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新著《人间有味是清欢》

2024-06-17

读于丹新著《人间有味是清欢》(共12篇)

1.读于丹新著《人间有味是清欢》 篇一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杜Fh[北京景山学校]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

曾经读过苏轼的一首词,至今,我仍对词中的最后一句记忆深刻,那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困惑于“清欢”的内涵,为何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是“清欢”呢?清华大学在读博士萧杨的选择给了我一些启发。

每当我们提到清华大学,似乎就看到了一片光明的未来。而萧杨在距离这世人眼中的锦绣前程仅几步之遥时,却毅然选择放弃留在清华做科研的机会,与一所中学签约做老师。在所有人都对他寄予厚望时,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做?萧杨的回答是“我还是选择自私地按自己的意愿”。很多人对于他的选择不能理解,为他感到可惜,甚至指责他让国家失去了一个优秀的人才。但是,湮没在这些议论下最本质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我们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时,往往会被外界影响。例如考大学时,我们会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专业的热门程度上,而将自己的意愿放在次位。我们很多时候明白自己心中的感受和愿望,但却会因现实的原因而退却。就像在前阵子引起热议的央视新闻调查“你幸福吗”中,一位普通市民这样回答:“我认为自己不幸福,因为幸福是自己左右自己的生活,而我总是被生活左右。”我想,他已经丢失了人生中的“清欢”。

所谓“清欢”,重点不是在于它在外界眼中所表现出来的平凡或辉煌,重要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个人最想要的,而非他人所强加的。就如同萧杨的选择,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不是对于之前努力与成绩的否定,而是对自己内心的认同。他所谓的“自私”,其实是他选择了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因外界而改变自己的决定。

像萧杨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同他一样曾就读清华大学的李健,在毕业之后也选择放弃已获得的优渥的工作,成了一名歌手。他一直在大时代的边缘静静演唱着自己的歌曲,制作自己想要的音乐。那么,最终的成功与否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主宰了自己的人生,拥有了自己的生活。

所谓幸福,不是做出世人眼中所谓的正确的`选择,走上光辉的前程,而是在最初就发现自己心中真正的声音,不在未来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后悔。在自己的“清欢”中,度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即使平凡无奇,但个中滋味,却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意义。

作者从何为“清欢”入笔,谈萧杨选择的正面意义。

文章中,作者结合大学专业选择、“你幸福吗”的新闻调查、李健的自我主宰等材料,不疾不缓地将“清欢”的内涵娓娓道来,对现实密切关注,对生活饱含深情,一字一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间有味是清欢”让文章在说理层面有了文学的气息,题目的普遍意义与作者的个性思考紧密结合,意蕴深远,引人遐思。

(刘志江)

2.人间有味是清欢 篇二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于丹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39.80

生活中的困惑是常有的,解决一个,又来一个。有些“惑”一时半会儿解不了,要去参悟,在生活中去参,在时光中去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常有的,否则,理想就失了珍贵,现实就少了无奈。

境无好坏,唯心所造。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悠游自适;面对繁忙的工作,我们可以学会乘物游心。当我们沿着梦想的道路一路前行,也别忘了停下来看一看四时风雨,用心去听,用心去感,也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间有味是清欢》,针对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和人生困境,于丹首谈个人的成长经历,创作过程中数度落泪。本书插图皆由于丹亲自拍摄。行走山川,渡过江河,看大千世界,品百味人生,体会逝水流光中的那些生命瞬间。

女性书库: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美)毕肖普 著,包慧怡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 39.00

这是一本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经典诗集,是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自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收录了毕肖普包括《失眠》、《一种艺术》等在内的诸多名篇。有评论认为,毕肖普的诗作清新澄澈,可作为精致的艺术品玩赏。

《宿命:孤独张艺谋》 周晓枫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42.00

《宿命:孤独张艺谋》收录了作者周晓枫自2006年任张艺谋的文学策划以来,与张艺谋一起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记录了张艺谋与张伟平两人从“每周一次的到小伟家吃饭”的亲密无间到“两人割袍断义”的决裂过程,披露张艺谋与巩俐的分手始末,以及首次回应超生风波等热点事件。这本书一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关注和巨大反响。

周晓枫自2006年至今担任张艺谋的文学策划,参与《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等电影的策划。此次将张艺谋的家庭、事业、朋友、恋人一一进行梳理,直白而大胆地评论。

《郁闷的中国人》梁晓声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38.00

中国人的郁闷由来已久。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

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从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權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梁晓声用坦率的笔调、睿智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以及中国的社会现状和阶层分析,并从根本上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将此归结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缘由。

(责编 子衿)

3.人间有味是清欢随笔 篇三

她不过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静守月圆花开,独做空谷幽兰,沉醉于安静古老的事物,怡然自得!

