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

2024-08-2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精选10篇)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 篇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点思考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非学科性课程模式。它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同时也是以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了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学生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经历的环节,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六种课型,即选题课、开题课、活动策划课、方法指导课、中期汇报课和成果展示课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选题开题活动策划方法指导 中期汇报 展示成果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是关键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选题是最为关键,我们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在选题策划上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标志。让活动的内容贴近学生真实世界,让学生能切实感觉得到有兴趣并可以直接参与到其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活动中倾注全部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努力地去实践,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选题课上,我会用抛砖引玉的方法让学生提出了多个想探究的主题:例如大朗特产荔枝;校园的植物;太空的探索;深圳海洋世界;生活中的细菌;汽车文化等。在众多的选题中,有些主题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的主题,如太空的探索、深圳海洋世界、生活中的细菌等,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的能力难以研究。我会采用小组讨论分类排除和小组举手投票的形式进行筛选题目。在我的引导下,最后确定“校园的植物”为主题的活动,这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易于开展活动。同时还根据确定的主题提出初步的设想,让大家能够围绕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

行研究。所以说选题研究的重要性不仅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过程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所在,从而使学生更主动、有效地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题课实施活动的基础

在主题确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围绕主题进行研究?同学之间如何分组研究?怎么样去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我想,开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成立研究小组,形成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因为开题课不同其他的课型,我们就从“感兴趣”、“有价值”、“能研究”三个关键要素,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主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根据问题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去亲身感受和体验过程,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尽量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研究价值和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让学生自己再次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重新整理问题后把研究相同或相近或重复的问题归类,并在同一个主题下归纳为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就变得方便了很多。在开展《调查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这一主题开题课时,引导学生按资料搜集、实地采访、调查统计、文娱活动的研究方式分组,推选组长,制定初步的研究方案;也可以以创设问题情境,围绕《对学校浪费现象的研究》这一大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分解,逐步分成几个能研究的小主题,让学生自己来找贴近自身生活而且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从参与、体验、全程跟踪、研究方法等方面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就可以达到提高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策划课的奠定是课题研究的方案关键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定并确立研究子课题后,大家主要任务就是做好计划制定工作。制定计划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作

好充分的准备,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老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如何围绕主题活动进行策划。学生进行各小组讨论,细化研究的工作,合理分好工并按各自的要求落实任务,完成活动计划。然后是各组长将本小组的活动计划在全班里进行汇报交流,老师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情况展开讨论,各抒已见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学生之间可以就制定的方案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询问,也可质疑方案中自己认为有所缺陷的地方,可进行补充,也可以及时地提出自己不同的修改建议,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然后分组实施方案。

四、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的训练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学生在实施阶段里,同学们要在网上进行大量的资料查找,和阅读有关的文本资源以及进行采访考察,在这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难问题。当这些问题阻碍了活动的进行,凭借小组的力量又难以解决时,指导老师就应考虑安排方法指导课,帮助大家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活动能够有效顺利、持续的开展。如:我上《珍惜生命之水》方法指导课时,针对学生的采访前的准备而专门设计的一节采访问题指导课。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设计采访问题的要点:

1、要明确采访的对象;

2、问题的表述要具体明了;

3、问题的设计要围绕研究的中心来提问;

4、设计问题要由浅到深。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会外出采访或调查时,组长要分好工,提前设计好采访提纲。老师要密切留意学生,及时做好指导,如提醒要注意安全问题,把握活动开展的等,指导学生根据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汇总,撰写出研究报告。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切实做好技术上的指导是成功的关键。

五、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交流课尤其重要

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活动后,慢慢地积累一定的活动资料。如何善用这些积累的资料,怎样确定下一阶段的目标,更好的开展好下个阶段的活动,这时

候上中期汇报交流课就更为重要了,因为中期汇报交流课的开展是为学生在成果展示中更好地提供学习实践活动支撑。

我在一节中期汇报交流课——《走进清明节》课上,首先出示活动的表格:

然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各小组根据表格的提示回顾前一阶段活动开展的情况,他们有的出示采访记录;有的出示访问电话录音;有的出示自己制作的手抄报;有的出示自己制作幻灯片说明;有的把他们用来扫烈士墓亲自做的花圈图片都拿出来展示;并且把自己在准备过程中的感想都以朗读形式展示出来。这时,老师听完各组同学的发言后,为大家的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为小组提出来的困惑出谋划策,为下次的成果展示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为小组下一阶段开展活动提供借鉴。

五、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成果是对学生努力负出的肯定

成果展示课是开展活动的总结课型。各小组在完成资料整理后的成果汇报,也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课。同时也给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和相互提高的良好机会,也让各小组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发掘自身潜力,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例如我在上《走进清明节》展示课时,首先让各个小组同学分别把自己整理的资料用手抄报展示、专题报告和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小组交换评分和举手表决通过的形式进行。这样就可以充分表达民意又可以达到所有资料都做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既可以在对研究过程的反思不足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同学们在此过程中个人能力又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的六种课型各有特点,也非常有针对性。我们在充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只要根据六种课型的操作特点加强研究,就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开辟一片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郭元祥 沈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郭元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 符建华 何庆峰 浙江大学出版社

4、《把握“六课型”,实现有效指导》 陈彦菁 东莞教研综合实践网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 篇二

1.合作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有效的合作学习, 能使学生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解决问题。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注重“建立合作小组、提供合作时间、营造合作氛围”三项工作, 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 建立健全合作型学习小组。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将班里的50多名学生按2名学优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分成一个5人小组, 同时也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喜好等。每组选择1名学习成绩好, 且有组织能力、责任心、亲和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再将小组成员划分为对子组, 为有效合作打下基础。

其次, 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 将实践中的情况进行充分交流。我在执教“安全使用电灯”一节公开课时, 用了半节课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实践中学到的用电安全常识, 学生踊跃发言, 最后的点拨提升就有了水到渠成之感, 受到观摩教师的好评。此外, 在学生走出教室进行社区实践时, 小组在制定好研究计划的基础上, 分组行动进行实践研究, 我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 他们可以问卷调查, 可以采访, 可以走访专业人士, 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成果汇总并采用合适的成果汇报形式。事实证明, 在多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最后用手抄报、快板、三句半、PPT等形式进行汇报, 实现成果共享。

再次, 营造百家争鸣的氛围。在小组合作中,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权, 在课堂中, 允许他们说得不对、做得不对, 逐渐形成民主的学习氛围, 能放开手脚、没有顾忌地进行合作、交流, 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在他们进行合作时, 我常常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 及时送上掌声、笑脸或肯定的言辞,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展示交流———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用展示和交流来激活课堂, 不仅能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完成对课堂知识的深层次学习和掌握, 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倾听、动手操作等多种能力。这个阶段学生最有成就感。

首先, 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为了提高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我要求学生在展示时, 可以借助拍摄的图片、实际调查的数据、采访中的影音等各种成果, 按照先陈述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再总结的思路进行发言, 语言还要通俗易懂, 最好还要有趣味。

其次, 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听不进别人的话,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不良的习惯, 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除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 还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要求学生一定要听清他人发言的观点, 并尽量记住一两个证明观点的数据或者事例, 如果能给予恰当的补充或纠正, 将进行特殊的奖励。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奖励, 学生在倾听他人发言时, 往往一边听一边记, 效果令人欣慰。此外, 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我鼓励成果汇报的学生尽可能采取多样的汇报形式, 避免重复、单一的形式。

再次, 健全多元化评价机制。学生发表的见解及实践探究情况, 如果得不到教师的认可, 活动参与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我常常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 选择某一个方面进行表扬, 哪怕再不起眼的小发现, 一个表演, 一个PPT, 一段快板都是我们为之喝彩的切入点。即使是对没有什么发现的或者成果不明显的学生或小组, 我也鼓励他们参与, 帮助他们寻找问题所在, 让他们在集体交流中学习别的优秀小组的做法,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一、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模式驱动,建构课程操作体系

