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学习心得

2024-07-04

创造学学习心得(通用10篇)

1.创造学学习心得 篇一

学习《创造学习型组织》心得体会

最近一直在推广学习型组织,在一个月的学习后渐渐的对学习型组织有了大致的了解,作为一种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特写出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看法,希望网友兄弟给出意见。学习,自古以来强调的是个人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又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当今社会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而往往我们都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是价格的竞争,其实,这一切的竞争归根还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当今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也老化的快。今天不学习的人,明天可能就不是人才,只有不断地学习,持续地学习,终身学习才是个不退色的人才。所以,在这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学习力的竞争。从古至今,许多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还成为我们教育后代不变的真理,如活到老,学到老;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学而时息之不亦乐乎„„由此可见,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开拓创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时代、全局和战略的角度,把建设学习型政党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我们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总结我们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学习全会精神,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学习型政党中的学习,有着比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的学习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它不仅强调学习是保持党性的内在要求,而且更在于强调学习是激发党的创新力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是为纠正错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而被迫进行的自我教育运动,而是为了提升党的领导能力,而必须抓好的战略任务;它不仅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而且更是为了治国理政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所以,相比以往,学习在党的建设中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因此自身要狠抓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形成一种自觉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专业知识,带头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并作用着课堂教学。为此,一定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状态中工作,不断充实自己,尤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强化学习意识,朝着建设学习型教师的目标努力。

一、观念的转变

我认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她的创建首先是一个观念的转变问题。“态度决定一切”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检验团队的标准,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与工作中去,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学习型组织所强调的学习,并不是通常我们在学校所接受的那种灌输式学习,是自己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谦受益、满招损”,我们首先得有一个谦虚的态度,才能在日常工作中、生活中、团队中去发现新事物、新知识,这其实也是培养与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或者说技能)。“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讲究的是感悟,是主动的去撷取,去开拓未知的领域,达到创新,以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快乐工作

工作着是快乐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其实,快乐就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中信心的体现。“今天我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在每天的工作中我们不断的问自己、不断的总结,从辛勤的劳动中去体现自身的价值。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我们才能去体会到一份成功的乐趣,从紧张工作中找到一种成就感;具有这种成就感,我们才能体会到工作、生活中的快乐。确实,我们只有快乐的学习、快乐的工作,才能有清醒的头脑和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才能毫无畏惧的去面对挫折与困难,才能持之以恒、才能务实高效地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充实自我、冲破瓶颈、超越自我,最终达到超越领先的境界。

2.创造学学习心得 篇二

笔者从事淮剧小生表演多年, 始终把角色创造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最高任务”, 在不同剧目、不同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 花大气力、下大功夫、作大文章,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也尝到了甜头。限于篇幅, 本文只结合笔者在大型现代淮剧《湖畔风雨情》中男一号郝天明的角色创造, 谈几点创作心得, 以与广大戏曲演员同行共同切磋、共同讨论。

一、角色意义

戏曲演员角色创造的基础与前提, 是全面深刻地理解角色的意义, 这一工作是建立在角色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即通常所说的“案头工作”。如果说, 演员的角色创造过程就是“舞台艺术施工”的话, 那么理解角色意义就是在阅读“建筑设计图”——剧本的基础上, 对角色的艺术分析与演员由此而制定的“施工计划书”。

《湖畔风雨情》中男主人公郝天明, 是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他出身于贫困农村栖凤村, 后来当了城里某机关的干部。在面临前任几名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无力、村民上访的紧要关头, 他挺身而出、挂职下乡, 担任栖凤村党支书。并克服重重困难, 想尽各种办法, 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奏响了一曲改革开放的胜利凯歌, 嬴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当他任职期满欲回城里工作时, 广大村民又一次上访请求他留下来, 不要走。这一变化, 可谓震撼人心、振奋人心。

显而易见, 这是一位焦裕禄式的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 是戏曲中一个全新的角色形象。为此, 我必须倾尽全力, 以满腔的政治热情与艺术激情, 投入新的角色创造之中。一句话:这是新挑战, 必须以新创造来应对。

