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朱德事迹(共7篇)
1.红星照耀中国朱德事迹 篇一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
8月8日,影片《红星照耀中国》正式登陆全国各大影院,与期盼已久的影迷观众见面。
看点一:高擎精神旗帜 锁定无悔初心
《红星照耀中国》讲述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破重重封锁前往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见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迷人风采,并向全世界第一次揭示“红色中国”秘密的故事。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今天,电影用光影艺术和电影技法,讲述了这样一个追溯初心缘起、探寻信念发轫的故事,可谓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电影那贯穿始终的精神感召,正是电影人为信仰而歌的使命写照,必将感染“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每一名华夏子孙。
看点二:全新视角呈现 星火必然燎原
影片从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出发,为人们熟知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呈现角度。当观众跟随斯诺的视线,看到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见识黑暗腐败的国民政府,再来到西北革命根据地,见到心怀赤诚的共产党人,领略令人向往的伟人风采,无数可亲可信的镜头语言讲述完跌宕起伏的剧情,观众的心灵早已沉浸在“红星必将照耀中国”的激动与振奋中。一名观众在看完全片后说到:“看到主席在窑洞外面和老百姓话家常的细节,我便明白了谁才是民心所向,谁能带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走向胜利,实现民主和自由。”
看点三:真实致敬历史 再现红色中国
影片主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这一段共产党人栉风沐雨、逆境求胜的峥嵘岁月,进行了真实再现,用最真的细节赋予了影片最强的震撼力。从沟壑遍布的西北风貌,到麦浪层叠的丰收景象,从历史人物的音容再现,到人民群众的面貌刻画,都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整体情节,还是人物定位,甚至包括台词主张,都与史实非常符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如是评价。“影片不仅再现了真实历史氛围,更把当时不同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非常精准地雕琢了出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也高度肯定。
看点四:艺术融入叙事 造诣震撼人心
用艺术手法讲述初心故事,共鸣时代强音,是主创团队始终恪守的艺术标准。影片在冷暖色调的交替中隐喻着时势转移,在动静节奏的切换中讲述着历史脉络,在个性鲜明的台词设计中勾勒出人物群像,在宏大场面和细节雕刻的并存中衔接影片节奏……艺术化创作完美呼应了主旋律基调,诗意化呈现更助力红色经典过目难忘、直抵人心。据悉,影片是导演王冀邢为了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经历了30年的艺术沉淀和3年多的精心制作,特地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自己的热爱和敬意。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不是一部应景之作,它是从我心里流出的东西。”观众们也纷纷表示认同,一名影迷这样评价:“影片对情节的处理,让人们看到伟人领袖的真性情,为信仰增加了温度,给信念增添了色彩。”
看点五:戏骨明星加盟 创作至情至诚
影片主创阵容可谓星光熠熠:毛泽东由王鹏凯扮演,斯诺由美国演员柯南·何裴出演。此外,李雪健饰演鲁迅、李幼斌饰演陈友仁、蒋雯丽饰演宋庆龄、果靖霖饰演蒋介石、侯祥玲饰演周恩来、小沈阳饰演货运经理等等。众多戏骨明星毫无保留地投入角色,奉献了精彩绝伦的演技盛宴。毛主席扮演者王鹏凯曾感言,“扮演毛主席,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唯有如此才对得起心底那份感动。”著名艺术家李雪健更是满怀敬畏:“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我们民族永不忘记国际友人雪中送炭的表现。虽然我只有一场戏,那也要尽到最大努力扮演好,不然就辜负了他们在危难之时伸出的援手。”全体主创的倾情加盟,为影片增加了熠熠星光,也成为影片品质的又一保证。
2019《红星照耀中国》观看心得
“只有当你了解中国的历史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中所经过的那种突出的孕育过程的时候,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答复。这一孕育的合法产儿显然就是现在这支红军。”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通过在西北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写下了这样的话。8日,取材于埃德加·斯诺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的同名电影在全国上映。
《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83年前,一个美国记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冒险深入到陕北,对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第一次向全世界揭示了“红色中国”的秘密,并庄严预告: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7日,《红星照耀中国》在成都举办四川首映礼。曾执导过电影《焦裕禄》、《红星照耀中国》的导演王冀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1987年步入导演生涯的那一刻起,他便有了将《红星照耀中国》搬上银幕的想法。经过多年的耐心沉淀和精心雕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终于将心中寄托完完整整地呈现,将一名导演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真挚流露。
