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精选10篇)
1.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篇一
1.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鞭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比喻)
2.天上的星星能数的清吗?(反问)
3.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暗喻)
4.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拟人)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问)
6.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比喻)
7.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夸张)
8.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拟人)
9.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排比)
10.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暗喻)
11.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设问)
12.香港,璀璨的明珠。(暗喻)
13.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拟人)
14.哇,好大一棵树,都顶到天了。(夸张)
15.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排比)
16.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反问)
17.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设问)
18.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排比)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20.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反问)
2.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篇二
一、修辞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语言理解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不仅要在懂得意思的程度上,还要知道语言的表达形式,并会欣赏和体会语言的文学之美。比方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对于这句话非常简单,也容易理解,它的意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在这里作者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故意“夸大其词”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文学表达效果“鱼多”。这就是中华文学语言之精美,中华文字之精美。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朗读和理解这些句子时,只仅仅谈到或讲解到这句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词语的恰当运用及这样表达的作用和效果,从不让学生仔细地去体会,更谈不上学生在写作时的灵活应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课文的语言理解多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修辞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对语文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言的运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语言要比理解语言更难一些,尤其是书面语言。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只要求我们对语言运用做到通顺,词语准确就行了。可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就要求语言准确,词语丰富,不能出现病句病例。这样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多阅读,多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多体会一些美文中的美的语言,争取将书面语言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随学随用,随时仿句造句,写小文章,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修辞手法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修辞手法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功不可没,中小学课本中编选的课文,都是文章的精华,是语言的精华。课文中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应有尽有,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下面我就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一)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中小学语文的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屡见不鲜,一篇文章中好几种修辞手法综合起来应用,而不是单一出现的,例如在《春》这篇散文中,作者朱自清在抒写春天的景色时,综合运用了这几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春风似如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综合运用,给人回味无穷。给读者的感觉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的优美。另外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作者不由自主地写出了初春的美景,形象而生动地描写出春天的气息和风貌,情境交融。在此作者用了三个拟人句和比喻句,组成排比句。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也表现了初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二)通过对比修成几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所遇到的课文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好多优美的文章都是通过对比来体现另外一种修辞手法。比如初一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安塞腰鼓》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使读者仿佛接触到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热烈、豪迈、壮阔火热之美,以及安塞腰鼓舞蹈之美中所蕴藏的魅力、宏伟力量。作者用“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这些反义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衬托出安塞腰鼓的气势之庞大,独一无二的韵味。接着作者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渲染“安塞腰鼓”的气势离不开音乐之美,他们是相关联的。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地突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力量,场面气吞山河,阵势震撼人心,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把陕北后生打腰鼓的神采与艺术特点栩栩如生地体现出来。
(三)通过比喻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修辞学是书面语言运用的艺术。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课文中的语言形式应有尽有,修辞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丰富多彩,而贴切、生动的比喻,是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鲁迅笔下的八年级课文《故乡》中这样写道:“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圆规”,把杨二嫂一个当年被称为“豆腐西施”而如今年老色衰的内心苦楚的形象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之卑贱。还有鲁迅笔下的“闰土”,他“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等这些比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深受物质和精神折磨的中年闰土,他悲剧的根源是传统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毒害与专制社会的压迫。
总而言之,修辞和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修辞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语言更加优美,表达更加流畅,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许红菊.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张凌.现代汉语语序与修辞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手法 篇三
