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笔记整理(精选5篇)
1.普通心理学笔记整理 篇一
团课笔记整理(含新增复习范围)
第一节 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基层工作和素质拓展活动
一、光荣历史 光辉历程——团史团情
团史
1、新民主主义阶段
1919.5.4 五四运动
1922.5.5 团的一大 广州东园 马克思诞辰104周年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33.8 少共国际师
3、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1949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抗美援朝 治理淮河(新中国第一次水利工程)学雷锋
1957.5.5 团的三大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张海迪 团的十六大(2008.6.10-13)
历届团代会
团章、团旗、团徽、团歌、团证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团的重要会议以及团日活动可以使用团旗。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团的组织和团员应按规定使用团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为《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证封面为墨绿色,象征着青春和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封面上方印有红色烫金团徽,象征着共青团是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团的组织和团员应按规定管理和使用团员证。
2008年底 7544万团员
品牌活动
希望工程(1989)青年志愿者(1993 铁路青年)3.5(中国青年志愿者日)12.5(国际)青年文明号 保护母亲河 西部计划 挑战杯 “三下乡”暑期实践 “五四红旗团组织”
二、时代召唤 青年需求——机遇与挑战
共青团建设面临新形势
1、党对团提出新要求 两个历史转变(历史执政方位:革命-执政、计划-市场)
2、团的职能遇到了挑战
3、青年发展提出了要求
青年群体特征变化
价值取向多元化
发展需求社会化
分布流动动态化
生活方式信息化
充分认识极端重要性
贯彻胡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
★两个全体青年(基层网络覆盖、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
落实团十六大精神根本举措
三、强基固本 求实求新——任务与路径
注意把握工作原则
党建带团建
围绕组织的根本任务
结合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和聚集的新方式
大道理-小道理
坚持的做法
红旗团支部 四有
★有班子、制度、活动、作用
团支部工作具体项目(15项)
确立支部职责分工
完善团内民主制度
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团徽)
创新团员管理方式
统计团员组织信息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团支部大会、团支部委员会、团小组会;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团籍注册制度;团课)
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举办主题团日活动
做好推优入党工作
实施团员教育评议
关注特殊困难问题
做好计划总结工作
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做好材料归档工作
另:素质拓展解读(请参考《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方案(修订)》)
一、实施背景
国家文件的要求:中发【1995】9号、中青联发【2002】4号、中发【2004】16号(著名的16号文件)、教高【2007】1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学习实践 创新(发展潜力 发展实力 发展动力)
社会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三商兼高 IQ EQ SQ 沟通与合作 从事热爱的工作 积极表现
当代青年学子的成长需求
二、实施方案(请参考《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方案(修订)》)
三个课堂(第一、二、三<学习、素拓、暑期实践>)
课程化 合规律 有品位
五化:科学化 信息化 全员化 社会化 品牌化
65332(6个学分 5个级别 3大模块 3级实施 2本手册)
6:勤能补拙 单项突出 照顾困难
三、操作步骤
活动规划
分类计划 分层规划 分级设计
活动组织
活动审批 活动公告 活动组织 活动总结
第二节 公文知识与写作
一、基本知识
行政公文(13):命令 决定 公告 通告 通知 通报 议案 报告 请示 批复 意见 函 会议纪要
事务公文(5):计划 总结 调查报告 领导讲话 典型材料
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标题、主送单位、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等部分组成领导指导作用 联系公务作用 宣传教育作用 凭证依据作用 规范言行作用
拟稿 审稿 合稿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知识产生动力 见识产生能力 胆识产生魅力
第三节 学生骨干的大学生涯规划
一、认识大学
大:理想状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化蛹成蝶的羽化过程
国际公认:目标 四个学会(教育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学会协作 学会生存
为中学补课 中学不是为了全面发展而是为了高考和高等教育机会
大学要完善智能结构,补素质教育课
二、规划大学
成功:牢牢把握成才关键时期,主动掌握成才的科学规律(补充专业培养计划的不足、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四个有助于
不成功:呐喊 彷徨 伤逝 朝花夕拾(鲁迅)
大学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自我评估
达到目标的措施
阅读计划 实践计划 创新计划
完整 科学 个性 具体
成功的学生干部标准
德才兼备 品学兼优 想干事 能干事 干成事 不出事
提升自身素质
提升境界——有价值取向
提升眼界——有专业支撑
提升路界——有工作能力
掌握工作方法
第四讲 “马工程”的实施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实施工程作出部署。实施这一工程,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2004年4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工程工作会议,标志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工程,简称“青马工程”。
第五讲 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艺术(漫谈)
其他:
十七届五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五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七个怎么看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怎么看就业难
怎么看看病难
怎么看教育公平
怎么看房价过高
怎么看分配不公
怎么看腐败现象
胡锦涛总书记致青年十一届全委会和学联二十五大贺信
这些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共青团帮助指导下,各级青联和学联组织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团结、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和青年学生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意气风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可贵的奉献精神,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广大青年和青
年学生确实是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一代。
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希望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以坚定远大的理想励志前行,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新知,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培育品德,以锐意创新的激情投身实践,以艰苦扎实的奋斗成就人生,不断创造新的青春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希望青联和学联组织顺应形势发展,贴近青年实际,拓展工作领域,创新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把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我们党历来把事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青年。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为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干事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更好发挥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
