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传染病管理制度

2024-06-25

重大传染病管理制度(精选7篇)

1.重大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一

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流行等重大

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及依据

为了确保中小学校在突发重大传染病流行、学生食物中毒等事件中的应急能力,规范应急行为,合理利用救助资源,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运作体系及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进行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及师生的损失,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有效控制事件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校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等,适用于本预案。

三、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管理与监测,发现病例及时与卫生部门联系,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

(二)依法管理、严格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三)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按照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四、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任务

(一)指挥机构 领导小组: 组 长:侯智明 副组长:崔玉涛 成 员:校委会成员

(二)职责任务

学校校长、安全员随时关注、观察学校和社会的发展秩序,随时观察自然的物候及其隐患,尤其是努力维护好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抓好学校的事件防控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随时检查校内和周边饮食摊点的食品卫生,对学校食堂、小卖部和周边饮食摊点定期进行卫生抽查。对校内不符合饮食卫生标准的食堂责令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予以坚决取缔。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晨检工作,对因病未按时到校的学生要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对三例以上同时出现的相似病例要随时上报。各学校确立卫生、安全信息员,随时关注搜集、报告安全情况,发现隐患或者事故发生,第一时间逐级报告。一旦事件发生,学校校长组织护校队及时投入现场,请求当地卫生、医疗部门进行迅速抢救。并对事件的性质、事态进行分析,随时报告事件的发展情形,并进行力所能及的控制工作,必要时请求公安、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进行协助和支援,并对事件原因进行初步调查,必要时保护好相关现场。

五、应急处理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㈠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本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⑴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⑵学校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⑶县教育局组织专门人员指导与督促疫情发生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⑷学校内如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⑸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对厕所、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2.重大突发事件。本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⑴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⑵对全体师生员工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⑶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⑷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⑸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本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⑴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⑵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⑶避免人群聚集和流动。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的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应暂缓进行。⑷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室、体育场所、厕所等场所在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⑸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⑴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性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中小学须报镇政府批准。⑵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在学校停课放假期间,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⑶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工作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5.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岱岳区新城实验学校

2013.03

2.重大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二

人类的历史, 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从天花到鼠疫、从霍乱到疟疾、从艾滋病到非典、从禽流感到埃博拉, 重大传染病对社会造成的灾难性破坏, 促使人们不断寻找应对的途径。2003年非典的肆虐, 使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防控重大传染病, 首先需要了解其机理, 发现传染病传播和扩散的规律, 在掌握内在机理的基础上, 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 达到有效防控、减缓损失的最终目的。

二、重大传染病的分类

对事物的分类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和依据。从传染病疫情的总体形势来看, 按照传播途径, 可以将其分为接触型传染病和非接触型传染病 (见图1) 。

从单个传染病疫情的时间阶段来看, 重大传染病属于典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因此也有发生、发展、演化、衰退和终结的生命周期。在此基础上, 按照传染病流行的特点, 将重大传染病的生命周期分为潜伏期、扩散期、暴发期、稳定期、衰退期和终结期几个阶段。重大传染病在经过长时间潜伏之后, 感染人并产生症状, 疫情开始扩散, 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大规模暴发的态势;当疫情得到控制、没有新患者出现时, 就进入了稳定期;随着患者逐渐治愈, 传染病依次进入衰退期、终结期 (见图2) 。

三、重大传染病的机理分析

1. 重大传染病的发生机理

重大传染病的发生是潜伏期的产物。与其他疾病相同, 传染病的发生是个体受病菌感染和自身免疫失败的结果 (见图3) 。[1]

重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因子不仅作用于病菌感染人体的过程, 还作用在个体免疫失败的过程。按照是否有人为因素参与, 可分为自然环境因子和人文环境因子两大类。

(1) 自然环境因子

自然环境因子是指自然存在的、不可人为控制的因素, 包括地理因素、时间因素、生态因素等。长江流域湖沼地区有适合钉螺生长的环境, 因而形成了血吸虫病的地区性分布特点;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 故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炎热的夏季使人体胃酸分泌减少, 有可能导致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此外, 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极易造成传染病暴发。海地地震后暴发白喉, 感染性腹泻、霍乱等疫情也接连发生;巴基斯坦洪水灾害后急性腹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霍乱及疟疾等疫情肆虐。[2]

(2) 人文环境因子

人文环境因子包括人身体素质和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又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医疗条件、卫生状况、管理经验、风俗习惯等。建国后, 我国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大力推行计划免疫, 控制和消灭了许多传染病。

2. 重大传染病的发展机理

重大传染病的发展对应的是生命周期中的扩展期。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3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或者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 传染病的传播、流行过程都不会实现。传染源是指受传染病病原体感染的人或动植物, 病原体不仅能在传染源体内生存和繁殖, 还能借助传染源的移动向外界散布。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感染人或动物的过程, 不管是接触型传染病还是非接触型传染病, 病原体都需要通过一定的介质传播才能感染人体。易感人群是指某一类或几类易受病原体感染的特殊人群, 易感人群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 是最容易受到感染和发病的群体。

