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共12篇)
1.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 篇一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入手。然而,面对七年级新生的作文,我陷入沉思。为了省时、高效、大面积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我在研究学生作文心理、分析学生知识差缺的基础上,决定避免学生厌烦了的大讲特讲审题立意之类重复内容的无效劳动,一改常规,从作文评改入手,辅以引导观察、打高分、开辟作文第二课堂等手段,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学期来,学生一个个由怕写作文到乐写、会写,先后有13名学生作文在作文网站上发表,点击率很高,一人获作文竞赛三等奖,多人获鼓励奖。
我在作文评改中的几点做法归结如下。
一、在草稿上下功夫
学生作文喜欢一锤定音,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不愿认真修改,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
对此,我把指导作文的主要力量放在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上。为了培养他们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一是向他们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讲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二是具体指导,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作文命题后,根据题目的难易,我只简单地提示题目的要求范围,可写哪些材料,注意点,指定交文章的时间,就让学生下去写。或观察,或搜集素材,或构思、打腹稿,写草稿,从不让学生在一节两节课内完成一篇作文。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养成他们认真作文的良好习惯。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选一篇,在课堂上评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改作文,写得不好的还要重写。具体修改方法如下: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有几个错别字;四看有几个病句;五看标点符号有几处错误;六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符合老师作文指导时提的要求;十看语言是否简炼、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最后誊清上交的作文,教师再认真批改、讲评。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加强作文指导的做法,更加贴近学生作文。
二、在评讲上下功夫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第二次作文评改上,我着重表扬修改后有进步的同学,评讲优秀生作文。因为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锦上添花。我就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给予指导。选评优秀生作文,我把它称为“突破口”,它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每次作文,都从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或修改后的亮点,加以讲评、鼓励。开始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受过两次以上评讲的同学,作文态度都较前认真,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一次获评。比如,王庆在他的作文中,写到他第一次偷偷去上网时的欣喜又恐惧的心理,写得非常细腻,我把他的这段心理描写作为优秀片段在班上评讲后,他的作文兴趣大大增强,作文水平提高飞快。另外,我还选用相同内容优劣对比的方法评讲,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分析好的好在什么地方,不好的是哪里不好,在以后的作文中自然学习优秀的写法,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为了培养优秀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办作文园地,开展作文竞赛,编优秀作文选,读书评报,写观察日记,给报刊、网站投稿等。这样,我的周围很快团结了一批喜爱作文的同学。他们作文成绩的迅速提高极大鼓舞了中、差学生。
三、在批改上下功夫
对于中差生,我以批改为主,让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差生作文差的原因,主要差在知识能力上。而且这种差非一日形成,久而久之,产生了“怕作文、作文难”的心理状态。要想提高差生作文水平,克服这种心态是前提,其次是给他们具体帮助,在最基础的选材、内容写具体、字词句的训练上多给予帮助,使他们走出作文困境。对待差生作文,我主要是面批面改。针对主要差缺,一学期每个学生只需批改2次。最初面稍大,逐渐形成宝塔形。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不歧视,有耐性,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改后作文不免写上几句“你进步了,难能可贵”“祝贺你进步了,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之类热情鼓励的话。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有个学生对我说:“其实我们都怕作文,我们又都想写好作文,不让老师失望。”
四、在技巧上下功夫
为了增强评改实效,我备有评改手册,记下学生作文中共性问题。我发现有些毛病,对学生作文影响很深,十分顽固,必须强制改正,方可凑效。在这些方面我就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技巧。
(一)三段式
对于初写作文的学生来说,三段式要求是必要的。到了初中仍只会三段式写法,势必束缚学生作文思路。对此,我要求学生中间一段必须放开,要有层次。要多一点观察思考,把事、物写具体;要多一点刻画描绘,把人、物写生动;要多一点论据推理,把道理讲明白;要注重细节描写,要写出事情的波折。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这样克服了学生作文三段式的毛病。
(二)开头结尾模式化
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模式化,没有新意,没有变化。针对这一现象,我就教给他们画“凤头”和写“豹尾”的技巧。让他们懂得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式是千姿百态、风格种种的。学会用各种方法写好开头。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法;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法;巧设悬念,倒叙入题法;言此意彼,曲径通幽法等。还学会用各种方法写好结尾。如含蓄隽永,余音绕梁法;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法;乌龙摆尾,辉映开头法等。这样学生逐步学会用各种方法写好开头和结尾,让开头写得美丽,让结尾写得响亮。如我以“幸福的色彩”为话题作文,吴钇联写的《蓝色的幸福》开头是这样的:“她,自信坚强,做任何事都充满干劲;她,博学多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她,育人有方,教育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她就是我的班主任。”抓住班主任的特点,用排比的句式,开头亮丽。结尾是“恩师如石,堆叠生命之山;恩师如山,呵护生命港湾;恩师如港湾,停靠生命之船;恩师如船,载我出海远航......我在恩师创造的蓝色幸福空间幸福成长。”结尾语言优美,升华主题。向镁玉《牵动心灵的声音》的开头是“我能看见,夜风打着优雅的手语,从晶莹小窗前划过;我能闻到,春雨和着淡淡的清香,飘洒在屋檐上;嘘,闭上眼,我听见满山遍野的花骨朵儿正在轻轻地绽放......”正文写的是友谊之花盛开的事,结尾是“抬头望望对面的小山,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着青葱的山峦,闭上眼,甜蜜在心中荡漾开来,花朵儿还在轻轻开放,我贪婪地倾听着,要将这最动听的声音保存在心灵最深处,当我孤独时,放出来静静欣赏。”学生作文的开头结尾再也不是一个模子,而是多姿多彩了。
(三)孤立地写人物外貌
写人物外貌,往往千人一面。男孩不是“大大眼睛,圆圆脸,两腮有个小酒窝。”女孩总是“红红的小脸,乌黑的头发,扎两只羊角辫。”为了纠正这种写法,我选了班上一位同学写的作文《看我七十二变》中的一段,让学生评讲:
