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精选12篇)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一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入户问卷调查报告
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时间:2007-11-2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改善占人口最多的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无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改院开展了涉及29个省(市、区)、230多个村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36份,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
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农民的声音 1.当前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现阶段,农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哪些呢?调查显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子女上学难、费用高问题,提高收入问题是农民最期望解决的三种基本公共服务,认同度分别达到70.8%、70%和63.7%。另外,农民对养老、就业、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度也较高,分别达到46.7%、42.6%、39.8%和36.6%(见表1)。由此可见,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提高收入)和发展经济的生产类基本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道路、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调查数据还可以看出,农民对文化娱乐、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趋势。
2.农民对各级政府出台和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满意度分析 在农民心中,各级政府出台的涉及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惠农、支农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产生的效果是否显著,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是否满意,是此次调查的重点。
调查显示,86.5%的农民对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的中央惠农政策满意或基本满意;64.1%的农民对省、市政府在具体贯彻中央惠农政策的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但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农民占到了30%和5.9%;对县、乡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满意度也较高,达到51.8%,但选择不满意的农民占37.9%,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农民占10.1%。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从中央到地方,农民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逐级下降,而对各级政府“不满意度”却逐级提高。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农民对中央出台涉及公共服务的惠农政策是拍手叫好的,但在具体落实中存在“走形变样”问题,越到基层,这种倾向越明显。
另外,农民对乡镇站所、村民自治组织、农村民间组织、乡村妇联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满意度也较高,满意度均超过了50%。但对乡镇站所的不满意度较高,达到43.9%,说明“七站八所”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仍然难以达到农民的要求(见表2)。
3.各级政府出台的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惠农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惠农政策,这些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效果如何,农民是怎么评价的呢?调查显示,11.5%和14.2%的农民认为,这些惠农政策对提高农民纯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作用明显,66.5%认为,这些政策对提高农民纯收入和可支配收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农资价格和其他非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55.6%的农民认为,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尽管农民纯收入提高,但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远低于纯收入增长幅度;22%和30.2%的农民认为,这些政策对提高农民纯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作用不明显,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见表3)。由此可见,真正提高农民收入,各级政府还要加大惠农、支农的力度。
二、民生类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
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与医疗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项构成了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1.农村教育
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对缓解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起到明显作用了吗?在农民看来,农村教育中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呢?
(1)义务教育是农民眼中最重要的教育。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对义务教育需求度最高,达到49.2%,其他依次是农业技术培训(32.8%)、外出务工培训(11.4%)、职业教育(5.4%)。值得注意的是,近1/3的农民对农业技术培训表示出较强烈的需求(见表4),表明传播现代农业技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2)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总体上满意的,4.2%和41.3%的农民选择非常满意和较满意,二者合计达到45.5%;但仍有44.7%的农民选择不满意(见表5)。
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成为农民关心的首要问题,表现在农村教学质量差(40.3%)和教师素质差(28.6%)。优秀教师的流失、农村基础教学设施落后是造成教学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另外,学校离家远(12.6%)与上学花费多(15.3%)也是农村义务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见表6)。
(3)教育负担仍然过重。教育负担可以从实际支出负担和心理负担两方面反映。调查显示,34.7%和40.4%的农民认为,同五年前相比,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和有所提高,二者合计达到75.1%;10.1%的农民认为没有什么变化,只有9.6%和5.2%的农民认为有所降低和明显降低(见表7)。这种趋势从农户每年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上得到近一步验证,支出-收入比在40~60%的家庭占到21.6%,60%以上的家庭累计占到35.5%。也就是说,超过1/3的农户年教育支出占到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见表8)。
从农民心理负担看,34.1%和42.6%的农民感到子女上学负担非常重和较重,二者合计达到76.8%;只有5.1%的农民感到教育负担不重(见表9)。可见,缓解子女上学负担重的问题对农民来说仍然十分迫切。
2.农村基础医疗
(1)“自己买点药吃”是农民生病后首选的诊治方式。调查显示,64.3%农民自己生病后选择“自己买点药吃”治疗,只有不到30%的农民选择去医院看病;如果是家属得病,有51.4%的农民选择了“自己买点药吃”,而且有39%的家属采取了不治疗的方式,即硬挺着,只有9.6%的农民选择了去医院看病(见表10)。
(2)农民看病贵、医疗服务水平低是农村基础医疗服务最突出的问题。造成农民有病不去医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看病贵”、“医疗服务水平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在全国农村试行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医疗负担,37.2%的农民感到看病比以前便宜了,比如,农村孕妇生孩子绝大多数去乡镇卫生院(49%)或县医院(42.1%),只有3.5%的农民选择去私人诊所生孩子。但调查发现,仍有57.1%的农民认为现在看病比以前更贵。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农民生病后不去就诊的原因,70.8%是由于医疗费用太高,看不起病;42.7%是由于当地医疗水平太低,大病在当地医院根本看不好;还有31%和28.6%的农民是由于医疗费不报销和看病不方便而放弃就诊(见表11)。可见,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深入分析“看病贵”原因发现,药品价格高(98.7%)和医疗机构乱收费(51.3%)是造成看病贵的主要因素。另外,检查项目多(37.6%)和农民收入少(29%)、个人支付比例高(15.2%)也是造成看病贵的原因(见表12)。
(3)农民参加新农合的比例较高,报销比例低是新农合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显示,68%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但仍有32%的农民没有参加。农民对新农合比较满意,满意度为47.7%,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农民分别为18.7%和11.2%。农民对新农合不满意的原因,首先是报销比例太低(68.3%);其次是只管大病、不管小病的保障模式(20.7%);再者是定点医院收费高(16.3%)。另外,门槛费用高(14.2%)、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13.6%)、定点医院医疗水平差(12.4%)、报销手续麻烦(11.8%)等也是农民对新农合不满意的原因(见表13)。
对于新农合的保障重点,47.9%的农民认为应当是保大病或住院费用;34.3%的农民认为应当保小病或门诊;还有17.8%的农民认为应当二者都保(见表14)。当我们问农民“您愿意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前提下,按比例多交钱吗?”,76.9%的农民回答不愿意,只有18.5%的农民回答愿意,表明绝大多数农民不愿意再多掏保费。
3.农村社会保障
(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比例较低,但最低生活保障费对改善农民生活作用明显。调查显示,农民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仅为25.9%,57.1%的家庭没有享受过最低生活保障。多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感到最低生活保障费对改善生活发挥了作用(64.9%)(见表15)。
(2)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较窄,参保率较低,传统的“养儿防老”依然是农民的主要养老方式。调查显示,56.5%的农户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农户中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多数没有领取过养老金,占被调查农户的78.3%;只有20.9%的老人曾经领取过养老金。另外,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54.7%的乡镇没有敬老院。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严重滞后的背景下,45.7%和39.2%的农民依然选择了传统的“养儿防老”和“靠自己”的保险模式;还有34.2%的农民把养老寄托在政府身上;依靠土地也是农民养老的主要方式之一,占调查农民的27.5%;只有19.3%的农民选择了买商业保险来防老。另外,17.7%的农民老了之后到底依靠谁,还不知道(见表16)。
