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2024-09-30

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共8篇)

1.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篇一

[摘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指向,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正经历着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口的不断增长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因此,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出发,认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并提出相关的实施策略,对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2.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篇二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 存在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供水能力不足等严峻现象。同时, 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严格水资源管理不仅事关国家民族兴衰大计, 更事关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生计。特别是今年的南方大旱, 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 强化水资源配置与管理

1) 以水量分配方案和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为抓首, 全面推进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 启动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 河流水量分配工作, 启动区域水量分配试点工作。开展省级行政区取水许可总量编制工作。结合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重点确定各地新增农业和工业取用水量分阶段控制指标, 落实2015年水资源总量控制红线。

2) 以取水许可为重点, 规范取用水户管理。各流域要严格根据批示取水, 根据管理实际适时调整流域与区域取水。各地要加强取水许可管理中对水资源保护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取水计划工作, 规范取水许可监督管理。

3) 以水资源调度为手段, 实行区域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调度制度建设工作;推进水资源调度职能落实和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调度手段, 提升调度能力和决策水平;在抓好流域水资源调度的同时, 大力推进区域水资源调度、枯水期调度、城市供水调度和河湖生态调度等工作。

4) 以水资源专项检查为契机, 促进水资源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和规范化建设。

二、树立统筹发展理念, 始终把农村水利作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领域

形成统筹发展的体制环境是实现好水利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统筹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 统筹考虑水资源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安排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 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服务“三农”始终是水利工作的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搞好农村水利工作尤为重要。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和整体面貌。要深化农村水利改革, 特别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以及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努力引导和促进农村水利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一切积极因素, 发挥受益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形成农村水利建设的强大动力使广大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水利事业发展的成果。

三、树立集约发展理念, 始终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

要解决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水资源日益消耗和对水环境日益影响的矛盾, 必须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十一五”期间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十一五”按照“节约为本、治污优先、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的要求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上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要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的职能, 认真总结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强化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四、树立资源保护理念, 始终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水务工作的重要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水环境的支撑。保护好水资源和水环境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水资源是有限的, 承载能力是有度的。必须牢固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 决不能以过度消耗水资源和牺牲水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 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措施, 加强水资源论证和环境评估, 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要加强水污染防治, 保护好有限的水体, 特别是要坚决禁止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同时, 为“十二五”的计划做好准备, 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和国债专项资金,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利保障体系,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要加强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三是要加强供水及饮水工程建设, 确保工农业生产及城乡人民的饮水安全。

六、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 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要充分认识水的商品属性, 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运用水权和水市场理论, 加大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很多地方水利设施无人投资, 疏于管护, 企业排污管不住, 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及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 谁都愿意利用, 却不愿承担责任, 使得水资源环境恶化, 出现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应积极探索水权流转, 不断健全水权制度, 大力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 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 充分运用价格杠杆, 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 在保证居民正常用水和困难群体补贴用水前提下, 积极推行累进价格办法, 倒 (下转第94页) (上接第89页)

逼用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七、加强水污染防治

工业和城乡生活污水量逐年加大, 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且处理水平低致使河湖水质日益恶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还有不少农村居民取河水作饮用水, 但现在几乎没人敢喝, 近几年在很多农村兴起了养猪产业, 大部分养猪厂都建在河流旁边, 一方面便于冲洗, 另一方面便于接将污染物直接排放在河流中, 致使附近水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同时在一些边远地区还存在污染严重的工厂, 而这些地方的居民主要是饮用地表水, 这些工厂所产生的污染物就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要综合防治水污染, 应该首先彻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所有排污企业都应有排污措施, 接受有关部门的督查, 对排放不达标污水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整顿, 杜绝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企业生产, 因为这是在破坏我们后代的生存环境来换取的经济利益, 代价太沉重了。其次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招商引过程中, 始终要把环保做为一个门槛, 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最后应严查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水资源使用监督部门应严格执法, 加大对污染水资源行为的处罚力度, 使人们对防治水污染的意识得到提高。

八、结语

当前, 正是发展水利的大好时机, 让我们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牢牢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机遇, 大力发展水利事业, 谱写水利发展的新篇章,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利保障。只有全社会重视起来, 行动起来, 转变用水观念, 积极推行节水办法, 才可能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找到出路,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危机感已经是全世界都意识到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水资源的发展状况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 水资源严重缺乏, 所以为了我国的发展, 为了全世界的健康发展, 更应该肩负起保护水资源的重任。文章通过统筹发展集约等理念把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同时引起人们重视和保护水资源。

关键词:集约理念,统筹发展,优化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3.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篇三

