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空气教学设计

2024-09-26

课题空气教学设计(共11篇)

1.课题空气教学设计 篇一

空气中尘埃含量的测定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活动,了解采用简单的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研究的方法;了解不同环境中尘埃的含量存在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二、活动设计及原理 环境污染中,最显而易见又危害严重的是大气污染。空气的纯洁度和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烟囱废气、交通废气和其它工业废气。根据污染物的性状可分为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状污染物,尘埃是主要的颗粒状污染物。煤在燃烧充分的时候会产生部分灰粉,在燃烧不完全的时候则会产生微小的煤粒;工业排放的尘埃除碳粒外,还有汞、镉等金属粉尘。在这些粒状污染物中,有一部分极小的微粒能在大气中数月或经年不落,称为飘尘;另一部分较大的微粒容易自然沉降下来,称为降尘。本活动通过利用涂在载玻片上的凡士林,粘附空气中的降尘,然后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测定各种环境中尘埃的含量。

三、活动开展的时间及地点: 1999年10月20日下午4:10--4:55在顺德市大良镇李兆基中学校内及校外附近。

四、活动开展方法步骤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2--4人。2.每小组制作一个“尘埃测定板”,即在两块载玻片之间夹上方格纸(上有81个0.2厘米×0.2厘米的方格)两头用橡皮筋捆紧,中间方格朝上的载玻片上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凡士林,然后用培养皿装好,待拿到测定地点后再打开,让“尘埃测定板”暴露于空气中十分钟后,盖好培养皿,拿回实验室备用。3.将上述“尘埃测定板”分别放置在校外的人行天桥上、校门口、操场上、8号楼与9号楼之间的空地上,依次编号为环境

1、环境

2、环境

3、环境4。4.各小组对回收的“尘埃测定板”进行统计。统计时采用放大镜,统计6--7个方格内的尘埃数量(单位:粒),然后算出平均数填入表中。统计时规定:①只算降尘的粒数,有一粒算一粒,与降尘的大小无关;②压在方格下线和右线的要统计,压在方格上线和左线的不统计。环境1 环境2 环境3 环境4 尘埃数量(粒)4 7 4 2

五、结果分析 1.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可知:在四个测定地点中,环境4的尘埃含量最小,空气质量最好,环境1和环境3次之,尘埃含量最大的是环境2,空气质量最差。2.原因:四个测定地点中,环境4远离喧闹的人群(当时正在上课)而且种有树、绿篱和草,这些植物都能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因此尘埃含量最小,由此可见绿化造林能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环境2对面有建筑工地,并且有较多车辆行经环境2而带起很多尘埃,因此环境2尘埃含量最大;环境1位于马路上,车流量较大,当天秋风较大空气清新;而环境3铺满了沙,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但当天喷了水,因此,环境1与环境3的尘埃含量比环境4的大但比环境2的小。

六、建议 1.在尘埃含量较高的环境即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应尽量缩短停留时间,或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在车流量大的马路上可戴上口罩。而体质较弱的人特别是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在空气质量差时,不要进行户外活动。2.加大力度进行植树造林。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防沙,而且具有吸收有毒气体、吸附尘粒、监测空气污染等许多方面的作用,在城市和工业区有计划的扩大绿化面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净化能力对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3.减少污染空气物质的排放。如使用过滤装置过滤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本校在操场上喷水就是利用湿法除尘的办法减少尘埃的生成等。固体废物污染情况调查1.教学目的: 认识固体废物的危害。2.教学用具: 笔、笔记本3.教学条件: 场所:室外 时间:1课时。4.教学方法: 实际测量、启发、讨论等。5.教学过程: 1.到城镇、郊区、农村、风景区,对不同性质的固体废物分别进行统计、调查,估算占地面积,考察对植被的破坏。2.调查团体废物淤积河道,填塞池塘的情况。3.走访城镇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了解本地区垃圾消纳情况,统计本地区垃圾占地情况,了解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4.根据调查情况,写出固体废物对本地区污染、危害情况的调查报告,提出防治建议,送交有关部门参考。

