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儿童故事

2024-10-28

春天儿童故事(精选11篇)

1.春天儿童故事 篇一

路卡每年的冬天是苦难的,因为家里很穷,还要供他上学,所以给予他的每一件东西都比同学少,或破。可是路卡懂得自己的家庭环境,懂事又节俭。

一开始,同学们都嘲笑他,但在班长倩倩的解释下,他们都变得同情而富有爱心。

不是这个今天送个笔袋,就是那个明天送个书包,但路卡从不收同学们的金钱和衣物,他想自己可以挺过去,生活中那么多苦难,全让别人来帮,是不能成为勇者的。路卡的行为,让老师欧阳兰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路卡决定时刻蹦跳着,至少这样不会太冷。

这一跳就是十四年,期间还得到了几项奖项。当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当他有了一份工作的时候,当他有了自己的公司的时候,当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他没有忘记中国还有多少吃不饱穿不暖的中国孩子,他捐钱和物。

他想,如果孩子们收到了自己送的物品时,一定会笑着说,春天来了。

2.春天儿童故事 篇二

旭日阳刚组合由黑龙江小伙儿刘刚和河南“大叔”王旭组成。酷爱音乐的他们经常在北京的地下通道、地铁站演唱。2010年9月28日, 一段旭日阳刚的视频出现网络: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 两名光着膀子的男子, 一人弹奏着吉他, 一人手里夹着支烟, 面前的桌上摆满啤酒瓶, 烟雾缭绕中, 他们微带着醉意, 忘情地吼出了汪峰的经典曲目《春天里》, 唱得青筋暴突。这段视频被网友们疯狂地点击和转载, 很多网友都表示被感动和震撼。

两人因此被央视《星光大道》栏目组请去参加比赛, 并一举获得周冠军、月冠军;他们还应汪峰邀请, 在“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 (上海站) 与汪峰一起合唱《春天里》;在参与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后, 其人气指数一再攀升, 并最终获得直接登录央视兔年春晚的资格。

朴实的外表、沙哑而略带粗糙的嗓音, 一曲《春天里》唱得“中国泪流满面”。刘刚和王旭这两位普通的农民工, 从地下通道唱到央视, 唱到摇滚音乐会, 最终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成为最火爆的草根明星。

汪峰维权引发热议

《春天里》的“禁唱”事件受到了中国网民空前的关注。反应迅速呈现两极化:支持汪峰维权的网友表示, 版权是汪峰的, 没授权翻唱就是侵权;也有网友认为汪峰此举“太狭隘自私”, 令人失望;还有网友认为, 是“旭日阳刚”翻唱的《春天里》带火了汪峰和他的歌。汪峰有权“叫停”, 但大可不必斤斤计较。

但不可否认的是, 旭日阳刚的身价已经今非昔比, 各地邀请他们演唱《春天里》的邀约不断, 而价码已经提高到一次3至5万元人民币。面对各种各样的批评与争论, 汪峰称自己从一开始的确是本着帮助旭日阳刚的想法, 允许他们演唱自己的歌, 包括授权其在央视春晚演唱。但后来发现, 自己的善意被利用, 无奈之下决定停止授权旭日阳刚在任何大型演出、商业活动以及音像制品中演唱自己的作品。此外, 汪峰在其博客中洋洋洒洒地写了数千字的声明“关于《春天里》不得不说的故事”, 驳斥部分媒体的报道。面对一些网民的不理解, 汪峰再次发表博客文章, 呼吁公众提升版权意识。“事实上, 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创作者关注的并不只是钱, 我们更看中的是我们对自己作品的权利和保护。因为创作作品, 创作优秀作品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不是常人能真正体会和理解的”。

2011年的春天里, 《春天里》成为热门话题, 很多名人就此发表评论。音乐界业内以“版权”为基础, 大多支持汪峰的言行。而一般网友及其他名人则站在“扶弱”角度支持旭日阳刚。

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发表微博, 提出“汪峰危机公关, 效果不是‘二般’地差。危机公关是科学, 而好使的还是自己真正开阔的心胸和见识。我们真的缺少皆大欢喜的能力吗?”并再次更新微博称“翻唱和剽窃不大一样, 观众知道他们唱的是谁的歌, 观众要听的不是春天里, 而是‘他们唱的春天里’”。

央视主播张泉灵也发言:“汪峰在占理的情况下, 出现公关危机, 形象不加分。旭日阳刚失去了《春天里》至少短期商业价值下降, 双输。难道这世界上除了分清对错没有商量和妥协?真地很遗憾。”

有音乐界人士认为今天的一切都是他们的经纪人或者是幕后团队操作的结果, 这哥俩和汪峰都是受害者。

专家声音

中国的版权保护人士和法律专家指出, 旭日阳刚未经汪峰授权演唱《春天里》违反了中国的版权保护法。有网民出于道德情感的因素而容忍甚至支持这种侵权行为, 折射出国人的版权保护意识还不够完善。

上海市律师协会电子商务与信息网络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指出, 根据中国的版权法, 旭日阳刚必须停唱《春天里》, 其中不存在任何道德评价, 而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引发争议也是一件好事情。旭日阳刚停唱《春天里》触动了中国公众版权保护的神经。

刘春泉分析指出, 在著作权、版权还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 版权经济很难发展做大。“《春天里》停唱事件的症结在于, 我国的版权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 整个版权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刘春泉建议说“如果旭日阳刚还希望在商业演出中继续演唱汪峰的《春天里》, 可以与之协商价格获得授权。”

花絮一:据最早拍摄并上传刘刚和王旭《春天里》视频、旭日阳刚的前经纪人透露, 其实“农民工歌手”不是旭日阳刚的身份, 他们只是北京的流浪歌手。

3.让儿童拥有学习的春天 篇三

关键词:儿童;好奇;教育;学习;春天

儿童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有无数的问题要问大人。记得女儿5岁时,一天傍晚放学路上,她看着红彤彤的又圆又大的太阳说:“妈妈,太阳晚上要去哪儿睡觉?”我知道,她现在是弄不明白天地球运行的原理的,即使讲给她听,她肯定也是云里雾里地弄不明白。于是,我说:“山的那边就是太阳的家,白天太阳走累了,晚上他要回家睡觉休息。”她很满意这个答案,不再深究下去了。

但有时我却回答不了她的问题。记得有次在街上,她看见许多花圈,便开始发问:这花圈是做什么用的?人怎么就死了?人死了他去哪儿了?天堂在哪?虽然我尽力依照她的思路解释,但她还是弄不明白。虽然没能让她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我知道,有一天她自己会弄明白的。

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天性,好奇心更是探索这个世界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人若一生都能对周围的世界不断地充满疑问,不停地思索下去,努力地探索下去,那么,他的一生将会拥有许多的成功。我想爱迪生、居里夫人、钱学森等都是如此的人。

但现在孩子10岁了,白天在学校里上课,傍晚回家写家庭作业。其他时间则看电视。偶尔也提点问题,也是寥寥无几。心中不免稍稍遗憾:她是不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减少?为什么会这样?是学校教育的缺失,还是家庭教育的原因?

