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总结

2024-10-26

三生教育总结(12篇)

1.三生教育总结 篇一

“三生教育”实践总结

大地基中心小学:李德才

一、主要得失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三生教育”这个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深刻体会到了“三生教育”在各级学校开展的重要性,当“三生教育”这个课程进入课堂,不禁好多人质疑,什么是“三生教育”?那到底什么是“三生教育”呢?“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所谓“三生教育”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二、改进方向

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关注人格注重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学习求知的需求,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开启内心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理解社会,同时直面挫折、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有指导性的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实施“三生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基本总结

“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小学生。”

“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有着一份无法抵挡的痛苦,人们不是

常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刻,正是母亲最痛苦的一刻”。为那来之不易的生命,为了母亲那份疼痛,我们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重视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在需要我们关注的生命里,我们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来,它绝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二、生存教育

生存是人的本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侵害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的下一代。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惜生命,要学会跟孩子沟通,怎么沟通,就是要关心他,了解他,打动他的心。我们要多角度的去看待学生,每个低成就的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片蓝天,不要用分数来论英雄。有个孩子文化课上实在是不理想,但在烤面包大赛上得了第一名,在调制鸡尾酒大赛上得了第一名。

三、生活教育

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同时我们不仅要适应生活,更要努力创造幸福生活,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学会学习、树立理想都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五年级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促进人的发展。三年级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以实践性为主的方式开展“三生“教育。

2、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三生教育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并与养成教育相结合。针对盲学生采取不同方法,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4、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采用互动教学、多媒体情境教学等多变的教学手段。

5、加强自身学习和研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三生教育”涉及到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学科的范畴。

6、通过多媒体吟诵古诗文、童谣、角色扮演、听影视作品、演讲比赛等多种生动的形式,培养小学生不畏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情

操和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总之,“三生教育 ”,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生命可贵,生命无价,教书生涯,短暂而快乐,希望教师寓教于乐,“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积极为“三生教育”创造成果,作出贡献,延续生命的价值!

2.三生教育总结 篇二

一、让教育更有理性

实践“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提升教师本人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的追求,让教师重新理解教学生涯,体会生命在课堂中流淌的意义,进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生存、生活的光辉。具体讲,教师要正确处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尊严、生存的价值、生活的真谛。树立“三生教育”的教师观,建立新型的互动与交流的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三生教育”的教学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直面人生;树立“三生教育”的课程观,课程的设置、内容的取舍也要遵从“生命、生存、生活”发展的规则;帮助学生树立“三生教育”的学习观,真正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二、让教育更富成效

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品质,开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人享受良好的教育,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生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教育。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认为,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的教育:

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

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心怀祖国,有报国之心,报国之志。

三、让教育更添智慧

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注意挖掘学科教育中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文科教学要强调突出人文性,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他人的人生境界,欣赏他人的高尚情操,从而加深学生个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艺术学科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生命之美、世界之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教学要注意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和宇宙无穷的奥秘,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合理的关系。

教育过程要让学生参与,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活动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含量,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3.教育的形式要让学生乐于接受。要做到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喜闻乐见。

四、让教育更有品味

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精神氛围,来促进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传统,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应组织个性化、有特色、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应开展系列化、开创性的知识文化活动,来扩大学习的认知领域,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才能, 使学校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部和谐优美的“协奏曲”,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让教育更有力度

3.“三生教育”与勤工俭学 篇三

实施“三生教育”是云南省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实施“三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勤工俭学与实施“三生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开展勤工俭学是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体现。

首先,实施“三生教育”与开展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开展勤工俭学是中小学实施“三生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三生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两种组织形式来实施的。课堂教学着重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而勤工俭学则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和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学习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三生教育”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深化。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开展勤工俭学的工作中,以“三生教育”为指导,就能促进勤工俭学的发展,同时,在实施“三生教育”教学时,积极开展“勤工俭学”,就能深化“三生教育”的成果,双管齐下,互利双赢。

