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精选8篇)
1.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一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发展研究型医科大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本文针对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特点,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将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及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性实验活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使学生尽早尽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设立本科生科研扶持项目并建立健全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坚持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与答辩等措施,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现代髙等医学教育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素质能力的培养。走在学科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还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因袭着传统的以传输为主的知识继承型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启发。在科技跌宕出新、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这种教学培养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带来一些弊端,如毕业后即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往往对学术研究工作缺乏兴趣,而更大的弊端是使医学专业人才在整个本科阶段就形成了固化思维,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医学行业中不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w。尤其对于医学检验专业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本身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既不等同与国外“4+4”学制的检验医师培养,又略高于普通的检验技师层次,恰逢国内高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五改四”之际,检验医师到底何去何从,如何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涯中更具竞争力,寻找到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向,是当下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展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检验技能做好准备,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检验医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中,检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能为临床提供充分可靠的检验结果,还要更多地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能够结合临床开展学术交流,能够利用循证医学提高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成为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医学检验本科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引入一定程度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培训,通过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创新实验、扶持本科生科研课题等方式调动本科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对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作为培养全军检验人才队伍的摇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笔者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具体方案。
1.增设理论研讨课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和实验技术等多学科和多技能的交叉应用学科。由于学科领域中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理论层出不穷的产生并发展,而目前使用教材更新的相对落后,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因此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强调发挥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在个别章节中加入相关的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知识讲座,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发掘和探索学科前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教学或特色讲座可以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从某一学术主题出发,或将学生在课前课下收集的理论知识、科研及临床问题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讨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案组织、语言交流、PPT制作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接触大量的前沿知识和学术思想,初步实现科研思维的启发。理论研讨课的教学形式方面,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开展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式、谈论式、探索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从主动发出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知识传递的引导者。教员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更要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热烈、广泛、不拘一格的讨论式教学。理论研讨课的考核亦可通过专题报告的方式,由学生主导进行。
2.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而且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强化、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实验教学应该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加强综合研究性实验,强调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为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技术性的操作学习实验向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培养转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做出综合性分析。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临床案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学思路,对各项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综合应用各项检验方案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增加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一研究目标或某一临床病例出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査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负责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善后)以及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在实验前充分理解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技能培养、科研思维创新、独立操作能力为重要核心,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重,将理论贯穿于实践才有利于更好的反馈和掌握。创新思维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等实验技术是从事生命医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此外也要注意无菌操作意识,污染防范意识等的灌输,和严谨操作习惯的培养。
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正逐渐成为各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缩小,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数较少,而本专业教师中博士以上学历达95%以上,这恰好可以满足导师少带、精带学生的要求。通过师生互选,学生可以从大学二年级起,在导师的带教下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立题、文献査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在全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地接触学科前沿、参与研究工作,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常规教学中所忽略的灵感与启示。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同时也能体验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对导师资格的审査,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求导师专业素质精,更要选择责任心强、学术道德高尚的教师优先担任导师;加大对导师工作的软硬件支持,如科研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等,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挖掘本科人才;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了解科研思路、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信息学检索能力和基本的科研实验技能,但对学生主课业不应造成太大负担;学校或院系应针对本科生设立专项科研扶持项目,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设计课题进行审査和选拔,并对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定评价标准,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或以答辩方式等评价指标,将科研培训结果计入学分。
4.坚持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检验,是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毕业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临床与各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毕业论文完成的好坏可以反映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在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借力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丰富资源,通过导师的带教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阅文献资料,帮助确定论文题目,指导实验设计或数据收集,正确使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合理安排好综述和论著的写作进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从立题、査阅、综述、实验设计到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受到一次完整的科研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科研潜能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从每年的实习期,即第五年开始。在为时一年的紧张临床实习中要兼顾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并为自己的本科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校本专业的这一制度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结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其分成3个阶段来实施。即准备科研阶段、科研设计与实施阶段、科研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通过一对一的毕业论文带教模式,在文献调研和综述撰写后进行开题报告,在完成相关实验和数据搜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完成相关的成果总结出版工作以及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根据指导教师对预答辩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组织正式答辩。正式答辩由检验系各教研室和医院检验科的高职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时间一般为10?15min,由学生PPT介绍毕业论文后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答辩结果通过论文及现场评分得出,并最后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一制度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无论文献检索还是统计学应用,以及课题实施中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包括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文案组织和谈吐仪表的考核,能为其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科教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思想、兴趣和学术态度将影响学生的一生。通过对本科阶段对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训练为主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其受益终身。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在提高医学检验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检验医学发展要求的创新性、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二