影片集结了李雪健、李幼斌和蒋雯丽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影片将西北的粗犷风貌和南方的柔雅风情囊括其中,更把战争场面的动人心弦和伟人的迷人魅力淋漓呈现,成就了影片的恢弘气度。
2019《红星照耀中国》观看影评
《红星照耀中国》四川首映礼在成都峨影·1958影城举行。影片创作团队代表导演王冀邢、编剧兼制片人汤溪、主要演员王鹏凯、柯南·何裴、侯祥玲等剧组人员亮相首映礼,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了作为主创的感动与激情。
《红星照耀中国》由曾执导电影《焦裕禄》的王冀邢导演执导。他拍摄本片的初衷,正是想用厚重的历史真实和严谨的细节刻画,为当下的年轻人勾勒出关于初心和使命的清晰答案。
“这不是一部应景之作,它是从我心里流出的东西。”王冀邢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讲到,从1987年步入导演生涯的那一刻起,他便有了将《红星照耀中国》搬上银幕的想法。经过三十年的耐心沉淀和三年多的精心雕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他终于将心中寄托完完整整地呈现,将一名导演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真挚流露。
影片同时还集纳了众多实力派戏骨倾情加盟演绎,李雪健、李幼斌和蒋雯丽等一批艺术家参演,还有数十位优秀演员参与其中。剧组成员和创作团队辗转陕西、甘肃、上海和北京等地,历时10周取景拍摄,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将西北的粗犷风貌和南方的柔雅风情囊括其中,更把战争场面的动人心弦和伟人风采的迷人魅力淋漓呈现。
电影改编自埃德加·斯诺所著的同名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主要讲述了1936年6月至10月,为寻找“东方魅力”的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临时首都”陕北小镇保安,采访了毛泽东,以及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风采,认定他们才是中国的未来。
谈起电影是否会被年轻观众接受,导演王冀邢表示:“过去我们比较担心历史题材年轻人会不会不感兴趣,听到这个名字就不进电影院了。但我觉得,与其去看一些不好的片子,还不如走进电影院,去了解民族的历史和国家历史。”主演柯南·何裴表示:“我看《红星照耀中国》这书8遍了,这是斯诺看中国的,写给全世界的,为了扮演他,看他的书是远远不够的,不知道他怎么走路吃饭的。拍摄的时候我有采访很多身边人,也需要听导演意见,我们天天沟通。”
2019《红星照耀中国》观看有感
前,电影《黄河绝恋》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20年后,时值祖国70华诞,《红星照耀中国》再次以“第一位冲破封锁、到红区考察访问的外国记者”的角度,重现了当年惊心动魄、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传奇故事。
今天(8日)下午,由峨眉电影集团等联合拍摄出品,绿地控股投资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片《红星照耀中国》在上海影城举行全国首映礼,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峨影集团董事长韩梅、绿地控股集团总裁张玉良等领导出席。
影片创作团队代表导演王冀邢、编剧兼制片人汤溪、主要演员王鹏凯、柯南·何裴、李幼斌等人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了作为主创的感动与激情。
“先生,您见过毛泽东吗?他是南京政府通缉名单上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25万银洋取他的人头。他,到底是什么人?”预告片中,外国记者斯诺的疑问也引起了观众们的好奇。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八十三年前,一个美国记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冒险深入到被重重封锁的“红色中国临时首都”——陕北小镇保安,对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亲眼见证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迷人风采,第一次向全世界揭示了“红色中国”的秘密,并庄严预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作品。,著名加拿大相声演员大山就曾在同名话剧中扮演过斯诺一角。而在的最新电影中,《红星照耀中国》也被非常“应景”地翻译为了“The Secret of China”(中国的秘密)。
影片除了扮演毛泽东和斯诺的王鹏凯、柯南.何裴之外,还吸引了李雪健、李幼斌、蒋雯丽等众多实力派戏骨倾情加盟演绎。
该片辗转陕西、甘肃、上海和北京等地拍摄,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将西北的粗犷风貌和南方的柔雅风情囊括其中,更把战争场面的动人心弦和伟人风采的迷人魅力淋漓呈现,成就了影片的恢弘气度。
1月10日凌晨,全片杀青于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
所以,正如@红星照耀中国官方微博 介绍的那样,一个被蒋介石悬赏25万银元全国通缉、无论死活必须取其人头的第一号“赤匪”,一支被数十万国民党围追堵截、经过艰苦卓绝长征到达西北不毛之地、立足未稳、不足万人的褴褛之师中央红军,一名漂洋过海寻找“东方魅力”、冒险深入“红区”采访的美国青年记者,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前,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传奇故事?