中国现代化的环境制约与民生经济的缺失

讲可持续发展就要讲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基本体制的可持续问题。首先来看资源环境。以中国的资源环境条件论,可以和西亚、北非这一带比,而不宜与北美、南美比,也不适合与欧洲、俄罗斯、南亚、东南亚这些地方比。因为中国的国土面积虽然有96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平原面积只有12%,适合现代化发展和人类居住的只有9.8%。我们只有全世界7%左右的耕地和4%左右的水。用这样的资源来追求工业化、城市化,速度越快可能就麻烦越大。如果我们追求高增长,那么今天的超前的受益中,一定有部分代价是要转给子孙后代的。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现在已经居世界第四了。总的来说,从资源环境来看,中国现在这种发展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

如果我们用资源条件作一个横向对比,会发现中国本来应该是世界上饥饿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与中国资源环境条件类似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严重的饥饿问题。但事实上中国是一个饥饿指数比较低的国家,其实这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饥饿问题,其实并不是资源完全不可支撑人口,而是有大量的本来可以用于食品生产的土地,高比例的转变为生物燃料的生产,这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其明显。因此从生物原料,从能源市场价格预测来看,饥饿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目前世界上几个粮食品种的生产率都是在下降的,这也是不可逆的。

去年中国CPI上涨的贡献中有90%左右来自于食品,食品上涨原因65%来源于国际。客观来说,当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时候,它一定出现这样的现象:过剩的金融资本进入某些领域炒作,结果带来剧烈的价格波动。而这个剧烈波动是传导的,最终会传导到人类的基本生存品——粮食生产上。如果生物燃料价格继续上扬,一定会带来这个结果。这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我们也得承认:人类,特别是南方国家将面临严重的饥饿问题。我们不带任何价值观,不说好坏对错,客观结果一定会这样。

回头再来说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为什么每次发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总是幸免于难?请注意中国建国之初就曾有经济危机,到现在已经面临第七次经济危机了。总结这七次经济危机,一般而言,凡是能够向三农转嫁危机的就会软着陆。凡是不能向三农转嫁危机的,就会硬着陆。1949年因为土地革命,农民的地位高,不能转嫁危机,于是硬着陆。1958年以后那次经济危机,向农村转移了2000万城市过剩劳动力,于是城市就相对软着陆了。然后1968年,又向农村转移2000万知青,又软着陆了。1980年,农村已经无法承担这种转嫁了,于是城市就出现了4000万待业青年,社会犯罪剧增。导致了大量招收临时工,打开厂门办三产的局面。所有单位都办三产,乃至于国家机关也办三产,办的结果是出现了大规模腐败。当城市无法让经济危机向农村转嫁的时候,城市硬着陆就会发生严重问题。这次危机,因为农民工没有国民待遇,所以2000多万农民工回乡,等于又向三农转嫁一次。而我们4万亿投资中,只有9%是用于农村基本建设的,却有大批投资是用于加强和城市相关的基本建设。这样一来,可能还得大规模征占土地,还得占用农村资源,因此救市对农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还很难说。上述这些情况,基本上是一个城乡对立、二元体制结构矛盾之下的必然结果。这是我们的社会经济体制问题。

为了方便地认识我们的经济体制,我们不妨作一个国际比较,这里借用王绍光教授的一组数据。世界上被认为更趋向于社会主义的那些福利国家,其财税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在58%以上。这里以55%为上限,45%为下限,财税占比55%以上的国家,可以叫做左翼国家,或者叫做社会主义国家,45%以下可以说是偏右的国家。要是这个数字在35%以下,根本不具备讨论左与右这个问题的资格。而我们最接近市场化改革的阶段,中国财税占比是百分之十点一几,那时候的财政养活不了官员,也养活不了军队,于是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腐败。

财税占比从20世纪70年代的百分之三十多,逐步降到90年代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一点几。这个过程本身,也可以说是政府在不断甩包袱。甩到最后,没有什么可甩的时候,社会矛盾加大,不断形成压力,这个压力反过来,迫使政府承担责任。总之,财政占比又调整到20%以上,发展战略就转变成强调可持续发展了。这时候财政转移支付就增加了,提出了“两个反哺”。

因此,我说可持续战略的第一个基本要求,是你能不能稳定。如果我们在救市行动中,更多的去占有了资源,而不给生存相关度过强的这些普通民众、百姓,不给他们基本的权利,那么我觉得这个事情最后的结果会不太好。现在中国自身已经到了资本过剩的阶段,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改变投资方向,更多的向县以下投资;如果能够把大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形成第一次产值,改变为对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变成第二次产值,那会使国内的过剩资本和过剩生产能力,有一个消化的机会。

因此,我们说可持续发展第一个问题是稳定,实现稳定的第一个要义关键是改变投资结构,改变投资方向。如果一定要有个主义的话,我希望就是民生主义,请放手让民生经济发展一次。

石小敏

调整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协调

今天这场讨论显然是这场金融危机刺激起来的。现在关于危机的理论讨论基本分成两块,一块是周期理论,二十几年的与IT、金融创新、全球化紧密相连的高增长结束了。下一轮高增长什么时候到来?有没有新的大产业?这是周期理论讨论的问题。另外一块是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讨论,大致分两个层次,金融理论和一般经济学的讨论,包括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各家理论的比较;最后是政治经济的讨论,讲世界格局合理不合理,公正不公正。

