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谈大学生就业心态

2024-10-27

文献综述:谈大学生就业心态(精选11篇)

1.文献综述:谈大学生就业心态 篇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最近几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方面的9篇学术论文的典型观点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分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情关怀。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分析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这成为当下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1.选取论文的时空分布

本小组于2013年5月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就业并含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等关键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上万篇学术论文。经过小组成员细心浏览,我们小组抽取出其中的9典型性论文进行梳理归纳,并进行了综述分析。这9篇论文之中有7为期刊论文,2篇为硕士学位论文;有7篇为文科类的论文,1为理科类的论文。这9篇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从2005年到2011年。

2.文献典型观点的梳理归纳

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1]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2]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 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首 先从层次分析法入手,构建了专业设置模型,得出了就业对专业设置影响的权重;然后介绍 了多种预测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以及组合模型,以留京就 业率和考研率为例讲述了这些算法在北林就业预测中的应用,并对这些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 比较分析,预测结果达到了理想的精度;论文根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优化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 置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这一观点。

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3]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 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 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 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搞好专业设置和完善 就业市场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建立 和谐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十 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4]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5]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6]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朱绵庆等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7]中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着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特点和原因,阐述了转交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并提出了转变就业观念的措施。

刘金升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8]中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供需不平衡,专业、就业领域不平衡,现实与期望不平衡。解决三大不平衡,大学生应该就业方向多元化。

李玉芳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启示》[9]中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如下三点: 1.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2.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3.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3.文献观点的总结与提升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总量上,我国大学生仍然满 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二是局部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 太合理。客观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 业难的根本原因。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大学 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存在不良就业。一是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二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和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三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并且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专越好,无形中为各专业之间画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客观上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强调“专业对口”,导致大学生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

政府积极实行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2、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确实解决“三农”问题,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大西部开发力度,走经济平衡发展道路

3、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加速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大学生合理流动,深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限,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管理中心,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促进就业信息畅通。4.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使得实现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高校应该采取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一,要调整专业结构,按需培养,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不太紧缺的专业可以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应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主办人才交流洽谈会,而应系统地给学生开设就业方面的有关课程、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应聘知识和技巧。三,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既让学生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又要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冷静地对待就业。学生在应聘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

增加被聘的机率,减少受挫的打击,使学生满怀希望与信心去择业、就业。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方法来看。仝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献综述》中提出三个贴近[10]。

一、必须注意贴近社会需要实际,贴近学生特征实际.贴近社会需要实际就是说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要深入研究社会形势,特别是就业形势的变化,准确分析社会有关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要注意研究大学生所具有的身心特征。不但要了解大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就业指导理论能够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三、近学校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不但要研究高校就业指导的共性问题。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进行研究。

从本小组查找的9篇论文来看.虽然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研究内容上,针对某类型、某地区、某所高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论文只是泛泛而谈的规范分析,概括了一些观点。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学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 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

5.成员及分工情况

小组成员姓名:吴锦涛、汪竹清、王润芝、王淑仪、蒙根、艾海涛。分工:艾海涛等上中国知网查找相关论文以及写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的综述。其他成员负责修改和润色本篇论文综述。文献类型:期刊论文。检索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情况。信息源:一次信息源、文献信息源。

参考文献:

[1] 俞晓勤、周莹莹等.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0,422.[2] 王娜.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3] 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4] 赵明君.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才智.2010, 1:262-263 [5] 慕丽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69-70 [6] 吴宜.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1,12:311

[7] 朱绵庆、黄金辉.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2:11-13

[8] 刘金升.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73-74 [9] 李玉芳.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1:98-99 [10] 仝辉.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献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74-76

2.文献综述:谈大学生就业心态 篇二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价值链攀升;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迅速跃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重心也逐渐由总量提升向发展方式转变上转移,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产业升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其影响已经展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十三亿人口的国情让我国一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此背景下,把产业升级和就业放在一个框架内,探究产业升级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就业,对于今后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一、 产业升级的内涵

现有文献对产业升级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产业间的结构升级。威廉·配第最早发现“产业间资源流动现象”,后来费希尔提出三次产业论,自此之后大量学者开始关注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元结构论、主导部门理论等理论都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发展和继承。

(二)产业内的价值链升级。价值链一词是由Porter(1985)在研究企业运作过程时提出的,Gereffi(1999)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指出,产业升级是从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攀升的过程。冯艳丽(2009)强调产业升级是价值链的互动和攀升的结果。蒋兴明(2014)认为价值链升级既包括价值链环节的升级,也包括对价值链控制力的升级。

(三)既包括产业间的结构升级又包括产业内的价值链攀升。朱卫平和陈林(2011)认为产业升级包含产业结构升级、加工程度高度化、价值链攀升三种模式。张其仔(2008)[13]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指出产业升级是通过改变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

学术界关于产业升级对就业效应影响的研究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有促进作用(武力、温锐,2006;张晓旭,2007;任志成、张二震,2007);二是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有抑制作用(刘世锦,2005;朱轶、熊思敏,2009);三是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不确定(龚玉泉、袁志刚,2002;王旭升、王旭辉,2009;孙文杰,2013)。

(一) 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武力、温锐(2006)指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更有利于创造就业。张晓旭(2007)研究了1978-200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起主要作用。任志成、张二震(2007)注意到服务外包不仅能促进就业数量,还能提升劳动力的就业层次,特别是能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陈银娥和魏君英(2010)通过1997-2007年的中国数据也得出服务外包总体上有利于就业。

