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精选10篇)
1.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 篇一
走 进 微 观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1.多媒体播放有关物质组成的图片和影片,引发学生思考。
2.在学生观看影片的基础上,老师讲解“物质”概念,并提问:这些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由以上两点引入本节课的教授。
3.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对本堂课的内容作初步了解,便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拨教学。
4.向学生调查:同学们都看过哪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书籍?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你想解释书中提出的问题吗?(书中的问题由学生列出。)〔教学用具〕
1.光碟(有关物质组成和“基本粒子”)
2.参考书:《基本粒子探索》、《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现在就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板书:第九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9.1走进微观
二、新课教学
(板书:
一、物质的组成)(板书: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描述分子的大小,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 2.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改变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形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就会发生改变。最小的分子——氢分子的质量只有10-27kg左右。老师利用信息窗的内容说明分子是很小的)(板书: 3.分子由原子组成的)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它。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样小的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你认为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讨论)讨论后老师播放光盘,将学生思路引入微观粒子中去。(板书:
二、微观粒子)师:从刚才播放的影片,同学们已经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就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呢? 生: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肯定性的总结和指导性的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微观粒子”部分内容,提炼并板书:
1.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2.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3.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4.各种粒子的空间尺度(单位:cm)„„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小结
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 篇二
飞翔梦想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眼镜,老花镜是怎样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以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逐一探究。人眼的构造大家在生物课上学过,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教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或课件演示。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课件演示课P75图4—47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与什么类似?
生:与凸透镜成像类似。
师: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来看,眼睛看物体相当于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哪一种?
生:相当于物体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板书:(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师:请一个同学在教室的最前排和最后排看黑板上同一个“大”字。
小明同学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大”字,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知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的像的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要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光屏)要不断移动(即眼球在不断变化用气球模拟),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在变?
生:不是眼球在变,只能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
师:对。其实眼镜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改变焦距(即调焦)。
课件演示正常眼看远处物体和正常眼看近处物体动感、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
板书:人眼看远近物体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视力的矫正
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这是大家切身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先自学几分钟。
课件演示课本P76图4—48(a)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4-48(b)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
演示实验:用几个有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在凸透镜作为眼镜片,一个光源和一组眼睛模型如课本P76-77图4—
49、4—50来探究视力矫正的方法。
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着色液体则表示玻璃体。
用光束照射每个眼睛模型,让学生根据光束聚焦位置确定出每个模型代表的是哪一种眼睛。
生:a是正常眼,b是近视眼,c是远视眼。
(1)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师: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亡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为了能看清物体应在近视体眼睛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演示:放一个凹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前。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凹透镜。
师:换——个什么样的凹透镜?
生:换一个更凹的凹透镜,即焦距更短的凹透镜。
师:怎么判断?
生:用手摸。
演示:用一个焦距更短的凹透镜可以使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师:町见要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板书:(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师:近视眼还有其他方法矫正吗?
生:激光治疗。
师:介绍激光治疗的原理。
(2)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师: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面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为了能看清近处物体.应在远视眼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凸透镜,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演示:放一个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后。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凸透镜。
师:换一个什么样的凸透镜。
生:换一个更凸的凸焦镜,即焦距更长的凸透镜。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长的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的。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板书:(2)远视眼矫正:配戴凸透镜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3)眼镜的度数。
师: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表示,即=
1。f1=2m1 0.5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
如果远视很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倒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lm。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应到有关的眼科医疗部门去检查,请眼科专家诊断应戴什么样的眼镜,如果配制不好,会加剧视力下降。
师:正常眼、近视眼的同学平时应如何做到卫生用眼?