“青马工程实施纲要”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培养对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专职干部;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指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教学推广等工作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
二、培养内容
1.大学生骨干培养
工作目标: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主要课程:
--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
工作格局: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有关要求,构建全国、省(区、市)、高校及院系四级培养的工作格局,分工负责,分层实施。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对全国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导师辅导、评价考核等机制。各省级团委、学联参照这一模式,每年对本省(区、市)主要高校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不少于200人次。各高校校级团学组织每年对本校主要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200人次的轮训,院系团学组织对班级主要学生骨干进行轮训。
2.共青团干部培养
3.青年知识分子培养
2.普通心理学笔记整理 篇二
纵观教学活动, 笔者以为学习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 学习主要是靠内因的, 如果一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 毫无想知晓的欲望, 那一定是学无所成的。有效学习一定是想学、肯学的学习者个体身上发生的事。 (2) 学习是要建构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的知识一定是具有逻辑关系的, 学习就是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结构打破并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建构就是将知识进行分类、进行整理、进行逻辑的结合等。 (3) 学习是需要学习能力的, 是需要反思与研究的。有效的学习总是有一定的方法, 需要一些探索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归纳的能力、迁移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学习方法、反馈学习效果、研究学习心得等。 (4) 学习也是需要有动力的, 需要有成就感和快乐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 多加以激励就能保持兴趣的持久与意志的坚定。
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在自身的科学教学中运用了笔记整理这一载体, 将其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拄杖”, 去支撑他们前行, 具体来说,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有建构的能力、有反思的习惯、有成功的体验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会学习, 并且享受学习的乐趣。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任务驱动———构建任务型课堂, 让课堂真正有效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后的一个任务是将学过的内容以笔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培训与指导, 让他们懂得在课堂中要听什么和记什么。科学学科的知识之间有比较高的关联性, 所以学生听课要关注教师的思路、同伴的思路与推理过程, 要关注课堂中运用到的实例与问题。问题可以是串起一节课的整体性问题, 也可以是一种思路、一种启发心智的一些程序, 比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简后难、先现象后结论等呈现方式。这样的笔记整理, 能引领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更关注学科逻辑与知识框架, 更关注细节, 更能在课堂中有自己的思考, 也更能关注到老师的板书, 注意到老师的提问与解答、同学的思考与回答。
主要的笔记整理方式有:
一是概念的罗列, 按关键字进行概念的呈现;
二是图文结合的呈现, 按内容进行简笔图与表格设计;
三是程序逻辑式呈现, 按知识分类或者是教学流程进行的知识框架设计 (如知识树) ;
四是问题答案式呈现, 有问有答, 将知识与结构纳入其中。
图1所示是一学生的笔记整理, 从中可看出, 条理清晰, 有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对学习内容的主体要点把握得比较好。当然, 如果从更高的要求来看, 还可以再简约一些, 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再注释一下。
二、交互内化———展示与交流笔记, 在学习中涌现多元思维
学生整理笔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完善与知识再建构的过程, 也是建立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过程, 更是创新识记方法、创新应用知识的过程。笔记往往浓缩了学生思维的精华, 也呈现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独特性。如果对笔记进行一些交流, 这对学生来说就能保持兴趣, 得到成功体验, 为下一次更好地整理打下基础。通过评点笔记, 教师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的深度与不足,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补充与释疑, 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好的笔记的整理方式与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方向,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图2、图3所示分别为两个学生对《运动与能的形式》这一内容学习的笔记整理。一学生是通过简图与概念问答作为笔记内容;一学生以表格与概括性分析来呈现知识结构。两种不同的方式, 各有所长, 为其他同学整理笔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评价激励———以评价保持学习兴趣, 寻找更好的学习与构建思想
一个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重复别人做过的事, 而是自己去创造一件事”, 他们喜欢个性化地组织知识结构, 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鉴于此, 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学生整理的比较典型的笔记进行点评, 肯定学生的努力, 让学习从中得到领悟, 相互之间获得启发, 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专注于课堂。交流本来就是一个表扬与鼓励、认可与改进的环节, 同时优秀的笔记整理也让其他学生有一个榜样, 有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 并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此外, 笔者也通过一些具体化奖励方式进行评价, 如在每一次的评价时对5~10名学生的整理笔记作品进行评分, 这些分数可以作为评比“学习之星”“学科明星”的重要依据。
如对于图4所示的学生笔记整理, 笔者给予5分 (采用5分制) , 并寄语:能将本节内容通过图与文字进行结合, 有归纳, 有分类, 有程序, 有简笔图, 有概念的呈现, 能让自己在复习时简洁明了地记忆, 对知识理解比较到位。
四、拓展运用———活学活用, 将知识融会贯通
在档案管理中有一项工作叫“编研材料”, 就是档案部门根据馆 (室) 藏档案和社会需求, 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 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等, 便于检索与研究。在笔记整理与管理中, 笔者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做法, 作为对笔记整理的延伸与发展。这样便于学生弄清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便于在比较与归纳中更有针对性地运用知识。
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 往往是通过解题来实现的。有时一个典型的例题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相应知识的意义, 也让学生顿悟到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 学生在运用中既理清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又找到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如有学生通过笔记整理, 将九年级第一章的几个难点通过几个题目及其解答表现了出来, 这既是小结了自己对这块知识的理解, 也为今后在学习中遇到类似问题储存了解题方法。