这次危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千年危机和百年危机撞在一起。所谓千年危机就是环境、气候、能源也走到一个临界点上了,跟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撞在一起。面对双重危机我们如何来找出解决路径。奥巴马的新能源革命就是企图通过这一革命在10年之内找出一个发展成20万亿到30万亿的新的大产业,从根本上发展起低碳经济来,重新在产业和道义上获得制高点,继续领导全球。

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可以分为短期影响和中期影响。短期影响就是确保增长速度,政府和社会已经有了很多关注,出台了不少政策。第二个就是讨论人民币外汇投资的损失。但是对中国真正重要的是中长期的影响,支持我们30年高增长,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这段高成长背后的整个增长模式、制度结构和政策结构,被迫开始进行调整。

胡锦涛同志在去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提。在报告中,他还提到了“不折腾”。现在很多人都在尝试诠释它。就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我想新民主主义、30年的计划经济、30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体制中有哪些是我们现在可以借鉴的?就是把土地的权益相对合理地赋予农民。而我们十七大已经提出了给人民以财产权,我们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了要加大农地的流转实验。我们政府这几年来,在免除农业税和提高征地补偿上也迈出了一些步子。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把土地的权益进一步赋予农民。

第二点,就是所谓的“不折腾”。我想我们改革30年,很多改革的步骤并不是协调配合很好,很多时候是前腿拖着后腿走,经济拖着政治走。近些年我们搭上全球化的快车,走得更快了,但是这个步伐显然是错乱的,经济这条腿一直在往前走,另一条腿却原地不动。今天全球化停顿了,我们似乎不会走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把两条腿理顺了走,拿出更好的发展模式来。做比较研究的,能不能给出更详细的解读;做近期研究的,能不能说明我们的起步在哪儿?能不能在解决危机的时候,把消费、民生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部分?我们现在的激励措施,究竟是以人为本,调整我们的结构,还是仅仅为了保住那个数字8?我看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王建

资本主义的未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以来,我们始终面临一个矛盾。搞了市场化的改革,那么政府、党就得接近市场,否则的话你怎么实现市场化呢?这个市场化是靠资本力量推动的。但是我们党和政府又不愿意站到劳动者的对立面。我们就用了一个跛腿前行的办法。但这种情况能不能长时间维持呢?这次新全球化当中,出现了一场金融风暴。因为发达国家在救市行动当中,采取了很多国有化的办法,让人们觉得中国今天走的道路,可能会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模式,只要社会主义制度引入市场经济,可能就有生命力了。

面对这个问题,我个人以为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全球金融风暴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思考清楚了,我们可能就能看清楚资本主义的未来是什么,我们就能确定它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拢,还是继续往前走,或者 酝酿着很强大的力量带着我们继续向它那边靠。“天不变,道亦不变”,每个事物都有一种属于其自己的质的规定性,这个质的规定性要变了,就不是这个事物了。我以为今天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的本性是没有变的。这种过剩是因为生产力要发展,旧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导致的。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当中,生产力要突破生产关系,要求生产关系适应自己,给自己开拓道路,马克思主义所证明的基本原理是没有变的。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列宁所谓的帝国主义时代,生产过剩始终都是资本主义的结构性问题。

列宁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为了争夺殖民地,解决过剩问题,资本主义确实打了两场世界大战。但是战争的方式带来的是整个资本主义的毁灭。故而资本主义呼唤制度改良,凯恩斯代表的财政资本主义就脱颖而出。用国家权力,用财政负债,来扩大整个社会的需求,这样给资本的生产开拓了一个新边界。在这种改良之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工人被吸收到中产阶级之中,消费市场扩大了。资本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又可以满足它的利润需求。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生产能力再继续扩大,也就是国内市场开始饱和的时候,利润又饱和了。因为财政资本主义可以给它提供的国内的消费空间就这么大。 70年代演变成了滞胀,只有通货膨胀,而没有实际的需求增长,这个问题又出来了。所以从70年代到8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就是在这样一个困境当中运行。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了,开启了一个新全球化的时代。新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本主义先后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然后是军事资本主义,然后是财政资本主义,到现在我把它叫做虚拟资本主义,也可以叫做金融资本主义。所谓金融资本主义,就是通过金融创新,创造了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消灭生产过剩的机制。

金融资本主义,或者说虚拟资本主义,它是一个历史进步,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将国家负债变成了一种企业和居民的全体负债,显然这个负债能力要大于国家的负债能力,从而它又创造了一个新的需求。

那么我们顺着这个历史的维度来推演,资本主义还有没有发展空间?当然有发展空间了。这个空间就在于现在发达国家的产业还没有转移完。产业没有转移完,它的资本就会继续推动产业资本外移,然后就会在发展中国家形成不断发展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不断可以向它提供贸易逆差的机会。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逆差扩大,拿到了外汇以后,就有向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投资的要求,这个机制是不断放大的。这个过程没有完。

