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党员发展流程

2024-11-21

大学党员发展流程(共8篇)

1.大学党员发展流程 篇一

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流程图

一、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

1、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申请人)

● 本人自愿向党组织提出申请;

● 对虽未提出入党申请,但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对象应进行启发引导,吸收参加党的一些活动,使其提高认识,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2、建立申请入党人员信息档案(党支部)

对于申请入党的同志,党支部要建立申请入党人员信息档案,及时派党员找他们谈话,对他们进行教育;总支要及时掌握申请入党人员的动态信息,建立申请入党人员信息库。

3、集中培训教育(党校、党支部)

● 择优推荐入党申请人参加党校学习。

●以下情况应重新接受党校培训:在中学期间党校结业的学生;党校结业时间距离发展时间超过3年的学生。(培养时间可连续计算)。

4、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

经党小组或团支部推荐,支委会(支部大会)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并指定两名党员(正式党员)担任培养联系人;入党积极分子填写《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

5、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并进行定期考察和分析(党支部、培养联系人)

● 入党积极分子要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学习、工作情况(每季度至少提交1份思想汇报);

●党支部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一些党的活动;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帮助他们明确党员义务与权利,端正入党动机,提高思想觉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培养联系人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形成书面考察意见并填入《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并向党支部汇报。

6、群众评议、团组织推荐、政治审查、党内评议确定发展对象(党支部、党总支)

● 党支部组织开展群众评议,征求意见:对已通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且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应通过座谈了解、民主测评等形式组织群众评议,讨论是否列为发展对象,座谈会要求至少2名党员参加。

● 听取团组织推荐意见(在全体团员中进行):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原则上要通过团组织推荐的形式,听取团组织意见,填写“推优表”。

● 政治审查:包括审查本人及其亲属的政治历史表现、撰写政审综合意见两项工作。要防止“重函调,轻政审”现象,防止以函调材料取代政治审查。对经与本人谈话、查阅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等方式已能清楚了解发展对象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的,可不再函调。政治审查要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形成“政治审查综合意见”,写明申请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申请人的现实表现和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表现,申请人是否有宗教信仰,有无受刑事或政治处分,函调情况等。

● 党支部开展党内评议,征求意见: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党支部应通过座谈了解、民主测评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由支委会或支部大会集体讨论后确定为发展对象。

二、预备党员的接收

7、接收预备党员前的审核、预审(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组织员)

● 党支部应该整理和审核的入党材料:①《入党志愿书》;②《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③发展党员综合材料,包括:入党申请书(存档)、群众评议记录、团支部推荐意见、党内评议记录、个人自传(存档)、政治审查综合情况表(存档)、思想汇报材料审阅记载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证书复印件等。党支部应向总支报告上述情况,提请党总支报党委组织部预审。

●预审内容:①考察时间是否期满;②全过程是否规范;③材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④本人的思想政治、学习表现和群众基础是否符合党员标准。

8、对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党总支)

●公示内容:姓名、性别、年龄、递交入党申请书时间、获得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证书时间、培养联系人、政审人、举报电话、联系方式、公示期(一周)等。

●公示方式:张贴红榜、院系主页、Email(相关老师)。

●及时处理群众的举报监督,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核查结果确定公示对象是否符合条件。

9、确定入党介绍人(党总支、党支部)

● 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

● 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约请或党组织指定。

10、填写《入党志愿书》(编号版)(申请人、介绍人)

党支部要向发展对象解释志愿书中的各项内容,志愿书由本人填写,入党介绍人作指导,填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不允许涂改。党支部要对志愿书进行审阅。

11、召开接收预备党员大会(党支部)

● 申请人宣读《入党志愿书》;

● 介绍人如实介绍情况;

● 支委会负责人介绍情况,通报公示结果,并提出初步意见;

● 大会讨论;

● 发展对象谈认识和决心;

● 大会表决并作出决议;(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

● 支部负责人总结;

● 党支部及时将支部大会的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决议内容包括:支部大会时间、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入党动机、主要优缺点、政审的主要结论、是否具备党员的条件,应到会和实到会的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对申请人能否被接收为预备党员的表决结果(赞成、不赞成和弃权票数),以及通过决议的日期和党支部书记签名盖章。

12、指派专人进行入党前谈话(党委、党总支)

●谈话人一般应为教师党员;

●谈话内容:申请人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对党员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对群众态度和支部审议意见的态度;

●谈话人应将谈话情况和自己对申请人能否入党的意见,认真负责地填入《入党志愿书》。

13、党委审批

●党委授权党委组织部审批,主要审核内容:党员条件是否具备;材料是否齐全、规范;手续是否完备;审批格式为“经党委会审议,同意吸收XXX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预备期为一年,从X年X月X日算起。”

●党委组织部必须在三个月内审批总支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材料和决议,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党委组织部对各党总支上报的党员发展、转正材料进行逐份审查,并及时将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反馈至相关党组织,对材料出现严重问题的有关党组织实行领导约谈制度。

●学校党委有权否决有关决议。

三、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

14、反馈审批结果(党委组织部、党总支、党支部)

●党委组织部及时向党总支、支部反馈审批结果,支部及时通知预备党员,提出要求和希望;

●将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参加活动;

●向支部大会公布,并在一定范围内张榜公布;

●预备党员进入一年的预备期,接受继续教育和考察。

15、入党宣誓(党委、党总支)

●宣读参加宣誓新党员名单

●宣誓人持立正姿势,面向党旗举右手握拳宣誓;

●党组织负责人逐句领誓,宣誓人跟读;

●领誓人读完誓词说“宣誓人”后宣誓人逐个报自己的姓名。

16、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培训(党支部、党总支、党校)

●支部要通过听取党员汇报、谈心、严格组织生活、不定期考评、分配一定工作等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

●预备期满半年和一年时,预备党员应分别提交半年总结、全年总结至党支部,党支部要召开会议对预备党员的表现进行评议;

●分党校要对预备党员进行集中培训。

17、提出转正申请(预备党员)

预备党员可在预备期满一两周前向党支部提交转正申请书。

①说明入党、预备期满的时间;②说明成绩及不足,尤其是入党时支部大会提出的缺点改正情况;③今后努力的方向;④提出按期转正的申请并表明态度(支部书记有义务提醒预备党员提出转正申请)。

18、审查、讨论(支委会、支部大会)

●支委会在听取群众、党员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汇报;支委会介绍情况,提出初步意见;大会讨论;大会表决并作出决议; ●具备条件的,按期转为正式党员;不具备条件、需进一步教育和考察的,可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不得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19、审批转正申请和支部决议(党总支)

●党支部将党员大会讨论结果报告党总支;

●党总支支委会讨论审议支部决议,报党委组织部审批。

20、党委组织部盖章、备案(党委组织部)

