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2024-07-15

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10篇)

1.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篇一

一、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即有关于信息方面的意识、技能和道德, 信息意识指的是个人对信息的关注度, 如对信息是否有强烈的需求意念、是否敏感于信息的价值以及是否有寻求信息的兴趣,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有通过借助信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愿望。面对这些问题, 小学可能是完全没有的意识的, 或许他们坐在电脑前时, 知道到打个游戏、聊聊天, 完全没有信息意识方面的思想。因此, 老师要改变这个现象, 就要改革以前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鉴于以前是以老师教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会导致学生上课懒散、无精打采, 就更不用提对学习的认真程度了。为了要改变这种现状, 在计算机课上老师可以实行给学生安排任务、让其独立完成的方法, 促进学生的学习, 进而达到激发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其能力范围内的任务, 同时要具有吸引力、相关性及有参考案例的任务, 这样会增强学生独立完成的信心, 从而可以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信息知识。例如, 在带领学生“认识计算机”时, 要让学生根据计算机去自己理解什么叫计算机, 还有之前介绍过的“信息”, 显示器、主机、鼠标等设备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了解计算机的桌面、作用等等, 经过学生自己充分的了解认识计算机, 会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的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计算机的作用也不会仅仅局限在聊天、玩游戏之内了。所以说, 创新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学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加强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 即指学生对电脑的应用程度, 通过利用电脑进行编辑信息、检索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技能。面对计算机这门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纵使你满腹经纶不会操作也是枉然, 所以老师要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加强操作实践,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的熟练程度, 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通过训练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使用, 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通过锻炼学生对电子邮件的应用, 加强学生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网上活动, 增强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 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弱势, 然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 当然, 只有课上的操作实践时不够的, 课下时学生也要努力去实践、操作, 以增强自身的学习技能,

例如在讲解“操作计算机”时, 老师可以很好地把握住这节课, 让学生对计算机进行实际, 准确地了解鼠标的作用, 对鼠标单击、双击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练习最基本的游戏如七巧板, 对电脑游戏进行了解等等, 通过这些实际的操作, 让学生触摸一个真正的计算机世界, 而不是一直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教育, 那样对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甚微。

三、强化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 即指个人对电脑要进行合法、合理的应用, 要有自己的行为标准和处世道德, 不能利用电脑去攻击、危害他人, 对其人身、名誉等带来不良影响或者毁坏。所以, 对小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 这不仅仅是教育他们在网络中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同时也是在教育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道德底线。例如, 在网络中经常会有一些黑客的存在, 盗取别人的信息和隐私, 然后受益自己;或者在网络上散步一些虚假的信息, 造成人们恐慌或者损坏它人名誉, 这些都是一些不可取的行为, 破坏了网络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因此, 老师在讲课时, 要时时注意对学生信息道德上的教育, 不能说教育他们懂得邪不胜正的理念, 也要教育他们要有自己为人处世的观念, 心里要有一根标尺, 时时度量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 在网络中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荣, 树立良好的网络风气, 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

结束语

2.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 高校学生    信息素养    现状    培养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学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国内许多学者对信息素养从不同角度都做了深入研究,如马海群(1997)从宏观上给出了概念;张义兵(2003)比较了信息素养在技术、心理、社会和文化上的区别;王吉庆(1998)认为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经过培训能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够助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虽然经过了高校开设的系统课程的培养,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科技信息检索等,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没达到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信息获取工具,但是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学生基本没有,在获取了大量信息后,学生无所适从,不能从中找出有用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没出校门的毕业论文中就集中体现出来了。说明高校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只明白原理不会操作,纸上谈兵。

2.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

目前,网络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几乎天天上网,上网已成为其日常习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如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娱乐占据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网络最初的目的就是信息共享,构建学习和工作平台,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不能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对信息缺乏敏感性,对专业知识缺乏关注。即使有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开展检索文献、网上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但往往这部分学生会不经意间被一些其他因素干扰,自制力差,忘了最初的目的。

