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2024-07-18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精选8篇)

1.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篇一

关于促进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均衡发展。制定了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高标准完成了“六有”和“合格学校”等多项建设任务,各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了残疾儿童和家庭困难儿童资助体系,全县普通儿童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突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及时落实了公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并向农村教师倾斜。这些措施促进了我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目前我县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乡镇中心学校、村小与城区学校间的差距仍然明显。一是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农村学校的教学配套用房匮乏,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设备数量较少;个别中心学校没有学生宿舍,学生寄宿在附近居民家中,卫生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二是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日趋老化,“老民师”等教师人数众多,村小教师多为即将退休教师,且英语、理化、音体美等课程教师严重缺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三是学生数量不均衡。农村学校学生数逐年减少,多数村小在校生不足百人,有的一个班级才十几人,没有人气、财气,被忽视和边缘化。

针对我县当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是统筹教师资源,提升均衡发展师资力量。一是建立科学的师资力量补充机制。积极通过招录、支教等形式,逐步解

决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教育部门要多为农村教师、一线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要经常组织教育专家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业务指导,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及时地传播到农村学校,可以实施研究人员“挂校包班工程”,让研究人员定期到挂包学校班级研讨、听课、辅导教师,同时要督促各学校认真实施“校本培训工程”。三是加快对口支援和支教活动实施。教育局要督促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根据农村各个学校学科缺乏情况,有针对性选拔专业教师支教,要延长支教时间,从一年增加到二年或三年,并对工作实绩予以考核。四是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高级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称也应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五是严格控制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目前我县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的人数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调整相关政策,及时加以控制。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均衡发展硬件条件。一是制定科学规划。根据教育实际情况和区域现状,制定中长期教育建设规划,并把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去,优先予以实施。二是进一步加快乡镇学校的整合进度。要明确永久保留学校、过渡保留学校和撤并学校,控制过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的永久保留学校。三是加快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普及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通过先进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用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四是积极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集中建设好中心学校的学生食

宿设施,以便于对学生生活进行照顾和管理,从而解决好“留守儿童”的住宿、饮食、安全问题。

三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均衡发展投入力度。一是政府要继续发挥好作用,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增长”的要求,同时教育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以项目建设推动我县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二是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三是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定期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避免不合理使用和盲目负债建设等情况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创新教育和管理方式,加快均衡教育实施步伐。一是通过政策倾斜和制度安排等手段,为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发展提供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发展“小班化教学”、“国学教育”等特色教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留住学生,转变落后局面。二是县城知名中小学可以像实验小学那样积极采取集团性、分校式办学模式,实现学生就近入学,促进城区教育水平均衡。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定期对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工作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2.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篇二

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 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第二, 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第三, 师资培训水平不均衡。第四, 师生精神层面不均衡。上述的教育投入水平不均衡、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以及师资培训水平不均衡、师生精神层面不均衡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 而且在校际之间也非常明显。如果这些现象不能有效、及时地消除, 就容易在教育领域产生资源的垄断与恶性竞争。其结果将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这不仅会对教育系统内部的稳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因此, 教育行政机关除了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外, 还必须确立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观念, 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来说, 要想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地发展, 我认为应在全面跟进中走重点提高的道路。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公平、合理、科学、有效地配置, 并从宏观的角度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水平以及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学校的作用主要是充分地开发校内外人力资源, 最大限度地筹措办学经费, 提高师资素质, 使学校的发展能够获得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社会的作用主要是争取社会公众能够与国家的政策理念、政策目标达成共识, 并通过社会捐助、参与管理、转变机制等方式, 重点向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提供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以切实地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市场可以通过无形手调节教育资源配置, 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影响。总之,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围绕建设鄂南教育强县的目标, 按照“城乡一体, 整体推进”的思路, 来全面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面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因此, 在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既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于理想, 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多。目前, 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仍是农村教育问题。虽然, 无论是哪一个区域、哪一所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 都有可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困境, 但是, 相对来说, 落后区域的农村学校和一般学校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 从教育发展的格局来分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应该重点解决的是落后乡镇的农村教育问题。对于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对这些农村乡镇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 教育行政机关可以建立县域师资力量合理交流与沟通机制, 并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建立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乡镇学校短期服务的制度, 推行教育以强带弱的制度等。师资培训方面, 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 让这些教师也走出县市, 去参加对口岗位的高端培训学习。通过增加师资培训经费和免费培训等方式, 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要注重农村教师精神层面的均衡。我们说到教育均衡, 一般都讲的是教育资源、师资配置的均衡, 却很少提到教师精神层面的均衡, 我觉得讲均衡不能不关注校长、教师精神上的均衡。不仅要为农村学校校长、教师, 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实现物质上的均衡, 更重要的是要为农村校长、教师, 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和支持, 使他们和城区校长、教师一样少几分烦恼, 多几分自信。要注重关心农村校长和教师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安心工作。在城区建设有教师小区, 可在农村中学教师却无住房。教师不得安居, 就增加了能够全心乐业的难度。我认为应该在各直属学校为农村教师建房, 让他们在农村能安心任教。在职称评定、评选县级以上先进时应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指标数量, 给予适当优惠条件。同时, 要注重树立农村教师形象, 利用本地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 广泛宣传他们中的先进事迹, 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教育局机关要为基层, 特别是要为农村学校校长、教师服好务, 下去检查工作, 多支持鼓励, 少指责批评;多帮助扶持, 少打扰、麻烦, 让农村教师能从心里感到, 教育局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局长是他们的知心人。