重大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体现在程度和范围两个层面上的扩展。程度上的扩展主要指患者病情的加重。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 患者会表现出逐渐加重的临床症状, 此外在某些特定时间段还可能转变为新的传染源。以流感为例, 最初患者只有常规感冒症状, 如鼻塞、流鼻涕、咳嗽、打喷嚏等, 然后会逐渐出现胸闷、头疼、四肢乏力、发烧等比较严重的症状, 这是病情在患者个体程度上扩展的表现。传染病在范围上的扩展源于其最显著的特点——传染性。无论是人际传播还是人畜传播, 传染病都会不断扩大受其影响的承灾体数量。重大传染病的传播属于发散式传播, 表现为同一区域内受感染者数量的增加, 会扩展传染病的影响区域, 导致其他区域内出现传染病疫情。对于某一特定区域而言, 传染病在初期可能呈现出暴增的现象, 之后由于采取治疗和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暂时控制, 随着人员的流动、民众警惕性下降或预防的减弱, 传染病有可能卷土重来, 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恶性发展, 使整个过程表现出“暴发——减缓——再暴发”的间断性特点。但是从整体疫情的角度来看, 传染病通常是持续发展的, 受感染者总量和影响区域、范围都呈逐步上升和扩张的趋势 (见图4) 。

因此, 扩展期代表传染病的规模已经逐渐形成, 并满足了继续传染的条件。这个时期, 是传染病从传染源转移至个人, 并开始扩散至群体的过程, 其危害显现并逐渐扩大。这个阶段是重大传染病生命周期的关键节点, 但由于疏忽大意、技术不力以及应对迟缓, 传染病往往会迅速发展并演化出新的事件。

3. 重大传染病的演化机理

重大传染病的演化对应生命周期的暴发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暴发期是指重大传染病迅速传播、范围扩展到一定程度时, 病情流行速度加快, 致病、致死患者人数增多, 并伴随产生新的社会危害。患者病情加重、数量增加、影响区域扩大等现象在性质上并未发生改变, 仍属于传染病的发展阶段。而传染病的演化, 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产生了不同于传染病的新事件。针对传染病的演变过程, 可以从转化、蔓延、衍生、耦合4个层面的机理进行分析。

(1) 重大传染病的转化机理

突发事件的转化是指突发事件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质变, 转化为新的事件且原事件消失。这种现象在传染病疫情中并不十分常见, 因为传染病的病菌变异有一定的周期和复杂的过程, 在一次疫情中出现变异和新症状的几率很小, 无论产生何种新事件, 原传染病依然发挥着作用。

(2) 重大传染病的蔓延机理

蔓延机理与转化机理的不同在于, 出现新事件后, 原来的突发事件依然存在, 新旧突发事件同时发生作用。[3]重大传染病通常会引起一系列新的事件, 但作为疫情的源头, 它会随着新事件的发生继续肆虐。由重大传染病蔓延而产生的事件有如下几种 (见图5) :

(1) 并发症

急性传染病有时会在患者体内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特别是对本身患有慢性病或体质较差的感染者, 并发症的风险比普通感染者通常要高出好几倍。如霍乱引起的剧烈呕吐和严重脱水, 可能导致体内电解质丢失、肌肉痉挛、休克或肾衰竭等。

(2) 医疗资源紧张

传染病的暴发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设备、人员和物资, 在某些应急资源准备不足的区域, 这种对于医疗资源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必然会压缩普通患者对于医疗资源使用的程度, 造成医疗设备、药物紧缺, 同时延误对于传染病患和普通患者的治疗。

(3) 舆情事件

重大传染病一旦大规模暴发, 就直接威胁到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生命健康安全。在不了解充分信息时, 人们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经常会产生恐慌心理, 如果政府没有及时公布疫情传播现状、发病人数、发病地区、治疗情况等信息, 人们就会从其他渠道寻求信息, 在失去辨识真伪的能力和理性时, 如果受不法分子的煽动, 就会使流言和谣言的迅速传播。

(4) 政治事件

重大传染病一旦大规模暴发, 就会直接威胁到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生命健康安全。人们在不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 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经常会产生恐慌心理。此时如果政府没有及时公布疫情传播现状、发病人数、发病地区、治疗情况等信息, 人们就会寻找其他渠道以获得信息, 如果在恐慌情绪的影响下失去了辨识真伪的能力和理性, 就容易受不法分子的煽动, 从而造成流言和谣言的迅速传播。

