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2024-11-02

关于中学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精选8篇)

1.关于中学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篇一

关于中学生对劳模认识问题的思考

班级:2016届6班 姓名:蒋沁哲

论文摘要

本文以“中学生对劳模的认识”为切入点,论述了现在中学生在对待劳模价值问题上缺少认同感。本文分为两大板块,前段主要分析论述了劳模和劳模精神,继而引出后端文章中心,即对劳模精神的再认识。

最后得出以下方法:

1、中学生需要“品牌劳模”效应

2、中学生需要与时俱进的劳模精神

3、中学生需要劳模精神的引领与鞭策

引言

劳动模范是祖国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他们大多来自卑微的职业,但是他们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了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中国劳动人民杰出代表的形象。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以劳模为杰出代表的亿万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才会有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今天。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学习劳模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一种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但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对劳模的认同感有所下降,今天的世界,已经走向经济、文化和科技相互交流融合的时代,在社会转型信息发达的新时期价值观趋于多元,也让我们对劳模认识方面有新的思考。关键词:杰出代表,敬业精神,认同感下降

第一章

劳模的涵义以及其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劳模,即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简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劳动概念本身以及劳动价值认识理解的深入,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劳模具有的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社会性让大众普遍认知,新时期劳模是劳动者阶层的优秀代表、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尽职尽责,踏实肯干,勇于创新,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劳模永远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

第二章

理解“劳模精神”实质

劳模精神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人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思想与情愫。简而言之,劳模精神是引领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思想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劳模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是种人文精神。劳模精神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展示的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的是我们伟大的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简而言之,劳模精神就是引领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劳模的时代领跑者作用与其体现出的时代劳动价值,也正是我们追求的时代精神。个人认为,“劳模精神”包含着的五个特性,凸现了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第三章

劳模引领时代的精神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六十多年风风雨雨中,我们不难发现,劳模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也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我们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从时传祥、王进喜,到倪志福、郝建秀,从李素丽、徐虎、王选、袁隆平,到李斌、许振超、王建军、于凯等。尽管每一时代的劳模群体也都呈现出多元的组合,以体现对不同劳动价值的肯定,但其总的发展趋势,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判,正在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实干”,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并能为社会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这样的变化,与新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一个封闭自足的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并逐步向世界开放的转变过程完全同步合拍。每一个时代所推举出的劳模,都代表着该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从“艰苦奋斗”到“技术创新”,60多年来,中国劳动模范内涵的每一次转变,都与新中国从一个农业、封闭、自给自足的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变过程合拍。尽管存在着一些标准的变化,但个人观察认为,穿越时代变迁,每一个时期的英模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他们又有共同点,那就是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基本特点。以上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工农阶级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等优秀品质,体现了我国劳动者的朴素、勤奋、自强、进取的精神风貌。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这就是不变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的精神,劳模价值创造社会的进步价值。尽管每一个时代的劳模都有其特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

第四章

对劳模精神的再认识

进入新世纪,围绕劳模的争议声也一直不断。劳模评选中的“星模、官模、款模”现象更是被人所诟病。有网友戏称“劳模评选早已变味,成为有钱有势者及‘明星’们的盛宴。” 凤凰网最新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在6161名被调查者中,95.2%的人认为“劳模的味道儿变了,没以前那么有号召力了。现在的中学生更是对劳模的时代认同感有所下降,追明星胜过追劳模”或者“崇拜明星胜过崇拜劳模”,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为:

当今很多中学生没有价值、道德尺度,盲目崇拜迷恋追星。受经济利益驱动,尤其是一些媒体,往往缺少社会责任感,打开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除了很少的时政社会新闻、几乎都是娱乐八卦以及明星的世界,你很难找到一块传播劳模、英雄的天地,那些代表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的劳动模范,很多家长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不够,对劳模的认识不到位,家长与社会对于众多青少年崇拜明星胜过英雄、劳模的的行为多表现为沉默,谈起劳模许多青少年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过多的没有用、没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这是现在中学生在对待劳模价值问题上缺少认同感的原因之一。

还有,许多中学生对劳模的内涵以及劳模精神的实质都搞不清楚,有一些人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王进喜、时传祥等劳模以吃苦、实干、忘我奉献的影子里,对劳模的时代性、发展性、先进性根本就不了解。社会只是在宣传劳模人物事迹,但缺少对劳模内涵、劳模精神等理论和实质研究和宣传,社会上大多数人往往停留在传统劳模的理解之中,所以很难达到普遍的认同感。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劳模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时传祥、王进喜、张秉贵这些名字,对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耳熟能详,他们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劳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精神。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劳模们多为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脚踏实地干工作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望。后来又有了雷锋、焦裕禄、李素丽等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大多数人来说,劳模不光是人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还真实亲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价值多元化,曾经一度,社会上对劳模的关注似乎降低了。一些企业家、明星成了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追捧的对象。直到今天,党和政府、各级工会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不断提高劳模待遇,使得“劳模”这个响亮的名词再度回到社会主流意识中,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劳模队伍的结构也在不断丰富,企业家、农民工不断当选为劳模,成为近年来不断爆出的新闻。但是,与以往劳模那种成为几代人学习榜样、成为一个时代记忆的轰动效果相比,如何让劳模真正成为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榜样,仍然是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两会期间,记者在北京地铁里随机采访了几名中学生,当记者让他们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劳模的名字的时候,“时传祥”、“李什么丽,就是妈妈常让我查公交热线电话的那个”……除了课本上出现的“时传祥”,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已经很难说清楚某个劳模的名字了。

“现在提劳模精神,感觉上好像不那么主流了,显得边缘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科伦实业集团董事长刘革新是全国劳模,他的担心正在成为许多代表委员,甚至整个社会的一种普遍的忧虑。

由此,我想到如何让劳模精神重返校园,让更多中学生接受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中学生需要“品牌劳模”效应

