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2024-10-23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共11篇)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一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三年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如果我们长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高考的成绩不但不会下降,而且会有很大的提高。不少学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专题性研究。其二是非专题性研究;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其二是关于文学的研究。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

一、非专题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本体性研究。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⑴ 设计研究性问题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 ① “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 ③ “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组织专题探讨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 ① 六国破灭之我见; ② 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

1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中,研究的问题是你同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这种说法吗?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关于她断臂的故事,大家已经不陌生,但是如何去鉴赏她残缺之美却无从得知,通过学习课文,通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同学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的目的。

2、延续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派生出有延续性意义的问题继续研究,主要在课外时间里完成。

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以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来拟定,例如,《滕王阁序》的问题是“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谈谈你的看法”;《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阐述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石钟山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 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在一学期中布置的十几个题中选择一两个来研究。学生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来写。研究过程由确定研究专题――调查研究并收集资料――撰写汇报论文等步骤组成。延续性研究的内容紧紧扣住课文的要求和知识点,是课文内容的延续和深化。

二、专题性研究

所谓专题性研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社会现象,某一学术课题,某一文学现象,某一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某种结论,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当然这种结论或者成果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是,就学生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主学习,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确定一些研究的专题供学生选择研究。如《唐诗的繁荣和唐代社会的发展》、《〈红楼梦〉中诗词的特色和作用》《〈三国演义〉中战略和战术的研究》、《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等专题。学生在选取《唐诗的繁荣和唐代社会的发展》这个专题时,研究了与唐诗有关的许多问题,诸如唐代诗歌百花齐放的局面、唐代涌现出的伟大诗人和脍炙人口的诗作、唐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诗歌的繁荣鼎盛、唐代诗歌和唐代社会发展等问题。

这种类型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研究方向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如:《瑞安玉海楼文化的探索研究》、《温州鼓词的渊源和发展状况》、《温州方言的特点和历史沿革》、《高则诚的生平和创作》、《中国楹联文化的渊源发展与继承》、《瓯剧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东西方影视文化的异同初探》、《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差异》等。、指导研究方法在向学生布置专题时,必须对每一个专题作一说明,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这种说明,实际上就是解题释疑,也即说明某一专题研究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查找的资料。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索取资料,如何调查研究,如何撰写论文。例如,《瑞安玉海楼文化的探索研究》这一专

题的研究,需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瑞安玉海楼文化是怎样形成的;⑵孙怡让先生的教育思想;⑶玉海楼文化的底蕴;⑷玉海楼文化在瑞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定期检查并指导定期检查是指经常过问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学生的专题研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会出成果,它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诸如研究兴趣的减弱、中止、放弃;研究专题出现难题而手足无措;专题研究和课堂学习出现了时间、场地、复习考试等矛盾。在这些时候,指导教师应适时过问,给予指导,给予鼓励,给予帮助。这样,就会使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坚持继续研究下去。

4、总结汇报成果 汇报成果是研究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对学生来说,经过了辛辛苦苦的努力,经过了方方面面的研究,终于有了结果,有了结论,不管这个结果或结论是否正确,是否成熟,学生都有一种冲动,都迫切期望能够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这种时候,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搭就一个舞台,提供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教师来说,这也是关注学生研究情况的一个方面,是检查学生研究结果的重要环节,是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层面,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的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汇报。汇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宣读论文,可以是论文答辩,可以是多媒体演示,可以是著书立说,可以是举办各种活动等等。总之,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和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仅就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粗略的见解,以便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语文同仁与我共同来深入探讨。

2.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二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即“研究式学习”,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活动之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灵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的学习, 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学习。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更能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与意识。

一、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 “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学生观, 寻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落脚点。