显然, 笔记整理也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平台, 它可以通过归纳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 可以通过对比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可以通过“绑定”在典型例题中学以致用。
3.党课笔记整理一 篇三
(一)1.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共产主义的内涵:科学的理论体系、现实的运动、理想的社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一、由党的性质决定
第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最幸福的社会制度 第三、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核心
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9.如何理解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4.管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篇四
1.心理学: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两大部分: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通过心理过程认知事
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不同特点)
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并控制发生的事情;预测将来的事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管理心理学:
概念: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以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潜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科学。
性质: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人性假设与管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组织中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个人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学心理学的开始:代表人物:威廉·冯特(德)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代表作:《心理学原理》)
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 经济背景:社会分工---专业化—单调的工作
② 政治背景:劳资矛盾日益激化
③ 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管理心理学的创立:
① 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埃尔顿·梅奥(美)等
霍桑试验
论点: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取决于组织中成员的积极性;
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注意工人的情绪反应等
② 群体动力理论:代表人:库尔特·卢因
观点:行为是人和环境的一个函数{B=F(P*E)}
③ 社会测量理论:代表人物:弗朗西斯·高尔顿,雅各布·莫雷诺
新的研究方法:社会成员心理测试法
实践中的应用:心理剧,社会剧的治疗
④ 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美)
内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观点:人的需要由多方面构成,并有一个高低顺序;一种需
要得到满足就不再对行为产生激励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关人性问题的研究;人的需要、动机、激励的研究;组织中群体的研究;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领导行为的研究
发展时期呈现的新特点: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增加;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方向综合化
3.霍桑试验:/ 6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人觉悟提高,工人学会用罢工、怠工的形式来对付资本家,泰勒的科学管理也不灵了。这时,西方的资本家和管理学者,为了挽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开始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引用到企业管理中来,提出满足员工需要,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改进管理方式等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
内容:①照明实验(研究照明强度与工人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照明强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但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工人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主要原因
②改善员工福利措施的实验
结果表明:工作的物理环境、福利、工资等不是提高员工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员工的情绪、动机、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
③通过面谈进行态度和意见调查
结果表明:通过自由面谈,倾听员工意见,员工表现出更大的热忱,形成新的个人友谊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员工情绪、士气、生产效率的目的④对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研究发现:员工之间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团体对员工有两种作用:⑴保护其成员免受其他成员不当行为的伤害
⑵保护其成员免受管理当局职员的外来干预
结论:1人是社会人,绝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企业管理应注意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有其自己的特殊感情、规模、倾向,并影响其成员的行为
4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评价:1是管理学中的第二个里程碑.梅奥成为管理学发展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人际关系学说、行为学说由此而兴起;
2贡献:第一次把研究的重点从工作和物的因素上转移到人的因素上,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开辟和补充,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3局限:①对经济人假设的过分否定 ②对非正式组织的过分倚重 ③对感情逻辑的过分强调
4.古典管理理论(泰罗,法约尔,韦伯)与人际关系理论的比较
(1)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而新的人际关系理论则认为人是“社会人”,不忽视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企业管理应注意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人的积极性。
(2)传统的管理认为,工作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而新的人际关系理论则认为,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3)传统的管理只注意了“正式团体”的问题,即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而新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企业中还存在“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的、非正规的团体,有它自己的特殊情感、规模、倾向,并影响其成员的行为。“非正式团体”与管理者的目标一致,则会促进生产;不一致,就会妨碍生产。
(4)新的人际关系理论还发现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主张通过“工人参与管理”、“倾听员工意见”、“沟通人际关系”、“改善工人对公司的态度”等来提高管理的效果。
5.个性概述
定义:个性是指人在行为、思想、心理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与品质包含: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特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独特性和一般性的统一;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为什么管理者对个性如此关注?
个性与工作有匹配度;个性与工作绩效有关
影响因素:先天决定论;
后天培养论:国别文化;家庭;学校;工作;境遇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式,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
