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师的经典散文(通用3篇)
1.两个老师的经典散文 篇一
我的老师的经典散文
我10岁上学。从小学到大学,这一路走来有多少老师给我授过课?我聆听了多少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感人精神,我还能记起多少?这一切,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我的脑海里,早已被洗刷得所剩无几。唯一耿耿于怀的,让我终生都不可忘记的,是我小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李淑清。——因为,那是我人生转弯的地方。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暑假里的一天,我的班主任王老师见到了我。他抚摸着我的头:“跃进,开学以后有新来的老师做你的班主任了,你要更加好好的学习呦”。我听了很诧异,心里还是不情愿的。
我那时已经十三岁了,知道王老喜欢我。其实这也难怪,我从小天赋就特别好,那时没有什么幼儿园,学前班。而我在上学之前,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就很熟练了,还学会了很多简单的文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全班三十多人,我的学习成绩没排过第三名。所以老师们对我都刮目相看,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我从那时就知道做老师的也偏心,他们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只要你学习好,就是犯了错误挨批评的态度都让你感觉到亲切和舒服。
终于到了八月份开学了。那一天全班同学都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里,等待我们的新老师。大约八点左右,校长和新老师走进教室,大家起立,热烈的鼓掌欢迎。李老师二十多岁,一身干净得体的浅蓝色衣服,短发。长长的睫毛显得眼睛又黑又亮,方圆的脸庞深藏着下颚,鼻梁有些低,显得鼻头高翘。“我叫李淑清,今后要和大家共同学习了”新老师自我介绍说,而且那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同学们又一次的热烈鼓掌,表示认可。
用今天的话说,我们这位李老师是绝对的美女,似乎她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充满着活力和热情,让你感到那么自然,那么亲切。
第一节数学课,李老师莫名其妙的在黑板上出了十几道数学题,要求我们做好了马上交给他。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写,我们就在下边做。当老师的题写完了转过身,我也从后边站起来,把做好的题交给他。李老师没看我做的题,只是看着我的脸,那目光里透出一丝迷惑和惊讶。“你就是跃进?”他问。“嗯”我回答。我当时就想到了,这一定是前任老师向他介绍了我的情况。他轻轻地拍着我的肩头,“去吧”。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和轻轻的一声‘去吧“。我已经完全感觉到了新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喜爱。
李老师不但人漂亮,而且性格开朗。一到课间休息,她就和我们一去活动。打球,踢毽子,跳方格。他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论是谁有什么困难,他总是尽全力帮助解决。
有一次,学校的少先队组织该选,我被任命为大队长,遵照学校的要求,明天所有的队干部都要佩戴队标志。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李老师发现我胳膊上什么都没有,就走过来问:“跃进,你怎么不戴队标志呢?”我站在那里低着头,一声也不吭。“老师,他家里没有白布和红布,妈眼睛又不好,没人给他做。”我的同桌刘小林回答了老师。我很忌讳别人说我家里困难,心里一委屈,眼泪流下来了。李老师点点头,示意我坐下。