2.课题空气教学设计 篇二

瓦库, 一个喝茶的地方。它的陈设设计与空间设计理念是一个完整体。陈设设计所要做到的, 是空间设计理念的延续和补充。

“瓦库”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由情记忆 (瓦的集结) 过渡到“阳光空气”, 着重“打开窗户, 让阳光照进, 空气流通”的绿色设计主题。一切为阳光空气让路, 空间形态及平面布局随即而成, 瓦和其他可呼吸的材料一起迎接、传递阳光空气;第三阶段 (2012 ~ 2014) 则侧重于“室内设计生命论”的实践。让室内设计的材料更好地迎接阳光空气的到来, 成为“可生长”的室内。随着瓦库设计理念的日臻成熟, 室内陈设也随之呼应变化, 相伴建筑, 留下岁月, 留下踪迹, 慢慢变老。

1. 陈设中将设计主材无限延伸

1.1材料的生命属性

有生命属性的材料 (可呼吸材料) , 如传统建筑材料土、木、砖、瓦、石, 还有可生锈的铜、铁等金属类, 它们能随着阳光、空气、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实际上就展示了生命的历程, 也即生命论的体现。另外还有水泥、陶瓷、涂料等材料, 它们都会因为阳光、空气、水的原因而产生岁月感, 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玻璃幕墙看似和生命没有多少关联, 但如果是一扇可以开启的玻璃窗户, 打开它即如同打开生命通道。而那些无生命属性的材料, 如PVC、不锈钢、瓷砖、化纤布等, 它们不能与阳光、空气和水的交合, 看似永恒, 却没有生命。瓦库的空间设计主材为旧瓦、旧砖、沙灰墙等可呼吸、会变老、具备生命属性的材料, 室内陈设与这些主材关系密切。

1.2瓦在陈设中的延续

陈设部分以“物尽其用”的方式将空间主要材料继续使用。瓦片可以是一页纸, 在上面签名 (图1) ;瓦片可以是一本书, 被插在展示架上;瓦片可以作为门牌 (图2) , 最特殊便是在这涂白的瓦片上一片一字地排出一首诗。一个个从白色墙体上突出的白色瓦片, 留下因瓦的弧度而产生的阴影, 与瓦片上工整的黑文字形成有趣的对照关系, 既严肃又活泼, 诗文里那份恬静与从容就像是茶的香气静静弥散在瓦库的空气里 (图3) 。

除了挂瓦之外便是挂陶。陶与瓦是同类, 它们只因烧窑的温度不同而拥有不同的软硬度 (图4) 。无论是陶片、陶盘或陶器, 挂在瓦库粗粝的白墙上, 因着相似的材料质感、良好的透气性与透水性, 便如同为建筑穿上一件“纯棉”的内衣, 可以较好地传递空气中的湿度与温度。

2.1木材的生命属性

树木被砍伐成为木材, 打造家具, 一段生命结束, 而另一段生命开始。木材中的细胞仍然可以吸收和释放水分, 木材的表面会风化, 纹理和质感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为了防止木材在变化的温湿度中变形, 人们会用油漆封住表层, 却也遮盖和阻止了木材的生命过程。木头历经时间的洗礼, 变形系数大大缩小, 木头的质感也更加强烈, 仿佛人过中年, 厚重而充满故事。在长久的使用中, 木头的本身也会留下人类的痕迹。这些自然与人为的“痕迹”, 是木头真实的质感, 并在时光的“抚摸”中变得温润。

2.2旧木在瓦库中的应用

瓦库的家具多为旧木, 少见油漆, 像是少女的“素颜”一般 (图5) 。这些旧木大多来自被拆下的房梁、柱子等。用桐油浸润, 可以让木材原有的肌理与痕迹仍清晰可见。它们往往被用于空间的半围合, 也作为空间的装饰而存在 (图6) 。

