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2024-07-0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共7篇)

1.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一

1.1 高校武术教学师资薄弱

师资队伍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各种要素数量构成比例以及相互组合的关系。它主要是指由教师年龄、学历、职务和职称构成的一个整体动态结构,它是衡量教师队伍质量和数量的综合指标。2007年对北京、湖北、山东、上海、西安等各省市的高校师资进行文献资料统计归纳后,得出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师资状况的普遍问题。高校武术教师数量少,武术教师学历偏低,教学能力不强。以北京市高校为例,抽取北京市十所院校进行统计,十所院校共有武术专职教师30人,每学期所教学生共57281人。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909,即平均每位武术教师要带学生1909人,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衡。如此必然导致武术教学效率低下,武术教学效果落后,武术教师教学兴趣丧失,武术教学成了门面,武术教育的功能被扼杀。武术专职教师的缺少导致武术课由公体体育老师来上(见表1),而许多公体体育教师从未接触过武术,其技术水品和理论素养较差,只能照葫芦画瓢,严重折损了武术运动的形象和作用。

1.2 武术教学内容不合理

当前的武术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导致以下方面的后果。首先,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武术。竞技武术只是武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其文化趋向与传统武术并不相同,并不能代表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一方面武术没有散打实用,另一方面,竞技武术对西方竞技体育所崇尚的更快、更高、更远的价值取向体现得并不全面。其次,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导致当前武术教学内容单一,习练困难。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初级棍、初级剑等。以长拳为例,长拳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协调能力、武术基本功要求较高。于是很多学生学起来很困难,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见表2)。而太极拳中动作、呼吸、意识三者相配合的原则也由于复杂难学,被抛得无影无踪。学生只是模糊地知道太极拳有利于意识锻炼,但对其原因和方法毫不知晓。只在高校里传起“一个大西瓜,一刀切两半,你一半我一半”这样的歌谣,曲解着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文化。

1.3 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文化歧视

伴随着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高校武术教育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武术文化要么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要么深感自卑,崇洋媚外。这种现象导致武术在高校里没有像足球、篮球、跆拳道那样受欢迎。武术教育面临的这种困境是在文化冲突下的大环境产生的,在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存在,具有普遍现象。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高校内的武术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武术教师的教学兴趣不高,武术教师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武术意识培养和武术文化传播,不能起到良好作用,甚至起到负面作用。其次,由于机械式的体操运动,动作韵律没有其他体育项目优美、激昂,何况练出“花拳绣腿”也是很困难的。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往往把武术看得毫无作用。

2 高校武术教学的合理走向

近几十年来,在一代代著名武术家的努力下,武术教学改革曾取得过一系列的成就,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也流入了进两步退两步的怪圈,难以有破茧而出的突破。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应当在保持传统,发展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其中,继承的是武术文化核心,发展的是武术教学形式。

2.1 落实高校武术教学目的

一方面,高校人才是中国未来的脊梁,高校人才民族性格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的文化走向。因此,高校武术教学目的的落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倘能在高校中发挥全部内在教育功能,对高校人才性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目的虽然在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然而,这种目的在高校武术教师中的共识并不强烈。或者,即使高校武术教学目的明确,但在达成方面相差甚远。高校武术教学目的必须在高校武术教师中有所深化,高校武术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探寻武术教学目落实的方法和措施。

2.2 改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

高校武术教学师资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高校武术教师的年龄结构,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水平,科研能力,责任心等直接关系到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武术的发展。因此,高校有必要优化学校武术教师年龄结构,重视对武术教师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可在高校、武校、民间等深化武术意识培养,改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武术教师的责任感,使其意识到武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2.3 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内容

2.3.1 精简高校武术教学内容

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上下肢的动作顺序,动作的起止点,动作的起承开合都要比西方体育项目细腻得多。因此,武术教学,不应像西方体育教学方式一样,短时间内就能学会一个武术套路或武术器械。武术的教学应当尤其重视贵精不贵多,哪怕一学期只学一套拳,哪怕就几个动作,倘能掌握武术的全部内涵,那就是武术。在这方面,由于学生学到了真东西,感到有成就感,其学习兴趣未必减少。相反,哪怕一学期学再多的套路,最后学的“四不象”,那只能是机械化的体操,不优美,不实用。学生自然丧失兴趣,从而威胁武术的发展。