现在社会不断涌现具有优秀品质的劳模,例如“金牌工人”许振超,“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工人”王洪军……“新时期的劳模精神和传统劳模精神在本质上以劳动为光荣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就是缺乏一个像王进喜、时传祥那样的劳模中的核心。”刘革新委员认为:“这些„品牌劳模‟是人们对劳模认知的标志,现在没有这种标志,没有这种领军人物,中学生认识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毕竟要记住那么多的名字。实际上,现在对劳模典型的宣传还停留在过去时代那种传统的高大全式的塑造,致使今天的中学生对劳模的理解存在误区甚至是逆反心理,似乎“劳模”就该与“工作狂”画等号,就该是“不要命”的代名词——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而又耻于言及报酬;不顾死活地带病顶岗,而又坚持“不下火线”;没完没了地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而又强颜欢笑……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成了宣传劳模的“定式”,将劳模送上“神坛”,成为普通人无法企及同时也不感亲切的“雕像”。

一线工人成为被忽视的角落也是劳模精神被“遗忘”的重要原因,在吉林省四平市当了10年环卫工人的全国劳模王福民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电视里基本看不到一线工人的影子,社会上有种风气,看不起普通工人,把我们当成教育孩子的反面对象。”

因此在宣传上应该突出劳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带头人?“新时期的劳模内涵应该有时代特点,现在正是重塑劳模精神的时候。”刘革新表示,以前我们社会过分强调了劳模的无私奉献精神,甚至将其“神化”,这就让普通人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鼓励先进劳动者的制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来说,现在的标准中更应该强调的是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劳模应该向普通劳动者回归,这样,才能激励公众真正向劳模学习的热情,劳模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

2、中学生需要与时俱进的劳模精神

社会在发展,时代精神在前进,劳模精神、劳模特征也在发展,不同时代的劳动模范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王进喜、时传祥、郝建秀、王崇伦、赵梦桃为代表的一大批普通劳动者,在他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平凡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以他们高尚的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成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楷模。

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两个典型的英雄模范人物代表,雷锋和焦裕禄凝聚了人们的向心力。尤其是雷锋,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当时的社会需要强调无私、关爱、理解、奉献的“雷锋精神”。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战士,他没有身居高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而只是用自己极为平凡的言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爱国家、集体和他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亦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应的是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亦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在劳动模范身上的时代精神亦在进行相应的“调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的科技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陈景润、蒋筑英、罗健夫、彭加木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

20世纪90年代90年代出现的以孔繁森、吴敬琏、李素丽、徐虎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以他们平凡的、光辉的、感人的事迹给社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世纪,走进新世纪的劳动模范,相当一批是来自生产一线技术精英。他们在继承发扬老一辈劳模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精神的同时,苦练技术大胆创新,成为知识型、技术型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劳动模范。他们中涌现出了许振超、李斌、王亮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展现着劳模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3、中学生需要劳模精神的引领与鞭策

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每个时代的劳模都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其身上永远带有时代的影子。劳模时代领跑者作用与其体现出的时代劳动价值,也正是我们追求的时代精神。劳动价值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在丰富,劳模评选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在变化着,但劳模引领时代的精神永不变。中学生今天学习劳模突出:

一、干一行爱一行。宿州供电公司线路工区运检队队长许启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公司特等劳模。他,只是高中毕业,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书写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忠诚。他主持完成的QC课题获得全国“舜杰杯”QC成果发布一等奖,两项工器具改造的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推出创新项目12项,带领创新小组成员完成创新13项,攻克技术难关4项。2015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走进了安徽省电力职工大学的教室,给大学生和在职职工上课一年,成为当时唯一一名被省公司聘用的技能型讲师。他编写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考核培训标准》获得省电力公司专家审核组的好评;他编写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岗位培训考核典型题库》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能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容易,充分体现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对待工作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埋头苦干的忘我劳动热情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肯钻研,爱学习。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孟超,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1感动中国人物,著名肝胆外科专家。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后一直工作在一线。几十年攻克多项肝胆疾病手术治疗难关,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一个医师走向大师。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三、情系于民,乐于奉献。胡青树一名农电工所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能给乡亲们送去光明,带来欢乐,再累也值,再苦也甜。”这是胡青树的口头禅。30多年来,他每个月要穿掉两双解放鞋。为了让百姓用好电,胡青树每天带着电工工具,走村串户,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争取把一个个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只要听说哪有故障,不管是倒了电线杆,还是个人用户、企业停电;不管是数九腊月还是暑热天气;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第一个到达现场,尽快调查原因,把停电损失降到最低。一位基层供电所长,30年对农电事业痴情的坚持、坚守、坚韧,为群众默默服务,用坚守书写了忠诚,用行动诠释了责任。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

今天的世界,已经走向经济、文化和科技相互交流融合的时代。只要我们站在世界舞台,以科学发展眼光看待评选“劳模”问题,不难发现,劳模精神所体现的社会进步性,价值趋向的社会文明科学性,以及“劳模精神”所包含着“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教育性”正代表着我们社会文明和谐的追求方向,体现着我们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对人类文明道德、价值趋向的追求。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先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我们身边每一个身份普通、岗位平凡、业绩突出的劳动者,这种精神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引领着无数人战胜苦难、不懈创新、勤勉开拓。这就是劳模的精神。00后的我们都逐渐步入自立的时候了,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要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创造价值的同时,懂得用劳模精神指引前进的方向,要学习劳模,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我们学习劳模,不是光喊口号,不是做表面文章,而学习劳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团队协作精神,这是一种无华的忠诚、一种朴实的敬业、一种与日俱增的进取,更是一股指导我们实践的强大力量。在思想上,我们要坚定忠于人民、挚爱事业的信念,树立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培养大局为重、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把弘扬劳模精神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市农委提出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到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市农委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总站的发展,农机化的发展,服好务,建好策;在生活中,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力争做一名好公民、好职工、好儿子、好同事、好学生。

劳模精神是一种符合,是一种指引方向、催人奋进的精神符号;劳模精神是一道光亮,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精神是一种取向,是一种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的,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证明了,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模是时代的标杆和旗帜,劳模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而今,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埋首在各条战线、各个工作岗位上的80、90们,我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让我们以一种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精神去诠释生力军的含义,以一种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心态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参考书目:

《新中国劳动楷模》 团结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艳华,永亮编著

《中国劳模大典》

光明出版社 1985年版

《一花引来百花开》 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2.关于中学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篇二