导致农民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组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85.7%)和参保费太多(60.6%);17.8%的农民对为什么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说不清楚;还有6.9%的农民认为到岁数领到的养老金太少,不划算。这种结果,一方面说明了政府具体组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长期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对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不够,很多农民根本不了解何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意识不强(见表17)。
(3)基本社会保障在农民工中的覆盖率偏低。调查显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偏低,分别只占12%、22.8%和37.7%(见表18)。与城镇相比,农民工参保率要低的多。虽然农民在城镇干着脏、累、险的工作,但仍没有享受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4.农民工就业服务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去城镇打工。被调查的农户中,70.9%的农户有人外出打工,而且以男性为主。那么,农民工希望政府在公共就业方面提供哪些服务呢?他们在城镇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吗?
(1)农民最希望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调查显示,农民最希望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主要包括免费就业培训(69.9%),组织劳务输出(49.8%),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5.6%),为农民工提供医疗、养老保险服务(34.8%)。其他公共服务还包括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27.5%)、提供廉租房(15.4%)等(见表19)。
(2)靠亲友介绍是农民工找工作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55.6%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找到工作的;而通过政府组织安排工作的只占23%;还有近20%的农民通过“闯世界”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见表20)。这组数据暴露出政府在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农民有序流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还很不到位,难以满足农民外出就业的需求。
(3)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的比例较低。调查显示,农民工接受有组织的技能培训的比例极低,只占11.4%,88.6%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即使接受过技能培训,73.4%的农民感到对寻找工作、增加收入的效果并不明显。
调查还显示,农民工接受安全培训的比例也比较低,只占32.2%;30.5%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安全培训。农民工多从事高危险职业,在没有任何安全培训的情况下,遭受工伤的可能性极大。
(4)工资低、欠发工资是农民工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62.1%的农民认为,外出务工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工资低。即使在低工资下,还有35.6%的农民工曾被拖欠过工资。由于农民工在城镇处于弱势地位,当被拖欠工资时,52.9%的农民工只能忍气吞声;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47.7%的农民工才去求助政府部门。与老板协商私了也是农民工追讨工资常用的方式(34%)。在采取了以上手段还不能追回劳动报酬时,农民工才被迫采取暴力手段威胁老板补发工资,或是求助讨债公司。只有不到20%的农民工采取到法院告状的方式来追回欠资(见表21)。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二
一、沧州市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 沧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的不断加大投入, 近五年来, 全市文化事业投入总计14亿多元, 年均增幅50.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大背景下, 沧州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大幅完善, 县乡村三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构建。
近年来, 沧州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惠民工程, 不断加大投入, 县乡村三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到2012年底, 沧州市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9个、数字影院14个, 乡镇 (街道) 文化站170个, 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室) 5 300个,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完成目标的99%, 农家书屋5 774个, 在全市实现了全覆盖[2]。同时, 沧州市也加快新建、改建了一批县级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青县文化艺术中心、肃宁文化艺术中心、泊头艺术中心、任丘文化艺术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另外, 还有多处文化艺术中心正在设计与建设中[3]。
2. 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形成了文化活动日趋普及的良好局面。
沧州市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 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 到2012年, 已经基本完成“村村通”工程各项任务。沧州市积极推动农村电影放映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承担农村公益电影任务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与全市各行政村签订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责任状, 完成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的工作目标。全市全市253支放映队共累计完成公益电影场68 796场, 观众达到1 300多万人次。
3. 以实施特色品牌、人才集聚为内容, 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工作水平。
一是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沧州文化艺术节、“沧海铁狮情·名家故乡行”、“百姓乐”大舞台等文化名牌为龙头, 推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提质升级。充分发掘各地的民俗民风、文化遗产, 广泛开展“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 推出了肃宁“文化全覆盖”、新华区“和谐邻里”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二是实施文化人才聚集工程。沧州市着重配齐配强乡镇宣传干事和文化专干, 制定了《沧州市宣传文化事业成就奖奖励办法》, 对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的作品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3]。
二、沧州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1. 农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仍然不够强烈, 对文化的需求的层次有待提升, 总体上还属于娱乐目的。
调查显示, 农民群众每月用于文化方面的开支10元~50元的占调查人数的25%, 而文化支出在100元以上的只占调查人数的4%。可以看出农民群众文化支出数额是比较少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较低, 据调查月收入在1 000元~1 500元占到53%, 他们把有限的收入更多地投放到了农业生产、购买日常消费品以及子女受教育等更加现实的方面。现在农村的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外出打工、他们的文化需求层次相对要高于其他农村居民, 但是他们大部分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沉浸在打游戏、聊天等娱乐活动中。
2.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种类供给不足、利用率低。
一是种类不丰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室占到27%, 没有阅报栏占到47%, 没有文化健身广场占到46%, 主要文化组织的成立与老百姓的日常文化需求存在一定的不符。二是功能发挥不到位。调研显示, 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网络场所、文化健身广场等设施使用很少或比较少的群众高达46%, 仅有3%的群众经常使用这些设施。主要原因是地方对新购设备或新修建设施宣传力度小, 群众对使用方法或开放时间等知晓率低, 加上村民参与热情偏弱等因素, 很多文化服务设施成为摆设, 或被挪作它用, 没有发挥应有功效。
3. 农民群众对提高自身知识技能、加强实用科技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强, 但政府组织培训活动较少。
调查显示, 农民最需要的农村读物, 农业科技类占到85%, 医疗卫生类占到59%, 文化教育类占到45%。您最感兴趣的文化下乡活动, 科普讲座占到占到91%。从以上可以看出, 农民对提高农业实用科技需求非常强烈。从与农民的交谈中发现, 不少农民朋友已深刻认识到了科技知识对于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他们非常渴望政府的相关部门能组织、邀请一些农业专家给他们讲授农业生产科技知识。
4. 农民群众对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并不高。
问卷调查显示, 对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满意只占调查人数的16%, 比较满意占20%, 不太满意占54%。同样政府斥巨资开展的“送电影下乡”, 也存在城市题材电影多, 农村题材电影少, 娱乐片多、对农民的适用性少的问题。对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很满意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8%, 而对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满意度也只有42%, 调查显示, 农民认为现在送图书下乡变成一个数字, 有不少图书是城里人不喜欢或者卖不掉的, 而他们真正喜欢的看得懂的、用得上的农业科技类、养殖类、健康生活类的精品图书不是很多。
三、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 构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机制。第
一, 规范农村文化管理运行体制。农村公共文化管理要纳入党委政府日常重点工作, 设置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文化工作的决策和管理, 定期研究公共文化工作, 有效推进各项文化建设。第二,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绩考核和监督机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技术, 应当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战略中[4]。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成绩纳入当地基层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文化建设的成绩与干部的提拔使用联系挂钩。