生甲:不要长时间连续用眼,要注意休息。
生乙:要讲究卫生,毛巾要勤洗、勤晒。
生丙: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师:大家讲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在眼保健操乐曲声中做一遍眼保健操。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眼睛的构造,人眼视物与凸透镜成像一样,知道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平时应注意保护眼睛。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1100 f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2.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 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物短,目镜的焦距f目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3.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 板书:3.望远镜 4.照相机和投影仪。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师:讲得很全面又简练。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板书设计 优秀领先 各们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圆柱体从斜面下滑”的学生实验、PPT录像,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逐步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三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体,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同时我采用“对比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有正、反理论的对比,有惯性实验的对比,有惯性利弊的对比。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飞机投弹的Flash动画,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这样即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和谐,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由教师出示几幅动画图片:一:对课本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课本运动,撤去拉力后,课本等停了下来;二:陷入雪地里的汽车施加水平的推力,汽车就沿水平方向运动了。撤去推力车就会停下来.三静止的足球用脚施加力后会飞出去; 四、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停止敲击,钉子就不再下陷。让学生找出以上力学现象中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 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 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 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 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惯性知识得到“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升华与提炼。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惯性,突破解决了: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 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七板书设计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 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 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 在150 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 ; (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 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 单计算; (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 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设疑: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 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则Fs=(G/2)×2h=Gh,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 用心爱心专心 1 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二、探究新知、展开新课 1、什么是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找一找其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些? 2、怎样才算做功 (1)、探究讨论分析:(课件展示) ①吊车的作用力F使货物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s,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②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 ③小孩沿斜面用力推车,车在推力F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小孩对车做了功。 ④用力推车,但没有推动。人的推力对车不做功。 ⑤一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没有力对物体做功。 ⑥吊车吊着货物沿水平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吊车的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 让学生仔细讨论分析,物理学中所说的做功有什么共同特点?想一想做功的必备因素是 什么? 师生小结: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而无距离(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如: 推(拉)而未动,提而未起,举着不动,杠着不动等情况。 --------劳而无功 依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即力未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如: 依靠惯性在光滑表面上滑行的物体。 ---------不劳无功 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运动方向互相垂直(即物体移动的距离不是沿着力的方向 移动的)。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重力和支持力都没有做功;提着重物在水平方向行走时,拉力没有做功;起重机吊着货物在空中水平移动时,钢绳的拉力没有 做功。 ---------垂直无功 把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作对比,说明力学中的功吸取了“成效”这一含义,力 作用在物体上,要取得“成效”才算做了功。所谓“成效”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 一段距离。 (2)、举例分析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1:用手推物理课本在桌面上运动。 教师提问:你推书前进时做功了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2:把物理书举到头顶上。教师提问:你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实例,并回答为什么. 注意: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其为做功. 3、怎样计算功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功的单位是什么呢?从公式可看出功的单位由力和距离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功的单位是牛·米,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焦耳,把功的单位牛·米称做焦耳,简称焦. l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感受做功的大小 1)将两个鸡蛋举高一米所做的功 W=Fs=1N×1m=1J 2)体重为500N的学生从2楼上到5楼所做功 W=Fs=Gh=500N×9m=4500J5、例题分析 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分析:求推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推力——5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10米;求举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举力F’,因为匀速举高,举力F’大小应等于重力G大小——10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举力s 方向上通过的距离h——1.5米.已知:F=50N,s=10m,G=100N,h=1.5m。 求:W1、W2。 解: W1 =Fs=50N×10m=500J W2 = F’s ’ = Gh=100N×1.5m=150J 答:他推箱子做功500J,举箱子做功150J。 6、拓展延伸: 思考: 人直接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的高度需做多少功? 若用动滑轮提升同样高度,则人需做多少功?(忽略滑轮重和摩擦)计算后你有什 么发现? 三、课堂巩固 1、判断正误 1)篮球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浮力做了功. 2)蹦床运动员在空中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弹力对运动员做了功. 3)伞兵在空中急速下落,重力对伞兵做了功. 4)小球在光滑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 5)汽车运输货物,当它卸完货物空车原路返回时,牵引力做的功比去时做功少。 2、一个重1000N的车,在100N水平推力作用下前进20m。当推力撤掉后,车由于惯性又继续前进了5m。