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

2024-07-14

提升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共10篇)

1.提升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 篇一

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精心培养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胡礼祥书记在2006-2007学年寒假务虚会上的讲话

2006年学院各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大家工作非常辛苦,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也面临许多的困难,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冷静面对、力戒浮躁,明目扩胸,勇于善于去解决。因为现在是转型期,我们面临的是在加速加力加压状态下的困难。学院要发展就要加速,要加速就要加力,要加力就要加压,是符合力学原理的,也是符合社会变更的规律的。我们观察一下任何社会变更,只要碰到利益的调整,就会产生思想的混乱,都会有一个无序到有序的转换过程。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应对,怎么去解决。这里有加压的合理性问题,也有受力方的适应性问题。同样一个推力,施加在铁块上、木块上,还是气球上,产生的型变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要简单地看待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改革发展是对我们智慧和能力的考验。特别是对学院领导班子和分院领导班子的考验。在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上,考验我们决策的能力;在方案实施的操作性方面,考验我们的执行能力;在解决实施过程当中出现各种矛盾的时候,考验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改革是探索性的工作,我们不能因为有问题有困难就停止改革发展的步伐,只要方向对头,我们就要坚持。希望大家不要被困难吓倒,多提改进的建议,多想解决的办法,不要盲目的埋怨。现在城市学院需要的是快速发展。打一个比方:如果一辆汽车一上高速公路,是不太有选择的。要么就在快车道上跑,要么就在慢车道上走,或者就是靠边,靠边已经是打起双跳灯,说明你给别人让道了。上了高速公路,千万别上错道口。发现错了再拐回来的话,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是很大的,等到你回到该走的道上时。已经是大大落后了。当然,高速公路一定要设有服务区和加油站,车才能走得好。这些都是我们学院和分院各级领导班子在规划学院、分院发展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城市学院就好比是一个车队,八个分院和十几个部门组成的一个车队,每个师生员工都是车队里的一员,大 家都应该来思考:该怎么样使我们的车队走得更快,更整齐!

最近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但是很不成熟。下面说的,只是我个人的思考,是关于学院发展与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城市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每个组织都要讲核心竞争力,否则竞争不过别人,竞争不过别人就得让道。

请看下面三个数据:国家劳动保障部预测,2007年新增900万就业岗位;2007年高校毕业生有495万,超过新增就业岗位总数的1/2;2005年114个城市调查,新增岗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只占总岗位数的20%。我们推算一下,900万岗位只需要180万大学生,而今年高校却有495万毕业生。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曹殊研究员指出:2007年将是社会就业制度调整变化的一个“拐点”,就业竞争主要体现为高校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我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要和第一批第二批的学生同台竞争,和博士生、研究生同台竞争,困难之大是显见的。一句话,毕业生就业形势是异常严峻!我们的“产品”必须明明白白的放在市场上面,让大家来挑,让市场来选择。人家看不看中你城市学院培养的学生,就意味者市场需不需要我们继续造这些“产品”,我们这些产品生产者会不会下岗。

我们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发力点应该在什么地方?城市学院作为一所科研力量薄弱,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以本科学生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校,与其它高校的竞争明显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最能体现城市学院办学水平的也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我们现在的条件最迫切需要突破、最能够打响品牌的也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放在第一位;必须解放思想,全力以赴,领先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丘成桐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目前国内的本科教学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钱学森也说:“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培养。没有自己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的 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许多普遍性的问题,谁领先一步,走出新路,谁就抓住机会,领先发展,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面对激烈的竞争,城市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培养人才的套路和能力的问题。我们把2007年确定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年”,是学院发展关键时期推动学院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我认为这是一个事关提升学院发展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一个事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事关教职员工职业生存力的战略选择,三者是紧密联系,利益相关的。如果大家认清这一点,认识足的话,学院在推动过程中,大家就会去想办法凝聚人心,齐心协力往前冲,激发出我们的战斗力。事实上,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第二,如何实现从战略定位到发展战略的转变

经过一年半的集思广益,我们对学院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形成了以下共识:

办学定位--创办名牌教学型大学;

育人目标--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育人理念--倡导学生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育人体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现在的问题是要从口号到行动,通过大家的努力,使理想变成现实。所以,接下来要思考和解决的是:如何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每一个战略目标都给我们提出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想办法解决:

一、我们要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和“名牌”如何体现? 我认为,教学型大学应该是真正做到以育人为中心,而教与学自有一套。就是要把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这两篇文章做好。名牌大学如何体现?我认为是名牌一定是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那么就要在创特色,上水平上下功夫。就必须先研究清楚我们的特色应该是什么?能够是什么?从哪些方面体现?而学院的特色是各分院特色的集合表现,所以每个分院都要思考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想得比较清楚,办学就会陷入盲目性,特色更无从谈起。水平有哪些特征指标?我们得找一个参照系,找到自己可以衡量评判的标准。说到底就是把自己放到那个系统里去竞争对比,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层次定位问题,也包含激励发展的动力机制设计,也必须好好研究。

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有哪些?如何培养?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试想在10-15年以后,城市学院毕业生的校友中,最令我们骄傲,使城市学院出彩的会是哪类人才?是高科技研究人员?还是企业家?经理人员?公务员?领导者?自主创业者?…… 当然,各类人才都会有,但按照我们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群体特点,我们最容易造就的主体层次会是哪一部分人才?只有清楚“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才能找准对策。

我们指的“复合性”含义是什么?如何实现?当然,复合性可以有多种定义,关键看我们自己是怎样定位的?我想可否界定为两个复合?一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即知识结构交叉符合,适应市场定位和应用性要求。这势必要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改革。第一课堂不是不能打破的,不能打破就是僵化,僵化是不能发展的。当然怎么调整需要认真研究和论证。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重视不同分院和学科的合作,跟踪市场需求,调整方向,通过复合培养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复合性的第二层含义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到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三者要同等重视,有针对性的培养要求和措施,各个环节相互渗透。特别要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知识再多能力再强,思想不过关照样不行,行为习惯没有养好也不行。前两天有位同志告诉我,我们的一个毕业生,到单位工作的第一天,就开会迟到十五分钟。他的年轻经理当场就开批他。第一句话:城市学院也不是什么好学校;第二句话:你不要对不起介绍你进来的人。这个学生说,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耻辱。这件事对该学生的自尊心是不小的打击,对学院的声誉也带来很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学校里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非常重要。如果现在我们对这一点还没认识透,该做的没做到位,我们的学生到社会上就走不开去。

我们指的“应用性”指标有哪些?如何培养?应用性主要体现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界定为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毫无疑问,专业知识技能是核心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应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活动对某些能力的特殊要求。例如外语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等等。每个专业的职业活动形态不同,对核心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比如,我们办会展专业,就得研究会展业职业活动形态特征是什么?会展业人员核心能力要求是什么?会展业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有哪些对策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不仅研究清楚而且形成培养“套路”,那么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上就肯定会很有竞争力。

创新性包涵哪些内容?如何培养?