(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具有抑制作用

刘世锦(2005)发现,产业由轻工业往重工业调整过程中,一单位GDP所能拉动的就业不升反降,重工业化抑制了就业效应。朱轶、熊思敏(2009)发现产业结构变动会引起结构性失业,即对就业产生负面效应。蒲艳萍(2008)利用1997-200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得出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会阻碍就业人数的增加。

(三)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不确定

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果也可能并不确定。王旭升、王旭辉(2009)认为重工业化对就业既有促进效应又有阻碍效应。张浩然和衣保中(2011)利用中国2003-2008年的数据,发现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有利于城市就业人数的增加,但同时由于劳动力的重新配置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孙文杰(2013)指出价值链攀升中对高层次劳动力具有门槛效应,当外包环节高于承接国劳动力分工结构时,承接国际外包有利于承接国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反之则不利于承接国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现有文献归纳总结,现有文献已对产业升级以及产业升级影响劳动力就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纵观上述文献,本文认为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学术界对产业升级的内涵仍存在较大争议,并存在着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价值链攀升”等概念的混用;二是将产业升级作为解释影响就业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三是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量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18-25.

[2]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35-39.

[3]任志成,张二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J].财贸经济.2008,(6):62-66.

[4]孙文杰.承接国际外包、价值链升级与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基于工业行业的面板门槛模型[J].产业经济研究.2013,(5):74-83.

[5]王旭升,王旭辉.重化工业阶段的就业效应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11):89-91.

[6]张浩然,衣保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 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3):50-55.

[7]张晓旭.中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考量[J].统计与决策,2007,(4):90-93.

[8].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60-66.

[9]朱轶,熊思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107-119.

[10]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1): 37-70.

3.文献综述:谈大学生就业心态 篇三

1。题目: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几所高校为分析样本

2。围绕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计量因子与结构模型,对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影响因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总结与思考

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假设和变量控制

5。数据的来源与调查问卷的设计?

关于综述文章的几个问题:

1。明确文献综述的主题

4.大学生就业心态 篇四

市场营销81邹源孟会计92薛亚娇 市场营销81谭志娟工商管理91沈浩锦 农林经济91袁浩茹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业难,害怕就业已成为困扰广大大学生的沉重心病。该报告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京农业大学的百名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解决与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心态总结与建议

毕业生就业是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解、掌握大学生就业心态,也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要求,帮助、指导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的就业,最近,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项研究课题精组织,学院学生积极配合,对南农百名大学本科生的就业心态,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初步提出具体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南京农业大学百余名大学本科生。

2、调查时间: 2011 年3 月。

3、调查方法:根据与大学生就业所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专项调查问卷,在校园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大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回答问卷。经过统计整理,对调查问卷选择完整的107 份,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有24 个问题,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就业情况的认识及了解,包括对现今就业前景的态度认识,对目前就业的大学生心态的把握,影响当前就业状况的因素的了解等。

2、大学生自己面对就业的态度与规划,包括对今后就业的心态的分析,就业的目标与要求的把握,就业的行业的选择,就业地理区域的挑选,所就业后薪酬的要求等。

3、大学生对就业可能遇到挫折的心理准备及就业能力的锻炼状况,包括:对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的认识,可能直接导致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求职所需要的各种素养和能力的把握等。

4、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与就业的看法,包括对专业的选择状况,对就业时与专业不对口的看法等。

5、大学生对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的看法,包括对就业指导课上课情况的满意程度,及对就业指导课的要求与期望等。

三、调查情况分析

1、对大学生看待当前就业的心态有喜但更忧

喜的是大学生已经对当前就业有一定了解,且至少有52%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持比较乐观及乐观态度,有至少4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而且能够适当了解什么在影响着当前就业,其中认为学校教育有73%,所学专业有62%,国家政策有55%,家庭教育有41%,另外长相、性别、个人经济条件各占11%左右,还有其他7%。而更忧的是还有49%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持比较悲观及悲观态度,还有4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困难大,就业形势严峻,不一定找到工作”。

2、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有一定的认识与规划,已经具有良好的就业态度,但还是有一定的忧虑

在看待就业规划的问题上,有57%的大学生认为“重要”,但也有28%的大学生认为“不太确定”,9%的认为“不重要”,6%都“没考虑过”。而面对就业的目标问题上,有59%的大学生认为“获取学习与生活的平衡”更重要,有44%的人想“谋求发展空间”,31%的想“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另有37%需要“个人兴趣得到满足”,而34%的只是想要“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还有的21%的想“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剩下的是考虑其他。不过有67%的大学生希望在“中等及以上城市”工作,有21%喜欢呆在“小城镇”,只有8%的选择“农村”,剩余的选择其他。在选择的行业方面,至少有59%的大学生选择如“金融、证券、保险等的商业贸易类”,有15%的想要在“政府机关”工作,另分别6%的选择“房地产业”和“医药食品业”,选择“IT与通讯业”、“电力、石化等能源业”、“新闻出版业”、“旅游交通航空业”都只有2%。