(5) 经济事件

重大传染病会造成社会劳动力的大量损伤, 由此导致的工厂停产、商店停业等还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人们会可能由于轻信流言和谣言导致哄抢某些食品、药品或其他产品, 使其价格骤增, 引发经济失序, 这种过度防疫有时会影响低收入者的正常生活。此外, 为了避免感染传染病, 人们会减少出行, 自动回避人员密集场所和公共场所, 使服务业、旅游业等受到冲击。

(3) 重大传染病的衍生机理

突发事件的衍生机理是指某一事件发生后, 管理者采取的一些在当时看来是积极的应对措施, 导致了新的负面事件的发生。为了控制疫情, 政府有时会采取强制隔离措施甚至管制, 对不配合的群众采取强硬态度等, 会引起群众不满、闹事, 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群体性事件。此外, 瞒报、虚报疫情, 管制网络信息, 封锁媒体等错误的舆情应对措施反而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负面舆情, 这些都是重大传染病衍生出来的新事件。

(4) 重大传染病的耦合机理

突发事件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或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导致突发事件进一步发展, 最后引发其他突发事件或导致突发事件更加严重。重大传染病如果与同时期的自然灾害或社会安全事件耦合, 就会造成更大的破坏, 加剧事件处置的复杂性。

4. 重大传染病的终结机理

传染病的终结是指从疫情的破坏能力开始减弱一直到疫情消失的过程。从微观个体来看, 包括患者病情的好转与康复, 或是病情的加重与死亡;从宏观广度来看, 包括患者总量的减少和影响区域的缩小, 直至归零。终结是发展演化的后续, 当重大传染病在范围和强度上都不再扩大或增强, 也没有新的突变出现时, 就可以追溯认为此时是终结的起点。

四、重大传染病事件的应对策略

1. 防范重大传染病发生的策略

防范重大传染病发生的策略有加固策略、隔断策略两种。加固策略就是要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 从质上增加承载力。具体来说, 应加强宣传,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和防疫意识, 提倡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 还应有计划的安排接种疫苗。隔断策略是隔断病菌感染人体的途径, 针对不同的影响因子采取不同的措施, 减弱影响因子的作用。

2. 重大传染病发展阶段的应对策略

在重大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应从传染病传播的3个条件入手, 控制和隔离传染源, 隔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隔离策略——隔离感染者

隔离策略主要针对传染病在范围上的扩展。一旦发现感染者, 在确认病情以后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切断与未感染者的联系, 阻断疫情扩展的源头。实施隔离策略的前提是正确判断疫情, 对疫情扩散的方式和途径有清晰的认知, 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采取快速有效的隔离措施。[4]

(2) 减助策略——净化环境

除了已经确认病情的患者, 还存在众多的潜在接触者和病菌携带者。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难以有效监测和控制, 因此可采取净化环境的策略, 通过控制公共场所人员密度、执行严格消毒程序等手段来减少公共区域的病菌数量, 降低正常人群接触病菌的概率。

(3) 增阻策略——对症下药

对患者个体而言, 疫情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病情的加重上。对此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对症下药, 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削弱和杀死病菌, 控制和减轻病情。

3. 重大传染病演化阶段的应对策略

(1) 重大传染病蔓延的应对策略

(1) 及时应对并发症和医疗资源紧张。对于重大传染病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最重要的是借鉴经验, 通过对以往病例的病理学分析和临床观察, 及时预防和准备治疗导致的并发症。对于医疗资源紧张的现象, 要从应急医疗资源的管理入手, 在平时做好应急资源的储备、更新工作, 在发生疫情之后及时调配、运输应急医疗资源, 保证资源的有效和充足供应。

(2) 合理控制舆情蔓延。对于重大传染病引发的舆情, 既不能采取沉默或者封锁的策略, 也不能完全放任公开或任由群众讨论, 对重大传染病舆情的控制要把握一定的力度, 在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 及时公开和更新疫情信息,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3) 避免政治事件的发生。首先要提高重大传染病的应急能力, 加强政府公信力, 使群众信任、接受并支持政府在重大传染病期间采取的各种措施, 其次要及时进行信息交流, 避免重大传染病对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加强国际沟通和协作, 与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组织共同应对重大传染病。

(4) 减少经济损失。哄抢食品药品、抬高医药品价格的现象本质为典型的信息不对称, 这就需要政府科普防疫知识, 备足防疫用药, 及时发放防疫药品, 安定民心。此外, 还应完善社会保障, 帮助低收入者应对疫情;完善保险制度, 减轻重大传染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2) 重大传染病衍生的应对策略

重大传染病的衍生事件多为舆论发酵导致的社会失序, 所以保持与群众的交流畅通是关键。重大传染病的危机沟通对时效性的要求很高, 在沟通中要态度诚恳, 关注公众需求。

(3) 重大传染病耦合的应对策略

对于重大传染病与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的耦合, 不能通过解耦方式来避免, 只能采取措施应对耦合之后的局面。对于可控的耦合因素, 可以采取隔断策略、过程解耦策略、换境策略、释放策略等引导耦合事件的发生方向, 避免耦合带来的更为复杂的挑战。