2019《红星照耀中国》观看体会
1936年6月至10月,西方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来到中国的第八个年头,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首都”——陕北小镇保安,亲自采访了东方巨人毛泽东,以及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迷人风采,成为第一个采访“红色中国”的外国记者,写下大量通讯报道,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荐给全世界,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性的预言。
83年后,真实再现这段历史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红星照耀中国》于昨天上映。在上海影城举行的首映礼上,导演王冀邢说:“这不是一部应景之作,它是从我心里流出的东西。”
从斯诺的视角
“这些人在总体上竟如此地不可战胜,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什么希望、目的和梦想使他们成为难以置信的顽强勇士?”1937年,一本配有大量现场照片的书籍——《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英国出版,销量立即达到创纪录的数十万本,产生了震动性的新闻效果。中译本《西行漫记》1938年在上海出版后,便成为全国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指南。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斯诺所写的,可同时,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正如斯诺所说,“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电影同样如此,《红星照耀中国》通过斯诺的视角,真实再现的是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心系民族大局、坚持革命斗争的故事。参与影片投资的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说:“这不仅仅是中国红军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源起的历史追溯。”
为当下人所拍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斯诺及他笔下的故事被搬上了电影银幕。八十多年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初心故事,是不是已经变得平淡?“影片回答的不仅是历史的问题,更是现实的问题与未来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何在、信仰何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价。
《红星照耀中国》的导演王冀邢的成名电影《焦裕禄》被誉为“一部永不落幕的时代电影”,创下新中国电影拷贝数量之最,获奖无数;他拍摄的《邓稼先》等主旋律影片都获得了相当高的票房及业内的赞誉。但他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说,从1987年步入导演生涯的那一刻起,自己便有了将《红星照耀中国》搬上银幕的想法。经过三十年的耐心沉淀和三年多的精心雕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他终于将心中寄托完完整整地呈现,“想用厚重的历史真实和严谨的细节刻画,为当下的年轻人勾勒出关于初心和使命的清晰答案。”
好看的主旋律
昨天的上海影城,当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人的后代与他们的扮演者并肩站在一起,当毛泽东和斯诺的扮演者并肩站在一起,时光仿佛轻轻穿过了历史,回到了充满理想光辉的陕北。
虽然电影《红星照耀中国》根据新闻特写改编,但故事并不沉闷,也不生硬。跟随恢弘的镜头,西北的粗犷风貌和南方的柔雅风情徐徐展开,战争场面的动人心弦和伟人风采的迷人魅力淋漓呈现;李幼斌扮演的陈友仁、李雪健扮演的鲁迅、蒋雯丽扮演的宋庆龄、果靖霖扮演的蒋介石,哪怕是小沈阳扮演的货运经理一一出现,刻画细腻;无论是时局动荡中为争取民族解放而不畏牺牲的大义担当,还是与根据地老百姓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鱼水情谊,亦或是团结并带领人民群众革命到底的信念情怀,伴随情节的展开一一铺陈,小中见大。
2.“红星照耀中国”之信念篇 篇二
第一次公开播放《通往延安之旅》、《战斗中的中国》等珍贵视频资料;
第一次公开黑白纪录片《延安使命》、史沫特莱手迹和采访记录稿、博斯哈德拍摄的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亲笔签名的照片等档案材料;
第一次公布了中央档案馆珍藏的毛泽东与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等人关于时局问题的谈话记录和《救国时报》、《解放日报》等刊登的斯诺、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的采访报道及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名单、欢迎海报等。
1936年6月,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怀着对中国以及中国革命的无数疑问,走向荒凉的西北高坡,去寻找那些当时还不为世人所知的红军战士。经过四个月的孜孜探求,他找到了答案,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于是,世界知道了在灾难深重、内忧外患的中国,有一群怀抱崇高理想,为四万万同胞而奋斗的革命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响亮名字——中国共产党人。此后,又有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记者,走进红色根据地,走向抗日最前线,去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去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他们用笔、用镜头将清贫而廉洁的共产党员,装备低劣却坚持奋战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线的革命军队呈现在世人面前。
自去年9月27日起,在上海外滩中山东二路9号,市档案馆的三楼展厅里,以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书名为主题的档案展,通过展示100多件(册)档案文献和200多幅珍贵图片带我们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激情年代。据悉,之后展览还会走进京津。