虽然,我有时很乖,但我有时也很令人讨厌。有一次,我坐在课桌上,看见几个同学在下军旗,我走去,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也去与同学大战三局,可我话还没说出口,他们就嚷着不让我来。我心里火了,想一手打乱他们,那棋子也好像在说:“来呀,打我呀,胆小鬼!”我终于忍不住了,“大闹天宫”,伸手抓住棋盘,掀了棋子,那一颗颗棋子满天飞舞,像流星雨似的,落在地上,他们瞪了我一眼,就一个个蹲下来捡棋子。不一会儿,棋子又排好了,我在离棋盘不远处,注视着他们,我又冷不防地来了个“井底捞月”,一颗颗棋子又满天飞舞,他们个个都呆呆地站在那,过了一会儿,他们才回过神来,蹲下身子来捡棋子,收起来。我看了方解心头之恨。
通过讲评,使学生了解这段文章为什么生动形象,主要原因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不是孤立地写人物外貌。从此,千人一面的写法慢慢得到了克服。
通过一学期的作文教学尝试,我今年带的两个七年级班的学生作文兴趣很浓,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大面积提高。
2.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 篇二
历史博古通今, 涵盖面广, 初一各学科都是新教材, 教学信息可以相互沟通, 鉴于此, 在教学中, 我注意搜集其他学科中一些与历史科相关的信息, 并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 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引言部分列举了中西方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 很简略, 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而初一语文课本内正好有两篇完整的关于这方面的阅读资料, 《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 因此, 上课时, 我将这个信息融入教学中,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开阔他们的思维。通过学科整合, 可以使课本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分组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材内容情况, 围绕重点难点, 我事先布置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情况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 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 每小组自备小黑板一块, 将解答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之后, 把大家解答的答案, 收集起来, 组织全体学生共同探讨, 让他们自己选择出更恰当、更好的答案。
三、动手实践教学法
历史知识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仅仅依靠思维, 想象、解说有时学生很难理解, 这时动手操作实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中, 有许多知识点, 教参仅仅要求讲一讲, 学生了解一下, 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是学生想探求知道的东西, 如河姆渡民居杆栏式房屋的用途、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还有汉代的造纸过程等知识点, 简单的讲解,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生硬的讲解学生又难以理解, 因此我采用动手实践教, 每4人为小组, 每小组合作仿杆栏式房屋和青铜器, 做两件手工作品。要求房子用木制, 大小不限, 但接口处不能用铁丝, 铁钉等物品连接;青铜器皿用泥来做, 具体做什么样、怎么做自己动脑筋。至于造纸工艺, 学校附近有家造纸厂, 有些学生家长在里面上班, 让这些学生利用周末去调查现代造纸过程, 然后向大家做讲解。这样做学生的情绪高涨, 拿来的手工作品各式各样, 色彩各异,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做调查的学生也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 并向大家进行了汇报, 然后我要求学生观察模型结合书本知识和补充的资料, 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消化。通过动手实践, 学生在活动中把历史知识加以活学、活用, 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并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乐在其中, 其乐融融。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多媒体辅助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教师通过制作CAI课件把知识变成可视的画面, 再配以解说、音乐和学生的互动, 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历史, 丰富了学生视野, 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学教相长教学法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 在课堂上自我展示, 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 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此方法是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情况下, 实行的一种教学尝试, 并取得初步成效, 受到学生的喜爱。
3.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几点尝试 篇三
【关键词】提高 课堂效率 尝试
回顾十年来的教学生涯,感慨颇多,形势发展难以想象,我们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历史學科实行开卷考试,学生依赖课本的思想特别严重,如果没有危机感,使命感,课堂效率低下,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如何把历史课上得更精彩,更有效率,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和现代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具备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只有与时俱进,常思考、勤动笔,广泛收集新的教学经验,才能使自己由“机械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育家转变。同时教师还要树立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善于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承认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创新的乐趣。有了创新的教学理念,才会有创新式的课堂教学;有了创新式的课堂教学,才会培养出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二、以新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念是沙漠中的一眼甘泉。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应该让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喜新厌旧或许是人的本性吧。即使我们维持生命必须的一日三餐,也是要变着花样翻新的,如果长期同吃一样菜,即使是最爱吃的最终也食之无味而感到厌倦的。现代教育论认为,我们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要让学生乐学,有兴趣,就必须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东西如:播放音像资料、收集珍藏照片、参观远古人类遗址、点评历史疑案、解读历史之谜等。把它们巧妙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眼前就在我身边,并且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所知道的这一点,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贝壳。使学生时刻被这些新鲜、新颖、新奇的素材所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三、根据教学内容,调整课堂结构
当前的历史课堂,不应该完全由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由老师把学生的一杯水倒满,而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历史学科的内在规律,开辟出今后获取历史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小记者报到大会、编写历史小论文、召开辩论会、小组合作探究、历史故事会、历史上的今天等情景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还可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图片、专题片、、历史片断欣赏、精典战役、历史名人介绍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资源优势更直观地展现历史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广阔的舞台。