1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提出
在国外,以美国高校为代表,首先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了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制定本科生科研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不同形式的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在国内,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首次提出了类似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北京大学自1998陆续设立了三项“基金”,鼓励和引导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相继开展本科生科研,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让本科生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为创造学校的科研创新环境。
2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吹响了创新的号角。社会的创新离不开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与未曾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①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他们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学会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
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层级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都包括此项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其创业、就业能力的导向性。高校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良好的平台,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主动进行知识积累重构、培养自主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实践、协作等能力和严谨作风,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②另一方面,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创新潜力,锻炼自主独立学习、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形成开创性思维,为今后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3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已形成普遍共识,许多高校也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实际培养情况与客观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1 培养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健全的机制做保障,然而我国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都在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但从培养机制的角度来看还很不健全,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相关机构以及制度保障,整个运行机制多处于自发自愿的无序状态。
3.2 学校重视不到位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许多高校的工作重心大多集中在科研(教师的科研)、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等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不便量化的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许多高校仅仅作为学生参加竞赛或者二课活动的形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类型繁多,但大多项目缺少创新性、可行性,技术含量不高,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深度和广度涉及不够,实际培养的效果也无关紧要,多流于形式。另外,任何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资金,有些只是小额度的资助,可以说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3 师生参与度较低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大多数老师一方面承担着教学和自身的科研任务,在缺乏相应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和培养缺乏动力,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低。在没有浓厚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氛围里,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较低,近年来,与本科生的人数相比较,科研创新活动的范围小,大多数学生还未能从该活动中受益。③
4 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创新成为社会新常态,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显得尤为急迫和必要。
4.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高校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促进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委员会的二级机构,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指导、评定、审核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校级党政领导、校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事业代表共同组成,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工作开展情况,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院系层面设置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配备或制定专门人员对接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相关工作,避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拓通渠道,建立良好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
4.2 打造科研创新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加大实验室设施投入,实行开放式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动手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其次,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增加专题学术讲座,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和研讨会,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与有关专家、学者及教授们直接互动,有助于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找到更有效的科研途径和方法。④同时在学校创办期刊上开辟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专栏,拓宽交流平台,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4.3 完善激励措施,调动师生积极性
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保证工作顺利进展的必要前提。在教师层面,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将学生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评价挂钩,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并对成绩优异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在学生层面,完善学生科研创新鼓励措施,将学生论文发表、评奖、申请专利等科研创新活动成果作为评先、评优、评奖,以及免试攻读研究生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形成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注释
1江颖.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31-33.
2苏峻.论培养高师学生科研能力的学校生态结构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0):12-14.
3路海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43-45.
3.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探索 篇三
摘要:依托学科优势,按照“启发创新意识、注重训练过程、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厦门大学化学学科构建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科研训练平台,形成系统和完整的科研训练机制,激发了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时对科研训练效果做了深入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
科研训练是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大学化学学科着眼于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着力于多元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托化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仪器中心等,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高度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一、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的构建
厦门大学化学学科建立于1921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获批化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挂靠在学院有多个重要科研平台,如,能源材料化學协同创新中心、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我们依托学院科研基础雄厚的整体优势,以“启发创新意识、注重训练过程、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构建了“初级一中级一高级”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的科研训练平台,形成系统和完整的科研训练体系,从而起到引导学生科研兴趣、发现学生科研潜质、培育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1)初级平台:主要是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初步接触科学研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体验。包含导师制、前沿学术讲座、科研实验室开放日、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实验等。初级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2)中级平台: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设立“化学人才基地育苗基金”以及学校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立项申请、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仪器使用、论文写作、结题报告、成果展示、学术交流与表达等基本的科研方法与科研能力。学院每年组织立项、中期检查、过程检查、结题汇报等。