2. 建立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合理表达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必须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外部单向输入为主的旧发展模式, 改变忽视或无视农民的文化意愿的理念, 而应当更积极建立农民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尊重农民文化需求的表达权和公共决策的参与权。在公共文化的设施建设与服务提供上, 要让农民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 并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 建构一种新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 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由“送”到“种”的转变, 使广大农民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3. 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工程, 发挥文化设施的最大效率。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是否能更好发挥功能, 关键的就是看如何管理,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水平, 有利于减少农村公共资源的浪费和硬件设施的闲置。农村公共资源在使用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其使用的效率, 通过效率的提高来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化服务。一是提倡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室要一室多用, 发挥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室在宣传、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 如既可以做会议室, 也可以做排练室, 或者做多媒体室等, 提高文化活动室的使用效率。二是提倡错时使用, 依据不同群体、不同设施的特点, 安排早中晚不同的时间段提供给农村居民使用文化设施, 从而在设施使用上实现互不影响的目标。
4. 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打造出文化特色平台。
第一, 举办各种讲座, 为农民发财致富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各种培训班, 培养文艺骨干, 让农民群众掌握各项基本技能, 促使其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第二, 组织完善“三下乡”公益活动。要遴选带有地方特色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现实的具有知识教育意义的农民大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节目到农村巡回汇演。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应该动员和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投身到文化下乡的行列, 组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 深入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第三, 引导民间组织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在农村中有不少农民群众自发形成的组织, 这些民间组织活跃在乡间村落, 较了解农民的真实文化需求, 因而应大力支持民间组织深入农村, 开展文化活动。
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沧州市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通过对沧州市农村地区深入调查, 研究分析全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对于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参与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4.
[2]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肃宁县召开[N].沧州日报, 2013-01-10.
[3]张近情, 梁韶辉.沧州市开展文化事业提升年活动[N].河北日报, 2013-06-15.
3.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我见 篇三
一、要在准确定位中加强责任意识。站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突出文化的主流价值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基层文化阵地、文化思潮引领等主体功能,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中的文化阵地政治责任、文化经济发展责任、文化政策引导扶持责任、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责任、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责任。始终把繁荣农村文化、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基层党委、政府的基本职责任务,坚持把繁荣农村文化与发展农村经济、民主政治、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来谋划,把农村文化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来统筹,放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环境中去对待。
二、要建好四级阵地载体。县级政府部门需着重加强县文化馆、广播电视网络服务中心、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群众文体中心、休闲文化广场、文艺轻骑队、农村电影放映队、文化志愿者队伍等的规范化建设,积极发挥文化引导扶持作用。在乡镇则要着力建好综合性宣传文化广播中心、休闲文化广场、乡镇万册图书馆、文化信息网络中心、报刊阅读专栏、乡土特色文艺队伍等。在村组主要是结合活动场地建好村文体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宣传报栏、信息网络点、远程教育站点、业余群众文艺队伍等。户级主要是做好开通广播电视、发展文化志愿者及扶持好文化大户等工作。在阵地建设中要特别注重资源整合,讲求成本效益、功能发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为完成建设任务而建文化设施。
三、要在加大财政投入中完善政策。把农村文化工作经费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建立农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手段切实加大投入、重点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农村文艺题材创作、文化乡土人才培养培训等。要把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作为政府的长效投入来抓,以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等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业。要鼓励农民自己从事农村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开发文化资源。要逐步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加大对那些能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采购力度,以及对各类参与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体(包括农村业余文化队伍、文化大户等)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要在适应市场中理顺体制关系。要突出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从管微观建设向管宏观政策、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养人头向购买基本文化服务转变,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形式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农民主体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文化单位性质实行分类管理,把公益型文化单位与经营型文化单位区分开来。对经营型文化单位要实行企业化运作,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改造组建为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文化企业。对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做到权、责、利相一致。要深化文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文艺专家定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实行文化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大对农村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层次;要理顺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乡镇宣传、文化、广播、妇联、团委等资源,建立综合性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实行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强化目标责任。
五、要立足乡土特色打造文化品牌。要挖掘保护发展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加大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抓手,做好民族文化进课堂等文化普及工作,大力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广泛开展“民间艺术之乡”或“特色之乡”活动。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把品牌的打造与旅游开发、旅游产品生产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民俗旅游等项目。
4.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这需要来政府积极投入,建设、运行、维护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且保持逐年增长。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的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使之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
2.2政府的管理职能要得以凸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政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影响着体系的建设和使用。政府要在乡镇政府组织中,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农村文化建设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保证文化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乡镇村政府要肩负起体系建设这项重要职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2.3对先进文化进行弘扬,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对先进文化在农村地区的保护和发展,高度重视和保护农村特色文化,完善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提高设施的使用率,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打造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有效推动。
2.4人才的培养要得到强化
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要严把乡镇文化专干入口关,基层的文化岗位要选用真正有文化特长、组织才能的人才。加强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文化队伍素质。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才的作用,选用有一技之长的来担任乡镇村社的文化辅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并着力培养民间文艺传承人。
2.5对活动方式进行拓展,吸引农民参与
5.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五