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要有想法,善于思变 不甘现状。这一点城市学院的学生的群体特征有先天优势;其次,要有创新精神,即要敢冒险,不怕失败。学生有些错误在学校里犯过了,到社会上一般就不会再犯了。再次要有创新思维,创新也有套路,需要进行特殊思维训练,是否应有老师来开这种特殊思维训练的课?此外,要有创新能力,要组织学生多进行创新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美国著名华裔教育家马里兰大学的刘全生教授说:当今大学最重要的是“三创”:创意、创造和创业。“创意”就是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创造”是指动手能力、要有新的发明、新的设计、新的技术;“创业”是开创事业。要是前面两项比较弱的话,那创业几乎就不可能。我最近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文章,是1月18号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它上面写着这么一段话:大学过多地关注理论和机械式的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方面关注不够。麦肯锡一份报告估计:在中国大学的工程类毕业生中,只有10%具备在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他们擅长记忆事实和通过考试,但是非常缺乏主动精神。雇主们经常抱怨称:尽管他们雇用的大学毕业生似乎在理论上很出色,但是很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城市学院能不能有所改变,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特色来?

三、如何实现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是否可以理解为针对学生群体而言?我们要研究对于我们的学生,对于我们这样的培养要求,什么样的标准是合格的、城市学院的学生到底有哪些群体特征、长处是什么、短项又是什么?如果说要扬长教育,那么如何实施扬长教育?前面是分析,后面是对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大家都必须要做的事。

“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能否理解为对学生个体的要求?对“综合素质提高”,我们已经有一个基本概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潘云鹤校长提出,希望城市学院学生要“博雅”,走出去要让别人看得出来这是城市学院的学生。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我们的差距还太远。我们如何发现和正确把握学生个体的个性?怎么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得各类人才不拘一格地脱颖而出?这里面有很大的文章可以做。如果大家都来研究,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四.如何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体系? 全员育人,我认为是针对教职工的职责而言;全过程育人,是针对纵向的培养环节而言;而全方位育人,是针对横向的培养领域而言。概括一下,就是“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需要整体的设计,整体的优化。

对全员育人,我们首先要研究这些问题:第一,推进全员育人需要落实哪些职责?建立哪些制度?强化哪些机制?第二,育人如何与教师自身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提高,满足自身的发展?因为教师如果只有付出没有收获,利益机制不调整好,积极性就会受影响;第三,如何使学生不仅是培养的对像,也成为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助手,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依靠力量?我们在学院机关设立了学生助理岗位,多了很多助手,学生也感到收获很大。让学生参与学院的管理、教师科研,在老师带领下开展社会服务,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又扩充了工作力量,有什么不好?这正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探索的道路。

全过程育人,要从招生宣传开始,入学教育功能开发、新生的入学教育的设计、在校四年的学习全过程规划指导、就业观念指导与应聘技巧培训,最后到毕业后的跟踪服务、校友资源的整合,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 利用好。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包含着教育功能,就看你会不会发现。特别是要好好研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阶段性发展特点,精心指导。这是多少年来困扰我们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生80%毕业后是直接就业的,对他们来说,后面两年没有考研的压力,这与一本学校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我们必须研究后面两年如何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

全方位育人,应拓展哪些培养领域?要抓住那几个关键阵地?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教室、公寓、校园、校外。

教室是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抓不好,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就落实不了。抓好第一课堂关键在老师,主要着力点:一是课程内容的设计。灌进学生这个“瓶子”的东西得符合学生的层次特点和应用性要求;二是教学模式创新。拿了一桶水,要把水倒到瓶子里,你首先要看瓶子的盖子有没有打开。现在的情况是,很多老师“哗”倒了水,很多学生“瓶盖”并没有打开,学生对你讲的并不感兴趣,他之所以坐在那儿是怕你点他名。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靠兴趣支撑的,上课提不起他的兴趣,他就会不来。所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体现教师上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去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讲得很好,就是差一点点火候,缺少与学生互动,学生找不到兴奋点,注意力就会分散,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三是布置好课外作业。我们的学生习惯了中学的学习模式,老师不布置课外作业就不会自我加压,自觉学习。如果上课没听进多少,课外又没做多少,在校四年能学到多少?我们应该设法让学生课外忙起来,教师要设计一些结合专业知识学习的实践课题让学生课外去做,使课内课外互动起来,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四是考试方法必须改革。如果学生凭在学期末突击一下死记硬背就能过关,学生平时就会放松学习、逃课,不利于学风建设,也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训练,实在是贻害无穷!

公寓是学生个性表现最自由最充分的地方,也是学风建设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公寓的工作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主要着力点有几个:一是要从一年级抓起。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需有一个适应调整过程,转型期的教育特别重要。对06级学生我们做得比以前好,成效也比较明显,已在学风上表现出来。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也要从低年级抓起,到了高年级就很 难改变;二是完善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工作体系。对06级学生公寓我们尝试以学生楼层为单位建立议事监事会、干事会等学生组织,强调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试行学长辅导计划,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楼层文化建设得非常好。以层导师、学长组为节点,沟通公寓与分院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推广;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公寓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让学生党员的形象在学生中鲜亮起来。下学期将在公寓建立 “党员之家”,以此为抓手,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党员成为公寓学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在日常工作中接受群众的监督,促进自身的进步。要特别重视研究解决部分学生沉迷电脑游戏的老大难问题,这是硬“骨头”,啃不下来,学风就好不了!

校园实践活动是学生互相学习,开展学科交流,拓展人脉关系,锻炼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主要的着力点:一是要创建各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强化与第一课堂整合。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校内实践基地,要总结经验,继续做下去。十一五期间学院计划建20个校内综合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每个分院都要建1-2个,不仅要使这些基地发挥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的教育作用,还要可看,成为学院办学的亮点。

要切实加强对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加强规范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团队运作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疏于管理,也会有负面影响。全校现有70多个学生社团,目前的重要任务是要把学生会和社团联盟的组织关系理顺,同时给社团一定的活动场所,建立必要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要搭好三个论坛平台。一是“名师讲坛”,利用各种资源,邀请名师、专家来做讲座,浓化学术气氛;二是“企业家讲坛”。把一些成功企业家请到学院来给学生讲讲企业发展史,做人做事的人生体验,对学生是很好的创业创新精神教育。我们有许多学生家长就是企业家,我们要把家长资源用好;三是“学生发展论坛”,让优秀学生,优秀校友来讲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体会。发挥好榜样教育的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场,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好机会,主要在暑期(第三学期)或寒假进行。主要着力点就是要改革原来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实习方式,突出“四个学会”的要求,即学会研究,学会服务,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课题项目的形式,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是以调查为主,要求学会调查,学会服务,学会合作。看看几个人在一起做,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做,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情,能不能解决一个小小的课题。对高年级学生,要求就要更高一些,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研究工作。做到学会研究,学会服务,学会创新。最好是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团队,可以形成“传帮带”的梯队,有传承,不断积累。这项工作全校各部门必须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才能做好。

