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文化助力发展转型

2024-10-02

乐清:文化助力发展转型(精选7篇)

1.乐清:文化助力发展转型 篇一

立足企业自身创新创造助力淮北快速转型发展

——赴××学习参观的体会

淮北市鹦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我是淮北市鹦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我有幸参加了市里组织的赴×××学习,委市政府对企业的重视与厚爱我深表感谢。

这次学习参观,所到之处所见所闻,触景生情怦然心动。通过本次学习参观,增加了见识,启迪了思想,扩大了视野,催生了动力,坚定了我做大做强和做好企业决心与信心,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决心把感动、激动化为实际行动,把学到的知识与经验,精准地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做企业。只争朝夕快马加鞭,争分夺秒负重前行,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促进自己的企业迅速产生裂变效应。

学习参观期间,我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一个寓言故事:在非洲的草原上如果见到羚羊奔跑,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子在躲避,那就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壮观景象,那是蚂蚁来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领悟到,一个普通的个体看似渺小,只要集合在一起,却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像非洲草原上的众多蚂蚁那样,数以万计蚂蚁集聚起来,就能迸发出令狮子和大象望而生畏的能量。我们民营企业也亦然,只要定位准确,方向明确,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守望相助抱团取暖,持之以恒精心操作,再加上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越做越好。

我公司自从运营以来,逐渐被全市群众了解、认可和追捧,深受广大市民青睐,目前平台用户已达××多万户。现在虽然还处于投 1 资期,但已经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乐观诱人,呈现出生机勃勃地发展态势。我们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各自的平台优势,充分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优势,充分利用淮北市现有的资源,就能打造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产销链条,生产出质优价廉和备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产品。如果推出的是更加便捷、更加理性、更加优质的服务,消费者定将大加赞赏。届时就实现了各级政府所期望的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岗位的目标。

我认为,导航再好,给的只是方向,代替不了车;导师再好,给的只是引领,代替不了自己;平台再好,给的只是机会,不好好利用,也是白白浪费。实践证明,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如果每个企业都是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别具一格非同凡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定是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我市转型升级便会悄然而至,市民生活水平就会再上一个大台阶。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风劲潮涌,自当杨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在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在这充满希望的年代里,在这孕育希望的社会中,淮北市鹦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的“××××APP”服务平台,一定能够抢抓机遇,乘胜而为,赢得未来,创造出骄人的业绩,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奋发有为,为淮北转型崛起添砖加瓦,为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增色添彩,我们相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2.乐清:文化助力发展转型 篇二

关键词:效益激励,节能减排,转型升级,金融支撑平台

乐清作为“温州模式”的发源地, 以区域产业突出、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经济闻名国内外。2011年全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503.33亿元, 比上年增长16.1%, 实现工业增加值326.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主营业务2000万元以上) 837家, 拥有“中国电器之都”、全国“钻头之乡”等15个“国”字号产业基地, 其中高、中、低压电器分别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0%、20%、70%, 建工钻头约占70%, 休闲服业约占10%等。近年来,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冲击下, 很多传统产业企业面临较大困难, 该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很大压力。

一、前期经验做法

一是完善效益激励, 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理念。专门出台了《鼓励乐商创业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效益激励、税收优惠、要素保障、企业整合重组、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标准化和品牌战略、金融支撑、引才引智、服务业建设、发展环境等十个方面, 共30条激励政策, 助推乐清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 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理念, 对亩产效益综合前十位企业予以表彰, 每个产业集群亩产效益排名前列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最高奖励达1000万元。

二是狠抓“质量强企”, 实施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围绕“质量强市”主线, 出台《乐清市市长质量奖评审和管理办法》, 开展“千争创万导入”活动和质量管理“668”工程, 积极引导企业走质量强企之路。至目前, 该市有全国名牌产品12个, 浙江名牌产品44个, 温州名牌产品122个。该市还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 从2005年至今, 该市共有68家企业参与了93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和227项产品的国家标准的制订。

三是加大创新扶持, 助推转型升级。该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 力促企业转型升级。该市为放大“科技创新效应”, 于2000年在全省率先实行专利奖励制度。2011年, 该市投入专利奖励资金523.5万元, 专利授权数2679件, 占温州市总量24%, 居温州市首位。目前, 该市拥有国家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 省级21家, 温州市级35家。该市还积极组织实施百家研发机构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等科技工程, 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四是“加减乘除”法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即加法增服务, 行政许可项目的集中度提高到90%以上;减法简环节, 将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科室由125个整合缩减70%;乘法提效率, 推行基本建设项目联合踏勘、联合会审, 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制度, 并采取绿色通道、送证上门、延时服务、全程代理等举措, 使审批效率成倍提高;除法严监督, 通过不定期明察暗访、电子监察系统实时监督等途径进行全程监督,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通报。