人们常说在发达国家,在超市里面,90%都是“中国制造”,但那只是一般消费品,资本物品的制造,主要还在资本主义国家。而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里面,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是重工业,这个大头没有动,这个大头还要继续在新全球化推动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这个前提出发,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向海外投资,这个过程就没有结束。只要这个过程不结束,就有继续推动全球化或者是推动全球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力量。现在这波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并不是说资本主义走到了尽头,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我认为是没有这种可能的。

讨论

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

曹远征:温铁军说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性,工业化进程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王建说全球资本的扩张趋势还在继续,发达国家有很多重工业还没有转移出来。那么你们怎么解释你们观点之间的冲突?你们认为前景会是什么样?

王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是沿着传统的工业技术路线走的,以资源而论,确实有瓶颈。比如石油,大概能用几十年,这给了我们一个调整的空间。我们只能通过技术的创新来解决资源瓶颈。资本主义发展也是通过几次技术创新解决它的瓶颈问题,比如说英国的工业化当年是通过煤,后来到美国变成石油了,我认为技术创新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温铁军: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应该说从咱们80年代初搞改革时候,已经对此有所讨论了,当时罗马俱乐部的一些讨论,国内就有所注意。从那儿以后,就逐渐不再讨论了。直到最近这些年,中国资源环境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逐渐升级成非常尖锐的矛盾时,我们才好像比较多地关注。比如说王建说的技术进步,或者是新的领域不断拓展,包括石小敏刚才讲的奥巴马在搞大的投资来推动新能源产业化。但是你从科学相对论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正反馈一定是另外一方面的负反馈。眼前的获利,不过是未来的麻烦。当然我愿意相信技术进步会解决这些问题,但我还是保持一种忧虑。

除了以上发言者外,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还有:

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木生(税务杂志社社长)

高粱(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

牟广丰(国家环保总局巡视员)

陈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祝东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袁剑(独立评论人)

4.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篇四

人力资源素质低下是当前制约桂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着眼于实现自力更生、达到脱贫解困的目标,本文提出了桂西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桂西北地区的.各级政府应树立全面的资源开发观念,并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当地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尽快从过去那种单纯向外争取投资项目、引进物资和资金来开发当地自然资源的“外援型”、“嵌入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通过向内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当地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依靠科技进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合理利用和配置自然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的“内生型”经济和特色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 者:甘宜沅 杨克斯  作者单位:甘宜沅(武汉大学商学院,)

杨克斯(广西大学商学院,)

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3(4) 分类号:F127.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贫困的恶性循环   人力资源开发  

5.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试卷与答案 篇五

3、几乎全球主流科学家都判定,全球气候变暖是大概率事件,可能性在多少以上 C、90%

4、在我国2006年出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里,对多少年来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数值作了分析评估A、近一百年

5、假定把美国的SUV轿车都换成了低耗油的,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将相当于为多少人供电产生的排放量B、16亿

6、从在东半球的中国或者西半球的加拿大来看,冰川退缩是很明显的,基本上已往后退了多少米B、250

7、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自产业革命以来不断增加,特别是哪年以后开始急剧增加

A、2006

8、人类社会已对地球平均气温升高限值达成共识,数值是多少B、2℃

9、何年何月,我国出版的“气侯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明确提出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2007年6月

10、英国的环境经济学家斯特恩于何年发布过一个“报告”,研究了“气侯变化的经济学” 2006年

11、联合国开发署的报告说,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04年,英国、美国这些富国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是多少吨 1100

12、联合国开发署的报告说,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04年,中国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只有多少吨 66

13、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一条()发展之路,充满生机和光明的前途 绿色

14、工业革命以来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发达国家排放的约占多少 80%

15、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人均年碳排放量平均大概在多少吨 20

16、低碳发展要求经济系统______ A、从高碳走向低碳,从低效率走向高效率

17、很多国家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资,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也投资了____元到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 四万亿 18、2007年,日本提出《美丽星球50》计划,目标是于____年日本进入低碳社会 2050 19、2006年,日本发布了《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到____年能源效率提高30% 2030

1、日本发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要将交通能耗对石油的依存度从现在的100%降到多少 80%

2、什么时候发表的英国“能源安全白皮书”,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2

3、英国的“能源安全白皮书”说,到2020年,英国能源的进口依存度是多少 80%

4、英国于何年提出《气侯变化法案》(草案),成为全球第一把减排指标写进法律的国家 2008年

5、何年何月,英国政府发布了《低碳转型计划》度报告 2009年7月

6、英国于2008年提出的《气侯变化法案》(草案)规定,以1990年为基准,到2050年,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削减多少份 80%

7、英国发布的《低碳转型计划》等文件要求,到哪一年英国40%的电力要来自低碳领域 2020年 8、2009年英国政府发布的《低碳转型计划》等文件,提出要投资多少英镑用于能源项目 D、1000亿

