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广告词的

2024-10-24

笔筒广告词的(精选15篇)

1.笔筒广告词的 篇一

笔筒的作文100字 描写笔筒的

学做笔筒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都有笔筒吧,我来教你们做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环保笔筒吧!

准备材料有:A4大小的彩纸3张、双面胶、粗钩线笔、剪刀。

做法是:先把一张彩纸卷成圆筒形,用双面胶粘牢,再把圆筒的一端剪成条形,把剪过的条形往外折,折完再把另一张彩纸剪成圆形或别的图形当底座,注意:这个型状比圆筒大一些,然后和筒身粘在一起。小朋友你们要想给笔筒加个造型,那就拿另一张卡纸剪成条型的当头发,粘在笔筒的上端,用剩余的卡纸剪成它的嘴巴,用黑粗线笔把它的眼睛、鼻子画出来,这个洋娃娃笔筒就做好了。

小朋友们,你们也试一试吧!

企鹅笔筒

从外表看,我是一只小企鹅。在我粉嘟嘟、胖乎乎的身体上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但是,我虽然是鸟类, 还长着一对翅膀,可我却不会飞。在我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扁扁的嘴巴。我还戴着一个蓝晶晶的蝴蝶结,你看我, 多可爱呀!

可是,我的名字不叫小企鹅,我叫企鹅笔筒。在我的头顶上方有一个洞,那里就是放笔的地方。我的本领可大了,我的肚子里能放五支笔呢!而且,钢笔、铅笔都能放。晚上,小主人就往我肚子里放一些笔,早上, 再取出来。那时候,我就会对它们说:“明天晚上一定要回来陪我哦!”

我是小主人的好帮手,她特别喜欢我。

三色笔筒

前几天,想做一个手工制作,做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决定做一个简便而实用的笔筒,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它吧!

我先找来一个废旧的长圆柱形纸盒 ,当笔筒的“身子”,它高约15厘米,有拳头粗细。然后有给它按了一个底座,这样,笔筒的大致结构就完成了。妈妈说:“再给它穿一件”衣服“就更漂亮了。”于是,我又找来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按先后顺序,措落有致地粘在笔筒的身上。哈哈,一个漂亮的红、紫、黑三色笔筒就做好了。

我的笔筒虽然制作简单,但用处可不小,不但可以装铅笔、尺子、橡皮等学习用品外,还是一个漂亮的装饰呢。怎么样,我的三色笔筒不错吧!

可爱的笔筒 曾海宸

今天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笔的家在哪里?”笔盒里?不对。笔筒里?哈哈,对了。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笔筒,是笔筒不是鼻孔哦。

这个笔筒是天蓝色的花边笔筒。咦?外面怎么像是有一层蒙蒙的雾呢?原来它是磨砂玻璃做的。它是空心的圆筒,外层蒙了一层浅蓝色的薄纱,蓝得像天空,蓝得像大海。上面还印着花花绿绿的图案,图案上面有一个穿着红背心的动物,仔细一看,哦!原来是KT猫。它旁边还有个英文字母“LOVE”,英文字母上有一个紫色的心,我仿佛感觉到了它的跳动。上面和下面还有一圈浅蓝色的荷叶花边。笔筒摸上去又冰又滑,

这真是一个可爱的笔筒。

涂笔筒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涂笔筒真好玩。

一个月亮圆圆的夜晚,我和妈妈出来散步。路上,我们看到许多卖涂料的小店,于是,我走到旁边仔细观察,这雕像雕的栩栩如生,我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时,我犹豫了。因为妈妈说过:不能超过二元钱,我看中了一个最小的,前面是一对相爱的夫妻熊。后面,有一个大笔筒,像一个大竹筐,我下决心要这个。我问阿姨:这个几元?阿姨说:10元。我去跟妈妈说,妈妈同意了。我交了钱开始涂色,经过百般努力,终于涂好了。

笔筒上面是蓝、中间是粉和黄,下面是红,熊身上是白和灰,最下面是黄,最后还加了一些星星、月亮小图案。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我还是很满足。

今天,是收获十分丰富的一天。

瓶子笔筒

我的好朋友乐乐,买了一瓶水,当他喝完之后,他把那漂亮的瓶子,随手扔在了马路边的草坪上。一个小姑娘走了过来,惊奇地说:“多漂亮的瓶子呀,我要把它带回家,做成能用的东西吧”。说完就小心翼翼的捡起瓶子,把它带了回家。

到了家里小姑娘想,做什么好呢?正在想的时候,妈妈回家了,手里面提着一个很精致的笔筒说:“孩子喜欢吗”?接过我笔筒兴奋的说:喜欢,顿时心里也用了想法,做笔筒,小姑娘很快的找来了,笔,剪刀,胶水・・・・・・一丝不苟的做了起来。

过了一个小时,精美的笔筒做成了,特别的漂亮,黄色的身体上面有很多喜洋洋的.图案,妈妈见了说:“哎呦比我买的还漂亮”,你真行啊,听到妈妈的赞赏,小姑娘不好意思的笑了。

小朋友们有些东西表面看上去是垃圾,但是有很大的用处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不要随便扔垃圾,人人都要做好环保,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今天正在路上走的时候发现马路旁边有一个随手丢掉的瓶子,拿回了家里做成了一个漂亮的笔筒。所以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日记,那个小姑娘就是我。多多指导。

小笔筒

星期日的清晨,我在家里自己做了一个小笔筒,这个笔筒我是用来放笔的,如果想知道过程,就请大家把目光转向这里。

我准备了二十根吸管,一条长二米的线,还有一个糖盒的底部。开始了,我首先拿出了二米的线和几根吸管,把吸管的中间部位放在线上系上一个结,然后再系一个死结,不要让它松开。下一个吸管也像第一个吸管一样做。一直到二十个吸管全部系完为止。然后把糖盒的底部拿出来用吸管把糖盒的底部围上,首尾相接在一起。我叫妈妈:“妈妈快来看一看我的笔筒快做好了呀,你快过来看一看呀!”妈妈跑过来一边看一边说:“非常好,很不错,加油呀!”我一听到妈妈表扬我,我心里乐开了一朵花,我一看这个笔筒很单调,于是我又拿出来卡纸剪了一些形状贴在上面,我自言自语的说到:“哈哈,不错,还真挺漂亮呢!”

