建构的本身而言,或者就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都是极其可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好学生“话语权”的度,又要把握好学生“话语权”的量,还要把握好学生“话语权”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话语权”的质。

当然,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应和成人一样真正享有 “话语权”。学生虽然心智尚处于发育成长时期,对社会的认知未必完全正确,但不可否认他们有表达内心情感需求与审美判断的需要。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价值观,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进行个性化判断与表达。比如,对选修教材科目他们会有选择,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件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对自然事物他们会有自己独到的情感理解与审美趋向。无关正误,不论优劣,教师、家长除了尊重、引导之外,我们决不能把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激励学生的励志话语 篇四

2. 不为积习所弊,不为时尚所惑。

3. 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

4. 钢钎与顽石的碰撞声,是一首力的歌曲。

5.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

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7.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8.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9.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10.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 为了成材,松树从不向四季如春的温室外献殷勤。

1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4. 不怕苦,苦一时;若怕苦,苦一生。

5.给初三学生激励的话语 篇五

给初三学生激励的话语

1、天道酬勤,曾经的每一分付出,必将收到百倍回报。不管揭晓的答案是什么,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就不会后悔。

2、理想学校就在不远的前方,先不要想一切可能的结果,认真答卷,答出你真正的水平,迈向理想的,向期待已久的冲刺!

3、四分学识智,三心细耐恒,二成应试法,一片平常心。

4、拼搏进取,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5、初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一年之经历,终身之财富。

6、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7、中考加油!亲爱的朋友,平和一下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态应考,考完一门忘一门,让自己尽量放松,好好休息。希望你一举哦!

8、不要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在学习之余,欣赏一下生活,会让你的心情像花儿一样绽放。

9、努力拼搏,让雄心与智慧在六月闪光!

10、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11、对明天做好的准备,就是今天做到最好。

12、自信,是无尽智慧的凝聚。平淡,是成功路上的驿站。

13、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14、请不要放弃,放弃了今天就是放弃了一辈子。

6.激励小学生学习的话语 篇六

2.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3.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4. 诚实是做人的第一美德。

5.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6.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7.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 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激励会在孩子身上产生神奇的效应。

9. 别怕,你肯定能行---鼓励是孩子的最大的精神支柱!

7.大学生古琴社团中的多重话语分析 篇七

关键词:古琴社团,“非遗”,国家话语,消费话语,大学生文化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 因有七根弦, 也叫七弦琴, 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过去的中国人眼里, 古琴即“琴”, “琴”即古琴, 几千年来皆然。直到20世纪初, 为与西洋的钢琴、小提琴区别, 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

古琴原多用丝弦, 声音小而哑;如今多用金属丝外裹尼龙为弦, 音量有所提高, 但与古筝、琵琶等其他选用钢丝弦的弹拨乐器相比, 依旧显得内隐。古琴音乐带有吟诵性, 虽然技术复杂、音韵多样, 但不似其他弹拨乐具有丰富的旋律与和声, 风格总体上可以用“清、和、淡、雅”来概括, 需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虽然古琴在中国作为本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但近几十年来社会上对古琴的认知远远不如古筝 (更不用说钢琴、小提琴、吉他) , 即便在大学生中也是如此。比如在北京大学就有学生面对古琴产生疑惑:“这个古筝怎么这么小啊!” (1) 但在大学生音乐社团中, 古琴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独特的现象值得深究。可以说, 古琴在音乐上并不讨巧, 但是它身上的文化含义被国家、大学、大学生各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接受了, 于是在多重话语簇拥中树起了自己的旗帜。

2007年11月24日至25日, 南京大学古琴社主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古琴学术论坛”, 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位师生以及多位表演嘉宾在南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这次论坛颇有代表性:虽然与会者主要是学生和琴社指导教师, 但是他们的言行却折射了国家、大学、大学生对古琴的多重认识。

一、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古琴意象

关于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古琴意象, 本文要从国家、大学这两个层面分别来论述。