4. 重大传染病终结的应对策略

病菌的消除是重大传染病终结的内在动力, 因此可以使用强化的增阻策略, 在对症下药的基础上巩固治疗, 加速病情的好转和恢复。对传染病具有抑制作用的环境因素也会推动疫情的终结。将隔断策略和减助策略联合起来, 严格隔离感染者、疏散密集人群、保持环境清洁、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疫情的终结期。

五、美国沙门氏菌感染案例分析

近日, 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蓝铃公司冰淇淋被指受李斯特杆菌污染, 致美国3人死亡, 食源性疾病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在美国, 沙门氏菌是食源性疾病中危害最大的致病菌, 每年因沙门氏菌导致的经济损失为37亿美元, 病人1027561例, 其中19336人住院, 378人死亡。

2013年10月, 美国佛斯特农场的生鸡肉产品爆发大规模沙门氏菌疫情。截至11月15日, 已造成389人染病, 23个州以及波多黎各出现沙门氏菌疫情。此次疫情的特殊性在于它恰恰表现出了重大传染病中易受忽视的衍生机理和耦合机理的端倪。在畜牧养殖业中, 人们发现, 抗生素不仅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感染, 还可用于加快家禽家畜的生长速度, 因此在农场广泛使用抗生素。沙门氏菌作为人畜共患传染病, 在动物体内由于抗生素的存在, 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种变异使得人们在受耐药性沙门氏菌感染时, 某些抗生素药物难以发挥作用, 此次疫情的致病菌株正是耐药性海德堡沙门氏菌。抗生素滥用导致病菌出现耐药性使治疗难度增大的衍生事件, 从其破坏力来源上可以归为措施有害型, 又可细分为可消型, 即应对事件的破坏力的反作用力产生副作用, 同时这种副作用是可以消除的, 那就是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 禁止其滥用;从负面效果的快慢来看, 可以归为“隐藏——突变型”, 人们对抗生素的使用过于乐观, 没有考虑到其副作用, 但是病菌已经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只是没有被监测到。当沙门氏菌疫情出现, 疾控部门才发现该病菌的耐药性特点。

此外, 十分巧合的是, 此次沙门氏菌疫情恰好发生在美国联邦政府“关门”期间。政府停摆的原因是此前预算拨款案无法批准, 政府没钱可花, 自2013年10月1日起, 美国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关门。被誉为“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的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相当一部分雇员不得不停薪休假, 其中, 疾控中心临时解雇了8754名员工, 占总员工数的68%;食品药品监管局则临时解雇了14800名员工中的6620名, 每周多达200项的检查工作也被迫取消。然而此前, 早在7月, 疫情就已经出现, 8月和9月, 农业部两次通知消费者组织:他们正在调查可能由禽类产品引起的多起疾病。当政府停摆之时, 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预测到会有沙门氏菌疾病爆发。但是, 美国政府的突然关门打乱了一切正常的工作, 疫情发生时, 应对的核心部门Pulse Net监测系统停用了。此系统为实时监测美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而建立, 政府停摆影响了该系统对此次疫情的追踪, 导致其绘制的流行病曲线断裂, 无法判断是否有新的病例或者疫情是否已经结束, 而美国农业部的“肉类和禽类产品热线”也无人接听, 政府几乎失去了一切准确预测疫情的手段。沙门氏菌感染与政府停摆相耦合, 是一种“A影响C, C影响B”的非直接耦合, 这种耦合加重了疫情的扩散, 最终导致此次沙门氏菌疫情蔓延了16个月才宣告结束。

六、总结与展望

重大传染病一旦发生, 便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 一旦发生重大传染病, 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应急对策。重大传染病的影响因子有很多, 目前尚不能完全阻止重大传染病的发生。重大传染病的特性导致了其发展阶段有范围扩大和烈度增强的特点。重大传染病还易发生演化, 产生多种复杂事件。由于重大传染病往往具有较长的潜伏期, 因此不仅需要有效应对, 更需要积极预防, 建立长时间的监测和预警机制。总之, 重大传染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 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的特点以及发生、发展、演化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此为基础设计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快速响应, 以降低重大传染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安, 马建华, 李季梅, 亓菁晶.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212-222.

[2]李国栋, 张俊华, 焦耿军, 赵自胜.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13, (21) ∶6762-6773.

[3]迟菲, 陈安.突发事件蔓延机理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 23 (10) ∶170-176.