这需要教师角色在深层次上的重塑与转换, 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由此, 我们的教育应当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这有待于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同时, 教师应能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 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 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学习,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彼此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仅仅这样还不够,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者还应给学生提供信息, 启发思路, 补充知识, 介绍方法和线索,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这时,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的有效借鉴, 和谐的情感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空间”与心理保障, 能使学生在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环境中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准确把握自身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 我们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与创造。换句话说,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是如此,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由此,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有所变化。如何把握好自身的角色, 是成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大多数学生一看到“研究”就止步了, 因为它多与“科学研究”联系。此时,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研究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 研究学习的内容很广泛, 大到一个专题研究, 小到一句话、一个词的理解;研究学习并不等于写论文, 它渗透于平时的学习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培养研究者、科学家, 而是培养一种独立精神、主动探究的能力, 它们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这样, “研究”的面目变得可亲, 一部作品中的任何一方面都可以进行研究。如学习《项脊轩志》时, 学生可以自主研究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也可以共同探讨散文的主题 (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怀才不遇的伤感等) 。在学习中对课文各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中, 学生将挖掘出更多的隐性信息。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法、学习的组织形式, 其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但同时又很注重过程与应用。因此, 整个学习过程中, 我们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应以合作、参与的态度, 进行适时恰当的指导与点拨: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他们触类旁通灵活运用;他们的思维或方法出现疑难时可以给予适时的点拨。学习“《宽容》序言”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并利用多媒体营造问题情境。借助资料与情境, 通过认真解读, 学生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无知山谷封闭落后, 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却安心定居?整个故事好像在体现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等等。这些问题有深度, 学生在进行合作研究后对“某一规律”理解不透——他们的思维出现了障碍, 也不了解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开“疑团”。 这时若是“撇”下他们不管, 他们的思路就会被卡住。显然, 适当的点拨才能让他们继续其他方面的研究。于是, 我要求他们无限放宽思路, “搜索”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异端”, 把“异端”们的遭遇命运及他们所坚持的思想、见解进行比较, 如布鲁诺、张志新等, 他们都坚持自己的信念, 都为了真理而付出生命的代价。通过思索、比较, 学生的思路逐渐清晰:人类历史的发展呈螺旋形循环状态———社会总是在两大势力的不断斗争中前进、发展, 很多时候, 保守势力占据上风, 他们往往以种种手段镇压与扼杀有求新意识的新生力量, 但最终能够站在历史舞台的是新生力量;可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个“怪圈”, 即当年的新生力量占有统治地位之后, 他们又逐渐变成了保守势力, 又重复着以前的保守势力的镇压举动———历史就在这么一个“怪圈”中不断发展。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走出“疑团”, 学生归纳总结这一规律后, 我又进一步引导、鼓励他们结合历史、现实谈谈这一规律的体现。这样, 学生会觉得豁然开朗。经过研究式的学习, 课内所学的知识不仅能理解掌握透, 又可将它们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提出问题或解决某个问题时会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料。这时, 他们会发现, 教材、老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此时, 我们就应指导学生利用有效手段,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获取信息。通过实践, 使学生掌握获取丰富信息的快捷方法。

三、有效的学习方式的相互配合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其实也是学习、研究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 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判断、筛选、组合, 形成新的观点。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生构成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 在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互动下, 他完全可以成功地建构自己的知能骨架。建构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研究学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各方面知识的掌握, 以及能力、素质与意识的培养。

可是, 会有这样的疑问出现:提倡研究性学习, 是否就指所有的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仅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是否应摒弃以前的接受性学习、训练性学习?是否可以排除对其他新型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运用?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人是活的, 学习方法是灵活的,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都固定地需要哪一种组织形式或学习方式来进行。要想使学生得到发展, 在研究性学习中, 也应当引导学生灵活结合其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并不意着味接受性学习、训练性学习全然被摒弃。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 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 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 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而且, 中小学是学生认识感知的初步阶段, 此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最为重要, 可能力、品质的培养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基本的训练, 这时, 接受性学习、训练性学习非常重要, 是研究性学习所不能代替。