(3)高级平台:从“育苗基金”中遴选出优秀项目,设立“化学人才基地创新基金”和“化学学科拔尖试验计划创新基金”。学生可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自行提出研究课题,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提出研究课题。要求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课题。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支持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进行科研训练,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
二、科研意识的启迪与引导
1.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化学学科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了系列前沿讲座课程,如“今日化学”系列讲座、“无机化学前沿领域简介”“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简介”等课程;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讲座,设立了“学术报告”学分,开设了“杰青讲坛”“院士讲坛”等,同时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诺贝尔获奖者系列讲座”“南强系列讲座”“卢嘉锡系列讲座”等学术活动。各类讲座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展示了化学的魅力,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前沿,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
2.教师的引导
厦门大学化学学科共有教师13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2位,教授74位,拥有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师人人参加本科教学工作,郑兰荪院士、田中群院士、孙世刚院士等一批知名教授长期为本科生讲授化学基础课程。6门化学主干基础课程教学队伍中,有院士3人、长江特聘教授4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教授23人。高水平教师在授课中将基础专业知识与前沿研究内容结合,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活动,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关键。化学学科科研训练的指导教师队伍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也有化学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和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在近三年开展的本科生各类科研训练项目中,院士作为指导教师的有5项,杰青(含院士、千人)为指导教师的有50项,教授(含院士、千人、杰青)为指导教师的有114项。
从2013年起,学院对低年级本科生开展了“导师见面会”“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院长、系主任等教师定期多方位与学生交谈与交流,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给予学生学习、科研上的指导和帮助。
三、科研能力的培育与训练
结合厦门大学化学学科的优势和科研平台,我们制订了系统的科研训练方案,包括:科研素养、文献检索、项目申请、实验方案设计、科研能力、论文撰写、化学交流表达能力的训练等。
1.科研素养培育
为了使本科生在科研训练的初期就建立正确的科研道德观、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们开设了“化学科研素养与方法”课程。该课程分为“如何树立正确的科研道德观和价值观”“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如何有效地在科研中发现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四个部分,由院士、杰青等优秀教师主讲。他们结合科研案例,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探究质疑、自主创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在实验中也十分注重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做到学术道德规范、原始记录规范、学术引文规范、成果署名规范、论文写作规范等科研学术规范要求。
2.科研能力训练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须依托本科生的科研项目。我们2003年设立了“化学人才基地育苗基金”,启动费每项4000-6000元,目前共设立704项;2012年设立了“化学学科拔尖试验计划创新基金”,2013年设立了“化学人才基地创新基金”,启动费每项10000-20000元,目前共设立84项。本科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申请,项目完成时间原则上为一年半。除此之外,厦门大学每年还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础科研基金”等多种类别的科研项目供本科生申报。学生们经过项目选题、预研、立项、申请、评审、签订项目责任书,然后进入导师课题组开展科研活动。项目的完成须经阅读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大型仪器使用、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撰写论文报告、汇报答辩等多个环节,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科研能力的训练。endprint
为了更好地促进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我们制订了具体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每年组织立项、申请、评审、签订项目责任书、过程检查、中期检查、结题墙报展示、汇报答辩、评奖等。在科研训练中,我们更注重过程的跟踪、训练与考核,强调本科生通过科研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3.拓展本科生学术视野
为了给本科生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拓宽本科生视野,使他们在交流中成长,我们在科研训练的高级平台中专门设置专项学术活动资助基金,为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到国(境)外进行短期访学、科研训练等提供学费、生活费、往返机票费,并制定了系列政策对此进行规范管理。2012年8月到2016年8月四年期间,已先后派出113人次到国(境)外名校进行交流学习、科研训练。
4.本科生科研训练成果
科研训练的开展,使本科生了解并学习了化学研究前沿知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锻炼和培养了科研能力,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科学素养,培养了一批热爱化学、愿意从事化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青年学者。同时也收获了一些成果,近三年化学学科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281篇学术论文,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创竞赛奖励30项。
四、科研训练效果问卷调查
为深入了解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状况、收获等,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2015年12月份在2012级育苗基金结题时,对参加此项目的本科生进行了调研,问卷共12个调查项目,55个选项,回收有效答卷共计53份(见下表)。
我们对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如下。
(1)问题:你主要出于什么目的参加科研训练项目
调查数据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多数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目的是为了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功利性的想法较少。
(2)问题:你参加科研训练的课题来源于哪里
调查数据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的课题来源主要是“参与指导老师的课题”或是“指导老师指定的课题”,由自己设计或参与设计的课题所占比例低。这是我们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3)问题:你在科研训练中参与了哪些工作
本问题是多选项,四个选项分别是:文献检索、调研;课题组织、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项目归纳总结、答辩。本科生根据自己参加的工作进行勾选。调查数据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多数参与了科研项目各环节的工作,受到了比较系统的科研训练。
(4)问题:在科研项目训练中遇到困难时,你首先选择如何求助
调查数据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本科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首选求助于实验室内师兄师姐,然后选择自己独立思考,向导师求助的比较少。究其原因,学生们认为老师较忙或者害怕老师笑话自己。
(5)问题:在科研训练过程中,你认为最困难的环节是什么
调查数据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本科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主要集中在课题立项与实验方案执行两部分,这正是需要教师加强指导的环节。
(6)问题:在科研项目训练中,指导老师在哪些方面给予你的帮助最多
调查数据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本科生认为指导老师提供的帮助最多的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其次是“传授研究方法”。
(7)问题:你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获得了哪些成果
此问题为单选项,如果有多项成果,选填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项。调查数据见图7。从表中看出,有一半的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发表了论文、申请了专利、获得了学业竞赛奖励。
(8)问题:参加科研训练对科研能力的提升度
本项调查包含6项内容(见下),本科生根据参加科研训练对自己这6项能力的提升度填写从1~10不等的数字,1为最小,10为最大,调查数据见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认为参加科研训练对其阅读文献能力、发现问题、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显著提升。
(9)问题:参加科研训练对专业学习的提升度
本项调查包含3项内容,本科生根据参加科研训练对自己这3项能力的提升度填写从1~10不等的数字,1为最小,10为最大,调查数据见图9。由图可见,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对知识体系构建、专业知识的理解、基础和前沿的结合等有较大的提升。
(10)问题:参加科研训练对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的提升度
本项调查包含5项内容(见图10),本科生根据参加科研训练对自己这5项能力的提升度填写从1~10不等的数字,1为最小,10为最大。由图可见,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对其自我认识、了解自身学习需求、时间管理等都有较大的提升。
(11)问题:参加科研训练对人生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度
本项调查包含5项内容(见图11),本科生根据科研训练对自己这5项能力的提升度填写从1~10不等的数字,1为最小,10为最大。由图可见,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对其积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等都有显著提升。
(12)问题:参加科研训练项目最大的收获
多数本科生写道:了解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受到了完整的科研训练,提高了科学研究基本能力;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困难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树立了科研的决心,磨炼了自身的意志等。
五、本科生科研训练问题与思考
1.如何更好地引导并保持本科生科研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内源性动力,它推动人们不断去学习、实践和认识事物。一般说来,科研活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带来了好奇心,因此本科生们在初期对科研充满兴趣。但是,一旦真正进入科研活动,单调的实验和不断的失败可能会抹杀掉他们最初的兴趣。如何不断地引导并长久保持他们的兴趣,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老师们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化特征及其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状况安排相关的科研训练内容,循序渐进,让学生们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收获,这些收获带来愉悦,进而增加信心。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开展国内外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并保持他们的科研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
2.如何加强教师的过程指导
