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与特色办学

2024-09-19

新课改与特色办学(精选5篇)

1.新课改与特色办学 篇一

南关二中办学特色与内涵

一、指导思想

2018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围绕县局提出的“内涵发展”,向特色发展迈进。结合“树标杆、找差距、比学赶超”活动,在确定灵石二中为标杆学校,找出差距,深入剖析,学习先进,完我校管理模式,确立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育人为本,以科研为先导,狠抓常规管理,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抓好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打造家长社会满意校园”的总目标而努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更新育人机制,遵循发展规律。关注教师、学生的成长,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2、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现内涵发展上下功夫。以创新管理体制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先导,紧抓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新课程改革等中心工作,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推动整体工作水平和质量向纵深发展,增强我校发展后劲。

3、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内涵发展提供保证。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责任教育引领学校管理

贯彻“责任教育”,把培养教师、学生的责任意识放在核心地位,发挥学校的全员督查工作强项优势,创新学校管理特色模式,学校无小事、事事显责任,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

1、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整合学校一切德育力量,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举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做到榜样示范;提供年轻班主任外出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更新观念。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评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团队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估的机制。

4、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努力拓宽育人渠道。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建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各种无形的约束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责任教育理念。培育学生责任意识,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同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以“反向倒压”促教学改革

把标杆学校—杨善中学作为赶超对象,求同存异。抓住外出学习契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教学管理精细化、教研手段实效化、分析教情学情常态化、学生成长多元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突破教学常规,构建高效课堂。

基础教育的改革就在课堂。高效课堂的本质在于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下功夫。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打破常规却是提升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一如既往地抓好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有所革新。有所侧重,就是要特别注重课堂模式构建这个环节。有所革新,就是不拘泥于教学策略原来的模式,要敢于尝试,大胆尝试。以听评课活动为突破口,在模式上,大胆推行先评后上、评好再上、不评不上,制订推行符合本校实情的教学模式。主要环节:教导处提前印发课题,主备老师与参与听评课的教师教干全部备课;主备教师说课,教师质疑研讨,共同磨课;重新备课、集体观课;评课议课,提出意见,商讨解决,达成共识。每学期的两轮听课,全员参与,在临沂市初中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形成特色高效课堂模式。

2、改进学习方式,让学习笔记主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在抓课堂教学改革同时,以培养学生整理学习笔记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学校制定印发了《杨庄一中关于培养学生整理学习笔记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讨论制定了各科学习笔记整理策略,随后在全校取消了学生的课下作业。通过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反思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笔记整理的内容进行督促落实,并展评。有效保证了工作任务的落实,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习惯。

3、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

科学决策,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出特色。坚持“贴近、贴紧、贴实”教育教学实际的原则,积极鼓励和督促教师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并开展研究和落实。围绕科研兴校开展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学校教干必须突破学科思维的束缚和限制,做科研兴校的表率和带头人。“动员全校一切力量,实现科研兴校”的教育理想植根到每一名教师身上。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学习笔记整理、教情学情分析等纳入学校课题研究,人人身上有课题,学校处处抓科研。

4、开展特长培训,鼓励引导学生多方向发展。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让不同爱好的学生朝不同的方向健康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在特长生培养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乐于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校购进十万余元的音乐器械,拨出经费培训教师,组建学校器乐团,选拔各类特长生100多名,每天利用两个大课间进行训练。架子鼓、古筝、葫芦丝等特长生节目深受师生家长好评。

(三)自清源头,美化师德师风

1、搞好两项活动:一个是结合教师联系群众活动,促进教师家访常态化。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二是按期召开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代表授课等多种方式,加强沟通交流。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提升自身素质。严格师德考核机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等行为的发生。

学校在新的一年里,全力围绕内涵发展主线不动摇,创新高效育人机制,遵循全面发展理念,通过“树标杆、找差距、比学赶超”活动,正视自身、咬住先进,争创特色学校,打造人民满意学校。