研究性学习不是学生进行“单枪匹马”的闭门研究, 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间的互动非常重要;它的自主性、合作性、 探究性等特点让我们认识到: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之时, 也应该引导他们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 灵活运用其他能促进发展的学习方法, 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学习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 我力求运用能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授课内容相切合的教学模式, 适时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合适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式的学习, 让学生有效地“学”, 在学习中能够研究一些问题, 同时又可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一些知识, 使能力素质得到培养。

学习戏剧《雷雨》 (节选) 时, 考虑到这部戏剧无论是人物的性格或语言等方面都值得深入分析、探讨。同时, 为了改变学生一贯的学习态度, 刺激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尝试运用“点拨———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先介绍与课本所节选片段相关的情节及不同的人对戏剧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评论,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认真解读剧本, 查阅相关资料, 阅读过程中要深入思考, 自行提出疑难问题, 后由小组共同探究解决, 最后各小组汇总本组成员难以解决的问题, 或提供本小组所发现的认为是有价值的问题, 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这是一个“自读、自思、自述、自结”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自主学习、研究与发现, 然后进行合作学习与共同探究。几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真正深入戏剧, 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解读戏剧;同时, 也能在研究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 最有价值的问题应是对周朴园性格的理解及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在研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认为, 周朴园的性格具多元化, 很复杂, 他自私、冷酷、残忍、贪婪、虚伪却又有情, 对侍萍、对他的三个儿子他都展现了不同的性格, 有阴暗面, 也有闪光点。至于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是可以肯定的, 虽然三十年前被赶出周家, 艰辛地生活, 可当时的周朴园也是身不由己, 当年的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之后重逢, 深藏于内心、 不易表露的甚至是自己不相信的感情自会流露, 从侍萍的神态、动作都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学生自主研究、精诚合作、共同探究的成果, 值得鼓励。有了以上的过程, 学生会慢慢品味出文学作品原来很有意思———沧桑的感情及人物比现代版的言情故事、网络爱情更耐读;同时, 他们还会惊喜地发现: 原来只要掌握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也能走近与走进名作。

采用“点拨———创新”教学模式, 我的主旨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的学习, 并能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让他们明白: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其他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运用;沟通与合作使自己参与学习, 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学习中, 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和引导, 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线索、方法, 多给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机会,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养成问题意识、积极的个性特征的超前的学习感。

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三

四川省宜宾市李庄中学 陈 超

【摘 要】语文自主学习是学生取得学习、发展能力的坚实基础。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作为求知者,要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培养出自主学习、探讨以及运用的能力。现就语文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改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能力;习惯;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发展特点的,对于培养高中生的自主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十分积极地影响。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成为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安排学习任务,创设课堂情境,点拨学生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了。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指头,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这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意义重大。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民主、舒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2.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劝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劝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学习的.作用、态度和方法,与题目什么联系?”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3.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需要对“自主学习”的“自主”把握好度。实践中,我也感到如果不把握好学习中“自主”的度,一味追求“自主”,课堂也许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导向,反而出现“放之失度”的现象。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这里所说的“引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向善、求真与致美的释放,从而获得真正自由、自主的发展。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学习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上课不讲或只用很少时间去讲解、点拨,意味着他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4.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反思举例 篇四

关键词案例与反思自主合作与探究主体式教学

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1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

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附:教学板书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舞台。

题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地址麻城市龟山镇单位牛占鼻中学姓名雷立胜

5.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五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要点,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性提示,是教学结果的评价性标准。是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

1、依据课标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前有很多学科的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改以来通常说的三维目标也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老师在写教学目标时要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写,2、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要全面。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节课中,可以适当地增删,有所侧重。要明确。是指不要过于随意拓展。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一要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二要能体现四要素。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难度适中。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便于检测。编写具体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题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目标太笼统、含糊、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测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笔试、口试、动作测验、心理测试)语句来陈述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表述(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并限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以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它在 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的作用。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能认出„„”、“能描述„„”、以及“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能认出”、“探究”、“能描述”、“写出”,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参考课标最后一页(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行为条件:明确限定。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的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实验,体验)行为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的„„”,便是对“认出植物种子的结构”的要求程度;“详细的„„”便是对“写出观察记录”的要求程度,是对目标水平的限定,便于检测。目标表述的四要素体现了:谁?(学习者)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

