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2024-08-23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通用11篇)

1.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篇一

一、从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按文体分类,划分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我们成立了古诗文阅读策略研究、诗歌、小说阅读策略研究、科学论文阅读策略研究、现代散文阅读策略研究等子课题组,由备课组长领衔,组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写作规律的梳理,初步形成了各类文体教学的知识体系。并多次开课,进行文体教学法的探讨。从文体特点出发,总结了不同文体的教学要点与阅读方法。

二、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训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

2.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篇二

“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采,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采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1]。在这里, 英国哲学家培根对读书的功效提出了具体而形象的见解。在我国,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儒家先哲孔子就就如何读书及读书效用提出了谆谆告诫:“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时至今日, 针对阅读教学仍存在诸多争执。但层出不穷的高见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与实际应用的难题。诚然, “语文阅读课一直是高中语文的重中之重。就阅读教学而言, 改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 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 各种流派争奇斗艳, 各种风格彰显异彩。但是就笔者的体察了解, 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教学内容和方式看, 基本沿袭了课改前的那套模式, 或者说, 变化不大, 只是在某些环节有改变”[2]。在阅读教学的舞台上, 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大家各有各的路数, 脸谱各异, 唱腔不同就自以为开山劈路, 自立宗派。究其实质, 这些所谓的“改革”大都换汤不换药, 治标不治本。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 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的容量, 并且要不断地汲取营养, 使这一桶水时时更新, 源源不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所以, 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阅读领悟能力才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第一要义。《教师法》明确规定:“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 有教育能力, 经认定合格的, 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素养是从事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不但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像一眼清泉, 汩汩不断的清冽泉水才能及时地启沃学生的心灵, 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把握“观古今如须臾, 拢四海于一瞬”的奇伟想象, 去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意境。“做一个语文教师, 只有会读书, 才能教会学生读书;只有会作文, 才能教会学生作文。会读书作文, 乃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不少语文教师 (包括一些“能手”“学科带头人”等) 既不会读书, 也不会作文。他们只会把教参上的观念照搬给学生, 毫无自己的理解;偶尔写点什么, 也是抄书抄报, 套话假话居多, 很少有真实的感受。这怎么可能教会学生读书作文呢”[3]。除文学感悟能力以外, 教师还应该抱有对阅读教学的热情, 具有指点迷津、引领学生进行文学感悟的能力与激情。

张之洞在《8轩语·语学·通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宜有门径”, 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会“得门而入”,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读书就会导致“泛滥无归, 终身无得”的结局。可见, 开展阅读教学若无门径, 东翻西检, 漫无目的, 就像孤帆泳海、弱羽扶风, 其结果也必然是徒劳无功, “老大成蹉跎”。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琐碎、支离的分析, 还应当以自己的感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文学阳刚、阴柔之美的审美境界, 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品格修养。教师更应该在阅读、感知、汲取的逻辑过程中, 积极寻觅因材施教的有效阅读教学方法。

首先, 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有爬阶梯往上前行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如果视阅读如险途, 阅读教学就会像“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了。反之, 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甘之若饴, 乐在其中, 阅读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古人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阅读经验。叶圣陶先生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是读, 不出声默读也是读, 乃至口舌绝不运动, 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 如古人所谓的‘目治’, 也是读。”因此, 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多“读”, 在不断地诵读过程中去提高学生对文学本体深入细致的解读能力,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一旦养成“曲不离口”的良好诵读习惯, 学生们对语言的感悟就会不期而然地近于完美。同时, 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声调铿锵, 情韵不匮”是衡量中国古典诗文是否成功的一条重要准则, 也是诗文写作的最高典范。而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心通其情, 意念其理”, 这样综合性的阅读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从字词句到段篇, 从文字到语音、语义, 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4]

再次, 在阅读教学中, 与其让学生绞尽脑汁地去揣摩玄虚的意境与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 倒不如在品格塑造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范式, 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震撼。但现在很多教师却只会不厌其烦地对一些名篇名著进行肢解分割, 忽视了学生对文质兼善美文的整体把握。如陈自彪老师就提出:“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到语文课堂上来非常必要;朗读不厌其烦, 不厌其多。而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讲解作者的立意谋篇、写作技法和写作风格, 肢解浑然一体的课文内容, 忽视通过朗读对文章本身具有的真正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的把握。”[5]