五是“一事一议”加快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对投资超5亿元重大工业项目、投资超10亿元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商贸业项目、拟上市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并在用地、财税、金融等多个方面进行扶持。同时, 实行行政审批代办制。对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由项目业主或项目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交该市行政审批代办中心负责办理, 该市监察局、市审管办负责项目审批、验收情况的监督、协调工作。

二、目前困难分析

(一) 要素制约方面

高地价使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不少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因此外迁。同时该市网架性缺电矛盾十分突出, 再加上受“节能减排”以及温州电厂1号、2号机组停役的影响, “送一停三”、一个月指定送八天电甚至集中停产轮休等限电措施, 让该市企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电荒”窘境。

(二) 公共服务方面

企业办事难虽逐年缓解, 但一些职能部门依然存在办事程序繁琐、部门之间审批不协调、审批时间过长、工作效能低下, 有些执法部门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刻意执法, 有些部门则对企业重管重罚轻服务轻指导等。部分政府部门政务公开不全面、不主动、不及时, 透明度不够高。据调查, 政府网站在企业知晓政府政策的渠道中仅排在第五位, 有些非常好的帮企惠企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 成了某些部门拿来作秀的文章。

(三) 金融税收方面

在企业贷款方面, 企业初创时由于没有固定资产可以用来抵押, 所以贷款会非常困难, 这时政府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国际上的惯例是由政府牵头承担部分风险, 组织贷款保险公司承担部分, 然后由企业将专利作为抵押, 由商业银行提供低息贷款。

(四) 人才引进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 该市企业从业人员中, 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0.5%, 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76.3%;无技术职称的人员占88.5%;无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占95.3%。

该市一些企业曾在本地招工, 发现非常难得可以见到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的人才, 更不用说正规大学毕业的海归人才。考究其原因, 一是生活环境差。人居环境与国内一, 二线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二是高科技人才的子女的教育及学习条件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三是配偶的就业问题, 由于本地的产业链过于单一, 所以人才的配偶要选择多元化的工作就变成了一个难题。

而以上三个个问题, 归结其原因, 还是城市建设严重滞后造成的。乐清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建设、城市形象和经济强市身份很不相称。由于城市发展落后, 致使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 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后腿, 一方面影响了外来人才的“引”与“留”, 另一方面影响了产业的“转”与“升”。由此加剧了产业、资本外流和企业外迁, 一批企业逐步将生产基地甚至总部向苏沪及内地重点城市迁移。

三、建议措施

近年来, 该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结合调查的一些科技企业实际, 接下来工作建议市委市政府:

(一) 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开展振兴实体经济“亩产论英雄”专项行动, 构筑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帮助和指导企业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扶持政策。以提升企业亩均效益、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 抓好重点企业帮扶, 切实搭建好产业发展平台, 出台特殊政策留住本地上规模、上档次企业特别是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的总部, 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把总部建在乐清, 同时吸引在外乐清人反哺乐清, 把他们的企业营销总部、投资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引回乐清;要加大中心商务区建设,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在此基础上吸引全国各地和国外大公司落户乐清。

(二) 进一步人才引进与培养

鼓励企业采取多渠道灵活引进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 市政府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企业给予巨额奖励。为切实解决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问题, 该市加快人才大厦、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 并出台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给予住房奖励或其他优惠, 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 引导市民尊重外来人员, 提升外来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推动全市民营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资源整合,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民营职业培训机构作用, 不断壮大该市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队伍规模, 为乐清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智力支撑。

(三) 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以工业性投资、城市建设投资、重点项目投资为主攻领域加大对实体企业用地的倾斜。一是加快围垦工程建设。乐海围垦工程承载着该市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用地的希望。二是提高土地容积率。支持企业向空中发展, 提高新增工业用地容积率, 对已建工业项目实行“零增地”技改。三是切实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标准厂房建设, 解决一些初创型中小企业生产用房需要。四是加强对工业用地闲置和空头企业占地情况开展专项整治, 清查土地最终流向和户主, 规范工业用地。核减用地面积或政府回购再出让等手段, 把十分稀缺的土地资源供给十分需要土地而且能产生巨大效益的企业。

(四) 搭建金融支撑平台, 缓解“融资难”问题

在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直接融资的同时, 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 及时出台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等一系列应对帮扶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投向, 加大对市重点项目实施企业的政策倾斜;设立政府应急转贷资金, 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同时, 加强对企业信贷资金的监管, 确保投向实体经济。

