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干部违纪的措施

2024-06-20

预防干部违纪的措施(精选6篇)

1.预防干部违纪的措施 篇一

掌握当前村组干部违纪违规新特点

探索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措施

村组干部是中国最小的“官”,作为党组织最基层的代表,农民群众的当家人,村组干部的素质高不高、作风硬不硬、能力强不强,事关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执行与实践,事关农村改革稳定发展的协调统一,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因此,掌握当前村组干部违纪法违的特点,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适时予以纠正,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组干部素养,稳定和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具有不可替代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村组干部违纪违法的具体表现

1、经济较发达村组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比较多。从调查的一些地方看,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总体上看,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富裕村党员干部不仅违纪违法人数多,而且错误性质和情节也比较严重,多表现为经济问题,有的违纪违法金额甚至达到两百多万元。如张湾镇张湾村原党委书记袁某挪用公款145万元,非法占有集体房屋转让款32万元,挪用集体资金43万元。洪山头社区党委书记杨某贪污受贿29.1万元。红星村支部书记张某、主任杨某共同贪污15.5万元。

2、违反财经纪律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有些村组私设“小金库”。有些村组将上级不易监督的收入来源,如堰塘、水库、林场承包款、房屋租金、计生部门给予的办公费用等收入,变成村组干部的“小金库”。如峪山镇方集社区一组长魏某收取居民菜园地款,私设小金库5000元,用于吃喝招待。二是部分村组白条入帐、乱支乱用。村组招待费早已明令禁止,但实际上许多村组仍然在开支招待费,其中有很多招待费条据为白条入帐。三是少数村组干部贪占、挪用公款。有些村组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和经手财务之便,想千方设百计将集体资财据为己有或为自己牟取不正当利益。如朱集镇黄岗村会计股长黄某先后贪污侵占集体资金2.5万元。

3、少数基层干部以权谋私、办事不公值得警惕。一是在征兵、社会优抚、救助和惠农政策落实中,私心较重,优亲厚友。如龙王镇周岗村主要干部去年春节前领回困难救济后,没有发给真正的群众,而是照顾自己的亲朋好友。二是利用职务便利,不择手段捞取好处。在征地补偿资金中“抠”,征地补偿资金到达村级组织,不能依据政策按时、足额分发到农民手中,甚至借口劳务费、村组织办公经费、行政开支费不足挪用截留部分资金,损害农民利益。在集体资产拍卖、承包中“捞”,少数村干部不规范运作,搞暗箱操作,村务不公开,捞“回扣”。如:峪山镇泉眼村一座山林承包权转让,据估价价值8万元,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个别村干部受贿2000元,最后承包者仅出价2.5万元就卖断了这座山林20年的承包权。在土地开发、粮食直补、沼气补贴等惠农资金中“套”。如伙牌镇汤岗村支部书记伙同沼气池建设技术员虚报冒领沼气池补贴9000元,自己分得6000元。三是挥霍公款吃喝玩乐。一些村组干部把“喝点小酒,打点小牌”当作正常现象,吃喝无度,甚至举债吃喝,极少数村干部沉迷于牌桌上,荒于政事。

4、决策不民主、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一是一些农村干部的民主意识淡薄,对涉及基建工程、土地征用、出租等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不公开招标,凭关系、凭感情,个人说了算。如张湾镇某村在下水道改造问题上,村两委会提出的方案,村民代表会议否决后,仍然坚持上马,在村民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二是在村级财务的处置、土地、堰塘的承包、征地款的发放、村办企业资金的使用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村级组织很少有正规培训过的财务人员,账目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从而造成集体内部财物管理比较混乱的状况,给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如张湾镇云湾村原支部书记肖某在协助管理土地补偿费过程中,采取收入不报帐手段,伙同村委会副主任胡某共同贪污9.5万元,不仅被开除党籍,而且被判刑。

5、少数农村党员干部受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导致违纪违法。有的受到“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影响,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这种情况还比较突出。如,据某镇的统计,该镇纪委2005-2007年查处的16起案件中,涉及计划生育的案件就有11起,达68.7%。有的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工作和服务中趁机“吃拿卡要”,特别是在村民建房上搭车收费比较严重。如程河镇陈庄村支部书记郭某,利用村民建房搭车收取宅基地款近5万元,据为己有。

二、村组干部违纪违法的原因分析

1、教育引导不够。从客观上讲,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组经费来源大多靠财政转移支付,各项开支十分紧张。在这种状态下,筹集一定的经费专门对村组干部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党的宗旨教育、纪律法规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确实很难办到。从主观上讲,由于村组干部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落实农村政策,解决农村各种纠纷和矛盾,经营自己承包的耕地等,牵扯了他们的很多精力,这就使得村组干部无法集中精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由于缺乏教育和学习,导致村组干部宗旨观念淡化,纪律观念淡薄,为民意识不浓,执政思想不正。同时,由于个别地方村官选举受到宗族势力影响和金钱贿选的干扰。一些政治素质低,自律性差,群众口碑不好的人当上“村官”,埋下了发生职务犯罪问题的隐患。