教师有效的指导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形成十分关键,其影响是终身的。在本科生科研训练中,教師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选题,还要指导其掌握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制订工作计划、把握研究进度、撰写论文报告,使学生学会科研方法、领悟科研思路,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不断鼓励他们,提高学生做事的独立性、计划性和条理性,以增强他们的毅力、恒心和自信,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研。
3.如何培养本科生自主选题的能力
4.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四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最具活力,是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学校要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
本文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涉及近年由各地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以及多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本科院校。目前,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达100多所,占我国现有本科院校的近2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升格的“过渡”期,在晋升本科院校过程中往往招聘、吸纳了很多青年教师。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般地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地位相对薄弱,科研能力相对比较弱,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但科研不仅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且与教学之间、与社会服务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快提高科研水平,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近年来,大批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严格地说,即使青年教师全部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也不等于师资水平就必然符合高校本科办学的要求。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一领域已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掌握交叉学科的复合知识、动手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才能胜任培养“技术本科”的教学任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继续读书深造意识大大增强,但相对缺乏科研的意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比较典型的有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很神秘”,把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另一个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无用”,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针对以上错误认识,若想提高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意识。教师也是科研的主力军,从事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科研工作同时会使教师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开拓精神等,这种气质也是成为“名师”不可缺少的气质之一。
二、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科研促教学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晋升本科前往往是以教学为主,晋升本科后应从偏重教学转变为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要创立“高校名牌”,就要有“人才”、“尖子”和“名师”。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科技成果,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术动态、最新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淘汰、更新过时的知识点,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迅速、直观地反映在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停留在“背书”上,这样才能培养合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丰富,他们也乐意接受能反映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把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通过启发式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搞科研也可以使青年教师的文凭与能力相符合,特别是刚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三、青年教师要尽快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
从科研的层次上看,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一般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全国重点院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由于其明显的优势,一般是高层次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而新建本科院校刚刚跨入本科门槛,更多的应定位于中、初级科研项目,应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在为地方公司、企业承担一些应用性项目上多做科研的文章。有了这种定位,搞科研可以从以下路子着手:指导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承接当地企业技改项目→自行开发专利产品→承揽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再一步步走下去。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既缺少科研经验,又缺少社会关系,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自己单独联系到一个企业、接到一个项目是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也很难独立申报成功一个科研课题。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失败成功之分。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热情,树立搞好科研的信心。搞科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以及项目推销的能力。从社会需求看,目前最稀缺的人才就是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综合组织能力的人才。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要努力走出象牙塔,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四、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论资排辈的条条框框。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应大力营造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科学合理地组织科研小组或课题组,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科研中的经验和传、帮、带作用。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明确提出把教学作为立校之本,把科研作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思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研投入,并建立起了科研激励机制,把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科研工作。学校要进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新建本科院校要学会借住外力,提高科研能力,要积极主动、甘当配角、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和科研指导,这样既能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又能有力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快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张迅速,一般来说教学任务繁重,任课教师紧缺,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要长远打算,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主动选送那些学历高、素质好、科研意识强、有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学习深造,主动参与著名高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
五、做好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和应用工作
教师科研成果鉴定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价值、效益及科研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的客观的、公开、公正、全面的科学判断和评价。鉴定评价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工作效率等方面。科学价值,主要指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说、新理论等,在当代科学发展中所达到的高度和学术上的造诣以及在学术上的指导意义和影响。技术价值,主要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实用效果和可靠性程度以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大小。经济价值,主要指使用科研成果而新增利润、降低成本和原材料消耗、提高成品率、提高工作效率及投资回收期等。社会效益,主要为科研成果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重要程度及其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劳动保护、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影响的大小。工作效率主要是科研成果研究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研究工作计划完成的好坏以及研究工作人、财、物投入量的合理性等。据统计,每年国家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有相当比例的成果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泡沫”,这些泡沫既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对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偏颇或失误造成的教训是很多的。学校要做好对科研成果的鉴定工作,在组织机构、鉴定评价标准、鉴定评价程序、鉴定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要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适应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另外一方面,要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学生传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也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的活动中来。二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的经济一般相对比较落后,当地经济,尤其是当地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是比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也比较迫切,科研成果在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空间是很大的。较好地解决科研成果的应用,就能为继续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新的动力,也能为科研工作的考核和后续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新建本科院校起点较低,科研又是薄弱环节,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客观现实和共性,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且本身有着多年的职业、专业培养的经验,科研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想象,从事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也就是科研能力随之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辛彦怀,王红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5):31-34.