一、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现状的认识

很多学校制定了很多很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有的要求教师必须提前两周备课;有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正式上课前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门前等候学生, 要像列车员在发车前等候旅客一样, 要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有的要求每一次检测, 教师必须自己命题;有的要求教师必须刚性坐班, 一周只能请半天病假;有的要求教师必须每学年发表一篇论文, 每人申报一个课题;有的制度愈严, 就愈有效吗?以“章”为本, 见章不见人, 这不是依法治校, 而是以罚治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 没有制度不行, 但只有制度也不行。制度不在于多, 制度也不在于严, 而在于是否把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习惯, 不能为了建章立制而制定规章制度。制度的有和无, 宽和严是辨证的,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制度。纵观当前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现状, 不难发现不少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存在着制度多而严, 制度不落实, 重常规的检查而轻视对常规的指导, 教学个案分析针对性不强, 干部执行常规管理不够和常规制度陈旧等问题。因此, 重新认识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加强中学常规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二、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操作性的思考

1、教学常规管理重在落实。

有一句名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对于教学管理来讲, 教学常规管理就是简单的招式。是否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 这决定了各个学校教学管理的绩效。现在各个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招数大同小异, “六认真”, 大家都在练;“五个基本要求”, 大家也都在练。大家都有武功秘芨, 但最后的功力却不一样, 这里面除了生源、师资等因素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落实的程度不一样。怎样才能落实?第一要实实在在地抓细节, 如培优补差的落实, 教师应该做到“四补、四落实”。四补:补知识、补方法、补态度、补信心;四落实:落实人头、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地点。以落实时间为例, 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学生、老师这么忙, 那里还有专门的时间来补?其实晚自习, 我们有些老师从头到尾, 一讲到低, 是不是可以拿一定的时间来培优补差?有些老师好象大学教授一样, 上课前匆忙赶到, 下课后迅速离开, 学生要请教老师问题, 纵里寻他千百度, 还是找不到。这些老师连起码的辅导时间都没有保证, 更谈不上和学生的交流。很多学校都安排了自习课, 这本是培优补差的好时间, 但有的老师却仅仅是充当了警察而已, 只维持了纪律, 没有针对性地主动辅导, 更有甚者, 坐在讲台上看报纸, 无视学生。

第二是要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课堂是落实教学常规的主阵地, 是提高教学效应的主渠道, 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舞台。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就必须要深入课堂, 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有的老师很敬业, 从不迟到、不早退、不耽误, 但教学效果就是不好, 敬业不精业。有的老师课备得很好, 但上课却可以发水, 备课好不等于上课好, 所以教学常规管理中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尤其重要。我们提倡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 实行推门听课, 听随堂课。听课后, 一并检查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 并及时地、当面地给教师反馈。有的学校建有电子监控室, 各教室一览无遗, 如果我们利用电子监控室来听课, 本可以更轻松、更方便。但是我们提倡听课者仍然坚持到课堂里听课, 这样能让老师多看到学校干部的工作, 又能给教师适度的工作紧张感。

第三是要讲实效, 不能搞形式。现在提倡教学反思, 要求教案必须要有教学后记, 这些都非常好。问题是怎样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后记?有的老师在教案后记栏里写道: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反映很好等等,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反思。真正的反思应该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问题来反思我们在备课中预设的内容和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在教案中做出补充、修改和增删。所以我们在检查教案的时候, 不只是看教学后记栏里有没有后记, 而是看怎样的后记。其实后记并不一定非要记在后记栏里, 记在教案之中更好, 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了具体的修改的后记更好。

2、教学个案的分析有利于落实常规。

教学常规, 学校领导肯定是反复在讲, 讲反复出现的问题。但简单的说教, 反复的强调, 对有些人是很难奏效的。我以为可以学习MBA的案例分析法, 就从教师的教学案例入手, 效果会更好。北京崇文区清华街小学校长景芳玲认为, 学校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通过典型案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以为景校长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3、落实教学常规, 干部应作好榜样。

俗话说, 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 学校也是如此。干部的教学常规落实得好不好, 群众也在监督。我们在检查教案时, 一定要检查干部的, 听课也一定要听干部的。我们的教学管理干部要敢于在大会上明确表态:欢迎老师们听我的课, 检查我的教学常规。要求群众做到的, 我们干部一定要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 我们干部一定要先做好, 如此身先示范, 身正, 则不令而行。

4、教学常规制度要不断地创新。

常规首先是规范, 但不排斥创新。创新不等于推倒重来, 修改也是创新。比如过去常讲的年级教学四统一, 统一内容, 统一进度, 统一作业, 统一资料。其实针对快班和慢班, 内容、进度、作业恰恰应该有所区别。又如下载教案, 过去可能不准用, 其实只要不照搬, 在消化、修改、补充的前提下, 为什么不可用?再如论文评比, 老师的论文不是专家的论文, 因为实实在在的原因, 一些老师只好去下载、去组装、去应付, 基于此, 我们是否可以不组织论文评比, 代之于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评比可否?代之于讲述我的教育故事可否?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

3.对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篇三

关键词:双语教学;数理统计;教学方法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基本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是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中,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

开展双语教学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斌华教授指出的:“双语教育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途径;在概念形成、知识迁移、国际视野、交际能力等方面,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明显优于接受单语教育的学生。”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加入WTO,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向中国走来,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英语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同时,实施双语教育,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在合资企业谋求职业或谋求“高薪”职业,都必须具有双语能力。

一、开展数理统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然而,双语教学并非只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厢情愿的行政指令,而确确实实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外向型人才,适应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大的环境和长远意义来讲,进行双语教学是社会发展和信息环境的需要,英语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不少学生在外语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较低,普遍存在一流的语法、末流的口语的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外语教育“瓶颈”现象,明确指出:真正把外语作为一门交流的工具来看待,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学以致用,一门过关”,要求高校毕业生的外语必须至少在交际能力方面基本过关,能在外语交际需求日益增强的环境中顺利地继续深造、求职就业或参加社会活动,而不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障碍。

从学科和专业发展来讲,双语教学势在必行。首先,开展双语教学,让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本专业国外最新知识和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他们在高起点上成长,是造就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必然途径。其次,开展双语教学,是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最新发展动态的必要手段。也为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1.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双语教学,真正面对的不只是国外先进知识的冲击,还有两种教学理念的碰撞。不仅仅是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多年来传统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国际上最新的优秀教学思想和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大环境,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

