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改成效(精选3篇)
1.初中生物课改成效 篇一
全球气候变暖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因为生命体无法承受这种快速相加的巨大变化。
2.1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过去的200万年中,地球就经历了10个暖、冷交替的循环。在暖期,两极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现今要高,物种分布向极地延伸,并迁移到高海拔地区。相反,在变新华通讯社过程中,冰帽扩大,海平面下降,物种向着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区移动。无疑,许多物种会在这个反复变化的过程中走向灭绝,现存物种即是这些变化过程后生存下来的产物。物种能够适应过去的变化,但它们能否适应由于人类活动而改变的未来气候呢?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经纬过去的自然波动要迅速得多,那么这种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2.1.1 对温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气温持续升高,北温带和南温带气候区将向两极扩展。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种迁移。然而依据自然扩散的速度计,许多物种似乎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以北美东部落叶阔叶林的.物种迁移率来比较即可了然。当最近的更新世的冰期过后,气温回升,树木以每世界10~40千米速度的速度迁移回北美。而依照21世纪气温将升高1.5~4.5℃.的估计,树木将向北迁移5000~10000千米。显然要以自然状态下数十倍的速度进行扩散是不可能的。况且,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片断人只能使物种迁移率降低。所以,许多分布局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只有分布范围广泛,容易扩散的种类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2.1.2 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热带雨林具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虽然全球温度变化对热带的影响比对温带的影响要小得多。但是,气候变暖将导致热带降雨量及降雨时间的变化,此外森林大火、飓风也将会变得频繁。这些因素对物种组成、植物繁殖时间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将改变热带雨林的结构组成。
2.1.3 对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湿地和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然而它们也会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温度升高会使高山冰川融化和南极冰层收缩。在未来的50~100年中,海平面将升高0.2.~0.9米,甚至更高。海平面的升高会淹没沿海地区的湿地的群落。海平面的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许多生物种类来不及随着海水上升迁移到适当的地域。特别是建筑在湿地地区的居住房、道路、防洪大坝等将成为物种迁移的直接障碍。
海平面升高对珊瑚礁种类有极大危害。因为珊瑚对海水的光照及水流组合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海水按预算的速度升高的话,那么即使生长最快的珊瑚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此外海水温度升高同样会对珊瑚产生极大危害。由此将导致大量的珊瑚沉没以致死亡。
2.1.4 对鸟类种群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将直接影响种鸟种群。鸟类学家认为由于气温升高,导致一系列恶劣气候频繁出现,将影响候鸟迁徙时间、迁徙路线、群落分布和组成。此外,气候变化导致各种生态群落结构改变,将间接影响鸟类的种群。
2.2 温室气体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变化 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同时又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随着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将上升。但不同植物具不同CO2饱和点。当CO2浓度超过饱和点时,即使再增高CO2浓度,光合强度也不会再增强。一般CO2饱和点较高的植物能够适应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而快速生长,CO2饱和点低的植物则不能快速生长,甚至会发生CO2中毒现象,从而导致种群衰退。植物种群的变化必然导致植物食性昆虫种群的变化。而植物种群和昆虫种群中不可能预测的波动可能导致许多稀有物种的灭绝。
3 针对温室效应的对策
毋庸置疑,温室效应的恶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将构成强大冲击。控制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3.1 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为此,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即从政治上和技术上控制CO2的排放量。
首先采取法律手段,制定各种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各种政府和国际的规定,签订各种国际公约。如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和环境大会的“气候公约”,要求占全球CO2排放总量80%的发达国家到将其CO2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水平。其次采用经济手段,提高易排放CO2能源价格和对超标排放课税等。
技术上,一是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开发可再生替代能源,例如大力开发无污染的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氢能等。三是大力发展核能。四是变革能源消耗模式。
3.2 采取措施吸收CO2 其中,搞好绿化是关键,再辅以人工措施。
3.2.1 通过植物吸收CO2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同化吸收CO2的过程。因为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是光合作用,因此保护原始森林,大规模植树造林,培植草原,搞好城市绿化是减少大气中CO2的重要手段。
3.2.2 人工吸收CO2 在一些工业过程中,用人工方法吸收CO2。例如日本学者提出在吸收剂中使用沸石对火山发电中排出的CO2做物理式吸收,或者使用胺化学溶剂进行化学吸收。
3.2.3 向海中施铁 美国学者提出向海中施铁,可使海生植物大量繁殖,从而达到大量吸收的CO2的目的。
2.初中生物课改成效 篇二
关键词:生物药剂,玉米,玉米丝黑穗病菌