2、制度落实不到位。尽管绝大多数村都实行了村账镇管,建立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财务管理制度,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不落实、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仍然是基层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有的特权思想严重,作风不民主,搞“家长制”、“一言堂”,大小事个人说了算,对村务的议、决、行均是“一竿子到底”,导致用权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

3、基层组织薄弱。个别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管理涣散,班子成员不团结;一些村干部掌握文化知识少,财务管理知识匮乏,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运用能力差,跟不上农村新形势的变化;群众意识淡薄,村里重大事项不开会商量,缺少民主监督。乡镇党委、政府对村干部的考察单纯以能否完成镇下达的任务为标准,缺少对基层组织进行严格有效的统一管理。

4、监督管理不够。一是专职部门职能监督“名存实亡”。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作为负责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镇经管站,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资金难于到位,至今镇经管站工作难于正常运转。据调查,从2002年以来,很多村组帐目和开支都没有经过镇经管站审计,也没有培训过村财务人员。二是执纪执法部门监督“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对农村财务同样具有监督职能的执纪执法部门,如纪检、监察、检察、公安等部门因工作涉及面广,只能在有群众举报的情况下,才去事后查处。三是人民群众监督形同虚设。有些地方对村务、财务不公开,有的不敢公开,有的即使公开了,内容也多是陈年往事,群众最为关注的财务收支等方面内容很少,关键收支详细帐目不公开,群众很难知晓。

5、集体经济发展不够。由于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停留不前,村组干部工资一直处于低标准状态。财政保障达不到,社会保障跟不上,不可避免地导致少数村组干部思想失落,心理失衡。有的村组干部认为自己终日辛辛苦苦,站在矛盾焦点上,冲在困难的一线上,工资少,待遇低,下台后,没有任何保障,如果不吃点、喝点、占点小便宜真是不划算。再者,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村组干部看到部分村民先富了起来,盖起了楼房,购置了时尚家具,心里就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于是把目光盯上了集体财产,把手伸向了农民的利益。

三、防治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基础。一是高标准选配明职责,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把群众信得过、自身廉洁过硬的人当选村组干部,尤其要选准有事业心、责任感和感召力的村党支部书记,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二是常抓学习强本领。发挥各级党校的主阵地作用,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村组干部轮训规划和教学计划,经常性地组织村组干部学习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依法依纪行政能力。三是常抓教育明方向。要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实际开展先进性、警示性教育活动,在农村营造一种“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新风尚,引导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念、法纪观念和廉洁奉公、艰苦创业的意识。支持和保护廉洁奉公、大胆创新的村组党员干部。四是建立健全村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在职村组干部待遇,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其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积极推行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堵塞村组财务管理漏洞。在坚持和推行 “村财镇管村用”、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评估、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建立村组集体资源、资源台账,如是反映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数量、价值及其变动情况,防止资产流失。同时,全面落实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制度,凡是土地、水面、山林等承包、资产资源处理、项目建设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支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加强村民代表对所议事项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监督。

3、加强和完善村组干部述职述廉和群众评议工作,让群众评判干部优劣。要在农村村组干部中推行干部定期述职述廉并接受群众评议制度。村干部每年至少应在全体村民大会上,将本人所做的各项工作向群众作述职述廉报告,接受群众检验。村干部述职述廉后,要让与会全体人员无记名投票,分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每位村干部进行测评。对一次被群众评差的,进行诫勉,责令限期整改;连续二次被评差的,责令其引咎辞职;对违纪违法的移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村干部政绩优劣由群众评定,廉洁与否让群众把关,能使村干部心服口服。

4、设置村纪检委员岗位,增强村级纪检监察工作力量。在积极改进镇级纪检监察工作的前提下,在行政村配备专兼职纪检委员,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并及时向镇委反馈本村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同时由群众选举产生,聘请党性强、信誉好、有公信力的人担任廉政监督员,在纪检委员领导下开展工作,加强对村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廉政监督。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督促村组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对群众的各类信访件,要及时处理,及时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损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5、加大村组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一是要突出案件重点。重点查处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支农惠农资金和征地补偿费,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查处欺压百姓、横行霸道,选举中拉票、贿选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和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案件;查处参与赌博、借婚丧嫁娶收钱敛财等案件。二是加强对乡镇办案工作的指导。要针对乡镇纪委办案力量不足、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探索和实行乡镇办案协作区制度。要加强对乡镇纪委办案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掌握政策界限,改进办案方法,提高办案水平。要加大农村基层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群众反映的基层干部违法违纪问题,要认真核实,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三是要结合实际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村务公开和扶贫救灾、救助、移民等款物管理和使用情况;检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和基金管理情况;检查和审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落实和管理情况等,最大限度地遏制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切实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中央纪委杭州培训中心2010年第5期学员[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纪委徐向阳]

2.课堂违纪的预防和化解对策 篇二

【关键词】课堂 违纪 预防 对策

处理好课堂违纪是正常开展教学活的前提,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本文拟从课堂有效管理的角度对课堂违纪现象进行预防和化解,以期构建和谐课堂环境。

一、 课堂纪律的预防应对方法

俗话说: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有效管理课堂也是一样,在上好一堂课之前,首先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具体说来,预防课堂违纪,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方法:

(一)充分利用好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加强学生的集体感

学期的第一节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也是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在这一时间段里,教师不应急于上课和布置课程学习任务,而应注意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好感,从而使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方法是:接近学生,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学生档案,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别是要记住他们的名字,然后在点名时,分别给他们一个亲切的称呼,目的就是确保每名学生都感觉教师了解他们,争取使他们上课时能保持良好状态。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某计算机班有一位学生,上课时不是睡觉,就是搞小动作,曾多次扰乱课堂,被学部多次教育但没有多大效果。对此,笔者上他们的第一节课时,就特别注意了解他。在让他填写完基本信息表后,对他的特长表示肯定,对他的缺点提出一定的改正要求。在往后课堂中笔者又给予他较多机会让他表现,结果一学期下来,他不但在课堂中能配合笔者上课,而且还能主动地帮助其他教师维修电脑。

(二)制定合理的课堂纪律条款

制定合理的、容易解释的、有逻辑性的纪律条款,并不定时地进行课堂纪律课前小测验,这样可以让事情简单化,消除课堂的喧闹,也让学生有纪律条款可循,从而保证课堂的顺利开展。如表1是笔者多年来积累总结出来的课堂纪律条款。

在进行课堂纪律小测时,尽量表现出风趣、轻松和鼓励的样子,例如,有时候上课前笔者会大声说:“没有听从老师的课堂安排会怎么样?”“没有做好课前准备会什么样?”当他们集体将正确答案回答出来时候,然后笔者做出惊讶的样子。当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回答比较含糊的时候,笔者就做出很无奈的样子说:“完了,完了,看来今晚我要读检讨书了”,学生理解地笑了。这样可以创造出一种信任感——学生都会按照课堂的纪律条款去做好。

(三)让学生理解纪律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的改革,师生角色的转变,让更多的学生知道自己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享有更多的权利,这本是一种好事。然而,有一些学生却只知道权利,而没想到自己要履行的义务。特别是一些叛逆型的学生,总是觉得课堂纪律就是针对他们。于是,他们上课不认真,却费尽心思来对付老师,寻找机会扰乱课堂。为此,必须让学生理解纪律的必要性,这样就可做到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制造出“跟学生对立”的状况。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某专业的张某是一名典型叛逆型的学生。笔者在上该同学所在班级的第一节课时就给每位同学都发了一张印有“表1”的纸条,并告诉他们制定这些条款的原因,学生阅读后,除张某外,都签了名。于是笔者给他们讲了一现实的事例:往届的一个班有几名学生无视课堂纪律,他们觉得课堂纪律就是约束自由,于是经常互相配合扰乱课堂,学校和老师多次教育,往往只是收敛了几天。有一次他们中的有一名学生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将香蕉皮放在另外的一位同学的脚下,结果下课后,那位同学站起来刚好踩在上面,脚下一滑,头碰在桌子上,出了血。放香蕉皮的学生最后赔了很多钱,又受到学校的处分。这一案例说明了纪律的必要性。张某听完后悄悄地在表中写下自己的姓名。

二、 在课堂中化解违纪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课堂上,虽然我们之前做了预防的措施,但是突发纪律问题也还是存在,教师如果能把握一些应急化解冲突的技巧,正确处理冲突,减少负面影响,就能提高课堂效能,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化解突发性违纪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教学艺术。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不要树立错误的权威感

有时候,对违纪的学生,不应通过简单的、错误的树立权威感方式,或者感情用事地对学生说气话——试图用对方的缺点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这样只会导致师生矛盾加剧,也引起其他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应尽快让事情简单化,消除课堂喧哗。让违纪的学生确切认识到课堂纪律是必要的,认清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给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和不良影响。

(二)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在教育某个有严重问题的学生时,先对其行为进行分析,找原因,承认他做得对的地方,然后再指出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最后集中注意力在解决的方式上,而不是直接责怪学生。

(三)对无意识中违纪的学生,可采用提醒的方式

教师可通过注视、摇头、手势,讲课过程中忽然停顿、咳嗽,走近违纪学生或轻敲桌子等方法暗示学生。教师提醒了学生现在该做什么之后,若学生能用正确行为代替违纪行为,则不应再过分关注追究违纪行为本身,而可大事化小,以尽量减少个别学生违纪对全班的影响。如某生在课堂中与同桌讲话时,只需提醒他现在该做什么而不是讨论的时间,也不必追问他为什么讲话,更不应对他大加批评指责。

(四)在课堂上以尽快“终止”违纪为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将对课堂违纪的教育工作尽可能放在课后及时有效的处理。这样就不至于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课堂教学进度。

(五)注意使用注意力转移法

例如,当教师正在做计算机的内存的拆装演示时,某学生由于坐姿不端正——他摔了一跤,学生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过去,课堂上一时喧哗起来。当看他重先坐好后,教师应抓住时机,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例如,把拿在手中的内存条(坏的)往桌面上一丢,利用“啪”的响声将学生的眼光全都引回来,然后问学生:“这样的操作规不规范,为什么?”