求推力做的功?() A.20000JB.2500JC.2000JD.0J3、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正确的说法是()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条件不够,无法比较两次做功的多少 四、课堂总结 1、从本节学习可知,物理学里说的“做功”跟日常生活中的“做功”“工作”是不同的.生活中的“做功”“工作”含义很广,一切消耗体力或脑力的劳动都可以说成是“做功”或“工作”.但物理学里说的“做功”含义要窄得多,有人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却“劳而无功”也就是说在物理学里没有做功.推而不动,搬而未起,用的力没有成效,因此力做功为零. 2、机械功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77 作业 2、3、4题 2、完成小实验 (1)方法:测自己上楼时做的功及所用时间。 (2)记录数据:记下自己的体重G及从地面到楼面的距离h(四楼)。从地面到楼面所做的功W=Fs=Gh共做两次,一次是正常步行上楼,记下所用的时间t1,另一次用较快的速度跑上去,记下时间t2。 (3)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准备下节课汇报: ①你在两次登楼过程中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教学目标: 一、目标与技能: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验、讲解生活里第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通过观察图片及实物,初步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对质量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培养估测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通过对宇宙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拓展学生视野,基本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质量单位及换算。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木桌、木凳,铁钉、铁锤图片,讲述物体和物质,从而引导学生辨别物体所含有的物质有多少之别(ppt) 二、新课学习: (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活动一:请同学们预习课本8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桌子和椅子哪个含有的木材多?(2)铁锤、铁钉是由什么构成的?铁锤和铁钉哪个含有的铁多?(3)教室里的铁门和铁窗含有的铁的多少一样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教师:这里的“桌子、椅子、铁锤、铁钉、铁门和铁窗”是物体,含有的“木材、铁”是物质。 归纳总结: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教师: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理符号:m 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 1t=103kg 1g=10-3kg 1mg=10-6kg 1公斤=2斤=1kg=1000g 4、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实验讨论 (1)一个牙膏皮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2)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3)飞船从地球飞向月球,空间位置改变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了吗? 思考讨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二: 1、估测物体的质量。 2、比一比。 5、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自然界中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过渡:用什么测量质量?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了解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2、观察天平图片,在实物上辨认出天各个部件的名称 (三)课堂练习见ppt 本节课的收获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会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板书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定义: 2、符号: 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单位: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8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很显然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拓展延伸性。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膨胀的宇宙;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第三部分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课实质上就是利用形象的资料展示科学家的一些重要探索成果: 1、宇宙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而且至今未发现其边界。 2、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的某一部分正在不断地膨胀。 3、恒星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让学生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概念。教材还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可以被人类逐渐认识和了解的。学情分析: 《探索宇宙》这一课是小学科学教材“地球与宇宙”这一方面知识的综合、归纳与最后升华形成宇宙认知的体系的总结课。在此之前,学生对宇宙的认识都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现象,是支离破碎的、星星点点的,还没有将宇宙中这么多的天体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将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而且,像这样的学习内容又是离他们非常的遥远与陌生,那么的难以看到又是那么的难以让人相信,用一句话来说,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很深刻很清晰的总体认识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由于宇宙的奥秘是那样的神奇和令人费解,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依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设计理念: 本课图片相对较多,但内容很生疏,离学生生活很遥远,不容易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前人类的重要成果,来增加对宇宙的认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宇宙的认知体系。教学中设计利用观看媒体资料、图片、视频,通过学生 “观看、阅读、倾听、思考、探究、联想”等方式教学。学习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学习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学习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探索宇宙。(打开课件:探索宇宙)学生观看大屏幕 1、回顾: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前几节课我们了解的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点击课件——“太阳系”中有关太阳系的内容。板书:太阳系 学生观看大屏幕:并叙述太阳系的组成。学生汇报交流。(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同学们在观察星空的时候,观察到一个什么明显的现象?(天空中有很多亮闪闪的星星)谁能告诉我们那些闪亮的星星是什么吗? 看大屏幕,并思考问题 3、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61页的资料并思考)3板书:银河系 4、师:让我们了解一下银河系,看看他的摸样吧!(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中有关银河系的资料) 5、师生交流: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 银河系有多大?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 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算一算。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6、师: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7、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板书:河外星系)有哪些河外星系呢?(点击课件——“河外星系”了解有关河外星系的资料) 8、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板书:宇宙无边无际,膨胀的宇宙(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出示投影片,)学生谈感受,认识宇宙之大。学生借助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三、让学生找找我们地球家园在宇宙中的位置,体会宇宙之大。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出示有关人类开始探索宇宙资料) 2、引导交流:你已知道哪些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该怎么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3、引导学生浏览课件第三部分“探索宇宙”的资料。 4、教师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和比赛结果。(如:人类已利用了哪些工具对宇宙进步了探测?