当年外国记者对红色中国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客观报道,已成为值得永远铭记的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本刊将分六期带您重温历史,让我们一起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非凡历程中得到深刻启示,更加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与信念。
其中位于展厅开始处的外国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
中共领导层对斯诺造访十分重视,安排被称为“红色牧师”的董健吾与斯诺接头。曾任苏区保卫局领导人的邓发亲自与斯诺见面,联络相关事宜。首先,斯诺到达了当时苏区的首府保安(今志丹县),和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斯诺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此后,经过长途跋涉,斯诺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望县,再折回保安,又从保安返回西安。在苏区,斯诺采访了许多共产党的领导人,除毛泽东外,还有周恩來、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以及林彪等人。在他的笔下,周恩来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彭德怀“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他们在与斯诺的交谈中,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斯诺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的普通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一种自信的感觉。……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斯诺看到: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已经在他们辖区的全体民众中,造就了坚如磐石的团结,因为苏区的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为他们的利益和他们所认为正确的东西而战。这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基础。
斯诺看到:毛泽东住的窑洞里,仅有的一顶蚊帐还算是“奢侈品”;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降落伞布缝制的背心;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脚的眼镜——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3.《红星照耀中国》导读 篇三
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著作主要有(按时 间顺序):《远东前线》《活的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为亚洲而战》《人民在我们一边》《苏维埃力量的格局》《斯大林需要和平》《红色中国杂记》和《漫长的革命》等。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
(二)作品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 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是 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该书让西方世 界明白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世人面前。《西行漫记》中译本出 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三)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纪实性作品。本书描写的时间段是
1927~1937年,恰值土地革命时期。作者以忠实的原则记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全面地展现 了中国革命者的风采,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全书共12篇,分为四个部分—关于红军长 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 略以及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四)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 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五)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 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六)人物——典型情节
毛泽东:态度亲切友善、和蔼可亲,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远大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无私为国 的赤子之心。
4.红星照耀中国试题 篇四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总分:50)
一、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
1、在《同红色农民谈话》中,如果把那个“老头”的所有家产买去需要 元,他每年所要付的租金和税要 元。
A.100,10 B.1000,100 C.50,40 D.100,40()
2、在《苏区工业》中,给养委员用 博得了“我”的欢心。A.咖啡 B.肥皂 C.相机 D.篮球()
3、红军不叫“ ”,而称自己为“ ”。
A.军人,士兵 B.士兵,红军 C.军人,战士 D.士兵,战士()
4、彭德怀的家庭是。
A.地主 B.富农 C.佃农 D.贫农()
5、“我”从一个红军军官那里“没收”来了。
A.一匹马 B.五十袋面粉 C.十卷相机胶带 D.一把自动步枪()
6、国民党军人一共杀害了“徐”家 人。
A.五百八十 B.三十八 C.六十六 D.一百三十二
()
7、《“红小鬼”》中,第一个小鬼 岁,参加红军 年。A.22,8 B.15,4 C.11,3 D.18,6()
8、朱德在 考过科举。
A.1905 B.1906 C.1909 D.1911()
9、“我”带的,演变成了腐化的影响。A.色子 B.棋盘 C.扑克牌 D.转盘()
10、“外国智囊”是。
A.詹姆斯·邦德 B.李德 C.威尔·什克 D.丹尼尔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1、傅厌恶地对我说:“你相信吗?那个老头是这里的(职位),但他仍要!这个村子需要加强教育工作。”
