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庆的历史古迹考察报告

2024-09-08

关于安庆的历史古迹考察报告(共8篇)

1.关于安庆的历史古迹考察报告 篇一

关于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察的事迹报告

专业班级: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

学号:20110541235

姓名:李敏

摘要: 通过这次对家乡近现代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事迹的考察,我深刻理解了革命先烈为祖国的解放做出的伟大牺牲,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明白身上的重大责任,努力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祖国的更加富强作出不懈的奉献。关键词:刘伯坚 革命 精神 奋斗

正文:无前的革命精神代表的是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在社会不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精神是我们忘记和缺少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深层次领悟和传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这个寒假,我对我们当地的革命历史人物刘伯坚的生平革命事迹做了一次实地考察,通过这次考察,我不仅重新学习了我们上一代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更明白了我们身上所承担的伟大光荣的历史命令。

首先,我参观了以纪念刘伯坚烈士而修的刘伯坚纪念馆,在纪念馆里面,除了陈列了大量关于刘伯坚在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的宝贵文献和其本人作的优秀诗文之外,还向广大市民展列了一系列革命先烈在革命中使用过的器皿和各种什物,具有很高的珍藏价值。在刘伯坚纪念馆里面,我仔细阅读了关于他的革命英雄事迹和书籍,对其生平事迹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一边做工一边学习。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刘伯坚回国,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刘伯坚先后从武汉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28年,再次被党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下半年,刘伯坚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

校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秘书长、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底,在中革军委下,刘伯坚参与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的组织、策划和联络工作。随后,他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组织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为主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刑场,时年40岁。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刘伯坚壮烈地牺牲了,但他的战友们没有忘记他,中国人民还深深地怀念着英雄壮士。1937年秋,毛泽东在延安获悉刘伯坚等人在赣南殉难的噩耗后,深感痛惜:“离开苏区时,像瞿秋白、刘伯坚、我的爱弟毛泽覃,都应该带出来的。被敌人杀掉,太可惜了!”1935年就在陈毅率部突出敌人重围,登上油山,同各路游击队胜利会师的时候,传来刘伯坚等牺牲的噩耗,全军上下顿时举哀痛悼,决心化悲痛为力量,为烈士报仇1937年陈毅怀念战友,他以深沉而悲壮的笔调写下了《寄友》:风吹雨打露沾衣,昼伏夜行人迹稀。秦陇消息倩谁问,故交鬼影梦中归。瓜蔓抄来暴政久,豆箕煎时外寇肥。叛徒国贼皆可杀,仗君南线系安危。1945年在刘伯坚烈士牺牲10周年时,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期间,曾举行追悼烈士大会。刘伯坚的战友莫文骅写诗《悼刘伯坚同志》,对他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一代才华少与俦,弱冠遍历东西欧。文章有价耀珠玉,气概无前逼斗牛。西北军中驰令誉,红军帐里足良猷。百战何尝计苦乐,劳生为解万民忧。日寇侵凌战鼓震,摇摇欲坠我神州。对外奴颜来内战,同胞四野血横流。豺狼在邑龙在野,贼子当权志士休。可怜雄才竟未展,深锁梅关无限愁。景仰遗风惭驽马,缅怀劳绩茹在喉。一人殉节千人慨,竖眉切齿恨贼酋。今日哀悼非昔比,百万雄师为国谋。他年南国春意好,重修荒冢奠庶馐。1962年“八一”建军节时,叶剑英元帅回忆起20多年前在赣南于都河边与刘伯坚话别时的情景,挥毫赋诗一首,表达了对战友的深切思念: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呜。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在经过仔细而认真的考察后,我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为革命作出的牺牲感到深深的佩服,更对我们故乡的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充满深深的崇敬,作为革命先烈故乡的一名大学生,我以我的家乡自豪和骄傲。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当我慢慢了解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后,我对故乡这片热土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不管是在外地求学,还是在异地旅游之类的,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作为一名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古语有一句说的形象生动且真实: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我们的故乡,不管她是多么的繁荣或昌盛,我们的家乡永远是我们心里最深的思念,但我们在最无助和感到孤单的时候,想起我们的家乡,心底都会升起一点点暖流,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那一种简单而无与伦比的快乐是世间什么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通过这次对家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考察,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我自己家乡的优秀的红军的奋斗精神和优良的革命历史,还对我们整个近现代革命历史有了更好的掌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通过这种对革命英烈的事迹调查,我们可以加深对真实历史的理解,不忘记我们祖国曾经遭受的痛苦和蹂躏,而这种坚定的不会忘记,恰恰是我们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当对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种种感到迷茫或是气馁时,这种动力会时刻提醒着我们。革命先烈们的奋斗精神代表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他们的宝贵精神,为我们祖国的生生不息而努力奋斗不止。

相关书籍:赵红《刘伯坚》吉林文史出版 出版时间:2011年7月29日

2.安庆禅宗文化历史沿革变迁 篇二

关键词:安庆地区;天柱山;禅宗文化;皖山禅

一、达摩禅法中国化——中国禅的发迹时期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历经千辛万苦从印度来到中国,开创佛教分支——禅宗,并加以宣传,达摩祖师提倡壁观方法进行修炼,但这种修炼要达到的境界是普通老百姓所达不到的,而且此时佛教经义较晦涩难懂并不被民间所接受。公元527年,姬光经神人指点改名为神光,来到少林寺参拜达摩祖师。但达摩祖师不予理睬,他立雪门、断左臂以示佛心,感动菩提达摩将衣钵授予神光并赐名慧可,后二祖因躲避宗派纷争和北周武帝灭佛之难,来到今太湖、岳西一带进行传法,这也为以后中国禅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在北周武帝下令断佛道二教的形势下,慧可禅师于550年前后辗转来到安庆太湖境内的司空山,在此地修建道场和依山洞建刹(即“二祖禅刹”),因此此地也成为“禅宗南传的第一个发祥地”,它北与今潜山县天柱山(又名皖公山)即三祖僧璨道场,西与蓟州黄梅(四祖道信道场)、东山寺(五祖弘忍道场)并誉为长江流域“禅宗金三角”。从禅宗二祖慧可到六祖慧能在皖江地区聚徒讲习,弘扬佛法,形成了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也使初祖达摩提倡的禅宗思想逐渐中国化。

“二祖慧可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公案:‘忏罪’、‘调心’、‘偿债’。[1]三个公案显示二祖慧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禅法中国化的问题,初步建立中国禅的架构,二祖慧可禅师可谓是达摩禅中国化的第一人,赵朴老称道:“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2],“二祖禅是以诸法性空入世,以不离世间觉出世,以和同是非、不辨无诤为入道方便。有方便既有自在,于心自在,于法自在,于世出世间法自在,此即是禅。”[1]二祖提倡以追求人的自由的入世出世作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以此来解决人的尘俗烦恼问题,发扬“禅在人间,禅在世间”思想,主张禅法面向实际生活,落实到具体社会生活中,在实际活动中陶冶自己,从中得到佛度。二祖慧可提出的入世出世以及入道之便的禅法思想,虽主张深入实际生活中,但只是提出中国禅的基本框架,并未完全解决达摩禅中国化的问题。