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本身和作者的编写意图来确定教学重点.在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最主要、最本质、带有主导作用的关键性知识和顺利进行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由教学目标确定。根据课标具体内容标准的水平层次。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我们以 2 往的教学经历以及我们学习英语的经历来确定教学难点,但是更多的难点要靠我们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去发现。其实对不同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参上的东西只能作为参考,而很多时候在讲课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启发,临时发挥的东西效果往往很好,所以在课后最好能补充到教案中去,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参考资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对知识心里理解的便利与否以及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所以确定难点应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活动能力三方面考虑。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由于知识抽象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由于知识深奥而学生又缺乏阶梯性知识;由于知识过于陌生而学生又缺乏知识储备造成的;由于探究活动中经验的缺乏、方法的不足、资源的欠缺、思路的狭窄、意志的软弱等造成的。

课程资源的选择

1、手段服从目标,形式服从内容。无论什么课程资源,它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东西。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该主要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而不能首先追求资源形式的新奇。

2、从教材出发走出教材。虽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圄于教材,不能“教”教科书;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但是首要的教学资源还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教师指导用书提出的学期目标、内容重点、结构、思路、活动建议、指导和评价的要点、活动案例和其他文字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等,是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这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和起点

3、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在物质条件,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状况等方面差距较大,即使各地的课程资源状况不可能相同。如何注重地区间的差别、城乡间的差别,生活环境的差别、文化背景的差别等问题。

4、注重利用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有形资源和物质条件,而忽视了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因而会觉得“资源短缺”,会觉得活动难以开展,甚至会出现“讲教科书”的情形。在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好地利用无形资源,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这是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借助其 3 他学科、其他班级或学校开展的活动,利用社区活动或节假日活动,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必重复开展活动。利用好与工厂、农村、社区、部队、展览馆等单位的“关系”,这种无形资源,开展活动时可以省去许多事情。

5、儿童参与选择课程资源。正如为了确保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利实效性,应当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样,在活动资源的选择上,也应当让儿童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知道的许多事物、玩具、游戏,教师不一定知道,儿童参与资源的选取可以丰富活动资源;另一方面,儿童参与选取,会更适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会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6.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六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的可行性

1.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高、自我意识更强,适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之间,是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初中生有了明显提高。高中生基本上都具备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应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且经过九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再加上现代传媒的普及,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可能。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决定了开展自主学习是可行的。课程改革重点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自主”是一种内部的特质,而非表象,并不排除教师指导。它的精髓在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并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和进展情况。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实例。下面以《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学习来具体展示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有一首歌唱道老鼠爱大米。连老鼠都有自己的最爱,我想同学们也不例外,那么你们最喜爱什么呢?今天早读课我们都朗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郁达夫喜欢的是什么呢?

生:故都的秋。

师:他又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呢?课文中有一些相关的语句,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生:课文开头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要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师:俗话说:十里路赶张嘴,不如在家歇歇腿。如此不辞劳苦,喜爱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评价]这一环节旨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激活知识储备,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2)学生自学课文。

[友情提示]郁达夫喜爱“故都的秋”,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评价]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灌,学生装”。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同时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允许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找同伴讨论或者向教师咨询。

(3)小组交流。

[评价]这一环节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同座或四人小组内交流看法,教师加强巡视,给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交流不流于形式。

(4)学习心得展示。

生:我想,郁达夫喜爱“故都的秋”就是因为“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很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们喜爱某事、某物或者某人总有他喜欢的理由。郁达夫喜爱“故都的秋”,就因为它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生:郁达夫通过描写秋蝉、秋雨、果树、槐树等景物表现了秋的清、静、.悲凉。

生:我觉得还写了牵牛花,第3段说“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地秋意。说到牵牛花……”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段重点写了牵牛花。

师:对。写槐树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

生:落蕊。

(5)学生提出疑问。

生:课文第三段“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我觉得这种对花色的选择似乎不合理?我不理解为什么“淡红者最下”?