2.正确处理好英语学习和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不是单纯地学习外语,而是用英语来教与学,英语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语言媒介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之中的,学生应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切忌将双语课变成普通的英语课。学生在双语课堂上往往不自觉地偏重语言的学习,即在出现新的外文单词时,总是先忙于记单词,而不是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样就会落后于教师的思维。因此,双语教学最好面对大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英语学习和专业课教学的矛盾。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专业外语课,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外文文献在课堂上选读,这样对增加专业词汇量和双语教学工作会起到促进作用。

3.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因其本身所用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传统教学过程一样,实行“注入式”教学方法,而应当采取与双语教学相适应的“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摸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如何在教学中吸引学生持久高效地进行学习,是所有双语教学共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客观、准确、精炼的说讲英语的能力,而且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举例、对比、互动等多元化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避免枯燥、抽象的说教,而且要难易结合,重点突出,积极主动地控制好课堂,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巧。学生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一开始会遇到大量的生词和陌生的专业术语,产生畏难情绪。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不要纠缠在个别单词上,影响进度。随着学习的深入,专业术语一般会反复出现,慢慢变得熟悉了,也能体会其中的含义了。不要用中文解释去对照,应该辨析英语原文的差异。让学生逐步学会领会要点,用英语思维。此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制作PPT,采用多媒体英文课件,一方面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视觉信息强化和巩固关键知识点和重要内容。这也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4.精心选择教材。双语教材选得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最好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它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关键是教材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权威性。而且通过阅读外文原版教材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能力。但在选用原版教材时,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度的教材,让学生学起来不至于感到太晦涩难懂。

5.努力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对专业发展前沿知识有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在母语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交流能力,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言得体、表达顺畅。因此,教师要通过出国进修或国内深造等多种途径加强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大力提高外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双语教学能力,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莹莹.高校双语教学的瓶颈及其突破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84-186.

[2] 韩兆柱,高凌风.双语教学的价值、历史、现状和对策[J].教学研究,2004,(5):417-419.

[3] 刘军,王建芳.关于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6,(3).

[4] 罗仁俊.论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高等理科教育,2004,(1):120-122.

4.关于中学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篇四

[摘要]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国际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与学断层、双语教师能力欠缺、毕业生不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级教学,坚持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系统工程。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5-0148-02

[作者简介]张懿(1985-),女,浙江台州人,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推广实施双语教学改革以来,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不同于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高校,也不同于以培养通识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高校,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劳动者。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就业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外贸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外贸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高等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普及让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要使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具备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使其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符合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外语语言能力相结合,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很强的专业,其主干课程的国际通用性较强,如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函电、单证制作与流转、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英语专业术语。对《INCOTERMS 2010》《UCP 600》等进出口业务中遵循的国际惯例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内容。就课程实践而言,能够用英文准确缮制信用证、提单、商业发票、汇票、装箱单等外贸单证是从事实际外贸业务必备的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高职院校引进了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流程,将理论联系实际,而学生对外贸英语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将影响到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特色决定了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三)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相结合,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使学生的校内学习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而开展双语教学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出现断层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借助外语学习工具促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互动和交流。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与学断层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仍占主导地位,整堂课以教师用英文讲解课程内容为主,大部分时间用来对专业词汇进行翻译解释,甚至对外文教材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对双语课有畏难心理,缺乏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教师角度来看,与一般课程相比,双语课程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交流,需要教师在备课、授课、考试等环节多下功夫,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难以适应双语教学,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克服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双重压力。

(二)双语教师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从强调“知识理论型”转向“双师型”,在双语教师的选择上,很多高职院校能够选用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双师型教师,并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与专业培训,但在强化在职教师外语培训方面做得不够,如针对双语教材进行短期培训,或选派教师赴国外访学等仍未纳入高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双语师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受到目前双语教师能力的制约。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团队是促进高职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虽然高职院校从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情况出发,对国贸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但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后仍然会面临双语教育与实际外语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他们在与国外客户进行贸易磋商时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忽视了对外贸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双语教学缺少外语语言环境和氛围,如学校定期举办模拟广交会,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仍以使用母语为主,这必然影响到双语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再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级教学

从就业取向来看,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中从事外贸与内贸工作的所占比重较大,如果从事外贸业务,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从事内贸业务,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就业取向的差异化。在双语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给予学生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等因素考虑是否选修双语课程。双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验后分为A、B、C三类,要求A类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课外专业知识;B类学生的英语处于中游水平,对其用英语授课的同时应适当增加中文补充解释,增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C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进行简单的英语渗透,比如用英语讲述关键词和专业术语,结合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专业外语。

(二)结合工作实践强化语言环境和能力锻炼

加拿大是世界上实施双语教学最为成功的国家,其“沉浸式双语教育”被广泛借鉴。它试图通过在学校创造一个两种语言并用的语言环境来复制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同样需要语言环境,还需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锤炼。双语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银行、船公司、货代等角色,自由分组准备英文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采用案例教学法更能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另外,引进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整个流程,以适应外贸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形成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推广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教材积累、教学手段、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并且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首先,对于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分阶段进行尝试。如在教学手段方面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渗透层次,给学生多些机会接触外语;二是研究学习层次,教师授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三是双语思维层次,使学生能够结合母语和外语思考问题。其次,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有利于双语教学的长足发展,可借鉴美国、加拿大、芬兰的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第三,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可在现有评教制度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双语课程教学评价纳入网上评教制度、专家评教制度、教师自评制度、跟踪评教制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高职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杨,王庄严,李莹浅谈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7):63

[2]邱微,南军,杨林,袁一星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12):64-65

[3]林永成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39

[4]王莉颖国外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探析――美国、加拿大、芬兰案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78-81

5.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篇五

袁津生

本人所讲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是2005年在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四年级本科生中实施的。教材的选取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但是要挑选适合学生学习的英文教材确实不容易。为此,课题组的成员跑遍了北京的主要新华书店,购买了7,8种英文版的教材。最后确定使用 William Stallings 编写的 NETWORK SECURITY ESSENTIALS applications and standards(second edition)教材。

经过这一轮的双语教学,本人认为按照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科阶段第二年即完成了基本英语技能的学习,因此在三年级开始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是较为适宜的;同时有下面一些体会。