学校课堂上,为方便管理,教室布置非常整齐,学生安静听话。一般是老师热情洋溢地讲解教学要求的内容,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大都是围绕老师的思路来进行。他们可有自己的思索?据说,美国的教室不要求那么整齐,墙上贴满纸张、图表。看到颜色,看到图案,学生脑子里马上开始创造。在家里,孩子做家庭作业,空闲时间围绕电视里的五彩世界。想起小学课本中的一篇张衡数星星的故事,现在的孩子夜晚可关注过满天星光的景象?可否关注过月圆月缺的规律变化?古诗句“月挂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又是怎样的美妙境界呢?是呀,现在孩子正在逐渐远离大自然。

想起台湾作家三毛在一篇作品中把现在孩子称为塑料娃娃。在文章中她是这样写的:“我(三毛)奔入草堆里去采狗尾草时,所有的儿童,这一代都站在路边喊着:‘—姑姑,给我采一根——阿姨,我也要,拜托——狗尾巴,请你多采一点——’‘你们,为什么不进来采?’‘好深的草,我们怕蛇,不敢进去。’”她又这样写道:“现在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已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对此话,我深有同感。经常听说学生不认识韭菜与麦苗。我想不止这些,温室里的孩子,对大自然会了解多少呢。所以,星期日、假期里,父母都应带孩子走出家庭、走进自然。让他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生命的奇迹,感受鸟语花香的美妙,感受天高海阔的壮观。走进自然,培养孩子的心胸与大气,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教育及生活呀。

再看看居里夫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艾芙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成为杰出的音乐家和传记作家。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她是真正的使女成凤的。为什么会这样?在《居里夫人传》里是这样写的:每天功课一完,她就让人带孩子到外面去,步行很长时间的路。空闲时,陪女儿骑自行车出游。一次为陪女儿骑马,她在山里旅行五天。正是这样,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训练强壮的体魄,让孩子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她成功地发掘了两个女儿的天赋,最终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人物。

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教育是站在孩子的今天,展望孩子的未来,帮助孩子最终能够成长为谋求生命的幸福和对未来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所以,教育应着力于孩子品格的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追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这是我们每个父母、每个教育者都应思考和去做的事。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完全可以把儿童的学习看做孩子一生学习的春天。从这个角度上看,良好的童年教育就等于孩子日后成功的一半。

让儿童拥有一个学习的春天,且这个春天应是绿意盎然、春光满园、姹紫嫣红的,这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那么,若干年后,他们定会拥有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4.春天儿童诗 篇四

《初春》

春天的毛毛雨 洗得小树发亮。

一些新芽,像鸟嘴 啄得小树发痒。

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

说是浅绿,更是鹅黄,

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

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

《寻访春天》

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我带着欢快的心情去寻访春天。

我睁大明亮的眼睛来到小河边玩儿,

柳树抽出了嫩绿的小芽,

小蝌蚪在清凉的湖水中嬉戏,

我无比快乐。

我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田野上玩儿,

庄稼从熟睡中醒来,

昆虫蹦跳着低声交谈,

我无比轻松。

我手舞足蹈地来到花园里玩儿,

艳丽的桃花尽情绽放,

雪白的梨花欢乐歌唱,我无比畅快。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春天带给我欢乐。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大树伯伯用力地说:

春天在这里。

你们看,

大树摇晃着它绿色的.手掌,

在欢迎春天的到来。

春天在哪里?

小草奶声奶气地说:

春天在这里。

你看这一朵那一朵,

绿油油的真美丽。

《春光》

柳哨声声,

吹着,吹着,

山就绿了。

风筝上升,

升着,升着,

天就高了。

牛铃叮咚,

摇着,摇着,

春就深了。

书声朗朗,

读着,读着,

我就长大了。

《春天来了》

的叫着,

把春姑娘唤醒了,

我们的春天到来了。

河水里的冰化了,

小花、小草都复苏了,

大家都换上了轻便的鞋子。

来到田野上,

来到草地上,

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春天。

5.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篇五

1.故事是伟大的

不要小看故事, 不要小看故事讲述, 千万。

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 “特定的人类生命, 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的确, 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 进而可以认为, 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 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 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 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的确, 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是在交流、分享, 是在感悟和思考, 在这一分享世界里大家都在进步。理查德·卡尼, 这位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认为, “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的确, 人格已融化在时间里, 融化在故事里。创造与讲述故事的深层意义是对时间的追寻, 对价值完善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故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故事”。的确, 讲述故事正是讲述文化, 享用文化, 文化这一故事让我们拥有文化的思考, 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迈向自由的境界。

所以, 故事是伟大的。

2.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 站在另外的立场上, 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 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 是因为儿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丰富而又神秘的世界, 要对儿童立场进行界定、阐释, 还涉及诸多问题, 需要认证、厘清, 也是很复杂的事。说其简单, 是因为陶行知早就认为, “儿童社会要充满着简单之美”。儿童立场, 就是把儿童当主语, 从儿童出发, 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因此, 说简单, 其实不简单, 真正想儿童之所想, 为儿童之所为, 谈何容易?

法国女革命家、思想家卢森堡曾经批评那些革命家, 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常常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她认定这是一件罪行。而我们呢, 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 撞倒了孩子, 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 儿童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 我们也会“犯罪”——这是站在儿童立场上勇敢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批判。斯霞、霍懋征、李吉林……决不会这样, 因为她们有坚定而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 既是教师的教育法则, 又应成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甚至可以说, 教育家首先是儿童教育家, 说到底是儿童教育家。

所以, 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3.儿童立场在故事中

儿童立场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实实在在, 有自己的落脚点和载体。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 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一个个教育行为或者教育事件, 其实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的凝聚。犹如文化是一个故事, 教育也是一个故事, 是一个个教育行为编织的故事, 一个个故事中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

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 而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应当把它们寓于故事中, 故事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正是教育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儿童本身就是故事。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世界, 在童年的天空下, 是一片故事的田野。从这个意义上去说, 建构、丰富童年生活就是建构、丰富童年的故事田野。同样, 教师建构、完善、坚守自己的儿童立场首先要建构、丰富自己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田野。事实上,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 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故事与儿童立场融为一体, 所以, 端正、坚守儿童立场不妨从创造与解读儿童故事和教育故事入手。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更具体生动、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更易于流传, 能影响更多的人。我以为,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应该成为教师校本研修和培训的课程, 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 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见, 当所有教师都讲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都有自己关于儿童立场故事的时候, 这该是一种多么精彩、神圣的教育情景与气象啊!