她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或山水,或器物,或书画,或写作。一切时光都在自己看似狭隘的空间里云游徜徉,但更多是在自己的意念和意向中行走和奔放!

红尘无法牵绊她,尘世无法纷扰她,俗欲无法走进她。

一个始终素简得体的,游走在红尘与禅界的,怀揣一颗莲事之心的,充满禅悟情结的江南女子,独守一寸闲逸之地,任其游弋,任其漫步,任其纷纭,任其纵横,始终穿越在远古与现代,高雅与素朴,景象与幻象,豪放与内敛中。

她带着她特有的“陈迹”,以一个不曾狂放的女性笔逐,引你走进落梅“清欢”的意境中!

“一寸光阴一壶酒”是琴棋书画酒茶的时光调剂。

带着对弦琴的领悟,求得“琴瑟和鸣”的知音,在一个简洁的书屋,一炉香,一张桌,一桌棋,轩窗外,几树柳梅,一地月光下,与懂弦音,识雅乐的知己在令人心动的悠然宁静的意境中慢慢老去!

偶尔闲逸一次的泼墨挥毫,也使自己的雅兴在几千年的汉字延续中领略书法这首无言之诗的魅力。让书法无形的舞动起来,无图的晕然开来,无声的乐响飘来,时时感受书韵的美妙!

国人喜爱品茶,而茶文化也从达官贵胄,走向市井平民。品茶也是一种解读。茶在僧人眼里是禅悟,在商人眼里是商机,在文人笔下是雅乐,在百姓人家是礼节。茶在慢慢品味中,融入品茶人的心性中,一切尘世的繁芜杂陈,在一道道的沸水冲淡中,慢慢褪去,洗尽人生铅华!

“一纸诗书一年华”是华夏历史文化的悠远回放。

是《诗经》305篇《风》,《雅》,《颂》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先河。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含蓄委婉,让我们领略了先古时期的浪漫爱情的自由奔放!

是楚词先父的屈原,让我们了解了彰显楚词风华的《离骚》,也使我们仰慕了一个不为流俗曲膝的高傲孤独,洁净无邪的飘逸长发志士男儿的翩然远去的灵魂!

是大唐的盛世年华,让我们开启了对诗歌的喜爱和陶醉。唐诗的咏情言志,把一个万紫千红的朝代,以诗歌的清澈,大气,高贵,端然与惊艳,在繁星点点的大量诗圣,诗仙、诗豪的浪漫盎然的装扮下,呈现了中国诗歌历史文化的盛世浩空!

是宋词的繁花似锦,装点了宋代人的伤感与柔情,典雅与浪漫,故事和梦想。每个人以不同的角色固护着词的美丽和风雅。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感受到江河的壮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悲情;体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消磨;知晓了“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寻觅痴情!

“一剪梅花一溪月”是素心雅韵心莲的缱卷敬仰。

不知对蕙兰的喜爱源于何时?只是每逢三五朋友小聚时,总是不经意间闻到其那淡雅的芳香,寻觅芳踪,总能在书房,在庭院,在楼阁阳台任何角落,触目到她的纤柔委婉,她的冷傲风骨,她的绰约风姿!

我们可以掌控今生,却无法选择前世。我们可以择景而赏,却不能伴景而居。世外桃源是我们的向往,但有时只是一厢情愿。“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一幅清幽宁静,高雅绝尘的意境水墨画,只可惜那是远古的意向,怎作我今生的期盼?

也许对莲情有独钟。不知是与她有着前世的因缘还是有着今生的契约,总是对她赞美有加。“夏荷”,一个似乎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花中君子,让人在目睹她的.清姿秀容,飘逸风骨后,不能不使人赏心悦目,看罢不能移步,别后频频又回首!

