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2024-07-15

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共9篇)

1.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一

河北省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之研究

一、选题:

1.研究现状及趋势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不到100万人,而今年已经达到610万人,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今年未就业大学生高达760万。尤其是河北省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有部分学生甚至改行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

2.选题的意义

许多低收入和农村家庭为高教改革付出了高额的代价,尤其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支出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高出许多。如果他们的子女“毕业就面临失业”也就是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几乎为零。而新“读书无用论”也开始在农村逐渐蔓延,辍学率升高。

面对就业难压力,一些高校学生出现了焦虑、迷茫、失落等“心灵感冒”症状。据石家庄一些心理咨询师透露,面对媒体对就业形势的渲染、亲身体验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无数次简历投递都石沉大海、面试遭遇一次次挫折,郁闷与焦虑成为不少临近毕业的高校学生心理常态,寻求心理辅导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只要他们能正确地寻求专业帮助,就可以舒缓心理压力,走出心灵阴影。

二、内容:

1.是适度控制高校扩招规模,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2.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这样学生既花费少,又就业快,应防止大量把职校升格为高职院的倾向。

3.是降低高校学费及其他费用标准,高校收费占教育的成本应在35%以下,也就是一年不超过3000元。

4.是国家财政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采取倾斜政策。这样既可解决部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可解决西部地区师资短缺大量使用代课老师的矛盾。

5.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6.切实落实助学贷款政策。

7.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8.将待业的农村大学生纳入人才培训项目,发挥其文化素质高的优势,培养其成为新型的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9.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针对大学生创业者明显偏少的现状,政府要想办法在高校掀起创业高潮,推广创业教育,加大典型宣传,通过榜样力量调动更多创业者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10.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立,为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我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2.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迅速腾飞。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 这就产生了对大批旅游从业者的需求。不断发展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需要大量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 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高流失率、高跳槽率等诸多问题, 许多毕业生并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就业方向。

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就业心理、企业用人制度、高校培养机制等方面出发, 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并探索相应解决对策, 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

1. 学生自身因素及就业取向

第一, 学习成绩及性别因素。有研究表明,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英语能力及性别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整个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中, 女性要多于男性。这个特征也增加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难度, 许多旅游企业都愿意降低门槛选择男生。而在学习成绩方面, 成绩为良好和中等的学生更多地进入旅游业内就业, 这说明如果想在旅游行业就业, 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第二, 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需要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就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调查分析显示, 由于许多高校缺乏相关实践条件, 并且在培养方案制定上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许多学生进入企业后并不能达到用人标准。

第三, 就业取向。目前来讲,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高转行率、高跳槽率等现象, 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本人的就业取向有关系。调查发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意愿较小。一方面, 调查显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有很大一部分是被调剂的, 对专业本身不感兴趣, 自然从业兴趣也不大。另一方面, 学生本身对职业发展缺乏理性思考。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与大学生的期待值相差较大, 大学生就业及择业时对发展空间相当重视, 期待有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并希望在短期内有充分的晋升机会。而如旅行社、酒店和旅游景区企业等旅游企业的劳动强度都比较大, 要求毕业生从基层岗位干起, 劳动强度大与大学生的期望值反差巨大。而旅游业特点决定了管理者需要基层经验, 否则难以做好管理, 这就影响了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

除了学生自身因素, 家庭、社会心理趋向、公众的观念、传播媒介的信息、相关群体等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许多高校相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 许多企业及社会相关群体都期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全能型人才, 在人才的选择上, 缺乏长远的考虑, 迫切地想要“实用型”人才, 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缺少实践经验, 但具有高素质和专业知识及发展潜力。而不少学生家长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系统地掌握了旅游管理理论, 应从事传统意义上较为体面的旅游局公务员、旅游企业主管等管理岗位。在社会、家庭的影响下, 不少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有较强的优越感, 对就业期望值过高, 造成了在旅游专业就业时, 学生挑单位、挑岗位, 企业挑学生的错位现象。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制度

高校的专业培养制度对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就业有很大影响。目前, 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注重理论知识, 开设的课程很多都脱离实际, 很多与市场需求不符。且由于实践课程缺乏等因素, 造成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下。此外, 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就业面较窄, 仅限于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 缺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二对策分析

1. 加强职业教育, 改变就业观念

旅游业在我国还属于朝阳产业, 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迫切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树立职业自豪感, 并对从事旅游业的艰苦性和长期性建立理性认识, 转变择业观念。

2. 改善企业用人机制

从企业角度而言, 旅游企业应重视学生谋求发展这一心理。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职业发展上提供适当倾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为人才培养建立理性的、长期的目标, 留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

3.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技能

从高校角度而言, 培养模式应努力与市场需求接轨。在课程的设置上, 减少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 增加实践课程, 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为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论

3.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毕业生 就业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38;F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42-01

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受到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国贸相关的公司企业,而这些也直接影响着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也成为了社会、政府以及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改善策略进行分析十分有必要。

1.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通过对大量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了解到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应届就业率属于中上游的水平,而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难得出其发展前景也大大优于其他大部分的专业。而且该专业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大部分的毕业生其工作环境还是比较让人适宜的,同时所获得的薪资同比各行业来说可居于中等水平。同时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虽然集中在经济的领域中,但其工作分布仍是比较广泛的,无论是银行、证券公司、外企,国企还是事务所,这些都能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其就业状况非常乐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技术的不断创新,各大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已是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类岗位的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着诸多问题。