9、英国计划成为世界绿色制造业中心,在哪一年为国内提供120万的绿色产业就业岗位 C、2020年

10、日本的《节能法》比我国早了多少年A、近20年

11、日本的文部科学省于何年发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逐步朝着低碳社会的目标前进C、2009年

12、英国发布的《低碳转型计划》要求,到2020年,风能、潮汐能在电力中的占比是多少 B、31% 13、2003年发表的英国“能源安全白皮书”,最早提出了什么新概念A、低碳经济

14、《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消减,比1990年消减 D、17%,4%

15、《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提出,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消减多少D、83%

16、我国要超前运筹,避免锁定效应,尽早地在生产和消费中摆脱对 能源的过渡依赖 B、石化

17、哪一个国家率先正式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针对全球变暖的政策法案A、:中国

18、什么能源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的骨干能源C、:核能 19、19世纪最主要的能源是什么? D、:煤

20、中国哪一个省(市)利用太阳能最好C、:西藏

同样发一度电,用天然气可以比用煤少排30%—40%的二氧化碳,用石油可以比用煤少排多少C、:20%

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研究了1980—1999年中国的能源消耗情况,发现19年中,中国的能源强度年平均降低了多少C、: 5.22%

3、近些年来,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在增加,2008年已接近多少C、: 50% 4、2005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是第几名A、:二 5、2015年,国际能源署估计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位居全球的第几名A、:一

6、世界银行报告说,2005年中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是多少C、: 4.3吨左右

7、中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高,生产一美元的GDP要排放多少的二氧化碳 C、:1Kg左右

8、世界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平均值是多少B、: 0.5Kg左右

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研究了1980-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耗情况,发现26年中,中国的能源强度年平均降低了多少C、: 3.9%

10、“十二五”,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降低多少,以实现到2020年达到0.5Kg的控制目标D、: 40—45%

11、据国内外的科学家研究,在中国2004年的出口产品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为多少吨,占总量的1/4—1/3 B、:11亿

12、美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平均值是多少B、: 0.5Kg左右

13、中国已经探明的人均能源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多少C、: 51%

14、在中国已经探明的能源资源量中,煤、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值分别是世界人均值的多少C、:70%、11%和9%

15、国际能源机构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会从哪一年的50亿吨增加到2030年110亿吨

C、:2005

16、据国内外的科学家研究,在中国2004年的出口产品中,有多大比例是由外国享受的,但二氧化碳排放的帐却要算在中国的头上? B、20%—30% 17、2007年,我国哪个部门牵头,会同13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应对气侯变化科技专项行动》A、国家科技部

18、我国于哪年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 C、2007年

19、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从现在起到2030年,中国在能源供给的基础产业上,需要投入多少资金?C、3.7万亿美元

20、国际自然基金会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选择有110万人口的我国哪个城市,开展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试点?B、保定

在配额型交易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EAU交易中,“碳信用”更多地表现出怎么样的特性? B、期货期权合约

哪个是以地源热泵、冰蓄冷为主加离心机和锅炉调峰的?A、空调系统

2、哪些不属于2009年海淀节能减排重点工程?D、电子环保

3、发达国家国内减排成本平均在每吨碳多少美元/以上?D、100

4、截止2008年12月31日,我国已有几个CDM项目?C、77

5、截止2008年12月31日,我国通过CDM项目,累计签发了温室气体减排量达多少万吨?D、9000多

6、《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到2012年,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多少(以1990年的水平为基数)?C、5%

7、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占全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比例是多少?C、74%

8、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占到了全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多少?B、16%

9、由世界银行碳会基金提供资金和技术,江苏省南京市天井洼垃圾填埋发电项目年利用垃圾产生的甲烷达1.5万立方米,相当于多少公顷森林所带来的环境效益?C、3800 10、1997年12月,《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第几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并联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A、三

11、CDM是什么?A、清洁能源机制

12、世界银行碳会基金在甘肃省小狐山水电项目中,收购了从2006年到2016年总量达300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收购总价达多少?B、1.1亿元

13、世界银行碳会基金通过提供技术和资金,以什么价格收购了甘肃黑河水发电项目年净发电量达到3.6亿千瓦的二氧化碳折算减排量32.73万吨?C、每吨4.5美元

14、英国2007年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估称,按照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够使用多少年C、40

15、截至2008年,北京市已经连续几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年度节能减排目标C、3

16、哪一年的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率为17.53% B、2008

17、什么被广泛认为是改变全球经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D、低碳革命

18、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效率比较低,以2006年为例,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B、2.9 19、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多少倍C、3.7 20、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多少倍D、5.4 2、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巴西的多少倍?B、3.3 3、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5亿吨标准煤,比2007年上升了多少C、11.8% 4、2000—2004年,我国的排放量增长了58.9%,增长量占世界同期增长量的多少 C、56.9%

