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抒情散文(精选8篇)
1.大哥抒情散文 篇一
大哥散文
大哥比我大一旬,今年整整六十二周岁。
六十二周岁,对于一个城里吃工资的人来说,已经到了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幸福时期,但大哥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六十周岁,对于现如今的农村人来说,仍是一个壮劳力,仍有许许多多干不完的农活在等着自己。
大哥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后,他利用饭前或一早一晚的时间整平了崖头,种上了清一色的速生杨,院子里载满了苹果树,就连邻居家那废弃的院子他也开垦起来,种上了茄子。当浓密的绿荫遮挡住崖头,香甜的苹果挂满了枝头,一个个又大又圆的紫红色的茄子压弯了茄棵时,大哥舒心地笑了。
在我的印象中,大哥就像是一个上足了弦的陀螺,一刻也不停地旋转着。父亲去世时,我三岁,大哥十五岁,然十五岁的大哥却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苦涩。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当家的大哥不但成了家里的壮劳力,而且也把改变家庭命运的担子挑了起来。从此,干完生产队里的庄稼活后的`大哥带着比他小两岁的二哥,起早贪黑地在湾中挖土脱坯。他想尽快地翻盖一下那几间摇摇欲坠的茅草屋,让母亲和我们住进大一点的结实房子里,再也不用为刮风下雨而发愁。刚开始,老天也仿佛要考验一下这两个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毛小伙子,总是在土坯快干未干时下上那么一场急雨。刚立起来的土坯便一个又一个地在风雨中淋湿倒塌成了一堆泥土。风停雨住后,大哥和二哥便急忙将淋坏的土坯用铁锨铲到一块,浇上水粉湿匀和后再继续脱土坯。当准备的土坯足够盖三间房子时,大哥和二哥利用晚上和晌午的时间燕子衔泥式的愣是在没求一个人情况下,把三间房子的地基和所有的山墙都给垒好了。上梁时,大哥把准备起屋的事情跟生产队长作了汇报。当生产队长带着全队的男劳力来到我家时,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垒得笔直刮净的屋框子竟是两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干的。当上梁的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起时,母亲哭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都抹了眼。他们知道,像盖屋这样的大事,别说是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就是大人身上不累得脱几层皮也完不成啊。自此,大哥和二哥的能干便在全村出了名。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我家中的经济状况,故大哥的婚事成了母亲心头的一块心病。倒是大哥不怎么在意,仍一如既往地埋头苦干。正当母亲心急如焚时,邻居家的一个大嫂来到了我家,亲自做媒把她的亲妹妹介绍给了我大哥。邻居大嫂说得好,她看中的是我大哥的能干和人品。她说好吃懒做的人,即使是守着座金山银山,也总有吃空的那一天。
结婚那天,大哥上轿所穿的衣服竟是从村里和他同岁的一个人那里借的。下轿后,怕一不小心把人家的衣服弄脏,大哥便立即脱了下来,叠板正后给人家送了回去。
这一年,大哥二十八,我十六。然十六岁的我却在脑海里深深地烙印下了这一幕,懂得了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
我侄子结婚时,操劳过度的大哥却患上了急性戊肝炎。强忍着难受看着儿子和儿媳的婚典结束后,大哥似乎虚脱了一般,再也坚持不住了。当我把大哥送到医院时,大夫说幸亏来得还算及时,否则便很难痊愈了。
这次,大哥在医院躺了足足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哥多次和我啦起侄子结婚他没能在家招待亲戚朋友的事,总觉得像是亏欠了一大笔人情。我说那天我二哥在家把人们招待得很好,谁还没有个生病长灾不得已的时候。大哥的病因得到了及时治疗,不但病情痊愈,而且人也胖了。我之后再去看大哥时,大哥面色红润、白净了不少,而且也脱去了长期以来蒙在脸上的那层古铜色。这是我记忆中大哥这大半辈子以来唯一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休息与调养。看着大哥的变化,我的眼里顿时噙满了泪水。
这一年,大哥五十六。
去年秋后,侄女也到了结婚的年龄。而此时的大哥,因最近一两年来侄子生意上的亏本,耳顺之年的大哥不得不和小伙子们一样夜以继日地操劳,把挣来的钱几乎全部填到了儿子的亏空里。人不但又瘦成了原来的模样,而且精神上也大不如前。他老是惦记着啥时才能帮着儿子还上贷款和所欠,啥时他的儿子才能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大哥老是说这样的一句话,人一时的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后再也站不起来了。
侄女出嫁的那天,大哥打起精神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上了花轿后,泪水便再也抑制不住了。或许,大哥的心里觉得亏欠了女儿,没能和别人一样给女儿买上车或买上房,让女儿风风光光地嫁出去;也或许,大哥的心里在惦记着他那因躲债连自己的妹妹出嫁这样的大事都不能参加的儿子。但不管怎么说,大哥的心里肯定是不好受。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安慰大哥,更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替侄子还债,只能默默地陪着大哥站在那里,一任晚秋略带寒意的风吹拂在脸上、身上。
有时,我就想,人这一辈子忙忙活活的真是不容易。少时,为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而不懈努力;青年时期,又忙于事业和婚姻大事;一到中年,那更是百事缠身,上要孝顺父母,下要教育子女;好不容易到了壮年、老年,按理说应该有一个舒心的晚年来供自己享受了,但真正能享受生活的又有几人?