玉米丝黑穗病是中国春播玉米区的重要病害,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地普遍发生[1]。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发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近几年,丝黑穗病害又回升蔓延且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害,但是化学药剂存在着污染环境、残留高,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与目前提倡的绿色农业相悖,因此选择合适的生防制剂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迫在眉睫。
土壤中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同时也蕴藏着大量拮抗放线菌。放线菌作为生物农药已在蔬菜、烟草、小麦、水稻、果树、棉花等作物病害防治上得到广泛应用[2,3,4,5,6],但是很少有报道利用放线菌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现选用已筛选SF-1菌株发酵液为主要活性成分,利用发酵液不同浓度及混配制剂测定其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以期找到SF-1活性物质最适浓度,配制混配制剂,为SF-1活性物质作为一种生物种衣剂应用在生产中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提供科学依据,为玉米丝黑穗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垦单号靶标菌为玉米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lianum(Kuhn.)Langdon et Full)。
供试菌株链霉菌SF-1、BYM均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存。商品种衣剂为2%立克秀(德国拜耳农药公司)。
1.2 方法
试验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试验田进行,试验地属草甸黑土,有机质含量3.2%,pH 6.7。秋翻地,秋起垄;所有试验小区田间栽培条件一致。施肥量为磷酸二铵114 kg·hm-2,尿素55 kg·hm-2,氯化钾45 kg·hm-2。
1.2.1 链霉菌粗提物的制备
用打孔器将纯化培养好的放线菌菌株打成7 mm菌碟,接种量为装液量(mL)∶菌块(块数)=20∶1接入发酵培养液中,在28℃,180 r·min-1的条件下进行振荡培养。4 d后,将培养物用灭菌的滤纸过滤,然后再将滤液经3 000 r·min-1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用孔径为0.45μm滤膜过滤,得到代谢粗提物[7]。
1.2.2 BYM发酵液的制备
称取1 g BYM加入50 mL发酵培养基中,容器口用8层纱布盖严,防止异物掉进容器,每日搅拌1次,要使用干净的玻璃棒搅拌,直至散发出酒精的气味[8]。
1.2.3 种子包衣
首先将助剂与蒸馏水搅拌成均匀黏着液,按比例将配制好的复配菌剂加入黏着液中,振荡混合均匀,制备出生物菌剂[9],用于与选好的玉米种子进行拌种,搅拌均匀后置于通风干燥处待药膜干燥后即可播种不包衣为空白对照,以2%立克秀为药剂对照。
小区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行长5 m,6行区,行距0.68 m,其它田间管理措施正常(见表1)。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1.3.1 调查方法
5月28日调查每小区(除边行外)出苗数,计算出苗率。9月22日进行病害调查,在果穗出齐后症状明显时除边行外进行一次全田调查。记录总株数、病株树,计算病株率。玉米考种取样方法,每小区除去边行6.8 m2取样,测量玉米穗长、突尖长、行数、粒数、百粒重。
1.3.2 药效计算方法
参考GB/T 17980.54.148-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中相关公式[10]。
出苗率/%=实际出苗株数/理论出苗株数×100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株数-处理区病株数)/空白对照区病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的出苗率均高于空白对照(处理8),但各处理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在1%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其中药剂对照(处理9)处理的玉米出苗率最高达到91.70%,其次是处理1,出苗率也可达到90%以上。据在整个生育期观察,各处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的株高、叶色、果穗形状无明显差异,表现一致。
2.2 不同药剂包衣的防治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处理9的防治效果最好,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效果86.72%,处理2的防治效果最差,防治效果仅为19.81%。由表3可以看出,各生物药剂的防治效果为处理6>处理3,处理4>处理1,处理5>处理2,说明BYM能够提高SF-1发酵液的活性,从而提高对丝黑穗病菌的抑制作用;处理6>处理4>处理5,说明20倍液的浓度,SF-1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要高于其它浓度。
2.3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与处理8(空白对照)相比,除处理3减产5.88%外,其它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处理5增产最多,达18.38%,其次是处理6,增产13.69%,高于药剂对照(处理9,增产12.58%)。并且各处理增产情况同样符合处理5>处理2,处理6>处理3,处理4>处理1的规律,进一步说明BYM能够提高SF-1发酵液的活性起到了促进玉米增产的作用
3 结论
通过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各处理的出苗率均高于空白对照(处理8,83.33%),说明种子包衣可以在生产中有效地提高玉米种子的出苗率。通过各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和玉米产量的测定得出处理9对玉米丝黑穗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6.72%高于其它药剂,但从增产效果来看不如生物药剂处理5和处理6,并且各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及增产情况符合处理6>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4>处理1的规律,这说明相同浓度下的SF-1发酵液中加入BYM,可以提高SF-1的活性,从而提高其对玉米丝黑穗病害的防效以及玉米产量。
SF-1作为一种生防药剂对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可以促进玉米增产,对人畜安全,无污染,对病害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旭珍,王晋文,李军.三种不同种衣剂包衣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研究[J]植物保护,2006(3):44-45.
[2]李毅,王国平,张克诚.拮抗放线菌LJ50和MJ52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3):310-313.
[3]李晓红,裴永娜,李学锋,等.几株农用拮抗链霉菌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6,26(1):26-28.
[4]疏秀林,安德荣,张勤福,等.土壤拮抗放线菌S-5210-6的筛选及其初步鉴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2):57-61.