3. 顺应材料的自然属性

当空间材料与陈设都具备生命属性, 瓦库布艺的选择便具备了指向性, 如纯棉等天然材质。纯棉之所以被“重用”正是因为纯天然, 顺应它的自然属性是对待有生命的材质应有的态度。窗帘是纯棉中最为彻底的、色带着棉花颗粒的“麻子儿布”, 被洗得非常柔软, 因为容易变皱而几乎没有做过“面子” (图7) 。沙发和藤椅的坐垫是被洗得很柔软的白色帆布 (图8)

4. 功能与陈设的统一

吊扇是空间中的陈设, 却充当着实现空间设计理念的大作用。

在空调发明之前, 室内普遍使用吊风扇来降温, 吊风扇其实并不能明显地降低室内温度, 反而因为电风扇工作时电流通过电风扇的线圈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少许热量。“瓦库”的吊扇并不仅仅在有人的室内空间里起到纳凉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它在无人之时和不同季节, 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室内气流循环, 缓解对空调系统的依赖。

5. 与阳光空气的呼应

每一棵在瓦盆里的植物都生机盎然, 它们是室内阳光照度与空气质量最敏锐的检测仪, 看看它们就知道“让阳光照进, 空气流通”的设计理念到底实施得如何。

植物对太阳的热爱似乎比我们更直截了当, 它们的枝叶会向着阳光照射时间长的方向奋力生长, 如同伸展手臂去迎接太阳。如果说阳光给予植物成长的关爱, 植物则尽全力回应这份爱, 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它们之间形成相互补益的良性关系。哪里有鲜活的植物, 哪里就有良好的阳光空气。瓦库的窗台上、走廊里、包间内都养有花草, 一个能让植物充满生命力的室内环境, 人的身体感受一定是舒适的 (图9) 。

6. 墙面挂画

墙上悬挂的大量摄影图片, 是设计师余平近二十年来持续行走古民居的记录。那些镜头中的土、木、砖、瓦、石组合而成的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环境便是放大的瓦库, 那里有对待大自然的态度, 有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才是设计灵感的源泉。如果你读懂了这些, 知道人心真正向往的、能安妥心灵的是什么, 便读懂了瓦库。“古民居”这位瓦库学习的“母体”又回到空间中, 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让这些摄影成为图片陈设的唯一选择 (图10) 。

小结:

瓦库陈设设计没有形与色的纠结, 当设计的思维能够形成一个没有漏洞的完整体, 陈设被纳入其中, 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然, 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这样, 不需要再与旁人攀比。它们必须具备生命属性, 一起呼唤阳光空气, 也在其中变老变旧;它们是古民居中抽离出来的因子, 在城市的室内空间中获得新的生命。

3.好的设计如空气 篇三

有时,一道简单的线迹会美得令我感动。好的设计就像是空气一样,静静的,却离不开。

邹游,中国学院派设计师优秀代表——拥有个人品牌You'z Clothing(悠之),是大学副教授,近日成为Zukka秋冬的设计总监。

设计师邹游解读

我的设计是简洁的,但一定是有品质的。我始终认为设计的意义不在于你个人觉得这个东西有多好,而在于你的东西能不能被人使用。就像是一本特别好的书,但它躺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无人问津,孤芳自赏是发挥不了什么价值的。

我一直特别喜欢极简的东西,但其实这种设计特别难做,就好比袖子是服装中最难做的部分,因为它无处遮掩。简约不代表平淡无奇,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就能体现出独特的味道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悠之从2008年创立开始就一直在强调衣服和人之间的关系。假使你的衣服为了做好形体,为了自我表现,而缺乏一种对人文的关怀,这其实是有问题的,是把服装最本质的实用性给忽略掉了。

知性女子是令人欣赏的,我们的品牌也一直想塑造一种文化的气质。我们会用研究的心态去做服装,但很开心的是我们并没有迎合市场,却碰巧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是一种审美上的共鸣。

书籍、音乐以及行走是我的灵感来源。偶然抬头看见的蓝天和树梢透出的白云会让我觉得生活很美,我喜欢把自己所有的感官触角都打开,体味生命的点滴。

创作的过程有时候可能是几秒钟,有时候可能是一两天。因为现在的设计不会是今天才开始做的,而是建立在过往的一些经验,时间帮你形成了一些理解事物的方式,这是十年前、二十年前注定的结果。

4.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说课稿 篇四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

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下面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深刻体会到了解空气的成分以及进行污染治理的必要性。

( 2)、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实验装置的图片。并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拉瓦锡是如何发现空气成分的。

设问:利用我们实验室的仪器能做这个实验吗?