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重要的指标,初祖达摩禅师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对其非常陌生、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逐渐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有信有修,对达摩禅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五灯会元》中记载:三祖僧璨初以白衣谒二祖,在司空山侍奉二祖前后六年,后二祖付他衣法并附谒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3]卷一 / [5]47 三祖僧璨受度佛法后,隋朝开皇年间(581-600),来到安庆,隐住舒州皖公山,圆寂于天柱山朝天坊菩提庵,后改名三祖寺并修建三祖寺塔作为三祖宣扬佛法的道场。三祖更加提倡禅在人间思想,他把宣扬佛法的范围由原来的达官贵人逐渐扩大到下层群众,他在深山僻静之处设道场,深入下层弘法,而且一改传统传教方法:一是变过去的“游行僧”为定居设坛传法;二是改“不立文字”之说为著经传教。三祖僧璨在天柱山弘扬佛法期间,他专心著作《信心铭》,将佛法教义记载下来,对后世禅修者具有指导作用。有学者称《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经典,开创了以文字研读佛教经义的先河,与《六祖坛经》并称中国化的佛门典籍。在《信心铭》中可以看出三祖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迹象,这更使佛法深入人心,提倡佛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现实生活。三祖僧璨的禅法思想弥补了二祖慧可中国禅方法论上的缺陷,使中国禅开始具有了自己的特点,推进中国禅的初步形成。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沙弥道信来到潜山拜见三祖僧璨,后跟三祖服劳9年,“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谒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3]卷一 / [4]49 得衣钵后,四祖道信就到蓟州黄梅双峰山弘法。四祖道信提倡农禅合一的禅风,“传统的清一色的‘念佛是谁’的天下从此打破了。禅法更加多样化,由门内走向门外,由寺庙走向田野,禅与生活、劳动打成一片。”[6]16四祖道信将禅法与下层百姓生活相连接,主张自给自足、自己劳动的禅法风尚,使禅法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并被以后五祖、六祖所继承弘扬,六祖在《坛经》中:“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充分反映了中国禅的完善。佛法开始面对现实生活,指导人们进行修养,避免了单一崇拜与繁琐的哲学理论。

二、唐宋时期——发展繁荣时期

中国禅完成五次传承之后,到禅宗五祖弘忍,改变之前传承方式,虽然仍将衣钵传于六祖慧能一人,但五祖弘忍后禅宗分化成南能北秀两宗,扩大禅宗传播范围。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中,“自修自悟”是六祖慧能修禅的基本原则,他主张“禅机的获得,重在自证自悟……六祖还说:‘佛是自性作,莫是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4]21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中“南宗”一派,提倡“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5]晚唐时期,南宗传播之势蔚为大观。

唐武帝时期出现“会昌法难”,但安庆作为长江地区禅宗发展较早之地,在盛唐时期,寺庙由政府赐田,并给以免税、免役等特权,从而使安庆佛教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唐朝安庆地区众多寺庙得以兴建,如唐天宝年间,玄宗下旨在司空山修建无相寺(二祖寺);舒州别驾李常将三祖火化得到舍利放于塔旁边,唐代宗诏赐塔名为“觉寂”;据《太湖县志》记载,唐代在五祖弘忍栖息之地修建了西风禅寺,该寺原名狮子庵,坐东朝西,吸引大量信众来朝拜。到了宋朝,安庆禅宗得到进一步发展,寺庙修建规模更加扩大,伏虎禅师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在安庆(今宜秀区)筹建了三城寺,该寺为两进,砖木结构,该寺在地方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经常帮助无家可归之人,普度众生,以此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不远千里前来朝拜。

nlc202309031002

唐宋时期是安庆佛教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虽经历“会昌法难”,但总体看来安庆佛教文化在此时期得到发展,禅宗南宗得到发扬,而且安庆临济宗也得到传播,在唐代,临济宗杨岐派在四面山大中寺已开坛传法,普度眾生,到北宋时期,宋仁宗敕于岳西县妙道山建金璧寺,供奉临济祖师神像。临济宗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扩大了佛教禅宗南宗的影响,禅宗提倡“佛法在人间”和农禅合一,与百姓生活结合,寺庙香火旺盛可见信众之多。

三、明清时期——衰落低潮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虽也有一些佛学大家,但佛教发展受到阻碍,统治者对佛教实行严格管理和打击民间宗教,百姓产生信仰危机。明清时期安庆寺庙经济发展较缓慢,多数寺庙都过依靠山林,接近化缘的日子。据《锁口山》碑记载:“寺之灵衰不常,僧之去就不一。”安庆诸多寺庙出现这种情况,僧人人数不固定。在明清时期,安庆寺庙内部矛盾较尖锐,寺庙田产纠纷时常发生,这为寺庙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安庆寺庙经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受时代更迭和战争的影响,掺杂了佛教与世俗的种种矛盾,交织了僧尼阶级与不同阶级信众的冲突,使明清时期安庆佛教曲折发展,寺庙经济呈现下滑趋势。

在这一时期,安庆浮山地区佛教文化衰落最为突出,该地区寺庙田产和内部纠纷日益尖锐。据《明史·地理志》和《安庆府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和弘治年间安庆府户数和人口数分别为52038户、401699人和48479户、626683人,在一百余年中,人口将近增长2倍[7],而且《中国移民史》中说:“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籍移民约为2万,从全国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较快增长的人口和移民的增多,到明朝中后期,政局动荡,人心涣散,他们对宗教信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明朝对佛教进行了严格控制,仅有的佛教资源难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宗教信仰需求,所以这一时期农村宗教信仰大量兴起并在禅宗思想指导下形成民俗。到了清朝人口通过休养生息得到继续生长,清朝继续加大对佛教的控制并且开始压制农村宗教信仰的发展。而且清初出现了一种众多明末文人因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剧变和思想转向的背景下做出“逃禅”的痛苦选择的社会现象,他们坚守儒家的气节和对“亡明”的患贞,他们遁入空门,有得提出反对佛教思想。可见他们并不是完全皈依佛门。