(1)毕业生自身存在问题

虽然毕业生都经过了几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受到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院校老师的培育,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他们自身已经具备了应对就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首先是毕业生对自身的认知问题,对于绝大部分毕业生来说,在大的教育背景下,他们都是在按部就班的学习乃至就业,并没有充分了解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也对未来就业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得他们得过且过,不能提早或及时的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使得其把握不住机会或者没有能力去赢得机会。而有的毕业生则是对自身的认知过高,无论是自身能力还是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都被国语美好化,造成了很多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也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产生。除此之外,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的特点并不能深刻理解,从而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亦不能培养发展自身的优势,使自身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局当中。

(2)高等院校教学存在问题

除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外,学校的教育方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育方式仍是在课本之上的教学指导,只把所谓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也就是说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太少。实践出真知,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学校基于自身的考虑,顾虑学生的安全不能让学生随意外出实习,也因资金费用等原因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和改善的问题。

(3)社会经济状况导致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都很大,而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危机导致了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这也意味着很多人失业,重新走入了求职就业的大军当中。近年来高校扩招已成普遍现象,尤其是国贸专业成为了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使得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机会也就相应减少。

2.改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策略

(1)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及自身水平

为了能有好的就业机会,自身能力优秀是一个硬性的指标,因此要想改变就业现状,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首先,毕业生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只有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才能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发展前景;其次,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这也意味着其岗位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竞争之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自身有非常清楚的定位,这也意味着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制定合理的规划;最后,就是毕业生一定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国贸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很具有特色,需要毕业生去把握,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只有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就业保证。

(2)高效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方式

学校的良好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必须基于专业的特点重点教学,针对专业技能设置课程,因材施教,把握住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观念,让学生能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设心理辅导课程,在保证学生优秀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保证其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而且对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外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学校还应针对该专业的这个特色,加强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外语功底,有更大的就业机会。

(3)社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萧条的状况已逐渐改善,尤其是国内局势的发展非常令人欣喜,国贸领域的日益复苏也为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生机。而且很多国贸企业现在也都亟待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众多国贸公司企业都在主动出击,到各大高校内应聘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也为众多的国贸专业毕业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总结

在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现状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毕业生们更应把握住现今的局势变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的优势,为自己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做出努力。学校和社会也要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就业环境,为国贸专业毕业生们的就业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郑金彪,张玫,王芳等.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2):186-187.

[2]丁思颖,喻蓓佳.北京市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商,2015,(9):27.

4.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四

近些年,我国就业队伍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争夺日趋激烈,历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有增无减,从2004年的280万人到2010年的631万人。就业岗位不增反减,很多企业在2009年的国家政策下大大透支了2010年、2011年的用人指标,扩招潜力大大“透支”,就业需求大为减少。近些年来如火如荼的“艺考热”也将艺术类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推向了封口浪尖,具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位居榜首。

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艺术类学生本身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寻找更多、更灵活的就业方式,其中,灵活就业((FlexibleEmployment)这样新的就业形式、就业观就显得尤为的适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对这个概念作了如下界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而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属于“非正规就业”。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得职业,通过个体企业就业、阶段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用工形式获得收入。

一、艺术类学生灵活就业的优势所在(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孕育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所有

制形式显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新行业、新领域的不断扩张、服务业的日趋多元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二)80后、90后学生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灵活就业的青睐,针对此次研究随机选取四川师范大学2012届毕业生中的艺术类毕业生311人,进行关于灵活就业问卷调查,该问卷反复试测3次,信度、效度都做了相应的修正,得出结果有146人,占46.95%的学生有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想法,其中女生占43.83%,男生占56.17%。有意愿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中51.23%表示对灵活就业这样的新就业形式有信心。他们比起父辈还有普通类学生来说崇尚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更强,个性鲜明,在自主性和灵活性上都有所增强。

(三)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艺术类市场潜力巨大,针对一些艺术团、教育培训机构等雇佣兼职老师、教练等这样的机会毕业生们应该较好的把握,或者尽早的积累经验和资金准备自主创业。

二、艺术类学生灵活就业的现状和问题

虽然灵活就业对于艺术类学生或者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但在实践中得出,有灵活就业或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较多,而最终确定单位时选择灵活就业方式的同学却大量减少,说明实践中灵活就业这种新型的就业方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艺术类毕业生文化课程相对薄弱,近些年以“艺考”为名走高考捷径的人不在少数,综合能力、元认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法律、金融等知识相对欠缺。

(二)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或法律法规贯彻不到位,目前政府对“灵活就业”这一弱势群体或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界定不明确。国家的养老、医疗、失业的社会保障没有涵盖“灵活就业”,这是制约“灵活就业”方式发展的重大障碍。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缺陷。

(三)工资待遇偏低。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一些雇佣方利用当前“一职难求的现状”,把“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他们的工资可能刚刚到正式签约学生的65%,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往往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灵活就业者的基本生活问题得不到保障,学习成本和工作收益也让毕业生们处境尴尬。