第一份工作是事业的开始,其中有41%的大学生觉得“干什么都行,先实现自食其力,并尽早积累实践经验”,同样有27%的认为“我并不急着挣钱,但很在意第一份工作对我职业之路的积极意义,它能够让我学到东西,享受职业的快乐,因此我更关注单位的文化氛围”,但有21%的觉得应该“非常看重,应该精挑细选,不能委屈自己”,可是有11%的人觉得“在哪工作不重要,但干什么很重要,毕竟这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啊”,虽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但却都有自己的思考,这才是值得欣慰的。什么才是决定自身就业成败的呢?在调查中列前三的是 “较多的实习”、“人际关系”和“多项技能证书”,分别有50%、42%和40%,而选“平和的心态”的有30%,“名校及高学历”却只有20%,与“运气”是一样的,另有极少觉得是其他。

而在面对就业时首先考虑时,36%的大学生考虑的是“工作环境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考虑“工资待遇问题”与“地理区域是否有发展前途”的各有25%,只有14%的考虑“是否与专业对口”。而进一步关于工资问题,各有40%的大学生选择月薪“1500-2500”与月薪“2500-4000”,10%的希望有“4000-6000”的月薪,而在“1500一下”与“6000以上”各有5%。

3、对于在求职遇到困难与挫折,大学生基本都能保持正常的心态,能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与需要

在求职不如意的情况下会怎么做,有52%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边工作边寻找理想工作”,还有32%的“会调整期望值,但比一定降低标准”,选择“继续深造”的只有9%,但也有7%的人认为“不管其他工作,一心找寻理想的工作”。而面对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有39%的大学生觉得是“能力不足”,同样“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也有39%,认为“求职方法欠缺”的有13%,有9%的人认为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而觉得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时,有26%的大学生觉得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同样的还有26%的“沟通协调能力”,有20%的认为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另有7%的选择“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4%的另有想法。而觉得用人单位最关心大学生条件的问题上,64%的认为是“专业技能”,差不多的是60%的“综合能力”,选择“工作经验”和“个人素质”的分别有39%和34%,还有18%的选择“学校名气”,16%的选择“发展潜力”,只有5%的选择“学习成绩”。

4、大学生基本认识到了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找工作时,面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性质问题时,有67%的大学生认为“与专业要有关联性,不一定对口”,有15%的认为要“先找份工作,不管是否对口”,还有13%的希望“根据喜好来选择工作”,但仍有5%的觉得“工作一定要与专业对口”。

5、大学生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还有一定的信任度

在对高校就业指导的看法时,有52%的大学生觉得“没有太大作用”,但仍有32%的认为“虽一般,但有一定作用”,还有8%的认为“非常有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还有8%的“说不清

楚”。而对于学校就业指导有什么希望时,有63%的大学生想要获得“用人单位信息”,53%的希望获得“应聘技巧”,还有44%的希望进行“职业规划辅导”,14%的希望进行“求职心理辅导”,另有20%想了解“专业出路”,剩下7%觉得还有其他更重要。

四、总结与建议

1、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还是比较好的,也比较重视就业心态的调节。通过对以上问卷的调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的严峻现实,重视就业心态的调节,“通过努力”等心理状态就是成就就业应有态度。在调查中,很多学生也充分意识到当今就业的影响因素,了解到了许多社会的状态。虽然也有不少的大学生有悲观的心态,主要还是只看到就业中的劣势而没有看到其中的优势环节,但还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消除的,树立信心是第一步,要始终保持和增强自信,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也是对大学生们的考验。

2、很多的大学生认为职前规划是重要的,这是值得欣慰的。虽然也有部分处在迷茫之中,但是好的规划必需的,固然迷茫,也要有自己的打算,不能随波逐流,要高度重视。在这之中,目标的确定是第一步,很多的大学生选择“获取学习与生活的平衡”、“个人兴趣得到满足”、“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谋求发展空间”等,其实不管目标有多大,只要有动力就好,只要有所选择,就说明他们有积极地就业心态。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目标的大小,上述数据可看出大学生的目标其实不能说多宏大,但蛮贴近生活的。至于很多人选择在大中城市,喜欢从事商业类的和政府的工作,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偏高的,如果能与自身匹配,这才是恰当的选择,不然只是好高骛远而已,希望能够从自身能力思考。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了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从数据上也可看出很多的人的思考很具理性,认为“先就业再择业”。而对于“文化氛围”,这是主观的感受,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其实就行了;至于“精挑细选”和“不能委屈自己”,毕竟自己是要就业的,是要高度竞争的,选是必须要的,但有时苦点更能锻炼自己,工作不是享受。很多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实习经历、交际沟通、技能证书等对于就业成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值得欣慰。所以,不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不能一味追求过度,关键还是在于把握,要有对应性的培养,一项技能不是每项工作都适用,毕竟“运气”也是可以改变一生的。

在调查中,面对就业时首先考虑什么时,最多考虑的是关于自身发展的问题,其次在是工资、专业对口等其他,说明我们大学生已经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问题,也充分说明如今大学生心理的成熟程度已

经很明显了,能够自己分析就业问题。而在月薪的要求方面基本集中在1500-4000之间,也看出大学生对于当今社会的认识,不在一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很理性,月薪索取也很恰当。

3、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也早就意识到就业中会存在各种的困难,不在一味高要求,重在把握“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只有少数坚持自我而不求变通或选择再造而逃避。只有认清现实,正视自我之后,再做的决定才是适合自己的,不是在逃避的,那是再坚持或深造也无可厚非。通过问卷,大学生普遍认为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不足是最困扰就业的两大因素,而在最欠缺的素质中则是实习经验和沟通协调能力为最。但是我们会困扰会欠缺是因为我们不去弥补,能力、实习经验可以锻炼,专业知识、沟通协调可以作为培养。不过,在这些方面学校也应适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至于其他应聘技巧、抗压能力是很容易训练的,关键在于自己,大学生应该好好把握大学生活,把握自己。对于用人单位的要求理解上,大多数大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合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工作经验肯定是比较关注的,但是在如今中国,学习成绩也是其关注的重点,虽然已经有下降趋势,但一定高的学习成绩肯定容易在群人中突出,同样的还有学校名气,也有相当的作用。大学可以很轻松,但是为了将来就业,有时候就应该多学多练多争取。