戴名世认为佛教分为两种,一是儒之佛,二是佛之佛。他反对佛之佛的思想,认为“佛教把儒家的性命精微说,变成了‘明心见性’说,并蛊惑人心的宣传福田利益和生死轮回,迷惑了许多世俗的人,甚至迷惑了许多士人。”[4]113戴名世不主张去除儒之佛,而是反对佛之佛中的佛理,觉得社会上许多错误思想来自于佛,如轮回生死之说,佛提倡人不仅注重今生今世,而且贪想来生来世,为佛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的农民起义,也是安庆佛教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之一。咸丰三年,声称百万雄师的太平军队伍向长江中下游进攻,清政府与太平军交火,使安庆饱受战火。然而关键的是,太平天国占领安庆后他们到处破坏老城建筑,特别是宗教建筑,基本上全部被严重毁坏,大部分也无法修复。“这里说的破坏,并非战争行为,而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太平天国虽然公开打的是‘反清’口号,但其精神支柱是‘拜上帝会’。而洪秀全思想体系的精髓,就是破除所有信仰,建立以他为中心的信仰,并由此控制所有的人力、物力。正因为如此,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一切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都是反动的,必须破除的。”[8]30尤其在太平天国初期,他们刚刚进入安庆城,正如史式“在农民军为何不能进城”中所说:“农民军能够行军作战,能够吃苦受难,就是不能进大城市。一进了大城市……军纪松弛了,一直庞大的队伍就可能一朝瓦解。”[9]130太平军所到之处基本都是洗劫一空然后弃城而去,这中间最多的“洗劫”就是对安庆佛教等宗教建筑的破坏。

四、总结

安庆佛教文化经过禅宗六位祖师的开坛讲法,点化大众,提倡农禅合一,面对生活,使禅宗开始走向田野,与百姓生活、劳动相结合,推进了达摩禅的中国化进程。在唐宋时期,安庆广修寺庙,普度众多善男信女,出现安庆佛教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到明清时期,安庆佛教开始与政治生活联系密切,虽出现一些佛学大家,但这时统治者严格控制佛教资源,打击民间宗教,安庆佛教文化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毁,发展一时停滞。到近代安庆众多著名寺庙得到各位信众的募捐得以修缮,以供信众朝拜。

参考文献:

[1]丁希勤.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9(1):47-52.

[2]王晖.“大祖禅师”慧可考─—兼论慧可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法音,1994(03):19-24.

[3][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朱洪.灵山秀水:安庆佛教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5]任保鹏.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J].读书文摘,2014(8):7.

[6]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1997.

[7]张建初.皖省首府老安庆[M].安徽:黄山书社,2005.

[8]史式.太平天国不太平[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篇三

孟聪敏

1207014062

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2015年 7月9日开始了我们学校组织的历史遗迹考察活动,为期四天,我们先后参观了法门寺,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博物馆,华清池,咸阳博物馆,茂陵,昭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这一路上,我们目睹了各样的文物古迹,收获颇丰。

7月9日,早上6:00坐车出发,车沿褒河一路走,我坐的那辆车是王老师带的队,车一边开,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解。听老师说,由于褒河水平面上升,以前的褒斜道现在部分已经处于水中了,从窗子望出去,依然可以看见栈道淹在水中痕迹。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考察活动。

中午12:00到了宝鸡,吃了午餐之后,就出发去法门寺了,远远就可以看见合十舍塔。一.法门寺

进入法门寺后,在佛光大道两边均是佛像,慈眉善目,形态各异。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中的佛骨舍利就藏在地宫中,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

法门寺中的大量唐代宝藏也均由地宫的显露而重现人间。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地宫当中还有大量的琉璃器,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共有20余件。地宫中还有一种瓷器,质地非常细腻,空空如也的瓷碗看上去就和装满了水一样,可见唐代制瓷业之发达。里面还有唐代服饰的图画及实物,使我们更加了解唐代人的生活风尚和手工艺水平,有的工艺品我们至今是无法复制的,我深深地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畅游在唐代文化中不知不觉就参观完了,已经快4点钟了,接下来就要回西安了,第一天的考察活动就这样结束了,很充实,也很有趣,并且学到了不少之前不了解的知识,很有收获。

第二天我们去了临潼,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及博物馆,华清池,虽然天气比较热,但是大家都兴致一点不减,深深地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博物馆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及秦始皇陵博物馆,我们首先去的是兵马俑一号坑,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侗坑的最东端是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捅。他们是部队的前锋。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诽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每个坑道都是青砖铺地,坑道内例的两边,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这些立柱支撑着木质屋顶,屋顶上是织成“人”字形的纹席,席上是土。整个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据推测,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历史1202班

孟聪敏

1207014062 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在秦俑坑里面见到一小部分兵马俑的碎片,还有一小部分俑坑里面的碎片被收集,一些专家正在进行这些碎片的修复工作,专注而娴熟。

二.华清池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公元644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公元747年改名华清宫。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华清池具有6000年温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主要有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有飞霜殿、昭阳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

在华清池内,我们体会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也邻略到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情怀。

第三天我们去了咸阳。一.咸阳博物馆

咸阳博物馆虽然看起来有点小,但里面的文物数量,种类繁多,文物价值也不容小觑。全馆现有九个陈列室,一个碑廊,陈列面积共一千一百平方米,主要陈列为:秦咸阳历史文物陈列,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陈列,咸阳碑石陈列,宗教文物陈列,以及咸阳出土历代马俑珍品展。一展厅主要介绍秦都咸阳至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以典型文物简要说明秦人早期的历史,突出商鞅变法、农业发展、军事实力、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二展厅主要介绍秦咸阳一、二、三号宫殿遗址的建筑成就,重点介绍宫殿遗址的砖瓦建材、宫室壁画、铜质构件及排水设施、冷藏设施、取暖设施等建筑成就。三展厅主要展示秦咸阳宫殿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和秦人墓葬区出土的陶器、铜器、玉器、丝绸等手工业制品。使我们对秦汉时期的工艺水平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茂陵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因而得名。它历时53年修建而成。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我们参观的茂陵博物馆是建在茂陵东侧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祁连山墓冢前。因为国家政策的保护,我们参观的只是被开发的霍去病的墓。站在霍去病墓的最顶端的亭子,我们所能看到的一直是茂陵的封土堆。

茂陵博物馆建馆27年间,动员当地群众交献文物和广泛征集茂陵文物达4000余件,其中不乏国宝文物,如错金银铜犀尊、玉雕铺首、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等。特别是鎏金马,通体用黄金打造而成,天衣无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艺术瑰宝。

三.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位于咸阳礼泉县东北45华里的九宗山主峰,因山为陵。李世民是唐代第二个皇帝,也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从公元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公元743年,昭陵陵园持续建设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历史1202班

孟聪敏

1207014062 陵园占地面积三十万亩,陵园内有187 座皇亲国戚和文臣武将的陪葬墓。昭陵陵园是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长乐公主、韦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壁画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陵博物馆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

在昭陵,我们看到了许多唐代石刻以及壁画,感受到了唐朝宫廷生活气息。第四天也是最后一天了,我们参观西安的古遗迹。一,陕西省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一展馆包括第一部分《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部分《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第三部分《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馆包括第四部分《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第五部分《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馆:第六部分《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部分《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整个博物馆参观下来,文化多的让人应接不暇,是展现古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佳场所!