[2]杨海生.办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3):36-37.
[3]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J].高教探索,,(4):37-42.
[4]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5]杨德广.各类高校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中都大有作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9-11.
5.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高师生;科研能力;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生科研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师生科研能力的意义、方法及对策。
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基础教育的承担者,是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具备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基本能力,而且要肩负起培养知识型、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重任。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未来教育的功能,培养一代具有高尚情操和广博知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便为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师范生必须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成为有特色、学者型、科研型、智能型的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
一、现状分析
未来的教育立足于创新,立足于发展,立足于素质教育,因而高师院校的改革就要把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科研意识、科研观念的引入,摆在重要位置。教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能力,须依靠扎实的教育科研作为根基,主要表现在能积极学习和钻研教育理论;能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并能持之以恒地与同事们一道合作探索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渠道获取教育信息等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一直存在着薄弱环节,即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学科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高。
(二)从对教师的抽样调查情况来看,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师诸种能力中相对最低。表现在理论修养差,理性思维不当,不善于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思考,科研成果甚微。
(三)高师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考虑科研训练的内容,对科研能力要求单一,层次也不高。培养高师生的科研能力,关键要在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定位。要改变上述现状,面向未来教育发展,高师生必须适应未来社会赋予的角色,因而其科研能力的训练在校期间应作为重要内容。
二、培养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一)高师院校教师努力成为科研型教师,对学生予以良好的科研影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教师应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科研型教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基本素质。就知识结构而言,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新”,相关学科知识要“博”,既是专才,又是通才。为适应信息社会知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亦不断推陈出新的需要,教师的教学要创新,必须高屋建瓴,鸟瞰教学内容,才能做到既教知识,又教知识的发现过程和蕴藏于其中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及发展动态。具有了广博的知识才善于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路,形成学生“立体思维”。
2.教师应具备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
教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性认识事物,艺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感体验事物,这两种不同的认识途径结合起来则是较完美的认识方法。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创造灵感,以较强的教育教学艺术表现力启发学生思维,达到以美启智的目的.。
3.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
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教育的摇篮,具有培养一代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践创新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1)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迅速地获取信息,用研究探索的目光,求真务实的精神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并用以了解所教对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特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拓宽视野,把握本专业前沿动态。包括:确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掌握信息搜索、分类和整理、贮存、提取的能力;信息再生产传播、交流和反馈的能力以及信息研究的能力等。
(3)立体思维能力。立体思维即要求分析问题时具有的多条思路,解决问题具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并且能够从中选择最佳方式以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具有立体思维能力的教师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多方位思维训练,才能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4)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分类在不断分化和发展,同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要求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必须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的教师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5)创新能力。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思维,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去思考前人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探求前人没有探求过的领域。未来教师要具有迅速传递、反馈并处理大量教育科技信息的能力,勤于思考,善于创新。
(二)教学大纲应对高师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教育科研能力是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未来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规律,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设计教学改革方案,精心试验;运用抽样、问卷的方法,通过控制、对比、统计、分析来积累和把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要求对高师生的科研能力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在大纲的指导下,增加科研能力培养的任务;必须改革教学模式,要采用讲授与研讨综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研讨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必须改革考核评估制度,将科研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考核的内容为:
1、针对某一命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有关资料或信息。主要考核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
3、让学生对某一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加工提炼得出结论,以此考核学生的文字处理、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4、考察学生的观察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教学评估体系中,主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顽强学习的品质。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变课堂为科研园地。
自20世纪中后期,大学就已经开始迈出“象牙塔”,开始利用自己在知识、技术、地域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服务,实现三位一体的功能。2l世纪,高等教育将更加紧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国家和地区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高师院校也不例外,应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将高师教育课堂办成学习科研创新的园地,将科研意识贯穿于整个学校教学管理、教育活动之中,使学生置身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当中。
1.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把学校小课堂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去,观察、了解社会,检验实践教育理论。具体地说,就是要深入教育改革的实际,了解改革前沿的信息动态、改革过程的重点与难点,把握改革方向;深入素质教育活动的实际,对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困难与矛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进行了解和研究;深入教学实际,对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进行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深入社会实际,对教育对象进行研究。例如青少年身心特点、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经济改革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内容。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加以比较检验,将实际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搜集分析、比较研究,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理论的概括总结,让学习成为一种创新活动的尝试。