想不到第二天上学的时候,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他拿出一个做好的三道杠标志,笑着说:“老师给你做好了,来戴上吧”。看着老师给我做的对标志,心里充满了感谢和激动。这个队标志看上去有些特别,做底层的白布很规整,只是四周的边线针角大小不均匀,有的偏里有的偏外。上面的三道红杠的针线也是大大小小。而且每到红杠只把两端固定在白色的底布上,中间是悬空的。看着这个特殊的对标志,我知道老师那么年轻,拿现在来说还只是个女孩子,怎么会做针线活呢?可见做这个队标志,李老师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呀。从那以后,我口头上叫他老师,而心里却感觉到她就像自己的姐姐。
俗话说祸不单行,福不双至。三年级的下学期我闯了一次大祸。课间的时候我和一个同学玩儿托架子,我先骑在他的脖子上跑一圈儿,然后他再骑在我的脖子上跑一圈儿。我想戏弄他就搞恶作剧,快到一圈的时候我把头一低,他就从我的脖子上摔下来,正好地上有个木棍,一下子就扎在了他的眼睛上,顿时鲜血涌出,那个同学就地翻滚。我吓坏了,知道闯了大祸,别的同学去喊老师,我却趁机一溜烟儿似的跑回了家。
几天以后,经过学校的协调,我爸爸妈妈答应负担那个同学治疗眼睛的全部医疗费,大约500元钱。这真是祸从天降,那时我家六口人,缺吃少穿。爸爸在生产队里每天挣十个工分,折合两毛钱,还要到秋后结账。
为了筹钱,家里卖了唯一的母猪和几个猪仔。在那个年代,这是我们全家人的生活依靠。哥哥十六岁了辍学回家,姐姐十八岁也找了婆家。全家人求亲告友,好容易凑上了这笔钱。
我该怎么办。尽管我舍不得我的老师,舍不得同学,但书是不能念了。最让我痛苦的是我的同学失去了一只眼睛,这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原谅自己的。那一段时间我的心就像在油锅里煎,有时就用脑袋顶着墙,来排泄我内心的痛苦和自责。
一天中午我们正在吃饭,每人手里拿着一个玉米面饼子,桌上摆着一盘儿咸菜。这时李老师从院外走进来了,那一刻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什么都不顾了。丢掉了手中的饼子跑出去,扑到老师的怀里放声大哭。是自责?是无奈?是委屈?真的无从说起。老师抱紧我的头,他的泪珠一滴一滴的落在我的脸上。
很长时间我站起身来,老师环顾着我们的家,看着桌上的饭菜。然后和爸爸妈妈说了很多的话,其中的几句我清楚的记得:“跃进这孩子有特殊的天赋,将来一定有出息,你只管让他上学,一切都不用你们管”。
第二天我上学了。在我的书包里,所有的.学习用具都换成了新的。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逐渐感觉到我已经不属于我自己,不属于我的家庭,我是老师的孩子。一直到小学毕业,整整三年的时间,我的一切学习费用全部是李老师支付的,总的算起来也有几百元之多。
放寒假的时候,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他把20元钱塞进我的书包里说:“老师也要回去过年了,把钱交给你爸爸,买点年货吧”。我知道这是不应该的,百般推辞,终归还是盛情难却了。
你知道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这20元钱几乎是李老师一个月的工资,相当我爸爸在生产队100天挣的钱。
当时学生的教科书只有数学,语文,自然,常识。数学和语文国家定价每本5毛钱,自然和常识每本3毛钱,平时用的本子都是用白纸订的,每张白纸7分钱。把这些合起来也不够现在买一串糖葫芦的。可是在那个年代就是这些费用,不知把多少适龄儿童挡在了学校的大门之外。
所以我说,要没有李老师,要没有老师的无私资助,哪有我今天的事业,家庭;哪有我孩子的事业家庭。俗话说情债无价,我现在倾其所有也报答不了李老师的再造恩德。
今天,借《墨韵飘香》的一席之地,只为彰显李淑清老师的高尚师德,宽广胸怀,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同时也表达学生的崇敬之心,感恩情怀。
正所谓:大爱无疆,没齿难忘。
2.两个老师的经典散文 篇二
一、品读“反复”, 体味“试验”之严谨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胆大”一词, 读懂了伽利略勇敢地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认识了一个富有勇气和思维缜密的伽利略。这节课, 我们继续抓住“妄为”和“固执”进一步走近伽利略。“妄为”就是胡乱做, 伽利略真是这样吗?读读课文3~5自然段, 找出相关句子来, 在旁边做上批注。
生:我觉得不是妄为。他先是秘密试验, 接着才公开试验, 说明他不是莽干, 而是很慎重。
生:他是这样秘密试验的:“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里的“反复”“许多次”说明伽利略做事非常认真, 很谨慎。
师:“反复”就是重复吗?
