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师教学反思

2024-09-23

落花生教师教学反思(8篇)

1.落花生教师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反思落花生1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在议花生这一部分教学中,我还提问学生说说花生除了课本里讲到的好处外,花生还有什么作用啊?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可以做成粽子馅,有的说可以做成花生饼、花生糖,还有的说可以加入牛奶里制成花生牛奶……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通过这一课文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学生的认识角度和深度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这篇教学存在的不足是课后的小练笔,没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所说的写下来,这是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注意的问题。

教学反思落花生2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2.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而这教育意义则蕴含在人物的语言中,因此,我注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教育意义,通过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还设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环节来加深学生对这种教育意义的理解。

3.不足之处在于,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我没有作为重点去把握,而是一带而过,使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不够牢固。

总之,需要改进的还很多,我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让自己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教学反思落花生3

本节课上完了,值得高兴的地方很多,由于本班学生素质不是很好,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多,所以平时上课时的气氛很沉,但由于本节课精心准备,感情铺垫好,所以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很高,所有的孩子在本节课上都发了言,气氛很好。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在本节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辩论中去。

但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值得反思,孩子们在提问题这个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花生发果实象土豆和地瓜一样都是埋在地下的,为什么不说他们的很可贵,偏说花生可贵呢?对于这个问题,当时孩子们都很茫然,没有一个孩子能解答的,没办法的情况只有我给孩子们解释。现在想来,我觉得自己从孩子们的预习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备课时让孩子们查阅资料的面太窄了,如果我提前让孩子们查阅的面放开,,指导预习到位,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在课堂上迎韧而解。

总之,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教学反思落花生4

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资料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资料的补充,应充分思考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资料,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资料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资料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透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潜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资料造成了必须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教学反思落花生5

运用“比较法”去独立阅读课文。这需要老师的指导,交学生去“渔”。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对照比较”抓重点,进行学法指导,就是典型的一例。

《落花生》一课朴实无华,重点突出。教材的训练要求是“分清课文的主次”,但真天要“分清”必须掌握方法。支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文章的重点,他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三种比较的方法。

1.比较详略抓重点

在课文“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的比较中,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详略,详者为重点。

2.比较内容抓重点

在“我们谈”与“父亲谈”的内容比较之中,“父亲谈”的内容更加重要,学生通过比较内容,抓住了重点。

3.比较目的抓重点

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两个方法显然无济于事了。

教学反思落花生6

《落花生》教学反思《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我执教此课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执教时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我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各抒己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教学反思落花生7

《落花生》是一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猜谜激趣,实物再现,拉近距离。

本节课在导课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孩子一下子便猜出来了:花生。在学生猜出来后我迅速拿出好几样花生,有单粒的,双粒的,还有四个粒;有生的,有熟的;有圆粒的,还有长粒的……孩子们看到花生顿时兴致高昂,我借势而为,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对它有哪些了解?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花生在孩子们的心中便有了较重的分量。“你们真是作者许地山老先生的知音,他用文字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赶快去拜读吧!”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2、自读自悟,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在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又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围绕落花生,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列一列小标题。”此时学生们快速浏览,去搜索关键字词,在取舍中快速判断哪些词语更关键更准确,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提升。然后班内交流,达成共识:种花生、收花生、做花生食品、议花生。我将孩子们的收获板书出来,让他们快速识记,既理清了本文的层次也为将来写文章列提纲夯实基础。

3、层层推进,体悟做人道理。

此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去教学,层层递进,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首先,侧重我们的话题主要凸显的是什么;其次,感受爸爸的话语中包蕴的内涵是什么;再次潜心阅读,感悟爸爸的话语运用的典型方法;紧接着拓展,结合生活实际积累谈一谈相关的人和事;最后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由内容到方法,由话语到做人,由他人到自己,情感在一步步升华。

二、成功之处

通过猜谜、实物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口语交际环节的创设使学生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真正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对话的内容处理得比较匆忙,也没有涉及写话,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没有落实好。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带着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读书声充盈课堂;还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再仿造文章对比的写法进行小练笔活动。