6.气质差异与管理
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点
气质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只反映一个人情感与活动的外部形式,不涉及动机和内容;无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急速;内心外露易怒,无耐心);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表情丰富,情绪发生快多变;适应性强;注意力易转移;具有外倾性;轻率);粘液质(沉着冷静、稳重;言语动作缓慢;善忍耐、自制力强;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不善转移;内心外露、坚毅、冷漠);抑郁质(柔弱易倦、孤僻;做事小心谨慎;胆小多疑;感情细腻;情绪发生慢而强;观察敏锐、富于想像;具有内倾性;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迟钝)
气质差异与管理:正确认识人的气质;根据人的气质特点,选择和安排合适的职业;根据人的气质特征,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队战斗力;根据人的气质特征,做好管理教育工作
7.性格差异与管理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性格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为一个人对待社会、集体、他人;劳动、生活、学习;劳动产品;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在行为活动方面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自我控制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在紧急困难情况下的表现;在紧张性工作中的表现
(3)性格的理智特征:在观察事物过程中的表现;记忆方面;思维方面;想象方面
(4)性格的情绪特征:强度特征;稳定性特征;情绪的持久性;主导心境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也对气质产生一定影响。
区别: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可塑性程度不同;社会意义不同
职业性格模型:(1)MBTI模型:外/内向型;领悟/直觉型;思维/情感型;判断/感知型。(2)大五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
性格差异与管理:性格与工作分配;性格与人际关系;性格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竞争力、创造力、效率、效果);重视培养和塑造员工的良好职业性格
8.能力差异与管理
能力个别差异的表现:1智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智商的高低;知觉的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之分;记忆力的好坏之分;想象的强弱之分;思维的敏捷与迟钝、深刻与肤浅、抽象与具体之分等);
2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资,差异明显);
3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每个人的能力在表现早晚上存在差异,分为能力早期表现和能力晚期表现);
4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的特殊能力以及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异,女性一般在语言表达上有优势,男性则在宇航、空间知觉、数学能力等领域具有优势);
5能力的职业差异(不同的职业人员在智商上有差异,但智商不能全面反映人的能力)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分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和天才四个等级
(二)能力的类型差异: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方向的差异。例如:有知觉类型与表象类型等的差异,数学能力与体育能力等的差异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有些人“人才早熟”,有些人“大器晚成” 智力量表:(1)斯坦福—比奈量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适用于2-18周岁的孩子,是对比西量表修订而成的,不但对每个测题的实施程序及评分方法做出了详细说明和规定,而且 把智商概念运用到智力测验中,使智力分数能在不同年龄间比较,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比奈以智龄评定智力的方法)
(2)韦氏智力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所编制,是继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之后为国际通用的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取消智龄概念,保留智商概念,通过测试评分,采用离差智商公式表计算,该量表对心理评估和诊断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学领域有杰出贡献。)
(3)瑞文(英)标准推理测验(1、扩大了适用范围,突破了纸笔测验的限制,不识字的人也能施策。
2、适合团体施策,也可单独施策。)
9.社会知觉
概念: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物的知觉:办公环境的布置所传递的信息;组织环境的选择;服务环境与设施的布置所传递的信息
(2)对他人的知觉:
知觉对象:察言观色,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表情、行为、言语);
知觉主体的影响:受到自身态度、观点、需要、动机、和认识判断力等的影响; 知觉情境的影响
(3)对自我的知觉(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4)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知觉主体的特点)
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称“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
(2)晕轮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3)定势现象(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
(4)制约现象(即俗语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社会心理现象)
(5)其他影响因素(线索偏差、迷信心理、情绪效应、投射作用等)在管理中应如何避免或加以利用:
首先要注意通过社会化与再社会化途径,在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中,正确认识自我。
其次,应通过强化方式寻找有意义的信息,注意显著信息的作用,以及“负向效应”的影响。
再有,应通过对信息的正确类化与运用图式、分化方式、对比方式及实证方式的鉴别真伪,去伪存真。
还有,应通过“登门槛”效应、琼斯的恭维、诚实可信、自我表现、施惠等印象管理策略来保持社会认知印象的有效性与一致性。
最后,还要克服情绪化的干扰,注意情绪调节,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及信息整合法则,纠正非理性化的信念偏差。
10.团队
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互相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
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主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
高效团队的特征: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恰当的领导,内部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与外部支持(自然条件,员工的绩效评估与薪酬体系)
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成本问题;明分职责、协同合作;避免从众现象;避免无秩序的混乱;避免少数人支配
11.群体
概念: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人的集合体。
加入原因:
安全需要
情感需要
尊重和认同的需要
实现目标的需要
权力的需要
分类: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
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社会助长
社会惰化
去个性化
群体规范:
概念: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规范的类型:绩效规范、形象规范、社交约定规范、资源分配规范 群体规范的作用:行为评价,行为导向,维系群体
群体凝聚力:
1概念: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5.自考【法学概论】笔记整理 篇五
第一章 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和法律。氏族是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调整氏族成员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体现全体氏族成员利益和意志的习惯