师:很好,郁达夫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合理吗?

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蓝色和白色比较清静,蓝色和白色更能突出故都的秋的“清”,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

生2: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

生3:紫黑色虽不很热闹,但也不是清淡的颜色。蓝色和白色能突出故都的秋的“清”。

[评价]这一环节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时,必然会存在一些有争议的或有疑难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极力鼓励其他同学帮助释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抛给学生。

(6)巩固运用。

师:郁达夫为了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选取了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物大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选景手法在别的作家作品中也有,能想起来吗?

生思考,有的答:闻一多的《死水》,有的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评价]这是一个练习巩固环节。传统课堂教学中练习巩固环节往往是背诵语言点,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7)学生自结自评。

[评价]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其具体任务是把分散的零星的认识集中起来,把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不强求统一),把错误的片而的认识纠正过来。自结自评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由学生进行,教师适当进行补充。

4.在实施自主学习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因此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教学中不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篇七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教育的需求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尤其是自身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并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学习型人才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目前该内容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过分依赖自己的主观经验,将高考作为教学的中心,以高考作文的写作模式展开教学。其二,教师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主导,学生缺少自身表现的机会。同时,很多语文教师过分注重写作技巧的讲授,而忽视了情感表达,使得很多作文都缺少真情实感,反而阻碍了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写作教学与自主学习策略之间的联系

为了改变上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迫切需要广大的一线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观念,在吸收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我校语文教研小组进行了多方尝试,开始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策略,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提升。这一教学方式之所以能成功应用,主要的原因是写作教学和自主学习策略具有密切联系。写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它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等。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差异化写作训练,通过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来提高写作水平。自主学习策略就是指学生利用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学习任务的学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点,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选择性的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第二点,他们能够合理安排整体的学习内容。第三点,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第四点,他们可以随机根据实际情况开来对自主学习的内容和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调整。这种自主学习策略可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策略时,除了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教师还需要对其学习的方向、内容等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自觉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并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记录鲜活的生活经历,为写作提供源泉。

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积极创建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写作兴趣

要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生活、热爱写作,那么生活中他就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成为他写作的内容,在写作能力提升的同时,自身的感悟能力也会随之增长。过去,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受到高考写作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都是只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单纯的围绕审题或者是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者是写作的技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甚至还会让其对写作感到厌烦。要想激发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首先是要为写作学习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自主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发现写作中的乐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写随笔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学中其他板块的内容来开展写作教学。因为有了前面内容的铺垫,学生可以对教师设计的写作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为学生情感的抒发创造氛围,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以《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为例,我充分利用学生被作者激发出的情感,马上开展了一次随堂作文练习,让学生以课文作为写作题材备或背景,谈谈自己的梦想,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在点评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的梦想,尤其是对于平时不善表达的学生,我给予了适当的鼓励,避免了打消其积极性问题的发生。

(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扩展课堂的能力

8.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篇八

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具体表现为:首先,很多教师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学生的写作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不能有效的进行写作教学,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的写作教学课上只是让学生写作文,不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指点,对学生的写作起不到帮助的作用;其次,一些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课时,缺少针对性。高中语文教师常常因课时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只能对班级的整体情况进行讲解,加之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于教师的指点意见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写作之中,致使写作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最后,当前的写作教学中,多数都是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缺少表现的机会,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而教师过于重视写作技巧的教授,致使教学的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这也不利于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高中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提高写作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学生将写作作为任务去完成,这不仅会让学生感觉痛苦不堪,而且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有含金量,那么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有积极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学会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写作的题目有内容可写,并且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进行全面的掌握与了解,从而选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某次写作教学结束以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选取前三名文章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一定鼓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尊重高中生的个体差异