(一) 国家话语中的古琴

大学生对古琴的认知度逐渐提高, 正与国家话语对古琴的提倡相一致。

当然, 国家话语并非从一开始就接纳古琴。南京大学古琴社指导教师王咏博士谈到建国初期时认为:“国家……对社会进行领导、限制、改造和规划, ……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在建国初期……民间社会的声音几乎被宏大国家话语淹没, 即使存在也注定被忽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成为国家确定民族文化的主要指导思想, 国家对西方、中国、古代、现代等文化因素的过滤都是在阶级论的框架下进行。在这些过滤的背后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的筛选。”古琴由于是典型的带有阶层色彩的艺术, 所以在进化论和阶级论双重框架中受到质疑:“它是前现代的或所谓‘封建的’文化……;它是封建士绅等有闲者的阶层文化, 与大众 (工农兵) 文化相悖;它审美消费中过高的古典文学基础更使其几乎没有社会动员功能” (1) ……如此, 古琴在中国的落寞也就可想而知了。

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 民族主义成为国家的重要意识形态内容。在“反和平演变”的政治话语中, 国家有必要利用本土的文化符号, 构建起民族一体化和文化共同体的象征系统, 以召唤个体对国家的归属感。王咏博士表示:“一个社会的成员如果没有强烈的共同文化意识, 对民族–国家就没有一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那么国家组织社会生活的能力就相对受限, 社会动员能力也随之降低。”所以, “保护、提倡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民族国家运用权力技术的表现之一” (2) 。这时候, 古琴在国家话语中的浮现就成为必然:因为它历史悠久, 所以足以证明中国是文化强国;因为它是追求仁爱的儒家艺术, 所以可以用来强调正在崛起的大国的温和形象;古琴在历史上还是重要的“礼器”, 是谓“君子听琴瑟之声, 则思志义之臣” (《礼记》) , 而众多古代文人更在古琴上更看出了社会秩序中的等级之别 (朱熹《琴律说》) , 与国家稳定相契。

2000年, 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他的故乡扬州用古琴接待了法国总统希拉克, 这标志了国家对古琴文化的认可和重视。2002年, 古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 成为国家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筹码。“申遗”工作比体育领域的奥林匹克更能凝聚一个国家的文化意识, 国家选用古琴申报“非遗”, 在王咏看来“完全符合政府理想”。2003年“申遗”成功后, 文化部长孙家正在“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文化平台, 在文化上实行‘单边主义’政策, 强行推广西方的价值观念”, 由此中国文化“受到了严重威胁”。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信念的活史, 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基石”, 保护古琴则是“中国当代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 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 并且“一定会在新的世纪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 (3)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具体评定标准”中, 强调被申报对象要“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与之对照的是,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相应条款的评定标准是“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强大的国家话语驱使下, 以及几乎是本能的民族自尊心的感召下, 曾被视为腐朽、没落的象征的古琴, 其历史记忆得到了修正, 其“国宝”价值开始得到承认。由于国家话语必然成为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的语言形式、思维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也就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 (浙江大学华开奇) 、“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浙江大学曹晋彰)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厦门大学刘真真) 。

在南京青年琴人杨鹏看来, “古琴不仅仅是一个乐器, 更多的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面对当今西化的侵入, 我们更应该保留古琴的传统”。他更进一步地表示, “孔子不仅仅对文人琴有所贡献”, 而且他的道德准则已经是“现今国人道德观念的基础”。可以明显感受到, 这是在通过古琴的学习为符合如今国家话语需求的儒学打气。

著名琴人查阜西这样教育他的弟子——“爱好旧文艺 (传统音乐) 是热爱祖国的一种体现” (4) 。在王咏看来, 民间古琴界在古琴“博大精深”、“代表国家”等有助于古琴“提高身价”的说法上, 向来与国家的主流意志保持同一个声音;而且琴人还将古琴与“治国”自动联系了起来。在“首届全国高校古琴学术论坛”上, 同样有很多大学生表达了类似的观念, “国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句。

于是, 在国家话语中, 古琴在凝聚民族意识、媲美外来文化方面的作用被开发出来, 成为政治建设的一种组成。

(二) 大学对古琴的认识

作为国家人才队伍的后备军, 中国大学现在对古琴通常也抱有积极的态度。南京师范大学校园中的标牌上写有周恩来同志的话:“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这是我们自信的源泉。”如前所述, 古琴正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代表。即便不考虑这一点, 大学也在很多方面需要古琴及其文化传统。