4、通过调查可知,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就业时不一定要专业对口,但要求有关联性,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很有理性,都很会分析,当然真正就业时是如此也行。但还是要注意,可能找的工作就是完全没关联性,但却可以去从事,这是需要好好的把握。我们要学会变通,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其他能力,这样可能就会走得更好。

5、从调查的数据可知,很多大学生对现如今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不满意,但却对其仍抱有一定的期望。很多大学生希望获得各种用人单位的信息,还有各种的应聘技巧、职业规划辅导、就业心理辅导等,这些都应是各高校应该注重的,只有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才能教得更好,更让学生满意。同时也应注重不同专业的就业出路,毕竟学生选读不同专业的结果都是一个,为了就业。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则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5.大学生求职就业心态调查问卷 篇五

同学您好:

我们是学校就业指导项目小组。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大学生求职的调查活动,目的旨在了解大学生关心求职、设想求职、对待求职的态度与行为方面的信息。调查对象是本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请您放心,调查内容仅作为学术研究用,不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如实回答即可。如果您事后需要了解相关信息,我们非常乐意提供。

对于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我表示由衷感谢!

项目调查小组

2011.1

2【基本求职心态】

1.您仔细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吗?

A.是B.否

2.您最青睐的就职单位是(只选一项)

A.党政机关B.国有企业C.外企D.私企E.科研机构

3.您更青睐的工作地区是

A.北京、上海、广州,特大型城市B.类似重庆、成都的大型城市

C.中小型城市(镇)D.离家近的地方E.不确定

4.找单位时,您优先考虑的因素是______ _______(选择您认为最重要的三项):

A.地域B.薪酬与福利C.个人发展机会D.单位性质E.家庭期望

5.您希望在第一家任职单位的发展时间是

A.21年以上B.11-20年C.6-10年D.2-5年E.1年以下

6.您能接受的工资起点是

A.零工资B.1000-2000元C.2001-4000元D.4001-6000元E.6001元以上

7.您期望工作三年以后的工资上涨情况是:

A.50%及以下B.51%—100%C.101%—200%D.201%—300%1

8.对您而言,工作的意义在于

A.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

B.在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

C.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D.借助工作达到出人头地、赢得权力

9.您考虑过毕业后就自主创业吗?

A.有B.没有

10.您选择求职的方式主要会是____ ___、__ ____、___ ____(选择最主要的三项)

A.人才招聘市场B.校园招聘会C.网上直接投简历

D.父母亲戚朋友介绍E.报纸广播媒体报导F.在实习单位争取留下

11.您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

A.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

B.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

C.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

D.人才招聘网络

12.您认为各种资格证书

A.越多越好B.有时间和精力就考1-2个

C.需要时再去考D.没什么用

13.您认为目前的学历会对你的求职有影响吗?

A.会B.不会

14.您认为学校背景会对求职产生影响吗?

A.有B.没有C.不清楚

15.您认为你的实践能力会影响你求职的结果吗?

A.会,这很重要B.不会,我还有其他长处C.不清楚

16.您认为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自身能力是__ ___、__ __、__ __(选择最重要的三项)

A.本专业的操作能力B.自我表达能力C.外语能力

D.人际交往能力E.环境适应能力

17.您认为人际交际能力是找到好工作必须要的吗?

A.是B.不是C.不清楚

18.您觉得自己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___ ___、____ __、__ ___(选择最需要的三项)

A.实用技能B.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C.专业知识

D.人文知识E.法律知识F.学习方法

19.对于各类帮助大学生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您了解的程度是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不太了解D.不了解

【个人基本情况】

20.您的性别

A.男B.女

21.您所在的专业类型是

A.文科B.理工科

22.您目前所在的年级是

A.一年级B.二年级C.三年级D.四年级

23.你的家庭所在地属于

A.大城市B.中小城市C.城镇D.农村

24.您的政治面貌是

A.中共党员B.共青团员C.群众

25.您曾经是否做过学生干部(包括现在)

A.做过B.没有

26.您的学习在班级成绩排名大概是

A.前五名B.中上水平C.中等水平D.很一般

27.您获得奖学金的次数是

A.4次以上B.2-3次C.1次D.没得过

28.您得到过学校社团、社会实践或其他奖项、证书的次数是

A.4次以上B.2-3次C.1次D.没得过

【问卷调查二】

1.您对国家的就业形势了解程度

A)了解(B)一般了解(C)不了解

2.您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最重要的要求是

(A)文凭、证书(B)个人品质(C)能力水平(D)外貌风度(E)家庭背景(F)学校知名度

3.您认为学校除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哪方面的指导

(A)职业生涯规划(B)素质拓展(C)职业发展咨询(D)个性发展咨询

4.您最感兴趣的就业指导方式

(A)经验分享(B)互动沟通(C)案例分析(D)专题辅导(E)个别辅导

5.您对学校的求职指导的关心程度

(A)很有必要(B)可听可不听(C)没有必要

6.您家庭的月收入为

(A)3000元以下(B)3000-5000元之间(C)5000-10000元之间

7.父母对您职业选择的态度

(A)充分尊重(B)父母决定(C)不闻不问(D)说不清

8.父母希望您从事的职业

(A)公务员(B)工人(C)教师(D)专业技术人员(E)其他

9.求职时您认为最需要的技能是

(A)知识技能(B)认知技能(C)交往技能(D)自我调控技能

10.您认为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是

(A)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表达能力(C)人际交往能力(D)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1.你求职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A)收入高(B)稳定性(C)行业发展(D)社会地位(E)发挥个人特长

