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2024-09-01

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共8篇)

1.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篇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全区建设富裕**、生态**、文化**、幸福**、平安**,打造“活力**、魅力山城”的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区域经济稳步发展。但要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街道必须针对空间布局有限、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

2012年,**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4.02%、销售收入15.22亿元;批零住餐业销售总额17.87亿元,同比增长13.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3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进出口总值7350万美元,同比增长17%;实现入库税金8525万元,完成财政收入5096万元。总体来看,发展形势呈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业和化工业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内生动力不足,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和基础设施、发展空间明显优越的先进地区相比,**街道的城市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等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街道辖区面积1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8万余人,人口的过于集中造成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住宅面积、公共绿化面积明显偏低,使商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张受到严重限制。

(二)工业用地紧张。土地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缺少土地的有效承载,第二产业很难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工业发展对土地要素的需求日益增强,由于国家土地政策和区域面积的限制,**街道的土地制约因素矛盾突出,难以规划系统的产业园区,致使出现辖区工业发展仍然存在项目不多不大,缺乏旗舰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等诸多矛盾。

(三)交通瓶颈依然存在。由于**小街小巷、道路狭窄的特点,**街道辖区内的交通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容载量也已达到极限,交通拥挤、停车难等问题突出,对辖区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日益突出。此外,由来已久的城市结构和布局也限制了城区商业的集聚和密度,难以规划建设服务业龙头企业。

二、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途径分析

(一)以优化经济结构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当前总体经济形势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街道的经济要持续健康的科学发展,就必须从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结构改善和质量提升等入手,努力构建集约型、创新型和高端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因此我们要抢抓发展机遇,一方面立足辖区发展实际,在围绕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做精做强以工陶、鲁耐、强大、福颜、富安为龙头的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集中扶持新颖传感器、大通科技、绿源燃气、康贝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起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工业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突破发展空间狭小的瓶颈,不断寻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重点抓好**美食园、中心路沿路商贸圈以及珑山路商业集中区的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快大街古商业街建设步伐,努力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二)以调整产业布局为抓手,培育新的增长点。当前的**仍处于工业化升级、社会结构转型和现代化步伐加快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在加快转型发展中必须从大局出发,紧跟市、区经济整体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形成准确的功能定位和特色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规避同质竞争,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链。观察**街道目前经济发展格局,总体以五岭路为界较为清晰地呈现南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服务业集中区和北以五龙、后峪、良庄、安上四个社区工业园为重点的工业集中区两大板块。结合当前全区总体发展规划,可以规划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北部要以莲花山森林公园为核心辐射发展,加快建设三泉山旅游度假区,积极发展餐饮、商住、休闲、娱乐等旅游配套产业,实现服务业的北向扩张,形成新的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以区东外环路建设为契机,以东规划新型工业园区,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点。

(三)以载体建设为重点,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目前,土地、资源、交通和环保等问题对辖区的经济发展制约将越来越明显,谁能够有效解决瓶颈,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这就要求我们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实际,通过“建、盘、引”等方式来破解制约难题:“建”是指积极推动路网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的承载功能。要围绕辖区三纵三横的交通格局,进一步加大与上级部门的协调力度,积极实施五岭路北延、东过境路南沿等道路建设工程,缓解城区的道路交通压力。对博矾路、马行街、北岭后街等20条辖区主干道及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努力解决部分特色街区的交通拥堵问题;“盘”是指积极盘活动存量土地。采取分类不同的盘活方案,积极稳妥地对淄矿集团、后峪工业园、鲁耐窑业、珑山集团等企业近500亩闲置土地进行盘活,破解经济发展用地瓶颈制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是指要积极加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选资引进一些对地方财政贡献大、资源占用少、适合**发展的项目,使辖区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从而提高辖区经济实体的承载力和容积率。