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师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板书:探索宇宙,无穷无尽 四、全课总结 教后反思: 教学了《探索宇宙》这节课,感到与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天壤之别,利用图片与录像资料,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动,比让学生阅读、汇报、讨论,在形式上吸引人(学生),在内容上吸引人(学生),在学生学习的态度上,更吸引人(老师)。上了这节课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分析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竞赛法。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二、运动的描述 师: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师: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升起、升高、爬升、跳跃……(上升运动)生乙:下落、下降、下沉、降落、下潜、垂落、下跌、急降、扑通坠落、倒下、摇摇欲坠、低垂……(下降运动)生丙:急旋、回旋、转动、环行、兜圈子、旋转、扭转、自转、绕转、盘旋……(回转运动)生丁:摆动、振动、抖动、摇动、颠簸、颤动、摇晃、颤抖、晃动、波动……(振动运动) 第 1 页第 1 页 生戊:小跑、飞奔、驰骋、跑步、迈进、漫步、蹓跶、爬行、蹒跚、跳起、前进、急速、飞速、迟缓、缓慢…… 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2.诗歌与运动。 师:请你说出与运动有关的诗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涛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描写了登楼远眺看见远方太阳,黄河流水的运动情景,读此诗,人们联想远方正在发生的一幅绚丽多彩、气势雄浑的运动景象:一轮落日正缓缓沉下,远方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全诗含义深远,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生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诗句描述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 生丙广”“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二轮抢答获胜小组。3.音乐与运动。 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聆听。 师:你们听了二、三段,四、五段,七、八、九段后各有什么感受?或你想象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请大家抢答。 生甲: 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泼滴沥,响彻空山。 生乙: 四、五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澎湃之观,具蚊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凡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生丙: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漩伏微讴,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音乎!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三轮抢答获胜小组。 师:请两位同学起来唱古琴曲《流水》的第一主题旋律,并给小组加分。4.绘画与运动。 师,古今画家都想法在静止的图画上表现运动。16世纪的画家和作家在论绘画艺术时曾说过:“一幅画,其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生甲:用色彩表现运动。 生乙:用线条表现运动。 生丙:用形态表现运动。 第 2 页第 2 页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4轮抢答获胜小组。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师:请大家阅读P17,小明看到的情景。想一想小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为什么说花花运动得真快? 生:阅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以树为参照物。 生乙:以院墙为参照物。 生丙:因为小狗花花的位置发生改变。 师: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 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 ②同步地球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 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 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 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16 作业2、3、4。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二)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第 3 页第 3 页(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http:// §2-3 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重点重点〗利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授课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李白诗《朝发白帝城》中,告诉我们的是小般的运动,用小船由早到晚经过了“万重山”这么远的路程,这里,描述的是小船的速度很快,而有时,如,早上我们到学校上课,有时候,起得早,我们走路就可以慢一点,有时候,起得迟,我们就得快一点,那么,我们是怎样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过几天,就是校运会了,在运动会上,我们是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除了这种办法可以比较运动的快慢之外,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 总结归纳: ①可以通过要相同的路程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越少,说明越快。②可以在相等的时间之内比较所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多,则运动得越快。除了这两种办法之外,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有时候,如果两个人运动的时间或路程不相同,例如,长跑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他们运动的时间不同,运动的路程也不同,那我们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呢?一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如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我们可以比较长跑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在单位间之内所通过的路程。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较多,就谁跑得快。 ⑴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速度,它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⑵公式:vs t注意各符号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⑶单位:m/s km/h P28信息窗 速度等于路程除了时间,因此,速度的单位也应等于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①单位的读法:米每秒,千米每小时 ②单位的物理意义: ③单位的换算: 2、关于速度的计算 例1:声音在空气听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相距你1km处产生的雷声? 已知:v=340m/s,s=1km=1000m 求:t 解:由vs 可得: ts1000t2.94s v340答:需要大约2.94秒才能听到相距1km处产生的雷声。 关于速度的计算是我们本章,也是我们本学期的重点,我们今天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其简单的计算形式,在今后,我们还将给大家介绍关于速度计算的不同形式。 3、速度的测量方法 ①测量的原理: ②测量的器材: ③测量的过程 ④测量的结果。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的物体运动的速度基本保持不变,有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时快时慢,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就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其测量方法与上面相同。小结 作业:P28 1、2、3、4 荣德基 教学反馈 亿库教育网 【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推荐阅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09-05 沪科版物理常考知识点09-17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1-07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案10-30 1.4有理数减法(第二课时)(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10-21 物理八年级第一章教案10-08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温度》教案07-27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部教案 篇三
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沪科版 篇四
5.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 篇五
6.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 篇六
7.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 篇七
8.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 篇八
9.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九
10.八年级物理 一、走进神奇教案 沪科版 篇十