12.您求职时与你所学专业的相关性

(A)必须相同(B)接近就行(C)完全不同(D)无所谓

13.您最希望选择的职业

(A)公务员(B)教师(C)建筑工人(D)其他

14.你求职的主要目的(A)个人爱好(B)为他人服务,体现个人价值(C)解决生存问题

15.您对选择理想职业的信心度

(A)较高(B)一般(C)较低(D)没有

16.求职时被拒绝时您的反应

(A)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B)很快调整低落情绪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

(C)认为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

17.面对一个新的就业机会您的心态是

(A)抓住机会(B)沉稳观望(C)无所谓

6.中职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指导措施 篇六

关键词:中职学生;就业心态;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29-01

一、中职学生的就业心态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毕业生又是怎么想的呢?调查发现:有近七成的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摆正心态,对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择业时不肯从基层、从低处做起,有大部分学生存在“职业贵贱”观念。因此,他们对前途存在不同程度的担扰;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对于工作经验、学历的要求都很苛刻,并且薪水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设想;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找一个离家近、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自己独立创业的想法。

归结起来,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心态:

1、依赖性太强

认为就业是学院、父母应解决或能解决的事,不少学生寄希望于父母长辈的社会关系,缺乏自己解决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消极等待而又抱着观望的态度。

2、就业定位不准确

很多人都梦想能拥有一份好工作,这份工作最好既轻松,又能带来财富、名声、地位,为人称羡,但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以及职业能力却不了解,自我评价偏高。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存在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把就业前景想象得过于美好或过于艰难,直接导致期望过高或悲观失望。

3、就业的矛盾心理

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分析,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而是盲目攀比,有的想找一份“比较好听的工作”,存在“职业贵贱”观念。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因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不扎实等种种原因。没有信心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

4、就业竞争意识不足

缺乏健康自信的竞争观,有一种自卑感,认为社会竞争太激烈,人际关系太复杂,自己难以适应。有的学生选择升本以争取一个缓冲期。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卷入激烈的竞争中,宁可选择成为在家一族。

5、缺乏正确择业观

由于就业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所以学生在择业初期,往往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首位,等到到处碰壁后,才发现该岗位竞争激烈,于是只能被动地改变求职方向,另谋他职。

6、创业意识淡薄

一种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创业意识不强,创业信心不足。另一种是有创业激情和欲望,可是因缺乏必要的创业资金而不得不放弃。

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职学生一直囿于校园生活,经历简单,没有经受过挫折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遭遇挫折,则感到失落、悲观、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还有就是学院的部分老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也会经常的强调他们是中职学生,不是大学生,进而也影响着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上课迟到、睡觉、开小差,不认真记笔记,不写作业等等,反映了中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合理支配时间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是较差的,这些都将严重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面着手。随着目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中职院校除了要使自己的办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之外,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是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中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强化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摆正就业心态,要使学生一入校就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没有哪一种工作能提供完全的保障,没有哪一种工作是真正的热门行业,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磨练与挑战,在就业市场上,就要做到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既要充分认识到一切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就是理想的岗位,也要充分认识到,经过社会基层的磨练,也是人生成,长的必经历程。要取得一份较为实际同时又富含理想色彩的工作,关键在于要有健康的、奋进的就业观念。

1、注重学生的“职场体验”

在平时邀请专家、企业负责人来校进行模拟招聘面试;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用人单位招聘,指导教师亲自带队,组织学生到企业面试,积累面试经验;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2、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到每位教师责任上,与每位学生谈话,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客观的分析与总结,指出其优势与不足,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成才意识,重视学生人身观、道德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积极推东学院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从而让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为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就业课程学习和就业指导专题讲座,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课要占一定的学分,主要课程内容是:进行专业思想、就业前景等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道德和择业观、职业测评和就业心理;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分析、求职技巧、模拟面试。加强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学院除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重视以外,还应多邀请社会成功企业家来学院给毕业生做专场讲座。

4、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7.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 篇七

田锋2007年

摘要: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尤其是专科,本科找到好工作也很不容易。大学毕业生经过多年正规教育,综合素质较高,并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素养,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为促进大学生发展与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

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目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可以说是存在总体供给持续上升的同时需求疲软的情况,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普遍的就业难。随着高校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几乎成倍上升,而市场需求却未同步上升,以至于大学生总体供需比在不断增大,有关数据表明,今后几年供需比仍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现在许多招聘市场看起来红红火火,但是成功率极低,其中有很多原因,一些单位设摊根本就不是为招聘而来,只是为扩大企业知名度,或为目前在岗员工施加压力而过来凑热闹的。有些单位招聘岗位已经内定,但为摆平各方关系,封众人之口,设摊装样子掩人耳目,甚至有些人事经理为捞设摊回扣费而明明无需求却四处出击,再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可以判断目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普遍性的供过于求的情况。另外,许多社会新闻反映了大学生谋求一份职业的艰辛与沉重,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所存在的严峻形势。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