这正如千千万万像大哥一样的人,奋斗一生,操劳一生。要说享受,那便是经历过、付出过。只是,这经历、付出里,更多的是一份苦涩与无奈。
大哥常说,我不相信什么鬼神,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若真的有神,那最有可能的也是他自己。我还能干得动,只要我能劳动,就一定有所得,你侄子所欠的饥荒就早晚有还完的那一天。到时,他便又能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蓦地,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大哥那张饱经风霜、写满沧桑的脸。我不敢抬眼,怕骤然间不争气的泪水滚落而下,让眼前大哥的影像消失;我甚至不敢大口喘气,生怕一不注意而使影像晃动而变模糊。大哥,我亲亲的大哥,憨憨的大哥。为了一个完美的家,站成一棵树,你是遮阳的伞;站成一片林,你是挡风的墙。
2.大哥抒情散文 篇二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3.在抒情中散文着 篇三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4.我的大哥优美散文 篇四
我大哥,跟我妈一样的性格,总是干在前面,吃在后面,无论是什么好吃的,只要是有人愿意吃,大哥肯定就是不吃;只要是我们大家都不吃了,剩下的,他一定就是拣剩饭菜的那个人!大哥,非常的爱干净,无论家里和自己、总是收拾的干净和得体!
大哥的厨艺,让我俩个女儿说:“我大舅的厨艺是全国一流的!吃过的所有的饭店,都没有我大舅做出来的东西好吃!色香味俱全!”在女儿初中时的日记里,至今依然保留着,过年去姥姥家,赞美大舅厨艺高超的描述。
一般的人,讲起来自己的大哥,都说兄长如父,而我的大哥,不但如父,他更像我的母亲,细腻而且任劳任怨,为了弟弟妹妹们,他的付出无怨无悔!
因为是长兄,大哥给我孩童时期的印象就是,以弟弟妹妹们的幸福和利益为第一位。儿时听妈说,我出生的时候没有奶吃,(我是60年代出生的;我们国家刚刚经过了挨饿)。喂孩子,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一是没有钱,二是有钱没处买。有种叫《炼乳》的幼儿食品,只有上海有售,大哥就想方设法的,打渔摸虾卖钱、攒钱后,就去求爸单位的采购员----姓于,(大哥管他叫于大舅)去上海出差时,帮助买回来喂我。接着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出生,妈还是没有奶水,大哥就接着给弟弟买饼干,(弟弟,是饼干喂大的,)值到我有记忆,弟弟都是等着大哥下班回来,给他带回一包,用包装纸包着,用纸绳子捆着的中间带眼的饼干。然后,我大哥就把饼干包打开,捆的绳子拿下,把饼干一个各的窜起来,挂在弟弟的脖子上,弟弟因此在我和同伴面前“显摆”着;馋我们……(我大哥整整比我大十五岁)。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大哥把心爱的自行车让给我骑,自己上班要徒步一里地……大哥对我们兄妹的牺牲,是不能用我这只言片语的短文能形容得了的!用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在我懂事以后,妈经常回忆说:“她自己的大儿子,跟着她没有享过一天的福”!因为大哥是老大,弟弟妹妹小,家里又非常的穷。爸爸为了“革命工作”整天在外地忙。所以大哥就帮妈妈过早的承担家里的生活最担。听妈说,大哥过早的懂事。当时,因为妈为了多挣钱,去和男同志一样的收割芦苇,非常累的体力活,妈跟男人们一样。八岁的大哥,怕妈太累,总是比妈起得早,给妈做早饭吃。上小学的时候,利用中间下课时间,跑回家去看弟弟们,因为妈妈上班,把二哥,三哥他们锁在家里,怕弟弟们作祸。每隔45分钟就跑家看一看,(当时学校和家里是前后院)。十分钟的下课时间,别人家的小孩子,都在操场上玩,而大哥,得照顾弟弟们。
妈妈晚年得病以后,大哥又和我共同承担了侍候妈妈的重任。妈妈拉屎尿在裤子里,他就浆洗。大哥比我照顾妈妈要多,要好!妈妈瘫痪在床,大哥又和我一样,抓屎抓尿,整月整月的陪护,翻身、洗澡喂饭。
大哥的一生,在我听说和有记忆里,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文革”期间,“大串联”去北京被毛主席接见!一个“革命红卫兵小将”,见过毛主席!在他19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盘锦农垦区革委会的副主任”。也多亏当时受了爸爸的影响,“革委会副主任”的官衔没有担任多长时间,大哥的政治生涯就戛然而止了。……“四人帮”被打倒的时候险些被“四等人”给办喽。……
接着就是人生之中的一个接又一个的转折点,单位一个又一个的跳,换……
如今大哥已经退休,已过花甲-------“耳顺”之年的兄嫂,应该安度夕阳无限好的时光了。
我们一家三口,在娘家住过后回来之时,大哥带领着他的女儿下楼来送,看着我们的车子启动,侄女们就都回楼上去了,唯有我大哥,一直跟在我们车的后面,快步的跟着汽车行走;我不断的回头看望他,出了小区一个胡同的时候,我继续的回头;看见大哥一直大步流星的还跟着车子。我们行进大路上,我对大女儿说,你看你大舅,还跟着呢!我大女儿看着倒车镜说:妈,我发现我大舅今年好像看见我们特别高兴!他真的老了吗?!我说:他都到花甲之年了!怎么可能不老呢!我回头望着我大哥渐远的身影,眼眶溢满泪水!
大哥身体不算好,特别的享受这种亲情的相聚,难分难舍!此刻,我多么希望我有能力,为他做些什么!
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想培养他的女儿,我的侄女,希望大哥他要强一辈子的心愿都能如愿!让他的女儿们出人头地,让他晚年享受女儿们的孝心!如今,他的女儿们做的都很棒!(我的侄女们都很优秀!)此刻多想有能力,(只可惜,我无能为力)我还能为自己的大哥再做点什么:希望他心爱的大外孙女能考上更好的大学,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人才。
我真的很想此刻再有能耐,让大哥那满是历尽沧桑的脸上、纹理之中,永远挂着,满足,开心,灿烂的笑容。我中心的希望他的女儿们能,继续努力工作,相夫教子!经营好自己人生之中的一切生活!再接再厉!做自己父母亲的骄傲!