3.高校学生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就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信息道德的培养缺失,学生只能依靠自身道德素养培养信息道德。据相关调查显示,某些学生浏览过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站,长期浏览该类网站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严重影响;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都在网络上查阅过相关文献并抄袭以达到快速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的目的,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部分学生网上传播不良信息、参与网络骂战、网络围观,都对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信息道德的系统培养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

1.推进培养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中,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技能性课程,融入后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信息素养;(2)结合实践案例教学,将知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授学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应用软件的讲授应该是最新版本的,应该灵活运用云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设置防火墙过滤掉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扰,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2)开设信息道德类课程,正确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使学生具备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如开展网络技能大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共建校园网。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

[2]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

[3]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篇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安排在总体重视系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专业信息技能的培养。

一、引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这一概念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会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在全国高校开展文献检索与运用课》拉开了我国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序幕,体现了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每个人都要了解并掌握信息素养基本技能。然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容与形式都难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无法适应研究生搜索、使用信息资源与增强信息素养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学属于方法性学科,它的优势在于能为人们提供读书治学的方法、分门别类的.意识与方法、信息或知识获取与利用的方法与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应更多地偏向于培养研究生的信息能力,即信息素养。本文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以云南大学为例,对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优势分析

图书馆学隶属管理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信息学、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信息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学高级专门人才。由表1可见,云南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以理论研究、信息素养教育为主,辅以教学实践活动及学术活动。此外,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独辟蹊径,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基础较为薄弱这一缺陷,加设了辅修本科课程这一项要求。要求跨专业研究生均须在前三个学期内,在规定的10门本科课程中选修够5门课程,考试合格,方能取得毕业论文开题资格。这一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专业基础的稳固,使研究生能在短期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为后续学习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劣势分析

通过对培养目标及课程开设的分析可以发现,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培养着重于理论功底及信息管理素质培养,技能类课程设置的较少,学时也较少。

如公共选修课中的文献检索,图书馆学专业对该课程要求必选,但是由于文献检索隶属于公共选修课,面向的对象是文科研究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通用色彩,同时其开设学时较短,仅18学时,不利于研究生的学习及实践。

三、课程优化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应从教学模式创新着手,推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不能只在信息管理教学中实施,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力度

就目前来看,云南大学图书馆学在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上分为两个模块,即必修课中的信息检索等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文献检索、信息处理技术等课程。从学时上分析,文献检索、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等涉及上机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培养方式呈现阶段性,而研究生对于信息素养的要求是持续性的;从培养层次来看,文献检索更多是培养研究生通用的信息素养能力,对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因此,课程设置中应有效利用学科资源,将通用的信息技能和课程内容有效整合起来,增强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力度,为研究生构建一个持续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课程设置的新模式

结合研究生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来创新课程设置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科创新,也有利于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而课程的设置应结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授课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使其获得更为真实的信息体验。

(三)优化考核方式

要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考核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获取信息能力强且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的人才。因此,除了考试和论文之外,有必要增加上机实践及检索报告的考核比重。即在课程中增加上机实践的比重,课程结束之际,围绕某一课题完成检索报告。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使研究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结语

4.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篇四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是合肥市“十一五”归还课题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HJG09035)。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题的背景:

1、信息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时代悄然到来,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变革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息化进程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教育的行走路线,信息技术给教育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成为人们学习交往的重要技能。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轻易的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一些问题,同时,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选择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信息素养策略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有效地整合教学过程,如何从有限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课外,形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寻找创新信息活动的的途径,培养学生对信息活动的积极情感,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2、学生对信息活动热情高涨。

我区每年都举办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和电脑制作活动,学生从竞赛学习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素养,学习兴趣浓厚,我们在3-6年开设信息课的学生中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活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和网络课堂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信息活动,特别是网络信息活动有特别的兴趣,但在活动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却不感兴趣,他们更多地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的信息活动,有效提高信息素养。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引起了我们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思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概念的界定

信息素养:总而言之,信息素养指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和伦理,包括有效地收集、分析、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人们面对信息的主动积极的态度,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有效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能使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的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2、理论的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定的信息环境,提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合作来实现学生意义的建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创设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实现人机对话和生生合作交流,才以完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建构。我们认为,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策略,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代表了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课题着力于在建构主义为指导,探索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何在课堂教学渗透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在调查、研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探索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教师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不断优化教学,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探索教学策略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的对学习活动的持久的兴趣,从信息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3、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应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使信息技术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育,提升学生获取与

