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选8篇)
1.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一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平等对待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群体中,在师生之间积极地进行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例如在“自我介绍”活动中,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要求在介绍的过程中富有个性,使他人记住自己。这是张扬个性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让大家记住自己,无疑是一堂充满笑声的语文课。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微笑带进课堂,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倡导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充分发展自己。
(二)愉悦的成就感受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让人感到愉悦的艺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应引导学生获得成功的价值体验,感受心灵成长的喜悦,将人文教育渗透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之中。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高雅的人文素养,懂得关心他人、关怀人类,在潜移默化中具备美好的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呵护学生的灵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重视个性的张扬,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灵感,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小心呵护学生的创造火花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创造,引导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在成功的愉悦中对这种创新的灵性进行培育。
(二)激活创新的思维
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关键,同时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这种创新思维转化成为自我发展的过程。选准思维点,将学生的创新火花点燃,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控制思维的度,对训练的难度和广度进行科学把握,保证学生的思维呈阶梯式发展,促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人、塑造人,从文本与人文的高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进而更好地为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开始着手,与教材和大纲相结合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发掘人文底蕴等方面进行阐述,对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多角度审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希望对语文教育工作者关于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2.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二
一、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它客观的、真实的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轨迹,既不可再现,亦不可重演,需要用材料说话,运用史料复原历史,即“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进而理解历史,为人类历史的延伸提供真实的借鉴。因此,史料教学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史料中发现历史线索和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的核心素养。
二、区别看待不同历史资料的多样性
史料体量巨大,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文字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迹、遗址以及出土的文物,口述史料是指口头流传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故事、家训、回忆录和对话记录。文字史料可以呈现历史事实,但文字史料与历史事实存在着有同有异的关系。史学家在记载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就可信度而言,实物史料是原始史料,是第一手资料,它要比文字史料可信度高。至于口述史料由于其口口相传,其真实性更是有待甄别。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搜集、甄别与选择史料,唯有如此,才能对历史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也是尊重历史客观事实的基本核心素养。
三、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 要恰当的选取史料
历史教科书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选配和引用了大量史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史料资源,精心设计思考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阅读、分析、概括、对比和迁移等能力。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有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补充教材以外的史料。但撷择时要注意适当原则,同时也要注意史料的时空背景。例如在学习苏格拉底的思想“美德即知识”时,由于国情有别,时空距离遥远,学生对其思想的理解总是显得力不从心,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可以引用克雷洛夫寓言故事《熊与隐士》: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朋友熊坐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蚊蝇。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头上叮咬,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离去。熊被激怒了,拣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地惩罚这只苍蝇。当这只苍蝇再次落在隐士的头上时,熊举起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了下去……通过运用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学生就可以顺利地理解“美德即知识”思想的内涵和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 要有效的设计问题
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到了史料的运用。例如,初中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来学习历史,高中则提出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等,都对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不管是教材上的史料,还是根据需要补充的史料,教师都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材料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归纳和概括。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这一课时,为了解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重难点,我节选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
———哥伦布
材料二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
———恩格斯
材料三“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
材料四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针对以上材料,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依据材料一回答,哥伦布要到东方去的目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回答,15世纪寻金热盛行的内在根源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回答,航海家为什么要到东方寻金?(4)根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航海家去东方要另辟蹊径?通过四个问题顺利解决了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社会动因。
3. 要引导探究式学习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着这样的原则,史料教学中除了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历史情境或历史主体进行资料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在此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和学会创新,感受历史和发现历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后和甲午战争之后,可以提出这样问题:李鸿章是农民运动的刽子手,近代化的奠基人,中华民族的卖国贼?你如何认为的?请运用相关史料来论证你的观点。以此激发学生探寻历史的愿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论从史出的史学核心素养。
3.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三
关键词:技校学生 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 培养途径
技工院校的许多学生在入学前,由于学习习惯不佳,再受心理因素影響,容易造成知识积累上的欠缺。在学习、生活中,阅读量有限,无论是人文方面的知识,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欠缺。学生更热衷于快餐式的文化,对事物的判断浮于表面,不及其里。在生活中,更多地沉溺于电子游戏,游荡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缺少高品位的文化熏陶,有些学生自由散漫,纪律观念淡漠,不积极参加集体互动,消极情绪多,做人、做事缺少阳光向上的正能量。如何改变学生的现状,使学生在技工院校学习、生活的几年中学有所成,人文素质能有所提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
学校通过展览室、室外展示墙及文化长廊,展示师生创作的作品和励志标语。校园在硬件环境方面,要努力体现整洁、安静、优美的园林化特点,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教育环境,让橱窗、展板、文化墙等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良师益友。
同时,学校有必要让学生参加打扫卫生、绿化和宿舍文化创建活动,使学生对自己动手美化的校园产生依恋、爱护的情感,珍惜一草一木。
二、学生文化建设方面
一是以丰富的活动、社团建设为载体,通过学科渗透、班队活动、举办名人讲座、评比校园之星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书画赛、外语节、演讲比赛、辩论赛和各种社团(包括专业社团)建设、各类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等,活跃学生的身心,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是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主题文化建设月(或周)活动,如:“我快乐、我健康”系列活动,“文化节”系列活动等。要求各班级参与,设置多个项目,进行竞赛式评比,对于表现先进的班级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各班级的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活动中受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在日常交往中,加强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三、教师文化建设方面
一是增强教师文化建设,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还可间接影响学生成长。
二是努力建设学习型校园,鼓励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形成一个奋进的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是通过创建现代教师阅览室、乒乓球室等活动室,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凝聚人心。
四、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一是通过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同确定班级的管理规则,确定有针对性的班训,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
二是美化教室环境,教室布置得当,做到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让走进教室的人眼前一亮。
三是在运动会中,展示、宣传班级形象。例如,制作一些有特色的标志物,加入班级特有的元素,体现班级积极向上的文化。
四是开好主题班会,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体现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
五是形成班级特色。例如,优秀作业栏、名人名言、读书园地、专业之窗等,集资购买专业图书。
六是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经常发布有文化影响力的好文章。同时,也为师生沟通交流搭建平台。
七是教室布置:绿化角、卫生角、荣誉角、图书角、节约角、职业文化墙。
五、寝室文化建设方面