生:是重复, 是做了一次又一次。
生:我觉得不是重复。如果是重复, 那就是他在一个地方重复同一个动作。“反复”不是这个意思, 是说伽利略先是站在10米的地方做试验, 后来又在20米的地方做试验。而且这样做不止一次, 而是“许多次”。
师:这是高度不同的“反复”。还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地方也会不一样。先是在室内做, 接着在室外做。
生:环境也不同。在无风的情况下做一次, 在风非常大的情况下再做。
生:球的重量也不一样。可能是10磅重和1磅重的各一个, 后来可能是20磅和10磅重的各一个。
生:也可能球的质量不一样。先是用铁球, 后来用的是木球。
师:是啊, 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不同、球的质量和重量不同地做了许多次, 就是———
生:反复。
师:这反复试验的结果怎样?
生: (读)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总是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从这“反复”和“许多次”, 你看出了什么?
生:伽利略做试验非常认真、细致, 一丝不苟。
生:他是抱着严肃的态度来做试验的。试验是严谨慎重的, 不是妄为。
师:看来, 这“胆大妄为”的背后是缜密的思维、过人的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点评】这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力图以问促读, 设计了4个前后紧密相连的问题: (1) “妄为”就是胡乱做, 伽利略真是这样吗? (2) “反复”就是重复吗? (3) 这反复试验的结果怎样? (4) 从这“反复”和“许多次”, 你看出了什么?其中 (1) (3) 指向课文内容, 意在阅读中能发现与问题相对应的语句; (2) (4) 指向学生各自的理解、感受, 切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的年段目标。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 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 丰富了“反复”一词的理解, 准确地把握了“反复、许多次”所隐含的意味。可以看到, 教师教学的落脚点在词句, 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与体会, 达到对课文人物品质的真切感受。
遗憾的是教学中没有对“反复”“许多次”及所在的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作更为有价值的探讨, “反复”与“许多次”的意思一样, 在这句话里不显得重复吗?如果引导学生通过删减“许多次”作比较朗读, 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只相信事实的科学精神与品质, 更会从朗读中领悟到这种“反复”的手法所起到的“增强语意、加强语势”的表达效果, 而不会误解为犯了“重复”的语病。如此, 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上, 而深入到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规律的理解上, 学生获得的是言语智慧技能知识。这正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
二、练读“宣布”, 感悟“真理”之坚守
师:秘密试验得出结论后, 伽利略做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生: (读) “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 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师:伽利略会怎么样宣布呢?我们来演一演吧。请一位同学当伽利略, 老师和其他同学当伽利略的学生。 (指一名学生扮演伽利略)
生 (扮演伽利略) :我宣布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
师:大家觉得伽利略这样说行吗?
生;我觉得不行。应该这样说:同学们,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经过反复试验, 我发现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 总是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伽利略的学生们, 你们听到这消息有什么反应啊?
生 (扮演学生) :老师, 祝贺您。
生 (扮演学生) :老师, 这真是好消息啊。我们的老师就是棒!
生 (扮演伽利略) :同学们,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决定, 我准备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你们说好不好?
生 (扮演学生) :老师, 我支持您。
生 (扮演学生) :等到那一天, 我一定到现场为您加油鼓劲。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 (扮演学生) :老师, 我觉得你还是再慎重地想想吧。
生 (扮演伽利略) :为什么要再想想呢?我已经决定了。
生 (扮演学生) :老师, 您想过没有, 如果你敢公开试验, 也许你就当不成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了, 可能还在比萨城呆不下去啊。
生 (扮演学生) :对啊, 老师, 教会的那些人会拼命反对您, 迫害您的。你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生 (扮演伽利略) :谢谢大家的好意。我已经想好了, 只要人们从我的试验中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话也有错, 即使真像你们说的那样, 我也认了。
师:真是个“固执”的伽利略。同学们, 你觉得这“固执”的背后是什么呢?