四、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增强教学的凝聚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八年级历史讲完“闭关政策”内容后,我给学生提出一种带有假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开放性的分组讨论回答:假如清朝不实行“闭关政策”中国会怎样?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一个接一个回答:有的说中国是封建社会,不实行“闭关政策”也比不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的说只要中国是君主专制统治,人民照样受压迫受剥削;有的说不实行“闭关政策”中国会很强大,中国人多肯定不会受外国侵略,一定会打败外国侵略者等等。有些学生还利用课外时间写成小论文交给我。虽然他们的论述不是很全面,但这种假设提问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对今后探究问题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此外,设计课堂提问还要遵循准确性、新颖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原则;问的设计要巧、有度、善变、灵活。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励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修改) 篇四
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宾州一中
[摘要] 作文教学之于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但学生对写作却有着惧怕的心理。作者基于几年对作文教学的尝试,找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手段,解除学生的这个疙瘩,很好地完成作文教学的任务,让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合 作文教学 互动学习收集素材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最后就敷衍了事,随便应付,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作文教学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流于形式,达不到教学任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因此,这几年来,我不断地进行一些教学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写作的整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乐于作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写好作文莫过于让他们乐于作文。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真心地拿起笔。平时,我让学生通过数码相机、手机视频等技术手段采集素材,记述下他们生活的经历的点点滴滴,使学生对生活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分的看法,这才能形成是真正的作文根基。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作出了大胆的尝试,与他们互动学习,和他们一起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探讨生活,一起写作,通过多媒体平台的展示,形成心与心的交流,不仅让我们成了朋友,还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网络优秀文章、电子教材等的课外阅读,在名篇的熏陶下,在好文章的潜移默化下,让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极大提高。
教材的每篇课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因此每堂课,我都精心备课,努力制作电子课件,通过媒体展现与情景融合,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展示每篇课文固有的魅力,让学生成为那为美陶醉的“花下人”。而且,我会理清每单元作文训练的要求,并找准这一要求在课文中的吻合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这一吻合点,在课
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之初探
件中进行了重点提出,才能在写作中运用到这一技巧。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的要求是: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本单元《藤野先生》文中便有很好的吻合点。在媒体的展现中,我把文章末尾倒数第二段,用议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直接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让学生一目了然。其中在《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等文章中,还有更好的吻合点,我也进行了重点的展示,提醒学生平时应注意挖掘。总之,在点拨中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从视觉到感知的过短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写作技巧。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我以为写好作为的前提是阅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增加课外的阅读量,介绍一些名篇给他们,让他们写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名家的语言,情感,有条件的家庭,通过写一些微博、电子邮件,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技能。此外,我还介绍《微型小说选刊》、《故事会》等短小精悍的文章和图络中优秀的一些电子图书给他们,让他们感受那些琅琅上口、形象生动的故事语言。
其次,与学生互动学习,共同完成写作任务。
教就是为了用,下来当然就是训练了。训练需要方式方法,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班上宣布,“每次写作老师都与你们一起完成,比比谁写得好。”我不批改他们的作文,而是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把他们的作文制成电子文档,通过多媒体平台的展示,在班上共同批改,一起探讨。共同修改写完作文后,打印张贴在教室后墙,先让同学阅读,然后推举十篇写得好的,在作文课上读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写得好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改正的地方,这样就在交流中,学生就可以知道我的作文在什么地方有优势,我为什么写得不好,我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的争强好胜,让他们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有的周末,有条件的,我会带上他们进行郊游,拍摄下他们最纯真的一面和最灿烂的笑脸。回来后让他们写上一篇游记,把他们的感受写出来,在进行全班评价时,把每个同学的短片整理出来,再次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在描述时的不足,多少修改后,将会变成一篇好的作文。有一次,爬山回来,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这次爬山好累人!但这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天。在同学的帮助下,我还是完成了我的第一次爬山。我爱死我的同学了!原来他的身体很弱,爬到半山腰就很累了,然后班长和体育委
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之初探
员就相互搀扶着他,一同上山,最后终于到达山顶。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不仅让他们写出他们的真情,还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感受到助人的乐趣。我想那位得到帮助的同学,这一生他也会很乐于助人的。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吗?不是“润物细无声”吗?