寝室是一个班级学生集体生活的基本单位,在寝室中,学生的交流更直接,情感流露更真实,学生也比较放松,相互传递的信息量也很大。寝室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发展,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例如,许多学生都喜欢唱歌,就可以经常进行音乐交流,举行一些歌唱活动,如独唱、合唱、重唱、表演唱,营造音乐氛围,对学生就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创造一流的技工院校,就要依托学校文化,依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依托学生成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方位的收获,让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更好地工作、生活,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平稳,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广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7).
[2]卢双盈,李向东.职业教育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
[3]赵伟.浅析和谐校园里的班级文化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4]张广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7).
4.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四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在此,针对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素养的培养,谈谈我的看法。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具有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等。它对于现代初中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要承担起加强学生的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了一点尝试。
一、用“品读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新教材反复突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德育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学重点就是以“读”为载体。在“读”中让学生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随着阅读遍数的增多,进而感悟到文章的内涵,在“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感染,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初中生刚入学时,通过读《在山的那边》懂得了一个人要树立理想,要不怕挫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领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才会走向成功。
通过“读”的熏陶,在孩子的心灵上绘上道道的色彩,帮助孩子思考人生,选择人行,达到培养他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课标》指出: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重点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对疑难发表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我常依据学生的想法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仔细感悟和揣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教《伤仲永》一课时,讨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亲不使学”。一位学生就谈感受:“如果我们也不学习,一定会变成比普通人不如的傻子。”针对这个回答,我反问全班学生:“我们是不是上了学就一定会超过普通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上学还不行,还要有端正的态度;还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还要善于合作;善于解疑„„这样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身边的事进行着思考,从而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
三、用“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活动。从写作中,往往能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因而,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章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在作文中倡导学生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做到我手写手心,还学生一个真实的心灵。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会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从而塑造一种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康的人格。
5.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五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学校,只有更好地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更佳的人文素质、不断的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获得良好的成果。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论述,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人文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不仅需培养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应共同努力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所谓的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对理性的崇尚、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个性的张扬,它更关注于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相比于技术或者工具的理性,人文素养更强调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与实用主义相比,它更追求人的精神与理想主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则主要体现在追求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二、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学生缺少正确的理想信念
经过相关人员的走访调查,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诸多学生存在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缺少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只是单纯的将文凭与收入作为学习的目标。正是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甚至从未重视对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师缺少对于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而言,诸多教师更多的关注于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将基础知识与理论对学生进行硬性的灌输,单纯的使学生理解文章原意,而对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却从未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无法产生对人文因素的重视,进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教师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
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只是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对于学生的疑问不管不问,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程度不足,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自身更是无法提升人文素养。
(四)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
若想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必须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然而实际的教学则为学生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对于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相应的依据,使学生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小,难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虽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然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仍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作者通过某篇文章向学生传递较强的人文思想,深刻的揭示人生的真谛,极力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的将上述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加强人文关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极力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此教师应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教师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的进行意志表达。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需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努力进行解决。
第三,努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可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高职院校应大力的开设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密度,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以此来提升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的设置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人文素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此来加深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实践活动,例如诗歌朗诵等,从中外的名家名作中来感受深刻的人文内涵。
第四,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为此只有努力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思想,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其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在时刻向学生传递高尚的民族思想与爱国主义,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己任,通过对人文素养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发挥人文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五,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人文内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之所以较难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采用的仍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就进行积淀,进而无法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为此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人文素养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既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6.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六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艺术不是技能,所以艺术不能教,只能引导、启发、感悟。“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精神愉悦,充满含义、充满趣味、充满创新,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达成了。”(罗恩菲德语)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教师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穿奇装异服,不然学生是有样学样的。特别是高段五、六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
今年我所教的六年级班里有一个男同学,他本人长得较阳光,较帅气,但平常的穿着古里古怪,穿花哨的衣裤,佩戴项链,戴耳环,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坏胚子”,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次劝说他都不改。后来我了解到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多次课余时间找他谈话,首先肯定他是懂得美的,但这是外在的美,应怎样装饰自己的内在美以及内在美的好处,并多次关心鼓励他,明确让他做一个规范的小学生,后来渐发现他不戴手链了。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乐趣的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通过优化美术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完善人的品性人格。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意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