生:是对真理的坚持。
生:是坚持真理的执著精神。
【点评】这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力图以演促悟, 组织学生扮演伽利略, 演说两次宣布:一次宣布试验结果;一次宣布公开试验。重要的是教师的3次插问: (1) 大家觉得伽利略这样说行吗? (2) 伽利略的学生们, 你们听到这消息有什么反应啊? (3) 有不同意见的吗?正是这3次插问, 促使学生的话语不再重复课文的语句, 而转向生活化的言语交流, 直至最后学生之间的精彩对话。那些精彩的话语源自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 无形中浸染了伽利略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 自然便有了品质。演, 是学生运用课文语言、内化课文思想情感, 藉以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插问, 则是提高“演”的话语品质, 提高学生表达质量的有效手段。看来, 这个“演与问”的组合, 会产生有效的对话与交流。
其实, 课文中的两个“宣布”, 还原式的情景表演, 其教学价值并不大。如欲实现“感悟‘真理’之坚守”的目标, 不如就两个“宣布”作些探究。特别值得思考的是伽利略为什么要宣布在比萨斜塔上作公开试验。教学尚简, 要言不繁。
三、想象补白, 体会人们之变化
师:伽利略要公开试验了。公开试验前, 人们有什么反应呢?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读)
师:你就是责备伽利略的人, 你来责备责备。
生:“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 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生:“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 事实是无情的, 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公开试验后, 人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生:公开试验后, 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师: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 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 再动笔写一写。
(出示:伽利略走下斜塔, 人们_______。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_______;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_______;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_______。)
生:伽利略走下斜塔, 人们一下子围了上去, 一边欢呼着, 一边把他抛向天空。刚才还嘲笑他的人红着脸说:“伽利略先生, 我们真是有眼无珠, 请您原谅我们的无知!”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 搓着手说:“真是太惭愧了, 同样是研究学科的人,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您那样, 独立思考呢?”曾劝阻他公开试验的学生低头轻声地说:“老师, 您真是我们的表率啊, 我们要向您学习啊!”
师:这位同学加上了人物的动作、神情, 说得更具体生动了。谁也能这样说?
生:伽利略走下斜塔, 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团团围住。刚才还嘲笑他的人真诚地说:“伽利略先生, 我们真是有眼无珠, 请您原谅我们的无知!”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 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说:“您真是一个勇敢的人, 您不迷信, 坚持真理的精神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啊!以后, 我们再也不会盲目迷信了!”曾劝阻他公开试验的学生, 深情地望着老师, 说:“老师, 您真是青年人的楷模啊, 我们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
【点评】这部分的教学, 教师力图以写促解, 先说试验前人们的反应, 再写试验后人们的表现, 两相对比, 加深理解伽利略探求科学真理的现实意义。从学生所写的语段看出, 补白性的想象写话, 是很有语言训练价值的, 也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结合课文具体语境、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写作空间的话题, 更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也更有教学收效。
阅读教学常常“君子动口不动手”, 鲜有动笔写作的训练。其实, 在阅读过程中, 结合课文理解设计恰当的话题, 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不但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化, 而且促进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更积极的意义在于, “写”是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学习活动, “写”是学生将模糊的思考转化成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迫使思维更缜密、表达更准确, 这是“说”所无法替代的。因此, “智慧出在手指上”, 这句话在阅读教学中也很有借鉴意义。
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的写话题目, 仅仅列举了“刚才还嘲笑他的人、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如果不限于这三种人, 让学生展开想象, 那么写作的空间会更大, 学生的笔下会出现什么?答案或许会更精彩。
四、聚焦文旨, 品味公开试验之价值
师:伽利略的公开试验, 还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读一读这句话。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 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师:这里有两句话, 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1.这时大家才明白,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 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2.这时大家才明白, 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 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
生:第一句是“不全都是对的”, 第二句是“全都是不对的。”
生:两句话意思也不一样。“不全都是对的”, 是说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的是对的, 有的是错的。“全都是不对的”就是他所有的话都是不正确的。
师:是啊, 亚里士多德毕竟是个伟大的哲学家, 他的许多话是对的, 比如他的“寓教于乐”的观点就被证明是对的。有的话是错的, 如书上写的那句话就是不对的。再来看屏幕。这两句话还有不同在哪?