【关键词】修辞;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不仅要表达地清楚明白,还应该做到生动形象,让人听了看了印象深刻,那么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如何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好的交际效果,这就是修辞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以便让广大同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修辞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修辞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语言理解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不仅要在懂得意思的程度上,还要知道语言的表达形式,并会欣赏和体会语言的文学之美。比方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对于这句话非常简单,也容易理解,它的意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在这里作者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故意“夸大其词”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文学表达效果“鱼多”。这就是中华文学语言之精美,中华文字之精美。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朗读和理解这些句子时,只仅仅谈到或讲解到这句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词语的恰当运用及这样表达的作用和效果,从不让学生仔细地去体会,更谈不上学生在写作时的灵活应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课文的语言理解多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修辞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对语文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言的运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语言要比理解语言更难一些,尤其是书面语言。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只要求我们对语言运用做到通顺,词语准确就行了。可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就要求语言准确,词语丰富,不能出现病句病例。这样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多阅读,多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多体会一些美文中的美的语言,争取将书面语言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随学随用,随时仿句造句,写小文章,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修辞手法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修辞手法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功不可没,中小学课本中编选的课文,都是文章的精华,是语言的精华。课文中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应有尽有,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下面我就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一)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中小学语文的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屡见不鲜,一篇文章中好几种修辞手法综合起来应用,而不是单一出现的,例如在《春》这篇散文中,作者朱自清在抒写春天的景色时,综合运用了这几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春风似如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综合运用,给人回味无穷。给读者的感觉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的优美。另外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作者不由自主地写出了初春的美景,形象而生动地描写出春天的气息和风貌,情境交融。在此作者用了三个拟人句和比喻句,组成排比句。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也表现了初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二)通过对比修成几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所遇到的课文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好多优美的文章都是通过对比来体现另外一种修辞手法。比如初一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安塞腰鼓》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使读者仿佛接触到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热烈、豪迈、壮阔火热之美,以及安塞腰鼓舞蹈之美中所蕴藏的魅力、宏伟力量。作者用“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这些反义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衬托出安塞腰鼓的气势之庞大,独一无二的韵味。接着作者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渲染“安塞腰鼓”的气势离不开音乐之美,他们是相关联的。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地突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力量,场面气吞山河,阵势震撼人心,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把陕北后生打腰鼓的神采与艺术特点栩栩如生地体现出来。
(三)通过比喻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修辞学是书面语言运用的艺术。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课文中的语言形式应有尽有,修辞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丰富多彩,而贴切、生动的比喻,是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鲁迅笔下的八年级课文《故乡》中这样写道:“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圆规”,把杨二嫂一个当年被称为“豆腐西施”而如今年老色衰的内心苦楚的形象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之卑贱。还有鲁迅笔下的“闰土”,他“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等这些比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深受物质和精神折磨的中年闰土,他悲剧的根源是传统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毒害与专制社会的压迫。
总而言之,修辞和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修辞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语言更加优美,表达更加流畅,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许红菊.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张凌.现代汉语语序与修辞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刘春艳.试论汉字修辞[D].广州:暨南大学,2008.
4.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之二教学设计 篇四
《比喻与拟人》教学设计
华容县实验小学
郝丽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梳理比喻、拟人的相关知识。
2、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了解比喻、拟人的基本特征。
3、了解比喻与拟人的区别,学会分辨比喻和拟人。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特征,学会分辨比喻句和拟人句。教学难点:
在赏析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比喻、拟人。教学准备:
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收集有关比喻与拟人的知识,并摘抄比喻句与拟人句。2.教师准备微课视频,教学ppt,学习简报。教学过程:
一、学情汇报
1.同学们昨天观看了微视频,并整理了有关比喻与拟人的知识,现在就请你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点拨。3.小结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神态和情感。
(课前学生观看了比喻句,拟人句的微视频,并对比喻句,拟人句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归纳。老师听取学生汇报后,有的放矢展开教学。)
二、归纳要点 PPT出示分辨比喻句,拟人句的金钥匙。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比喻句,拟人句。1.“三看一比”法判别比喻:
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2.判别拟人的方法:
A所写事物具有人特有的动作、神态和情感。B不出现比喻词和人物。
(主要针对学生自学中的疑问,知识盲点组织教学。)
三、巩固练习我当小裁判。
(一)这些句子是比喻句吗?
1、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2、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
3、像你这样的书生干不了这些粗活。
4、我一看到茶树,就像看到了可爱的家乡。
(二)这些句子是拟人句吗?