三、关于今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些保障举措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加快内涵发展步伐。对于资源缺乏、发展严重受限制的老城区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工陶、强大等现有省、市级研发中心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极引导企业通过打造自身科技研发平台、增加科研投入、争取优惠政策、加强载体建设等途径,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二)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强化职能服务。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挂包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工作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要针对企业在发展中碰到融资、用地等困难和问题,定期开展工业集中服务活动,通过积极开展银企对接等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

(三)牢固树立项目为纲的理念,狠抓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一方面,要围绕工陶、强大等传统优势产业,迅速扩张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既着眼于经济规模“量”的迅速增加,又致力于经济质量“质”的大幅提升,通过项目建设的实施,努力在实现高产出、形成好效益、做出大贡献上有新的突破。

2.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篇二

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 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 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 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 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 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 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 农村人口过多, 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 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 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 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 “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重复建设, 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 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 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 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 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 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 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 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 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 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 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 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 受地方利益的驱使, 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 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 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 造成资源浪费, 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 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 是行政体制分割, 各自为政, 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 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 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 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 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 科研经费不足, 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 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宏观调控, 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 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 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 促进市场发育, 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 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 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 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 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宏观调控措施, 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 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 培植主导产业, 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淡化行政区划色彩, 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 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 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 通过整合区域资源,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 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 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 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 从全能走向有限, 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 共同繁荣的路子。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 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 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 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 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 “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就有可能尽快崛起, 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 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 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 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 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 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 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 劳动生产率低, 人口增长快, 失业率高, 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 依附性强, 生产力脆弱, 交通不发达, 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 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 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 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 发挥本地优势, 加快自身发展。

3.关于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郑州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认清特点,强化措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州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1.经济发展基本情况。郑州市地处中原,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近几年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12年情况看,在宏观环境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75亿元,增长17%;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32.7亿元,增长17.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06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61亿元,增长23%;其中服务业完成投资2127亿元,增长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246元、12531元,分别增长12.2%、13.4%。

2.产业结构基本情况。从产业结构来看,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7:59:38.3调整为2.6:57.8:39.6。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增强,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2400亿元,增长19.5%,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17亿元,增长28.8%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196.2亿元,增长8.4%。确立的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0%。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42.4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到170万吨,实现“十连增”。

3.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市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产业处于国际国内价值链的低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任务艰巨,传统行业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和建材行业普遍面临需求不足、发展活力弱、综合竞争力低等突出矛盾。二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功能较单一,观光休闲农业层次低。三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郑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前所未有。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建设,成为郑州历史上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规划;UPS开通连接郑州和美国主要口岸的全货机航线,为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现更高水平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强大动力。

2.区位优势十分突出。郑州地处中原,位于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点上,有利于吸引全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东部沿海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有利于与其他区域、其他城市形成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利于承接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

3.创新优势逐步显现。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郑州商贸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将非常迅速,随着郑州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必将有力促进电子商务服务和应用产业发展。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项目获批启动并取得E-贸易国家政策性试点、有利于建立全国性快递集散交换中心、全国性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政府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推手,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恰到好处进行协调引导和推动,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自身内生动力并举,进一步整合产业集聚区,壮大工业主导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铝、食品、纺织服装和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链,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逐步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实现循环经济生产格局。

2.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点。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理念,围绕服务业支柱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区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繁荣发展会展业。借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加快物联网、智慧城市和数字郑州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网络经营者电子标识业务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创意试点园区建设。

3.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现代种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领域,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工程,加快推进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聚拢政策,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统筹水电路林等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使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R].2013年经济蓝皮书《郑州经济展望》.2013:33~44

[2]黄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途径和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21~22

4.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四

近来,国内外区域经济史研究异军突起,日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区域经济个案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区域经济史理论规范的探索,还显得比较薄弱。本文拟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对区域经济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求教学术界。