生:第一句中有个“像”字。
生:我知道了, 课文中多了一个“像”字, 就不仅仅是说亚里士多德这个人了, 还指许多许多人, 如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家领导人等等, 他们说的话也可能不全都是对的。这恐怕就是伽利略为什么要进行公开试验的原因吧。
师:真是会思考的孩子。是啊, 伽利略秘密试验只是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 而冒着危险进行公开试验, 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 那就是, 一起读———
生: (读) “这时大家才明白,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 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师:这时大家明白了, 你明白了吗?
(出示:现在我们也明白了:_______。)
生:我也明白了, 对权威说的话不能全信, 也不能不信。
生:我也明白了,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话, 不能迷信。
【点评】这部分的教学, 教师力图通过比较领悟语句的含义。第一组的两个句子, “不全都是对的”“全都是不对的”, 所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 学生自然容易读懂;第二组的两个句子, 差在一个“像”字。一字之差, 天壤之别, 学生从中领悟到了“像”字之外的意思, 读出了言外之意。而教师的一个填空题“现在我们也明白了:_______”, 又将学生的思考推向了更深的层面, 也回归到了课文的主旨上。这样的语言训练, 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表达力, 更有学生的思维力。
比较, 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之策。韩军老师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套“以语言为核心的联比揣摩阅读方法”。联, 就是关联;比, 就是比照 (比较) 。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语言的联比。联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处处用联比, 处处有联比。学会联比, 其实就是学会了揣摩、感悟。如上述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有无“像”字, 含义就会不一样。这种于细微之处发现差异, 然后设计联比训练, 正是教师具有语文意识的体现。一个具有语文意识的教师, 才会从课文中筛选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适宜的教学内容。
五、搭建平台, 纠正文本之偏失
师:说得好啊。如果有这样的挑战机会, 你敢挑战权威吗?
生 (饶有兴趣地) :敢!
师:好。我们就来挑战挑战这篇课文。课文有些句子写得有毛病, 你能找出来改一改吗?
(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总是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生:没问题啊。
师:再认真读读, 注意“高处”两字。
生:哦, 我知道了。如果一个是在10米, 一个是在15米, 都是高处, 可高处不同, 落下来时肯定不可能同时着地。
师:是啊, 那该怎么改呢?
生:把“高处”改为“同一高处”就可以了。
【点评】此处课文本身没有语病,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总是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句中的“高处”是“蒙前省略”, 本意就是同一高处的意思, 否则就不存在比较是否同时着地了。因此, 这里的所谓“纠正文本之偏”是无的放失, 在没有教学内容的地方偏偏“自寻烦恼”。这样的教学是不恰当的。
六、总结提炼, 储存写作之养料
师:同学们, 想想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伽利略这个人物的?