(五) 加大企业服务帮扶力度

3.乐清:文化助力发展转型 篇三

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云南旅游产业来说,转型升级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助力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为云南跨越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二五”时期,云南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8.4%和26%,旅游总收入先后跨越1000亿、2000亿和3000亿大关。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6%,对全省经济的综合贡献达到13.52%,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日益凸显。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当作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旅游产业国际化竞争持续加剧,呈现出很多新趋势、新态势、新挑战。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主动顺应潮流、从容应对挑战,在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潮中勇立潮头、有所作为。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发展新态势。旅游产业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摆脱危机、重振经济的重要抓手,将保持远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我国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年出游率将达到人均5次,形成每年超过60亿国内旅游人次和2亿出境旅游人次的海量市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趋势面前,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把握机遇,在旅游产业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中抢占主动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变化新趋势。随着各国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旅游者激增,促使旅游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一是融合化。旅游产业与非旅游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结合日趋紧密,传统观光游向体验游、休闲游、度假游、生态游、文化游加速转变。二是国际化。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旅游消费,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旅游者来华旅游,将拉动旅游消费上千亿美元。三是智能化。预计2020年我国在线旅游对整个旅游产业的渗透率将超过20%,1/5的公民旅游将通过在线方式实现。四是高端化。旅游者将更注重旅游过程的独特性、体验性、功能性和品质性,“高精尖”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将快速扩大。五是生态化。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方式的生态化将成为主流。面对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适应和引领新趋势,继续发展和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增强在国际国内旅游产业中的主导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竞争新挑战。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竞争中不进则退。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避免在当前旅游市场格局调整中被边缘化,进一步促进云南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才能促进旅游产业新发展。当前,云南旅游产业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资源开发和运作模式,旅游有效供给、高端供给不足,旅游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足,传统观光产品占比较高,休闲度假和新业态新产品较少,高品质旅游文化活动匮乏,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偏少,自创、自主品牌不够,旅游市场秩序屡见失范,旅游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不快等问题,成为制约云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尽快加以解决。

进一步明确“转什么”

破解难题,工作才有针对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然途径,泛泛而谈势必落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痛点”,在转观念、转方式、转模式上取得共识、实现突破,才能保证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转变思想观念。未来3—5年,我们将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切实打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禁锢,把转型升级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着力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全力推动旅游迈入转型发展快车道。

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将更加主动地适应旅游需求的新变化,立足优势和特色,突出规划引领,积极创新转型升级的方式和方法。坚持出大思路、谋大手笔、成大格局、获大效益,“铺天盖地”地实施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并推出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项目。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活力,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旅游投资开发,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转变管理模式。按照推动全域旅游、大旅游发展的思路,围绕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的需求,加强旅游大数据等“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旅游综合管理,大幅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效率。

进一步明确“向哪转”

方向正确,努力才会有价值。在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浪潮中,我们要有紧迫感,但不能盲目冲动、低水平发展,必须找准转型升级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避免南辕北辙。当前,云南必须瞄准现代旅游发展高端化、国际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在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上下功夫。

瞄准高端化。针对旅游个性化、时尚化、高消费化市场需求,大力开发休闲度假、露营自驾、房车旅游、探险探秘、教育科普、养生保健、低空旅游和“旅游+互联网”等新业态,着力构建高端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旅游过程的独特性、体验性、功能性和品质性。大力推广服务标准化,强化服务精细化,着力做优高端旅游服务,满足“定制化”市场、“新生代”市场、“银发”市场等未来主流消费群体需求。

nlc202309082145

瞄准国际化。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等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孟中印缅国际旅游合作,联合开发跨国精品线路,打造黄金旅游廊道,建设一批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推进旅游出入境便利化,打造无障碍跨境旅游。

瞄准特色化。重点挖掘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边地文化等,确定适宜开发的文化旅游类型,引入专业或高端创意团队,搞好创意设计和规划。策划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新项目,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带动力大、文旅融合的重大项目,亮出“生态、健康、时尚”的旅游特色品牌。

选准路径,转型才会有实效。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原因、难点、方向科学确定、统筹谋划的基础上,必须聚焦重点任务,突出抓好“六个着力”,全面务实加以推进。

着力抓好八大提升工程。重点实施传统产品提升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全域旅游富民工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旅游对外开放工程、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加快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

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和发展载体。推动优势旅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引进国际品牌酒店、国内外知名管理公司和代办机构,积极发展旅游文化总部经济。大力开展云南特色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和旅游农业庄园创建工作,强化云南旅游发展的载体支撑。

着力开发新产品和新业态。启动建设一批养老养生旅游项目,努力把养老养生旅游培育成为云南旅游的新品牌和新亮点。建设一批道路依托型、目的地依托型露营基地,打造中国“自驾友好型旅游目的地示范省”。开工建设一批医疗健康旅游项目,提供优质医疗健康旅游产品。开发攀岩、徒步、翼装飞行等户外运动新产品,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运动旅游品牌。依托中国—南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建立以昆明为核心的中国西部会展经济圈。实施云南空中旅游快线工程,积极发展旅游包机,探索开发低空游览专线。