一、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史研究是在一定时空坐标中,描述出一地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中心南移问题。所谓经济中心南移,是指唐宋以来全国经济中心自北向南的转移,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这个论题最初由张家驹先生在40年代提出,并由他本人在50年代进一步扩充(注:张家驹:1942年,《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上)》,商务印书馆;1957年,《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70年代末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一定发展,郑学檬的著作可为代表(注:郑学檬:1995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近来有关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诸如经济中心南移的`阶段性以及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等问题。(2)地区性的个案综合研究。地区性个案研究自80年代起进入高潮,选题范围多集中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杨德泉、荀西平对北宋关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专门论述(注:杨德泉、荀西平:1987年,《北宋关中社会经济试探》,《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斯波义信对宋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对高技术与高生产、高技术的传播对生产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注:斯波义信:1988年,《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中译本。)。以及对不同经济部门的个案研究,如关履权的《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指出宋代广州的香药贸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贩运性的商业活动,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变态的繁荣(注:关履权:1982年,《宋代广州香药贸易述论》,《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认为在宋代两浙区域市场,产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与商品生产比重小,区域内的专业分工,更多地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与外地市场的联系稀疏,缺乏全国性市场的配合(注:龙登高:1988年,《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吴旭霞的《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认为宋代江西农村中农作物大量投入市场,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注:吴旭霞:《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韩茂莉的《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通过对宋代川峡地区人口密度和土地垦殖率两项指标的考察,指出宋代是川峡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时期(注: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有关论著数量不少。(3)对全国经济区域性不平衡现象的分析。80年代,漆侠最早通过对宋代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察,得出“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的结论(注:漆侠:1987、1988年,《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程民生的《宋代地域经济研究》具体阐述了漆侠的这一论述。包伟民的《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则从宋代国家财政制度存在的区域性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由此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注:包伟民:,《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张其凡编等《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上述学者都对宋代区域经济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大大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也反映了他们在史识上的独具慧眼,但也应该看到,在区域经济史领域仍有一定的学术空间可供拓展。在新世纪之初,对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内容进行反思与改进是必要的,尽可能地拓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领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

如何划分区域经济史的“区域”,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范围,是从事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对此,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地理学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分别立足于自己的学科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过各自的划分标准。归纳而言,经济史学界曾提出了三

5.《经济学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五

(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070076 英 文 名: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必修课 前 置 课:无

后 置 课:经济学专业课程 学 分:1学分 课 时:13课时 主讲教师:尹敬东等 选定教材:自编讲课提纲

课程概述:

本课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三讲,主要介绍经济学专业和学科的基本情况:首先介绍经济学的构成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架构,然后介绍经济学专业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具体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第二部分包括四讲,主要介绍与四年学习相关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及培养对经济学的理解,内容包括如何学好数学、大学英语学习方法,最后两讲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专题讲解学习经济学专业的体会。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正式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经济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的整体了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通过相关课程学习方法的介绍,对大学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动性;通过聘请理论、政府和商界人士队经济学学科和专业的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热爱经济学专业,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座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阶段:共三讲,经济学专业介绍及学习

第一讲 经济学—社会科学中的显学

(尹敬东)

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要求:

本讲介绍经济学在社会科学和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介绍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知识架构和理论经济学、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介绍让新生对经济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学内容:

一 经济学----社会科学的新权贵

(一)历史发展中的显学学科。

成为显学的条件:学术的先进性及对其它学科的影响;

社会的影响力:媒体、参与国家决策的程度、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 学术明星的收入; 作为职业的收入。

1、显学的历史回顾:

宗教:中世纪是宗教的鼎盛时期,宗教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儒、释、道三教影响不断,南朝四百八拾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哲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休谟 历史学:历史率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经济学:二十世纪的显学,学术明星府拾即来:凯恩斯、弗里德曼

全面介入国家政治生活,影响国家的走向

经济学专业的就业和收入

经济主题公众的关心程度

2、经济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显学

文学 历史学 哲学 美学 各领风骚3-5年。

经济学在中国之为显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对财经人才的大量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

政府高层决策对大量的专业人才的需求

社会公众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持久的关注。

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经济学与国际接轨做得比较好,为社会变迁

和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更有力的解释和方案选择。

当然,现实中的中国的经济学享受了过多的光环,经济学应当走下不实的神坛,回归到现实。

二 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知识架构和理论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经济学已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美国经济学会提供了一个经济学内容体系的标准分类。