2018年9月

2.新课改与特色办学 篇二

加强高校统战工作,要有遵循、有重点、有方法。有遵循,即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法规性文件作为行动指南,加强宣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有重点,即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着力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工作,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有方法,即进一步厘清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统战工作责任清单,建立由统战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基层党组织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通过完善制度、加强队伍、改进方法,提升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践行生态理念,营造兼容并蓄大统战氛围

一要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尊重思想工作规律,搭建多层次培训平台,做好政治引导,倡导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超越功利的人文情怀、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守成创新的进步意识。二要不断扩大诤友范围。领导干部践行“三个带头”“四个亲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动之以情、明之以理、惠之以利、规之以法,用人格、品格和能力,让统战人士感受到校党委的真心诚意,不断扩大“朋友圈”。三要围绕发展凝心聚力。以林业教育事业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学校综合改革为最大公约数团结人、凝聚人,畅通建言献策渠道,以对民族、国家和绿色生态事业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整合力和亲和力。四要以点带面激发活力。发现和培养党外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代表,为其搭台铺路。通过北京林业大学10余名各级各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民主党派和侨联基层组织负责人,带动全校120多位民主党派成员、近200位侨联成员、800多名党外知识分子,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爱岗真情、实干豪情。

凝练北林特色,搭建绿色学府统战新平台

一是搭建整体推进平台。将党派、民族、宗教、海外统战、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等传统领域工作进行功能整合与细化,把统战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和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科技推广紧密结合。二是搭建分类协调平台。借鉴生物与生态环境辩证统一的基本法则,分类施策、协调并举,针对研究型、议政型党外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鼓励扶持政策,人尽其才、各显其能。三是打造特色工作品牌。做细做实,持续推进“心桥工程”已建立的与贵州毕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等共建项目,拓展新领域和新方式,吸引高层次党外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民主参与生态、林业、环保等行业重大规划制定、积极投身面向地区和行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实践。四是发挥网络沟通渠道作用。使网络成为宣传统战政策、了解党外意见、汇集智慧、凝聚人心的前沿阵地,延伸和提升统战团结协调的广泛性、敏锐性和针对性。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3.浒澪小学校园文化与特色办学 篇三

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

2013年12月

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创办于1909年,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文化名校,是江苏省较早的农村实验小学之一,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文化管理、文化育人、文化润德的新举措、新路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突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发展力及办学品位。近年来学校把“全面+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方向,在 “诗韵校园”、“传承花鼓”“花样跳绳”“电脑制作”项目上的特色越发彰显。

一、机构健全,形成文化建设网络

我校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了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与计划,并保证了经费开支。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全面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督促和指导,建立了教导处统筹校内各项文化环境建设的管理格局,通过教导处、后勤处、年级组、少先队互相配合,干群合作、师生合力,全面开展相关的教育与活动。

二、群策群力 确立校园文化核心

我校将树立鲜明的校园精神作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努力培养校园文化个性,形成特色。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断营造学校文化闪光点,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秉承“求真、尚美、笃行、致远”的八字校训,“养君子风、求至真理、立凌云志、成天下才”的十六字办学愿景,学校形成了“文明、勤奋、团结、创新”的校风、“严谨、善钻、爱生、创新”的教风,“勤学、守纪、文明、上进”学风,并在醒目位置上墙,让它成为师生精神成长和生命拔节的力量源泉。完善了校徽、校歌、学校章程,各班也确立了班名、班级愿景、班规,这些个性化的校园精神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环境,激励鞭策师生健康成长。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校十分重视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通过每年一次的教工大会进行民主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并打印成《浒澪小学文化立校手册》,人手一份,这些制度尤如一面明镜时刻照耀着每一个教师,提醒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不能偏离方向。

三、环境濡染,散发厚重文化气息

我校能对照《关于加强大文科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新教育实验的要求来进行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

1、营造诗韵校园。让板报、文化走廊、宣传橱窗,随处可见精选的诗词经典,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效果。