5、什么是通过培育节能减排市场服务机构,引导节能服务产业规范发展的工作机制 A、市场服务机制

6、北京市的十大节能减排工程中,哪一项工程通过项目推进方式,大力推广生化处理技术等新技术B、新技术推广工程

7、北京市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很快。在哪一年,门头沟区的下降幅度达到了19.65% C、2008

8、中国单位GDP能耗处于()态势B、下降 9、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C、2.9

10、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5年,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是哪个A、中国

11、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形成了什么文件B、《哥本哈根协议》

12、《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设立了到2012年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多少的目标(以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为基础)A、5%

13、化石能源的世界存量极其有限,国际上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英国2007年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估称,按照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够使用多少年C、40 14、2001年以来,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处于下降态势,2001年的每万美元为11.47吨标准煤,到2007年年均下降率为多少D、5.7% 7 15、2004年以来,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得更快,2004—2007年四年间每万美元下降了多少吨(标准煤)B、3.79

16、我国持续存在能源消费缺口,2008年的能源供需缺口为多少亿吨(标准煤)A、2.6 17、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9.1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2.03倍,期间年均增长率是多少C、14.7%

18、国际能源总署2005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多少、A 17.8%

19、国际能源总署2005年的一份报告指出,2000-2004年,美国的碳排放量增长了1.7%,我国增长了多少D、58.9%

20、《斯特恩回顾:气侯变化经济学》中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全球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的时候,可能会有15%—40%的物种面临灭绝A、2

斯特恩根据外推法计算,英国一旦平均气温升高多少摄氏度,仅洪水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将从现在的0.1%增加到0.2%—0.3% B、3—4 2、2004—2007年四年间,我国单位GDP能耗的年均下降率是多少B、12.3%

3、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 A、《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

4、当全球变暖3~4℃时,可能会有多少人因为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永远离开家园C、2亿

5、国际能源总署2005年的一份报告指出,2000-2004年,我国的碳排放增长量占世界同期增长量的多少C、56.9%

6、国际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近50年来全球地面平均增温速度为每十年多少摄氏度B、0.13

7、在海淀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那一项被列入了重点B、电子环保

8、海淀区提出用几年时间开展“双十双百”工程建设C、三 9、2008年,海淀区万元GDP能耗仅为0.316吨标煤,同比下降了多少B、11.48%

10、海淀区提前多少年完成了北京市下达的20.82%节能任务B、2 11、2008年,海淀区不含电力、热力碳排放总量同比下降23.53%,含电力、热力碳排放总量同比降低多少C、20.98%

12、哪些不属于2009年海淀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D、电子环保

13、目前,亚洲和亚太地区最大的管理软件产业基地是哪个?A、用友软件园

14、下列项目中,哪一个没有采用地源热泵系统C、鼎好二期

15、哪个系统是以地源热泵、冰蓄冷为主,加离心机和锅炉进行调峰的A、:空调系统

6.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篇六

【摘要】本文对中国的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资源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中国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

【关键词】资源约束 赶超 尾灯式 绿色GDP 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的资源现状

1.客观上,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

1.1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仅及世界人均的1/3;耕地面积位列世界第2位,但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占1.

2亿亩。

1.2森林资源。据统计,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h㎡和101亿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分别为0.12 h㎡和9 m3,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1/8。森林覆盖率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名以后。

1.3草地资源。我国拥有草场近4亿h㎡,约占国土面积的42%;

但人均草地只有0.33 h㎡,为世界人均水平的的52%;中国草地可利用面积比例较低,优良草地面小,草地品质低;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草地比例过小,天然草地面积逐年缩减,质量不断下降。

1.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同时,还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支柱性矿产后备储量不足;二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乏和难选冶矿多、富矿少;三是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1.5能源资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是,一次性能源比例巨大,替代能源较少,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70%左右。

2.主观上,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我国资源形势严峻。从土地利用方面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开发建设中的盲目用地,土地征用而未用现象严重,造成土地大量闲置;从能源利用方面看,我国能耗高,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严重,地方性开采比比皆是,开发利用浪费惊人,我国钢铁、水泥等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5—10倍;中国的水资源在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上位0.4,仅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

二、致使中国资源状况恶化的因素1.不够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够充分合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已初步形成。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市场分割、封锁仍然比较严重,一些地区和部门运用行政手段,阻挠其他企业进入本地区或本行业市场,谋求地方和部门利益,并力图使既得利益固化,这就使得该地区该部门过度开采和使用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以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进而导致不可再生资源储量骤减,可再生资源濒临消耗殆尽。

2.“赶超型尾灯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赶超型尾灯式”经济发展方式通过高投资加快了工业的发展,但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对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增强,进而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工业化过程中,中国优先发展重化工业,依靠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从而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由于资源总量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这种资源的超负荷使用加剧了资源不足的局面。

3.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资源使用不够充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不仅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基本依靠进口,而且在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上不具有知识产权。因此,中国只能依靠资源,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生产环节。据统计,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高级技术开发人才更是稀缺。