党委授权党委组织部在志愿书上加盖同意转正印章、党委组织部和校党委书记的印章并备案。

21、反馈转正审批结果(党委组织部、党总支、党支部)

●党委组织部及时向党总支、支部反馈转正审批结果,支部及时通知党员,提出要求和希望;

●审批结果应向支部大会公布,并张榜公布。

22、将党员发展材料存档(党总支)

党总支要及时将党员发展材料存档,存档材料包括:《入党志愿书》、《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和其他综合材料。

2.大学党员发展流程 篇二

一、BPR的概念

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的流程再造(BPR,Bush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管理思想一经出台,立即被IBM、HP、AT&T、沃尔玛、宝洁、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等大公司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使许多企业获得了新生。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在600多家欧美大型企业中,有70%的企业在推行BPR计划,有15%的企业表示正在积极考虑。企业界把它视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人们希望运用这一新的思想来加速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流程再造(Bush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博士和CSC指数咨询公司董事长詹姆斯·钱匹(James Champy)为了探寻美国汽车技术落后的原因,学习日本经验后提出来的。根据Hammer与Champy的定义,“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Dramatic)改善”[1],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显然,BPR对企业的改造是全面的、彻底的,只有紧紧抓住企业的业务流程,以流程改造为核心、依次对企业的战略、组织、管理、人事、理念等进行整体性的彻底改造,才能称作对企业的再造。

二、BPR对高校启示

1.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启示我们应将学生的发展置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位置。

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是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也应该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当然,正如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从而使企业自身也得到发展一样,学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必须牺牲教师的发展,恰恰相反,只有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2.全面关注业务流程的系统化启示我们,在学校发展中,首先应注重流程。

BPR强调“组织为流程而定,而不是流程为组织而定”,一个流程是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的,对流程运行不利的障碍要被清除,职能部门的意义将被减弱,多余的部门及重叠的流程将被合并。其实,在学校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下,学校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因事设岗,而不是因人或部门设岗。其次应使用绩效度量和整体最优原则,关注学校办学整体效益最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应借助最新信息技术成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基础上的集成管理,进而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3.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将教师培养成为面向顾客(主要是学生、家长和社区)需要的专家。

学校需要培养一个团结、综合力与示范效应强的团队和提高学校管理者与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2]。

三、高校信息化的特点

高校是一类特殊的组织,和企业、政府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1.处于教育改革时期的大学,其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不同于企业相对稳定的生产、运行、管理模式。例如,教学模式由学年制改革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模式由学校、系所二级模式改革为学校一级管理模式等。高校信息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因此信息化建设需要随着学校的改革而不断变化。

2.高校具有一种非集中式的校园文化,各部处与院系之间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管理体制比较松散,这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部门之间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关系,服务于各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也不像BPR中各子系统之间关系那么紧密,有点类似于松散耦合的“联邦模型”。

3.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流发生传递,这与企业以供应链为核心、围绕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模式有根本的区别。

4.高校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学校、教师、学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并且鼓励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其培养的对象(也可以说是高校的产品)学生,本身又是高校中一个非常活跃的主体,这对高校的运行与管理模式不同于企业与政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3]。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异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模式与方案都难以直接在高校应用。为了解决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借鉴BPR的精华,同时顾及自身特点。寻找一条适合大学实际情况的建设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信息流的UPR建设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和尝试,笔者提出了大学流程再造(University Process Reengineering,UPR)理论并付诸实践。

四、大学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

(一)大学流程再造的概念

本文提出的大学流程再造(University Process Reengineering,UPR)理论,是指以信息流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创新过程,它借助现代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的市场机制原理,以学生为导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打破传统大学组织得以建立的种种假设,通过对大学运作流程进行彻底的、根本的反思和再设计,力求达到大学教育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学校效能的大幅度提升。其基本内涵是:

1. 大学流程再造是以学生为中心。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重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教师从教学主体向导学主体再向平等学习主体的转变,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探究和知识建构的学习主体转变;教学内容由线性结构模式向拓扑结构模式转变;信息技术由教师的讲解演示工具向教师活动的体现者和学生的认知工具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远程交互式、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2. 大学流程再造是以信息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高校和企业不同,物流和资金流处于一个从属的或局部的地位,信息流是高校管理的基础。从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以及内部管理来看,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处理都占着主导地位。教学主要是一个知识传授过程,也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传递的过程;科研主要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涉及的也是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是通过咨询、成果转让和文化传播来实现,这更是典型的信息传递;大学的内部管理虽然也涉及到物流和资金流,但更多的还是通过信息流来实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更多的是信息的管理。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以信息流为核心的流程再造,可以促进高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3. 大学流程再造是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

高校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大学流程再造的过程。高校信息化必须与教育观念再造、教育模式再造结合,为教育信息化奠定管理基础,重新规划高校内部业务管理流程,实施大学流程再造,为高校信息化奠定业务流程基础。建立真正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高校内部教学业务流程,对现行教学业务进行分析,对其中不合理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为建立校务公开、管理民主、教授治校的高校管理体制奠定网络信息技术基础。

4. 大学流程再造是多向互动的系统工程。

UPR既非工作流程的简化或重组,也非单纯依靠信息技术实现部门的整合或联运,而是对大学组织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行为准则、治理模式、制约机制的整体再造。它涉及大学内部机构之间、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组织之间、大学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必然会带来大学在组织结构、决策程序、运行机制、评估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因此UPR绝非在原有流程上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彻底、深刻、持续的内部革命[4]。

5. 大学流程再造是一种管理思想。

正如BPR思想的创始人所指出的,在没有将流程理顺的条件下,应用计算机技术就是误入歧途。UPR的应用,不仅仅是引入一套现代化的管理软件,使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自动化,它更重要的是要对大学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将大学信息化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从学校管理转移到学生需求上,亦即从管理转向服务,才能化解信息化过程中的矛盾,走出困境,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信息化绩效。

(二)两个原则: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

1. 需求导向。

UPR是一种倒金字塔式的(倒流程的)管理模式:处于上部的是学生,学校关注的焦点对准学生的需要,学校职能、学校行为、学校改革等都必须紧密围绕学生展开,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为导向,并以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和最大满意为学校运行的最大任务和目标。同时,学生也是学校运行的最大资源,学校必须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价值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基础,直接与学生互动,及时汇集学生信息,改进教育与服务。

2. 结果导向[5]。

通过学生与过程,强调积极的目标、具体的结果与产出,强调工作的实际结果、预算和绩效并重。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自我管理等方法是实现结果导向的重要手段。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重组管理结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超越局部利益,面向整个过程和整体利益,直接面对学生,同时展开工作,按时完成预期阶段性成果,及时控制和导向阶段性结果,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