二.大雁塔,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陕西西安荐福寺内,是一座唐代密檐砖塔,也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北广场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我们在大雁塔留下了欢乐的足迹。

4.西安历史考察报告(共) 篇四

姓名:孔霞 专业:历史学 班级:20100251班 学号:2010025146

2013年4月3日,我们一行27人从学校出发,在刘黎老师、冯伟娟老师和邱宇德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此次考察让我收获颇多,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作如下介绍:

一、简单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古称“长安”,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等朝都定都于此,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直至今天西安仍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次西安考察之行,我们一路参观游历了:昭陵、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西岳华山、华清池、骊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北广场。西安之行是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至今仍记忆犹新。

二、考察实录

4月3日中午我们从曲靖出发,坐火车到达昆明,随后转乘昆明直达西安的火车,4月5日早晨6点到达西安。在乘车到宾馆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悠远厚重的古城墙,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及防御思想。我们在宾馆休息了一天,4月6日正式开始西安之行。

(一)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我们看到了《开成石经》,还有许多书法名碑,如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颜家庙碑》等。我们欣赏到了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清刻《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另外西汉至唐代的圆雕、浮雕、线刻等石刻艺术品60余种,碑林博物馆把散存在陕西各地的大型石刻都集中于此。我们在碑林博物馆欣赏到了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可谓是大饱眼福。

(二)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位于咸阳礼泉县东北45华里的九宗山主峰,因山为陵。李世民是唐代第二个皇帝,也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从公元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公元743年,昭陵陵园持续建设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陵园占地面积三十万亩,陵园内有187 座皇亲国戚和文臣武将的陪葬墓。昭陵陵园是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长乐公主、韦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壁画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陵博物馆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

在昭陵,我们看到了许多唐代石刻以及壁画,感受到了唐朝宫廷生活气息。

(三)半坡遗址博物馆

半坡已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7年在半坡遗址上建成,包括半坡遗址和展览室两部分组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此情此景,使我们流连忘返。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座比较完整,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寻觅到了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四)西岳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也是秦岭的一部分。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此外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

我们登上了华山北峰,华山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由于时间问题我们未能登上其他四峰,但我们看到了华山的险峻及美景,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五)华清池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公元644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公元747年改名华清宫。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华清池具有6000年温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主要有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有飞霜殿、昭阳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下面就几处主要建筑做简单介绍。

1.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进了大门就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就到了唐“贵妃池”建筑群。

2.五间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厅房,因由五个单间厅房相连而名五间厅,五间厅建于清朝末年。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在此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五间厅的玻璃窗、墙壁上,迄今还保留有西安事变兵谏发生激战时的弹痕,各房间办公室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

3.厅相邻的桐荫轩,也叫三间厅,始建于1900年,曾为达官显贵游览下榻之所。1936年日晨,兵谏发生,蒋介石侍卫冲出门外,凭借院内的建筑物拼命抵抗。至今三间厅的墙壁上、玻璃上仍然保留多处弹痕。

4.以梨园为代表的唐代音乐舞蹈艺术是我国古代歌舞艺术上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演绎了千年传诵的爱情故事,使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唐玄宗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音乐艺术学校――梨园,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戏剧活动的中心,且以教习和演奏法曲为重点,并结合诸多音乐名师和舞蹈家,它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在华清池内,我们体会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也邻略到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情怀。

(六)骊山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等。

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可以看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在骊山,我们邻略到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也窥见了中国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状况。

(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县,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陵园从秦始皇即位到去世修建时间达37年之久。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一号坑是一个1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

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部分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部分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部分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高级军吏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军吏俑,骑兵俑,武士俑,御手俑。秦陵两乘大型彩绘铜车,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经修复后于1983年10月1日对外展出。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兵马俑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它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因为它拥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雄兵——一个由7000多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而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八)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一展馆包括第一部分《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部分《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第三部分《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馆包括第四部分《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第五部分《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馆:第六部分《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部分《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整个博物馆参观下来,文化多的让人应接不暇,是展现古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佳场所!

(九)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北广场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我们在大雁塔留下了欢乐的足迹。

5.历史系专业考察报告 篇五

院系:社会学院班级:091班姓名:姜海燕学号:09161118

一、考察时间:2012年3月25日——2012年3月30日

二、考察地点:山东曲阜、北京、山东泰山

三、考察对象: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北京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恭王府,国子监,北海公园,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定陵,颐和园,圆明园,景泰蓝厂,香山,碧云寺,首都博物馆,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泰山。

四、考察方式:参观各个景点,通过导游讲解结合自己的积累,了解各个景点的文化内涵,拍摄影像资料

五、考查内容:

2012年3月25日,凌晨五点,我们坐上了开往山东曲阜的校车,开始了为期六天的专业考察。

9点左右车子驶入山东境内,9:55分,在山东贵县始见山东的群山,深感十分震撼。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于南方久居平原地区的同学们来说,这样的场景是十分难见的。初见山东的山,只觉得十分的荒凉,那光溜溜的山头就像中年秃顶,与南方的钟灵毓秀完全不同。但是若仔细观察,北方的山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要知道北方的山从来就不是以灵秀取胜的。那是种粗犷雄壮的感觉,包罗万象仿佛世界尽在你的脚下,我想也就只有这样的山才能养育出豪放爽朗的北方汉子吧!

12:45,在简单的用了午餐之后,我们一行人抵达了三孔之一的孔庙。孔庙占地约327.5亩,曲阜的孔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孔庙,经过历代帝王的数次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进入孔庙,首先步入眼帘的是乾隆御笔“万仞宫墙”的匾额,接着就来到了瓮城,瓮城是古时城池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主要用于围困进攻的敌人,起到防御的作用。出了瓮城即可见到“金声玉振”的牌坊,这里的典故出自孟子对孔子的赞言经过櫺天门,可见四个华表,华表上面立有风雨雷电四神,取祈求风调雨顺之意。

三孔的建筑多是采用帝王方可使用的规制,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奎文阁”,“奎文阁”是中国十大名阁之一,采用完全

木质结构,整个建筑里面没有使用一颗钉子,令人为之惊叹。

游历三孔,不得不为其大赞一声“绝”。不单是为其宏伟所惊叹,更是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而折服。其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株古树、每一块石碑都有故事,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一张凳子,都可以说上好久好久,孔庙、孔府、孔林实际上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下午5:13,我们结束了在曲阜的行程,乘着校车开始前往北京,虽然有点疲劳但是内心还是十分的兴奋。估计在26日凌晨1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北京,大家都十分的疲劳,只想快点拥抱枕头,期待明天的行程。