“一方古物一风雅”是无声尤物世界的专情表白。

每一个红尘女子都有喜爱的饰品,或金饰,或银器,或玉石。看似无声的饰品,却因主人的信任和爱恋赋予了那尤物道是无声胜有声的灵性和感知!

无论时光怎样沉淀,那曾洁白如雪的银饰尽管裹上了斑驳印记,但经过的往事不会忘记,尽管不够深刻,不够传奇,但时时回忆还是很美,感怀心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也好奇他人的传说。不管是自己故事的主角,还是观望他人传奇的旁观者。但我们也始终追随众人的脚步,在顽石中迷恋和钟情。或许玉石的灵性读懂了主人的心事,亦或是主人享受到了石玉的温润和剔透,所以他们总是形影不离,信守始终!

我们在收藏我们过往的旧事,我们在专注我们动心的情愫,我们在装点我们明丽的岁月,我们在装扮我们可意的心境!

我们的灵魂不许空荡,我们的时光不能苍白,我们宜居的空间更不能闲置无趣。所以,我们的闲暇,便有了橱窗里的丰满和雅致,茶坊里的晶莹和细腻,还有那缠绵多情的《水墨青花》。不过一切的一切,最美不过青花瓷!

“一曲云水一闲茶”是故乡经年故事的潮湿记忆。

梅雨时节,潮湿的记忆开始打开,思绪随着窗外的 萧疏细雨淅沥飘游。那童年时期记载我成长片落的老阁楼,阁楼前方可以目及到的悠然的云,明净的月,起伏的山脉,错落的稻田,还会奔我而来,拦我入怀吗?

曾经几度登往,依旧让人向往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落霞美景,还否记起我的足迹,忆起我的身影?

儿时曾居的庭院,不风雅,却有我稚嫩的脚印,不奢华,却留下了我爽脆的笑音,简约别致,朴素安逸。

如今的我,身居闹市,却没有繁华的优越,乐业无忧,却没有心底的恬淡。为何时常怀念儿时简陋的庭院,还有那依然抹不去的闲逸安然?

如若可以,我愿意在今生有限的时光里,修筑一坐属于我自己的小小庭院,栽花种草,种瓜栽豆。如若下雨,独做轩窗下,读书,品茶,发呆,也可以任思绪恣意飞翼!

我一直怀旧故乡的小巷,还有青石板路尽头的那座小桥。 小巷里是故人的故事,小桥上是昨天的传说。每个人都向往别人的风景,岂不知我们也装点了别人的梦。

“一树菩提一烟霞”是佛卷道经儒风的潜在意念

生为凡人,我们时时为名利所困,为情所惑,为某些不能放下的恩怨纠结,常常不能释然。可佛陀也有不能逾越的藩篱,不能放下的执念,无法言说的苦楚,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

凡夫俗子的人生势必要经历几段故事,几场离合,历经花开花落,月缺月圆,不然怎能懂得生死即涅盘,随缘即安宁!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心中始终向往一种幽雅宁静的空旷深远的隐士生活。每一缕琴声,每一袭竹韵,每一陈清风,都似清洌甘甜的泉水从心间流淌,含蓄雅致,冷艳多情!

身为凡人,无法挣脱红尘牵绊,只有顺应天地万物,遵循真实的内心,才能在纷纭繁复中,求得逍遥不羁的精神自由!

我们时常游离于迷惘和彷徨之中,不知我们的明天该是怎样的境况?我们的心性该做怎样的修理?

于是我们常常领悟“佛说”去平复我们的繁杂欲念,借助“道教”去修正我们的自然法体;辨析“儒理”去规范我们的谨严善行。

其实,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凡尘完美。人世庞杂,有君子有小人,有旷达有狭隘,有风雅有晦涩。

我们只需在一寸光阴中享受时光的氤氲,在一纸诗书中嗅闻诗词的芳香,在一剪梅花中领受傲梅的风骨,在一方古物中把玩器皿的粉靓,在一曲云水中沉醉巷桥的逸韵,在一树菩提中感悟尘世的烟霞。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睛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正是因为有了那份细雨斜风和淡烟疏柳的闲适与雪沫乳花和蓼茸蒿笋的趣味,才成就了我们人世生活的清淡欢愉。

