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梁家河读后感

2024-07-09

社工梁家河读后感(共10篇)

1.社工梁家河读后感 篇一

读《梁家河》有感

张婷婷

最近有本《梁家河》的书,争相被广大党员干部拜读,我亦有幸成为其一,读后非常感慨,略有个人心得体会,和大家共分享。书的封面有习近平同志的这样一段话“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有大学问的地方”。书中描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经历和感悟。从其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战斗岁月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成长都需要一番所谓的“痛苦”经历。年少时候的我们对于未来总是有过多的迷惘和彷徨,不知道我们人生的出路在哪里,该怎样在这个社会寻找自身的价值,其实主要原因不在社会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总是抬头看月亮看星星,却缺少双脚坚实的行走在土地上的心。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能有后来的以天下为己任,在于他在梁家河这几年,紧贴黄土地,紧贴老百姓,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不是消磨了意志,而是奋起了人生的豪迈,要问老百姓做点事,要让群众们过上好日子,为此苦思求学,带领群众们打淤坝,发展农业生产,建沼气池,铁业社......。我们当下的年轻人缺少的就是这种在困苦中奋起的精神,为百姓谋福祉的豪迈。遇到点困难,就畏首畏尾,就消磨意志,把自己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习近平同志在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仍能坚持不断的学习、读书来提升自我,升华自我,我们现在不用从事重体力劳动,读书的条件要远远好于当时的条件,确把大量的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游戏世界,怎么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所以习主席倡导年轻人应该多读书,少熬夜,追求人生大理想。今天的中国,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候,需要一大批的年轻人有大理想,大追求,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时候的奋斗精神。

2.梁家河读后感 篇二

最近,我有幸读了《梁家河》一书。这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向我们生动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生活,再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及成长历程;并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翻开此书,题记是习总书记的一段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再翻一页,又一段话深深的震撼了我: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是的,总书记做到了。当他2015年2月携夫人彭丽媛再回梁家河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乡亲们,一声声亲切地呼唤着他们的小名,时至今日,即便是身居高位,他的可感可信、可亲可敬,仍然深深地感动着我。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真正了解人民疾苦,与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启示着我们,作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员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团结带领员工,为公司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梁家河一书中,描写了七年的艰苦岁月中,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干实事。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目前,在公司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和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

如今,在总书记的带领和感召下,梁家河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矢志不渝地推动梁家河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已经过上好光景,全村走上发展新道路,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梁家河村的发展变化,已成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发展进步的典型缩影。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和弘扬梁家河“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坚定信念,抢抓机遇、感恩奋进,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3.梁家河读后感 篇三

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感受颇多,从内心上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里面很多精典的语言和实实在在的事例,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总书记卓越的领导才能、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真挚为民的情怀。正如他在接受《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时回忆插队岁月:“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观、劳动观、思想观,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梁家河迎来巨变,而这正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启示我们:唯有奋斗,才能不负芳华;唯有奋斗,方可梦想成真,奋斗需有处变不惊的定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初到梁家河,巨大的生活落差及迷茫、苦闷等精神压力席卷而来,历经短时的彷徨,他便决心“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于是,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成为他汲取思想养分、丰富精神世界的方式,帮当地群众兴办实事、好事成为他提升能力素养的“大练场”。在这个小村庄里,他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

奋斗需有勤学苦练的执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北京娃”到“受苦人”,从“挣工分不如妇女”到成为“种地的好把式”,再到当地百姓夸他“好后生”、干活“不撒尖”。一系列称谓的变化,源于他“不服输”的劲头,是他勤学苦练,能力得到群众认可的有力证明。前往四川取“真经”,解决技术、土壤松软、材料运送等难题,打破“沼气过不了秦岭”的论断,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克服植被、土壤、地势等不良因素影响,说服群众一块干,修建了村里老几辈人不敢想的“淤地坝”„„

奋斗需有扎根群众的智慧。我们共产党人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习近平回忆:初到梁家河,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干活随意,老百姓对他印象不好。经过家人的教导,他带着“团结观”,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经过苦干实干,成为“陕北的孩子”,百姓口中的“好人才”。即使离开梁家河四十多年,他始终惦念着梁家河和当地的父老乡亲,多次帮助村里的老乡渡过难关。