1双语教学应具备一定的基础

第一、双语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都具备一定的第二语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即第二语言教学的学习,可以从零起点开始,双语教学则不能。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实行双语教学也并非每个学生都可以轻松接受。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同时,也应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培训,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实践双语教学需要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强烈的需求。学习动机有两种:工具型的学习动机和融合型的学习动机。前者是指学生希望通过外语学习得到社会承认进而获得某些利益。后者则是指能象目的语言社团成员一样,通过掌握其语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与知识系统,并成为该语言社团的一员。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到本课程是采用英语,目前我校包括其他高校学生都有着对英语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紧迫需求是实施双语教学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被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轨道,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双语人才的培养是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迫切要求。

第四、实施双语教学需要学校提供系列现代化办学设备和条件。双语教学是一种情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双语教学提供虚拟的环境。如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双语教学创造一个远程的语言氛围,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双语教学创造一个教与学互动的教学平台。1双语教学应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双语教学可以在本科阶段中使用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之一应当是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添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学科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载体,获取学科知识是双语教学的又一重要目标。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性的,实践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学科知识进行双语教学。为此,我们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的关系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体系学习语言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和训练学生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双语教学是把两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向学生传道授业,让学生在领会学科知识的同时平衡地学习并掌握这两种语言。

第二、学生语言和教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双语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学生语言和教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科教育中对两种教学语言不是平衡使用的话,主要教学语言也就是学生语言;如果学科教育中对两种教学语言平衡使用,就要考虑学生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

第三、母语和第二语言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度的关系在学科教育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这里有一个使用度的问题。可以有三个层级:

1、母语是主要教学语言,另一语言为第二教学语言。这种使用度可以用于启蒙教学阶段或学科教学的早期阶段。这是“过渡型双语教学”

2、平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这种使用度可以用于中级教学阶段或学科教学的中期阶段,用“保持型双语教学”。

3、第二语言是重要教学语言,母语是次要教学语言。这种使用度可以用于第二语言能力的中级阶段或学科教学的后期阶段,这是“浸入型双语教学”。3 双语教学急需对师资进行培训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否则就会有名无实。双语教学实际上由来已久,许多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可惜效益不明显。其原因除了对双语教学科学认识不足外,主要是缺乏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英语教师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而学科教师常因英语功底不深,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针对这种师资状态,我们必须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倒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科学地选用教材和设置课程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而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学生水准,选择什么样的原版教材就应该慎重。英语课上,学生有限的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双语教学,容易形成思维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差距,其它学科英语教材匮乏,各校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如果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备课,将统编教材翻译成英语,查询英语专业用语,再用英语授课,这对教师来说实在难于做到的,也是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我们除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还应该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采取多种方式使用外文教材授课,如外文版教材,外语授课,或汉语授课,或用作辅助教材指导阅读,以及有条件的专业向学生推荐1~2门课程的外语教材,配合教学,指导阅读等。开展双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语言学习兴趣和习惯,开展“逆向”教学,从听说抓起,使学生在没有考试过级压力的情况下,迅速养成享受英语信息接收渠道的习惯。鉴于现阶段专业老师达不到语言要求和语言老师达不到专业要求的问题普遍存在,建议在专业基础课上配双语教师并延长学时。将这样的课程分成预备课和正课,在预备课阶段由英语老师教学,使学生能在易理解的环境中熟悉术语,减少对专业英语交流的恐惧感,并首先做到笔头作业的英语化;然后再由专业教师上正课。保证学生顺利理解原文教材,乐于接受英语背景下的专业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应用上加强要求。让学生摆脱过级考试的压力,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使学生服从于专业指挥棒。我们要求学生主干课程书面文字完全英语化,课堂教学、发言和报告基本英语化,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做到四年不断线,而且避免了许多专业课教师抱怨学生将精力放到英语考试上的不良倾向。学生经过这个过程,基本能掌握专业知识交流的语言规范,专业上的高要求很自然就转化为英语上的高要求。做好教学反馈

6.关于中学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篇六

顺德市政协主席刘世宜

自九月中旬佛山市政协领导在我市召开发展文化产业调查座谈会后,我们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对当前政协就该项工作进言献计、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现结合顺德的实际情况,就这一课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顺德已到了把握机遇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

顺德在改革开放22年来,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产业跨越,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变成新兴的工业城,九十年代通过综合改革,又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的跨越,即体制跨越,从市场经济体制跨进基本构筑起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去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顺德已迈开了第三次历史性跨越的步伐,进入了建设跨越的发展阶段,将通过“十五”计划的实施,从城镇化转到城市化。

前两个历史性跨越,不仅增强了经济综合实力,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而且创新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优势,为文化产业的 —1—

未来发展造就了条件。在经济因素方面,2000年顺德GDP值为332亿元,人均达到3600美元,今年预计接近4000美元,人民的精神文化消费开始进入实质的启动阶段;在体制因素方面,我市已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离,政府已退出市场,不与民争利,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利于社会文化事业向产业转化;在文化环境因素方面,经过十多年来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努力,文化体育场馆、公园、广场、书报亭、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普遍受到各级重视,广播电视、报刊出版不断做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加上信息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崛起,都很利于文化产业的孕育。

现在进行的第三个跨越,就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经济来促进顺德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是为城市化而城市化,而是为迎来更大的发展搞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应是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无论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吸纳贤才、留住人才、发展高科技以及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等任何角度,都缺少不了文化的凝聚因素),因此实施城市化的建设跨越过程,应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在驱动过程。

此外,就国际、国内的发展态势而言,尤其是实践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不得不考虑发展自身文化产业,保持地方特色、应对外来文化产业的输入和竞争。这 —2—

些,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握机遇,加快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二、顺德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孕育了文化产业。

伴随着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德已逐渐形成了一些文化产业市场,并将成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据现时初步撑握的情况,较为明显的有六类:

一是广告业。全市现有广告公司、广告经营部215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广告营业收入约3225万元(不含新闻单位广告费收入)。

二是图书、报刊销售业。全市现有图书报刊销售点230间,并建起了有相当规模的图书销售中心,据去年统计,总营业收入达4000多万元。

三是新闻、广电传媒业。《顺德报》形成报纸、刊物、网络三位一体经营、广播电视也实现了两台一站一报的经营,报刊年发行量达4336.4万份,传媒教育和广电事业年收入达到5亿元。