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法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法律的产生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它的最初形式是国家认可的习惯,后来逐渐发展为成文的法律。
四、法律的历史类型是根据法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分类。
五、人类历史上依次存在过奴隶制类型法律、封建制类型法律、资本主义类型法律和社会主义类型法律。各种类型的法律建立在各自的经济基础之上,体现不同的阶级意志,并各具特点
六、法律的本质是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故而具有很强的阶级性。但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少数人或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全体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法律体现的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而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七、法律的特征是: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八、法律可定义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力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九、法律的价值:
是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要的某种适合或一致。
十、依据法律价值的作用,可以把法律价值分为法律的工具价值和法律的目的价值。
十一、法律及其价值之间有许多相对应的范畴,其中最基本的当属法律与正义、法律与自由、法律与效益、法律与秩序。
十二、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
通常认为,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十三、法律有其内在本质规定性,也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法律的表现形式在法学上称之为法律的渊源。
法律渊源于法律本质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但并非本质相同的法律形式必然相同。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本质一致的法律,其形式却不尽相同。
十四、综观古今中外,法律的渊源主要有:
法学概论 作者:ayu134
1、制定法;
2、判断法;
3、习惯法;
4、引证法;
5、宗教法;
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十五、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作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可分为: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可分为:
根本法和普通法
3、根据法的内容可分为:
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可分为:
一般法和特别法
5、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可分为:
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7、法系
十六、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法律的性质,法律又反作用于它的经济基础。
十七、法律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并未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法律与统治阶级政治的这种关系,具体反映在法律与统治阶级政策的关系上。
十八、法律和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社会规范。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的联系甚为密切,两者有着共同的阶级本质和共同的目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一、一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才能实现其伟大的历史任务
二、无产阶级不能因袭、沿用旧法律,只能在彻底摧毁旧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对于旧的法律文化,无产阶级应当加以批判的继续。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彻底废除国民党旧法律的基础上,由新民主主义法律转变来的,它是新民主主义法律的继承和发展
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它既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又有广泛的人民性;既具有国家强制性,又能为广大人民自觉遵守。
五、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都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六、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既有共同点,又有重大区别。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但又不能互相代替。在实践中应当划清违法与违反道德的界限。
七、法律只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为其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提供了可能,但社会主义法
法学概论 作者:ayu134 律在制定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其尽可能地反应客观规律的要求,成为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有力工具
八、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九、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
1、遵循宪法的原则
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
4、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
5、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有其法定权限,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十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程序为:
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案的公布
十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以规范性文件为其主要渊源。
主要有: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
5、军事法规和规章
6、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
10、国家认可的习惯
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十三、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系统化的两种不同方式
十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所有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通常把调整同类性质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归并为一类,构成一个法律部门,但有时调整的方法也是划分法律部门的重要依据。
一般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保护法、军事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
十五、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是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十六、法律的适用,是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正确、合法、及时
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相互关系
十七、法律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
法学概论 作者:ayu134 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十八、法律效力和法律解释是同法律的适用紧密关联的两个问题。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法律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十九、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构成违法,须具备一定的要件。
法律责任是指由法律行为引起的依法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法律制裁可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