所以, 从故事中去寻找、明晰儿童立场, 是一种智慧。

二、经典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第一个故事:一棵倒长的树

一棵树树根向上翻长了, 而树枝树干往地下长了, 它倒长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刨地时发现了这棵奇异的树, 压抑不住好奇心, 顺着树干往下爬。爬呀爬呀, 这棵倒长的树里是一个奇妙的王国, 王国里美丽富饶, 而且, 想要什么, 只要一按电钮, 就来什么了, 这真是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童话世界。可是, 这世界不见一个人影, 静寂得可怕。当他爬到最下边, 也就是树冠顶端的时候, 眼前一亮——他看见了一个人, 而且是与他年纪一般大小的小孩!那小孩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一动不动, 原来是一个小皇帝。小皇帝没有脚, 一双手只剩下右手残存的一根食指。小皇帝看到不速之客欣喜若狂。小皇帝告诉他, 老皇帝已将整个王国的生活都自动化了, 需要什么只要按动电钮就能办到, 于是老皇帝把除了他们父子外所有的人全部杀掉, 因为王国里已不需要人干活了。

小皇帝不喜欢这个华丽、富有却寂寞无比的世界, 老皇帝害怕儿子离开, 死前就把儿子的脚和9个手指都砍掉, 反正只要一个食指就能无穷无尽地享受。小皇帝陷入孤独痛苦的深渊, 央求穷小孩带他离开。于是, 穷小孩背着他从这棵倒长的树往上爬, 虽然树根外面有着许多的苦难和纷争。

这是个幻想故事。现实世界中的树不会倒长, 倒长的树虽然发生在幻想的世界中, 却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对这棵倒长的树, 可以有许多角度的解读。但是, 重要的是, 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上来解读。倒长的树, 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它是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看世界和教育, 表达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控诉与抗议, 也表达了对真正属于自己世界的呼唤和争取, 其中隐藏着许多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其一, 儿童是人, 所谓儿童立场, 首先是把儿童真正当作人的立场。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 失去了自由, 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故事中, 老皇帝砍掉了小皇帝的脚和手指, 正是剥夺了小皇帝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小皇帝已不是人了, 更不是孩子了。而且,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剥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爱。这是爱吗?在儿童立场上, 爱是对儿童作为人的自由的保护, 否则, 再多的爱也不是爱, 因为, 这样的爱是一棵“倒长的树”。其二, 儿童发展有自己的规律, 所谓儿童立场是遵循规律,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当向上、向前、向外, 犹如一棵树, 伸向蓝天, 伸向太阳。倒长, 不是规律, 是违反了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必然是对儿童成长野蛮、残酷的绑架与残害, 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 “倒长的树”, 伸向的是黑暗和地狱。儿童应当成长为一棵向上的树。其三, 儿童发展要经受锻炼,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在锻炼中成长。倒长, 违反了规律, 但“顺长”并不否定挫折和困难, 免不了苦难与纷争。“顺长”需要爱心支撑, 还需要意志的支撑, 只有在风雨中, 才能长成一棵坚强的树。其四, 儿童需要过完整的生活, 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伙伴, 所谓儿童立场, 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脱离了伙伴, 就会寂寞无比, 甚至恐怖至死。儿童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否则就成了一具物质的躯壳。让儿童去活动、去劳动、去游戏、去合作, 才会长成一棵健康之树。

这就是故事里透析着的儿童立场。假若, 还是用树作比, 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就是让儿童长成好大的一棵树。

第二个故事:鲜奶油蛋糕

有一天, 拉拉和弟弟 (故事中的“我”) 看见冰箱里有个大蛋糕, 妈妈告诉他们蛋糕是请客用的, 不许碰,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今天会来。妈妈说完就去买咖啡了。拉拉打开冰箱, 看那个蛋糕。“我”说, 不要碰它, 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 我根本不想碰它, 我只是在想, 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 如果坏掉了, 姑妈吃了就会中毒。“我”当然不想让姑妈中毒, 就问道, 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 拉拉说, 我们先尝一口看看。“我”当然赞成。拉拉尝左边, “我”尝右边。啊, 真好吃!“我”说, 蛋糕没有坏掉,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不会中毒。但是, 拉拉说, 我们只能说这两边没有毒, 其他地方呢?于是姐弟俩尝遍了蛋糕的每一边, 确实也没有毒。“我”说, 蛋糕周围都是好的。是的, 拉拉说, 外面这一圈是好的, 但是中间也许坏掉了。姐弟俩拿来刀子, 切开蛋糕, 尝了它中间的部分。当妈妈回来时, 看到蛋糕的样子,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们不希望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中毒!”拉拉和“我”赶紧解释。“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既然妈妈这么说, 姐弟俩就照着做, 把整个蛋糕都吃光了, 最后一起肚子痛了。“你看!”拉拉对“我”说, “这个蛋糕真是坏掉的吧!”

读前一个故事, 心里有点沉重, 读这个故事, 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发出笑声。忍俊不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没有责怪, 只有感叹:孩子真可爱。这就是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真正认识、发现儿童才会真正站到儿童立场上去, 否则, 儿童立场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有时熟悉有时陌生, 有的地方熟悉有的地方陌生, 有的熟悉, 实际上是陌生, 自以为熟悉了就忽略了陌生。所以, 我们其实对儿童不熟悉, 如果让熟悉遮蔽了陌生, 说到底是成人的视角遮蔽了儿童。这是因为,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几米说得对:“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 小孩们却觉得, 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小孩信赖大人, 大人却不一定值得依赖。大人不依赖小孩, 小孩却常常值得依赖。”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能摆脱成人世界的束缚, 走进儿童世界, 教育也才能成功。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首先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大雁为什么排队?因为大雁排队是为了去吃蛋糕。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因为小猫咪捉不到老鼠害羞了。吃饭时为什么不能看书?因为吃饭看书会把书吃掉……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儿童表达的方式。对儿童话语方式的尊重, 才会有与儿童共同的话语, 才会有共同的心灵。在共同话语、心灵的互动中, 儿童立场才会慢慢建构起来。