2、缔造完美教室。为增强各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集体荣誉感,彰显班级特色,全校出现了小蜜蜂、朝夕班、起航班、雨露班、晓荷班、追梦班、夏葵班、红枫班等一个个充满寓意的班名,精心设计制作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一张张浓缩着师生心血和智慧的小小名片,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各班级还开辟了“班务栏”“美文欣赏”、“艺海拾贝”“书海泛舟”等极富创意的队角,融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

3、打造景观文化。我校的绿化、美化,逐步形成的学校景观文化,花圃内假山、喷水池、葡萄架、蘑菇凉亭、石桌、石凳、一草一木,一园一圃、一山一水、一个个都成为寓意深远的景点。漫步校园,百年浒小散发着生机盎然,清新雅致、坚实厚重的校园文化气息。

四、立足本土 培育学校特色文化

如何让优质教育光顾更多的百姓孩子,我校以特色引领素质教育落实,以特色推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校立足校情,依托特色教师,做大诗文吟诵、花样跳绳、传承浒澪花鼓、电脑制作四大特色项目,彰显学校特色文化。

(一)诗文吟诵润童心

08年以来,我校启动诗文吟诵特色项目,积极培育诗韵校园、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学生与诗文为友,与高尚为伍,陶冶思想,净化灵魂。

1、加强诗韵校园阵地建设

我们用诗化的校园环境濡染人,一进校园,诗的芳香扑鼻而来,走廊、画廊到处张贴着诗。“春天的诗、秋天的诗,富有童趣的诗、勉励学习的诗„„”景点的布置也独具匠心、富有诗情画意。学生徜徉于诗的王国,起到了一种“有心栽花花正发”的对视效果。

2、实施诗韵课程开发与使用

08年伊始,我校就投入到诗韵校园校本课程开发中,首先编写了《读读吟吟唱唱》,09年暑期我们课程编写组的成员,查找了大量的资料,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编写了第二本教材《漫步诗林》,包括有《古诗知多少》、《诗人资料包》、《古诗鉴赏苑》、《古诗杂谈》、《故事趣味园》、《古诗剧场》。通过诵读古诗,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翱翔。我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获南通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二等奖。

3、开展诗韵学习研讨活动

学校成立了红烛书社,让教师汇聚书社,涵泳书海,规定每位语文老师必须背诵100首古诗,增加底蕴。每班每周安排有一节的古诗文诵读校本课,定期开展专题研讨,让诗文吟诵课越发的趣味盎然,老师们在校本课上教学生吟唱,“一诗多调”趣味吟唱,指导学生透过古诗的意境从熟悉的歌曲中寻找恰当的曲子,配唱诗歌。有同学给故事《春雨》配上了《小雨沙沙》的曲调,欣赏到了“古诗新唱”的奇妙组合,让人耳目一新。我校五年级的同学用舞蹈、书法、绘画、吟唱,演绎了“春晓”的情境,别有一番韵味。

4、搭建诗韵素质展示平台

2009年起,我们将《每周一歌》作为校本课程学习的延伸。我们将其与新教育晨诵和诗韵校园结合起来,每天早上,全校学生随着音乐齐诵一首诗、共唱一首诗,琅琅的书声、动听的歌声汇成飘荡在浒小上空的天籁之音。2009年开展了背诗大比拼活动,2010年5月,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经典诵读大赛。2011年5月,我们组织了 “与黎明共舞”晨诵诗展示大赛。2012年中秋节,举办了中秋颂月,学生在月下吟诵月亮的诗,别有一番韵味。2013年4月,我们组织了“唱诗、画诗、演诗”比赛,让同学们用歌声表达诗歌的情感,用彩笔再现诗歌的意境,用话剧丰富诗歌的内涵。孩子们在活动中舒展了灵性,他们感受美、创造美,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5、诗韵校园成果丰硕

