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2024-07-23

初中法制教育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初中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篇一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学

丹寨县第二中学:徐俊

一、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加入法制教育的元素,不是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几部法律的名称,记住几条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通过多咱途径与方法把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恰当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切的形式链结起来,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渗透,逐步提升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在思想上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

在地理教学渗透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确我们生活所及的任何环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制规范的约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的,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直观的价值判断体验,逐步将法律的价值判断内化为自身言行的道德诉求。

二、地理教学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

地理课程内容,不少可以与相应的法律知识联系起来。如“人口地理”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旗”与《国旗法》;“河流、水资源”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法》;“交通运输”与《铁路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领海及海洋资源”与《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香港地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台湾地理”与《反分裂国家法》......通过精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现状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理课程内容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寻找恰当的法制教育主题,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促进地理教育德育功能的拓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重视媒体信息的应用,地理配套光盘中的图片、视频等都可以改善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同样,这类媒介中也蕴涵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价值引导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掘这些材料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发展环境。

【课例】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展现各种环境污染的视频,或是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工厂巨大的烟囱冒出滚滚的黑烟,发黑发臭的河水日夜流淌,被污染的土地寸草不生,干涸龟裂......提问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在我们的校园里,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呢?危害是什么?

提问3:破坏环境程度比较轻的,可以采用教育的方法;如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则需要罚款;那么你有没有听说过有要因破坏环境而被判刑的?

提问4:有哪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且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罚款和判刑是对严重破坏环境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处理方式。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必须约束人类自己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珍惜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约用纸这些小事做起!

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如由交通运输联系到公路法、交通法规;由气候联系到连续高温以及全球的气候异常事例,从气候异常-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地理问题中渗透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制教育资源也可以来源于调查、参观等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学习“地图”后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借助图例和注记标注消防设施和应急通道,渗透《消防法》;参观地震馆渗透《防震减灾法》;参观博物馆渗透《文物法》......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1、着眼教学内容,关注案例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似是而非,必须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顺势而为。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可渗透点,结合热点案例,找准切入点,联系法制资源的适切点,最终达到三点和谐共振,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无缝集成,相得益彰。

2、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时机

教学过程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交流的活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时机。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捻来,适时渗透。

3、选择合适的法制渗透方式

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渗透方式的选择问题。讲解、启发联想、案例剖析、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情景再现等,各种渗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法制渗透教育中体现在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渗透方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风吹草动达到法制渗透教育的目的。

4、把握法制渗透的量与度

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法制渗透时要把握好渗透的量与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多深。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与法制资源的关联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合适的量与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2.初中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篇二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在世界各国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滋生犯罪现象的温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以至整个犯罪问题都早已成了“不治之症”。美国《时代周刊》说:“整个美国已经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和震惊的犯罪类型, 许多年轻人把抢劫、强奸、伤害和谋杀作为家常便饭, 就像去看一场电影或参加一场临时凑合的垒球赛一样。一代新的、冷酷无情的、变态的青少年似乎已经诞生, 而在今天的美国, 没有比这更可怕的现象了。”在我国, 未成年人犯罪状况也很严重。错误的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不正确的教育评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并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而自卑, 因此容易把对学校、学习和老师的“仇视”转化为对社会的攻击行为。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是空洞的学说, 它可以融入于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又能够生动地理解和接受法制的内容,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校教育肩负的责任

我国的中小学校在学校管理模式上都存在着重教学的倾向。由于近年来很多学校将学生的升学指标和升学任务压在教师身上, 并与教师的奖金、工资以及评价机制挂钩, 于是便使得学生的升学压力辐射到学校和教师一方, 学校和教师都共同面临着升学压力, 从而片强调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味追求提高升学率的现象也变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这样一来, 多数学校为努力推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增加对应试能力的训练课时, 减少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以及人生观、理想等教育的时间。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课程则更是常常被忽视, 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辅导处于缺位状念。学校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 住往不能及时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忽视心理辅导以及不良心理矫正数育, 以致可能酿成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事件。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2款明确规定:“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当耐心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一般来讲, 这些只是一些方面、一时的“差”, 并不代表全面、永远的差, 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和教育, 他们很有可能成为“先进生”, 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益的人或者国家的栋梁之材。“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3 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

3.1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资源的挖掘

我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 (人教版) 中, 有很多课文蕴藏着可待开发的法制教育资源。如《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财产继承权、《威尼斯商人》中的现代法庭审判的雏形和构成的各个法律要件、《斑羚飞渡》中引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思考……很多课文都能挖掘出我们想要的法制教育资源。