教学反思落花生8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由平凡事物花生谈到人生道理。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要说明的道理。

在教学“议花生”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父亲”在议花生的时候说了哪些话?“我们”分别说了什么?你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一说是喜欢花生,还是喜欢桃子、石榴或苹果?理由是什么?在你身边的人群中,有哪些人和花生一样。

比如:小区里的清洁工。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具有什么特点?再对照文中“父亲”介绍的花生的特点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然后再通过交警、老师等学生熟悉的职业帮助学生感悟文中“父亲”的话中的道理,并懂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做怎样的人。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种花生、收花生”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请?如果让你请,你准备说什么父亲才会在百忙中来?”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读课文、说理由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

条件1:种植花生不容易,居然收获了,来体会大家的高兴,让父亲来分享高兴。

条件2:母亲把这个吃花生居然说成过花生“收获节”,母亲还做了好几样食品,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体会母亲对此的重视。

条件3:在后园茅亭里过节。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扮演“父亲”,说不全条件就推脱自己很忙。这样逼着学生在书中找答案,学生们把条件说清楚了,书也就读明白了。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落花生9

今天讲《落花生》这一课,昨晚十二点之前把这一课教学简案梳理了一下,今天在讲课时,虽然遭遇电脑刚开始的不给力,但因为提前的备课充分,从拼音生字书写、词语理解、到看似很随意的质疑,课上的还算顺利。

用谜语切入时,还没出谜面,孩子们就说一定是花生,于是,我说既然是花生,那你猜猜我这谜语里为什么是花生?“青藤藤,黄花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一个孩子说:“因为花生是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是啊,花生就是这么低调。

课刚开始,睿同学就趴在桌子上,书也没打开,问他怎么了?回答:“头不舒服”经过沟通经他同意没有给他家长电话联系。谁知,我让孩子们猜谜语时,他竟然一下子坐了起来,并举手回答说出了谜底,随后,就又趴在桌子上,讲课空隙随手摸了一下他的头部,也不烧,看来不是感冒了,可他的行为,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是两节课,当第二节上课时,他依然是趴在课桌上,睡着了。课间给他家长微信联系,也没联系上。这孩子,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是昨晚没休息好,可不是什么不舒服,刚开学,第一节这个孩子对老师的那种态度,到今天他的这种表现,让我感到如果家长不介入、不配合老师的话,他将很难有好的未来,因为,他在堕落。

在品读感悟课文环节,我重点指导第一段和第九段的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在荒地里经过买种、翻土、播种、浇水后,居然收获了的那种惊喜。第三段到十一段是对话描写,用分角色朗读更合适一些,分组后,小组展示时,三个同学配合还算默契,只是声音比较小,还没有一点点感情,致使大多数孩子都在交头接耳,这时候,我一方面告诉孩子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方面用范读的形式读出不同身份的人。果然,接下来的朗读就好多了。

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我抛出“茅亭”是啥意思时,子浩同学说应该是厕所,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追问了他一句,吃花生会在厕所吃吗?不料,他说:“老师,是不是在茅厕的旁边?”这时候,全班同学都笑了,宸浩同学给了他一个很正确的解释,这个小插曲才结束。哈哈,我喜欢这种课堂上有疑问,有交流,思想的碰撞,这说明孩子们在思考,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的精彩还有一处,是关于“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记得我小时候学习这篇课文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遗憾的是我没有问老师,老师也没给我解释,今天我讲这一课,不但自己要把它搞清楚,也一定让我的学生弄明白。当我抛出问题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父亲在外打工的,不常回来,所以很难得。”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又补充了许地山的一些资料,他们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几十年过去了,积压在我心里的疑问终于消散了,这样的方式真好!