3月26日五点,又起了一个大早,由于睡眠不足,同学们都显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再车上,北京的导游向我们大致的介绍了一下北京城的城市规划,以及其中蕴含的风水学知识和典故。到了天安门,先是拍了一阵集体照,然后才开始仔细看看这传说中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的中轴线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它的布局十分的讲究。在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的东面都是政府的文职机构,而西面则是中军都督府、东厂、御林军这类的武职机构,严格的遵守风水学上“文东武西”布局方式。新中国建立以后,任然延续了这种布局,广场的东侧改为人民大会堂,右侧则建了国家博物馆。

天安门的正前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就像剑柄,仿佛一把巨剑插入北京市的中轴线,以烈士的英魂镇住封建势力。

走入天安门,我们就来到了故宫博物院。首先步入眼帘的宏伟建筑是“端门”,在此门,凡文武百官都必须正冠、甩袖、整仪容,故取“端”字。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占地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406年,有房屋9999间半。

故宫宫殿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主要宫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在这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其他宫殿也由此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整个紫禁城,而且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徒步穿梭在宫殿之中,红墙、黄瓦、汉白玉、青砖、浮雕这些都让我们应接不暇。

来到故宫,不可不看太和殿。太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册封皇后、接待番使、处理需要群臣共议的国家大事的地方,它的位置处于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可以说是这整个故宫的心脏。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故宫布局可以概括为“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前朝宏伟壮丽,以显示皇权至上,而后寝却要求庭院深深,建筑紧凑。一次东西柳工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体现出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出了故宫博物院,对面就是景山公园。景山的闻名,一是因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吊死于此,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景山的山顶可以一览紫禁城的全貌,蔚为壮观。

再简单的用餐后,我们来到了赫赫有名的“和珅旧宅”——恭王府,这座王府曾住过两位名人,一是乾隆年间的巨贪和珅,一是清末名臣恭亲王奕。和珅在20多岁的时候建了这座府邸,采用了绿色的琉璃瓦屋顶,这是仅次于皇帝的亲王标准,由此可见和珅当时有多受宠。恭王府有“三绝一宝”是不得不提的,第一绝——西洋门,这是恭王府花园的大门,进入恭王府花园参观,要先经过这道汉白玉石拱门,又称西洋门。门额上外刻有“静含太古”四个字,内刻“秀挹恒春”四字,意为享太古之幽静,拥满园之春色,体现了深邃浑厚沉雄苍古的意境,蕴涵着道家的思想理念,也可说是对整个萃锦园艺术风格的概括。

第二绝——大戏楼,大戏楼位于邀月台东部,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可以容纳200余人,虽没任何音响设备,却能从各个角度上听清台上的声音。

第三绝——福字碑,这块藏于山洞中的福字碑本是紫禁城的镇城之宝,上面的字是康熙墨宝,是其为庆贺奶奶孝庄皇太后所题,上面印有玉玺。这块碑不仅因为康熙留存人世的题字极少,倍显珍贵;而且因其巧费心机的字形令人惊叹,仔细揣摩福字间,可以读出“多子、多才、多寿、多田”,而田字却并不封口,意味着封土无疆,财无止境。

一宝——满园“福”字。传闻,和珅在设计这座园子的时候,共设计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藏于其间,取谐音“福”。除了前面的蝠池,后面的蝠厅和中间以邀月台为身子的整体蝠形建筑造型外,其他蝙蝠都藏身于长廊雕版之中,唯有这第一万个“福”不是蝙蝠,而是作为一绝的“福字碑”。

3月27日,考察的的第三天,我们来到居庸关,准备登长城。登长城十分的痛苦,石阶陡且滑,高低不一,很容易失足跌到。经此一事,方直观的了解建这长城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不得不为古人的勤劳与智慧折服。

3月28日,考察的第四天,我们首先参观了十三陵之一的定陵,第一次走进了帝王陵墓的地下宫室。定陵是明万历皇帝的陵寝,万历皇帝在位48年,有长达28年的时间不理朝政,他在位期间碌碌无为,以致于因为无功可记而使得神

功圣德碑成了一座无字碑。

告别定陵,我们又参观了圆明园和颐和园。圆明园的破败是人心痛,而颐和园则以其秀美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人赞叹。颐和园是慈禧太后最喜欢和最长居住的皇家园林,里面

偶中国最长的游廊,恢弘的石坊,曾经囚禁光绪皇帝的院子.....每一处都值得细细揣摩。

接着我们来到了景泰蓝厂,了解了一下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同时参观了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在一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内,老师和同学们十分积极的为景泰蓝的推广和北京旅游GDP的增长做了巨大贡献!

其后我们参观了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的原址的北京孔庙,2001年开始兴建,2005年开始运行。全馆分为基本陈列、精品陈列和临时展览。当天我们主要是参观了北京民俗展览,瓷器展、北京历史文化展和佛教文化展。透过这一件件的珍品,我们仿佛可以真实的触摸到历史的余温。

参观完了首博,我们去逛了北京市区最繁荣之地——王府井。王府井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时尚前卫的同时又包容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怀旧,更是与时俱进,积极地吸收外来文化。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王府井的小吃街,毕竟美食的诱惑是谁也无法抗拒的!

3月29日,考察的第五天,北京之行的最后一天,我们有重新回到天安门广场,正所谓“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我们先是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仪容,然后又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

结束了国博的参观,我们来到宛平古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而后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卢沟桥。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的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总所周知,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但闻名不如见面,真正见到了那些或坐或立、或端正或调皮的小狮子,才明白古人诚不我欺!

随着卢沟桥参观的结束,我们的北京之行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下午4点左右,校车开始开往泰山。

3月30日,转眼间就到了考察的最后一天,今天的唯一行程就是登泰山。这

次泰山之行,我们没有看到天下闻名的泰山日出,也没见识瑰丽壮美的泰山夕照,但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充实感:泰山之重在于它是一座文化山,故历久弥坚、愈久愈醇。泰山并不以风景见长,它的人文、历史、典故才是最为称道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座山已经超越了泰山本身山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山、是人与天进行交流的山。随着登山活动的结束,我们此次的专业考察额即将画上句点,心中快乐、惬意、疲惫、紧张...百味陈杂。3月30日,下午四点半,我们坐上校车结束了为期六天的行程,返回盐城。

六、考察心得

从上面的考察内容可以看出,本次专业考察的行程安排非常的满。从孔子故地曲阜到首都北京,再到“天下第一山”的泰山,这次考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包含着快乐与痛苦的美好回忆,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次专业考察可以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走入社会,这种可以说得上是鸡飞狗跳的生活,与宁静而舒适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

这其中最典型的时间就是“真假景泰蓝事件”。3月28日,我们在导游带领下参观了北京的景泰蓝厂,在导游的详细讲解下,我们都对声名显赫的景泰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同学也在购物区买了不少景泰蓝工艺品,我当然也不例外,花了100元买了一只蓝色的景泰蓝手镯。但是就在当天下午,我们的同学在军事博物馆外面发现了一些景泰蓝的仿品,那技术简直就可以以假乱真了,其中一只手镯居然与我买的那只一模一样。我当时就惊呆了,接过那只仿品来看,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当时我心里只有一句话,“被骗了么!店大欺客!”。找到导游来辨别,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一味强调“那样的大厂是不会卖假货的”。这时一旁的书记插了句话使我深受伤害,他说“这有什么可看的,就是假的又怎么样,这不是找不自在么!”。

我在想,为什么当中国人遭受到权利侵害,首先想到的不是用正当的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是想要躲入乌龟壳里,不敢直面现实呢?难道真的只有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人们才有勇气去揭露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的事件么!这件事直接反映出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实在是太薄弱了!