12、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
的首级,可是在这位共产党员将领的司令部的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13、西北苏区占地面积相当于,它的全部运算当时只有每月,但将近 是用来维持武装部队的。14、1930年年底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对红军的 围剿。红军巧妙地运用
战术,迎击并克服了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15、作者第一次见他是在1929年的沈阳,当时他是全世界最年轻的独裁者,后来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著名的“ ”,他是。
三、简答题(共20分)
16、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5分)
17、“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写的是谁?他的别称是什么?被悬赏多少元?(3分)
18、“四大马”是哪些人?(2分)
19、“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这写的是谁?请说出他的主要特点。(5分)
20、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5分)
答案 选择
1.D 2.A 3.D 4.B 5.D 6.C 7.B 8.A 9.C 10.B
填空
11、贫民会主席,鸦片
12、周恩来
13、英国,三十二万美元,百分之六十
14、第一次,运动
15、西安事变,张学良
简答
16、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17、①徐海东②红色窑工③十万元
18、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
19、朱德,①朱德是一个天性温和,平铸近人,爱惜部下的人。他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与他们一起娱乐、运动。②他是一个朴实热情和吃苦耐劳的人。在伙食奇差的条件下他从不叫苦,闲时就帮助农民种庄稼。③他是一个喜欢运动、好学、精力充沛的人。他给自己订详细的读书计划,喜欢打兵乓球、篮球。
5.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篇五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于是他来到了中国,只为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析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
6.“红星照耀中国”之文化篇 篇六
1944年5月,该参观团抵达延安。到延安之前,在外国记者们的想象中,延安或许是个弥漫着强烈军事氛围的堡垒。而身临其境之后,他们却发现,延安人民的生活竟如此丰富多彩。在延安逗留时间较长的两位外国记者冈瑟·斯坦因和哈里森·福尔曼,除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深入采访,还对延安的其他方面情况作了广泛的了解,其中激发起他们强烈好奇心的便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人民文化教育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尝试。
冈瑟·斯坦因发现,边区的小学、中学、大学只是中共区域内教育系统的一小部分。除此以外,军队、民兵、工厂、合作社、医院、剧院、报纸,这些组织也都有教育作用。“边区好像一所大的学校,老老少少都热心学习,如果可能的话,还热心于教别人。”斯坦因用“全民就学”来概括延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氛围。这种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公民教育方式,比起学校教育,能够传达到更多的人,传播知识的方式也更为具体。此前,面对边区90%以上的文盲群体,中共曾尝试推行“拉丁化拼音字”及“强制教育”政策,但都由于过于激进且脱离群众而收效不佳。经过不断摸索,中共改用“全民就学”这样的教育游击战术,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不嫌弃任何原始的不正统的方法,利用群众运动使“认字”在边区成为普遍的活动。“有创造力的先驱发明了认字的新方法,如农民把字写在板子上,放在田地的一端,一边耕作一边认字。因此,80%的老百姓现在至少认识三四百字。而一年前不识字的人,现在都能读《群众报》,甚至快能读《解放日报》了。”斯坦因说。
此外,延安大学也不能不提。斯坦因在延安时,延安大学已与行政学院合并,校址设在行政学院原址南门外。大学下设行政学院、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医学系、短期培训班。在斯坦因看来,延安大学反而比重庆区域那些更正规的大学更符合中国的需要。“我对于延大最初的印象是先生学生都结实强壮,而在重庆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富有人家的孩子。”当时的延大校长周杨对斯坦因说:“学生的思想必须以服务大众为指针,在思想方面必须对一切问题采取科学态度。作为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民主与科学,参照现代世界的发展情形来讲授,是一切学生一般教育的基本科目。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新中国造就干部和负责任的工作人员。”另外,延大的教育特点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高等教育与人民大众的需要相结合。斯坦因在他的著作中总结道:“延大学生具有战时中国需要的更多的实际知识。对于人民需要什么,怎么和人民合作,他们的认识好得多。他们有更好的机会来协助打仗和社会进步。”
延安特有的文化艺术生活也是记者们感兴趣的。在西方记者们所拍摄的照片中,有许多是关于延安的“红色剧社”。为这些剧社输送新鲜血液的就是鲁迅艺术学院。鲁艺的教育方针是: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学院开办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在当时有3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来自前线,学习两年后,会再回到前线去组织戏剧表演、音乐演奏类的工作。毛泽东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到人民中间去,必须竭力去了解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了解你们。应该运用那些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熟悉的形式。人民的传统音乐、美术、文学和戏剧应作为表现新的战争内容的基本模式。新的形式应以此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因而,学生们在鲁艺所学的课程也必须是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