1、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一步一步向我们逼近。
2、桌子对同学们说:“我给你们写字的地方,你们却在我脸上写字。”
3、公鸡好似一位将军,表情严肃地率领着一群小鸡在屋子后面巡逻。(针对学生比喻句,拟人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一组练习,考查学生知识巩固情况。)
四、佳句赏析 拟人
1、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2、当水鸟站在柳枝上鸣叫时,流水也发出悦耳的声音。
比喻
1、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砸去。
2、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砸去。(ppt出示两组句子,学生比较,进一步了解比喻句,拟人句的妙处。)
五、课堂练笔
我来露一手。学生看图,运用比喻、拟人练习写话。
六、整理归纳
1.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将课前学习与课堂交流收获整理归纳,并办学习简报。教师巡视指导。2.学习小组汇报。
5.高中语文修辞手法 篇五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6.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篇六
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1 / 16
一、比喻:
1、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 16
4、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拟人:
1、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拟人的作用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4、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 / 16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三、夸张:
1、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2、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4 / 16
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3、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4、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四、排比:
1、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5 / 16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4、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五、对偶:
1、什么是对偶(又叫对仗)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3、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6 / 16
4、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六、借代:
1、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3、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七、反问:
1、什么是反问
7 / 16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反问是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2、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3、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八、设问:
1、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2、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8 / 16
3、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4、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九、对比:
1、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判断要点: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3、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十、反复:
9 / 16
1、什么是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2、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十一、双关:
1、什么是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2、例如:
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
10 / 16
十二、引用:
1、什么是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2、引用的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3、例如: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十三、反语:
1、什么是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1 / 16
直白将就是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3、例如: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十四、联想:
1、什么是联想
也就是想象。
2、联想的作用
使事物生动化。
3、例如:
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十五、通感:
1、什么是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12 / 16
2、通感的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3、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十六、顶真:
1、什么是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2、顶真的作用
13 / 16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3、例如:
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十七、互文
1、什么是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2、互文的作用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
14 / 16
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3、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十八、回环
1、什么是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2、回环的作用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3、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15 / 16
星岛港迎港岛星。
7.日语修辞及表现手法欣赏 篇七
日语文学作品中有各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方法, 不同的手法及方法又有不同的功用。了解并掌握其功效, 会使我们的阅读兴味盎然、其乐无穷。
2 各种修辞手法赏析
2.1 比喻 (「比喩」)
为了加深理解而在表现形式中施以韵味, 以起到“不想说得太直接, 也许用语言文字还表达不出来, 更让受众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的功效。又分为「明喻」、「暗喻」、「活喩」三种。
(1) 明喻 (「明喻」或「直喩」) 。常用「あたかも」、「たとえば」、「さながら」、「如し」、「似たり」、「よう」等副词或助动词来将本体和喻体进行直接对照的一种修辞手法。
[原文] あしびの咲き乱れている古寺の境内の透き通るような明るさは…
【赏析】 此处的「馬酔木」 , 是一种暗喻, 喻示“面对此情此景, 我不由得醉了, 模糊了”。「咲き乱れている」进一步强调这种迷醉的心情。「古寺の境内」暗示此时的压抑、颓丧。「透き通るような」则暗喻照亮 (看透并驱除) 这种心情。
(2) 隐喻 (「隠喩法」或「換喩法」) , 不用「ごとし」、「よう」等助动词来比喻具有内、外相似属性的物体的修辞手法。如日语中将长白发暗喻为银丝 (「頭に霜を置く」) 。
[原文] 己の珠なるべきを半ば信ずるがゆえに、碌々として瓦に伍することもできなかった。
【赏析】 「己の珠なるべき」暗喻自己是“阳春白雪”, 所以不能做“下里巴人” (「碌々として瓦に伍する」) 。
(3) 拟人 (「活喩」或「擬人法」) 。修辞中的拟人手法, 也就是把不是人的物体表现为人的手法。是为了让表现的事物像人一样具有思想和感情, 实质上是借物 (事、景等) 传情。
[原文] 日の光は、彼の腰から、円い荷物のような猫背の上ヘ乗りかかってきた。
【赏析】 运用「乗りかかってきた」一词, 表现阳光像有感情似的 (代替我) 对“他”表示亲近、关爱或同情, 甚至就是在对“他”进行抚慰。
2.2 层层递进法 (「漸層法」)
这是汉语中没有的修辞手法, 即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强调某一现象或说明某一事实。与排比法一样, 均为借事传情。
[原文] 人は身に病があると、この病がなかったらと思う。その日その日の食がないと、食ってゆかれたらと思う。万一のときに備える蓄えがないと、少しでも蓄えがあったらと思う。蓄えがあっても、またその蓄えがもっと多かったらと思う。かくのごとくに先から先へと考えてみれば、人はどこまで行って踏みとどまることができるものやら分からない。
【赏析】 列举一个又一个的事实, 只为了凸现“人的欲望是多么地贪婪而无休无止”。
2.3 省略 (「省略法」)
作品中使用省略, 是一种“欲言又止”的表现手法——“我想把它说清楚, 但似乎又说不清楚, 更何况, 只有如此, 才能使你的丰富想象力得以发挥, 品味出其中的万千韵味。”
[原文] おれの毛皮のぬれたのは、夜露のためばかりではない。
【赏析】 前一句的「毛皮」, 体现了拟人手法;后一句「夜露のためばかりではない」则是典型的省略手法——打湿我的, 不仅是露水——可能还有晚上的雨水, 黎明的晨雾, 更有不时的冷汗 (我岂止是历尽千辛万苦, 更有不时的担惊受怕) 。
2.4 倒装 (「倒置法」)
往往通过改变主语和谓语、修饰语和被修饰语的位置, 来进行强调的一种修饰手法, 有时也为了避免句尾音节的重复或带来某种变化, 也可和明喻一起使用。
[原文] ああ、全く、どんなに、恐ろしく、哀しく、切なく思っているだろう!おれが人間だった記憶のなくなることを。
【赏析】 正常的叙述是「ああ、おれが人間だった記憶のなくなることを思って、まったく、どんなに、恐ろしくて、悲しくて、切ないことだろう」——一想到连自己是人这一点都记不得了, 多么恐怖、多么悲哀、多么压抑啊。倒装后将感想放到前面, 可起到强调的效果——此时的我, 是多么的物是人非——有太多对自己的后悔、可怜和不知所措!