[5]何建清,吴云锋,袁耀锋.西藏色季拉山土壤拮抗放线菌的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87-189.
[6]左艳霞,胡正嘉.1株抗水稻纹枯病放线菌筛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1):60-63.
[7]潘争艳,刘伟成,裘季燕,等.放线菌Ⅲ-61、A-21对蔬菜枯萎病和灰霉病的控制作用[J].华北农学报,2005,20(4):92-97.
[8]本邦彦.岛本微生物农业应用法[M].郑重编译.日本磐亚珠式会社,1996.
[9]吴学民,徐研.农药制剂加工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初中生物课改成效 篇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年在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农场进行, 供试土壤为褐土。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供试药剂为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8 000 IU/mg) (Bt) (武汉天泽生物有限公司) 、2%阿维菌素乳油 (廊坊市诺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和白僵菌颗粒剂 (安徽万农达裕生物有限公司) 3种生物农药, 5%辛硫磷颗粒剂 (山东华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40%毒死蜱乳油 (山东海利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2种化学药剂。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 分别为:小喇叭口期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450 g/hm2 (A1) 、2%阿维菌素乳油300 g/hm2 (A2) 、白僵菌颗粒剂12 kg/hm2 (A3) 、5%辛硫磷颗粒剂12 kg/hm2 (A4) 、40%毒死蜱乳油750 g/hm2 (A5) , 以清水为对照 (CK1) ;抽雄期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600 g/hm2 (B1) 、2%阿维菌素乳油450 g/hm2 (B2) 、白僵菌颗粒剂18 kg/hm2 (B3) 、5%辛硫磷颗粒剂15 kg/hm2 (B4) 、40%毒死蜱乳油1 500 g/hm2 (B5) , 以清水为对照 (CK2)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 m2。
1.3 试验实施
试验田前茬作物小麦于6月15日收获, 麦收后整地, 玉米于6月20日播种, 60 cm等行距种植。除不施杀虫剂外, 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分别于小喇叭口期和抽雄期2次进行不同药剂防治。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施药后7 d和收获时调查玉米的被害率, 5点取样, 每小区取样100株, 分叶片和雌穗汇总记载螟害株数, 并计算危害率和防治效果。防治效果 (%) = (对照组平均危害率-处理区平均危害率) /对照组平均危害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在小喇叭口期施药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 小喇叭口期不同药剂对玉米螟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施药后7 d和收获期各处理间表现趋势一致。3种生物农药处理中效果最好的是处理A1, 其次是处理A2;处理A3防效最差, 但其长期药效表现较好。处理A1、A2、A3 (3种生物农药) 药效均低于处理A4、A5 (化学农药5%辛硫磷颗粒剂和40%毒死蜱乳油) , 以处理A5防效最高, 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 (处理A4不显著) , 不同生物农药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小。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明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2.2 不同药剂处理在抽雄期施药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效
从表2可以看出, 抽雄期不同药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和产量表现与小喇叭口期有相似趋势。生物杀虫剂的短期药效略低于小喇叭口期施药, 但是从中长期防效来看, 杀虫效果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3种生物杀虫剂均对玉米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而且有较好持效性。其中,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Bt) 杀虫效果最好, 2%阿维菌乳油素次之, 白僵菌颗粒剂最差, 但是从长远来看,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Bt) 和白僵菌颗粒剂是微生物的孢子, 其在自然界可以不断繁殖, 因此连续施药若干年之后, 可以形成一定的自然流行性[4,5]。辛硫磷和毒死蜱属于中等毒性的化学药剂, 可以作为呋喃丹的替代药剂, 但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且对天敌和环境安全均能产生影响, 不能达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的要求[6,7,8], 建议在生产中采用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 如遇虫害大发生的年份可适当地配合低浓度的化学杀虫剂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萍.辽南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4) :136-137.
[2]姜官恒, 李付军, 刘锋.20%氟虫双酰胺防治玉米螟田间试验[J].吉林农业, 2011 (9) :63.
[3]刘宏伟, 鲁新, 李丽娟.我国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玉米科学, 2005, 13 (S1) :142-143, 147.
[4]潘春丹, 赵杰, 徐晓梅.不同药剂防治玉米螟田间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2 (1) :122.
[5]赵秀梅, 崔佳嵋, 李敏, 等.Bt粉剂防治玉米螟田间效果测定与评估[J].作物杂志, 2010 (4) :85-86.
[6]石爱丽, 邢占民, 张玲, 等.几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J].作物杂志, 2014 (3) :133-136.
[7]韩成卫, 刘丽, 孔晓民.生物农药对鲜食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 (8) :100-102.
【初中生物课改成效】推荐阅读:
怎么学好生物初中07-12
爬行类初中生物教案08-01
初中生物会考真题试卷08-27
谈初中生物兴趣教学08-31
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09-30
初中生物教师招聘试题10-12
学好初中生物的方法10-28
初中单元测试卷生物11-17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练习09-11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