课堂管理技巧有很多,教师花越多的时间在练习和回顾课堂纪律上,那么以后就可能少遇到一些纪律问题。在化解违纪方法中,教师应多接近学生、了解班风班纪的整体状况和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等特点;应尊重学生尊严,考虑学生的自尊心,既把握课堂原则,又给学生台阶下。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美]Vickie Gill.你必须面对的10种学生[M].朱一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美]Mcleod J,Fisher J .,Hoover G. .课堂管理要素[M].赵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干部违纪体会 篇三

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主题,提出许多遏制贪腐的措施,使反腐工作进一步朝着法治化、制度化方向迈进。

我们党九十四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党风廉政建设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体现。让人欣喜的是,从党的报告,到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习提出的“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要求,都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为进一步弘扬廉政文化、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为民务实,推动全队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基层地勘单位党组织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筑牢思想防线,形成不想腐的道德约束

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综观__、徐才厚等腐败分子,他们之所以落得今天的下场,大多因为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丧失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世界观这个“总开关”、“总闸门”出了问题。

为切实加强全队的廉政文化建设和广大党员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层地勘单位要结合生产经营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党员分散等特点,以现代通讯设备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管理和理想信念培养,帮助党员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清心寡欲意识、筑牢为民清廉防线、建立崇高道德追求、弘扬“三光荣”传统,使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通过重大腐败案件和身边的案例,做好对广大党员的宣传教育警示工作,增强党员干部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使全体职工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形成不想腐的道德约束。

二是完善制度规章,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意味着:一项制度,如果是好制度,就能使坏人办不了坏事。因为好制度可以约束和监督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使他们无从下手做坏事;如果是坏制度,那么好人也就在坏制度下无法办好事,因为坏制度会阻碍好人办好事。久而久之,好人也成为坏人,开始办坏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基层地勘单位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内控机制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体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抓住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突出必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加强反腐倡廉相关制度的建设,努力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执行力强的制度体系,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推进依法治腐,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纪律明确规定的内容,让特权无孔可入、无缝可钻、无处释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三是发挥监督职能,形成不敢腐的环境氛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各级纪委要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会成员的监督。这让党的纪律检查机关都成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保证了纪委监督权的行使,有利于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基层地勘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明确纪委监督职责、聚焦监督主业、突出监督主责、提高监督能力,增强纪委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履行监督职责的独立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主动发挥职能,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开展工作、查清事实、还原真相。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途径,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形成不敢腐的环境氛围。

4.浅析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五大成因 篇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从案件错误性质来看,失职渎职类、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类、贪污贿赂类错误最多,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中又以违纪生育或包庇计划生育案件居多,失职渎职类案件主要是森林防火工作失职案件。违纪案涉及救济款、扶贫款、专项资金、灾借粮等“高压”领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五方面:

一、教育管理不够

从乡镇一村来说,有的片面强调农村工作繁忙,所谓的“硬任务”多,而认为思想教育“软任务”可抓可不抓,因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即使举办村干部培训班,也往往是业务学习多,政治学习少,致使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发现一些村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存在违纪问题时,甚至不少党委政府考虑到“村干部能力强”,“后继无人”等因素,总是不愿查处,不及时查处。对村这一级来说,村支部民主生活会、学习等制度落实不够,有的甚至是形同虚设。

二、财务管理不严

近年来,虽然各乡镇实行了“村帐乡(镇)管”、“零户统管”等制度,村级财务帐目混乱状况情况得到一定的规范。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村级财务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乡镇经管站只负责给村里理财做帐,不去审核、监督村里的收支,只要票据正规就可以入帐,使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合理化,甚至不正规、不合理的票据也可入帐,因此有人说,在村里“不管白条红条照样入账”。此外,在村班子调

整时,新旧班子未及时办理财务交接,导致村级账目混乱,甚至出现几年不做帐的现象。这样,使得一些村干部有空可钻,从而出现贪占挪用集体资产,侵害群众利益等现象。

三、村务公开不规范。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级财务公开,包括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宅基地审批等事项。但实际上,有的村干部为谋取私利,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使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主要存在三种情况:即半公开,将一些群众不关心、无关痛痒的事项予以公开,而群众真正关心,诸如征地补偿款、退耕还林补助、上级下拨资金等不予公开,糊弄群众;假公开,将一些公开的事项进行“刮瓷”,公开虚假数据,欺骗群众;再者就是不公开。

四、福利待遇不平衡

有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很好,村里各项收入可观,因此福利待遇肯定不错,干部的积极性也高。而集体经济不发达的村,由于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加上干部人数众多,干部工资待遇低。村支书、主任每月只能领500元左右工资,副职每月只有400元。福利待遇差距悬殊,干部的积极性就打折扣,就会想方设法动“歪念头”,不管能不能要的,都试着要一下,有机会能捞就捞一些。