生:用了产生怀疑和试验求证两个典型事例描写伽利略坚持真理、敢于挑战的精神。
生:还用了人们如何反应这样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
生:课文还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 这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师:说得真好。伽利略勇于挑战、善于思考、执著追求真理的品质就是通过典型事例、侧面描写和背景烘托的写法表现出来的。今后, 在写人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点评】这部分的教学, 意在课文是“怎么写”的,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这里要思考一个问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究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还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 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是不同的, 我们从中汲取的所谓写作“养料”也是不同的。
“想想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伽利略这个人物的”这个问题表明教师认定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于是, 学生便总结出“典型事例、侧面描写、背景烘托”三个方法来, 这三个术语相当专业, 一般没有经过专门教学的学生是很难说清楚、规范的。而如果把这篇课文认定为一篇记事的文章, 又会怎么理解呢?课文记述的是伽利略用试验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件事, 按照“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的顺序来记叙的,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尤其是伽利略的推想过程和试验结论写得清楚, 表述严密, 值得学生借鉴。
且不论写人还是写事, 仅从教学要求而言, “典型事例、侧面描写、背景烘托”这样的总结概括也似乎不太适合该学段的要求。对照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 尚未涉及写作方法的学习。第三学段中则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循序渐进, 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原则, 与其记住一些名词术语, 不如留存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对学生来说, 头脑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章, 尤其是大量的典范的事例片段, 自然就会领悟其中的写作奥妙。届时再以术语归纳, 自然水到渠成。由此, “养料”应该是典范的文章本身, 而非抽象的读写术语。
【总评】同一篇课文, 不同的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就会有所不同。这份教学实录体现了执教老师以词句训练为核心, 创设多种语言情境, 以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目标。其中词句理解、情境对话、想象写话三个部分的教学卓有成效, 插问、比照、设置话题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运用。教学中所折射出来的“以运用为重点, 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理念具有实践意义, 也切合了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技能的宗旨。
3.两个美国高中老师的故事 篇三
前几天,看到Kate发给我的邮件,她号称是高中部的教导主任,我倒觉得就是“后勤”和“大保姆”。放假前,我向她询问下学期两本书的名字,本以为她是个健忘的、有点上岁数的人,没想到还记着这事。第一次见到她时,我想眼前这老太太不会是退休返聘吧?教导主任不是不用干什么活吗?她怎么这么忙啊?后来才发现,高中部少了她估计就会乱成一团。还有,在我刚来时,如果没这位慈祥的老师的耐心辅导,估计我整个人也得乱成麻线团了。
Kate在高中教师中是个全能选手,不单是不熟悉当地文化的交换生离不开她,美国同学也时不时找她,借电脑、打印、要点日常用品之类的。高中第一年,我们对Kate还不怎么了解,觉得她是个一板一眼、按规矩办事的人物,肯定不讲情面。直到期末看到自己的出勤成绩,才发现她可是给我们都动了点“小手脚”,每个人或多或少的迟到劣迹都消失了。谁会想到我们这帮人越惯毛病越大,有了第一年的意外之喜,第二年就散漫大发了,不把迟到当事儿,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无奈,Kate提出了对策:“迟到过于频繁的,放学后自己上自习。”这办法还是真管用,不说别人,我自己就给治住了,迟到的次数明显减少。
每次经过学校办公室都看到Kate坐在那儿接打电话,安排着学校“善变”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整理着我们的资料和成绩单。她的态度永远不温不火,谈不上特别热情,但我们却都知道她的好。我想起了以前就读的国内学校的教导主任,经常站在教室后窗口的是他,大会小会上批评人的是他,学生没带出门证不让出去的是他,把自己的理想重任放在学生肩上的也是他。同学一看见他就躲,似乎老师永远正确,学生永远有问题。
升入10年级后,Kate就开始操心我们上大学的事了,她和Mr.Zinn老师用尽自己的人脉推荐适合我们的学校。
提到Mr.Zinn,我的花痴心都要犯了。他绝对属于大叔型男神之一,和吴秀波有一拼。Mr.Zinn,湖南卫视的汪主持,再凑合加上我那个不靠谱的爹,都是有学问懂得多,有小内涵,外带点小幽默,形象也是慈眉善目的,绝对的偶像啊!