(四)学生自身观念和家长观念的束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工作稳定,行业体面,毕业生受家长思维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南京针对艺术学院2006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随机问卷调查308人,访谈16人,男、女生的艾森克人格量表测试得出结果发现,女生的择业信心与男生有显著差(P=0.034),男生较女生对于择业更有信心。这种择业心态,反映了社会刻板印象和家长的教养要求导致女生在一定阶段出现“男主女从”心理和一些单位的性别要求让女生产生了挫败感。

(五)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

1、“灵活就业”的学生创业初期势必面临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国家缺乏对中小企业与个人的信贷和担保制度,很难得到贷款。

2、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颇多但是落实情况普遍不。

3、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咨询机构,因为在大学里学生基本学习的是专业知识,针对创业方面的系统知识有所涉及但是的确相对较少。

三、促进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措施

(一)国家政策方面,健全灵活就业者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灵活处理的社会保险费缴纳和支付制度,尽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能够覆盖包括灵活就业的所有从业人员,让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使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贯彻力度加强,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二)营造良好就业氛围,注重对灵活就业的宣传,让学校的教学、专业评估、学科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结合起来,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将就业指导与安全稳定齐抓共管。

(三)学校在培养学生艺术类专业能力的同时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学生们综合平衡发展,积累灵活就业资本。除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外,艺术类高校还要教授学生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等。更可以运用校企联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这样学生才会在毕业的时候拥有自己特有的判断力。

(四)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业的真正意义,树立良好的心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丢掉传统的“面子”观念。尤其女生更要提高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在灵活就业这个新型的就业形式上去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五)鼓励自主创业,学生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在培训中心等机构带课,熟悉其商业运作模式,并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相关创业知识,积极调整心态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与知识准备,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创业或实习为毕业生创业积累相应的经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总之,艺术类高校灵活就业任重道远,推进灵活就业应成为艺术类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艺术类毕业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指导,不断探索灵活就业的各种形式,还值得各位高校就业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吴燕,灵活就业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CNKI,【2】陈亚红,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008-4614-(2010)05-0061-03

5.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五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上热议的焦点话题,相比较来说,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好,但文科专业学生缺难以寻求合适的岗位,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令人担忧。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专业学生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3-02

引言

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6万,2017年将会达到795万,学生的毕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高校的一次就业率并不高,特别是文科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很少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职位。社会上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印象就是,可以到国企、银行等高收入行业工作,然而这只是少数,大部分都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急需解决。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各专业之间差异较大,学生目标定位较高,就业指导难度大。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中,都将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并入一个系或学院,将此类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管理,并进行统一的就业指导对待,然而实际上这些专业所面临的情况具有一定差异性。如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市场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另有一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或者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市场对口需求较少,就业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此外,相比理工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定位的较高,更加趋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学生和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这就致使学校难以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毕业生中女生较多,供需矛盾突出。在我国,除了专门的财经类高校培养大量的毕业生外,多数综合类高校甚至是理工类院校,也为社会上输送大批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然而各企事业单位却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非常突出的供需矛盾,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另外,在这些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女生占据着更高的比例,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处于自身效益的考虑,担忧女性生育问题造成工作的耽误,无形中增加了运行成本,因而就不喜欢去录用女毕业生,这也加剧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专业市场需求分散,竞争压力大。与理工类专业不同,各企事业单位每年招聘经济管理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少,想要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奔走于各类校内外招聘活动,应聘大量岗位,以提高求职命中率。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潜在的竞争者很多,企业偏向招聘跟产品相关且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学生在找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即使与企业招聘的职位非常对口,但也很容易求职失败。

(4)学校急速扩招,相关资源不能同步跟进,没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许多高校盲目的扩大招生数量,但软件设施却难以跟进和更新,而且也不具备充足的师资储备,甚至是外聘教师,很难做好有效的管理。另外,当前大部分高校都与许多各类型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全方位的了解社会需求,建立起来了各种实验室,注重与企业携手合作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大学生,但还是会受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约束,比如一些高校由于受场地的约束,像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许多专业都缺乏实用型实验室,致使学生的能力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促进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更加就业的应对措施

要充分解决上述就业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高校应以从提高学生求职能力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根本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求职技巧培训,提升整体就业质量。

(1)打造完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平台。要想实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就必须充分做好就业前期的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动向,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措施,进行就业工作战略布置。1)调查研究与指导方案的制定。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性格、家庭背景情况,制作学生就业档案,并做出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制定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通过对往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分析,明确各专业就业目标单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制定分专业就业单位类型指南,做出切合各专业实际的就业指导方案。2)制度建设。在院级单位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指导机制,组成以院长为首的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系主任为组长、专业教师为成员的系级就业规划指导小组,以辅导员为组长、兼职辅导员为成员的年级就业行动指导小组,以班长为组长,班级干部为成员的班级就业互助小组,确保就业工作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信息发布到位、组织执行到位。3)提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高校要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从大三学年开始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及规划能力,开展系列职业指导主题教育,通过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就业心理讲座等措施,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大三暑期,指导学生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深入企业上岗实习,使同学们加深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认识,为毕业班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抓住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环节,注重过程控制。根据经管专业市场需求分散,就?I周期长的特点,采取分阶段过程控制策略:一方面把握最佳招聘时机,另一方面在大四抓住不同阶段招聘重点开展工作。1)指导学生采取分阶段的具体求职策略。根据经管类专业就业周期长的特点,制定分阶段指导计划。大四上学期,初期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招聘会,积累求职经验,遇到适合的岗位尽快签约;中期守住校内招聘机会,积极沟通来校招聘企业,积极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提高中签率。下学期指导学生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足够的招聘信息,制定符合实际的求职标准,有选择的应聘适合的岗位,提高求职成功率;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的学生,指导其广撒网、多应聘,先就业再择业。2)依托校内招聘会,积极推荐学生就业。高校要主动联系单位到校招聘并建立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到中西部等人才短缺的地区就业,同时拓展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合作,邀请各类企事业单位到校招聘,积极推荐学生前往实习,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3)响应政府实施的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指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新的就业突破点。针对党和国家政府近期出台了多项面向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自愿服务西部等的优惠政策,收集相关招考信息向学生发布,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开展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技巧培训系列讲座,让学生有充分把握备考应聘,提高成功几率。