五、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

5.预防干部违纪的措施 篇五

【内容提要】

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一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新规律及深层次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笔者认为:作案主体多元化、家族化,违纪违法侵害的客体具有多样化、复杂化,违纪违法主观方面往往利用“合理化”、“合法化”的形式作掩饰,违纪违法客观方面的社会危害性具有隐蔽化、智能化,是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呈现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原因有主客观二方面,主观方面:放松自我教育,思想麻痹松懈;爱慕面子虚荣,滋生攀比心理;贪图安逸享乐,追求腐朽生活;明知故犯敛财,试图侥幸漏网。客观方面:干部的培养教育淡化,对干部的监督乏力,制度的落实不到位,预防工作凸显薄弱。遏制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对策:一是要探索和把握腐败案件的作案规律;二是要探索和把握腐败案件的发案规律;三是要探索和把握腐败案件的破案规律;四是要探索和把握腐败案件的防范规律,第一,建立宣传教育机制;第二,建立制度防范机制;第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第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第五,建立测评预警机制;第六,理顺监督机制,保障各监督主体充分协调发挥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隐藏较深的违纪违法分子被挖了出来,受到法纪的严惩,反腐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体制和市场经济转轨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同阶层、不同行业领域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腐败案件仍时有发生,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和规律性特点的案件逐渐暴露出来。如何把握近年来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腐败现象脉络,做到蛇打七寸,攻其要害,有效遏制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已成为各级执纪执法机关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特点

特点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区别于其他案件主体是前者拥有一定的权力,利用权力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显著特点。

1、作案主体多元化、家族化。一些违纪违法案件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且呈现多发性、交叉性、团伙性和关联性等特点。从实施形式上看“集体腐败”虽然是以“集体”名义进行,甚至打着为集体谋利益,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旗号,但目的却是为了损公肥私。违纪人员有的熟知政策和法律,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缘找空子钻;有的身居要害部门,在体制、管理漏洞上做文章;有的披着合法的外衣,打“擦边球”。腐败的多元化突出表现在:“公贿”现象(公对公贿赂)、集体截留、私分公款、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集体以权谋私。此类案件一般涉及人员众多,权位重大,呈金字塔式纵向发展,横向蔓延。作案主体职位高,党政一把手腐败案件增多;法人的违纪违法的发案率仍呈上升趋势;垂直系统的领导干部腐败增多。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以一些领导干部为核心,以其家庭为中心的家族化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家族腐败”的特点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表面上清正廉洁,暗地里却唆使、纵容、默许自己的亲属大肆收受贿赂,或者由亲属开公司、办实体,自己隐居幕后操纵,利用手中权力(影响力)为其牟取暴利。

2、违纪违法侵害的客体具有多样化、复杂化、趋向财产化。当前的违纪违法现象已不是个别部门、个别领域的个别现象,而是遍及各部门、各领域的普遍现象,违纪违法已蔓延到社会各个领域。违纪违法所侵害的客体涉及到:公务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国家机关正常管理活动和声誉、公共财物的所有权等。违纪违法行为所侵害的社会领域越来越广泛,作案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突出表现在:(1)公权部门的公款消费、公产创收、接受“奉供”和乱收费等行为;(2)商业领域的商业贿赂,在项目审批中的明码回扣、串通投标等,形成商业运作的“潜规则”;(3)性贿赂呈上升趋势,“权色交易”和“权钱交易”并驾齐驱。据权威披露,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60%以上都与包“二奶”有关,在被查处的贪官中95%的人都有“情妇”,破坏了婚姻法的“一夫一妻制”,更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4)在企业改制中利用企业改制、重组,侵吞、窃取、私分、转移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5)在教育领域,挪用教育经费、高考舞弊、昌名顶替上大学、买卖文凭等;(6)在医疗卫生领域,药价回扣、收受红包,造成群众就医难、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7)组织人事方面,招工招干、职称聘任、参军、调动、分配、安置、提拔等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纪违法现象;(8)截留、挪用、私分、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的情况比较普遍。

3、违纪违法主观方面往往利用“合理化”、“合法化”的形式作掩饰。违纪违法对象在实施违纪违法行为时总是借助冠冕堂皇的理由,打着合理合法的借口,使人很难明辨是非。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打击举报违纪违法者,理由是维护部门形象和保护发展环境;搞地方保护,理由是保护投资环境;袒护骗子,理由是维护社会稳定;搞“一言堂”,理由是民主集中制;开设黄赌红灯区,理由是解放思想等等。这些颠倒谬论,混淆是非黑白的不正常现象,正是那些腐败分子运用荒谬理论武装的结果,很有迷惑性。这些现象的出现与这些地方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混乱有密切关系。违纪违法人员主观方面的自我保护功能不断增强,违纪违法前他们打着“公平”、“合法”的旗号执行职务,理所当然的不易受到阻碍;违纪违法过程中他们实施的是以权谋利、将公权暗化为私权,可以骗取领导和同事的支持;违纪违法后他们往往利用职权地位所形成的影响,公开或秘密地对抗执纪执法部门的调查,利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进行开脱罪责,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作案动机从消费享乐型渐渐向资本积累型转化。

4、违纪违法客观方面的社会危害性具有隐蔽化、智能化。违纪违法作案手段智能化程度高、隐蔽性强。违纪违法主体一般文化水平较高、阅历较为丰富,有的还熟悉电子信息技术,对自己职务范围的情况熟悉,深知本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中的漏洞,以权谋私的行为方式越来越隐蔽,规避法纪的手段越来越狡猾。作案方式由利令智昏、不计后果的“冲动”型,转变为处心积虑、预谋在先的“智能”型。一是权力的“期权化”;二是权力的“假借”和“转让”。纵容、默许自己的子女、配偶等用自己的名义捞取好处;三是赃款“漂白”。一般是通过办公司、境外投资、回国投资等形式,把不法收入逐步变成合法收入。有的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把自己装扮成廉洁奉公的正人君子,骗取领导和群众的信任;有的为避免受贿过滥、人多嘴杂而留下后患,便尽量减少受贿次数,对一些不够斤两的薄礼不屑一顾,拒之门外,而对大额礼金、名贵物品、古董字画则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这样既收到了以一当