团风是1995年12月黄冈撤地建市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县,全县版图面积838平方公里,辖8镇2乡,287个行政村,23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万,其中农户8.15万户,农业人口32.01万人。团风是闻名遐迩的“名人故里”。近现代史上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革命家包惠僧、林育英、林育南,地质学家李四光,经济学家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文学家秦兆阳,思想家殷海光,书法家张荆野,军事家林彪等“八大家”均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团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紧临大武汉,与黄石、鄂州、黄冈三座城市相依,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是鄂东连接武汉的桥梁和纽带。京九铁路,江北公路,106、318两条国道及“武英”、“大广”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强县、特色经济强乡镇、富民经济强村”的“三强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钢结构、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钢结构产业集群发展,“团风钢构”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扶持发展的52个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我县“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建筑建材产业不断壮大。山河建设集团晋升为国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建筑业产值突破45亿元,并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定为全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第二名。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已形成蛋鸡、优质稻、水产、生猪、花生、奶牛等六大农业板块。由于特色产业的支撑,我县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gdp29.58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50.1%;财政收入2.36亿元,增长5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387亿元,增长54.53%;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在全黄冈市名列前茅,财政工作在全省财政与管理改革年度考核验收中,我县再次位居a等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25亿元,增长28.41%;外贸出口2867万美元,增长9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8亿元,增长67.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87亿元,增长103.9%;农民人均纯收入2994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8元,增长23.6%。在全市争强进位综合考评中,我县有七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第四名,在全省排第47位。今年4月底,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黄冈市召开,团风是全市三个现场参观点之一。
二、我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使用及事业发展情况
建县以来,我县文化机构不断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和群众性文化组织建设逐步加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两馆都是原团风镇的,目前正准备兴建新馆,征地工作已完成,已落实部分资金)、文物管理所、电影院线公司、文化市场稽查队、新华书店等6个文化单位和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2010年,文体、广电部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经费分别为65.64万元、110.97万元,村村通和广播电视维护26万元,“以钱养事”41.09万元,国家和省扶持农村电影“2131”工程建设51万元,扶持农家书屋建设12万元,文化站拉动内需建设32万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物折款10万元,财政保障资金合计348.7万元。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按照上级要求,我县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提出了以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为纽带,以特色文化活动为支撑,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全县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一是文化部门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原电影公司),文化市场稽查队、县新华书店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送文化下乡、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公益电影放映、服务中心工作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是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自XX年以来,国家和省投资150万元兴建了54个农民健身场地。XX年,投资20万元维修改造贾庙综合文化站,投资32万元分别建成了回龙山、方高坪两个综合文化站,这两个文化站已于今年六月底竣工。
三是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我县下设九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即网络中心),2010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00万,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创收801.19元。同时积极推进全县本级有线电视联网工作,认真搭建数字平台,目前已实现数模混传。近几年共投入资金100万元,对乡镇网络中心站房进行装修改建,使乡镇网络机房达到标准、美观、实用的目标。
四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明显。我县共要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数531个,截至目前已完成508个自然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1%。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大崎山无线发射基地已于今年6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解决了山区人民看电视难的问题。
五是文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与村级党支部党员活动室配套,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10年,全县已建农家书屋25家,组建团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成立了10个农村放映队,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432场,实现了全县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全县所建54个健身场地给农民忙时打场,闲时健身提供了方便,全县城乡上下,闲暇之余,随处可见农民秧歌队、腰鼓队、健身队、太极拳剑等群众健身活动场景,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缺资金。乡镇文化服务费用从XX年不足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近40万元,虽然解决了服务人员的报酬,但硬件投入明显不足,与农民的文化服务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县乡镇文化站的实用面积都在50平方米以下,均属新建范畴,要建成一个实用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文化站综合楼,建设资金在30万元左右。以方高坪、回龙山两个文化站建设为例,这两个文化站的建设资金投入均超过了27万元,每个项目缺口资金达11万元。二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推进不快。近两年来每年落实到我县的农民体育工程只有8个左右,远远达不到乡镇、村组干部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为切实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投入规模。近几年,中央和省市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文化项目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但资金投入规模较小。建议国家和省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应在50万元以上,对县图书馆、文化馆的资金投入应在200万元以上,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应在300万元以上。这样,地方再配套资金,划拨土地,县乡文化设施建设才能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同时建议中央和省加大对“村村通”运维和广播电视设备维护,电视台设备购置及设施维修,乡镇广播站设备购置、设施维修及站房维护,演播大厅新建项目,广播电台的新建及设备购置等投入。二是制订倾斜政策。对没有图、文、博三馆的新建县要摸底登记,出台扶持政策,优先解决新县“三无”问题,在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并加强对“三馆”建设的跟踪督办,最好将新县“三馆”建设列入国家拉动内需项目。三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建议以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为阵地,逐步建立和健全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并以此为核心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建设网络。
三、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以钱养事”机制运行情况
XX年,我县在黄冈市率先启动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启动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到XX年年末基本完成。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三农”的质效不断提高。
(一)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我县10个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定编90人,班子成员减少61人,内设机构统一为“三办”(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乡镇事业单位只设财政所,定编150人;派出所、法庭、国土、林业、交管等按规定作为县直机关的派出机构,部分单位按区域设置;农业、农机、水产、水利、文化、计划生育、畜牧兽医等70个服务机构,整体转制为58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服务中心,956人全员退出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养,组建的58个服务中心共聘用工作人员153人,实行新的“以钱养事”运行体制。
(二)运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主要作法
我县“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创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XX至2010年,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考评为优秀县市。我们的主要作法可以归纳为“五个规范”。
一是贴近农民,规范项目设置。我们以千家万户受惠作为基础,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项目设置的重点,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自下而上设立服务项目。把关系全县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和关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农业和板块农业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服务项目从XX年的96项,XX年年的104项,提高到2010年的128项,其中文化服务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农村电影、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方面。