二、角色行动

包括戏曲在内, 所有的戏剧都是行动的艺术, “戏剧”一词, 英语原文为“drama”, 即为“动作”之意。

《湖畔风雨情》郝天明的角色形象, 是以其一连串的戏剧行动为核心和支撑的。因此, 其角色创造, 也就必须牢牢把握角色的“贯串动作”, 并以此为创造的出发点与归宿。

剧中的郝天明, 从帮落后村民东娃脱贫、清理欠债, 到解决为修桥拆迁的“钉子户”、鱼塘发包拒绝拉拢坚持秉公办事, 再到调节村民纠纷成全村民婚事、离村时推出又一位新的接班人。其戏剧行动一个又一个, 层层递进, 不断推向顶点。这些戏剧行动既真实可信, 又符合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特点。同时, 这些戏剧行动又是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通过这些行动的具体表演, 角色创造也就在自然顺畅的进种中得以完成了。

三、角色情感

戏曲被张庚先生称为“剧诗”, 抒情性是其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其实, 所有的艺术也都以情感作为最重要的本体美学特征, 这正如19世纪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指出的那样:“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 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 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情的感情。”

可以说, 表现角色情感, 是淮剧小生表演的重中之重, 也是其表演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剧中人物的所有外部 (形体) 动作与内部 (心理) 动作, 均应当以人物的情感来统领。唯其如此, 才能说把角色创造的感觉找准了。

而要做到这一点, 演员就必须倾情投入, 在深入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通过“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的表演, 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

郝天明是先进典型, 但并不是“高大全”人物, 他有活生生的血肉, 有灵动的个人情感世界。例如对大姨的感恩情怀与坚持原则的矛盾、拒绝赴宴时对局长是否信任的担心等等, 都是鲜活的、真实的、感人的。我坚持了田汉老所倡导的艺术信条:“我们是相信人民中有英雄人物的。但我们也反对把英雄人物作简单的概念的理解。英雄人物并不是没有个人爱憎的, 并不是整天只说些严肃、正确的话的偶像式的存在。”我注重把角色的情感演真、演活、演好, 因此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2011年, 在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艺术节上, 我因扮演《湖畔风雨情》中郝天明一角, 荣获优秀表演奖。我为此感到欣慰。

摘要:角色创造是淮剧小生表演的“最高任务”, 本文结合笔者在淮剧《湖畔风雨情》中郝天明的角色创造, 从角色意义、角色行动、角色情感三个理论层面, 对淮剧小生的角色创造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对于淮剧小生表演, 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淮剧,老生,角色,创造,意义,动作,情感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J].转引自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学习如何“创造未来” 篇三

《已经发生的未来》把德鲁克罕见的洞察力展现无遗,他重新界定了新现实,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将出现功能危机、教育普及化和持续成人教育让人类社会由农业和工业社会迈向知识型社会,对于多元主义机制和局部权力中心的冲突、大量新成立的组织和大型组织成为社会的主导、管理如何使组织发挥作用、创新特别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东西方社会需要融合等问题的阐述,让我们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书中涵盖了三个领域的变迁:第一部分论述了新世界观、新观念和人类的新能力;第二部分阐述了四个新现实和其中的挑战与机遇;第三部分谈到人类的精神范畴,特别是有关知识、权力、自由、责任和宗教等精神价值的新现实,同时德鲁克也指出了新时代里社会将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正确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将成为社会发展和组织生存的关键。该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以及人类应该如何面对新世界,更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去注意身边正在改变的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会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我们现在又该如何准备,这给我们生在当下巨变时代的中国人以极大的启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新观念和人类的新能力