3.加强问题管理 把握重大机会 篇三

题即事物的矛盾。世界充满了矛盾,因而也就充满了问题;企业经营管理充满了矛盾,因而也就充满了问题;工作中充满了矛盾,因而也就充满了问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矛盾或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躲不开、绕不过、盖不住,对待矛盾或问题的正确态度,是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承认问题、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

加强问题管理 促进组织改善

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问题就是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所以,如果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问题。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人们一般将“问题管理”与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和目标管理并列四大管理模式。所谓问题管理,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问题管理的特点。与其他管理模式相比,问题管理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问题管理法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早解决可能演变为危机的问题和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祛除小问题化解大危机;危机是问题堆积、恶化的结果。在问题没有演变成危机的时候,就发现它、解决它,大的危机就可以避免。因此,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二是管理问题坚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有效性和效率,即一切从问题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且认真加以解决。三是问题管理强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进企业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从现实到目标的道路可以说是一系列的问题铺成的,每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朝实现目标靠近了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个问题正是企业通向改革、发展、稳定目标的阶梯或台阶。

问题管理的步骤:一是了解情景,挖掘问题。首先,必须对问题产生的情景即历史和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得越多,越有利于找准问题,并区分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其次,要在了解情景的基础上识别问题,即掌握详细事实资料,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区别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以及这个问题出现的时间、地点、条件和其他信息。二是分析原因,把握关键。第一,要寻找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尽量不要遗漏。第二,对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把握住问题产生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原因。第三,针对实质的、根本的原因而设计对策方案,使之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条件,做到切实可行、可操作。三是实施方案,解决问题。这是问题管理的最终目的。把精心设计的对策方案付诸实施,检查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在根本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同时把握其他因素的影响,改变问题产生的条件和环境。如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说明分析原因和设计对策环节没有处理好,这就要重复前面的步骤,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四是建立问题管理制度。问题广泛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因此要建立程序化的问题管理制度,以保障问题管理方法得到充分合理和持续的运用。这个制度不仅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的规范,还包括对每个岗位上问题管理的具体要求,如经常性分析面对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思路与方案、支持条件等。制订制度必须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如: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问题管理,即运用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而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经营者建立一种机制,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把企业最致命、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加以解决。

问题管理推进企业或组织的改善。问题具有改革现状、开拓新知的价值,发现问题往往是进步的开始。对一个企业或者组织来说,发现问题是其改进的机遇;对企业员工来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既是经营管理者的重要能力,也是普通职工的重要能力。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的树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员工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深化企业改革是为了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难题;科技创新是为了解决阻碍企业技术进步的难题;营销服务创新是为了给顾客解决难题,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最适合方案;管理创新是为了解决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过程中的难题等。总之,第一,通过问题管理,可以培养并增强员工的问题意识,拓展全体员工的思维深度,把由经营者和其他管理人员执行的管理变成全员管理;第二,通过问题管理,可以培育和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员工不仅可以对自身岗位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还可以对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管理和其他方面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三,通过问题管理,将问题的发现变成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和制度,使问题导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种习惯和组织文化,使解决问题成为企业成长进步的动力;第四,通过问题管理,将由管理者进行的管理下沉到办公、生产、营销、后勤等第一线的前沿,使管理的层次扁平化,强化上中层管理者和普遍员工的权责意识,增强责任心;第五,通过问题管理,可以打破员工自身的学识、经验、见识局限以及思维定势与惰性,促进他们在主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中超越自我、成就自我,在给组织带来持续活力的同时又极大地降低了组织风险。

主动解决问题 促进个人成长

工作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晋升之门将永远为那些随时解决问题的人敞开着。”管理学上有一条训诫:“当你有问题时,要认识到正有无穷无尽新的天地等待你去开发。”

对企业职工来说,如何对待问题才能把问题变成机会呢?李尚隆先生在《问题就是机会》一书中,对此的回答极富启发性,值得广大职工学习与实践。李尚隆认为,人们几乎每天都要被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而面对问题,很多人最本能的反应就是抱怨、逃避,但这只会导致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对那些逃避问题的人来说,问题就是职业生涯道路上的障碍和陷阱;对那些主动解决问题的人来说,问题就是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每一个发生的“问题”,就是我们进化自己的最佳“机会”。所以,学会面对与正确处理问题,就如同我们要学会走路、说话、吃饭等一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二者的差别在于,学会走路、说话、吃饭等会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健康,而学会面对与处理问题则是使我们超越自我、完善提升自我、有更卓越的表现及对别人对社会有更大贡献与价值的开始。面对问题时,首先要有积极解决问题的心态,不要抱怨问题。“抱怨是失败的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理由”。与其如此,不如换一种积极的心态,正视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公司的认可。只有这样,职场之路才会越走越顺。其次,要把难题当做课题,学会分析问题中存在的机会。第三,要学会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只要有问题,就会有解决的方法,而且方法一定会比问题多。即便是看起来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如果积极思考,也能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对于消极的人,问题是难题;对于主动的人,问题就是机会。因此,要停止对工作中问题的抱怨,选择主动解决公司的问题,从而把问题变成晋升的机会;选择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从而把问题变成销售的机会;选择反省自己的问题,从而把问题变成成长的机会;选择帮助同事解决问题,从而把问题变成建立人脉的机会;选择把老板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去解决,从而把问题变成赢得信任的机会。