1. 建模:建构课程实施“443模式”。具体内容:(1)课程实施的“四个步骤”:建构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组织课程实施——共建课程资源。(2)课程结构的“四个单元”: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3)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地方“三抓”(一抓课程督导,规划课程建设;二抓现场交流会,推动课程实施;三抓指导与评价,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三有”(一有领导小组,二有课程计划,三有评价机制);教师“三要”(一要设计活动主题,二要编写活动方案,三要参与活动过程)。

2. 用模:实施“三个一工程”。具体内容: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推介一个镇(片)的经验,编印一套《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丛书》。从2004学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计划用五年时间推动各镇(片)的课程实施与发展。目前我区先后在沙湾镇、市桥城区、化龙镇、石楼镇、石碁镇、大岗镇、北片(原大石镇)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各镇(片)编印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践丛书。

3. 创模:创建课程开发实施模式。建模是为了用模,用模是为了创模,在应用区“443模式”的基础上,各镇、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学校课程与开发实施的新模式;依托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变有限资源为无限利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评价拉动,建构课程评价体系

1. 课程设计评价。通过分片教研活动、实验学校教研活动、专题研究教研活动等,形成课程化体系:主题活动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活动内容系列化(活动领域——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评价)。

2. 课程实施评价。(1)制定评价方案:《番禺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评价表》、《番禺区初中毕业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表》。(2)成立评估机构:区教育局成立检查评估领导小组,下设检查评估小组。每个检查评估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教育指导中心领导1人,中学副校长1人,中心组成员(特约教研员)1人,科组长2人。(3)组织评价活动:学校自评——评估组复评——区教育局审核。

(三)典型带动,形成“二八效应”

各教育指导中心要培育区域典型(课改试验学校、素质教育试点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学校要培育学科带头人(省市区骨干教师、特约教研员、中心组成员),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形成“二八效用”(用20%单位或个人的经验去影响80%的单位或个人)。

二、活动课程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围绕“课程目标”,通过“四动”(行政推动、模式驱动、评价拉动、典型带动),建构了“三个体系”(课程管理体系、课程操作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了“二八效应”,初步实现了“五个发展”(课程区域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一)课程区域均衡发展

通过每学期的“三个一工程”有效地推动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各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对本学期承担的“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从整体规划到具体工作,从工作目标到操作方法,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从学校行政到全体教师,进行了全面安排和精心策划。“交流展示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经验介绍、课例观摩、成果展示”三个部分,通过活动过程提高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形成了一批《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443模式”实践丛书》。如市桥城区的《教育在活动中发展,活动让教育更精彩》,石楼镇的《回归生活世界,体验人生意义》等。

(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根据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现我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我区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实施“四大工程”(628工程、示范工程、三个一工程、共建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着力推进“628工程”建设,即通过打造和培育“六支队伍”(名师队伍、特约教研员队伍、学科中心组队伍、小学新秀队伍、学科资源库项目团队、教育科研团队)产生“二八效应”(用20%教师的教学成果去影响80%教师的教学行为),整体提高教师素质;通过素质教育和教育科研“示范工程”的辐射作用,形成“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教育发展态势;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的“三个一工程”,整体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实施“共建工程”,推动互联学校共建活动,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区域内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科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开发实施活动课程,教师开始由习惯于用教材来教学的“教书匠”,向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转变,实现了“教案——学案——讲学案”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三维课程目标”得到完美的统一: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与学习状态波动性的统一、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知识线与情感线的共振;通过反思提升,建构了“五维”教学行为时空观,即以“互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以“会学”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观,以“情感”为主要纽带的师生观,以“反思”为主要手段的教研观,以“发展”为主要导向的评价观。

(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的“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的“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 篇四

一、“综合与实践”的基本定义

综合实践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许多学校只在成绩比较优秀的班级中开设该门课程,致使它成为优等生的专利,成为成绩不良学生的奢侈品。许多教师固执地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因为他们“学好课标课程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呢”。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学习的权利,况且,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能共同进步。由于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对合作行为的关注减少了学生的“自我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往往转化为内驱力,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技能。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以及情意的综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许多教师没能处理好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知识轻能力,其目标导向是为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而不是为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例如,在课题成果发布时,校领导、教师一般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做出了漂亮的模型、精彩的电子作品等,却忽视了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这其实是抛弃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课程难以关照的两大目标领域──情意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换句话说,一个冠以“综合实践活动”名称的具体项目若缺失了这两大目标是不合格的。