正如四川古琴教师范熠梅一再强调的, “古琴音乐是高雅艺术”。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投入较大, 属于外部在文化方面对大学的非常规输送。当然, 如果学校内部有“高雅艺术”的常规大学生社团活动, 教育者也是乐见的。这在笔者对多所大学的团委、社团联合会的访问中得到了证实, 比如南京财经大学就对其即将成立大学生古琴社团表示欣慰。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中, “乐”是重要组成, 而“琴”又是“乐”的重要组成。范熠梅认为, 琴本身为“君子之器”, “不仅是单纯的乐器弹奏, 而且是艺与德的统一;仪态上, 要稳重、端庄、优雅;琴曲内涵则需美、高、雅、洁, 琴人长期受所弹奏的高雅旋律及其内涵熏陶, 客观上能起到净化精神世界的作用;要具备多方面的传统文化修养才可能把琴弹出内涵, 弹出韵致, 弹出意境”。作为高校品德修养类课程的必要补充, 古琴这样的与“德行”联系紧密的民族乐器也就具有了音乐之外的教化价值。

古琴音乐追求“和”。“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 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 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 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 亢丽微末, 以象杀伐之气, 中和之感不载于心, 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 乃所以为乱之风。”——杨鹏援引《孔子家语》, 再次申明了“和”之重要:“君子弹琴的取音应该温润以柔, 体现中和之气, 而小人则取音亢丽多变, 此象为刹伐危乱之风不可取。”中国式大学校园虽然追求活泼, 但同样追求稳定、和谐, 古琴宗旨正与学校的诉求契合。

在曾任南京大学古琴社社长的张婷婷看来, 古琴具有这样的效用:“自觉到音乐本身就蕴含着的‘和’的要素, 并将其推广到社会之中, 促进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沟通天与人之间的精神性交流, 使生活世界不仅充满天籁般的‘音和’, 也充满与人的内部世界有关的‘心和’, 同时还转化为关于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人和’, 落实为社会结构必须具有的‘政和’, 从而建立起和谐化的伦理道德秩序, 最终契入与天地万物和乐欣融的生存境遇。”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和学校话语关键词之一的背景下, 我们才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到作者为何会铺陈出如此精彩的“和”之众象。

大学生古琴社团还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共青团中央 (大学生社团的直接管理部门是学校团委) 和教育部于2005年联合签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 社团“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大学生音乐社团则是有组织地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音乐社团中, 古琴社团则是比较受学校支持的社团。大学生古琴社团的活动, 不仅活跃了大学生的生活, 彰显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 甚至也标志了大学生和大学的品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也正因如此, “首届全国高校古琴学术论坛”才得以在南京大学支持下 (涉及会议场所使用、领导讲话、经费、宣传等各个方面) , 在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的协助下顺利召开。

二、大学生心目中的古琴意象

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古琴意象, 从此次论坛的讨论内容看, 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文人象征”

大学生古琴社团非常在意古琴的象征意义, 古琴作为文人的标志被一再提起。王咏援引著名琴家吴钊之言, 指出“自古以来, 琴一直是中国每一个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文人’具备的知识和必修的课目”;浙江大学古琴社的周梦则点明古琴与其他乐器的不同——“在众多的乐器中, 唯独琴以她博大精深的内涵进入了文人的四大风雅之事的行列”。这些观点也正和我们的经验相符:传统文人必备四艺“琴、棋、书、画”中, 琴居其首, 并且当之无愧地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份符号。

在大学生中, 类似的说法很多。如来自复旦大学的韩雪认为, “古之文人雅士, 三五宾朋, 焚香置棋, 抚琴友之……琴文化是古代骚人墨客皆趋之、好之的高级文化, 而古琴更是士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普及性乐器和精神伴侣”;同是复旦大学的瞿逸平也说, 古琴, “在千年的声歌沉浮中, 不以礼乐之重, 不以奢富之华, 不以市井之粗, 收敛而平和地深居书房雅乐, 被付上了文人们的多少心事”……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故事中都有古琴的身影:例如孙登、萧衍善琴的文人高士形象, 司马相如“琴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的传奇, 更有嵇康赴死前的从容潇洒。在文人的诗词中, 古琴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南京大学的孙莺、扬州大学的王晗等都认为琴与文学的关系紧密, 厦门大学的刘真真更是具体指出, “古琴意象实则寄托了文人对理想世界的深切向往”, 并念念不忘他们的相关描绘:“弹琴咏诗, 聊以忘忧” (嵇康《赠秀才从军之十六》) ;“琴诗可乐, 远游可珍” (嵇康《赠秀才从军之十七》) ;“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 (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陶渊明《归去来兮》) ;“弱龄寄事外, 委怀在琴书”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即便是“无弦琴”, 又何尝没有散发出淋漓的名士风流?