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它既不是经济发展遭遇瓶颈,也不是贫富不均或者是两极差距拉大,而是社会道德的整体下降,是整个社会都缺乏诚信意识。诚信意识的缺失现在正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

出来,大头娃娃奶粉事件、三氯氰胺奶粉、瘦肉精、校车、地铁、动车.....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无不昭显中国现在的道德现状,人们在这接连不断的披露报道中丧失对社会的信任,变得多疑,不管是什么产品,用的都是心惊胆战,没有安全感。而这还只是对国内群众的影响,那么国外呢!在国外中国的外贸产品从来就不是以质量打开的市场,中国制造的口碑只在于“低廉的价格”。

这只是“真假景泰蓝事件”引发的一些思考,作为当代青年,我对社会、国家都十分的关注,这种社会现状着实令我忧心,然,我也知道,现在我能做的也只是担忧,提出我所发现的问题,希望在将来这些都将不成问题!

此次专业考察让我受益良多,我们直观的触摸到了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深刻了解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极大的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次专业考察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这也是对已学知识的一次实践,极大的开阔了视野,我想这次考察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的专业考察报告!

6.西安历史文物考察报告(最终版) 篇六

考察时间:2013.4.24——2012.4.26

考察地点:西安、咸阳、临潼

考察对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碑林、钟楼、鼓楼;茂陵、乾陵、汉阳陵;秦陵兵马俑、骊山、华清池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流程:西安——咸阳——临潼

考察报告:

在2013.4.22日,我们全体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的师范类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西安文物考察。在这次时间短暂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先后游览了西安、咸阳、临潼等地的部分景点,我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启迪了我们的心灵,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一、中华民族的缩影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俗话说:“30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万年看西安。”如果不到西安,我们似乎只是对于这句话一笑了之,但只有到了西安之后,我们才会明白这句话原来是十分正确的。

西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历史上十三朝的古都。进入西安市内,四处弥漫着的古典文化的气息使人有一种仿佛回到了古代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即使在同为古都的北京是不能让人感受得到的。我们是在23号的晚上到达西安的。从火车站出来即是西安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古城墙。坐在旅行社的大巴车上,夜晚的黑暗并不能掩饰住古城西安的风韵,现代的科技更是展示出西安这座古城不一样的柔情。我们都沉醉了,沉醉在这美丽的夜景中。

24号正式开始了我们的西安考察之旅。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它一个仿古的建筑,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

众所周知,西安地区地处关中平原,四面有山有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好地方。因此,我们民族的祖先就定居于此,生息繁衍。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因此,它拥有丰富的宝藏馆藏文物达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博物馆一共分为四个展馆。一二三展馆外加一个唐朝壁画馆。分为史前;周;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部分。但我个人觉得最精彩的还是第一展馆。

第一展馆位于第一层。主要是先秦和秦一代的文物,其中西周和秦一代的文物占了很大一部分。先秦的文物中只要还是以陶器为主,这是当时老祖先生活的一种写照。当然,还有一些铜器,但是所占的份额并不十分突出。夏商西周的文物中主要是以青铜器皿为主,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要称夏商西周时期为青铜时代了。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皿十分众多,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样式的钟鼎,造型精美的酒具,保存完好的刀剑武器„„

第一展馆的宝贝看得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各种造型精美的青铜器,还是略显粗糙的陶器,都让我们这些现代子孙深深的折服于老祖先的聪明才智。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重点看了看一些重要的文物,但我个人认为,每一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它都是经过千年岁月的打磨才熬到今天的。

第二层主要是秦以后的历史文物。它们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具有深刻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千姿百态的汉代陶俑已经明显反映出与秦代完全不同的风貌,而汉唐时代的陶俑有大相径庭。还值得一提就是汉、唐金银器和唐墓壁画,我们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欣赏了它们的美,至于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解读。以至于我们在离开的时候,依然十分遗憾。

参观完了陕西省博物馆之后,我们就驱车赶到了大雁塔广场欣赏了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随着音乐渐渐响起,喷泉也自由舒展开自己妙曼的舞姿。在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之下,我们彻底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今天的最后一站——钟楼鼓楼广场。我们在此尽情的观赏美丽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民俗,想把西安的大气尽收入心底。

二、寻觅地下雄风——帝王陵寝

25号的我们开始正式踏上前往咸阳的道路。咸阳离西安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茂陵。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因而得名。它历时53年修建而成。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我们参观的茂陵博物馆是建在茂陵东侧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祁连山墓冢前。因为国家政策的保护,我们参观的只是被开发的霍去病的墓。站在霍去病墓的最顶端的亭子,我们所能看到的一直是茂陵的封土堆。

茂陵博物馆建馆27年间,动员当地群众交献文物和广泛征集茂陵文物达4000余件,其中不乏国宝文物,如错金银铜犀尊、玉雕铺首、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等。特别是鎏金马,通体用黄金打造而成,天衣无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艺术瑰宝。

墓前列有著名的‘马踏匈奴’等石刻,颇具有观赏价值。而在霍去病墓的西侧则有众多是国家级石刻,其价值不言而喻。

离开了茂陵,我们下一站就是举世闻名的乾陵。乾陵为什么会闻名海外呢?主要是因为它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的梁山上,因而得名。它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历时23年才基本完工。乾陵气势雄伟壮观。据导游说陵区是仿京师长安城建制。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坡路,高低落差为80多米。一直上去便到了“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

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在往上即是无头的石雕像,据说这是仿照当时来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节雕刻的,一共有61尊。但因为后世各种原因才使得它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纵观整个乾陵,最使人熟知的就是那块碑石——无字碑。因为《述圣记碑》是为高宗皇帝歌功颂德的,所以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反而是什么也没有刻的《无字碑》却成为后世之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历经千年风霜洗礼的乾陵虽然残破,但依然掩盖不了其宏伟大气的容颜。零星的几点建筑似乎正在诉说着大唐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无字碑,而今已经镌字满。是非功过,又有谁能够说的清楚呢?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死后也不过只是一抔黄土,而留在世上的巨大陵寝到底暗示着是谁的伟大?

