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2024-09-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共4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篇一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党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经验。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必须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到抓基层、打基础一刻不放松,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夯实党的建设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同时,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基础。之所以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主要是由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

基层党组织是把广大党员组织起来的最直接的载体。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来源于全体党员行动的团结一致,而全体党员行动的团结一致取决于党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了一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中央组织是党的首脑,是全党的中心;地方组织是连接中央组织与基层组织的枢纽,是党的中间环节;基层组织则是把党员组织起来的最直接的载体,是党的整个组织体系的基石。如果把整个党组织比作一座大厦,基层党组织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整座大厦就不可能强固;地基强固,整座大厦才能坚如磐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把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呢?战争年代,我们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组织形式,保证了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创立了“支部建在村、企业、机关里”的模式,保证了党对所有“单位人” 的覆盖。今天,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现了大量的无行政隶属关系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出现了大量无单位的“社会人”,我们又创立了“支部建在楼上、建在园区内、建在市场上、建在居住点上”以及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新模式,从而把分散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党员联系在一起,并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使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基层党组织是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的最直接的纽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她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党一刻也离不开群众。那么,党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凝聚群众?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遍布全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处于生产、工作和居住的第一线,同广大群众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联系,容易了解群众的疾苦,善于把握群众的脉搏,能够将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及时反映上来,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能体现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的利益。可以说,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主要就是靠基层党组织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来实现的。同时,基层党组织中的广大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也比较密切,群众往往就是通过身边的党员来认识党的。因此,基层党组织中的广大党员可以通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力量。

基层党组织是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最直接的环节。党的领导作用和执政地位是通过党中央、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自上而下、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来实现的。党要担当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既要靠党中央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靠各级党组织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离开各级党组织的贯彻执行,再好的方针政策也是纸上

谈兵。作为党设立在社会中的终端组织和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社会基层单位的最直接的依托,是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抓基层、打基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否则,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就无从谈起。

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指导方针。

围绕中心。党的建设历来是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开展、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围绕中心,深刻揭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党的中心任务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成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牢固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把能否完成本单位各项任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作为评价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

服务大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个组织系统的基础,党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的意识强不强,对于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服务大局,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下级与上级、局部与全局关系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基层党组织树立大局意识,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切实做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基层党组织要服务好大局,就要善于带领党员和群众出色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充分发挥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就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为群众解难,为中央分忧。

拓宽领域。我们党在组织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党的基层组织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覆盖范围是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许许多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这使原来按照单位及其党员人数来设置基层党组织的传统做法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拓展党建工作领域。比如,进一步探索解决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设置问题;进一步完善“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多种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等等。只有构建起覆盖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才能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组织保证。

强化功能。党章规定,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应承担八项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提出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任务。基层党组织要完成好这些任务,不断强化自身功能,就要实现从“组织本位”向“党员本位”的转变,从强调教育、管理、监督功能向强调服务功能的转变。比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建立起干部经常受教

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应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积极探索党组织实现对企业政治领导和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形式;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应适应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逐步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正确把握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当看到,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这些新要求,才能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更有成效,使党的基层组织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化改革开放,对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但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认为改革开放属于上面考虑的事,与己无关,因此还存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封闭狭隘等思想观念。这就要求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推动科学发展,对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根本任务。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各级党组织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基层党组织要经受住考验,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坚强堡垒作用,必须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具体贯彻实施的能力、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维护和谐稳定,对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近一个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因企业关闭、公司裁员、农民工返乡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发生在基层,其解决也必须靠基层。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一些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是由于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处置不当造成的。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维护和谐稳定的职责,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化解各类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增强自身活力,对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拥有7000多万党员,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如果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凝聚广大党员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党就会始终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就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基层党组织要增强自身活力,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目前,一些基层党组织还没有摆脱过去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没有形成发展党内民主、增强自身活力的体制机

制。因此,应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包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等,努力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篇二

一、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

1目前,很多基层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领导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一是在村民民主自治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如何树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如何处理好党政一把手的关系,协调好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合力,是一个需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的课题。二是班子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驾驭农村工作全局的能力还需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还需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不断增强。三是培养年轻干部,后备干部的力度不够,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

2班子陷于事务性工作之中,统筹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式和党对农村的新政策结合地区实际研究思考不够,办法、点子不多,开展的效果不好,农村积压沉淀的问题较多。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要按照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熟悉经济社会工作,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充实到领导班子中去。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党政一把手职责分工,推进分工合作。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切实增强班子的团结,反对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不断提高班子的领导能力。