(三)三个特征:流程便捷化、组织扁平化、业务垂直化

1. 流程便捷化。

UPR的直接目标就是在分解和诊断原有流程的基础上,实施流程优化,使之达到便捷化和自动化,从而降低时间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但必须指出的是,流程便捷化不仅仅指的是精简机构或者是单一职能部门内部的变革活动,而是众多部门的联动;它不是单纯的技术变革,而是把大学业务流程系统化为战略决策。

2. 组织扁平化。

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组织要更富有弹性,并大力提高组织整体的综合效能。以信息流为核心,建设围绕流程目标和任务开展工作的团队,把现行的金字塔型(科层式)组织改造为扁平化的流程型组织。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组织中要真正充分地下放权力,降低决策层级,将决策点置于流程内部,从而达成纵向压缩组织,使组织扁平化进而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在整个学校流程中的作用。二是强调创设学校上下的团队合作和并行的工作氛围。这要做到以下三点: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组织团队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是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3. 业务垂直化。

以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方法为工具,建立全校师生共享的内部教育信息系统平台以及与外部连接的市场需求动态和教育质量反馈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以信息流为中心纵向开展,而不是在专业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进行,各业务模块在其内部实行系统垂直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管理的理念、大学治理的结构、大学工作流程、大学的政策制定、大学的行政成本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高校信息化在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提升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开支与经费,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均显示了其巨大的优势。因此,高校信息化的实施应该始终与大学流程再造相联系,对大学的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改革,最终通过网络实现高校信息化。同时,也只有高校信息化的构建和实施,才能使大学流程再造做得更好、更彻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J].经济师,2002,(8).

[2]李桂强.学校发展的“BPR”理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4).

[3]蒋东兴等.大学资源计划理论探讨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11).

[4]姜晓萍.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6,(5).

[5]汪大海.顾客社会与无缝隙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 2002,(3).

[1]姜晓萍.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6,(5).

[2]李桂强.学校发展的“BPR”理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4).

[3]汪小洲等.业务流程再造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

[4]任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行政信息管理流程再造——基于多校区办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9).

[5]翟晓娟等.高校流程型应用系统的分析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

3.大学党员发展流程 篇三

关键词:MOOCs;教学支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03-04

2013年秋季学期,北大一共有11门MOOC课程分别在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三个平台开课,这在国内外同行看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的做法,一方面体现了北大教师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与工作组建立了一整套项目建设的流程及有一支专业化的支持团队密不可分。我们在此总结北大MOOCs建设的流程和关键环节,希望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后续即将开展MOOCs建设的学校提供一些启示。

一、北大首批MOOCs建设历程回顾

2013年3月6日,北大党政联席会议批准启动“北大网络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随后工作组组织了四场有关网络开放课程的学术报告,邀请了包括edx总裁Anant Agarwal教授、Coursera总裁吴恩达教授在内的专家学者介绍MOOCs的理念和做法。

2013年5月13日,工作组召集首批报名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的教师开会议,工作组组长李晓明介绍了学校精神,朱青生、张铭、陈江等老师交流了对MOOCs的认识,共有14名教师参加。

2013年5月21日,北大宣布加入由MIT和哈佛大学联合成立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联盟edX。

2013年暑假期间,工作组组织了两次备课进展交流会,根据课程建设的进展速度确定了首批上线课程名单。

2013年9月4日,edX平台发布了北大首批MOOCs课程,分别是:《20世纪西方音乐》、《电子线路》、《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这几门课程在2013年9月23日正式对全球用户开课。

2013年9月9日,为进一步寻求并尝试多样化的、适合各种学习者的MOOCs平台,北大加入Coursera,并在其上发布三门课程,分别是:《生物信息学》、《计算概论(A)》、《大学化学》,这三门课程在2013年9月30日开课。2013年9月19日,北大在Coursera平台上又发布三门课程,分别是:《数据结构与算法》、《人群与网络》、《艺术史》,这三门课程在2013年10月20日开课。

2013年10月10日,北大一门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在清华大学推出的学堂在线上发布。至此,2013年秋季学期北大共开设了11门课程,这些课程为期12—16周,平行于北大校内的面授课程,将在12月或1月结课。

二、MOOCs工作组团队的五种角色

每一门MOOC的制作和上线的背后,是整个课程建设团队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助教及工作组支持团队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北大MOOCs工作组由校长助理李晓明教授牵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部分老师组成了支持团队。以下为教育技术中心支持团队的五种角色和工作范围:

1.项目总协调员(1人):主要负责规划项目的技术支持流程,调度中心技术人员和拍摄环境使用,协调组织培训和媒体交流活动,发布相关项目活动通知,响应各课程团队需求,与美国平台方协调开课事宜,管理平台账号,与字幕公司沟通联系等。

2.教学支持团队(4人):具有教学设计专业背景、熟悉网上教学策略、具有网上教学支持经验。主要工作包括:MOOCs教法相关研究,承担教师培训、助教培训工作,提供针对MOOC课程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包括提供有关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具体建议,进行课程上线前准备情况检查、跟踪开课进度、观察讨论区情况、研究课程相关数据等。

对于首批教师,我们进行了相关培训,具体包括:

* MOOCs的理念和发展情况(针对教师);

* 体现MOOCs特点的教学设计及资料准备要求(针对教师);

* 课程视频的录制方法和剪辑方法(针对教师和助教);

* MOOCs平台使用方法——建课与授课(针对教师和助教);

* MOOCs开课后助教需要做的事情(助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门课程专门指定一位教学支持人员作为联系人,负责跟进和协调与课程相关的各个流程和各种需求。这样一来,教师有任何问题就不必与工作组的多个业务人员联系,可以直接与课程联系人沟通,再由课程联系人协调解决。所以这里的教学支持人员还兼顾类似课程项目经理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些教学支持人员的专业背景,他们了解MOOC的特点,可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中间的偏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技术支持团队(3人):包括编导、拍摄、后期制作、PPT美化、技术路线选型、拍摄环境布置、设备调试等相关技能的人员。主要工作包括:课程宣传片制作、课程教学视频拍摄和制作、录播室建设和日常值班等工作。部分课程由教师的助教团队做技术支持。

4.项目展示团队(1人):主要是负责项目展示网站的设计和维护、课程图标设计以及项目相关新闻的撰写。

5.财务和后勤团队(1人):主要是负责小型设备及耗材采购、助教费发放、报销、会议签到服务等。

三、MOOCs课程建设的五个阶段

北大首批MOOCs的建设基本包括了启动阶段、确定上线名单阶段、课程设计及制作阶段、课程上传和测试阶段、正式开课阶段。以下分别说明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