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着高级人才大量外流的现象。

4.以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追求政绩,大多把GDP及GDP增长率等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这种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严重误导了地方政府的行为:为了完成GDP指标,各地政府不惜牺牲资源,追求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进而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对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转变以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绿色GDP指标。

鉴于资源缺乏的现状,中国应该转变以往的GDP至上的政府评价体系,建立绿色GDP指标,即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个政府的绩效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全面地考虑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率、资源循环利用率、环境污染率,以降低资源消耗。

2.建立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合理规划工业发展,避免重化工业的盲目扩张,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拉动消费,提高经济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加快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该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3.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资源的使用能力。一方面,对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和项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同时适当减免税收,从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和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加大技术投入,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效率的提高来增加收益。此外,相关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当然,企业和个人也应该增强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

4.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运用价格调节配置资源。具体表现为:①市场机制能根据利益最大化标准,指引资源商品的配置,使资源流向要素生产率高的部门;②市场的力量能够使资源的流动趋向合理,从而达到部门之间分配的均衡;③市场价格机制可以优化和协调部门内部要素组合比例,达到资源要素组合搭配最优状态。其次,必须有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主要措施有:①政府为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规划,对资源与发展之间关系预先进行安排和设计;②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部门;③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规范资源浪费的行为。

四、结语

鉴于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中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理念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战略上优化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耗的投入产出关系,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7.低碳经济与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七

一、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见于英国2003年《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政策白皮书中。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内涵是: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低程度的环境污染,来实现更多的经济产出。此后,气候集团在其所发布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也界定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是一种明显优于其他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研究。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低碳经济的市场价值等方面都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因此,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能够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所带来的压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施与发展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欧盟、日美等发达国家在近十年非常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和计划并进行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英国走在了前头,其他发达国家紧跟随后。英国早在2003年发布的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就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7年,英国推出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开始实施,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又正式发布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能源、商业和交通等部门还在当天分别公布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在英国的积极主导下,欧盟于2008年公布有关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目标方案,提出了五个立法建议,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观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为每个成员国制定排放交易机制未涉及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最高上限的措施,以此实现欧盟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的目标。在美国,近些年来也十分重视节能减碳的相关法案制定与实施,如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总体而言,美国政府在努力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境友好的长期能源安全战略中,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可能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日本,日本政府资助的研究小组在2008年发布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200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改革政策草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其中心内容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等排放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要想在将来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其关键就是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是发展低碳经济,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三、低碳经济是浙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瓶颈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人均GDP 52058.80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换算,为7690.20美元),是全国第四大经济强省。与其经济的强劲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相对应,浙江对能源的需求非常之大。2009年,全省能源消费量为15566.89万吨标准煤,人均消费量为3.30吨标准煤,远大于同年度全国人均消费量(全国人均消费量为2.15吨标准煤)。然而浙江又是典型的一次能源“穷”省,“无油、缺煤、少电”是其能源特征。浙江本省区域内几乎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只有少数煤炭资源,且品位低下,经过50余年的开采,浙江本省地域内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多年来,浙江省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其占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的60%以上;其次是石油,而天然气与电力在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中的比例很低,不到10%。浙江省的煤炭自给率已从1996年的2.7%,下降到2005年的0.5%,即使包括核电和一部分水电,浙江的能源自给率也不足1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38.3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全省净调入和进口能源14328.5万吨标准煤,全省一次能源自产率为7.96%(当量值)。

可见,浙江省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外部依赖性非常突出。随着全球及国内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加剧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瓶颈制约。

(二)浙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比较早的省份,浙江经济立足本省“民营经济”的特点,致力于优先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一条被誉为“浙江模式”的特色发展道路。浙江成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其制造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据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按产业结构划分,其比例分别为5.1%、51.9%、43%,第二产业份额超过了一半。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依次为18.5%、47.9%、33.6%。

但是,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浙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严峻的考验。由其经济模式内部先天性不足以及制度性瓶颈二带来的问题接踵而来。这在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中尤为明显。这是由于浙江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呈现非常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其经济增长成本十分高昂,环境污染和治理成本不堪重负。在浙江制造业中,纺织业、皮革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值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总能耗逐年攀升。受此影响,近三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减缓。2007年以前,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从2008开始,浙江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由此可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

(三)浙江经济将受“低碳壁垒”的潜在威胁

浙江是我国的外贸大省。2009年,浙江省出口总额达到1877.3488亿美元,位于全国各省市的前列。浙江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商品主要出口到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市场。此三大出口市场占了浙江2009年出口总额的51.1%。其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纺织服装、汽车零件、塑料制品等。2009年此四大类商品的出口额高达999.7127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总额的53%。这四大类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是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随着欧美日国家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将环境与贸易挂钩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此环境下,浙江对外贸易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例如,按美国《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美国政府经授权可以对来自碳减排不合格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将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即“低碳壁垒”。如果浙江未能尽快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浙江出口的高碳密集型产品必将遭遇发达国家的“低碳壁垒”。届时浙江的对外贸易无疑将会受到是严重打击,进而将会严重影响到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浙江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走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而经济转型为低碳经济就是其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浙江具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性布置是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也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尝试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战略性部署。