2.3.2 建立具有地域优势的教学内容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形成了以拳种为根基的武术体系,每一个拳种都属于武术,都有其不同的方法特色,都承载着中华文化。高校应当全面继承武术,避免稀有拳种的灭绝。这就可以发挥各自地区的拳种优势,在各地区的高校开展各地的优势拳种。比如,在广东省高校开展南拳,在山东省高校开展查拳,在河南省高校开展太极拳,山西省高校开展形意拳等,这种教学内容的建立有利于武术的全面继承,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

2.4 加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2.4.1 武术术语的掌握

武术术语是体现武术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武术术语的每一个名称都有着其来源和意义。比如,乌龙绞柱形象地揭示了地躺拳动作的旋转和迅猛之势;而云手则揭示了太极拳动作的柔和连贯、连绵不断;太极剑里的燕子抄水则揭示了太极剑动作的轻、飘、快。武术术语往往来源于或揭示武术动作的性质,或涵盖动作的用法,或比喻某个自然现象。动作术语本身往往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因此武术术语的继承是非常必要的。

2.4.2 武术哲理的理解

武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武术融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美学等思想和文化观念。武术高于一般体育的很大原因也就在于武术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和哲理,比如武术动作里讲究的斜中正、曲中直、退中进的方法和技巧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而这些方法和技术的背后则是武术的核心,是“道”的层面,而现在高校武术教学完全忽略了这一层面,只是机械地教授动作,这样做只能是舍本逐末,丢弃了武术的灵魂。因此,高校武术应当在充分理解武术哲理的基础上,在武术教学中充分体现武术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和方法。

2.4.3 武术动作技术的规范

武术动作技术是武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武术动作技术的规范与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武术的形象。当前高校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以24式太极拳为例,高校的教学效果没有体现出杨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在动作起止点、发力顺序、意识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种传播方式对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有害无益。因此,武术动作技术的规范是当前高校武术改革的直接内容,高校武术教学应当在内容简化的基础上充分掌握武术动作技术,做到“贵精不贵多”。

2.4.4 武术道德的发扬

武德,即武术道德,即武术活动人员所应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是习武者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和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武术道德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武德,武术也就不是全面的武术。然而,当前无论是高校、武校,还是运动队对武德的教育很少,很多高校学生甚至并没有听说过“武德”一词。这大大消弱了武术的文化内涵,很多人错误地理解武术就是打打杀杀的东西,对于武术习练者所具有的道德约束知之甚少。因此,高校武术教育应充分发扬武术的道德教育,对武术中的抱拳礼、点到为止、以武会友等现象和原因做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运用。

3 结语

高校是武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高校人才对武术的正确理解与掌握对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也使得武术只有在高效的群体里面,才能够被得到更为充分的理解。武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塑造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民族文化心理。故此,我们在分析高校武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高校武术教育改革的走向做出逻辑性推理和蓝图构想,以推动中华武术取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角度对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走向进行研究,探究当前高校武术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外部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武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于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构建最广大的民族文化精英群体。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走向应当改善教学师资,精简教学内容,加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走向

参考文献

[1]孙洪涛.对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6(4).

[2]刘朝霞.北京部分高校武术教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刘国立,梁亚东.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师资队伍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朱景宏.论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

[5]范清慧,杨洁.中国武术文化的系统性思维[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6]郭小晶,陈郴良.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

[7]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0(1).

2.高校武术教学方法研究 篇二

摘 要 武术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武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文对高校武术教学的任务、特点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一些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 高校 武术 教学

一、武术教学的任务和特点

(一)武术教学的任务

1.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2.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动作,逐步懂得科学健身与锻炼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二)武术教学的特点

1.武术教学工作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活动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并且与思维紧密地相结合。2.武术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掌握的知识技能技术,科学地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3.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进行上课,学生的武术基础,身体健康状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场地、器材、组织调动以及保护与帮助等等因素,也使得武术教学工作显得相当复杂。4.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品质,因此,应适时地生动具体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武德教育。

二、注重武术基本理论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善于独立思考,要从理论高度对武术进行概括。学生对武术即喜欢也有一些设想和见解。有的学生提出学武术不如学散打好?套路是花架子,不实用。还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就是为了及格。对此,教师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并把套路每一个动作在实战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使其逐步提高认识,明确学习目的,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中要注重基本功练习