2.实行导师制。导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向盘,并完成对学生几种基本能力(调研能力、谈话技巧、信息采集等)的训练。
三、结语
6.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六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跨世纪中国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江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具有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
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而有些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第二、使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这里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与各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家访座谈、设计问卷、批改作文、日记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切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的人称之为“试验”。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以上两点内容主要是从教师主体角度分析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但作为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从事教科研的客观环境。
7.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七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 发展迅速, 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有别于临床医学和纯工程类学生的培养模式, 尤其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1]。
1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适应社会、军队对人才的新需求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工作, 不只局限于对科技活动本身的作用, 还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变化和发展。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而言, 学科的发展将推动全民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此外, 社会的进步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将对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是对创新型科研人才的需求。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社会的进步、新军事形势下军队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依靠的是科技和知识的创新, 而科技和知识的创新则依赖于大批具有科研能力的人才。
本科生是大学培养的重点对象, 是科研人才的储备军。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覆盖面广, 涉及理工学科、生物学与医学分支, 这些交叉领域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批的研究型人才。因此,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1.2 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措施
生物医学工程是多学科、广范围和高层次上融合的专业, 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现代医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应具备电子医疗仪器研究、设计、制造、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因此, 该专业更加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研实践活动。
虽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安排有医院实习期, 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较好地锻炼。通过开展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活动可以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环节的不足, 让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和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科研领域、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在本科阶段就逐渐开发其科研潜能、激发创新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延伸专业技能。
另外, 本科生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将更加频繁地与同学、教师、医院、学校接触和沟通, 从而锻炼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逐渐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科研任务, 学生会利用一部分课余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沉迷网络和学习目标缺失的情况, 可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提高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总之, 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可培养其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3 缩小与世界一流名校差距的突破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自办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早在1969年就创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UROP) ”, 后来又开展了“独立活动计划 (Independent Activity Program, IAP) ”, 旨在为学生提供独立自学和科研工作训练的机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 或自己设计研究课题邀请教师作顾问[2]。1998年美国的博耶报告确立了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
我国研究型大学也逐渐意识到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 自1996年清华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SRT) ”, 该计划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学生, 每位学生在第2-7学期均可自愿参加, 让学生有机会早些接触企业界、科研部门, 尽早接受科研训练, 了解社会实际,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因此, 第三军医大学为了实现“建设具有鲜明军事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军医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 必须更加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逐渐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让学生思路开阔, 以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适应不断变化和更加复杂的世界。
2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教学与科研
第三军医大学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时间不长, 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覆盖知识面宽, 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教学方法传统, 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学, 研讨课的开设比例较低, 难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已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特聘了几名专家和教授, 招聘了多名博士毕业生, 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但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较多, 同时精通工程技术和生物医学知识的教师较少, 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 不思进取, 对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和热情。
相对于理工院校, 第三军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科研方面与医学结合较紧密, 医学大背景深厚, 能从临床中发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但工程力量相对薄弱, 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目前还处于引进、消化、跟踪较多而创新性研究较少, 同时理论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较多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虽然近年来青年教师的科研论文发表水平在逐年提高, 但总体而言, 科研整体能力和水平有限, 科研项目申请的命中率较低, 科研经费不足, 投入产出效能低, 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有限, 对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缺乏耐性。有些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 认为对本科生精力投入多但科研产出少, 不具备科研培养的价值。
2.2 学生方面
