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 读后感5则范文(精选4篇)
1.保卫延安 读后感5则范文 篇一
读《保卫延安》心得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加深自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认识,使自己牢固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让自己努力成长为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了一些红色经典书籍,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成为了我的首选,利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可以说心中充满了爱国的激情和想要为祖国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的热情。
《保卫延安》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是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红色经典。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这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小说坚持从生活出发的真实性原则,所以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加之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突出、鲜明的特点,所以从各方面看,《保卫延安》能称得上是反映革命战争的艺术史诗。
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精兵强将,重点进攻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敌众我寡,形势严峻,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在运动战中消灭胡匪。大敌当前,彭德怀将军主动请缨,挑起重任,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军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争局势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为誓死保卫党中央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充分而精彩的描绘,陕甘宁边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作品始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战争具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和细节描写,突出地描绘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强烈的爱憎、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成为他为人民奋不顾身、创造惊天动地英雄业绩的强大动力。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终于率领战士闯出险境。诚如团政委李诚所说,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对于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的意志,勇猛、机智、沉着、灵活的战斗作风,作品有着淋漓酣畅的描绘。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尤其是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军重围,与主力失去联系,他以无比的刚毅和勇猛,无比的机智和沉着,指挥战士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周大勇是在紧张的战斗和严酷的考验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作品很注意表现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过程,使得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可信。
随着“北方,万里长城的上空,突然冲起了强大的风暴,掣起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征战过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的落幕,我万分不舍地合上书,平整了思绪,安抚了激动而又紧张的心。通过阅读《保卫延安》这本书,我对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心生敬佩。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给了人民事业。他们即使去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积极主动毫无怨言。看着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艰难畏惧。跟他们相比,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所谓贡献真的是太渺小了,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在任何岗位上都应该尽职尽责,特别是我们在校的学生干部,更要切实做到为同学服务,认真做好我们的工作,在同学中能够真正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围剿,同时又要面对补给不足,生存环境恶劣,武器不先进的劣势的情况下,我军仍然可以军民一心,战胜那么多的困难和危险最终取得胜利,可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对我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性。那时是如此,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生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对我们来说就更不能抛弃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代年轻人。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幸福,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等一系列的压力也向我们袭来,我们如果不懂得艰苦奋斗,不乐于吃苦,不为自己创造条件锻炼自己,那么等待我们的就不会再是幸福了,而是真正的艰苦。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大学生提出的3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好好利用我们在学校的机会,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不久的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
2.《保卫延安》读后感 篇二
“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打开书的扉页,一页一页记录着抗日英雄赵一曼短暂辉煌的一生。
女战士赵一曼一生都投入在抗日战争中,她面对战士们的严刑拷打下保持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气节,赵一曼面对敌人乌黑的枪口,她没有丝毫的畏惧。她迎着敌人的枪口挺胸抬头,视死如归。她举起带着手铐的右手,高声地喊着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年仅三十一岁的赵一曼英勇地牺牲了,但她崇高气节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赵一曼女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让我敬佩。她是女中豪杰,她也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她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洒热血,不怕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给我们传播了正能量,播撒了真善美。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千千万万的像赵一曼一样的革命烈士,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那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我想对他们说:“烈士们啊!我们会牢记你们的。如果没有你们当时的奋斗,就没有我们和平的今天!我们会带上你们的决心,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唱一首英勇的赞歌,献给我们的先烈们吧!