儿童的话语, 在其内部其实是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拉拉和“我”真的想吃蛋糕, 想的办法是“蛋糕坏了, 会中毒”, 这是智慧的借口。先吃两边, 再吃四边, 再吃中间, 最后全都吃掉了, 目的达到了, 可是, 肚子吃坏了, 却说“这个蛋糕真的坏掉了”。这个看不见的儿童心理, 让我们看见了, 体会到了, 发现了。妈妈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不是责怪, 只是嗔怪;不是痛打, 而是把蛋糕都吃完的“惩罚”。如果她不了解儿童心理, 不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 这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智慧之举;智慧教育是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坚定地立足于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第三个故事: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说的是女儿的故事。

女儿被同学叫作“23”号, 因为在50人的班级里, 她的成绩排名经常是第23名。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但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而她的梦想竟然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 老师告诉家长说, 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哪位同学, 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 除女儿之外, 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刘继荣回去问女儿, 没想到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故事简单, 也写得简洁, 但内涵相当丰富, 意义十分深刻。这一颇具思想张力的故事, 在表达着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 故事告诉我们,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宗旨。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知识?是分数?是升学?当然, 这些追求都没错。正如怀特海所说, 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尽管有失偏颇, 但不能忽略知识的力量。同样, 让学生有一个好分数、好成绩、升一个好学校, 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这些是教育的核心吗?是教育的唯一吗?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健康发展, 这既包含知识、能力, 又超越了知识、能力, 更超越了分数和成绩。成绩不能说明一切, 分数更不能决定一切, 学生素质发展、成长则比成绩更重要。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 是一种对自我的定位, 是一种素养。此外, 教育并不反对精英人才的培养, 但绝不能实施精英主义教育, 况且,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英雄, 即使成为幼儿园老师, 成为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成功的, 所以, 所有学生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显然,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发展比名次更重要。

其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对儿童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慢活”, 需要慢慢来。慢慢来, 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完整、准确的把握, 是对急功近利、浮躁、浮华教育的抵抗和拒绝。因此, 当孩子不能名列前茅时, 不能心急, 不能焦虑, 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同样是一种进步。也许, 他永远不能跑到队伍最前面, 但他永远在队伍中, 永远在发展中。教育需要这样的心态。与儿童立场背道而驰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是把教育、把人生当成了百米赛跑, 因而带来心态的异化、心理的不健康以至阴暗。儿童立场的深意在于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 每一个进步, 每一次起跑, 只要他在跑, 就在发展。而这一切都基于儿童的认识, 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再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的方式。不言而喻,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引导, 是一种鼓励。杜威把教育比作输电管, 而非输水管, 其深意在于开发学生生命能量, 积蓄发展能量, 这需要鼓励的方式。当女儿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的时候, 她鼓励的是同学;当班上所有同学都最欣赏女儿的时候, 同学的认同、赞赏鼓舞了女儿;当女儿回答父母, 我不想成为英雄的时候, 父母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当母亲把女儿的故事写成文章的时候, 她肯定了女儿, 鼓励了女儿, 当然也鼓舞了所有的人。任何人都需要鼓励, 儿童更需要鼓励, 鼓励之于儿童犹如温暖的阳光。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 就是要在儿童前行时给予各种鼓励, 把阳光洒满道路。儿童怀揣着阳光, 正是怀揣着自尊、信心和希望。此时, 儿童立场已伸展为一条快乐、幸福之路。

三、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如前文所述, 故事是伟大的, 儿童立场是崇高的, 而儿童立场往往存活于故事中,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无论是实践, 还是理论, 都说明这是一个准确的切入口, 也是有效的突破口。亦如前文所述, 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 儿童立场就会萌发、生长, 而基于儿童立场, 教师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 可以成长为智慧教师, 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1.生活就是故事,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故事, 并悉心观察和体悟。生活中有许多故事, 生活本身就是故事, 生活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 教师应当开发生活中的故事, 使故事成为自己生长教育智慧的资源和途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她和5岁的“小芝麻”散步。一天, “小芝麻”问妈妈:“妈妈, 月亮的样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今晚的星星为什么很少呢?”妈妈正准备给她讲一番科学道理, “小芝麻”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多天了, 月亮很圆很亮的时候, 星星就很少;月亮变成小船的时候, 星星就很多。为什么呢?”妈妈鼓励她说:“是呀, 为什么呢?”“小芝麻”说:“因为呀, 月亮像小船的时候, 是月亮没有吃饱, 肚子瘪着呢, 所以星星就多啊!等到月亮饿到好瘦好瘦的时候, 她实在受不了了, 就开始吃小星星了, 慢慢地吃饱了, 肚子就圆圆的, 星星就少了。”妈妈笑着点点头, 心想, 原来“月朗星稀”还可以这样解释。以后, 这位教师总是陪孩子去散步……故事很真实, 作为教师的妈妈, 智慧之处在于鼓励孩子观察、大胆提问, 而自己还悉心观察、耐心倾听, 不抢先回答, 更不包办代替, 不以所谓的科学答案纠正小孩。陪孩子散步是一种生活, 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生活中的故事就会跃然眼前。生活一定会开启智慧之门, 儿童立场定然随着故事的创造而生长。

2.教育细节是故事, 教师要在教育现场中细心捕捉细节、创造故事并认真思考。教育现场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不确定性让教育现场丰富多彩, 充满魅力。细节往往无处不在, 等着我们去发现。一个小女孩因为画不出画来而生气。老师弯下腰看了看白纸, 让小女孩在纸上随便画什么。小女孩抓起一支笔, 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个小小的点, 老师让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 那位女孩走进美术教室时, 惊讶地发现老师办公桌的上方挂着一幅画———她画的那个点, 老师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小女孩涂啊涂, 用好多颜色画出了好多好多的点, 还画出更大更大的点。几个星期以后, 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 这个小女孩画的点引起了轰动……这也是个真实的故事, 名字叫作“一切从‘点’开始”。孩子画不出画来生气了, 这是常常发生的事;老师不仅不责怪, 反而鼓励她只要画一个点;把画挂起来……这些都是细节, 老师没有让细节“溜走”, 而是敏锐地抓住, 细心地去开发, 于是就有了故事。犹如那个“点”一样, 教师的智慧也是从一个圆“点”生发的。的确, 细节是教育理念的具体显现, 开发细节是教育灵性的闪现。在一个个细节的开发中, 教师的教育智慧慢慢汇聚, 儿童立场也慢慢地凸显。这样, 看似偶然的细节也就成为体现教育规律的必然。也不难理解, 评判教师的儿童立场, 可以从关注和分析他的教育细节开始。