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受到青睐,而其他领域备受冷落,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们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着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是否到位,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若指导不到位会使学习活动难以顺利

1进行,导致学与教的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活动,甚至以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在活动中摆不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易走极端,要么对学生事事过问,越俎代庖;要么是放任自流,过分“民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一现象折射出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两点,一是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旨趣,二是教师还没树立起主体性的学生观,其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指导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新鲜事物。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制度下,学生受眼前利益驱动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该课程的学习常常敷衍了事,就曾有学生质问“这课这么花时间,其他课程学不好,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此外,他们长期处在分科学习的状态下,在学习方式上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听“教师指令”行事,在思维上也比较容易陷于某些固定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并调整和改变他们一贯的学习方式。

三、数学综合实践的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四、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要重视结果,但更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初中里就让学生接触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选取课题,收集信息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实践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数学的和人文科学的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五、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题学习”不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迫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收集、整理、运用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通过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展.通过课题学习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实质上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题学习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课题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数学与学生和自然的距离,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3.有利于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的任务之一.课题学习过程中,首先面对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转化思想与建模思想;再通过猜想、假设,再推翻假设,重新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修正猜想,一步一步探索,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多种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情况讨论思想以及统计与概率思想等.应该说课题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机会.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题学习可以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接受性学习相比,课题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能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成果,只有在课题学习的基础上才会出现,自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题学习中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六、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标准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

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具体目标为: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 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七、课标中对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材

课题学习的素材最注重实践性和问题性.因此,选择课题学习题材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性出发,通过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的现实问题,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主体的掌握.同时,具有现实背景的课题学习题材,也容易体现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课题学习的实际目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这一学习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对学生的兴趣、才能、志向的理解和尊重.选择的课题既要含有通过探索才能解决的未知问题,又要有一定的梯度或层次,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

基本原则:

(1)实践性和操作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应联系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要求.

(2)探究性和问题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及案例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具有探究性和问题性.

(3)思想性和方法性:课题学习素材及案例中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数学的本质,以提高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

九、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常态教学相结合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数学教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实践的过程

2.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活动的生成性,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并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如果说在数学教学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能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活动方式和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活动,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 篇五

一、开展情况

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如下:

每月定一个主题,主题活动,后及时的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用引导教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价、鉴定。在综合实践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

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测评: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所承担的任务,作好每次的记录并认真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设想等。2

力是否得到发展提高。

如资料查阅、实地观察、调查的运用、材料的整理、数据处理等。3

助人、自觉主动等品质。

动等展示型的研究成果。

二、问题及经验

活动的主要问题在于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和设备仪器的不足。的开展方面,况,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开展起有地方特点的实践课程。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 篇六

----现代服饰搭配技巧

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董月梅

一、教案背景

我们学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结合学校及地方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有特色的适合残疾学生身心发展,和地方劳动力需求相适应的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教学课题

《搭配技巧》是聋校中、高年级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部分,是我们学校申报的江苏省“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体系构建的研究”的子课题。它以动手操作为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开放性,是为聋生学习服装职业技能奠定基础的。如何从课堂教学着手,提高聋生学习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扬长补短、因材施教”,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创设好学习任务,开展自主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材分析

服装与人类文化密切相关,它是时代的代表。服装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服装的本质,从表面上看,学生只是学习服饰搭配,其实,他们是在学习服装背后的东西——文化。服装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不断的加深。现在的中学生对“美”的认识也逐渐提高,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不但要使学生懂得美,了解服装的文化,更要懂得怎样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修养、个性。

《搭配技巧》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自编的教材,在设计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把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入浅出。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延伸,我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开发创新潜力。

四、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综合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法。综合性表现在将服装与社会学科、现实生活、时代背景等相联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根据资料对服装

搭配的要素:色彩、款式、配饰进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小组合作性的形式,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学习服饰搭配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游戏猜谜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2.课堂摘要:

师:谜底是:孙悟空、哈利波特、超人、蜘蛛侠、佐罗。服饰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可以表明你的身份、个性、气质,也可以反映你的追求、理想和情操。同学们看了有啥感觉?