(3)发挥学生求职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从专业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力求构建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并通过多样化的培训、个性差异化的指导,提高学生求职能力。1)通过有效渠道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利用好校内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外界信息,例如一些重点高校的就业网、著名的求职招聘网站、各级政府人才信息网上的信息以及学院老师、校友渠道获取的招聘信息,辅导员应通过筛选整理,定期通过信息渠道向学生发布,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指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质量与真伪、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就业信息。2)加强求职前与求职过程中的专门技巧培训,提高应聘成功率。邀请人力资源的专业老师对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对学生的制作的简历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招聘时不同的考核考试方法。收集各类企业的招聘考试资料、笔试面试常见题型,分类集中起来向学生发布,使学生在每次求职应聘前做到胸中有数。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班级求职互助小组帮带作用,引导同学间开展求职心得交流。少数学生生活习惯差、行为懒散、找工作不积极,一些同学频繁碰壁,丧失了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就要跟学生谈话鼓劲,帮助其认清形势,还要督促其勤跑招聘会,以积极的心态应聘,并动员已就业学生到招聘会上积极推荐班级同学,让拥有笔试或面试经验的同学介绍经验,共同提高求职能力。4)掌握每个学生特点,制定最适合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跟踪学生就业状况,加强对学生的个案辅导,做到对学生情况有数,有的放矢的开展指导工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就业计划,指导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有一定家庭条件的学生,及时跟家长联系,利用家庭资源寻找工作;对于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训,并在招聘会上有针对性地向适合的单位推荐。

(4)教学相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育优秀的经管类人才应突出理论教学的导向性与应用性,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1)因此施教,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强调课程的多样化与应用化,注重课程的国际化,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经济发展特点、校内资源特点、经管类专业特点以及培养个体自身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凸显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要积极与国外优秀大学开展合作培训。2)寓教于乐,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就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创造。比如可以把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既强调规范性,如在备课、板??、语言使用等方面,又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师生互动等,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对于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开卷考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与学生在课外进行沟通,解答学生的具体学习问题和学生个体职业发展问题。

结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巨大需求下,高等院校应坚持加大对经管类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投入,优化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多种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协同创新,持续探索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新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施福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4):49-50.[2] 胡娇,胡艳秋.文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8):69-71.[3] 张金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4):113-115.[4] 肖红艳.湖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9).[5] 裴九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9,(26):171-173.作者简介

6.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六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不发达的省份,全省共有39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17所,专科学校22所。近几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贵州高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每年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毕业生,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乐观,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年比一年严峻,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为了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稳定的发展,我省政府就必须加大力度,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当今我省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据统计,2010年以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逐年增加,而历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乐观,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了新高值,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1、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放弃了农业的创造,而是把目光集中在了城市,从而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的农民工,导致企业中大量的职工失业,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2、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3、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当今社会越看越趋近于机械化,很多原本需要人力做的工作,现在全都换成了机械操作。比如;现代农业机械自动化,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等。因此,大量的人没有了用武之地,面对着失业、就业难等诸多问题。

4、用人单位的盲目性;用人单位的盲目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要求高消费、高学历,专科生可以做的事情要求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情要求硕士生做。这种盲目的提高用人标准造成就了很多人才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同时,很多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大学生一进单位就能为单位谋福利做贡献。而且还往往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致使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失去了跨进企业的机会。

5、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很多基础设施跟不上去,致使很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差。还有很多人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不与社会接触,导致其语言交际能力太差,不善于与人沟通合作。还有些同学虽然动手能力很强,也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但学习成绩很差,没有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考试,造成了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6、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引导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应由政府进行有效的引导,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要放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实习优惠政策,例如: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实实在在的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2、优化市场机制,企事业树立良好的科学人才观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避免盲目的提高用人标准的行为。

3、加速经济的增长

只有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大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就业。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大企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

4、加大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

加大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提升教育事业的设备、师资力量等,完善教育体制,力求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存的优秀人才。

5、解决大学生的心理误区

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所从事的事业时往往不愿选择收入低、环境差的工作,而是一味的追求高薪、待遇优厚的工作。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的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7.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工程管理,问卷调查,实践教学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管理工程、涉外建筑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被整合的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 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 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1]由于工程管理责任重大, 除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武汉工程大学从1999年开始设置工程管理这个专业, 迄今为止已经有10届工程管理毕业生。为了系统地收集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资料, 掌握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次调查设计为半封闭问卷形式, 共有15个选择题和2个问答题。问卷由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现状、就业期望及教学建议四部分组成。通过这些调查问卷的回收整理来反馈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信息。此次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公开发布, 邀请各位工程管理毕业生填写问卷的方式实施调研活动。发放日期是从2014-3-24到2014-4-15, 共发放问卷100份, 共回收80份, 回收率80%。此外还以打电话、网上聊天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对一些问题做了进一步调查研究。