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吧,喜欢也自己做一个吧!现在这个可爱的小笔筒立在我的课桌上,我每次用完笔都会把笔放进那个可爱的小笔筒里,我每次看到这个小笔筒时都会想起我做笔筒的时候。我很庆幸我没有放弃做笔筒的念头。大家也自己做一个吧!你们一定会比我做的还好呢。

做笔筒

今天,上大学的姐姐回来了。她还给我带了一套礼物――拼装笔筒。

一吃完午饭,我就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自己一个人在书桌上拼起笔筒来。我以前也玩过这种立体拼图,可不是因为找不到零件,就是因为太复杂而以失败告终。这一次,我一个人一定要拼成功。

我先把木板上的零件一个一个都用里推出来。然后我把说明书拿出来,按照说明书上说的,先找到底座,再逐一向上拼拼图。而这一次,也和以前一样,因为我没有搞懂这些零件的前后顺序而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吃过午饭的姐姐见我左拼拼,右拼拼,都没有拼成。于是,主动和我合作,共同拼这个立体笔筒。

姐姐就是姐姐,不一会,一个底座就被姐姐拼好了。接下来,我和姐姐就要拼哪个笔筒的筒了。姐姐因为以前经常拼这种笔筒,所以非常老练。只见姐姐左手拿着说明书,右手拼哪个笔筒的三根柱子。然后再在笔筒的柱子上套上一件件的“花衣裳”。这样,一个笔筒就大功告成了。可真当我和姐姐要拍手祝贺时,这个笔筒“呼啦”一下就散了架。没有办法,我和姐姐又找来胶水重新拼这个笔筒。

虽然这次拼好后,我们拿胶水粘住了。可这不争气的胶水没有粘好。只要放进去的笔的数量大于三枝,笔筒就会散架。

啊,不好!我的笔筒又散架了,不和你聊了,我要用胶水继续粘笔筒了。

笔筒

在我整洁干净的写字桌上,摆放着许许多多的小工艺品,但我爱慕的目光总是会停留在妈妈给我买的冲浪小笔筒上。

这个小笔筒是我哪年生日时妈妈专门为我买的,它的具体外貌与形状是一个圆柱体,而肚中央是空空如也的,上半边是纯洁的颜色――白色,下半边是柔情的颜色――蓝色,底座大约有一寸多高,一截里面犹如有许许多多香香喷喷的油,还有一些小人儿在笔筒的肚腩中来来往往地滑动,并踩着冲浪板,在深蓝色的“大海”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冲浪。如果远远地、马马虎虎地看小人儿在这笔筒中冲浪,有时候还会真感觉到那笔筒里的小人儿是真的,我们则是从巨人国中来的不速之客呢!总而言之,变幻而来的小小人儿在冲浪时是可爱至极、漂亮十足的,总是会让我们这些巨人国中的巨人对他们心生爱慕与喜欢、对他们心动!

笔筒的肚腩很宽大,可以安放许多笔宝宝,而这些笔宝宝也深切地回报笔筒,他们还给笔筒一个安静、舒适、文明的好环境。处于这样和睦相处,融融恰恰的学习环境,空气中不懈地弥漫着和谐、平和的气息。笔筒们和和气气,我自己也默默无闻地投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做一个安安静静的书者。处于一个这么优越的环境,我早已被笔筒的付出而感动了,对笔筒将更加心动、喜爱!

笔筒每天都陪伴于我,而它也许更需要我的陪伴,而我也会一直陪着它,直到永远!

笔筒 余海微

今天,妈妈从超市回来,给我买了一个笔筒,这个是瓷做的笔筒,它精致、漂亮。我真是爱不释手呀!我最喜欢这笔筒的可爱设计和亮丽的颜色。

笔筒的颜色是温馨的淡粉色的,上面画着几个彩色的大汽球和一个精美的礼盒,瞧,旁边还有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猪呢!可爱极了,底盘上还有一个卡通的电子表,可以随时看时间,可方便了。我把笔筒左看右看,直到妈妈叫我吃饭我才放下。

到了下午,突然传来了阵阵敲门声,我打一看,原来是姑姑和她刚满三岁的儿子来了,我马上请她们进来。我说:“妈妈出去了,就我一个人在家,姑姑,你去看电视吧。”姑姑答应了,然后对弟弟说:“你在家随便玩吧,我不能陪你了,姐姐还要看书呢。”说完弟弟就跑开了,说着我便坐到沙发上去看书了,看着看着,我突然听到“啪”的一声,像是什么东西碎了,我马上想到我的笔筒,走进房间一看,只见我的笔筒碎成一包渣,我愣了,姑姑走进来便问:“怎么啦?”我说,笔筒被他摔碎了!姑姑把目光投向弟弟,弟弟惭愧地低着头,姑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弟弟问:“为什么要摔碎姐姐东西呀!”弟弟带着哭腔说:“笔筒……好玩,没拿稳,就摔了,”姑姑准备去打弟弟,我急忙劝阻说:“弟弟不是故意的,没关系,等妈妈回来了重买个就好了。”姑姑微笑地看着我。

