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看教学

2024-06-24

回到原点看教学(共8篇)

1.回到原点看教学 篇一

回到教育原点看“高效课堂”

这几年,作为基础教育管理者,令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省既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农村教育改革典型——杜郎口中学,又有成长着泰安市省庄二中、利津县北宋一中这样一批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典型。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说到底就是让小先生主宰课堂;北宋一中的改革名为“零作业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各有特点,但都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主阵地。同时,在强力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我省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普遍重视高效课堂的研究。

由此,关于中小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与交流,一时成为“显学”,似乎谈课堂教学改革必谈“高效课堂”。但人们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从理论到实践,说的与做的,从校长、教师到学生,用各说各话,甚至南辕北辙来概括,似乎并不为过。我对“高效课堂”做了一些调查和思考。这里,既有老师和学生的观点,也有我对省庄二中教学改革经验的认识。

一、认识高效课堂的原点:走出教育功利主义

“高效课堂”的提出与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事件,它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密切相关。人们之所以言必称“高效课堂”,与规范办学行为形势下比过去课程课时、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校长提出要抓“高效课堂”,不抓高效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升学会受到影响。因此,坦率地讲,“高效课堂”的提出本身就是服务于知识教学的。不能不说,很多人以这样的视角和切入点来认识高效课堂、定位高效课堂,这本身就天然地带有很强烈的功利主义。如果我们这么功利地看教育,仅仅把高效课堂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的场所,那么,绝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弄来弄去还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气的课堂。不能不说,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对高效课堂的科学建构形成了一种“原点”意义上的制约。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个非常蛊惑人心的口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指什么?是“知识掌握”、“才艺培养”,还是“道德启蒙”、“社会适应”、“习惯养成”?显然,是前者。这与人们强烈的升学功利要求息息相关。

最近,网上疯传一份幼儿园大班的期末考试题:龙卷风可以分为几种?重庆谈判的时间是什么?美国邮政专用颜色是什么?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什么?中药业的祖师是谁?朋友们看到题目之后纷纷投降,连博士毕业的妈妈都说: 看来咱这幼儿园都毕业不了,得回去重读了。

2009年,网上报道了《5岁女童被家长安排同时上12个兴趣班孩子崩溃撞墙》的信息。武汉一对父母暑假期间花1.5万元给孩子报了12个兴趣班,英语、心算、跆拳道、游泳、钢琴、国际象棋、舞蹈、画画、书法等,孩子每天周转于不同特色班,去学习各种所谓技能,没有自由玩耍时间,没有与同伴交往时间,令5岁女孩 “崩溃”了,经常用头、手撞墙,吓坏了的父母带她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父母自己的“兴趣”——功利的升学需要而已!

看了上面的报道,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人生起跑线较量的“起点”。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为孩子们面临的如此功利的教育环境而痛心疾首。仔细想想,就人的一生而言,如果非要分出什么“胜负”的话,除了输在终点之外,没有那一个人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而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的社会适应性、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

这让我想起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长者:“您以为在哪所大学您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老者说:“在幼儿园里”。“幼儿园?那种玩耍的地方,您能学到什么?”老者平静地回答:“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码放有序,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人生的起跑线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性的启蒙。人生没有输在起跑线的,都是输在终点的。而人生竞争舞台的失败者,最终不是输在知识多少的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人性启蒙的起点上。学前教育就是“三大任务”:身体的发育、大脑的培育、社会性的培育。这才是真正为孩子终生幸福与发展奠基的教育。

2010年5月2至4日,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28所世界名校和120多所中国大学校长,以及微软、华为等企业高管应邀出席。在这次论坛上,中国何时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已不能挑动我的神经;中国大学最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最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等等观点,已让我耳朵“生茧”。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的观点声声入耳:“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可是,环顾今天中国的教育,我们想的、做的都是些什么?曾有一位教育局长告诉我:过去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

寻找教育回家的路,我们需要回到育人看教育;寻找高效课堂的真谛,我们同样需要回到育人看课堂。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教育就不会是健康的,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得到保障。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看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我想,真正回到育人为本的教育,不但不影响升学,而且会促进升学、保障升学。而且教育时程越长,育人为本的教育对学生升学的价值贡献就越大。这里,坚持育人为本与升学教育统一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改革创新”的素质教育之路!可是,许多人为什么不愿实施素质教育,而愿走“时间加汗水、白天加黑夜”的应试教育之路?因为前者是新路,需要探索,有一定风险;后者是老路,轻车熟路,风险小,有时甚至学生考试成绩差些,升学率低些,老百姓认为这样的学校负责任,可以原谅。其实,这是最不负责任的、逃脱责任的、自私的做法。

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终身学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来自于我们必须走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什么是教育家?说句通俗明白的话,远离功利的校长就是教育家。判断一位校长是否具备教育家的素养,能不能成为教育家?我认为,有四条重要标准:第一,深刻的洞察力。学校教育是为10年或20年之后培养人的。作为校长,你能准确而科学地预测未来10年、20年之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奠定基础吗?这是对各位校长最大的考验。第二,超越“世俗”与“功利”。校长对教育看得越远,与世俗之间的矛盾越大,对自己的挑战越大。超越“世俗”与“功利”是需要勇气的。在世俗人的眼里,不正常的人才具有超越世俗的能力。第三,真爱孩子。真爱孩子,就不会追求短期的功利,就会更多地为学生准备终身有用的东西。第四,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即对教育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主张、实践。在座的各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校长,你们有教育家情怀吗?请用这4条标准,认真审视一下自己。

二、高效课堂:立足于“全人教育”的四条标准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是什么?请看一位高中教师的反思——

“新课程已实施五年有余,客观地讲新课程的理念老师们已记取了不少,比如现在看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那里会赫然摆放着这三项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再看课堂的实际操作,就发现老师们对新课程的理念记取得多,领悟得少;摆放得多,实践得少。”

“让我们看看那些关于高效课堂评课的条条框框,更多的还是考查一堂课知识的容量是否大,课堂的教学环节是否多,老师教授这些知识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丰富。知识的容量大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多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技巧丰富了,就算得上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这的确值得我们做实事求是地反思。”

透过这位高中老师的反思,我们不得不说,高效课堂必须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树立全人教育的高效 课堂观。

(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高效课堂(1)精神饱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3)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讲。

(4)真正的高效能带动起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因此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5)刚上课的10分钟,这段时间很重要,要尽量通过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看了学生们关于高效课堂的精彩见解,面对现实中那么多死气沉沉、有时沉寂得让人发慌的课堂,我们这些教育者感到多么汗颜!学生们的认识多么正确,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懂教育。我们不能不大声高喊:学生没有兴趣的课堂不存在高效课堂,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资格谈高效课堂。

我曾经谈到,与国外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最缺什么?缺乏兴趣、诚实和独立性。在学校里,我竟然很少看到真实的课程表,让孩子们何谈诚实?如此单调的学校生活,天天都超量上课、海量作业、考试地狱,还谈什么兴趣?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以五分钟为单位控制学生的时间,还有什么独立性?而什么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用学生动脑、思考、做决定,那里还有什么责任感生成的土壤?而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独立性、责任感,奢谈什么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课堂(1)师生能够积极互动才算是高效课堂。

(2)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能力并养成依赖习惯,会使同学们对自己小组讨论的内容十分了解,但对其他小组负责的内容掌握得很差!并且同学之间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像老师一样上升到理论层面,举一反三完全没有办法做到!

(3)动不动就问就讨论,会让我们自主思考能力下降,遇到难题时再去问,这样我们才会记住这个题,因为我们确实思考过了。

高效课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问题交流与探究为纽带的师生与生生间多维互动的课堂。当下,让学生多讲、多活动、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似乎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可学生们的上述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学生们认为,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并形成依赖习惯。这再次告诉我们,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组织教学时,必须注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关注问题预设与问题生成的真正探究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课堂活跃。

(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完全在于学生本身,当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紧跟着老师授课,积极思考,这就已经完全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2)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上活跃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跳跃起来。

(3)理科以老师讲为主,但允许学生发散思维,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从上述观点我们得知,学生们是非常重视关于积极思维这一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的。其实,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不经历积极的思维过程,就谈不上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有两个优秀的教育传统,一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遗憾的是,这两个最值得中国人珍惜的教育传统我们丢的差不多了!