2 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调研结果

2.1 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调研毕业生就业现状首先从就业领域开始。从图1可以看出,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在建筑行业工作的占82.5%, 其中在建筑施工企业工作的占45%, 在工程 (造价) 咨询公司的占11.25%,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占17%, 在建筑装潢装饰工程公司的占7.5%, 而此外在其他行业的占17.5%。参与填写问卷调查中男生占73.75%, 女生占26.25%。

由以上数据可知: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接近一半的人毕业了选择在建筑施工企业工作。通过QQ与工程管理毕业生交流, 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工程管理的男生比较多, 建筑施工企业需求量大;二是因为企业要求毕业生从基层做起, 先去现场承担项目的技术性工作, 对整个施工过程、施工工艺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进行更好的胜任项目管理、造价等工作岗位。

该校工程管理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获得造价工程师、项目管理师和建造师的基本训练, 能够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咨询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图1上看, 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基本上与该校的培养目标一致。

2.2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其次从就业岗位进行调研。从图2可以看出有52.5%的工程管理毕业生毕业后都是从事造价员这个岗位, 从事管理人员工作岗位有15%, 做施工员的有8.75%, 有5%的工程管理毕业生从事市场开发。从饼状图可以发现填写问卷的毕业生没有人从事监理和资料员的岗位, 还有18.75%的工程管理毕业生从事其它的岗位。

从图3看出从2003-2012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 规模空前, 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相关市场的不断扩大, 社会各行业如房地产公司、建筑安装企业、咨询公司等对造价人才 (包括造价员和造价工程师) 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一半左右的毕业生从事的都是造价员工作岗位。

2.3 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图4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填写问卷的电脑IP地址,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到毕业生工作的区域分布。

从图中看出, 45%的工程管理毕业生在湖北工作, 据调查问卷其中在武汉工作的占30%, 占相当大的比例。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和武汉最近几年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关系, 整个武汉市就有大大小小的项目5000个左右。另外由于问卷的发放对象大部分是湖北人, 也是造成此现象的一个原因。

通过QQ、短信、电话与毕业生交谈再结合图4数据分析知道2003-2008年的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工作的人较多一些, 而在2009-2013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就业的比例呈减少的趋势, 而在西部地区或者二、三线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就业的比例呈总体上升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 尤其在一线城市的就业情况比较紧张,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想在大城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面临的竞争很大。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与国家这几年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有很大的关系, 西部地区的建筑市场逐渐扩大, 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2.4 专业职能技术证书

根据问卷调查有60%的工程管理毕业生在本科期间都考了五大员证。有27.5%和22.5%的毕业生工作之后分别考到造价员和二级建造师。现在项目经理证已经废除, 企业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持二级建造师证上岗。还有20%的毕业生没有专业技能证书或者持有会计、公务员之类别的证书。一级建造师与注册造价工程师分别只有一个人考到。执业资格证书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各种专业职能技术证书可以为建设行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努力考到专业智能技术证书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 实现自己的价值。

2.5 就业发展与期望

问卷调查结果如图5-8所示。

(1) 从图5中可以看出有46.25%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国企, 30%的毕业生在私企, 在股份制企业的占11.25%, 剩下的12.5%的毕业生在其他性质的单位。通过与毕业生的交谈了解到毕业生刚毕业时更愿意去国企, 国企的管理制度比私企要更加全面完善, 同时国企也招人。不过国家在大学教育这方面进行了扩招, 毕业生越来越多, 国企的用人门槛逐年提高, 因此毕业生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 根据图6可得在国企工作1-3年有30人, 在私企工作1-3年有21人。且在国企工作1-3年年薪3-5万有12人, 而私企有10人。毕业生刚毕业时国企的待遇比私企稍好一些。然而工作4-6年、7-10年时, 国企与私企的待遇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 只要有能力, 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 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哪种性质的企业都是受人青睐的。

(3) 根据图7发现有90%的毕业生都可以胜任现在的工作。只有8.75%的毕业生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这说明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可以胜任工作。但是有51.25%的毕业生觉得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不符合心里的预期, 有47.5%的毕业生觉得符合心里的预期。两个比例基本持平。不排除个体差异, 目标不同的原因。

(4) 从图8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公司的发展前景。工作能力成长较慢, 晋升机会较少占40%;工作能力成长较快, 晋升机会较少以31.25%位居其次;然后是工作能力成长有限, 晋升机会较多占16.25%。最后工作能力成长快, 晋升机会多的有12.5%。结合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晋升机会多只有28.75%, 说明工程管理的毕业生发展前景没有预想那么好。

2.6 知识结构分析

从图9中可以得出有63.75%的工程管理毕业生认为毕业实习是最重要的, 有48.75%的毕业生认为生产实习很重要, 38.75%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计比较重要, 剩下的25%的毕业生觉得毕业设计业比较重要。