二是有情操作,规范人员聘用。坚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整合人力资源,解决服务的技术力量,公开招考从事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在招考过程中,实行由个人申报、县人事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参与、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打破传统的身份和地域限制,面向全社会公开进行。对一些比较专业和比较单一的服务项目,采取委托服务和派驻服务的办法进行,减少人员的配备,优化资源的配置。如农村电影放映服务,我们就委托设备、技术较好的县电影公司承担。
三是依法办事,规范项目合同。坚持依法办事,用合同的形式来明确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新机制正常运行。在推行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定岗招聘服务人员,实行两个层次的合同管理,即服务中心与政府或主管局签第一层次的合同,服务人员与服务中心签第二层次的合同,委托服务和派驻服务的,则实行与主管局签订合同。为了充分调动服务中心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我们今年在部分服务项目上试行“招投标”制,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农家书屋建设,县新华书店和县图书馆两家投标,最终新华书店凭借宽广的图书采购渠道中标。
四是科学管理,规范项目考核。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估机制,推行《日记手册》、《服务跟踪卡》制度,加强对养事人员“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管理。季度考核、年度考核时采取现场听取服务人员的述职,听基层干部群众对服务人员的意见,查看服务资料,根据考核的项目现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质效进行评议记分。对一些单一的服务项目,则采取项目完成后,由承包方申请,县综改办会同主管局进行专项考核,评定服务质效,结算服务合同。
五是增加投入,规范资金管理。从XX年的207万元,XX年年的402万元,2010年提高到530万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稳步增加。为了确保各项公益性服务经费能够及时拨付到位,制定了《“以钱养事”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按季度拨付,每季度由乡镇和县直业务主管部门对服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按合同经费20%比例拨付,全年预留20%的资金作为年度考核资金,全额完成约定服务项目的经考核合格后全额拨付,未达到要求的按比例扣减服务经费。为了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巩固公益事业服务人员队伍,县政府全额安排了服务人员的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大病医疗保险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机制不活。“以钱养事”侧重的是服务人员的管理,他们退出事业编制后,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制定的目标任务约束性不强,造成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项目管理难度加大。二是考核体系明显滞后。文化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的物化特性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对文化服务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四)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县乡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投入应以中央、省为主,服务人员经费保障以地方为主的办法,稳步增加投入。二是出台统一的县乡文化服务考核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省级出台文化服务质效考核体系,建立县乡文化服务考核标准。
6.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六
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劳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闲暇时间也因此逐渐增多,这使得农民的社会体育参与需求日益迫切。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事业服务的范畴,在如今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下,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尤显重要,为了更好的完善体系建设,进行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调查更具意义。通过对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调查,了解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7.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七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我国现阶段,农民是不可忽视的主体。所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与建设。政府要起到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引导作用,对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进行创新,对农村公共服务队伍进行提高训练,还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的投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于公共文化的意识,自觉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长期发展,促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公平性、有效性,使公共文化真正能让农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1 我国公共文化供给的现状
由于我国公共文化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所以就出现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不足的情况,城乡差异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表现形式单一、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质量不高,以及农村文化供给数量不够。由于我国农村的数量较多,比较分散,经济实力不强等原因,使许多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2 明确农村公共文化的主体
只有明确了农村公共文化的主体,才能有效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政府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应处于一个负责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提供便利;要切实落实好自己的责任,认真负责地做出决策,真正把公共服务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农村人民;要决策公平化、公开化,科学合理的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但是,要想使农村公共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并逐步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就必须要有市场的参与。
3 丰富农村公共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为农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内容,创新发展更多的公共文化形式,能使农民对公共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多层次的需求,实现文化权益的平等。文化产品与服务形式也要相应地进行创新,以符合大众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及需求。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的发展好、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创新农村大众文化,从市场获取经验,利用民间各组织的力量,繁荣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提高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性能,为农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文明境界,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过去只是单一的政府对文化的供给,不能及时了解大众对于文化的需求,灵活性差,也不能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对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我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让市场与政府相结合,既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可以获得社会力量的帮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机制,真正创新和丰富农村公共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农民提升精神文化水平。
4 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存在一定的弊端,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差距悬殊,不能使农村群众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文化权利。让公共文化分配公平,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制就迫在眉睫。因此,要加快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革,从实际出发以农民的需求建立起服务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既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其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使政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的良性发展;为了让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能在阳光下运行,更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既要对政府办事和企业的效率进行评估,又要对公共文化分配是否合理进行评估。
5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不仅适用于城市更适用于公共文化相对于落后的农村。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关系到每个农民的切身权益。只有加快改革的进程,加大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产业的投入,积极转换角度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为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政府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负责的办好事,才能真正让农村人民享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才能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到广大的农村群众,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境界,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只有农村群众的精神富足起来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永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J].群文天地,2012,(5).