首届齐鲁名师获得者杨守菊老师曾听过一节很精彩的高中生物公开课——《染色体变异》,但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刺痛了她——

老师展示几种遗传病的多媒体视屏(猫叫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等)时,下面的很多学生发出了冷漠的笑声笑,或许是老师忽视了,竟没有任何的引导!换作是我,我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我的学生思考:如果那些人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是我们本身,你还会觉得好笑吗?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相信学生们眼里流露出的更多的会是怜悯。

我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

“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国内外均很少见。患儿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头央部畸形,哭声轻,音调高,皮纹改变等特点,并有严重的智能障碍,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哭声类似猫叫,“猫叫综合征”因此而得名。据称,病儿哭声异常可能系喉部发育不良所致,也可能与脑损害有关,据临床观察,患儿比正常新生儿喜哭,猫叫样的哭声显著,此外,患儿眼距较宽,耳廓位置偏低,并伴生较多毛发,口腔中上腭也较高。此间医学遗传专家说,患有“猫叫综合征”的新生儿,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只能对症治疗。文献报道,猫叫综合症患儿50%合并有心脏病,严重的智力和发育都存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仍有成活至成年,并生育下一代,将5P遗传下去的风险。多数患儿随着年龄增长,猫叫声完全消失,但也有8岁仍有猫叫的病例。

由上面的教学案例,我想起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谈到,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热情主宰了他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脱离人的教育——只不过育人的形式不同——或培育人,或扼杀人而已!无疑,只传授知识的教育,是扼杀人的教育。因此,高效课堂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影响高效课堂有效运行的“四个重要因素“

高效课堂无疑是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但高效课堂的研究视域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本身,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时空有效运行的相关因素。

(一)课程选择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恐怕很少有人在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中追求高效课堂。

在邹平县城的城乡结合部有个梁邹小学,这所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开设了80多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3节这类课程,学生参加什么项目可以自由选择。有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可以一直选修到毕业;有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多样或中间转换自己喜欢的项目。

自己小时候经常用家乡的泥土捏制小泥人、泥壶之类的,有些冬天就用作取暖用的小火盆。长大了,自己才知道,城里人把这叫做陶艺。我第一次看到高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青岛二中,初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桓台世纪中学,小学开设的陶艺课程就是在梁邹小学。

课程、课程内容、课程选择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相关。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的课程选择需要,会影响和调节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生活的状态,进而必然对当下人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少开一门都是违法的,都是在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哪里的学校不开设音乐、体育、美术,哪里的学校就在破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课程关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任何选择性,就不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潜能释放。满足孩子智慧和潜能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五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课程越单调,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越低落。

(二)实践学习

当下所谓的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的书本学习,恐怕很少有人研究学科实践性学习。其实,课外的实践性学习与课内的书本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一体两翼”。

近年来,章丘四中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名声鹊起。现在,我更看好该校自2009年10月以来开始探索的学科实践性学习。

2009年10月2日,地理老师王晶华组织了一次校外地理考察,就这次考察的意外收获,她给我来了一封信:

“您也许不信,有些学生都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知道农作物的收播季节。这次爬山,他们学会了用手表定向;学会了用太阳的方向定时间;见到了丰收的棉田;他们不会再坚持山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向阳因此植被长得好,他们发现山的阴坡郁郁葱葱,并且思索出是因为土壤水分保存得好;他们理解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地方时;他们还通过山上的地貌理解了外力作用和古地理环境,在那片石灰岩悬崖处我从太古代一直讲到新生代,从海绵宝宝到三叶虫到鱼类到两栖类到恐龙到类人猿,从羊齿植物到银杏苏铁到被子植物,孩子们听得好认真阿!”

“我所谓的秋芒,老百姓叫白苇草,一片片的很漂亮,还有蒲公英谷,还有一座小山峰在外力作用下特别像积木,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人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生活呢?”

基于这次校外地理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我鼓励他们开展系统的学科实践性学习。从这学期开始,学校组织地理、历史、生物、化学、语文等五门学科开始了学科实践性学习的探索.。

“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语文老师把实践性学习用到了课堂教学上,事先分小组布置任务,课上每组学生的讲解和情景剧设计、表演真让人吃惊,我们原来的课堂是一种多么严重的捆绑和扼杀啊!刚才跟几个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到原来讲得很棒的课忽然觉得很没劲,释放学生的潜能和自由呼吸的课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实践性学习探索冲击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观。”

——王晶华老师的来信

“高效课堂不只局限在教室内,如地理历史等科目可以实地考察,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学生的观点

我们再看看美国初中生物课的一个案例——

在有关“细胞”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课后作业──办一份报道细胞的杂志。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别担任编辑、作家、发行者、艺术编辑等不同角色。内容包括:报道目前有关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纠正一些大众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错误观念;关注法律界对DNA研究的疑问;讨论当今世界日益尖锐的生物学的伦理问题,如克隆、基因治疗、试管婴儿、DNA指纹、基因工程等。完成后的杂志可以在学生中传看或在网络上发行。应该说,这节课被引入了许多非生物学的人文性的东西,它关注了内容、活动及其学习方式的人文性,因为富有迁移力和情意支持的科学知识远比那些缺乏生活性、人文性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

显然,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发生在一节一节的课内时空的故事,课堂发生的故事决不仅仅是师生在课堂 里面的现场演艺,与学生课堂生活与学习相关的课外的广阔天地,与学生的课内学习息息相关。一句话,远离了生活的课堂,不仅其内容是贫瘠的,而且其思维与体验也必然是空洞的,甚至会常常发生“断路”。

我们不能不说,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是学生的实践知识。在这里,我非常赞赏泰安市泰山区省庄二中李明尚校长的话:知识的传授可以高效地让老师在课堂讲授,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光靠讲授是不行的。这里,我还要补充一句,思维品质的培养光靠讲授也是不行的。总之,思维的过程、人生的感悟等这些高效课堂追求的高价值教育目标,仅仅靠课内的讲授与学习是不行的,必须有生活经验的滋养。

(三)自主学习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关注课前的预习,有不少学校近乎苛刻的控制学生的课外时间,总幻想着学生课下除了按照“学案”学习之外,其他什么也别做。这也正是当下许多学校“学案”越编越厚、作业越布置越多,直至所谓“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根本!这样的教育生态能不能带来高效课堂?请大家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1)晚自习时可以有充分的自主实践整理和反思学过的内容,而不是整晚、整晚的做学案,做作业。(2)课后巩固,将预习作为重点,便没了复习的时间,复习与预习同样有效,什么时候才能两者并重呢?

(3)重点应在课上,而非课下,不能用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若将功夫都用在课下,课堂将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

(4)高效课堂,重在一个“效率”,不是什么所谓的几点起床,学习多晚,那样只会让自己处于高度疲惫状态,而是用同样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课上时间。

(5)一节课讲了100道题或许很多,讲了10道题或许太少,谁又能保证讲100道题学会的比10道题就多呢,整天认真完成作业的一定成绩高吗?因循守旧,重于形式是失败的,必须要突破禁锢,做学习上的叛逆者。

显然,学生们不愿意跟老师玩了!这么苛刻地控制学生的时间,不给学生一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不行了!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对于好学生是扼杀,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是强灌,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是放羊。不能不说,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的结果,与校长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是大相径庭的。其一,高效课堂的运行需要兴趣作保障,超长的学习时间带来的是学生学习的身心俱疲;其二,高效课堂追求的除了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内化与生成。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储备、经验积累、知识丰富度具有直接关系。而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与生活自由度的严重缺失,由此带来的面积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的单一化、同质化,这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堂思维的丰富与深刻。由此,何谈高效课堂!

(四)学案导学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学案导学”,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学案导学”成了高效课堂的同义词。可今天很少有人反思:并不是所有的“学案”都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相反,有些“学案”是危害高效课堂的。

在我的教育研究经历中,“学案导学”并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早在10年前,我在组织创新教育实验时,平邑一中就开展了“学案导学”的尝试。

前几天,我翻阅有关资料时,找到了2000年4月平邑一中编写的《学案编写个案点评》。其中,有一节课,名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这份“学案”设计的导学问题为:

如图:A、B两地之间是敌人的雷区(不能直接测量),若在AB外选点C,可找到AC、BC的中点M、N,若测得MN=100m,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米?你的推理根据是什么?

导学提示:(1)若要解决上述问题,请你认真阅读几何第二册179-180页的内容,并请反馈你自主学习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2)课外利用这种方法实地测量一下我校荷塘的长度并体会方法。

学案”点评:

本设计突出体现了问题情境设计的实用性、新颖性、趣味性,学生看到问题后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尝试试验,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利用自学所得解决了实际问题,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激励自己进一步去探索,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我不知道同行们看了这份“旧学案”之后有什么感想?这份“旧学案”所具备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等功能,试问今天的“学案”还有吗?

今天的“学案”一味地将课内学习转向课外,一味地将课内练习移到课外,一味地追求所谓知识学习的高效,以至于在我看到的课堂中,所谓高效课堂直接演变成了课外做题、课内对答案,或者课外准备、课内交流。这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吗!

在经过了一番“怀旧”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看今天学生们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学案导学”的——

(1)老师讲很重要,很多时候不会就是不会,即使讨论一节课也不会。建议取消“学案”,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纸张、浪费笔油。

(2)很多方面我们自己预习,看了就好,明白了就好,却偏偏要把课本上的原话再照抄到“学案”上,我们想不写,可是却还要做,还要检查。还有小组评价活动,也是纯粹的浪费时间。

(3)“学案”要设计地简单一点,基础知识还不懂就先做高考题,提升速度过快了。

(4)对于文科的一些东西,有些东西明明在课本上有,何必要再让学生整段、整段的抄一遍呢?就现实来看,这样的效果并不高,同学们只一味追求赶快完成作业,这样不是浪费时间吗?