1.启动阶段

首先是学校发布通知,申报采用组织推荐、教师自愿的方式,教师填写报名表提交至工作组,近1—2年内有兴趣加入的教师均可报名,第一批我们收到了20余名教师的报名意向。

接下来是工作组组织的几次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建设MOOC的要求和工作量,教师可以权衡自己的时间确定是否在近期加入。与此同时,教师报名的名单通过领导小组的审核确定哪些课程同意开始备课。

随后,希望在2013年秋季开课的教师开始正式进入备课环节,也就开始有工作组的支持团队协助教师进行备课。这时,每门课程开始组建团队,确定包括教师、助教、工作组支持人员。

2.确定上线名单阶段

为了保证课程能如期开出并且保证质量,工作组需要进行备课准备情况的把关,并考虑首批上线课程的学科分布。于是,在2013年暑假期间,工作组组织了两次备课经验交流会,一方面是让各位教师交流经验和体会,提出遇到的困难。因为是第一次做这样的课程,大家经验都不足,多创设交流的机会可以帮助各位教师相互取经,快速找到感觉进入状态;另一方面,也借此了解哪些课程已确定了制作的技术路线,有望在秋季开学前完成至少五周的课程准备,哪些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特色更突出。

在第二次交流会结束后,相关专家和领导小组确定了首批上线名单,但对具体的上线日期没有做出安排,这对于课程影响力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损失。按照edX的统计,提前一年预告课程接受注册的可以有10万人报名,提前一个月预告课程开始注册的往往只能吸引不到1万人注册。北大首批课程就是如此,从注册到开课只有20天,报名学生最多的课程差不多1万人注册。

3.课程设计及制作阶段

这个阶段的部分工作实际上是在确定上线课程名单之前就完成了的,以进行备课交流展示,比如:编写课程介绍、设计课程大纲、划分各周知识点、准备样课等。待确定上线后要对课程进行更精细化的设计和制作,并且要在上线前准备出至少五周的内容,预防上线后发生意外情况而导致制作进度不能保证。

在这个阶段还需要对建课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课程介绍页及宣传视频的完成时间、三周课时内容的完成时间、五周课时内容的完成时间、课程上传和调试时间、开课时间。

课程设计首先要做好各周的教学安排,要将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教学单元,对应不同的教学周,再将每周的内容规划成若干10分钟左右能讲完的知识点,拟定每个知识点的名称作为视频名称。需要注意的是,MOOCs中知识点讲授的时间不一定与校内课堂教学用时一致,通常会短一些,因为这里会采用更简练的语言、更直接的方式讲述,就更需要考虑在短时间内讲清楚的方式。一般对应于每周3学时的课程,每周应该有100分钟左右的视频。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对应知识点的测试题、作业、扩展阅读材料、讨论主题等。

测试题的设计也颇有讲究,对于网络教学来说,习题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生作为自主学习者需要了解自己学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学到了什么。所以更需要按照学习过程和记忆规律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出题,其中测试类型可以有客观题、主观题、编程题,而对应不同题型的提交次数、计分规则、发布和截止时间等细节都需要事先考虑好。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为学习者准备更多的资料,提供多种学习路径。除了准备一些必学、必读的内容外,再提供一些高级、扩展的内容,以及一些补充基础知识的内容,这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来说会大有裨益。

拍摄及后期制作的工作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课程五分钟宣传视频,二是课程教学视频。

课程宣传视频:课程的宣传视频是学生选课时了解课程的第一直观的窗口,工作组在配合教师制作宣传视频时,一般会事先与教师进行约谈,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喜好,并从视频呈现效果的角度挖掘该课程的亮点,之后与教师共同确定拍摄脚本和解说词再进行拍摄,制作完成后由教师提建议,并提供2—3次的修改。

课程教学视频:为了课程教学视频拍摄的方便,需要建立专门的自助录播室,提供不同模式的录制设备,对于动手能力强、对设备比较熟悉的教师可以自行录制,其他教师则由技术团队提供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摄录人员人手不足的负担。图2即为录屏式录播室和人像录播室的实景。

为此,工作组开发了一个演播室的预约系统,教师可以使用自己的北大统一身份认证账号,登录预约合适的时间。每位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和自己的风格选择适合的视频呈现形式。

大体来说,北大首批MOOCs一共有4种视频制作形式:一是原有的质量较好的随堂录像进行剪辑;二是采用以PPT显示为主、以教师头像为辅,有一定的手绘操作的录屏方式;三是直接在演播室进行人像连同PPT背景的拍摄;四是在演播室以绿屏为背景拍摄人像,后期通过扣像再与其他背景结合。不同的模式所用的工时不一样。课时与制作用时的比例大约在1∶5到1∶100之间。随着课程的进展,老师与课程制作团队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拍摄一遍成功率大大提高,制作用时也会大为减少。

4.课程上传和测试阶段

这个阶段,工作组将进行平台的操作方法培训,协助各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上传,并进行开课前课程的各项设置,包括教学活动序列、评分规则、各周各项内容开放时间、论坛结构划分、欢迎信编写等。工作组还会进行开课助教的培训,介绍网络讨论区的交流技巧,比如:如何将共性问题汇总成FAQ进行公布、如何组织网上有成效的讨论等等。

在课程上传后,我们鼓励各课程先提前1—2周在北大校内试用,以便尽早发现各种内容和技术上的失误。此次北大首批MOOC课程有几门课程是采用平行模式授课,即北大学生要比MOOC平台上的学生提前3周学习相关内容。

5.正式开课阶段

课程如期开课后,教师和助教需要保证课程视频和其他材料在对应周之前上线,每周发布课程更新通知,并有计划地参与课程论坛。工作组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跟踪进度和平台的运行数据,收集讨论区的一些反馈意见,并协调解决平台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

开课期间,工作组还会组织开课教师参加午餐会,就开课的感受、与面授的差异、对支持服务的建议等方面交流想法。

目前,北大首批MOOCs都进入了尾声,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成绩统计,对通过考核的学生发放电子结课证书。

四、结束语

在北大首批MOOCs的建课和开课过程中,教师和工作组一同探索,走出了一条现在看起来还算成功的路。尽管中间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制作的时间往往有拖延、使用国际平台还有一些技术和沟通上的障碍等等,但这并不妨碍北大对未来MOOCs教育的期盼。

“开学,北京大学某一门课有10万人选修。课程结束,通过考试的有1万人。其中北大在校生100人,他们得到学分。其他9900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得到课程合格证书。为了在这个规模上把这门课上好,符合北大标准,需要的投入是1位主讲教师、3位辅导老师、5位助教。学习免费,通过考试获得证书者也许需要付100元人民币……”这是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网络开放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老师描绘的未来北大MOOCs教育的场景。