4.人间有味是清欢优秀散文 篇四

这是个多雨的夏季,很长一段时间晚上睡觉都是枕着雨声入眠的,有时急风骤雨,有时和风细雨,听雨自古就是一种情怀――缠绵、伤感、唯美或者悲壮,而我,这个夏季,哪种情怀都没有,任其阶前点滴到天明,我自安心卧榻酣睡。

雨后的乡村,褪去夏天的炎热,雨滴挂在树梢,云雾缭绕着山尖,鸟儿旋转在上空、莺莺啼唱,清风浮动着禾苗、掀起一波波绿色的波浪,说不完的美好,原本空气纯净的山村,雨后更是清凉舒爽,每天早上起床推开门,总是忍不住要深吸几口。

我家院子的两端都是菜园,一般都是饭前临时摘取,这样能让蔬菜的味道更加鲜美,我负责帮忙摘菜,因为我妈也有她的烦恼,比如家里的鸡在后院到处拉屎啦!成群结队的麻雀由来偷吃咱们家鸡食啦!母鸡到别处下蛋丢了鸡蛋之类,所以她总是很忙的,不过为了我们回家能喝到醇美甘甜的鸡汤,她心甘情愿给鸡们做“铲屎官”。

我就比较闲,有时陪妈妈去井水边洗衣服,一般都是早饭过后,这时大家陆陆续续来井边洗衣,听她们正在洗衣的和排队等候的一群女人家长里短的聊,好不热闹,我似乎是其中一份子,又似乎是局外人,不过,挺自在的。偶尔我妈下午才去,这时各家大都浣洗完毕,井水便格外的清澈,在周围找个地方坐下,看西斜的`太阳和周边树木在井水边清晰的倒影轻轻荡漾,听井口处井水潺潺往外流,也挺好。

记得林清玄先生写过过一段话:“在这个年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头清欢,找不到蓼茸高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我如此幸运,想要享受清欢,回一趟家就是,在这儿,耳鼻舌心都能找到一种原始归宿。

要说生活仍带着原始的况味,就是我九十岁的奶奶,出生在民国年代,大字不识一个,日晒床沿时,她便起床,月挂中天时,她便睡觉,她不识表,没有现代时间观念,估摸着时间,饿了吃饭,睡饱了发呆,出生在民国十六年,对历史一窍不通,不知道孙中山为何人,国民革命为何事,生活在,什么世界风云,或者那里洪灾,闻所未闻,至于都市的浮华与不堪,纵是千姿百态,统统与她无关。

她存在于悠悠岁月之外,她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规则之外。

到了傍晚,奶奶就要呦呵着对门的老闺蜜我们院子闲聊了,不用天气预报,她们会通过晚霞的变化来猜测明天的天气,也会很坦然谈论死亡,或者只是听着不远处的蝉鸣鸟叫,各自不语,安享一阵凉风拂过的惬意。

今夜,月朗风清,我有一些想念我家哥哥,这段时间,他在另一个城镇为即将到来的豌豆奔波着。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随月华流照君。

5.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篇五

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打开书的那一刻,我发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原来,没有功利的随心阅读竟然可以如此惬意。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于丹老师在书中给出了完美的诠释。

读书即读心,读遍别人的书,其实是读懂自己的心,读懂了自己的一颗心,再去看世相人心,人生就会更加透彻。读懂文章,养好自己的心,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从他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在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记得初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时,颇多迷茫和不解,当再次静心阅读时,才发现这确实是一部佳作,世人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这么一颗纯真爱情的种子,读懂自己的内心,就会顿悟。养好心,养大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坦然行走,然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读书,让知行合一。8月2日,带着征服大自然的一颗雄心,花费9个小时,我登上了华山东峰,一路领略了华山的险峻及美景,第一时间看到了日出。内心深处总觉得有些许欠缺,直到读到那本《空谷幽兰》之后,我才发现有那么多隐者居住的华山,充满了神秘和魅力,还有那么多有待探索的故事,这是没有读过书的一个普通旅游者无法体会和发掘的。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引人入胜,华山还是值得再次探索的地方,当然,是一个有思想的旅行者再次去探险的地方,绝对不是一个游人去肤浅的挂一个同心锁,在石头上刻下“到此一游”。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感受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读书可以找到苟且生活中的一方田野。当我们为生活所迫,顿感迷茫时,读读史铁生,读读《小王子》,读读路遥。当我们春风得意时,读读杜甫,读读白居易,读读苏轼。“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只是出现在孟郊的笔下,也出自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别人的诗篇和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感动,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自己的眼泪,你和书的缘分也就到了。