德鲁克在该书开篇时指出他留意到17世纪法国人笛卡儿式的旧世界观(把世界视作机械的聚合体,在聚合体中整体是各部分之和)在消逝,人类迈进了一个有目的但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的新世界,因而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处于知识危机中,人们需要有目的的哲学、定性逻辑和衡量质变的方法,这就需要创新的力量,即一种有目的、有方向和有组织的变化。在第二章有大量对创新的论述,开篇时他说:“创新即冒险”,处于新时代的人们有责任要敢于承担巨大的风险、承担未知的风险和善于处理可能的风险。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对人类发展有更大影响的社会创新(保险业、养老基金、反垄断法、工业大规模生产、所有权系统、规模化市场等等),附以大量的历史事实、故事和案例加以说明,并提出为了实现社会创新,今天每个企业和政府机构需要组织起来,他说:“社会创新不同于产生社会变化的旧方式,即改革和革命。不同于改革是因为社会创新的目的并非纠正不足,而是创造新的事物;不同于革命,是因为社会创新的目的并非颠覆旧观点、旧信仰和旧制度,而是利用传统的观点、信仰和习惯来实现新成就。”如何解决后现代世界新领域的诸多问题?“只有真正的社会创新才能担此重任。”我认为本章是先生在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1986)一书之前对创新这一课题最重要的论述之一。

第三章谈到新组织、个体和团队工作、专家和管理者不同的任务,各自的权力中心,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是第4部分“论管理学”,作为一本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分析社会现象的书,其对管理学的界定绝对精辟,直击管理的核心:“管理学必须是真实的人本主义者——人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为共同的目标而工作,但仍然是独立行事……它必须将人类看作是有思想、有行动、有感情和有判断的生物,因此必须将他们理性的、情感的、审美的和伦理的知识汇总起来……管理学需要探索的核心领域是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笔者按对原文的理解对译本稍作改动)。许多管理者其实忽视了这一管理本质,以致忽略了对人的有效管理,更何谈学会管理现代知识工作者,即那些“80后”“90后”员工。正因新组织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一种超越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社会秩序开始浮现,它是一个完全由受雇用的专业人才组成的中产阶级社会,而一个完全自我管理的大公司就像是这祥一个社会。

新现实和其挑战与机遇

第四章谈四个新领域,开启了有关教育普及化带来知识型社会的局面(在五到八章中都有阐述);应对贫困现象的机遇和危险;在政治领域有关建立社会新秩序的要求和在文化领域东方的变化制造了一个真空地带——西方和新东方能够交汇吗?新世界文明的出现又将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教育革命

在人类进入20世纪初期,整个世界能接受系统性教育的人仍然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家庭在经济上需要年青劳动力的支撑,而长期的入学代表了生产劳动力的停顿,事实上“学校”在希腊原意为“悠闲”。在1920年代只有1/8的美国人上过高中,而今天有4/5的美国人在高中就读,同时成人教育发展也很快,这不是指那些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成年人,而是指那些曾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返回学校接受更高深的教育。中国在195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86年推行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实施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至今中国大学生在数量上是世界最多的,当然,过急的扩招也产生了教育质量、师资力量及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但毕竟大学扩招普及了高等教育,对中国长远发展仍是有好处的。

德鲁克指出我们正经历着这场世界性的教育革命,从商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知识工作不再是非生产性的,这场革命让人类本来靠双手工作而转为用眼光、知识和观念,脑力胜过了体力,这种改变让那些受过12至16年教育的人群倾向投身于能学以致用的脑力工作,由于大部分人都同样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每个组织的高层数目都是有限的,因此除非该工作本身是有意义并能有效地满足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否则他们便会流动到别的更能吸引他们的组织工作,这就带出了德鲁克后来对如何领导和激励知识工作者的思考和研究。