抓好基本功的教学,是加快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学生的基本身体条件、技术基础、意志品质等各有差异,因此,对基本功的练习要有不同的要求,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观察、发现和总结,因材施教。结合武术术语进行讲解、示范、慢速领作,使学生初步掌握动作运动方向路线及手型、步型的变化,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为后续套路教学奠定基础。

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开展武术教学

大部分学生学习武术抱着喜欢的态度,对武术并不了解,对武术运动中的方法,价值等更不清楚。这时正处于动作的泛化阶段。针对这些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目的学生,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是相当困难的,这也就是武术教学的特殊性。每个担任武术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次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热爱武术教学,热爱学生。爱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教师要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实行爱的教育,热爱学生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要求不易过高,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开展。如研究怎样把武术教学设计的富有趣味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学员们对武术运动有了基本认识,对武术运动逐步有了兴趣,这时是动作的分化阶段。是发展柔韧与协调,发展动作速度敏感期,是掌握动作的最快时机。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各项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掌握基本套路的演练方法。教学中要区别对待,由于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可按技术分组。不同对象,特点不同,教学也要具体分析,扬长补短。如初学者有的劲力较好,但动作不舒展,就要引导使之逐步适应动作规范,有的柔韧性较好,但爆发力差,这是素质问题。总之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五、正确运用讲解与示范教法

讲解法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武术动作的讲解不但要用词确切,口齿清楚,简练,易记;而且应根据武术的特点进行术语,口语化讲解。在武术教学中,示范是最生动和形象的直观教法,它可以直观得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形象,结构和神态。武术动作的示范有:1.完整示范,完整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练习内容从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完整教给学生的一种方法。2.分解示范,应用在较复杂动作和变化快的动作。分解教学是指把一个完整的练习内容合理的分解成若干部分,并按部分多次练习,然后达到完整地掌握运动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分解法是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所以,必须与完整教学法及时配合。对动作难度大,手法、步法变化复杂的单势动作,如旋风脚、侧空翻等,可运用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学方法;也可用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学方法;对攻防含意较强的动作,可进行攻防性分解。当学生理解动作含意后,再转入完整练习。3.直观示范法。直观示范法是教师本人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所学习的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动作路线、技术结构和运动方向等。在教学中,采取直观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因此,示范要根据套路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而且要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及速度,可做多方位的示范。

六、结束语

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和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高校体育将为继承、发扬和传播中华武术教育提供良好的场所。我们吸收其他项目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武术教学内容,为武术教学创造有利条件,使武术这一瑰宝在高等学校扎根,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以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董勇.论高校武术发展的特点与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6).

3.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三

1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身需求与日俱增的态势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科学健身的教育,同时向学生传授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为形成科学健身的观念、能终生从事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随之而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其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为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高校开设武术课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统教学的重教于学,重运动技术的掌握,其无论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看都没有明显的突破,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以什么样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高校武术的教学,使其在新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则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3.1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先对所讲授的套路进行讲解,然后分解示范、分节训练,待动作基本掌握后再配合音乐进行整套动作的练习。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什么就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教师指令性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尝试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要求一切的学习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那么其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设置情境,即在教师教授之前出示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理论课的武术之功效或实践课上基本步法的教授),并给与学生对该内容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达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的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在对讲授的内容的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指导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重建构,把新的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同化所讲授的内容。

3)小组的合作式学习。继第二个步骤之后学生对新学内容有了一定感受,就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一般以“5人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性讲解后,由小组长带领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再认识和巩固。

4)个人的自主练习。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再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自主地消化、吸收、巩固、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5)变换练习条件在实践中尝试创新。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生能按一定要求完成某个练习之后,要增其难度,变换项目、场地背景条件,让学生在新情境之下进行练习。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