其次, 也应注重农村学生心理的均衡。长期以来,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生存环境的不同, 不少农村孩子都有一种自卑感。和城区孩子相比, 往往自信心不足, 性格不够开朗, 个性得不到张扬。作为教育部门, 在实现了城乡学生学习条件的均衡后,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农村学生心理的引导和培育,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张扬各异的个性。同时, 开展城乡孩子结对子活动, 让农村孩子到城区家庭, 体验城区生活;广泛开展县级阳光体育、艺术展演等活动, 搭建城乡孩子同台展示交流平台;在农村广泛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活跃农村学生校外生活;发挥农村的优势, 搞好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锻炼, 受陶冶。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决定》先后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因此, 政府必须更好地完善义务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与评估。保证相应措施能够得到真正、有效地实施, 在县域内实现学校建设的标准化、师资配备等均衡化以及教育质量的优质化。促进县域义务教育更好地均衡发展, 整体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真正办学水平。

摘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是契合时代特征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发展观。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结合现况, 我认为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从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师训力度的加强、师生精神层面的注重这些方面着手提高。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友发.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9) .

[2]戴亦明.论教育法制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评论, 2009, (7) .

[3]姚家群.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多层内涵与体制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 2008, (4) .

3.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政策保障;财政投入;师资队伍;资源共享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应从政策、财政、师资力量等方面做起,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政策保障

发展幼儿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公益事业,同时是政府所必须重视的工作,通过明确的立法来确立各个阶层对于发展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和角色,用政策来保障每一位城乡儿童都能受到平等的入学权利与机会,确保幼儿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受到公平的待遇。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保障,然而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由乡镇政府承担,由于乡镇政府财力本身比较薄弱,必然会影响幼儿教育的投入。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发展,确保其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各项教育活动,进而缩小城乡幼儿教育差距。

三、建设稳定的师资队伍

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较差,各项社会保障难以落实,这就直接影响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性。相关部门应当制订统一的教师招聘与人事管理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為教师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设稳定的师资队伍,让幼儿教师主动地服务于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为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村幼儿园可以选择一批幼儿教师到城市幼儿园培训、学习,将城市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带到农村,优化农村幼儿教育。充分发挥城市示范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将优秀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带到农村,促进农村幼儿园的发展。

总而言之,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关注农村幼儿教育,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李秀芳.国外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17-119.

