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

2024-08-16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共8篇)

1.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 篇一

如何读懂诗歌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3、读懂表达技巧

①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偶、通感、借代、夸张、对比、象征、双关、反问、设问等。②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描等。

③表现手法,如赋、比、兴、欲扬先抑、象征联想、借古讽今等。如果看不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就难解诗的真意。如怀古诗、咏史诗多用借古讽今手法,目的是讽今伤世;咏物诗多用托物言志手法,目的是抒写志趣;一般写景诗多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

二、如何来读懂诗歌

1、品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细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分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在漫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许多“象”被人们赋予了固定的“意”,如“长亭”象征“送别”,“梅花”象征“高洁的人格”,“红豆”象征 1 “相思”。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多读诗歌,积累意象,对我们读懂诗歌大有裨益。

5、明晓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用典若多,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困难,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6、捉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观色彩较浓,如“孤”“独”“悲”“愁”“自”“空”“寒”“凉”“闲”“枯”“老”“瘦”等,这些词一般用来修饰意象,抓住这些词去思考就较容易体会“象”中之“意”。有的词语甚至是“诗眼”或“词眼”,捕捉住了这个词也就理解了诗词的主旨。

7、读关键句

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古诗词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一般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议论抒情,虽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景语可以体会诗意,但议论抒情句多为直抒胸臆,更明白直露地表达了诗词作者的感情,所以更应重视对议论抒情句的分析。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细想是否运用了一些手法;

6、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7、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四、友情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诗歌鉴赏练习

(一)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思想?

(三)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1085 - 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四)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五)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用哪两个意象来点明“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六)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⑴诗中所写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⑵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二)(1)梅。(1分)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颜色、香气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要突出时间、花香、姿态)(2分)

(2)用对比的手法。(1分)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表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2分)

(三)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四)思归、怀乡。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就是其后的“不如归”(也有说是“布谷”的,与此词无关),借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

(五)(1)稀疏的柳影(或凋落的柳叶);南飞的北雁。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六)(1)“幽”。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2.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 篇二

关键词:庞德,诗歌翻译,英美儿童诗

一、庞德的诗歌翻译语言观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1965—1972) 是二十世纪英美文坛的巨擘之一, 他不仅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 而且以其突破传统的翻译观念和翻译手法推动了英美诗歌现代化的进程和翻译学的发展。

西方评论界认为, 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其诗歌翻译语言观。在早期的意想主义运动时期, 庞德注重细节和单个意象的精确翻译, 把其翻译观建立在语言能量与活力的基础上。他认为, 语言是富有活力的, 在不断的变化中彰显其生命力, 因此, 诗歌翻译应通过诗的节奏、意象和变化让诗歌语言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翻译观无疑给了译者更大的自由空间, 诗歌翻译也因此而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庞德在《如何阅读》一文中根据诗歌的语言特征, 将诗歌分为三类, 即“声诗” (melopoeia) 、“形诗” (phanopoeia) 和“理诗” (logopoeia) , [1]并对这三类诗的翻译做出如下阐释:“声诗可被一位听觉敏锐的外国人所赏识, 尽管他对诗歌所有的语言一窍不通。声诗其实不可能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除非有天生的巧合, 再加上仅译半句。与此相反, 形诗几乎或完全可以不差分厘地翻译过来。好的形诗, 译者其实不可能破坏它, 除非他粗制滥造, 忽视众所皆知的常规。理诗无法翻译, 虽然它所表达的意向可以意译。或者说, 你无法‘就事论事地翻译’, 只有在确定作者的意图之后, 你或可找到一个派生或相应的结构。”[2]庞德作为诗人兼翻译家, 在诗歌英译方面功不可没, 其独到的诗歌翻译观不仅对英语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英诗汉译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依据庞德对诗歌类型的归结, 即从“音乐”、“意象”、“意境”三方面, 对英美儿童诗的翻译作一评析。

二、儿童诗的特点

既然庞德的诗歌翻译观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 并从诗歌语言的不同方面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了探索, 因此, 翻译英美儿童诗也需要详细分析儿童诗的语言特点。

儿童诗, 顾名思义, 是写给儿童的诗。由于其读者对象的特殊性, 儿童诗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诗歌的特点, 归结如下。