我校的“诗文吟诵”获南通市优秀校本课程二等奖。徐亚琴老师撰写的《悠悠古诗情》发表于《周末---教育周刊》,《艺术教育的一朵奇葩》发表于《江南时报》,参加市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获二等奖。

(二)传承花鼓炼才俊 “浒澪花鼓”作为我国民间文艺宝库中的珍品,曾经献艺中南海。然而近年来,由于受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花鼓艺术后继乏人,致使这艺术瑰宝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1999年,浒澪人祖祖辈辈耳熟能详的家乡小曲,却被冠名“海安花鼓”参加了国庆献礼,无奈,惋惜,慨叹„„浒澪人民感慨万千!作为原浒澪镇的唯一的一所学校,我们浒澪小学莘莘学子有着挽救浒澪花鼓,传承浒澪花鼓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学校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依托厚实的乡土文化土壤,探寻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创建浒澪花鼓艺术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1、寻觅•百年花鼓

为了提高师生对浒澪花鼓的认识,我校师生们从“请、听、看、学、诵”入手,到相关文化部门聘请校外辅导员,寻找文献,了解浒澪花鼓的悠久历史,搜集演出图片、寻访民间艺人、地方文化名人,整理花鼓曲调,调研考证,学唱花鼓戏、学跳花鼓舞。

2、醉意•百年花鼓

我们建立了浒澪花鼓工作团队,师生根据研究的重点灵活分成演唱组、舞蹈组、音乐剧组、资料组、创编组。根据浒澪花鼓的特点,编写相关的教学材料,印发花鼓剧目,组织全体师生给花鼓调配上古诗词、琅琅上口的儿歌进行吟诵、演唱,开发出花鼓特色课程《浒澪花鼓新童谣》,我们还将古诗配上浒澪花鼓曲,通过试唱、审核后编成校本课程——《读读、吟吟、唱唱》,并在各年级组织教学,将浒澪花鼓的教学由原来的发展特长的个性化教育转化为面向全员的普及型教学。我们在课上和同学们一起唱浒澪花鼓,诵童谣、诵古诗,借助学校的广播平台,反复播放浒澪花鼓调,让学生陶醉在悠长传神的曲调中。让爽朗、活泼、轻快的花鼓曲调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小手拉大手”活动。发动孩子向爷爷奶奶学花鼓调,并在学校交流共享,再让孩子将所学的新曲教全家人演唱。通过这种“一只小手带动一个家庭”的方式,让久违的花鼓旋律重新回归了人们的视野,点燃了人们保护家乡文化的热情。

2010年我校把“开发浒澪花鼓教育资源”作为南通市规划课题来进行研究。撰写的研究成果《挖掘浒零花鼓 开发课程资源》发表于《沿海教育》,3、奋飞•百年花鼓

文化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我们对花鼓曲调进行有益的移植和派生,创造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艺术作品。我校涌现了周海燕、康亚华、李燕等一些浒澪花鼓教学的优秀指导老师。创作了《两份帐单》、《七彩裙》、《家访》等富有童趣的浒澪花鼓剧。校花鼓剧社的孩子们也纷纷将课文改编成现代版的花鼓剧,自编自演的《揠苗助长》幽默风趣,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通俗的道白,时尚的电子乐,靓丽的服饰再加上孩子们活灵活现的表演,花鼓剧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和震撼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轰动。

我们秉着“开门唱花鼓”的原则,今年排练的花鼓剧《家访》参加“滨城之夜”演出,掌声、欢呼声持续不断,这是对我们演出的肯定,更是对浒澪先辈智慧的褒扬,一种强烈的家乡自豪感在人们心中升腾。2013年6月浒澪小学多功能报告厅里,邀请花鼓剧的民间爱好者与孩子们同台上演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演花鼓、品花鼓”专题演出,学生创作并朗诵“致花鼓诗”,悠长的唱腔和着清脆的伴奏飘荡耳畔,令人心醉,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如东县电视台《大沈阳话如东》栏目和江苏教育信息网对这一场民间艺术的盛宴进行了报道。