3.经典中存活着故事, 教师要在经典阅读中读懂故事, 潜心领悟和逐步提升。经典之于教师的智慧生长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读经典, 是否潜心, 是否与自己的心灵滋养联系起来, 效果是不同的。比如, 爱, 大家都知晓, 教育不能没有爱, 爱是教育的力量, 也是教育的方式, 不过,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呢?教师又怎么施爱呢?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写过一本书《爱与意志》, 他认为, 爱与意志是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爱的意志, 只能是一种操纵, 而没有意志的爱则是平庸、肤浅的。最近看了王周生写于2011年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桥在水上》, 我将其称之为经典, 因为, 我认为经典不完全由时间来裁定。她写在爱尔兰的某一个早上, 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 让他们去桥上给发烧的、浑身肮脏的流浪汉送早点, 孩子邀请没有家的流浪汉到家里去, 和他一起玩玩具, 3人拥抱在一起……故事的结尾这么写:“天空越来越晴朗,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手表, 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 该走啦!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 和流浪汉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 两个孩子再次狂奔而来, 每人给流浪汉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 妈妈说了, 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 谢谢你让我们有这么快乐的早晨……我用眼角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 她依然站立在那里, 粉红的围巾在飘动。”无须多说, 桥在水上, 爱在心里。这一经典,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 怎样去爱, 怎样教学生去爱, 当然, 也提醒我们思考:儿童立场在哪里?

4.实验研究和写作中活跃着故事, 教师通过研究去创造故事, 并要用心去表达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写作让故事沉寂, 也让故事沉淀, 正是在沉寂与沉淀之中, 儿童立场从深处显露出来。写作, 也是对故事的淬化与升华, 原本略显模糊的会慢慢清晰起来, 原本略显表面的会渐渐深刻起来, 原本略显分散的会越来越聚焦。我有一个感觉———因为还没作科学的统计和分拆———文章写得好的或者故事写得好的教师, 对儿童立场的认知程度总是比较高, 行动也比较自觉。而写作的基础常常是教育研究与实践。最近看到一份资料,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小学生作文进行过实验。实验中, 托尔斯泰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有可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看来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多少年以后, 托尔斯泰编写了他享有盛誉的作品集《23个故事》。后来他又说:“只有当实验成为学校的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当每所学校都是一所教学实验室时, 学校才不会落后于普遍的进步水准。”托尔斯泰的写作基于他的实验, 在他身上实验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教师这样去做, 我们就会自豪地站在儿童立场上, 把脚踮得更高, 去瞭望未来。

6.春天的故事 篇六

岁末年首,伴着她的执着与梦想、理念和宣言,又走过了一年!

这一年里,她严守“改革创新、办好刊物;树立品牌,办出特色”的十六字方针,推行“做理念、做包装、做市场、做品牌”的经营战略,循市场规律,观国计民生,营和谐社会,渐次获得广大读者的亲睐,渐次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这一年里,她出版了12期刊物近370篇文章,其中有11篇文章被《读者》、《读报参考》、《法制时报》、《文摘周刊》、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等11家全国有影响力的媒体转载。同时,随着刊物品牌的延伸,借助品牌,从小入手,初试相近行业的经营并尝到了甜头。为此,她在这里感谢省委宣传部、安徽报业集团等领导部门的重视,感谢理事单位的朋友和《新安晚报》等媒体同仁们的支持,感谢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关爱。

这一年里,她忍辱负重,承载着艰辛与困难,品尝着酸辣苦涩……像爬山者那样躬步蹒跚前行,求索着成功的真谛!

回首过去,继往开来。

下一年里,伴着执着与梦想、理念和宣言,她正编织着“春天的故事”。她认真总结了“两次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修正和完善着自身,制订了“紧紧围绕市场,紧扣百姓生活,营造和谐社会,塑造人生理念,推动社会进步”的办刊思路;制订了“透析新闻深度,关注百姓热点”的刊物理念,着力打造“以办好刊物为中心,以发行广告和经营为两翼”的发展格局。

下一年里,她将“拒绝平庸,追求新奇”,牢牢把握政治政策之纲,扣紧社会热点、贴近百姓生活;以“大、新、奇、特、热、冷”为采编标准,整合版块内容,逐渐形成融时政、生活、文化、时尚等为一体的新闻社会性刊物;以雅俗共赏、高格调、高品味,兼具思想性、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时尚性、实用性的刊物风格满足广大读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她仍上下而求索!

她仍以泰山压顶腰不弯的执着,驾驭前进之舟,荡起奋斗双桨,驶向理想彼岸!

这就是她“春天的故事”。

7.春天的故事 篇七

不仅如此,该公司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体信心度也进行了调查。在最后公布的前十名榜单上,多媒体艺术家杨福东、张培力、张洹、蔡国强和艾未来占据了前五名的位置。在报告中ArtTactic认为,过去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过分重视艺术家的市场价值,而忽略了艺术家的艺术史价值。对此我们不准发现,荫方世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过去和未来保持着强烈的质疑。质疑2005年以来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引领中国潮流的艺术家的艺术价值;质疑经济危机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未来。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无疑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遭受的首次摧残。但是若是忽视经济危机下整个世界艺术品市场都处于低谷状态的现实,简单地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信心的丧失就显得无端的粗暴。事实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甚至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并不差钱,查的是一种对价值的理性认识与判断,差的是对艺术以及艺术家的认识与研究,差的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的信心。

在本刊4月的专题中,我们一度探讨了艺术家为何繁忙依旧。在金融危机让很多钱瞬间缩水甚至消失的情况下,艺术家们的展览却依然如潮水般汹涌。

在这些展览中,自艺术家本体到民营美术馆到画廊空间,一种貌似美术史普查的浪潮在悄然掀起,从星星画会到八五、八九大展,从中国到国外,从群体展示到个人历史,一批批当年的艺术家被发掘出来并以文献展览或者个展的方式被推出。

以个人经验而言,方力钧4月在台北市立美术馆的个展几乎能称得上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文献个展的先河。他的文献集《像野狗一样生活》虽然整理得颇为仓促,但是毫无疑问为其他的艺术家们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也渐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价值取向的另一种思考方式。

8.春天儿童故事 篇八

一、为什么选用“学习故事”做评价

选择“学习故事”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评价方式,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教师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的思考。