除了平时的训练外,每个月,每个学期班上都举行一次作文比赛,评出一、二、三名,进行奖励,激发同学提高写作水平的热情。要想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爱写、乐写作文,我觉得只有引进竞争机制,进行比赛。学生在比赛中踊跃参赛,写出不少的好文章,我把这些好文章结成一个小册子,自己出资印刷出来,学生人手一册,而且我还把自己认为很优秀的文章推荐到刊物,并且得到发表,这些活动不仅给同学们的中学时代留下了美好的礼物,而且大大鼓舞了他们的写作热情,也使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生的互动,不仅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作文水平,还增进了师生的感情。教师留出空间给学生,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有很大的成就感,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
当然,产生了兴趣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学生怎么去积累素材,积累语言,这才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强调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写作文,学生觉得最难的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有的文章真的是“满纸荒唐言”,胡言乱语,不知所以。这就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造成的。而素材的积累和学生平时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建议学生要写观察日记,告诉他们把一天有意思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因为这是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是用他自个的心看这个世界,记录他自身的生活,是他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观感的真情流露。所谓集腋成裘,平时的日记经过一点一滴地积累自然而然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
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之初探
素材:友情,亲情,欢乐,悲痛„„
关于语言的积累,第一我让他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把好的句子,好的词语摘录下来,做好笔记,句子好在什么地方,词语的意思怎么样,等等。第二,就是积累名言警句,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在以后的写作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到那些好的词句。
5.浅谈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五
作文教学是语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基础教育中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学生作文是语言文字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我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作文指导。
一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作文则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文训练就是训练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思想感情的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二 把观察,积累,表达融为一体
修订版“大纲”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把学生的观察,积累,表达相结合呢?我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师要结合身边的事物让学生观察。如:让学生观察花草树木的长势和随季节变化的特征;观察大自然中的风,雪,云,雨等气象;观察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有一次我让他们去观察猫的外形特征,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看着,一边说出一些特征来,有一名学生还提出一个问题:“猫的胡子有什么用?”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我让他们去查资料,他们终于明白:猫的胡子是用来探视鼠洞深浅的。
2指导学生勤积累,多表达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充足的语言材料和对生活的积累,才能把作文表达的更具体。
首先,我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每周安排2-3节去校阅览室看书,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进行抄写或背诵,同时还要做到读中去悟,悟中去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获得大量间接的知识,为作文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
其次,我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事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一件,做到“我说我心”。这样及有利于语言的交流,又为写作做了铺垫。
6.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有效尝试 篇六
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便愁眉苦脸;老师怕改作文,改作文犹如“移山”,费时费力,效果却并不明显的现象,所以作文教学中写作文花费时间多,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老师在训练时从文体、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字。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一篇作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其次,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课,现在一个周只有四个课时,又不能全上写作课,两个课时的语文课,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写作的次数很有限,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写作教学改革的呼声是很高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为什么十几年来我们竟没有走出这个困境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对于写作思维特性的研究还很不够,更没有拿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来。
自从开展小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学校就开始在作文教学方面进行探索,略有成效。
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教师要会利用教材,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写片段,学会搜集资料等。
好作文首先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生活感悟的结晶,言真意切,入情入理。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学生作文要写真情,“真情 ”是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深处的,它对作者来说是出于真诚的,能打动自己的,对读者来说是能受到感动的,并能引起心灵共鸣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一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人群中、自然中,每天都在参与各种各种各样的生活历练和锻造。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认识。无论是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还是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风风雨雨,都会给人某种程度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都会给人各种各样的感悟体验和人生启示。无论学习也好,日常生活也好(包括交友、亲情、旅游、挫折、参与社会活动等),无不给人一种知识、经验和生活积淀。有所感就有所悟,有所悟就有所思。把生活给予的所感所悟所思有技巧地表达出来,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写作文了。
我记得曾看过一个资料,就是福楼拜教莫泊桑学习观察的故事。我就借来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福楼拜说:“你的文章我看了两句就知道下面要讲什么,这样的文章我已经看过上千遍了,你写文章应该看到别人所没看到的。”莫泊桑问:“那我怎样才能看到呢?”福楼拜说:“你去第九大街,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右拐,看看路口右边的第一个人是谁?”当他来到路口,远远地看到一位老妇坐在地上,立即转头就走,回来告诉老师说:“是一个老太婆。”老师摇摇头说:“你看到的别人也能够看到,你再去瞧瞧。”他再一次来到路口,这次他走得更近了,回来后告诉老师说:“那个老太婆很脏,满脸灰尘,头发乱得像鸡窝。”福楼拜面露微笑说:“有进步,但你看到的别人还是可以看到,你应该用你的第三只眼睛去看,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莫泊桑第三次来到路口,这次看得非常认真,观察了一会,然后回来对老师说:“老师,我看到了,那个老太婆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脚的木匠随便拿了一块木头削了一块安在她的脸上的。”
这回,他的老师高兴地说:“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可以得满分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这时学生激情昂扬,纷纷积极发言:要学会观察生活,还得仔细观察;抓住事物或人物的特点来写;切入点要小,抓住一点写出特征„„
在上这堂课的时候,我只是利用了一个莫泊桑向福楼拜学习写作的小故事,创设了一个便于理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故事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这次的作文,我让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学生习作中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文。在此摘录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学生王春萍写《我的好朋友》:李欣同学的体形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丰满,损一点那就是一个字:“肥”!根据遗传学理论,李欣是可怜的;根据后天形成的理论,那她就是„„嘻嘻„„;李欣的作文《孤独的老人》:“当我打开爷爷卧室那扇褐色的门时,已经是黄昏了。屋子里暖和而又散发着霉臭的空气扑面而来。爷爷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他静静地坐在安乐椅上,或许是椅子松了,一摇一摆地发出吱吱的声音。老人的脸颊有些塌陷,肤色暗黄,岁月给他的眼角和额头画满了皱纹,饱经沧桑的爷爷此刻的目光浑浊而迟钝,头顶的头发已经谢光,只留下边上一圈稀疏的头发还是黑白相间的。他那曾是粗壮有力的大手,变得枯瘦,疤痕累累,夕阳的余辉从窗子里透进来,整个屋子都沉浸在一片暮霭中„„”
怎么样?学生观察得还不错吧?