着力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建好云南旅游大数据中心和全省统一的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推进旅游管理智能化、数字化。加快“旅游+互联网”步伐,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立旅游人才数据库,完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健全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职称和技术等级制度,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着力开拓扶贫新空间。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卫生,发展风格各异的自然观光型、避暑度假型、城郊休闲型、乡村体验型、民俗观赏型、山地运动型旅游产业业态。丰富一批农家乐联盟、特色乡村旅店、乡村度假酒店、民族文化保护村落、养生休闲山庄、私人订制农庄、旅游小镇等多类型、多业态乡村旅游产品。贯彻国家“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精神,努力培育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乡村。提升改造云南原有旅游村,新建特色旅游村,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受广大旅游者喜爱的旅游村镇。

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旅游购物企业电子发票系统,加强旅游购物企业监管,严堵购物店非法经营漏洞。推行旅游购物企业、旅行社及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办法,建立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继续向社会发布云南旅游主要线路产品诚信指导价,引导游客理性选择旅行社和产品线路。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团队电子名单表、电子合同和电子行程单,用信息化手段、开放化平台实现对旅游重点环节的全方位、全覆盖监管。依托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强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推动旅游市场“精准整治”。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云南省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工作部署已全面铺开,打造全域旅游战役的号角已嘹亮吹响。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云南旅游强省建设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张 微

4.构建创新文化 助力企业发展 篇四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企业是否拥有强劲地创新力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推动自身和行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作为工程设计科研、咨询服务高科技企业,把创新文化建设放到重要战略高度,坚持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开展创新型人才培育,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优化设计、提升技术、推动工程的有效手段。

一、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间的辨证关系

在创新型企业文化中,创新理念要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都积极创新,勇于进取,创新思想渗透到意识深处,并转化为行为习惯。

1、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与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相统一。一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的因素。人是创新活力的源头,人才的聚合是创新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才的知识和创意是企业最主要的资本;二是强调创新意识,保持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创新型企业把“追求卓越”作为经营理念,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形成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三是创新活动的组织化、制度化。创新活动成为多部门、多成员协作配合的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的系统工程。同时,重视团队、平台和制度建设。

2、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文化

价值观。文化的价值观主宰着经济价值观,创新型企业文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发展中,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创新型企业文化成为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有利于规划和形成员工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

二、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具体做法

建设创新型企业需要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创新意识,以制度保障和人才培育来激活员工创新基因,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并以企业发展实际检验创新成效。

1、培育创新精神,强化竞争意识。

一是以价值为导向,将创新意识融入员工。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形成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的企业精神,在员工中倡导“紧迫意识;效能意识;业绩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效益优先意识;协调发展意识;勇于竞争意识;精细管理意识;着眼长远意识”十大意识,并把相关内容纳入《职工文明守则》、《员工手册》。同时以“创新”为主题开展活动,引导员工认识到每个人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创新。

二是以创新理念推动战略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战略高度,突出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始积极贯彻的创新理念。在院“十二五”战略目标中提出*的目标,还编制制定了《 “十二五”科

技发展规划纲要》。促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科教兴院”战略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

2、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

将创新文化的思想输入企业制度,为创新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员工拥有良好的创新心态。

一是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宗旨之一,在“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技术研发、转化的创新机制,强调超前技术储备和推广应用研究并重”。同时,进一步完善决策层、核心层、管理层和实施层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投标阶段就要求形成亮点、新意,在具体设计中加强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同时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探索形成了包括项目创优、科研攻关、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等独特的科技创新途径,组织制订一系列等管理程序与制度、指导文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攻关,不断强化专利工作与成果应用转化。

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有利授权、参与和快速反应环境。在努力建立和完善创新和科研管理体制的同时,设计出合理的创新组织体系,有效地全方位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院按照设计咨询业务发展、市场和行业特点以及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断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及时识别、分析内外部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调整、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三是形成“改进与创新”机制。创新就是要找出新的改进方法,我们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和管理机制,上下联动、内外拓展保持创新

动能。根据管理评审、第三方满意度测评、设计回访、质量检查、巡视调研等渠道收集和分析的人力资源、设备信息、项目信息、财务管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制订改进和创新措施,如制订风险评估、节能、环保、国产化等专篇与专题的编制要求等。

3、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行业未来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企业培养创造型的领导和创新型的员工,必须不断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完善职业发展规划,使员工形成“善于思考,灵活应变,创新突破”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大力倡导学习型企业建设。学习是创新的基础,通过构建学习型企业来建设创新型企业。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行业技术发展更新快,对领导层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要求,高层领导大力倡导建设学习型企业,使员工培训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向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职工通过学习、培训取得专业技术、管理等各项执业注册资格不断增加。