二、积极开展勤工俭学,为实施“三生教育”构建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勤工俭学成绩显著。据统计,到2007年底,云南省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已建成11064个农林牧渔勤工俭学基地(占地面积1270207亩)、223个工业企业勤工俭学基地、4087个第三产业勤工俭学基地,2007年接纳学生劳动实践已达11204512人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成千上万的勤工俭学基地无疑是实施“三生教育”宝贵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要把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成实施“三生教育”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生产劳动基地,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开展勤工俭学的根本宗旨,育人和助学是勤工俭学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开展勤工俭学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育人的功能,而只注重去搞创收,对勤工俭学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浅的层次。因此,要把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成实施“三生教育”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基地,首先要树立起“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在开展勤工俭学时,坚持以“三生教育”为指导,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体认知与行为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实现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的。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勤工俭学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作为新时期勤工俭学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3.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加强勤工俭学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已建立起一批有一定基础的勤工俭学生产基地,但一部分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和设备简陋仍是勤工俭学工作的薄弱环节。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还需要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引进一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设施,促进勤工俭学工作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勤工俭学工作要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开展勤工俭学工作中,以“三生教育”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使“三生教育”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及生产实践相结合,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最佳成效。同时,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为延伸,达到共赢和多赢的目的。

4.三生教育总结 篇四

三生即生命、生活、生存。三生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三生教育是一次教育上的变革,因为它是一个从理论的高度把我们长期以来模糊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而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可以把握时机,通过教育,奔放让人震撼的光彩,在有限的生命里去享受无限的快乐。从心灵深处去领悟生命的可贵,总需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撑起一张属于自己的风帆。

在学习中,我们必须适应环境,学会生存。在生活的路上,难免有困难,挫折,失败,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幸。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它们,把这些当成是在磨砺自己的意志,这样我们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下去,才不会被淘汰,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在生活中,积极乐观的看待问题,要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失败过,哭泣过,但是我们没有倒下,我们仍然坚强的站立着,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去创造更大的奇迹,去缔造更多辉煌。

通过生命教育,我们应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真爱生命,促进生命积极健康发展,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使我们应该清楚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技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生命教育使我们应该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团体、民族、国家及人类的幸福生活。

5.三生教育工作总结 篇五

作总结

开远市羊街中心校 2016年7月1日

2015—2016年羊街中心校“三生教育”工作总结 按照市教育局的相关要求,我校积极开展“三生教育”工作,召开校长会议落实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计划,通过开展活动,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1、领导高度重视,确保“三生教育”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开学初就制定了《羊街中心校“三生教育”工作计划》,并在开学的会上对此项工作做了布置。要求所辖各校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开学第一周列为“三生教育”宣传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认识“三生教育”。

2、大力开展“三生教育”工作宣传

所辖各校,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三生教育”的精神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文件精神,并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的相关报道。通过召开教师会议、家长会等形式进行全面宣传,让“三生教育”深入学生、教师和家长,让“三生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进入社会。

3、抓好“三生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确保“三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使广大教职工深刻理解“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并将“三生教育” 有机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中。

4、保证教学时间和效果

把“三生教育”列入学校对活动中,利用队会时间穿插教育,在队活动中就让学生学习一些三生教育内容。

5、学校教育

抓好德育教育,落实好《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纪律、诚实守信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生存知识,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了学生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体谅父母和家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快乐学习和成长。

开远市羊街中心校 2016年7月1日

6.三生教育工作总结 篇六

201

1教师:李瑜佳 班级:一年级(3)班 科目:三生教育 时间:2012年1月6日学年上学期三生教育教学总结 “三生教育”教 学 总 结

小板桥小学一直围绕“细、实”原则落实三生教育会议精神,积极开展“三生”教育工作,级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三生”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开展活动, 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针对学生、家长对“三生”教育的认识不深,我校“三生”教育工作首先从课堂教学入手,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们宣传三生教育,进一步探索拓展,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全员参与。

二、以“实”为主旨,以“细”促进。我校在开展三生教育工作中,不浮夸、不盲从,力求每一项工作都从学校实际出发,抓好抓实。首先,制定了《“三生教育”实施方案》,做到活动有目的、工作有计划;其次,围绕方案具体布置了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做到上课有老师、学习有心得、教学有计划、学生学习有活动。