(5)课堂更应是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尽量延伸、拓展知识的。尽量不要把课下就能做好的东西搬到课堂上。

(6)希望老师将“学案”内容简化,能书上标注的东西就避免抄录,需要对课本知识做的补充也一并印到“学案”上,便于在书上整理,也可以适当设置探究与思考题,课下思考,课下总结。不发“学案”的科目,可以简单地列下提纲和重点问题,这样有助于理顺思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系统化。

基于对“旧学案”的回顾和学生对“学案导学”的期望,我认为,有效的“学案导学”,应该认真思考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什么样的“学案”是真正有价值的?我认为,一份“学案”好不好,有没有价值,关键看以下四个问题设计得如何:(1)明确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有效预习;(3)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即能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上来;(4)知识与经验拓展,即指导学生适当拓展课本知识,并为课本知识的学习准备经验背景,等等。

二是“学案”编写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1)“学案”与教材教辅的关系,“学案”不能成为教材、教辅的替代物。(2)“学案”与作业的关系,不能把“学案”搞成练习册,“学案”只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而不能直接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3)“学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好的“学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实践。

四、省庄二中:实践高效课堂的典范

从2008年9月12日至2010年5月21日,我先后5次到省庄二中考察学习。为什么对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此感兴趣?因为这里正在发生着真正的教育---“内生的教育”:人的成长是不可代替的,只 有他自己在外在环境影响下自主发展。谁唤醒了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谁就在实施真正的教育!我每次到省庄二中,都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学生们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己在主宰自己成长的命运。

昨天(5月20日),我听了一节数学课。课题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课型是单元综合课,即单元知识的复习、巩固与知识结构的整合课。老师先后用两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第一节课学生自己复习准备,第二节课学生们进行交流、反馈、矫正。我听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的气氛非常和谐,师生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学生的心态是完全开放、自由、安全的,没有任何战战兢兢,脸上始终充溢着阳光与活力。尤其令人高兴的,整堂课学生们争相展示、交流、探究学习成果,不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体验自主发现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小主持人巡回指导,小组之间相互质疑与请教,合作学习不再是走形式,而是基于真问题的交流与探究。我听过不少课,可这么主动、这么富有思维深度的课,还不多见。

这里,我想到了“谁是最好的学生”这个话题。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当我看到省庄二中学生们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时候、主动质疑辩论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认知到:这里的教育正在发生真正的变革!由此,我对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充满着期望与憧憬。

(一)“公民课堂”

这里的“公民课堂”不是道德教育的概念,而是为公民做准备的教育的课堂。在我看来,省庄二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都是在为学生们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做准备。

我赞赏李明尚校长的话:“课堂改革源自尊重,实施过程中时时处处都体现出平等、民主、自由、公正的作风,学生不自觉中,自然而然学会了尊重、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的游戏规则,这不是一个人素质的很好体现吗?”我之所以把省庄二中的课堂改革称之为“公民课堂”,是因为省庄二中给予学生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功利主义教育所极力追求的狭隘的知识的传承,他们的课堂无时无刻不在培养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尊重、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的公民素养。教育环境的改革改变人!关键是,我们每天为学生们创设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这里有一个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格要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因为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竞被大家传为“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讲给院长听,并问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竞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也像一块石头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价值。”

我在省庄二中校园看到的情景,坚定了我将该校课堂教学改革定位“公民课堂”的判断。5月20日下午听完课,我在校园里遇到两位要好的女同学正在交谈着什么。我了解到:有一位女同学下午刚担当了数学课主持人,她提前一周备课,其中与老师商量交流了6次,还与各小组组长沟通。这学期这位女同学已读 了10本书,给她影响最大的是一本关于人类苦难的书。她手中正在看的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她告诉我:人要追求快乐的生活,不管你干什么,只要有兴趣,生活就幸福。

(二)“学生自己主宰的课堂”

在对学生关于高效课堂的调研中,我特别赞赏“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是高效课堂”这个观点。省庄二中的课堂改革好就好在它是“学生自己主宰的课堂”。这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共同设计课堂。这是过去所没有的。至今,我看到的都是教师在备课、研课,还没有那所学校如省庄二中这样由教师指导学生放手设计课堂。

2.学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建构者。在我听的那节数学课上,学生课上展示、交流、探究的内容都是自己设计的。包括单元知识结构归纳、重点例题和容易出错各类题的筛选,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助手。这是师生课堂关系的革命性变革。在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四个关键词”:主持、主讲、合作、融合。“课堂主持”一般由两个学生担任;“课堂主讲”即每个学习小组都有主讲人,需要时就代表本组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等;“课堂合作”,包括小组内的合作和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课堂融合”,包括智慧的融合、思维的融合、建构的整合等。省庄二中课堂教学的这四项活动站在前台的都是学生,教师成了学生的助手。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省庄二中开展的“精彩主持”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和释放了学生的学习能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持课堂、学生主持交流、学生主持合作、学生组织整合学习成果,但这丝毫不否定、不降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李明尚校长说:“我们认为,„主动‟的后面是„真‟,„被动‟的后面是„假‟。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针对转换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张厅长只用八个字就彻底阐明了,那就是引导、点拨、纠偏、补漏。”在此,我再做些补充,加上“评价、整合”4个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学生的评价、总结与归纳不到位时,更加需要教师的提升。

(四)四点建议

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才刚刚开始!她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刚刚发出了第一声让人心醉的啼声!从帮助她健康成长与发育的角度,我有4点建议供参考:

1.人人都当主持人。我主张每位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当学科主持人,学生的学科兴趣与特长不同,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当不同学科的主持人。

2.人人都当主讲人。也就是说,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的学科里当小组主讲人。

3.让每个孩子都阳光。我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很少,这肯定是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何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中阳光起来,而不致成为被课堂遗忘的角落?我主张,课前老师、课堂主持人、小组主讲人要帮助这些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准备,专门为他们创设课堂发言的机会。什么是教育?这就是教育。

4.让知识与能力齐飞。有人担忧,活起来的课堂,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到底如何。我认为,其一,有了活起来的课堂,就有了进入主体状态的学生,就有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是高的,反过来讲学习质量就高。这是规律。其二,活起来的课堂,必须做到活而不乱,既活又实。关键是,师生要始终关注课堂、单元教学中的诊断、反馈与矫正,重视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在这里,我倒不担心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

2.回到原点看教学 篇二

一、缘起: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一次公开课, 一位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做好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 用手拉一拉。

师:有什么发现?

生:三角形拉拉不会动, 平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

师:对, 三角形的这种特性, 叫作“稳定性”。

一生举手, 师:你还有什么补充?

该生拿出一块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举在手中:老师, 这个平行四边形拉拉也不会变形!

师:……

类似这样的教学“意外”时常出现, 如还有学生质疑:老师, 我把这个四边形铁丝框架的四个角焊住, 它拉拉也不变形, 也是稳定的!这些“意外”渐渐引发了教师的关注和反思——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以下为中学两个版本教材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描述。

显然, 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其外在活动表征是“拉拉不会动”, 内在含义是“形状和大小不会发生改变”, 更进一步的数学实质则是“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 其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确定的”, 或者说“三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 其大小和形状是完全一样的 (即全等) ”。因此, 这就带来几点启示:1.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或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要从关注“拉拉会不会动”转向“形状是否发生改变”;2.要设计合适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形状的变化与否, 进而体验稳定性。

二、突破:三角形的稳定性实质是“形状唯一性”

许多教师为实现这种认知突破作了尝试, 以下即为特级教师沈百军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两组长度相等的小棒 (带磁性) :

教师利用第一组小棒在黑板上首尾相连搭出一个三角形 (见下左图) 。

师:你能用另外一组小棒首尾相连搭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三角形吗?

个别学生犹疑, 多数学生都跃跃欲试:能!

师请一个学生上黑板, 学生搭出了如上右图的三角形。

教师将学生所搭三角形旋转后移至教师所搭三角形旁边, 师: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三角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看来, 同样长度的两组小棒所搭出的三角形形状、大小是完全一样的, 也就是说, 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确定后, 三角形的形状就不会发生变化了, 这叫作三角形的稳定性。

很显然, 沈老师的教学就是基于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实质不是“拉拉不会动”而是“形状唯一性”的认识展开的。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 为抽象的稳定性找到了一个具象的载体, 同时又利用磁条教具创设了一个激发学生参与的有效情境。在某些教学中, 当某个学生搭建三角形经教师旋转后发现形状是一样的, 还会有学生不确信, 教师可以继续请学生尝试, 最后发现, 无论怎么搭建, 要么直接旋转后即与原图一致, 要么先翻转再旋转, 形状还是一致的。 (注:因学生此时还未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因此本文的形状一致, 即指形状、大小完全相等。)

三、升华:对三角形稳定性实质的进一步探索

今年上半年, 又有教师在沈老师基础上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以下即为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同等规格的三根小棒 (如6cm、8cm、10cm) , 师:请同学们用这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组成一个三角形。 (此小棒都带扣钮, 直接组装即可)

教师拿出一根长长的竹签走向学生:请同学们把你们做的三角形全部套到老师的竹签上来。 (教师观察, 如发现有的学生三角形方向不一致, 提醒学生翻个面)

教师对全部三角形进行简单的拨弄、整理, 所有三角形组成了一个中空的三棱柱!

全体学生:哇!

师:你们哇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三角形组成了一个形体, 不过我叫不来它的名字。

生:我发现我们所有人的三角形形状是一模一样的!

师:怎样的小棒才能搭出一模一样的三角形?