nlc202309032127

《问题就是机会》还具体地指出,第一,公司的问题就是你晋升的机会:因为抱怨问题是职场晋升的最大杀手;回避问题,唯一的收获是平庸;发现问题是你的机会之窗;解决问题是职场晋升的绿色通道;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公司存在就永远有问题存在。第二,客户的问题就是你销售的机会:客户之所以购买产品或服务,是因为遇到了某种问题,是为解决问题而购买,我们卖的是问题的解决方案;破除销售的最大障碍,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销售;发现客户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口碑。第三,自己的问题就是你成长的机会:成长就是解决问题,成长大于成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力大于学历;敢于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快速犯错要快速修正。第四,同事的问题就是你建立人脉的机会:人脉是职场晋升的关键力量;同事遇问题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帮助解决;要善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帮别人解决问题就等于帮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帮同事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全局观,因为城门失火总会殃及池鱼。第五,老板的问题就是你赢得信任的机会:老板雇用你是因为你就是问题的答案,优秀的下属总是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把最好的结果留给领导,而不是把问题留给领导;从老板的眼中看自己,如果你是老板是否给自己加薪;不要用放大镜看公司的问题;提供两套以上的问题解决方案,永远超越老板的期望;全力以赴解决问题而不是全力应付问题;你就是公司的老板,你是为自己在工作。第六,竞争对手的问题就是你变强的机会:发现对手的问题是你超越的开始;拥有不可替代的问题解决方案;你就是竞争对手问题的解决方案;直面问题,有竞争才会有卓越。

机会不是等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摆在我们工作、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恰恰是机会的创造者,把问题变成赢得信任的机会,变成自我成长的机会。

抓住突破性机会 实现企业发展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问题导向是使之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而卓有成效的企业,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同时,还必须要关注机会、把握机会,坚持机会导向。对一个企业或者组织而言,既离不开问题导向,因为既有问题不解决,公司就没法生存;也离不开机会导向,因为如果没有抓突破性的机会,公司就不会有重大发展。

关于机会导向,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成果管理》中有全面深入和系统的阐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理解。他提出,卓有成效的企业要关注机会,而不是问题,要把资源分配给机会,要重视机会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他认为:“成果的取得是靠挖掘机会,而不是解决问题。要创造出成果,资源必须被分配给机会,而不是解决问题。”“‘机会最大化’是一个很有意义、甚至很精确的关于企业家的工作的定义。它意味着有效性,而非效率,是企业经营的精髓所在。与之相关的问题并非是如何将事情办好,而是找到正确的事情去做,并将资源和努力集中于此。集中是取得真正的经济成果的关键。人力资源必须集中地应对几个重要机会。”

在德鲁克看来:“企业优先考虑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真正重要的机会(即发挥潜力和创造未来的机会)必须获得与它们的潜力相匹配的资源,即使以放弃眼前表面上安全的、但收效甚微的商业活动为代价。”他认为在锦上添花型、互补型和突破型三种类型的机会中,最重要的是抓住突破型机会(这种机会改变了企业的基本经济特点和能力,需要利用最好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在研究与开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否则就需要巨额资本投资;风险总是非常大)。因为“任何希望拥有未来的公司都不能藐视突破型机会。这是让未来成为现实的典型机会”。他提出“机会和风险的判断原则是:重视机会的最大化,而不是风险的最小化;必须系统化地全盘考虑所有重大机会,要考虑它们的特点,而不是逐一、孤立地考察机会;要努力了解哪些机会和风险适合于特定的企业,哪些不适合;在唾手可得的机会与难以把握的长期机会之间取得平衡,前者的目的是改进,后者的目的是创新和改变企业的性质”。

德鲁克还将机会划分为优先级、放弃级、落选者三个类别。他强调,对优先级机会,要真正下大力气推进。对放弃级机会,要迅速和有目的地放弃。对落选者机会,是它们在利用资源时,不得牺牲存在较大机会的领域的利益。他认为,创新可以创造最大机会:要使已经成为可能的事情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还缺少什么?什么样的一小步会改变我们的经济成果?什么样的微小变化会改变我们全部资源的生产力?而放弃是创新的关键——这是因为它解放了必要的资源,并激励企业探寻新旧交替的机会。创新,虽然这个类别覆盖的范围非常小,但机会最大:它将在旧的、已知和现存的因素基础上建立新的经济结构;它将让这些因素具有全新的经济因素;它将是许多支离破碎的因素与具有强大力量的完整体系之间所不具有的连接纽带。创新者的特点,是能够把其他人认为毫无联系和独立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