十、事半功倍之效,又在外界获取了廉洁自律的声誉;有的抓住人们对收礼不办事的受贿者切齿痛恨,而对办了事的受贿者比较宽容的心理,在进行权钱交易中,恪守无“功”不受禄的原则,对未办成事的贿赂或拒收,或退还,不惹民愤,而对办成了事的贿赂则心安理得的收下;有的对送上门的礼金来者不拒,概然受之,然后将大大低于所送礼金价值的家中物品回赠行贿人,从而将行贿受贿行为嬗变成为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以掩盖受贿的实质,逃避法律的制裁。

二、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原因

人与权力、利益的结合,为什么会产生腐败?这是因为:其一,人的天性是有缺陷的,在一系列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心理活动中,有一根本特征,即占有和支配心理。这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其二,权力本身蕴含着导致腐败的因素,权力本身具有强制性、扩张性、支配性,权力的这种本性往往与人类自身的弱点联姻,从而使双方互相强化,并诱惑人们去扩张权力。当没有外部制约或制约不力的时候,其腐败因素随时可能恶性膨胀,走向另一面;其三,高回报的利益是引发腐败的催化剂。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无不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腐败行为的演变过程往往循此路径发展。

(一)主观方面

1、放松自我教育,思想麻痹松懈。剖析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纵观其人生历程,不难发现,大多数领导干部在成长之初或任职之初,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政治思想是可靠的尚具有一定的党性观念,工作上勤奋敬业,积极努力。但是随着政治上的进步,地位身份发生了变化,加之长时间不注重理论学习,放松自我教育。在一些公务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思想麻痹松懈。从开始的受之有愧到习以为常,从谨慎行事到肆无忌惮,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导致思想滑坡、人格蜕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恶性膨胀,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哲学。将人民交给的权力当作谋私的工具,使公共权力异化成了私有权力,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利用职权多捞钱财。

2、爱慕面子虚荣,滋生攀比心理。大凡在领导干部中有一个“领导形象”的概念,有些领导干部能把这个“形象”与党的形象紧密联系起来,而有些领导干部却把这个“形象”与个人的虚荣面子狭隘地混为一谈,往往以“看看人家”又想想自己,滋生攀比心理,造成心理天平倾斜,并从另一方面产生“武装形象”的欲望和念头,唯恐寒碜自己。甚至奉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利用权力大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封妻荫子,结帮拉派,于是,着手实施“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和“千里做官为求财” 的人生信条。

3、贪图安逸享乐,追求腐朽生活。有的领导干部一旦做官掌权,便贪图安逸享乐,失衡心态造成自我补偿心理,羡慕他人灯红酒绿的“气派”转而“傍大款”,与个体老板打得火热,搞权力共享、利益分享,疯狂敛财,包养情妇,认为“天老大、我老二”,目无组织、心无群众、专横跋扈,追求腐败奢侈生活。

4、明知故犯敛财,试图侥幸漏网。在违纪违法领导干部中,多数是明知行为不轨而为之。其中的缘由就是侥幸心理作祟,有的自以为隐蔽而忘乎所以;有的以不一定能查到自己头上自我安慰;有的以“关系网”、“保护伞”撑腰而有恃无恐;有的以早已订立的攻守同盟做好自我保护准备;有的甚至东窗事发仍负隅顽抗试图侥幸过关。

(二)客观方面

1、干部的培养教育淡化。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党委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加大了力度,推进民主选举,加强任前公示,严把考察程序,增强透明度,扩大知悉面。又通过党校培训和平常组织的政治学习来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的确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但是,在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在继续成长过程中的培养教育却往往被忽略、被淡化,甚至把对干部成长过程中的培养完全等同于提拔重用或泛泛的学习教育。如果对领导干部重任用、轻培养,就如同只注重栽种树苗,而不注重施肥、浇水和防病灭虫,最终就会枯萎、死亡。并且培养教育的形式不多,内容有限,效果不佳。

2、对干部的监督乏力。我们把干部的政绩纳入任期管理考核,往往在理解上偏重于“只讲收获、不看耕耘”。其实,看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其创造政绩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忽略了过程,也就相应弱化了环节中的监督,一级管理一级,一级监督一级的两个作用显得失调。于是,造成拉关系、浮夸、搞假政绩的现象滋生,腐败的温床随之应运而生。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3、制度的落实不到位。这些年有关党风廉政建设以及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违纪违法的制度应该说不少,某些违纪违法的干部对相关制度也是了解知悉的,关键在于落实上缺乏力度,存在“死角”,制度形同虚设,导致干部首先不遵守制度而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

4、预防工作凸显薄弱。预防腐败工作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工作职能、职责尚未健全落实,惩防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够主动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等。