4.党员《梁家河》读后感 篇四

“团结观”主要讲述了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的一些故事,起初他在梁家河的工作开展并不是很顺利,是在他的姨夫点醒下,才真正明白自己在做群众工作时,一直都忽略了团结问题。

后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和梁家河的村民融为一体,切实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疾苦,也和当地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人们常说—以小见大。只有扎根群众、服务好群众,社会才能稳步发展起来。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学习习近平主席这种苦干实干、团结群众的宝贵品质,身体力行的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不仅要有担当意识,还要有奋斗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凝聚力强大且直击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团结观”让我感触颇深,“团结”二字是精髓,是法宝。

在团学工作中,如何更好增强团学干部凝聚力的课题也是一直以来我们孜孜不倦探索的目标。

5.梁家河读后感心得 篇五

时过境迁,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却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身处远方的我也会常常想起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想念父母为我做的菜卷以及家乡的每一个味道,这些小菜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让我无时无刻都在怀念。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在成长,在蜕变,他磨练了意志,升华了青春,在当时的社会,仅仅是吃饭问题都能锻炼一个人的品质。书中说到:直到自己做饭,知青们才知道把食物吃进嘴里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不易首先体现在柴火上,因为柴火不够,知青们常吃夹生饭。而且打柴本身对知青来说就是大难题,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甚至连灌木都没有,到哪里打柴呀!正如马克思曾说:“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它发出的光越灿烂。”从未干过苦力的知青们就在这次次的磨难中逐渐成长。通过梁家河这面镜子中,我看到的却是当代领袖的朴实无华以及他们坚定的意志。

回想起近些年来去农家乐时,父母常常说到不再是当年的味道了,而我们吃起玉米馍馍却是津津有味,因为我们从未感受过父母他们那辈人当年所遭受过的苦痛,在那个缺席少粮的年代,由于没有白面,他们只能吃着糙面蒸的馍馍,时常因为温饱问题而担忧。而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在当代社会,衣食问题不再困扰着我们,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脚踏实地的.做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争做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校争光,为国争光。

6.第一书记梁家河读后感 篇六

张志雄(顺宁镇白草台村第一书记)

今年,按照县上要求,我在驻村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了《梁家河》一书,对我本人而言,感受深、触动大、收获多,受益匪浅,结合《梁家河》和自身一年多来的驻村实践,谈以下三点体会:

一、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认识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要学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强化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对党的忠诚、心系百姓、关心群众作为做人干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驻村站位不失位,到位不越位,遵守纪律和规矩,尽职尽责,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要有公仆情怀,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全面补足精神之“钙”.以“四讲四有”、“三严三实”的标准,扎实工作,认真履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第一书记。

二、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不知民需,难解民忧。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要介入农村全盘工作,执行好政策,落实好责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甩开膀子,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交朋友,拉家常,话发展,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把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谋事、倾力干事、多干实事,把惠及群众的切身事情做细、干实、办好;要有工作担当,责任担当,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理思路、干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立足本职工作,抓住工作要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动真碰硬,直面困难和问题,善于化解矛盾,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党建示范引领,助推脱贫攻坚

好班子好队伍至关重要,要始终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包扶工作包什么?扶什么?心里必须有杆秤,其实质就是解民需、解民忧、解民困、共致富,而民需、民忧、民困,要用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一件一件的实事来完成,要坚持以“两联”为平台,以“三包”为抓手,步步推进,件件落实。

一是包党建,促脱贫。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要深入群众,立足实际,按照选优配强的思路,层层筛选、严格把关,对理想信念坚定、文化素质高、群众基础扎实、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员作为重点进行推选。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此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党员群众学习上,要采取集中与分散、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形式,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远程教育“云平台”的学习管理。按照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充分发挥“五个载体”作用,狠抓“四化建设”,严格执行村干部坐值班制度、党员固定活动日和“三会一课”制度。