生:只要每组小棒的长度是一样的, 它们所搭出的三角形就是一样的。

师:是的, 只要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一定, 所搭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就是一样的, 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此教学片段和沈老师的教学片段最大的区别在于“样本”的扩张, 从2个到数十个, 这样的变化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可以让学生更确认结果。在2个样本的情况下, 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心中存有疑问:只有一两个学生上去搭了一下, 是否真能说明问题?可不可能确实存在不一样的三角形, 只不过上去的学生没搭出来?而当样本达到几十个的时候, 就学生而言, 大容量素材足以支撑学生认知从“量变”走向“质变”。2.可以对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感官、认知刺激。在教师未整理之前, 在绝大多数学生潜意识中会认为, 大家搭出的三角形肯定会有不一样, 所以当结果呈现在学生眼前时, 带给学生的认知冲突是非常强烈的,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回归: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不同理解

就三角形稳定性教学而言, 目前为止, 笔者所了解的“精彩”设计也就止于此。但长期以来, 笔者总觉得“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存在问题。于是, 笔者想到了学生, 也许他们能带来教学的启示, 学生对此问题究竟是怎样认识的?笔者选择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这些学生现为五年级, 在四下时已学过三角形稳定性, 而且当时数学老师也采用类似沈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过学习) 以下即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典型理解。

(一) 对优等生理解情况的访谈过程

师:你记不记得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生:稳定性。

师:你觉得什么叫稳定性?

生:就是三角形拉拉不会动, 形状不会变。

师出示两组同等规格的小棒, 用其中一组搭出一个三角形, 问:你能用另一组小棒首尾相连搭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三角形吗?

生思考片刻:不能, 搭出来后转一转还是一样的。 (也有的优生先动手搭, 搭完后自行旋转, 说明还是一样的)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两组一样长的小棒搭出的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

师:你觉得它和稳定性有关系吗?

生:有。

师:有什么关系?

(接着学生的解释均是模棱两可的)

(二) 对中等生理解情况的访谈过程

师:你记不记得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生:稳定性。

师:你觉得什么叫稳定性?

生:就是三角形拉拉不会动, 平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

和前面类似操作, 问学生能否用另一组小棒首尾相连搭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三角形。

生操作旋转后确认不能。

师:这说明什么?

学生能大致说明同样长的小棒搭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 但语言表述不太流畅、准确。

师:你觉得它和稳定性有关系吗?

生:好像有。

师:有什么关系?

生:第一个三角形是稳定的, 第二个三角形也是稳定的。

(三) 对后进生理解情况的访谈过程

师:你记不记得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生想了想:忘记了。

师:你觉得什么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就是三角形拉拉不会动。

和前面类似操作, 问学生能否用另一组小棒首尾相连搭出一个和老师不一样的三角形。

一部分学生说能, 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不确定, 而是在操作旋转后确认两个三角形一样。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不来。

师:你觉得它和稳定性有关系吗?

多数学生认为不清楚。也有部分学生说可能有关系但说不来。

虽然上述学生在四年级学习“三角形稳定性”时, 教师已经通过两组同等规格的小棒进行过操作活动, 引导学生从“同等规格的两组小棒, 所搭出的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角度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但如果静下心来分析上述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可以发现, 学习结束一段时间以后, 再对积淀在学生头脑中的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进行跟踪, 情况远非所想。对于优等生或者中等生而言, 知道三角形有稳定性, 并将稳定性主要理解为拉拉不会动或拉拉不变形, 对于操作活动的理解直觉上认为和稳定性有关, 但要么说不清两者关系, 要么认为稳定性就是这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拉拉都不变形, 都具有稳定性。对于后进生而言, 很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 对稳定性的解释基本停留在拉拉 (压压) 不变形, 至于操作实验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则完全不能建立联系。因此, 就有必要进一步叩问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为什么难理解?

这里所谓的难理解, 主要是指学生很难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形状一致性 (同样规格的几组小棒, 所搭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一样) ”之间取得沟通。在很多教学中, 在学生操作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学具后,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特性, 多数孩子会说:平行四边形一拉“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也有学生会说平行四边形“不牢固”, 三角形很“牢固”。很显然, 学生理解稳定性是从操作活动的外显表征出发的, 而且还要借助“外力”——手的推拉活动促进理解。因此, 对于学生而言“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特性”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更好理解。而前文所提到的利用“形状一致性”来理解三角形稳定性, 其实已经脱离开实际的推拉操作活动, 而是要借助形状的一致性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这对学生而言, 思维水平显著提高。

此外, 从访谈中等生的一句话中也会有所启发:第一个三角形是稳定的, 第二个三角形也是稳定的。显然, 在学生心目中, 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两个或多个三角形的一致性并没有太多关系, 它是存在于每一个独立三角形内部的特性。这让笔者想起了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中提到的一条——关系比要素更难理解。比如, 儿童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的特征, 但让其用集合图描述各类四边形关系时就非常困难。类似地, 用拉一拉的方法理解三角形稳定性侧重的是要素角度, 而形状一致性角度理解则既要关注多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还要理解形状一致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因此难度是非常高的。

2. 学生需要理解到什么程度?

通过上述关于学生难点的分析, 笔者逐步有了明晰的答案。一方面, 利用形状一致性来理解三角形稳定性, 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另一方面, 三角形稳定性内容将在初中数学中进一步学习, 而且在初中的学习时仍然要借助“推拉是否变形”来理解。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参是这样定位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操作, 在实践中体会三角形的这个特殊性质, 再鼓励学生思考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 逐步树立推理的意识。” (注:此处的推理意识主要是要与“三边相等三角形全等沟通”。) 因此, 在小学阶段无需过高要求。第三, 从此知识点的意义来说, 小学阶段主要定位于了解其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与小学阶段后续学习没有很强的关联性。此外, 就“稳定性”和“不易变形”两个词语本身而言, 后一个更直接揭示三角形特性, 而且初中学习时对于全等的研究就是形状不变 (一致性) 。

因此, 笔者认为, 此内容的教学应该这样定位:首先, 教稳定性更应该突出关注从“不易变形”角度理解。第二, 应该侧重通过推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学具体验其是否容易变形, 个别班级基础整体较好的, 可以尝试通过三角形形状一致性角度提升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回到原点,看课改的未来 篇三

思考一:如何“双基教学”,践行“三维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已不再强调过去旧《大纲》中的“强调抓好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换成了“知识与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理念”。但是,在这套“三维理念”指引下,课程改革实验数年后,国内的一些专家和教师又对“否定双基教学”提出了质疑,认为 “双基教学”是中国教学的优秀传统和经验,这次教学新旧观点的大讨论,进行了一次守旧与维新的碰撞。“碰撞”后,似乎是“双基教学”又战胜了“三维理念”,而且逐渐占了“上峰”,究竟要不要坚持“双基教学”? 中国的教学是不是走回头路呢?我们不妨从教育的本质来讨论这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我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你成长后,忘掉了在学校所学的无用知识,真正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运用的能力,这就是教育。我想,要从“小学教育”的原点上重新理解“双基教学”的涵义。小学教育是奠基的教育,以数学教学为例,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从小培养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最基本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双基教学”指的是“基础”和“奠基”两层意思。但是,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弊端还未清除下,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又高举着 “双基教学不能放松”的大旗,大行其道地开展名为“新课程实验”实为“应试教育”的“双基教学”。 我觉得,这种“双基教学”是变了质的课改实验,这股“复辟”风不可取,中国的教学改革不能重回“旧社会”。

对照国外的小学数学教学,国外的教学远远没有中国的“双基教学”抓得这么严、这么实和这么细,但是他们的国家照样能人才辈出,社会和谐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我们要从数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去正确把握“双基教学”的改革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思维教学,能力培养。就是通过计算、图形和统计等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如何继承和创新“双基教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尝试。

首先,教材要进一步改革。新教材虽然增加了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如统计知识、综合与实践等,但是,综观各个版本的实验教材,因在《课程标准》的框架要求下,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和练习量还是偏多,部分题目还是偏难。而且,受应试教育和旧教材(课改前)的影响,个别地区的不少教师还给学生“添油加醋”,把课改前旧教材及课外的知识都添加进去,不但增加数量,还提高难度,数学知识新的旧的、该学的与不该学都混杂在一起,使得新课程实验难上加难,学生负担重中加重。这样既不利于教学改革,又捆绑了师生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实验呈现出“穿旧鞋走新路”的不良现象。因此,笔者建议教材还要减少知识点、降低难度,只保留最基础的知识点,重视基础和能力培养,还教学广阔的、自由的空间。

其次,要明确教学改革思路和方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三维理念”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双基教学”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它应该与数学思维的特点有机结合,要摒弃“双基教学”的弊端,如过份重分数轻能力、片面追求知识的“多”、“全”和“难”等的弊端;要发扬“双基教学”的精髓,以抓好“双基” 为教学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中心任务,把生活中的有趣元素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是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推理、抽象、想像和创造能力。

思考之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实验多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和教师都对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南京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模式等,这些学校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全国各地学校也掀起了学习和模仿的风气。然而,笔者面对这股“克隆”热潮,不禁产生疑问:首先,这些学校都是先因考试成绩好而出名,而后才是“教学模式”出名,他们应该是“应试教学”的优秀典范;其次,他们都是中学,小学适宜照搬他们的模式进行“克隆”学习,适合吗?小学是中学、大学的奠基教育,难道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单纯追求考试成绩吗?据了解,当前一些小学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改革,有的甚至规定了教师在一堂课里只准讲十分钟,有的强迫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独立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小学生的学习阶段,从6岁到12岁共有6年的跨度,它不同于中学生短短的三年,中学生是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青少年,而小学生要经历幼童、儿童和少年三个成长阶段,学习从零开始,不可能从开始就能放手让他们自学,这种完全放手的教法就像教学的“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教、引、扶、放”的过程中形成和提高。

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应有的放矢、因地制宜。一是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要因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和个性特点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二是要与学校的校情相结合,有些学校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开展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可能举步为艰;三是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尤其是数学知识,有些内容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全自主学习;有些内容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半自主的学习;有些复杂的、学生难于掌握的内容更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详细的讲解,如数学的概念、定义等,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直接了解当地解说,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接受新知识。

思考三:减负优质的教学改革之路在哪里?