四是旅游业。全市共有旅行社10家,去年营业收入为14.91亿元(预计今年可达18.76亿元)。

五是文化娱乐服务业包括文娱市场音像市场、艺术品市场、文博市场和文艺培训市场。去年经营收入为5亿多亿元。

六是电影和演出市场。影院和演出场所全属社会市场化经 —3—

营,去年收入也有1000多万元。同时,对演出团体均进行政府定额扶持加市场化的改革。

由于我们尚未全面调查,其他文化产业情况不清,仅就上述行业而论,我市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已达到25亿元,占GDP总量的9%,占第三产业总量的20%,这说明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净悄悄地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更需要我们对此加以深化调查研究,提升这一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将更好利用体制和机制的优势,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当前有若干问题制约着顺德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观念滞后。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意识薄弱,往往以传统的看法对待文化,把文化看作纯意识形态的东西,或社会福利型的事业,没有看清文化“精神与物质”的二重性,只看到文化的社会效益,未看到其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往往出现“重经轻文”的偏向。只有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文化产业发展才会春风得意。

二是组织滞后。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中,均属小户小打、缺乏规模经营的集团、资源配置重复、浪费;在管理上,显得条块分割,尚未纳入系统规范的管理,一些文化产业单位还未能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在设施上,现时尚缺乏适应群众文化享受的高、中等级演出场馆,电影院的设备也较陈旧;在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力度不足,文化旅游也未成气候。

—4—

三是人才滞后。在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领导、管理人才,缺乏艺术经营与经纪人才。

四是政策滞后。目前还没有研订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应政策,党政工作还未真正把该产业的发展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来研究推进。

五是文化产业的投资体制滞后。目前的较大宗的文化设施投入,仍停留在事业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未形成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以上问题,都制约着顺德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切实加以研究解决。为此,我们打算在明年把如何发展顺德的文化产业为作为重点的调研课题,以期配合顺德城市化进程,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向市委提交“精品”调查报告。

四、发展顺德文化产业的初步思考。

1、必须走出观念误区。要切实更新观念,既抛弃只视文化为事业、只看到文化的社会效益性、意识性,看不到文化的经济效益性、商品性的陈旧观念;又要纠正认为把文化完全市场化就等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要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

2、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从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现代文明、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出发,增加文化设施建设。首 —5—

先是推动我市已制定的关于“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方案”的落实,其次是高标准地搞好作为全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工程,为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同时要加快各影剧院的设施改造。

3、大力发掘文化旅游资源。虽然顺德的文物古迹不多、层次不高,但以地方特色和韵味来加以发掘、保护、包装、宣传、将利于夯实顺德的文化底蕴,并形成一批文化旅游资源。同时还须加强对历史性人物和特有社会现象的挖掘、整理。

4、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从实际出发,建设一套适应文化市场发展,拉动现有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机制,使文化与顺德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大力引进和培育文化产业的有关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纪人才。要继续完善文化团体的经营机制。

以上几点,仅是我们的初步认识和思考,我们将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和信心。

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7.关于中学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高校,教学秘书,服务,协调,监督,管理,职能,教学运行,综合素质,人性化,参谋助手,学习意识,业务水平,创新意识

对于一所高等院校而言,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性人才,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是关键,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教风与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基层执行者———教学秘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无时不刻地与各部门、系部领导、授课老师、学生频繁联系,起着教务处、系部领导、教师、学生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对保证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重视教学秘书工作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笔者从事近6年的教学秘书工作,体会颇多,现结合自身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实践来谈谈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1 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能

高校教学秘书的基本职能是贯彻执行学院制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协助院教务处(分管全院教学事务的部门)及系主任处理日常的教学活动,做好服务、协调、监督和管理等工作。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工作顺畅与否及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秘书工作范围宽阔,涉及事务繁杂琐碎,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稍有疏漏就可能酿成教学事故,严重影响教学秩序,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教学秘书工作举足轻重,必须加以重视。

1.1 服务职能

教学秘书从事的是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事务繁杂,从另一层面来看,又是一项十分细致的综合性服务工作,始终扮演“服务于领导、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角色,这势必要求教学秘书应该加强与任课老师、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主动为他们着想,及时向系主任反馈教学信息,树立自觉服务的意识,真正将服务落实于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为日常教学活动正常运作保驾护航,确保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协调职能

在教务管理工作中,为了规范学院教学管理,院教务处编写“教务管理汇编”,其中涵盖了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制度与规定,如教学管理部门制度、专业建设制度(含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教学建设、教材建设、质量管理)、课程建设、实训实践建设、教材建设、考务制度、教学事故认定等。

各系就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部门,教学秘书则成了最直接的基层执行者。

一方面教学秘书要将教务处下达的教务管理汇编传达给系主任、老师和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协助系主任按教务管理汇编中所制定的制度来完成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还要通过有效地沟通手段,协调系主任与教师间、教师和学生间、系主任与学生间的关系。既要做到“上传下达”,又要做到“下情上报”,因此,教学秘书的有效协调与沟通是确保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及教学秩序正常运转的基本手段。

1.3 监督职能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时发现并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秘书应协助系主任时刻关注教学质量,随时掌握教学活动的各种情况。

1.3.1 配合院教务处做好期中评教工作,即将院教务处下发的

期中评教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她们无记名填写,对每位老师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处填写明确,而后收集汇总至系主任手中,让其审核并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形,并凭此召开学生座谈会,系主任与学生代表展开面对面座谈,互相交流与沟通,对每位老师在教学中的可取处与不足处予以畅谈,教学秘书负责现场记录,座谈会为系主任提供了老师授课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1.3.2 为了协助系主任搞好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加入成为

专业督导组成员之一,与系主任共同参与不定期抽查老师的授课情况,如有否迟到早退、有否临时调课而无提前办理调课手续等。并于开学初将院教务处下发的“教学事故认定”文件电子版发放到各位任课老师邮箱中,告知学院对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以便于老师们提前做好心理上、思想上的准备。

1.4 管理职能

作为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承担着管理各种有保存价值的教学资料任务。

鉴于资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深化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继承和借鉴价值,教学秘书十分重视保管,采用分类、编排目录等方法进行分学年归档,以免教学资料流失,同时也为迎接教育部评估做好准备。

2 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

2.1 下达通知

教学秘书需及时将院教务处、办公室、校友办、学工处等各部门下达的各项通知和任务传达给系主任,并协助系主任完成各项教学管理任务,敦促老师及时完成各项工作。在各项通知中,牵扯面最为广泛的是院教务处的通知,院教务处和系主任可谓是分管教学秘书最直接的领导,而院教务处是负责掌管全院教学事务的主管部门。教学秘书应积极配合教务处做好学生考务方面的通知。