这些数据说明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综合实践教学的内容被工程管理毕业生认为很重要。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职能水平, 使综合实践教学成为学生理论知识与工作单位实际业务能力要求之间的一个桥梁, 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岗位专业适应能力。

3 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表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所学课程多而不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相对缺乏。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土木工程专业课课时少:工程管理专业是依托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 方法和手段对工程建设领域进行全过程管理。土木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要比管理课程课时多。 (2) 实践课程少:从如今国内各个学校工程管理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 理论教学所占比重大大高于实践教学。 (3) 校企合作难以落到实处:目前企业还没有接纳学生实习的强制社会责任和义务, 学生到企业实习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和安全责任, 且一般不能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

4 教育改革建议

4.1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课程设置上要强化专业核心能力

(1) 了解职业标准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基于实际项目开展案例教学。学校应该建立案例库, 整理案例的完整资料。然后设置专门的案例教学课程, 老师生动形象地解说某一案列项目中的工程管理任务。 (2) 以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 探索构造新型课程体系。

4.2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

(1) 专门实践导师。许多实践课程都是类似学期末的实践作业, 很难让学生重视起来。如果设有了专门的实践导师, 学生可以随时与导师进行探讨与沟通, 导师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安排实习内容。 (2) 沙盘模拟系统。沙盘模拟, 是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 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有很大的困难, 学校应该逐步建立“建筑工程及施工流程模拟室”、“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室”、“工程软件与工程估价实训室”、“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等。模拟系统应该对学生开放, 并不只是安排课程的时候才能使用, 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3) 实践课与工作接轨。首先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需求, 设置满足岗位需求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资格考试也可以作为实践课程的指导, 我国主要的资格考试有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注册建造工程师和注册咨询工程师考试。这些资格考试在工程管理这个行业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4) 建立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培养人才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是培养高质量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很大的难度, 建议由学校出面, 与相关工程造价事务所, 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工程管理本科教育一般都是4年制, 可以增加一年变成5年制, 而最后一年就是在企业实习, 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国家应予政策上的支持。双导师制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也可以为其适应社会提供一个缓冲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张飞涟, 李昌友, 王孟钧.试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J].长沙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11-12.

[3]李秀芳, 陈自力, 金季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J].中国电教育, 2013 (19) :200-202.

[4]陈敬武, 徐秋梅.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提升就业能力的实践与探索[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10, 12:6.

[5]李艳杰, 陈金霞.工程管理专业采用沙盘模拟训练的必要性分析[J].大家, 2012, 08:169.

8.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高师毕业生 就业 教师教育 对策

[作者简介]王运敏(1968-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河北石家庄05001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16-03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平均教育年限逐步提高,教育需求已呈现出扩大趋势。但受学龄人口下降和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影响,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并未随之上升,相反却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合理调整高师人才培养规模,疏通高师毕业生就业渠道,已成为解决当前高师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分析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与需求状况,研究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师教育改革对策,破解高师毕业生就业困境,期望能为高师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的基本状况

1.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高师教育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具有鲜明的专业教育特征,其毕业生就业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即到教育岗位就业是其按专业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按专业就业率持续低迷。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07年6月,辽宁省高师毕业生签约率仅为11.9%,近九成不能按专业就业。纵观河北省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02年以前,高师毕业生受系统内就业政策的保护,按专业就业率基本在90%以上;2003年以后随着“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完善,高师毕业生就业完全实现市场化,教育行业的岗位也不再由师范毕业生所独占,而是面向所有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开放。河北省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开始出现下滑,2003年一次就业率首次跌破70%;2004年年终就业率也首次跌破70%。如果仅考虑按专业就业即到教育岗位就业的人数则更不容乐观。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2003届师范类毕业生中有3911人到教育岗位就业,占65.9%;2006届降为2171人,占41.2%,减少1740人,降低了24.7个百分点;同时,2006届师范类毕业生中以签约形式到教师岗位正式就业(一般能够入编)的人数较2003年减少了1780人,下降32.1个百分点(见表1)。

截至2007年7月,河北师大2007届师范类毕业生按专业签约就业人数为1425人,占25.8%,以各种形式按专业就业总人数1689人,占30.6%,同比又有所下降。而同期全省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不到一成,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下降的局势仍在持续。

2.高师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2002年以前,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教育行业。2003年以后随着就业政策的逐步放宽,高师毕业生就业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向:任教、公务员或选调生、出系统就业、自主创业、以自由职业形式就业、升学深造、出国等。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各种就业去向所占比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03年河北省取消了招聘师范类毕业生的指标限制,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政策;但受突如其来的“非典”影响,各地对高师毕业生依然执行二次分配政策,到各级各类学校任教的毕业生占到85%以上。2004年以后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河北省取消了限制师范类毕业生跨系统就业的政策规定,毕业生可不受生源地和教育系统内就业的限制,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师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方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表2列出了河北省2004届与2005届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式的变化情况。