我校排练的浒澪花鼓剧《两份帐单》、《家访》、《揠苗助长》、《七彩裙》参加县小学生文艺汇演戏曲类均获得一等奖,浒澪花鼓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传承和发扬“浒澪花鼓”这一文化遗产任重道远,由于师生能力有限,对浒澪花鼓的知识的了解有限,对学生花鼓知识的教育仍处于初始状态,需要花鼓传承人的引领,将全校浒澪花鼓的学习推向新的高度。一路走来,孩子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成长了,收获了,也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三)花样跳绳健体魄

循着“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我增智、我幸福” 理念,以绳健体、以绳增智、以绳促德,花样跳绳是我校今年新开启的体育特色项目。

1、前期调研,科学选项

我们浒澪小学在创建这一特色的过程中,专题召开行政组会、班主任会、学生代表会及家长代表会,为特色项目的确定献计献策,选取了器材简单、易于操作、运动效果好的跳绳作为体育特色项目。建立了跳绳特色项目领导组,拟定了《跳绳特色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2、网上学习,自编教材。

在起步阶段,学校面临着“三无”的窘境——无教材、无师资、无经验。学校组织专人从网上学习、收集跳绳的相关知识,整理成册,自编了《绳彩飞扬》活动教材

3、边学边跳,引跳辐射

在跳绳教学中,我们试行“老师导跳、学生互跳”的学习模式。培训中由体育教师进行示范讲解,由协调性好的同学发展到班级学生大家跳,辐射全校学生学习跳绳。

4、规范管理,常态建设

在创建花样跳绳特色项目的工作中,我校以规范化的管理推进花样跳绳特色项目的常态化建设。我们制定了 “课间巡查制”、“一周过关制”、“一月评比制”,体育组每周培训一个跳绳花样,每周五进行一次集中展示与检测,每班当场抽测十名学生,十个评委当场亮分,各班班主任对动作不到位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并指派学生面对面的帮教,限时过关。每月末,根据每周过关的累计成绩进行评比,颁发团体和个人奖状,激发师生创建跳绳特色项目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虽然我校的花样跳绳特色项目开展时间不长,但是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学生已经掌握了十多个花样。每天阳光体育时光,你会被“绳”彩飞扬的场面所吸引,一根彩绳,万种风情。左右跳、并脚跳、轮换跳、开合跳、弓步跳、交叉跳、挽花跳„„充满活力的身影、动感十足的音乐,无不令人激情洋溢。

当然我们今后还设想把花样跳绳科学地融入学校的素质教育。学校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展示花样跳绳的特色和亮点;在美术课上,描绘花样跳绳的精彩画面;在音乐课上,营造花样跳绳催人奋进的旋律;在作文课上,倾吐花样跳绳的体会和愉悦„„让浒澪小学师生在花样跳绳特色项目建设中,跳出了美丽,跳出了活力,跳出了健康,跳出了快乐。

(四)电脑制作绘童年

我校重视文化育人,文化管理,锻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的周建峰老师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集县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电脑爱好者》的特约撰稿人,电脑专家等多个响当当的称号于一身,我们以这样的特色教师带动学校电脑制作特色项目,让学校中的电脑设备得以最大化的利用,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均衡教育,用鼠标点染彩色童年。

我校适度延展《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根据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巧妙进行校本课程《创编“海韵”电子刊物》的开发,学校成立有电脑制作兴趣小组,分为普及组和提高组,定期开展电脑绘画、设计电子小报活动。正常通过信息技术课和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指导学生掌握制作电子刊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制作的学科或主题电子刊物,组织校电子刊物制作比赛,参加各级各类电子刊物制作比赛。近年来,我校学生先后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绘画大赛、市县小学生“智能杯”小巧手比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小报设计、“童心迎奥运”校园绘画比赛五十多人次获奖,10多幅学生电脑绘画作品发表于《中小学电脑报》,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五、与时俱进、形成固有节日文化