最后, 在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孟子曾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名篇名著教师也不可人云亦云地倍加推崇, 而应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与感悟能力, 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如鲁迅先生曾对《红楼梦》的命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新课程也同样提出了让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目标。我们不喜欢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八股时文、样板戏, 同样对待学生标新立异的阅读感悟, 也要有包容心, 适当予以表扬。当年我们学习过《愚公移山》后, 要求学生们谈谈自己对愚公的看法, 很多乖乖学生都是老生常谈地说要学习愚公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我也听得索然寡味, 只有一个平时并不突出的学生认为愚公的做法其实不足取, 他质疑为何不选择一个省时省力的办法搬家呢, 何苦要在那里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而做无用功。对这样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要加以包容, 让学生们不要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思想僵化、言语无味。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文学素养与引导能力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要素。同时, 每一篇经典篇目, 在审美意蕴充沛的文本表层下, 都潜藏着作者的思想精髓与人文精神, 迸发出熠熠生辉的品格魅力。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更重要的是要在潜移默化中促其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善的人格。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也是培养学生全面文化素质的重点。阅读教学的意义不局限于对篇章的文字解读, 也不是简单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而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 善于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和取舍, 在文字表层下挖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寓意。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我们不仅要注重中国传统的阅读经验及创新模式对阅读教学所带来的显著影响, 更要着重于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及导引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培根.王佐良译.论读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杨苏菡.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教育创新, 2009, (4) .

[3]王什维.迟到的忏悔[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 (5) .

[4]谭桂生.熟读成诵, 培养语感[J].中学语文教学, 1998, (4) .

3.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学生发展 教学策略

对与高中语文的教学来说,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文字作为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典型符号,一定要让学生爱上文字、不断的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阅读过程中牵扯的知识点是非常多的,它也影响到了生字词、写作、沟通交际能力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高考所占的分值是比较多的,并且未来发展的趋势也看得出,阅读越来越重要。但是就笔者的调查发现,很多的语文课堂没有开设专门的阅读课程,学生课下阅读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偏低,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升阅读课的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非常紧凑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较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中学习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的出现导致很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抓了易提分数的部分,比如写作、词汇、古诗词背诵等。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持久性过程,在考试的时候由于阅读材料基本都是新的,或者学生没有遇到过的,老师就觉得阅读的分数不好得,导致阅读教学形同虚设,很多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阅读课。长此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会下降,无论是阅读分值还是综合能力都不会提升,严重的会形成恶性循环。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需要革新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改变以往的不合理的教学认知,提升阅读的地位,开设语文阅读课,并且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阅读兴趣。阅读本来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与相应的课堂地位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阅读教学其实它的范围不仅仅是课堂,还要引导学生课下学会主动阅读。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有一个长久的坚持过程,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阅读兴趣。比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写读后感等,以一定学习压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阅读比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阅读的需要,进而提升阅读欲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旦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就会爱不释手,从中汲取营养,进而提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提升高考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适当的扩充阅读的素材

語文课程的教学就是与文字打交道,学习的内容一般较为滞后,如果教学过程较为单一的话,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存在这样一个悖论:高中生都识字,但是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很多的优秀学生英语满分150可以考到130以上,满分150的数学,有的学生可以考到满分,但是语文这一科,很多学生却考不出理想的成绩,能上110分都算不错的成绩了。当然我们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习的好坏,但是分数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会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实践证明,拥有浓厚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往往语文成绩较好,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各项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有着直接的关联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就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这也是阅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词汇、语法等知识,学生才能开展有效的阅读。其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总结的能力。阅读不能泛泛而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阅读之后有所收获,这种收获的体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写读后感、可以模仿、可以完成阅读练习题、也可以总结段落大意,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最后,引导学生定期不定期的阅读,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针对阅读来说,不要局限于教材、辅助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当的扩充阅读材料。除了完成必要的课内阅读之外,还可以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国内外名著阅读、往年的高考阅读材料阅读、期刊杂志阅读等等,切记中规中矩。