2.5 除了以上几种典型的修辞手法之外, 日语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 (「その他の修辞」)
(1) 强调手法 (「強調法」) 。
通过对部分或全部文字进行强调或夸张的方式, 来强烈打动读者的修辞手法。
[原文] わたしの感動はほとんど筆舌に尽くし難いものがあった。
【赏析】 通过「筆舌に尽くしがたい」来特别强调此时“难以言表”的感动。
(2) 重复 (「反復法」) 。
通过重复相同语句, 来增强该语句所表现的内容。
[原文] 這えば立て、立てば歩め。
【赏析】 重复「立て」, 暗示“你 (现在) 连站都站不稳, 又哪会走路呢?”
(3) 排比 (「対句法」) 。
通过列出相似或相对应的语句, 来加深读者印象或增强韵律。
[原文] 魚は水にあかず。魚にあらざれば、その心を知らず。鳥は林をねがふ。鳥にあらざれば、その心を知らず。
【赏析】 与「漸層法」一样, 列举几个近似、类似事物来强调某一状态或事实。
(4) 设问 (「設疑法」) 。
不直接陈述笔者的想法, 而用“…だろう”一类的形式来向读者提问的方法。起到“应该这样吧”、“这也许是不言而喻的吧”等意义。
[原文] 動物はそれなりにその生活条件に適応している。その中でも自然条件が動物に与える影響は多きいものである。ところが人類は、生まれついて文化環境の中に暮らす。すなわち自然環境と接する場合にも、その間に文化というものが媒介するのである。文化は言語によって仲間に、又時代に伝えられる。人類は其れによって気まぐれな自然の脅威から巧みに身を守ってきた。人類から文化を取り除いてしまえば、これほど無力で臆病な動物があるだろうか。
【赏析】 最后一句的设问暗示“离开了文化, 没有比人类更为胆小而无力的动物了”。
(5) 贴近法 (「接近法」) 。
笔者在文中站在所写事物的立场向读者呼吁, 以使读者产生亲近感的方法。
[原文] 諸君は、発狂した山椒魚を見たことはないであろうが、この山椒魚に幾らかその傾向がなかったとは誰がいえよう。諸君はこの山椒魚を嘲笑してはいけない。
【赏析】 两个「この山椒魚」表示作者站在鲵鱼的角度, 以此使读者也与之亲近。
(6) 离合体诗 (「折句」) 。
在和歌、俳句中, 各句首依次咏入题名或物名的一个字, 组成的诗句。
[原文] 小倉山みねたちならし鳴く鹿のへに煙秋を知る人ぞなき (をみなへし)
【赏析】 将「おみなへし」咏入5、5、5韵律的俳句中, 使诗中隐含“黄花龙芽”一词。
(7) 隐字诗 (「物名」) 。
日语和歌、俳句中, 将某物名称隐藏到诗中的文体。
[原文] 秋近う野はなりにけり白露の
おける草葉も色かはりゆく (きちかう)
【赏析】 这首“物名”俳句, 隐含着「気違う」——“疯水 (酒) ”一词, 但汉语中没有这个词, 可理解为“琼浆玉液”。
(8) 回文 (「回文」) 。
即无论是正读还是倒读都成诗的表现手法。
[原文] スイス、君と見き、スイ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与友人观赏瑞士雪景时的陶醉心情的诗句, 正读、倒读均为「スイス、君と見き、スイス!」。
(9) 对联 (「無理問答」) 。
常用「問:『-とは如何に。』」「答:『-というが如し。』」的形式来表示“巧问巧答”的表现手法。
[原文] 問:一枚でも煎 (千) 餅とは如何に。
答:一つでも饅 (万) 頭というが如し。
【赏析】 “问”中的“巧”在于“一”里有“千”, 答的“巧”亦与之对仗:“一”中有“万”。即问的是“千层饼”, 答的是“千手观音” (此处的变译是为了适应汉语的表达习惯) 。与“冰冷酒, 一点, 两点, 三点。丁香花, 百重, 千重, 万重。”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要:阅读优秀的日语文学作品时, 往往不知道美在何处、雅从何来。要具备欣赏优美文学作品的能力, 就得了解各种修辞手法各自的表现形式、韵含意义及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意蕴。我们可通过分别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的用法来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修辞手法,表现方法,赏析
参考文献
[1]雷鸣, 付黎旭.日汉互译理论与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8) :1.