8.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八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想误区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007-02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迅速提升,与此相对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日益受到关注。2010年10月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具体地提出:“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各地也纷纷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投入不足与结构不合理并存、供不应求与供非所求并存、资源匮乏与浪费并存、缺乏监督、管理混乱等。还有些领导干部借此大搞政绩工程,不仅浪费资源,损害农民文化权益的实现,还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深层原因是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首先要走出思想误区,树立正确的认识。
一、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走出的思想误区
1、走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重要”误区
长期以来,经济的GDP 指标是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追求,文化建设虽然被提升为与经济、政治、社会四位一体的重要高度,但在实际工作中,认为“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并不鲜见。不少干部认为与文化产业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投入多,收入少”的风险性事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是难以有所作为,因此在开展实际的文化工作时淡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加强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人文教育功能、引领教化功能,不仅能弥补学堂教育内容抽象的缺点,将价值观和主张传递到千家万户,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和人文素养,而且经常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缓解压力、消遣怡情、滋养民心。如以传统节庆为契机开展的文化活动,能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传统美德,倡导良好的民风习俗,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又可以促进价值认同。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则能使人们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是传承文化、净化社会风气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显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安抚民心、稳定民心、凝聚民心的作用。此外,“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民心工程、基础工程。这一体系建成后将形成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横扫农村落后文化和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强劲攻势,发挥“以文化民、以文安民、以文乐民”的作用,助力于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走出思想上的误区,对其形成充分认同,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审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己任。
2、走出“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误区
公共文化设施是展示公共文化产品,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因为其看得见、摸得着、投资大、见效快、易评估等特点,在刚刚起步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往往被作为重点来建设。但是,公共文化是在文化的精神内核上具有整体性、共享性、公益性等特征的社会文化形态,仅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就显著,但如果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健全的制度保障、高效的管理、有效的监督,必然会因产品和服务供给种类单一,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难以为继。这就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进的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包括理论研究、制度保障、信息处理、基础设施、资金人才、技术支撑、运行管理及绩效评估等方面。
3、走出“以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唯一主体” 误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加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长期以来文化建设方面所积累的较多的欠账,政府办文化的观念似乎已成共识。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者也无可厚非,但需指出的是,政府并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唯一主体。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和事实证明,以政府作为唯一主体,这既增大了政府投资和管理的负担,也不利于整合社会力量,调动积极性。因此,要走出“以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唯一主体”误区,坚持“有限政府”理念,并在政府主导下,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4、走出“以西方福利文化模式为设计标准”误区
很多学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经验时,将一个很大的认识陷阱隐埋在不经意中,即在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计标准时,忽略意识形态的差别,简单地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文化标准。对于西方的文化福利模式,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很多有益的启示,但应该清楚,意识形态不仅存在于政治界面,还存在于经济、文化、宗教等界面,我们进行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农民文化生活空间的转变和进一步开放,在开放过程中,传统文化在现实层面上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消解,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走出“以西方福利文化模式为设计标准” 误区,坚持意识形态前置原则,并科学地建构意识形态与公共文化生活的良性互动关系。因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政府理所当然更具有文化承诺和责任担当,这就更加要求在设计农村公共文化标准时,将意识形态前置,对极端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庸俗化泛滥保持高度的警惕。
5、走出“全盘否定”误区
虽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农民素质显示出较大的不协调。但是因此就对农村文化建设全盘否定是不理性的,应该看到,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落后,传统文化正在转型,并受到来自多方力量的消解,原有的农村道德体系难以为继,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需要现代文明的涵养。另一方面,相对于城市而言,传统文化的根依然在农村,要维系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就要从农村出发。此外,农村地域的偏僻性,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封闭性,导致农村多为原生态文化的驻留地,这对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要走出对农村文化“全盘否定的”误区,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避免一味地“喂食”现代文明。
6、走出“求大、求多、求豪华”误区
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高效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将目标聚焦在上级有考核要求的量化目标方面,把文化经费着重花在物态建设上,搞政绩工程,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求大、求多、求豪华”。为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就要走出这种思想误区,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群众需求的特点,并估算政府公共财力的支付能力和农民的承受力,为建成后的文化机构保留更多的后续运转资金。
7、走出文物遗产“封闭式保护”的误区
当前对文物遗产保护存在的一个错误认识,也就是认为隔离才是保护。笔者认为,从长久来看,真正的保护和继承并非简单地进行隔离保护,相反,应该是宣传与发扬。可利用现代技术,采集信息,加大宣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培养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结语
要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走出思想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认识是第一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仅仅靠思想上走出误区就能完善的。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结合各地实际,完善相关层面的改革,如,在体制层面,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统一管理下,加强各部门分工合作;在规划层面上,站在全局与长远角度,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并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指标体系建设和绩效评估体系建设;落实层面上不仅要完善供给体系建设,还要完善需求体系建设,增强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互动。此外,只有注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生机制的生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
[2]李景源,陈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9.公共服务调查问卷示例 篇九
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
为了解公共服务质量状况,查找公共服务质量问题,受
XXX
单位委托,XXX
单位组织开展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您的反馈信息对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针对性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市民很有价值。
请您根据实际感受用√选择对应的评价。感谢您的支持和参与!
A
甄别信息
您在本地居住的时间?
£
半年以上
£不足半年(停止调查)
B
服务质量整体评价
您对本地公共服务的预期如何?
高
较高
一般
较低
低
不了解
您对本地公共服务总体评价如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本地区公共服务的总体状况与上一相比有何变化?(可选)
较大
提升
有所
提升
没有
变化
有所
退步
较大
退步
不了解
您对本地区公共服务抱怨的频次如何?
没有
较低
一般
较高
高
不了解
您对本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有信心吗?