二是包产业,促发展。村看村户看户,发展产业是支柱。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要学习总书记的谋略和干劲,结合农村实际,协助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在主导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大做文章,实行大户带动,小户覆盖。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培育种植、养殖等专业户,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在“三变改革”和乡村振兴上,要积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把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集中连片开发,建立种养基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河道治理等工作纳入镇村工作的“大盘子里”,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全面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三是包扶贫,促富裕。“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白草台驻村伊始,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首先应该从了解掌握村情民意,人员结构,产业现状入手。在7户12人建档立卡户中,有种养户、五保户,也有精神病人。根据家庭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政策上引导,组织帮扶干部针对所包的贫困户,进行村户走访,了解掌握情况,因户施策,因户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要进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落实长短期产业发展,增加家庭收入,早日实现脱贫。对无劳动能力、五保人员,实行政策兜底,集中供养。同时还要对漏评、错退的,进行大摸底、大排查,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人,要在思想上教育,精神上鼓励,提振他们重树生活信心,按照政策程序实现脱贫,过上美好生活。

7.梁家河的读后感800字 篇七

其中让我最受启迪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衷建功业,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而在梁家河,总书记敢于挑战从未有过的事,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即使有人对他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办不成!沼气过不了秦岭”;也有的人表示这样的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有的人还断言:“要是沼气能点灯做饭,除非母鸡叫鸡,公鸡下蛋。正是有了各种怀疑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存在,总书记才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在山沟里打河坝、做坝田、正是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我们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没有做过的事情都存在这大大小小的困难,我始终坚信:经验正是从实干中积累出的,不干永远不知道怎么干,也永远不知道能不能干好。

在平日繁重且超负荷工作中,如何去干工作、干好工作,如何发挥自身最大效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干的过程中找到答案的。所以我们需要思考清楚面临的问题都可能有什么,而后坚定信念去解决。

就像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贫困,其实贫困本身并不可怕,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与理解。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样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差的自然条件下,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8.梁家河的读后感1000字 篇八

书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艰苦知青岁月中的自强不息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无论冬天下水打坝,还是建沼气池,他都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干,真正做到走进群众中去,“和群众心贴着心”。梁家河的今昔对比,反映了国家的蓬勃发展和日益富强,使每一个国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我们何尝不是身在自己的“梁家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全面打赢扭亏增效攻坚战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向习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一、要坚定信念。在梁家河这样的艰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遭受了多少挫折、面临过多少困难、承受过多大压力,但是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读后感.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应该坚信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扭亏增效的攻坚战,顺利完成“创五星争A级”的年度目标。

二、要不忘初心。习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习总书记最困苦的时候,延安接纳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企业也是在我们青涩迷茫时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要加强学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总书记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也坚持学习,每天手不离卷,晚上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铸就他现在的高度。他的思想和品质,也在梁家河这个地方得到了锤炼与升华。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实现共赢。

9.社工梁家河读后感 篇九

作为一名公司中层管理干部,要带头学、深入学、扎实学,从总书记的梁家河岁月中,感受他的成长奋斗历程,学习他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意志品格,做到学思践悟、慎思笃行,学以致用,更加自觉地锻炼党性、提升素质,完善自己。

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当时的梁家河,生产生活落后,村民吃不饱穿不暖,辛勤劳动一年还要靠讨饭接济才能为生。面对这样贫瘠的黄土地,受苦受难的人民,总书记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信念激励着他读书修身充实自我的斗志,坚定着他劳动造福村民的决心。总书记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守初心绝不动摇。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梁家河精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故事也是感人至深的。

10.《梁家河》读后感作文 篇十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青年时代对习近平,也跟我们很多青年一样,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不同对是,习近平在经历理想与现实对博弈之后,毅然选择了扎根农村。这种抉择,不是逃避,不是退缩,而是实事求是、回归理性,并且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对意志,默默储存能量,等待搏击长空。

试看现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弯不下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甚至遇到一点点挫折后就一蹶不振,看破红尘。熟不知这并不是现实与社会残酷,而是我们自己不堪一击,没有足够的韧性和勇气去生活,去拼搏,去改变。一时的迷茫无可厚非,一世的彷徨却让人难以原谅。就像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一样,短暂的迷茫后,选择了脚踏实地,战天斗地,不仅学会了劳动,锻炼了坚强意志,还博览群书,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人生格局。

上一篇:学生作业方案下一篇: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