2要结合实际,加强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根据村委会的实力通盘考虑,详细规划,明确阶段性重点,分步实施。要以村委会有能力解决的群众又关心的问题为突破口,例如环境卫生问题,村务公开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等,想方设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要在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情况下,在基层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集中力量解决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并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团结带领群众一道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

目前,很多农村中,党员少,整个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先锋带头作用发挥不好。农村人口中党员所占的比例低,而且现有党员中年轻人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党员队伍人数少,年龄大,文化低,力量弱,影响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影响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动群众作用的发挥,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对策建议

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党员队伍去实现,党员队伍是党组织的力量所在。针对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加强队伍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大力发展党员,及时吸纳优秀分子入党,切实增加党员队伍数量和提高质量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要根据实际,制定计划,加强培养,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人入党,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切实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力量薄弱的问题。

2加强培训教育,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实际,创新方法,注重实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持之以恒加强对党员队伍的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通过大力实施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定员、农村社会新风尚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的作用,切实增强党组织对群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组织生活和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和实效性不够。一是组织生活不正常。二是对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不够,对农村党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在新形势下对农村党员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三是组织党员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性学习不够,围绕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学习研究不多,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通过党员宣传、引导群众,解决农村中的突发事件,维护农村稳定的作用不强。

(二)对策建议

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证。要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探索并建立完善对农村党员实行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的制度,按党章要求并结合本单位实际,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持之以恒抓好学习教育,把党员紧紧团结在组织周围。要根据农村形势的发展和基层组织的现状,切实抓好党内生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建立的制度要抓好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团结奋斗、务实创新、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发展集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强,实力不强,没有形成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基本上是个吃饭经济。由于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实际困难上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在加强村级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带领群众致富上,增强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和权威,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对策建议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篇三

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靠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概括起来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涵盖了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分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在农村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这项工作,与历次新农村建设相比,却有着全新的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背景条件新,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已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内容更丰富,将着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推进力度大,将采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和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等全方位、综合性的措施;目标要求高,既着眼解决“三农”问题,又跳出“三农”看全局,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开创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农村经营新机制、构建公共服务新体系、建设村镇新面貌、塑造文明新风尚、健全民主管理新制度为主要任务,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来制定完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稳定增产、农民生活宽裕。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改变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群体;改变分散的经营模式,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培植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继续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的方针,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粮、油、茶、棉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区域布局,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档次;继续大力发展畜禽、林果、花卉、药材、蔬菜等新兴特色产业,开发高新特优产品和安全、保健、绿色食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引进、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设科技研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继续推广和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原料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紧紧围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县域经济三大目标,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四个重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质量效益水平。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的支撑点。小城镇是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载体,必须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小城镇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把小城镇建设成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中心、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任务,着力建立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类指导,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农民生产生活新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公共设施不适应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乡村环境脏乱差的落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把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在优先位置,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文明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常抓不懈,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建设滞后的状况。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贯彻新

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大对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治水改土为重点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加快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围绕活跃农村经济、加强城乡交流,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从兴农富民的大局出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乡村公路

建设进程,逐步建成以县道为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农村公路网,尽快实现农村人流、物流畅通的目标。围绕提高农村供电安全和降低农村电价,扎实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和小水电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扎实完成好农村电网改造的各项任务,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围绕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突出抓好荒山、荒地、荒滩,沿路、沿河和村镇绿化,积极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生态屏障;大力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等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加快防洪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积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围绕创建文明村镇,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采取政府引导、集体补助、群众投工投料、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厕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逐步实现村内道路硬化、饮用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洁、农宅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构建社会服务新体系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要消除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在教育、社保、医疗、文化等方面不公平的二元化结构障碍,改变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服务滞后和文化生活贫乏等落后状况,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广大农村,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服务,努力培养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坚持长短结合,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实施“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重点加强对复转军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建设,积极维护农民身心健康。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疾病预防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的建设,切实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贫困乡村卫生事业发展,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和地方病,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积极实施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和少生快富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所规定的免费服务项目,切实解决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保健经费问题。扎实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加强对出生缺陷干预,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乡风文明。根据农民的文化需要和“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话“村通工程”,提高农村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推进乡风民俗新风尚建设,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着眼于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农民自愿互助合作为基础构建新型医疗保障体系,以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为基础逐步发展农村福利事业。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特别是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加大救济力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四、推进平安创建,努力营造农村平安和谐新环境