3.2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武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与“练”,忽视了以锻炼为目的的“教”与“学”,忽视了对练习方法的掌握及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其特点是单纯追求技术动作的掌握,追求群体效果,忽视个体差异,不利于个体的提高与发展。许多高校开设武术课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3~4套的动作套路,讲几次理论课,再考一下已学过的1~2套动作,就结束了课程。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由于开设武术课时有限,一般只进行武术技术教学,而未向学生传授武术的理论知识,致使武术教学过程变成纯动作教学过程,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对武术的内容分类、作用、特点、素质要求、音乐选配和欣赏、比赛方法和规则等基本知识却不甚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崇“知识结构的网络化”,知识的结构不一定是直线形的,而是可从网络的任意一点开始。武术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练习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利用多种辅助工具对其加以建构,尽可能多的、广的搜集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对武术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生首次课上介绍“武术”这个概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健”、“美”、“操”这三个字眼加以理解,进行建构。对于技术课的教学,不能单纯的教学生几套操,应更多的教给学生创编动作的方法,在学校体育结束后,可以自觉地、有能力地进行锻炼或指导他人锻炼,为学生进行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3.3教学评价

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处于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围绕教师的“教”展开,以知识为核心,更确切地说,是考察学习者能够记忆教师所教知识的数量的多少。而武术课的评价方式更是单一,主要以学期考核为主,内容便是教师所教授的几套操中的~两套而已。对学生单纯得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动作的量及准确度则成了评价的标准。学生做得和老师一模一样获高分。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单纯的模仿,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能力的评价了。

高校的武术教学,其评价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运动人才,而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课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

1)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体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习惯养成的评价。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过多的强调了定量地、绝对地、终结性地评价,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应多定性地、相对地、过程性地评价学生。

3)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评价主体应由教师转化为教师与学生。应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其学习活动的直接体验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进行积极、客观、有效的评价。

4结论

1)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武术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能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其教学方式应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而应用“五环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则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3)武术课的教学应该是理论课与技术课齐头并进,理论课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借助多种辅助工具,广泛搜集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技术课的教学应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服务,围绕这个目的展开。

4.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四

关键词:传统武术;高校;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35-01

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现在熟悉传统武术的学生越来越少,传统武术被挤到了角落。本文以传统武术与学生教育的关系,探讨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传统武术的诠释

传统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技术﹑套路和单势练习。传统武术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内功养生、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传统美学融合在一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素质与传统武术教学现状

(一)身体素质的日益下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本应朝着上升的趋势发展,但现实并非如此。经过历年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日益下降。

(二)人文素质日益下降。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武术的课程,但是由于部分人轻体育的观念影响淡薄,有些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学还流于形式。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武术素养普遍较低。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武术课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一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不了解,学校也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中学生把精力完全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体育活动和传统武术活动的参与少之又少。进入大学以后,对传统武术的作用也不了解,上武术选修课,也只是为了拿学分,更谈不上武术技能的学习和武术文化的体验。

三、传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但传统武术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武术教学在高校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民族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的问题,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有着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丰富的文化价值,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教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日趋薄弱,传统武术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武术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传统武术练习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同时可以改变心血管系统,呼吸和神经系统,肌肉的应激性和稳定性。随着学习压力增加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可以借助于传统武术教学,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坚定、勇于进取、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武术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中的“韵、气、形、神”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的美学魅力。通过传统武术教学,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认识传统武术,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

四、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在高校开设传统武术普修课。传统武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以要普及和推广,武术需要这些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弘扬和传承。在大学虽然已经开设了传统武术选修课,但一些领导不重视,传统武术仍然得不到发展,要得到更大的普及,只有真正把传统武术教学纳入高校教育中,成为普修课,才能得到师资、课时、器材上的保障。

(二)完善传统武术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此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传统武术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批有传统武术真学的人员,以保证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武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武术素养,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进行考核,提高他们的武术教学水平,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武术教练对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师进行培训,使任课老师具备更专业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

(三)精心选择传统武术教学的内容。优化传统武术武术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武术教学内容要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可以选择短小精干、实用性强的套路,同时还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或者在教学时配上音乐来增强传统武术课的趣味性。增加传统武术理论课课时,还要加强学生攻防技击性练习,通过攻防技术练习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充分发挥学生武术协会的作用。学生协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武术协会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武术的各种功能,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武术协会还可以编排精彩的传统武术节目进行表演,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武术锻炼的队伍中来。

结束语:学校教育是传统武术的摇篮,要大力普及和发展学校传统武术教学,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担当重任。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发展传统武术,不光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2.[2]白永正,王岗.武术文化的当代社会效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3]孙阳.武德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杨明等.论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j].一体育科技,2006,4.[5]雷鸣.论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功能[j].襄樊学院学报,2006,9.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现在熟悉传统武术的学生越来越少,传统武术被挤到了角落。本文以传统武术与学生教育的关系,探讨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传统武术的诠释