非常有
信心
有信心
一般
没信心
非常没
信心
不了解
C1
公共教育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公共教育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等情况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您或您家庭中目前是否有人在接受公共教育
□是
□否(跳至下一版块)
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课业负担
师德、师风
教学设施、设备
校园安全
餐饮安全
C2
公共就业服务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政府提供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您近半年内是否接受过政府公共就业服务?
□是
□否(跳至下一版块)
信息发布及时性
咨询渠道通畅性
技能培训有效性
招聘会的针对性
人事档案挂靠服务程序便利性
C3
医疗服务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不同层级公共医疗机构的服务流程、医疗水平等方面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您最近半年接受过哪种类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没有接受医疗服务(跳至下一版块)
□民营医院(跳至下一版块)
□三级公立医院
□二级公立医院
□基层公立医疗机构
挂号便捷程度
门诊就诊等候时间
医院的厕所清洁无异味
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主动保护您的隐私(如检查时拉上幕帘)
办理入院手续的简便性
费用清单条目清楚程度
医务人员仔细倾听您讲话并用您听得懂的方式解释问题
每次用药(包括口服和注射),医务人员告知您此药的名称
医疗费用的合理性
C4
社会保障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情况,以及残疾人救助方面公共服务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您参加的社会保险类型是?
□城镇企业职工(含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城乡居民
□其他(跳至下一版块)
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大病医疗保障水平
异地就医报销流程便利性
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养老金领取的便捷性
残疾人就业援助
残疾人生活补助
C5
公用事业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水、电、燃气、公用设施等布局和运行情况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自来水水质
供电稳定性
供气安全性
公园、绿地覆盖情况
公共场所的卫生情况
公共厕所数量
公共厕所卫生
C6
生态环境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居住周边生态环境状况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
解
空气质量
河湖水质
垃圾收运处理情况(含垃圾分类开展情况)
周边噪声控制
对具有重大污染隐患的控制(如化
工、冶炼等行业)
如果您居住环境周边噪声大,噪声的来源是?(可选题)
□广场舞等市民活动
□车辆交通
□餐馆等营业场所
□建筑施工
□其他
C7
公共交通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本地公共交通的保障性、便利性、舒适性等方面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请您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公共交通工具进行评价
□公共汽车
□地铁
□公共汽车+地铁
□其他(跳至下一版块)
换乘便捷性
站点设置合理性
乘车候车时间
营业时段合理性
出行信息服务
车辆运行实时信息
早末班车时间指示
司乘人员文明服务
乘车环境(包括环境卫生、乘坐舒适度、乘车安全)
C8
公共安全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本地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治安、突发事件等方面管控情况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食品安全状况
药品安全状况
偷盗事件管控
夜间行人安全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
C9
公共文化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本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开展等方面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文化服务场所覆盖情况
文化服务场所开放时间
文化服务场所环境舒适性
文化活动信息发布渠道多样性
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贴合需求
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程度
C10
公共体育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本地公共体育设施和活动开展等方面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充足性
体育场地设施可及性
体育场地设施运转情况
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性
体育活动内容贴合需求
体育活动信息发布及时广泛
C11
养老服务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本地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供应方面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您或您家庭中是否有人在接受本地的养老服务?
□是
□否(跳至下一版块)
您或您的亲属当前的养老状况?
□机构养老(□公办
□民办)
□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
养老机构申请入住情况
养老机构设施完备性
养老机构价格合理性
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社区养老的日间照料服务
居家养老的配套服务(助餐、助医、助行、助洁等)
C12
政务服务领域评价
(调查您对本地行政事务办理的便利性、时效性方面的看法)
满意
较
满意
一般
较不
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办事窗口设置合理性
服务标识设置、办事指引提供、咨询导办等服务情况
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延时错时等服务设置情况
“一网通办”实施情况
信息化水平
办理时长
信息公开透明情况
您最近一次进行行政事务办理的办
□零上门,网上申报即解决
□跑了一次就全部解决
理情况?
□跑了多次才全部解决
□跑了多次也未全部解决
D
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以外,您对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E
个人信息
您所在地区:
您居住在:
□城区
□农村
您的性别:
□男性
□女性
您的职业: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教育、医务、科研等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商业服务业人员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军人
□其他(请填写)
您的年龄(岁):
□18-25
□26-35
□51-59
□60
以上
□36-50
您的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
□高中或中专
□大专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你的家庭年收入(万元):
□0-2.99
□3-4.99
□5-7.99
□8-10.99
□11-13.99
□14-16.99
□17-19.99
□≥20
□不愿意回答
F
访问记录(访问员填写)
访问员编号:
所在(省/直辖市
10.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调查问卷 您的姓名:性别:A、男B、女
您的现有文化程度是:A、不识字或识字很少B、小学C、初中D、高中/职高/中专E、大学及以上 您现在的职业是:A、机关单位 B、企事业单位 C、个体 D、农业 E、服务业G、交通运输H、学生
1、过去一年中,您及家人去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吗?
A、从未去过; B、去过(1-2次); C、去过(3-10次); D、去过(10次以上)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为您及您的家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3、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时为您或您的家人进行过免费健康检查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4、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健康档案的服务评价怎样?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法评价
5、您获得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的卫生知识宣传资料?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6、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过健康知识讲座?
A、参加过;B没参加过;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7、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健康教育服务评价怎样?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法评价
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过流感、手足口病等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并进行自我保健指导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10、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65岁以上老年人保健服务评价怎样?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法评价
1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本社区35岁以上第一次前来就诊的患者免费测量血压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定期入户随访,并进行用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免费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糖等)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14、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评价怎样?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法评价
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对孕、产妇进行定期随访并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1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的孕产妇保健工作评价怎样?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法评价
1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为新生儿童提供进行随访并进行健康指导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18、据您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为新生儿童建立了保健手册?