古琴传统可以分为文人琴与艺人琴, 其中文人琴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重“道”多于重“技”, 更强调“琴的声音之外的社会文化现象, 以及精神感悟, 包括情感、操守、品格、文化品位” (1) 。在古代文人看来, 古琴是精神寄托和情感象征, 是百家争鸣时代必不可少的道具和媒介, 它随着“士”的活跃而一次次出现在历史的剪影里。即便士大夫阶层到已经土崩瓦解不复存在的今天,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不可能消失的。一直以来, 大学都以卓越的意象耸立在世间, 成为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文人”,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构建“文人”身份的要求, 在优秀的大学中尤其如此。 (2) 古琴是知识分子建立群体认同的一个途径, 是“区隔阶层的符号” (3)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典籍中数不胜数, 如众所周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 又如《世说新语》中的记载:谢安本来看不起戴逵, 但在与之谈论琴、书, 发现对方见解高妙之后, 方知其学养气量……在此情况下, 大学生选择古琴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 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 修身养性的“君子之器”

古代文人虽有“学而优则仕”的憧憬, 但在无法施展抱负时更有“穷则独善其身”的操守。知识分子毕竟和纵横家不同, 更在意自己的修养。在大学生古琴社员的论述中, 这一点的表现也很明显。

古语云, “君子之座, 必左琴右书” (4) , 强调修身养性。在今天的大学生看来也是如此:“弹琴从心地而出, 以修身养性为目的” (杨鹏) ;古琴是文人修身的重要载体, “向来与其他乐器不同, 在于琴人一直强调, 琴并非娱他, 而实为自娱”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吉寅宇) ;“相比琵琶、笛子等乐器, 古琴可能更能体现清倌人清高自持的一面” (瞿逸平) , 因为“古琴音乐所追求意境的深、远、静及空灵等, 必须与心之静相配合, 非清明的心境不能尽古琴之妙” (吉寅宇) ……

当今的中国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 焦虑未来人生前途, 因此, 精神上的抚慰此时具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虽然快餐文化的现实充满了喧闹繁杂, 冷漠浮躁,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需要人文的心灵的关怀而回归精神世界” (四川大学郑晓韵) , 而诗意还乡的一个重要途径, 正是古琴。“古琴的琴声融入了大自然的声音的本原, 古朴深重, 似乎将整个历史的积蕴融入其中” (浙江大学孙宇涵) , 于是, 大学生琴人在古琴中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存在感。“古琴的美学的核心是:以弹琴来获得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包括人与宇宙的有机的统一” (杨鹏) 。在古琴音乐中, “通过对艺术思想和情感蕴于内、形于外的瞬间捕捉和分析, 主客体同时进入审美境界……‘那种境界是纯净的, 也是朦胧的, 那种升华是没有功利的、不世俗的, 因为它是超脱的。这是中国古代士文化中特有的品质和现象, 弹弦拂徽的古琴音乐行为正是这种特有文化的表现’ (洛秦《音乐的构成——音乐在科学、历史和文化中的解读》) ” (郑晓韵) 。

(三) 自由意志的表达途径

当然, “琴, 也曾作为利器, 不为人知地壮过英雄的行色”, 而不仅是“腐儒文人……温和蕴藉的雅乐平和中正的清音” (瞿逸平) 。

除了平和的“修身养性”, 琴还可以“载道”, 可以“言志”, 还有孤高、寂寞、激愤的一面。在历史上, 它曾经尝试摆脱社会、宗教、伦理的束缚, 充满生命张力。《广陵散》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代表, 在关于它的故事中, 前有聂政涂漆毁面闹市鼓琴的决绝, 后有嵇康拒绝富贵威武不屈的潇洒, “一支琴曲成为了一种象征, 古老、高贵、矜持、从容, 不动声色地……抒写着生命” (瞿逸平) 。之后, 陶渊明、王维、范仲淹、苏轼……多少人以琴为马, 哪怕在困顿中也要驰骋自己的不羁意志。