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4、培养健康的信息社会公民。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5、研究新型课程模式下的评价机制。当前课堂教学目标和模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还要有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既要进行终端评价,更要重视过程评价。总之,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要多元,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6、通过探索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促进创新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育教学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要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寻求最佳的新的通道、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锻炼和提升,师生互促互进,成为“共同发展体”,促进创新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

信息技术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的钥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教学,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创新型学习”,培养主动精神、合作精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是形成课堂教学策略的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所以,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得以体现和发展。

(2)在目标递进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学习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目标分解、目标分层是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策略。学习目标的多层次包括学习水准的多层次和学习方向的多层次。学习水准的多层次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状况,制定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的多层次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方向不同的学习目标。

(3)在电脑制作活动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结合电脑制作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电脑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设计,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形成探索精神和主动态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2、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在信息下的课堂教学中,努力促进学

生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网络教学的兴趣,是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关注学生在开放的网络信息中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健正确地网络伦理观。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使信息教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与学科整全的过程中,提供了广阔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基础。

4、探索学生的信息创造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意识的驱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是内化了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让学生品味创造性活动的乐趣,更多的积极、活跃而少拘束地参与信息活动的探索过程,发掘学生创新潜力,感受信息活动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是培养学生信息精神的重要途径。

5、探索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认识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了解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网络指南,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培养信息的责任感。

五、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落实研究职责,分工到位,保证日常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课题组建立固定的学习机制。经常性组织专家讲座,学习理论文章,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利用课堂对话、随机询问、问卷调查的获得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低年级小朋友喜欢卡通人物、小动画等,高年级小朋友的兴趣,为教学设计提供题材。

4、研究适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教学设计

课题组成员及时将自己平常的教学灵感反馈给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一起探究形成教学设计,并对这个教学设计进行实施、反思、总结、再形成。

5、将以上研究的教学设计在学校中进行教学研究,对每次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都要进行讨论、反思、小结,以整理和提炼出比较系统的、富有成效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操作策略。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手段:

1、文献法。搜集有关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面的书籍、论文及网络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比较,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定义、培养策略、工作方法等做一个全面的界定,为本课题研究建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针对新课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对中小学生

进行调查,全面了解中小学生目前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具体情况如下:(1)自我积累提升

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丰富的专业学科资源库,自学更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开展《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专题讲座,为教师们的自学指引方向,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实践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理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同时不忽略传统教学技能有效性的挖掘和利用。

(3)实行“四个一”工程: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每学期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提供以下材料:一篇本学期研究反思、一个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一份多媒体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篇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使教师在竞争、研究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新课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设计开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达标标准》。探索新课程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和实践研究方法,制定“新课程下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案”。

建立和完善新课程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体系。

七、课题实施计划:

1、课题启动和初步研究阶段(2009.4-2009.12)

此阶段是收集信息、资料、制定课题计划,落实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着手开展研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2课题研究全面深入开展阶段(2009.12-2011.12)。

此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课题的各项研究目标深入开展,依据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原则,中小学同步启动,分阶段全面实施,全面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尽快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教研工作实践。

3、课题结题阶段(2011.12-2012.6)。

此阶段汇编论文集、案例集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结题

八、课题的组织及队伍:

课题组组长:左 广

课题组成员:马俊、阮继军、万敏

课题分工:

左 广:统筹课题全部实施过程,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制作并维护课题网站。

马 俊:组织实施初中阶段课题内容研究,协助课题组做好其他各项工作。阮继军、万敏:组织实施小学阶段课题内容研究,协助课题组做好其他项工作。

1、课题专家组:

方 惠(合肥教育局课题规划办主任 教研员)陈略韬(合肥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田 钰(合肥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王兴桥(瑶海区教育局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傅 京(瑶海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英语教研员)

2、课题主持人:左广(合肥市瑶海区教研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3、参加人员:本课题分两大组,中学组与小学组。以下又分为若干个子课题,具体由各校英语教研组长和兼职教研员承担。