三、“细”为重心,处处做“实”。无论是开展任何工作,做到“细、实”方能把工作做好,在开展三生教育活动中,从多渠道出发,号召全体教师和学生,利用国旗下讲话、周会、家长会、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黑板报、三生教育课详细落实此项工作,切实使此项活动进入了校园、深入到师 生、家长之间。

四、为提高三生教育的活动成效,达到人人认识三生教育,生生学习三生教育的目的,特强化了学校三生教育建设,在校园内增设了许多与“三生教育”相关的警示牌和标语,如宣传栏,标语等,有力地扩大了“三生教育”的宣传力度。

总之,实施三生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光靠一时的突击并不能把此项工作抓稳固、抓牢靠,大坪乡中心小学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继续广泛、深入的开展三生教育,让我们的教师走进学生、享受工作、快乐生活;让我们的孩子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

小板桥小学开展“三生教育”

工 作 总 结

7.让“三生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之中 篇七

我想去开导学生的时候, 我

问自己:我行吗?虽然懂得无数的大道理, 但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和来自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事实时, 我也会责怪自己为什么做不到, 这也许就是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内涵认识和实践不够深吧。

和学生相处的每一天, 总是会遇到很多的“意外”情况, 面对这一个有着较强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愿意用事实说话;交友方式开放, 交友途径不拘一格;生活态度积极, 生活类型丰富多彩;关注自我形象的“新人类”群体。教师们能否真正的做到不会一味的责备和谩骂, 而是及时地抓住时机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 用爱去唤醒他们偶尔沉睡的安全意识和自护意识, 从而使他们认识到生命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生命、生存、生活, 这三者的顺序不可以颠倒, 这是一个生命存活意义的体验过程, 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长路。作为教师的我们扮演着太重要的角色, 掌握着育人的能力。既然“三生教育”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呢?展现生活, 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磨砺成长。

生命是一个体验过程, 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长路。对于这群可爱的“新人类”来说他们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 尽情的体验一切。他们的内心有多么丰富的内涵, 那既是一个无比敏感的世界, 也是一个无比“坚强”的世界, 这个世界有山的雄壮, 海的宽广, 也有山的坚韧, 海的波澜, 虽然这个世界还不能与成人的世界相比拟。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学生安全, 千方百计保护学生, 活动少了, 作业多了, 学生们体验生活的方式变得单一、枯燥。学校忘记了生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学生生命体的活力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过程, 一味追求分数的“至高无上”, 这是对生命个体的漠视, 缺少在生活中体验的过程, 再鲜艳的花朵都会枯萎, 再有活力的生命都会枯竭。

从生活中来, 再到生活中去, 这是“三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命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感悟到价值, 挖掘生命的潜力, 才能感悟到生存本领, 才能学会生活技能, 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学校充分发挥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内各类媒体的作用, 大力开展“三生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 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为“三生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探索“三生教育”模式。“三生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 不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三生”内涵的理解和领悟, 更需要通过鲜活的实践活动来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美好人生、学会健康生活、勇于面对困难、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为此, 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学生能深入地进行“生命、生存、生活”的亲身实践提供更多有用的平台和机会,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中去切身体会和感知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 学会在生活中努力锻造自己, 从而真正实现“三生教育”让学生终生受益这一目标。

8.浅谈聋校中的“三生教育” 篇八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一般认为,全面发展教育是促使人全面发展或培养人全面素质的教育,在我国主要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也就引申出了当今的热点话题——“三生教育”。即所谓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我想,对于生理和心理都相对不正常的聋哑学生来说:这几方面尤为重要。作为聋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让聋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更要提倡他们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这样他们才能学会生存,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生命教育——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之教育