第二个环节:设问答疑 提高兴趣

本环节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仿照拉瓦锡这个著名实验的原理,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设置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抢答。

(1)说出各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通过学生抢答,既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一:演示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到:

1、引导学生规范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哪些是不规范的操作。

2、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提出两个问题: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第三个环节: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活动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注意:

1、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便于小组实验的展开。

2、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指导,不断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3、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不当的操作给学生带来伤害。

实验结束后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成功,出现了哪些现象并描述;

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空气的组成。

第四个环节: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九年级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在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自主学习提高认识

活动一: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总结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和空气中的污染物与防治污染的方法。

活动二: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播放酸雨危害的录像片,介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及危害,焚烧秸秆、露天烧烤等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讲述有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内容等,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从而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利用班班通在中国环保总局网站上找到当天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让学生分析各城市质量情况、分析原因并思考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第六个环节: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

(1)、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测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2)、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室内(尤其是新装修的房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办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纲要式的板书设计,直观清晰的向学生呈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作业:课后题和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 (2)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5.课题空气教学设计 篇五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氧气的化学性质()

A.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B.很活泼,在常温时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C.不活泼,在常温时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很不活泼,高温时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 A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在常温和高温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要注意:跟“许多物质”而非“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常温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例如食品腐败、铁生锈等。

2.在氧气中点燃下列物质:①镁条 ②木炭 ③细铁丝 ④红磷 ⑤蜡烛。

(1)能发出耀眼白光的是;

(2)生成物在常温下均为气体的是;

(3)有浓厚白烟生成的是;

(4)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5)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6)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7)燃烧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沙子的是。

答案(1)①(2)②(3)④(4)②⑤(5)①④(6)③(7)①③

解析 ①镁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燃烧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沙子;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③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燃烧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沙子;④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水。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现有下列五种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氧气、氮气。把符合下列题目要求的物质的化学符号写在横线上。

(1)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2)白色固体:;

(3)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无色无味的气体:。

答案(1)O2(2)P2O5(3)SO2(4)CO2、O2、N2

解析(1)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化学符号是O2;(2)白色固体是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是P2O5;(3)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化学符号是SO2;(4)无色无味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氧气、氮气,化学符号分别是CO2、O2、N2。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1.(2017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普通班第一次月考,1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燃烧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燃物常用红磷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C.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检验氧气

D.鱼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答案 D 鱼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故D错误。

2.(2017重庆万州一中第二次阶段测试,1,★☆☆)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酒和醋的酿造

B.铁生锈

C.动植物的呼吸

D.水变成水蒸气

答案 D 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而缓慢氧化属于氧化反应的一种,是化学变化。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1.(2014北京中考,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

B.甲烷

C.蜡烛

D.红磷

答案 D A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B项,甲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C项,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D项,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2.(2013辽宁大连中考,54,★★☆)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观察到:Ⅰ、Ⅱ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

(1)为什么Ⅲ中铁丝不能燃烧?