这时我听到掏钥匙的声音,原来是妈妈下班回来了,姑姑和妈妈说明了一切,妈妈说我懂得了宽容弟弟,值得表扬,我听了比先前妈妈买笔筒的时候还开心。

分享本站内容m.0s.Net.cn,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2.文人的珍爱—笔筒 篇二

笔筒是从什么时候有的?这已经很难弄清楚了。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楚墓、湖北睡虎地秦墓、甘肃居延汉墓等出土的毛笔都是套在竹制的套里,并不放在筒里。就连出土的整套文具,也没有笔筒的踪影,看来笔筒的使用应该是在汉代以后。在明无名氏《致虚阁杂俎》里有记载:“王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斑’,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由此可见,至迟到东晋时,笔筒已开始成为文人案头的珍玩了。据考证,笔筒在明代开始流行。明中晚期以后,笔筒已经广泛置于书桌案头,成为与读书人朝夕相伴的宠物。因而笔筒成为了一种文化积淀很深、人文色彩很浓的文房器具。

王献之的“裘钟”没人见过,传世的笔筒,目前可以看到的年代最早的当属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隆庆五年嘉定刻竹名家朱松邻所制松鹤笔筒。松鹤笔筒雕老松巨干一截,密布鳞纹瘿节,其旁又出一松,虬枝纷陈,围抱巨干,恍若附干而生。松畔立双鹤,隔枝相对(见图1)。整体寓意是“松鹤延年”。款识阴文,刻于松皮卷脱露木处,是专为题识而设的(见图2)。题款共有五行,为行楷体,法效晋唐风格:“余至武陵,客于丁氏三清轩,识竹溪兄,笃于气谊之君子也。岁之十月,为尊甫熙伯先生八秩寿,作此奉祝。辛未七月朔日,松邻朱鹤。”这件笔筒因材取势,构思奇妙,布局合理,刀法娴熟,书法亦有晋、宋风韵,实为一件难得的艺术瑰宝。

朱松邻名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一作松龄,嘉定人,先祖是徽州人。朱松邻工书法、篆刻,精雕镂图绘之技,亦擅竹刻,为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派竹刻的开山始祖。其子朱小松,其孙朱三松皆为刻竹名家。祖孙三世都工诗文、善书画、精摹印。有此功力,故以刀代笔,无不得心应手,精妙绝伦。他们所制的竹雕,件件皆为精品。

自明中叶之后,竹刻名家辈出,他们有张希黄、濮仲谦、沈大生、王永芳、周乃始、朱文右、周芷岩等。这些经名家之手、风格各异的竹制笔筒,因其特有的艺术性,受到了文人们的喜爱。笔筒逐渐地取代了案头的笔架,成了置放毛笔的主要用具。

周芷岩竹刻笔筒,表面细腻光滑,通体赭里泛红。画面源于王蒙画本的山水画,整个画面恬静雅逸,气势雄伟。近处是片片溪塘,粼粼水波。塘边置亭一座,内隐约有三人围坐,似对弈,似谈天,线条潇洒自然。中景巨松一株,树干高耸,枝叶茂盛,叠叠层层,覆盖茅亭,荫及四周,使人顿觉凉风习习,舒坦爽气。画面主次有序,布白恰到好处。远景,以简练的笔法勾勒了逶迤连绵的高山峻岭,山不见麓,似是云气弥漫,茫茫深邃,甚觉险峨雄张(见图3)。该笔筒正是周芷岩工深底厚、艺术精神的具体表现。

与此同时,各种瓷制、木雕、牙雕等质地不同的笔筒也逐渐地发展起来。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初吴之璠《东山报捷图》黄杨木笔筒。整个画面分三个部分:苍松山石之下,有一石桌,桌上置一副棋盘,三位老者围石而坐,一人观棋,二人对弈。一方指指点点,成竹在胸,一方呆呆木木,神情紧张,观棋者笑而不语。三位老者身后,有三女侍立,手持莲花窃窃私语。笔筒的另一面两位手举小旗的信使乘马飞奔于峡谷之间。这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故事:晋军胜利后,前方信使正向运筹帷幄的谢安飞骑报捷。当时谢安正在和朋友下棋,他看过捷报后,神情如故,随手把捷报放在一边,依旧专注在棋盘上。笔筒的全部画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段故事,故名《东山报捷图》。这件黄杨木雕用薄地阳文刻法,布局疏朗有致,刀法圆润精熟,是从嘉定派竹刻之法变化而出的(见图4)。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是活动于清康熙年间的清代书画家、竹刻家,为朱三松之后嘉定竹雕第一高手。他承袭嘉定三朱的高浮雕传统,研创出一种稍高出地子的浅浮雕技法,被称之为“薄地阳文”。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高宗于内府看到他的笔筒作品,见刻有“槎溪吴鲁珍”名款,询问鲁珍何人,侍臣据陆廷灿《南村随笔》记载入奏,从此名声大噪。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牙雕松荫策杖笔筒为明末清初时期作品。笔筒随牙形,体近椭圆,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较大,将器身分作上、下两部分。笔筒纹饰以浅浮雕为主,刻有一株虬枝屈伸的老松,松间飘浮着两层白云,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效果。松下一老者持杖徐行,旁随一小童指手画脚,似在讲说。二人立于山间隙地,一侧山石丛树,限于下部区域内;另一侧悬岩峻峭,松干夭矫,直入云端(见图5)。山石之间显现出明末清初文人的隐逸生活。雕刻多在一侧,笔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备题记。这件笔筒刀法简练,可以明显看出受竹雕的影响很深。