既然我们的语文课、作文课课时少,任务多,那我们只有 一节课当两节课用,语文的阅读课我们同时还当成是作文课上。这样可以让学生一举数得。例如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文中对那位传奇英雄老头子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在分析文章的同时指导学生学着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瞧,学生朱海云刻画的《有这么个女孩》“有这么个女孩,芳龄十三,一米六七的个儿,不是短发一族,脑后一条极具传统色彩的‘马尾’静静地垂着,额前却又顽皮得翘起几缕不听话的头发。眼睛有神却不大,鼻梁挺直却不高,嘴巴红润却有点儿大,别可怜她,她知足得很,你不见她一天到晚都笑眯眯的,露出两个小酒窝,女孩子嘛,要更注重内在的美。”
“她啊,是个出奇文静的女孩儿,节假日几乎足不出户。偶尔几次去城里她就往书店里钻。体育杂志啦,明星画报了,她一本也不看,反倒喜欢一些让一般人瞌睡的文学书籍,像什么《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每次她都会像啃砖头似地狂啃不已,简直比吸毒还上瘾。一有空就拿出个本子写写画画,还很宝贝它们,一般人想看看都不行,也不知道她在鼓捣些什么。”
学完《石壕吏》让学生改写,尤其注意环境描写和神态及动作描写,也是个不错的练习。不信,你看我学生改写的片段:“终于有地方落脚了,躺在草席上,我想着石壕村,简陋的茅屋,低矮的土墙,饱经风霜的老妇人,一片萧条景象„„想着想着,我便进入了梦乡。
夜深人静,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由远及近,我被惊醒了,听见有人在疯狂地砸门,老妇人急忙推着老翁‘老头子,差役又来捉人了,你快逃啊!’老翁匆忙穿衣,笨拙地翻过墙头,老妇人蹒跚地走向门口:‘来啦来啦’,不等她开门,差役已破门而入,嘴里骂道 :‘老不死的,磨蹭什么’!飞起一脚把老妇人踹到了墙角。”
读着这样的作文,批作文是一种享受,写作文也一定不再头痛,颇有成就感的。
7.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 篇七
一、德育先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
德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政治品质以及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的培养。从广义上理解, 德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部分, 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满足了中学生身心成长的需求。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塑形的关键阶段, 敏感的内心、冲动的性格需要正确的引导, 而此时思想政治中的德育就能充当引导者的身份, 指导中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一) 扩充功能, 丰富政治的教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学强调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 促成学生以理智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做积极、守法的公民。但是一旦缺乏了德育的引导, 思想政治教学就会迷失前行的方向, 造成学生与思想政治课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拉远。这是因为德育具有思想引领的功能, 能够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观点与思想;具有精神鼓舞的功能,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爱国意识、鼓励学生的斗志, 激发学习的动力;具有法律道德导向的功能,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 促进学生懂法、守法, 进一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具有心理疏导的功能, 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保持学生健康向上的状态, 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思想政治教学不能缺少德育的支撑, 只有重视德育, 才能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才能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
(二) 体现人本, 实现学生的多面发展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 以书本为核心的教学造成学生的思维、思想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被动的学习压抑了学生的智力开发。经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高分低能”, 更未从个人、生活、社会等方面思考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不仅是一门传输知识理念的课程, 而且还是一门感悟性的课程, 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而德育本身就具有思想引领、精神鼓舞、道德导向、心理疏导的功能, 将德育教育的覆盖面拓宽到全体学生, 其实是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尊重, 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认识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 捕捉需求, 提高德育的时代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充斥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互联网虽然为学生生活、学习乃至成长提供了帮助, 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较多的负面成分, 容易造成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 家长是不可忽视的引导者, 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 不能陪伴在子女身边, 这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与成长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 最终走上歧途。诸多问题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而德育教学正是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引领, 能够把握时代、社会的特征,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开展积极正面的教育, 促进学生形成感恩的心和健康的态度。
二、实施德育先行的有效途径
德育先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开展需要从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促成德育融入教学流程之中, 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具体性、针对性、全面性。
(一) 认识德育功能, 提升师德品质
古语有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思想的引导者, 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而德育先行同样需要教师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要从客观、系统的角度认识德育, 通过比对的方式, 认识到德育在教学上的灵活性、针对性、功能性, 从而积极将德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另外, 德育先行也并非是毫无根基的, 其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教学现状、学生需求、准备因素为支撑。
在教学现状与学生需求的把握上,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表现了解目前的教学水平, 从中找到德育的突破口;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沟通、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从中找到德育的入手点。
准备因素指的是教师师德的提高, 即教师对自身加以改善, 促进自身素质水平、道德素养的提高, 实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同时,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在言行举止上的优化, 将内心的“德”充分表露出来, 让学生感受“德”的魅力, 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影响。“德”的表露还需要衣着外在上的支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在个人需求上也是较为盲目的, 在衣着打扮上往往崇尚个性夸张, 而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打扮让学生认识到得体也是一种美。
(二) 把握教学目的, 结合书本知识
教学理念的引入、素质品德的准备、语言外在的熏陶只能为德育教学打开一扇门, 要想提高德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教师还需要从教学目的入手, 将德育与书本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 促使德育先行有理可依。思想政治课程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 其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为引, 通过法律、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引入, 旨在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理性认识身边的事物。而从本质上来看,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作为主线, 这虽然能为德育教学提供稳定的支撑, 但是教材中过于书面化的语言描述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更谈不上对学生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 教师应该在确定教学目的的基础上, 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根本, 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思想政治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尽可能地对书本知识进行丰富、扩充。