(一) 充满童趣而朗朗上口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为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 儿童诗的语言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 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在充满童趣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鉴赏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增加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在诵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获得美的享受。为了便于吟诵, 儿童诗的语言通常简单易懂, 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许多儿童诗韵脚整齐, 甚至一韵到底, 使儿童易于并乐于接受。

(二) 想象丰富而奇幻多姿的意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 他们总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诠释并诗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的世界里, 花儿会笑、虫儿会唱、草儿会舞……因此, 儿童诗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 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意象, 抒发童真童趣, 从而让他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悟诗意的所在。

(三) 贴近生活而巧妙新颖的构思

儿童诗的主题多为描写儿童的生活, 探讨儿童的情感世界, 在广泛性和深刻性上远不如其他类型的诗歌。因而, 其独特的艺术性主要依赖于在平实而真切的生活之上巧妙新颖的构思。这类诗歌往往借助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 以小见大, 深入浅出, 使平易而简单的儿童生活幻化为充满神奇色彩的缤纷世界。

(四) 天真烂漫而自然优美的意境

形象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儿童诗中, 通过情景交融, 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 其特有的意境才会自然地呈现。儿童诗大多避免抽象晦涩的形象, 而是把天真童稚的感情附于平易自然的形象之上, 营造出童话般的境界, 同时又不失诗歌的优美。

三、英美儿童诗的翻译

(一) “音乐美”

庞德认为“声诗”可以感而不可译, 除非有巧合。然而儿童诗有着较强的音乐性, 如何在汉译中保持这种音乐美呢?根据庞德的理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地处理这种源于语言差异的不可译因素, 竭力表现诗歌语言背后真实的感情。因此, 这种“音乐美”在儿童诗汉译中就表现为诵读过程中浓厚的“儿童味”。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必刻意追求音律上的统一。如果由于一味强调尾韵一致或“以顿代步”而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或诗句冗长, 则有悖于儿童诗的特点, “儿童味”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儿童诗翻译中保持“音乐美”, 要在形式上做一些取舍和变通, 如舍弃原诗的音韵和步律而代之以句式的整齐或向五言诗、七言诗靠拢, 从而保证了儿童诗的“可诵性”特征。如英国诗人西柏 (Colley Cyber) 的一首短诗《盲孩》 (The Blind Boy) , 屠岸的白话体译文基本追随原诗;而骆海辉的七言体式的译法则随原诗的音律作了灵活的处理, 仅举该诗的前两节为例:

The Blind Boy

Colley Cibber

O say what is that thing call’d light

Which I must ne’er enjoy;

What are the blessings of the sight.

O tell your poor blind boy!

You talk of wondrous things you see,

You say the sun shines bright;

I feel him warm, but how can he

Or make it day or night?

译文一[3]

你们说的“光”, 是什么东西,

我永远不可能感觉出来;

你们能够“看”, 是什么福气,

请告诉我这可怜的盲孩。

你们讲到了种种奇景,

你们说太阳光辉灿烂;

我感到他温暖, 可他怎么能

把世界分成黑夜和白天?

译文二[4]

请问何物是光线?

我的双眼看不见。

眼睛能看真幸福,

可怜盲孩难拥有。

眼见事物很奇妙,

太阳明亮又美好,

我知阳光冷与热,

不懂昼夜如何换?

两个译文比较来看, 译文一给儿童读者更多的原作表层信息, 也较容易理解, 但是在音韵效果的处理上略逊一筹;译文二的七言体也并非完全押韵, 但在传达原诗主体节奏方面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易于唱诵, “儿童味”浓, 更容易被儿童读者所接受。

(二) “意象美”

受中国古诗的影响, 庞德领导了20世纪初的英美意象主义运功, 因而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庞德对意象的定义, 即“智力与情感在瞬间的复合体”, 可以看出庞德在翻译中注重通过意象来渲染诗作整体的情感氛围, 这种“融情于景”便是庞德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契合点。

由于儿童擅长形象思维, 儿童诗中则较多地运用表达色彩、声音和形象的词, 从而形成了儿童诗语言浅淡而意象突出的特点。因此, 英美儿童诗的翻译也可借鉴庞德诗歌翻译理论中关于诗歌意象处理的独特理念, 不仅使儿童诗意象中所蕴含的活力得以张扬, 而且使诗歌整体的诗意画面变得鲜活起来。

在翻译过程中, 为了凸显英美儿童诗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 译者应在句法和用词上作适当灵活的处理, 如多用汉语无主句、添加叠字, 等等。如英国诗人史蒂文森 (Robert Louis Stevenson) 的一首小诗《风》 (The Wind) , 去全诗共三节, 基本选用英语中最常用的单音节词, 语言简洁流畅, 意象清晰明快。而如何在译诗中保留这种画面感和意象美呢?现以该诗的第一节为例, 略作分析:

The Wind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 saw you toss the kites on high,

And blow the birds about the sky;

And all around I heard you pass,

Like ladies’skirts across the grass

O wind, a-blowing all day long,

O wind, that sings so loud a song!