在五彩缤纷的笔筒世界中,不可忽视的当属瓷制的笔筒。瓷制的笔筒,器形多样,釉彩丰富,纹饰画面多姿多彩,生产规模大而成为笔筒制作的主流。瓷制笔筒兴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至明末崇祯时开始大规模生产,但传世作品较为少见。这个时期主要以青花瓷为主,有直口与撇口两种。平砂底洁白细润,器口露胎或施酱釉,纹饰内容以人物故事为多。青花呈色淡雅,绘工精细。清代康熙时期,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政通人和,文化昌盛,制瓷业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瓷笔筒有直筒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口部或露胎无釉,或施酱釉、粉白釉。器足或为圈足,或为三足,或无釉平底。品种有青花、三彩、五彩、斗彩、釉里三色、洒蓝、乌金釉等。图案纹饰丰富多彩。后来制作工艺更进一步,许多新品种的笔筒相继出现并开始以粉彩为主,装饰性进一步加强,但装饰则过于繁琐复杂,清新秀雅则显不足。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器呈筒形,直口,直壁,玉璧形底。外壁青花书馆阁体小楷《圣主得贤臣颂》文,字体工整,笔法精细,下钤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方款(见图6)。底心施白釉,上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圣主得贤臣颂》是汉代王褒奉汉宣帝刘询之诏而作。清代康熙年间的笔筒以题写长篇诗词歌赋作装饰纹样,最具特色。除《圣主得贤臣颂》外,尚有苏轼《赤壁赋》、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秋声赋》《醉翁亭记》、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等。

此外,还有各种玉制的笔筒、葫芦笔筒、雕漆笔筒、金属笔筒等(见图7、图8)。当然常见的普通笔筒,并没有介绍的这些名品那么讲究。

尽管现代多数人都用钢笔之类,但笔筒依旧昂然立在书桌上。除了实用、赏玩之外,个中内涵,当然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清初文人朱彝尊在《笔筒铭》中这样描写:“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清人梁山舟则有《紫檀笔筒铭》:“诗有简,酒有简,尖头公,居此中。床以翡翠易毁,架以珊瑚太工,檀心坚栗而圆通,紫气郁郁腾虚空。立而不倚,和而不同。君子鉴之,以束吾躬。”这些,颇能表达文人学士对笔筒的钟情。一只精美的笔筒置于案头,似乎在彰显着主人的闲情雅趣,以致物我交融,与日月相对的文人诗情勃发、文采斐然。

3.我的笔筒作文 篇三

我家有一个既美观又精致的笔筒,是我生日时姨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可喜欢这一个笔筒了,

它是圆柱形的,颜色淡绿淡绿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火红火红的枫叶,有粉红的花朵,有紫莹莹的葡萄……下面由三只脚蹬着地,高约13厘米,周长约22厘米,笔筒上的图案看上去特别逼真,

小学生作文大全

笔筒的孔口很宽,可以放很多笔。这个笔筒用仿玉做成,看上去精莹透亮。摸起来,光滑舒适。而且有一个特征,就是非常结实,非常重,要花一点力气才能举起来。

4.我的笔筒 篇四

它是一个小巧精致的笔筒,在我家的书桌上。它的花纹是由粘土做成的,是文具们温馨的“家”,其实就是一个“花生牛奶”罐子。

圆柱型外围铺满了白、翠绿、深蓝和浅蓝。每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白色是飘动的云;翠绿色是摇动的草;浅蓝色是天空;而深色却是大海。

它的下面,是美食城。那儿有新鲜出炉的披萨;有可以让人大饱口福的热狗;更有令人垂涎三尺的巨无霸;还有泡面哩!

笔筒的中间,是植物城。上边儿有几朵漂亮而且鲜红的玫瑰,在它们的花蕊间,都有一颗亮闪闪的“钻石”,真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呀!我还专门做了一朵金黄的向日葵,它面向太阳,圆溜溜的大眼睛还在眨眼嘿!

在脖子上,是水果城。有已经成熟的香蕉;也有两颗香甜可口的水蜜桃,它们都等着你来吃呢!

在它的头上,是住着一只小章鱼,它是深紫色的,嘴角永远都是下垂着,好像我每天都惹了它似的。吸盘却紧紧的吸住笔筒的“头发”,样子比农村孩子还顽皮一百倍呢!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在上面做了两个又大又圆,而且臭到极致的大便,我们班女生见了都哇哇大叫,连钟老师也大叫起来。

5.笔筒的作文 篇五

我有一个新笔筒,这个笔筒和别的笔筒不一样,它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个笔筒是我在平遥古城旅游时现场做的。这个笔筒的比其他笔筒都要重的多,还要高出一截,我的这个笔筒是陶瓷烧制的,笔筒里面是深蓝色的,外面是白色底色,我在平遥古街上照的相片印到上面,照片上我的一只手指着嘴巴,另一只手指着身后的过街楼,照片的两边分别写着两行篆字《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留恋。》

我非常喜欢这个笔筒,这个笔筒和我所有的笔筒都不一样,我每次看到上面自己的照片我心里就想笑,哇!这个小孩好漂亮啊!她的姿势怎么这么美,我都要陶醉了。

6.竹林七贤笔筒赏析 篇六

这个竹雕笔筒器型硕大,品相完整。全器高2l厘米,口径稍呈椭圆,18.6×16.7厘米。笔筒截取竹之近根部两竹节,竹肌厚达1.9厘米,口径稍内倾,光滑圆润,有玉质感,这是长期摩挲把玩的结果。全器呈深棕红色,底设四矮足。内壁竹节旋刀处及与口沿交汇处,呈两条殷红的血色圈线,美妙无穷。