传统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技术﹑套路和单势练习。传统武术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内功养生、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传统美学融合在一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素质与传统武术教学现状

(一)身体素质的日益下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本应朝着上升的趋势发展,但现实并非如此。经过历年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日益下降。

(二)人文素质日益下降。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武术的课程,但是由于部分人轻体育的观念影响淡薄,有些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学还流于形式。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武术素养普遍较低。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武术课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一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不了解,学校也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中学生把精力完全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体育活动和传统武术活动的参与少之又少。进入大学以后,对传统武术的作用也不了解,上武术选修课,也只是为了拿学分,更谈不上武术技能的学习和武术文化的体验。

三、传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但传统武术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武术教学在高校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民族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的问题,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有着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丰富的文化价值,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教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日趋薄弱,传统武术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武术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传统武术练习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同时可以改变心血管系统,呼吸和神经系统,肌肉的应激性和稳定性。随着学习压力增加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可以借助于传统武术教学,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坚定、勇于进取、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武术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中的“韵、气、形、神”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的美学魅力。通过传统武术教学,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认识传统武术,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

四、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在高校开设传统武术普修课。传统武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以要普及和推广,武术需要这些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弘扬和传承。在大学虽然已经开设了传统武术选修课,但一些领导不重视,传统武术仍然得不到发展,要得到更大的普及,只有真正把传统武术教学纳入高校教育中,成为普修课,才能得到师资、课时、器材上的保障。

(二)完善传统武术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此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传统武术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批有传统武术真学的人员,以保证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武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武术素养,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进行考核,提高他们的武术教学水平,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武术教练对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师进行培训,使任课老师具备更专业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

(三)精心选择传统武术教学的内容。优化传统武术武术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武术教学内容要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可以选择短小精干、实用性强的套路,同时还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或者在教学时配上音乐来增强传统武术课的趣味性。增加传统武术理论课课时,还要加强学生攻防技击性练习,通过攻防技术练习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充分发挥学生武术协会的作用。学生协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武术协会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武术的各种功能,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武术协会还可以编排精彩的传统武术节目进行表演,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武术锻炼的队伍中来。

5.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论文 篇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高校体育院(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①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在对它进行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②此后,在1983年、1988年、1991年等不同时期,相关部门对武术教材作过修订。武术教学对武术进入学校,武术形式的统一化、标准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到来,如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教育学著作、武术文献资料和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2)专家访谈法。就相关问题访问教育界、武术界专家和体育院校学者。

(3)教学测量法。本课题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级立项课题,考评组为除立项组成员外的民族传统体育系的教师和教育学任课教师;实验测量对象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共48人,女生18人,男生30人,均分为2个班)。以新课程内容为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实验,由考评组对实践结果进行考评记录,并做出期末学生综合能力分析和成绩评估。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多且形式单一,学习乏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有其专业特殊性。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上,相对于体育院(系)武术专项教学,其内容难度较小,学时分配也较少;相对于非体育高校武术普修或选修教学,其内容较为丰富,学时安排也较多。纵观多年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其用于技术上课时间大约为每学期60课时。内容以初级套路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一套初级长拳、一套长兵和一套短兵。

2.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武术按其运动形式期,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③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功法为基础,套路为形式,搏斗为目的,要求三者均衡发展互相补充,任何在习练过程中出现偏重都是不科学的。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很难向套路以外的传统武术形式拓展。

第二,教师不具备散打、擒拿搏斗知识和功法训练的基本知识。

第三,教师对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理解不够,不能把技击攻防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3.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动作、了解武术运动的历史,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和武术教学能力。其中,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只有重视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才能胜任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但现有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却过分注重学生的套路形式演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的设置原则

武术普修课教学是培养体育师资,培养学生武术专项基本技术和武术教学能力的过程。其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整体性,在继承和发展前提下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武术。首先,应淡化套路形式,套路作为记录优秀传统搏击文化的载体,认真学习和掌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全部的上课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套路的学习和演练上,对武术的理解和学习则过于狭隘。其次,应还原和丰富武术的内容,增加散打和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的内涵。