如何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虽然,国家三申五令地提出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出台过不少文件和政策,笔者翻阅过各级文件和法规,却未发现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布置作业作出详细的、具体的作业布置标准,都只是在时间上作了一个限定,而且,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和教师也没有具体的行政处罚措施。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如何布置作业,国内很少学校进行相关的课题实验和探究。解决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问题,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国策来抓。与国外的小学教育比较,大多数国家在小学阶段都很少布置机械性、重复的作业,他们都重视学生的课内学习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外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些都是优秀的经验,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学习,教育部门为什么不在作业问题上研究和立法呢?如果不从根源上整改,单靠几个减负文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笔者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的身份也曾尝试,从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制定《各年级各学科的每天作业量标准》,根据学科实际,具体地制定了作业量的标准,如一年级语文,学生抄写生词多少次,数学计算题做多少?制定《各年级各学科的每天作业量标准》,目的是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量可依,有规可循,能更具体地布置学生作业。又如,建立学生作业负担监控机制,包括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教师晚课作业布置数量,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见面访谈、网上留言反馈、问卷调查和检查学生作业及作业登记本等以多种形式,全方位监控各年级各学科的晚课作业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确保学生在轻负担、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中成长。通过以上的管理措施,学生作业的负担得到一定减轻,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越来越强,取得一定成效。当然,以上这些,只是在学业负担方面中,进行的一起初步的改革和尝试。

十年过去了,慕然回首,笔者作为一线实验的数学老师,又是学校教学管理者,集教学管理与教学思考于一体,感悟甚深。回望,为了走得更远;思考,为了走得更好。我们必须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明天才会更好。

责任编辑 罗 峰

4.回到原点满分作文 篇四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1

风筝的原点是轴线,在轴的牵引下它才能飞上蓝天。即使有再大的风,它都不会害怕,因为它的根在原点,永远都会有那么一个依靠支撑着它,告诉它没关系,累了随时可以回到原点。

而我想说的是:你,就是我的原点。

小时候,你是原点,我是动点。

当我抬起迈向人生的第一步时,是你用你那温暖的大手牵引着我。即使跌倒了一次又一次,即使并不是一路顺利,但你仍在不远处迎接着我,等待着我,直到最后傻笑着钻进你的怀里,被你赞扬着,被你抱着在怀里安然入梦。当时的我内心是那么地温暖,仿佛你就是那大树,会永远给我荫庇。

当时的我们是一条线段,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逃离出你的视线,总是被你呵护着,捧在自己的手心。

长大后,你是原点,我是动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对我的态度变了,不再是柔风细雨般的无限呵护,而是将我放在离你不远处的某一点,静静地观察着我。当我在路上遇到挫折甚至跌倒的时刻没有一次大手再来将我扶起,而你总是带着严肃的神情,而你只是对我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一直陪着你的,没有别人,而只有你自己。”最后,我只能含着泪自己爬起,不知不觉,我竟没有发现自己长大了,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羽毛未丰的小鸟,也许下一秒,就能自己飞上蓝天。

当时的我们是一条射线,你可以让我走远,但我和你却仍有着联系,那一点不会断开,即使我走得再远,都不会找不到方向。

而如今,你仍是原点,我是动点。

在夜晚来临的时刻,皎洁的月光从窗口泻入,照在我的脸上,清冷无比,就如同我自己的心境一般。此时的我独自在空空的房间里望着残留着你的痕迹的一点一滴,泪无声地落下,落在地板上,好响,好响……

一阵铃声响起,我拿起话筒,一看,是你……

你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你心里都不会忘记我,因为我是你生命的全部。

累了,随时可以回到你那……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2

小时候,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有父母的陪伴,悉心的照料,让我活着像问实力的花朵。刚开始的求学之路,心里满是恐惧与不安,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脸,稚嫩的小手死死地拽着父母的手,不愿意放开。因为父母的劝导和鼓励,我有了信心。渐渐地有了形影不离的伙伴。

儿时,拥有亲爱的父母、一同玩乐的伙伴,仿佛这就是我的幸福,我完全沉浸在了那充满幸福的梦了。那是简单的幸福。

可是,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我的美梦醒了,取而代之的是喧嚣躁动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烦恼涌进了我那承受能力有限的大脑,渐渐地我失去了儿时那简单的幸福。因为自己迷失了方向而感到不安。

不能与父母像往常那样谈话家常,朋友间复杂的感情,还有我无法理解的现实社会……这一切都让我原本简单的幸福变得不再简单,甚至已经找不到幸福的定义了。

然而带我走出那迷雾的是蝉。来无影去无踪的蝉兄在盛夏的树缝间悄无声息独享阴凉,不聒噪、不恼人,餐风饮露,乐过神仙。看着它在树上这般享受,心里不禁感叹:简单的幸福不正是来自于简单自在的生活吗?

在这个物质最丰富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里,每个人长大后,肩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然而我们在奋力追求“幸福”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我们正遗失着真正的幸福,我们都忘了,幸福是单纯的。

抬头望着干净的蓝天,这广袤的蓝,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安静,蝉兄和蓝天让我在层层迷雾中找到了一点点的光,让我醒悟了,这就是喔接下来的路——回到原点。回到那最初寻找幸福的路,我试图拾回我遗失的真正的幸福。

我知道即使世界在变,但是父母爱我的心不会变,知心朋友依然是我最珍惜的人,因为他们知道我要的幸福是是什么。

这是一个只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成功,确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多以我们一定要选择“自己”,而不是“大家”。我们需要认清自己。

当世界一直往前奔跑,我选择回到原点,寻找最初的我。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3

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4

据称,一个在野地里走夜路的人,在没有星星和月亮,四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希望向一个方向行走,却最终发现,兜了好大一个圈子,还是回到了原点。也就是俗称的”鬼打墙”现象。当然世界上不会有鬼,科学上早有解释::因为人的左右脚力度不同,步距不同。看不到参照物,只凭自己感觉,早晚要“被”回到原点上来。

今天在这里不是讲科普。我没有那个资格;但我确实发现,在人生奋斗几十年之后,竟然产生了“被回到原点”的感觉。不过有时又会觉得,似乎连原点也回不了:不知道这个原点在什么地方。

从前的大学毕业生,刚出道时工资每月五十多元。好在当时物价很便宜:米粮每斤一毛多;有机蔬菜约三四分钱一斤;土猪肉八九毛一斤,一般鱼类也是每斤二三毛。“五毛”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豪爽的代名词了,河蟹当时也不过是这个价钱。

对比之下,吃,价格是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行,每月公交月票才四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十分之一;穿,一件普通点的也就几块钱,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分之一甚至不到。至于住,分配的房子不用钱;没能分配的,租房也很便宜:公租每月几元,私人租也不过十来元,只相当于今天租价的千分之几。水费几分钱一吨,仅为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而医疗和普及教育,基本免费。

记得上中学时,班主任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只知道把自己与外国横向相比,更应该懂得进行纵向比较。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才能亲身体会到今天生活比起过去有了多大提高。”虽时光已经过去几十年,但老师的这些教导今天仍如雷贯耳。

今天工资确实到手部分也有好几千,相当于当年同一等级工资的三四十倍,但经过这样“纵向对比”后,整个人反而成了泄气的皮球——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太失败——艰苦奋斗几十年,竟然“回到原点”!

也有少数人为“回到原点”而欢呼雀跃。不过他们的那个原点是在八十年前,一个只属于少数人的世界。

原点真的回得了去吗?当年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河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安全的食品、被强拆的西关老屋,还可以再回来吗?

回到原点满分作文5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赵龙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在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赵龙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仿佛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球球不见了!”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中,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里,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老屋的墙壁上。这一个“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5.回到原点作文 篇五

回到原点作文(一)

物皆有其源然人皆有其本。天地之始,源于混沌的大气之中,相互融合创生,人类历史的开始,源于人性之思,对于对社会的探索与追求。人性本善,为人之原点。

遥望古人之高尚之士,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片丹心明亮后世。苏东坡凌虚御风,赏山间之乐,纵然知人生短暂,生活波折,也高歌当酒,不念俗名。五柳居士幽居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自得,心能看透世俗之间,追求人间质朴,孟子舍生取义,不为利而苟活,不为名而生存,此人性之大善也。回到原点,不媚尘俗,反返璞归真,坚守人心之美。亦能怡然自得,活得自在。

故观知今世,随社会在发展,价值观也在变。当人性之本,善良本性,却从未在世界消亡过。比尔。。盖茨,巴菲特将财产捐赠社会,建立慈善基金。中国慈善家陈光标,中国的慈善家,每当世界有大灾难发生,他都积极响应为灾民捐赠物资。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为基金不辞辛劳的为基金奔波。他们深知,资金取之于社会必要用于社会。回到原点,时将物质更好的利用,让物质更好的造福于大众,让大众更好的得到利益。