(1)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的影响。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 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至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至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 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入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

(2)高校连续扩招。高校连续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加之“入世”因素,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

(3)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4)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毫无疑问既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今日的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相对的自由与外在的压力都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

2.2定位不明确、比较盲目,就业缺乏方向感成为大学生求职的最大困难

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

印象。二是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

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3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等都构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世”影响,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其欢要归宿于大学生内在的因素,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个性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行为。

4改善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4.1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

4.2社会、学校等外在辅助作用

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充分保障信息畅通,利用网上求职。“信息不通,渠道不畅是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求职者应该放开思路运用多种渠道找工作。”现在不少大学生很少使用网络求职,在他们的概念中,学校推荐或现场招聘会是求职的可靠渠道,对于网络的招聘信息把握不准。这个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提醒广大毕业生,在使用网络求职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选择品牌好的大型人才网站求职。因为这些大型人才网站对招聘单位的资格审查较严,一般不会有虚假招聘信息。”

参考文献

[1]庞有视,刘宏文.成功就业[M].中国劳动社

会保障出版社,2002.[2]陆立军,王祖强.私营企业资本,劳动和分

8.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日渐成熟 篇八

济南市第二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毕业生签约高峰期的到来,大部分毕业生求职时,均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个人爱好,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先就业,后择业”,也已成为新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择业观中的主流。

在招聘会现场,一些民营企业提供的岗位,尽管待遇并不特别诱人,但摊位前依然排起了长队。在一家电子仪器公司摊位前,不到1小时时间,招聘方就接收了厚厚3大摞简历,前来应聘的人始终络绎不绝。记者挤上前发现,该企业对应聘者的条件相当宽松,男女不限,学历大专以上即可,但应聘者必须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这种做法受到求职者欢迎。

不少大学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现在就业压力太大了,先找到一个岗位比什么都重要。山东理工大学毕业生赵峰,在招聘会转了一圈后,发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少之又少。经过慎重考虑,他选择了一份与个人专业毫不相关,但他特别感兴趣的计算机工作。他说,找工作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感兴趣,再有就是是否有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单位性质等,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机械专业的小孙则说,现在国企人才济济,他们多选择那些管理先进、用人机制灵活的大型民营、私营企业就业。

9.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 篇九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内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 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 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南国农(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 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工具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一,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

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3大环节构成:(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①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例如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供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②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例如把数字化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或学生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③充分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2)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教与学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信息加工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另外,有学者认为,内涵还可以由以下方法实现: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师生交流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3种变革体现:(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2)教师角色的变革;(3)学习评价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本质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中,使三者完美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真正实现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些价值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程中去,实现整合的最高目标——改善学习。以及以下作用: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 目的;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所以,从以上观点可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日后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抵挡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前人做了一些总结:

(1)观念与机制的不适应。部分学校对课程整合的认识落后,缺乏信息化教育和课程整合的理念及方法指导,致使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难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束缚 虽然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但并无实质性突破与革新 在机制上,缺乏全面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缺少有效的课程整合指导和管理机制以及评价标准等,使课程整合难以全面推广普及。

nlc202309020514

(2)师生方面的弱势。教师方面,主要在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能力培养,轻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培养,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方面,主导弱化,主体绝对化的问题较严重,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将主体回归的课堂变为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

(3)网络环境的不健全。开展课程整合需要网络环境的支持和依托,没有网络或网络环境建设不健全等,都会影响课程整合的开展。

(4)教材与资源的匮乏。现行教材中学习知识总量过重,没有为学生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学科的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学科知识的内容既难又深;学科教材内容条块分割严重,各学科内容缺乏联系,难以形成课程整合的知识布局同时,教学资源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课程整合的普及与推广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信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己迫在眉睫,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其认为基于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①更新观念,转变机制;②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③优化网络环境,合理选择教学平台;④革新教材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这些问题,也不排除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有:(1)观念上的误区,认为教学过程完全受信息技术的支配;(2)体制上的误区: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重视;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有的过于表面,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第三,夸大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用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手段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要求;(3)实际操作中的错误:①为技术而技术,忽视学科的特点;②过度关注课件,忽视教学过程;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缺乏正确的评价标准。

因此,彭振宇老师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第二,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确学校对软、硬件要同样重视;第三,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软件和硬件方便,为了避免无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各教育部门及学校应该加强整改意识和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电化教育研究 ,2004,5.

[2] 孔颖.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河南: 北京文学出版社社,2011.

[3]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4] 张翠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1.

[5]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6] 王成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江西省:化工职业教育出版社,2005,1.

[7] 贾甲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省: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2011.

[8] 彭振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湖南: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出版社,2011.