A、有;B、没有;C、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19、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工作评价怎样?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法评价
20、你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提供上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评价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法评价
11.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问卷调查小结 篇十一
读者们在认真完成问卷答题的同时,有近三成的读者回卷附有具体的意见与建议,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
一位有着实际管理经验的读者写道:“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问题,同样是县级市,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基础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当地的党政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是否对文化懂行(重视)。”其实,在我们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也不乏在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这里真切的希望你们能为社会的文化事业做出最大的努力。
较为集中的问题之一是: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新区开发树立形象,把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搬迁到新区里,而将原有城区内的文化设施改为其他的用途,给使用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城市新区的建设固然需要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的引导与带动,但不应以降低现有文化设施的服务水平为代价,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同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一样,作为永久性的设施予以保留,并赋予法律上的约束。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布局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如何给使用者带来最大的方便。课题编制组会将此纳入课题意见之中。
最令我们感动的一份回信是一位弱视者亲自用盲文写的上千字的建议,从他的亲属代笔的信件中得知,他在身患眼疾之后一直坚持到附近的公共图书馆“借阅”书籍,也是《读书》的一名忠实读者。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公共设施建设中也能增添更多为伤残人服务的设备与功能。
一些读者希望我们能够调查更多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管理、服务方面的问题。限于本课题所主要关心的内容和版面的篇幅,这次活动未能予以更为广泛的调查。我们将对本次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将结果提交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参考。
由于广大读者的踊跃参与,我们将原定抽选的一百名幸运者扩大为一百二十名,赠送三联新版的《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和《旧时书坊》图书各一册,同时,我们又选出了五名特别奖,赠送二○○六年全年的《读书》杂志。同时,我们还为对本课题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的读者准备了一份纪念品。
1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十二
目前我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
首先, 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度不够, 资金的投入不多, 硬件设施大量缺乏。近几年来我县各级政府的精力都放在招商引资上, 大搞特搞经济建设, 根本无暇顾及农村文化的宣传与普及。而且现在考核政府的硬指标偏重经济建设, 文化事业等属于精神文明的项目不仅占的分值不高, 而且考核方式不硬, 伸展度大。因为, 群众的文化生活等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因此县级各部门及下级党委政府, 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财政收入、工农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上, 放松了群众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因而除了节假日, 平时在农村很难看到一些文艺类的大型活动。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 迟早要影响经济建设速度。
其次, 为农村服务的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 服务能力逐渐弱化。县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是最直接为农村服务的群文组织, 而目前地方财政基本只保人头工资, 单位内部人员青黄不接, 能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越来越少, 而且质量不高。经费、人员、等问题的严重存在, 已经没有多大能力全力顾及农村, 影响到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近年来, 我县文化队伍建设,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文艺骨干仍存在总量不足、文化专干不专、队伍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不均等问题。大部分业余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和音乐老师组成, 青少年队伍及专业文化队伍比重相对过低, 这种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中老年人业余时间比较多, 队伍排练时间比较充裕, 而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 业余生活相对贫乏。另外, 有些乡镇文化活动丰富, 队伍较多, 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而有些乡镇队伍较少, 甚至有些乡镇目前还不具备文化队伍, 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再次, 农村文化形式单一, 文化活动匮乏。当前农村特别是村社, 由于文化设施缺乏, 文化活动稀缺, 文化活动场所没有, 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 除了看电视、打麻将外, 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了。而打输赢不大的“小麻将”、打“双扣”、斗“地主”, 在农村的小店、旮旮旯旯随处可见, 已成为落后地区农村十分盛行的娱乐活动。过去熟人见面相互问“吃饭没有”?现在变成了“手气如何”?近年来我县广泛开展的十、百、千、万工程, 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基于我县现存的农村文化服务问题, 笔者提出了一些策略。
1. 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 并着力于县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硬件设施建设
一方面用奖励与补助的政策鼓励行政村积极创建村落文化室、农民公园、文化广场等。另一方面根据财政能力每年安排几个村搞好硬件设施建设。当然有条件的村落也可以配合政府部门自行建设。经济决定文化, 反过来文化又来影响经济, 两者密不可分。因而政府部门应在思想上重视文化建设, 特别是农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光凭在思想上去重视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把文化建设纳入到政策法规当中去。把它提升到经济建设的高度。把文化建设当做各级政府对一把手考核的一部分和该镇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化。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
2. 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培育壮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首先, 要培养一批文化干部, 努力塑造一批文化事业的领军人物。为了开拓文化干部的视野, 提高文化干部的整体素质, 就要加强对乡镇文化专干的业务培训。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让我们的文化干部努力学习他乡的先进的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
其次, 要经常性的对各乡镇的业余文化骨干和爱好者进行辅导和培训, 让一批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使之得以广泛的发展;要吸纳和培养一批社会青年充实到我们的文艺队伍中来, 成为我们这支队伍的一支生力军, 能极大地丰富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 又可以为我们以后的文化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再次, 县级文化部门要多主办一些群众参与广的文化活动, 例如排舞、民族民间艺术汇演、书画摄影等, 并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可以调动各乡镇参加的积极性, 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3. 加大对农村文化点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能增强文化站的凝聚力, 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而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以文化站的活动不能老是停留在低水平、老面孔上, 更不能忽视农民群众的参与性。因此各乡镇文化站应努力经常开办形式多样的、适合农民群众文化特点的活动。如开展知识讲座、技术培训、图书阅览、电脑培训以及健身舞等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活动。还可以通过邀请文艺辅导老师来组织一些文艺培训活动。这不仅能让农民群众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又能让他们改掉赌博、抽烟、酗酒等的恶习。一举两得。县级文化指导部门应把送文化活动变成种文化活动, 使之扎根于农村, 使农村真正充满文化气息, 而不是硬灌硬塞。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推荐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思考07-16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情况调查问卷11-01
关于汊涧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08-31
陕西省2017年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常识(二)模拟试题07-08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07-09
农村公共管理10-08
对校园公共设施的破坏现象的问卷调查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