聋哑学生觉得自己不是正常人,常常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和多疑心理。他们敏感、孤僻、封闭,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太愿意跟健康的人交往,却无时不在疑心人们的议论,无时不在担心来自周围的嘲笑与歧视。所以他们对待生命往往是很消极的。那么在聋校怎样对聋生进行生命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教育者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聋校开展生命教育,教师自身须首先对生命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教育过程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尊重聋生,尊重聋生的生命。其次,教师要细致了解聋生,了解聋生个体成长的点点滴滴。这就需要老师心系学生,不仅与学生个体深入沟通,还要密切联系聋生家长。最后,教师还应善于利用一切教育条件和资源,让聋生体会到生命的力量与美。

2.培养聋生积极的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应以认知新生命为起点。可以通过科教片引导聋生了解母体怀胎十月的历程,感受一朝分娩的艰辛;教师可结合学科教学,通过引导聋生观察大自然,欣赏动植物标本,让聋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还可以通过聋生从影视传媒中了解到的时事新闻来感受生命的可贵,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人们对生命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進而引导聋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3.加强聋生的法制观念

聋哑孩子的性格普遍比较任性、暴戾。当他们的要求或意愿不能得到满足,又无法有效沟通时,往往会感到非常委屈和无助。于是,划破手指、割腕、跳楼等自残行为时有发生。另外,聋生的法制观念非常淡薄,要加强聋生的法制观念可以从媒体报道中感知,用感性的材料、形象化的方式把学生潜在的法律意识挖掘出来并加以激活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二、生活教育——生活目标与生活体验之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想使聋生也成为一个懂得休闲、懂得工作、懂得生活的生命丰满的人,我们不能不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在聋校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具体经验结合起来,使课堂内容生活化,变有限的课堂为无限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另外,在聋校生活中老师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聋校生活中老师要与聋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平等相处的关系,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那种“管人”的形象。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困难和心理需求。能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消除隔阂。让学生能真正热爱生活。

三、生存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生存教育是从培养人的各种生存生活能力的角度去强调教育,以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生活意识和能力,使之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聋哑孩子因从小丧听失语,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限,生活能力也相对落后于正常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惶惶不安或知难而退。因此,着力加强聋生的生存教育是目前聋校的重要课题。

1.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竞争,自强不息的竞争意识是现代人成功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处处充满着竞争。考试成绩的比较、三好学生的评选、运动会上的拼搏等等。要想让聋生适应社会,其自身就要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在教学中,可以多处通过一些具有较强生存能力的人物事迹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对家庭的安康、幸福,还是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还要让他们明白,虽然身体上有残缺,但是内心要强大,同样要做到自尊、自强、自爱。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聋生的生存能力

聋校的课程改革中提出“符合当前聋校教育实际需要的一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二是适应聋童的发展。在聋校中的生存教育就是要让聋生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存价值。特校老师不仅承担着传道、解惑的责任,更要担当一个生活的引领者和心理的疏导着的角色。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理和乐观豁达的胸襟;更要处处教给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如:指导学生如何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以及财物的安全,发生火灾怎么办,受人欺负怎么办,面对坏人怎么办等;指导学生独立进入社会和别人相处的方法。如上街购物、参加活动等等。在指导的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学生做出如何生存的榜样,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生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全程的教育或教育理念,自始至终都蕴含着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及其基本精神,丰富和发展着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核,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01.

9.古城小学三生教育成果总结 篇九

古城小学三生教育成果总结

通海古城小学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以生命为本、生存为能、生活为乐;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在“德育为首、素质为本、教学为中心”工作指针下,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的有关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工作。

一、全力开展好“阳光伴我行,三生铸我心”阳光体育品牌活动,实现效益优先、润育潜质,创新特色、全面发展

古城小学在落实“德育为首、素质为本、教学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以“阳光”体育工作开展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突破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学校因地制宜,确立了“阳光”体育工作,开展目标,丰富内容,加强训练,力求效果,争创特色,显现了学校办学的亮点。以“小场地、大舞台”的工作思路,充分挖掘整合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因地制宜,进行活动模式创新,选准活动突破口:集体项目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精心编辑音乐,组织规范有序;活动器械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活动分年级、室内外相结合;活动过程贯穿养成教育、安全教育。