读书,是一次修行,也是一次养心,读书让自己的思想行走,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去领悟古人的家国情怀,去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发现自己无比深邃的内心。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清欢,一个淡雅的字眼,它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廖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必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从这里有感而发的吧。

林清玄眼中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是一种悠闲,清静,自由与舒服的生活状态。作者年轻时,喜好到处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但是,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现在的一切都如加快了脚步,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了。现有的是汽车喇叭的”嗡嗡作响”,街上行人匆匆的脚步,就连茶楼,也是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清欢”就是丰子恺笔下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欢………代表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在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商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到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大厦,“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只能是脑海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连“清”都没有更别说“清欢”了。

“清欢”是不受物质的束缚的,没有外在条件的。它是发自内心的情意,只要心中有情,处处都有清欢。

人间处处是清欢,在孤灯下翻着富有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一点昏黄泼墨跃然纸上,随水墨晕染开来的浓墨幻化成点点微黄的淡彩,遂其形状又似海边日出时分,天边金黄色的一抹淡云——若动、若静。黄色泼墨下是一点饱和碧色之泼翠,随水渗开,好似中国古代水墨山水中远处的青山。书的封面中,碧色与黄色交染不知是苍山青翠了斜阳,还是霞光的微黄温暖了青山。

这一暖、一冷两色调泼墨的晕染中,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主题,以行书之笔浮现在此书封面中央,书法浓墨与泼墨晕染开的淡彩交相辉映。翻开中国水墨古典风的书面,伴着淡淡墨香的灵动文字,我也追随作者,行走山川、渡过江河,走过于丹先生走过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杭州,醉梦西湖畔,寻找前世在湖边丢掉的一湖烟波;踏着丽江穿越千年的青石拱桥,聆听桥边吱呀呀的水车转动着潺潺溪水,伴随着布农铃叮咚作响,依稀看到千年马帮从山中向我们慢慢走来;走进巴黎那氤氲着玫瑰花香与琥珀色酒香的小巷深处的红酒坊,捧起一只酒杯,轻轻地从木质酒桶最下面的龙头中拧出一杯红酒,把酒杯放在手心,用手心温暖着杯底,慢慢地摇,品着慢慢摇出的酒香,回味曾经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的岁月,体会逝水流光中那些生命的瞬间。

6.人间有味是清欢 篇六

——题记

母亲并没有出众的相貌,可却因平凡而显得真实。但她总能在浮生中偷得半日闲暇,去一品那雪沫乳花浮盏的茶,品那清雅诗意充溢的闲。

我想:清欢,便该如此。

书·香茶·那日偷闲

母亲总爱在冬日午后,和我一起窝在阳台藤椅上,泡一壶半卷半舒的香茶,手捧一本泛黄的书籍,静静品读。我趴在桌子上,看茶水中深绿的叶片上下翻飞,偶然散开时便窥见母亲的面容。此时的她会露出与周遭喧闹、匆忙完全不符的神情,那微微勾起的唇角,溢满了书中遇故人的味道,那眼中氤氲着的,是一丝丝让人难以察觉的满足。

人间有味是清欢,原不应空等。便将旧火试新茶,书茶伴年华。

诗·刺绣·最是流年

母亲曾会刺绣,我原是不知道的。只是那日不小心将最爱的白裙划破了后,才见识到了母亲的绣技。她不言,只是将一些纯白的丝线变成了一朵微绽的茉莉花。我惊讶于母亲的手艺,却在不经意间瞥见工具盒中那一方丝帕,我抽出它,纯白的底上绣着一朵不知名的花和一句诗。我指着它问妈妈:“你还记得吗?”妈妈的眸子猛地一亮,片刻后归于黯淡:“哪里还记得那些啊。”她弯腰,继续整理着她的东西,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叫落寞的味道,弥漫在房间。