二是全方位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宏观经济和建设、企业管理、战略规划和发展以及领导力、决策力、工作推进力等培训,促进领导层形成创新的战略思维;依托院内外专家、学会和协会组织等作用,开展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组织开展行业技术交流等活动,吸收行业最前沿技术、管理的新知识,培育一批具有综合能力强、有创新的在本市乃至全国著名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大型项目负责人;开展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培训、综合素质、执行力等培训、项目设计和管理一线锻炼,同时给青年压担子,提供活动展示和锻炼平台,培育一批精技术、懂管理、责任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管理的年轻骨干。

三是完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发展规划的机制。青年职业生涯导航等机制,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使创新业绩与收入分配制度挂钩,鼓励用管理、技术知识、技术创新等要素参与分配,提高创新积极性,开展如“学科带头人”等评选,加大科研、专利、技术质量的奖励,大力评选、报送和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示范作用,形成互相竞争、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员工在创新中体会到快乐,赢得尊重。

4、加大创新成果转化,以创新驱动发展。

构建创新文化的落脚点就是要用文化力驱动生产力。把在工作中形成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作为提升设计水平、工程品质、确保工程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形成知识资产。通过利用好“科研、专利、标准”这三大抓手,提供持续动力。

一是积极开展标准、规范编制。依托承担大型项目设计咨询。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技术规范、标准。

二是积极推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依托工程设计、超前科研攻关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做到为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努力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

三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为自主创新争取更好的社会生态。开展具有行业前瞻

性、指导性研究工作。还分别与国际公司及全国各大高校合作,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讨论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工作,进行全方位的项目设计咨询、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

5.乐清:文化助力发展转型 篇五

实现文化融合共生 助力企业科学发展

华电灵武发电有限公司

华电灵武发电有限公司投产发电不足四年,公司现有员工440人,包括来自20个省市、11家不同的电力单位和6个民族的老员工,以及来自36所高校的187名大学生。区域文化、各自原单位间、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在忙碌的基建过后日益显现。如何解决企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一难题,关系到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建立,关系到企业文化的提升和再造,关系到企业的科学发展。灵武公司从文化差异中寻求文化的共生,在共生中探求文化的共创与共荣,以发展和再创造为途径,以共生为最终目标,形成了一种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在公司的发展进程中,如何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具有不同背景、不同利益追求、个性差异的人凝聚起来,成为摆在灵武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诸多文化冲突,灵武公司利用浑厚的企业文化作支撑,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打造了一支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的卓越团队,有

第1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灵武公司四大文化冲突

⑴ 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差异。宁夏员工的本地化思想对外来员工的新思想有抵制意识,最终表现为人们思想意识与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的不协调。

⑵ 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差异。公司员工思想意识现状:传统、正直、保守。由于公司离市区较远,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使员工接受外界知识较少。但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企业具有国际化发展视野和竞争意识。

⑶ 学历与能力之间差异。公司呈现出文化程度两极分化现象:有学历的年轻人工作热情高,但是经验不足;有经验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老员工,却往往只充当“指挥员”,因此,认识的不同和能力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冲突。

⑷ 年龄结构的差异。老员工接受新事物较慢,但经验丰富;中青年员工接受新信息多,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对不同群体,企业文化教育也应有所不同。

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是灵武公司适应企业内外部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自2007年实现公司投产发电以来,通过科学管理,努力奋斗,无论是基建、生产还是经营,灵武公司各项工作均

第2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华电国际对灵武公司二期工程寄予厚望,提出了创“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工程建设目标和打造“首个500万千瓦空冷火电基地”的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灵武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的发展,公司的做强做大,需要全方位的建设。在此情况下,对研究、整合、提炼,最终形成灵武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

1、生产经营形势越来越严峻。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煤炭、环保等成本大幅增加。面对这些现状,职工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对企业发展前景缺乏信心、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仍然有很大惯性等。企业文化作为培育、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迫切需要其去解决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为下一步企业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企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改革发展形势,企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从企业内部来看,职工渴望发展;从外部大环境来看,企业必须发展。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灵武公司总装机容量将达520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的空冷示范电厂。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又好又快和科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同时,电力市场竞争与快速发展对企业文化战略创新也提出了新要求。

3、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任务繁重。公司现有人员440人,第3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但从公司现状看,仅骨干就需要550人,这充分说明公司人员存在很大的紧缺。为此,公司通过系统内配置、招收应届毕业生、外包、派遣等方式来扩大配置资源。为确实让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企业着力构建科学用人机制;完善绩效薪酬制度;加快“三高”队伍建设和管理、技术、技能三个序列的队伍建设。企业文化需要做好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稳定工作。