言归正传,Mr.Zinn是人文老师。这学期讲的美国历史才叫折磨人,不知道是不是全世界中学历史老师的通病,讲课都会带点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反正他的“历史”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Mr.Zinn和我们关系好是全校认可的,连班里最各色的一位姑娘都认可——这姑娘能躺在地上听课,最宽容的心都无法忍受,唯有Mr.Zinn给她个台阶,说她今天一定是难受。 放假前,我正在帮一个老师做下学年学生日常指导顾问的分配,依照学生的意愿自己填表,把Mr.Zinn作为第一选项的占了一大半。可惜名额只有十几个,都分给了明年毕业的学生。Mr.Zinn把推荐学生进入合适的大学当成乐趣,他了解很多大学的状况,也熟知每位学生的特点。他爱和学生聊天,有一次中午在校外吃完饭碰到他。他问我:“楠楠,毕业后你想回中国念大学还是在这边念?”我答道:“我是要在这边继续念。”“那你有兴趣学什么呢?”“学商吧。”他没有一点惊奇样子,但又对这个答案略有所思,接着转移话题聊到了他的“历史”。
过了一段时间,他特地来找我,说发现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VERSITY)有个新项目针对国际学生,问我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就帮我预约那边的招生老师来和我聊聊。我无所谓,就答应了。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明明离毕业还有两年多,他当真开始运作起来。一个多月以后,Mr.Zinn约到招生老师,还嘱咐说多想些要问的问题,尽可能多地了解学校的情况。那天,我唯一的中国同学黎晔星也来凑热闹,和OSU招生老师见面,人家上来先送给我们一人一个水壶。我们高兴极了,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开聊,Mr.Zinn陪着呆了一会儿,看到我都盘腿坐在椅子上了,觉得我们应该不会紧张,于是放心去给别的年级上课了。事后他还拉着我说,遇到好学校我还会帮你留意的。
每一学年从开始到结束,Mr.Zinn和Kate都用尽自己的力量为毕业届和11年级的同学找大学。普通一些的大学愿意来我们学校招人,可是想要相当于国内一本及美国常春藤的一些大学来招生,他们两个则需要花些心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超期盼升入毕业届,这样在学校就可以称霸王了,别说学生,连老师都礼让三分。但是高中毕业届上了大学后就是新生,落差是非常大的。在高中临毕业的最后一个星期,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毕业届的学生越来越飘飘然,老师耐着性子哄,剩下的学生陪着闹。
“运动日”是毕业前不可缺少的。今年的毕业届在运动日赶上了个好天,波特兰的这个春天每天都是湿答答的,赶上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大家都是兴高采烈的。把高中部的学生和老师分为几个组,进行足球、篮球、棒球等比赛。
“闹”是学校的另一个传统。学生和老师都准备在这帮毕业生走之前好好整他们一把,每个年级都可以参加,实在没想法的年级可以自动放弃。我们年级遇上这种机会,哪有放弃的道理?最后的设计为“007逮捕2013届毕业生”,听着超幼稚吧,事实也是很幼稚的。拿了几把假枪,几根棒球棍,戴个墨镜穿身黑衣扮警察耍帅。我穿了条橘红色连衣裙在旁边充当摄像。我们年级最矮的一个妹子站在椅子上,把所有毕业生的名字用法官审犯人的口吻念出来,每个人都有几条“罪行”。然后,他们被我们班几个男生押到台上,跪在那儿,手还被绑着。虽然只是做个样子,毕业生也很配合,仍逗得台下的学生和老师超开心
现在我们还不能理解毕业生的心情。对于现在的我们,送走一届毕业生就意味着将迎来一个长长的假期,只不过帮忙布置毕业典礼时偶然也会想到两年后的自己。日子其实过得很快,Kate和MrZinn会帮助我们更多,在每一天,在未来的选择上。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两个老师的经典散文】推荐阅读:
我的老师的经典散文06-29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两个人在一起11-19
人活两个我经典美文07-24
怀念我的老师李世昌经典散文10-26
动作的词语两个字09-17
对两个句子的提问10-10
自我介绍的两个好方法07-24
两个字的霸气网名10-05
关于两个重要极限的认识10-21
帅气的两个字男网名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