“千军可以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琴人以自己的本性真心自由表达, 坚守理想, 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如此一来, 当代大学生认为古琴“不是一件普通的优雅之器, 不是悠闲中思乐的乐器, 不是一般的滋润和补偿, 而更是精神人格的伙伴” (周梦) , 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古琴音乐表露的“真性本心”, “可又折射出整个社会对这种真性本心的尊重。或许这些恰恰是中华文明所应当传承却又几次在中途失落的东西。想想后世有……多少佯作痴狂, 你便不得不感慨, 也不得不伤悲” (瞿逸平) 。不可否认, 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中存在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而大学生总体来说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群体。在理想与现实的交错与矛盾中, 一些大学生选择了古琴, 从而选择了“独立之精神”的姿态。

在人生风雨之中, 在抱负成为回忆之后, 古琴成为拥抱“士”阶层的象征性的碎片。通过古琴, 现代的大学生与古代的士人建立起了某种精神联系。人, 毕竟不仅生存于现在, 也存在于过去和未来之中。

三、消费主义视野中的古琴:可堪附庸的“风雅”

在笔者的经验中, 也有一些大学生对古琴感兴趣只是出于附庸风雅的动机。这种观点在“首届全国高校古琴学术论坛”上也有多人提到。

“当今古琴的延续传承又显出某种外化的特点, 古琴的学习者往往将之作为一种附丽和装饰, 简而言之便是附庸风雅。”瞿逸平如此表述。顶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帽子 (多人多次谈到“非遗”) , “琴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异常活跃起来, 受人瞩目, ‘琴’就像一夜成名的明星” (南京大学博士后南鸿雁) 。明星诞生, “追星族”随之聚集。很多人迷上的并不是琴, 而是那些相关的传说;不是琴的内涵, 而是琴上的“光环”。当然, 有人的表述更为直白——“为了追美眉” (指找女朋友) (1) 。

很多学生对文人琴极为推崇, 因为文人琴技法简单, 重在自我精神的领悟及完善, 而艺人琴“向外求法, 越求越远, 最终将偏离琴学正道矣”——正所谓“君子乐其道, 小人乐其乐” (杨鹏) (2) 。古琴声音喑哑, 缺少旋律性而多吟诵色彩, “不中听”。但恰恰是“不中听”让人在“乐”上的注意力退减, 不再追求“令人耳聋”的“五音”那类时腔俗调, 而是追求对“道”的感悟。其实在西方的宗教音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 (3) 。古琴重道不重艺, 而“道”恰恰是很难衡量的存在, 以本人为例, 购置古琴主要就是冲着它的“文人”符号, 其实含有一种消费主义的冲动。从论坛上的现场演奏来看, 学生演奏者中能把“技”与“道”融合起来的比较少, 很多学生不知道对技巧的超越“只能通过技巧本身来实现” (4) 。

古琴入门容易, 周围又很少有技艺高超的琴人来制造对比 (钢琴在这方面就大大不同) , 又有陶渊明的一句“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来“顶场”, 古琴风雅的附庸就不是艰难的事情了。“在大多数人还分不清古琴和古筝的今天, 迷上古琴神秘的远古色彩的多是读书人。他们慕名而去, 每一个指法对他们来说都负担了沉重浪漫的历史意识, 每一个乐句都被分解成典故的确切或不确切的对应想象, 从碰上琴的那一刻, ‘与生俱来的神圣感’就随伴始终。同样地, 对听琴的人来说, 认为听不懂而不敢微齿演奏者的基本技巧——‘这会不会是他的理解啊?’——是在其他任何一种乐器里都不会出现的情况。”在批评之后,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雪梅进而认为:中国人容易“为自己‘制造幻觉’, 这在古琴中典型的表现就是‘幻觉’有余, 表现力不足, ……或者干脆都不要表现, 来个‘无弦琴’, 来个‘大音希声’的境界”。当然, 这种观点不仅表现在古琴圈内, 在其他音乐社团内, 所用的言语有时会更加刻薄。比如南京大学钢琴社就有同学认为, “古琴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得难听, 学了两个月就敢自以为高雅”;南京财经大学吉他社则有同学认为弹古琴的人自命清高, 实则哗众取宠, “说的比唱 (弹) 的好听”……事实上, 抛却大学生古琴社团的技术不提, 他们中间能精通古琴谱者也非常少见, 大多数社员使用简谱 (是否精通古琴谱被视为是否“专业”的一个标准) 。古琴作为复杂的文化体系, 目前已经被简化, 弹奏技法、对减字谱的掌握程度、琴学、打谱、琴仪、文学修养、琴德、风骨等, 最终被抽象为一种简易的、可供便利消费的符号。