三、消除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与共生的主要做法

(一)开展企业文化“审计”活动,汇集“企业文化传说”。对公司成立五年的创业史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审计、提炼出能反映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等精神的先进人物或集体的“企业群英谱”。树立被广大员工所广泛认同和推崇的党员干部、一线员工等各层次的典型,把他们摆到“企业英雄”的高度去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起到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

具体方法:首先让全体员工了解开展全员企业文化“审计”活动的重要意义;其次利用“编、讲、演、传”等方式收集“企业文化传说”。编——利用征文、回忆文章等形式,采写、挖掘灵武公司成立五年来的典型事迹。讲——开展员工演讲比赛和辩论赛,通过讲述、辩论和剖析,总结、提炼出灵武公司成立五年来的动人事迹。演——发挥曲艺协会的作用,对企业典型进行宣传和颂扬;整理出能反映灵武公司企业精神的录像资料片,宣传企业作风和传统文化精髓。传

第4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通过企业发展历程资料的整理、企业文化论证座谈等活动,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汇集形成“灵武公司企业文化传说”,传承优秀企业文化精神。

(二)发挥愿景引领作用,共筑和谐、共创未来 愿景是战略与文化的交集,既是战略的指引,也是文化的导航。面对全球经济复杂形势,在综合分析各种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灵武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华电国际公司陈建华总经理关于“提升相对竞争力”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深化管理创新,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的愿景规划。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的核心是深入践行“价值思维”,提高相对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目的是实现科学发展,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发展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灵武公司依据实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围绕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这一愿景,公司先后开展了“我为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做贡献”签名活动,“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论文、格言、感言征集活动,并向干部员工发放了有关于企业愿景的宣传资料。同时,在公司网站上开辟了“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论坛,收集整理了论文上百篇,格言、感言千余条。

(三)导入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加强企业活动礼仪策划 结合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员工文明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并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参照执行。

第5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活动礼仪是传播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灵武公司克服礼仪策划重形式、轻实效的片面认识,准确进行活动目标定位,精心设计主题和活动内容,科学制订实施方案,从整体上把握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科学、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四)开展单元文化建设,全方位建设企业文化

1、深化企业文化在安全生产中的规范功能,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公司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人性化,如通过开展趣味消防运动会、曝光栏、安全生产大讨论等学习形式,结合“安全生产月”等专题宣传活动,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反映并体现电力企业经营方针和管理思想的规章制度,保证公司的安全稳定生产,形成“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跨越。

2、把“大纪检、大监督”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充分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公司把物资、燃料等部门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点对象,通过在办公场所悬挂廉洁文化图片、组织观看廉洁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洁文化理念征集活动,以及参观监狱等形式,全面建设起了“廉洁从业人人讲”的良好氛围,使廉洁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发挥作用,从而有力推动公司大纪检格局的形成。

3、炼就班组精神,提炼班组文化,实现企业基层行动

第6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上的统一高效。公司把班组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鼓励、帮助各基层班组提炼反应自身特色、符合企业当前发展形势需要的精神理念。今年以来,公司各班组高度重视班组文化的建设,先后组织进行了六盘山红色之旅、“和谐奋进、快乐争先”沙漠之旅、踏青鸣翠湖等活动,加深了班组成员之间的理解和默契,有效提升了班组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提炼,公司各班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念口号,并将其作为班组精神在每天的交接班会上共同喊出,如集控运行乙值提出了“恪尽职守、敢为人先”的口号,丙值提出了“自尊自强、敬业奉献”的响亮口号。

(五)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并进,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1、构建公司网站、《西部风》电子杂志、快讯和企业文化长廊“四位一体”的宣传格局。随着企业规模、人数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消融文化冲突实现科学发展,发挥宣传工作舆论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公司总结分析了网站设计、信息量和关注度等因素,积极对网站进行了创新改版。同时,制作了由生产经营、工程建设、安全和纪检等板块组成的企业文化长廊,并增加了《西部风》电子杂志、灵武公司快讯等宣传方式,既对公司重要新闻、生产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及时、有力、深入的报道,又为广大员工提供了抒发情感、展

第7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示才华的平台,深受公司员工喜爱。

2、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定期进行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发放员工思想调查表,深入班组和部室进行思想交流、调研,并积极开展矛盾排查活动。

3、以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推动“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建设。公司紧紧围绕“让员工感受尊重,使员工有成就感”两项中心,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今年年初,公司为迎接两次规模较大的系统内配置人员报道,领导班子率干部员工专门召开了欢迎宴会,并从接待、住宿、饮食、培训等各个方面想法设法为新员工营造出家一般的温馨和关怀。在企业的关怀和支持下,新员工们在短时间内融入了新环境,在各自岗位上贡献着智慧和力量。此外,公司还通过机组大小修氛围及激励策划、文明就餐倡议等方式,进一步在工作和生活细节上体现关怀,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了受尊重和成就感。