4.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思考 篇四

满族中学 孙丽荣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如何促进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作为论坛主题提出来,让大家展开研讨。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探索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从点到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的提高教育质量。以下是我对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市教育发展不均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因此,要真正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去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乡村学校教育现状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规模小、起点低,资金缺口大、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要予以倾斜,要把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防止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扩大,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合格学校。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要区分城镇和乡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为全市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资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要着重解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短缺、学科配置不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来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评价应以师德师风为主。通过弘扬正气、表彰先进等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二是要多形式、多渠道抓好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要建立完善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各项制度。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指导教研等帮扶活动。采取骨干教师流动下乡送教等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紧缺、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四是要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对师资短缺的学校,要及时给予补充。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树立“质量立校”思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的差别是公认的事实,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所要解决的就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造成城乡教育质量差别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分清各种问题的轻重缓急,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从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地有效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来解决农村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渠道,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从以中考成绩为惟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向知识技能综合考核评价转变。

三是要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成败兴衰的关键,是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优秀教师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四是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风气,是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促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学生养成习惯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是要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监督制度和落实;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要加强教研和督导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工作队伍,切实发挥教学、课改、评价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作用。

5.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篇五

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 就是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 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 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 以此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下大力气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师资配备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现阶段, 边远农村的幼儿园建设过于简单,筹办人文化程度低,教师不够专业,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园地大部分比较狭小,绿化更谈不上,设施薄弱,与“普九”下的农村小学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些村甚至一个乡镇根本没有一所幼儿园, 当城里的孩子在环境优雅的幼儿园里快乐地做游戏的时候, 这些地方的孩子只有坐在自家的门前挖土玩耍。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农村的义务教育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基础。因此,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1.尽量普及农村乡镇幼儿园建设。让学前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小学教育一样共同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2.要有专业人才服务幼教事业。幼儿教育同任何阶段的教育一样, 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支撑。对于农村学前教育而言, 有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是当务之急。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我们的农村学前教育才会有希望。

二、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学校的人数在不断减少。就我区而言,农村学校的布局相对比较分散,办学规模偏小,有的学校仅有几十个学生,有的班一两个学生,学生缺乏竞争,教师缺乏信心。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也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前进步伐。政府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管理,考虑到各地生源的数量,合理布置学校,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闭塞就等于闭门造车。远程教育以它强大的优势进入了农村教学课堂, 目的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向农村学校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远程教育,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育教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2.充分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音频、视频、广播电视、光盘录像和书籍报刊等多种形式收集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有效地开展指导、辅导、答疑等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3.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这就需要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课题整合这种新型课程教学方式的兴趣。

6.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篇六

调研报告

西工区XXX XXX 2011年12月

“教育公平”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也是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区积极采取多项措施,立足教育公平,努力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合理配置资源,均衡办学条件。一是启动了农村及薄弱学校校舍升级改造工程,有重点地对我区薄弱学校的校舍分期分批予以改造。二是多渠道争取资金,为农村及薄弱学校改造、配置了一批功能室,全面提升了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学设备的水平。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村及薄弱学校修建塑胶操场、美化绿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等,逐步实现我区办学条件的均衡。仅去年,我区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资金投入已达800余万元。

二、优化队伍管理,实现有序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实现在职教师合理流动,均衡调配。完善了农村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在师资培训、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农村及薄弱学校倾斜,引导鼓励市区学校优秀领导、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一流农村教师队伍。

三、创新支教形式,加大支教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支教政策和规定,定期下派城区优秀学校领导、教师定点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任教。除此之外,从今年开始,实行区级名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制,努力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本学期,我区选送农村支教、送教的教师人数已达29名。

四、试行捆绑发展,实现共同提升。按照“名校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推行优质资源共享计划。确定凯旋路小学、白马小学、唐宫西路小学、芳林路小学分别和洛北乡、红山乡的有关学校结对子,在学校管理、教育教研、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引领,进行“捆绑发展,共同提升”的试点,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我区教育尽快实现均衡发展。

五、加大培训力度,倡导有效培训。坚持“面向全员,培养骨干,城乡兼顾,均衡发展”的培训方针,统筹安排各类教师培训活动。除区域性的全员额,大规模的培训活动之外,特别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通过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分层、分类、分岗培训等形式,重点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六、规范招生行为,促进生源均衡。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等政策,为辖区内的每一位学生建立电子学籍档案,禁止学生无序休学、转学。严禁学校设重点班、实验班,实行校内平衡分班,努力促进班与班之间的生源均衡。