离开乾陵之后,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汉阳陵。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汉阳陵帝陵封土高约31米,陵底边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陵园为正方形,边长4l0米,四边中央各有一门,均距帝陵封土110米。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现已建成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参观汉阳陵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可以直接的深入到墓室里面去参观,近距离的感受和体验当时的发掘场景和历史原貌。汉阳陵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汉俑。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肩部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陵兵马俑

26号开始了我们的临潼之行,也是最后一天的行程,也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察。上午我们就早早的来到了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秦始皇陵兵马俑。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现如今,我们大家经常所见的基本上都是一号坑,它是现在所发现的三个坑里面最大的一个坑。其中所发现的秦俑也是最多的。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据统计,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轰动全球的奇迹。

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车兵、步兵和骑兵组成曲尺形军阵。它分为四个部分。但是二号坑基本上没有被怎样发掘,据说主要还是我们当前的技术还没有达到保护这些兵俑的程度。因为在这些兵俑出土之前,它们身上是带有各种颜色的,但是因为一接触到空气,它们身上的彩绘图案就会立即脱落,而我们现在还没有技术对其进行保护,所以我们考古工作者干脆不对其进行发掘。通过现在技术对二号坑进行探测,考古工作者发现二号坑的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密切联系,集各军兵种于一个阵列中,是一个混合型的军阵。对此,考古工作者有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预计在二号坑中可出土各种武士俑1300余件,战车89乘,车马356匹,鞍马100余件。这还是相当丰富的。

三号坑则是被发掘的秦军的指挥中心。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相较于一号和二号坑,三号坑实在是太小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坑,却向世人真实展示出了当时横扫六国的秦军的指挥机构是一个什么样子。

其实在秦陵兵马俑博物馆之中,有一个很多人都容易忽略掉的四号坑。四号坑位于三号坑的后面,相当的小,而且它的顶棚只稍稍高于地面几厘米,目的就是在于防止雨水流入四号坑内。据导游介绍,四号坑只是发掘了一点点而已,而发掘的一点地方没有挖到任何东西,所以考古工作者最后放弃了发掘。这是因为这个四号坑在秦始皇死后依然没有修好,而这个时候农民起义已经达到咸阳附近了,当时的秦朝统治者秦二世只得将修建陵墓的这些人全都征发到部队之中以对付起义军。而对于刚刚挖好的四号坑只能在没有任何陪葬品的情况下匆匆掩埋掉。这就是现如今为什么四号坑里面什么也没有的原因。

谈到秦陵兵马俑,我们似乎鲁克就会想到秦始皇这个人,而那些曾经为秦始皇陵墓修建做出牺牲的劳动人民谁又还会记得呢?这似乎就是的悖论。我们承认历史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但是名留史册的往往是那些大人物,而我们的劳苦大众又去了什么地方?

据史料记载,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每年全国役使的劳力差不多有70万人,这在我们今天拥有近1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只有2000万人口的秦朝来说是不是这份劳役过分沉重了呢?当然,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7.关于安庆的历史古迹考察报告 篇七

体检、考察人员名单见附件1,体检合格的进行考察。

实际面试人员数少于或等于职位招录计划数的,考生面试成绩须达到75分以上或当天该考场实际参加面试人员的平均分,方可进入体检与考察环节。有关职位面试考场平均分见附件2。

请体检、考察人员本人于2014年7月10日下午 15:00—17:00携带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到安庆市人力资源市场(棋盘山路348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楼二楼)领取体检、考察通知书,不另行电话通知,无故逾期不领取视为自动放弃。体检考察人员同时准备2张网络报名时所提交的同底版一寸免冠照片。体检费用体检当天由体检医院据实收取。

附件:

安庆市2014年考录公务员体检考察人员名单.xls

安庆市2014年考录公务员有关职位考场面试平均分.xls

安庆市公务员考录办

2014年7月4日

8.关于安庆的历史古迹考察报告 篇八

《走向世界丛书》是从1980年开始出版,1986年出齐了第一辑36本的一系列丛书。它摘选了中国近代多人的亲历西方或日本的记述,并在1840-1980的140年中挑选了极为特殊了前70年,十月革命前的七十年。后七十年的的历史是极为复杂,互相交融,前后徘徊的,也是已经相对成年的;而前七十年的历史则从“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开头开始,近乎于单线发展,易于跟踪,且意义重大。这七十年,是生死存亡的七十年,是脱胎换骨的七十年,是寻找救命药的七十年,是追寻真理的七十年。

作者在《走向世界丛书总序》的序言中说道,“一个民族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就是他打开眼界和走向世界的历史 ”。李侃在本书的序言中说,“‘走向世界‘是近代历史赋予中国人的时代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说,“中国近现代史,究其主流与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救亡图存”因为国门被撞开,“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规模从外国提取生存经验。中国近代史,与中国从前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部紧密与外国相连的,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历史。对西方的学习,如空气一般,浸入了中国近代的每一寸肌体。

一、当世界走向中国

钱钟书序文里说,“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是破门跳窗进来。”每每当我读到此处,我都陷入深深的如果论:如果,如果当初中国大步迈向了世界,正如当时西方诸国无处不抵的航船,世界的历史,又会被怎样的重写?中国为何迟迟没有走向世界,非得先等世界破门跳窗而入?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曾想,以唐太宗的智慧与眼界,以开唐盛世的开放文化环境与文明交流,都没有人意识到“他国”也是一面重要的镜子。如果唐太宗没有意识到,那么古代中国上下五千年,再没有人可能意识到。中国的封闭,难道是血脉里注定的宿命,再没有人能打破?

距离,只对突破了她的人存在意义。中国大陆与日本岛之间的险海,对日本人来说是求知路上的风浪与与生命的考验,然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无法跨越的鸿沟天堑。黄遵宪1887年写《日本国之自叙》还说道,“昔契丹主有言,我于宋国之事纤悉皆知,而宋人视我国事如隔十重云雾。以余观日本士夫,类能读中国之书,考中国之事,而中国士夫好谈古义,足己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无论泰西,即日本与我仅隔一衣带水,朝发可以夕至,亦视之若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可不谓狭隘与?”如果中国自古对于如此近邻都是这样态度,又怎么能指望他走出去看世界?