但需要注意的是, 语文教师在挖掘课文的法制教育资源的时候, 挖掘什么样的内容, 如何把握挖掘之度, 哪些挖掘的内容可行, 哪些无可行之处, 需要语文教师进行甄别。笔者认为, 在对课文法制教育资源的挖掘上, 要把挖掘的内容定位在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上, 要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只有这样, 对挖掘出的资源才能做到有效利用。

3.2 中学语文教材中法制资源资源的利用

一切脱离课文内容大讲法律知识的课堂是脱离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堂, 是失败的;只讲课文的主旨和人 (下转第135页) (上接第107页) 文关怀又不能把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又不可取。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法制教育, 就是要尊重教学规律,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 有的放矢, 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这无疑是可行的, 也是最有效的。

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 如果教师只是就文章故事情节、人物个性、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只注重了鲁提辖的行为是值得歌颂的, 他的“三拳”又是多么痛快淋漓, 而郑屠仗势欺人, 鱼肉百姓, 就应该被打死。那么, 教师就没有做到对课文法制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也没有把现代理性融入其中。作为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讲, 可能还会产生某种误导。这就需要学生明白, 主人公嫉恶如仇的侠义精神、以暴制暴的行为在漫长而黑暗的封建社会中,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在现代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中, 这种精神和行为可能会导致更多人的无辜受难。因此, 要用现代理性来解读经典, 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样, 也就把法制教育渗透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了。

再以《威尼斯商人》为例, 《威尼斯商人》与当今的法律存在冲突, 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是安东尼奥等人的“你这个异教徒”、“犹太人”等之类的言辞有侮辱性, 并有种族歧视倾向。当今法庭严格禁止这种语言。第二, 合同约定了以一磅肉作为违约赔偿, 但没有约定血的含量, 而作为生活常识, 在活人身上割肉不流血是不可能的, 因此属合同主要内容约定不明确, 此条款无效。第三, 根据合同法规定, 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条款是无效的。第四, 《民法通则》要求民事活动符合公序良俗。自活人身上割肉违反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 因此此法律行为无效, 由无效法律行为而产生的这一条款自然也无效。第五, 原判决强迫原告夏洛克改信基督教, 违反了宪法规定的公民信奉宗教自由, 系非法判决。第六, 原判决强迫夏洛克订立遗嘱将财产传给女婿、女儿, 违背了遗嘱订立人的真实意思, 属被胁迫订立遗嘱, 根据《继承法》第22条的规定, 应属无效。第七, 夏洛克精神健全, 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财产, 原判决一半财产由安东尼奥接管没有必要。可见, 教师利用《威尼斯商人》一课, 可以引导学生在《威尼斯商人》与当今法律存在的冲突中学习当今法律制度。

4 结束语

当然, 仅仅依靠学校还不足以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我们的身边需要纯净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孩子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希望多方合起手来, 共同努力, 为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元亮.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教资料, 2009 (32) .

[2]朱敏.用语文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J].成才之路, 2011 (23) .

[3]苏立昀.让法制教育渗入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 .

3.初中数学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94-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加强立法工作,又要加强普法教育。”科学证明,许多影响人的一生行为或成就的基本素质,都形成于学生时代,因此,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好的行为一般受他本身和坏境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要加强。法制教育应该渗透于教学中,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机的把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呢?

一、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学生在学校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以及言行举止都时刻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不仅应该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思想素质,还应该要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良好坏境中受到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现在的学校教育,还有的老师实行“棍棒之下出人才”,这种观念是及其不对的。学生做错事、不听劝,教师应以道理来向他说明情况,而不是出手打人。今年来,学校中打架斗殴的事件增加,如果教师再树立这样坏的榜样,那么后果不可言喻;再者,教师出手打人还能让学生更加的不思进取,这样的话就与教育的宗旨相背离。所以,在教学中,我拒绝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犯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

二、结合课堂知识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要精心备教。要舍得花时间、精力,精心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渗透点。

如七年级在学习《科学计数法》一节时,可以在让学生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我国现有人口接近14亿,现有耕地大约19亿的同时,借机简单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八年级《轴对称》一节时,用一枚国徽引入,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在九年级《垂直于弦的直径》中引入的问题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赵州桥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三、在实际中寻找法制教育点

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的学习都要用在实际中,这才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用理论知识联合实际,让学生从另一方面来认识法律。

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十章《统计调查》时,让学生在作一些实际的调查统计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部分条款。

如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制定本法。第十七条,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让学生既掌握调查统计的依据和方法,有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