从就业方式上看,河北省2005届与2004届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以签约方式就业的比例整体下滑4.7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下滑14个百分点,專科下滑3.3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以合同聘用方式就业的情况由2004届的0.6%上升为2005届的7.06%,增长了6.46个百分点,而专科毕业生则下降了8.69个百分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比例本专科均有较大提高,本科毕业生增加了7.56个百分点,专科毕业生增加了12个百分点。两届毕业生就业方式的比较说明,高师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开始加剧;合同聘用与灵活方式就业已成为高师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而以灵活方式实现就业正在成为高师专科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就业去向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本科生选择考研深造、报考公务员或选调生的比例逐年增加。2004年河北省实现考研深造的高师毕业生占9.5%,2005年占到了11%以上;实现专接本的毕业生2005年占到专科毕业生总数的25.3%。多年来实施的专接本政策大大缓解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从2007年开始专接本招生规模大幅缩减,国家有关专接本的政策导向发生转变,高师专科毕业生通过专接本方式规避当前就业难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就业去向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跨系统就业的比例大大增加。近年来,师范类毕业生到公司、企业、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已与到教育岗位就业的人数基本相当。另外,自主创业正在成为高师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如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应届毕业生中就有14人实现自主创业,实现了高师应届毕业生以自主创业形式实现就业的新突破。

二、影响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的主因分析

1.近年来高师毕业生规模与中小学师资需求状况。面向河北中小学教师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来自省内高师院校和设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其他高校。2007年,河北省高师院校有7所,其中师范大学1所、普通师范学院2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所、成人高等师范院校(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张家口教育学院开始独立招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生)1所;开设教师教育专业的省内非高师院校有18所,其中本科9所、专科15所。2007年,河北省师范类毕业研究生646人、本科毕业生15861人、专科毕业生26169人。与2003年相比,高师院校减少5所,开设教师教育专业的省内综合性院校增加了7所,中等师范学校已经取消;毕业生总数虽然基本持平,但毕业生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有中师毕业生,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分别增长了73.7%、68%、18.2%。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类本科以上毕业生占到90%以上,专科毕业生占40%左右。

根据教育部有关官员介绍,我国中小学教师年均自然减员率为3%。那么我们用当年专任教师人数(Si)减去上一年度人数(Si-1),再加上上一年度专任教师自然减员人数(Qi-1= Si-1×3%),即可得出当年专任教师新增需求人数Pi,计算公式如下:Pi=Si-Si-1+Qi-1。按照这一办法,我们仍以河北省为例,可以测得该省中小学每年的教师新增需求数量,进而可以将2001~2006年该省高师本科以上毕业生数量与高中段教师需求状况(见表3)做出对比,将2001~2006年该省高师专科、中师毕业生数量与初中、小学教师需求状况(见表4)做出对比。

由表3可知,2001~2006年河北省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专任教师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将师资需求与高师毕业生规模相比较可知,2002年以前高师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数小于专任教师实际需求人数,毕业生就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03~2004年本科毕业生规模虽然超过了实际需求人数近800人,但考虑到部分毕业生考研深造、出国留学、跨系统就业等因素,供求关系基本处于平衡状态;2005年本科毕业生规模超出实际需求人数3673人,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由表4可知,由于小学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减少,专任教师规模逐年递减,新增专任教师需求主要依靠现任教师自然减员留下的缺额。2002年以前,初中在校生规模处于增长状态,专任教师需求大于专科毕业生人数,初中教师的缺额需要中师毕业生填补;2003年以后初中在校生规模处于快速下降期,而专科毕业生规模却随着高校扩招迅速扩大,尽管2004年中师毕业生大幅减少,2005年以后没有了中师毕业生,但专科毕业生总数还是远远大于中小学专任教师新增总需求,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2.中学教师招聘的学历层次上移使高师毕业生就业面临学历危机。随着我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和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专业化、高素质教师短缺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提升教师学历层次进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必然选择。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需求产生的背景是高中教育的普及率总体上达到50%~60%以上。《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2.7%,而《面向21世纪河北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河北省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8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段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因此,对教师质量的更高要求,使中学教师招聘的学历层次迅速上移,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高学历教师供给成为可能。

2004年以前,河北省研究生毕业规模较小,高校扩招也造成了高校师资的严重不足,所以高师毕业的研究生就业主要方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2005年以后,河北高校教师趋于饱和,省属骨干大学只招聘博士毕业生,其他院校也仅能为紧缺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提供岗位。2006年省属高校基本不再招聘省内高师院校毕业研究生,并且无一例外地对新招聘的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签订聘用合同。河北高师毕业研究生在高教市场的边缘化,使得硕士毕业生开始大量涌向中学,与本科生一道参与中学教师岗位竞争。相应地,从2005年开始,省内部分重点高中的招聘重点已转向硕士研究生,如邯郸一中已连续几年只引进研究生。部分地市还通过控制教师编制影响教师招聘的学历层次,规定市属中学招聘的教师只有硕士以上毕业生可以入编,并且限制县级以上中学招聘专接本毕业生。这使得省内高师本专科毕业生不仅面临来自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还面临着省内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竞争。

3.教师教育改革使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面临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强烈冲击。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逆转使得中小学招聘门槛不断抬高,比如,出于优化师缘结构的考虑,从2005年开始更多中学的招聘重点已向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倾斜,一些中学有意将招聘名额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逐年扩大在综合性大学的招聘范围。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到2007年,不仅河北省教师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增加到12所,而且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有6所已升格为综合性学院。同时,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也为综合性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参与教师职业竞争创造了条件,每年都有大批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应聘到教师岗位。综合性院校凭借其雄厚的学科优势、硬件条件和较高的生源质量,在国家大力推行开放性教师教育的契机下,以新生力量介入教师教育体系,对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高师教育改革的对策