1、“阳光体育”活动如火如荼,质量过硬,成为全镇各校学习的样板。

10.2009届初一年级三生教育总结 篇十

经过一年来对“三生教育”课的具体教学活动实施,再次的充分认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

“三生教育”真正是以学生为本,是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要求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以全面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起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教育优质、均衡、快速的发展。

一、计划实施情况

1、严格按照学年时间计划

2009年9月至10月:生命部分标题

1、爱与生命

2、花季雨季。2009年10月至11月:生命部分标题

3、珍惜生命

4、超越自我。2009年11月至12月:生命部分标题

5、学会做人;生存部分标题

6、保护环境。

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生存部分标题

7、健康成长

8、预防危险加上半期总结

2010年3月至4月:生存部分标题

9、防范侵害

10、应对挫折。2010年4月至5月:生活部分标题

11、勇于担责

12、和谐生活。2010年5月至6月:生活部分标题

13、智慧生活

14、追求幸福。

2010年6月至7月:生活部分标题

15、志存高远。学年学业测

试,分析总结。

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基本做到以下的计划和措施

1、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2、与养成教育相结合贯彻落实好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

规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纪律、诚实守信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

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3、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相结合4、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三生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

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设

立文化走廊、德育走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

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学

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

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使学生

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6、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组织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三生教育”学生活动、团队活动。用青

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三生教育”,各学校在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主题班会中渗透实施“三生教育”。

7、教学中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全体生命、生存、生

活的基本问题,促进人的发展。

8、教学中突出实践育人的思想,着眼于知、情、意、行的统一

原则,引导学生以实践性为主的方式开展“三生“教育;

9、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的例子

引导学生学习认知内容;

10、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其他科目知识的整合,使各科之间优势互

补、互为延伸。

三、教学组织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和组织比赛为辅的形式组织教材学习教学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完成情况与计划之

11.三生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75-02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必将推进和谐校园文化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1三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1生命教育的内涵

1.1.1生命教育的含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1.1.2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除此以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生命教育的缺失以及人文精神的欠缺等因素决定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面临社会环境复杂化。由于受到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外来的文化和观念涌入国内。大学生面对激变的社会环境,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冲击和影响。外来不良的思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体很容易被迷惑,一旦遇到困境便会措手不及。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现在,高等学校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但往往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学生缺少人生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知识,不懂得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在遇到重大挫折和打击时,便会选择放弃生命,逃避困难。这与目前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3)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欠缺。人文精神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本,而现在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大大忽略人文价值,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品质的体现,人文的缺失直接导致价值和信仰的缺失。

1.2生存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2.1生存教育的涵义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大学生的生存教育的内涵包括:个体学习参与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认识和参与家庭、社会的分工,学习建立社会关系及处理感情地实践活动,为获得社会生存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和生活的技能)而自我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生存教育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存的各种技能的培养。生存教育与德育是并行不悖的,但必须看到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自我教育和修炼的一部分,有特殊性和个人的能动性。对于学校来讲,由于生存教育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因此生存教育在学校德育课中可以加以引导。与生存教育相关的学科涉及宗教、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管理学、世界经济、社会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和德育等学科的多方面的理论知识。

1.2.2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校德育教育理念和模式相对滞后,对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缺乏引导作用,除了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各种现实生存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态度反映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缺位或迷失,应该关注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生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德育的一部分,学校需要在德育中积极加以引导。

(1)德育理念相对滞后。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直接形成和发源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学校的德育观念、德育模式更是延续和继承了过去的传统。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成果对当前中国的高校教育产生很大影响,但这更多表现在自然科学技术、经济、商务管理等领域,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便是当前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关键原因之一,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变化,而学校德育理念却相对滞后,教育理念滞后于时代的要求,是造成学校德育僵局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激荡,现实的问题和思想的困惑,给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市场经濟相呼应的非主流思想观念,已经对社会主义主流观念产生了严重遮蔽。这表现在实用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以及金钱至上观念、享乐观念、权力意志等,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