大哥:你要好好保重偶!因为有大哥大嫂,我才有娘家!祝我的大哥,大嫂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永远开心!永远快乐!享受夕阳无限好的幸福生活!
5.与水结缘的大哥散文 篇五
当黝黑魁梧,眼里闪着亮光的大哥,出现在我眼前时,真有些不敢认了。半年不见,已60多岁的大哥,怎么竟如非洲人?大哥上班时,整天晒太阳,也没有这么黑呀!
大嫂取笑说:“你哥现在是好人一个,不打牌了,天天钓鱼,家里人看见鱼都没胃口了。”连出生在东海边,最爱吃鱼的母亲,也提不起吃鱼兴趣了,可大哥还是乐此不疲地垂钓着。家里晒了许多鱼干,我还带回了一大包呢。大哥喜欢水,喜欢鱼,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
童年时,我家住在沣河边的道班里,大哥经常领着我们去河里玩,逮鱼、抓螃蟹、捞虾、掘泥鳅,大哥样样在行。在饥饿的年代里,大哥为改善我们家生活,立下过汗马功劳。
记得有一天,母亲不在家,在大哥率领下,我们拿着一条枣木扁担和一个脸盆,去河里打鱼。那是夏天,大桥下的河水还不到膝盖深,既凉快又好玩。大哥那时15岁,姐姐13岁,二哥10岁,我7岁,在我们眼里,大哥像个无所不能的大英雄,我们都是他手下的喽罗。
突然,有一群两寸长的鱼,正悠闲自得地从我们眼皮底下经过,说时迟,那时快,大哥侧身抡起扁担,冲着那群鱼游动的方向,在水面上打了一个长长的水漂,溅了我们一身水花。等我们回过神来,水面上已漂了一片白花花的鱼,有三四十条,我高兴地跌坐在水里。那时,大哥眼里,也像现在,亮闪闪的,有一份得意,有一种成就感,有一个15岁男孩子的`骄傲和自豪。
那条从秦岭山上流出,曲曲折折流入渭河,又弯弯曲曲流入黄河,再奔腾不息流入大海的沣河,给大哥的生活和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大哥爱水,喜欢水里的鱼,大哥总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二
两年后,母亲带我们回到了山东老家,那里有白马河,村边有小河渠,哥哥依旧喜欢在水里游泳,抓鱼虾。哥哥从小爱看打仗的电影,哥哥的梦想是做一个军人,可由于种种原因,哥哥多次应征,多次都没能如愿。大哥那时热血沸腾,为此没少伤心流泪。大哥一直带着遗憾生活,直到后来,他的儿子实现了当兵梦想,才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后来大哥中学毕业,我们又从山东老家回到童年生活的陕西,只是换了一个居住地,这里没有水,只有田野。好在大哥不久接了父亲班,在秦岭山里修桥养路,也算是又生活在沣河上游了。大哥常从山里给我们带回干鱼,带回核桃、毛栗子、五味子、山葡萄,还会从山里砍回好多柴。他那时和父亲一起担负起了养家的重任。
读书时,每年暑假,也到哥哥所在的秦岭山里避暑,有时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清扫马路,砸石子,挣点学费。哥哥的道班在河边,夏天,哥哥也常去河里游泳,哥哥的游泳技术是最好的。大哥爱听知了任性长鸣,鸟儿自在啼叫,高兴起来了,还长长、响响地吹几声口哨,郁闷了大声呐喊几嗓子,情感在自然中得到释放。因此,大哥性格很直爽,说话也总是直来直去,不拐弯。
大哥有时也爱清净,拿一把笛子,坐在河边,在被巨石摔打、顶撞,哗哗宣泄着,夺路前行的流水伴奏下,尽情地吹奏他喜欢的军歌,眼里也常常燃烧着梦一样的光华,率真的大哥就这样自得其乐地生活着。
大哥是我们家姊妹四个中最有个性,也是为家里吃苦受累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个。现在他年龄大了,在山外工作了几年后,也已退休两年了。大哥像我母亲,脾气既急又直,因此他也是在家里经常和母亲发生冲突的一个。当大哥顶撞母亲,母亲生气时,我们常常这样劝慰母亲:“生你儿子的气,那就是在生你自己的气,说明你没把儿子教育好呀!别生气了,气坏了身子,还得你儿子照顾你。”母亲也就宽容地笑了。大哥心直口快,心里不搁事,刚顶撞完父母,一会儿又到父母跟前做这做那。天长地久,父母便不再真生气了,大哥在父母面前也一直像个长不大的任性大孩子。
我们都忙自己的事,很少回家,这几年,父母身体常常不适,多亏大哥大嫂在跟前尽孝,使我们少了后顾之忧。我们也因此更尊敬大哥,更像听父母的话那样,听大哥的话。
这两年,刚一闲下,大哥像大多数退休的人一样,不知做什么好,孙子已上幼儿园了,除了给上班的大嫂做做饭,照顾照顾父母,剩下时间就是打牌了。
三
去年,我们那里的土地被征去修建大学城,人们便就近从耕地里掘沙卖给工地。连续不断地掘,于是掘出了一个方圆千米的大沙坑,雨水、地下水汇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大池塘。过年回家时,还看见池塘里有许多黑色野鸭,远远躲避着路人,机敏地游来游去,水里自然也就有鱼了。于是大哥一下子找到了灵感,买了鱼竿,天天钓鱼,比上班还准时。因为喜欢,一点也不觉得累。还自觉地戒掉了牌瘾,用大嫂和母亲的话说,变成一个大好人了。
那天我回家,早上7点到10点,整整三个小时,大哥钓了三条、三寸长的鲫鱼,乐呵呵的,像个调皮的孩子。不是打电话叫,还不想回家呢。吃完饭,11点到2点,又钓了同样多的鱼。池塘边,有许多钓鱼的人,还有许多是从省城来的,哥哥的钓鱼水平是大家公认最高的。
我印象中急脾气的大哥,怎么会一动不动地在那里站几个小时呢,再说现在家里也不缺鱼吃,为什么还不分寒暑,乐此不疲地垂钓呢?喜欢,乐和,提神,惬意,看见鱼儿上钩,就一个字——爽,有成就感吧!