回到家后给老公交流课堂上的插曲,老公问落花生是啥意思?我说一方面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另一方面,因为花生开花后,不是在树上结果,它的花落到了地面,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结成了果实,所以叫落花生。老公说,其实你应该告诉孩子们,落花生就是咱们这里的方言“laoguashen”这样子解释,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的。唉,错失了一个方言和普通话的结合教学,如果当时考虑周全,相信今天的课堂会更和谐。

今天的课堂,缺憾美,也是美。

教学反思落花生10

自从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学习了一些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观摩了一些新课堂,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自认为是一个是一个新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可当我“顺利”上完《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我才发现自己竟把新课程倡导的“收集、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

为了一改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或是满堂问,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状况,新课程倡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明明是赞同新课程倡导的这些学习方式,明明在自己教学实践中做,可我更多地是把这些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这是我教完《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才发现的。《落花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执教过几次了,而且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完全丢掉了教学设计。我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检查预习情况,接着用了“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作者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有什么写作特色?”等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轻松学完了课文。正当我为自己驾轻就熟地教完这篇课文而自鸣得意时,我无意中翻开了教学设计,闪入我眼帘的“收集”、“合作”、“探究”等词语让我的脸刷地红了。我预设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成了摆设,我的课堂教学看似顺利,可是从新课堂的要求来看,实则是一堂失败的阅读教学。

接着,我反思了自己的其它课堂教学,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虽然教学设计中有“收集”、“合作”、“探究”等预设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时侯,我在课堂上几乎成了唱独角戏,或者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跟我走,忽视了学生的主题体地位,忽视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究其原因,我为自己找到了这样几个理由:

1、学生家庭条件有限,没有电脑,缺少书籍,到哪儿收集?即使安排了也没有几个学生会去收集。

2、在平常的学生合作中,课堂看似热闹,可没几个学生在真正地讨论问题,多数学生只是在当听众。

3、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探究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何况又耽误时间,课堂?夏亩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探??

可是,我马上又推翻了自己的理由。没有电脑和书籍,就不能收集了吗?可以问老师、家长。没有几个学生真正地讨论问题,就可以不安排合作吗?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究难度大、费时间就不组织探究吗?可以逐步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课外探究。更何况,学生现在收集、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好,最起码可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习惯,等他们条件具备了,能力增强了,不就能很好地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去自主地学习了吗?而教会学生学习不正是教学的一大目标吗?

自己和自己交锋了几个回合后,我真正认识了自己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新课程倡导“收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太有必要了。它不仅是为了我们的课堂有生机,更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促使学生终生学习。

因此,我对自己说,别把“收集”、“合作”、“探究”作摆设。

教学反思落花生11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公开课教学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我觉得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我想,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议一议,“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讲体面又是什么意思?”意在让学生逐弄懂讲体面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而只讲体面不讲内心却是不好的。并点拨学生联系生活举例子来谈:

1)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比如……

2)生活中有没有不讲体面而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比如……

3)生活中有没有又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比如……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当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

开了: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教学反思落花生12

崔峦老师指出,此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也即从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潜力;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资料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透过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比较、借物喻人等写作特点。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潜力。教学设计一开始由许地山的笔名切入,教学中紧紧围绕谈花生展开阅读,引导学生由花生的可贵之处体会出做人的道理,最后拓展环节介绍成年后的许地山的相关经历,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文本的三个特点,“主次分明”,引导学生透过感受资料的详略安排初步感知,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说教;“比较”,透过引导学生感受花生与桃子它们的不一样感受比较的写法,并进一步感受比较写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特点,并适度拓展进一步理解这一写作手法。质疑问难的潜力的培养主要体此刻教学第十自然段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提问题,梳理

后由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本节课结束时再次回顾,问一下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信满满的走进课堂,一节课上下来发现问题真的很多,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声音过大,缺乏美感。

本以为自我的声音很清脆,看录像时发现自我的声音很大,缺乏张力,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缺乏层次感,连带着课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凤老师说的话,课堂上说话必须要轻轻柔柔的说,不要太用力,这样课才有美感。这句话早就记在心里,但是当局者迷,自我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在意。这次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这节课,才明白自我的声音原先是这样的,以后必须努力改正。