古琴的历史记忆通过历史典籍流转到今天, 其实已经成为强化和提升社会地位的一种途径。大学生古琴社的很多活动被冠名为“雅集”——仅凭这两个字, 足以反映古琴在社交方面的属性。然而, 如果说这一切在消费社会染上了消费的色彩, 恐怕并不为过。另外, 古琴作为“士”文化的代表, 曾经拒绝商业化, 以便与优伶区分。但是在如今的古琴活动中, 金钱已不再是羞于出口的字眼, 比如南京大学古琴社就曾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售票演出。除了经济, 大学生古琴社团如果有实力获取其他方面的效益, 大概也是不会拒绝的, 比如附着在大学生音乐社团成员身上的干部身份 (社长和骨干同时也是学生会干部) 以及文人身份。再者, 这次论坛对非音乐专业的平面媒体 (当地报社) 相对重视, 而对网络专业音乐传媒的兴趣则显得稍弱, 恐怕也是在艺术上的考虑之外做了不少宣传上的考量。

笔者所见的大学生古琴社的表演, 多追求视听效果, 和笛箫、舞蹈、太极、书法、朗诵、场景展示、汉服表演等结合, 吸引观众是其重要诉求。当古琴过度追求“娱他”时, 和“道”的距离恐怕就变得远了。

还有, 在大学生中, 因对古琴的“爱”而产生的表述有时候明显有些夸张。例如, 有的同学感叹古琴是“中华文明之象征”, 是中国“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其语气程度之重, 或许值得商榷。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古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乐器”, 但显然弹弦乐器不会比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出现得更早。可以说, 这些大学生身上的民族主义情怀虽然值得肯定, 但其知识面和深度理性思考能力还有所不足。

当然, 即便附庸风雅, 也总比自甘低俗显得可爱。但是, 古琴依然不得不面临来自流行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冲击。社会的发展在表面上似乎结束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垄断时代, 而古琴也被淹没在了这个文化浮泛的时代。如周梦所言, “一切高雅的艺术、一切深邃的精神都是孤独的”, “琴和琴人始终是寂寞的, 她从来就没有热闹过”。在种种溢美之词中, 在集体无意识的“常识”中, 那琴声中的自我意识, 到底在哪里?嵇康赴死前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 诚哉斯言!那么, 我们就需要对复旦大学瞿逸平的疑虑给予重视了:“那极静的琴音和极深的心事——此时此年, 又有谁去听呢?”

结语

古琴社团在大学中的“兴盛”不只出于大学生的情怀与兴趣, 也与国家层面的文化构建以及社会上流行的消费话语密不可分。国家、大学、大学生在推广古琴文化这个大方向上是总体一致的, 但各自的出发点却有一些区别。在各方面看来, 古琴的象征内涵都远远大过了它作为乐器本身的音乐内涵。这些情况是大学生音乐社团研究者不能忽略的。

8.让学生真正行使阅读的话语权 篇八

二、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判断,以学生的标准评价作品。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有特定的思想内涵,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可当它进入阅读鉴赏环节后,要经由读者进行再创造,生发新的意蕴,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诞生的“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据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评价是非,褒贬人物。学了陶渊明的诗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他“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志操,还要让学生尽情的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学生或许会把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理解成迂腐固执,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看成陶渊明的虚饰矫情,把《桃花源记》看成是逃避现实甚至认为是脱离现实的幻想。所有这些,我们都不能武断地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他们,而应耐心听取他们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评判。