10.大学生消费观念文献综述 篇十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上的数篇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大学生消费的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学术论文;综述

一、研究概况

1.基于消费心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从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行为重点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一般采用的研究工具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例如,美国消费者行为学家亨利·阿塞尔(Henry Assael)认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会影响其成员的购买和消费模式[1]。从消费心理和价值层面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代表性研究有:澳门学者吴绍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和模式的研究,台湾学者许家铭对大学生消费决策型态与价值观关系的研究、梁伊杰对台北市大学生参与休闲运动消费行为的研究、罗博铭对大学生绿色消费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任丽美对大学生生活型态差异对移动电话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大陆学者朱丽叶对大学生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倾向的研究、杨传忠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宋绍成关于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李光南等对大学生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以及刘世雄对大学生消费存在聚群现象的研究[2]。以上研究的共同特征都是把研究重心放在消费者本身的消费决策的心理过程上,而产品只是参与研究的一个工具。

2.基于特定商品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对不同商品的功能属性的偏好以及购买使用习惯等。在研究方法上,这类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特征,以定量研究为主[3]。例如,西方学者埃斯科菲(Escoffery Cam)和米勒(Miner Kathleen R)对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的消费行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上网消费行为的差异与迷恋上网程度的差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结论[4]。陈新光(ChenXinguang)、李小明(Li Xiaoming)、斯坦顿(Stanton Bonita)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吸烟消费行为和心理,发现了大学生吸烟具有被动性、从众性和虚荣心等特征[5] ,黄小波、李一玉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发现体育消费具有齿轮效应,喜欢运动的人会越来越喜欢[6] ,霍力、杜文广实证研究了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旅游消费具有较大情绪化特征[7],弓太生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鞋类产品的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的鞋类消费具有追求时尚性特征[8]。以上研究管都从特定产品(服务)出发研究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选择特定商品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优点是研究结论贴近市场、实践性强。本文试图吸收上述两方面理论的优点,将大学生消费心理和特定商品结合起来分析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和特点。

3.消费心理和观念的研究

以消费结构为专题研究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心理学为背景进行的,或者为商业市场服务而展开,基调却基本一致,总体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不成熟的。徐兰宾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稳,个性化、感性化特点明显;左新荣等认为还存在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而余展洪认为大学生的储蓄观念薄弱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注: “ 财商”一词由罗伯特·清崎提出“ 财商与你挣多少没有关系,它是测量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闫缨概括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 趋同心理”,即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化,使得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产生着相互的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使得大学生们搭上宿舍、朋友、老乡的班车不停地“ 消费”着,在趋同心理影响下的消费行为,带来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消费除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外,有的大学生忽视经济能力,在超出基本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大学生消费的原动力,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和研究。心理学可以采取试验的方式考查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动机,社会学可以研究外界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作用,教育学可以通过教导灌输的方式来

二、分析与思考

我国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是在90 年代后半期兴起的,从各个学科角度对这一对象进行研究,在调查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理论深度不够

在已有的研究中,80.5% 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并且多半是进行一次简单的数据收集,或者描述性研究,而在更加深一层次的理论探讨还很缺乏,调查后达到的结果总是给人以“ 相似”、“ 千篇一律”的感觉,人们似乎可以在一开始了解到要研究的对象时就知道结论是什么了,于是每次研究的特殊性和个性消失了;虽然有19.5% 是以理论为主的非实证研究,但是经过查询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教条式的论述。总的看来,大学生消费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性的表面研究,理论挖掘比较少,探讨深层的文化理论因素更是几乎没有。

(二)研究方法缺乏综合性、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实施来看,多是采取概率抽样对大学生消费者个体进行选取,这样虽然可以获得较多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但是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多是描述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与理论隔离;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有错位,或者不完整。因此,已有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探讨大学生消费的真实情况的可信度不高。

(三)研究领域的延展性

通过文献回顾,知道已有研究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是,从文献研究内容的分布比例看出,多是对大学生消费的综合考虑,而对大学生消费的情况的具体研究不足,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大学生消费文化。大学生消费者是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但是同其他群体一样也要受到传统和现代文化、家庭和社会风俗的影响,甚至在其审美观上当然也是后天形成了,因此,从文化上考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第二,研究领域可扩展性。已有研究的主题过于老成,多是重复同一问题进行没有新意的 反复讨论,虽然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到与时俱进的影子,如对网络和信息消费的研究近两年来已有出现,但是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如具体到短信消费,数码产品购买等消费行为却还是没有出现。另外,已有研究都是只看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其他因素对其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形成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却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这是值得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 篇十一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9%;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3%。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 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 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 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 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 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约为四百元,但最高月消费额已达到 1450元,最低的尚不足九十元,前者是后者的十六倍多。

笔者调查得出,现在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不再是购买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电脑消费、手机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服装消费等已经构成了大学生消费的新内容。大学生除满足基本生活外,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想法。

许多学者指出,大学生在消费中具有追逐时尚、张扬个性的特点更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成为许多大学生消费方式的首选。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发布的《2005 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30活形态研究》显示,有 5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4.5% 的大学生认为“科技可以帮助我实现对生活的梦想”;61.4%的大学生承认“手机、Email、ICQ”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通讯工具”15.6%的大学生过去一年中在网络上购买过商品,而使用银行卡在线支付率高达29.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林江指出: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亦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娱乐休闲消费、旅游和体育文艺活动等;大二学生逐渐转向以学习方面的消费为主;大三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为就业加砝码或准备考研,许多同学热衷于“考证”、出国及公务员考试等;大四学生主要是就业消费,找工作先要包装自己,然后到不同地方去应聘。

笔者根据上述几位学者的著作进行比较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消费特点

①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上升、差距增大 ②消费结构多元化 ③追逐时尚化、个性化 ④消费方式网络化、电子化 ⑤大学生消费具有阶段性

B.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文献,一种是系统地研究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各方面因素;另一种是专门研究某一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如家庭、媒体等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在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周丽在温州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主要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类型、恋爱状态、消费观念这 6 个定性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其结论是: 第一,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差异。第三,家庭类型对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影响作用显著。第四,恋爱状态对大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影响。第五,不同消费观念的学生月总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