nlc202309010829

在先生其他它的著作里,他提到我们已经进入了组织型的社会,近数十年,千万计的新组织不断诞生,这是人类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这些大大小小的组织,需要许多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才来进行有效管理和领导,这个需求正巧妙地与知识型社会产生有机而美妙的配合,否则我们这世代便会出现更严重的人才真空,更不可能有今天中国蓬勃发达的经济现象。事实上,中国在知识型工作者的供应上,仍远远追不上需要,以致许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需要拔苗助长,提升那些能力和经验不足的员工进入管理岗位,曾有统计说中国的管理者比欧美平均年轻10岁,比日本年轻15岁以上,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新现实,内部人才的培育和储备是高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因素,对于那些因教育经费不足的欠发达国家,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教育是一种投资,而多数其他投资方式的有效性和产出力取决于它”,因此德鲁克提醒大家教育是投资而不是费用,要对其功能、需求和贡献进行经济学上的分析,教育必须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更优秀、更有奉献精神和更卓越的人,产出要大于投入,这种看法与他多年来一贯坚持的高绩效精神是一致的。社会对教育既然投入这么多的资源和期望,那教育的社会功能又是什么呢?首先是责任。教育并不是赋予人特权而是给予人责任,并非用来证明个人主张而是鼓励个人贡献。其次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受教育越多、责任越重,他们应该能自我克制并勇于为社会行为承担起积极责任,这些知识分子必须树立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做出承诺和贡献。回顾我国的教育发展情况,由于对教育意义和价值全面和深入思考不足,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没有人生目标和方向,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至终不学无术,毕业后呆在家里做啃老族。另一个极端是许多人读书求知识,只是为了一己的好处,只顾改善自身的生活,却忽视了应负的公民责任,甚至埋没道德良知,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损害公众的利益,打破了“不能明知有害而为之”的道德底线,这种情况有向坏发展的趋势,那么,这中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作为这一时代的知识份子,我们该如何坚守价值观,坚守真理呢?

应对贫困

“应对贫困”一章所描绘的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与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情况是很吻合的,非常值得政府和经济学家参考和研究。德鲁克指出渐进的改善很难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经济腾飞”,类似物理学中的“临界物质”才行。一个贫困国家必须从外部引入部分资本才可能发展经济,19世纪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依靠欧洲的大量资本投入,特别是在铁路上,而更重要的是那些已经得到国外培养的成熟人才。经济发展不能单靠工业,而这正是我国在八十年代的做法,良好的经济发展包括四个方面:农业、工业发展、公共建设和有效的分销和信贷体系,后三者在中国发展得相对较晚,因此政府近二十年在公共建设投入特别的迅猛,这又导致原材料供应失衡、质量监管不力,像塌桥路陷、动车组意外和技术问题等丛生,因此四个方面的平衡和同时的变化至关重要,当然大规模且积极的政府行为也是经济发展所必要的,这些论点先生在五十多年前便概括了,大家对照一下是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很相似?“经济发展的终极资源是人…而且必须来自国家内部”是本章的点睛之笔,我们要非常重视。

东西交汇

德鲁克一直强调现代政府权力的合法性,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因此他接着谈到多元主义是我们需要的新政治理论和政治机制的起点,但他没有盲目追捧基于这种多元主义的美国政党制度和政策,他看到多元主义机制和局部权力中心的冲突威胁着联邦的存在,这是它的致命缺陷。“变化的东方”主要谈到19世纪的日本和甘地时代的印度,以及西方和新东方是否能够交汇。日本成功地引进了西方的优点,同时有效地维持了日本的传统,让它迅速地崛起,而印度的甘地不满足于东方和西方的融合,他要在精神基础上建立一个更美好和强大的社会,但这伟大的愿望和理想在今日的印度社会中已很难实现。东方变化的起因是教育普及化,且需要发展更普及的教育模式,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有巨大动力,改变了长期以来未曾变化的生活方式,他们无可避免地会模仿现代政府的制度,但这些国家需要新的、后现代的世界观,让东方优良的传统和西方的制度、知识和工具融合,德鲁克总括了一句话:“没有现存的文明能完全穿上别人脱下的衣服”。

新世界文明

第九章“未竟之业”让我想到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美国总统大选。昨天我收到了由洛杉矶县政府寄来的选票册子,投票日是2012年11月6日。看过上周奥巴马和罗姆尼的首场电视辩论后,我真希望他们都能认真阅读此书,特别是新领域和新任务这部分,两位候选人相互抨击多于建设,执政纲领中补救多于前瞻,谈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失业率、减税和医疗保险,倒是罗姆尼在整体上仍能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经济前景,因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观看了电视辩论后,67%的受访者支持罗姆尼,只有25%的民众支持奥巴马。这正应验了书中所说“我们过于关注防御而不能进行领导,我们过多忙于支撑既有社会而不能开创未来,我们要共同解决后现代世界遭遇的困难,我们要做的是“确定性的、生产性的、建设性的和领导性的工作。”