笔筒全器取通景布局,采用浮雕、高浮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技法,运刀刚劲,层次分明,有的深达六七层之多,充分显示了嘉定派竹刻的艺术特色。

竹筒以竹林七贤为纹饰题材,“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成、王戎的合称,他们大多崇尚老庄之学,常聚啸山林,饮酒清谈,弄琴赋诗,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竹筒正面描绘的是在一山石洞口,四人围于石桌边,似是在酒酣耳热之时,纵论世事,三人长髯飘飘,坐于上首的没有留须,显得年轻气盛,昂首向前,右手攥拳于胸,激愤之情可触。与其对坐的一人手把酒碗,仰头长笑,像是表达同样的情怀,放荡不羁形于神色。坐于其左侧的手把酒碗,正听得入神,站在其右侧的,双手背后,躬身向前,听取他们对世事的讥评,跃跃欲言。洞口边山石嶙峋,苍松掩映,幽雅恬静的环境与名士纵酒妙论的热烈场面,对比强烈,动静得宜。洞口右边是一片竹林,共雕刻102根竹子,达三四层之多,林中刻有四个人物,有鬼斧神工之妙。林外一人手搭家童肩上,林中一人朝他们走来,同往石洞口相聚,一人携带家童,在竹林中行走,匆匆赶去聚会。竹林尽处,一家童手挟主人木琴,朝竹林外两个煮酒家童走去,手持蒲扇的家童掉转头,笑迎竹林中走来的小伙伴,另一家童抬起右手,正在向煮酒家童示意什么。竹林边,有一小径,小径下有一蜿蜒小溪,溪边杂树生花,怪石堆岸,溪水绕竹林,穿山石,潺潺流逝而去,有一种幽深莫测之感。

笔筒款识题于石壁之上:“竹林七贤,癸酉,王之羽制。”字体苍劲有力,非大师莫为。王之羽,字谓韶,自署逸民,清嘉定人,得竹刻名家吴之瑶运腕之法,故名噪一时,是康熙时竹刻名家。查康熙癸酉年,应是1693年,距今300多年。

全器画面雕刻七位文人名士、五个家童,共十二个人物,个个笑容可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配以苍松修竹,山石流水,高峰飞云,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者雕刻技法高超,运刀如运笔。苍松之虬干蚌叶,山石之突兀凹陷,竹林之修干拔节,人物衣纹之褶皱,无不雕刻得细致入微,自然清晰。清初传世竹雕中,表现“竹林七贤”题材的笔筒不少,但像拙藏器型如此硕大,雕刻如此精美,画面同时表现七个文人名士的,实属不多见。

7.我的笔筒的作文 篇七

老师拿出第一个笔筒说:“今天我们把第一个笔筒的颜色涂好。”然后老师再拿出一个自己画的笔筒,我们一看,上面有各种个样的鱼油黄的,有红的,有绿的。好多小雨都美丽极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画的笔筒有大树,你画的却没有大树呢?老师说:“因为我喜欢立体的所以没有大树。”

老师给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发了一个笔筒,可我还没想出来怎么画,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出了好办法我把笔筒里的大树画出了彩虹树,然后我数了一下格子一共有5个,我想春夏秋冬有4个季节,那最后有个画什么呢?突然我想到了那就画彩虹吧!

8.我的云锦笔筒作文 篇八

打开精致的正方形盒子,我看到里面是一本书的形状。我以为本精美的小词典,当我拿出来想翻开时,才发现是一个精致的中国红云锦小笔筒。

笔筒的正面有一个正方形镶花金边,外面是青一色的中国红,里面是一幅精美无比的云锦龙图。一条活灵活现的彩龙正在舞动着一个大火球。彩龙由金、银、蓝、绿、红五种丝线绣成,底色是一块质地特好的深黄色布料,看上去很是高雅华贵。

笔筒的背面有一块正方形金色牌子,四条动作轻盈、形态灵秀的变形小金龙镶嵌于四角。上面两条金龙间用隶书写着“中国云锦”四个金字,还有一排小金字,写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字。下面两条金龙间标有“御锦堂”三个字。爸爸告诉我,这是商标。左右用行书写有“中华一绝”和“民族瑰宝”8个金字。中间的金牌上是关于中国云锦的介绍。文字介绍说,中国云锦自宋代(公元960年)由彩锦演变而来,到了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统治者开始用真金装点官服,使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云锦脱颖而出,受到封建君主和豪门贵族的宠爱,元、明、清三朝都指定云锦为皇室御用贡品。历代统治者相继在南京设立官办制造局,专门管理云锦的生产并垄断了云锦的销售。云锦主要有织金、库锦、库缎和妆花四大品种,用于皇室龙袍、皇后凤衣、大臣官服等宫廷服饰。被古人称为“寸锦寸金”的云锦,至今尚不能被机器纺织所代替,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9.最是风雅竹笔筒 篇九

在名人竹刻中,笔筒是文人书房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而竹刻更是依托于文人审美的艺术明星,将竹刻与笔筒相结合,催生出的是一种低调而高傲的品位,是一个素雅而夺目的珍宝,是传统工艺美术与文人艺术理念的完美结合。