(一)故事来自实践

当把这样一种评价方式介绍给教师时,她们会很兴奋,说得最多的感受是“讲故事,我们会!”这样的来自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是最为珍贵而有价值的。“以专业的观察技巧,从幼儿的角度深入幼儿的内心,进而记录其一切表现,再加以分析、判断,这就是理解幼儿行为的第一步。”[1]“学习故事”能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亲近幼儿,从而激发教师更大的热情,带来积极的成果。

(二)叙事就是研究

“学习故事”强调叙事,它用叙事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研究,教师就是研究者。科克伦·史密斯和唐奈曾使用“实践者的研究”这一说法,认为教师专业实践的环境就是研究场所。因此,教师在记录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在与同行、家长的分享中,在用叙事的方式交流分析中,其实研究已经在进行,悄无声息而又自然伴随。

(三)研究成就评价

“学习故事”是有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引领的,教师在研究与评价的同时,能体现“学习故事”的儿童观、课程观和幼儿的学习、发展观。正是因为有了正确方向的引领,才能支持广大教师围绕学习故事,在每天的“注意、识别、回应”中进行着“正式的评价”和许多没有被记录下来的“非正式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二、如何用好“学习故事”来评价

(一)固定模式与自由创新

在最初开始尝试这种评价方式时,为教师提供一种表格,表格从观察记录、分析评价、支持策略等方面给教师详尽的引领。有了这一参照,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就不会迷茫和不知所措,她们在实践中根据表格所提供的步骤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观察、记录和分析。在掌握了一定的观察要点之后,教师逐渐突破模式和框架,开始结合现场观察和记录要点的需要进行自主创造。教师脱离了表格,并且加入了现场的一些图片等,丰富了观察记录的内容。之后,再次放手,不规定每天观察的时间、次数、对象,不规定记录的字数、范式、话语方式,每个教师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叙述,从而让学习故事的评价更贴合实际、更有效。

(二)心智倾向与学习品质

“心智倾向”一词来源于发展心理学。“学习故事”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幼儿建构一种自我认知。“学习故事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儿童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帮助儿童建构积极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知,从而激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最大力量”。[2]因此,在给幼儿做观察评价时,要关注幼儿对活动是否感兴趣,有没有主动参与活动,在遇到困难或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是否能坚持,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否能够承担责任等。比如,一位教师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的表现,发现幼儿文文在社会性和学习品质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她具备的能力是成功搭好“高楼”的关键,虽然有失败,但是她不放弃,能细心发现失败的原因,始终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最后搭好了“高楼”……操作中,教师根据这两种方式的评价,全面、细致而又深刻地分析幼儿的行为。

(三)行为观察与指南目标

在实践中,赋予教师更多的观察自由度,但前提是观察必须是有意义的。“当我开始围绕新的指标写学习故事后,我才意识到这些故事真正让我感到兴奋的是,通常我能在故事里对一个获一个以上的指标进行描述。”[3]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而评价,指标从哪里来?学习故事的核心理念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指南》中“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这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当然,《指南》不是评价标准,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人的学习是不公平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结合《指南》中该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根据自己的发现与观察对象的年龄群体应有的表现相比较,进而解读、评价儿童的行为。例如教师应根据《指南》中艺术领域子领域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年龄特点,根据幼儿在游戏现场的表现,分析幼儿的潜能,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三、“学习故事”评价带来哪些反思

通过“学习故事”的记录和分析,帮助教师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链接,从而达到幼儿早期评价的目的,这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关注幼儿的兴趣、行为和思维,关注其中的方法、策略和关系,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行为反应,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给予最客观、直率、真实的评价。实践中,我们结合自己的操作,根据“学习故事”的评价特征,不断总结和反思。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

(一)明确目的,注重公平与客观

用于评估的标准、测验、程序都应该保证公平、客观、真实。在“学习故事”记录中,要求准确记录观察时间,甚至将被观察幼儿的年龄精确到几岁几个月,这样教师可以准确地算出被观察幼儿的年龄,并将此行为与发展阶段之间作公正的比较,等到下次观察时,能对幼儿的能力、表现等前后进行比较。同时要明确目的,这也是评价的首要原则,后续的程序和解释判断都要围绕目的来设计。观察的目的应该是观察者想探究的发展领域,它是比较宽泛的。确立了目的后,再产生具体的目标,也就是想观察的具体能力。但在具体操作中,经常会两者混淆。如教师将“观察云彩的不同变化,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作为观察目的,而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观察目标,显然是没有分清观察目的与观察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家园联结,注重持续而全面

幼儿评价应该涵盖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由此才能体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延续性,体现教育评价的连续性。如幼儿园东侧的一片小树林,成了幼儿自由活动时的最爱,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常带幼儿去小树林游玩,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进行连续性评价。

同时,应发挥“学习故事有可能帮助我们建立儿童、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结”[2]这一功能,让家长参与其中,一起分享幼儿积极的学习过程。如幼儿学习接龙游戏之后,为满足幼儿现阶段对接龙游戏的浓厚兴趣,让家长参与其中,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图形接龙游戏的特征,并鼓励家长和幼儿在家玩各种不同形式的接龙游戏。

(三)自然状态,注重情境间链接

评价,应该体现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之间的互动。在做评价时,对幼儿行为表现意义的解释应联系其生活背景和过去经验,还原“此时此刻”的情境,从而建立幼儿与环境、关系之间的链接。如在探索尺子能吸住纸屑这一神奇的现象时,幼儿操作失败,但是教师没有武断下结论,而是分析科学活动特征,分析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有利于扩展、整理和提升幼儿的经验,从而让幼儿获得最终的成功。

教师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了解幼儿学习的过程及他们的状态,评价自己设计的活动和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是否激发他们的兴趣,是否适应个体差异,同时要注意在真实自然的情境状态下做分析评价,尽可能让幼儿感到自在,这样才能让幼儿有真实的表现。例如:豆豆和伙伴玩陀螺时遇到了困难,因为教师的“置身之外”,因为环境的支持,才有了他们的无限创意。

参考文献

[1]蔡春美,洪福财,邱琼慧.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4][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H].周欣,周念丽,王志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9.春天儿童故事 篇九

“嘟嘟——”

“滴滴,滴滴,滴滴滴——”

“诶,烦人,又堵车了!”我打开车窗朝前望去,只见一辆辆车从桥头排到桥尾。刺耳的鸣笛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真讨厌!

过了许久,车子依旧停在原地,丝毫没动。我急得冲下车,想要去桥头一探究竟。

“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撞了人也不说话!你看看……”还没有见到人,就听到有人扯着嗓子在喊。我挤过层层人群,终于可以透过一个小缝隙看看情况。

从人们的交谈中得知。原来是两个人发生了碰撞,女车主一直喋喋不休,而男车主正相反,只是微笑报以回答。

不懂得事情经过的的我也跟着人群嘀咕道:“这男人真是的,一句话也不说,事情早点解决,后面一群人就可以早点回家了啊!”