重视机会的最大化,需要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即将资源集中于优先考虑的事情;保证哪里的绩效可以创造最大的成果;企业向哪里投入能量和付出努力。资源的最大化是调度最匮乏和最具生产力的资源——高质量的人才的一条原则。真正需要决定的是机会与人员的等级。挖掘企业的潜力、视薄弱环节为机会、化弱势为优势,因为如果大量与成果不成比例的生产性活动出现失衡发展问题,它常常说明企业存在巨大的、没有利用到的潜力。要挖掘这种潜力,企业的性质和结构总是需要发生重大的变化。

德鲁克认为,未来取决于今天。创造未来的努力不是为了确定我们明天应该做什么,而是为了确定我们今天应做什么,才能拥有明天。两种互补的创造未来的出发点是:一是发现和利用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不连续性与它所产生的全部影响之间存在的时间差——有人可能称之为预测已经成为现实的未来;二是靠新观念影响迄今为止未出现的未来,这种新观念为即将出现的事务指引方向和规定具体的形态。有人可能称之为促使未来成为现实。已经成为现实的未来给我们带来机会。它是重大的变革,而不是趋势,是打破趋势,是打破固有模式,而不是固有模式发生的变化。我们现在必须掌握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10~15年后满足我们的需要。重大文化变革的影响也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有时候,“绝不会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也可能是一个让某些事情发生的重大机会,因为企业或行业面临的任何威胁都说明外部环境如市场、顾客或知识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解决问题与抓住机会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抓住突破性机会,意味着有助于发挥组织或企业潜力和创造未来、有助于解决变革求新、打破固有模式等重大关键问题。

(责任编辑:任 真)

4.重大传染病健康教育方案 篇四

越城区疾控中心健教科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积极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为进一步做好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将灾情和疫情防患于未然,并把危害减轻到最低,实现可持续性控制,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贯彻“预防为主、农村为主”的防治方针,通过健康教育普及基本防病知识、强化基层干部责任意识、提高基层卫生人员诊断、治疗及疾病防治能力;从实际工作出发,建立重点疾病应急处理演练制度,提高针对重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警反应能力;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依法防病、依法治病的力度。

二、工作内容

(一)实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霍乱病、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禽流感、血吸虫病、碘缺乏病、儿童计划免疫等重点疾病防治基本卫生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防病治病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二)加强各级各类卫生人员的培训,尤其是乡卫生院人员和乡村医生社会办医人员的培训,提高对重点传染病防治、诊断、卫生宣教、健康咨询能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干预力度,有效控制艾滋病在我乡扩大蔓延的趋势。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早期发现并治愈传染性肺结核病人。

(五)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进一步消除麻风恐惧和社会歧视现象,发挥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作用,培训提高乡、村医生对麻风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提高早期发现麻风病人的能力,进一步规范联合化疗和康复治疗,提高畸残病人的生产和生活能力。

(六)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卫生知识宣传,提高我乡农民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知程度。规范冷链运转和免疫接种程序,加强基层政权和乡村医生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新儿童建卡建证率,保证接种质量,降低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三、具体措施

(一)配合新闻媒体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进行宣传。

(二)利用网络开展各类相关知识的宣传。

(三)制作宣传折页、宣传单、海报、招贴画等各种宣传品,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发放,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应保证宣传到户。

(四)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宣传栏、科普画廊、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

四、重点疾病健康教育要点

(一)、霍乱

1、什么是霍乱;

2、霍乱病的基本症状 ;

3、出现剧烈呕吐、腹泻后如何开展自救;

4、如何防范霍乱病 ;

5、农村聚餐这顿饭该怎样做才能预防霍乱;

(二)、传染性非典性肺炎

1、什么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基本症状 ;

3、为什么要搞返乡民工和学生的监测 ;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基本防治方法 ;

5、没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是不会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

(三)、艾滋病

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内容。

1、什么是艾滋病;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预防知识 ;

4、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对艾滋病的诊断水平,建立HIV阳性人员、吸毒人员档案,实行巡回检查,提高艾滋病的发现报告率

5、什么人群容易得艾滋病;

6、艾滋病与毒品 ;

7、生殖健康;

(四)结核病

1、什么是结核病;

2、结核病的传播流行;

3、传染源 ;

4、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对肺结核的诊断水平,队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实行归口管理;

5、农民主动就医行为教育;

6、发现并控制痰涂阳肺结核病人;

7、艾滋病流行与结核病的关系 ;

8、肺结核防制机构、免费治疗范围、推广DOTS治疗;

(五)禽流感

1、什么是禽流感;

2、禽流感的主要症状;

3、哪些人最容易得禽流感;

4、怎样预防禽流感;

(六)、乙肝

1、什么是乙肝;

2、乙肝的主要症状;