现在大哥和母亲说话,也心平气和了起来。母亲说起大哥来,也笑嘻嘻的。大哥的人生,真像水一样透明!
大哥,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他用率真情怀,演绎着普通人生的每一个乐章。我敬重像大哥那样尽职尽责的普通劳动者,无论与家与国,他们都是有功之臣。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能找到人生乐趣,还能回归到孩子一般真纯的世界,是我情不自禁的喜悦,是我想写大哥的真正原因。
6.散文小记的抒情散文 篇六
春满梧院
二月的春帷已开,淅淅沥沥的小雨夹杂余冬的清寒。没有阳光的日子里,东风也解风情。
一些意象开始了泛滥,万物葳蕤如思绪般铺展。放眼书山(图书馆)天地间,雾雨笼晴川茫茫皆不见。姹紫嫣红却在枝头喧闹。
撑一把岁月的旧伞,行人的笑容穿过最美丽动人的花朵。伫立桃源,尊师亭旁花香满衣,看红桃吐霞云,素李争春晖。一潭秀水不时荡起涟漪,脉脉含情。鹅黄的嫩柳换了新妆。柳条瘦却宛如金丝。随着风儿起舞,蘸上碧潭的清水,抒写春天的歌,描绘诗意的风景。
上瑶阶,漫步校道。踩着木棉金黄的落叶沙沙作响,烟雨笼罩下的校园更显得静谧。听一声飘渺,抬头仰望,雨丝清凉。木棉枝头春意喧闹。躁动的花蕾,含苞欲放,期待春雷一声响。到那时,整个校园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充满盎然,生机。
“几度飞花轻似梦”梧院的春天美好得显得失真,令人心系萦绕。当繁华的二月从梧院悄然离去,我又想典藏此季,用无瑕的文字写意春天。
当回首之时,已独上高楼,叹“只道当时是寻常”。
江南春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一句古韵的唐诗,道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也道出了江南春色满芳华。
多情的二月,绵绵的雨丝如游子飘飞的思绪,编织成了南国的春筵,亦如游子刃娜岷偷那傧遥在春日里轻轻弹唱。
“谁在春日里为我弹一曲《东风破》,一杯浊酒肠断难入喉。异乡深处,纵有千古名胜亦不比江南雨丝更令人低唱浅吟。
回想昔日,在美丽的季节,我仍未离去,一切恍如昨日般熟悉。清晨梁上啄春泥筑巢欢唱的新燕把我唤醒。打开琼楼纱窗,东风送来百花芬芳,满城柳絮纷飞如蝶起舞,杏花亦飘落红尘雨。悠然一笑,信手捧起桌上那缕茶香。
拄一柄油伞,漫步于江南湿润的雨巷,幽幽的巷子泥泞早春的气息。远处,是谁又撑了一把雨花伞?踽踽独行。幻想伞下秀美的容颜,袅娜的身姿。待回首,雨湿了背影,烟雨蒙蒙。
灰暗的瓦沿雨滴不断,恰似一帘幽梦。古老的青石板不时雨滴落的回响……。
清辉
夜里,走过书馆幽静的长廊,身后空余脚步声”笃笃“地浅吟低唱。透过窗户,夜色温柔,轻轻地拥抱我来时的小路。仰望,依旧疏星坠天际,月色却格外清朗。柔和的月光缓缓走来,映入青窗,抚摸我的脸颊,唤醒了内心尘封的思续。
月下的桃源,皎皎一片。是谁在尊师亭处吹奏清箫?箫声显得生疏了些,时断时续,宛如深处鸣叫的虫儿受了惊扰后的时歇时起,却仍扣人心弦。碧潭之上,绿柳纤弱扶微风,偶尔一朵浸满月华的花儿轻飘落水,开了一朵层层的莲花。月如玉盘,映于碧水,游鱼嬉戏,碎满一潭金银。
远处,云山似乎沉默着,又似笼着轻纱似的梦。我想,云峰亭相绕的松枝处,酣睡的鸟儿定然受惊了吧。翅膀穿过月华,轻抚山月的温柔。西江也安静了,一改白日的豪放。过往的船只载满清晖悠悠远去,远去。。。。。。
我在这月光的清晖里,让心驰,神往,感受着静谧与安宁。环望四方,长天浩月,清华不减。而明日又临朝阳……
行走于九月的风景
九月,我怀揣清风,任脚步肆意徜徉。
阳光下,蓊郁的枝叶,撒下金色的铜铃。虫如隐士,拨动细细的琴弦,空气中流淌悠扬的乐曲。
岸边的垂柳,瘦如发丝,借着一方秀水整理自己的妆妍。风柔情百转,吹皱的碧水,模糊了白云的形迹。
倚亭,听风朗诵的声声,如古老诵经的箴言,空灵身心。那些被搁浅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渐渐愈合。
望远方,想到了田野的稻草。天空下的金线,编织金色的画面。压低虚无的脚步,感受到成熟的气息。