七、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教体局机关联系学校制度。局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包片蹲点;机关各科室分别联系片区学校,每个工作人员联系到具体学校。每月到联系片区、学校工作的时间不少于5天,工作实绩作为机关科室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7.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篇七

一、把握中长期教育发展方向, 深度钻研, 做教师的领航人

目前, 我县的师资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 教师的追求也不再局限于仅有的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 需要有可以开阔眼界, 拓展思路的知识引领。所以, 作为教师培训者的进修校教师就要把握中长期教育发展方向, 掌握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 为一线教师尤其是边远山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指引方向。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厚积薄发, 做教育资源的集散中心

教师进修学校要以注重“内涵发展, 外延扩展,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为指导思想, 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资源与高校联合, 将教师送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或者将优秀教师请进来, 传授深层次的教学实践经验, 打造出一流的教师培训者队伍, 提升全县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而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三、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开拓创新, 做风格独特的培训者

雕塑艺术家罗丹说:“在艺术中, 有风格的作品, 才是美的。”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 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形成的, 进修学校教师通过长期的培训实践, 融合自己内心的美学理想和教学艺术实践的匠心, 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 改变以往说教式、一言堂式的培训方式, 使教师体会到不同特点的教学方式, 从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提高教学质量, 并在有效的教学师资队伍中促进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

四、利用好远程培训网络, 捆绑管理, 做好教师的服务生

我县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了“三集中、六结合”的中小学办学布局, 优化了资源配置, 也为我校实行远程网络培训提供了便利。利用这一优势, 我们实行远程培训的捆绑管理, 即进修学校教师包片包点, 责任到人, 督查指导远程培训中的学习情况, 解决教师学员遇到的疑难问题, 保质保量地完成远程培训, 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力量。

五、做实教育质量评价职能, 公平公正, 做好义务教育均衡的监督者

教育质量评价是教师进修学校参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形式。从教育服务的理念出发, 建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的关系, 找出差距, 提出建议, 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驾护航。

8.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篇八

摘要:湖南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面临着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县城和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等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化基础教育投资环境、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事、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促进湖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关键词:湖南省;基础教育;教育均衡发展

1湖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绩斐然

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湖南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湖南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近年来逐步提高。一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保证增长的同时加大了对落后地区的倾斜。2006年全省教育支出14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8%。在对贫困地区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各级财政新增投入4.68亿元,对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以及沅江市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从2007年开始,湖南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除39个贫困县县级应负担的资金,改由省财政补贴。二是在教师教育上,加强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2005年,省教育厅筹集650万元经费为全省农村中心小学培训近5000名英语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同时又筹集了350万元组织45所学校为每个乡镇初中各培训一名英语、计算机骨干教师,共培训了4774名。在教师职称上也采取了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优惠政策:2005年全省农村中小学增加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7742名,较2004年增加了58%,农村中学增加中高606名,较2004年增加了20.7%。为弥补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湖南省制定了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从2006年起,在省本级教育经费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面向全省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减免学杂费并给予生活补贴,为农村特别是民族贫困县(市)乡镇以下小学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的教师。三是加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保障力度。通过制度逐步提高了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了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的建立。坚持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及落后地区的投入。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投入资金2.6亿元,改扩校舍48.6万平方米;第二期“危房改造资金”投入5.4亿,改造了危房195.8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1.5亿,建成了中小学教育站点5056个,占农村中小学的18%。四是学龄儿童入学率及升学率在不断提高。200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45%,2005年为99.03%,2006年为99.53%;2005年初中升学率为60.82%,2006年为73.68%,小学同期升学率分别为99.66与101.53%。

2湖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依然突出

2.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1)城乡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拉大

城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优越,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落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湖南省也不例外,这主要是由于在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上,城乡差距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基础教育投入从总体上来讲还是偏向城市,城市所占份额大于农村,另一方面社会捐赠及社会力量办学也趋向城市,这是造成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拉大的直接也是主要原因。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居民收入拉大,2005年城镇居民的收入为9524元,农村居民的收入为3118元;2006年城镇居民的收入为10505元,农村居民的收入为3390元,这种收入的差距也无形中导致了城乡居民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的差距,进而加深了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办学条件的城乡悬殊,这些差距直接导致了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对一些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条件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