人类精神价值的新现实

最后一章“人类今日之境遇”是我最喜爱的部分,先生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人类的知识若用得不得其法,摒弃人类本性和任凭道德沦陷,人类将无法幸存,这对许多不道德经营的企业和管理者是多么强烈的警示啊!权力的合法性一直是德鲁克所关注的,因为知识和权力在生物属性中是人类特有的,明白了权力为何而生,便能明白它的局限;明白了权力的适当用途,便懂得防止它的滥用,他提出知识就是权力,权力就是责任。

人类存在和人类精神的意义是什么?“是回归精神价值和回归宗教”,这部分德鲁克表述了自己对宗教的信念,他指出社会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指出人类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人类必须重新回到灵魂深处去寻找生存的价值。除非人类能再度坚信,人并不仅仅是一个肉体与精神,也是一个灵魂,一个受造物,人类生存是为了完成造物主的目的,并顺从他的旨意,否则人类将无法在现今这个世界上存活。”对德鲁克来说,他找到了人生的终极价值,穷其一生去研究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履行了作为人而应尽的责任。

今天的中国也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的重叠时代,我们面对必然的急剧变化,让我用先生该书最后一段话来互勉:“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新观念和新危险、新领域和持久危机、痛苦和成就的时代,在一个像我们这样重叠的时代,个体既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无所不能的。如果他认为能够强加自己的意愿来顺从历史的潮流,那么他就是无能为力的,无论地位有多尊贵。如果他知道自己要担负的责任,那么他就是无所不能的,无论地位有多卑微。”你脑海中是否出现了特蕾莎修女、圣雄甘地、孙中山先生等伟人的影子了呢? 德鲁克曾经说过,他没有水晶球,不懂得如何预测未来,但未来已经来到,我们需要做的事是细心观察和分析我们身边正在变化的事物,比如人口统计分析、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出现等,便能预计未来社会的趋势,我们必须走在变化之前,主动提出变革,不要被时代推着走,甚至被时代淘汰。

各位管理者,你在这新时代要承担的责任又是什么呢?“责任而非成功是衡量你存在的价值的标准”,德鲁克如是说。

4.创造学学习心得 篇四

中央纪委常委、国家监委委员、驻国务院国资委纪检监察组组长 陈超英

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战胜风雨考验的根本保障

《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我们国家“不畏艰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穿越风雨取得的不平凡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和坚韧气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改革精神、创新精神。

与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国有企业的奋斗历程,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是最真实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长期贫困落后状况,打破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国有企业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艰难奋斗成长,初步建起了中国的工业经济体系,共和国长子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迎难而上、矢志不渝,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有力举措,从放权让利、“三年脱困”到“破三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奋斗中创新活力、创造实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有企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经营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正如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功勋卓著,功不可没。

国有企业能够战风斗雨、取得辉煌成就,靠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有企业迈过了一个又一个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以科技创新为例,一代又一代的国有企业科研人员,时刻服从党的指挥,时刻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召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为铸就守护国家安全、人民幸福的“大国重器”作出了伟大贡献!原子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科技创新成果,无一不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取得的,靠的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企业立足“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封锁,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神舟、天宫、嫦娥、北斗等相继问世,努力向航天领域“自由行走”的目标迈进。中国中车着眼于掌握核心技术,坚持“以我为主、先人一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把轨道交通装备打造成中国的“金名片”.当前,面对贸易战和核心技术的严密封锁,我们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发扬科技前辈们创造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伟大精神,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越是封锁,就越能激发我们创新的动力。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努力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新时代,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持续不断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企党建会精神,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把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做到深度融合,将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党建的重要论述与企业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对于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答案、找方法、找干劲、找动力,结合企业实际一件一件落实好。二是要强化行动自觉,坚持将党的领导作为国有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自觉主动把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党建的重要论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项工作,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企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把国有企业这个我们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打造得更加坚实。