正如克里夫·贝克所说的那样:“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 而应看成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应该努力将德育引入到生活之中, 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课之间的距离。例如,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 围绕着教学任务, 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生产与经济制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而且还需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理性认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从而以更加自信的状态看待中国经济。因此,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 既要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也要有德育教学的关键点。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搜集素材, 让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观念进行总结。另外, 教师可以列举出表明不同消费观的不同案例,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这些消费观正确与否。这种生活德育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打破课堂的禁锢, 真正解决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点、疑难点, 为学生思想理念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 活用信息技术, 丰富德育形式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更多丰富、精彩的元素, 而信息技术亦为德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网络为德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知识获取的渠道, 启迪了他们的智慧,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为解决身心发展问题提供了帮助。但与此同时, 教师也应该看到网络的双面性, 通过活用信息技术, 重新构建德育的模式。
对此, 教师首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德育教学中, 从而提高书本知识的生动性、形象性, 促使理性的知识能够转化为感性的、具体的指示, 加深学生对道理的理解, 提升德育课程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同时, 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对打造互动性、立体性课堂具有巨大的帮助。此外, 教师还可以将德育搬到校园网或者其他教育平台上, 布置教学任务, 让学生自主在网上搜集有关教学的材料, 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将材料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的发展, 又能实现德育知识的层层渗透。以通过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精神与思想道德为例, 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感受其中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网络上搜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并且总结这些元素对中国现今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形式促使学生在资料整合的过程中, 深切感悟到了中国文化, 形成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观念, 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精神。而在课外, 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等社交平台加深与学生之间的单独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与成长需求, 从而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提供更多的帮助, 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
(四) 巧设教学活动, 提升感染力度
为了促进德育的灵活化、生动化、形象化,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平台, 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 为德育增加更多可视化、可感化的元素。通常情况下, 教师可以开展的活动类型主要有实践锻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主题讨论等多种。其中, 实践锻炼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遇, 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 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发展;情景模拟指的是教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到环境与氛围之中, 从而加强对德育的感悟;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 从而能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知识点, 认识自身在发展上的不足,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主题讨论是指教师布置主题, 让学生通过个人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让学生深入感受政治生活, 树立主人翁意识为例, 教师可以模拟民主选举的情境, 让学生扮演角色, 分别陈述应该如何进行选举、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选举、作为公民在选举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什么。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 回答中国公民还享有哪些政治权利与自由, 并且说出自己在参与政治生活上的想法。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对民主的感悟能力, 从而形成正确的爱国意识, 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
三、结论
8.历史教学方式转变途径的几点尝试 篇八
一、学科整合教学法
历史博古通今,涵盖面广,初一各学科都是新教材,教学信息可以相互沟通。鉴于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搜集其他学科中一些与历史科相关的信息,并及时地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引言部分列举了中西方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太简略,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而初一语文课本内正好有两篇完整的关于这方面的阅读资料,《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因此,上课时,我将这个信息融入教学中,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开阔他们的思维。又如在讲《三国鼎立》时,为了使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有正确的认识,我让学生阅读课本中两篇曹操的诗《观沧海》和《龟虽寿》,在教学时,我结合他们看过的连续剧《三国演义》和本课内容提出问题: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又让他们朗诵曹操的诗,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通过学科整合,可以使课本中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分组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情况,围绕重点难点,我事先布置了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个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其主动探究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情况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每小组自备小黑板一块,将解答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之后,把大家解答的答案收集起来,组织全体学生共同探讨,让他们自己选择出更恰当、更好的答案。
三、动手实践教学法
历史知识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仅仅依靠思维、想象、解说有时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动手操作实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教参仅仅要求讲一讲,学生了解一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是学生想探求知道的东西。如河姆渡民居杆栏式房屋的用途、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还有汉代的造纸过程等知识点,简单的讲解,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生硬的讲解学生又难以理解。因此我采用动手实践教学,每4人为1小组,每小组合作仿杆栏式房屋和青铜器,做两件手工作品。要求房子用木制,大小不限,但接口处不能用铁丝,铁钉等物品连接;青铜器皿用泥来做,具体做什么样的、怎么做,自己动脑筋。至于造纸工艺,学校附近有一家造纸厂,有些学生的家长在里面上班,让这些学生利用周末去调查现代造纸过程,然后向大家做讲解。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拿来的手工作品各式各样,色彩各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做调查的学生也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并向大家进行了汇报,然后我要求学生观察模型,结合书本知识和补充的资料,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消化。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活动中把历史知识加以活学、活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并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有和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教师通过制作CAI课件把知识变成可视的画面,再配以解说、音乐和学生的互动,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丰富了学生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课本剧式教学法
编排历史课本剧,再现当时历史,并在课堂上予以展示,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教材中既有安排也有要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参照课本内容,教学时指导学生编排一些历史课本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具体做法宜因人而异,比如七年级上册《秦的统一》讲皇帝的由来时,我请一个同学扮演周青臣、一个同学扮演赢政、一个同学扮演李斯,他们三人表演在咸阳宫内的大讨论。周青臣说:“大王,臣以为今天下大定,如不更名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李斯称颂说:“大王,你德过三皇,功高五帝,不如把三皇和五帝两个帝号合并在一起称皇帝。”赢政说:“好,就称皇帝,我是第一个皇帝,我的儿子叫二世,我的孙子叫三世,子子孙孙传万世。”通过这一历史剧表演让同学形象、生动地了解皇帝的由来。
昭君出塞也可编成历史剧,可分四个场景:一是汉宫幽怨,在汉宫中正直年轻美貌的王昭君一直没能得到皇上的宠幸。二是毅然应亲,听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求亲,聪明漂亮的昭君愿远嫁匈奴,为汉匈友好作贡献。三是戎装出嫁,公元前33年冬天,身着戎装的昭君光彩照人,在汉宫拜别汉元帝,怀抱琵琶,迎着寒冷的北风,踏上了艰辛的和亲之路。四是胡汉安宁,通过这个历史剧的扮演,既使学生了解了昭君出塞的有关历史人物,又加深了对昭君出塞行为的理解。
六、实际参观教学法