社会实践教育也可以尝试实行选修制,如:计算分院提出的实践项目,其他分院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这个项目的管理由计算分院负责,学生参加计算分院组织的总结交流,成绩也由计算分院的指导教师给出。这样做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同学有机会一起做事和研究,这样的团队更接近以后工作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要加强对学生科研训练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做策划训练,交流训练和论文发表。通过互相交流可以训练演讲能力,训练思维能力。我们还应该推动学生的论文发表,至少可以在城院内部杂志发表。以后要把学生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考核指标,借此来推动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第三、教育教学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综前所述,摆在我们面前两大任务:一是加强整合规划,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全面改善内部育人环境;二是深入改革创新,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特色“套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建设的目的。要做到这两点,关键在于人――全校教师(包括管理服务人员)和学生。对于教师,关键是看有没有先进的育人理念,正确的育人思路,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概括起来,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塑造出来良好的教风。对于学生,要看能不能做到学会自觉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看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是最最关键的问题。对于学院各级领导,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创造出让老师安心工作、舒心工作和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良好环境。所以教育教学创新需要每个人的投入,必须广泛发动全校师生来做。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两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良性互动。

据此,我提出学院的“323”发展战略:即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体系,发挥好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精心培养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高素质“三性”人才。贯彻始终的是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定位,有先进的育人理念,优秀的校园文化。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育人为本,目标导向,“三全”基础,创新推进。

我们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战略,我们就能明确工作方向和思路。我们有了清晰的学生培养思路,老师就知道如何去做,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形成自己的套路;学生就明白朝哪一个方向去努力使自己可以成为优秀,激发出成才的积极性,少走弯路。这样,我们的效益就会出来,我们的特色就会出来,我们的品牌就会出来。这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明明白白地提了出来,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面前,有没有决心去解决?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解决?需要我们给出明确的答复。

2.提升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 篇二

“三全育人”理念概括地说就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全面育人) 的管理教育及服务体系统称。所谓全员育人, 就是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根据各自的岗位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所谓全程育人, 就是要在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乃至更长时间上实施育人计划, 通过系统设计、分步推进、全程实施,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成才成长, 尤其是伴随着学习进程的全过程育人;所谓全面育人, 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和载体创新, 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 校园引导与社区管理, 集体培育和个体修养等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艺等全面发展。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全员参与, 形成共识。二是全程设计, 综合全面。三是多维实施, 立体推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 也是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类型的多样性, 导致困难原因的复杂性和自身问题的差异性, 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显, 而简单的经济帮困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党也提出“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 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因此,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将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使命光荣。

二、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差异日益凸显, 加之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增加, 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困难, 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断改革, 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已逐渐深入各类高校, 使二级学院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有效地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那么, 二级学院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学生帮困体系, 成为二级学院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如今,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存在以完成上级要求为目的的现象, 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从“三全育人”理念入手, 研究高校二级学院帮困体系的构建, 将帮困助学与思想育人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帮困助学的育人优势, 这也会在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实现途径。如今, 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困难而引发了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 导致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困难。因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不能仅限于经济上的资助, 而应从经济、学习、心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帮困助学。本文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理念融入到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中, 一方面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全面享受到经济及精神上的帮助, 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对帮困育人的理解和支持, 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 彻底解决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内外对于二级学院层面帮困育人的研究较少。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帮困体系, 即包括贷款在内的各种资助制度, 而较少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问题。国内关于帮困助学的研究较多, 但基本都停留在学校层面上, 大多注重研究由助学贷款引发的高校学生的诚信危机或从助学工作中挖掘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对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相关研究较多, 但大多集中于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的结合, 涉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二级学院助困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1. 认真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及时准确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将国家、学校有限的资助资金真正用给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 是高校二级学院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先决条件, 单凭学生本人递交的申请和所在地区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还是不够的。在二级学院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班级或宿舍同学和个人银行卡使用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在已经认定的贫困生中, 如果出现购买高档消费品、生活奢侈等通过欺骗手段获得资助的应及时取消资助。在认定初期还可推行向学生家庭所在地发调查函及邀请同学进行测评等措施。

2. 积极设立各类勤工助学岗位

学校学院可通过多种途径设立各类勤工助学岗位, 并建立详细的勤工助学档案资料库。将求助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安排岗位情况进行管理和备案;加强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 指定专人负责对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其参与不同性质的助学活动;与此同时, 学校学院还要积极拓展和提供足够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 确保学生上课的同时还能在校内找到一份合适的岗位;学校还可以作为主体与校外公司、企业建立业务往来, 为他们提供兼职劳动力。

3. 推行学习成绩评价制度

资助工作重在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 根本宗旨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不能以一两次的考试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 应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客观实际的学习成绩评价制度;对贫困生的政策应体现出关心、关注、关爱, 只要学习态度端正, 偶尔出现不及格现象同样可以享受资助;但是另一方面, 即使考试均及格, 却存在组织纪律性差, 生活不俭朴, 群众基础不好, 泽不应给予资助。

4. 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能力培养

在经济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关注的同时还应重视贫困生内心世界, 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及个性特点, 心理素质等基本要素应有准确的把握。对于性格内向, 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应予以重点关照。二级学院在实施各类资助政策措施及组织活动时应照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和情感需求, 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 高校资助工作室育人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经济上的援助能够为受助大学生能够安心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提升受助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是二级学院助困体系应重点予以关注和解决的困惑。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授人以鱼”, 更重要的还应“授人以渔”。也只有这样, 高资助工作才能不断深入人心, 温暖受助学生, 才能持续提升受助学生的幸福感, 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摘要:从“三全育人”理念入手, 研究高校二级学院帮困体系的构建, 将帮困助学与思想育人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帮困助学的育人优势, 这也会在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助困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治东等.高校助学工作实效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6) .

[2]权张婷婷.论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助学体系构建[J].青年文学家, 2012.

[3]黄建美等.论我国高校助学体系理念与机制的转变[J].湖南社会科学.2012 (6) .

[4]张迪晨.美国高校助学贷款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教育财会研究, 2013 (2) .