从研究的角度,经济学的层次可区分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理论经济学、应用研究、一般应用。

从经济学研究主题的不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财政金融学、国际贸易等等。

(二)经济学的核心知识架构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知识架构:核心架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经济、资本论

(三)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主要定位于:理论经济学,是主干是特色,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当然,理论经济学不只是从理论到理论,需要应用经济学的有力支撑,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角度,二者缺一不可。

三 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厚实的经济学人才。

人文素养的体现:哲学文学艺术

厚实的体现:较好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以及计算机技能

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训练

培养目标:理论与应用并重:学术型:20~30%

应用型:70~80%

(二)课程体系

(三)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和学年论文

文献综述

毕业实践和毕业论文

四 如何才能学好经济学

(一)作为研究之路的经济学

(二)作为职业之路的经济学

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经济学的感情、培养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直觉和感悟能力。思考题:

1. 你所期待的经济学是什么样子的? 2. 你有信心学好经济学?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学科导论

(何干强)

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要求:

经济学院是南京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基地。进入经济学院的本科学生必须树立明确的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科意识。尽管经济学院从毕业生的就业考虑,也适当开设一些应用经济学的课程,但是,其主要的专业学科是理论经济学,这是专业学科分工的规律的要求。明确专业学科方向,有利于从整体上办好财经大学和我们经济学院,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特色明确的人才,也有利于同学们的就业。

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正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朝着又快又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由于应用性人才显得格外需要,一些人产生了错觉,以为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不那么重要了。其实,只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扎实深入了,科学化了,应用经济学才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在实践中获得生命力。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结构、它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和学习要求等方面,谈一些意见。

一、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1.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分类看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了解一个专业学科,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当弄清它在整个学科专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分类,可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专业学科分类来了解。我国专业学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共12个门类。每个门类有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中,又有若干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中,根据学科的发展状况,还再分为若干三级学科。经济学门类有两个一级学科,即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2.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区别。这两个经济学的一级学科都有经济理论,都要联系实际,这是共同点。但是,理论经济学侧重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揭示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经济规律;应用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具体经济领域的规律,研究具体经济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理论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而应用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与经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经济学的一定原理在国民经济某个方面或者某个实践领域的具体应用。

3.理论经济学的专业结构。理论经济学作为一级学科,包括6个二级学科,即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包括10个二级学科,即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和国防经济学。从学科结构上,可以进一步了解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区别。

4.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同样重要。“术业有专攻”,就每门学科而言,它们都是应运而生,都很重要,都需要有人研究。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理论经济学的学科专业,就应当热爱这个专业,努力学好它,今后才能利用这门专业知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它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也就是说,它总是为一定社会制度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这是许多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都是承认的。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世界,存在工人阶级的理论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理论经济学两大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就是工人阶级的理论经济学。我国理论经济学的6个二级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研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起构成了工人阶级的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体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西方经济学本身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但是,在我国的理论经济学学科专业中,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研究和批判地借鉴的,这与照搬和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原则的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做出开创性贡献的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的经济学。我们不赞成把马克思的学说等同于属于个人的狭隘的思想流派。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人类科学思想长期发展的硕果,如果没有马克思,它也会通过别的人产生出来。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就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2,它唯物辩证地再现了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辩证运动,用中国话来说,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因为如此,它是科学的经济学。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是两者的统一。有人说,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目的(任务、使命)是“革命”,而当今的任务是“建设”,因此要把“革命的经济学”创新为“建设的经济学”,这种说法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立论的目的——揭示客观经济规律,这就把它等同于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学了。这种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只会给人们造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过时的印象。