人间有味是清欢,本不应放弃。当年清雅爱凭栏,点滴染清欢。

流年匆匆,却将昔日母亲雕刻在岁月中,而我于不经意处窥见的,或享受、或悲伤的,都是真实的母亲。那偷偷怀念着过去,静静享受着人间处处清欢的母亲。

‖湖北省枣阳市第六中学‖指导教师:张慧

写母亲的文章很多,但这篇却有独特的味道,作者没有去写常见的素材——母亲对女儿关爱的点滴,而是把着眼点落在母亲的精神内质上,在母亲日常的读书、品茶、诵诗、刺绣间,嗅到了母亲独特的清雅味道,并由此悟得人生的美好与生活的真谛——人间有味是清欢。而从作者这种对母亲内在的懂得以及对生活的领悟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想见母亲对她的精神影响以及引领,也可以想见作者内心的美好慧质,在阅读的同时,也在心里体会着她们母女间这种美好的脉脉交流。

【适用文题】母亲的味道;懂你;你是我心灵的阳光……(平子)

7.人间有味是清欢美文欣赏 篇七

初闻“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在一首古风歌《人间清欢》里,歌词一贯是我喜欢的古风“味”。此句虽不作为其歌词,但这首歌取之精华并于歌词介绍上阐明它出自为不少人所喜爱的大才子――苏轼。

提及苏轼,大家定会想到他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他“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豁达睿智,他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许……

而今天,我想说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初次见它就不由得喜欢上了,没有大肆渲染的宏图壮志,没有郁郁寡欢的低沉萎靡,没有气势磅礴的激昂澎湃,没有婉约含蓄的柔肠百转,它有的只是清淡的欢愉。单凭这一点,我就心甘情愿地任它折服!

不想仅凭自己单薄的学识就妄言揣测苏轼当年写下此句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又很好奇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与经历下作出如此佳句。这些,我无从得知,或许时间它会如林徽因所言“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来告诉我们答案。若真如此,那我是断然要听的,因为喜欢,所以用心;因为用心,所以有“味”。

它神奇地将我的思绪引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带着落英缤纷的`夭夭桃花,伴着良田美池与桑竹,还有那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着实可谓清欢。

喜欢白落梅写的“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久别的重逢,再难以释怀的种种情绪于时间的洗礼改造下,都化作了一缕清风,吹过,温润了那么一瞬,再无波澜,寄予嘴角的浅笑以示告别。如若所有的相遇都是如此,世态的静好也算得上是一种清欢。

清欢,清淡的欢愉也 ,我喜欢这个解释,虽是在与好友百思不得其解时百度来的,但这个解释,实为精确独到。但我更喜欢时间于风霜、于溪流中将它娓娓道来。

喜欢是一种态度,无论你是否朝着这个方向去行动,都无法就此判断你是否喜欢的态度,而朝着你喜欢的方向去行动,则是一种姿态,无论这个姿态完美与否,都无法撼动你喜欢的态度。

8.人间有味是清欢优秀作文 篇八

小雨淅沥,若说是无感,那必是假的。自认为雨多情也无情,它将一切都洗刷干净,一切过往,一切希望,一切痛苦,一切纠葛,唯留清欢。清欢是一种心态,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欢喜;不同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放逐;不同于“一切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悲怆;不同于“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的无奈;不同于“欲随轻风挹君袂,满野春雨生茫茫”的迷惘。

清欢,莫言辞。远离喧嚣,远离浮华,走累了,看淡了。曾读过林清玄的散文,在《家家都有明月清风》中提到了“奉茶”。在山路上免费给游人提供茶,一冷一热,一茶一水,从容,有痛。在《温一壶月光下酒》中写道“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著身,荣辱偕忘,前尘往事化作一缕轻烟,尽成因果。”这也是一种清欢。正如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的平平淡淡的生活,不骄不躁的心灵,乐在其中,也正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9.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700字 篇九

明天,他将继续写他钟情的《归园田居》,写袅袅依依的墟里烟,写轻轻浅浅的山涧水,写鸡鸣犬吠的热闹与静寂。

明天,他仍是陇亩民,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他淡雅宁静,他不拘小节;他优哉游哉,他飘然若仙;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抱拙守真,他笑看浮华。他的气节,他的风骨宛若飒飒秋风中摇曳的一株野菊花,幽香弥漫,穿过重重岁月,缭绕在你我的鼻息间。