三、遏制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对策

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检查工作,既是一个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总结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新特点、新规律,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1、要探索和把握腐败案件的作案规律。通过分析和研究已经办过的案件,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主要发生在哪些方面进行树型分类,如工程建设领域(含房地产开发、道路、桥梁、铁路、厂房、绿化工程、旅游设施和房屋拆迁等),其问题一般表现为受贿、挪用和虚增工程款等,涉案人员通常包括涉及政府建设、规划、交通、土地、财政等权力部门及工程招标方和银行、中介机构等;各种类型的问题又有哪些人是“易感人群”,又有哪些地方是“易发领域”,又有哪些节点是“易发环节”,他们的作案时间、作案手段、作案方式、作案动机、作案条件又有哪些共性特点等,又是怎样翻新花样来掩盖问题的,从中找出一般性规律来。如在经济案件的查处上,我们要善于从奇异数字中发现问题,根据奇异数字大小、正负方向变化、精确度中发现疑点。作案者往往通过数字分解、往来方向、会计科目方面做文章,最终实施作案。在受贿案件查处上,作案一般选择在某项目开工前、施工结束后及重大节日之前实施,现在还出现一种对抗调查的受贿方式即双方约定等其退休后再行支付。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些特点,在调查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实现突破。再如受贿中礼金难确定的问题,我们只要掌握受贿的要素构成,就能破解作案者混淆视听的手法。

2、要探索和把握腐败案件的发案规律。分析和把握发案规律,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突破案件的效率,也便于我们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问题的发生。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一些案件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现的,线索的来源是什么?哪些是通过群众信访举报发现的?对群众举报的,还要作具体分析,看是否是因泄私愤而举报,是否是夸大其辞;哪些是通过执法检查发现的?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线索,一般具有可查性,但也不能忽视证据不足的问题;哪些是经过审计发现的?经济审计中的线索,要注意作案者往往依据现行财务制度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模糊作案的特点;哪些是通过案件查办过程中带出来的?要充分重视查案中发现的线索,这些线索往往成案率较高;哪些是查案以后通过类比分析得出的?哪些是我们从与权力行使、利益挂钩的各种反常、不正常现象中找出的等等。把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能够自觉主动挖掘线索、拓展线索和经营线索,为深入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奠定基础。

3、要探索和把握腐败案件的破案规律。突破案件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活动,一般来讲,每个案件由于发生的领域不同、作案人员个体情况不同等,突破案件的方式也因人而异,因案而异。但在突破各种不同案件的背后,也有其一般的规律可循,只是分类的要素比较多,揭示规律的难度就会更大、更复杂。只要这种规律存在,迟早要被发现的。因此,一方面要求办案人员要树立科学的态度,根据某个领域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发展的规律,结合具体案件进行研究,周密制定破案计划。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反复学习揣摩,树立合理怀疑理念(合理怀疑是指在预防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工作过程中,根据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发案原因、特点、发展趋势和特定单位、部门、行业、系统、工作岗位在教育、管理、制度、监督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漏洞、缺陷的分析,对特定预防对象可能发生违纪违法的预测)。同时,要加强犯罪心理学、思想工作学、法律法规、财务知识、管理知识等学习思考。当前破案要坚持关口前移,以外围取证为主,突破当事人为辅的工作思路,争取调查突破的主动性。

4、要探索和把握腐败案件的防范规律。预防腐败案件的发生,这是落实惩防体系的必然要求。围绕教育、制度、监督主线和环节,建立健全以下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案规律、发案规律,探索和研究操作性强、效果最佳的防范规律。

第一,建立宣传教育机制。一是实行跟踪式教育。把权力观教育贯穿到干部培养、成长、成熟的全过程和考察、提拔、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准确把握干部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思想动态,认真研究权力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分别制定长期的和阶段性教育规划,有的放矢地抓教育,使公共权力观真正入心入脑;二是实行开放式教育。正确权力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拓宽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组织教育、机关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开放式教育格局,增强干部对权力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把党纪国法以及道德规范对权力观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三是实行分层次教育。根据各级领导干部所处地位和环境,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也要各有侧重,增强权力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上,对领导干部要着眼于提高接受监督的意识,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突出对党纪法规的学习和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对普通干部要着眼于提高善于监督、敢于监督的能力和胆识,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突出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出于公心履行好岗位职责;四是引导大家正确理解得与失的关系。算好人生“七笔账”,算好“政治账”,志高方能致远;算好“经济账”,勤耕方能富足;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扬名;算好“家庭账”,守身方能家圆;算好“亲情账”,品高方能会友;算好“自由账”,自律方能无拘;算好“健康账”,心良方能体壮。