3.保卫延安读后感 篇三
一、延安文人与“五四”启蒙话语
延安文人大多是“五四”知识分子的第二代、第三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理解知识与教化成长的。所以“五四”的启蒙话语作为一种精神品格在延安文人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延安文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
(一)“延安”的由来
黄教师先出示了一个传说:佛传尸毗王在清凉山修行之时,遇到老鹰捕食小鸽。纷争中,尸毗王割肤喂老鹰以解救小鸽;一说赶走老鹰,割肤喂养小鸽。肤施之谓,得源于此。
这就是延安的美丽传说。
(二)延安文人的“构成”
延安文人产生在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人员成分复杂,有叛逆者丁玲、逃亡者以及追求者萧军等,据统计那时候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到延安的文人有两万两千多人。可见在关键时刻,追求祖国统一及完美梦想的文人是相当有历史职责感的。
(三)延安文人的生活与创作
延安文人在这个充满梦想的“天国”里,享受着中共战时实施的供给制所给予的物质生活的保障。在津贴、伙食、衣服、窑洞、唱歌、跳舞、散步等方面都做到了自足。津贴,当时士兵一个月的津贴是1。5元,排长是2元,师长以上的是5元,教员是10元。可见当时对知识分子是多么地重视。毛泽东主席一个月也才领5元,那些知识分子就有10元呢。伙食也是有“大灶”、“小灶”之分,“大灶”的吃小米,“小灶”的吃面食。那时候全国上下都贫穷,吃不饱,有人形容饥饿的诙谐诗句是“汗水与面条齐飞,缸子与眼睛共色”。幽默有余,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着装方面,当军官的穿四个口袋的衣服。延安的时候,大家统一住窑洞。那时候,大家团体团体抒发情感,唱歌成为一种情感的巨大释放。吴伯萧在《歌声》中说道:“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是一种号令。千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的号令战斗。”多么气势凌人呀。
(四)延安文人与批判现实主义浪潮
在文艺政策方面,主持中共中央的文宣机构是洛浦(张闻天)和博古(秦邦宪)。毛泽东起草过题为《很多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具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职责感的生动体现。全面抗战开始后,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相继沦陷。这些地方,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全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亦集中于此。在这些城市即将落入敌手之际,知识分子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中共中央作出《很多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各根据地党组织和一切党的军队,应当很多吸收知识分子加入军队、学校和政府工作。只要是愿意抗日的比较忠实的比较能吃苦耐劳的知识分子,都应当多方吸收,加以教育,使他们在战争中在工作中去磨练,使他们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并按照具体情景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对于不能入党或不愿入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应当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带领他们一道工作。
二、《讲话》: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
(一)《讲话》出现的前后背景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谈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时说: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和办法来。我们此刻讨论文艺工作,也应当这样做。
此刻的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中国的已经进行了五年的抗日战争;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动摇和对于人民的高压政策;“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这个运动在二十三年中对于革命的伟大贡献以及它的许多缺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里面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工人农民的结合;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国统治区的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目前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发生的争论问题。——这些就是实际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就要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研究我们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那里把当时的历史事实概括为七个要点,简明地阐述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我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准确地说明了《讲话》产生的时代背景。
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的一九四二年前后,在世界和中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九四年,世界法西斯势力猖獗,希特勒德国并吞了大半个欧洲,并同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了军事同盟,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国发动了侵苏战争;十二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暂时优势,使得整个国际形势起了急剧的变化,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头。
三、延安文人:走向民间与彰显意识形态
对“民间”或“传统”的借用,正是现代性知识传播的典型方式之一。现代政治是经过共同的价值,历史和象征性行为表达的团体认同,从而梳理和重构具有自我的特殊的大众神话与文化传统。
为了贯彻《讲话》的精神,延安文人走向“民间”,走一条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进而开辟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小说、报告文学、民歌体叙事诗、戏剧(戏曲)等。
4.保卫延安读后感 篇四
整本书以解放军某纵队第一连的经历为主线,重点塑造了周大勇等人的英雄形象。“年轻的老革命”周大勇既是英勇无畏的战士的代表,又是冷静果断的指挥员的代表。因为他年轻,又有对敌人无限的仇恨,他起初无法理解我军撤出延安的举动,但他是老革命,他还是理解了党中央的智慧决策,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员。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
除了周大勇、卫毅、张培等指挥员和孙全厚、马全有、李江国等战士。书中,作者还第一次描述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也是从书中,我认识了彭德怀将军。虽然着墨不多,但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一个长于作战善于指挥,而又淳朴真诚,甘于清苦,有“人饥己饥”精神的“人民勤务员”。他是一个伟大的模范...员,是中国人民的好公仆,是一个伟大的人民勤务员。他关心每一个战士和人民群众,从不摆架子,陈兴允旅长这样转述过他的话:“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经不住一扫帚打。扫帚虽是小物件,躺在房角里并不惹人注意,可是每一家都离不了它。”长期革命斗争的锤炼使得他富有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优良品性,他朴厚、博大、真诚、正直,严肃却又慈爱,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虚怀若谷的谦虚精神。他以这样的精神品质来矢志不渝地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把中国劳动人民的优良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党性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为中国走向解放、统一之路而奋斗。
书中还从侧面描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运筹帷幄的大智慧,更歌颂了陕北人民对我党我军的拥户和有力支援。以李老汉为代表人物,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想要明白我党军队的去向,李老汉却故意将敌人引入歧途,自我抱着小孙子跳下了绝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我们革命战争的胜利也是缘于有了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一个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老百姓都能够为了真理放弃一切,这怎样能不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
随着“北方,万里长城的上空,突然冲起了强大的风暴,掣起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征战过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的落幕,故事讲完了,我平整了思绪,安抚了激动而又紧张的心。
整部作品对场面的描述很细致,不仅仅从各个方面体现出了人民英雄的英勇,战士们应对死亡时的大无畏,还描述了人民群众对我军我党的拥护和爱戴,以及.....在危难时刻的大智慧和英明决策。西北战场的辉煌胜利,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和估计以及对于战争的英明指示和领导,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的艰苦英勇的作战,陕北解放区的忠诚团结之下取得的;也是在无数个...员前赴后继,用自我的生民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之下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