5.创造学学习心得 篇五

和身边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一样,我最近也在关注一档央视制作的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组以精巧独到之匠心,用时代的旋律赋予古诗词全新的活力和美感,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传统文化。而在近期的一期节目中,有一首经典、一个故事触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观众的心弦。节目中,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故老人王之炀隔空对唱《长恨歌》,令不少人当场落泪……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三年前,患有肝癌晚期的老人王之炀操着古老的乐府曲调,在视频中用颤抖的声音浅唱低吟着白居易的《长恨歌》。这位老人幼时曾学过一些乐府诗词的曲调,数十年后仍牢记于心,其中就包括这首《长恨歌》。老人身患重症,心心念念的却是要把这些失传已久的曲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听到。令老人欣慰的是,在其外孙女通过微博发出“希望能有人将《长恨歌》翻唱出来,圆老人心愿”的求助后,三天内,网络上竟有几十首网友们录唱的《长恨歌》出现,或悠扬婉转,或如泣如诉,赋予此曲调新的生命力。如今,老人已不在世,但这首濒近失传的曲调也因老人和网友们的共同努力得以传承,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

这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真实故事。我们被故事本身所感染的同时,亦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所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强大力量所震撼。文化传承的意义如此重大,使我联想到与其对应的硬币的另一面,也是近期全国“两会”的高频热词之一——创造。

伟大的文化始于创造。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在闭幕式讲话中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古人先贤辛勤劳作、发明创造,造就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滋养中国人民的文化土壤。

伟大的文化亦源于传承。总书记曾指出:“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如果说文化创造造就了我们的文化和精神之“根”的话,那么文化的传承便在乎如何把“根”留住。正是无数像王之炀老先生在内的文化传承者薪火相传的辛勤传承和守护,方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亦方使我们眼前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得以继承和发扬。

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二者间的关系亦应是相得益彰、相互融合,互为基础、互相依托。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创造和建设先进文化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和起点。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讲话中都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说明文化本身及其传承形式的创新对于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而近年来央视制作、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栏目,便是传统文化在传播传承方式上创造和创新的典型范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与传承的交替和互补中行进、发展且未曾中断,这便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撑。

6.《创造营》观后心得体会 篇六

这次的导师阵容也是同前几季一样导师实力确实让人比较认可,不同的是,这次的导师阵容普遍较为年轻,都是在娱乐圈中有着强大粉丝的明星。鹿晗、黄子韬、罗志祥、毛不易和宋茜组成的导师阵容会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惊喜呢?

鹿晗和黄子韬本身就是通过练习生出道,舞台表演经验十分丰富,并且在退出团队后,自己在国内的发展相信大部分观众都是能够看见的,不仅在音乐方面,在演艺方面他们也都有所涉及,也是得到了很多观众和粉丝的认可。

而罗志祥更是已经出道二十五年之久的一位全能艺人,搞笑、表演样样精通,舞台表演经验十足,公认的“亚洲舞王”,其舞蹈观赏性和渲染力绝对是业内顶级,并且在之前就有过导师经验,也是一位公认的负责任的导师。

而毛不易也是这次导师中比较受争议的导师,要知道毛不易出道没有几年,很多人对他也是并不怎么看好,但是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见解相信观众也是有所了解的。虽然在前段时间《歌手》舞台上受到了质疑,但是网上大部分都是对他有着认可的评价的,并且他也是通过综艺节目出道,这种节目相信他也可以很好的驾驭。

宋茜也是一位资深的歌手,出道多年唱跳Rap样样精通,前段时间又通过和宋威龙主演的《下一站是幸福》爆火一把,也是这次节目中唯一的女导师,趁着热度相信宋茜能够获得更高的人气,也期待宋茜在节目中的表现。

7.创造学学习心得 篇七

一、我们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二十一世纪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够获取知识、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 能够随机应变,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人才不但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且还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外, 教育的根本是要面对全体学生, 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不应该只是针对一部分人的精英教育。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自主思考, 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 多为他们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 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能够多方面地提高自己, 做适应社会的全方面的人才。