三、要倡导正确的文学观念,确保话语权的有效行使。文学欣赏中的许多谬误和偏失,往往是由教师文学知识的贫乏,文学观念的悖谬引起的。教师没有建立起“文学即人学”的基本文学观,单纯地把文学作品看成“道”的载体,一味强调它的教化功能,无视其显著的人文性,就必然导致对学生欣赏话语权的漠视和践踏。因此要创设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言说的欣赏氛围,就要做到以下三点启示:

9.班主任激励学生的经典话语 篇九

3. 幻想在漫长的生活征途中顺水行舟的人,他的终点在下游。只有敢于扬起风帆,顶恶浪的勇士,才能争到上游。

4. 望远镜---可以望见远的目标,却不能代替你走半步。

5. 不要嘲笑铁树。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6. 开拓者走的是弯弯曲曲的路,而他留下的却是又直又宽的足迹。

7. 海浪宁可在挡路的礁山上撞得粉碎,也不肯后退一步。

8. 即使脚步下是一片岩石,它也会迸发出火花,只要你拿起铁锤钢钎。

9. 上游,是勇士劈风破浪的终点,下游,是懦夫一帆风顺的归宿。

10. 躺在被窝里的人,并不感到太阳的温暖。

11. 人最可悲的是自己不能战胜自己。

12. 1奋斗者的幸福是从痛苦起步的,享乐者的痛苦是从“幸福”开始的。

13. 一个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14. 赚钱是一种能力,花钱是一种水平,能力可以练,水平是轻易练不出来的。

15. 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

16. 这个世界上好书很多,可以改变命运的书很少。

17. 这个世界上朋友很多,可以用一生托付的朋友很少。

18. 如果发现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件事,一本书,可以改变你的命运。一定要想办法跟他发生关系,否则,他就跟你没关系。

19. 当一个人没有成功的时候,装也装出成功的样子。(因为装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

20.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使用,说明你没有用。

21. 一个人出门的时候,口袋里装的都是钱,装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花出去,哪里舒服就往哪里花。一个人让别人舒服,他就是一个经营者;别人让你舒服,他就是一个消费者。

22.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23. 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24. 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

25. 向前吧,荡起生命之舟,不必依恋和信泊,破浪的船自会一路开放常新的花朵。

26. 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27. 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28. 经受了火的洗礼泥巴也会有坚强的体魄。

29. 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30. 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31. 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迹。

32. 彩云飘在空中,自然得意洋洋,但最多只能换取几声赞美;唯有化作甜雨并扎根于沃壤之中,才能给世界创造芳菲。

33. 教育是人才的娘家,社会是人才的婆家。

34.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35. 没有一颗珍珠的闪光,是靠别人涂抹上去的。

36. 沙漠里的脚印很快就消逝了。一支支奋进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

37. 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38. 如果为了安全而不和大海在一起,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9. 蝴蝶如要在百花园里得到飞舞的欢乐,那首先得忍受与蛹决裂的痛苦。

10.激励学生的话语 篇十

游手好闲的人最没有空闲。

休息休息,脑子生锈。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上帝保佑起得早的人。

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的才能平平,勤勉会补足缺陷。

人若不踏实,便把一切都输了。

懒惰和贫穷永远是丢脸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别人隐瞒财产,对自己隐瞒懒惰。

天才的悲剧地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得到富足。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根本。

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勤奋是好运之母。

懒人老是找不到给他干的活。

懒惰行动得如此缓慢,贫穷很快就能超过它。

高喊: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再试一次,我就成功了!永不言弃!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称赞削弱了勤勉。

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义。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不过,许多高尚优雅的器官也同时被这唯其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的美德给剥夺了。

懒散是一个母亲,她有一个儿子:抢劫,还有一个女儿:饥饿。

奋斗是万物之父。

对我来说,一件尚未实现的事,就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鞭策。

除非一个人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否则他不可能从懒散、空闲中得到乐趣。

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

我最害怕的莫过于闲散怠惰,没事可干,无所作为,官能陷于麻痹状态。身体闲置不用,精神就备感苦闷。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沿着别人走出的道路前进时,应该踩着路边的荆棘,因为这样走多了,就能使道路增宽。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上一篇:坚持完善职代会制度建设下一篇:感谢母亲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