二、关于质疑潜力方面的教学

教学结束后评课时,别的老师评课时提出:学生围绕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问题,交流后老师梳理总结主要有三个问题,这个环节有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嫌疑,梳理出的问题像是老师出示的。针对这样的说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课时,这三个问题我之前确实预设到,但上课时,确实是学生自我想到的啊,学生们说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这是三个问题啊!仔细反思后发现,这个教学环节确实有问题。学生在默读课文质疑时,我巡视了解学情时发现,有些孩子提的问题关注的是花生、石榴它们各自不一样的生长特点,如:“花生为什么长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们说这样的问题好处不大,找到大的问题才会有大的收获。虽是轻声地说,前后桌的孩子们必须听到了,并且这样的话我说了两遍,听到的孩子自然不少。当交流时,孩子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预设的那三个问题了。表面上学生说的就是老师接下来的要教学的,课上的很顺,细想却没有百发齐放的美丽,当然也就没了生成的精彩,难免给人走过场之嫌,虽然这三个问题确实是学生自我提出来的。这个环节教学时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关于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的教学

教学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时,我估计孩子们可能会结合课文资料来说,准备在学生们自由发言后总结给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这些词的。没想到上课时学生们直接就把这两个词说了出来,我当时把这两个词板书后,这一环节的教学就结束了。课上完后,我很后悔,当时就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说他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因为课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前看课课通都把这两个词写到了书上,其实大部分同学似懂非懂。因为缺乏教育机智,这个环节没处理好。

教学反思落花生13

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去感受。我主要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课文用了什么写法来突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教学反思落花生14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生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三、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落花生15

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与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有所不同,低年级以字词教学为重点,而高年级则侧重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达方法的运用。但是,我觉得高年级字词教学同样不可忽视,毕竟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是一大重点,是基础。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学习。

对于生字的学习,我认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该多元化,采取众家之长。本来一切事物都是多元的,那么学习汉字当然也不例外。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高年级学生更应如此,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己识字的能力,而且大量的阅读已经让他们的识字量远远超出了课本,所以对于课文中的生字一定要灵活处理。切莫教条,打击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书写也应作为课堂的一个小环节,尽管时间可以短,但却不能没有。另外,老师的板书也要时刻注意,每一笔,每一画都是示范,不要认为到高年级了,没有必要再一板一眼了,别忘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善于模仿的天性还在,我们应该成为他们最好的典范。

2.落花生教师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2]任何一个致力于教学反思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点:一是思想开放, 二是有责任感, 三是有专心致志的执着性。思想开放能够注意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责任感表明了能积极寻求真理和运用获得的信息去应付问题;执着性表明了能克服恐惧和具有始终如一的精神, 并能批判性地评估自我和周围的一切。

二、掌握学科特点, 确定反思内容

各门学科都有着自身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体系和思维方式。

1. 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需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 教学目标的三维性, 即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并确保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反思二,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即教学目标是否有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 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反思三, 教学目标的动态性, 即是否把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块落实到各个动态的教学环节中, 让活动去诠释目标, 化解目标, 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目标。

2. 反思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 需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这个载体能否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 立足选用教材, 吸收其它教材的优点, 以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反思二, 学科教育价值性。教学内容是否蕴含了学科的教育功能, 在科学发展观、人地协调发展等观念或价值取向上有所体现和承载。反思三,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否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 要善于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也就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从而实现学科知识的自身价值。

3. 反思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 这些是多少代教师在重复着的教学基本环节, 是不可或缺的过程。然而,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在每个过程某个环节中, 是否都能体现出新的思想和方式, 适应新教育改革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 对教学常规进行反思。一是反思它的弊端、缺欠和与教育发展相抵触的地方, 从而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进行开发和重建。二是反思教学常规中沉积下来的教育精华, 对其进行挖掘和提炼。反思教学常规, 择取精华而创新, 是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稳妥而有效的方法。