(2)思想迷茫,迷恋自我。多元文化的冲击、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定位,就业过程中存在攀比和盲目求高心理,还有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关系、家长及亲戚、学校和老师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能够做好一切就业工作,发布招聘信息和组织招聘会,自己则对求职信息很闭塞,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以及完善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1.3生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人类最早的教育就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成为一体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向生命的回归。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2三生教育在促進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影响

2.1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构

和谐文化,是指以提倡和谐思想为内核的价值理念,而和谐的视野则是以和谐文化为主导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方向性的视阈。和谐的校园文化必将营造融合、宽容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必将促使校园文化更加和谐,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当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大学生群体在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得到锤炼,从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有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强化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2.3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竞争和就业意识

由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竞争意识不强,认为就业是大四才应该考虑的事,因此往往临到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就业准备不足,与工作失之交臂。就业意识是指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认知、意向所持的主要观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早日走上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岗位。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训体验、教师垂范、学生互动等方式,使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世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强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强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广西大学学报,2007.12

2 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04.9

3 靳凤林.窥视生死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 沃瑟曼主编、李 鸣等译.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3:69

5 邓 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

6 大卫•韩汀著、孟汶静译.透视死亡[M].香港: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

7 梁 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Three Live Educates the Influence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Gets Employed

Li Fuyuan,Tan Zefei,Li Tianwe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life education, the survival education, the life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proposed that three will live the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to will certainly to advanc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get employed the work smooth development.

12.幸福:“三生教育”的核心指向 篇十二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 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又是一种教育行为, 其教育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对主流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认同、内化以及实践”来逐步提升人的主体性、发展性、超越性。作为一种以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为中心的人本教育思想, 其价值本质就是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实现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全面发展。

一幸福的内涵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 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这是一个自明性的人类生存事实。对“幸福”的最初理解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幸福要通过人的理性认识来追求和把握;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 它是行为的目的”;牧口常三郎 (Tsunesaburo Makiguchi) 认为幸福是价值的创造;尼尔 (A.S.Neill) 指出, 幸福意味着发现兴趣, 生活的目的是寻求幸福;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指出, 人类主要关心的东西是幸福, 等等。显然, 以服务于人的生活为使命的教育活动, 自然也要以成就人们的幸福生活为使命。

通过以上学者对幸福的定义, 可以从中发现, 对人类生命的理解和关怀是各种幸福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而幸福的源头则是人类的需要和欲求。人是一个需要体系, 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的实现和满足。故当代伦理学对幸福的界定是:“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 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从而将幸福释义为人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 一种需要和欲望得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

从人类发展的动力来考察, 可以发现, 人类是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不断进步的。有学者甚至断言:“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 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 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 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 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可见人类对幸福的永恒渴望, 使幸福对人生具有了终极意义和永恒的动力性。也正是从这个最美好和最深刻的意义上来理解幸福, 不难看到, 不仅在教育与幸福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 而且所有的教育在本质上都应是幸福教育。

二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其产生过程还是目的都是为了人这一“生成着的存在”的最终的幸福。

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的各种潜能胚芽接受文明的儒化而完满地展开, 帮助受教育者接受人类积淀的文化的滋养, 而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文而化之”的过程, 是人类特有的追求当下及未来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教育赋予了人思想的能力, 使理性思考成为人类的基本特征。从而区别于“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动物, “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赋予了人类第二重生命——精神生命, 精神生命使人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而成为世界的主宰。卢梭曾说:“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 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 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歌德亦认为:“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 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所以, “人之为人”要经过后天的教育, 接受教育使人走向自觉的类存在, 从而拥有了更广阔的幸福空间。