1.加强中小学教师需求预测分析,合理调整师范专业培养规模。提高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率的主要途径是压缩师范专业培养规模,转变供过于求的矛盾局面。高师院校要关注中小学适龄人口变动趋势,加强对各级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变动趋势的预测研究,较好地把握各级基础教育教师规模变动和需求变化趋势,合理调整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同时,要研究探索高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应对机制。转变高师教育结构单一、定向化的模式,使高师教育体制更富有弹性,以便在整个社会变化加快的情况下,增强其应变调整能力。比如实行“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根据教师需求情况和大学生职业选择意愿,适度调整师范专业培养规模。

2.坚持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突出师范教育专业化办学的特色。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是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的福音。就业竞争的核心是职业能力的竞争,高师毕业生按专业就业具有其他高校毕业生无可比拟的优势。之所以说高师毕业生就业受到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冲击,原因只能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不足。中小学教师需求规模的调整与缩减为高师教育改革赢得了空间,高师教育应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在教师教育专业化上取得突破。一是要在教师教育的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改进现有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二是集中师范教育长期办学所积累的资源优势,强化“顶岗支教实习”环节,突出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办学特色。

3.适应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实现高师教育转型发展。我国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已经构建完成,高师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转变,尽早实现转型发展。从长远来看,高师教育转型到“大学+师范”这一国际通行的教师教育新轨道是大势所趋。因此,高师院校特别是师范大学,既要积极筹办教师教育学院,办好教育硕士等高层次教育,突出“师范”特色,形成学校“品牌”;也要重视学科建设和非师范专业的发展,加強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大学+师范”模式的成功道路。

4.坚持联系基础教育的传统,加强对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高师院校与基层教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为高师及时了解基层教育改革动向和教育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高师毕业生在教育市场的就业竞争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高师联系基层教育,要注重高师教育资源与基层优秀教师资源优势互补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求所有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主动深入到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教育;一方面也要注意吸收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指导工作,同时建立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机制,形成良性互动。高师院校还要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大学生牢固树立服务基层的理念,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学就业,闯出服务基层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王莹,黄芳.辽宁4所师范院校2006年毕业生签约率仅为11.9%[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6/17/content_6252731.htm,2007-06-17.

[2]宋永刚.如何安排师范生的工作去向[DB/OL].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71/info28371.htm,2007-05-21.

[3]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03(3):54-60.

[4]靳宝栓.河北教育年鉴(2002年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389-400.

[5]靳宝栓.河北教育年鉴(2003年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422-425.

[6]靳宝栓.河北教育年鉴(2004年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556-561.

9.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九

礼 广 成(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愈加严峻,本文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年增大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又从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

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但随着全社会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的尖锐,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并不宽松,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原因分析

1.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年增大

大学毕业生总量的增大,是近几年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增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 年中国新增就业任务为900 万人。2010 年仅应届生就有630 万人,2009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 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2010 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造成就业难度逐年增大的局面。

2. 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更加困难

由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 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国际金融形势振荡多变,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速变缓,外贸出口型企业、纺织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资企业、港台资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部分企业已经倒闭,据南方网2008 年11月7 日报导,珠三角5. 8 万港企已经倒闭1. 5 万家。同时,为应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动荡,许多企业开始裁员,减少用人计划,降低成本,这使本来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3. 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一是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突出;二是学生对外语的重视不够,四级通过率较低,口语交流能力差,许多学生甚至无法用外语与用人单位进行简单的沟通;三是综合素质不过硬。当前,部分毕业生表现出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成绩轻沟通、重实用轻人文的“五重五轻”倾向;四是部分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

4. 传统的就业观念仍然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较大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表现在: 一是毕业生就业地选择地域范围相对比较集中,毕业生择业时选择的主要就业地点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及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在辽宁地区,沈阳、大连每年接收毕业生总数占辽宁省接收总数的50%;二是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三是毕业生对单位选择过高,多数毕业生看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资企业,而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5、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博士生、硕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

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6. 高校就业指导方法手段滞后,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分析

1.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初始阶段,高等学校要针对这一客观实际,及时调整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的期望值,转变原有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念,使毕业生在就业地的选择时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要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使广大毕业生牢固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2. 积极落实责任制,形成全员参与就业的良好局面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靠前指挥,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责,一抓到底。要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逐级逐项分解,任务落实到人。高校领导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有针对性地解决本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要着力整合校内就

业、学工、团委、教务、招生、后勤等各工作系统力量,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 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毕业生最终能否就业在于毕业生自己,因此,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锻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1)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高校要建设全员化、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专职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的数量要按1: 500 比例配备。

(2)高校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各高校要对就业工作部门在人员编制和服务场地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要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其中就业工作经费应按照不低于在校期间学费总收入1%的标准列入预算;不断加强就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应设有专用的毕业生就业招聘场地、就业指导与职业咨询室、就业信息与资料查询室等,校级就业工作专用场地面积应不少于0.15平方米/人。

(3)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切实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总学时不少于38 学时。要重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把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

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4. 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毕业生最终能否就业在于毕业生自己,因此,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锻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我自信我成功初中作文下一篇:你的行为影响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