4. 反思教学习惯

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都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些自身的教学习惯, 并渐渐地习惯成自然, 形成思维定势, 一旦形成, 就很难改变, 似乎觉得这些习惯的正确性是理所当然的。例如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怎么教, 在备课、上课方面颇下一番工夫;对于为何教, 教得怎样, 教学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这些因素间有何联系等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

5. 反思学生表现

个性迥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 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 拓宽教师思路。

三、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1. 提高教育理论修养, 加强教学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 了解教育新理念、新技巧, 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加强教学研究。如果教师对日常教学的生活世界司空见惯, 那么他既发现不了教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也发现不了教育教学中潜在的问题。教师要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 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这样才能够从中发现问题, 发现新现象的意义, 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2. 在观摩学习及与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

就像“照镜子”一样, 他人的观察与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反思。经过多年的教学磨炼, 大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有着迥异的教学个性, 也有不同的教学感悟和教学体会, 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维才能够得到碰撞, 情感才能得到交流。教师要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学术报告, 还有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研究课等, 以获得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通过交流学习有利于教师从一个新的视点,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 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揭示问题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 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3. 强化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等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 从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记录课后反思。

一是记录课堂教学的成功之举。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做法和措施, 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与应用的过程, 以及有何感触与创新等。

二是记录“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 教学方法设计不当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记录下来, 从主观上找原因, 并有勇气请同行提建议, 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三是记录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融合,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四是记录教学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反思, 检查自己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把握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 是否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五是记录“再教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虽然仔细研究了教材, 写了详细教案, 但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教学过程又是互动的, 因此在具体施教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情况, 随着教学的进行,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也会相应地加深。教师在授课结束时, 把这些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这样, 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写课后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追求。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如能持之以恒,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4. 教师要学会叙事与倾听

叙事是对日常教学的回忆与再现, 把日常的教学经验组织成有价值的事件, 从而将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意义。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情景、事件及细节进行深情关注和深入观察, 为叙事提供素材, 才能实现对教学全面的、有深度的反思。通过叙事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感知、体验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价值和趣味。要真诚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听从良心的呼唤, 不要盲目地被时髦的理论遮蔽了心灵的“慧眼”。

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 激发教师责任心, 把教学实践提到新的高度;通过教学反思,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 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武汉.反思能力: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0) .

3.教学反思与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三

【摘 要】反思性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激活了教学领域,给教学注入了活力。生物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对进一步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教学反思;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后记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现代社会反思已成为人的自觉行为,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也不断尝试应用反思,发现它可以消去弊端,受到教益,“借石攻玉”。

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特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构建。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由此足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荷兰学者柯斯根在研究中提出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教学反思包括五个阶段:第一,行动;第二,对行动的反思;第三,意识到关键所在;第四,创造其他行动方法;第五,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心理学家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关于老师成长的公式,就体现了反思能力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二、反思能力的培养只能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总的要求就是要从“对已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向“对将要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过渡。即:首先要重

视教学设计之前的反思,然后才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

(1)教学前的反思

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教师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达成的目标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主要在于备课阶段,这时教师要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看能否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在备课时,教师要对现成的教案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反思他人在教这一节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同时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采取什么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现成的教参,已有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教学设计才具有针对性。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它包括对教学情景、过程、态度、内容、方法的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教学的情况、师生互动程度的反思;对课堂中教与学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等。

(3)教学后的反思

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通过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产生新的理解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指导以后的教学活动。写教后记是教学后反思的主要形式,教后记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写成文章,或插写在教案、课本的边角。对于不同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可从反思教师的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状态对教学实践影响的角度去写,从中寻找教学规律。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后记的内容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记成功做法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语,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如讲“遗传”时,我以一个问题开头:一对夫妇,男的是白化病,女的正常,假如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孩子是什么样的?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七嘴八舌的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开头被我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②记失败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讲多对等基因的杂合子连续自交两次,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有多少种时,我按常规思路先画遗传图解,再统计后代各种类型的分类,这样做十分复杂,而且极易出错。我将这一教训写入教后记中,并交换思路,打破常规,换角度思考,提出改进方案,引进数学归纳法,不难得出结论:后代中基因型有3n种,表现有2n种(其中n为等位基因对数),这样使问题迎刃而解。