九、预期课题成果

1.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集、案例集

3.《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达标标准》

4.新课改背景下《新课程下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案》 5.课题专题网站

6.课例、学生信息作品汇编库(光盘)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专业保障:教研室提供及时的专业保障支持,同时争取上级教科研专家的指导;

2、经费保障:教育局提供研究经费。

3、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及国内外成功的研究经验。

4、实践对象:瑶海区多所学校参与研究,提供研究场所,并且给与大力支持。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5.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篇五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素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就要特别重视实践性教学活动。

下面以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谈谈我的做法。教科书上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概念比较抽象、微观,应怎样讲解,才能使刚刚步入生物学大门的初中生理解“光合作用”这个概念,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大胆质疑、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发表观点的论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为此,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需求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有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才能使学生引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当学生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没有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向所确定的目标前进。在学《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先把一些花草布置在实验室的四周,也可以把一些著名生物学家的画像和格言布置在实验室里,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便沉浸在一种良好的情境中,从而自然本能地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产生对知识的需求。

二、提出问题,进行设疑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应加强教师的引导,最大限度地排除可能出现的偶然性和盲目性,使学生的认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从而有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效果。

我向学生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阳光、空气等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三、学生利用教材和提供的条件,进行学习观察和操作,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假设

我们知道,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感知客体,获得感性知识,为学习理论知识奠定好基础,还可以深化书本知识,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自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在这一节教学(2课时)中,我准备了十二个分组实验,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获得感性知识。(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四、学生提出看法,相互交流讨论

学生在观察实验后,可以进行专题讨论。对于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者要能够及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并督促学生集中力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一方面密切注视学生讨论的情况和进程,同时还进行及时的、恰到好处的点拨,但不越俎代庖,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在讨论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给予充分肯定。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学生思路更开阔,认识更全面。

五、对讨论,老师要做出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结论

对讨论的结果,教师要做出必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小结,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强调难点,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在讨论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知识漏洞或不严密、不规范的表述加以纠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过程、现象、本质和规律掌握得更简练、更精辟、更准确,避免出现知识的盲区和误解,有利于以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获得知识,认识世界。

实验1结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这就是说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一种产物。

实验2结论:在植物体中,叶绿体越多的部位,蓝色越明显,也就是产生的淀粉越多,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实验3结论: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出来的气体,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这就是说,金鱼藻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可见,氧气也是光合作用的一种产物。

实验4结论:甲装置里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容器里的二氧化碳,叶片吸收不到二氧化碳,就不能制造出淀粉,乙装置里的清水,不能吸收容器里的二氧化碳,叶片吸收了二氧化碳,就制造出淀粉。可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科学实验还证明,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本人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难变易,大大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本质、结果及规律,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主动获得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养成。

6.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篇六

高职旅游教育是保障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面对信息化浪潮,培养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是推进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无锡市3所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学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查阅、收集了有关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资料,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经过相关专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合格后,将设计的问卷进行发放、回收、整理。各年级随机发放学生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问卷回收率为98.8%。在Windows 7的运行环境下,运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针对调查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结果与分析

(一)信息意识状况

信息意识是人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能力。现代旅游学科知识高度交叉渗透,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涉及的各个领域信息比较分散,如果缺乏强烈的信息意识,则产生不了信息需求,或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盲目肤浅,从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信息。因此,处于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高职导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对学生信息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学生对采用数字资源(包括各种媒体素材库、教案库、知识库、课件库、网络课程等)进行导游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态度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有87.9%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库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希望”的占2%;“无所谓”的占10.1%。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采用数字资源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持积极态度的占多数,持消极态度的学生相对较少,这也说明了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不强,需要加强引导。导游专业数字资源对于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传授学生信息处理的技术、技巧,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拓展学生的信息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数字资源库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非常重要。

学生收集掌握信息对导游专业学习的帮助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收集掌握信息对专业学习“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占37.7%;认为“比较有帮助”的占53%;认为“不太有帮助”的占8.9%;认为“没有帮助”的占0.4%。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收集掌握信息对专业学习是有帮助的。少部分学生认为收集掌握信息对专业学习没有帮助,说明这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可能还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还需要教师的督促,个人专业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方向,缺少动力。这也反映出导游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落后,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缺乏创新。