译文一[5]

我见你把风筝抛向云端,

我见你把鸟儿吹向蓝天;

我到处听见你跑步的声息,

像姑娘的裙子掠过草地

风啊, 你整天不停地吹响,

风啊, 你的歌声多么嘹亮!

译文二[6]

曾见你把风筝抛向高天,

吹得鸟儿振翅凌空飞翻;

侧耳四周可闻你的声息,

像姑娘的芳裙拂过草地

啊风, 你终日不停地唱,

啊风, 你的歌声多嘹亮!

这两则译例都较好地再现了原诗蕴含的意义, 但译文二在语法层面上作了一些调整, 使用大量的汉语无主句, 使原诗中“风”的意象更加鲜明和突出, 动感十足, 从而使译文情趣大增。儿童诗的语言简单,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对译, 但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句法、词汇层面的传统差异和大量的语言非对等现象常常会给译者带来挑战, 因此, 在翻译儿童诗时, 译者应以“意象美”为重, 必要时可以牺牲句法、词汇的对等, 保证译文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三) “意境美”

诗歌中的意境美是用语言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内涵, 是一种整体的美感氛围。庞德曾把诗歌比作“一种令人鼓舞的数学, 它给予我们方程式, 不是抽象的数字、三角形、圆形等等, 而是人类感情的方程式”。[7]因此, 庞德认为诗歌翻译不应过分强调字词的直译, 而是应在确定了作者的思想意图之后, 更多地再现“方程式”背后的感情, 这样才会使译文所表现的景与情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儿童诗的翻译也应力求营造这种整体的“意境美”。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从整体把握儿童诗画面感浓郁的特点, 使译文传达出视听交融、动静结合的动态美感, 从而达到对原诗意义的真正忠实。此外, 为了烘托生动的意象画面, 可在翻译中对修辞和措词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把隐晦的暗喻转化为浅显的明喻, 添加节奏型的重复或语气词, 等等, 使译文达到境味、情味和韵味的和谐统一。如英国诗人布莱克 (William Blake) 的《扫烟囱的孩子》 (The Chimney Sweeper) 一诗中的一句“The clothed me in the clothes of death”, 如译成“他们/就给我/穿上/这件/黑衣”[8], 原诗的隐含之意则没有表现出来;如译成“他们/给我穿这/丧服似的/黑衣”[9], 用形象的明喻来代替原诗的暗喻, 不仅容易理解, 而且意义准确, 诗作的主题也在字里行间得到了深化。又如史蒂文森 (Robert Louis Stevenson) 的另外一首充满自然情趣和童真的小诗《船儿飘飘到何方》 (Where Go the Boats) , 以下为原诗及其译文[10]:

Dark brown is the river, 河水清幽幽,

Golden is the sand.沙滩金灿灿;

It floats along for ever, 清水无尽头,

With trees on either hand.绿树两岸走。

Green leaves a-floating, 水上绿叶漂,

Castles of the foam, 泡沫像城堡;

Boats of mine a-boating——船儿放下水,

Where will all come home?东西随波涛。

On goes the river, 河水急流淌,

And out past the mill, 流过水磨坊。

Away down the valley, 穿越大峡谷,

Away down the hill.冲下小山冈。

Away down the river, 冲下小山冈,

A hundred miles or more, 河水到远方。

Other little children船儿谁拾起,

Shall bring my boats ashore.他乡小儿郎。

这首小诗描写了一个孩童把船儿放下水, 看着它飘向远方, 想象船儿被他乡的小孩拾起, 那份意外的惊喜是孩子们之间用心传递的礼物。译诗较好地表现出了原诗的音乐美、匀称美, 以及轻松活泼的基调。其中, “清幽幽”“金灿灿”叠字的使用点活了意象画面, 浅显的拟人和比喻及三、四节之间的顶真符合儿童诗的特点, 在适合唱诵之余也不乏意境美。

四、结语

英美儿童诗的翻译看似容易, 实则不然。儿童诗特有的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都是十分微妙的问题, 需要译者灵活的语言转换能力、高超的措辞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在翻译英美儿童诗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始终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努力使译诗不失“儿童味”, 创作出更多深受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诗歌译作。

参考文献

[1]Eliot, T.S. (ed.)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C].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68:25.