3.提升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班级文化 育人体系 构建路径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即一个班集体内师生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就高职院校而言,班级文化主要是指单位班级在教育教学、文体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要素与功能

1.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要素。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大要素。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班级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学术学习成果的物质展现等,主要包括班级教室、宿舍环境的装扮布置,班级创办的学术学习文化读物,班级获得的奖状奖杯等荣誉物件等。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在长期的积淀、磨合、选择、发展过程中形成能被全体成员普遍接受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等精神财富,如班级奋斗目标、成员价值追求、班风学风建设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在班级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具体体现,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强有力保证,能对班级成员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与约束。

2.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功能。高职班级文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多种教育功能,概括来讲,主要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熏陶功能和约束功能。导向功能在于班级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氛围能深刻影响班级成员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潜移默化地引领作用;凝聚功能在于班级文化能激发成员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一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班级文化氛围,将师生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班级发展而努力。

三、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1.以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发挥班级文化的导向功能,实现环境育人——“鼓舞人”。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给广大青年学生增添生活、学习乐趣,激发其归属感和对班级的热爱之情。宿舍和班级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部分专业每年组织开展的班级文化墙评比、学校举办的“大学生寝室文化节”,不仅有助于展示班级风采,美化学习环境,也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宿舍文化生活,营造温馨舒适的宿舍文化氛围。

2.以打造班级精神文化为引领,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发挥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实现文化育人——“激励人”。班级成员在文体活动中,通过碰撞、竞争、合作形成的团队向心力、凝聚力和内驱力共同汇聚成班级的精神文化。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核心,是班级个性和本质的集中反映,会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二级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每年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青年杯”篮球赛、“迎新杯”足球赛、“你是大明星·青春风采秀”、团体操等,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营造情感氛围,助推和激发班级精神文化的形成与培育,取得非常不错的育人效果。

3.以完善班级制度管理为手段,依法治班规范学生言行,发挥班级文化的约束功能,实现制度育人——“塑造人”。古语有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班风、学风形成的重要保障。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市级示范重点专业,下设的各班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和班情实际,建立健全班级组织纪律、评优评先、安全卫生等各项规章制度,本着“以法治班”的原则,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规范与标准,调节偏离行为,积极发挥班级文化的约束功能,有效弱化甚至消除了班级成员的不良行为习惯,强化其符合校纪校规、班规班训的正确行为,从制度层面约束并引导学生走向自律,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4.以树立榜样典型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班级文化的熏陶功能,实现行为育人——“熏陶人”。培养学生拥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环境里的力量,去发展学生的本领。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两年一届的“校园之星”评比,就在于挖掘班级学生中的各类先进典型——体育、才艺、自强、公益、文明、创业、科创、学习之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榜样的力量带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带到班级这个小群体中去,形成奋斗好学、创新大爱的班级行为文化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我感悟,完成自我建构,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校园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75.

[2]刘庆.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4.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方案 篇四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页/【

100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学校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XX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二)近期目标

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三)中长期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活动内容和活动途径

(一)经典诵读进校园

1.活动内容

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经典专题教育。

2.活动途径

利用晨读、班会或地方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1.活动内容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篇目主要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

2.活动途径

结合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三)传统美德进校园

1.活动内容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要将敬业乐群、厚德载物、见贤思齐、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作为班级文化主体。

2.活动途径

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举行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书法展示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通过校园“光荣榜”“美德少年宣传墙”

5.提升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 篇五

---谭坊小学制度建设探索与实践

谭坊小学依据教育局文件精神,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群众意见,制定了12项育人制度并扎实推行,使学校各项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现将主要做法概括如下:

一、以校为本,制度构建管理框架

1.健全导师工作机构。在“人人德育、事事德育、处处德育、时时德育”的理念引领下,形成校长负总责,德育主任具体负责,分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层层负责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工作网络。

2.完善导师工作制度。学校建立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全员育人导师工作考核办法》、《首遇负责制》等一系列导师工作制度,确保全员育人机制运转有序、有效。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每两周导师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一次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家长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访问,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或家长接待;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

视情况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导师将了解的学生情况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同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3、建立问责制度。为使学校工作更具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促使教师尽职尽责,同时也为了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我们建立了问责制度。针对此制度,学校先让教师讨论,献言建策,最后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制度。根据“问题排查制度”要求,我们建立了学校问题台账,明确了排查目标、排查责任人,确定问题排查人员同时是问题管理责任人,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排查工作采用轮流密集排查方式进行,排查时要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销号制度,规定解决时限,确保发现一起,解决一起,不留后患。

4、构建应助尽助制度,开启“四维绿色空间”

一是以经济支持解决学习资源问题。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建立《贫困学生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地做好救助预案,开启贫困学生救助“绿色通道”,通过直接帮扶给予学生最为贴心的财力支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二是以智力支持解决学习能力问题。开设 “绿色成长课程”,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施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档案追踪档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坚实的“能力基础”。

三是以心理支持构筑温馨学习氛围。学校充分考虑到各种困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造成的严重影响,在认真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系列活动和“让心灵自由的呼吸”“梳心小屋”心理咨询活动,形成导师与困难学生“点对点”、“点对面”的学习交流制度体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二、以师为本,制度调动工作热情

1.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培训制,提高导师全员育人软实力 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导师培训制度》、《师德考核评议制度》和《学情会商制度》,并积极搭建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研训一体的导师发展平台,以德育管理培训会、心理辅导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每一名导师管理学生、辅导学生、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定期举行“专家讲座”“班主任工作论坛”“导师成长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实施《导师工作反思制度》等系列研修活动,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教思相长,促使导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全员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合理导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自主成长内驱力

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建立健全了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位导师实行教学与育人工作双线管理,将教师的“教书”和“育人”业绩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并通过举行导师聘任大会、表彰优秀导师、宣传优秀导师事迹等多项措施鼓励,引导导师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以生为本,制度激发学生潜能

学校以生为本,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制度体系建设。

1.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学校要求全校教职工人人做学生的成长导师,依据“用心沟通,竭诚交流;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发挥教职工的亲和力,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对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学业上进行辅导、心理上进行疏导、生活上进行指导,做到“导学”且“导行”,教书又育人,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抓住养成教育切入点。坚持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始终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全员育人工作切入点。全校从领导到教师、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教育到管理,实施全天候、无缝隙管理,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

3.创新家校联系形式。针对学校 “八类特殊学生群体”的现状,由导师分层组织召开外来务工、留守儿童、单亲子女、学困生、特长生等各种不同层面的家长会,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困惑,探索常态化、个性化、高效化家校联系形

式,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凝聚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实施阳光零距离家访。导师走入学生家中与家长“零距离”交流,本着“让心距为零”的家访总原则和“谦、真、精、细、实”五字方针,变“倾诉”为“倾听”,真正“走进家庭,走进心灵”。

5.建立“校内外联动,家校社一体”的家本课程体系。导师充分利用家、校、社三方资源,结合学校“家本课程”的构建,开启“家校直通车”,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提供亲子课程“菜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掌握正确的育子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位一体”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的实施,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才搭建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和高效的实践载体,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6.六心工作理念、六个发现育人理念 篇六

1、坚持“六心”工作理念。困难在校内解决,不让上级费心; 工作在校内干好,不让上级操心; 矛盾在校内化解,不让上级忧心;