第三军医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良好、基础扎实。进入大学后, 部分学生沉浸于考上大学的喜悦之中, 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由于习惯了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且缺乏针对新生的研究型课程设置, 很多新生还在沿用高中的学习方式, 机械呆板地学习, 一切学习以考试为导向,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此时如果再加上教学方法不当, 很多新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由于是军队院校,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名额受限, 很多学生即使非常优秀也不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科生毕业后将会统一参加学校的分配。随着目前我国就业难度的加大和军队分配形式的日益严峻, 很多毕业生可能被分配至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工作, 于是部分成绩较差的高年级本科生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动摇, 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厌学情绪, 认为学习无用, 从而破罐子破摔, 在学生中间产生不良影响, 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成绩较好的高年级学生为了实现保送研究生的目的, 更加注重考试成绩, 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参加科研实践活动, 从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阻碍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2.3 体制方面
第三军医大学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始试行导师制, 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针对低年级本科生, 侧重于任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第二阶段针对高年级本科生, 侧重于任命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 导师则应履行自己的职责, 即鼓励学员自主开展科研试验研究,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等。试行导师制规定了导师每月指导学生的最低次数, 对发表论文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未达标的导师和学生实施相应惩罚。
目前,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试行导师制已经初具规模, 但还不够完善, 在第一阶段培养方案中没有针对教学的具体措施, 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导师制形同虚设, 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未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第二阶段培养方案中, 导师将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 由于没有具体规范措施, 可能有些导师会倾向于让学生做重复性的简单工作, 从而导致学生对科研的整体流程不熟悉。另外, 目前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 可能会导致科研进展缓慢。
为了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012年7月, 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自联合学院成立以来, 两校共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 瞄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 实质性推进生物材料与创伤修复等5个研究中心建设进程[4]。
3 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 构建校园文化
现在的本科生大都是90后, 他们好奇心强,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但当今社会环境浮躁, 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多元化, 过分强化名利, 而大学的人文环境应该培养出有思想、有学问、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科研创新能力、有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军医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的使命, 因此要特别加强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育和引导全体学员铸牢军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争做“对党忠诚、爱兵为民、品德高尚、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红色军医, 着力用好驻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积极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强调并非考上研究生就能确保获得较好的工作, 而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用人单位更多考虑的是应聘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 研究生们找工作同样面临较大的压力, 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另外, 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学生们科研兴趣和科研素养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适当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听取不同研究领域学者讲述各自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体会他们探求未知的执着和收获成功的喜悦, 可以激发对专业的热爱, 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研究作风, 提升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文化活动, 如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创新论坛等, 可以活跃其思维, 激发创新火花, 开动脑筋、发挥才智、挖掘创新潜能。
3.2 从教学入手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师通过讲课、传授知识的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将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方法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尽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 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
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建立年级研讨班, 由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按课题类型分小组;学生可选择相关课程听课, 可采取各种方式独立学习、进行社会调研等, 学期末交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以及定期进行小组讨论, 并给出成绩, 对研讨课和选修课程记学分。研讨课的教师应尽量选定为教授, 这样可为本科生提供多与教授接触的机会, 让他们感受到学术魅力, 初步了解科研的含义以及对某一专题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方法, 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方法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而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本科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可以初步了解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 学生一般能够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查阅资料、分步实施研究内容, 但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总结分析能力, 教师应该在研究设计工作和论文撰写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独立完成的机会, 传授更多的科研方法。
3.3 完善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是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积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为了能够准确衡量研究型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水平, 对于本科生导师制, 应建立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给出量化指标, 定期定量检测。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入评价体系, 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设立相应的科研学分, 学生只有获得规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 并对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 除了教师个人科研成果的评定外, 应将对学生科研的贡献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学校和学院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促使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个人在大学设立资助机会, 形成多途径、多形式支持学生科研发展的格局, 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资金支持, 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 以使更多学生获得独立科研课题的机会。
3.4 整合资源, 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可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 可进一步提升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水平、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此, 联合学院应立足于学科资源特色优势, 认真总结联合办学经验, 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与国际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吸引优秀人才来院工作;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瞄准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前沿以及国家、军队和地方的重大需求, 搭建研究平台, 培育新兴学科, 拓宽研究领域, 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打造良好的软件和硬件平台。
参考文献
[1]杜志强, 任吉莲.影响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教育, 2012, 19 (2) :27-29.
[2]牛畅.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比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8 (3) :98-101.
[3]Boyer.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R].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1998:1-38.