[2]黄运特译.庞德诗选比萨诗章[Z].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228.

[3][5]屠岸.英美儿童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4:3, 92.

[4][10]骆海辉.牛津英语童谣[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19, 190.

[6]李云起.太阳的旅行——英美短诗诵读[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25.

[7]G.Singh.Ezra Pound as Critic[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Inc., 1994:120.

[8]顾子欣.英诗三百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6:92.

3.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 篇三

【关键词】动词;容词;鉴赏;诗歌;语言

受字数的限制,诗歌语言通常要做到音、形、意的统一,即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注意词语的锤炼,又要讲究节奏、押韵、平仄,讲究抑扬顿挫,回环蕴藉。因此在鉴赏诗歌语言时,特别要注意寻找鉴赏的切入口,以顺利达到鉴赏语言的目的。

一、从重点动词切入

一首诗中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鉴赏诗歌要特别重视推敲诗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好的动词能够拨活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特别重视,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写忽然听到叛乱业已平定的捷报,归心似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句中“穿”“下”“向”三个写动态的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贯穿起来,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象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欣喜的心情,用词极其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窄且险,舟行如箭,故用“穿”字;出巫峡到襄阳,有一程水路,顺流舟疾,“下”字传神;从襄阳到洛阳,全为陆路,用“向”字即朝着一个方向,也颇见匠心。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这句诗中用“见”而不用“望”,是大有讲究的。“见”比“望”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意,所创造的意境也更加深邃。“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又如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句中,一个“碎”字,一个“重”字,就把诗中女主人公的无聊情绪,非常生动地传达了出来。试想象一下,鸟声细碎而多,花影交映重叠,能体会得如此细致入微,不是闲得无聊的人,怎能体会得到呢?

二、从形容词切入

诗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写景状物,而且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历其境。所以诗人往往在写景状物时要精选形容词。古典诗词中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例如王驾《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把后两句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里除了改“蝴蝶”为“蜂蝶”,改“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将“飞来”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4.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明确《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明确诗歌鉴赏三步骤。

3、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三、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考:标题与这首绝句内容上有什么关系?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思考: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亭,话别之所;夜,启行之时;江,分手之处;送别,提示题材,交代事件,暗示情感(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分别后的孤寂与怅惘。)

(二)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细心看下面两首诗的注释,提取有用信息。

1、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

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例

2、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月(思乡、念亲);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杨柳(怨别、怀远);松(正直);菊(高洁);梅(坚贞);舟(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愁苦之情)等。例

1、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

理即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找出诗中的具体意象,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令人伤怀的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悲啼,衬出李白对挚友的遭贬表达无尽的伤感,愁心寄予明月,借她来传达自己的同情与抚慰之情。

(四)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

一般诗人都喜欢在诗的结尾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例

1、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1、2句,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3、4句,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五)仔细阅读题干,帮助理解诗意。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

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1、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007年四川卷(12)题,王安石的《葛溪驿》,诗的第二题是这样问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从此题干的表达中,我们就可知道“心乱”是理解本诗内容的切入点。

四、课堂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阅读鉴赏下列诗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标题:寒食寄京师诸弟

尾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意象:孤桐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醒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如何读懂诗歌小结】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鉴赏诗歌除了需要关注标题、注释、意象、尾句、题干之外,还需要注意作者的概况(生活背景、经历、思想、风格等);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的词等);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5.写给孙儿的诗歌《读懂人生》 篇五

读懂人生----写给孙儿

作者:范连韧

孩子,你懂什么是人生吗?

你要懂,你必须懂!