三、结合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做人。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在学习《策划一次校园活动》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学习创作中要求学生学会分工,互帮互助来完成作业,更能体会到如何展示自己的校园之美,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到会做人的人有人缘,有得心应手的环境,做事的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发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注重多元文化,结合家庭、社会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所以美术教学可结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五、各学科有机整合,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进行《未来的我》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产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尝试实践活动,这时是教师启发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最好时机。我们要进行引导,用课件展示:你梦想着有一天学业有成,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书站在同学们面前;你曾在梦中穿上威武的军装,庄重地敬上一个军礼;或许你想驾驶属于自己的豪华跑车周游世界;或许你想成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会满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许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丽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梦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体验到了创造乐趣。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7.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七
一、发挥教学优势, 渗透美德教育
如果一个民族具有良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及忠贞、诚实、善良和勇敢的品格, 这个民族则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为此,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把民族自尊心和国格、人格意识的养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并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借助丰富的史实, 以优秀的中国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 仁者爱人、成人之美的友爱思想,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下为公的人生理想, 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 使其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其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课改理念, 实施情感教育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中,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 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人生价值, 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人类价值, 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树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从横向角度来看, 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相对完整的整体;从纵向角度来看, 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它们构成了一个学生积极心理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拓展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 应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如, 引导学生从农人戴月荷锄而归的历史场景中, 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霍去病“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的事迹中获得良好的品德熏陶;从苏轼一生宦海沉浮, 身处顺境, 不骄不躁, 陷入逆境, 不恨不怒, 居庙堂之高, 心忧黎民, 处江湖之远, 尽职尽责、为善一方的经历中, 感悟为人应有的充实与平和。从而提高学生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能力, 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师只有通过史学拨动学生的心弦, 让他们领略历史的风采, 从历史学习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笑声, 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永恒中, 他们的心灵就会冲破万里云层, 透穿时间的阻隔, 与那鲜活的历史产生共鸣。
三、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人文素养
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现代公民。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 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水平,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立足历史学科, 选取那些能够表现美好人生,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内容, 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 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 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立足历史学科, 辐射相关学科, 联系现实, 选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材,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和责任意识;立足历史学科, 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如, 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演历史剧等, 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立足历史学科, 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 利用学校、社会人文资源, 选取具有潜在教育意义的素材,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 使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8.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八
关键字:政治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一、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原因
思想政治具有显著的人文性。我们为什么要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功用
现在,由于“一考定终身”的存在,中学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发生了悖离。人文素养的培养逐渐淡化甚至被放弃,政治教学也不例外地围绕着中考而展开,应试技巧几乎成了中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把握被格式化为一个个标准的答案。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和漠视现实中政治教育的不足,而应还政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本来面目,明确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今天政治教育所应承担的最基本功能。要自觉地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政治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
我们政治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近代以来,人文素养的缺失扭曲了人性,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诱发了人的贪欲和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种种危机。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冲突时有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还没有消除;高等院校招生专业设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一根本在现实中还很脆弱。因此,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应将科学与人文素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要大力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那么,在日常的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 重视政治教学观念的转变,用学习的过程取代学习的结果
政治学习跟一般学习一样,也是一个内心不断受到刺激和自身体验的过程——从感知政治现象、积累政治知识,到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考以了解政治的因果关系,找到政治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政治和现实的过程。鼓励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解决日常生话、学习和思想上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使政治知识活化为学生认识现实和预测未来的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实用性。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联系现实讲政治,抓住那些与学生思想“热点”和现实问题“热点”密切相关又有内在联系的政治知识,实行重点突破。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并真切感悟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热爱政治、学习政治、学好政治,以达到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功能。
(二) 重视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现在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我们应把这一手段应用到学生的政治学习中。如开展一些有关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以开拓其视野,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三) 防止政治教学的功利化和工具性,回归人文性
人文性,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我国,现行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导致了学校高度科学化的课程体系,而科学知识在教育中常常体现它的工具性,导致一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之一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学科知识中的人文性被浓烈的功利色彩严重地遮蔽,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削弱。
(四) 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在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政治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道德情感,以达到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功用。
(五) 重视政治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者。因此,政治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来形成人文的政治教育观,而且要通过自我学习、在职培训等来掌握哲学、艺术、民俗、宗教等人文知识,关注政治研究的前沿,提高政治专业学识水平。同时也要整合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和其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不断进行思考,从而丰富和完善政治教学观和人文素养。
【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推荐阅读:
怎样进行史料教学08-17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09-20
中英史料教学对比研究10-04
史料教学的方法策略10-06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08-20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研究11-02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8-06
浅谈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的作用06-18
上报采用信息统计表09-18
深圳中小学采用积分入学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