2.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经济学诞生之后,其真理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证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它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或建设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创新和拓展,传遍全世界,因而构成了既具有国际性,又具有各国特色的、内涵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化的思想结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的中国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它不断创新和丰富的过程。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贡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12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2004年,第10页。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2004年,第10页。科学发展观中的经济思想,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里程碑特征的经济学成果。它们越来越深入地再现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进程。正是从时代的角度,从它们与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一脉相承的角度,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是从中国国情特征和反映经济实践的内容的角度,也可以把它们统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3.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然不能排斥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借鉴。正如列宁指出的,“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学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全部新成果;同时,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经济学仍然是多数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要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就必须知己知彼,为此,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但是,必须看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体系;就整体看,马克思揭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固有特征在当代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只有充分认识到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这种非科学性,我们才能科学地借鉴其中包含的反映经济现代化发展新规律和现代经济管理新经验的有用成分。正如一些严谨治学的经济学家指出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可借鉴的科学成分和体现拜物教观念的、具有辩护性的理论,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对经济的本质联系或客观规律的反映往往是扭曲的,我们需要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思想武器,才能把这些有用成分过滤出来。

三、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与时俱进

1.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科学地理解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内在要求;因为它的唯物史观指导思想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正确反映地发展着的客观经济规律。如果历史条件尚未发生根本的变化,那么它反映与这些历史条件相联系的经济规律的理论原理就仍然具有真理性;如果历史条件发生了新变化,因而经济规律本身发生了变化,那么就应当对原有的理论原理做出调整,或者充实新的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与时俱进是与一以贯之地坚持唯物史观基本思想和方法论结合在一起的,在理论上表现为经济学原理的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2.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反对教条主义的态度。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离开时代发展与现实中国国情,离开具体时间、空间和条件,机械地孤立地搬用“本本”中个别原理裁减现实,而不是全面把握个别原理和理论系统的关系,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经济规律及其综合表现。教条主义的态度,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的背离。

3.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本思想。这里有必要指出,有的学者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与时俱进时,一味抽象地强调,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某些个别结论现在已经过时,但并不具体地指明,究竟马克思提出的什么个别原理已经过时了,说它过时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轻率态度,只会造成不利于巩固和发展马 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8页。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后果。因为,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个别原理都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同时,究竟什么是个别原理,什么是基本原理,不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人并不是清楚的,因此,含糊其词地强调“个别原理已经过时”,就会造成人们把至今依然是基本原理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也误认为是“个别结论”而轻视,甚至抛弃,实际上起到了宣传马克思经济学“过时论”的作用。仇恨马克思经济学的人则会因此而趾高气扬,幸灾乐祸。我们看到,一些学者在强调马克思的个别结论已经过时的同时,却以借鉴现代经济学为名,青睐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照搬资产阶级经济学,这是很发人深思的。当然,即使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这些基本原理,也是需要发展创新的。但是,这种发展需要我们沿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识论的道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继续前进,再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劳动及其交换关系的新变化,再现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如果只是简单地宣布原有的科学结论已经过时而加以抛弃,这是一种理论割断,决不属于理论创新范畴。

四、用科学的态度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需要有刻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不可能那么通俗易懂,因为它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本质上来理解现象。从现象上看,太阳是绕着地球旋转的,但是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实际却完全相反,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经济生活中,这样的事多得很。如果只是凭感觉想经济问题,就不存在经济科学了。而要从本质上、从规律上来把握经济现象,进而指导经济实践,就必须认真地学习科学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由表及里地分析经济问题,在弄清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又以严密的理论逻辑,并以历史事实为证据,论证经济学原理,这与普通意识相比,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不肯下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深刻的思想境界的。我们应当记住马克思的忠告:“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4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决定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实践,是它在当代中国实现创新的主要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是否实现科学创新的惟一标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研究和创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目的是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经济形态运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具有过渡性质的复杂经济形态,只有从国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坚持调查研究,决不能搞任何本本主义。这就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实践,因为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才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才有可能将复杂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显示出来。