让领导干自已的工作专心;让领导布置工作放心;让领导听工作汇报舒心。

7.提升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 篇七

一、我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

生活德育就是让每一个老师都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 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 忍让和坚持。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1. 德育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2. 要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连, 要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3. 德育的方法要体现实践性,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通过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 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

二、我们对“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1.面向多彩生活, 礼仪回归真实

礼仪教育要“生活化”, 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尽量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生由于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等场所, 接触外界人士的机会不多, 许多生活常识都不了解, 而礼仪教育就可以使小学生懂得更多生活常识, 通过学习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交往礼仪, 小学生能够懂得如何称呼别人, 问候他人, 怎样待客, 怎样与别人交谈等方面的生活常识。

2.融入生活, 体验情感, 让“主题活动”充满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校的“生活德育”就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教育的材料和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 我校开展了“爱护家乡环境”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展开, 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 了解家乡环境的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书信、绘画、作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环境的看法。这一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活动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从活动的结果来看, 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同学们反映家乡环境的信件寄到了当地的环保部门,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切实改变了城市环境。

主题教育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才能在活动中教育人、影响人。脱离了学生生活的活动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3.心怀梦想, 立志创造, 让智慧改变未来生活

“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 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体系, 学校必须营造德育的生活氛围, 目前我校整个德育工作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中心, 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内容, 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起到教育人、感化人、提高人、塑造人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转变, 更多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着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德育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课”, “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实现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 在真实的实践中激活了思维, 实现了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目标, 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们的反思

8.立足文化价值和育人理念 篇八

一、源自学校文化基因的课程目标提炼

梅岭小学因“梅”而生。2013年8月,梅岭小学西区校正式独立办学。独立后学校的核心文化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成为横亘在全体梅西人面前的一个历史命题。

梅西人系统梳理了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价值因子,寻根溯源,反复论证,最终将学校价值旨归、师生行为文化的应有之义明确为“幸福”,并由此提炼出与之相融的文化构想——梅开五福,以“雅(身体健美、心灵静美)、洁(品德高尚、行事明快)、韧(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先(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和(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五福精神,来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力求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公约与标志。这五个字表达了学校培养目标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校本化要求,并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形象气质、道德品性、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五大校本课程核心目标。

二、源自“全课程”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梅岭小学西区校确立了“五福精神”为课程的核心价值,从“形象气质、道德品性、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五个维度来规划课程目标,从学科内的局部整合到学科间的主题整合,再到“全课程”的统整,逐步推进,采用包班教学、协同教学、跨年级跨班授课、科学灵活安排课时等形式,整体构建“五福梅”课程体系的五大领域。这种体系架构指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群组,形似一朵立体的梅花(即课程模型图),围绕“雅、洁、韧、先、和”的发展目标,形成“五瓣三层”的课程结构。(见图1)

从横向来看,“五福梅”课程分为:健康艺术、人文精神、情绪智慧、科学素质、社会交往五大领域。从纵向来看,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五福梅”课程将许多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由内而外分为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延伸课程三个层级。核心层课程主要落实国家课程,这是实现国家课程的保底要求;拓展层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学生实际需求而设置的校本课程群,由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延伸层课程主要实现教育的校内外融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性、体验性、社会化、生活化课程。

三、源自“私人订制”的校本课程项目设置

对于课程内容的定位问题,学校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学校将课程内容定向于:培养多元兴趣,增长实践技能。学生缺什么便补什么,学生爱什么便学什么。

“梅岭人星光大道”是学校拓展层课程中的一个必修项目,如名字一样,每一个站在这里的学生都是校园里的“小明星”。课程实施以来,已有1000余名学生在“梅岭人星光大道”中得到锻炼。“梅岭人星光大道”现在已成为学生最向往参与的校本课程之一。学生在这个舞台上锻炼胆识,锤炼技艺,修炼气质,获得一次次自我超越。

“情绪智慧”模块是“五福梅”课程的亮点,是对当前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贡献。人们常说,人的发展30%靠智力,70%靠情商。因此,学校通过开发“男孩女孩”“儿童成长阅读”“儿童哲学课”“Eq之门”“心理游戏课”等,分年级分阶段开展活动,努力平衡、调整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发其正向情绪,诱发他们以更积极、更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地方文化是每一个学生精神深处的印迹和色彩。学校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载体引入扬州民俗文化,设置了“扬州民间艺术”课程项目,将剪纸、版画、扬剧、清曲、扬州评话、木偶等引入艺术课程,关注对学生精神家园的呼唤和丰富,让课程在学生精神层面具有生长性意义。

四、源自儿童本位的课程评价制度

学校的国家课程评价以各学科《新课标》为参照,校本课程的评价为学生综合评价中的一支。它们的评价都是多元的,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呈送学生作品、展现教学照片、整台节目展示。具体说来,可以是魔方技能展示,可以是拉奏一支曲子、画一幅作品、捏一个形象、跳一套操,有的甚至可以是一次访谈或是做一份问卷调查,一切都以学生的快乐参与、收获成长为标准。不同科目,评价不同。

五、源自同步创生的课程文化发展

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在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为这个经验创生过程提供工具或材料。当课程成为学校办学核心的时候,学校的发展会伴随着课程的发展而充满新的活力。因此,梅岭小学西区校依托校本课程的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变革。

一是课程编制促进了学校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在于实施课程水平的差异。课程实施需要突破关注知识、发展智能的层面,而走向尊重生命的层面。随着人文类、情绪类课程的编制,教师经历了课程的创编历程,实践了编写课程标准、编写和修订教材、编制评价方案等过程,也意识到学科教育与课程要求之间的差距,不断用更加宏观的视野来观照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课程实施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就是—个校内师资重组的过程。学校采用了选课制和责任制,所有的校本课程均可在网上选择,所有课程均采用团队包干开发的策略。这样的实施过程,促进了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和实施深度,带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9.提升德育能力 提高育人质量 篇九

学校德育工作既是教书育人之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之根。重教为先,德育为首,纳入目标,付诸实践,措施得力,持之以恒,注重实际,凸显实效是我校德育工作之路。现将我们的走法班门弄斧地作如下介绍。

一、强健德育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政教办主任为副组长,教务处、工会、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德育管理网络,整体工作做到学期有计划、学月有主题、班班有行动、人人有收获。工作过程实施“一岗三抓”,即一个具体岗位,一手抓德育,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学,“三手紧扣,分线管理,逐级落实,形成了党政、工会、团队,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体系。定期举行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处理实际问题,交流工作经验,促进部门协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制度,通过对部门、班组、个人的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变以前“人管人得罪人”到现在“制度管人引领人”的新局面。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一)、专职队伍 明职明责

这支队伍由学校学校政、教、团、队主要干部和宿管员、门卫组成。德育专职人员由政教主任组织每两周召开一次政教工作例会,反馈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工作方法,明确工作重点。