清嘉庆 邓渭 竹刻行书赤壁赋笔筒

筒身阴刻行书前赤壁赋全篇,款书“时丙辰秋九月上浣书于怀白山房,云樵山人”。连珠印有“得璜人”,引首印“草草”。字体温婉,刀法细腻圆顺。无论从成就还是影响来看,邓的刻字艺术都在嘉定竹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刻字均有自书,雕工和书法融为一体,沉稳有力,尽显大家风范。

1 明万历 朱稚征 竹雕高士图笔筒

筒身镌一高士于松石间展卷濡毫之际,矫然回首,双蝠翩翩而至。岩石间镌款“万历乙卯年,朱稚征”,以阴刻大篆为之,与习见朱稚征作品多用“三松”别号,且字体大都为行书的落款方式不同,为目前所仅见。

2 清 尚勋 留青桐荫侯茗图笔筒

尚勋其人记录不详,据作品风格,应为清代人。园中树石间放置一石榻,榻上设席,一老叟坐于席上,作辍琴待茶状。前有一名童子持扇煽炉,并回首望于老叟,似有应答之趣。刻竹画面与书画艺术的图式和造型相似,提升了竹刻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含量。

3 清 孙 竹刻摹砖文曲式笔筒

笔筒取变形竹材所制,成左右二曲。右曲以阴文篆刻汉砖铭“大富贵,亦寿考,长安乐,宜子孙”;右曲阴刻楷书款“漱石道人,碧沧摹古”。刻法为直边平底,乃清中期以降阴文竹刻的通行风格。孙活跃于清道光、咸丰两朝,刻竹富金石气,自辑所作竹根印拓为《漱石印存》。

4 1923年 金绍坊(金西) 留青梅窗图笔筒

10.《笔筒设计》的教学与反思 篇十

《笔筒设计》是执教老师对《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七课《自制笔筒》的一个改造内容。本课时教学,执教老师在劳技新理念的指导下,十分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本课时的简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展示师作、欣赏引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4、5个自己课前制作的笔筒作品,让学生认认它们是什么?用什么材料做的?

(评:小学4年级的学生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体,单体的、合体的,不同材料,瓶子的、竹筒的,不同手法,贴、粘、扎、刻、烙等,以形象可感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较好地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比较笔筒,了解制作过程

观察这些笔筒,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它们不仅形状多样、装饰漂亮,而且功能特别,有的具有时钟的功能,有的还能看气温。

这些笔筒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教师解剖其中作品,简要示范、讲解操作要点。

在学生有欲望制作一个自己的笔筒的基础上,推介教师设置的材料站,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用、形状的设计、功能的拓展等去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笔筒。

(评:从观察、分析、解剖教师的笔筒作品,打开学生设计各式笔筒的思路,了解笔筒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师材料站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化的设计提供了现实的更大可能性。)

三、确定制作方案,合作完成制作

学生四人学习小组讨论确定一个笔筒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成员制作活动的初步分工,尝试操作。

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比划、简单构图等交流小组设计思想。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教师运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制作过程中注意点和解决方法的友情提示,同时小音量播放轻松、活泼音乐,营造愉悦氛围,学生制作活动时,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

(评:学生小组动手前的设计思想交流,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亮点和火花,从二十多分钟后的学生展示作品看,也印证了这一点。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看,采用4人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一个创意作品的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有一个“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机会。)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并开启实物展示投影仪,帮助学生在介绍作品时将局部细节加以放大。

各组学生推选作品推介发言人,踊跃上台介绍本组作品,并和本组其它同学一起接受其它组同学们的询问和质疑。

对全班十三件作品(其中一件是未来得及完工的半成品)进行星级投票,共同参与评价。

请得星不同的几组分别谈谈制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评:在学生广泛参与评价的基础上,谈谈对作品和小组合作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反思和总结,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合作效率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一、活用老教材,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学习,少统一,多宽松;少强求,多自主,要给学生展示个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现行省编教材《生活与劳动》第七册第7课《自制笔筒》教学目标单

一、内容单

一、材料单一。如果按照原教材的器材准备和制作步骤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是统一的易拉罐或可乐瓶等材料,无形中禁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的操作学习是被动的接受过程,是机械的、死板的,甚至是动手不动脑的,虽然通过操作练习,学生的操作技术可以由此形成,但技术思维则难以借此养成,创新欲望难以满足,创新思维难以培养。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能较好地活用老教材,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首先大刀阔斧把课题改为《笔筒设计》,开创出一片供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在教学设计上尝试在教室里设置“材料站”。“材料站”中的材料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来的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有老师根据本课“笔筒制作”内容而特意准备的东西。“材料站”的设置,大大拓宽了学生《笔筒设计》的选材领域,给学生在设计和选材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学生面对“材料站”中各种各样的材料,有了选择制作不同笔筒的自由。大家可以在“材料站”中任意选取材料,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发挥创造力的宽松环境,满足学生创新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每个学生个人兴趣不同,探究视角不同,动手能力有强弱,原有知识经验有差异,设计及结果的表达也不相同,“材料站”的设置,又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真是琳琅满目,令人惊讶,虽然是一种层次和水平都不太高的创新,但在孩子们的手中,多种式样的笔筒却充满了童趣,象征着他们独具的个性。“材料站”的设置,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智慧的火花闪现了,创新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二、在手与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紧密结合的并用过程。《笔筒设计》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设计、制作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站”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分组进行尝试,学生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交流信息,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指导中不断地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线索,成为学生交流信息的组织者。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不但在作品设计和制作步骤上千差万别,而且在具体部件的制作中,发现了许多好的方法。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技术思维,提高技术能力,培养劳动态度和习惯,真正体现“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新的理念。