二、我们应该挣脱陈旧的教学模式的限制,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语文

1.我们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教学其实是非常生动有趣的, 学习语文时, 应该注重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字, 在历史的长河下经过洗礼和丰富, 它们有多么丰富的内涵, 有多么饱满的色彩。

比如学习古诗的时候,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吟咏, 多朗诵, 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描绘出来的或壮观或绮丽或清新或凝重的景象。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时候, 学生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 教师应该适时播放幻灯片和音乐, 让学生深入领略庐山瀑布的壮观和气势, 让他们产生对大自然美丽的向往, 让他们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愿拔出,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爱上学习诗, 爱上语文课。

2.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 发挥积极教师引导的作用, 把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 充分把握课文内容, 在对课文理解有偏差的时候, 再给予辅导和纠正。教师还可以在讲解的时候, 故意犯一些小错误,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纠正, 这样获取的知识比他们被灌输到的知识要记忆牢固得多。

在教学《瀑布》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然后用充满感情的朗读表达对句子的喜爱, 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学生大多划出了这一句:“为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他们有的说:“白银这个词用得好, 写出了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的样子。”在学生品析的基础上, 我加以点拨。这时, 我故意读错:“是啊, 瀑布太美了, 太壮观了, 所以诗人禁不住赞叹:千丈青山挂着一道白银。”学生听后立刻指出我的错误:“老师, 你读错了, 把‘衬’读成了‘挂’了!”我相机让学生比较“衬”和“挂”哪一个好, 学生通过“衬”的衣字旁了解到“衬”原指贴身穿的衬衣, 衬托外衣, 引伸为衬托的意思。这时, 他们立刻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青”衬托“白”, 青白互相映衬, 青的就更青, 白的就更白, 多美啊!诗人精心挑选了“衬”这个字, 写出了瀑布色彩的美丽和气势雄伟。学到这, 我又出示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看瀑布挂在青山前的景象, 然后配乐朗读课文, 让学生仿佛置身瀑布前面, 感受大自然的美, 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3.还要鼓励学生多积累, 丰富自己的内涵, 掌握更多的知识。语文的学习博大精深, 学不完学不尽。俗话说,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学习积累的方法首先应该多读, 多阅读中外名著和优美的篇章, 让这些美文对自己形成美的熏陶。其次, 还应该把这些优美的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让他们反复阅读, 形成自己的语言。

三、语文课不应该是刻板的讲堂, 而应该是放飞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1.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在学习完《瀑布》一文之后, 我引导学生:“祖国的山川处处秀美, 除了瀑布, 我们还见到哪些美景?”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运用有关的句式, 夸夸祖国的壮丽山河, 再创造出新的审美意境来, 以达到迁移能力, 扩展知识的目的。

学生兴奋地拿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风景名胜的照片或明信片, 争着向周围的同学介绍自己所看到的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他们还推选了一些代表到讲台上发言。代表们把图片放到实物投影仪下, 投影给全班同学看, 还给画面配上画外音。梁智宇同学指着北海公园的照片向同学们介绍:“好美丽的白塔啊!微风吹指着它, 白云环绕着它, 难怪游人会流连忘返。”刘笑盈同学指着长城的图片对同学们说:“我来到了长城脚下, 站在长城的脚下仰望, 好壮观啊!长城好像一条巨龙, 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黄筱茜同学也向同学们介绍桂林的山水:“桂林的山好神奇啊!有的像老人, 有的像骏马, 有的像大象;漓江的水好清澈啊!清得可以看到河里的小鱼……”通过练说, 学生的能力得到迁移, 在创造美的同时, 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渐渐产生了。

2.要重点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让学生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 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逻辑, 在语文课上, 除了循循善诱地教授给学生点点滴滴的知识之外,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 拓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 在学完一课之后, 我们可以先肯定书里的做法的正确性,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如果换做是你, 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比文中的人做得还要好呢?”其实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很多个方面, 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找到开启思维智慧的那把钥匙。另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 学贵有疑, 只有有了疑问, 才能让学生的知识点得到增强, 才能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被点燃, 才能给他们一把打开大门的金钥匙。