财富取之于民便要让民众获得更好的利益。然而,多少商家为了减少成本,增高自己的利润额,把群众安全当把戏。中国近几年来的思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3聚氰胺”漂白银耳到塑化剂,试问,民众如何能安居乐业?如何能不再为食品安全问题担忧、回到原点,不仅需要开发更多的绿色食品,更需要监管部门以群众利益出发,从人民群众的路线想问题。而不是对曝光的问题遮遮掩掩当做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的糊弄群众。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快节奏生活,科技化的意识形态让整个世界繁华却从满危机。

不错,人类发展了社会变化了,很多的封建礼教我们需要摒弃,很多与社会脱节的事物也早该丢弃。但我们不能为了一时之利一时只需而把最本质的到得底线也付之一炬。

坚守人性之本,相信性本善。回到原点,才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前行和上升的基础。

回到原点作文(二)

原点,是我们的开始,是我们那颗最单纯的心,是孔子的那句“人之初,性本善。”原来,每一个原点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此美好,如此单纯,可是如今,却敷衍了原点。

去年,我国的三鹿品牌的奶粉出事了。竟然没想到在蛋白质有大量的三聚氰氨,导致婴儿们患上了肾结石。这超量的三聚氰氨害了多少个无辜的生命?想想,这责任又是谁来负责?是那些老板吗?他们当然推卸不了责任,更重要的是那些有关部门官员竟然同流合污,贿赂,()背着旅行良心赚取高额利润,却不想想这对社会的危害有多大?为什么就不能脚踏实地的?回到最初的单纯?踏实做好自己,美好的.前途不也正等着你吗?回到原点,做回踏实的自己,我们何乐而不为?

可是,最近,据新闻报道,台湾奶茶添加了一种塑化剂,这种塑化剂比三聚氰氨的危害更大。引发多种消化道疾病,甚至会导致肿瘤,危及生命。经调查,相关人员已被据捕。这让大众扬眉吐气。时常我在想:为什么那些罪犯分子明知对社会不利,还要去做那些亏心事?有关检查机关人员为何与他们同流合污?难道中国的食品安全总是达不到百分百的保障吗?难道他们看见三聚氰胺的丑闻后也无动于衷吗?即使这样,还是不知悔改,不吸取上次的教训吗?大家都只是一心想着赚钱,可一遇到诱惑,见钱眼开,财迷心窍,从而忘记了当初自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为社会做贡献的,也忘记了人的本性――“善”。因而叫“人之初,性本善”,更忘了我们最初的动力,最初的原点。

有时,功名利禄虽然是好,但我们决不能走弯路,要小心误入歧途。有的人他很执着追求,活得踏实,睡得安稳;有的人却为了钱,忘了亲情、友情,不故朋友家人的感受,误入歧途,一错再错,犹如摔进万丈深渊的最底层。因此,在利益、荣誉面前,一旦迷失了自我,最终接受的也只能是众人的指责,这是何苦呢?

回到原点,让我们一切重新开始,打开生活的另一页,你会发现原来它真的很美好;回到原点,回到最初的自己,整个世界会更加和谐;回到原点,做回真实、单纯的自己;回到原点,一切从头开始。

回到原点作文(三)

花开,花落;潮涨,潮退……

春秋交替,冬夏往复。大自然的轮回使人惊叹!不因为别的,只因它懂得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失败与成功,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生命中穿梭着,它在任何时候都会是人生的主旋律。

李开复为何频频“跳槽”?世界级大企业微软、苹果公司、谷歌为何留不住这匹野马?面对成功,他毫不像他人一样沾沾自喜。在他眼里,自己在成功之后就要重新启程,以便迎接下一场的成功。

面对成功,他能像捡到贝壳一样处之泰然,注定了他能在商海中乘风破浪,绝处逢生,收获非凡的喜悦。

陶潜年轻时积极入仕,一心报国。可是官场上的屡屡挫折和无尽的黑暗,让这出来乍到的他几乎崩溃。如今的陶潜连自己能在官场中保身都未可知,更别谈曾经的豪情壮志。面对着官场的腐败,陶潜回天乏力,拨不开仕途的乌云,撩不清官场的浑浊。面对着这令他心碎的官场,他选择了回到原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失败,他能像拂去蛛丝一样安之若素,注定了他能够在田园中找回自我,返朴归真,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田园派诗风。

如今生活在城市高节奏生活之中的人,不也追求亲近自然,返朴归真?以前的人们,因家境窘迫不得不穿破了洞的裤子,如今有些人为了追求时髦却特意在裤子上剪几个洞,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另类的“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复续王权;回到原点,朱熹回到民间走进白鹿洞书院着成经典;回到原点,李时珍回到山中寻找一草一木着成医学绝唱……

人生光辉无限,能否一颗不漏地捡起,就看你有没有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6.回到原点做教育 篇六

一、北京一月回顾

2010年12月8日至31日,参见湖北省卓越工程小学校长培训。学习的情况有一个视频,首先播放10分钟的研修集锦,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毕竟这样的培训我们很少有机会经历的。学习的形式很多,首先是破冰活动、团队建设,然后上课、小组讨论、体验式学习、案例剖析、班级交流、参观、考察、其它活动。78名校长,25天。专家主要有李明新、毛振明、陆士桢、楚江亭、钱志亮、卓立、周荫昌等24名专家、校长,每个人都有书面的讲稿或PPT(有兴趣的可以在课后拷贝)。学习安排很紧,上课之外,每天要写心得,中间要写教育叙事,结业要写论文。本人有篇博文《从校长做回学生》,简要记叙了那个时候的感受。总之:学习紧张、生活艰苦、收获巨大。

二、主要收获

开阔了视野 首都人文 北师大 触碰教育科学最前沿 感受大家 国际视野

拓展了空间 校际交流

增强了自信 专业性问题,课堂模式问题,师生减负问题,理论与实践――专家局限性

坚定了方向 课堂改革(实、活)

课程改革(选择性)

管理改革(减负、激励、评价)

文化建构―基于教育原点的学校文化(走了很远,却不知道为什么出发)

三、回到原点看人

钱志亮教授简介

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但现实中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人!钱教授从人类种群的原点、家族的原点、精卵子结合的原点、脱离母体的原点和教育的原点,透过多学科视角,剖析先天因素对人的影响,旨在呼吁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生命、敬畏生命、承认差异、恪守良知、不辱使命。

回到人类种群的原点人与禽兽的不同

1、生物属性:人先天遗传的。动物性、自私性和三个自然属性即贪性、惰性和任性

2、社会属性:环境和教育。家庭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等构成的社会人。每个人在自己多种社会关系中,承担多种社会责任,享受对应权利

3、精神属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分科学、艺术、人文三个领域,科学追求真(理性),艺术追求美(感性),人文追求善(信仰与悟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缩小人的生物属性,扩大人的社会属性,无限彰显人的精神属性。

回到家族的原点挥之不去的家族烙印

人从处来?

娘:影响智力,决定习惯

爹:影响智慧,决定人格

孩子:50%爹娘的条件,50%自己的努力

染色体携带先辈的种系特征,导致质的差异

生理遗传决定长相、身高、肤色等

心理遗传决定智力、行为、性格等

回到生命孕育的原点本可规避的一些问题

怀孕年龄;怀孕季节;孕期营养;病毒;药物;

内分泌;孕期机械损伤、挤压、振荡;

高热、粉尘;辐射;其他因素

最佳优化组合年龄生育年龄

女在21~28岁,男在28~35岁

母亲21-25岁生先天愚比例为1/3000,超过45岁生比例为1/40

回到脱离母体的原点迫不得已的无可奈何

人的出生方式:

自然分娩:急产、正常、难产

助产:产钳、吸盘

剖腹产

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人

教育不但要关注群体的人,更要关注个体独立有尊严的人

教育不但关注外在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人

不但要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培养”人,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使得人的生活“有尊严”

教育是通过知识使人获得解放

教育给人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

教育使人获得解放

获得解放的意识、能力、手段,自我关照、自我呵护、自我救治、自我筹划

教育改变命运

教育不是通过知识使人遭受“奴役”、“异化”、“被培养”为……的人

多元智能 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

教育工作者理解差异的意义

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性

尊重孩子的学习差异

接纳孩子的学习差异

善于发现并了解孩子的学习差异

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处方教学、个别化教学等)

四、回到原点做教育

教育的原点是什么?

从教师角度讲,是爱和责任。

从儿童角度讲,也是爱和责任。要培养具备爱心、勇于负责的合格公民。

从学校角度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从儿童的视角来做教育。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继往开来。

学校是什么?师生共同发展的地方。

教师是什么?儿童人生之路的点灯人。

学生是什么?今天的儿童,未来的公民。

家长是什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人。

校长是什么?――学校的领导者?观念引领者?政策执行者?教育家?老师的老师?

教学的主体是谁?学生

学校的主体是谁?教师――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要想毁掉一所学校非常容易,只需要有意无意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就可以了。文化激励:尊重;制度激励:教师奖励评优方案等

我的方法论――问题是原点

一切教育策略都从解决问题出发:预见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孩子有问题,根源在大人;老师有问题,根源在校长;下属有问题,根源在领导;学校有问题,根源在社会;教育有问题,根源在政府。

不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作秀,宁缺毋滥,不折腾。

几个案例:路队旗、校门口提示语、书香校园、红领巾电视台、少年军校等。

实小教师为人师表六个细节

怎样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师?改变规则?