另外,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对于发展新的艺术形式所做的尝试也获得了惊人的效果。以秧歌剧为例,文艺工作者将真实的战争故事与传统秧歌结合起来进行创作,还有如公共卫生、保护儿童、牲畜饲养等共产党提倡的革新思潮也是秧歌剧题材的丰富来源。人民群众毫不犹豫地接受并爱上了这样的宣传形式。秧歌剧生动的表现形式也让福尔曼印象深刻:“我曾见过许多秧歌剧,它们都强烈地吸引着我。它们与中国别处所见的许多戏剧完全不同。剧本的写作和演员的表演训练都适合在几乎没有道具和舞台效果的情况表演,因此,秧歌剧能在最小的村子里表演。”
在延安的知识分子就是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不断探索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工作方法,去践行他们为国奉献的理想。他们克服了自身可能会存在的主观、理想主义、轻视农民等弱点,与人民群众同食共寝,同农民打成一片,真正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人民,他们的努力与成果也终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尊敬与赞许。作家陈学昭女士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或许道出了所有在延安的知识分子的心声:“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如此亲密的关系,文人学士从来没有这样深入到中国农民群众的最底层。”
年轻的共产党领袖在窄小的窑洞里领导着这场伟大的战斗。
——罗曼·卡尔曼
罗曼·卡尔曼【苏联】(1906-1978),生于敖德萨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是新闻片与纪录片的著名摄影师。受父亲的影响,他从拍摄花边新闻、葬礼以及一些政界高官开始,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后来对摄像产生兴趣,在25岁时,就已成长为苏联电影界的新宠。1938年,罗曼·卡尔曼被纪录片厂派往中国,集中报道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他一生坚信事实不过是一段没有讲好的故事,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将这个故事讲得真实一些、准确一些。
共产党是靠踏踏实实争取人心,而不是靠任何夸夸其谈的政治哲学获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是靠唤起人民内心的希望、信任和爱戴,不是靠空谈大道理而赢得人民对他们事业的支持。
——杰克·贝尔登
杰克·贝尔登【美】(1910-1989),二战期间美国知名的战地记者,作品多反映中国的抗日战争及中国的解放战争。1933年,杰克·贝尔登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作为一名水手,他来到了上海,学会了汉语,并对中國有了较深的了解。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杰克·贝尔登受聘于美联社,开始为《时代》杂志撰稿。与其他不会讲汉语的外国记者不同,杰克·贝尔登可以与中国人直接交流,而不只是转述官方的消息。他与中国有关的代表作是出版于1949年的《中国震撼世界》。
nlc202309040406
链接
卡尔曼:到延安才感到舒服、自由
1939年5月14日晚,延安军民齐聚北门外组织部大礼堂,正急切盼望着鲁迅艺术学院编排的三幕话剧《冀东起义》开始演出。突然,一个外国“大鼻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在当时,这里已有不少人接受过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博斯哈德等外国记者的采访,八路军军医院驻地也有柯棣华、安德华、巴斯华等印度医生,但是这位风尘仆仆的不速之客,还是让在座的观众感到一丝惊奇。在众人嗡嗡的议论声中,“大鼻子”快步走到前排,很快找到了熟人。人们看到,跟他握手、拥抱并大声交谈的,是鲁迅艺术学院的编译部主任萧三。萧三用中文向周围的同志介绍,这位来自苏联的外国友人名叫罗曼·卡尔曼,职业是电影摄影师,从重庆来,今天刚到延安。
1936年8月22日,罗曼·卡尔曼以《消息报》联络员的身份进入西班牙拍摄内战。他在炮火中拍摄的影片《关于西班牙事件》被送到莫斯科放映,获得空前成功。1937年8月,由于卡尔曼在西班牙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为他颁发了一枚列宁勋章。
1938年9月,罗曼·卡尔曼再次以《消息报》记者的身份投入到战争前线,而这一次的目的地是中国。他的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陕西等11个省份,总行程约2.5万公里,拍摄影片资料1万多米。1938年10月卡尔曼到达武汉时,正值武汉大会战,在战火中他坚持拍摄到10月25日。他拍摄了战时武汉的景象,敌机轰炸工人住宅区,中国军队撤离武汉等。接着卡尔曼转赴湖南,拍摄了前线士兵的战斗生活以及日军俘虏营的生活情况。他在广西拍摄了新安旅行团小演员的抗日戏剧活动,在广州拍摄了广东抗日游击队的活动。12月,卡尔曼到达重庆,拍摄了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四川的许多地方。1939年5月,卡尔曼突破国民党封锁到达延安,拍摄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许多珍贵资料,其中包括毛泽东一天的活动。回国后,罗曼·卡尔曼编辑了两部反映中国人民对日抗战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与《在中国》,将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介绍给苏联人民及世界人民。他还根据自己的拍摄经历写作并出版了一本“电影记者笔记”《在中国的一年》,谈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时他写道,“这是我最近几年采访拍摄中最艰巨最复杂的一次。战火烧遍我不熟悉的国家的广袤土地,拍摄同时我得研究这个国家,它的风俗习惯,它的斗争方法,并估计事件的发展变化,学习艰难拗口的语言。”而书的扉页上则清晰地注明:“作者仅以此书献给英勇的中国人民。”
罗曼·卡尔曼与萧三神交已久。萧三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曾与毛泽东同学。他和哥哥萧瑜以及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并在《湘江评论》上发表过小品散文和诗歌。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随后回国参加革命。在苏联期间,萧三写了不少诗歌,宣传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在苏联有一定的知名度。萧三1939年春刚刚从苏联回国,所以卡尔曼一见到萧三就急切地说:“埃弥·萧,原来你在这里。本想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一定要认识认识你,谁知道今天在这里见面了。”卡尔曼还由衷地向萧三感叹:“来中国八个月了,到延安才感到舒服、自由,什么话都可以说啦。”