又比如说讲到图形“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说“我们的交通工具车子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由而引入关于交通法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又如计算有关的速度应用题时,教师也可以引用交通法的法律知识,告诫学生要在马路上正确的行走,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自己开车不要超速等法律知识。再如,学习数学中的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可以告诫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偷税漏税等。数学知识中存有很多的法制点,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去发现,然后用来教育学生。

4.初中化学教学教育随笔 篇四

一、注重情感教育

人的成才有智商、情商和外界因素几个方面协调进行。其中情商的作用不可低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对子女的财力投资,但许多家长忽略了情感教育;而孩子渴望理解、渴望沟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愿望,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航员。尤其是中等生,他们的智力、能力并不差,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心念不专、思想压力小,所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无较理想的成绩。面对他们,我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老师的辛勤和父母的劳苦来感染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师只要掌握差生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耐心地辅导和帮助,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差生也是会转变的。课堂提问要照顾差生,让差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即使答不出来也不要训斥,尽量启发他回答出来,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鼓励,增强自信。

教师的课后辅导是转变差生的一个好机会。教师要多鼓励差生提问题。一旦差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热情优先给予解答。这对差生精神上是很大鼓舞,同时也是差生转变的开始。给差生讲问题时,要启发诱导差生积极思考,能考虑出答案的,要给予表扬,说他脑子灵、聪明等,以满足中学生强烈的争胜心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验+反思=成长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心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加强,跟教师生动而善于启发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跟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活跃密切相关。教师除认真设计好每节课外,还要注意化学知识和语言美的关系。例如,讲考试经验时 说我们都是经过分子、原子、离子的高速碰撞,一定会临危不乱,考出高水平。化学知识在教学语言中的运用,新颖、别致,既增强学生学化学的乐趣,又让学生提高了文学修养,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性。这种兴趣一旦稳定下来将成为学生学化学的催化剂,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5.初中音乐情境教学教育评价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能够感受到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体会真情的可贵。

【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仿、对比、合作的方式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切分的演唱方法和二声部合唱的音色和谐,并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完整而流畅的演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难点】

掌握小切分的演唱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5.12汶川地震的抢险视频,并设问这个视频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主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个视频主要表现出关于爱的情感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很慢,情绪非常的柔和、抒情。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段?它们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可以分3段,第一段是独唱,第二段是合唱,第三段又回到独唱。

3.完整的聆听歌曲,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教师弹琴范唱第一段,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引导学生发现切分节奏并讲解,切分节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打破原来节奏的强弱规律。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演唱原曲谱和去掉切分后的曲谱体会切分节奏。

5.填词演唱第一段。

6.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高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低音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7.分小组合唱第二段曲谱后交换声部演唱。教师讲解合唱,合唱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所以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协作才能够唱好两个声部。

8.分小组填词演唱第二段。

9.引导大家观察第三段与第一段的区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曲谱是一样的,只是歌词不同。自由朗读第三段歌词后填词演唱。

10.完整的演唱曲谱,在第二段的时候可以分男女声演唱高低音声部。

(三)拓展延伸

分小组对比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四)教师小结

爱,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是世界都能读懂的语言。让我们在这首爱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这个世界。

四、板书设计

初中音乐情境教学教育评价设计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初步掌握涂刷、印章的技能及合理布局的能力。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及共同协作的能力。

4、促进幼儿手臂大、小肌肉群的发展。

【活动准备】

1、场景:一间还待粉刷的房子(大纸板盒做),旁边有栏杆、树等布景。

2、内装黄色颜料塑料小桶、底纹笔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

3、装有红、蓝颜料的小碟、印章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

4、事先请一位教师扮猫姨。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导语:“猫阿姨盖了一间新房,我们一起去参观新房吧!”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参观猫阿姨的新房,发现猫阿姨的新房还没有装修好,激发幼儿帮助猫阿姨的愿望。

二、幼儿帮猫阿姨刷墙,通过尝试引导幼儿掌握涂刷的技能。

1、教师导语:“请小朋友每人提一个小桶,试着用刷子帮猫阿姨在墙上刷上漂亮的色。”

2、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涂刷活动,并注意观察幼儿涂刷情况。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幼儿知道涂刷时手臂摆动的幅度要大,空白的地方都要涂上颜色,这样涂刷起来才又快又好。

4、幼儿用最佳方式继续涂刷。

三、请猫阿姨评价,提出新要求,给房子装饰。

1、教师导语:“猫阿姨房子刷好了,你看满意吗?”猫阿姨给予肯定后提出新要求:“如果在墙印上一些图案那就更好了。”

2、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导语:“请你们每人选一种印章,任意蘸一种颜料在墙上印各种花的图案。”