学生收集导游专业信息的频度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21.9%的学生“经常”上网查阅资料;有74.5%的学生表示自己只是“偶尔”才会上网查阅资料;有3.6%的学生“从不”上网查阅资料。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够主动收集有价值导游专业信息的学生并不多,虽然有少部分学生具备了主动上网获取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意识,但绝大部分学生收集专业知识的意识是非常淡薄的。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还有一定的惰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并且要对学生收集专业信息的意识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手段获取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平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学生上网目的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69.6%的学生上网目的是为了“游戏、聊天”;58.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浏览新闻、收发邮件”;53.8%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网上购物”;上网因为“其他”目的的占39.7%;还有5.3%的学生“基本不上网”。上网“了解导游专业知识”的学生占42.5%。互联网方便、快捷、丰富的数字资源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忽略了网络资源潜在的巨大的学习价值,多数学生更多地将网络视为娱乐、休闲的途径。因此,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使他们对网络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真正使学生将专业理论信息知识的获取与专业学习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

从以上各项对学生信息意识调查的总体情况看来,学生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与信息化时代导游专业教学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缩短差距,实现信息化时代的高职导游专业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是首先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知识状况

信息知识是人们对于信息理论及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通过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人们的信息意识、能力、伦理道德等。了解学生的信息知识情况主要从其对具体技能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首先,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的比例为95.9%,这项比例最高;其次为“文字处理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比例为70.4%;掌握“动画制作”的学生占23.1%;掌握“网页制作”技能的学生占17.8%;懂得“计算机语言”的学生占8.5%。总体看来,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完全可以应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至少不会困难。但仍有1.2%的学生选择了“以上都不具备”,这个比例在以计算机作为基本工具的信息化社会里还是比较高的。虽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各有高低,但只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信息能力状况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新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信息素养水平高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学生获取导游专业信息的途径或方法调查结果显示,79.8%的学生将“导游专业书籍”作为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其次是“课堂”、“电视”和“报纸杂志及学校内外的宣传栏”,所占比例分别为67.2%、53.4%和49.8%。说明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学生中仍然占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一般计算机检索”获取信息的比例为63.6%,而通过“高级计算机检索”获得信息的学生仅占6.1%。12.6%的学生通过“听讲座”获得信息,说明学校在开设专业知识讲座方面做的工作较少。还有7.3%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信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即时、迅速、无界域性等优势已被大多数人了解和认可,但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还主要通过传统手段获取专业信息知识,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通过访谈部分教师和学生了解到,学生很少通过网络手段获取信息,可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1)教师缺少对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引导;(2)缺少良好的网络平台;(3)学生的上网条件有限;(4)学生本身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

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最大因素是“缺少必备的数据库”,占61.1%;其余依次为“缺乏信息检索知识”,占32.4%;“不懂数据库检索方法”,占25.9%;“不了解数据库内容”,占24.7%;“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占16.6%;还有22.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通过访谈部分教师和学生了解到,无锡市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开通了一所或多所数字图书馆,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读秀等。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访问数字图书馆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但是由于受到使用条件的限制,一般学生很少能够使用数字图书馆,而各校都没有开设信息检索课,所以从数据上看,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较少、缺乏信息检索知识是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因素。

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能够“非常理智地辨别出信息真伪,对虚假信息不予理会”的学生占71.3%;“能够辨别良莠,能提醒周围人们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的学生占19.8%;“曾经受过骗,以后注意加强防范”的学生占8.9%。由此可见,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状况较好,但是发现虚假信息的举报意识普遍不强。