(二)、班主任队伍 真抓实干

班主任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力军,为了这支队伍的强劲,我们的措施是加强常规管理,进行校本培训,以班主任月会的形式:肯定成绩、交流经验、提高技能、克服缺点,使其阶段性德育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灵活、效果更加显著。与此同时,学校拟定并实施了行政领导包班捆绑管理方案,这就是与班主任全方位沟通思想、切磋班级管理方法,优秀班主任帮辅新手,为班主任配备助手,双方都要明确目标任务,并纳入期末考核,加强了班主任后备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校为老师们订了《德育报》、《班主任之友》等刊物,购买了魏书生、崔其生、李镇西等名家的讲座光碟,供大家学习,通过“看别人,想自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每周五召开的班主任反思会上,班主任都要对一周的班务工作得失相互进行反思交流,借以共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三)学生干部 以身作则

学生会干部是“领头雁”、“排头兵”,选好用好非常重要。我们采取班级推荐,集中竞选,学校审核、择优聘用、每年换届的办法,确定学生会干部。校团委负责学生干部培训、召开例会,安排近期任务,指导工作方法、规范操作程序、从而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带动全体学生。学校政教办对学生会工作按目标要求进行考核,每期对优秀学生干部都要进行表彰奖励。

(四)、家校结合 关爱“留守”

为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作用,我们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配合学校教育,巩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多方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经常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予以信息反馈,共建校内外育人环境,共促育人质量的提高。

鉴于我校留守儿童多居住分散的特殊性,我校建立了“留守之家”,班主任老师担任他们的临时父母,给孩子们以家的温暖,爱的温馨。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印制联系卡并形成制度,班班设立亲情电话,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人人期末给父母去封亲情信,汇报一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要求父母必须回信。班级为孩子们过集体生日,让他们享受到家庭、父母无法给予的那份生日快乐,让其体会班集体的关爱。举办特色讲座,促进家庭教育。我们把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代养人”(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等),组织到一起,教他们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增强家教力度,提高孩子素质。

三、巩固德育阵地,拓宽育人渠道。

(一)强化班级阵地 激活德育课堂

班集体是实施德育活动的主阵地。在班级管理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更新、完善了班级管理制度,政教办将班主任常规工作内容、目标、任务、要求编印成《炬光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供班主任使用,并要求逐项落实,每两周上交政教办检查一次,政教办根据手册记录的详略、优劣评估量化,期末总评晒班务管理资料。同时班主任做到三个一,即:每天找一名学生个别谈话,每天对学生说一句鼓励性的话,每半月召开一

次班干部(含室长)会议,了解班上情况,及时处理问题,促进班风良好。

其次,主题班会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途径。班级每周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过程有记录,活动有效果,每期开展优质主题班会展评活动,寓教于乐的主题班会,很好地解决了一些繁难的问题。

上大课间操时间开展了一日三会(英语对话、配乐朗诵、写字展示)表演活动,校园文化真正是多姿多彩百花争艳。

2011年春又开展了对学生多元评价体验成功活动,学校、班级充分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创设更多展示技能的机会,力争让每生每期都能享受成功,仅2011年春,学生参加各项技能技巧比赛获表彰奖励达900多人次。每学期开学典礼表彰奖励各类优生达400多人次。

组织学生把雷锋精神送到敬老院、街道上,让五保老人享受温馨,还公共环境净美亮丽,由此培养了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四)入学注重养成 毕业感恩母校

每年开学,学校根据年级特点确定养成教育重点,同时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我校学生养成教育是按照“理论抓思想、行为抓细节、过程抓示范、面上抓典型”这一模式开展的,注重整体的计划性,个体的针对性,着力打造品牌和亮点,引导学生主动向文明靠近,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毕业生文明离校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每届初三学生毕业前夕,我们都要为毕业生致公开信并广播播放,同时征集他们给母校的留言和自已10年后的设想,在隆重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亲自颁发毕业证书和优秀毕业生的获奖证书,老师们纷纷寄语重望,学子们感激涕零,2011届初三学生自发组织为母校敬植了纪念树——幸福树,表达对母校老师的感恩之情,《仪陇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此事,《德育报》作了专题报道,2012届初三毕业的三个班均为学校敬献了感恩牌。

(五)营造读书环境 抓好智力育人

朱永说:“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已的灵魂,升华自已的人格”。我们扩大了读报栏,开放了图书馆,增设了阅览室,增加了阅读课,掀起了读书潮。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书本成为引领学生思想前进的导航仪,让书本成为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智慧梯。系列读书征文活动,定期进行交流、比赛,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

(六)充实主题教育 形成完整体系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必须形成体系,常抓不懈。为此,学校政教办在“主题教育月”活动上又做了很多文章。每月一个主题,让德育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情理常态化、开展经常化。如3月“感恩”教育;4月“追忆”历史;5月憧憬“理想”;6月“进步”向上;9月“尊师”教育;10月“爱国”教育;11月“安全健康”;

12月“团结”奋进。德育主题月活动时空上贯穿于全学期,教育上贯穿于全过程。促成了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完整体系。政教办对每月各项活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报道,使活动实况能够迅速反馈,活动成效及时推广,活动内容逐步丰富。

四、灿烂德育之花,丰硕育人之果。

由于我校德育工作队伍强劲、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措施给力,提高了育人水平,助推了学校发展,铸就了炬小丰碑。在先后获得“南充市校风示范学校”、“ 南充市普法先进单位”、“ 南充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南充市家长示范学校”等荣誉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均占区、县前茅,近3年连续获仪陇县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6年目标考核获县优等,学校的德育活动也多次被《德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导报》、《平安校园》等媒体报道。

10.提升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 篇十

推进教育创新 优化学校管理 提升教育质量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2017年10月)

一、办学条件

汕头市东方中学位于中心城区的中心,东与时代广场毗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繁华中不失幽静。宜读书,可育人,实为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理想摇篮。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办于1995年,是汕头市一级学校、汕头市园林式单位、汕头市首批科技特色学校、汕头市青少年价值观培养实践基地、汕头市“平安学校”示范点、汕头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广东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学校。经过22年的发展,我校已从当初的11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的初级中学发展到今天35个教学班1511名学生的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4092平方米,生均9.13平方米,建筑面积11487平方米,生均7.44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5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87%。

学校拥有体育活动场地4950 M2,现已建有200米环型塑胶跑道、三个标准篮球场、250多平方米的单双杠和乒乓球、排球室外活动场地。学校安装了广播系统、监控系统。所有教室、实验室都装配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电脑室、英语听力人机对话实验室、音乐室、体育活动室更加优化。各楼层增设绿化盆栽花木,校园文化的布置更为浓厚,做到一楼层一主题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文化,各楼梯口设置电视显示屏,各楼层设置有学生课间饮用开水机。配置了学校公务车,基本满足教师外出听课及行政公务之需。各处室、教师办公室的办公条件进一步优化。