2.2 教学运行

教学秘书应协助系主任管理日常的教学活动,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运行包括:排课、征订教材、收集教学资料、落实教学计划执行及调课情况、学生成绩管理、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毕业论文管理及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一级报名等。

协助系主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1)排定课表

临近期末时分,教学秘书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进行新学期课表的安排,公共课先由基础部安排,而后专业课由教学秘书开始安排,教学秘书在安排每一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前需先征求任课老师的意见,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按照她们提供的时间段安排,课表排定后交由系主任审核后通知老师与学生。

(2)征订教材

教材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教学是以教材为核心再补充新的知识,教学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使得教材也得时时翻新。

教学秘书在每年6月份征订教材时,除了参阅院教务处提供的高校教材目录外,一是征求各位任课老师的意见,由任课老师依据自身教学情形来决定教材是否要更换。

二是结合学生完成的教材满意度调查表结果来确定是否更换教材。教学秘书再依此拟订新教材目录,而后经系主任审核,上报教务处征订。

(3)收集教师的日常常规资料

教师上交教学资料是规范教学管理的措施之一,教学秘书按照院教务处要求,在每学期的不同阶段来收集这些教学档案资料,待所有的教学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后,再由教学秘书汇总至系主任处审核,如有误,需返还给老师重新修改直至准确无误为止,而系主任通过审核就能了解老师的备课是否充分、授课计划合理性与否。

(4)落实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调课事宜

每学年,系主任依据院教务处下达的修订意见制定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学分分配方面均作了适当的调整与补充,而教学秘书必须密切协助系主任按教学计划对任课老师提出授课方面的要求,即教师们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总学时数与周学时数、考核方式来授课。

(5)学生成绩管理

教学秘书负责收集学生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单。目前,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是由任课老师录入院教务系统中,而后打印出签名后交由教学秘书保存,补考与重修成绩是先由任课老师交至教学秘书处,再由教学秘书录入院教务系统中,学生通过进入院教务系统就能查询各科成绩了。

按院教务处规定,教学秘书不得向学生透露成绩,学生如要查询成绩就自己进入系统中查询。

(6)上报教师课时数

教学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环节便是授课老师课时数上报工作,教学秘书是此项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教学秘书配合院教务处在每个月的月末上报授课教师的月课时数,为了确保课时数的准确无误,教学秘书在月末时让任课老师自行上报课时数,而后再一一核实,最后交由系主任核对后上交。

(7)配合教务处做好学院教务系统相关工作

自开学起,教学秘书配合辅导员与班导师做好新生报到上报工作,协助教务处做好各年级在校生的电子注册工作,完成系统中的新生报到缴费、学生补考与重修考试成绩的录入、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录入,以便于今后学生能通过系统查询科目成绩、老师在期末结束后能录入各科期末成绩。

(8)配合教务处及班导师做好在校生的专业选课及公选课工作

每学期开学后不久,教务处及院基础部将专业选课及公选课相关信息下发给专业,由教学秘书及时通知辅导员及班导师,学生在班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课,选课结束后由教学秘书上网将院教务系统中的学生选课结果打印出给班导师,由班导师进行核对,如有误,则及时通知学生进行更正。

(9)协助班导师做好学生职业技能证考试报名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亦在不断更新,越来越重视在校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获取一门职业技能证成为毕业资格之一,系主任分配班导师负责组织学生职业技能证考试报名,而后由班导师收集报名表上交至教学秘书处,由教学秘书与相关考证学校在考前两周甚至三周联系相关事宜。

(10)做好日常设备的维护工作

在当今社会中,电脑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固定多媒体成为老师们的教学必备工具。

为了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作,教学秘书要做好电脑、移动多媒体、固定多媒体等日常设备的维护工作,一是要求老师们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不用使用U盘,以免重毒,造成电脑死机,二是要求老师们不要将不必要的资料过多地保存于电脑中,时时进行清理,以免占用空间太大,导致电脑运行缓慢,三是定期通知计算机中心派员对计算机、打印机进行检查、查实电脑运行速度是否正常、打印机运作是否正常、网络开通情况有否异常等,如遇异常情形应及时处理,四是配合院计算机中心做好固定多媒体、移动多媒体的维护工作。

2.3 材料上报

教学秘书协助系主任撰写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完成平时日常设备及其它事宜的申请报告的拟写,毕业论文相关文献资料(如毕业论文安排计划、指导老师须知、毕业学生毕业论文须知、毕业论文答辨须知等)、记录平时定期召开的教研活动及专业会议或系会议,负责收集教师人才评估表格数据,材料上报均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教学秘书要细致、准确、及时地完成。

上报材料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人才评估数据表、申请报告等。

2.4 协助管理

教学秘书的工作既要协助系主任把好日常的教学关,又要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更要为学生们从入学到毕业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课表的安排、收集老师教学档案资料、试卷的打印、专业考试及监考安排、教材征订、老师课时上报、学生学籍档案录入等都是管理的范围。

3 高校教学秘书应具备的素质

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作涉及面广且杂,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压力和挫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学秘书,仅仅拥有学历学位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3.1 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工作

教学秘书需协助系主任做好行政、教学、后勤等一切工作,包括上级通知的传达、各种资料的归档、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等等,可以说是一项较为枯燥的工作,要在枯燥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工作热情,需要良好的心态。

首先,教学秘书要能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

可能在许多人心目中,教学秘书工作不受重视,甚至认为这个职务可有可无,然而一旦缺少了教学秘书,教学秩序就无法正常运行,即陷入混乱的状态中。教学秘书只要能充分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岗位上才能较易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教学秘书要不断地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及“四心”。

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教学秘书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竭尽所能将各项工作做好,树立“服务领导、服务老师、服务学生”的意识,服务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过程中培养自己成为拥有“四心”的人,即虚心、热心、细心、耐心。

3.2 人性化工作

所谓人性化的管理,就是在解决问题时不要死搬教条,做事一成不变,处理问题不能够僵化,而是应根据具体事件和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学秘书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要时时与教师或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发现问题,采用一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意孤行。遵循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性化的教务教学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广大师生甚至是领导的积极性,促进三者间的协调。