林鍼作为最早游览西海者之一,他回乡后写下的游记收到的评论不过是恭维他的壮游,欣赏他的艳遇,或大讲“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因为“父母在不远游”的封建基本道德信条,他不得不附言一篇来表孝心。所有人的评论中,竟只有一位妓女有一句“思乡不羡寄居虫”有着过人的才识。

郭嵩焘曾比较过西方与东方的伦理观念,他说“中国圣人之教道,足于己而

无责于人”是一种内向而保守的文明;“耶稣为教主与爱人”是一种外向而进取的文明。然而我却有不解:既然自足,又何必“慎独”?即是外向,又为何不向外索取只向主?上学期我的思修老师曾说,中国的儒教文明若真能成为一种宗教就好了,那么便不会有人意欲随意篡改它,外国文明也不得不看在宗教自由,宗教的神圣性上尊重。然而我却庆幸这一点,中国文明没有成为宗教,因此它有不竭的更新力与吸收力,它的生命力从古至今。

钟叔河在本书最后中说道,“一种文化决不能靠排斥其他文明而得到真正的发展。有没有容纳外来成分的气魄,能不能吸收和消化新的分子而又不机械搬运,盲目崇洋,正是衡量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志。”在这一点上说,到清朝末年,官方统治思想连带统治者已经完全僵化,必临一死;而植根人民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依然保有他不竭的活力,并且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开出了一朵特殊的花。

二、自我定位的颠覆

在漫长的古代岁月中,中国缺乏在国际社会上与其他国家平等打交道的经验。正如美国历史学家Tyler Dennett 评价过的“在东方政治经济学上只有两类国家——进贡国和收贡国。”要么是天朝上国国威远播,八方夷狄年年进贡贺朝,要么是夷狄侵中土,朝廷向番邦输款乞和。

在清朝以前的中国,学习外语的从来都是卑微的边境商人,极少有官方令使者学习语言。远方国家到王朝朝拜,需要九重重译,但中国从不觉得不方便,相反当作是一种排场。粗俗的商人当做翻译,也并不觉得有可能不大合适。在清朝少数民族统治,满蒙联盟的背景下,总算是皇帝也要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然而这并没有使中国更开放些。在清朝末期与多国打交道的时候,他们的译官也多是被瞧不起的。中国的政治核心集团,从来没有把与他国的外交看做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这与西方诸国王室通婚的传统,与王室成员精通多种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别。

乃至十九世纪中期,外国人已经逼近了家门口,与外人打交道再也躲不过的时候,中外双方净值不能正常通使节,而不能通使节的原因,竟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三拜九叩礼。这个礼仪把外国使节挡了那么多年,一方面让人笑话不已,竟迂腐成这样,但其实一个礼节里,透漏着很多信息。中国皇帝不能接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坚定信仰受到打击,而正是这样的夜郎自大。自大的后果自然是受到打击,直到不得不接受的时候,接受的就不只是一个降面子的见面礼了。等到中国人终于想起来主动通使节的时候,长期鄙视蛮夷的心理导致对于对方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地了解,竟没有一个人可以胜任使节,不得不让美国人蒲安臣代为担任。一个国家的使节竟不是本国人,只是怎样的可悲?

马克思曾经评价鸦片战争是说“甚至是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样离奇的悲剧题材,”因为“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原则,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当然是如此。然而我们也不禁反思,中华民族的美德,真的被发挥到了实质么?奕诉曾说“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读中国狃于因循旧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遂可雪其耻乎?”在这时,中华民族谦逊好学的美德哪里去了,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哪里去了?我们看不到中华民族,只看到了一个狂妄自大,打肿脸充胖子的怪胎。

三、灵魂到物质的开放

正如最初的中国人把外国人的一切都成为“奇技淫巧”一样,若读最初的中国人游外记,那感觉活脱脱像古代的志怪小说。那些文化水平并不太高,社会目光并不深远的游者,只满足于记录新奇的器物,新奇的风俗,连出访考察,都并不比出游多出些什么来。当然,这是一个人最直接的感受。连孙中山当初1878也说过“ 始见舟轮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真正邻略到西方比中国强的地方,则是很久以后的事。郭嵩焘到英国时,发现当时在英国的留学生不过数百人,全是学海军的。而同时期日本在英留学生却清楚地知道“兵法末也,各种创制,皆国之本也。”中国人当时的视野可见一斑。

志刚一句“炮大船坚,不如此言”,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不少反响。他说“是国家之安危,未有不系于民情之爱恶也。”“因布人妇有爱其君主之言,而其君已能取威定霸于欧洲。”“故西国君主,治法不必尽同,而不敢肆志于拂民之情,则有同揆焉!”民主治国的思想的学习,才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步。

中国从来都以尊古为骄傲,然而志刚对此也作出了质疑,我们所做的,不过是神化古代,而这真正的作用是让我们忘记古代的表与里,寸步难行。“国人皆通呼之。„„因思讳名之典,始于中古;特为子孙自敬其先人,非欲其祖父之名没而无称也。故《记》有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及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之说。西国不讳,亦犹行古之道欤?”这样的反思,已经大大脱出了当时社会的束缚,通过考察别人,认识到了真正的自己,这样的发现,才能让中国重生,脱胎换骨。

从郭嵩焘开始,算是有人真正意识到了当时清朝的腐败政治无可救药。他考察西方,深刻的感受到了“公理”儿子无处不在。严复曾对他说“英国与诸欧之所以富强,公理日伸,其理在此一事。”郭回复到“吾观英吉利之除黑奴,知其国享强未艾也。”公理二字,本是中国的骄傲,然而此时,公理却在西方。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泰西立国之势,与百姓共之。”“然西洋汲汲以求便民,中国是与相反„„今言富强者,一视为国家本计;亦不知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

民主之火在中原一旦燃起,便只能在人们心中越燃越旺。虽然这一步走得如此艰难,也许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但民主,从此变成不灭的希望。

四、鲜活的人物走过

这么多的人物中,打动我心灵的很多,但我只写两个罢。

“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这句法国诗人缪塞的诗句,被作者钟叔河用作为后记之文。真的不能搬别人扼杯喝水么?其实也不尽然。不过有那么一点洁癖,就不大容易随大流而去了。

容闳因时代与命运遭遇不通中学,然而这并不能是它的光芒减少一丝一毫。当他孤身在美求学时,美国教会提出赞助但要求他毕业后做教师传道,他立马拒绝。“予虽贫,自由固所有。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年纪轻轻的容闳,不是只用“爱国”就能形容的。要知孙中山也曾变通而申请并获得了美国国籍。他不畏贫穷,重视自己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一诺千金。人穷则见其志坚,这样的精神,怎是一个感动了得?

英国H.N.Shore曾评论说,“一个能够产生这样人物的国家,就能够做成伟大的事业。这个国家的前途不会是卑贱的。„„可以看到,中国本身拥有力量,可以在真正完全摆脱迷信的重担和对过去的崇拜时,迅速使自己新生,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

上一篇:儿童节活动方案【庆六一活动】下一篇:学雷锋小组2010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