3.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从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中吸取营养。改革开放27年来,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一大批劳动者集体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方向,发扬主人翁精神和创业精神,实现共同致富的典型,其中蕴藏着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大量生动素材。以江苏农村著名的华西村、长江村等为例,它们都有一个 4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2004年,第24页。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谋私利、联系群众、有组织能力、有吃苦耐劳和开拓精神的优秀带头人;都坚持巩固和壮大公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不动摇;都发动农民群众,改造农田,走科学种田的道路;在工农业产品存在剪刀差的情况下,都合理规划土地,主动发展工业经济;在这个过程中,都敢于抵制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小农经济意识,终于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创新马克思经济学,就需要从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

4.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总是曲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以各种形式误导群众,起着分离两者关系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曾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至少在本世纪剩下的十几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头五十年,都存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要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自觉性,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原理,是需要增强自由化思潮的免疫力的。因此,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坚定地站在维护民族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尤其是站在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学习和研究理论经济学。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

这次由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的王万珺老师主讲,主题是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刚刚进入大学门的学生,还没有对经济学有任何接触,首先要让他们在脑子里对现代经济学的体系、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有个概括性的认识。其次还要给他们指出一条学习经济学的道路,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学习现代经济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初级、中级不断向高级延伸的过程。

思考题:

1. 同过本讲的学习,你是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讲 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

(王万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这次由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的王万珺老师主讲,主题是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刚刚进入大学门的学生,还没有对经济学有任何接触,首先要让他们在脑子里对现代经济学的体系、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有个概括性的认识。其次还要给他们指出一条学习经济学的道路,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学习现代经济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初级、中级不断向高级延伸的过程。

强调学习现代经济学,一个主要的内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学习经济学的人来讲是很宝贵的,无论将来从事怎么样的工作,这种思维方式的熏陶会在潜移默化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1页。中影响他们的工作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什么是现代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初学者要掌握的基本。本节课程引用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定义以及广泛流传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来向同学们解释以上两个问题。

现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数学工具的广泛运用,因此强调数学和英语的重要性,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向大家介绍国际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让大家有目的地开展经济学的学习道路。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经济学的定义和稀缺性

二、经济学家要研究什么问题

第二节 经济学十大原理

(by Mankiw)

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economic outcomes

八、The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a country’s production

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十、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必须学数学和外语

一、数学对于经济学分析的重要性

二、数学和经济学的关系

三、现代经济学主要源于西方,这决定了外语在经济学学习中的地位

第二阶段:共四讲,学好经济学,功夫在诗外(只有主题,不确定具体大纲)

第四讲:数学类课程的学习方法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五讲:大学英语的学习方法

课时分配:2学时

第六讲:学习与致用:成功学界人士谈经济学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七讲:学习与致用:成功商界或政界人士谈经济学

课时分配:1学时 附 录: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曼昆:《经济学原理》,三联书店2001。3.萨缪尔逊:《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8。

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6.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 篇六

1.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研究必须联系上层建筑,且不可避免要研究生产力。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3.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社会)生产。

4.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资源配置)的分析。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社会经济运行)。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

6.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本质和内在必然性。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还必须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揭示其新的规律,从三个方面:一是借鉴,二是竞争,三是信念;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经济制度的研究,经济运行的研究,经济发展的研究,研究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发展。

7.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由于其产生的经济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条件)是客观的所决定的。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一是各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二是部分社会共有的规律,如市场经济规律中的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三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导论简答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第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在改革开放前的长时期内,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虽然目前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如有学者仍然主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有学者主张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有学者主张要研究资源配置等等,但比较多的学者都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局限于生产关系,而还应该拓宽研究领域,不仅研究生产关系,还要联系生产力,不仅要对经济制度有本质层次的分析,还要对经济运行、经济发展进行经济学分析。这应该被看作是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哲学方法,一种是数学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运用的是哲学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具体表现为历史的方法、抽象法等。抽象法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方法方面,不仅坚持运用原有的方法,而且大量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从而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更加适应理论发展的需要。

2、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经济分析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提供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提供经济建设的指南。

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经历着新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新课题。对此需要由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回答。

无论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还是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无论是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理论,并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根据发展了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7.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篇七