(2)分析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的原因。

答案(1)实验Ⅲ中火柴在铁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燃烧的温度。

(2)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充分。

解析(1)实验Ⅲ中火柴在铁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燃烧的温度,铁丝不能燃烧;(2)实验Ⅱ中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因此铁丝燃烧更剧烈。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假设和验证是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探究“铁丝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同学们将一根火柴梗塞入一段螺旋状“铁丝”(可能是纯铁丝或含碳铁丝)末端,将它固定,用镊子夹住“铁丝”,然后将火柴在酒精灯上点燃,将“铁丝”由集气瓶口向下慢慢伸入,观察现象:

(1)甲同学只发现“铁丝”红热,再没有观察到其他现象,请你分析“铁丝”没有燃烧的可能原因:。(只答一条)

(2)乙同学发现“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起来,观察到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为了找出“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根据现有实验用品:细纯铁丝、细含碳铁丝、镁条、用集气瓶装的几瓶纯氧气、酒精灯、火柴和镊子等,你能提出的假设和验证方法有:

a.假设1:         ,验证方法是。

b.假设2:               ,验证方法是。

只要假设合理,验证方法准确,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就能得出结论。

答案(1)没等到火柴快要燃尽的时候就将“铁丝”由集气瓶口向下慢慢伸入(或者集气瓶中氧气不足等)

(2)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3)a.铁丝中含碳 取长短相等、粗细相同的细含碳铁丝和细纯铁丝,用砂纸打磨后,分别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

b.所有金属丝在纯氧中燃烧都会火星四射 取粗细、长短均相同的镁条和细纯铁丝,用砂纸将金属丝表面打磨后,分别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观察现象

6.空气教学设计 篇六

《课题1 空 气》教学片段

————空气的组成

㈠、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1.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一些)

·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2.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4.不同的环境,空气有所不同。如农村空气清新,城市空气污浊.

5.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6.桌子上的空杯子中有空气。

教师: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它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单元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

㈡、新课讲授

1、教师讲述: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2、师板书: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3、教师: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4、教师提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

5、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井仔细观看图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6、师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7、教师演示课本27页[实验2—1] 教师边操作边提出实验注意事项:①装置不能漏气;②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人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教师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可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

8、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尽管上升了,但上升不到l/5。

9、师讲解: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10、请大家根据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内容,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投影讨论内容: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学生回答: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的原因是:①、因为氧气含量低。②、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③、红磷不足,瓶内有残余的氧气。④、装置漏气。⑤、燃烧匙与水面之间的氧气没被消耗掉。

11、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这些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水面上升不到1/5。

12、教师: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13、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思考、展示。

14、教师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15、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表明:

7.空气净化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篇七

根据紫外线原理, 研制出紫外光空气净化系统, 其目的就是造成微生物的灭活, 从而达到消毒效果;也就是紫外线照射微生物使其发生能量的积累和传递的结果。强烈的破坏了细菌及病毒的DNA和RNA, 使细菌、病毒不再繁殖和生存从而达到消灭细菌、病毒的效果, 有效地提高了空气质量。本文采用ATM128 单片机的智能控制方式, 结合各类传感器的收集数据功能, 调节并控制系统的电路, 并结合现实所需, 研发出能够实现紫外光线灭菌与室外内空气流通功能的新型空气净化系统, 对我们日常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系统控制总体设计

紫外空气净化控制系统由主控制系统与驱动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

空气净化系统原理总框图如图1 所示, 主控制模块主要由110V的电源通过变压、放大、整流与滤波之后输出的直流电源为5V与9V来供电, 而ATM128 单片机的工作状态主要由按键指令、红外遥控、红外传感器采集的信号、灯管驱动等功能来决定。

驱动控制系统主要由系统电源电路、整流电路、LM7805 获取的5V直流电压和LM7809 得到的9V直流电压组成。

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设计主要由电源控制电路、电机控制电路、灯管控制电路、红外控制电路、显示器控制电路、仿真下载电路、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按键控制电路以及单片机程序下载电路等, 硬件设计部分总体结构框图如图2 所示。

电源控制电路

电源控制电路是整个控制系统的供电核心, 其供电类型有三种, 传感器、ATM128 单片机、液晶显示屏以及控制系统的其它辅助电路由5V直流电压供电, 红外遥控接收装置及其放大与保护电路由9V直流电压供电, 灯管由110V交流电压供电。