梁前德对武汉地区 2,662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分析了家庭住地类型、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学生消费水平与其家庭住地类型以及居住环境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大学生的高消费层上,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比重最大,在低消费层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重最大;一般而言,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

程磊等人对徐州市 4 所高校共 1,200 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 家人的消费行为以及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就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周春霞、彭光芒对华中农业大学的近二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观趋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观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消费方面信息的大学生们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消费文化。同时大众传媒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娱乐类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对高消费、盲目消费产生向往。

宋逸成指出,当代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体就是网络,网络适应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来自网络的各种时尚风潮,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具体到网络购物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他认为有 4 点: 网络提供了数量繁多的商品;网络购物具有便捷性;网络购物的价格相对便宜,符合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当前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成为大学生快节奏生活的一部分。

笔者根据以上几位专家学者的调查可得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总的来讲有以下5个方面:性别、在校年级、家庭类型、恋爱状态、不同的消费观念。

而从具体的影响因素来讲的话,可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 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尽管大学生离开家庭走入校园,但家乡生活的风俗习惯以及家庭的理财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

②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主要是积极影响。

③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网络消费作为一种“符号行为”成为当代大学生取得群体认同的一种标志。

C.大学生消费的不同领域研究

除了大学生消费的综合性研究文献之外,还有许多研究着眼于大学生的不同消费领域。如大学生文化消费、网络信息消费、体育消费、旅游消费、奢侈品消费等。

李俊、蔡涛指出,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有: 大学生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开支不断增多;大学生具有个性化和时尚化的化消费需求;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时效性;网络文化消费占很大比重。同时,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大学生文化消费缺乏理性,消费结构不合理;“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存在着低档、庸俗的消费倾向。

2003 年,韩湘平、陈玉清抽取湖南省 5 所高校的男女大学生各 500 名进行了体育消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时 80%以上的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有实物型、运动型、观赏型和阅读型,男女生在体育消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随后,对各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大都采取了类似的调查方式。

张红明、李庆梅研究了大学生在具体的网络消费中的行为选择类别,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快速聚类法制定聚成:学习提升型、自我表达型、娱乐休闲型、交易创业型、沟通交流型,这5 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细分类型特征。

冯建栋指出,“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征”。他对郑州市高校的调查显示,当地大学生旅游欲望强烈,其中 96% 的大学生都外出旅游过。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如下: 旅游时间较为集中(多为假期);旅游方式多样(集体、少数人结伴、单独出游等);旅游目的以休闲娱乐、开阔视野为主。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不同的消费领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层面: ①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 ②大学生体育消费 ③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 ④大学生旅游消费 ⑤大学生奢侈性消费

D.大学生群体消费研究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仍分为多个不同的群体,而每一个群体的具体消费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对我们研究大学生消费是非常有帮助的、更是非常必要的。

欧定余经过调查论证指出:“贫困大学生占大学生的比例高达 20%左右,这是一个较大而且特殊的消费群体。”

宋卫民认为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来自家长的过分资助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贫困大学生受到同学中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笔者经调查与分析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研究如下: ①男女大学生的消费偏好差异问题

男性和女性在消费需求上存在天然的偏好差异。笔者认为,男女生之间消费结构不同,女大学生用于食品、娱乐方面的支出少于男大学生,用于衣着方面的支出多于男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支出男女差异不显著;而在总支出方面,女大学生略低。

②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

来自城乡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一直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

③90后大学生消费问题

2009年以来,大学校园里的90 后越来越多。与 80 后相比,90 后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更为优越,他们的个性、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以及消费习惯都具有鲜明特点。笔者对 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征进行了总结: 首先,90 后大学生消费主流是合理的。多数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其自身家庭的经济能力基本适应,只有少部分学生出现了盲目的攀比性消费,甚至奢侈性消费现象。其次,90 后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享受型消费偏多,发展型消费偏少。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通讯上网等方面的花费支出比重过高。最后,消费缺乏规划。乱花钱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1.在研究的主题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结构分析仍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

2.在研究对象上,90后在校大学生为主,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3.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献都通过实证分析法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与合理的结论。

四、结语

大学生消费作为热点话题,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问世。其研究方法逐步趋于成熟,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然而,也的确有部分文献存在实证分析简单、理论分析空洞以及说教意味浓重等不足。在以调查问卷获得数据的过程中,不少文献存在问卷题目设计相似、有效问卷数量偏少、样本选取随意性大等问题。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有许多文献能够运用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去展开实证研究。但大部分统计分析也还仅仅是停留在对少数几个变量相关性分析或显著性分析的层面上,能够运用消费行为学理论对数据进行充分梳理或借助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的文献不多。目前,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深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禹小英: 《当前大学生消费的新特点与高校消费教育研究———基于对长沙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载《消费经济》,2010 年第 5 期。[2]马芙玲: 《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载《商场现代化》,2006 年第 27 期。

[3]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07 年第 36 期。[4]梁前德: 《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地区 2662 名大学生消费调查数据为例》,载《统计与决策》,2009 年第 19 期。[5]程磊李彦宾等: 《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性分析》,载《会计之友》,2011 年第 6 期。[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学生消费观的大众传媒影响因素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03 年第 6 期。[7]宋晓欣: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心理动因分析》,载《商业时代》,2010 年第 36 期。

[8]宋逸成: 《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载《中国商贸》,2011 年第 28 期。[9]李俊蔡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载《中国商贸》,2010 年第 18 期。

上一篇:创业项目的主要来源下一篇:10月出游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