8.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八
【摘 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并且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在重视本科生基本科研能力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致力于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本科生实验实践教育体系,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深入挖掘本科生科研创新潜力,对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科学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项目(2015JXGG01)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5-02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ersonal growth of them,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in the undergraduates bas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terests in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commit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s experimental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in-depth exca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tential,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Animal Scienc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model of cultivation.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思维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如何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动物科学专业是农业院校传统专业,随着科技的进步,该专业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迅猛发展的研究性学科,原创与创新则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因素[1]。因此,如何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及生产实践经验则成为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就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1.培养科研创新兴趣,夯实科研创新基础,革新课程教育体系
1.1 以兴趣培养为基点,启发本科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本科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创新兴趣,增强科研创新意识,通过课堂内外的宣讲、科研实例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科研选题和准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了解相关研究课题的基本知识并查阅专业文献,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科研热情[2],从而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其科研创新思维。
1.2 以专业训练为核心,强化本科生创新能力
1.2.1 文献检索及阅读训练
文献检索是科研创新准备阶段,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获取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文献资料中涵盖了国内外相关课题发展的最新动态,是本科生快速了解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在科研过程中确定研究方向、评价研究成果的依据。中外文献阅读、文献检索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之一。动物科学专业从新生入学起,依托各种教学环节并开设相关课程,着手于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及科研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期提升其科研能力。
1.2.2 实验能力的培养
文献检索只能为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奠定理论基础,而支撑研究课题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实验数据[3]。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实证资料都来源于实验,因此,学院非常重视对本科生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生设有开放性实验室,以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为我院学子搭建一个真正能够参与科研设计与实践的平台。
1.2.3 论文撰写能力训练
科研能力的体现、成果的展示、学术水平的高低及所有科研过程,最终都要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人员想要有效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书面的学术论文才能得以实现。对于本科生来说,论文的撰写不仅要注重内容,还应注重形式,论文内容是确保论文质量的基础,论文形式则规范论文格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治学态度。本专业设有论文撰写的专业课程,并有严格的课程考核,通过系统地学习,大幅度提升了本科生的论文撰写能力。
1.2.4 科研素质的培养
科研素质不仅是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本科生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积极为其科研能力训练创造条件和氛围,如按期举办畜牧专业知识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性试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学术竞赛及科研学术交流等。通过良好地科研素质训练,大学生不仅获得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1.3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设置创新课程体系
创新主体对各类知识的整合水平以及其所掌握知识面的宽窄对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借此拓展学生知识面。其次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大选修课的比重,促进学科交流,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其他学科相关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4]。
2.立足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实验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 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在实际生产实验中,基础实验属于认知验证性实验,侧重本科生基本素质与认知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基础科学实验及基本技能实验。专业实验是综合模仿性实验,注重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包含专业综合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创新实验又称为创新实战性实验,包括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创新实验,强调研究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5]。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习和实践[6],动物科学专业通过优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组合,以创新实验为主线,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对本科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了全面培养,使本科生科研实验水平得到提升。
2.2 以“产学研”关系为纽带,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平台
我国本科生虽有较为扎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其创新水平及实践能力仍较为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7]。学院应切实开展与企业实践技术、学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利用“产学研”关系及其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育更多社会所需的的创新型人才[8],加速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与孵化培育,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实战”平台。
2.2.1 携手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
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管理者、技术能手、优秀校友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在这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人员技术需求及畜牧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
2.2.2 创办企业助学班并设立企业奖学金
企业基于自身行业需求,为品学兼优、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现金奖励并开办企业助学班,极大地激励本专业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科研创新热情。这不仅对校企深度合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进一步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2.3 积极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
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之后,带着导师的部分课题任务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完成导师所交付的科研任务及生产任务,从而熟悉掌握操作技能,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接触生产第一线,并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中,激发其科研创新的灵感。
3.因材施教,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3.1 本科生导师制在动物科学学院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牛津大学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发源地[9],导师会因材施教,并依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细分,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对其培养,其培养模式的开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动物科学学院校作为畜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导师带教模式,可组织带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为学生指导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文献、写作等方面的同时,保证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力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3.2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3.2.1 精心遴选本科生导师
动物科学专业对本科生导师的遴选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政治立场必须坚定,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品德要高尚,再者专业知识必须渊博深厚,能够对本科生有一个合适的培养计划。选择导师时是双向选择制,由学生自愿填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经导师与学院商议决定。导师与学生以1:1或1:2的比例进行帮辅带教。
3.2.2 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本科生导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辅带教,为其个性化发展制定个性化修读计划并提供可行的培养方案,注重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建立导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渠道,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
3.3 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互带互助模式
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相互交流学习,本科生的科研实验由研究生辅导开展,此举既可充分发挥和巩固研究生的实操技能,也可以使两者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以期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10]。本科生在这种互带互助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在导师的教导下学习科研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研究生的指导下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及科研实验操作水平,最终达到最大幅度提升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4.结论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从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了自主探索、研究、发现。这不仅提升了本科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本科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显著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大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能激发起其科研兴趣和科研热情。近几年,畢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比例逐年上升,不得不说,本科生时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后期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体系,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对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吉,侯鑫,刘明秋,等.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78-181.
[2]姜从盛.对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2(1):25.
[3]屈锋,程火焰,阳国峰.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19-121.
[4]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6.
[5]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5-110.
[6]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
[7]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1-7.
[8]徐金梧.校企零距离对接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北京教育,2007,(5):31-33.
[9]王璐,朱勤厚,苗乃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3):29-31.
[10]李耿,吴庆光,胡晨霞,等.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4-146.
作者简介:
孟 军(1986—),男,江苏盐城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
通讯作者: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本科生科研训练总结表07-13
统计学本科培养方案07-10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课群方向)本科生培养计划09-18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9-23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论文09-17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教学中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06-19
机械本科生简历07-22
本科生操行鉴定08-06
本科生导师评语08-18
中南大学本科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