电机控制模块设计

采用交流单相异步电动机。由单片机的控制, 系统的电机带动微风扇的转动, 使室内外空气形成一个循环, 调整空气净化系统的工作状态, 提升杀菌效果。

灯管驱动控制

电机带动微风扇, 使室内外空气形成一个循环, 保证系统与室内外的通风, 当空气经过过滤网时, 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进行消毒与杀菌。其中系统采用的紫外光灯管是功率为8W紫光灯, 额定工作电压为110V, 波长范围为254~365nm。

液晶显示器模块设计

应用12864 液晶显示屏。给系统通电, 当系统正常工作时, 其显示屏就会显示出各种信息, 关于空气净化系统的;其中有定时信息、房间大小、电机转速、工作模式、过滤网状态与灯管状态、当前环境的空气质量等。

红外遥控模块设计

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这两部分构成空气净化控制系统的红外控制系统, 并用编码器与解码器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来进行远处遥控操作。

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与硬件系统的设计, 空气净化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原始程序、显示屏控制程序、传感器信号收集与检测程序、定时、中断处理、蜂鸣器控制、红外信号处理、灯管检测、电机驱动控制、触摸控制等程序, 其控制系统软件总体结构的设计如图3 所示。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根据软件总体结构的设计, 主程序的调度并控制各模块处理子程序, 由此构成控制系统功能。图4 所示为空气净化控制系统程序流程, 各种工作参数在屏幕上显示是系统在工作中, 启动运行必须在选择模式之后, 模式间可相互转换。

实验效果与结束语

实验结果测量数据如图5 所示。

8.《了解空气》教学案例与感悟 篇八

科学探究:在运用感官,充分感知空气的结构活动中,通过设计实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借助其它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科学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乐于开展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活动。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在我们的周围,知道空气会占据空间。

片段再现一:

经过一番斟酌后,在新课导入时我采用了游戏导入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性质的活动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能紧扣学习内容,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都吹过气球吧?(吹过)把气球放在可乐瓶里吹,(出示图片),吹过吗?想不想吹一吹?谁来吹?我们来进行比赛好吗?

每大组一名同学,其余注意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气球吹不大。)你觉得这跟什么有关?

生:可能跟空气有关。

师:为了揭开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的秘密,今天的科学课,我们一起来走入空气的世界,了解空气。(板书课题:了解空气)

师: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没有颜色,看不见,摸不着。

生:我们生活离不开它。

师:那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可以看到、听到、摸到,皮肤感觉到空气?老师准备了一点材料给你们看有没有办法,信封里吸管,还有袋子,报纸还有大家非常喜欢玩的东西——气球,再有放你们桌上这一盆的水。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师:谁来说说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大家可以听、看、摸到空气,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最大的发现?

生1:我用报纸,扇了扇,感觉有点凉。

生2:我用塑料袋装了一袋空气在按在摸,感觉有弹性,能变形。

生3:我用吸管放在水里吹,发现水里有气泡。

生4:我把气球吹大,用牙签刺,气球爆了。

师:这么普普通通的空气,同学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发现,杜老师真为同学感到骄傲。

(细节感悟:激趣——设疑——探究,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紧凑而又自然流畅,使课前的引入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伏笔和铺垫。玩即学习,学习即玩。拓宽了学生对空气的了解,从而玩出了“花样”,玩出了“科学”。对观察结果的描述的方式和内容都没有“规定”,同样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片段再现二:

师:出示杯子,现在我这个杯子里空间被谁占了?

生:空气。

师: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教室里面的空间。空气还占据哪里的空间?

生:空气占据美术室的空间。

生:空气占据操场空间。

生:空气占据我们周围的空间。

师:出示器材, 把乒乓球放在水面,倒扣杯子后乒乓球会在什么位置,并说说理由。

师:演示操作

师:再用一个杯底有洞的杯子试验,球怎么跑到上面来了?你发现了秘密是不是?(拿出杯子展示)

生:有洞

师:有洞怎样了?

生:空气跑出来了。

师:空气跑出来的时候谁进去了?