我校所在的江西赣州历史悠久,有“石窟之乡”的美称。历史古迹俯拾皆是,如通天岩、文庙、郁孤台、宋城古城墙、浮桥等等,教学时将这些有利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赣州有很大的益处。因此,教学时,根据课程进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历史古迹、遗迹,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是,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贯彻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9.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九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几点尝试(正在评奖中) 浙江临海白水洋小学 刘彩琴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都很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这是因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这是因为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此时交往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①创造讨论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许多老师都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 ②学习小组共同答题。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在回答问题时,我往往采取“学习小组共同答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充分发言,各自发表见解,又相互补充意见。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凝聚着小组所有成员的智慧。另外,小组学习是每个成员之间在思维上的合作过程,即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思维的过程中。所以,在相同教学时间内,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在同龄人之间,大家畅所欲言,连胆小、很少发言的同学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此时,课堂上不只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教师的学习氛围,使听和说的训练比较好的落到实处,还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将会更有利于实现为全体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的目的。 2、开展辩论式学习“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缎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我们要依据小学语文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 (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表明学生动了脑筋,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师生换位 ①老师当学生。就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老师当学生,实际还是老师,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况且学生的见解常会启发老师。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那么,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以指导学生为主,以真实虚心的态度来换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②学生当老师。学生当老师绝不应做教师的“傀儡”。作为老师,要启发,不要代替。教师要多放手,少控制;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以主动权、选择权,体念成功,建立自信心。 例如,在《小镇的早晨》一课教学中,基于本课重点段中的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的特点,我就在教学、扶学了前两个自然段之后,让学生在自学第三个自然段之后,自告奋勇地上台当小老师,那我就成了学生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深入钻研课文,作一番探究,当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时,我和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就对其讲解中的不当之处、有疑议之处作一番讨论、更正,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极大提高,主动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三、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很有创新精神”,“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
10.小学英语教学听说训练的几点尝试 篇十
一、营造氛围,加强组织教学
坚持每节课5分钟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锻炼学生口语,学会交际。培养学生为交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并营造英语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真心地关心每一位学生,那么就应该平心地投入教学中去。这是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的最好途径,自由交际的主要形式可以有师生互动回答、小组对话、连锁提问、情景表演、媒体展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日常对话,每天让学生都能够轮流编写一篇小对话,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在班上表演。自己做演讲让其他同学听,根据对话内容演讲的学生同听演讲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的学习方式既练习了听力,又练了说,此项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如,在讲let’s do时,除了要求学生做相应的反应外,还要求学生自编对话动作,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工作。
二、多听多读,注重培养语感
语感建立在大量综合的信息反馈基础上,使听说练达到了相当熟练程度的结果。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点抓起:(1)用英语组织教学。授课时尽量多地用简单的单词或借助手势、表情、体态语来处理一些问题,力求做到新中有旧,推陈出新。这样不但增加了复现密度,而且也提高了听说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对话材料。培养学生的听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学内容,借助简笔画、电教设备,强化学生的听力。如,应用多媒体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呈现三维动画效果,让学生感知。()跟着读,提高了学生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听英语的原版录音、光碟,选用原版的歌曲、会话和小故事等听力材料,让学生正确吸收洋腔洋调,是培养学生听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帮助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4)视听结合。学生除了听到教师和同学讲英语,听录音磁带外,还可以看英语电视节目等,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协同起来活动,使视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作用,而更准确地理解听音材料。
三、应用直观教具,创设听说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简笔画、实物、挂图、幻灯片、投影等,进行直观教学,能给人一种亲切感,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如刚开始学习字母时就可以让学生做字母卡片,以便学生进行同桌、分组、找朋友等多种形式的听说。英标教学、单词教学、课文教学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做教具。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我们进行听说,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动脑动手,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鼓励学生试说,防止挫伤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表现欲极强,开始学说英语的积极性很高,口语中的错误往往也是难点,对于这些错误应作适当的纠正,但不宜有错就纠,应鼓励学生多说,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如果过多地纠正发音就会挫伤学生听说的积极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一门语言不是很容易的事,对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
总之,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小学生在听说方面有长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必须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1.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 篇十一
关键词:自主学习;兴趣;教学策略;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需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几点尝试和思考:
一、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开始,只有产生了一定的疑问,才能积极主动地进一步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1.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疑
任何知识都具有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这些结合点上,不但有着思想方法的结合点,也有着背景条件的结合点。教师可以据此设疑,例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日本侵华的背景是什么?”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经济危机进行深入思考。
2.抓住思维的兴奋点设疑
思维的兴奋点有很多,如:新旧知识的差异处、历史史实的不确定处、教材中的知识留白处等,都可以用来设置疑问。以此引导学生对当时的世界经济背景进行思索。