二十、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法律规范调整,形成各种不同的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是:法律关系的主题;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按其是否包含当事人的意志,可分为事件和行为两类。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一、社会主义法制:
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五、法律意识是一定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即无产阶级法律意识,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法律意识。
六、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重要意义。
七、在全社会普及法律意识是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有效办法
八、法治指的是在民主国家中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而法律本身是反映社会正义的良好法律,全社会都必须认同遵守,依照法律办事。
第四章
宪法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同一国家的宪法和普通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宪法的内容、法律效力以及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都有别于普通法律。
法学概论 作者:ayu134
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和保障
因而,可以将宪法定义为:宪法集中反映一国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确认和保障该国民主制度的国家根本法
二、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法律表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出现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中国宪政历史上,曾经有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所要求的三种不同宪法
四、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由中国人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制定的的《共同纲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具有宪法的一般特征,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来,先后制定了1954年宪法、1975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
六、我国是工人阶级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之一。
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现阶段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
八、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地位;保证了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便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九、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选举制度着眼于实际民主,并采取尽可能完善的民主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
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
十一、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关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十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十三、宪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将我国的领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
十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所有制两种形式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十五、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十六、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依法享有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
十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进宪法,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宪法保障。
十八、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三个文明”建设
法学概论 作者:ayu134
十九、不断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十、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二
十一、由宪法加以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直接反映公民在国家中的 法律地位,构成公民的其他一切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二
十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十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权利义务的平等性。
二十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等。
公民在形式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二十五、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由如下几类国家机关组成:
国家权力机关(首要地位);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
二十六、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精简原则;法治原则。
二十七、宪法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职权。宪法还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权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义务分别做了规定。
二十八、为保证宪法的实施,现行宪法就宪法的权威性,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和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其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等问题都做出规定。
二十九、普通法律对保障宪法的实施起了重要作用 三
十、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第五章
行政法
一、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即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二、我国行政法的主要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三、受到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行政关系,称为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由
主体、客体、内容 三个要素构成。
四、行政机关是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为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它以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实行行政管理活动的任务。
五、行政机关
按其职权的效力范围,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按其职权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行政机关和专门行政机关
六、公务员:
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法学概论 作者:ayu134
【普通心理学笔记整理】推荐阅读:
心理咨询师考试提纲(普通心理学)09-12
积极心理学读书笔记07-04
读《基础心理学》读书笔记09-04
中学心理学复习笔记一09-25
普通心理学感悟10-04
普通心理学下教案07-28
江西普通话考试模拟真题江西普通话考试08-29
普通党员廉洁自律心得体会_普通党员廉洁自律学习感悟10-05
普通外科实习周记06-19
普通党员工作材料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