(四)信息道德状况

信息道德是人们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应具备的品质。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包括信息环境的污染、侵害知识产权、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等。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道德,抵制各种利用信息的不良行为。对学生信息道德状况的调查分别从学生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认识和对非法网络行为的认识两方面进行。在信息时代,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认识调查表明,有89.1%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是应该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认为不应该得到保护的比例为6.5%;还有4.5%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学生对非法网络行为认识的调查表明,有87%的学生认为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布谣言和病毒的行为“对社会有危害,应严厉惩罚,并尽力杜绝”;有8.5%的学生认为非法网络行为“技术高超,令人佩服”;还有4.5%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认识、对非法网络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总体上看,学生对信息道德的认识还不全面,信息道德意识有待提高。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加强校园网络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校园网,建立了网络中心和多媒体教室,硬件基础已比较完备,但普遍存在网上资源匮乏、资源共享不充分、网络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包括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多媒体课件教学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精品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等信息化资源,使信息平台和信息工具真正作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专业教学中应融入信息素养教育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导游专业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探究、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就会自然地显性或隐性地贯穿在专业教学中。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培养具备较高信息素养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深化职业教学改革、推进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会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优势,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在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图书馆可以开设各种形式的讲座,教会学生查找、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要注重信息处理的完整思想、基本方法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时,能根据信息处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利用校园文化加强信息道德实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学风,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清新文明的校园风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针对学生对网络信息关注度较高的现状,应大力加强校园网优秀文化栏目的建设,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学经典、高雅艺术作品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假丑恶、倡导真善美。

参考文献

[1]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0(2):19-20.

[2]刘孝文,金胜勇.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述评——对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32-135.

[3]王吉庆,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7.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究 篇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我国21世纪学生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目标: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纲要》还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种综合素质,主要应包含有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积极营造信息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在网络与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在学习活动中营造一个社会信息化环境和校园信息化氛围。在信息技术课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畅游互联网,实现与虚拟世界的交流,满足学生成功的渴望,体验信息交流的快乐,激发起探究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遇到问题学会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会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思索的过程与方法,自觉地训练技术,培养能力。

二、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应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

1.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在导入环节,教师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能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例如,在《遨游因特网》这一课的教学中,就有一段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学校正在举行小报评比的活动,很多同学都参加了,老师听说你们班上的同学特别积极,你们想不想在网络世界里去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呢?现在就请小博士,带领我们坐上网络快车遨游因特网的世界吧!”接着出示多媒体课件:小博士热情地欢迎大家,并驾驶飞船,来到因特网世界大门口。富有感染力的鼓舞和极具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孩子们欣喜万分,他们争先恐后,大胆发言,不但对旧知识进行了回顾。也为接下来自主学习浏览器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导入新课的范例。

2.任务驱动,明确探索方向

在课堂上,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对于任务目标的设计尤其重要,任务目标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联系。提出任务后,要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思考,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3.提供资源,自主探索学习

资源型学习是学生基于大量学习资源,尤其是利用Internet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检索、分析、鉴别和筛选利用,运用创新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达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规范信息化教育,营造良好的信息道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实际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上网不能沉迷在聊天室里闲聊;不能无目的上网瞎逛;不能痴迷于打游戏等等。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分清精华与糟粕,遵守网络道德。

8.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篇八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

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了人才的成长。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答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做以前翻版式练习。而且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讲的内容经过多次的翻版式练习后看上去好像掌握了,但由于课后练习的机会少,到了下节课就有一批学生忘了操作步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往往讲解的是这个题目的操作步骤,学生也就只会记下步骤。这种死记硬背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星期就已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一个长假之后,等到进入社会,这一年所学到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

二、以下是我在信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二)在学习中,应让学生弄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管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

很多情况下,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可以通过自己手头上的所有信息技术课发下来的资料,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可以借阅有关方面的书籍,可以上网查找所需的资料,等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信息素养品质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以任务驱动为手段。

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任务应从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慢慢地适应,由简入繁。

(四)推行小组协作形式。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必须学会从身边获得所需的知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协作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萧伯纳说过:倘若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小组协作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信息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分组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采用小组平衡(考虑学生操作技能,家中是否有电脑、是否可以上网,男女比例,等等),每组可以有5至6人,然后给予每组一定的任务。

(五)成果体验。

成果体验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动力。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学生就会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张贺卡,制作一份调查表,等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