[2]高宁.日汉互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4) :1.
[3]三谷文一等.大修館国語便覧[M].日本:大修館说1988, (4) .
8.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植物之美 篇八
对植物的描写,不仅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还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才能使静态的植物具有动感,使它们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这种植物的赞美之情。在我们这个学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和排比,运用它们会有怎样的妙处呢?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吧:
比喻句:这类修辞手法在写作时运用较多,比喻句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对事物的赞美之情。例:一树洁白的花朵,像雪,像玉,像云,像飞迸的浪花。
排比句:在写作时运用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例:菊花的颜色很多,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还有浅紫色的……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
拟人句:把植物的某些方面或特征写得像人一样,这就是拟人句。拟人句可以强烈表达自己对植物的喜爱、赞美之情。例:向日葵花像布娃娃的笑脸——它的花瓣儿像娃娃金黄色的头发,它那可爱的笑脸从早到晚总是向着太阳转,永远不回头。
总之,只有仔细观察、全心投入,才能写出生动具体、热情洋溢的好文章来。你,学会了吗?
(吉林 冯立宏)
9.高三语文单项复习教案-修辞手法 篇九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掌握七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2.理解和明确七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掌握七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2.理解和明确七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掌握七种修辞手法概念特征和表达效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考点解说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恰当,能否辩明优劣。能力等级:E(表达应用)
二、江苏高考试题展示
1.(2006)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
2.(200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麦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选特色。(4分)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2007)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他形简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4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切合原意。①不要让“○”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可入,有“家”可归。②“○”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③“○”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团。④无家可归的“○”字,盼望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4.(200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5.(200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注]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参考答案】借代
三、研习八种修辞
㈠比喻
1.看比喻有关知识(《优化方案》P94)2.填空题
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㈡比拟
1.看比拟有关知识(《优化方案》P94)2.填空题
⑴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㈢借代
1.看借代有关知识(《优化方案》P94)2.填空题
⑴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⑵写出下列例句借代的类型
①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特征代本体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材料代本体 ③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标志代本体 ④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人名代著作 ⑤“芦柴棒”,去烧火!
绰号代本人 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专名代泛称 ⑦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具体代抽象 ⑧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部分代整体
⑶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㈣夸张
1.看夸张有关知识(《优化方案》P95)2.填空题
⑴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⑵写出下列例句夸张的类型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扩大夸张
②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缩小夸张 ③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超前夸张
⑶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㈤对偶
1.看对偶有关知识(《优化方案》P95)2.填空题
⑴对偶的特点: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将上联和下联进行连线配对(注意顺序)A春山一路鸟空啼 E日暖神州万木荣 B锦江春色来天地 A芳树无人花自落 C春晖又红万朵花 D老梅到时自然红 D芳草春来依旧绿 B玉垒浮云变古今 E春回大地千峰秀 C冬雪欲白千里草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㈥排比
1.看排比有关知识(《优化方案》P95)2.填空题
⑴排比的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⑵写出下列例句排比的类型
①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成分排比
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句子排比
⑶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㈦反复
1.看对偶有关知识(《优化方案》P95)2.填空题
⑴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同一语句,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运用反复修辞手法,能够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反复有两种形式:连续反复,间隔反复。⑵写下列例句的类型
①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
四、巩固练习
1.写下列例句是比喻还是比拟 ⑴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比喻 ⑵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比拟 ⑶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比喻 ⑷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比拟 2.写下列例句是借代还是借喻
⑴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⑵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⑶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⑷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3.做“江苏高考试题展示”
五、布置作业
《优化方案》P92-93第1、6、8题。
10.高中语文的修辞手法知识点 篇十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3、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4、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5、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06-17
小学语文修辞排比09-07
对当前语文科修辞教学的方向分析论文07-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设计06-19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教学设计10-28
2018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7周)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06-20
语文园地五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4
小学语文词语专版06-28
小学语文园地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