在愉快而热烈的交谈中,话剧不知不觉开演了。人们静下心来欣赏鲁艺学员们的演出,萧三则不时用俄语向卡尔曼介绍着剧情。因为两人晚上各自另有安排,看完话剧第二幕,他们提前退场,两人相约第二天在鲁艺见面。
5月17日,萧三在鲁艺请卡尔曼吃午饭,并向他介绍吕骥、沙可夫等同志。这天,卡尔曼拍摄了鲁艺举办的展览会、鲁艺学员开荒生产以及学校周边的树林、文庙等景观。5月21日是星期天,当天下午1时新中华报社和青年记者联合会在北门外王家坪举行了一个联席会议欢迎卡尔曼,萧三作为翻译陪同卡尔曼参加会议,会后又陪着他参观了风景秀丽的枣园。第二天下午,延安抗日軍政大学副校长罗瑞卿宴请卡尔曼。这是一次别致的宴会。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针对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招待卡尔曼的食品来自抗大合作社,而抗大合作社里的各种食品、用品则大部分是学员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卡尔曼亲身感受到了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的成效。
在那几天里,卡尔曼去了延安城周边很多地方。他曾经渡过延河去桥儿沟参加工人学校开学典礼,在清凉山拜访解放日报社,到远离延安约40里的拐茆村参观八路军军医院。另一次较远的参观、拍摄活动,是去安塞托儿所,由于逗留时间较长,当天夜里他就住在当地。通过这些参观访问,卡尔曼拍下了不少珍贵的影片素材。
5月25日晚上9时,卡尔曼前往杨家岭拜访毛泽东。在此之前,正如卡尔曼发表于1939年7月8日苏联《消息报》、8月28日《新华日报》翻译转载的“毛泽东会见记”一文中所提到的,虽然他到延安的初期还没能见到毛泽东,但是在他参观过的所有地方,“在大学,在学校,儿童保育院,在每一个场所,都能感觉到这个天才的组织者的精神”。这次在简陋窑洞中的深入谈话直到午夜12时才结束。毛泽东向卡尔曼全面、精辟地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前途。第二天,正逢“抗大”三队请毛泽东讲关于战略战术的军事辩证法,卡尔曼得知这一消息赶忙去了会场。虽然报告仅有短短一小时,却给卡尔曼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写道:“他(毛泽东)的演讲充满了明了的例子、大众的言语、格言成语,常常引得全体听众哈哈大笑,在他的听众笑过之后,他自己才开始微笑。”毛泽东作完报告后,卡尔曼请他站在一个大土台上向群众讲话,并把这一场景拍成影片。在离开延安前的一天,卡尔曼再次特意到杨家岭拍摄了毛泽东一天的活动情况。他不仅记录了毛泽东看文件、写文章等工作情形,以及工作之余的散步、休息情形,还拍摄了毛泽东与农民交谈以及在“抗大”三周年纪念大会上检阅队伍的情形。这些珍贵的电影文献资料,其中很多场景成为经典,广为流传。
1939年6月3日,罗曼·卡尔曼告别革命圣地延安,启程前往西安,临行前又拍了许多照片。在短短20天的时日里,他拍摄了延安的方方面面。卡尔曼十分珍视他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希望“有朝一日,胜利了的中国人民会在复兴的国家的档案中找出这些影片来”。74年后的今天,罗曼·卡尔曼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2013年6月9日,“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展览中的三段珍贵视频十分引人注目,其中的一段,正是罗曼·卡尔曼所拍摄的,反映延安军民生产、生活的《中国在战斗》节选。
(据《中国档案报》)
7.红星照耀中国填空题 篇七
一、填空题:
1.大家知道,在1931年之前还是受人爱戴、为人慷慨、有现代化思想、能打高尔夫球、却又喜好赌博这样一个性格矛盾的军阀独裁者。
2.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的首级,可是在这位共产党员将领的司令部的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3.李长林说,贺龙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用李长林的话来评价贺龙的口才就是“ ”。
4.共产党相信,1927年以来的十年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论点,那就是:,对内不实行土地政策,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族政治是无法实现的。
5.1930年年底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红军巧妙地运用 战术,迎击并克服了第一次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6.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奴隶、、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7.红军不论到哪里,他们都毫无疑问地根本改变了、、中农以及所有“贫苦”成分的处境。
8.据毛泽东说,到1933年9月,江西苏区共有1423个“产销”合作,都是为人民所有,由 管理。
9.平江起义两年以后,积聚了一支约有八千个兄弟的“铁军”,这就是红军五团。10.徐海东给我的印象是我所采访到的共产党领袖中“ ”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
11.读过《四大马》这部分内容,我们知道,在青海、宁夏和甘肃北部这个地区里,权利由一家姓马的回民将领家庭分享——马鸿逵、、、马步青。12.朱德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13.同许多念念不忘共产国际魔怪的人的看法相反,即使在红区里,大概也是精神上的和思想上的影响大于直接参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14.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了 的消息后,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支持 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并派共产党的代表团赶赴西安。共产党代表团团长 一到西安就去见了蒋介石。
15.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
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 的评价。
二、简答题
1.“这次远征号称要对日作战,收复失地,但未免院有些唐·吉诃德味道,立即被蒋介石总司令的十一师精锐新军所拦截,但是,这却阻止不了那些爱国学生,他们不怕坐牢,也不怕可能丢脑袋,大批走向街头,喊出了那被禁的口号:„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抗日救国!‟”(选自《去西安的慢车》)。读完这段选文,你有什么感想?