生:美,漂亮。生:他们的衣服很漂亮。

师:爱美是人的天性,大家也喜欢漂亮的衣服吧。我们也来做模特,好吗? 生:好啊!(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服饰搭配,自己走台步。

(二)理论知识的补给阶段 课堂环节安排如下:

1.提出问题:“欣赏和搭配服装作品时,你最关注的是哪些方面?” 交流与评价:欣赏国内外设计师们的作品。(大屏展示时装表演录像。)2.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并归纳出影响服装搭配的要素:色彩、款式、配饰等。(大屏幕展示服装搭配的要素)

(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着装色彩,以及色彩在服装运用中所表达的语言。

(2)语言过渡:“色彩是服装的无声语言,款式是服装的外在形象。”(3)举例辨析:(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并直观演示,对服装的色彩、款式内容、着装搭配分析,做出判断,如校服和自我着装等。本环节关键在于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整理和筛选,做成演示课件,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设计运用。汇报时能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课堂摘要: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如何进行服饰搭配的一些知识。请点评下图:

师:她的服饰搭配给你们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生:她的搭配黑白分明。

生:款式适合她,显得个子比以前高了。生:没有朝气,很普通。

师:同学们替她想想,如何修饰和点缀效果会更好。(请看后面集体照)生:给她围上了大红的围巾感觉人显得有精神。

师:有时,围巾确实能给服装起到点缀的效果。请同学们运用围巾进行搭配 学生作品:

课堂摘要:

生:浅色的围巾搭配出的效果明亮

生:一色的搭配效果单纯、可爱,花色的老气。

实践操作:

师:下面我们利用电脑换装的形式来设计服饰搭配。

(学生从电脑换装资料中选择搭配上衣、裤子、裙子、帽、包、围巾、发型等,进行服饰搭配练习。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学生可用的搭配材料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强,省时间,高效率。)

(5)面料和结构内容一带而过,为以后继续学习做铺垫。

3.教师作品展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上面学生服装款式介绍的“承”,和进行课堂下一环节学生改进作品的实践活动的“启”。利用学生模特展示作品更具有直观性,激发兴趣。课堂教师展示作品是对学生汇报的服装款式理论的实践强化,使学生能够从直观上看到服装的几种基本款式变化,课堂上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的技术指导不到位,如果在此处能够加入教师对基本款式的诠释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演示出对基本款式的多种变化款式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三)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 1.学生进行服饰搭配:

服装是人们形象的代言。它传递着美,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关于文化的思考。上节课布置了自我实践的作业,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思考和实践设计了一系列的作品。请同学们分组介绍作品。

三人一组,由学生自己推荐组长、模特。将各种服装、围巾、包、鞋搭配在模特身上。由组长安排谁化妆、谁装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集思广益。

(设计意图:我在作业中采取的是集体创意的形式,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展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到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合作精神,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2.请各组代表谈本组的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展示服饰搭配。学生之间互评,教师对学生的服饰搭配给予点拨。

(这部分安排一方面想了解学生的搭配能力,从而有的放矢的展开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作品做出介绍,或心得、或收获、或经历、或疑难,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自我经验交流,能促使学生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更多角度和层面激发学生对服装搭配、制作、创作的兴趣和欲望。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3.教师小结: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这些服饰搭配,感到有创意,很漂亮。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各组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把你们的作品更完善一些。

六、教学反思

此课本人已在聋校九年级试教,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学生们课堂活跃、勇于参与让我振奋,他们的创造力让我惊喜。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题材新。此课打破了以往以技能为主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到服装搭配的要素:色彩、款式、配饰等,使服装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中挖掘出服装艺术的文化内涵。

2.课件有吸引力。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电脑合理地运用了学生的作品,搜集的资料并做成演示课件,具有视觉冲击力,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3.合作性学习效果明显。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分组合作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理想方法,既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对事物的感受,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相互磨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 篇七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 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组织教材, 并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把教材变成直接的个人经验。

(一) 提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挑战, 社会要求学校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而传统教学不能适应美国社会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 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派”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与之相对应, 提出了“活动课程”。