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同样是阅读,有的学生阅读之后能很快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寓意,也能顺利的完成阅读问题。但是有些同学在阅读中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泛泛而读,为了阅读而阅读,导致阅读之后还是满脑子空白,也不能应答后面的阅读问题。对与高中语文阅读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可以采取适当的阅读方式,如精读、快度浏览等;可以先看阅读问题,然后开展针对性的阅读,这样也能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阅读中要找准每段的中心句、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耳熟的作者,要结合作者的背景来理解文章;深入的剖析文章,了解文章背后的寓意等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如何运用,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依据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势必会大大的提升阅读的质量。

新形势下,强化和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样也符合学生的切身利益。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思维,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提升教学的质量。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久坚持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也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按部就班的开展阅读教学工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分析还是考试所占分值的角度分析,阅读教学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楠.新形势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究[J].学苑教育,2015(11)

4.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篇四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才能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因此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让“静止”的课本变得“动态”,从而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是在讲《台湾的蝴蝶谷》时,对于蝴蝶“飞过、穿过、越过”这些动词可以制作出动画(蝴蝶飞过花丛的图片、穿过树林的图片、越过小溪的图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动画能够轻松掌握动词用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阅读中培养思考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光要重视学生有没有读懂、有没有理解,更要通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在思考中学习。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知识水平都比较低,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引导,那么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只会停留在字句或是表面情节上,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一下课文,然后再提出问题。比如说《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一位老奶奶背靠着洋槐树,耐心又焦急地等待着,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说老奶奶既耐心又焦急?这样表达是否矛盾?那么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要认真地去思考,找到老奶奶又耐心又焦急等待的原因。

三、在阅读中养成良好语感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学习好语文,那么就要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通过积累来培养语感。想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那么首先就要从阅读开始,让学生在积累中不断成长,通过阅读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思维材料、情感材料、形象材料来增强自身语感,让学生阅读各类有益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比如说很多琅琅上口的古诗词都是很有语感的,学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皎洁的月光洒向床头这样的画面,因此就要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反复阅读。这样长期不断地积累下来,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在阅读中开拓思维空间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停留于课本,要拓展、延伸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以针对某篇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来扮演角色,从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像是在讲《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的时候,其中有描写地下军阵这一段,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军阵中,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军阵中的一个兵马俑,然后根据自己的所处位置进行模拟表演,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包抄、侧翼、前锋这些词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更多课外知识。

五、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

5.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方法 篇五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例题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特色?

文首:1)结构上,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奠定基调、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内容上,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或中心(记叙文、小说),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这些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等。

例题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2高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1.传记的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人物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高考重点)

2.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性的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

(1)真实性: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写人,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对传记中形象的把握及传主精神品质的概括

方法:从传主经历的事件、传主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作者对传主的正面或侧面(外人的评价)的描写等着手

1、传主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细节)

2、从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

6.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 篇六

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解释词语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技巧: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7.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方法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

伴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初步实现了充分注重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并侧重于对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然而, 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亟待教师展开积极的思考, 通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下文中将针对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教学展开分析。

一、目前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已经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 实现了师生的双向、平等互动, 更多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诸如, 过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弱化了教师的指导功能, 造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透彻, 没有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感情。另外由于面对高考的压力, 很多教师将阅读教学变成了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教学, 通过无原则地挖掘文章的深层意义, 一味追求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 学生无法从现代文阅读中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语言风格。我认为针对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的现状, 教师应该在具备一定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阅读过程中, 进行自主探索和积极创新,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有效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只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才能迅速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令阅读教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学习《雷雨》时, 如果阅读教学仅仅局限在课文所选取的片段中, 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教师应该从这一作品的时代背景、历年来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论入手, 进行系统的介绍,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部话剧所要表达的主体思想。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这部话剧的片段, 制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 由于语言是一部剧本成功与否的第一要素,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 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将很快进入到这一特定的对话情景中, 认真剖析周朴园虚伪、软弱的性格。而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对《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的阅读分析, 将这两部作品结合起来去体会当时作者处在黑暗的社会中, 面对政治的风雨激荡、革命的屡次失败, 作者依然对新生活产生积极向往、满怀期待之情。在学习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课时,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与冬季景色相关的视频, 再结合郁达夫笔下描绘的“冬日植物”、“寒郊散步”、“江南冬雨、冬雪、旱冬”等景色, 去感受作者笔下优美的江南冬天, 学习作者清新舒缓的语言风格。