二、师资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142人,全校教师平均年龄为42岁,其中专任教师136人,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22人,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99人,学历达标率100%。高级教师36人。学校配备理、化、生实验员共3人,卫生人员2人。我校全体教师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较高,工作热情,敢于开拓创新,在教师岗位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科研为先、素质为本、质量为魂”的办学思想,提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平台、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拓展空间”的办学理念,以体艺教育、科技教育、知识产权教育为突破口,着力形成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体,以倡导科学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为两翼的办学特色,力争早日建成“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的管理水平、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谐的师资队伍、优异的教学质量”的创新型的特色学校。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尤其是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最重要的目标。学校努力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舒展心灵、放飞想像,让校园更有活力、更加和谐。

三、依法治教,科学管理

(一)制度管理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根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我校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常规管理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工作,使学校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学校自创办至今,没有出现教师违法违纪现象、没有违反计生政策。

(三)民主管理

学校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在各项制度出台之前,先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然后提交教代会充分讨论,形成民主决策。这个过程,既保证了各项制度及决策的科学性,也使得决策的过程成为教职工共同参与的过程,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四)情感管理

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注重依法治教,另一方面又注重情感的投入,用真情管理。学校领导广泛联系群众,对各项制度的执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近几年来,学校千方百计为教职工改善工作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1、设置教职工活动室,学校办公室均配上电脑、空调、风扇,并为每位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优化教师的工作条件;

2、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奖(在规定范围内),逐年递升教师的住房公积金。

4、在学校教职员工生日的当天送上生日蛋糕;

5、为全校所有教师办理市图书馆借书证,倡导教师读书活动;

6、除提高节日慰问金外,每年新增计生奖;

7、每年为全校师生购置人身意外保险;定期组织育龄女教师妇检;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8、组织教师“合家欢”迎新年活动;

9、学校领导经常慰问家庭困难或身体不适的教职工,还经常到离退休教职工的家里嘘寒问暖……

这一切,尽显人文关怀,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建好班子,当“领头羊”

我校以“团结进取、廉洁奉公”为指导思想,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管理中的核心堡垒作用。学校坚持实行校务公开,在学校网站上、校内校务公开栏进行校务公开,及时更新内容,每年进行财务帐目检查,保证学校行政透明化。教代会对行政领导进行评议,履行监督的职责。严格的制度促使学校领导廉洁施政,踏实干事。

学校特别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制定了“勤政、自律、务实、肯干”的行政纲要,时时处处做师生的表率。党支部的监督保障作用,工会、教代会参与校务管理的意识都十分突出。“全员全程全新教育、同心同德同建东方”的局面初步形成。

四、建设师德,依法治校

(一)建设师德,锻造师魂

学校认真贯彻师德教育制度,开展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读本》、《教师法》、《汕头市东方中学章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组织观看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培养广大教师“博学、敬业、爱生、奉献”的职业精神。注重在榜样引领中培养师德,近几年,学校以学年为单位,每年评选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等近30名进行表彰,宣传优秀教师爱生如子、无私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奉献、敬业爱岗、敢于创新的崇高风范。注重在科学评价中升华师德,建立了教师自我评价、以学评教、教师互评的多元评价制度,促进师德、师风、师能的进步,使得学校的名师队伍迅速壮大。

(二)盘活校本培训机制,促教师专业成长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保障。我们依托校本教研制度,在“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开设论坛”四个运作层面上构建校本培训模式。

①专业引领,为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抓理论引领。学校为教师订阅专业杂志,帮助教师了解教育新理论、教改新动态,更新知识,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养成自习理论的习惯。学校还将理论学习例会制度化,利用两周一次教师会议举行专题学习,并将每年十二月定为“读书月”,不断充实文化底蕴,提升理论水平。

二抓学术引领。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优秀教学录像,开展学科改革的讨论活动。有计划地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种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

另外,我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新教师毕业分配到我校后,学校指定有经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帮扶,每一位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开一个汇报课,教研中心组织教师进行听课并进行点评,定期召开用新教师座谈会,及时解决新教师的疑惑,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五、以生为本,全员德育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须先“育德”。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依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以“中国心、民族魂、责任感”为德育内容,严格要求学生,全员德育,收到显著效果。

(一)创新德育模式,构建德育网络

学校构建了“一个指针、两条主线、三支队伍、四位一体、五个途径”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一个指针”即以“人文养德、爱心育人、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指针。“两条主线”即将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两大内容。“三支队伍” 即由德育线行政、年管会主任和班主任,以及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组成德育管理队伍,由教研组长、专任教师组成教书育人骨干队伍,由团委、学生会干部组成学生自治管理队伍,提高德育管理的针对性。“四位一体”即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校内校外互动。“五条途径”就是构建课程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

(二)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有规可依

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学生处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先后制订了《东方中学学生仪容仪表规范要求》《东方中学学生使用手机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新的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强化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为了更好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学校把每学期的第一个学月定为强化常规教育月,学校为学生的日常管理成立四级管理机构,一是学生会组织的学生自治管理小组,二是年管理会安排的班主任值日小组,三是学生处安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排的值日工作人员,四是学校统一安排的由行政领导、教师、学生构成的值日小组。四组人员每天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检查监督。通过检查、教育、落实,力求做到“人人衣冠整齐、个个都讲文明”。要求全体学生不理怪发、不染发、不佩戴首饰、进校园佩带校章,提升了学生整体素质,塑造较好学生形象,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建立转化制度,做到以理服人

学生处、各班均设立行为偏常生登记表,制定转化实施方案,分期初、期中、期末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分析、做出鉴定。对每一位学困生,学校没有嫌弃他们,鄙视他们,每学期学生处都以年级为单位举办培训班,学校领导轮流上辅导课,既肯定优点,表扬先进,鞭策激励,又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要求。与他们谈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偏常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团委会适时开展“一帮一,关注成长”活动,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这些做法得到上级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近年来,我校的教育效果较好,转化率达到98%以上,违法犯罪率为零。现在学校校风、校纪良好,教学秩序井然,文明、勤奋、向上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五)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品位

学校注重德育的序列化和德育活动系列化,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初一级、高一级着重抓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初二级、高二级重点抓行为偏差生和学业滞后生的转化工作;初三级、高三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形成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学风。各年级的教育内容有所侧重,又衔接连贯,形成三个主题五个板块。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我校学校文化的基本内容是:

(1)管理文化:注重工作细节,突出人文关怀。科学民主,按规律办事。

(2)制度文化:强调用制度关心人,培养人,成就人。

(3)校园文化:书香的校园、文化的校园,为实现理想为展示精神而奠基的校园。

(4)环境文化:潜心学习,激扬志气,凝聚智慧,引领精英。(5)体育文化:文明精神,健康体魄。

(6)课程文化:科学与人文相包相容;知识与精神协调统一。(7)班级文化:让每一位同学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8)教师文化:敬业爱生,反思效能,儒雅风范。(9)学生文化:文明守信,诚实学习,静思好问。