3.3 做好参谋助手工作

教学秘书由于其工作特点,获取信息准确、快速,在工作中应及时地向系主任反馈信息,包括: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反映、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意见、辅导员在管理学生中发现的问题等,让系主任对各方面情况有个总体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采取合理化措施进行有效的管理。当然,教学秘书还有必要将以往的信息进行总结,从中得出一些回溯性、经验性的东西,供系主任参考。只有这样,才能辅助系主任对教学工作作出正确的决策,使得上级的指令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下达,得到更有效率的回馈。

3.4 具备学习意识,持续性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学秘书工作看似只是简单的资料收集、传递信息等。是一个不需要动脑子的职业,其实不然,教学秘书其实就是教学管理秘书,要想使庞杂的工作变得井井有条、处理得有条不紊,教学秘书不仅要有学习的意识即利用多种渠道,而且还要善于总结,模索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将工作项目理清头绪,按分阶段划分成若干条目,令其富有条理性、可操作性,甚至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学秘书辛勤的付出对完善教学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推动作用,但因涉及工作环节多,仍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当前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4.1 工作未受到充分的重视

高校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教学,而教学秘书又是负责全面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管理者。许多人不能清楚地认识教学秘书工作,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只是简单地打打电话、收发文件、下传通知等事务性工作,对教学秘书工作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教学秘书每天繁杂的工作平凡但是不可或缺,每件事情都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面涉及到系主任、老师、学生,但日前很多高校并不是十分重视教学秘书工作,很少提供机会让教学秘书介绍自身的工作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缺乏对其工作的理解与了解,认为教学秘书承担繁重的事务是理所当然,这样严重挫伤了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

4.2 责任重、精神压力大

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到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不仅包含了常规性的日常管理工作,而且还有很多突发事件需要及时处理,繁杂且责任重大,每一件处理不好都会可能发生教学事故,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又相对特殊,质的要求高、量的范围大、完成任务的时效性强,而职务与责任的承担不对等,虽然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是有责无权,这就使得教学秘书承担了相当大的心理负担,工作上有很大的精神压力。

4.3 缺少进修机会

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件事情,几乎无法离开办公室,需要随时关注着教学运行情况,随时接听电话和处理老师、学生们发现的各种问题。终日忙忙碌碌,很少有机会出去参加讲座、培训班、参观学习和参加各种教学培训活动,导致视野不宽阔,知识匮乏,从而阻碍了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4.4 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协助

教学秘书的工作是为领导、教师和学生服务的,一个教学秘书需要服务于几十位教师、上百个学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协助,教学秘书的工作开展实在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领导对教学秘书工作的支持,辅导员对教学秘书工作的协助,教师和学生们对教学秘书工作的配合,否则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5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改进途径

在正确认识教学秘书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秘书工作的新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5.1 重视教学秘书的工作

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充分意识到教学秘书承担的责任重大,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明确教学秘书相应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在政策导向上制定相应的教学秘书职称和职务考核的评价体系,充分肯定和评价教学秘书的工作和业绩,对其教学活动中的劳动成果和业绩给予认可,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让每一位教学秘书都能感觉到有良好的发展前途与方向,增加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5.2 注重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

为教学秘书提供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能系统地学习到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给予教学秘书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学习其他院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并与其他教学秘书互相探讨交流,接触新思想、新理念,共同提高业务水平;给教学秘书进修的机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关注前沿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动态,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

5.3 加强教学秘书的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是激烈竞争的时代,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能因循守旧用老经验老方法办事,应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知识和观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5.4 各部门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

教学秘书的工作需要有领导的大力支持,辅导员和师生们的积极配合与协助,各项工作才能及时而顺利地开展。因为一个教学秘书不可能独自处理所有繁杂的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都涉及到相应的人和事,只有各岗位人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才能保证所有教学任务顺利开展、及时完成。

5.5 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增多、师生数量增加等因素,教学管理工作也日趋走向办公无纸化。为了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可以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即将专业中全体教师与各年级学生、教学秘书建成一个QQ群或设立一个公共邮箱,用于加强教学秘书与师生间、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形成安全可靠的系统平台,达成初步的教学管理无纸化办公、规范教学文件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效果。

8.关于中学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篇八

一、关注学生情感世界 实施有效化学教学

高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化学课程严谨、抽象,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就更容易助长这种压力。因此,化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和显著的教学成果,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其次,要形成一种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好教案,教案中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强调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在教学常规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化解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学习压力。

二、切实更新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等级,强调等级观念:孩子必须服从家长,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群众必须服从领导……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而严重忽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如何。教师缺乏宽容心,缺乏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技巧,以为自己为学生好,学生就能感受得到。此外,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以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认为自己理解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当代的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接受了许多新潮思想和更多的西方文明观念,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民主、平等、博爱,个性张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许多学生常常会认为教师所做的是侵犯他们自我平等的权利,埋怨教师对他们不尊重、不理解,而不是反省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勤奋。

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一点错、出一点格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为了更好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善用多种激励手段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遗传、基础和化学学习习惯三个主要因素可以决定一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遗传是无法改变的,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较难改变,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的是学习化学的习惯。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力,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以固化。通过激励的强化,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这是教师应当灵活运用的教育手段。

化学教师不但要会用表扬和批评,而且要善于用表扬和批评,即多表扬,少批评。表扬是最简单的激励方法,如每次考试后对成绩好、有进步的学生大力表扬;或者经常抽一些时间对学生的预习、复习、错题的归类等学习习惯进行检查,对优秀者大力地表扬;或者不时请一些学生上讲台书写化学用语,对书写规范者进行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得到各种方式的表扬,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批评的使用,则要注意场合、程度,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千万不能以分数为本。

四、缩短师生心理距离 实现师生互动高效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在团队中,教师起着多重作用:一是知识的传授者,团队的组织者;二是心理医生,学生的朋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首先期望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与他平等的朋友和支持者。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化学课偏重实验,这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互动的空间,有利于教师调节学生情绪,赢得学生的信任,融入学生团队。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实验课的机会,在保持学科严谨特点的同时,使自己很好地参与到学生的求证和实验当中,参与到支持、协助学生的学习之中,并为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成功感到由衷欣喜。这样,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此外,教师还必须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失误,严格地进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才能赢得学生的敬爱、信任。

上一篇:人禽流感防治知识培训试题下一篇:小梦想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