如上所述, 在创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可以从中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此基础上,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除了教材上的内容以外,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加大阅读量,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展开交流探讨, 将自己在阅读中读到的好书介绍给同学,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展开良性竞争, 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习惯性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 自己不去进行思考, 缺乏对课文的分析、思考和创新能力,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在于教师一直以来对答案的要求是标准化、单一化的, 学生即使有不同的见解, 也被扼杀在了标准答案面前。时间久了, 学生就形成定势思维, 听从教师的讲解, 自己不再进行思考, 阅读兴趣逐渐丧失。面对这一严峻形势, 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展开积极思考, 锻炼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这样才能活跃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 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 理解作者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将这篇课文中的比喻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比喻相比, 去体会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不同的两位作者何以在创作中共同体现出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向往。可以说体会这篇课文的方法是多元化的, 既可以通过诵读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感受作者的情感, 又可以运用比较鉴赏法去展开对比, 找出异同。多元化的鉴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感受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味深长的境界。在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 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阅读思维, 并学会了多种阅读技巧, 有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展开有效的阅读, 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最后, 在进行现代文阅读中, 还应充分重视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 与教师展开积极的交流, 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挖掘出文章蕴含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探讨, 笔者切实认识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科学积极引导, 只有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才能让他们充分领悟作品的内涵, 达到启迪思想智慧,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目的, 从而将高中语文教学提升为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缨, 基于任务分析的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尝试——以苏教版《雷雨》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例[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0年22期

8.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篇八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江南的冬景》的问题情境创设

师:一年四季各有变化,冬天更是白雪皑皑,尤为壮观;北国有千里冰封的雪景,那么,在郁达夫的笔下,南方的冬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分析:问题情境除了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能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兴趣的刺激下能在阅读中去初步感悟文本的内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要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则要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进入到阅读过程中。

处理:首先,教师以话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谈论冬天: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然后,以幻灯片呈现北国千里冰封的雪景图。过渡“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郁达夫所写《江南的冬景》就写出了它的可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提问“在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中,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江南的冬景?分别写了几幅画面?(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通过话题导入,勾起学生对冬天的印象,为阅读奠定心理基础。以多媒体来呈现画面,用北国冬景来衬托江南冬景,从而顺势引出课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让阅读更有方向,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二、问题要有引导性,能引导学生思考

案例:《祝福》祥林嫂形象分析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小说的情节有了清楚的理解,其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是谁?(祥林嫂)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祥林嫂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分析:这个案例中带有很明显的“传统”痕迹,教师提出问题后预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学生阅读后的交流没有,教师直接代替学生的交流,探究过程形同虚设。

处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进行,且要结合文段中的相应词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围绕相应的词句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再展示、总结。

如提问“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展示,总结: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再如“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太太”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三、问题要有层次性,能引导学生探究

案例:《拿来主义》

教师导入课题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讨论后教师总结。

分析: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到阅读过程中,然后再讨论、交流。但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提倡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是将问题甩给学生就完事,而是要通过不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渐进行探究,再结合学生阅读探究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指导。在该课时中,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后,就让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学生只能解决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的问题,而至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则显得模糊不清。

处理:在第一到六小节的阅读中,教师以如下问题引导:

(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

(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通过大问题来引出小问题,结合具体的段落和句子,用不同的问题层次性地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深入理解,阅读才会更加有效。