对于未来的规划,李晓明老师还提出“传统大学迎接MOOCs挑战,我们的想法是:第一,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与自身教学的改进并举。第二,当下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为牵引,让尽量多的优秀教师对从事MOOCs方式的教学有切身体验,经历从兴奋、畏难,再到自由王国的过程。第三,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发起和推动中国网络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最后,积极投入相关研究,比如技术、方法、政策、制度的建设等。北大的目标是五年建设100门MOOCs课程,这学期刚建设了11门,有优秀的北大师生相伴,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

4.大学毕业典礼流程 篇四

大同技术学院毕业典礼在校生大同楼二楼班级位置图

二楼

二专幼一甲

家长席

二专餐一甲

五专资二甲

五专资一甲

各班请班长引导同学依学号就位以方便点名,清查人数.主席台

时 间

项目

仪 式 程 序

地 点

参加(代表)人员

09:30

09:45

集合晓园

致敬

董事长,校长,各学院院长,所系主管,全体毕业生

10:00~10:40

校园

巡礼

校园巡礼执行计画

(若逢天雨,於正式典礼前30分钟透过全校广播系统通知)

同 上

10:40~11:00

就位

典礼会场就位

大孝馆二楼

同 上

11:00~11:05

ㄧ,典礼开始

董事长,校长,董事,各学院院长,所,系主管,贵宾,家长,全体毕业生

二,奏乐

三,全体肃立

四,主席就位

五,唱 国歌

七,主席复位

11:10

八,主席致词(5分钟)

11:15

九,董事长致词(5分钟)

11:15~11:35

十,贵宾致词

11:35~11:50

十一,正冠,拨穗暨颁授毕业证书

1.博士班:各学院院长向校长推

荐院所属博士生

2.颁授博士学位证书

3.硕,学士班(代表)正冠

4.台下各系主任,师长为在场同

学正冠,拨穗

11:50~12:05

十二,颁奖

1.颁发各院所,系品学兼优代表.12:05~12:10

十三,在校生代表致欢送词

在校生代表

12:10~12:15

十四,毕业生代表致谢词

毕业生代表

12:15~12:20

十五,谢师礼

全体毕业生起立向师长,家长行鞠躬礼

十六,谢恩礼

12:20

十七,宣读毕业宣言

毕业生宣誓代表

12:25

十八,献唱

艺术学院代表

12:30

十九,唱校歌

全体师生

12:35

廿,礼成(奏乐,特效)

合影

5.大学新生报到流程 篇五

一般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会或者社团等来迎接新生的,让那些师兄师姐帮你搬搬行李吧,别觉得不好意思,他们真的很热情的,说声谢谢师兄师姐就好了。

在宿管那登记领好宿舍钥匙,到宿舍之后,可以先抢个好床位,不过你是最后一个去的话,就可能有些小悲剧,没关系的,和你的宿友打好关系,毕竟是要一起生活几年的人,要是搞得不愉快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千万别太自大哦。

可能刚开始你会觉得很孤独,千万别这样,他们都一样,多和你的室友交流,一起去买一些生活用品或者办理其他的手续。这都是促进友好的最佳方式。

刚开始,班主任也会开个班会,最好别迟到,想好怎么推销自己,别觉得害羞或者不好意思哦,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简单的三点“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兴趣爱好”说清楚就可以了。

6.南京大学入党流程 篇六

一、发展党员的主要原则:

1、入党自愿原则。

2、质量第一原则。

3、个别吸收原则。

二、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培养和教育:

1、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

所谓入党积极分子是指学习和工作上表现较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要求进步积极靠拢党组织,已经提交入党申请,党组织已经对他们培养和教育的非党员同志。积极分子一般应同时具备的其他条件是: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对党组织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积极要求入党,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3)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等表现突出,有自觉的奉献精神。

(4)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

2、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根据规定,参加校级,或院系一级的党校学习,并参加考核,拿到结业证书,或持有参加过相关学习的证明。

3、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察政治立场。着重考察政治态度,特别是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

(2)考察思想觉悟。主要看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是否切实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否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否对党忠诚。

(3)考察工作表现。主要看是否认真负责的做好工作,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4)考察组织纪律观念。主要看是否能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社会公德。

(5)考察群众观念。主要看是否能广泛联系群众,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是否坚持原则,敢于同坏人坏事和不良倾向作斗争。

(6)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本人的历史、家庭主要成员和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情况。

三、预备党员的接受:

1、发展对象的确定。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发展对象,一般必须具备一下条件:(1)应经过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2)规定的教育内容基本完成。即获得相关党校教育活动的结业证书。(3)具备党员条件。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为发展对象,一般有以下程序:

(1)培养联系人向党小组汇报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的情况,提出可否列为计划发展对象的意见。

(2)入党积极分子所在的党小组要认真负责的对其评议,向党支委会提出能否列为计划发展对象的意见。

(3)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党支部召开群众座谈会,征求党党内外群众的意见。(4)召开支委会,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档案材料几个方面情况进行审查,做出是否确定为计划发展对象的决定。

2、确定入党介绍人:

在确定为发展对象和完成发展前各项具体工作后,党支部要为发展对象确定入党介绍人。对入党介绍人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二是,入党介绍人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或者或者由党组织指定。有党组织指定的也要征求本人同意,不能硬性指派。三是介绍人应当思想政治良好,熟悉党的基本知识,党性较强,作风正派,能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较强的责任心,在党员和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在发展对象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比较了解,并能够向党组织负责任介绍的正式党员。

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有:

(1)对被介绍人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2)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本职工作表现,经历等等情况,如实的向党组织汇报。

(3)指导被介绍人写好《入党志愿书》,并在志愿书中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4)在讨论接受新党员的支部党员大会上负责的介绍被介绍人的情况。(5)被介绍人被党组织批准为预备党员后,介绍人还要继续对其进行教育。

3、填写入党志愿书

4、支部大会讨论

党支部委员会在支部大会讨论发展对象的入党问题之前,一般要做好一下工作:(1)广泛征求党内外有关同志对发展对象的意见。(2)由支部负责同志或者组织委员同发展对象谈话,进一步了解他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以及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3)召开党支部委员会听取入党介绍人关于发展对象情况的汇报,对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有关问题进行审查。

(4)经党支部委员会讨论,确认发展对象具备入党条件,手续完备以后,决定提交支部大会进行讨论。

党支部接受预备党员的主要程序:

(1)发展对象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家庭和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以及向党组织说明的有关问题。

(2)入党介绍人介绍发展对象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3)党支部委员会向党支部大会报告对发展对象审查的情况以及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情况。

(4)与会党员发表意见,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进行讨论。(5)发展对象对党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

(6)采取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全的党员的半数,即可以做出同意接受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的决议。

5、上级党组织指派专人谈话。

6、上级党组织审批。

四、预备党员考察教育转正

1、预备党员的宣誓。

2、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对预备党员进行的考察除了进行教育和考察的内容,应当在入党前培养教育和考察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以下内容的教育和考察:

(1)教育内容。除继续对其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等的内容教育外,应该着重对其进行党员标准和党性教育,党风和党纪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2)考察内容。除继续对其入党动机、思想觉悟、政治品质等方面进行考察外,应该着重考察其能否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能否在生产、工作、学习和各项社会活动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谋私利,乐于奉献。

3、预备党员的转正。

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其党的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应该根据本人的申请,按期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规定的手续办理转正。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是:

(1)本人提出正式的书面转正申请。(2)党小组提出能否按期转正的意见。(3)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4)支委会审查。(5)支部大会讨论与表决。(6)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附件一:

中共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委员会仙林学生支部学生支部

学生党员组织关系档案材料一览表

1、入党申请书,落款处写明申请时间,申请人。

2、思想汇报,不少于8份,积极分子一年4份,一季度一份,预备党员一年4份。

3、自传

4、积极分子考核表*,考核表内填半年小结,留有三页空格,都要填满。

5、社会关系表,拿信纸写,共以下几栏:

关系,姓名,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工作单位及职位(主要填写非父母的亲属,如爷爷奶奶、姑姑叔叔、舅舅姨妈等)

6、联系人谈话记录*,积极分子一年至少3份,尽量每季度都谈一次;预备党员一年3次,是否有纸质记录均可。

7、群众座谈会记录*,成为积极分子一年期满后召开,确定是否成为党员发展对象。

8、南京大学团内推优表*,同群众座谈会。

9、青共校结业证书复印件(党校结业证书复印件)

10、入党志愿书*,成为发展对象后填写。

11、转正申请,预备期满一年后递交。

12、预备党员考核表*,同积极分子考核表。

P.s.加“*”号的都是党支部发放的正式表格,积极分子同学要主动到支委或支书处领取。附件二:

中共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委员会仙林学生支部学生支部

党员发展简要流程及安排

1、上交入党申请书。

可在学期中任何时间递交,将其交至各年级辅导员处、仙林学生支部支委或各班团支书处均可。各支委、团支书收取入党申请书后,定期交至院办,由支部委员进行登记。

2、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

支部指派一位正式党员与递交申请的同学谈话,确定入党动机单纯、各项条件符合后,确立为积极分子。而后该积极分子自行联系本支部中一名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作为入党联系人,定期谈话。联系人对谈话内容进行记录,反馈给支部。

支部将于每年5月30日,11月30日各确定一批积极分子。届时支部会公布确定为积极分子的同学名单,并通知到个人,发放入党积极分子考核表。(请各位想入党的同学尽量在这两个日期之前递交入党申请书)

3、关于积极分子考察期当中的相关事宜。

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期至少为1年。在这一年当中,积极分子要按时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核表;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一个季度一篇;定期找联系人谈话,汇报自己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发生的变化和进步,在积极分子考察期间至少谈话3次,并要求记录。

4、关于发展对象的确定。每年5月及11月,支部召开大会,从考察期满的积极分子中讨论、选取优秀的同学作为发展对象,考察发展为预备党员。

确定为发展对象的积极分子,要按照相关要求向支部上交相关材料。包括入党积极分子考核表,思想汇报,自传,社会关系表,联系人谈话记录,群众座谈会记录,团内推优表,青共校结业证书复印件等材料。

5、填写入党志愿书。

发展对象按照要求填写入党志愿书。

入党联系人要为发展对象填写志愿书中的入党介绍人意见,同时另约一位正式党员作为自己的第二入党介绍人填写意见,完成后上交至支部委员会。

6、召开支部大会。支部大会讨论,是否通过发展对象成为预备党员。

7、上级党组织指派专人谈话。

8、上级党组织审批。审批通过后,即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公示。

9、预备党员考核。审批后发放预备党员考核表,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并定期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与联系人谈话。预备期通常为一年,如有特殊情况则可以申请延期转正,但一般延期时间不超过一年。

10、预备党员转正。转正时需要递交预备党员考核表,转正申请,思想汇报等材料。

7.大学党员发展流程 篇七

关键词:国外,钢成形工艺流程,简况

0前言

近代,世界钢铁工业的钢成形工艺流程发展到了相当复杂的程度。连续铸钢技术的问世迈出了简化钢成形工艺流程的第一步。70~80年代,国外又研究成功多种更高层次的简化流程新技术。国外简化钢成形生产流程的技术可分为五个层次。

1 第一层次—连铸

将钢水连铸成大、中、小规格的板坯、方坯、扁坯、圆坯以及异性坯和空心管坯等。与初轧开坯相比,可提高成坯率8~15%,并且具有可大幅度节能,提高钢材质量、减少占地面积和投资、降低钢坯生产成本等一系列优点。近代世界连铸发展速度显著加快,1980年38个产钢国平均连铸比仅为29.9%,1989年即提高到61.8%,其中工业发达国家的连铸比从39.4%增长到82.9%,同年日本的连铸比高达93.5%,意大利和韩国为94.1%,目前,各国的连铸比除特殊钢和异种钢外,基本上达到了100%,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热轧带钢中,95%以上是用连铸板坯生产的。

2 第二层次—连铸板坯热装炉

在连铸的基础上连铸坯热装炉可获得更高的节能效益。连铸板坯装炉温度每升高100℃,可使加热炉燃耗降低80~120MJ/t。连铸板坯热转炉与冷转炉相比,加热炉能耗降低达45%。为实现连铸板坯热装炉,连铸机应能铸出无缺陷且温度较高的铸坯。炼钢生产应与轧钢生产密切配合。并应有一座或一组即能加热热板坯,又能加热冷板坯的加热炉。1990年日本板坯热装炉比例平均为50%,最高的公司达80%,板坯加热炉温度平均为500℃,最高的公司达800℃,近几年来德国连铸板坯热装炉已推广到所有的热轧带钢厂热装比平均为80%。

3 第三层次—连铸坯直送轧制

连铸坯直送轧制系指从连铸机出来的热铸坯不经加热炉加热,而只经辊道(或运批车)的加热装置稍微加热边角部后即送往带钢热连轧机轧制。该技术可降低能耗84%(一般可节能50~60%),可减少设备,占地面积,总投资和在制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连铸板坯直送轧制,连铸机应能生产出无缺陷的高温铸坯。生产设备必须高度可靠,采用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和掌握自由规程轧制技术,以使轧制与连铸同步作业。1981年7月,新日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连铸板坯直送轧制,现在该公司的六个钢铁厂,日本其它的钢铁公司,以及法国、意大利、韩国的一些钢铁公司相继采用这项新技术。连铸板坯直送轧制技术不仅已用于新建的设备。而且已用于现有的连铸机和带钢热连轧机,既用于带钢热连轧机与连铸机平行布置的钢厂,也用于两者垂直布置的钢厂,既用于带钢热连轧机与连铸机相距较远(例如630m或1000m)的钢厂(用保温运坯车运送连铸坯)。有些钢铁厂连铸板坯的直接轧制率已高达80%以上。连铸坯直送轧制技术不仅已用于连铸板坯,而且已用于连铸方坯,直送轧制型钢,棒材等。