第二,建立制度防范机制。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职责、职权、工作程序、时效等,按照法规政策的规定进行清理审核确认。其次,根据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实行定岗、定人、定权、定责。其三,设置权力行使流程图,明确流程各环节的责任人、监督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权力规范、行使和监督体系。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并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确保权力始终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一是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在内容设计上,要围绕权力运行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按照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精实管用的要求,重点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工作制度,加强“人、财、物、事”四权运行的规范、约束和监督。在结构设计上,要做到总体制度和实施细则相配套,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配套,发挥制度建设的整体合力,形成各种权力相互制衡的格局。二是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令行禁止,严格按制度规定行使权力;要加强制度落实的督办检查,纪检监察机关和负有监督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定期不定期对干部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要采取组织、纪律等措施,予以严肃处理;对在制度贯彻落实、监督管理上负有重大责任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三是要保持制度的先进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力运行将呈现出新的形式、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这些新形式、新特点和新规律的研究,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借鉴有益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新机制新体制。四是要研究探索制度的预警性。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基本要求,而前瞻性和预警性是制度的本质要求。一项政策或举措出台后会引起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哪些“异”动,必须要一个事前的研究和预测,为制度的预警性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当前应尽快制定或完善这些法规制度:《廉政法》、《反贪污贿赂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经济活动实名法》,推行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选任、定期交流制,完善公务员从政道德规范体系,规范职务消费制度,建立廉政公积金,实行“中薪保廉”,引入信用监察制度(每年对领导干部进行考评时,要求被考评人就一年来有无违纪违法行为进行申报,对申报没有违纪违法行为的领导干部,今后如查出其有一件违纪违法行为,就宣布对其进行干部信用否决,记入干部档案,并将此作为对干部任免的重要考核标准),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跟踪问效制,规范央(国)企管理人员和村干部的待遇等。

第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权力运用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干部权力运用是好是坏、政绩是高是低,不能单独由上级领导下结论,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高度重视群众评价,要切实保障群众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把上级评价和群众评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同纳入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健全上级满意、群众称道的双重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用权导向。二是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建立权力运行台帐或监督卡,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兴办实事、解决突出问题等与运用权力有关的情况祥细记录。同时,既到现工作单位考察,又到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和住所考察,做到全面、真实,实行集中考核结果与日常考评结果综合运用,既加强过程监督,又加强结果监督,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作法,及时纠偏防误,杜绝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尽量降低权力运行成本。三是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把权力运行产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起来考虑,既充分肯定用数字反映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政绩,又科学评价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潜在政绩,还要客观评价,因条件具备,不努力作为而错失机遇,影响当时和此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负面政绩。同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追究制,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第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权力运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前进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失误,必须区分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各种失误进行有效治理,确保权力运行始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因疏忽大意或水平不高、用权不当造成失误并勇于承担责任的,要采取批评教育方式,引导权力人从个人能力、思想认识、方式方法等方面找原因,责令其限期改正,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对滥用权力造成失误,不从主观上找原因,故意推卸责任或相互推诿责任,或制造假相欺骗组织和群众的,要采取组织、纪律措施严肃处理;对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渎职”行为,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切实落实一把手的“一岗双责”制。探索建立用权终身负责制。

第五,建立测评预警机制。一是建立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亲属重大事项档案,对党政一把手亲属的重大事项实行登记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党政一把手亲属(含家庭成员)婚丧嫁娶、工作调动、提升晋级、迁新居、建房、分房、购房以及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经商办企业等经营活动的相关情况。同时,明确规定党政一把手的亲属不能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经商办企业(含入股),防止领导干部借亲属之名,变相以权谋私。二是建立规范的廉情数据收集统计网络,进行深度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为决策与预防提供依据。三是实行行业、部门预防违纪违法廉政指数分析平台制度,一旦出现危险指数信息适时向行业、部门发送预警信号,敦促其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或采取纪检监察手段对涉案人员进行查处。四是实行“釜底抽薪”策略,即充分运用测评预警信息资源,服务廉政共建单位。探索实行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重点工程建设部门等行贿记录档案制度和执纪执法机关建立“行贿案件公示(查询)系统”和“廉政准入”制度,让行贿人充分体会到违法的高额成本,使其主动放弃行贿行为。

6.村社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思考 篇六

一、加强村社职务犯罪防控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政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村务信息公开机制,涉农资金使用监管配套机制等。二是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网格。大力推广“设点建站聘员联户”网格化民生检察,依托我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在各村社聘请预防联络员,将预防网络延伸至最基层。三是加大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力度。以推广广元市人民检察院3D网络警示教育基地为基点,结合职务犯罪预防宣讲,深入推进廉政课进社区、进农村,筑牢廉政防线。乡镇纪委应定期组织村社干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廉政教育短片,向基层组织干部强化廉政意识。

二、加大对村社干部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来信、来访、来电、网络“四位一体”信访举报渠道,定期开展巡回检察、举报宣传等,保障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表达诉求。二是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侵犯群众权益的职务犯罪专项行动,严肃查办侵吞和挪用群众征地补偿、土地复垦、退耕还林等补偿款的职务犯罪,严肃查办虚报冒领,套取国家资金的职务犯罪,严肃查办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切实利益的渎职犯罪。

三、加大村社资金监管力度

一是建议乡镇领导加强村财务人员的培训,严禁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委员兼职村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二是建议乡镇部门加强对下辖的村级财会账目、经济往来严格把关。对账核查的同时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并形成书面的审计报告,报送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审查备案。必要时可以组织村会计参加村村交叉审计活动,达到村与村的互审,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三是建议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体系,在拨付专项资金时,拨付到一卡通,省去中间环节,防止贪污挪用。

四、强化村社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为健全村社干部职务犯罪预防惩治体系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上一篇: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400字 家乡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同居行为、婚前性行为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