校长要有办学的勇气和学术的尊严,管理民主与政治民主。

六种类型的领导,你属于哪一类:机会主义型、外交家型、专家型、实干家型、个人英雄主义型、大法师型

从哪里开始――行动是原点

建立一个信奉“做”的学校文化――思想力与行动力

教育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说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要求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教师就要做给学生看;要求教师做给学生看,校长就要做给教师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应当是我们为人师表的本分。博文《特色是做出来的》

师生关系――缘份是原点

教师生涯离不了学生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如此地不同,我们的生命才会生机盎然

生命如此短暂,每一次经验都不可重复

这就是缘分

缘份就是自然,像流水一样

珍惜缘份,就是珍惜生命

期待与等待――教育心态的原点

做教育要回归自然,遵循规律,摒除功利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就是等待花开的过程(4和几可以组成7?),做教育要有耐心和恒心。

儿童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学做农夫,把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大地上,给他们适合的阳光、雨露和养料,让每一颗种子都成为独特而健康的自己,让土豆长成健康的土豆,让苹果结出健康的苹果。

让校园充满生机,让教育充满童趣。要让学校像田野一样,充满了自然的气息,成为孩子们向往和追随的地方。

校园要有故事,校园要有角落!

老师和学生应当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亲近知识的最佳途径。(儿童视角,儿童感觉,问卷)

教育不仅仅只要有期待的目光,更要有等待的耐心和智慧。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儿童感觉不到在被教育。

课程――学校产品的原点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是课程。

正如企业的产品一样,课程越丰富、越适用,学校越受儿童欢迎。

学校课程应当优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普遍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特色。书法、摄影、科技、环保、读书、社会实践、播音主持等(宠物肥)。

国家课程校本化(适用),地方课程融合化(渗透),校本课程地方(特色)化。

选择性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有效性――课堂的原点

课堂是课程的主要形式

金字塔学习理论:(两周后)讲授(5%)、阅读、视听结合、示范、讨论、实践练习、教授他人(90%)

北京小学学科目标

语文: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30分钟制,优化课堂模式)

数学:概念清楚,善于思考,解题灵活;

英语:词汇丰富,口语熟练,勤于应用;

体育:不怕吃苦,健康第一,动有所长

习惯养成――小学德育的原点

一周一个好习惯

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强制、自觉、习惯

考试――教学检测的原点

定期测验

质量分析

改进策略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要成绩过不了明天

减负――效率是原点

集体备课,电子教案,教案检查

学生作业,作业数量,作业质量(面批、大班额)

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发展的原点

对待工作的四重境界:职业,敬业,专业,事业

10000小时;45年;75岁;十年;五年。

教务处管理,专家引领,教研组互助

校本教研

网络联校

校际交流,跟岗培训

自我反思是关键

家校联系――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原点

家长手册的使用与改进

家长学校

家长委员会

家长开放日

7.回到广告设计的原点 篇七

广告设计在现今是一种十分时尚和广泛地向客户推荐商品的一种应用美术。运用于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介绍商品的特点和性能以及用途。我们的目的就是宣传它、推广它。设计,不管是电视广告、报版广告还是杂志广告,都是为人,确切地说它也是人性服务的一种形式,不可能作为一种孤立的形式存在,更不可能脱离时代的轨道。因为毕竟设计不像艺术那样可以把个人的感知和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得到一种寄托。如果把设计比喻成一种舞蹈,那设计者的舞蹈必须是双手带着镣铐的。因为商业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的价值在于目标的实现。

我想从广告设计和人、人性关系的角度来谈一谈,设计怎样适应市场?我们在设计中把握人、文化和时代的关系。广告作为一种产品与人之间的沟通形式对于设计者来说是相当具有诱惑力和挑战性的。目前来说中国的广告大多缺乏视觉延续性,缺乏一种视觉活力和冲击力,设计中的视觉张力和重力还有待发展。我们就先从形态、意识和感知上进行分析和推敲,因为我认为创作的取决于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所以提出这个“回到原点”的创造方法。

一、回到原点——思维方式

思维形态,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刚刚在前言中提到了这个的观点:回到原点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眼中,广告就是平面设计中的“立体形态”,长期以来它在我们心中已形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最基本形态。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能将这薄薄一张纸或其他的平面形式的二维空间融入周围的环境能与长期将二维意识贯穿于三维空间的人——这种高级动物相沟通、交流,真是作为平面设计师看似平静但却在深处波澜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应将普通的思维方式渐渐的切换到设计的思维模式上来。我们在设计的痛苦过程中何不换个方式思维?静静的想一想,广告到底是为什么服务的呢?服务面对的群体又是谁呢?这一切的一切好像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不管是任何的一种广告形式,它的宗旨都是为“人”而服务的。它必须以消费者为主,以市场与社会需求为主从事设计定向,决定设计内容,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科学数据与周密的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要以“人”为原点的发散,以人为圆心、以人性为半径,运用恰当设计为圆规来勾勒出这多彩的广告宗旨。我们思维建立在社会惯性思维的基础上又必须脱离传统的思维模式,丢掉我们的身份,丢掉我们的职业,丢掉我们的工作,丢掉这一切,从第一消费者的眼睛看世界。其实生活中的最为朴实的元素将会成为你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也许哪个邻家大婶的一句话就会成为一句极其棒的广告语。因为设计虽说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人们需要什么?生活需要什么?社会又需要什么?这正是我们在设计工作中的最初点,我们又回到了这个原点,其实这种“忘记”也是一种新的“记忆”方式、也是一种状态、一种对待事物的方式。

我们可能就是在与生活与社会的沟通上出现了问题,设计不单单为设计而设计,为创作而创作,它必须是一种思维、一种沟通,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一点出发。也不仅仅是回到设计的原点,最根本的是还要回到人性的原点。大师保罗·兰德说过“创意可能在难题中诞生,难题反过来则会变成答案的一部分。”所谓“人性化设计”也就是为谁设计,就必须符合他的需要。正如麦尔可姆.格利亚的一句话“设计师必须考虑用户的性质和他们的需要。”

诺基亚提出的经典理念“科技,以人为本!”,它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从企业理念包括内部的经营模式、员工规范和外部公关活动、营销活动等来确立的。在科技发达一切以机械为标准的定向模式的今天,在我们的周围仿佛人性化的诉求越来越大,人们追求一种休闲的、舒适的、放松的生活正是对人性化诉求的最大表现,那我们现在应该思考的是融洽产品与人、人性、社会。

广告设计虽然说是一种设计师艺术化的体现,但它比艺术更贴近人性,更能感染人的情感、引起一种在精神和思想共鸣。为人和人性更好的服务与情感诉求上追寻一个融合点,使艺术市场化、人性化,使之渗入。

二、回到原点——文化背景

广告是为促进生产、加速流通,美化生活服务的。为发展平等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商品经济,哪里就有广告。我认为必须遵守五大原则,真实性、思想性、计划性、艺术性、民族性。那又是谁造就了社会的需要呢?这就必须联系到文化了,一种文化造就一种民族,也造就一种设计体系。看来我们的意识也必须回到原点——文化民族性,作为一个具有负责感的设计者:思考如何运用现代的手法表现民族文化性,这个也是长期以来我国设计师们探索而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都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设计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商业广告中的元素和表现方式正是体现了一种民族、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方式和人们的情感的传递。例如,美国本来就是一个自由的、调侃的、乐观的、大胆追求新鲜事物的国家,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生命的权利、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权利,这也是在宪法中规定的。他们的目标就是把宪法中的崇高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同时,美国也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有来自不同种族背景、宗教背景世界各地的人,他们一方面会为美国的多元文化注入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了人和人之间文化上矛盾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我认为在“回到原点”中第二个必须提出就是文化背景对广告设计思维所带来重要意义。这个最初点是文化意识的起点,也就是这一种文化的根源。找到这一点是也等于是找到了一种打开广告设计关键的钥匙。中国美学也同理,是由轴心时代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及其演化来予以说明的。不管各朝各代,甚至到了今天也不例外,设计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设计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设计。有一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宗,他讲了自己的好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给予指点,于是老和尚给小和尚倒了一杯茶,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请您指点。”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小和尚在冥思苦想后终于一天他顿悟到其中的道理。我认为其中包含了两个意义:一,文化背景对一个民族的惯性思维是潜移默化的,不是随便就能通过我们的设计而转变,所以我们必须在设计和构思时考虑到这个因素。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转变的问题,如果自己不把旧的东西清除掉,又怎么能接受新的东西呢?如那只满了的茶杯,旧茶不倒,如何能添续新茶。意思就是可能在考虑传统思维的同时又必须突破,即要保留国内精辟的文化,又融入国际的大家庭。当然,这个结合点是十分难以把握的。例如日本的设计风格,就一直连续了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视觉图形语言,又证明了那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三、回到原点——视觉感知