生:水进去了。

(细节感悟:这个演示实验既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也说明了空气是可以流动,知识点的巩固。)

感悟与反思并行:

根据这堂课我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我对“有效、和谐”的科学课堂,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一开始我用在可乐瓶吹气球游戏导入,气球吹不,这一环节等,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贴近了学生生活。

1.拉近学生与空气的距离,使学生对空气产生兴趣;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要研究的内容就在我们周围,就看你是否留心了;3。消除学生误认为科学知识理解起来都很枯燥很难的障碍。

二、“搭桥”和“铺路”

科学学习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科学活动的深化必须要将学生的探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善于为学生搭桥铺路!正如一座桥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探究活动连接起来,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凭借对生活中已有认识大胆“猜测”,由“猜”引发了学生不同看法,从而有了后面想亲自验证的欲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促进学生深层次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寻求开放的课堂,提供生成的空间

9.空气教学设计 篇九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屏住呼吸会有什么感觉深呼吸后又有什么感觉(指名谈感受)

[点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儿童的体验,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产生关注的情感,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师:空气对人类多么重要啊!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随时呼吸到它,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今天我们学习的18课讲了一只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我们一起读读吧!

2、师板书课题《小狐狸卖空气》。(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观察老师一笔一画写“卖”“空”两个字。)生借助拼音读课题。

3、指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

[点评:鼓励学生设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的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破词。

(2)生再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划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两种生字,读一读,读给同位的小朋友听一听。

(3)检查,反馈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采取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3、生齐读课文。

[点评:上课起始阶段,要给学生较多的自读课文时间,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中的每句话。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这部分时,特别要注意把准新教材的特点,教好两种不同要求的字。]

三、再读课文

(一)读好1至4自然段。

过渡: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呢生自由读1至4自然段。

1、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1)小狐狸进城看到许多高楼和汽车,会说什么(生畅所欲言)

(2)师:对呀,小狐狸感到多新奇呀!我们怎么读出它的感受呢!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新奇的语气)

(3)学生自由试读。

(4)指名读。齐读。在读中体会小狐狸看到许多高楼和汽车的新奇之感。

2、指导读好2、3自然段。

可是小狐狸到城里没几天就生病了,它得了什么病呢生自由读2、3自然段。

(1)指名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1:缺乏树木的高楼之间,汽车穿梭不停,排放出许多尾气,小狐狸吸进了身体里,用力揉鼻子,不停地咳嗽。)学生看课件,体会浑身不舒服的感觉。

(2)学生试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狐狸得病后的“痛苦”感受)。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的形式读好第二自然段。

(3)指导读好第3自然段。

师引:小狐狸浑身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医生怎么说生齐读医生的话。

(4)小结:天天呼吸新鲜空气,就能治好小狐狸的病。

3、指导读好第4自然段。

(1)过渡:小狐狸听了医生的话,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读中指导读好第一句话。

(3)接读。病好以后它是怎么想的呢生接读第二句话。

(4)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4、将1至4自然段连起来读。回答: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

5、表演回至4自然段。(师生分别扮演小狐狸和医生。)

[点评:第1至4自然段的教学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之一。①教师注意了淡化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情感,培养语感。②注意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真切的感受呈现连续的动态中,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③表演使学生“稚化”,又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在低年级不失为有效的、生动的教学手段。]

(二)读好5、6自然段。

生自由读5、6自然段。思考:小狐狸是怎样卖空气的

2、出示课文插图1活化后的课件:小狐狸背着大葫芦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汽车排放出尾气。一位老奶奶气喘病犯了,小狐狸把一葫芦新鲜空气卖给了老奶奶。学生看课件,了解“带到”在课文中的意思。

3、老奶奶吸了小狐狸的新鲜空气后怎样呢

(1)师范读老奶奶的话。(读出老奶奶高兴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3)老奶奶说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指名答。

(4)师:人们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里,有新鲜空气卖是多么高兴的事呀!生齐读老奶奶说的话。

4、师生共同读好第6自然段。

师引读第1句: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买小狐狸新鲜空气的人越来越多。生接读第2句。