(二) 基本形态与实施

“活动课程”包括家庭技艺、手工训练和工场作业、模拟日常生活。学校有可能成为小型的、雏形的社会。这些活动如何展开呢?杜威提出了“思维五步法”, 即按照“情境、问题、假设、推理、证明”来组织教学内容, 组成不同的教学单元, 让学生在“做中学”。

(三) 体现的教育思想

“活动课程”体现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的教育思想。

1. 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提出学校课程中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中儿童唱主角, 教师是剧务, 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同时杜威指出以儿童为中心, 并非绝对的放任自由。

2. 以社会为中心。

杜威的课程结构是一个社会性的、开放的结构, 所选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学校课程既符合儿童的兴趣又体现社会现实情境。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小社会, 社会上有什么职业, 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

3. 以活动为中心。

杜威认为“儿童中心”和“社会中心”是紧密联系的, 二者发生连接的共同要求就是“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 获得经验, 培养兴趣, 解决问题, 锻炼能力。

(四) 课程目的

立足于“教育即生活, 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本质观。

(五) 课程内容

“活动课程”强调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内容, 针对课程内容, 杜威提出“活动作业”的概念, 即“儿童的一种活动方式, 它重演某种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工作”, 包括家庭技艺、手工训练及工场作业。

(六) 课程实施

“做中学”,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要涉及“做”, 只有通过“做”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因此, 提出了一套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案。

(七) 课程评价

杜威认为价值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是内在价值, 一是工具价值。对内在价值的评价就是“欣赏”, 工具价值又称“比较价值”。杜威重视课程的内在价值, 要求每一科目本身应成为对儿童有意义的东西, 使儿童在学习它的过程中产生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它的创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

(一) 提出

首先,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到来, 一些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具有跨学科性质, 无法用某一学科知识解决;同时学科从纵向、横向发展,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综合。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在调整本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我国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正是课程生活化、综合化的充分体现。

(二) 演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原有活动课程的发展, 经历了课外活动到活动课程, 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演进过程。

(三) 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直接经验, 立足于生活世界, 注重问题探究, 崇尚活动生成,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客观需求;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重建了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课程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学习过程是“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身体—心理—灵魂”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

(五) 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一个由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总体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不同学段也有着不同的目标。

(六)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涉及四个指定性领域, 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三、“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差异

(一) 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活动课程”构成了当时课程体系的全部, 学校采用单一的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 产生的基础

“活动课程”是在反对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学科课程基础上提出来的。“活动课程”是彻头彻尾的新生事物。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之前的活动课程是一脉相承的, 是活动课程的发展、规范和提高。

(三) 对学生的影响

杜威的“活动课程”完全走向了之前学科课程的对立面, 导致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也就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组成了课程的“两翼”, 优势互补,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系统知识, 而且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课程内容

“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主动作业”, 如园艺、纺织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四个指定性领域。

(五) 结果不同

“活动课程”实验以失败而告终, 究其原因主要是该理论构想自身的局限性, 如过分夸大课程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没有意识到学校只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没有妥善解决课程与教材的问题, 没有教材的编定, 也有社会原因。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些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果, 原因就是该课程无论从目标、内容, 还是从实施、评价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设计。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上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 实施不断实现面的拓展和点的深入, 课程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树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 篇八

1.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四个学习领域,课程资源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的前提是必须对有关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特定的学习领域对课程资源有着特别规定。设计综合实践需要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需要开发校内、校外两方面资源。

如果说,20世纪的学校教育陷入了“知识课堂”的误区,与生活世界剥离,那么,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则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构建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学习型共同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是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的系统。

作为广州市黄埔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我们首先要开发好学校自身的资源,同时要重视地域文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基于地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就是以地域文化为内容,引导学生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和感悟社会,黄埔区地理位置独特,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的南海神庙;有中国“将帅摇篮”的黄埔军校……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地域文化空间,给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这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