一、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辽宁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新经济发展思路, 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际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后, 2008年将辽宁中部城市群确定为沈阳经济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突破辽西北”战略, 成为辽宁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又一大亮点。随着辽宁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和发展, 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小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 中小企业是提高市场效率, 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 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 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之一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 代表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但是中小企业具有产品和技术结构相对简单、应变能力强、经营灵活等特点, 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所以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创造市场活力, 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营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对市场效率的提高和增强区域经济活力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据统计,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 税收收入总额中有53%以上来自中小企业。辽宁省有中小企业172.9万户 (含个体工商户139.2万户) ,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9%。2009年实现增加值8890亿元, 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六成, 中小企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二) 中小企业是解决区域经济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失业、下岗、分流和优化组合出来的人员越来越多, 加上农村涌现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使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我国国情, 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 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较低, 劳动密集程度高, 工资成本却普遍低于大企业, 以同等的资金投入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据有关方面计算, 以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创办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企业的4倍多;以同样产值计算, 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为大型企业的1.9倍。目前, 辽宁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049万人, 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的60%以上。可见, 中小企业为解决区域经济就业问题、稳定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民增收, 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大都是成长于农村, 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 他们带动农民致富, 促进农村经济飞跃发展。从全国看, 排在前20名的民营农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总和超过1000亿元,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582家,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多家, 市、县级的龙头企业近万家, 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目前, 辽宁省大连已经形成了以獐子岛渔业、善岛公司为代表的水产品加工集群;以华农豆业、连王油脂为代表的油脂加工集群;以海升果业、源通果汁为代表的水果加工集群;以天宝、凯富隆为代表的蔬菜加工集群;以础明、韩伟和大成为代表的肉蛋加工集群。这五大集群的经济总量占大连市农产品加工业的95%以上, 对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 是拉动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 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并做出突出贡献。在美国, 70%以上的专利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的, 其平均创新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以上。数据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 新产品的80%是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截至2008年, 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发展到2710户, 获得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3家;获得省级科技成果1895项, 获得有效期内中国名牌产品35种, 占全省38%;获得有效期内辽宁名牌产品488种, 占全省63%;共认定辽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 (技术) 448项, 其中产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占25%以上, 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拉动辽宁高新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二、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与不足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但是相对大企业, 中小企业是一个弱势群体,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 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困扰着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在辽宁的辽西北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虽然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 得到了一些缓解, 但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尚不到位, 融资、信用担保等政策性金融体系建设滞后, 担保实力不足, 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使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非常单一, 绝大部分仍是依赖银行贷款。由于中小型企业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 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 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 因而导致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二) 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小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虽然政策规定一般性竞争领域允许中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站在统一起跑线上竞争。但是, 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的一些明显的体制性障碍, 相关准入政策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形成标准化和统一化, 没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没有做到一视同仁, 一些部门对中小民营企业还存在“唯成份论”, 以致在具体工作上或有意或无意、或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中小民营企业, 致使中小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发展空间有限, 合法利益没有得到保护, 影响中小企业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发展后劲不足

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区域经济增加了生机。但是还远不够。例如,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8%,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只占全省的9.6%。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不高, 目光短浅, 缺乏科技创新的战略远见和创新动力。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专项经费投向偏少, 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撑, 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等, 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竞争力、品牌竞争力难以形成较强的优势, 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四) 管理模式落后, 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实行传统式、家族式管理, 企业从老板、管理层、中层领导, 甚至是基层领导都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或者是亲戚关系;家族自成一统, 排斥外族人才, 而且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知识匮乏, 个人在企业管理中随意性比较严重, 缺乏创新思想, 加之粗放和原始化的管理, 进行家族化的指挥, 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资源难以优化配置, 获得核心竞争力。同时中小企业在工资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难以吸引到高素质人才。

三、基于辽宁区域发展战略的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要以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契机, 充分利用区域在沿海岸线、土地资源、产业等方面优势, 依托腹地的支撑, 创造条件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从而实现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 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契机, 加速中小企业成长