(六)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毕业后,一部分同学会从事软件编程,但很大部分同学会应用计算机工作,也就是说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利用这个工具去做事情,比如学生可以用Word编辑一篇自己的文章,用Excel清算自己的日常开支,用PowerPoint给同学制作一张生日卡片,用E—mail发信件,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使用这个工具,并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素养的品质。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要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之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并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但应帮助学生寻找,以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提供良好环境的人,要提供学生获得帮助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大量的文字资料、书籍,CAI软件,音像资料,最好还能够让电脑接入Internet,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重要的是一个督促者,其主要手段就是考核,教学是否有效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才能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2000。10。25。

[2]郭普渡。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

9.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篇九

一、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

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了人才的成长。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答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做以前翻版式练习。而且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讲的内容经过多次的翻版式练习后看上去好像掌握了,但由于课后练习的机会少,到了下节课就有一批学生忘了操作步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往往讲解的是这个题目的操作步骤,学生也就只会记下步骤。这种死记硬背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星期就已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一个长假之后,等到进入社会,这一年所学到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

二、以下是我在信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二)在学习中,应让学生弄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管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

很多情况下,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可以通过自己手头上的所有信息技术课发下来的资料,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可以借阅有关方面的书籍,可以上网查找所需的资料,等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信息素养品质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以任务驱动为手段。

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任务应从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慢慢地适应,由简入繁。

(四)推行小组协作形式。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必须学会从身边获得所需的知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协作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萧伯纳说过:倘若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小组协作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信息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分组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采用小组平衡(考虑学生操作技能,家中是否有电脑、是否可以上网,男女比例,等等),每组可以有5至6人,然后给予每组一定的任务。

(五)成果体验。

成果体验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动力。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学生就会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张贺卡,制作一份调查表,等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

(六)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毕业后,一部分同学会从事软件编程,但很大部分同学会应用计算机工作,也就是说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利用这个工具去做事情,比如学生可以用Word编辑一篇自己的文章,用Excel清算自己的日常开支,用PowerPoint给同学制作一张生日卡片,用E—mail发信件,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使用这个工具,并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素养的品质。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要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之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并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但应帮助学生寻找,以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提供良好环境的人,要提供学生获得帮助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大量的文字资料、书籍,CAI软件,音像资料,最好还能够让电脑接入Internet,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重要的是一个督促者,其主要手段就是考核,教学是否有效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才能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2000。10。25。

[2]郭普渡。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

10.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探究论文 篇十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信息技术;幼儿身心发展;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5-0156-02

自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各国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和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三个方面。李克东教授提出的信息素养三个最基本的要点: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其中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对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借鉴和指导作用。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非常宽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在社会信息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幼儿作为发展和成长中的群体,身处教育的开始,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而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的特殊的要求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在存在着各种媒体社会环境上,对幼儿来说,信息的复杂性、多样性、虚拟性使得信息的可靠性相对难以把握,因此幼儿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社会媒体环境的变化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成为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成了幼儿在成长后获得更多信息的一种能力。

幼儿生存环境是社会进步所改变的,社会的前进与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在借鉴学前教育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多门学科的交叉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去解析幼儿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和途径,并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对幼儿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尤·布朗芬布伦纳在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阐述理论的同时,布氏详细介绍了人类发展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即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四系统观”。他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他认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因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进行着交互的作用。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个体才从中获得了发展。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理论,个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若干个系统,即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

首先是微观系统,主要是指个体亲身接触和参加其中并产生体验的,与之有着直接而紧密联系的环境。第二种系统是中介系统,它是指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学校和家庭,家庭与邻居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种系统是外在系统,它是指在个体成长的生态环境中,一些环境因素并不直接接触或参与,但可以对个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第四种系统是宏观系统,它指个体成长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及其意识形态背景。以上所述个体所处的三个生态系统均存在于这个宏观系统中。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有两个,一是所处的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媒体对个人而言,可以带来新闻、娱乐、教育的功能,但同时也带来主观的意识形态、单一化的价值观念与偏离真实的社会再现。成人在接受这些信息时,对所有的媒体信息都是经过选择与重构的过程而产生的。而幼儿是被动地接受媒体对事件的评价与判断,从而减少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幼儿缺乏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综上可知,布朗芬布伦纳的这一理论在强调个体发展的时候,不但要求必须考查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所有可能的子系统,还特别注重要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之间彼此的潜在交互关系。而这种系统化的观点,这些理论观点对我们在研究幼儿信息素养培养途径中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对幼儿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研究