③记教学机智

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如:讲有丝分裂时,间期染色体复制,分裂后染色体怎样变化?学生回答:“加倍”,当时我灵机一动,将计就计,接着学生问: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如果染色体加倍,则一个细胞中有染色体46对92条,依次类推,那人的一个细胞有多大才能放得下如此多的染色体,显然这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三、教学后的反思应注意什么

(1) 要注意倾听,加强同事间的横向交流

同事之间围绕某一教学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横向交流。这是自我反思,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与同事进行经常性、实质性的磋商,坦然暴露问题,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个真正的反思集体,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之道。如果能主动与同事就某一问题展开交流,收获会更大。

(2)要及时将反思的内容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每个单元,每课书或每节课之后,要结合典型课例,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及时将教学反思的内容与认识具体化,将钻研之得,施教之法,驾驭之智,失败之处等形成文字。

一学期或一学年之后,要及时对平时的“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将日常零碎的教学反思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教学经验和思想理论。这是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它反过来又会指导自己日后更好地进行工作。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想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反思过程,并善于运用反思结果指导、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使专业能力获得长足发展,是教师能坚持反思能力培养的动力及目标。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较快,不断吸收新营养,拓展新视野,是能否对自我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理论基础,有了不断更新,充实的头脑,都会产生反思的动机和要求。

总之,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勤于反思,能有意识地自我调试,不断优化和改良教学行为,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必经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第2期、2003年第10期 2005年第5期).

4.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四

这是一篇老文章,其中父亲的话哲学意味很浓“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旧教材强调花生的朴实无华,藏而不露,打击石榴、苹果、桃子的高高在上及迷人色泽。而新教材的理解则更加富有人文性,更加丰富多彩。文本中父亲在百忙之中能过来参加收获节,可见教育意图明显,文中姐弟对花生的评价体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识,父亲并没有刻意拔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课堂上学生质疑时就能提出:石榴等既外表好看而且好吃有用。这种思维方式是和时代相吻合的,现今是一个追求美的社会,但是这种美要以实用为基础。因此我采用辩论的方法让孩子充分阐述观点,同时让他们在辩论中交换思想,交流看法,使之在现有理解基础上,对花生和其它水果的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明确:内在美和外表美的结合是人们所追求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在美,即是否具有实用性。也就是:评价一个人的根本标准是是否实用,如果你达到了就是好的,至于美好的外表能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是锦上添花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不同的时代就有对《落花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眼中就有不同的“哈姆雷特”。

同时教学中不能仅仅体现孩子的独特感受,对于儿童认知水平上的局限性,必须“给予”的东西,不能期待他不学就会,好比从未使用过筷子的婴儿,只有教他使用方法,今后才能摸索出更适合他使用的技巧。对于课文中花生的样子,生长情景,我不但让他们观察生长图,还告诉他们花生种植条件。在这基础上孩子通过上网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花生的实用价值,对“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句话才有自己更深的理解,也才能引经据典证明“外表好看又有实用更好”。

5.《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五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这篇课文回到学校我又上了一遍,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得失。

一、导入部分。聂春云老师的导入很精辟,完全是根据文本的中心思想提炼的,然后我就“拿来主义”用到了我的课堂上,但是效果来了个“反转剧”,课堂上只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自己知道,其实孩子们不是不明白问题的意思,他们只是单纯的不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我就随便指名跟大家解释这个名字的含义,然后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课堂下可以问父母、可以自己查字典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很好的一个设计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这个环节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没有用,我换成了最普通的猜谜语。所以说,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我没做好。

二、检测预习。这部分在课堂上还是比较花费时间的,之前我检测朗读,爱提问那些经常读不好的孩子,认为只要他们读好了,其他人都不会有问题。听完聂老师的课,对于课堂检测我算是醍醐灌顶了。我那样做对这些孩子起到了督促作用,但对其他孩子不公平,不光剥夺了他们朗读检测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的惰性。聂老师的方法好,随便在文本中找句子,随便抽查学生,既督促了学生预习的习惯,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听力、注意力,还节省时间,一举三得,真好。