(六)切实加强区域文化建设

为推进形成具有“灵电”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公司、社区、班组、家庭的不同特点和层次,把企业文化划分为公司文化、社区文化、班组文化、家庭文化,实行区域建设,确保整体提高。

(七)借助工会优势,形成强大凝聚力

第8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公司工会以关心人、体贴人、凝聚人为工作出发点,通过开展节日送温暖活动、劳动竞赛活动、以及灯谜竞猜、“五一”劳模事迹报告会、建功标兵评选、合理化建议等文化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组织和动员广大员工群众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推进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四、文化融合的主要成果

(一)丰富并发展了文化理念

公司根据当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广泛引导发动员工参与文化理念的征集活动,掀起了群众性文化建设热潮。通过评比、整合提升,在原有“严细、高效、超越”的企业精神基础上,对当前企业宗旨、使命,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等理念进行了丰富发展。新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指导性,切合灵武公司实际,具有鲜明的新厂特色,又与华电集团、华电国际公司实现了有效的融入和对接,并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和接受。

(二)文化冲突迅速消融

快乐消融,文化凝聚。工作中,广泛开展各项业务知识培训、技术比武、建功竞赛活动,帮助员工锻炼提升,成就员工成长发展。生活中,公司通过开展“奔向2010长跑比

第9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赛”、“庆三八系列文体活动”、“和谐杯羽毛球赛”、歌咏、篮球、书法等比赛来丰富员工的业务文化生活,培养开发员工兴趣爱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拓宽员工知识面,变“三点一线”为“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从而达到了化解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的良好效果,营造出了“讲团结、比贡献、争第一”的向上氛围。

取长补短,和谐共进。公司在营造出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基础上,想方设法把员工中存在的思想意识、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等差异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思想讨论、座谈等形式,使员工充分交流彼此间的思想,加深认识,再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在“学、比、帮、带、超”的机制引领下,广大新员工积极主动向老员工靠拢,学经验、学技术,老员工接触新思想、新事物,“一带一、一对一负责”,新老联系更加紧密,不同学历、不同年龄间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公司还紧紧抓住“文化不同但岗位职责相同”这一关键,以适应岗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为要求,把同一岗位标准作为消融的纽带,帮助员工找出岗位工作差距,形成工作上的统一目标,逐步培养员工富有责任感,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价值理念得到进一步统一

今年以来,公司在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最受尊重的

第10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发电企业”这一愿景目标,得到了公司上下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响应和认可。愿景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体系支撑。对此,公司通过“我为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开辟“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论坛等形式,广泛听取采纳群众建议,不断优化生产经营、建设发展、管理创新的各个环节,不仅调动了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自愿融入企业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这一共同的价值理念。

在统一的价值理念指导下,公司部室文化、班组文化一时间如百花齐放,出现了“最具效率型部室”、“最放心型部室”、“最佳服务型部室”、“最具执行力班组”等等,公司上下精神面貌得以焕然一新,为工作标准的提升、工作组织执行力的强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通过对“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这一理念的深入理解,员工之间相互认可、相互尊重,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企业的内驱力和外部影响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渗透管理,带动相对竞争力提升

文化理念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扭转不利经营局面,增强相对竞争力,寻找企业盈利增加的着力点、操作点,公司努力把价值思维的理念渗透到管理的各个角落。优化存量运营、推进增量发展,市场话语权、发展优先权、应对危机的主动权得到了不断增强。

第11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作为集团公司重要的火电基地、西北重要的窗口企业,灵武公司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增强市场营销意识为主导,以经营管理评价为引擎,度电必争、克煤必省、寸金必夺,1-4月份累计完成设备利用小时2429小时,高出宁夏电网统调30万及以上机组70小时,高出宁夏全网平均水平73小时。

新厂新制管控模式下,为赢得更高的效益,灵武公司积极把“建设最受尊重的发电企业”这一价值理念融入管理,创新思维,纵深抓文化建设,横向抓管理创新,奠定了纵横交织、相互促进的管理模式。今年以来,公司共修订、确认、新编管理标准制度561项,制定实施规章制度259项,其中新增制度64项,修订完善规章制度168项,建立完善了对标管理、班组建设、争先创优机制,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公司《降低翻车机系统故障停运时间》和《降低脱硫吸收塔入口烟道石膏积存厚度》两项QC成果荣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优秀QC成果一等奖。同时,按照新厂新机制的管理模式,公司对机构进行了优化调整,逐步实现了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管理到位,确保了企业的决策部署得到及时贯彻,并进一步理顺各管理流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电力市场形势,树立价值思维,超前思维运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电量连创投产以来新高,为完成全年电量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2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新建并购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灵武公司围绕新建单位文化消融开展的一些工作和进行的一些探索,有一些想法还不够成熟,我们将以此经验交流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做法,深入研究企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选准结合点,把握着力点,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政治、文化保障,为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公司的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6.乐清:文化助力发展转型 篇六