它们低垂着头,幸福地等待镰歌的升起。让丰收的喜悦弥漫大地。
倒下的瞬间,只留下整齐的稻茬。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记忆。记忆化为营养,酿醇着来年再次温暖土地。
我们的天地
春去秋来,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易勾起人思续的季节。
行走在暮秋时节,踏寻着旧日的足亦。随手捡起一片浸满霜泪的叶子,轻轻弹去叶上的微尘,阳光下穿越时空的沧桑。那些被搁浅一年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在风中渐行渐合。往事如天光云影,虽过往却也染上了山水的氤氲。
昨天,背上旅行包与好友锦杰携相机,沿着西江捕捉生活中的美丽,每次快门按下的那一刻都有种莫名的感动。
倚江边远望,水雾缭绕的系龙洲上有一群充满朝气的身影。目光所及,西江烟渚已然成了他们的天地。
我亦想到我们的天地。那是一片首次刻下13汉文二班班建记忆的土地~~绵伸舒展的”塘源沙滩“。我喜欢称它为”西江金滩“。一年的西江浪淘沙,昔日班旗飘扬处的脚印已经隐去,天上飘荡的云却倒映着记忆的影子。西江的秀水在去年的十二月八日显得格外欢欣,拍打两岸,哗啦啦!的声音回响我们蓝天下和谐的笑语;四溅的浪花是我们绽开青春的容颜。
仰望秋日的天空,飞鸟已过翅留痕;脚踏秋日的土地,百花无踪香暗流。那一片大天地已融入班级的血液,在每一个好友的心里流淌。
我问自己,是什么让记忆永铬?昨天我找到了答案~~”回味美丽,是友谊点亮久违的回忆"。
南国之秋
昨夜与世泉、炅桉、刘委员齐聚雅茗会,一句句闲谈碎语,流转往昔风雨同舟的岁月。一杯杯清茶悄然护送时光的离去;静静的夜风也随之送走了南国的秋季。深夜的冷露迷蒙了夜空,却湮没不了手上的那缕茶香。
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已经来临。鸟儿早已叫醒了十一月一日的清晨。我不由为自己的慵懒而生气,拉开窗帷,阳光和煦轻盈,天空已写满了纯贰
走在清晨的校径,穿过薄薄的雾纱,凉风中我顿然想到南国的秋季已悄然离去。我努力地搜寻大脑里关于它的记忆,但南国之秋似乎来去无形悄无声息。我又想到北国的秋天,那里定然四季分明。满山的红叶纷飞,一座山连着一座山披着金色的衣裳,戴着红色的盖头。一望平川的北方田野,金色的麦浪上下翻滚,还有那垂穗的红高粱。父亲说:“那是一群被秋风灌醉的汉子,站在那兴奋的摇头晃脑”。我说,那是密密麻麻站立的火柴,被九月的风擦燃,火光照亮了整个田野。
无意间已走到书馆的门口,索性停下脚步在长椅上静静地休憩,聆听耳边的鸟鸣。微闭上眼,一片飘零如蝶的叶子落在我的手边。轻拾起,暗黄的色泽中留下了虫子的杰作。我被这片落叶触动了心灵,我想到了南国之秋的记忆。
望向远方,我仿佛看到了家乡门前的那棵柿子树。虬劲的枝条已无那斑驳暗黄的叶子。枝丫却挂满了金黄金黄的小灯笼。馋嘴的鸟儿在枝间来回跳跃,看看这个,啄啄那个,让原本枯寂的柿子树添了几分生气。远看,又如画家笔下的水彩丹青跃出纸外,让观者陶醉。
南国的秋季虽无北国的绚丽,却有自己的风采。一棵满是硕果的柿树就是南国之秋留下的痕迹,是它送给我的惊喜。
五月
五月,是农历里最美丽的一株植物。总有一些闲适,绿荫似的散落于房前屋后。窗与青山相对,浓浓的绿意流入眼里。
阳光洒满大地,山的那边却充满欢声笑语。听啊!画眉鸟在枝丫上唱着欢快的歌曲,青蝉躁动使夏日更为宁静。门缝里的蛐蛐亦在我身边低唱浅吟。
我想,田野上,稻子是脉脉含情的峰峦。墨绿的.语言如泉从沟壑流出,汇成五月恬美的诗章。
黄昏总在不经意时轻轻走来。牧童吹响的短笛惊扰了憩息的沙鸥。噗嗤一声!翅膀划伤夕阳的温柔。血不停地流,染红了西边的云。
走在五月的季节里,不用过多言语,静静地倾听这一季的声音,让思想在风中飞扬。
夜雨小感
白天的喧器,彼此忙于一天的奔波,已无闲心静观暮秋将逝前勿所赠的容颜。我更甚时不解,平日秋高气爽为何今日却如此多情而流下相思之雨呢?是难以割舍那昔日人间的美好吗?
我曾匆匆与一树秋色擦肩而过,事后又苦寻那张昔日浸满秋泪的霜叶,然它已入尘罢了。而今夜,秋雨持续,我拍了拍白天的尘土,于书案前想写些什么而又苦于无从下笔,不由稍感心闷,望着窗外尚未朦胧,索性搁笔走出阳台透透气吧!