推进农村平安创建工作,实现农村社会的平安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应着眼于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镇、平安村寨和争创文明户活动,在改旧建新上取得突破。通过构建社会综合治理新机制,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尚,努力实现乡村无重大恶性案件、无群体性上访事件、无封建迷信活动及无黄赌毒邪问题的目标。坚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建立和完善农村治安防范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发动群众,健全自治组织,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实现群防群治,及时铲除滋生、诱发犯罪的因素,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推动社会治安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坚持严打方针,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上取得新突破。要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增强严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打击涉枪、涉爆、绑架、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坚持不懈地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最大限度控制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坚持深入开展“禁毒”,在有效遏制毒品上取得新突破。紧紧抓住遏制毒品来源、毒品危害、新吸毒人员滋生三个关键环节,深入地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发动和依靠群众,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毒品蔓延的势头。正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在排查矛盾纠纷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上取得新突破。高度重视和调处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利益矛盾纠纷,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怨气,变“堵”为“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有效调处化解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新机制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篇四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作为基层党委书记,工作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如何在基层工作好,加强基层建设,把问题解决好,我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关键,我所在的乡是一个纯藏区乡,全乡人口2768人,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带,村寨极为分散,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一个乡,没有企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一个贫困乡,全乡人均收入2760元,在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群众意识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基层组织,但是我乡原来基层组织全乡农村党员不足30名,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40多,80%党员年龄偏大,党员的发展及延续存在严重断档问题,村上的主要干部都是50多岁的,这样一个基层组织对于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是明显不合适的,如何改变现状,在依靠现有组织的力量在基层发展和壮大组织组织队伍是摆在我们班子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经过班子调查研究得出:

第一,要发展基层组织就必须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发展,一切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的藏区,加快农村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加快农村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人员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与三老干部,村组干部交心谈心,向老干部认真请教,切实找准问题所在,一方面加强干部的管理,另一方通过对村两委会制度的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充分发挥乡党委对村级组织的领导作用,为各项政策的实施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选好配强支部一班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要使广大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就需要有一个团结务实、廉洁奉公、开拓创新的村级领导班子来带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最直接的组织者,农村基层干部是最基础的落实群体。因此,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选准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建设一个好班子,特别是选好一个好书记,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因此,在村级组织换届之前,我们严格把好村支部书记关。按照“抓好一把手、带好一班人、建好一支队伍”的工作要求,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放在首位,支部书记人选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在后继人选缺乏的情况下,还是动员了年近花甲的老书记挑起工作重担,同时为今后工作的需要加强了后备干部的培养,通过民主推荐,最少按照一个岗位两名后备干部的要求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我乡三个村,建立了一个16人的后备干部队伍,这批人员是加强教育、管理和培养重点。

第三,在党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我们的党员队伍不仅人数少,而且呈老龄化,普遍都是属于三会人员,最高学历的只是读过初中,所以说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农村党员队伍是

农村党建的基础,是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的基础,我们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将党员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将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一是壮大党员队伍。针对党员队伍人员少的情况,我们通过走访,了解党员发展不起来的问题,群众对党组织的认识不够,对于加入党组织没有深刻认识,所以我们在群众中加大了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诚信,另一方面依靠老党员、老干部,将农村的青年逐一摸排,考虑到我们曾经经历了一场特殊时期,我们严把党员入口关,在了解的过程中将政治素质纳入重要考虑范围,将三老干部子女纳入优先考察对象切实把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把那些年富力强、有一定经济头脑、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知识的在乡知识青年、充实到党员队伍及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彻底改变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作用偏弱、人数减少的状况,每年发展党员在8-10名,现有农村党员43名,大专文化一名,初中文化四名,妇女党员7名,最小年龄30岁,通过加强党员发展,为基层组织加强了新生力量,也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

二是加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和教育。在加强党员发展的时候,考虑到地区因数,党员的学习教育不足,在驻村干部、驻村大学生的协助下,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农村书屋等资源加强党员,青

年的学习教育。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紧密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培训、教育,强化对广大农村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农民队伍的深刻变化,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准确把握农民群众阶层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精神需求复杂化的新特点,摸清社会舆论和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站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分析和研究,按照“一线工作法”在解决农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困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化解矛盾,理解和支持基层党组织的工作。

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很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政策法规不熟悉,对国家政策理解不透彻,容易出现盲目蛮干,甚至与党的路线方针背道而驰的现象。因此,我们加强对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约束和监督力度,规范监督机制,推进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级政务公开,将乡村干部的一言一行置于全体群众监督之下。对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具有

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较强的监督运行机制和措施,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上一篇:洪恩英语第五册下一篇:数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