“全员德育,全程关爱”的德育环境得益于大德育环境建设。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无小事;班主任高度负责,精细管理;各科全面渗透德育,“要成才先成人”。全员德育换来了学校崭新的面貌,换来了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以人为本,以质立校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校办学历史较短,又是区面上中学,每年高中招生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初中一年级新生部分来自浔洄居委,这部分学生由于家长忙于生计而对孩子梳于管教,造成孩子的整体素质、学习成绩较低。高中一年级新生,大多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生源上的差距,使我校与区内其他学校在起跑时就有了一段较大的距离。面对文化基础薄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弱、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群体,我们硬扛着硬撑着,没有松懈,没有气馁,为在三年内最大限度地缩小差距,实现“低进高出”的质量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付出了繁重艰辛的劳动。

(一)常规管理,保证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有效管理。三年来,我校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系统,真正做到管理育人,以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过程管理。①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每学年开学之初即详实地制定好学年教研工作计划,要求以科组为单位,教研组每一个月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而备课组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每一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做到“五定三备三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作业布置、教学测试。并要求每次活动都必须做好记录,会后把记录表及时上缴教务处以备检查。教务处以不定期参加的方式随机进行检查督促。

②加强听课评课制度,力求共同提高。

为了保证教研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我们规定了教师的听课节数至少为10节(新教师至少为15节),规定了同类学科必听和必评的原则,同时实行了听课、评课签到制度。近年来,教师们都能完成听课任务,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交流与研讨,达到了取长补短,从中获益的目的。我校还实行推门听课的方式,教研室不定期的组织行政领导和教研组长对老师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们进行随堂听课,让老师自感压力,从而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同时,每听一节课,我们非常重视与老师的交流与探讨,做到坦诚相对,共同切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③定期检查教案、作业并及时进行反馈。

定期检查教案、作业并及时进行反馈。每学期期中考试后我校均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科组考研组长对学生的作业和老师的教案进行检查并要教工大会上进行反馈。

④组织学生进行评教评学,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每学年期中考试后教务处和教研中心联合召开学生代表评教评学座谈会。具体了解学生对各科任老师的课堂教学意见,要求老师们秉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和做法,不断克服缺点与不足,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建立健全质量监控网络。

①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检查。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的中继环节,每学期除进行日常检查和专项(备课、听课)检查外,在第十周、十八周分别组织对各个年级教学工作进行了阶段检查,检查学科教学进度、课堂教学、能力训练及阶段测试、备课组活动、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

②强化考试管理。逐步完善《考试规程》,进一步明确考试命题、试卷质量分析的细则要求,落实考风考纪责任制度,进一步理清考务工作流程,确立了考场巡视制、监考责任制、考试现场事件处理制,保障了考试秩序正常进行,确保考试质量的真实性,考试效果的有效性。

③实施质量层级责任制。认真抓好三级分析反馈环节,每次大型考试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后,由班主任主持的一级质量分析,具体分析本班的学习状况,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的二级质量分析,对本科试题的难度、得分率等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由年级组组长召集本年级教师进行的三级质量分析,将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到年级会议上,要求教师找出差距、不足,协调整改,特别是在分析学生的进退原因,解决重点生偏科问题上,迅速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时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二)研究课堂,提高效益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它时刻提醒我们管理的目标就是发展,而发展就要有根基,根基来自于扎扎实实、点点滴滴的积淀。而课堂教学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师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治标要先治本,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出发。我们坚持一切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始终站在东方中学这个基础上把握学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主互动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始终以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目的,注重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始终设法创新,把课堂变成学生和谐成长的乐园。

七、安全工作警钟长鸣

安全是学校的一条生命线。学校时刻牢固树立全体师生“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

(一)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

我校完善了相关安全制度,健全了相关档案资料,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以做到领导落实、岗位落实、措施落实。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还注重学生安全自我管理和干部培养。班级中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按时召开安全委员例会,学习安全知识和安全管理,把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个班。

(二)狠抓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教育为先。我们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和安全知识讲座,例如: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为全校同学讲授当前中学生犯罪的现状、特点,犯罪的成因以及如何自我保护等方面问题,增强了同学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定期组织安全应急逃生演练,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提高了师生应急快速反应意识,确保校园安全。邀请心理学专家为全校学子做有关学生行为方面心理调适的心理讲座,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周会、国旗下讲话等各种阵地,在全体师生中,进一步增强安全工作的法制观念,切实做到学校发展与学校安全两头兼顾。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的师生违纪违规现象。

(三)加强安全检查,防范于未然。

加强了安全设施的检查和整改力度,对安全设施的运行状况时时检查,及时消除隐患。我们定期对校舍、教育教学设施、电路、消防设施等进行大检查,排查隐患,随时通报。措施到位,督查得力,确保了学校平安。

八、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回顾我们的工作,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校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有了较大的改变,学生的在校的学习质量、生活质量也有明 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显的提升。校容变得整洁干净了,学生的精神状态更好了,教职工的工作更积极了,行政领导的服务指导更到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但我们深知新的形势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学校管理,我校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一)存在问题

一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学科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质稍弱;

二是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特别是自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够,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新课标改革下开展教学研究的力度不强,范围还还不够广,成果不够丰富,学科间教研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我校硬件设施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些距离,还需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二)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强化危机感和责任意识,确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步伐。

1、进一步更新观念。

今后,我们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载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宗旨,努力做到与先进教育接轨。

2、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继续争取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要本着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保证重点的原则,组织资金投入硬件建设,要按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配置教学设施设备;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学校基础建设,充实,完善教育、教学设施,扩大生均占有教育教学资源;要始终把握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坚持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原则,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把学校建成为名符其实的教书育人的园地。

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标准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通过校本培训体系的贯彻实施和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

4、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重新修改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好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开展多媒体与教育教学结合的研究和竞赛活动,“走出去”学习,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和提高多媒体的使用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5、进一步加强科研兴校战略,建设学者型教师队伍。

今后学校将加大对科研投入的力度,继续“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学创新;认真规划校本课题,积极申报市级以上课题,完善教科研奖励制度,用科研提升教育教学层次,建设一支学术水平过硬、研究方向清晰的教学科研队伍。

6.关心、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汕头市东方中学创现迎评汇报材料

进一步关心、关注教师的健康状况,不断为教师们寻求减压、减负的新途径,创造条件,使全体老师能在东方中学开开心心地工作,健健康康地生活,也真正让学生的负担减下来。

我们的目标:让幸福在校园里流淌!

汕头市东方中学

上一篇: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心得体会投稿下一篇:幼儿园常见病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