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往往视觉感知会潜意识引导人们做出一些自然反映,通过视觉的、心理的一种暗示引导消费者,这就是广告的最大魅力。视觉与心灵是想通的,这一点早在18世纪就被哲学家贝克莱提出了:“这样一些情感,其本身是无法被人看见的,但我们可以从人的面部表情和色彩的变化中洞见它们。这些变化是视觉直接把握的对象,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中看到情感,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经验中总是伴随着情感一起出现。如果预先没有这样一些经验,我们就分不清楚脸红究竟是害羞的表现还是兴奋的表现。”既然平面设计被归纳在视觉传达中,毋庸置疑,视觉是一个基本的切入点。现在有些广告仅仅靠视觉轰炸来得到一定的经济效应,而这种缺乏艺术美感和没有创意空间的做法,是不令人欣赏和赞同的。现代中国的整体广告缺乏一种延续性和统一性。特别是企业形象模糊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每一次推出的新型产品就换一种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让我们从视觉到心理在接受时打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实,广告的每一种形式都是根据企业的理念和一开始所制定的企业规范有关,更是和企业在做CI系统的时没有进行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企业策划有一定的关系。一开始,就应该对企业进行一个规范的CI、VI系统的策划,对产品有一个正确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制定广告方案。在设计中通过恰当的视觉语言震撼他们的心灵,通过在心灵之间沟通,达成一种价值观的共鸣。这种共鸣正是广告成功的创意元素,也许是一种信任、一种互动、一种尝试、一种心灵的寄托。

五味,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他们合起来被称之为感觉。这里的“感觉”是心灵深处的、触动人们最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的琴弦。“听觉”,作为第一的感知,最先为人所接受,而“感觉”是人内心深处的,这样我们通过了设计中的一些元素和手法达到了从外到内的一种净化的过程。我们的视觉感知也就圆满的完成了它伟大的使命。其实在这里所提出的观点就是:将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视觉感知都回到一个原点,也就是回到最初点。这个最初点是文化民族的起点,也就是这一种文化的根源。广告中原点往往收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束缚,包括自我价值的体现、生活方式的诉求、情感方面的影响等等。“现在我们所继承下来的文化现状不仅特别不适宜于艺术生产,而且还反过来促进那些错误的艺术理论滋生和蔓延。所以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思维意识和形态调整到正确的轨迹上来。”

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我国的设计可以说是逐渐向国际化迈进。但是,作为一个设计者来说,人性与文化背景在广告设计中十分重要。“人为本”也是所有企业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口号,但是如何做到可能就不仅仅是喊一句口号这么简单了。一种文化造就一种历史,也同时造就一种文明。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这一伟大的工具,让我们可以进行沟通,而作为新一代的设计者来说又进行着另一伟大的工作——设计。如今,设计已成为生活中一种无声的沟通,通过广告这一种与人之间的沟通形式,逐渐变成人与人的沟通,这种亲切感是一种信任、一种互动、一种尝试、一种心灵的寄托。

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大大改善,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大陆设计市场开始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发展势头,虽不能说是发展迅猛,但我们仍保有高度的希望。各种各样的广告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带来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凡响的。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广告设计必然会经历无数的波折和迷茫,前途必定一篇辉煌。

参考文献

[1].艾莉森.古德曼.《平面设计的7大要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胡彬陈小龙.《中国房地产广告》.湖南出版社.

[3].贝克莱.《新视觉论》.

8.回到德育的原点 篇八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图热闹,忙起来可要可不要。”这是目前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真实写照。“老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目光呆滞地想;老师大道小理地劝,学生左顾右盼似没听;考试满分的人较多,可言行不规范者不少。”这也是当前德育低效能的客观写照。应该说,党和政府关于“加强”或“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不是一个两个,可学校的德育工作为什么会如此低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德育工作长期游离“原点”,游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交往实际,让学生在“应然世界”的召唤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恐怕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

“原点”其实就是事物(事理)的起点,是脱去了穿在事物(事理)身上的五彩外衣,洗尽其身上的铅华后而显露出来的事物(事理)的最原初状态。它最能反映事物(事理)的客观现状、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它以朴拙、本真、实在来彰显事物(事理)的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它是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必然起点,是人们揭示事物(事理)客观规律的核心原点。“原点”与“终点”是相对概念,“终点”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原点”基础上融进自己的见解、主张和实践而形成的新的结果,是“原点”的放大和增值。

德育的“原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清楚地告知了我们,《礼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千古以来德育工作最佳的序列吗?在这个序列中,德育的“原点”就是“正心修身”,“终点”就是“平天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的“终点”亦即“平天下”作为德育的“原点”,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给学生灌输了许多形而上的东西,而把真正的德育“原点”亦即“正心修身”凉了起来。庄子说“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德育也有自己的“成法”,也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想抛开“成法”而直接迈入“终点”,那是违“成法”之举。因此,作为中小学德育,必须守“万物”之“成法”,必须回到德育的“原点”,把引导学生“正心修身”这项工作做扎实,做彻底,然后才有我们所期望的“平天下”。只要做扎实,做彻底了“原点”工作,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会有丰实的基础,才会有真正的“平天下”的内涵。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原点”德育的基本内容,井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正心修身”。笔者以为,“原点”德育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衣、食、住、行之生活德育。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回答以下问题:衣、食、住、行的科学内涵有哪些?哪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哪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衣、食、住、行与人的发展是什么关系?它们与学生求知学能到底熟重熟轻?衣、食、住、行仅是人发展的物质依赖还是其原本就是人的素养特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厘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此没有科学的认识,都认为这些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它们与指导学生求知学能相比要逊几筹,那么,我们的学生穿奇装异服、吃垃圾食品、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走路东倒西歪弯腰驼背就不足为奇了!学生的衣、食、住、行恰恰是我们德育质量的表现,是我们教育“产品”的外显形象,而外在形象所彰显的又恰恰是其内在素养,是其人文素养的自然流露。

当今的中小学生会穿衣、吃饭、坐卧、走路吗?他们心中有衣、食、住、行的标准吗?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不良行为会自我矫正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这个问题就会复杂化: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吗?有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吗?教师会教吗?教师自己是衣、食、住、行的楷模吗?有对学生衣、食、住、行生活规范的考评吗?在学生的成长规划中,它们占有一定的比例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费力不讨好就应该有答案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劳动德育。当今中小学生普遍不爱劳动、逃避劳动,以为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是“贱活”,以为从事体力劳动是胸无大志。这固然与几千年来“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有关,但也与现时学校的德育密切相关。

作为德育“原点”的劳动德育,必须牢牢树立以下观念:其一,劳动创造生活。生活之中的衣、食、住、行,不会从天而降,只有从劳动中来。美满幸福的生活一定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而来,付出的劳动越多,所获得的就会越多。什么“不读书穿草鞋,读好书穿皮鞋”是非常片面的说法,没有“穿草鞋”的哪来“穿皮鞋”的!只有劳动的分工不同,没有劳动的贵贱之分,其二,劳动就是生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其次才是休闲与吃喝拉撒。生活在社会中的许多人每天所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劳动,公务员、工人、商人、农民、教师等等,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之中。劳动除了能获取报酬以换回生活物质外,更主要的,劳动是生活的内核,劳动给予劳动者精神以充盈,给予劳动者生命以价值。当一个人停止劳动而仅有报酬的时候,他的精神就会渐渐空虚,他的生活就会不充实,他会更多地感到无聊与寂寞。其三,劳动创造美。劳动不是丑,体力劳动不是贱,劳动是诗,劳动是画,劳动是美。美好的生活、美丽的艺术、理想的追求,无不从劳动中来。美的质量与劳动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丰收的田野是农民汗水的杰作,动听的天籁是音乐家歌喉的杰作,传神的图卷是画家妙手的杰作……舒适的教室是学生汗水的杰作,温馨的校园是师生汗水的杰作。有了这三个观念后,如何使这三个观念被学生认同并内化,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为这只仅仅解决了什么是劳动的问题。如何劳动,如何在小学、中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劳动,如何科学地评价劳动,也是一个相当繁复的系统工作。

仁、义、礼、智、信之情操德育,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感动”、不会“感动”!还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规矩、不识礼节!恐怕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对德育“原点”的忽视,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孟子和董仲舒提出并完善的“仁”“义”“礼”“智”“信”这一中华伦理道德体系并没有过时,且恰恰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最佳内容,是德育“原点”之重要内容。从孟子对前四者的解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来看,”侧隐”“羞辱”“辞让”“是非”以及董仲舒所提出的“守信”恰恰是现今学校德育的软肋,学生不懂“感动”、不会“感动”以及“不懂规矩”“不识礼节”可以说都是缘于这个软肋。当然,“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并不仅仅是“侧隐”“羞辱”“辞让”“是非”“守信”所能概括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感性教育,让他们懂得同情弱小、疾患、苦难、灾难,侧隐生死离别、悲天悯人;让他们懂得荣与耻,知道“脸红”是谦逊,“无所谓”是耻辱;让他们懂得推辞谦让是美德,舍己为人是美德,先人后已是美德;让他们懂得善于明辨是非是智,善于取舍利害是智,善于去伪存真是智,善于求真务实是智;让他们懂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信,“言必行,行必果”是信,卯时寅到是信……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了许多典型的成功教育案例,也积淀了许多成功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能推陈出新、联系实际,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中小学生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当然,“仁”“义”“礼”“智”“信”的教育也是德育“原点”中最难实施的基本内容之一,可它们也是“原点”德育中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学生道德情操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故而要实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要促使学生真正能成为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忠实“信徒”,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跃升档次,并非一日之功,并非一年两年可就,并非老师那滔滔不绝的灌输可就,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才是关键的。

能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学生的“正心修身”之功也就练得差不多了,学生在生活中,在劳动中,在道德情操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熏陶,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素质,都得到了非常良好的提升。有了这样良好的“正心修身”之功,其今后“齐家”“治国”“乎天下”就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德育的“原点”最后将成功走向“终点”,德育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回到“原点”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终点”。

上一篇:研究生招生考试之政治全程规划下一篇:双11分析总结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