三、用技术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

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用技术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引导、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和动手制作的欲望。《笔筒设计》一课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时,首先用课件和实物出示多种式样的笔筒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分析笔筒,教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这些笔筒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漂亮的笔筒是怎样制作的?这一简洁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制作笔筒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引导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探究上,又通过对其中典型笔筒的作品解剖,让学生了解制作中基本的技术要领,很好地引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重视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体现实践性原则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地方。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教育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笔筒设计》一课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设计、制作、改进笔筒的过程。从学生参与的广度看:人人参与欣赏、探究、合作、讨论、设计、制作、评价等,每个学生参与了课堂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从学生参与的深度看:一节课中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占大多数,充分体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的新理念,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学生参与的方式是自主设计笔筒、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制作方法,既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又体现了实践性原则;学生参与的品质方面,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尊重他人发言,善于质疑问题,充分发表意见,评价中学会欣赏别人。

五、制作活动强调了合作与交流,体现合作学习理念

具有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一个基本方面,需要教师们在从小的教学中加以培养。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都能很好地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在《笔筒设计》一课实践活动中,教师实行了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让每个小组用集体的智慧设计笔筒制作方案,合作制作笔筒。还要求小组内合理分工,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启迪、相互帮助,促使多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实现“互补”。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看哪组合作最好,完成作品最早,制作的作品最新颖、有特色。在最后的作品评价中,又颁发了合作奖。由于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六、改进评价方式,以评价激励学生,带动反思,促进提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和反省,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要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在评价的内容上,在全面评价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技术意识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自评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自评机会,让学生口头描绘作品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以便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作品,形成特色。在自评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互评作品,在互评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作品,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笔筒设计》一课作品评价中,教师首先设计一个

展示台,进行作品展示;接着召开作品发布推介会,由各设计、制作小组派代表对自己小组展示的作品进行介绍(自评);然后再由各组学生互评;最后由学生评出创意奖、合作奖、环保奖、装饰奖等若干名。在学生自评、互评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畅谈体验、经验和教训,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11.我最喜欢的笔筒日记 篇十一

在我的书桌上,有一个笔筒。它是我舅舅从南京带给我的。

推开我的房门,便会看见我的笔筒。它的轮廓是个正方体,全身都是宝石蓝,侧面有一个白色大象图案,后面是一辆大巴车,旁边跟着一个小孩子在那手舞足蹈,好像在说:“欢迎你,大象。”那头大象就是我的舅舅,那个小孩就是我。意思是说:舅舅回来了,我十分开心。前面是两层抽屉。拉开第一个抽屉,里面是翠绿色的,上面有一个大象和一大群人在吃饭,个个都十分开心。意思是说:舅舅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所以要请他吃一顿好的。拉开第二个抽屉。里面是黄色的`,上面有一头大象和一大群人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意思是说:我们吃完饭就坐在沙发上陪舅舅看他最喜欢看的篮球比赛。后面是白色的,是那头大象上了大巴车,有一些人哭了。意思是:舅舅昨天回来,今天就走了,一年回来一次,所以我们都依依不舍。

12.笔筒上认识孙过庭 篇十二

圆形、直口、玉璧形底,外壁青花临孙过庭《书谱》之一段。

书法界都知道孙过庭(648—691年)是唐代书法界重量级人物。

孙过庭,字虔礼,江苏吴郡人。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极虑专精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九品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

《书谱》为孙过庭撰文、书写,是一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著作,“书法纵逸,多得天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赞:“读孙虔礼《书谱》委曲详尽,切实痛快,为古今第一要义。”其草规范森严,为后世学习之范本。

后人评《书谱》笔法精娴,结体劲净,墨彩奕奕,干湿浓淡韵爽,古气自然,且通卷妙论作字之旨,内蕴哲理,堪称中国书法史上书论与书艺双绝的合璧之作,是书法爱好者临习与欣赏的最佳范本。

笔筒上节选的一段是: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右临孙过庭书。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为适应变化,应急方便,行书最适合;题榜和勒石之类的作品,当以楷书写最为相宜。书写楷书若不能同时精通草书,写出来的字恐怕会过于拘谨单一;学习草书如果不同时精通楷书,也就不能称为“书法”。楷书以平直的点画构成形體,由使转表现其精神。草书则以点画表现其精神,以转折呼应来表现形体。草书没有了使转,就不成字,楷书点画功夫不到位,只可用以记录文词了。”

笔筒为文房用品,清代康熙以后多有生产,且品种繁多,有青花、颜色釉、五彩、粉彩等,笔筒上纹饰有人物、山水、花卉、鸟兽、诗词等。此器以青花临孙过庭《书谱》,笔法遒劲,颇具孙过庭书法的风范,不知是哪位大家。但落款处有方圆两印章,圆章为篆书“陶成堂”三字,乾隆年的督陶官唐英就用过“陶成堂”铭款。方章为四字篆书,经查《六书通》辨认出系“殿虎笃公”四字。所谓“殿虎”是指宋朝刘安世,他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笏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一次上朝与皇帝对话,上前、后退地力争了四五次。旁边陪侍的人在远处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直冒冷汗,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而这位敢于和皇帝争论的人真好比“殿上虎”了。后世将那些敢于冒险犯颜直谏的人,称之为“殿虎”。这里的“殿虎笃公”,估计是在笔筒上临孙过庭《书谱》的一位官员的名号。可见这位“笃公”的官阶之高,自比刘安世敢于直谏,为人诚笃,是孙过庭的“粉丝”,唐英的好友,又是书法大家,但他究竟是谁呢?有待进一步考查。不过这只笔筒将中国精湛的制瓷艺术与传统书法结合,真可谓珠联璧合的稀世珍宝。

13.我的好朋友笔筒作文 篇十三

我有一个漂亮的笔筒,它是我生日的时候,姐姐为我精心挑选的礼物。我常常把它拿起来左看右看,看它其中有什么奥妙。我给笔筒编了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建筑工人把一棵树砍了,在留下的树桩里挖了个洞,就走了。猪姐第在树桩旁拍皮球,一不小心,球掉进去了,这可怎么办呀!弟弟洋洋有了个注意,它对姐姐说:“姐姐,我下去捡球吧!