我校能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清明、端午、“六一”、教师节、“十一”、中秋、重阳、及春节等重大节庆日和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常举办校园四大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普节、艺术节,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愉悦身心的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学校固有的节日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文化。

近几年来,我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内涵丰富,校园文化厚重,全校教职工戮力同心,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硕果累累。目前有县学科带头人1人,县骨干教师3人,市教坛新秀2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教师参与竞赛近100人次获奖。师生发表、获奖文章四百多篇,学校荣获 “全国小学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南通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南通市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等称号。获“市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市龙芯电脑应用大赛先进单位”、“县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县优秀教师集体”、“县教育教学质量优等学校”、“县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县教科研先进单位”、“新教育榜样学校”等殊荣。

4.新课改与特色办学 篇四

——观摩全国新课改典型名校“典型

课、特色课”学习心得

石艳小学:

2014年6月份,我们学校举行了二级培训,学习了 “典型课、特色课”观摩评析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观摩全国几大典型课改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我校课堂教育教学效率,使教师们能更快地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共同探究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江苏洋思中学的殷高峰老师说:“先学后

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有些老师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崔志芹教师的“大教育 大课程 大课堂”模式展示课:让我深刻感受到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由经验变为科研;由现成变为生成;由

师长变为朋友;由老师变为学生。课堂中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策划者;一言堂变为百家鸣;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接受式变为探究式。黑板是学生的,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的过程都是学生的,我自认为他们营造的是“三动”课堂,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

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王菲老师的“五环大课堂”主讲的“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王老师以其清新活泼的教学风格,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初中数学新教材开放性活动的课堂教学形态,也进一步体现新课标对于开发课堂的要求,让大家受益匪浅。紧接着,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问题,之后,又让小组的四位同学上讲台进行解答,最后,再由其他同学质疑,同学们激烈地争辩,使得与会的老师们对于这一课的“闪光处”和“异议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5.新课改与特色办学 篇五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全国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有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达20余万人[1]。但随着人才保有量的日益饱和,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着较国家高校和专业高校更大的发展困境,因此,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学科发展地位之困

在地方综合性高校中,土木工程专业多数属于非主干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弱,加之其工程类学科的科研弱势,科研成果相对也较少,在综合性高校里长期处于“弱势群体”,投入长期不足。同时,由于所在城市经济和发展条件的限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先进实验设备的购置方面,均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国家高校和能够充分认识到土木工程专业发展重要性的专业院校相比,教学质量的提升压力巨大。

(二)学科发展定位之困

地方综合性高校多以普通本科教育层次为主,土木工程专业在发展地位上处于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与高等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之间,因此,其发展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2]。在发展定位上,既无法与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争科研,又无法降低层次与专科学校争实践,在发展定位上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

(三)师资引进之困

土木工程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工程学科,在国家“大兴土木”的背景下,高学历、高资历的高端人才集中在工程领域和重点科研院校中,收入不菲。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工资收入往往无法吸引到足够的高端人才,加之人才引进上客观存在的“马太效应”,高端人才往往更愿意受聘于重点高校,客观上更是限制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层次的提高。

(四)培养模式之困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专业领域门类的丰富性,是地方综合性高校“宽口径、厚基础”通才式教育的一个理想蓝本。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在“强调通才教育、弱化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往往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1. 由于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时间短,还未形成完整的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在有限的课时内,通才教育的模式可能会导致专业概念的泛化,反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选择。

2. 过分强调“通才”教育也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受经济和社会环境所限,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体制很不完善,而且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也很难容许学生出校后还要再进行培训。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得到某方面系统的`训练,可能导致“什么都懂、什么都不大懂”的后果。

3. 在有限的四年内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必然忽略了能力培养、工程训练和实践技能学习,而将专业工程师的训练移向用人单位也不符合国情,当今企业招聘人才时强调工作经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发展困境的求解