3、哪些人最容易得乙肝;

4、乙肝怎样预防;

五、组织管理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领导,把健康教育工作分解细化到人,全面落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任务,确保健康教育工作如期达标。

(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服从安排,抓好落实,对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工作重点、难点和不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检验科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 篇五

三.将检验结果电话通知相关科室。

四.当相关科室根据实验室检验及其他相关检验结果,排除疑似病例后,负责采样和检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方可按要求脱去防护着装。

五.当相关科室根据实验室检验及其他相关检验结果,不能排除疑似病例,则按我院传染病疫情网直报系统,将疫情上报医务科、主管业务院长和西城区疾病控制中心。

6.民政局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篇六

一、工作目的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开展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救助工作,通过互联网宣传吸血虫病危害,倡导洪涝灾害后吸血虫病检测,并积极组织单位职工进行吸血虫病检测,杜绝单位内部吸血虫病的发生,感染艾滋病儿童救助比例达100%;

艾滋病致孤儿童纳入孤儿保障比例达100%,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感染者和病人接受低保比例达100%。全面完成市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局长负总责全面实施此项工作,相关股室、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办公室,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艾滋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工作职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领导。局艾滋病防治领导小组要做到有工作计划、总结;

有专人负责与市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协调与联系。

(二)宣传教育工作常抓不懈。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重点针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怎样预防艾滋病以及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中如何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等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利用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献血日等活动,做好各类人群的宣传教育,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动员民政系统人人参与,全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提高全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三)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促进防治艾滋病政策措施的落实。一是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各乡镇规范村规民约及或居民公约,大力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促进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依法开展相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三是帮助社会组织在宣传、干预、关怀救助等领域开展工作。

(四)积极配合好卫生部门对新婚登记者进行防治吸血虫病、艾滋病知识宣传培训。要求婚姻登记管理人员对前来办理婚姻登记的夫妇,认真讲解吸血虫病、艾滋病的防治知识等相关政策措施,使他们认识到自愿婚前医学检查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卫计部门做好婚前医学检查艾滋病检测工作,由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对结婚当事人免费进行血液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控制,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艾滋病毒的感染和传播蔓延。在夏季洪涝灾害后积极组织单位职工进行吸血虫病检测,确保职工安全。

(五)落实各项民政救助政策,解决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家庭困难救助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艾滋病患者及家属纳入救助范围;

7.重大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七

经济学博士,经济评论员。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成思危先生。学术研究主要在宏观经济、企业并购和民营经济等方面,关注中国的法治转型和制度变迁。现兼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民建北京市西城区副主委、西城区政协常委。

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中国公司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进行改革,以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这是继2005年《公司法》修改后,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又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

根据国务院部署,未来公司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基调是进一步放松政府管制,更大程度地降低公司准入门槛,鼓励社会创业激情。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人民币(以下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开办公司成本;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行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二是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

经过以上两大变革,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在“出生”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带来的是公司法律气质的涅槃。以资本登记制度为例,1993年出台的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在资本制度上完全实行“法定资本制”,并坚持公司资本确定、维持和不变三原则。在这种资本制度下,一家公司要成立,不仅要求注册资本一次到位,还要确保公司资产与注册资本一致,这种僵化的资本制度不仅使公司设立的门槛太高,导致中国创业制度环境极为严苛,在国际上也因不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而饱受诟病。

2005年的《公司法》改革,以打破政府管制,实现公司和股东自治为理念,废除了法定资本制,实行折中授权资本制。公司股东不被要求一次性缴纳资本,同时大幅度降低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分别降低为人民币3万元和500万元,使得公司设立的门槛大大降低,鼓励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从现在来看,尽管当时的公司法改革应该算成功,相对于以前有重大进步,但门槛仍然过高,仍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和创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不能适应小微企业及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要求。无论是3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还是10万元的一人公司,设定资本限额不仅没有任何安全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各国都在为小微及创新企业的发展创造最好制度环境的情况下,过高的门槛成为了创业的障碍。据统计,中国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为12个,而日本、韩国超过50个,大多数新兴市场千人拥有的企业数也为30个,除了大的商业环境之外,《公司法》设立的高门槛恐怕是中国千人企业数远远低于日韩等经济体的主要原因。

正如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所说,降低公司资本门槛,不仅顺应了广大市场主体的热切期盼,而且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微观干预,是真正的制度红利。而在取消最低门槛之后,一些小企业头疼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罪名也将从此走进历史。

除了公司资本制度的重大变化,另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取消了公司年检制度。坦率而言,从多年的《公司法》实践来看,公司年检制度基本没有存在必要,在一些地方,年检制度甚至沦为了工商部门创收的工具和折腾企业的合法途径。取消公司年检,推行公司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政府监管是一个思想理念的重大变化,有利于更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公司的关系。

上一篇: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下一篇:太阳能电池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