2.技击性原则。即充分考虑武术的根本属性——技击属性,通过武术普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本领,提高学生的攻防格斗仪式。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实战技术。在讲解内容上,突出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应用时机。在练习内容上,注重队攻防格斗技术动作的练习。

3.健康性原则。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项目的.培养和形成,适当增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项目形成的套路,如八式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木兰扇等。

4.综合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在培养武术专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识图自学自练和课堂教学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从事多种体育项目的组织和教学,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武术识图自学自练能力、课堂组织与教学能力。

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实验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学习积极性提高,运动参与热情高,教学效果反馈较以往有明显转变。考评组在对实验对象考评结果中发现学生的武术基础知识、运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通过试验,我们初步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礼仪、武术套路技术、功防格斗技术、擒拿与解脱技术、教材与教法五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课时分配和考评方法。

1.武术礼仪。主要包括抱拳礼、抱刀礼、持棍礼、持剑礼等。采用随堂授课方法,共2个学时,最后采用组期末终结性评价。

2.武术套路技术。内容为初级三路长拳和长短兵各1/2,或者太极拳和长短兵各1/2。采用课堂授课,共38学时。考评组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3.攻防格斗技术。内容为摸肩游戏、定步徒搏和散打基本技术。采用课堂授课,共12学时。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4.擒拿与解脱技术。内容包括腕部(金丝缠腕、跪地求饶),肘部(压肘、搬肘、托肘),头部(推、搬及锁喉等),裆部等擒拿与解脱技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共8学时。教师随堂考评。

5.教材与教法教学。主要有中学武术教材识图自练及示范讲解(组织教学)。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布置作业,共4学时。同学自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随堂考评。

以上课程设置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武术礼仪首次作为技术内容考评指标,强调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二是武术套路主要内容分为1、2类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内容。三是学时分配为理论数据,可根据具体教学加以调整。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整体性、技击性、健康性、综合发展等原则,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注释: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98.

②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0.

6.对高校武术教学的思考 篇六

1 武术本质之探讨

武术是历史文化的专项凝练, 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核心精要, 有其以主系为中心的脉搏和特质。我们学习和掌握该项目就要明晰其理论和核心精要, 马贤达先生说过“中国武术的真谛源于技击, 归于技击, 而且武术的生命就在于此”。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到, 武术的精华主要在于技击, 技击也就是武术不断发展和延续的生命。推而广之, 我们去俯览世界各国所特有的搏击之术, 其重点和取向还是在于技击, 比如泰国的泰拳、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等, 他们都是以直接攻击和防御为重点的拳术。而且, 在我国门派不同的拳种中, 对于其拳种的重点强调也取重于技击, 如太极拳强调“动静之机即战机, 一心不动, 劲走轻灵, 见机而行”, 八卦掌强调“刚在先兮柔后藏, 柔在先兮刚后张, 攻守兼备, 不能脱离该原则”, 少林拳强调“禅拳一体, 神行一片, 硬打快攻, 齐进齐退”等等, 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其精髓中所强调的技击原则, 也从中说明了武术是在倡导“仁、义、礼、修心、修身理论基础上的技击项目, 所以, 我们高校教学就要抓住武术所存在的真正内涵, 赋予学, 赋予教, 让大学生真正领略和掌握武术的精华所在。

2 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从调查中得知, 高校武术教学存在这样的现状:在从事武术学习时学生对于武术的热情随着教学的进行而逐渐减弱, 对武术的初衷随着教学的推进而逐渐改变, 从而对武术的学习慢慢失去了兴趣。调查显示:有82%的学生是因为对武术有强烈的好奇和爱好而去选修, 但最后却有80%的学生对武术课教学内容不太满意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他们认为武术课只开设相关的套路动作, 一学年下来只仅仅学到一些武术套路, 对这些套路的实用性却无从了解, 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那么, 他们对武术的初衷———具有技击性产生了怀疑。而且觉得相关的套路变化多、难度大, 掌握起来不容易, 加之他们基本功不扎实, 所以最后导致是为考试而学习, 考完之后基本忘记。