长江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综合性高校,自1987年开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以来,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在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以该校为例,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优势与特色进行研究,为其它类似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在专业发展初期,该校采用了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学科积垫的不对等和学生生源的差别,导致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表现为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实践能力较差、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毕业后工作适应期长、综合竞争力差等,对学校、学生、社会以及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近年来,为适应学科专业发展,该校调整思路,对专业定位进行了重新梳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努力从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等方面挖掘潜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生产促科研,以实力提地位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其特色在于在实践性,而且,往往是实践经验越丰富的教师,在教学时越受到学生的喜欢,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确定了以设计研究院发展作为教学的补充的思路,通过设计研究院的建设,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相应的平台。目前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已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工程勘查乙级资质,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4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8人。设计院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收入,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同时,“双师型”教师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和理论经验,即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设计竞争力;设计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习的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升了办学实力。

同时,由于设计院为学院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学院在教学上的投入也可以不仅仅依靠学校的拨款,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比如说通过论文奖励的方式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和论文的发表,使以往的科研弱院变成了科研强院,科研实力的提升,使土木工程专业在学校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为争取学校更大的发展支持提供了可能。近五年以来,仅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一项,长江大学就已累计投入了1366万元用于硬件建设,以实力的提升来引导地位的提升,是土木工程专业走向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以差异寻特色,以特色构优势

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发展由于其自身的特色,优势有三:一是地方的概念明确了其服务的主体区域,二是综合性高校的社会和行业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办学特色的灵感,三是普通高校的校情决定了学生有着比国家重点高校更好的就业心态和较专科生更为广阔的专业基础。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此为视野,明确了自身的发展定位。

1. 明确服务的地域性,结合地方建设,服务江汉平原小城镇建设

该校是江汉平原唯一一所能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区域优势明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需要大量能设计、懂施工、会管理的小城镇建设人才。该校针对地方需求,结合地方建设,有针对性的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教学中,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以在小城镇建设中能用到的结构知识为基础,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

2. 明确服务的行业性,结合主干专业,构建服务石油与油田建设的专业特色

长江大学的构成主体之一为原江汉石油学院,其石油类学科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实力,也是目前长江大学的主干专业之一。考虑到石油建筑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土木工程专业通过选修课、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为有志于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应的特殊发展平台,也同时强化了学校特色。

(三)以层次定模式,因材施教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浪潮,目前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生普遍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式”人才,因此无法将学生的主体培养定位于科研型人才,但也不能因为市场压力而走职业化教育的路子。在确定培养模式时,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低年级时,坚持以“大土木”方向培养,而在高年级时,则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能力及发展意向的摸底,将学生分为3种发展类型,对不同学生在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上有不同的侧重。

1. 厚基础型。对于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重点加强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及科研潜质的培养,专业深化工作将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强化。

2. 专业强化型。对于立志于从事一线施工或设计方向的学生,重点加强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及自主能力的培养。

3. 复合型。在保障必须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相关管理工作[3]。

针对以上三种类型学生,该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及个体状况,在高年级时提供相应的“组合套餐”,有效发挥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优势。

(四)以实践促教学,产学研协调发展

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和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特色,该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合作教育之路,大胆的采用了“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4]”的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验,将暑假定位为“实践学期”,低年级由学校教师和合作单位的“实践导师”进行引导,高年级则针对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由教师协助安排相应的实践工作岗位,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困境的分析,结合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应该不等不靠,通过内部挖潜来提升专业地位,寻找发展机遇;同时,通过正确认识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给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定位;最后,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因材施教,走“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之路,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通过以上举措,将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学校的专业声誉,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促进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专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福昌.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执业资格制度关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3): 1-6.

[2] 袁剑波,郑健龙. 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6):84-85

[3] 吴萱, 董俊.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3):30-34

上一篇:移动政务云下一篇:家具元旦活动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