手上捧着紫砂杯中的热茶,于秋雨之夜,细细品茗,静下心来听雨,以弥补白日无暇之情吧!这雨初时很细很细,宛若牛毫,又如三月江南早春娇情的烟雨,顿时便把梧院尽揽其怀了,夜色已蒙,再加上它又披上了薄纱更是无从视之了。但我仍然放眼远方而有所获,那盏高高耸立的塔灯在夜雨中似乎显得如此无力了,昏黄的灯光似乎在喘息着,不时还呼出淡淡的雾气,这也够难为它了,在秋寒夜雨中仍默默地坚守着。目光游离,雨似乎大些了吗?于高处,我已无法看清那平日充满足迹的校道了。两旁的青山似已沉睡罢了,又似巨大的鬼影于夜色雨雾中若隐若现,令余生畏!雨似乎真的大了呀!原先细微地低咽,现却如此激昂,它落于黑夜笼罩的叶上发出沙沙~之响,让人感觉千万蚕虫正在欢食桑叶,它打在雨棚上发出了玉珠落盘之美妙……
不知不觉,我发现屋檐上不知哪位多情之人一一挂上了水晶帘儿,于夜色中闪烁着莹光,宛似一帘幽梦之境啊!正迷恋,眼模糊了,原来那雨帘珠儿突然借风跃进我眼里,我的脸微凉,秋之泪又悄悄的亲吻我脸颊,很凉,很凉直冲心底。
夜雨淅淅沥沥,风拂秋寒,茶已凉,我也要移步了……。
黄姚古镇
记得与你第一次擦肩,就为你迷人的背影所留恋。
梦里想着有一天能再次与你相约在第一次邂逅的地点,烟雨蒙蒙中一览你的容颜。
白墙青瓦,摇曳着思念的心绪。夕阳下的黄昏,草地上的野菊花开始靠近素雅、闲散、静美。驻足良久,彼此沉默,只想用眼神与心交流。
小桥流水,树影婆娑似梦,静如碧玉带的小河如母亲一般把村子抱在怀中,显得格外的温馨和谐。乌篷船悠悠,双桨荡起的细细涟漪如莲花般开在你我心头。
如诗的婉约是你的性情,小巷是我最迷恋的地方。白天这里飘过的油纸伞如花绽放;夜里的半边月亮睡在山边。它在梦里均匀的呼吸着这一片宁静,另一半则调皮的跳入水中与两岸的灯火嬉戏。
走在寂寥的深巷,青石板的回声荡漾心头把我从梦中唤醒,而在梦中陪伴我的月光如今却斜照在我伏案的书桌上。
我想到,我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不能与你朝夕相处。
那一条小河的温润,一座桥上的生活,一声深巷里的脚步声都是我想见你的理由。
7.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篇七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是使她“最最属于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 突出地体现了这位著名女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
“我想随处可写, 随时可写, 时间和空间里, 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 以供慧心人的采撷” (冰心《往事 (十八) 》) , 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诚然, 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 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 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 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 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 丝毫不可挪移, 不容假借”, “其中只有一个‘真’字”。这种“真的文学”, 使她“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 “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 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 “行云流水似的, 不造作, 不矜持, 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茅盾曾说, 在冰心早期散文中, “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因此,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 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 充溢着“对父母之爱, 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 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 同病者之爱”, 甚至对小动物的爱。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 这股柔情不事雕琢, 掏心倾诉, 坦率真白。例如, 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 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 (《寄小读者·通讯二》) 。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首先是, 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 常常以叙事为主, 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 融情入事, 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 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其次, 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 显其爱浓情深。《寄小读者·通讯十》在冰心的《寄小读者》整个通讯作品中, 有突出的思想艺术地位。就其抒情特点来讲, 也是相当突出的。文章开头用“我常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 挽住她的衣袖, 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一句启始, 整篇共复述了十一个孩提时代的小故事。例如:
“‘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 地上铺着席子, 我抱着你在上面膝行。正是暑月, 你父亲又不在家;你断断续续说的几句话, 都不是三岁的孩子所能说的, 因为你奇异的智慧, 增加了我无名的恐怖。我打电报给你父亲, 说我身体和灵魂都已不能再支持。’”
这里, 缓柔的叙事渗透着满盈的感情, 母亲对女儿患病的焦急不安和关心爱护之情, 女儿复述此事时对母亲的感激、挚爱的思念之情, 都流淌于笔端, 朴实动人。在复述完幼年的故事后, 作者又荡开笔锋来了一段抒情, 竭力歌颂母爱:
“她的爱, 不是因我是‘冰心’, 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唯一的理由, 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 她的爱, 是摒除一切, 拂拭一切, 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 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 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她的爱不但包围我, 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 而且因爱着我, 她也爱天下的儿女, 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 ……‘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
冰心所竭力赞美的“母爱”, 其性质及影响作用, 评论家已多有评价 (如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略》) , 不复赘述。而她那自由直白地倾诉自己的心灵、抒发诚挚感情的文字, 一直打动着我们的心。
自然,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不能仅仅归结为艺术手段, 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文章写到风格, 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 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 (冰心《关于散文》) , 应该强调, 正是对自己所述写的人、事、景、物有着深切的感情, 才使她笔下的抒情具备了女性独特的温柔动人的魅力。
(二)
甜润而忧愁, 是冰心早期散文中的另一抒情特色。
“我的生命中只有‘花’, 和‘光’, 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 没有咒诅。” (《寄小读者·通讯十三》) 对一切母爱、童贞、大自然美的讴歌, 对如同初融的春水满溢奔流的回忆, 都使她的抒情洋溢着甜润的柔情。然而, 从只知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恋, 互助与匡扶”到认识到“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 爱恋带着装诬”, 从对于宇宙生命的探求的无结果到又“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 造成了冰心种种不可解决的烦闷, 因而, 她的文章中, 时时流露出了悲观伤感的情调, 加之于她后来客居国外, 远离乡土亲人, 病魔缠身的境遇, 她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 更充满了难言的怅惘和忧郁。所以在她这时期散文中, 往往渗透着丝丝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她在回忆中充满了含泪的微笑, 在她别离前所得到的亲人爱的“光荣”中更有“凄恻”之味, 病中得到的抚慰的温暖倒让她勾起了离别的情愁。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 她述说了身居国外而又因病住院时, 一个圣诞节之晨的喜愁之情:
“……正在凝神, 看护妇出来将我的床从廊上慢慢推到屋里, 微笑着道了‘圣诞大喜’, 便捧进几十个红丝丝绳绕, 白纸包裹的礼物来, 堆在我的床上, 一包一包的打开, 五光十色的玩具和书, 足足的开了半点钟。我喜极了, 一刹那顷童心来复, 忽然想要抱到母亲床前去, 摇醒她, 请她过目, 猛觉一身在万里外!……只无聊的随便拿起一本书来, 颠倒的, 心不在焉的看。”
受到“爱”的关怀的刹那的“喜极”之情, 又被“猛觉一身在万里外”的恋亲之思、孤寂之感扰乱冲散。在喜悦的温情中总要撩起几丝悲绪, 其脆弱敏感的心中总是“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 这就形成了冰心早期散文抒情中统一的特色。她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的, 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常常利用悲喜相交的场面来抒发这种甜润而忧愁的情感。特别突出地是表现在《南归》中。《南归》是冰心献给亡母的一支哀曲, 是她那宣扬“爱的哲学”思想的篇章中“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就在这充满真切、庄严、悲哀之情的散文里。她别出心裁地写下了二个“喜剧”场面, 一是在母亲弥留时刻, 全家提前“欢”度新年假扮喜乐的情景;二是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 儿女要父母重温新郎新娘旧梦的一幕, 喜中有悲, 悲中有喜, 如同一杯醇酒, 甜柔中而又少不了一丝丝苦味。
(三)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女性作家阴柔风格的冰心, 她在坦爽地尽情地抒发她那温柔伴忧愁的情怀时, 又显示出她抒情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婉约而轻逸。
冰心早期创作往往将传意描物写得跌宕有致, 摇曳生姿, 委婉隐约。如她和弟弟们驰骋着想象, 描写出海的女神的动人形象, 幻想着做一个“海化”的青年, 抒发出自己的美学思想 (《往事 (十四) 》) ;她写她在太平洋船上迎接惊涛骇浪的来临, 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是“父亲的女儿”。在《南归》中, 每至母亲逝世的点钟, 弟弟便催促众人提前散去睡觉, 因为物在人亡, 触目有伤。
借景抒情的运用, 使冰心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
《往事 (二) 之三》写她在一个万籁寂静的冬季月夜临境的感受:
“今夜井中月下的青山, 无可比拟!仿佛万一, 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 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 璎珞矜严。”在作者的笔下, 井中月下的青山是人间的“仙境”, “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 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面对这清幽的夜景, 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以为这夜“不宜于将军夜猎”, “不宜于燃枝野餐”, “不宜于爱友话别, 叮咛细语”, “不宜于高土徘徊, 美人掩映”, 月夜的青山只宜于“病中依枕看月的女孩子!”于是, 悠逸之情顿生, 作者思绪万端, 有如水的客愁, 有如丝的乡梦, 有幽感, 有澈悟, 有祈祷, 有忏悔, 有千种话……
作家由人间进入“仙境”, 又进入“幻境”, “泛入七宝莲池”, “参谒白玉帝座”;“有天上的重逢”, “有人间的留恋”……柔情掩过淡愁, 飘逸随之而出。
(四)
冰心自己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 “另一部分青年, 包括我自己, 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 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 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五四”的狂飙, 震动了年轻的冰心, 她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这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 以文学创作来探讨人生的真谛。但毕竟由于生活天地的狭小, 家庭生活的优裕, 又加上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及泰戈尔唯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所以她的反抗缺乏强烈与坚定。热望以“爱的哲学”使青年从空虚、苦闷、悲哀中醒来, 走上热爱人生、改造环境的道路, 同时也以此来安慰自己寂寞和苦闷的心灵。她要使自己的创作, “爱在右, 同情在左,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也不悲凉” (《寄小读者·通讯十五》) 。要做到这一点, 她只有到现实外的过去了的生活中去追忆了。因而, 如前所述, 在她的散文中, “爱”充溢着一切, 在抒情上带上了一种脉脉的温柔, 又渗透着丝丝的忧愁。
不仅如此, 这种抒情的特色, 也是她早期创作审美思想所追求的, 她叹赞泰戈尔作品的“澄澈”中的“凄美”, 使自己得到了“凄美的快感”, 以为“美在深幽”。这种审美趣味, 使其散文抹上了她所独有的抒情特色。
冰心是以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取得成就的, 她的散文中的抒情特色自然是由她自己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评论家常常把同时代的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相并提, 赞誉他们散文所同有的漂亮、缜密、清新的风格。的确, 他们都有寂寞的心情, 抒发的都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复杂的情怀。然而, 思想上、个人经历上, 生活境遇上的不同, 又使他们抒发的情怀各有不同的特色。朱自清对世态炎凉的体识, 使他抒发的悒郁、苦闷的情怀更浑厚, 而冰心对“爱的享受和憧憬, 使她的抒情显得轻柔飘逸”。这种抒情特色的区别表现在抒情手法上, 冰心往往边叙边抒, 一般在叙事后有独白的抒情, 是为触景生情。朱自清则较少冰心那样独白情怀, 而常寓情于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对小时所受母爱的回忆, 朱自清《背影》中对少时所受父爱的追忆, 都各有特色。因而, “冰心只是冰心, 不是任何其他人”, 她的“特有的作风, 使她成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 (李希同编 (《<冰心论>序》) ) 。
正是冰心以她所特有的女性的细腻的情感, 玲珑的文笔所显示的上述抒情特色, 吸引了“五四”时代的广大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阿英在《谢冰心》中说:“青年的读者, 有不受鲁迅影响的, 可是, 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 那是很少的, 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 鲁迅远超过冰心。”他认为冰心在那个时期的彷徨苦闷的情绪, “乙乙欲抽”的情怀, 清新隽丽的文字, “建立了冰心当时在创作界的权威”。 (阿英语)
8.抒情散文教学之我见 篇八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生喜欢读散文,可语文教师最怕讲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也许是由于散文本身具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自由多样,表现手法上又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缘故吧,所以拿到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常常觉得文章实在是好,就是不知道讲些什么。笔者对此也有同感,但经过一次公开课《想北平》的反复磨炼,对于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有了一些体验和感悟。
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法以及文体类型。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认为是重点,因为散文讲究华丽的词藻、精练的语言、隽永的行文、巧妙的手法,对激发学生学好语文有极大的益处。认为是难点,因为散文最大的特点是“神聚”但“形散”,不能像记叙文那样完整,也不能像说明文那样明白。尤其是抒情性散文,它以抒发感情为主,主要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来表达作者的意图。语文教师要教好抒情散文,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针对抒情散文的特点,再现抒情散文的意境,将文本中美妙的画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把文本中蕴藉的情感灌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吟诵”、“赏析”中,把握文脉,感悟语言,领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抒情散文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