大概是女人想不到说什么,唠叨不停的嘴终于止住了。这时,沉默许久的男人终于开口了:“小姐,说完了事么?那我来说几句吧?”女人眉头紧锁的看着男人,“对不起,是我的不对,害你的车子撞坏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把车子开到路边去谈吧。你看这么多人还因为我们堵在路上呢!”说完,男人还浅浅的鞠了一躬。女人往桥上望去,脸“唰”的一下变得红彤彤的,急忙答复道:“好的,好的。”随后,两人便将各自的车开到了路边。

车开走了,人群也就散了。

“那个男人看上去文文静静的,其实还蛮厉害的!”

“是啊。”

听着人们的交谈,望着远处男人的背影,我点了点头,笑了。耳边不再是吵闹的鸣笛声与女人的责备声,取而代之的是鸟儿愉快的“叽喳”声。

是啊,有时无声胜有声。如果,当时男人不是沉默不语,而是与女人一味的争吵;如果,男人不是一直微笑报以答复,而是与女人对骂;如果……那这争吵究竟何时才能结束?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何时才能回家?

10.关于春天的儿童小诗歌 篇十

春天很大又很小

春天到底有多小 问问小花朵,也许会知道 花朵说:它常站在我的花瓣上跳舞 跳完舞,又钻进小小的花苞里睡觉

春天到底有多小 问问小燕子,也许会知道 燕子说:我衔着它从南方飞到北方 它哩,同一粒小豌豆差不了多少

春天到底有多大 问问那棵树,也许会知道 大树说:春天是一只大鸟 一棵树只是它的一根羽毛

春天到底有多大 问问小朋友,也许会知道 小朋友说:我们都被春天含在嘴里 远山和草地也陷进春天的怀抱

春天到底是大是小 大伙儿碰在一起就争争吵吵 说它大说它小都有一定道理 老师说,这样的问题想想就会知道

春天迟到了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时刻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春天却总是不肯露面

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春天悄悄地来了它害怕因为迟到被我们数落于是就哭起了鼻子眼泪洒得到处都是

桃树见了送它一朵粉红的桃花柳树见了送它一片嫩绿的柳叶小鱼见了送它一串晶莹的水泡

春天收到礼物很开心可是它又哭了起来因为它太感动了

寻访春天

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我带着欢快的心情去寻访春天。

我睁大明亮的眼睛来到小河边玩儿,柳树抽出了嫩绿的小芽,小蝌蚪在清凉的湖水中嬉戏,我无比快乐。

我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田野上玩儿,庄稼从熟睡中醒来,昆虫蹦跳着低声交谈,我无比轻松。

我手舞足蹈地来到花园里玩儿,艳丽的桃花尽情绽放,雪白的梨花欢乐歌唱,我无比畅快。

11.春天儿童故事 篇十一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ASD组: 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中山大学儿童行为与体质发育中心,由专业发育行为儿科医师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 DSM-IV) ASD诊断标准[9]选择纳入的6 ~ 12岁儿童24名; 其中8名因未能完成本研究核心实验而排除,另有1名智商低于80亦排除,最终有效完成所有测验的被试15名,其中男童14名,女童1名; 平均年龄( 7.88±1.93) 岁。对照组: 在某小学抽取与ASD组年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相匹配的6~12岁正常儿童30名,经专业医师诊察排除精神和躯体疾病者。其中男童28名,女童2名; 平均年龄( 7.92±1.77) 岁。两组儿童全部通过“虚假信念”任务。

两组儿童在年龄( t = -0.072,P = 0.943) 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 χ2值分别为1.064,1.891,P值分别为0.499,0.667) 、家庭经济情况构成方面( χ2= 2.730,P =0.449)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具备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父母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被试实施测试。

1.2方法对儿童进行个别测试,内容包括“虚假信念”任务、SST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儿童的一般信息。测试过程中统一指导语、严格按施测程序操作; 现场施测时保证被试在安静、独立的空间内进行,免受外界环境干扰。

1.2. 1“虚假信念”任务采用经典To M评估范式“Sally-Anne”的中文修订版测试“帽子测试”评估儿童理解“虚假信念”的能力[10],由主试操纵道具并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演示,故事结束后由儿童回答问题,测试员进行记录后统一评分。本测验广泛应用于儿童To M研究,且适用于ASD儿童[5,10]。

施测程序: 女木偶( 莉莉) 进屋前把帽子放在房前的柜子里,男木偶( 亮亮) 从柜子里拿走她的帽子,放在房前的箱子里。此时提问被试儿童“当莉莉从屋里出来要找帽子时应先从哪里找呢? 为什么?”。正确答案是“先从柜子里找”; 随后询问“莉莉进屋前把帽子放在哪里了”“现在帽子在哪里”,答案分别是“柜子里”“箱子里”,以确认被试是否记得故事的情节。若第一个问题回答正确,则说明被试儿童能理解不同人持有的信念会因掌握的信息不同而有所差异,具备区分信念与现实的能力。

1.2.2新异故事测验新异故事测验( Strange Stories Test,SST) 由O 'hare依据To M理论修订而成,简便易懂并适用于我国儿童[11]。测验包括12个情境故事,分别涉及谎言、白谎( 善意的谎言) 、误会、讽刺、劝说、矛盾情感、假装、玩笑、比喻、双重欺骗、外表/真实、忘记。经原作者授权同意,由精通英语且具备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将原测验翻译为中文,课题组内讨论修订使其尽可能达到忠于原文且符合中文用语习惯; 然后邀请英语专业八级水平的英语系研究生将修订测验回译,直到与原测验表述一致的效果,形成中文版测验。预调查对40名正常学龄儿童( 男、女比例为1∶1) 进行施测并于2周后重测,经分析重测信度为0.897( P<0.01) 。以中文修订版To M课题测验为效标[10],对入组的15名ASD儿童和15名正常儿童进行测试,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值为0.613( P = 0.011) ,表明中文版SST信效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对儿童单独进行测试,主试与被试儿童面对面平坐,以平缓简洁语气告知指导语,随后由测试员逐个读出情境故事并详细准确记录被试答案。测试中可鼓励被试作答,但需避免给予被试任何涉及答案的暗示或提示。每个故事得分包括2部分: 问题一要求被试对情境故事中人物语言、行为的真实性进行判断,答错计0分,答对计1分,总分最高12分,在最初的实验设置中用于确认儿童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8]; 问题二为情境得分,要求被试对情境中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解释,对照标准答案进行评分,不正确回答和生理回答得0分,部分心理回答得1分,完全心理回答得2分,总分最高24分。其中完全心理回答为基于故事情节的对人物想法或相关心理活动的精准描述,包括想法、感受、愿望、心理倾向等;部分心理回答为对人物想法或相关心理活动不够精确的描述; 生理回答包括对故事情节或人物行为、语言的单纯重复,不涉及人物心理活动; 不正确回答包括错误理解故事事实和对人物言语、行为不恰当的推测。