(2)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失衡

城市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素质普遍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老中青交替;学历层次普遍达标,普及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职称结构分布合理,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和初级教师有一定比例分配;学科结构比较适当,数量上不紧缺,学术上有专攻,拥有一批学科带头人。相比之下,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结构就大打折扣。一是农村教师老龄化。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中老年教师多,青年教师补充不够,青黄不接现象严重,据湖南省政协2007年调查,岳阳县有小学教师2224人,其中51岁以上的926人,占41.7%,30岁以下的305人,仅占13.7%。平江县70%的小学教师是由代课、民办教师转过来的,即将退休的667人,占21.4%。二是农村教师学科结构有缺陷。许多农村初中缺少生物、地理、历史等教师,农村小学普遍缺乏音、体、美、英语等专科老师。平江县长寿镇22所小学,仅有5名小学英语教师,任务最重的教师要担任5所小学的英语送教任务。三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部分是初级职称,高级教师很少,岳阳县农村小学共有教师1883人,其中初级职称与无职称的教师866人,占46.0%,高级职称教师3人,仅占0.16%。有的地方为了抑制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竟尽量减少农村学校高级职称的指标。农村教师学历偏低。据湖南省农调队统计,2005年全省农村小学、中学任课老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26.6%和37.31%,而在城市小学、中学则分别达到了61.12%和98.39%。还有,由于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下滑,使得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优秀师资流失严重,也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下降。

(3)城乡基础教育学生素质相差甚远

从数量上看,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而生源短缺,城市学校凭借其优越的办学条件而门庭若市;从质量上看,因为城市学校采取措施并提供一定的条件,引诱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进城读书,学生整体素质远高于农村;从机制上看,因为示范性学校的择优录取,农村学校留下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从环境上看,农村学校学生生存环境较差,学习条件差、校园环境差、住宿条件差,而城市学校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家长毫不吝啬地送子弟进城学习,此外,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多、问题突出,加之农村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苗头的出现,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辍学率高,直接影响到农村学校学生的质量。

2.2县域间发展不均衡

县域基础教育发展非均衡,主要表现在县与县之间(包括县市)和县域内部基础教育资源、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体制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转变,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县域基础教育发展非均衡已成为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湖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实行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免学杂费资金、生均经费资金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确定了支持比例,而对教师工资、津补贴却没有明确分担比例。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湖南省各级财政的投入不能满足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大部分县市财政还无力全额保障农村教师津补贴和新建义务教育设施投资,在教育投入上,县域差别较大。像经济状况较好的长沙市芙蓉区,教育投入较大,基础教育发展良好。该区的教育经费支出,2004年为11699万元,2005年为16570万元,2006年为19192万元,年均增长27.29%,到2007年,教育经费总额达到2.3亿元,生均教育事业费2005—2007年分别为:5941、6974、8165元,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87、687、750元,不管是生均教育事业费还是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都超过省市所定标准。而经济欠发达的平江县,2006年该县财政收入2.8亿元,教育投入1.67亿元,已占财政收入的59.6%,该县义务教育阶段负债2000余万元,尚缺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2470万元,若把教师的津补贴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还需要资金5452.8万元,以上四项合计2.66亿元,占该县财政年收入的95%,这种经济状况造成的县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据2006年湖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首批37个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显示,仅有20%的县市区较好地解决了教师误餐费、适当生活补贴、医疗养老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

2.3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由于历史与地理位置等原因,湖南经济发展在区域间差别较大,经济决定教育,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在湖南表现也较为突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形成了三大梯级地区——相对而言,发达的东部地区(即由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郴州6市构成的“一点一线”地区)、较发达的中部地区(包括常德、益阳、邵阳、娄底、永州5个地市)、落后的西部地区(由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构成的“大湘西地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梯级地区相对应,教育发展也形成了三大梯级——东、中、西部地区,三大梯级地区之间基础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现象明显地存在,其中又以东西之间的非均衡状况尤为突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规模不足以及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尤其在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东西部基础教育的差距也将会更大。