又如我上《落花生》一课, 在学生学完课文, 了解了父亲为什么让我们做像花生那样的人之后, 让学生展开讨论, 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你愿意做怎样的人?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有的认为要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有的却愿意做像苹果的人, 既好看又有用, 认为应该像苹果那样学会表现自我, 不仅有内在美, 更具外在美, 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这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 时代在变, 学生的意识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然后我适时点拨, 让学生明白做人的关键是在于做有用的人。通过辩论会, 学生不仅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发展了创造思维, 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8.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高效课堂 篇八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从而导致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散文、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等)、多练(语言的表达和沟通)、多写(读后感、观后感、特殊环境下的语言组织等),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即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会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對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知识的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就是我学也就是考这么多,不学还是这样。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反之,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同学提出具体要求。使成绩好的学生感到语文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

四、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会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做到公平,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9.《创造营》观后心得体会 篇九

《创造营2020》 的播出时间是比《青春有你》 晚很多的,因此宣传的内容也是比《青你》要少很多,不过一些练习生也曝光了,只是导师阵容还一直都没有什么准数呢,不过最近《创造营2020》的官方终于是有了动静 ,如今《创造营》终于正式官宣,得知导师有谁后,《青你2》有压力了!

就在3月11日,《创造营2020》终于发布了正式的海报,而且还配上了文案:“敢,我有万丈光芒,教练团整装待发,明天见!”。这张概念海报也是挺好看的呢。

不过官方似乎还没有放出导师们的海报 ,不免让观众们都有点着急了,其实大家也不用担心哦!因为官方账号已经在国外的社交平台上放出了导师阵容,不得不说这次的阵容真的是神仙打架了。

首先让大家很激动而且震惊的就是鹿晗和黄子韬了两人了,他们当初都是exo的成员,这可是亚洲的顶级男团呢,当初这个组合真的是太火了,不过在他们回国后,其实是挺少合体的,没想到这次居然会在《创造营》的舞台上重新相聚呢,这真的太难得了,而两人的身份也有了很大的改变。3

还有两位分别罗志祥和毛不易, 罗志祥之前就做过《创造101》的导师,他无论唱歌还是跳舞也都是顶级的, 罗志祥的业务能力真的是太强了, 他做新人们的导师真的非常够格了!而毛不易的实力也不差,而且风格很特殊呢!

10.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十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胆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

一是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很多人赞美老师的工作,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然而,我却不喜欢这样的比喻,也觉得这种比喻并不恰当。园丁的工作是把花园里的参差不齐的草本修剪得规规整整,千篇一律。难道教师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个性的学生给调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杀天性,也是教育的失败。教师的眼里既要有牛顿,爱因斯坦,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洁工人,因为社会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阶段落后,经过努力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这一切的参差不齐,才是教育的正常现象,因为教师并不是克隆专家。

二 是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认为“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所以,教师对每个孩子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更是如此。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讽刺和谩骂可使天才变白痴,鼓励和赞美可使白痴变天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赞美评价。

三 是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一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最近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子。他思想博大精深,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要爱学生,这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价值观。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公平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这个学生是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帮助他们,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而教师就是发掘宝藏的人。这种爱的力量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用爱来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讲“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达到使学生获得通过自学来完成自我提高的能力。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我认为“不教而教”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说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在教育过程中“多与少”、“讲与练”、“低与高”、“得与舍”、“专与博”„„一系列矛盾应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解决。前一段流行一句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动人。而最近,有识之士指出,不能穷教育,对,但“不苦也要苦孩子”,应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学吃苦是学做人的起点。深圳人感叹“有钱难买少年穷”,这里充满了辩证教育思想。哲学家说:“少则得,多则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运用到教学领域,一些教师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反而提高了质量。“奇人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前段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上一篇:描写伤心的成语下一篇:投资机构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