3、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布局,提醒幼儿合理布局。注意与同伴交换位置,使颜色分布均匀合理。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共同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请猫阿姨给予评价。

初中音乐情境教学教育评价设计3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学习表现乐曲的不同情绪。

(二)能用线条或动作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

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通过参观音乐小屋的形式引入新课,复习演唱歌曲《唢呐配喇叭》,从歌曲中的乐器引出箫的介绍。

(二)新歌教学:

1介绍吹管乐器箫并聆听箫的音色,引出歌曲《箫》。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含义。

3复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及旋律特点。

4再听歌曲,学生轻声跟唱歌词,进一步熟悉旋律并找找难点乐句。

5解决歌曲的难点,并跟琴完整演唱歌曲,基本解决音准节奏问题。

6教师范唱,学生模仿吹箫的动作随音乐节奏律动,体会歌曲轻柔优美的特点。

7学生跟音乐伴奏有感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三)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1从乐器箫导入介绍单簧管。

2初听乐曲片段,说说情绪特点,然后引出乐曲名称并简介波尔卡。

3分段欣赏,聆听乐曲的两个主题乐段,听后用线条和动作表现两个主题乐段的音乐特点。

4完整欣赏乐曲,根据音乐的变化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初步了解乐曲的段落特点。

5以舞会的形式,让学生再次体验波尔卡舞蹈欢快跳跃的特性。

(四)主题拓展

以参观器乐收藏室的形式,介绍各种中外乐器,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

(五)小结下课

课堂小结

初中音乐情境教学教育评价设计4

一、创设情境

1、找春天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的一开始老师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答:春季)

那春天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去寻找春天,看看是是和大家想象的春天一样呢。(播放音乐)

学生用词语,句子来描述春天。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用大家的话概括春天就是: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2、引导学生对古诗新唱的认识

刚才大家一起跟着演唱了歌曲《春天在哪里》,那大家想不想用另外的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美呢?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唱法:(出示古诗新唱)。同学们可以想想,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歌唱形式?对,以前学过的《咏鹅》《游子吟》都是这种诗与歌的完美结合。那好,既然今天这节课的主题是“春”,那大家先回顾下以前学过的哪些古诗是赞美春天的呢?

学生举例。让学生分别朗诵学过的古诗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唱这首根据家喻户晓的唐诗改编的歌曲——《春晓》

二、古诗新唱《春晓》

(一)听赏歌曲

1、初次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播放音乐)

提出欣赏要求:在这首歌曲里面,你觉得与平常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呢?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作曲家要把合唱与古诗朗诵融合在一起呢?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2、带着问题再次听赏《春晓》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

(二)按节奏朗诵古诗

1、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2、小组练习,教师巡视。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学生可用“呜”哼唱旋律。(要求:随节奏晃动身体,感受节奏的平稳,速度要徐缓,曲调要流畅、柔美)

2、难点解决:

(1)感受歌曲第二乐段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旋律如春风轻轻吹拂。发“呜”哼唱旋律。学生模仿,教师示范。

(2)加入古诗朗诵

(3)结尾句的学习,自由延长,声音越来越弱,切分节奏表现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歌曲中加入动作丰富表演。

加入动作:听、摇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听)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摇头)

共同演唱歌曲《春晓》并加入动作。

4、合伴奏演唱,加动作,分配演唱角色。

(四)、古诗新唱(举一反三)

任选一首符合该旋律意境的五言绝句进行演唱练习。小组比赛。

三、总结归纳

初中音乐情境教学教育评价设计5

教学目标

培育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西瓜,西瓜成熟时要有人看瓜,就要搭一个小瓜棚,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看瓜吗?

看瓜是很艰苦的劳动,同时也是很快乐的,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体会主人公热爱家乡,执爱劳动的心情和乐观、风趣的性格。

2、听几遍录音范唱。

3、跟着录音轻声学唱歌曲,要求学唱时眼光能同时看到歌谱。

歌曲中有大量的“X.X”节奏。要提示学生注意,波音和后倚音处也应予以解释。

在“哎嗨哟,哎小瓜棚,小瓜棚”处,学生只凭感性是很难准确地掌握“哟”字的时值(三拍半)的,因此需要将这五小节的歌谱认真学唱,唱时需挥拍或击拍,才能使学生从理性上唱准。