2. 着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努力构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的老师习惯分科教学,习惯依赖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案,需要的是“知识的统整”和“智慧的统整”,它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的束缚。综合实践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统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我们总结为:“以事为根,以己为本,统整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从教师和学生主体实际出发,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事”,努力做到课程统整,达到师生智慧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校地处横沙社区,近年来,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中,到处都在拆,到处都是堆放的垃圾。广州市教研室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探究项目,我们就结合地域文化,让孩子们关注生活垃圾分类,关注身边的社会变革,关注家乡文化传承,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生活垃圾,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提出了“生活垃圾中的文化宝贝”活动课程。它是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设计和实施。开展活动时,需要孩子观察、摄影、记录、收集、撰写,设计编排手抄报等,这就和学科课程,语文、数学、美术等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生也能初步了解分类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收获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以己为本, 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1. 活动主题要体现过程性、体验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从主题设计入手。主题设计的前提就是“以己为本”,是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活动主题不能太高、太空,要来源于社会和自然界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要使活动主题满足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就必须把握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制订出学校、年级、班级三类相衔接的活动规划。

2. 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体现开放性

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我们分年级组织学生到区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说句实话,目前孩子们愿意走出课室、走出校园,但每次组织外出活动我们的压力很大,主要是安全压力,一个教师带四五十个孩子谁都不敢,但我们有一群家长志愿者协助),开展活动前,教师让学生围绕活动地点,讨论活动前准备、活动任务、活动注意事项等。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自己讨论出:过马路时如何注意交通安全,外出如何选择携带物品,孩子通过讨论明白了什么是必需的,什么可以放弃,少带纸巾,减少垃圾注意环保等。我们的活动没有非常严格的规范要求,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调整活动主题,不像学科教学那样强调逻辑顺序,但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学生一起制订活动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和评价,学习内容和时间是开放的。孩子们的一段探究就是一段旅程,在乎的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探究期间所产生的思维碰撞、理智冲突、情感交融都是值得珍藏的风景。

三、课程管理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内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主张让学生在亲历和体悟中去习得。老师不可能始终参与学生全部的课程学习活动,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支持或帮助。因此,我们的课程管理必须要从一元走向多元。

首先是管理主体多元化。一是要吸纳课程专家、家长、课外辅导员、社区人士参与课程的管理。具体实施中学校要努力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二是要挑选一批热心参与本课程、乐于学生校外活动辅导,有一定素质的人员参与课程管理,形成一支校内外结合的课程管理队伍。三是要加大对校外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和培训,既让他们“管事”,又让他们懂得怎样“管事”。实践中,以学校家长委员为骨干,以学校街道、社区共建的校外辅导员为依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作用,并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保证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是管理内容多元化。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管理通常是教学流程基本要素的管理:备、教、改、检测、辅导、分析等。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使教师的工作更多地偏重于课程的具体实施与开发,对学生主题选择、实践活动的方法、过程等方面的指导,所以这要求将教师课程设计、实施与指导等方面的活动纳入管理范畴,同时,对学生的管理要转为更多地关注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态度、参与活动的体验、活动反思等方面。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横沙小学)

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心得 篇九

1005401001周蕾

对于我们这一届的学生来说,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陌生的,因为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没有学过这些课程。这些年,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新兴的综合型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听、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自主探究发明、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作为未来的人们教师,我们在蒋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这一门课程并且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课程的实练。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我受益匪浅,也我以后开展这一方面的教学活动积累了很多经验。

一、对课程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这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发展的价值:满足学生成长的客观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价值:重建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 由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总体目标是指3-12年级的中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学段目标是指某一学龄段的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每一学龄段的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为: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3.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

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其内容涉及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课程学习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首先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部分,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让我们了解到:学生是这个这门课程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师生将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三、课程学习的评价

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认真学习了理论知识,并且在积极地参与了班级组织的实践活动,到小学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填补了我的空缺,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学习过这门课程,没有任何的经验,通过这次课,我了解了这门课程的脉络。这次实践课分为三次完成,小组合作。我被分在怀化市东晟小学二年级一班,跟黄宇、周珊珊、陈惠惠、徐星、龚琳俏一组,我们这一组的默契很好,从题目的拟定,活动方案的设计,初次到课堂进行选题推荐,展开活动,第二次指导学生制作成果,第三次成果展示、总结,都分配合理,每个细节都是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篇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在活动中,既要对所学的各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又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践过程和呈现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的安排、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运用和获取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生成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这些内容不像学科知识那样靠‘告诉’的方式获得,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历和体验而不断生成的。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践;(4)强调活动综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要求:

(1)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启、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表)

(2)学校领导重视课程开发团队建设,设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机构、制度)

(3)要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方案。(学校规划方案)(4)各年级活动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学校各个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学校档案室)

(5)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老师)(6)学校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学校)(7)教师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老师)

(8)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

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热情;要加强与学科课程的联系,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选出课题组长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及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进行观察、实施,按小组分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性学习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

(2)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研究性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

(5)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需提交的资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

(8)研究成果。(论文、图表、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概念: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和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根本特点体现在活动的社会性上,是在实际的社区或社会情景中开展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因而,其基本内容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领域:

① 社会考察、调查、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或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社会调查可结合学科学习进行。② 社会生产劳动。包括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校园劳动等。③ 参观游览。一般指配合专题教育进行的,包括参观德育基地、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参观科技园、参观博物馆、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2)社区服务活动的领域:

① 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如拥军优属活动、敬老助残活动等。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以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

② 社区管理服务。包括法制宣传、社区学校辅导、扫盲辅导、板报画廊宣传、科普宣传等。

以上两个领域的活动均要体现一定的学科性,要让学生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展开活动,学以致用,并在活动中丰富知识。

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过程:

1、社区服务的一般过程

(1)明确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

学校和教师结合社区背景,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在社区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2)确定社区服务的目的和活动对象

具体提出社区服务活动的目的确定活动对象或活动区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社区特殊的社会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幼儿等),也可以是社区的经济机构(如商场、农场)、政府机构、(如环保部门、宣传部门)、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电影院)。

(3)与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取得联系,制定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案。(4)实施社区服务。根据社区服务活动方案,展开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过程。

(5)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总结并交流社区服务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2、社会实践(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过程

(1)提出或选择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提出活动目标,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地点、对象、时间,并有学生自主的制订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

(2)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和磋商,确定具体的活动时间表。(3)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

(4)进入实际社会情景,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

(5)撰写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

(6)相互交流考察、参观的体会,分享不同的感悟,进行活动总结。

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性。

(3)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材料。(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8)学校教师的总结材料。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技术教育

一、技术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技术教育以项目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与职业体验、技能练习与技术试验以及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等。

内容:项目设计与制作,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规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如改进某一设备,设计某一产品等。

二、技术教育类成果的要求:

技术教育活动主题的选取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内容有效整合,与理化生、体音美等学科的实验和体验紧密结合。

注: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是一种技术手段,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

三、技术教育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技术教育活动方案。(6)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7)制作或创意作品(图片)。

(8)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9)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着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作用,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项目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教材类和教学类两个成果类别进行评选。成果的征集面向从事中小学校本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个人和团队。

一、校本课程教材成果的概念:

校本课程教材指编写者自主开发,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

二、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的要求:

(1)要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2)从校本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

(3)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际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4)课程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5)成果要求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6)成果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严禁抄袭。(7)成果著作权可以是个人或团队或单位。

(8)成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校本课程教材成果必须是列入课程表,有师生共同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是并列的而不是附属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参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教材成果类)》。

(2)提交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3)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并附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审议结果。(4)文本教材。

(5)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每周的教学活动次数、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目标)(6)学校对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校本课程之

教学类

一、教学类成果的呈现形式

提交教学视频课例光盘(一课时)和相应的教学设计。视频课例征集的范围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典型课例(其形式相当于我们报视频优质课)。教学成果必须与教材成果一起申报,它是教材成果的附属成果,不能单独申报。

二、参评校本课程教学优秀成果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参评课例应该是能够体现本校校本课程实施的典型课例,能反映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较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2)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适宜的难度,密切结合教学场景和学生实际,目标表述具体明确,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反映本校特色。(3)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实施灵活规范,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简明,教学效果明显。

(4)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具有实效性和创新性。教学评价科学,操作性强,能够彰显学生个性。

(5)富有创造性教学情景,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不断反思,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商丘市基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建设培训会

上一篇:语文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下一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