爷爷年少时也很懞,

到现在才懂,

可是己付出了一代时间,

耗费了我宝贵的生命。

是一只雄鹰,

也曾驾驭千里长风。

是一颗流星,

也曾划破沉沉夜空。

是一艘木筏,

也曾征服波谷浪峰。

是一匹骏马,

也曾踏尘长嘶奔腾。

是一株青松,

也曾迊雪傲立山峰。

是一朵野花,

也曾春里别样鲜红。

是一口老钟,

也曾山谷老村低鸣。

是一只粉笔,

也曾描写清白人生。

如今,尽去矣!

花甲早过,往事如梦。

袖手城头说落日,

老马伏枥享太平。

回首城內,

人头攒动,

驰骋商战各自爭,

血拼官场显神通。

把个太平盛世

闹得火火红红。

人生能得几回搏,

谁都想身后留美名。

人生就是艰苦的攀豋,

不经努力,难以成功。

人生就是单程的.长征,

平原山脉,艳阳雨虹。

有志者,趁年青,

勤努力,苦奋争,

莫待白发慕后生。

正值历史最好年代,

当涌现无数的英雄。

你要有宏图大志,

争取名列其中!

登高看景,

郊野踏青。

我只安心做个白头翁。

教好自家儿孙:

脚踏实地学真功,

不求人间大富贵,

但有灿烂之人生。

春有春的俏丽,

夏有夏的盛景,

秋有秋的收获,

冬有冬的凝重。

生命有律,万方有序,

这就是自然,这就是生命,

不要辜负季节,

不可虚度人生,

孩子,努力吧!

你一定会有大好前程!

生命往复,

暮年之后,

你我心同。

读懂人生----写给孙儿

作者简介:

6.读懂诗歌意象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

我认为要让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为引入,特别引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是有一个思维的.递变过程的,再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提出概念,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这点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截面的剖析。

7.教给学生读懂诗歌的方法 篇七

一.明类号其脉

所谓类, 一指形式方面的体裁类型, 一指内容方面的题材类型。古代诗歌说白了, 无非是一些具有大致相似人生体验的知识分子, 采用有限的几种诗歌形式来表达大致相同的内容和情感而已, 大可不必抱有畏难心理。有意识的区分诗歌类型, 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 进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行文脉络, 就可以正确揣摩诗歌的主旨了。下面择要对不同题材的诗歌从代表作、常见意象和情感诸方面作一点简单介绍。

1.山水田园诗

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

意象及特点:明月、青山、竹林、清泉、耕夫、野老、渔樵、牧童、深巷、场圃、东篱、柴门、桑树、菊花;宁静、清新、优美。

感情:描写清新、优美的山水风光、田园生活, 表现恬淡闲适自得的心境, 抒发对自然的热爱,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咏物诗

代表作:陆游《卜算子·咏梅》。

意象及特点:松、竹、梅、兰、菊、莲、蝉、蜂、月、石灰、梧桐、芳草;既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更要体味其内在品性。

感情:歌颂孤傲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表现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3.边塞诗

代表作:范仲淹《渔家傲》。

意象及特点:塞下、孤城、阴山、长城、楼兰、玉门关、长河、大漠、孤烟、琵琶、羌管、角声、胡马;雄浑、壮阔、苍凉、悲壮。

感情:赞美雄奇的边塞风光, 表现边塞征战生活的艰苦, 批判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抒发思乡念亲的孤独或奋勇杀敌的豪情。

4.怀古咏史诗

代表作:刘禹锡《石头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意象及特点:燕子、旧时月、某古迹、古人、故事;凄凉、衰败、豪华、繁盛。

借古人感叹自己年华已逝、壮志难酬, 借古讽今, 劝诫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借故地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5.即事咏怀诗

代表作:杜甫《登高》《客至》《登岳阳楼》、陆游《书愤》。

意象及特点:岸、舟、客、古道、高楼、夕阳、浮云、鸿雁、沙鸥、瘦马、飞蓬;悲凉、衰败。

感情:漂泊无依、仕途失意的哀伤, 老病孤愁、思念家乡亲人的孤寂,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慨叹, 轻松愉悦、悠然自得的心境。

6.送别诗

代表作:柳永《雨霖铃》。

意象及特点:长亭、孤帆、兰舟、杨柳、烟波、灞桥、南浦;离愁别绪。

感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对朋友的劝勉祝福。

二.辨文解诗味

“诗言志”, 诗人“情动而辞发”, 读者就应该“披文以入情”。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文”———那些与诗人的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关键词句———可以说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人情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所谓的关键词句, 可以是一个字或词、短语, 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前者如“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和“伤离别”, 道出诗情;后者如“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点破情韵。