3湖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策建议

3.1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加强经济薄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经济差异,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支撑,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实现湖南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首先加速经济薄弱的农村地区和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对其教育的支撑能力。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增加农村基础教育中财政投入的省级比例,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弱势地位。

目前,中央对地方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包括“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和“义务教育危房改造工程”专款等,仅占基础教育总支出的1%左右。因此,建立和实施规范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样,也要建立相应省市一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城乡之间、发达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当然,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需要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从财政收入讲,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都具备了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据资料显示,2007上半年全国财政总收入超过2.6万亿,同比增长30.6%。年总收入突破5万亿元大关,湖南上半年财政总收入565亿元,同比增收108.05亿元,增幅达23.65%,实现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这为到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奠定了坚实基础。财政收入的增长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反过来,基础教育的快速、均衡发展又为经济实力的增强提供了智力支持,这样也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互惠局面。

3.2优化基础教育投资环境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优化投资环境,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民办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然产物,我国政府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也为社会力量办学做出了一些努力: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态度由80年代初期静观其变、不置可否的态度,发展到80年代中后期能够给予方向性的指导,进入到90年代后,政府对民办教育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进而形成了民办教育发展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方针。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它已成为我国民办教育再次腾飞的新起点,使我国民办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外部环境的支持使民办教育未来发展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吸引社会资源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民营运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穷国办大教育、国家教育经费缺乏的内在要求。就湖南目前的基础教育发展状况来讲更应吸引社会办学,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或县域,像湘西等地区,更应提高社会办学的比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积极的政策诱导来吸引社会资源办基础教育,另一方面要广开基础教育民办的途径,特别要把社会资源引向薄弱的县域与农村地区,像湘西地区与平江县等薄弱地区,为城乡、区域、县域中小学提供公平的共生环境,享有同等的优质社会资源,给中小学办学注入活力,在今后我们还应为吸引社会资源办学开更多的绿灯,尤其要为社会资源办农村基础教育开更多的绿灯,从政策上对投资者予以鼓励。并保证投资者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在吸引社会力量办学上,邵阳市表现得较为突出:2002年,邵阳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有482所,总投资约3亿元,在校生7.4万人,时至2007年9月,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1016所,总投资突破25亿元,在校生达20.5万人。

3.3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属于较为稀缺的资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发达的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占有绝对优势,加强城乡、区域及县域中小学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乡基础教育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既包括硬件资源,像现代化教育设备、图书、音响资料等,也包括软件资源,像校园文化、教师资源等。对于硬件资源的共享可以制定相应制度,通过定期直接的双向交流享用或赠送等形式来实现;对于软件资源,可以通过建立中小学优质共享

数字资源库、对口中小学远程交流平台等来实现共享,比如,建立长株潭对湘西的对口扶助机制等。

对于教师资源的共享,可以通过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一些政策与规定来确保,比如:没有农村任教经历的教师都要到农村任教一到两年,新聘教师和新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均需先到农村或落后区域从教两年以上;发达城市中小学定期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所辖农村学校或对口支援的县域或欠发达地区学校讲学、辅导;选派城镇学校优秀校长、校长后备人选、中层干部到薄弱学校挂职;选派薄弱学校的校长、中层干部到城镇优质学校挂职,担任校长助理或副校长;对薄弱中小学教师,实施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建设”为重点的全员培训计划,安排落后地区教师到城镇教学水平高的学校跟岗学习、进修,选送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到国内一流师范大学或其它高校进修等。

3.4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

基础教育薄弱学校一般表现为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质量相对偏低、社会信誉不高等。在办学条件上,校舍简陋、设施设备陈旧与缺乏,办学资金短缺,师资生源质量较差、教师待遇偏低,师生生存环境差等;在教学质量上,无法达到各类学校相应的合格标准,造成辍学、厌学以及师资生源严重流失;在社会声誉上,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该类学校的支持、关注程度偏低,无法得到学生家长、社区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等。在加大政府及发达地区与学校对这些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以外,我们还要从薄弱学校自身出发,加强薄弱学校的自身改造。

上一篇:突如其来的意思是什么下一篇:妈妈我爱您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