如今, 高校对武术课的开设主要是太极拳、长拳, 以及一些器械套路, 而大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主要在于其能防身自卫, 他们对于武术的崇尚来自于对功夫片和课外读物, 所以, 他们认为武术就是能够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能够应付突发性的攻击, 并且能够攻击对方。同时还希望能够掌握较多的门派功夫, 达到刀、枪、棍、剑都能应用自如, 不但可以表演, 而且能够实战, 但实际学习中却和自身想法反差太大, 从而产生失落感,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武术套路的学习和理解。所以, 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如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很好的因材施教, 如何灌输武术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对高校武术教学的探讨

高校武术教学不是要培养出武术高手或武术宗师为目的, 而是为培养同学们对武术的热爱, 学会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 培养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武术文化为主要目的的, 所以, 对于高校武术教学, 我们在深思之后应采取改变。

3.1 满足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动力,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首先满足学生的兴趣, 只有学生兴趣强烈,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毋容刻意去培养和调动, 这样, 我们才能够尽可能的去传授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 学生们才能最大量的吸收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要点和精髓。

学生对于武术的兴趣来自于武术能够强身健体, 能够防御攻击和进行反攻击。抓住这一点, 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够有选择性的进行讲解和练习。首先, 基本功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这是武学宗师对武术学习的一个总结。所以, 对大学生这些初学群体而言, 基本功的练习是首要, 是重点, 是为他们在以后的掌握武术动作要领, 为在技击中攻击有力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 柔韧、力量、灵敏、耐力、速度等的练习是必须的, 而且, 在对抗中要达到一击而中的效果还要经常打击沙袋, 打击其他坚固物体已达到功力上手, 功力上肘, 功力上脚等, 同时, 同他们的站桩、用气、意念等都要进行一定的训练, 以求达到习武的效果, 也达到了满足大学生对武术兴趣的初衷。

3.2 改变教学方法

武术教学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 比如篮球教学中老师示范一个动作, 学生就可以不断的去模仿练习该动作, 这个动作前后没有任何其他动作衔接, 只需反复练习去运用就行, 而武术动作具有整体性, 一个动作结束又衔接下一个动作, 呈现出疏密相间, 源源不断之状态, 所以, 对武术的教学不应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一体过程, 而应该按照一个阶段的功法要求从始至终把动作做到位, 拳谚云:“拳练百遍为会, 千遍为熟, 万遍为精”, 可见, 学习武术, 除了多练习, 再无它法可求。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摒除以增加拳法“量”为主的教学方式, 应该把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武术的神韵, 掌握武术的本质方面, 那怕只学得一种拳法, 但这种拳法却打得有头有尾、有神有气, 达到拳理自现, 运用自如的效果。

3.3 筛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 我们可以精简拳法, 把一套拳路中着实有用的拳法提炼出来, 剔除那些只能摆花架子二没有实际有效攻击性的拳路, 把这些拳路提炼出来以后, 结合基本功和功力练习, 以求能够真正达到满足大学生的对武术的兴趣和热情, 让他们学到实用有效的武术技击之能。这样, 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大量的工作, 认真研究和分析一套拳法, 把这种拳法中具备实用防身和攻击的动作精简提炼, 然后重新组合成流畅易学的套路动作再授予学生, 而且在讲解过程中, 要清晰示范出一个动作在实际攻击或防御中的用法和效果, 以达到学习武术真正技击的最终目的。

4 结束语

高校武术是武术传承的一组成部分, 而且对大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寻求一种能够真正满足大学生兴趣与爱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并且有遵循武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学有所成, 成有所用, 用有所得, 使他们不但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且推进了武术的国际化进程, 是很迫切的, 有待于我们广大武术爱好者去探讨和进一步研究。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在历经了千年文化的熏陶和提炼之后, 现已具备了成熟之态, 如今, 在推崇武术“国际化”号召和影响下, 武术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宣传符号, 一种文化代表, 一种思想主题而被世界各国人民不断地接受。同时, 高校教学也把武术教学纳入了教学大纲之列, 但是, 在具体的教学和实践中怎样做到真正的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是我们广大学者急需认真思考的一主题。

关键词:武术,高校,教学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8) .

[2]周建新.中国武术技术传承要树立“拳种意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4) .

[3]王刚.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4) .