5、生再看课件2。(体会人们渴望呼吸新鲜空气的心情。)

6、全班齐读。读好5、6自然段。

(三)读好第7自然段。

1、几年后,城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指名答。

2、看课件3:(由城市旧貌逐渐演变成新貌。突出街道两旁的树、草坪和花坛,体现“变化”。)

3、指导读好第一句话。

4、我们读了这句话知道什么呢

出示填空练习1:

chéngshìměilìdedàhuāyuán

就像()。

生看拼音填空,再读一读。

5、城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人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课后练习2:

xiǎohúlixinxiānlōngqì

人们再也不来买()的()了。

生看拼音镇空,再读一读。

6、师用第二句话小结: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

7、配乐朗读第七自然段。(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

[点评:第7自然段是课文的训练重点。教师在设计中,重视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练习。将拼音的巩固。词句的训练、语言的积累纳入四十分钟内,是“增效减负”的有效途径。]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小组讨论:开始人们为什么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后来为什么不买了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答案不求统一或千篇 一律。)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l、认读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

2、识记字形。

(1)采用口诀识记“买”“卖”。店里有东西(十)就可以“读”,家里没有东西就得“买”。

(2)引导学生用熟字作比较记字形或部件记字形。

如:“院、位、过、空”中的“完、立、才、工”都是熟字便于学生记忆。

(3)运用课件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用电脑演示“带、变”的笔顺或用红色强调它的关键部位。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

3、指导书写。

(l)指导写好起笔和关键笔画。

10.空气教学设计 篇十

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不同地点找空气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领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

4、师小结: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将空气从塑料袋里面放出来

1、让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

2、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

3、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提醒学生孔要扎在淹没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5、师小结

(三)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1、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2、结合图片讨论人离不开空气。

三、拓展延伸:

1、师播放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作业布置: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

板书设计:

找空气

找空气

11.《小学作文教学》课题设计方案 篇十一

本课题研究的角度是小学师生对作文教学的困境及有效策略的摸索与运用。通过研究,使学生爱写作文,爱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多的教学效果。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但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阅读与写作,它还包括语言文字等。但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体现学生驾驭语文字的能力,体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自身全面的,健康的,充分的发展。作文教学的目标就使学生的写作素养乃至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课题组认为,写作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包括品德修养(最重要的素养因素)创新精神(提高文章质量的关键因素)语言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书本知识)。因此,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与经验,方法与技巧值得广大一线小学教师去关注它,并研究它,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侧重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作文教学方法。

2、探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学校、优秀教师的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个案研究法:树立作文优秀的典型,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四、研究思路

本次课题研究将用图表统计,分析定性,单元对比、形成性水平检测对比等研究方法。力求统计客观公正、分析定性准确公平。

五、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文献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为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指明了航向。为了能更好地进行作文教改,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小学生的作文现状作进一步调查研究,为作文改革提供有力依据。

(2)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作者:胡发勇

(4)《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者:周正亮

(5)《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雷实、陆志平主编

2、本课题组教师文章:

(1)李开林三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四重”与“四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应因地制宜》分别在贵州省教育研究所(2007.07、2009.09、2012.08)评比中获奖。

(2)龙志伦论文《浅谈小学二年级数学退位减教学之我见》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获奖(2012.12)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环节》刊登在《当代教师教学》2012.04

(3)谭开早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刊登在《西部开发报.西部教育》2011.06

(4)王文武论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之我见》刊登在《黔南日报》2013.06

(5)齐青山论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刊登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6)李景花论文《小学语文让课堂充满活力》刊登在《当代教育探索》2013.04

六、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研究步骤(2013年12月---2015年8月)

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6月。

提出申请、收集资料、发放问卷,全面评判学生目前阅读与写作水平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2014年7月——2015年7月。

对选定班级实施研究,采集各类资料和数据。

第三阶段:2015年8月。

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完成定性分析撰写结是报告,对课题进行评伦验收。

上一篇:社区矫正工作汇报下一篇:幼儿园园长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