9.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篇九

简介: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栾体亮(1982.08),男,汉族,籍贯: 吉林省 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二级 研究方向:语文高中教育,邮寄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凤凰新区水木清华三期102室,栾体亮收 电话***,邮编553001.摘要: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高中作为学生深入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时期,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都是重点的内容,其不但占据大量的分值,也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以往的教学中习惯性地将这两个部分分开来讲,这就使得双方不能相互借鉴,难以发挥相应的效果。为此,在教学的时候,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也是值得我们进行深思熟虑的一种重要的措施。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写作;结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往往是分开的,这样就造成这两个部分不能形成呼应,由于没有对这两个方面建立固有的联系,使得学生很难难以掌握语文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就白白浪费了课程的资源,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只有教师加强对课堂的引导,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了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1.以阅读为要素,丰富写作素材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除了讲授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句式结构、思想感情、人文底蕴等方面的内容之外,还间接地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其实每一个阅读就可以看作一个要素,其对于自身最后的写作输出都是有机的组成部分,正是在阅读素材积累的基础上,才使得人们加深了感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行云流水,无所不至。为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桥接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具体来说,应该从相关的阅读教学中进行如下的素材积累过程: 1.1名家介绍积累

在写作的时候,作家的背景往往是非常生动的举例事实,通过对其生平、背景等方面的论述,能够使人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名家介绍的积累,每一个名家就是一种感情,这些感情真挚可以动人、深切可以感人、悠长可以醉人,只有加强对这些名家介绍的了解,才能使学生能在各种情感中间游刃有余,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既能够在阅读中把握规律,又能在写作中释放沉淀。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也能扩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实现其人文底蕴的积累。1.2分门别类积累

学生从阅读教学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间接的,间接的情感体验虽然能够拓展学生的广度,但是不能增加学生的深度,没有思想上的深度,也就不能形成表达上的感人。为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加强对相关主体的课文句子、段落、文章等进行积累,这样就能增多情感体验的次数,加强情感体验的效果。诸如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上有很多离别的话题,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这些话题进行必要的总结和积累,“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都是表达离别感情的诗句,教师通过课内外的阅读讲解,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就能使学生成体系的掌握这些内容,这样学生在需要输出离别感情的时候,就能沆瀣而出,排山倒海,在写作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1.3扩展性积累

教材的内容都是比较经典的内容,但是其体现也只是文学的一面,很多作者的文章都很优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取一些自己比较感情趣的文章来进行研究,这样的纵向积累,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诸如有的学生对于李白斗酒诗百篇有兴趣,就可以针对“李白与酒”进行研究,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而触发的学生,可以就“文人的气节”这一话题来进行研究,这样的方式还有很多。写作不但是写内容,更是写深度,只有加强纵向的扩展性积累,才能使学生加强情感体验,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如有神助。2.以写作为炼,深化阅读水平

写作是现在高中学生比较头疼的一个话题,教师的独立讲解使得学生写作面对的常常都是新题目,学生的了解方面比较少,面对的题目又比较新,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写作存在一定的抵触,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写作是一种很好地提升阅读水平的方式,阅读更像是输出,虽然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输入的主要的部分是情感,阅读文章的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情感上的得享。而通过写作这种思想的输出,就能加深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水平的深化。具体来说,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写作形式: 2.1缩写课文,学习构思

教师在学习完相关的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缩写,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文章的骨架,从而学到作者的相关构思。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凝练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再现能力,这样对于学生语文总体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诸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 可以让学生根据剧情以及主旨对文章进行缩写,这样学生对于故事的梗概就能加深了解,这样有利于其按照阅读教学的思路重新理顺整篇文章的思路,加深自己的阅读技巧,不但可以锻炼写作能力,还能锻炼阅读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2.2扩写课文,发挥想象

有些较短的文章、诗词,虽然其情感包含的很丰富,但是篇幅却比较小。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文章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扩写,诸如在学习《邶风•静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扩写,注重画面感,情感表达,这样学生就能深入情境,“以我为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能延伸学生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把握能力与再现能力,这样对于学生阅读深度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3.总结

以往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独立讲解,这样使得原本一体的语文学习分而不合,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起来,既有专项,也有整体,才能充分发挥双方的作用,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升。本文从两个角度对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参考文献:

10.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方法 篇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也就说:阅读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单纯介绍文章或者讲解阅读知识,而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建立通道,产生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事实上,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感悟世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出发,而不是以预订的教学设计为主,教师要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活力。阅读教学是一种理念和过程。

依赖于教师对教学中情和趣的挖掘。我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且,无论阅读教学方法如何转变,教师都应注重教学实效性,立足学生和课堂,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反思,一定能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2)倡导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可行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是阅读的目标。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没有读,就不能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不能产生感悟。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读的权利被一些教师剥夺,我们很难听到学生用心在阅读。许多的真实体验也正是在多样化的语文阅读课上产生的。比如:《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读,相互交流意见和情感,不但能说出侵略者的恶行,也能正确理解当时统治者的观点,还能培养学生珍惜祖国文化遗产等。学生采用不同的语气去感悟文章内容,课堂效果远远超过预期。

(3)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1.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有效策略 篇十一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读书

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学生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指导学生表演戏剧,在角色中体验人生。鉴赏戏剧《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等戏剧作品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分组比赛,赛后展评。学生参与热情高,既获得阅读体验,又获得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2.诵读经典诗歌,感受诗歌魅力。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其适合吟咏诵读的特点,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取更多风格和题材的诗歌配乐朗诵,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3.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有声书,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经典。选用一些名家朗诵或是介绍名家及其作品的视频使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经典的魅力,在音画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中体验美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和朗诵的兴趣。

4.阅读名著和观赏电影相结合。学生平时上学期间很难拿出大量的时间阅读大部头的世界名著,我们在假期为学生推荐世界名著阅读书目,建议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名著。引导学生去欣赏世界经典名著所改编成的电影或演出,开学后组织他们讨论原著和改编后的作品有何不同。

5.分享阅读体验,适时表扬。分享经典作品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有些学生因为不会阅读,或是不会表达,就会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就会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恶阅读。因此,我坚持与学生一起读书,分享阅读体验,适时表扬肯定学生特别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的阅读成果,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二、深度阅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思考与体验

高中时期是学生正处于思想快速发展与成熟的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极其重要的时期,所以信息和观点的注入与融合将会决定其人生的发展方向。浅层次的阅读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更需要的是深度阅读,深度思考。

1.引领学生拓展阅读的视野。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名篇内容或作者去联系课外的相关文章或书籍。例如,讲授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让学生去读他的《后赤壁赋》以及其他人写赤壁的诗文,搜集他的诗词及其生平资料。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向学生介绍他的作品及其风格。

2.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课内的文章有时不一定给我们以全面的认识,利用课外阅读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鲁迅主张痛打的“落水狗”——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读者往往因为她开除刘和珍而对她产生厌恶之感。但如果学生阅读了王开林的《女校长的刚烈》一文,便会对她的“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有所宽容。她在抗日期间为了保护女学生,正气凛然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让我们感到她正义刚烈的一面,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值得我们敬佩。

3.阅读体验的分享与碰撞。学生的阅读需要深入的思考,思考之后要想做到深刻,就必须有交流。学生读完莫泊桑的《项链》,我组织学生分享阅读体验,在层层深入的交流与碰撞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请把玛蒂尔德跟简爱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各抒己见,谈论和交流步步深入,受益颇多,在这样一次次的阅读体验的分享和观点交流碰撞中,学生的思想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4.个性化解读。有时候学生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会受别人思想的影响,从而对作品的主题或是对人物形象有传统或狭隘的理解。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常常被看做是爱慕虚荣而不得不承担十年艰辛。然而让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来进行个性化解读,全面分析课文,学生提出了另外的观点,发现了主人公可爱善良、真诚和坚强诚信的一面。

5.阅读收获的内化与外显。学生阅读的内化既包括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观点的借鉴和吸收。阅读的外显既包括学生因阅读生成新观点的表达,也包括对待处理认识事物的方法与态度。乐于阅读的学生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他们会在角色、情境和自我之间建立联系,并且把它当作做决定时的参考。

学生的阅读要取得实效,必须进行深度阅读与思考。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下一篇:辉煌十一五 国土最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