高中时期的学生其性格已基本成型,对于学生的不同个性,教师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并且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将其个性通过文章鲜明的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例如,教师为学生出一篇半命题作文为“××,我想对你说”,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或者感恩等,但对于性格较为内敛的同学来说,他可能会通过一些实例来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在班级将这两种类型的作文进行对比,不仅是对学生性格的尊重,也有助于学生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不对学生进行强制要求,但要对学生的写作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因为高中时毕竟还是会有很多学生缺少自制力,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学生的抵触情绪,间接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做好教学评价

9.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九

一、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写作是将思想感情、知识信息等客观的事物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过程。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主要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作为参与者,通过教师的帮助表达出个人情感观点,再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写作的成绩,阻碍了学生自由发挥的能力,通过教师讲授的写作应试技巧导致学生的观点过于统一化,无法真实的表达自身情感。而高中语文写作训练应该包括对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因此,需要引用自主学习策略,重视学生遣词造句、立意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积极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自主学习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1. 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盲目的接受,但无法根本理解。以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唯一标准,阻碍学生的自由发展。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

2.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如今,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仍然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师组织写作教学活动,使学生丧失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缺乏写作积极性。在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对写作方式的讲授,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出自身真实情感,从而出现畏难心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策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树立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充分表达出内心情感。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勇敢的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还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批改作文,使他们掌握作文批改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自身价值,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幅提升。通过自我批改作文能清楚的了解自身不足,有利于针对弱项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利用其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采用自主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情感,借助写作的表现形式充分抒发个人情绪。教师应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将自身的写作情感强加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随笔写作的习惯,摘抄好词好句,布置学习任务,不限制写作的题材和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实际情况,以一周为单位上交随笔。通过此方法,学生可以充分表达内心情感,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描写进作文中,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写作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写作的乐趣,提供充足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中语文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当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有效激发,其写作效果也将事半功倍。由于写作的素材多数来源于生活,学生富有写作兴趣后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有意识的累积经验,以便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现真实生活的“美”,并将其有效的应用到写作过程中。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写作内容中,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畅所欲言。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改革效果不佳。因此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自主学习策略,完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有效的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全面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仇宽军.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J].语文天地,2015(7):71-72.

10.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十

不同的研究者对形成性评价所给出的定义不完全一样,但却表现出相同的含义和功能,即:形成性评价能使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评估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质量。

1.形成性评价应当是有效的教与学准备的组成部分,即是有效备课的一部分

教师备课应当为师生提供获得和运用达到学习目标的信息的机会。备课也必须是灵活的,使其适应(教学中)最初出现的观念和技能。备课应当包括一些策略以保证学生理解他们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和用于评价他们学业的标准。学生如何接受反馈、他们如何参与对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都应当在备课中加以考虑。这也是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一个方面。

2.形成性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如何学习

在策划评价和解释评价结果时,学生和教师的心里必须考虑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不但要意识到学习的结果,还要意识到学习的方式。

3.形成性评价应当被看作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在教室里的许多活动即提示学生展示其知识、理解力或技能的任务、问题等,都可被认为是评价。学生的回答或行为被观察和解释,并得到关于如何改进学习的意见。这些评价是日常教室活动的基本部分,而且包括师生的反思、对话和判断。

4.形成性评价应当看成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规划评价、观察学习行为、分析和解释学习结果、向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初始教师教育和持续的专

业发展,教师在发展这些技能时应当得到支持。

5.形成性评价应当具有敏感性和建设性,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对被评价者产生情感影响