内尔·诺丁斯 (Nel Noddings) 指出, 教育工作要更好地“为年轻人的幸福生活做好准备”, 尽管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 但它是教育的核心目的, “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也就是说, 教育活动的其他目的要围绕“为了幸福”这一核心目的来安排, 其他目的是帮助学生间接实现幸福的手段和工具。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发展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过程。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从生命、生存与生活三个维度来展开的。生命是人之根本, 是人生存、生活的物质前提, 生命价值是人首要的价值, 生命价值是人的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的根本指向。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和桥梁, 是实现生命价值、生活价值的基础, 生命价值与意义要落实到实践层面、生活价值与意义要上升到理论层面, 都要通过生存领域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活是生命、生存的实践“场域”, 是实现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基本指向, 生命与生存领域中的实践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就是生活价值。生活领域中的实践以及产生的问题会对生存、生命产生深刻的影响, 很多生存困境、生命危机就是直接来源于生活领域。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省“三生教育”的首倡者罗崇敏提出“‘三生教育’能把人真正引向生命领域, 引向生存世界, 引向生活未来, 是真理教育、能力教育、自由教育、尊严教育。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建设人的主体价值”。罗崇敏认为, 教育的终极价值, 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成为有价值的人, 成为幸福的人。教育终极价值的真正实现, 也就实现了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幸福、人类的幸福、自然的幸福。如果教育不能最终实现人的幸福, 教育就失去了终极目标的指向, 也就失去了教育存在的价值。

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实践方式, 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完善人的生命, 提升人的生存, 完满人的生活。教育的本质内在地规定了教育促进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互动发展的这个主题和核心内容。教育只有植根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 彰显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诉求, 才能真正实现其本真的价值和终极目标。

三幸福是“三生教育”的核心指向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 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 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 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作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成人”的活动, 从根本上必然关涉着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和终极关怀, 与人类的幸福具有天然的血亲关系。韩跃红教授在《促进幸福是三生教育的高层目标和积极意义》一文中指出:“‘三生教育’有两个目标, 一个是保护生命, 另一个是促进幸福。保护生命是底线目标, 促进幸福是高层次目标。”幸福既然蕴含于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之中, 那么教育要想帮助学生获得幸福, 就应该关怀学生的个体生命, 关怀生存和生活, 这与三生教育的本质诉求是完全一致的。

首先, 关怀个体生命, 可以说这是教育关怀的基点。人是教育的对象, 实质上指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对象。内尔·诺丁斯 (Nel Noddings) 指出:“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关怀能力和人性中的关怀品质。在教育生活中, 引导学生关怀住所、关怀宠物、关怀大自然、关怀他人、关怀自我等, 都是为了幸福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关怀生命就是要求教育尊重人的生命和主体性, 抛弃工具化的塑造, 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而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正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 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 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 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 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 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其次, 关怀生存和生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存教育理念, 认为“教育的使命, 正是为了准备未来, 使教育对象学会生存”。人的生活, 是建立在人的生命和生存基础上的, 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的目的和意义。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生存的特有形式, 与幸福原本就是统一的, 脱离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就是脱离了幸福。

生存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 掌握生存技能, 保护生存环境, 强化生存意志, 把握生存规律, 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树立正确生存观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 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 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 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 正确面对生存挫折, 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 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为幸福生活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生活教育正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 实践生活过程, 获得生活体验, 确立正确的生活观, 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 热爱生活, 奋斗生活, 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 理解生活的真谛, 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通过生活教育为创造可能的生活提供动力, 并通过可能生活的现实转化, 获得幸福的底蕴。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 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创新整合成“三生教育”, 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三生教育”适合任何国家、任何民族,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使个人和家庭走向幸福的教育, 是赋予民族创造力的教育。通过开展“三生教育”, 个体不断提升追求幸福的境界, 帮助个体在教育生活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关怀指向。也唯有如此, “幸福”才可能从一种乌托邦的应然诉求走向现实。可以说, 有了幸福这一教育目的的引领, 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再是一种令人感到压抑、苦闷、痛苦的生活经历, 而是一个充满愉悦、让人神往、魅力四射的人生乐园, 教育活动的全面育人功能随之得到充分释放。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人的幸福, 开展“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生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 其核心价值也必然指向人的幸福。

关键词:“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

[3]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苗力田译)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金炳华等编.哲学大辞典 (下)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1712

[5]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11

[6]http://www.ssjy.org/content.asp?id=7561&fid=3

[7]Nel Noddings.Happiness and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130

上一篇:高三教师教学反思下一篇:河南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会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