2.概括《贺龙二三事》都写了他哪些事?(至少写出四个方面)3.斯诺在写到毛泽东时,有一段话:“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 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从这里,你读出了毛泽东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4.概括回答红军过大草地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5.读完《为什么当红军》一章,请你简单叙述一件彭德怀的故事,以展现人物的性格。
6.在《关于朱德》一章中,斯诺告诉人们朱德是个什么性格的人? 7.《红星照耀中国》的作卓埃德加·斯诺在书中说,在共产党对我的态度中,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排外主义”。你能举例说明吗?
三、填表题
1.阅读《造反者》一章,根据内容填写表格。章节 造反者 主要人物 周恩来 屋内陈设简单 语言描写: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 外貌描写: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工人纠察队 情节 品质 2.阅读《童年》一章,填写表格。人物 时间 事件 毛泽东 1983年 十三岁时 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 在湘乡县新式学堂读书 记叙的内容 反映的精神 3.阅读《红军战士的生活》一章,填写表格。A.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甸,每人只有一条棉毯——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B.由班到团,在运动、军事训练、政治常识、识字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集体竞赛中,都颁发奖旗。C.每一个连和每一个团都有列宁室,这里是一切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D.红军有他们自己的许多游戏,而且不断地在创造新的游戏。有一种叫做“识字牌”,是帮助不识字的人学习他们的基本汉子的比赛。
四、名著阅读
(一)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宋哲元或者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一支军队的,更不能说还能够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真的做到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它突破而从从容容地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打入了一个楔子。(选自《战争与和平》)
(1)文中的“他”是谁?(2)概括文中他的故事。
(3)概括这件事中体现的他的性格特征。
(二)“不是,你会看到的!你的牲口„坏了‟?就是因为我们把这种牲口留在后方,我们的骑兵在前线才不可战胜!要是有一匹马又壮又能跑,就是毛泽东也不能把它留下来不送前线!我们的后方只用快死的老狗。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枪炮、粮食、农服、马匹、骡子、骆驼、羊——最后的都送去给我们的红军战士!如果你要马,同志,情到前线去!”(选自《去红都的道路·贺龙二三事》)
(1)这是谁说的话?
(2)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三)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
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自《去红都的道路·红军旅伴》)(1)“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2)短文中,写出了红军给农民做了哪些事情?农民是否满意?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五、思考题
1.《红星照耀中国》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纪实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本书的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3.斯诺在作品中是如何塑造人物的?他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情举例说明。
4.在本书中,红军战士和少先队员们展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情结合现实谈谈你阅读此书的感想和启发。
《红星照耀中国》练习与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练习与答案
本书(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对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 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 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 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 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 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使它成为享有盛誉, 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红星在西方语境中指下层民众参加的, 造旧世界反的民主革命, 《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有明显的赞誉意味.一、选择题
1.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D)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C)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D)
A、51周年 B、61周年 C、71周年 D、81周年
4.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B)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5.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B)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二、简答题
1、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
答: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2、代议制苏维埃政府结构是怎样的?
答:从最小的单位村苏维埃开始建立的,上面是乡苏维埃、县苏维埃、省苏维埃,最后是中央苏维埃。
每村各选代表若干人参加上级苏维埃,依此类推,一直到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凡年满十六岁的,普遍有选举权。
3、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的权利有哪些?
答:它有决定选举或改选权,同共产党合作紧密。
乡苏维埃下面设教育、合作社、军训、政训、土地、卫生、游击队训 练、革命防御、扩大红军、农业互助、红军耕田等等委员会,由乡苏维埃指派。苏维埃的每一分支机构中都有这种委员会,一直到负责统一各项政策和作出全国性决策的中央政府。
4、苏维埃政府对春耕工作做怎样的批示?
答:进行广泛的宣传,争取农民自愿参加,不要有任何强迫命令。
5、苏维埃政府下的地主是怎样定义的?
答: 根据共产党的(大大简化了的)定义,凡是大部分收入来自出租给别人种的土地而自己不劳动的人都是地主。
【红星照耀中国朱德事迹】推荐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及06-17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随笔09-29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10-17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悟10-17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笔记11-05
红星闪耀中国读书习题07-30
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07-04
红星美凯龙融资创新08-24
让生活的阳光照耀数学的课堂教育理论论文10-16
红星美凯龙销售的策略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