展会首日, 中央电视台领导一行莅临大洋展台参观, 在大洋常务副总裁李江先生、副总裁王杰中先生等的陪同下, 各位领导逐一观摩和了解了大洋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4K超高清制作系统、叮当APP自助生产、智慧城市等产品和解决方案, 与在场的大洋人进行了亲切交流, 鼓励大洋不断突破创新, 以新技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围绕“融合全媒体构建新生态”的参展主题, 大洋为参展嘉宾展示了系列创新成果:大洋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全媒体生产工具、全媒体发布及互动解决方案、系列公有云服务等, 令参展嘉宾一站式感受了“全媒体新流程新生态”。在相关的展示区域内, 大家热情聚集在大洋工作人员身边, 参观了媒体融合的“中央厨房”, 并与“随时随地的制作新伙伴”——BS云非编亲密接触, 体验了大洋为用户量身定制的强大的全媒体生产工具;大洋“爱摇”跨屏互动在全媒体演播室互动区精彩上演, 带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极致收视体验;而灵活、便捷、安全的大洋全IP化播出解决方案博采众长, 代表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 给参展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面向未来大洋分享播出架构IP化设计思路

8月26日, “电视中心基础架构IP化发展趋势高峰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综合楼开幕。会上, 中科大洋播控产品部技术总监陈震先生发表了题为《播出架构IP化的探讨与实践》的精彩演讲, 与参会嘉宾分享了面向未来的播出系统设计思路。

7.乐清:文化助力发展转型 篇七

一、以“现代化管理”为主题, 创设自主管理机制

1.做最好的自己, 打造和谐发展的团队。

首先, 目标引领, 人人明确学校、部门及组内学期发展目标, 激发每个人的成长愿望;其次, 理念先行, 搭建开放的、支持性的平台, 让每个合理的想法充分交融, 让每个人拥有创造的空间;再次, 提升文化, 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知道学校倡导什么, 拒绝什么, 进而创造出教育的感动;最后, 行为落实, 用心服务, 营造出共生的文化场。

2.深化自主发展教育研究, 提升教师美誉度。

学校围绕“自主发展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研修主题, 以师生自主发展为目的, 以问题为中心, 以课题研究为途径, 通过“自主养德、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健体、自主学艺”五个专题的设计与推进, 进一步细化教学研究,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从而形成教师教育技能。

3.建立自主发展性评价机制, 成就教育品质。

完善学校管理组织架构, 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强化服务职能, 落实层级管理负责制, 实行计划、实施、评价的有效管理, 促进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使教师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以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

二、以“名师工程”为主题, 造就自主创新型教师

学校以自主发展教育为抓手, 评选“我最喜欢的教师”, 塑造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建立教师成长机制和校本培训体系,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区级各类教学大赛, 实施“师徒结对工程”, 定期开展“南小杯”教学赛、“教师沙龙”等活动, 实现教师专业定向发展, 引导骨干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 打造各学科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名师, 努力造就创新型教师。同时, 倡导“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提高是最大的报酬”, 创造条件为优秀教师、课题研究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 强化了个性化教师的培养, 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

三、以“自主养德、自主管理”为主题, 打好自主人生底色

以文化的浸润和陶冶, 养育学生的成长, 构建“自主德育”模式, 实施生活德育, 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全人格,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细化养成教育,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礼”教育, 基于“自主养德、自主管理”理论的校本德育管理方式的研究, 建立起科学的、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育体系。

四、以“减负增效”为主题, 创建自主教学文化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开全开足规定课程。追求教学管理精细化, 强化教学常规, 以制度规范教学行为;追求学科教学品质化, 全面提升学科建设, 形成学科特色, 支持特色教研组创建。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研究, 构建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主体建课堂、自主贯课堂、生命呈课堂”的课堂教学思路, 不断提高师生课堂学习质量, 打造自主魅力课堂。

五、以“自主发展教育”为主题, 彰显自主发展特色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学校现代化水平。学校各专业教室齐全, 安防设施完善, 图书资源多样, 丰润了师生的生活;美术活动室、校园广播电视功能凸显, 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了实践平台;每生一个储物柜, 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生态化校园”的建立, 突出自主发展教育主题的学校廊、壁设计, 愉悦了师生身心。

上一篇:关于安保职责的内容下一篇:白桦林的低语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