二、通过模拟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解知识的方式进行授课,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而模拟历史片段就是一种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段内容,可以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模拟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历程,并在“熟悉情境—扮演角色—理解角色—体会角色—展现角色—感悟体验”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这种方式不但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了历史知识。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次创新到另一次创新的过程,实现了情感和知识的升华。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霍姆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这句话说明,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是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事情,作为历史教师,其主要责任在于如何将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重现于学生面前,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将历史事件描述得生动形象、鲜明活泼,让学生听起来新鲜有趣、津津有味。例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并配以语言描述:“麦哲伦率领船队,在茫茫的大西洋中航行,一直沿着巴西海岸南下到达美洲海域,然后穿过一个无人航行的海峡,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大洋,正好这个地方晴空万里、碧波荡漾、风平浪静、阳光和煦,麦哲伦感叹大洋的平静,于是给这个大洋起了一个名字叫‘太平洋,他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了整整三个月,历经千难万苦,忍受着缺水断粮的折磨,终于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绕过好望角回到了西班牙。”当教师充满情感的描述完这一历史事件后,学生会感觉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就像放电影一样,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要想真正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其中教师处于关键位置。我们一线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探究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过程的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孙若雪.体验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2]唐均妃.在“精”与“略”之间行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几点做法[J].考试:教研版,2010(2).
[3]林春芬.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7).
[4]周方秋.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如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J].文理导航:上旬,2011(5).
[5]潘亚军.让历史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社会: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角色扮演法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1(6).
12.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 篇十二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素养,结合日常生活,通过内心感悟形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即软国力(国民的道德水准,情感,意志,心态,价值观,哲理思维水平,凝聚力等)。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做是关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教育, 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新热点、新亮点、新视点,而且是整个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初中教育现状分析
重理轻文的现象不仅体现在高中学段, 而且初中时期十分明显。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以看出学生对理科的偏爱。当然,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全部归咎于学生,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的地区政史地不参加中考,有的即使是参加中考,分数也打折扣。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学科分为主副,将政史地纳入次要科目,而更多关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教育及对学生德育的渗透。
三、初中历史学科教育目标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说明初中历史 教育目标是:学生通过中外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感受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开阔国际视野,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一生的基础。为此,初中各学段,可根据不同内容设立不同培养目标。
初一年级,激发兴趣,陶冶爱国情操。学生从初一开始完整接触历史这一学科,老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二年级,树立学生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初三年级,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理想的历史课正如厚重的历史一样是博大、精深、睿智、理性的统一体。要上出这样的课, 历史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因此,历史教师除了要在从教前积累丰富人文知识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历史教育观,还要在从教后,利用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 广泛涉猎并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构成历史的各要素如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
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 因而要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彰显学校的人文底蕴。设立“历史长廊”、“历史的脚印”等专题展示各种历史素材,使校园“处处存诗意,字字总关情”。让学生每日踏进校园就能呼吸到浓浓的人文气息,感受悠久的历史传统。
3.转 变教育 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 。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从学科成绩的桎梏下把自己解放出来,认识到学业成绩并非学习的全部。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 提高思维品质、明确价值取向、摆正人生道路等,这些智慧的生成远比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更有价值。比如讲《贞观之治》一课时,可以系统地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其人, 为什么他能开创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 作为“一代帝王”,他能虚心纳谏,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认真听取别人善意的规劝? 在学生的讨论中,道理会越来越明, 这些学生自己讨论出来的结论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远非“死记硬背”的效果所能比的。
4.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
历史教材中有人类几千年的文化, 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历史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把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如在1985年,中国发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邮票里,我们明白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与很多亚非国家有友好往来。友好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不同国家交往的主旋律。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虽双目失明,却矢志不渝,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西行天竺,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却信念坚定的玄奘,最终求得真经。华盛顿坚决不参加第三届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开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献出了生命。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的了解,寻找伟人的成功经验及人生智慧,从而启迪学生,丰富学生的人生,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体现绝对价值。
5.多渠道增长学生的历史见识 ,丰富学生生活阅历 。
历史是人生的大舞台, 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增加生活阅历的过程。历史上有喜剧、悲剧、闹剧、丑剧;历史上什么人都有,有君子小人、忠良奸佞、书生政客、游侠流氓。相关历史现象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从中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并获得人生的智慧,从中学到应世处事和待人接物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人性和人际关系, 有利于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历史课程向来是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进行的。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下结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全体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都要关注历史学科对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给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的独特性是:在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
【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尝试】推荐阅读:
历史活动课的几点教学反思07-02
对八年级上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10-27
初中历史与社会整体性教学的几点感悟06-25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10-03
有效复习提升教学效益11-18
锤炼体育教师魅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08-01
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06-21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09-14
依托教研提升教学质量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