最后离开录音跟着教师的琴声演唱歌曲。

4、布置课外作业为歌曲《小瓜棚》收集、录制背景音响。

教学评价

1、学生学唱歌曲时的学习热情及参与率,学唱歌词的效率。

2、学唱歌曲中部分歌谱时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学习成效。

6.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叙事 篇六

农村中学因为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不能给他们提供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所以很多孩子在学习英语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他们的英语基础、学习方法、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都有一定的偏差,使得班级的整体英语成绩不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班级的孩子的自尊心是比较重的,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通过鼓励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对自己的自信心,“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到的!”这也是我对学生说的最多的话中的一句。尽量把外力变为内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学生就能不停地前进,取得意想不到的可喜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所经历的一件事也让我坚定这一信念。

八一班有一部分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懒于学习又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有的勉强完成作业,质量也不高。让他们回去做背单词类似的作业就索性当成没作业。对于他们,我除了采取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外,主要还是从“心”上着手,对他们经常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尽可能多的给他们帮助让他们树立自信,放大他们的优点,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成绩上逐渐提高。有一天,我找来一个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走廊上问他:本周的周清考试你打算考多少分呀?他很自信地回答说:“我想考75分!”因为他的基础太差,又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以前考过的成绩也从未超过65分。所以当

7.初中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篇七

一、在初中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一) 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 由于其两方面的发育都不成熟, 使得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 各项权利容易受到侵犯, 如若没有法律的制约, 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 通过在政治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 来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 可使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得到保障。

(二) 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国家, 不仅仅要依靠国家的居民, 更要依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公民。因此, 政治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政治课上传授相关法律知识, 帮助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进而增强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和公民观念, 使广大初中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并适应法律生活, 从而健康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稳步发展, 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客观需要。通过政治课上对法制教育的渗透, 可实现从小教育初中学生懂得知法、守法和用法, 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和支持。

二、在初中政治课中, 渗透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注重从教材中寻找渗透法制教育的切入点

备课时, 教师要从学生目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 从中找到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政治教材中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密切联系教材知识, 结合典型案例, 对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法制素养水平。

(二) 改善教学方法, 推动法制教育在课堂上的深入

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如果进行单独教学, 会使学生对这两门课程都失去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改变和创新。在课堂上, 多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设置案例情境模仿, 可使学生在教学中如身临其境一般, 增加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 从而推动政治课堂中的法制教学深入发展。

(三) 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学生阶段对学生人品的形成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个阶段在教师耐心的引导下, 在国家社会创造的良好环境中, 可以使初中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发展。但是, 这些只是外部因素, 要想真正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就必须从内部因素着手,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和习惯。教师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活动, 把法制教育巧妙的渗入其中, 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将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作用, 在深化政治教育的同时, 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通过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整合, 可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

(五) 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初中学生处于人生成长过程的特殊阶段, 因此, 对他们进行的教育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在政治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等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充分运用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岔道口处, 在其人品和人格方面有很大的可塑造性。他们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未来, 因此, 教师要在把握时代发展的前提下, 重点关注他们在各方面的教育。在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渗透法制教育, 将二者有机结合, 使初中学生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法制素养, 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 进而促进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春梅, 丁华.如何更好地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J].山东教育, 2010 (35) .

[2]李俊.个人社会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9 (8) .

8.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八

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没有固定的时间,我们可以在所要讲授的学科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下面我以地理学科教学为例,谈谈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

总的来说,可结合世界、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了解保护自然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应遵循的公约、法律和法规,渗透法治观念,培养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一、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既不能把地理课上成法制课,又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一课中,学完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播放三大宗教活动片段和世界著名宗教建筑后引导归纳:

(1)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有什么区别?

(2)我们怎样看待宗教信徒?

(3)了解所谓“宗教自由”的真实含义。

(4)当前一些邪教打着宗教的幌子,其真实的企图是什么?我们青年一代怎样看待?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宗教信仰,明白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二、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灵活法制教育的方法、掌握恰当时机,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之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成立活动小组对学校周边进行走访,了解聚落发展带来的问题——传统聚落的减少和消失,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问题的紧迫性;并通过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学生的保护意识,开展向父母、邻居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逐步强化人们的保护意识。这样,既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调查方法,又认识到了文化遗产问题的紧迫性,强化了保护意识、守法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教学中抓住世界、国家发生重大事件的有利契机开展法制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板块的运动”时,学到地震火山的分布,联系“5·12”大地震,既让学生认识到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注意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扬长避短,发展经济,过上好日子。

四、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好“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

地理课既不能上成纯粹的“文化知识课”,又不能上成“法制课”,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今天的教育是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准备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学生遵纪守法的引导者及榜样。今天的教育必须建设得更加健全,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中学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正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才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通过钻研教材,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并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情感目标的叠加,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的实现。

上一篇:爱心社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各种各样的花》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