列宁非常注重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与情感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尽量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文本情境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导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尤其是对抒情意味浓重的散文,教师更应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言辞或者各种多媒体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迅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从而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笔者在讲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抒情散文时,在课前先播放了满文军的《望乡》这首歌,接着开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因此,人们对故乡总怀有特殊的想念,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类精神的归宿。就像‘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
当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时,往往就会带着一种急于领略文本之美的审美期待,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探究文章内部世界的兴趣,从而能领悟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二、理清文脉,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神”韵
散文是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体裁,“形”虽“散”但“神”必须“聚”。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要将众多的联想、零散的材料上升为具有艺术魅力的散文,如果忽视文脉结构,那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抒情散文教学中要抓住文脉,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神”韵。
如《想北平》,笔者扣住题目中的“想”字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想?”“想了些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作者想到北平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北平。
可见,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文脉,给课文定下整体的感情基调,将对学生理解全文起到很大的引导、启发作用。
三、品析语言,教会学生领悟深邃情感
抒情散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抒情性散文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美。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灵活而富于变化,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优美隽永,有的含蓄凝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但这并不是将情感脱离开来的字斟句酌。
观摩一些抒情散文教学公开课,教师们总是喜欢把精力投放于语言和景物分析上,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那个比喻是怎样的形象生动,此段景物或画面描写多么的美——诸如此类,甚是用心。然而对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不注重赏析,忽略了抒情散文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对文章中精妙的语言进行字斟句酌是必要的,对景物的反复玩味也是必要的,它们是抒情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欣赏的一部分,我们正是通过抒情散文中传神的语言、细腻的景物描绘而被深深感染的,所以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教学不是为了挖掘其中的旨趣,那么抒情散文的教学意义也就消失殆尽了——抒情散文所具有的人文特性被淹没。抒情散文的人文特性是将描写的自然景(或事、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景与情两种因素,情占主导地位,景为之服务。语言是媒介,有了情与景,语言才有了绚丽的色彩。
一位作家说:“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如何教会学生在对抒情散文的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呢?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景物领悟作者的情感,欣赏语言、景物、情感的有机融合。因为阅读是欣赏与理解、感知与感悟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学生单是欣赏语言,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单是感知景物,没有感悟景物之外的东西,是不可能被触动的。
如《想北平》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写北京的日常生活,用对比的手法将北京的“动静相宜”、“布局匀调”、“接近自然”的特点描述得细致入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京,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透过语言、景物来理解作者之情。
四、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深处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师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品析语言的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一方面可以领会到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审美情操。所以,要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进行口、耳、情皆到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言语,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使文章通过出己之口,达到入己之心,让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通过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如笔者讲授《想北平》时,学生难以体会老舍先生那种对北京“说不出”的爱意,就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间接抒情中所折射出的浓浓深情。原本以为年龄尚小的学生是无法体会这种浓浓思乡之情的,可是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体验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位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认为文中两次“欲落泪”——在作者想到自己母亲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欲落泪,在文尾想念北京到极致时欲落泪——是相通的情感,作者将对北京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联系1936年的北京,这文尾的泪是为北京的“健康而不放心”而落的。这位学生就是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了。
五、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缺少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一堂成功的抒情性散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自我陶醉,更应该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所以,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可用对话型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的目的。
笔者在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所蕴含的情感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学生谈及自己想家的感受时畅所欲言。其中一位学生的所想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他想到了妈妈为他做的红烧肉。教师进一步追问,妈妈煮的红烧肉和大饭店的红烧肉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妈妈煮的红烧肉嚼在嘴里硬硬的,可能没有大饭店的好吃,可是他就喜欢妈妈煮的。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了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情感。
【大哥抒情散文】推荐阅读:
大哥散文随笔07-30
父爱如山,大哥如父散文10-31
描述收音机的抒情散文_抒情散文10-05
喜雨抒情散文07-26
背叛抒情散文07-28
等待抒情散文07-30
初雪抒情散文08-20
荒岛抒情散文08-28
小城抒情散文09-20
流星抒情散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