诗歌的关键词句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从同是表现“愁”绪的例子来看, 有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 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 总领下文, 贯穿全篇;有的出现在中间, 如“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中的“忧愁”, 点染忧情, 承上启下;有的则出现在结尾, 如“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总结全文, 卒章显志。

能够体现诗歌情感的关键通常是这样的一些词语或句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的诗句直抒胸臆, 尽显情志。例如“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高度概括并抒发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的私愁和时代、民族、国家的“公”愁。有些字眼能够传达出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例如“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中的“无绪”、“留恋”写出了情人分别之际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议论抒情句中的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会影响到对诗人感情的把握, 对此我们应采用反训的方法。例如“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中的“赢得”、“可堪”应分别理解为“落得”、“不堪”, 才能体会出诗人反对草率出兵的态度和对忘掉民族耻辱现象的悲痛。

神态举止皆关情。人物的情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 既是行走之轻快, 亦是心情之轻松, 表现出诗人笑傲人生的喜悦、豪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也往往透露了诗人的感情。例如“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其中的“看”, 隐隐流露了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情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用典以抒情言志。古代诗歌常用典故, 典故运用得好, 可以非常形象地表达诗人深挚的感情, 深化作品的思想深度,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辛弃疾的词作多用典故, 我们应该了解相关典故的来龙去脉, 并揣摩诗人用典的意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含有明暗冷暖色调的景语, 能够渲染气氛, 暗示心情。例如“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中的“凉”字, 不仅写出了秋气的萧瑟, 而且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凉。有些景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 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 是诗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例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有风雨, 人生有顺逆, 但是诗人心中既无风雨又无晴, 表现出其处变不惊、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三.执象悟诗境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诗中的人物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与物, 它们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景象的统一体。

就人物而言, 常见的形象有:1.忧国忧民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2.钟情田园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田园。”3.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4.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5.求贤若渴的形象。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就事物而言, 常见的形象有:1.长亭。古人常在长亭送别, 所以常用来指离别。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2.月亮。古诗常用月亮烘托情思, 作为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3.梧桐。多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4.杨柳。“柳”谐音“留”, 所以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 表达的是离愁别恨。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鹧鸪。鹧鸪的叫声听起来好象“行不得也哥哥”, 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6.杜鹃。传说蜀王杜宇被迫让位给臣子, 自己隐居山林, 死后魂化为杜鹃, 叫声哀切。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思归的象征了。如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些形象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中的“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的审美习惯。但是, 对形象的把握要避免绝对化, 因为同一形象可以有不同含义, 如陆游笔下的梅花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就不可同日而语。

感受、分析诗歌形象既要注意其表现形象的方法———通过叙述事件 (如《木兰诗》) 、运用环境烘托 (如《江雪》) 、使用各种描写手法 (如直接或间接描写言行、肖像、心理、细节等) , 又要注意其表现的角度———虚实和动静等, 这些相互映衬的手法可以开拓诗歌的意境。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实写客中情景, 后两句则化实为虚, 以想象未来相逢的乐反衬今夜分离的苦, 又设想今夜的苦将增添相逢的乐, 读来余韵无穷。而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前句写静景, 后句写动态, 以幽静之景写恬淡之情。

分析诗歌, 首先应感知客观物象的特点, 进而体会形象中寄寓着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诗人通过“飞尽的鸟”、“独去的云”、“留下的山”几个意象,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把握诗歌的形象, 还有助于分析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歌的哲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一幅清新静谧的农村生活美景, 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以登山的见闻感悟, 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哲理。

8.如何读懂诗歌 篇八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呢?

一、抓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从《咏素蝶诗》诗题可知: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题可知:①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 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2.带着标题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读者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标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读诗: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句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就读懂了该诗。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

二、读正文

1.懂得诗词的一般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绝句一般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词一般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等。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2.读关键语品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的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就抓住了诗的主旨。抓“情感语言”,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3.抓住景、事、情。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学生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等,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

三、挖掘暗示信息,读懂深层含义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有些诗歌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诗歌的注释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诗歌的注释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诗词后的小注一定不能忽略。

2.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上一篇:国家节能评估收费标准下一篇:城建企业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