1.2.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 WISC - IV)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hina-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Fourth Edition,WISC-IV) 中文修订版评估儿童智商[12]。WISC-IV由10个核心分测验和4个补充分测验构成,各分测验的题目按难度递增顺序排列; 每个题目根据儿童答案的准确度分别可得0分、1分,或0分、1分、2分。测验最终结果提供言语理解指数( verbal comprehension index,VCI) 、知觉推理指数( perceptual reasoning index,PRI ) 、工作记忆 指数( working memory index,WMI) 、加工速度指数( processing speed index,PSI) 4种基于因素分析的指数分数和总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IQ) 。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逐项测试,将结果输入京美心测官方计分系统后得到测试结果。

1.3统计方法使用Epi Data 3.0进行原始数据录入,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儿童的WISC-IV测试结果; 应用协方差分析控制智商的影响,比较两组儿童的SST总得分; 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儿童的单个情境得分;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SST总得分与年龄、智商的相关性,统计学检验水准为α = 0.05。

2 结果

2.1 ASD组儿童与正常组儿童WISC-IV得分比较所有被试儿童总智商均>80分。ASD组儿童在总智商及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加工速度指数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而工作记忆分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ASD组儿童与正常组儿童SST得分比较ASD组儿童的SST中的情境得分( 6.40±3.62) 低于对照组( 12.50±2. 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 = 29. 310,P <0.01) ; ASD组儿童的情节理解得分为 ( 10. 80±1. 06)分,对照组为( 11.57±0.78)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364,P = 0.550) 。

对两组儿童的单个故事得分进行比较发现,2组儿童在白谎、误会、劝说、假装、玩笑5个情境中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05) ; 而在谎言、讽刺、矛盾情感、比喻、双重欺骗、外表/真实、忘记7个情境得分中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2。

(±s)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2.3儿童SST得分与智商、年龄的相关性分析将两组儿童的情境得分与总智商、年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仅对照组儿童的SST总分与年龄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 r= 0.513,P<0.01) ; 对照组SST总分与总智商、ASD组SST总分与年龄均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 r值分别为0.064,0.491,P值均 > 0.05) ;ASD组SST总分与总智商呈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r= -0.219,P>0.05) 。

3 讨论

基于To M理论的SST源自Happe对可通过“度假信念”任务的ASD儿童进行的To M能力评估[8],其后多名学者运用SST对高功能ASD及正常儿童进行了To M研究[13,14,15],SST可作为ASD儿童高级To M能力测试的理想工具。

To M能力的研究表明,儿童对认知心理状态 ( 如知识、信念) 的理解建立于对愿望的理解之后,此后才进一步发展出对伪装情绪的理解能力[16]。本研究中,所有故事均取自真实社会交往情境,涉及认知及情感成分,属于深层次To M能力范畴。本研究结果显示,ASD组儿童的SST情境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即使能够通过“虚假信念”任务,ASD儿童后续To M的发展仍落后于正常儿童,与国外研究结论一致[15,17]。相关性分析显示,对照组的SST得分与年龄呈正相关,说明正常儿童的To M能力随年龄而递增,也与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呈正相关; 但这种特征在ASD组并未显现。通常能够通过“虚假信念”任务的ASD儿童具备一定的理解“虚假信念”及推测他人心态的能力,但现实生活中仍表现较差的人际解读能力。如To M的很多实验范式均反映了ASD儿童存在较为特异的To M功能异常,而且较少显现年龄效应[18]。这也解释了ASD儿童能够理解相应故事情节并觉察到他人的心理状态,但心理归因及情境解释能力却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因此可预测,ASD儿童有限的To M能力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仍很难满足必要的社交技巧与沟通需求。ASD组的父母也反映儿童在学校生活中表现最突出的行为问题是同伴社交困难和团体活动适应困难。有研究显示,大部分ASD患者的社交困难持续至成年,在共享并推测他人意图、识别他人情绪状态以及情绪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障碍,自我情感调控和理解他人内心世界能力与正常成年人相比有很大差距[19]。两组被试的SST情境得分与智商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级To M能力的发展似乎单纯智力因素并未起到关键促进作用。

单个情境故事得分的分析发现,ASD组儿童对白谎( 善意的谎言) 、误会、劝说、假装、玩笑5个情境存在理解困难,预示该类情境可作为ASD儿童高级To M能力缺陷的重要指标。而在其余情境中,两组儿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印证了ASD儿童可具备一定程度的To M能力,但不能理解和完成SST测试的ASD儿童社交障碍更为严重。相较于其他情境得分,两组儿童谎言情境具有较高的通过率,而在假装、矛盾情感、比喻情境中得分处于较低水平。涉及复杂社交情节和社会认知成分的情境往往需要更为精细的社会知觉及心理推测能力来进行理解与解释,这对于学龄期正常儿童而言尚属于较为困难的任务。本研究中未对ASD儿童作年龄划分比较,单个情境故事的解释能力差异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具备一定To M能力的ASD儿童后续的To M发展,为社交障碍特征提供了一定线索,对这类儿童的社交康复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同年龄ASD儿童的SST表现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通过“虚假信念”任务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在新异故事测验(Strange Stories Test,SST)中的表现特征,为ASD儿童的社交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15名被中山大学儿童行为与体质发育中心确诊的ASD儿童为研究组,以某小学内与研究组年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相匹配的30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进行新异故事测验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WISCIV)测试。结果 ASD组儿童SST中的情境得分(6.40±3.62)低于对照组(12.50±2.94)(t=29.310,P<0.01)。ASD组在白谎、误会、劝说、假装、玩笑5个情境中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仅对照组儿童SST中的情境得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0.513,P<0.01);对照组SST总得分与总智商、ASD组SST总得分与年龄均呈正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64,0.491,P值均>0.05);ASD组SST总得分与总智商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0.219,P>0.05)。结论 随年龄增长,通过“虚假信念”任务的ASD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仍落后于正常儿童。

上一篇:司法局副局长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下一篇:六年级下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