三、引导“议花生”。这部分,父亲和孩子们讨论花生的好处时,我设计了一个师生合作朗读,让孩子们体会“争着回答”。引导重点段落第十段时,直接提问:“作者把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进行了对比,你能找出不同点吗?”预习比较到位,孩子们回答得不仅快,而且准确。接下来,开始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其实抛开文本单独问这些问题,他们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课堂上孩子们还是有些胆怯的,更应该说他们是聪明的,知道这篇课文主要是讲花生的,答案也就只选花生,原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时介绍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我认为最恰当,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文本思想,我还认为把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现在的社会背景进行对比介绍同等重要。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

四、小练笔。语文课堂就是训练孩子们的听说读写,由于时间关系,我把它放在了下一节课。

6.《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应充分考虑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内容,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教学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追求的。

二、在指导朗读方面,应设计星级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并且朗读要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7.教师应提升教学反思理念 篇七

一、教师自身观念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要转变和提升自身观念,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看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教学规律和理论,等等。对自身的反思,能使我们发现自身观念与行为的不合理性,改变已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及时将新方法、新思想吸收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建立与时代相符的正确教育教学理念。

二、教学对象的反思

当今社会,多数教学都是通过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过程。因此,教学必须围绕学习展开,教应该为学服务。可见,要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须对我们的教学对象有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情绪感受以及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资源。了解学生,才能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了解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在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加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首先要考虑如何选择、加工、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应考虑如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系列的问题连接,让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强烈的问题意识,并产生更多、更深刻的问题来。最后还要考虑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他们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或他们从实际的活动当中发现了什么新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8.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反思;教学理念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标的功能、结构、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知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对“反思”是这样界定的:“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主动地、持久地和周密地思考。”他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做出批判性的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素养。学生通过反思比较,优化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思”实质是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统一起来,达到共同进步,并以此为基础,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

事实上,一个称职的历史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历史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及时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学生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并不鼓励他们思考,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呢?我初登讲台时,为了教好历史课,经常选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但我渐渐发觉这很费力气,而且学生未必每次都能保持最好状态。于是我就将这种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课堂上播放。这两种设计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近期,我所教的班级又进行了一次“成语故事比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想这些都是我能及时反思的结果。

一、为什么历史教师必需进行教学反思

人是在不断认识自我中成长的,作为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个人学识成长的必然。

新课改需要我们成长成什么样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概念:“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新课改需要我们成为后者。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他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用心”的教师,在“用心”中成长,在“用心”中变教书匠为专家学者。“用心”即“反思”。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是新课改中历史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新课改实施以来,历史教师面临着太多的挑战和困惑,诸如新的要求和旧的习惯的矛盾、让学生动起来和课时计划能不能按时完成的矛盾、在六十人的大班级中怎么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到实施有效教学方法的载体、在新的要求下如何选择新的知识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等等。凡此种种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寻,这也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在比较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合适的途径,这正应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二、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策略

(一)反思内容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理念是指导教师教学行动的方向标,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研究众多成功教师的成功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除了他们有着执著的气质、高尚的师德和精到的教学艺术外,在他们身上更有比我等普通教师超前的教学理念。

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不确定性是新教材和旧教材比较表现出来的最大不同点。在过去我们可以凭借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面向学生,或者说“走向学生”,而现在新课改下由于教材、学生、过程和结果都表现出太多的不确定性,这要求我们只能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过去的主导者变成现在的指导者。

(二)两种有效策略

1.增强反思的意识

盲从是人的一种共性,反思往往是迫于外界的某种压力。作为历史教师反思自己靠的却是责任感和道德心。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的物,而是正在成长、会思考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

2.提高反思的能力

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革命,同样,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反思也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加强理论学习是历史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平常教学中需要做的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很多,如果坚持下去,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自身教学反思水平。

上一篇:商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