10.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700字 篇十

别具匠心的他把清欢解释为清淡的欢愉,就像品味着一盅松子茶,就着山林里的雾气,洗净着久经尘世的混浊的灵魂。

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素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林清玄如是阐述着。于是我开始在俗世中寻找着清欢的踪影,每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我的脚印,每朵瑞香都有我嗅过的痕迹,可,清欢呢?我擦去沾在鞋上的泥土,望着对面树上的彩灯,眼神开始涣散。

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难了。林清玄也如是叹息着,回想着他青年时放纵于马背的无畏背影,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大千世界,人心难清。我抚摸着书中的文字,闭眼聆听心中的弦被拨响的乐音。可能这是我的清欢吧。

从此,我心中的锁被破译了,跟随着林清玄所描绘的清欢,我领略到了苏轼的惆怅东栏一抹雪,人间看得几清明。体会了白云守端禅师的尽说拈花微笑是,不知将底辨宗风。若言心眼同时证,未免朦胧在梦中。沉浸于韦应物的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未曾真正拥有,又怎谈失去。也许人间的清欢,正躲藏在影子里,只有在夜深人静,独自埋头于臂膀间时,他才会悄悄走近,轻拍两下你的肩膀。

林清玄说:第一流人物是在城市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我们都活于俗世中,但是以浊为欢,还是以清为乐,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心中的绿潭是否澄澈如故,战国时的屈原,南宋时的辛弃疾,清末时的林则徐,他们有他们至死不渝的信念,有他们独特坚持的清欢,倘若他们失掉了纯粹,又何谈大家。

我反复品味《清欢》里的文字,像是漂流于大海上的人望见远处的灯火,遥远茫然却仍向着光明的方向。

11.读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700字 篇十一

——题记

电视里播放着的综艺节目忽清晰忽模糊,烦躁地抓起遥控器换台,可屏幕上出现的只有一些杂乱的五颜六色的线条。

我回老家了。这儿用一个词来形容:“清”。没有大城市里的车水马龙,没有“震耳欲聋”的车喇叭声。没有网络。信号极不流畅。一切似乎回到最初的那个不显得匆忙嘈杂的世界。

阿婆在火炕上烧柴。反正也闲来无事,我随手捞起一个火钳坐在她旁边。“阿婆,你克忙喽,我来。”接着夹起一撮马尾松,放入火炕。瞬间大火燃起,木柴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白烟铺满了脸,引得我咳嗽连连。只听阿婆从后边笑着过来,转身瞅一瞅,她拿着几个红薯,“你来烧着呷,可甜喽,今天的红薯长得可好哩。”要说乡下的红薯,啧!那味道真是一绝。十几分钟,用火钳夹起来,虽然表面附着一层炕灰,但小心翼翼剥开皮,便可看到金黄的红薯肉。趁热咬上一口,淀粉的香与甜化在口里,恰到好处。

当冬日暖阳格外耀眼时,我和阿婆便背着大篓子,提着锄子,去找些马尾松回来。走到较远的树丛,便可看见一片片的马尾松躺在上边,用锄子把它刮下来,再扔进篓子里。一老一小合作,不久就说满了一篓子。阳光慢慢变淡,我们也慢悠悠地走回家。锄子拖在地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回到家,便有些倦了,搬出两把小竹椅,我们坐在竹椅上,吃着红薯,欣赏着天边的云,阳光洒在脸上,大多大多的蓝吹来,竹叶被风吹起,划过脸庞,格外惬意。汪曾祺先生说过:“生活的风风火火,轰轰烈烈,不如静静闲坐,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其实生活哪来那么多轰轰烈烈?有的,不过是柴米油盐间的拘囿与爱,是平常日子里的笑与泪,是“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的平淡而已。”

我的心似乎不再像最初那样杂乱与烦闷了。发现生活的点滴美好,并好好享受不也是一种清欢吗?作家丁丽梅也发出感叹:日子就是这么庸长,却有细碎的光洒落其上。

12.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篇十二

建德市新安江第三初级中学905班 王乐凡

懂得珍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总有些猝不及防的变故让我们扼腕喟叹:本以为来日方长,有时候,没有赶紧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