在国家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浙江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必要、有能力、也有责任尽快采取行动,把经济发展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来,率先创建低碳大省,给全国其他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积累实践经验。

(二)浙江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

根据低碳经济的理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来构建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条。这产业链条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的提供、低碳产品的制造、以及碳捕捉和固化等环节。其中,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在该产业链条中是上游环节,是低碳产业利润主要领域。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站在低碳产业链中上游领域的竞争者。就中期发展而言,浙江省应该凭借其经济和科研优势,成为国内在该领域的领跑者。也就是说,虽然浙江受其经济现状的限制,其低碳技术的研发还无法与国外发达地区相竞争。但在国内,浙江仍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即目前浙江虽然还不具备完全自主研发低碳技术,但是浙江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替代成为我国低碳技术供给者。

摘要:低碳经济是缓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新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浙江省现阶段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剖析,在借鉴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浙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4]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11-18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6]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7]孙佑海,丁敏.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2008(2):29-30

8.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篇八

关键词:社会经济发展;民商法;原则;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对各个不同领域的不断渗透,不仅是经济,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态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法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努力与信息时代的發展需求相适应,以减少和避免隐患和缺陷的存在。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商法,则需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来迎接新挑战,应对新问题。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状况研究,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部分内涵发生改变

在过去的民商法中,安全一直是处于派生地位,比如以往民商法针对安全的解释只是涉及简单的信息,交付方式和信用等方面。而现如今,安全和效益成为民商法的基础价值,相对过去而言信息安全对交易安全影响变小,传统的交货方式也出现一些本质性变化。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赋予了民商法更加广阔的内涵。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信息发布也更加方便。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让各行事主体能够依据自身的意愿,同时借助网络渠道,向其他地域的任何人传递信息,为民商活动的完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新情况都使民商主体自由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对于民商罚价值体系而言,自由依然是根基,只是因为信息时代的特殊性,其安全、平等的内涵,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民商法基本范畴与基本制度的变化

(一)科技的发展使民事权利体系的传统范围得以拓展

不同时期的民商法律原则上应该充分体现这一时期民商事务的基本生活内容与法律事实。因此从这个原则出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的民商法适用范围也要不断拓展以满足时代需要。民商法律体系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域名专用。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各行各业也不断加深了对域名的使用,域名已经发展成及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一体的商业砝码。当前的民商法对域名却缺乏清晰地定义,简单的定位成一个可以通过它进行计算机联络的虚拟地址。②信息库专用。信息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民商事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着民商事的发展方向和状态,给予有贡献于信息库开发的人或集体一定程度的民商事权利具有现实必要性,而目前的民商法在信息库专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缺陷。

(二)社会经济发展使民商法的调整对象得以拓展

互联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就是:开放性,正是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特征,直接拓宽了信息来源与渠道,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广泛空间。当今时代,社会所表现出的互联网价值实质上已经达到了健全程度,而且不管是信息表现形式还是信息传递的措施,它们在本质意义上,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由它所衍生出来的相关价值,已经完全转变成为了一个不可被忽视的核心价值主体。也正是因为互联网信息体现的广泛的经济性特征,所以要求民商法不能够忽视其所表现出的一些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因为信息在当前网络时代体系下的民商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民商法就必须要对这方面的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体现立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尽可能地保证能够将版权控制权,信息库专用权等完全融入到民商法经济体系下。除此之外,因为更多的考虑到多方面利益原则,把相关的一些权力直接纳进到民商法体系中,早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之举。

(三)民商法的发展推动全球的统一

在过去,世界各国经济市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非常少,独立性特征比较明显。当今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民商活动体系被网络信息工具成功完全联系了起来,世界各国的民商活动有机联系大大加强,甚至这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一体化发展基础!同时随着全球互联网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发展,甚至逐渐融合的现状背景下,世界各地民商活动体系在交流之中普遍性特征越来越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换而言之,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在网络时代下的民商法,将会使得国际的价值观,法律理念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执行标准,逐渐趋于统一化,最终也将会促使全球民商法的发展方向趋于全球统一化,但值得强调和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方式方法,不能强求完全意义上的一致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本身作为社会经济主体运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本身也同样在根据时代发展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而不断调整变化,这一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极为有利的,民商法合理的发展变化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各个不同方面的现实需要!立足此观点,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民商法方面进行稳步改善和健全,促进民商法和社会发展多个不同方面变化的时代特点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巴于茜,任先行.商业信用原则在我国商法中的缺失及补正[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刘军.论商法基本原则中的价值取向体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3]刘军.民商法教学中情境创设理念超越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作者简介:

上一篇: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作文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