7.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探讨 篇七

摘 要 笔者针对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教学 探讨

在普通高校中,武术选修课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程。但往往经过几节课学习后,学生就兴趣减退,学习积极性下降。更有甚者出现厌学情绪。笔者探究其原因,发现好些学生都是凭对武术的一知半解或者一时兴趣选了它。根本不了解武术的内涵。但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的情况

武术是一项系统性、延伸性很强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功底,特别是武术套路的学习。它对于柔韧、协调、力量等各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小学应该是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阵地,是普及全民健身的基础和战略重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好些中小学都忽略了这点,所以好些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武术的理解脱节,就拘泥于传统的想当然。再加上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严重影响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的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基础功太差,不适应组织教学。武术项目如果从小练起,有利于在身体素质方面打基础,少儿阶段发展柔韧的最佳时期,可塑性强。大多数高校学生都错过了这个阶段,现在再想提高柔韧性难度很大,而且还比较容易受伤。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并未参加过正规、系统的武术学习,达不到武术基本技术及发展武术必需的身体素质。武术虽被列为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教材,但是真正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校却很少,因而造成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空白,大学的武术教学加大了跨度,增加了难度。在学生眼里教师的示范动作看起来就是神往,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懒散、厌学情绪。

(二)学生认识浅薄,对武术的错误理解。武术本身本来就经历从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演变的过程。而大学生仅通过由武术有关的武功片等的了解,对武术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容易形成武术就是舞刀弄剑,武术就是打人,更有少数学生把武术直接生硬地与“飞天遁地”连接起来,认为练武术要有所成,就能够飞檐走壁,就能够刀枪不入。还有的学生将现在的武术教师等同于古代的拳师,讲门派、分类别,片面追求搏击所带来的快感,把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搏击运动混为一谈。这些不好影响严重阻碍了武术在学校的顺利发展。

(三)高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

由于武术在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不占重要位置,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偏少,而且又并非达标体育项目,高校往往忽略对武术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这与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完全不相称的。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基本设施,就无法保证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

二、解决高校武术教学困难的基本途径

(一)开展武术套路文化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

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武术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用科学的世界观来看待武术,抛弃那些虚幻不切实际的观点,将武术落到实处,武术教师不仅要传授武术的技艺、技巧斗训练方法,而且还应该将科学的武术理论知识、武术的发展历史、武术的作用价值等文化学习内容教给学生,促使学生认清武术的本质。

在武术理论学习中,犹为重要的是,要进行“武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习武风尚,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习武是为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活跃课余文化生活,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而决非为了打架斗殴、争强好胜。此外,还应提倡现代的新型师徒关系,发扬尊师重教,敬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反对封建宗派观念和搞哥儿们义气的旧习。

(二)武术套路整合教学方法

武术套路技术,属演练性技术。它是以武术的基本技术要素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虚实、刚柔疾缓的变化规律为依据。构成套路运动形式所表现出的具有竞技、健身、表演性质的徒手和器械的操作技术。武术套路的操作技术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武术运动规律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包括技术要素、动作技术,组合技术、分段技术和整套技术,各项技术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动作整合是武术套路教学步骤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以根据套路内容把套路练习进行重新整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把较难的动作进行简化和拆分,把整个套路动作分解成一招一式的单个动作,通过对单个动作的示范演练,强调动作的规格、步法、步型,体会动作的攻防含义。在大多数学生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再要求精确的掌握套路技术各动作间的动态联系。通过组合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类动作的质量,改善动作技术之间相互衔接的协调能力,逐渐向完整套路过渡。

(三)抓好武术套路的编排和创新工作

武术的内容很多,那些难度大,要求高的武术套路由于大多数学生基础功差而不能接受和掌握。武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加强武术套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武术教材应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以不同的学习对象为主体,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有所侧重,教材应给学习者提供学习、练习、参与竞赛、组织各种武术活动的方法。

(四)重视武术教学,提高武术教学师资力量

场地器材条件是影响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很多高校武术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很少有运动队的高校训练在室内进行外,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场馆进行教学、训练。尽管室外可以进行武术教学。从长远来看,各校应该加大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只有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师资力量是开展武术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在于教师,由于武术技术教学以领做为主,注意示范、注重直观,而且强调动作规格,突出劲力充足和精神饱满,因此武术教师的示范动作是相当重要的。

三、高校武术教学对传承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记忆的伤痕初中作文下一篇:车辆维修与保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