幼儿的信息素养,主要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家庭生活中获得。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主要方式来进行,分别是幼儿园中的幼儿信息素养培养、社会环境中的幼儿信息素养培养。

1.幼儿园中的幼儿信息素养培养

首先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性强,使得幼儿园教学中对幼儿的信息素养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首先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对幼儿产生重要作用的因素。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里面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思维结构,处事方式直接对幼儿产生影响,一位有着较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幼儿的信息素养。即幼儿面对信息、处理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幼儿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教师可以利用媒体及媒体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专业要求,从而使自己能更好地发展。教师采集和利用媒体信息的行为,会影响幼儿对于媒体信息的态度,使幼儿意识到信息的利用是需要选择的,是可以选择的,从而改变幼儿不加选择接受信息的本性,促使幼儿信息批判意识的形成。

其次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现代媒体能够以其丰富多彩的实物画面生动直观且形象个性化的语音语调,创设出各种生动自然、灵活多变的信息环境,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园课程中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媒体技术,是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教育中的幼儿信息素养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实现的。

教师不仅应重视自身的信息素养的养成,而且应重视在媒体环境下幼儿的教学的设置,当幼儿把媒体环境当成自己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并意识到随时可以加以利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2.社会环境中的幼儿信息素养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布鲁纳指出,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一个人首先是依靠动作学习,然后依靠图像学习,最后依靠符号学习。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开始,向经验的图像代替物(如图片、电影等)发展,最后学习符号。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是操作学习、图像学习和符号学习。

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情境性更强,若能充分利用,效果是幼儿园教学无法比拟的。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贴近孩子生活的信息资源,通过点拨、启发,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鼓励幼儿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幼儿收看新闻、了解气象,从身边的人和事着手,学习采集发生在当前的鲜活信息的习惯。让幼儿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他们观察到的事物,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一种方式。对于幼儿来说,可以选择从简单的图画记录入手,在有了一些记录经验之后,尝试鼓励幼儿用自己理解的符号来记录,逐步学会用各种不同的符号记录不同的信息。提高孩子信息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幼儿的生态环境在幼儿信息素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处于那种环境系统中,信息媒介对幼儿产生的影响都应该由我们成人来引导和指导儿童的认知行为,主要包括注重信息和想用信息技术两个方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儿童良好的信息素养,四个环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能对幼儿的成长发挥最大的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信息素养。

3.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首先对于幼儿园来讲,培养儿童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为儿童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园中通过良好的环境设置和课程设置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获取信息,判断信息、构建信息的能力。首先重视合理的幼儿园环境设置,发展幼儿获取信息的能力。其次注重幼儿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幼儿处理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最后幼儿园课程与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发展幼儿控制与设计信息的能力。对幼儿微观系统中的父母的引导措施来说家长在生活中培养儿童注重信息的态度,培养儿童利用信息媒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应鼓励儿童参与家园交流。

总之,儿童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它将伴随幼儿的成长,并终身有益于幼儿的生活。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待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会发现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是必然的趋势,不管是四种系统中的哪一种,儿童始终处在不断的信息的交互过程中,面对大量的信息媒介与不断更新的信息,如何让幼儿健康的成长并且获得信息素养,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的使命与工作,但是社会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希望幼儿的微观系统中可以首先实施起来,进而影响其他的系统,让幼儿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能顺利地进行,并朝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3]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郭力平.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吕修锋,许卓娅.试论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J].山东教育,2003,(15).

[6]廖巧玲.互动与渗透:大众媒介与儿童个体社会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胡慧睿(1986-),女,甘肃天水人,2010级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学前教育原理研究;陈慧慧(1987-),女,河南新郑人,2010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原理与教育史研究。

上一篇:乒乓球场地宣传标语下一篇:2020学校总务处副处长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