你在后面拉我,好吗?”“那……好吧!”不知道是哪个雕刻师雕刻的,真是刻得栩栩如生。有了这个笔筒,我学习就方便多了。我把笔放进树桩里,要用的`的时候,抽出一根,就可以了。以前,我的书桌上总是乱七八糟的,我常常看了就心烦。妈妈总说我丢三落四,我都不好意思。有了笔筒是不是比以前方便多了。笔筒是我的好朋友,就放在我的书桌上,每次我在台灯下做作业,我一碰到难题,猪姐第好像瞪大眼睛地鼓励我,不要害怕,我就鼓起勇气努力思考。每当我碰到难题,想要偷看答案,猪姐第就提醒我:不要,不要。我清醒过来,笑眯眯地望着它们。

14.我的笔筒的作文 篇十四

今天,我无事所干,东找找,西找找,找到了一个薯片盒,心想:这个薯片盒能做什么呢?突然,我眼珠子骨碌一转,一个好主意冒出来了——做笔筒。这真是废物利用啊!

我拿来一把剪刀、一卷双面胶和许多张彩色卡纸。我先用一张淡蓝色的卡纸把外壳包好,再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卡纸做弯弯曲曲的长丝带贴上,然后用五颜六色的卡纸做蝴蝶贴在中间的紫色丝带上。最后在四周贴上许多漂亮的图案。这些图案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这样就大功告成了。看着这栩栩如生的笔筒,我仿佛看到春天到来了,几只蝴蝶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像春的使者,我心里快乐无比。

同学们,你们想做吗?

15.宋代象牙刻绘“蹴鞠图”笔筒 篇十五

象牙质地细密湿润、品位高贵,属雕刻之品的优良材料。据我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中可知:我国的牙雕制品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史记·微子世家》中载“纣始为象著”,但当时的象牙雕饰活动仅仅局限于装饰之用的生活之品,如:象床、象簟、象琪、象栉、象扇、象笼等。封建制度健全后便出现了象征权力的象笏。到了文化繁荣的唐宋时期,又出现了配合文房四宝而产生的文房用具——象牙笔筒;并且能将高超的牙雕技术与文人书画相结合,成为装饰书房的高雅饰品。

宋代象牙雕刻“蹴鞠图”笔筒,1973年7月10日由安徽省长丰县下塘公社龚姓村民出售,现归安徽省博物馆珍藏。

笔筒色泽略黄、形呈圆筒状,无底。口非正圆,直径10.9~11厘米。筒高因截裁未齐而略有不等,约16~16.2厘米。

筒上所刻图案为:凉亭之外、平埸之上,中间置足球一只。有四人身着短衣、脚蹬皮靴,以同一姿势体态立于场地四角,作随时准备起脚踢球之状。另有一人身穿官服、站立一旁,正对其他四人评说指点,似为球场裁判。场上所有的人物均动作认真整齐,表情严肃紧张,呈现出一派浓厚的足球赛场气氛。背景为山崖之下:有四廊曲折、凉亭高立,古松参天、草地平坦。亭前台阶层递,树下石凳低置。近处片石成岗,峦坡依山延绵。透过高低错落的岗峦、树木,可清楚地看见中景为林荫之下、青草地中,有一贵族娱乐、健身之所——足球场。

图以线雕和毛雕两种手法并用雕琢而成,线条清晰、画面洁净。留白之地象牙纹路清晰可见。其用小斧劈兼竖披麻皴法作坚硬之山崖、界尺标划直线作高大稳固建筑。树木草叶刻画自然鲜活,显得生气盎然、郁郁葱葱。人物形象细腻传神,衣纹线条飘逸流畅。

着色用火烙之法为之:山体填深褐、树草染石绿,服装晕朱彩、房屋划线留白。色泽怡人,格调古雅。精细的雕工和生动的画技相结合,从而形象地刻绘出一幅宋人蹴鞠(踢球游戏)的画面。为研究我国古代体育运动史及世界足球的发展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由于大量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出土遗存、传世文物的证实,国际足协会已公开确认了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而宋代牙雕“蹴鞠图”笔筒,则正是中国古代足球运动发展到高潮时期的产物,它再现了当时社会人们倾心投入于蹴鞠赛事的紧张场面。

工匠们敢于创意将激烈的蹴鞠比赛场情刻绘于不善体育活动的文人书房用品之上,说明了宋代人们对足球的热爱程度丝毫不亚于对文房四宝的痴迷:擅长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们,同样也可以踢得一脚好球;日常生活中除了琴棋书画、文蹈武略外,蹴鞠也是一种高雅的风尚。值得朝野人士趋之若骛,甚至将其用作进身的台阶。

即使是在八九百年后的今天,当德国足球世界杯大赛进行之时,此笔筒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被荣幸地选中赴德国参加《世界古代体育游戏展览》,以配合大赛的宣传活动。通过它无言陈述,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够了解足球及其悠久的历史。它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人类足球运动发展的实物见证,因而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宋代的蹴鞠运动

上一篇:机器人发展概况下一篇:微信公众平台关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