教师应当意识到,评语、分数和等级都可能对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产生影响,因此,在给予学生反馈时应当尽可能地具有建设性。评语针对学业而不是针对人,对学习和动机都更具有建设性。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我的老师》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课第二自然段“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话中“狡猾”一词应如何理解。一位同学抢着回答道:“狡猾,就是‘鬼灵精’的意思。”这个回答似乎并不“规范”,却很通俗、很生动,用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话,说出了很多人可意会却不好言传的理解。他不仅解释清楚了“狡猾”在文中的含义,而且从骨子里揭示了作品里符合“我”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人物性格。这正是解读作品时不容易做到的。但是老师似乎觉得这个答案并不圆满,继续让其他同学回答,于是又有两位同学答道,“狡猾”就是机灵、顽皮、调皮。老师很满意他们的答案,称赞答得好。后面这个答案就一般要求而言的确无可挑剔,但稍加推敲,就能比较出前后两个答案的高下。一个通俗、精练、传神;一个规范却并不生动。老师的评价就是一种导向,我们不禁想到,下一次那位回答“鬼灵精”的孩子还会那么自信地把这样的答案抢着说出来吗 ? 教师否定性的评价给学生传递出的是这样的信息:(1)教师的答案只有一个,他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说出正确的答案;(2)如果他们还不能确信自己的答案正确,就举起手,那将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3)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值得推崇。学生思考并探索问题的热望将因此被扼制,于是他们变得心不在焉甚至是心事重重,满脑子都在琢磨教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答案,而这样的行为显然没有什么价值,即使是学生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不准确的回答是错误的,对学生而言,不准确的回答常常反映了他们当时对于问题的思考状态。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通过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明确的方向,及时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开发他们的潜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6.形成性评价应当考虑到学习者动机的重要性

通过强调进步和成绩而非失败、鼓励学习的评价能培养学习动机。把学生与其他取得更好成绩的学生进行对比不太可能会激发学习动机,这种对比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不是学习那方面知识的料”。可以通过采取保护学生自主性、提供选择性、提供建设性反馈、创造自我指导的机会等评价方法来维持或提高动机水平。

7.形成性评价应当促进学生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并使其理解评价他们的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他们试图达到的目标——并且愿意达到这一目标。当学生参与到确立学习目标和确定评价(学业)进步的标准时,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产生。给学生讲评价标准时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话与他们讨论这些标准,提供这些标准如何能够达到的事例,并使学生投入到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当中。

8.学生应当接受如何改进(学习)的建设性指导建议 学生为了准备下一步的学习活动需要信息和指导。教师应当具体指出学生的长处并对如何发展这些长处提出建议,对于他们的不足及如何纠正要明确并具有建设性,要为学生改进其学业提供机会。

【案例2】有位老师教《背影》一课,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填空:这是一个

的背影,请大家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语。学生们填的五花八门:这是一个令我流泪的背影,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背影,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也有的学生是这样填写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这是一个高大的背影,这是一个伟岸的背影,应该说伟大的背影之类的回答太宽泛,而高大的背影、伟岸的背影就值得商榷了,文中的父亲的形象并不是高大的、伟岸的、坚毅的,学生的回答是一种套板反应,而教师对学生所有的答案都给予了肯定。如何加强这种即时评价的导向性,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9.形成性评价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利他们具备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有独立意识的学生具有寻求与获得新技能、新知识和新理解的能力。他们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并确立进一步学习的步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通过发展他们自我评价的技能使其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10.评价应当承认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的成就

1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十一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批判黑暗现实尖锐激烈。

他在诗中无情地批判权奸的专横和宦官的跋扈,愤怒斥责群小得志、贤才沉沦的黑暗政治,他甚至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指斥玄宗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古风》其四十六)的.腐朽生活。其批判的激烈程度,在盛唐诗坛十分少见。

二、蔑视豪门权贵,傲岸不屈。

一方面,他粪土权贵,对王侯充满傲气;另一方面,他自己始终坚持高洁的品质,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三、关怀祖国之心始终不渝。

李白早年即有为国为民的宏大抱负,后来虽历经挫折,但报国理想从未泯灭。安史乱中,他请缨从军,直至晚年,他还是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心。

四、追求个人自由,狂放不羁。

一方面,他追求摆脱世俗羁绊的凌云之志;另一方面,他蔑视权贵,渴求自由,在苦闷中追求解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五、赞美祖国山川,热情洋溢。

上一篇: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竞赛试题答案下一篇:半导体二极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