――题记

去年七夕的那天晚上,子慕看着那些缓缓升起的孔明灯,对我说,小凡,我也想放一盏孔明灯。

我说好。但是因为我们去买灯的时候,灯卖完了,老板冲我们抱歉地笑笑,说他现在去桥南拿货,让我们等等。

我摇了摇头,对子慕说,算了一个灯而已,不必急于一时,我们走吧,来日方长。

只是,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九岁那年夏初,嗜酒如命的外公迷上了杨梅酒的味道。他说杨梅那被浸酿出的馥郁芳香的酒气,总令他魂牵梦萦。

“可惜啊,”外公坐在一摇一摇的藤椅上,有些惋惜地说道,“今年喝不着了。”

“怎么会喝不着呢?”我蹲在外公的脚边,抬头问他。

“没有了呗!”外公无奈地摊摊手。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树叶斑斑点点地落在外公略显委屈的脸上,我看着觉得好笑,于是就顺着他的话:“怎么会没有了呢?”

“喝完了呗!”

“喝完了可以再泡嘛!”我眨了眨眼,转身指了指墙角――墙角的杨梅树愈发茂密了,正值初夏,树上的杨梅在叶子的衬托下,也愈发诱人了,“那儿不是有一棵杨梅树嘛,你看上面的杨梅又大又红,不正好可以用来泡酒吗?”

“我也知道啊,可你外婆不让。”

“为什么不让?”

外公想了想,忽然看了我一眼,有些酸溜溜地说道:“因为这是要留给她的宝贝外孙女吃的,还有――”

“还有什么?”听外公说外婆要把这些杨梅留给我吃,我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就是用来走街坊的,邻里邻外的,不送点东西怎么行?可怜我就――”

我觉得外公真的有点可怜,明明这棵杨梅树是他种的,长了杨梅自己却吃不到。于是我很仗义地起了身,拍了拍外公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说道:“外公你放心好了,待会儿我去和外婆说,这杨梅我就不吃了,邻里邻外,我们也别送了,就留给你泡酒喝好了。”

“真的?”

“真的。”

“可是我还是不敢唉,要是我自己去摘,()你外婆看见了准冲我嚷嚷。”

“那这样好了――我帮你摘,怎么样?”我想着做好人就做到底好了。

“就这样说定了,不许反悔!”

“好,以击掌为誓。”

话是这样说没错,可一转眼的功夫,我就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外公虽然时常在我耳边念叨杨梅杨梅酒之类的,可我不是忙于和子安捉知了就和他逗弄外婆养的小鸭子,整天不亦乐乎,哪里还会在意这个。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那之后临近暑假的一个傍晚,我在一旁逗弄已经吃饱在草窝里已经昏昏欲睡的小灰,外公则在一旁催促我快点去摘杨梅。晚饭后阵阵倦意袭上心头,我倚在门边,懒懒地摆了摆手,碎碎念了一句:“急什么,来日方长嘛。”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自那天后的一声“来日方长”,外公没能等到我摘杨梅给他泡杨梅酒。

次年夏初,再回到那个种有杨梅的院子里,那个和外公谈论过杨梅的院子里,我只看到院子里处处挂着的白绸带,扶手上处处系着的白绸花和门上贴着的那个大大的丧字。

依然是夏初,是杨梅成熟的时候,午后的阳光依旧明媚,墙角的杨梅树上的杨梅依旧诱人,只是,和小凡谈论杨梅的那个人,不在了。是不是这院子里的杨梅只能被我吃掉,被外婆用来走街坊?原来,有些事错过了,遗憾的就是一辈子。

去年除夕,我问奶奶,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奶奶说她不知道。只记得从前和爷爷年轻的时候,想好去爬黄山的,可后来想着来日方长,就没去。现在老了,想去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她总想多抽时间陪陪我,可那时工作忙,她又想着来日方长。一转眼,我都这么大了,白白错过了这许多时光。

哥哥说他从前羡慕他的同桌字写得漂亮,当时也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写字,可那时觉得自己这么小,来日方长,不必急于一时。时间一久,就给荒废了。

我忽然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来日方长的。

去年七夕我和子慕终是没有放成孔明灯。暑假结束后,她就去了台湾上学。就像我没能给外公摘杨梅泡杨梅酒一样,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实在不想很多事还没来得及去做就结束了,以前我总是说十一二岁时怎么怎么样,可现在只能下意识地说十三四岁怎么怎么样。原来所谓的来日方长,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

其实,来日方长并不长。

上一篇:柳叶儿绿了散文下一篇:运动会文艺节目主持词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