4 第四层次—薄板坯铸轧机组

薄板坯铸轧机组系指连铸机铸出的厚度为10~70mm,不经加热,只经保温或边角部加热即送往带钢热轧机轧制成带钢。它与连铸板坯直送轧制相比,可省去带钢热连轧机的粗扎机组,使连铸机造价降低50~60%,并使吨材投资节省19~34%,吨材成本降低80~100美元。薄板坯连铸技术已较成熟,已开发出四种类型的结晶器,到1989年,全世界已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13家公司或工厂投产了14套薄板坯连铸机,其中有些是由现有的板坯连铸机改造而成的。目前连铸速度大多为6m/min,最快的达20m/min。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日本已研究出七种比较可行的薄板坯连铸和直送轧制(或直接轧制)的工艺、设备方案,现简介于下:

4.1 德国施罗曼—西马克公司的紧凑式带钢生产(CSP)设备;

这种机组连铸出20~70mm厚的铸坯,经164m长的均温炉均温后直接送入4机架带钢热连轧机轧成2.5~12.7mm带钢,年生产能力为30x104~100x104t.

4.2 曼内斯曼—德马克公司的串联式带钢生产(ISP)设备:

由连铸机结晶器出来的厚60mm的铸坯由连铸机的导向辊逐渐减薄到15mm,经4机架带钢热连轧机轧成厚度≥1.7mm的带钢,年产能力为50x104t.

4.3 蒂森钢铁公司的薄板坯铸轧机组:

用CRP法连铸出厚为19mm(今后将为10~15mm)的铸坯,经1~2个机架轧成厚2.5mm的带钢。

4.4 奥钢联的薄板坯铸轧机组(HSRC):

连铸出薄板坯(或较厚的板坯)后,用1~3个机架的紧凑式炉卷轧机轧成带钢,年产能力为50x104~100x104t。

4.5 意大利达涅利公司的薄板坯铸轧机组:

连铸出厚30~75mm的铸坯,经40m长的步进式均温炉均温后,送入5机架带钢热连轧机轧成2.0~12.5mm的带钢,年产能力为50x104~60x104t.

4.6 日本川崎钢铁公司的薄板坯铸轧机组:

连铸出厚30mm的铸坯后,将其卷成12~16 t重的带钢卷,直接送往现有带钢热连轧机的精轧机组轧成带钢。

1989年7月美国纽柯钢铁公司克劳福兹维尔厂采用施罗曼-西马克公司的CSP技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工业生产的薄板坯铸轧机组,年产能力为80x104t,带钢宽度1300mm,带钢厚度为2.5~12.7mm,吨材成本比常规流程降低80~100美元。

4.5第五层次—从钢水直接加工出成品钢材或做冷加工坯料用的半成品钢材。在从钢水直接生产成品钢材和接近最终成品形状的半成品钢材领域中,喷雾沉积法是很有希望的新技术之一。该法生产过程短,设备少,投资少,生产成本低,而且生产灵活性很大。可生产板带材,管材,棒材,复合材和覆层材,以及各种形状的零件。带钢连铸也是很有前景的第5层次简化技术,是指用连铸机直接铸出厚度为10mm以下,做为冷轧带钢坯料的带钢或直接使用的带钢。该技术可省去整套带钢热连轧机和轧机前面的板坯加热炉(或均热炉),可更大幅度地节能,减少投资和降低成本。目前连铸带钢最小厚度已达5 mm,最大宽度达1000mm。钢种主要有硅钢、不锈钢、低碳钢等。

5 总结

8.大学党员发展流程 篇八

关键词:业务流程再造;演进;趋势

一、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起源

18世纪英国经济家学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劳动分工原理”,提出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加产量,其理由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分工可以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第三,简化劳动和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认的工作。亚当·斯密的分工论蕴涵了最朴素的流程理念。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并很快被世界范围的管理者们普遍接受。分工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的实践和发展的主要代表为:(1)亨利·福特将其应用于福特公司,形成了汽车流水作业线并使生产效率倍增;(2)阿尔弗雷德·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构建了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加强了部门管理。

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全球化的浪潮日益增强,基于3C(顾客、竞争和变革)为特征的三股力量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科层制管理”造成的流程分工过细、追求局部效率、流程环节冗长、部门壁垒森严、忽视顾客利益等使其越来越难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管理的实践成为了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催化剂。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因此诞生。

“再造”(Reengineering)的概念源起于MIT在1984到1989年间进行的一项名为“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的研究。当时,基于以3C(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三股力量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科层制管理”也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该研究项目旨在借助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力为企业管理指明方向。

1990年迈克尔·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再造:不是自动化改造而是推倒重来》(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的文章,文中提出的再造思想开创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其著作《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取得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

该定义包含了四个关键词,即:“流程”、“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性”。

“流程”就是以从订单到交货或提供服务的一连串作业活动为着眼点,跨越不同职能和部门的分界线,以整体流程,整体优化的角度来考虑与分析问题,识别流程中的增值和非增值业务活动,剔除非增值活动,重新组合增值活动,优化作业过程,缩短交货周期。

“根本性”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打破固有的管理规范,以回归零点的新观念和思考方式,对现有流程与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统筹考虑,避免将思维局限于现有的作业流程,系统结构与知识框架中去,以取得目标流程设计的最优。

“彻底性”就是要在“根本性”思考的前提下,摆脱现有系统的束缚,对流程进行设计,从而获得管理思想的重大突破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不是在以往基础上的修修补补,而是彻底性的变革,追求问题的根本解决。

“显著性”是指通过对流程的根本思考,找到限制企业整体绩效提高的各种环节和因素,通过彻底性的重新设计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手段、企业的整体运作效果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高效益和高回报。

二、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演进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提出后,在企业和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掀起了再造的浪潮,到1995年,再造咨询业务和相关的服务市场规模达到了510亿美元,一些企业也确实通过再造而受益非浅。

尽管有许多再造成功的案例,但实际上,更多的企业因再造而使情况更糟,哈默在其1995年与史蒂文·斯坦顿(Steven Stanton)合著的《再造革命》一书中回答了人们对再造的质疑。后来哈默也坦率承认,“再造”未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他在1997年出版的《超越再造》一书中对再造的得失做了总结,并澄清了实践中的混乱概念。