当前辽宁正在实施“五点一线”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新战略, 并已集聚形成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一契机, 充分利用区域在资源、产业以及其它与产业相关的各种比较优势, 围绕三大区域主导产业, 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 深化延伸产业链条, 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 尤其是对区域经济振兴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 利用中小企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 推动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政府扶持, 使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小企业要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 为区域经济做贡献, 离不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更新观念, 在相关政策、制度、法律、管理等方面放宽、放活, 给予倾斜和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简化手续,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和体制环境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使中小企业自觉的投身到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使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 利用财政、税收政策, 引导商业银行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 下放信贷权限、简化审贷流程,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其次, 尽快建立一批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或非银行的中小金融机构, 专门为中小型企业服务,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再次, 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和观念, 构建区域性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最后, 对产品销路市场前景好、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扩张要求强烈的中小企业, 政府应创造条件, 积极开拓适合中小企业特征的直接融资渠道, 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求, 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四)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带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者, 勇于开拓创新, 尤其在带动农民致富,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龙头企业数量少, 仅仅依靠龙头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对实力较强、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产品对路前景好的企业, 给予重点扶持, 使其做大做强。利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辐射等作用, 延长企业的产业链, 密切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链接, 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或采购系统, 一方面依据自身的特点, 创出与众不同的产品, 拓展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优势快速发展和壮大。

(五) 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区域经济科技实力

中小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必须依靠不断开发高新技术, 以保持独特的竞争力。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 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 对区域经济有直接影响的重大技术创新给予一定奖励, 鼓励中小企业在经营上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其次, 加快建设区域“产学研”合作平台, 增加企业、政府及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姻, 提高科技攻关能力。再次, 创造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引进和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模式, 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从而增强区域经济科技实力, 实现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亮.关于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2) .

[2]、徐平国, 陈全生.金融危机下保就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关键[J].中国国情国力, 2009 (5) .

[3]、李红.辽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商情, 2009 (9) .

8.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篇八

关键词:区域经济;重大战略;均衡发展

引言

当今世界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也是我国目前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区域均衡发展不仅是世界各个国家政府也是我国努力调控的重要目标。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历史原因等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五大经济特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沿海地区的经济也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动下经济快速发展。江浙一带也迅速经济繁荣起来,北上广一带已为经济重心,而西部地区经济还远远落后,中部江西广西一带经济也跟不上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促进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的区域性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不同行业之间的渗透和依赖不断加深,经济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互动趋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指各个区域的经济保持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实现各个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从我国经济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国家也出台各项调整战略,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各项战略决策顺利实施,但是在发展的背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2 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和谐社会建立的影响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广东等沿海地区经济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部或西部的劳动力大量涌向其中,一方面除了对城市的治安规划等有不良影响外,另一方面也会使各个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区域经济的调整提供了契机,区域经济在经济转型中相互调节,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呈现了如下的趋势: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性明显,东部地区依然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率,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北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以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首的经济发展带,其经济总量较大,在南部沿海地区,则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增长势头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第一产业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较慢,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为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77%,通过数据调查显示,黄河中游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1856元,略高于长江中游经济区。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弱的区域,数据统计显示,西南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379,是全国经济区中最低的区域,整个西部地区中,只有大西北经济区维持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势头,总之相对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

2 对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未来展望

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难题,虽然行进之路很艰辛,但我们目前也取得了很多成效,前景是乐观的。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这一战略思想是延续邓小平“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思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取得的成效以十一五时期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要代表,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在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家庭年平均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江西等地区的经济也有了明细的发展。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在一步一步的进行。我们应当看到未来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会成功的,这种种成绩足以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一条需要我们长久的坚持下去的道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一些对策来应对经济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中不足的地方。一反面我们需加强宏观调控,适当的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后目标,政府需进行一定的干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加强教育和智力投资,以达到各个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统筹区域发展规划,为经济落后地区注入前进的力量。

3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重要的战略决策,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国家要重视经济战略发展,深入研究经济发展现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静.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9-08-20

上一篇:关于开展感恩节活动的内容总结下一篇:蛇年春节对联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