2001年,哈默又推出了《企业行动纲领》,向我们展示了9个管理理念。它们揭示了那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公司如何在当今纷乱芜杂的商业环境中做到泰然自若,从容面对。这九个管理概念主要是:(1)以客户为企业的经营导向——成为易于做生意的企业;(2)为客户提供它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提供更多的附加值;(3)业务流程至上——使追求优异绩效的愿望变成现实;(4)乱中求治——是创新工作系统化;(5)重视工作绩效的测定——使测定工作成为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数据统计的一项任务;(6)无结构化管理——从结构模糊的威力中受益,(7)将重点放在最终客户——把分销链变成分销利益共同体;(8)推倒公司的外“墙”——竭尽全力与其他公司合作;(9)企业拓展——虚拟整合、而非垂直整合。以上九个管理概念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

同年,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题为《超高效的公司》(The Superefficient Company)的文章,提出“跨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的理念。哈默预言:未来的胜利者将是那些能够采取全新业务模式,并与业务伙伴密切合作,设计并管理跨公司流程的公司,这一流程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边界。这些正是这些公司,将实现从高效率公司到超高效公司的飞跃。

2002年詹姆斯·钱皮出版了《企业X再造》,提出了X再造的概念: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重新规划跨越组织界限的业务流程,以实现营商绩效的突破性提升。

哈默在2005年9月的《流程的战略力量》(The Strategic Power of Process)的PDF文件中,提出了如下主要观点:运营创新(Operational Innovation)是方法——世界级公司的之所以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运营创新,即创造并部署全新的工作方式以产生竞争优势;流程是工具,再设计是方法——突破性的绩效提升来源于以端到端为基础的再设计工作;信息技术是催化剂等。

除哈默和钱皮之外,国外还有众多的学者对业务流程再造进行研究,主要有:

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 and Short,1990)的《新工业工程:再造与信息技术》(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提出业务流程再设计的概念,认为BPR是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及程序的分析与设计。

Alter认为,BPR是一种使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流程以达到主要企业目标的方法性程序。

Venkatraman指出BPR是以使用信息技术为中心的企业重组。企业流程被重新设计以开发信息技术的能力到极大,而不是将现有流程作为信息技术基础架构设计时的限制。

Tom Davenport则认为,BPR是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大幅度改善业务流程绩效的革命性改进。

Caron et al.(1994)认为BPR是关注顾客需求的突破性革命。

Teng et al.(1994)将BPR定义为对现存流程的关键性分析和根本性的重新设计以实现在操作方法上的突破性改进。

Omar和EI Sawy(1999)认为跨组织流程再造(即企业间流程再造)是BPR的第二次浪潮。

BPR理论在1994年左右进入中国。CIMS专家、清华大学的陈禹六教授在1994年全国工业工程年会上首先介绍了BPR的概念。

国内蔡莉(1998)认为,中国国情下的企业再造工程的涵义,是在信息技术渗透的条件下,以系统整合思想为指导。根本性地重新思考和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其支撑要素。

国内霍国庆(2001)认为,BPR的内涵(实质)是根据企业的目的根本性地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它所强调的是企业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过去做什么,其任务是寻找改进企业的创新性方法。业务流程再造与其说是一种方法论,不如说是一个概念,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着眼于长远和全局、突出发展与合作的变革理念。

国内孙淑生(2002)等认为,BPR决不是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的简单的反叛,更强调分工协作基础上的整体性,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过分强调了劳动分工,而使得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非常困难,从而效率低、成本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只有以流程为导向的企业组织形式才更有利于分工与协作,因为它面向的是顾客,服务的对象更明确,企业与员工的目标更统一。

2002年,黄艾舟,梅绍祖在《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中提出了新的流程管理概念,将流程管理定义为: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流程管理将原来BPR定义中的彻底性、根本性融进了规范化、系统化中,指出不一定全是彻底的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而是应该规范的对流程进行设计,需要进行重新设计的就进行重新设计,不需要的就进行改进。同时,流程管理的定义指出,流程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是持续的、不断提升的一种方法,放弃了原来“戏剧性”的提法,现在“持续性”的提法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可以看出,BPR有由分工变合工、集权变分权、垂直变扁平、局部变整体,激进趋缓和的趋势。

三、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发展趋势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演进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在与其他理论融合的同时纵向向上与战略融合由业务流程提升为战略流程,向下与信息技术融合成为电子商务,是ERP的前提与基础,横向与供应链及跨组织协助融合形成跨组织的业务流程再造,同时,也有显著的向流程管理发展的趋势。

尽管前人对BPR与其他管理思想进行了较多的比较研究,如: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SCM)、全面质量管理(TQM)、工业工程(IE)、标杆管理(Benchmarking)、知识管理(KM)、公司重构,业务流程改进(BPI)价值工程(VE),但其理论的主要演进趋势更主要地体现为与其他管理理论的融合和发展。 (下转第92页)

1. 与战略管理理论融合,由业务流程管理提升为战略流程管理,大大提升了流程在企业中的高度和影响力,根据文献资料的搜索结果,很少有关于战略流程的文献,但是,已经有国外的咨询机构如毕博、Thomasgroup等将其原来的业务流程再造提升为战略流程改善,因此,战略流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2.向下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成为电子商务和ERP的前提与基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对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业务协同层的电子商务和企业资源计划。

3.与供应链融合进行跨公司流程再造,打破企业边界,整合企业间流程,打造超高效的公司。

4. 流程管理成为新的风向标。流程管理是一个比业务流程再造外延更大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业务流程再造的全部内容,还对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由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提出的认识流程、建立流程、优化流程、E化流程、运作流程的流程管理提升方法论。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有向高度集成、模块化、虚拟整合、联盟化、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一体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Michael Hammer & Steven A Stanton.The Reengineering Revolution——A Handbook.Harper Business Publishing,1995.

2.Michael Hammer.Beyond Reengineering:How the Process—Centered Organization Will Change Our Work and Our Lives.Harper Business Publishing,1997.

3.(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美)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著.胡毓源等译.改革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詹姆斯·钱皮著.闫正茂译.企业X再造.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6.李爱民.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现代管理科学,2006,(8):31.

7.(美)迈克尔·哈默.再造,不是自动化改造而是推倒重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4,(1).

8.(美)迈克尔·哈默.从高效到超高效.哈佛商业评论,2003,(1).

9.(美)麦可·韩默著.林伟仁译.议题制胜.台湾: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02.

10.全良,姜振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历史演进及趋势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48-51.

11.黄艾舟,梅绍祖.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现代企业管理,2002,(12):105-107.

12.黄艾舟,梅绍祖.流程管理原理及卓越流程建模方法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2):46-50.

13.姚娟,许大好.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新趋势.商业研究,2006,(7):142-144.

14.(美)迈克尔·哈默著.赵学凯等译.企业行动纲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15.梅绍祖,(美)James T.C.Teng著.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忠金,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生。

上一篇:学校招生宣传策划方案下一篇: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歌词拼音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